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九範文幫

國小學年度第一學期語文學科總結

國小語文新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國小語文是一門基礎學科,同時,國小語文更是一門人文學科。國小語文對學生終身的學習和工作都產生著重要的作用,對學生的心靈和情感的影響也是極其深遠的。為此,作為一名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環境下的國小語文教師應該怎麼做呢?通過理論學習和教育教學實踐,我認為:國小語文教師要進一步加強學習,更新觀念、轉變角色、提高素質,才能在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大潮中立於不敗之地。

國小學年度第一學期語文學科總結

我積極參加培訓的同時,還注意學習有關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理論文章,努力更新觀念、轉變角色、提高素質,具體做法總結如下:

一、樹立嶄新的教學觀。

(一)、由課程的傳遞和執行者向課程的創造與開發者轉變。

努力適應新課程由“專制”走向“民主”,由“封閉”走向“開放”,由“專家研製”走向“教師開發”,由“學科內容”走向“學生經驗”的主流,努力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激發學生共同參與課程開發,努力使教學過程成為課程內容持續生成與轉化、課程意義不斷建構與提升的過程,使教學與課程相互轉化、相互促進,彼此有機融為一體,使課程變成一種動態的、生長性的“生態系統”和完整文化,使教學過程成為教師與學生追尋主體性、獲得解放與自由的過程,使教學過程成為師生富有個性化的創造過程。

(二)、由教學中的主角向平等中的首席轉變。

兒童的世界是一個奇妙而充滿幻想的世界,兒童有著他們自己獨有的生活方式,他們的視角是與我們成人不同的。一年級兒童此方面特點更為突出,因此,每次設計教學,我總是真心地從兒童的實際出發,創設氛圍,為學生能夠入情入境作好鋪墊。努力在教學中做到創設一種和諧、民主、平等、寬容的氣氛,創設一種充滿詩情畫意的、真誠真心的氣氛,使教學成為教與學的交往、互動;使教學過程成為師生相互交流、相互溝通、相互補充的過程;使教學過程成為師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經驗和知識,交流彼此情感、體驗和觀念,豐富教學內容,求得新的發現,從而達到共識、共享、共進,實現教學相長和共同發展的過程;使教學過程成為師生互教互學,彼此形成一個真正的“學習共同體”,人人蔘與,平等對話,主體性的凸顯、個性的表現、創造性的解放的過程。

(三)、由教學重結論向重過程與結論相結合轉變。

新課程強調,學生的學習過程不僅是一個接受知識的過程,而且是一個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是暴露學生產生各種疑問、困難和矛盾的過程,是展示學生髮展聰明才智、形成獨特個性與創新成果的過程。為此,在教學中我努力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思維為目標,努力使教學過程成為學生從學會到會學的過程,成為學生形成有靈魂的學科認知結構的過程,成為學生探索新知經歷和獲得新知體驗的過程,成為學生學會學習、學會生存、學會生長、學會發展、學會創造的過程。

(四)、由教學過程關注學科向關注人轉變。

新課程強調學科教學要以人的發展為本,學科教學要服從、服務於人的全面健康發展。為此,在教學中,我努力關注每一位學生的發展,關注學生的情緒生活和情感體驗,關注學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養成,努力在教學中實現新課程的核心理念--“一切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展”。

二、樹立了新型的學生觀。

(一)、學生是發展的人。

在教學中,我把學生看成是發展的人,充分認識到學生的身心發展是有規律的,相信學生具有巨大的發展潛能,是處於發展過程中的人。

(二)學生是獨特的人。

在教學中,我把學生看成是獨特的人,充分認識到學生是完整的人,每個學生都具有自身的獨特性,和成為存在著巨大的差異性。

(三)、學生是具有獨立意義的人。

有的教師認為一年級國小生什麼也不懂,這樣認為是錯誤的,在教學中,我把學生看成是具有獨立意義的人,充分認識到每個學生都是獨立於教師的頭腦之外,不依賴教師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存在,是學習的主體,是責權主體。

為此,在教學中,我真誠地對待學生,關心愛護每一個學生;努力展現教學過程的魅力,讓學生品味學習成功的喜悅;努力完善學生的個性,使學生展現個人魅力。我以新型的教學觀與學生觀為指導,努力完善教學活動。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我努力做到:

1、注重自身文學修養,樹立人格魅力,感染學生“愛”語文。

要想叫學生喜歡語文,教師首先必須是語文的愛好者,並有著較為紮實的語文功底和寬厚的文化積澱,只有這樣,才可能“厚積而薄發”,才可能吸引學生、感染學生。為此,我特別注重理論學習,努力提高自身的文學修養,努力以美的教學語言去感染學生,注重平時和學生交談時的語言美。和學生談話間,我經常會興致勃勃地說:“我送你一句話!”“我想起一句詩!”學生顯然對這些名言、古詩是非常感興趣的,在我的感召之下,他們也逐漸開始積累名句,不知不覺地走進了語文大世界。

2、用語文學科的自身魅力,吸引學生“品”語文。

語文是表情達意,交流思想的工具,也是傳承社會文化的載體,是與人的生命共存的。“綴文者情動而辭發,觀文者披文以入情。”語文中有無窮的魅力等著我們去挖掘。(1)、緊抓課本中的佳作美文,讓學生反覆誦讀

課本中很多課文,無論是寫人、敘事,還是描景、狀物,優美的詞串,美麗的大海,神奇的“神州號”……無不充滿著迷人的美。我緊緊抓住課文中每一個真、善、美要素和亮點,激發學生去咀嚼、品味、感悟、欣賞,使學生的性情得到陶冶和感染,心靈得到淨化與提升。

(2)、擴充套件課本外的名家名篇,讓學生廣泛閱讀

課本中的課文都是精而選之,具有典型性。怎樣使學生品味到更多的名家名篇呢?新課程標準明確提出了課外閱讀的具體要求。針對這一點,我廣泛發掘班級學習陣地,讓學生廣泛閱讀。《唐詩三百首》、《童話》是國小生必讀之物,讀,增加了積累,鞏固了拼音,養成了良好的讀書習慣。

3、用語文教學的藝術魅力,誘導學生“懂”語文

教學是一種藝術。作為老師,我們應該努力賦予語文教學技能方法以藝術的美,讓學生快樂、喜悅、迷醉。

(1)、媒體激趣,讓學生在情境中“樂”語文

兒童的思維一般傾向於形象思維,

對形象的偏愛是兒童的天性。怎樣為學生創設形象直觀的教學情境呢?在課堂上,我注重運用投影、錄影、音響、多媒體等現代化教學媒體,使原本單一的教學手段變得多樣、生動,使課堂由“黑白、平面”變得“彩色、立體”,使課堂成五光十色、富有張力、充盈美感的資訊場,從而激起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讓學生情不自禁地“樂”語文。

(2)、小組探究,讓學生在研討中“析”語文

為了讓學生更好地學習語文,我在班中組織了四人為一組的學習小組,每一組都有小組長,大家各有分工。課堂上,我首先將學習材料轉換成問題情境,接著小組內按自學、發言、討論、小結、互評的程式展開學習活動,然後大組交流學習情況和結果,進行適時的點拔和指導,最後就產生結論。這樣的形式,使學生在一種充分平等的活動中探究、啟智,使學習活動變得自由輕鬆,交往情境變得融洽互助,資訊傳導多向暢通。

(3)、走向社會,使學生在實踐中“用”語文

兒童的學習,大多必須以其生活體驗為基礎,因而應該強調在自然中學習,在社會中學習,在生活中學習,我們應該把學生從封閉的學校小課堂走向開放的社會大課堂。

我把學生帶到圖書館,讓學生到知識的海洋中自由自在地遨遊。我把學生帶到校外去參觀、訪問,讓孩子們去追尋歷史的遺痕,去捕捉時代的變遷,去領略家鄉的騰飛……同學們感受深刻,一篇篇作文寫來得心應手,水到渠成。我還常常向學生布置實踐型的作業,如:給爸爸講一個成語故事、給媽媽寫一封信、組織一次家庭成語接龍、收集一些生活中的諺語……讓學生在生活中用語文,積累語文。

總之,語文教學的本位就是重積累、重感悟、重讀書,我努力把握住這一點,讓每一堂語文課都上得有聲有色,有情有趣,讓學生真正地愛語文,讓學生真正地懂語文,讓語文課成煥發生命活力,成為學生的樂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