九九範文幫

小組合作學習專題研討會發言稿:行動就有收穫

一、聽課隨想

小組合作學習專題研討會發言稿:行動就有收穫

令人欣喜的發現:

只要進入小組合作學習環節,學生就開始變得興奮,投入度、參與度明顯高於傳統課堂。

思考1:如何展示合作學習的成果?

目前我們課堂中的做法:教師示意學生舉手發言。因為舉手的一般是性格外向或成績優秀的學生,所以,發言的機會往往被少數人搶佔。性格內向、成績普通的學生因為缺乏主動,往往被忽視,成為旁觀者、陪襯者。

如何避免以上現象?

教師點到組別,請小組指派代表發言,同時指派專人做好組內成員發言次數的記錄,激發學生積極參與合作;或有目的地點名請學生髮言(你可以讓小組中的一個或兩個學生回答問題,解釋小組的推理過程,或者演示)。總之,要讓不同層次的學生均有表演的機會。

《中學課堂管理》——

弗雷德:給每個組指派“流程控制人員”和“觀察員”很有用。這些人負責讓每個組的活動順利進行,例如,這個人可以調控每個人發言的次數。在小組活動結束以後,流程控制人員就能夠用小組使用過的資料來評價小組的合作能力。

思考2:教師如何指導、調控以促進學生有效合作?

一是要明確指令,即合作任務、目標,應具體清晰,可以利用投影儀呈現,可以口頭說明(不過,口頭髮出指令,易造成“過耳不留”);對此,備課時就要做好周密的思考。

二是小組合作學習時,教師應深入巡視、觀察、傾聽,也就是要密切關注學生的合作過程,深入到每一個小組,瞭解每一個組員在做什麼,是否按要求在合作或討論,發現問題及時提醒、點撥;不能在學生小組合作學習時,教師做其它的事,比如,板書,站在講臺後低頭看教案,或無目的地轉來轉去。

三是重視評價。既要注意過程性評價,又要注意終結性評價;既要注意整體評價,又要注意個體評價;既要注意合作成果評價,又要注意合作過程評價。個體評價往往是即時的,整體評價往往是一節課結束之後的。

李炳亭:教室牆壁上一定要有專門的“小組表現評比欄”。任何一節課,哪怕是“複習課”,都必須評選出表現卓越的小組,“只要有要求,就一定要有評價”

思考3:何時需要採用小組合作學習?

形式為內容服務。小組合作學習只是眾多學習方式之一。備課時要思考:教學的內容是否有合作的價值和必要?學生能自主解決的內容,教師就不要採用合作的形式。

二、後階段工作

1.新增實驗班級【七(1)、七(4)、七(6)】開始對學生進行動員、宣傳、科學分組,同時積極嘗試小組合作學習方式。如有疑惑、思考,最好形成書面。

分組儘量不要讓學生自由選擇,自由選擇容易導致同組同質、異組異質。《中學課堂管理》——不加干涉的話,大多數學生都會選擇和那些與他們相似的人接近。

2.組本研修從執教者到參與者,一切都要圍繞主題:備課時要思考,說課時要思考,聽課時要思考,評課時要思考。教後的反思也一定不能脫離主題。實驗領導小組核心成員,尤其是行政人員,要深入組本研修活動——不是說要指導,而是要積累思考。

小組合作學習實驗能不能走遠?第一,需要實踐,真心實意的實踐,不是行政推動下的無奈之舉,靠行政強行推動是沒有生命力的,不推就不動了嘛;第二,需要理論;理論是用來指導實踐的。蘇霍姆林斯基說:“沒有理論上的認識,就不可能借鑑別人的經驗和掌握教育技巧。”理論從哪兒來?來自實踐對實踐的不斷思考,來自對書本的不斷學習。

3.嘗試讓小組合作從課內延伸到課外。以英語為例,詞彙的讀、寫可以組內成員互教、互查;作業、練習的糾錯,可以發揮組長或組內成績優秀學生的作用。《中學課堂管理》——研究一直表明,為同學解釋問題對自己的成績很有幫助;換言之,學生解釋得越多,他們學到的東西就越多。

誰負責教,誰負責查,誰負責糾,他們的履職情況,可指派專人做好評價。

班級管理等方面也可引入小組合作學習的理念。我們的實驗班已做了積極嘗試,已初見成效。

☆為什麼要搞小組合作學習實驗?它會給我們老師和學生帶來什麼?我們需要追問。但我們在沒有獲得明確的、令人信服的答案之前,不妨記住布隆伯格的話:“我們不知道自己到底會走到什麼地方——那又怎樣呢?哥倫布也不知道他會走到哪裡。關鍵在於,我們正在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