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九範文幫

國小六年級上冊語文《語文園地四》教案(精選15篇)

國小六年級上冊語文《語文園地四》教案 篇1

一、教學目標

國小六年級上冊語文《語文園地四》教案(精選15篇)

1.瞭解什麼是漫畫,能從漫畫中找出其特點,含義。

2.掌握漫畫的特點,能把漫畫的含義用語言表達出來。

二、教學重難點

掌握漫畫的特點,能把漫畫的含義用語言表達出來。

三、教學過程

(一)看圖激趣

1.老師出示幾幅漫畫,學生看後談自己的發現。

2.看了這幾幅漫畫,它們都有什麼共同特點呢?

小結:是呀,漫畫非常有趣,可是在笑過之後,往往又發人深省。那麼漫畫的含義是怎麼表現出來的呢?(通過誇張、比喻、擬人等手法,來批評、諷刺或揭露生活中的一些不良現象)

(二)引導看圖,明白圖意

1.咱們書上這幅漫畫也很有意思,同學們自己看看,仔細觀察:圖上主要有哪些人和物?他們之間有什麼關係?交流所看到的畫面。

2.作者畫這幅漫畫的意圖是什麼呢?他要揭露什麼?譏諷什麼?學生同桌討論,全班交流。

3.咱們來關注這句話:“這段木頭裡一定有蟲……”,到底“蟲”是在木頭裡還是在這個人的腦子裡?這蟲到底是什麼?

4.由這幅漫畫你聯想到了什麼?四人小組交流,推薦一名同學全班交流。

(三)審題,明確寫作要求

1.學生讀題,明確題意:本次習作可以根據漫畫的內容,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也可以藉助漫畫寫一個故事;也可以寫自己蒐集到的有關珍惜資源、保護環境的其他漫畫。

2.四人小組交流自己蒐集到的漫畫,交流圖意。

(四)試寫初稿

表達自己的真情實感。記敘清楚,語句通順,感情真切。

習作要求:(投影出示)

(1)學生進行習作,教師巡迴指導,並對有困難的學生進行個別指導。

(2)學生完成初稿,進行自我修改。

(3)組內互讀互改。

如果課堂上有時間,可以當堂課點評一、兩篇習作,還可以把巡視中發現的語句、標點等方面的突出問題講一講,引導學生修改。

同步作文

保護環境

我的家鄉在運城,美麗的鹽湖湖畔。 可是,不知從什麼時候起,人們變得很自私,光想著自己的生活方便,把許多垃圾都倒入了鹽湖,把環境破壞了。 有許多人還亂砍樹木。甚至有些人還把一些有毒的東西埋到土裡,使花草樹木無法生長。 所以我們要保護環境。愛護環境,多植樹造林,減少工廠廢氣和汙水的排放,減少機動車尾氣的排放。 我們要愛護環境,不破壞環境!保護鹽湖,人人有責,從具體的事情做起,愛護花草樹木,就像愛護自己的眼睛一樣,堅持可持續發展戰略。

國小六年級上冊語文《語文園地四》教案 篇2

教學目標

1.結合本單元課文中的人物形象,交流理解小說中人物形象的方法。

2.閱讀名著中的經典情節,感受其中生動的人物形象。

教學難點

藉助人物的語言、動作、心理活動和故事情節,感受生動的人物形象。

教學過程:

一、交流平臺

1.回顧本單元的課文,回憶小說人物。

過渡:同學們,在這個單元,我們學習了三篇小說,裡面有許多生動的人物形象,請大家一起來把這些人物的名字回憶一下吧!(學生回憶,教師板書。)

2.引導學生思考:這麼多的人物,哪一個留給自己的印象最深刻呢?

3.學生自由表達,教師和其他同學相機給予肯定和補充。

4.小組合作探究:這個人物為什麼會給你留下這麼深的印象?

出示小組討論的要求:

(1)各小組推薦一名小組長,討論、彙總大家的意見,最後參與班級交流。

(2)小組成員要緊扣一個人物,交流各自印象深刻的原因。

(3)小組成員的回答要爭取能讓自己印象深刻的某個人物也給其他成員留下深刻的印象。

5.全班交流自己印象最深的人物形象,並說說與之相關的精彩語段,教師做好記錄。

預設:

生1:給我印象最深的是《橋》中的老漢。他像一座山,堅不可摧,誓死保衛著村民的安全;他又那麼大公無私,不準自己的兒子破壞規則。我覺得這段話寫得很精彩:老漢突然衝上前,從隊伍裡揪出一個小夥子,吼道:“你還算是個黨員嗎?排到後面去!”老漢凶得像只豹子。這裡運用了動作、語言、神態描寫。(教師可板書:老漢——神態、動作、語言描寫。)

生2:《窮人》中的桑娜給我留下的印象最深,特別是她那種從猶豫、擔憂到下定決心的心理過程,讓我真實地感受到了她寧願自己吃苦也要幫助他人的美好心靈。我覺得文中對她的心理活動描寫得非常精彩,比如:她忐忑不安地想:“他會說什麼呢?這是鬧著玩的嗎?自己的五個孩子已經夠他受的了……是他來啦?……不,還沒來!……為什麼把他們抱過來啊?……他會揍我的!那也活該,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頓也好!”(教師可板書:桑娜——心理描寫。)

生3:我注意到的不是這幾篇小說中的主人公,卻是一個非常生動的人物形象,那就是《窮人》裡的西蒙。她在臨死前仍細心地照料著自己的孩子,她是一個非常偉大的母親,可是她卻有著這麼悲慘的命運,真是可憐極了。她的故事讓我非常難過。文中直接描寫西蒙的語句不多,但通過對她的孩子的描寫可以感受她的人物形象。她雖然死得那麼悽慘,孩子們卻睡得那麼香甜:“身上蓋著舊衣服,蜷縮著身子,兩個淺黃頭髮的小腦袋緊緊地靠在一起。顯然,母親在臨死的時候,拿自己的衣服蓋在他們身上,還用舊頭巾包住他們的小腳。孩子的呼吸均勻而平靜,睡得正香甜。”(教師可板書:西蒙——側面描寫、對比描寫。)

生4:我印象深刻的是《在柏林》一課中的老兵。這篇小說的篇幅很短,情節描寫非常精彩,雖然對老兵的描寫不多,但隨著情節的展開,我體會到了老兵的痛苦、堅定。如兩個小姑娘嘲笑老婦人的舉動時,老兵沒有說什麼,此時的老兵是堅忍的;當兩個小姑娘再次傻笑的時候,老兵平靜地告訴了她們事實的真相。謎底揭開了,我們也深深地體會到了老兵一家在戰爭中遭受的無比深重的苦難。(教師可板書:情節的展開;神態描寫;語言描寫。)

6.教師根據交流情況,總結小說中人物形象的特點,提示理解小說人物形象的常見方法。

(1)課件出示小資料。

人物形象是小說三要素之一,人物形象的核心是人物的思想性格。人物描寫的角度有正面描寫和側面描寫。正面描寫(又叫細節描寫)包括外貌、語言、動作、神態、心理描寫;側面描寫(又叫側面烘托)指以他人的言行或環境來反映人物的特點。

(2)結合具體的例子總結理解小說人物形象的常見方法。

①人物的性格總是通過描寫表現出來的。小說在刻畫人物形象時,主要是通過描寫人物的語言、行動和心理來表現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徵的。(如《橋》《窮人》中的語言、動作、神態、心理描寫。)

②小說裡的人物都是在一定的背景下活動的,因此,理解小說中的人物形象,我們還要聯絡人物活動的背景和環境,既準確把握人物鮮明的個性,又要善於從人物間的相互關係、人物與環境的關係中瞭解人物的性格特徵。(如《窮人》第1自然段中的環境描寫。)

③小說中人物的性格也常用抑揚、虛實、對比、襯托等塑造人物的傳統手法揭示出來。(如《橋》中村民的慌亂與老漢的鎮定間的對比,《窮人》中西蒙的孩子睡得香甜與她死得悽慘的對比。)

7.結合本單元習作,說說自己筆下的人物形象是如何展現其個性特點的。

(1)小組學習,要求組員讀讀自己的習作,找出自己最滿意的描寫人物的語句,讀給同學聽,說說自己想要表現人物的什麼特點,採用了什麼方法。小組成員之間互相評價,互提建議。

(2)指名朗讀自己的習作片段,要求全班同學說說:他有沒有表達出人物的特點來,是如何做到的?

預設:之前的習作課因時間限制,選取的例文有限,此處將習作片段的讀、評與小說中的人物描寫結合起來,可以讓學生更好地審視自己的作文,同時對小說中人物形象的描寫有了更深的認識。

二、詞句段運用(1)

1.學生朗讀《三國演義》中“關雲長溫酒斬華雄”片段,讀出關公的神勇之氣。

(1)疏通難字和字音:釃(shī,斟酒) 斟(zhēn)

鸞(luán) 雲長(chánɡ) 華(huà)雄

(2)簡單瞭解文字的出處及相關情節。

“溫酒斬華雄”是四大名著之一的長篇歷史演義小說《三國演義》中的一個經典情節。描述的是:董卓廢黜少帝劉辯而立陳留王劉協為帝后,殘暴不仁,擅權於朝堂。以袁紹、曹操等人組成的關東十八路諸侯共同討伐董卓,然而前鋒孫堅在進軍汜水關時被華雄擊敗,華雄不可一世。在潘鳳等大將接連被華雄斬殺之時,關羽主動請纓前去戰華雄,在溫酒未冷卻的極短時間內斬殺華雄,關羽從此名震諸侯。此故事見於《三國演義》第五回。

(3)教師播放此片段名家朗讀音訊,學生認真傾聽,留意重讀、停頓及朗讀的情感、氣勢。

2.小組交流此片段是如何體現人物的形象特點的。

(1)結合“交流平臺”中掌握的知識,初步感知片段中運用了哪些描寫方法來展示人物形象,小組內交流。

(2)全班交流,分條列舉式彙報。

?語言描寫:“酒且斟下,某去便來。”其語言斬釘截鐵,顯出其自信滿滿。

?動作描寫:“出帳提刀,飛身上馬。”“提華雄之頭,擲於地上。”動作乾淨利落,顯出其神勇無比。

?側面描寫:“眾皆失驚。”通過寫他人的反應襯托出關雲長本領高強,超出眾人意料之外。

?場面描寫:“鼓聲大振,喊聲大舉,如天摧地塌,嶽撼山崩。”場面之熱烈,烘托出關雲長單槍匹馬衝入敵陣、勇擒賊首的英勇無敵。

3.學生再讀片段,邊讀邊想象畫面。教師播放《三國演義》此片段視訊,引導學生再次感受關公的神勇。

4.拓展閱讀,感知人物形象。

(1)課件出示《紅樓夢》片段,感知其中的人物形象。

一語未了,只聽後院中有人笑聲,說:“我來遲了,不曾迎接遠客!”黛玉納罕道:“這些人個個皆斂聲屏氣,恭肅嚴整如此,這來者系誰,這樣放誕無禮?”心下想時,只見一群媳婦丫鬟圍擁著一個人從後房門進來。這個人打扮與眾姑娘不同,彩繡輝煌,恍若神妃仙子:頭上戴著金絲八寶攢珠髻,綰著朝陽五鳳掛珠釵;項上帶著赤金盤螭瓔珞圈,裙邊繫著豆綠宮絛,雙衡比目玫瑰佩;身上穿著縷金百蝶穿花大紅洋緞窄裉襖,外罩五彩刻絲石青銀鼠褂;下著翡翠撒花洋縐裙。一雙丹鳳三角眼,兩彎柳葉吊梢眉,身量苗條,體格風騷,粉面含春威不露,丹脣未啟笑先聞。

注:這其中描寫的人物是王熙鳳,她在賈府中極有地位和權利。

(2)學生自讀自學,再自由發言,結合文字中的語句說說其中人物形象的特點。

預設:引導學生結合關鍵詞來思考,參考“關雲長溫酒斬華雄”的賞讀方法。

示例:

生1:我通過對黛玉的心理描寫可以感知這個人的身份不一般。因為其他人都“斂聲屏氣,恭肅嚴整”,而這人還沒見人就聞其聲,十分“放誕無禮”,可見她地位不一般。這裡運用了正面描寫與側面描寫相結合的方法,語言描寫是正面描寫,黛玉的想法是側面描寫,暗示了王熙鳳在賈府中的特殊身份。

生2:文段中對王熙鳳的穿著打扮描寫得非常詳細,這是外貌描寫,體現了她身份的尊貴,但在珠光寶氣中也露出了一股俗氣。

生3:文中還對人物進行了神態描寫,如“粉面含春威不露,丹脣未啟笑先聞”,我感覺到她雖然外表很美很親切,卻有厲害、威嚴的一面,而且給我一種“笑面虎”的感覺。

三、課堂回顧

1.教師適當總結本堂課的教學內容,點評學生的課堂表現。

小結:讀完一篇小說,總有些人物令我們難忘,如果再想想難忘的具體是什麼,大都是這些人物的語言、動作、神態、心理活動以及他們經歷的種.種事件。比如大家在這堂課上交流了本單元中印象深刻的人物,大家描述的也大都是上面提及的這些。但同學們一定不要忘記從另一個角度來理解人物形象,那就是要關注小說中人物所處的環境背景。今天的交流中,對這一點大家少有提及。我們還欣賞了四大名著中的兩個經典片段,同學們讀得很仔細,交流得也不錯。大家一定感受到了關雲長的神勇和王熙鳳的身份之特殊。中國古典名著語言精練,能通過非常短小的篇幅塑造出非常生動的人物形象,大家課後可以多讀一讀這些類似的經典片段,感受我國傳統名著的魅力。

2.引導學生交流收穫。

(1)再找一些描寫人物形象的經典片段,讀一讀,互相交流。

(2)在以後的寫作中要靈活運用描寫人物的種.種方法。

國小六年級上冊語文《語文園地四》教案 篇3

學情分析:

六年級學生對於寫人記事文章雖說已不陌生,但是要把人物特點寫鮮明,把人物形象寫具體並不容易。現在的孩子都是在親人們的細心呵護下成長起來的,對於他們來說,接受關愛似乎已成為習以為常的事,但他們卻很少細心關注身邊的人,發現人的真善美,感受真情的美好,懂得去關愛他人。在這組課文的學習過程中,孩子們對於人與人之間相互關愛有了更多更深的認識。

教學目標:

1.寫人與人之間互相關愛的事情,要有真情實感,注意環境描寫與心理活動的刻畫。養成自己修改習作的習慣。

2. 學習通過環境描寫,人物的語言、動作、心理等描寫表現人物特點的寫作方法。引導學生再現生活,引發學生傾吐慾望,培養學生習作能力。

3、引導學生關注身邊的人,發現人的真善美,感受真情的美好,懂得關愛他人。

教學重點、難點:

學習通過環境描寫,人物的語言、動作、心理等描寫方法刻畫人物形象。

教學流程:

一、 圖片匯入,引出習作主題。

課件出示圖片《地獄和天堂的長勺子 》,學生觀察後說一說感受。

師小結:愛是人類永恆的主題。今天咱們就來寫寫有關關愛的習作。(板書:關愛)

二、讀題審題,明確要求

1、課件出示課文中的習作要求:

生活中,人與人之間需要相互關心、幫助。這次習作,我們就來寫一寫體現人們相互關愛的事情。寫之前先想一想,事情發生在怎樣的環境裡,是怎樣發生的,事情發展變化的過程怎樣。寫時注意人物的語言、動作 、心理活動等,要表達真情實感。寫完後可以和同學交換意見。

2、學生讀一讀,想想這次習作為我們提出了什麼要求?(生讀)

生:寫人與人之間相互“關愛”的事

生:作文中要用上語言、動作、心理活動的描寫。

3、老師根據學生的彙報,歸納要點

師:在這些習作要求中的關鍵是什麼?

生:寫人與人之間關愛的事。

師:寫事的習作要把握好兩點,一是真實,二是在此基礎上要把事寫具體。怎樣才能把事情寫具體呢?

第一,寫自己親身經歷的事。只有自己親身經歷的事,才能有切身的體會,寫起來才有話可說,也更可以表達自己的真情實感。

第二,從小處著眼,以小見大。第三,寫自己的所見所聞。

三、聯絡生活,拓寬思路,指導習作

〈一〉選擇好事例

課件出示一組圖片,引發學生大腦中的有關記憶。

請同學們聯絡自己親身經歷的事,用一兩句話概括內容並交流。

師小結:真情無處不在,關愛充滿人間。最自己感動的事就是本次習作的好材料。有了題材,怎樣去表現人物的特點塑造人物的形象呢?

〈二〉用上描寫人物的方法,敘述好細節

1、在敘事的過程中,同學們可運用我們所學到的一些描寫方法,對人物的神態、語言﹑動作﹑心理活動進行細緻刻畫,以此來抒發真情實感。

(出示本組課文相關片段)師:請同學們默讀這些片斷,交流:用到了哪些描寫方法,有什麼好處?

2、出示《窮人》第一自然段,體會環境描寫對人物形象的襯托作用。

師:這一片斷中對環境一冷一暖的對比,抒發了情感,表達了桑娜的勤勞。

3、課件出示圖片及範文

(1)原文閱讀

小麗和小欣高高興興地走在放學的路上,她們邊走邊聊天,不知不覺又來到了十字路口。

她們看見一位老奶奶想過馬路,但車子太多,老奶奶嚇得不敢過馬路了。小麗和小欣連忙跑過去,對老奶奶說:“老奶奶,您是不是要過馬路呀?” 老奶奶說:“是的,已經等好久了。”“奶奶,別擔心,來,我們扶您過馬路吧!” 小麗說。接著,她倆扶著老奶奶慢慢地走到人行橫道線旁,慢慢地向對面走去。

當她們成功地走到馬路對面時。奶奶高興地說:“謝謝你們,你們真是好孩子呀!老奶奶就回家了,她們也高高興興地回家了。

(2)對比閱讀

小麗和小欣高高興興地走在放學的路上,她們邊走邊聊天,不知不覺又來到了十字路口。

此時正是下班的高峰期,來來往往的汽車川流不息,有的自行車,摩托車還在七拐八拐地玩起“絕技”,引得汽笛喇叭聲此起彼伏。道路更加擁擠了。這時,一位老奶奶站在路邊,幾次想走過去,但刺耳的喇叭聲嚇得她又退了回來。小麗拉拉身旁的小欣說:“看,前面的這位老奶奶肯定是想到馬路對面去,我們去幫她吧。”小欣立即說好。兩人連忙跑過去,對老奶奶說:“老奶奶,您是不是要過馬路呀?” 老奶奶點點頭,流露出焦急地神色,嘆氣說:“是的,我要到對面去買菜。可現在車太多了。我年紀大了,眼睛不好使,腿腳又不方便,已經等好久了。”“奶奶,別擔心,來,我們扶您過馬路吧!” 小麗說。

她倆攙著老奶奶,一左一右,慢慢地走到人行橫道線旁,說:“老奶奶,這兒是人行橫道線,我們從這裡走!”說著,她們小心翼翼地扶老人,瞧準這邊車道沒車過來的空檔,緊挨著老人把她攙扶著走到中線上,等對面的車流行駛過去了,又瞧準一個空檔,才慢慢地向對面走去。

當她們成功地走到馬路對面時。奶奶高興地說:“謝謝你們,你們真是好孩子呀!今天多虧你們了呀。”她們說:“不用謝,老奶奶,這都是我們應該做的。”老奶奶說:“再見!”小麗和小欣她們也高高興興地回家了。

(3)學生體會文中環境描寫和動作描寫的妙處。

〈三〉擬定一個點睛的題目

題目一定要緊扣中心,簡潔新穎,起到畫龍點睛的效果。

國小六年級上冊語文《語文園地四》教案 篇4

教學目標

1.學會閱讀時能從所讀的內容想開去。

2.學習排比這一修辭手法,交流體會排比句的特點與作用。

3.瞭解分號的作用,學習正確使用分號。

4.瞭解路牌的拼音特點,能用拼音正確拼寫地名和人名。

5.背誦古詩《過故人莊》,感受田園生活的恬靜與美好。

重點難點

1.掌握閱讀的方法,能從所讀的內容想開去。

2.掌握排比這一修辭手法,並進行仿寫。

3.想象《過故人莊》一詩所描繪的畫面,體會其表達的情感。

課時安排

2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閱讀本單元的課文,學會閱讀時能從所讀的內容想開去。

2.體會排比句的特點和作用,學寫排比句。

教學重難點

1.學會在讀懂文章的基礎上,能從文章的內容聯想到更多,能聯絡自己的生活經驗想開去。

2.瞭解排比這一修辭手法,賞析相關例句。

教學過程:

一、交流平臺。

1.教師提示閱讀方法,激趣匯入。

導語:同學們,閱讀是一件快樂的事,它能帶給我們豐富的知識,放鬆我們的身心,陶冶我們的情操。我們不僅要樂讀,還要善讀。怎樣做到善讀呢?那就要掌握一定的閱讀方法。我們在閱讀時不僅要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體會文章的思想感情,還要能從所讀的內容想開去。這樣不僅可以深化對文章思想內容的理解,而且可以活躍思維,激發創造力。

2.以課文《草原》和《丁香結》為例,教導方法。

(1)閱讀的時候,要聯絡自己的生活經驗想開去。

明確:聯絡自己的生活經驗想開去,首先要讀懂文章,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體會文章的思想感情。在此基礎上,再聯絡自己的生活實際和思想實際想開去。比如閱讀宗璞的《丁香結》,讀懂這篇課文後,我們瞭解到課文寫了丁香花的顏色、形貌、氣味和姿態,就可以想想自己在生活中見到的其他植物,如桂花、梅花、梔子花,它們分別是什麼樣子,有哪些顏色,有什麼氣味等。

(2)閱讀的時候,還要能從課文的內容聯想到更多。

明確:從課文的內容聯想到的是多方面的,可以結合文章的體裁、抒發的情感、運用的寫法來聯想,也可以進行移情分析,來拓展聯想的廣度和深度。比如,閱讀老舍的《草原》,我們可以想到老舍的其他作品或其他作家寫草原的作品;讀懂了課文中主客聚會的歡樂場景,可以想想如果自己置身於這個場景中會怎樣;理解了寫景時融入感受的方法,可以想到在今後的習作中運用。

3.學生分組自主交流,小組推選代表在班級彙報交流成果。

交流示例:比如我在讀《丁香結》這篇文章時,我就想到了我挺喜歡的一種花——桂花。我喜歡桂花最主要的原因是桂花香甜了我們的生活。每當桂花盛開的時候,家鄉的空氣中處處都瀰漫著一陣陣芳香,讓人沉浸其中,久久回味無窮。我喜歡桂花的另一個原因是桂花樸實無華。這主要表現在桂花很小,總是隱藏在樹葉當中,從不招搖,卻默默地散發出馥郁的清香。我還從作者描寫丁香的方法中受到啟示。假如我要寫桂花,我也會寫幾處不同地方的桂花,如家鄉的桂花、學校的桂花和馬路邊的桂花。它們不管是外形,還是給人的感受都會有一些差別。寫桂花時,我會從花的形貌、色彩、姿態、氣味等多個方面去展現桂花的魅力。

4.教師小結。『』

小結:聽了同學們的交流彙報,我真是十分佩服,大家竟然有這麼多獨到的發現,可見大家仔細閱讀了,認真思考了,積極交流了。當然,閱讀的方法還有很多,希望大家在今後的學習中也能充分運用閱讀時能從所讀的內容想開去的方法,收穫更多的知識。

二、詞句段運用(一)。

1.自然過渡,引出排比句。

過渡:經過“交流平臺”的學習,我們瞭解了閱讀時要能從所讀的內容想開去,並掌握了“想開去”的方法,現在我們再來學習一種句式——排比句。我先給大家讀讀我喜歡的幾個排比句吧!

?冬將我孕育,春使我開放,夏讓我成長,秋令我昏昏睡去。

?我是親友之間交往的禮品,我是婚禮的冠冕,我是生者贈予死者最後的祭獻。?我是愛情的嚮導,是精神的美酒,是心靈的佳餚。

?我給詩人以靈感,我為畫家指南,我是音樂家的教員。

2.學生討論排比句的作用、特點。

預設:由剛才教師讀出的例句自然過渡到對排比句的作用和特點的學習,引導學生說說他們聽完上面兩個句子的感受。如:

生1:我覺得排比句更順口、更流利,而且幾個分句的句式、結構幾乎一樣。

生2:我感覺排比句聽起來更優美、更有氣勢一些。

生3:排比句更能表現作者對花和美的讚美。

教師小結:排比句是把三個或三個以上意義相關或相近、結構相同或相似、語氣相同的片語或句子並排在一起組成的句子。運用排比可以使語言結構整齊勻稱,韻律鏗鏘有力,增加語言的形式美和音律美。

3.學生自讀課本上的例句,具體體會排比句的特點。

4.教師拓展一些例句,讓學生進一步體會排比句在不同語境中的作用。(課件出示例句)

A.他的品質是那樣的純潔和高尚,他的意志是那樣的堅韌和剛強,他的氣質是那樣的淳樸和謙遜,他的胸懷是那樣的深沉和寬廣。

B.山朗潤起來了,水漲起來了,太陽的臉紅起來了。

C.燕子去了,有再來的時候;楊柳枯了,有再青的時候;桃花謝了,有再開的時候。

D.我們不會忘記,朝鮮大嫂為幫助志願軍失去了她的雙腳;我們也不會忘記,朝鮮大娘為了保護志願軍,失去了她的孫子;我們更不會忘記,朝鮮小姑娘為了營救志願軍,失去了她的媽媽。

思考:這四個排比句的內容有什麼不同?從中可見排比句有什麼作用?

明確:第一句是寫人,用排比寫人,可將人物形象刻畫得細緻感人。第二句是寫景,用排比寫景,可將景物描寫得細緻入微、形象生動。第三句是說理,用排比說理,可將道理說得充分透徹。第四句是抒情,用排比抒情,節奏和諧,顯得感情洋溢。

5.仿寫排比句。

過渡:原來排比句有這麼多作用啊!如果我們能寫出精彩的排比句,那麼對我們寫作文肯定很有幫助。下面,就請同學們也試著寫幾個排比句吧!寫的時候要注意準確地表達出自己想要表達的感情。

6.指名朗讀所寫的排比句,寫得好的句子,教師可抄寫在黑板上,師生共同欣賞一下。

三、課堂回顧。

1.教師適當總結教學內容,點評學生的課堂表現。

小結:同學們,今天這節課,我們主要交流了一種提升閱讀水平的好方法——閱讀時能從所讀的內容想開去,還欣賞了許多精彩的排比句,感受到了文字與修辭的魅力。大家的表現非常好,尤其是小組交流的環節,同學們展示了積極的合作意識,每個小組都歸納得很豐富、很精彩。這同時也說明大家在平時的閱讀和學習中真正用了心,這個習慣還請大家一直保持下去,好嗎?

2.引導學生交流收穫。

(1)運用本課掌握的閱讀方法自主閱讀一篇課文,將自己所想到的說給同學聽。

(2)學生摘抄、積累自己喜歡的排比句。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瞭解分號的作用,學習正確運用分號。

2.瞭解路牌的拼音特點,能用拼音正確拼寫地名和人名。

3.學習古詩《過故人莊》,理解詩句的意思,想象、感悟詩中所描繪的田園生活的優美意境,從中受到美的薰陶;感受朋友之間聚散兩依依的濃濃情誼,激發珍惜友誼的美好情感。

4.培養鑑賞古詩的能力。

教學重難點

1.瞭解什麼時候該用分號,什麼時候不用分號,避免濫用。

2.學會用拼音正確拼寫地名和人名。

3.感悟詩中所描繪的田園生活的意境,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學過程:

一、詞句段運用(二)。

1.承接上節課的內容,自然過渡到分號的學習。

導語:同學們,上節課我們學習了排比句,還進行了仿寫。大家寫的句子還在嗎?請大家再拿出來讀一讀。我來問問大家,有人在句中使用分號了嗎?(如果有學生舉手,請他說一說為什麼用分號。)大家再看看課本上的三組例句,會發現在第二組句子中,描述灕江的水時,使用了分號,而在其他兩個句子中沒有使用。它們都是排比句,為什麼有的用分號,有的不用呢?我們今天就來學學分號的用法。

2.引導學生結合例句體會分號的作用。

(1)瞭解停頓,學會朗讀。

過渡:分號和頓號、逗號一樣,是句內停頓符號,但又不太一樣,我們可以用數學上的大於號來表示它們在標明句子內部停頓的層次關係:分號>逗號>頓號。現在請同學們讀讀下面的句子,讀好頓號、逗號、分號不一樣的停頓。(出示課件)

①我在原野上搖曳,使原野風光更加旖旎;我在清風中呼吸,使清風芬芳馥郁。我微睡時,黑夜星空的千萬顆亮晶晶的眼睛對我察看;我醒來時,白晝的那隻碩大無朋的獨眼向我凝視。

②下課了,大家在大青樹下跳孔雀舞、摔跤、做遊戲,引來了許多小鳥,連松鼠、山狸也趕來看熱鬧。

小結:同學們剛才讀得非常正確,分號是句內最長的停頓,表示複句內部並列分句之間的停頓。什麼是並列分句呢?簡單點說,如果一個比較長的句子是由兩個或更多的小句子組合而成,這些小句子之間的關係是並列的,它們就叫並列分句。如上面的第一個例句,在第一句話中,有兩個分句,而這兩個分句分別是由兩個結構相同、意思相近的小句子組成的,它們就是並列分句。分析第二句話也是如此。

(2)走近分號,瞭解分號的作用。

過渡:那麼,在哪些情況下用分號呢?我們再來看看下面的幾個例句,大家讀一讀,說說自己的理解。(出示課件)

①太陽晒著地面,有些地區吸收的熱量多,那裡的空氣就比較熱;有些地區吸收的熱量少,那裡的空氣就比較冷。空氣有冷有熱,才能流動,成為風。

②橋面兩側有石欄,欄板上雕刻著精美的圖案:有的刻著兩條相互纏繞的龍,嘴裡吐出美麗的水花;有的刻著兩條飛龍,前爪相互抵著,各自回首遙望;還有的刻著雙龍戲珠。

③凌晨四點,牽牛花吹起了紫色的小喇叭;五點左右,豔麗的薔薇綻開了笑臉;七點,睡蓮從夢中醒來。

明確:當我們進行不同事物間同類狀況的類比時,可以用分號;當我們描寫同一事物的不同方面時,也可以用分號。可見,一般用逗號無法表達清楚句中並列分句關係的,都可以用分號。

3.結合例項,懂得不能濫用分號。

(出示課件)走在街上的,是來來往往、形態各異的人:有的騎著馬,有的挑著擔,有的趕著毛驢,有的推著獨輪車,有的悠閒地在街上溜達。

明確:這句話中冒號後的五個小分句是並列關係,但很簡單,所以不用分號而用逗號。可見,分號是比逗號稍大的句中停頓的標誌,一般分句中沒有使用過逗號的,分句之間不必用分號,用逗號就可以了。

4.用法小結,鞏固積累。

(1)讓學生小結分號的用法。

(2)出示《分號歌》,巧記分號的用法。

並列句子肩並肩,不分主次緊相連。如用逗號隔不開,可用分號站中間。

二、詞句段運用(三)。

1.談話引入。

過渡:同學們,在等公共汽車的時候,你們是否注意過馬路邊的路牌?那些路牌上的地名你們是否認識呢?不認識也沒關係,因為路牌上都標註了拼音。現在,我們就一起來了解怎樣用拼音正確拼寫地名和人名。

2.教師課件出示課本上的路牌圖片,學生觀察後交流地名的拼音特點。

預設:路牌在生活中較常見,是學生熟悉的事物,在觀察的時候教師要提示學生觀察的重點是地名中的拼音標註。學生交流示例:

生1:這些路牌中有些漢字我不認識,但是藉助拼音我知道它怎麼讀。

生2:我發現這些地名的拼音都是大寫,並且都沒有標註聲調。

生3:這些地名中有的拼音是連起來作為一個整體寫的,也有的是分兩部分來寫的。

3.教師補充資料,引導學生掌握給地名和人名標註拼音的方法,學生交流學習。

過渡:同學們通過觀察發現了地名在標註拼音時有一些特別之處,其實《漢語拼音方案》中對中國地名和人名的拼音標註做了明確的規定。大家讀一讀下面的資料,然後自主交流體會。

《漢語拼音方案》中對中國地名和人名的拼音標註均做了明確的規定。具體如下:

中國地名漢語拼音字母拼寫規則(節選):(1)地名拼寫按普通話語音標調,特殊情況可不標調。(2)地名中的第一個字母大寫;分段寫的,每段第一個字母大寫,其餘字母小寫。特殊情況可全部大寫。(3)凡以ɑ、o、e開頭的非第一音節,在ɑ、o、e前用隔音符號“’”隔開。如:西安(Xī’ ān)。(4)由專名和通名構成的地名,原則上專名與通名要分寫。如:舟山/群島(Zhōushān Qúndǎo),松花/江(Sōnɡhuā

Jiānɡ)。(5)專名或通名中的修飾、限定成分,單音節的與其相關部分連寫,雙音節和多音節的與其相關部分分寫。如:西遼/河(Xīliáo Hé),潮白/新河(Cháobái Xīnhé),北雁蕩/山(Běiyàndànɡ Shān)。(6)自然村鎮名稱不區分專名和通名,各音節連寫。如:龍王集(Lónɡwánɡjí),南王家蕩(Nánwánɡjiādànɡ)。(7)以人名命名的地名,人名中的姓和名連寫。如:張之洞/路(Zhānɡzhīdònɡ Lù)。(8)地名中的數字一般用拼音書寫。如:五指山(Wǔzhǐ Shān)。(9)地名中的程式碼和街巷名稱中的序數詞用阿拉伯數字書寫。如:1718峰(1718 Fēng),二馬路(2 Mǎlù)。

中國人名漢語拼音字母拼寫規則(節選):(1)正式的漢語人名由姓和名兩個部分組成。姓和名分寫,姓在前,名在後,姓名之間用空格分開。複姓連寫。姓和名的開頭字母大寫。如:王芳(Wánɡ Fānɡ),歐陽文(ōuyánɡ Wén)。(2)由雙姓組合(並列姓氏)作為姓氏部分,雙姓中間加連線號,每個姓氏開頭字母大寫。如:劉楊帆(Liú?Yánɡ Fān)。(3)筆名、字(或號)、藝名、法名、代稱、技名、帝王名號等,按正式人名寫法拼寫。如:魯迅(筆名)(Lǔ Xùn),蓋叫天(藝名)(Gài Jiàotiān)。(4)國際體育比賽等場合,人名可以縮寫。漢語人名的縮寫,姓全寫,首字母大寫或每個字母大寫,名取每個漢字拼音的首字母,大寫,後面加小圓點,聲調符號可以省略。如:李小龍(Lǐ Xiǎolónɡ,縮寫為Li X.L.或LI X.L.)。(5)公民護照上的人名,可以把姓和名的所有字母全部大寫,雙姓之間可以不加連線號,聲調符號、隔音符號可以省略。如:劉暢(Liú Chànɡ,拼寫為LIU CHANG)。

4.教師總結方法,引導學生學會運用。

小結:用拼音拼寫人名和地名,除了掌握相關的拼寫規則外,還要注意多留心觀察周圍的相關事物,這樣便於總結出一定的規律,加深理解。

三、日積月累。

1.激趣匯入,引發興趣。

導語:在這個單元,我們學習了孟浩然的《宿建德江》,雖然詩裡作者在訴說“愁”,卻給我們描繪了一幅靜謐的日暮圖景。孟浩然是有名的山水田園派詩人,在他的筆下,一山一水,一花一草,都顯得格外可親。“一切景語皆情語”,今天我們再來學習一首他的詩作,首先請同學們看看下面的圖畫。

(1)欣賞圖片。出示畫面:茂密的樹林把整個村莊圍繞,隱隱約約的群山在遠處蜿蜒起伏。

(2)學生說說圖上畫了什麼,再說說自己的感受,重點描述出農家生活環境的安寧悠閒。

2.研讀詩句,感悟詩情。『』

(1)學生自讀《過故人莊》,藉助字典掃除障礙,讀通詩句。教師出示課件,講解難理解的字。

[過]拜訪。[具]準備,置辦。[合]環繞。

[郭]古代城牆有內外兩重,內為城,外為郭。[軒]窗戶。

[場圃]場,打穀場、稻場;圃,菜園。[把酒]端著酒具,指飲酒。

(2)朗讀理解,相互交流。

①自讀感悟,嘗試說說詩句的意思。②小組交流,說說詩句的意思,相互質疑問難。

③班級交流,質疑解難。(課件出示思考題,師生互動)

A.讀了此詩,你知道它講述了一件什麼事嗎?(孟浩然接受一位老朋友的邀請,來到鄉村做客。)

B.從這首詩中你體會到了怎樣的感情?你是從哪裡體會到的?(詩人與老朋友之間真摯的友情;主人準備好豐盛的飯菜邀請“我”,“我們”約好明年再來喝酒、賞菊。)

C.鄉村的風景如何?給你怎樣的感覺?(風景優美,有綠樹、青山、莊稼地。給人幽靜、淳樸的感覺。)

D.看看課本上的插圖,發揮你的想象,說一說詩人和老朋友會聊些什麼。(學生自由發言,言之有理即可。如:今年的農事如何,家人的身體情況,平時的趣事,等等。)

E.從最後一句可以感受到詩人怎樣的感情?(依依不捨,不忍離去。)

預設:因為在本單元《古詩詞三首》的學習中,學生已掌握了基本的賞析古詩的方法,所以在講解這首詩時可簡單處理,以問題引發學生思考,以學生自主學習為主。

(3)想象畫面,帶著作者的感受朗讀古詩。(指名讀,男女生、師生合作等形式朗讀。)

(4)背誦古詩。

3.拓展延伸,豐富積累。

(1)蒐集孟浩然的其他名句、名篇。(2)蒐集其他田園詩。田園詩積累

山居秋暝[唐]王維

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明月鬆間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

晚春田園雜興[宋]范成大

蝴蝶雙雙入菜花,日長無客到田家。

雞飛過籬犬吠竇,知有行商來買茶。

四、課堂回顧。

教師總結教學內容。

小結:同學們,今天這節課,我們主要學習了分號的作用,瞭解了路牌的拼音特點,還學習了一首田園詩。關於標點符號,大家一定不要小瞧它們,在平時的寫作中正確使用標點符號很重要,而分號又是特別容易用錯的一種。相信經過這節課的學習,大家不會再用錯了。這節課學習古詩,老師講解得少,同學們交流得多,通過自己交流得來的知識一定印象更深刻。現在我們算是完成了第一單元課程的學習,大家課後還是要多積累、多思考,把這個單元的重點知識都牢牢掌握。

本次“語文園地”有三個板塊。“交流平臺”重在引導學生回顧本單元的學習收穫,本次教學設計就著重教學生習慣交流、愛上交流,通過分組學習、共同探討的方式,掌握高效的閱讀方法。“詞句段運用”要求學生體會排比句的作用以及分號的作用,關於排比句和分號,學生早已熟悉,所以對其基礎知識不再細講,而重在結合例句,通過朗讀來體會它們的作用。此外,還學習了用拼音拼寫地名和人名的方法,這對學生來說很實用,也很有必要。在“日積月累”中,由於這首詩是五言律詩,比較長,所以當堂背誦的效果不太好,以後我應在引導背誦上多花點氣力。

國小六年級上冊語文《語文園地四》教案 篇5

教學目標:

1.會寫“軸、曝”2個生字。

2.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3.結合註釋理解重點詞句,讀懂文章大意,感受文言文簡約凝練的語言特點。

4.學習藉助語言文字展開想象,能用自己的話創造性地講講《書戴嵩畫牛》的故事。

5.領悟本文一事一理的寫作方法,明白藝術來源於生活、做事需向內行人請教的道理。

教學重點:

1.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2.瞭解古文的學習方法,通過註釋和已掌握的文言基礎,讀懂文章的意思。

3.理解課文內容,感受其中蘊含的道理。

教學過程:

一、溫故知新,匯入新課

1.複習舊知,背誦《伯牙鼓琴》。

導語:上節課,我們學習了一個感人的故事——《伯牙鼓琴》,同學們都會背了嗎?(指名背誦。)

2.匯入新課。

過渡:《伯牙鼓琴》帶我們重溫了一段動人的知音故事,也讓我們欣賞到了音樂藝術的魅力——音樂能將高山之巍峨、流水之澎湃化為音符,震盪人的心靈。這節課,我們將一起去看一幅畫,圍繞著這幅畫,又有著怎樣的故事呢?

3.板書課題,結合相關知識指導朗讀課題。

明確:“書”在這裡表示“書寫、記錄”。戴嵩是唐代著名畫家,擅畫田家、川原之景,畫水牛尤為著名。“畫牛”指戴嵩畫的《鬥牛圖》。有一種說法是,《書戴嵩畫牛》原為蘇軾所做的一則跋(bá)。題跋是寫在書籍、碑帖、字畫等上面的文字。寫在前面的文字叫作題,寫在後面的叫作跋,總稱題跋。“書戴嵩畫牛”則可理解為寫在畫家戴嵩的畫作《鬥牛圖》上的一則文字。總之,這篇文章與戴嵩所做的畫《鬥牛圖》有關。

預設:本課的課題要著重講解,否則很容易讀錯、理解錯。“畫牛”不是一個動詞加名詞的結構,而是指畫作《鬥牛圖》。

二、多樣讀文,初步感知

1.學生藉助拼音自由讀文章,要求讀準字音。

2.指名讀課文,檢查學生的朗讀情況。

(1)指名讀課文。

(2)正音。

過渡:(出示容易讀錯的字詞)下面這幾個字詞大家能讀對嗎?

蜀 錦 囊 軸 拊 搐 謬 奴 婢

需注意的多音字:杜處(chǔ)士 好(hào)書畫 所寶以百數(shǔ) 曝(pù)書畫 鬥(dòu)牛

3.教師範讀全文。

4.師生合作讀課文。

過渡:現在我們再來合作讀課文,我來讀課文中的敘述部分,同學們讀牧童所說的話,一遍讀完後,我們再交換朗讀內容。

預設:讀文是理解文意的基礎。教師通過自由讀、指名讀、示範讀、師生合作讀等形式,層層推進,紮實訓練,不僅讓學生能流暢地讀文言文,還能讓學生感悟文中每一句話的意思,也為下面理解文言文的內容做好了準備。

三、合作交流,理解文意

1.出示小組學習要求。

(1)小組內合作,結合註釋理解文言文中每一個字、每一句話的意思。

(2)不動筆墨不讀書,邊自由朗讀邊在難懂的字詞旁邊做註釋。

(3)小組討論後將仍不能解決的問題記錄下來。

2.呈現組內不能解決的問題,教師指導,全班交流。

預設一:好書畫,所寶以百數。(“好”“數”的意思。)

交流:“好”在這裡讀四聲,是“喜愛”的意思;“數”在這裡是“計數”的意思,“以百數”是說“要用百來計算”,即上百件寶貝。

預設二:尤所愛,錦囊玉軸,常以自隨。

交流:“尤所愛”表示“尤其珍愛”;“錦囊玉軸”要結合註釋來理解,文言文用語與當今現代漢語的用法有許多不同之處,這裡指“以錦為囊,以玉為軸”;“常以自隨”,“自隨”指隨身攜帶。

預設三:曝書畫

交流:“曝”是“在太陽下晒”的意思。

預設四:耕當問奴,織當問婢。

交流:“奴”特指男奴,“婢”是女奴的通稱。在古代,男奴多做苦力,田間勞作是他們的工作;女奴多做家務,紡織是她們的工作,所以這裡是說“耕田應當問男奴,紡織應當問女奴”,也就是說術業有專攻。

3.師生互動做小遊戲:遊戲對答。

遊戲規則:將全班分成四個小組,教師說出現代文翻譯,由學生說出對應著文中哪句文言文,回答最快且準確、回答最多的小組獲勝。

示例:(師)拍手大笑。——(生)拊掌大笑。

(師)這是不能更改的。——(生)不可改也。

(師)處士笑了,認為他說得對。——(生)處士笑而然之。

預設:通過這個簡單的遊戲,既讓學生了解了這篇文言文中句子的含義,也再次檢查了學生們的文言文閱讀能力。

4.小組合作,學生藉助課文註釋翻譯全文。

5.小組內成員彙報,教師適時出示文字。

四川有個杜處士,喜歡書畫,他所珍藏的寶貝有上百件。其中有一幅是戴嵩畫的《鬥牛圖》,杜處士尤其珍愛。他用玉做畫軸,用錦緞做畫囊裝起來,經常隨身帶著。

有一天,他攤開了書畫晾晒,有個牧童看見了戴嵩的《鬥牛圖》這幅畫,拍手大笑著說:“這幅畫畫的是鬥牛啊!牛角鬥時,力氣用在角上,尾巴緊緊地夾在兩腿之間,而現在這幅畫上的牛卻是擺動著尾巴在角鬥,錯了。”杜處士笑了,認為他說得對。古人有句話說:“耕種的事應該去問男奴,織布的事應該去問女奴。”這個道理是不會改變的呀!

預設:高年級的學生有較強的自學能力,有一定的知識及方法的積累,採用小組合作探究的形式便於學生在組內解決疑難問題,獲得更多的新知。呈現組內不能理解的問題,通過學生交流,教師點撥,詞句的意思便迎刃而解。在此基礎上,再引導學生藉助註釋來說說全文的意思就變得容易多了。

四、精讀課文,領悟主題

1.默讀第2自然段,抓住人物的動作、神態、語言來感受人物形象。

(1)提出問題,可自己思考,也可與同桌交流。

思考問題:①牧童是怎樣評價戴嵩的《鬥牛圖》的?他的理由是什麼?由此可見牧童的什麼精神?

②杜處士聽了牧童的話有什麼反應?由此可見杜處士是一個什麼樣的人?

(2)交流後指名學生髮言。

①牧童的觀點:謬矣。

理由:此畫鬥牛也。牛鬥,力在角,尾搐入兩股間,今乃掉尾而鬥,謬矣。

精神:牧童善於觀察、敢於向權威挑戰。

②杜處士的反應:處士笑而然之。

點評:可見杜處士是一個樂於接受別人意見的人。

(3)學生齊讀牧童的話,抓住牧童的神態、動作、語言來想象畫面,讀出牧童的天真可愛。

2.再讀課文,思索故事所呈現的道理。

(1)自由讀文,邊讀邊思考:哪句話揭示了這篇短文所蘊含的道理?

(2)學生回答,教師適時呈現:古語有云:“耕當問奴,織當問婢。”不可改也。

(3)結合這句話的意思,思考課文告訴了我們什麼道理。

交流預設:

生1:我覺得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不能迷信權威。雖然戴嵩是唐代有名的畫家,但不代表他畫的畫就沒有問題。

生2:我的收穫是,當我們遇到難題和困惑時,不應閉門造車,而應該去問有相關知識的人。“耕當問奴,織當問婢”,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可以請教有相關特長的人。

生3:我感受到藝術總是來源於生活的,要想畫好畫,就得仔細觀察,要尊重事實。就像我們寫作,有時候為了情節的需要會編一些故事,想象是可以的,但有時候寫的東西違背了常識就不行了。

生4:我覺得杜處士虛心接受牧童指出的畫作中的錯誤的態度值得我們學習,牧童只是個小孩子,但他卻不因他說的話而惱怒,而是“笑而然之”,可見他的修養。

3.提出問題,激發質疑精神。

(1)請學生讀一讀課下注釋。

思考:這個註釋告訴了我們什麼?對課文你是否有了新的認識?

(2)教師結合註釋,解釋牛角鬥時的真實情況。

教師:剛才同學們讀了註釋,會發現真實情況是,牛在角鬥時,尾巴不一定都是夾入兩腿之間的。牧童的觀察也沒有錯,只是畫家畫的只是牛相鬥的一瞬間,而無法顧及所有情況。所以戴嵩畫的鬥牛其實並沒有錯。那麼是蘇軾錯了嗎?蘇軾記載這個故事,其實是為了告誡人們凡事要仔細觀察,要向親歷者瞭解情況,要請教有經驗的人。畢竟古代資訊的傳播不像現在這樣發達,我們可以通過鬥牛的圖片、視訊去仔細觀察,得出確切的答案。所以,大家要時刻記住這一點:盡信書不如無書。如果大家只憑借我們今天學的這篇文章就得出牛相鬥時絕對會把尾巴夾在兩腿之間的結論的話,這也是不仔細思考、不細心觀察呀!

(3)教師可播放牛相鬥時的圖片或視訊,引導學生談感受。

五、作業設計,鞏固提升

1.試著用自己的話講講《書戴嵩畫牛》的故事,也可以試著從不同的角度來講這個故事。

(1)“我”是杜處士:我姓杜,人稱杜處士。我最大的愛好就是收藏書畫……

(2)“我”是牧童:我是牧童,今天放牛回來,發現村裡的杜處士正在晒他的書畫寶貝……

(3)“我”是蘇軾:我是蘇軾,我聽說過這樣一個故事:四川有個杜處士,特別喜愛書畫……

2.完成本課對應訓練。

板書設計:

國小六年級上冊語文《語文園地四》教案 篇6

教學目標:

1、理解本課“盤踞、治理、歸宿、如臂如股、勁挺、盪漾、領悟、與山川共存,與日月同輝、風雨同舟”等詞語的意思,並讀讀記記。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瞭解這位老人創造了什麼奇蹟,這一奇蹟是在什麼樣的情況下創造的?

3、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特別感悟“青山是不會老的”深刻含義。

教學重點難點:

從重點句段中,領受老人以老弱之軀在這窮山惡溝裡創造奇蹟的不易,感受老人改造窮山溝信念之真、決心之大、意志之堅、品格之高。

教學準備:教學PPT

課前學生預習:

1、按課文前面的“連線語”預習課文,思考問題。

2、查詢資料,蒐集圖片:“晉西北”、“晉西北老人”、“晉西北風沙防治”、“晉西北綠色生態治理工程”。

課時安排:

2課時

第一課時:學習課文

一、 教學引入,初讀課文

1、教師導語:同學們,我們剛剛學習了15課《這片土地是神聖的》,美國的印第安人對他們美麗的故土的眷戀與珍惜之情深深地打動了我們。今天我們要學習的16課《青山不老》,要去看一看我們中國晉西北的一位老人對自己的故土——家鄉的大山的熱愛。

2、初讀課文,讀準字音,讀通課文,說說課文主要寫了誰,什麼地方,什麼事?

(1)分組讀詞語:△肆虐、盤踞、險惡、

△綠洲、治理、勁挺、盪漾、領悟、如臂如股、巨集偉、

△風雨同舟、三番五次、 歸宿、與山川共存 、與日月同輝

說說老師為什麼如此分類出示本課詞語?

(2)說說課文主要內容。

二、 再讀課文,你從哪些詞句中感受到老人確實年歲大了、老了?用找句子,並用“ ”打出重點詞語。

(1)65歲那年,他組織了七位老人開始治理這條溝,現在已有五人離世。

(2)他可敬的老伴,與他風雨同舟一生;一天他栽樹回來時,發現她已靜靜地躺在炕上過世了。

(3)他已經81歲,知道終有一天自己也會爬不起來。

(4)老人拄著柺杖,慢慢邁進他那個綠風盪漾的小院。我不禁鼻子一酸──也許老人進去後就再也出不來了。

(4)老人拄著柺杖,慢慢邁進他那個綠風盪漾的小院。我不禁鼻子一酸──也許老人進去後就再也出不來了。

三、讀課文,找找如此瘦弱的老人卻創造了什麼奇蹟。用“【 】”找句子,並用“△”打出重點詞語。

(1)窗外是參天的楊柳。院子在山溝裡,山上全是樹。我們盤腿坐在土炕上,就像坐在船上,四周全是是綠色的波浪,風一吹,樹梢捲過濤聲,葉間閃著粼粼的波光。

( 2)15年啊,綠化了8條溝,造了7條防風林帶,3700畝林網,這是多麼了不起的奇蹟。去年冬天,他用林業收入資助每戶村民買了一臺電視機。

(3)楊樹、柳樹如臂如股,勁挺在山窪山腰。看不見它們的根,山洪湧下的泥埋住了樹的下半截,樹卻勇敢地頂住了它的凶猛。這山已失去了原來的坡形,依著一層層的樹形成一層層的梯。

你覺得這是一些怎樣的樹?它們的作用是什麼?你能用課文中的話來說嗎?

四、這一奇蹟究竟是在什麼樣的情況下創造出來的?

1、“我知道這條山溝所處的大環境”根據第二自然段,想象老人在這樣大環境中種樹造林的艱難情景。

先感受老人在家鄉的大山上植樹造林的大背景

(1)晉西北在我國的什麼地方?這裡的環境有什麼特點?交流資料、圖片。

(2)課文哪個自然段對這裡惡劣的自然條件作了生動的描寫?

(3)學生自己讀課文第二自然段:用“——”找出這裡自然條件極為惡劣的重點句子,並有“△”打出句子內的重點詞語,旁註自己的感受。

交流:A、這是中國的晉西北,是西伯利亞大風常來肆虐的地方,是乾旱、霜凍、沙塵暴等與生命作對的怪物盤踞之地。

B、“風大作時,能逆吹牛馬使倒行,或擎之高二三丈而墜。”

(4)、出示句子:“就在如此險惡的地方,我對面這個手端一杆旱菸袋的瘦小老頭,竟創造了這塊綠洲。”我句話有哪幾個明顯對比的地方?(如此險惡的地方——瘦小老頭)

(如此險惡的地方——創造綠洲)

(瘦小老頭——創造綠洲)

再根據第二自然段,想象老人在這樣大環境中種樹造林的艱難情景,說一說。

2、“我還知道這個院子裡的小環境”根據第三自然段,想象:說說老人在這樣小環境中植樹了一天疲憊不堪回到這個院子裡時的事情。

五、尋找老人創造奇蹟的力量源泉

是什麼力量驅使著、支撐著老人以自己的老弱之軀,放棄與女兒歡聚、頤養天年的幸福,日日耕耘在荒山野嶺中,選擇青山作為生命的歸宿呢?用“~”劃出重點句子,用“△”打出重點詞語,旁註自己的感受。

1、“老人說:“這樹下的淤泥有兩米厚,都是好土啊。”是的,保住了這黃土,我們才有這綠樹;有了這綠樹,我們才守住了這片土。

2、“作為一個山野老農,他就這樣來實現自己的價值。他已經將自己的生命轉化為另一種東西。他是真正與山川共存、與日月同輝了。”

(1) 對這句話,你有什麼問題要提出來?

預設:△“與山川共存、與日月同輝”是什麼意思?

△“另一種東西”指什麼?

△“他就這樣來實現自己的價值”老家是怎樣實現自己的價值的?

插入“晉西北風沙防治”、“晉西北綠色生態治理工程”情況的資料。

(2)從這位普通老人身上我領悟到什麼? 青山是不會老的

第二課時:領悟寫作風格,進行小練筆

一、寫作特色領悟

1、與《詹天佑》一課作比較,領悟本課的敘述風格

你如果是作者,從這位普通的老人身上領悟到:青山是不會老的。想象:作者此時此刻走在歸去的山路上,看著這滿山的綠樹,想起“晉西北風沙防治”、“晉西北綠色生態治理工程”,你心潮騰湧,你有一種衝動,很想也給這位老人在這青山之際留下像詹天佑一樣的銅像。

說起詹天佑,我們我們不由得想到,作者的這篇文章如果變換一下寫作風格,比如學習《詹天佑》作者的敘述風格,再寫為銅像寫一篇文章呢? 你還得蒐集哪些材料呢?而這些材料你目前的手頭上有嗎?你現在手頭上只有什麼材料?於是你放棄了學習《詹天佑》一課作者敘述風格,改用自己的風格。什麼風格?(借景抒情,夾敘夾議,環境描寫與人物描寫融為一體)

附兩課對比提綱

詹天佑

概括介紹

按事情發展順序具體描述 受命於危難之際(造京張鐵路的背景)

勘測線路、開鑿隧道、設計人字開線路

鐵路提前竣工 詹天佑的塑像

青山不老

綠樹濃濃的山林景觀

晉西北山溝險惡的大環境

院子裡艱苦的小環境

幹部介紹、老家陪同參觀

作者的心靈感觸

總結本課的敘述風格:借景抒情 夾敘夾議 環境描寫與人物描寫融為一體

2、鞏固小練筆: 你如果有機會來到這座青山,看到老人創造的綠洲,又看到作者塑的老人的銅像,站在銅像前,你會從心底裡對這位可敬的老人說什麼?

題目:青山是不會老的

以“是啊,敬愛的老人,青山是不會老的。”為開頭,以“望著這片生機勃勃的綠,我可以想像望著這片生機勃勃的綠,我可以想像望著這片生機勃勃的綠,我可以想像”把自己站在銅像前默默地對老人說的寫下來。

板書設計:

青山不老

老弱的身軀

險惡的大環境 創造綠洲,創造奇蹟

艱苦的小環境 另一種東西 與山川共存,與日月同輝

敘述風格:借景抒情 夾敘夾議 環境描寫與人物描寫融為一體

國小六年級上冊語文《語文園地四》教案 篇7

一、教材分析

《青山不老》是新課標人教版第十一冊第四單元的一篇課文,這篇課文語言生動優美,現實和過去互相比照,敘述與描寫互相輝映,用清新的筆觸向我們描繪了一位山野老農,面對自然條件的惡劣和生活條件的艱辛,義無反顧地投身到植樹造林工作中,用15年的時間在晉西北奇蹟般地創造了一片綠洲,實現了自己的人生價值,造福於後代讓我們看到了我國人民保護自然,改造山林,綠化家園的堅定決心本課是略讀課文,要求一課時完成教學任務

我針對以上教材的分析,從三維度出發,將本課教學目標擬定如下:

1、知識能力目標

認讀生字詞,能理解詞語的意思;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瞭解這篇課文的主要內容;理解含意深刻的句子,說說青山不老的意思,領悟老人植樹造林、防止水土流失的精神

2、過程和方法目標:

通過認讀、理解詞語的意思達到掌握本課的生字新詞;通過有感情的朗讀,達到理解課文的目的;圍繞學習目標通過閱讀引發思考,敢於質疑

3、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通過本課的學習,感受老農改造山林、綠化家園的艱辛和決心激發學生熱愛地球,保護環境的思想感情

本課的教學重點是理解課文內容,理解文中重點語句的深刻含義,體會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學難點是體會“青山不老”的真正含義

教學目標:

1.認識本課的4個生字。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瞭解課文內容。

3.讀懂含義深刻的句子,體會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增強保護生態環境的意識。

教學重難點:

讀懂含義深刻的句子,體會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增強保護生態環境的意識。

教學媒體:

多媒體課件

教學時間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匯入

沙塵暴時風沙肆虐,如果我們不能及時治理就會導致更大的災難。《青山不老》這篇課文就向我們講述了一位老人將荒山變成青山的故事。

二、初步感知,朗讀課文

1.認識本課的4個生字。

2.通讀課文,讀準字音,不理解的詞語可以查字典。

3.思考下列問題:

(1)這片土地上都有些什麼景色?

(2)這片土地在美改造之前是什麼樣子?改造之後又是什麼樣子?

(3)老人為什麼綠化這片山地,如果不綠化行不行?

(4)如果我們放棄這片土地後果會怎樣?

4.提出不懂的問題。

5.全班彙報,檢查學習情況

三、進一步理解課文內容,思考下列問題

1.老人既然這麼辛苦為什麼不去城裡的女兒家享福?

2.為什麼老人說“保住了這黃土,我們才有這綠樹;有了這綠樹,我們才守住了這片土”?

3.“青山是不會老的。”你是如何看待這句話的?

板書設計:

15 青山不老

大環境—險惡

創造奇蹟 老人——青山是不會老的

小環境—艱辛

國小六年級上冊語文《語文園地四》教案 篇8

教學目的:

1、在自學的基礎上,學習生字新詞,理解這首詩的內容。

2、背誦並用自己的話說出這首詩的意思。

教學重點:

1、理解詞句,明確內容。

2、體會作者表達的以舟泊暮宿為背景,觸景生情,充滿憂愁的思想感情。

教學方法:

學生自學為主,教師點撥為輔。

教學用具:

多媒體電腦

教學課時: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揭題,解題。

介紹作者及建德江。

二、教授新課:

1、出示學習要求:(出示圖片)

1)在自學的基礎上,學習生字新詞,理解這首詩的內容。

2)背誦並用自己的話說出這首詩的意思。

2、出示古詩內容:(出示圖片)

1)整體感知:

教師範讀課文,請同學們邊欣賞邊理解詩意。

2)個體感知:

藉助註釋理解詞句的意思,可小組內交流。

3)說一說:

你認為你理解了哪句,說出來讓同學們欣賞一下。(如果有不理解的詩句,教師相機點撥)

4)比一比:

誰來用自己的話說出這一首詩的意思。(小組比賽)

5)問一問:

客人的“愁緒”有哪些?

後兩句詩更體現了作者什麼樣的思想感情?

6)讀一讀:

有感情朗讀。

7)背一背:

比比誰背得快。

三、複習鞏固:

對照圖片,發揮聯想,用第一人稱來描述古詩內容。(先寫後說)

四、古詩欣賞:《楓橋夜泊》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五、課後作業:

背誦古詩。

六、板書設計

國小六年級上冊語文《語文園地四》教案 篇9

教學目標:

1.瞭解場面描寫的方法,並把這種寫法運用到習作中去。

2.瞭解“說”的幾種不同表達方式,並嘗試運用。

3.學會按照正確的格式創作書法作品。

4.讀懂積累一些古代的愛國名言。

教學重點:

詞句段運用(相同句式 “說”的不同表達方式)。

教學難點:

理解並積累一組愛國名言。

教學過程:第一課時交流平臺

1.讀下面兩段文字,說說描寫的內容有什麼共同特點。出示:【課件2、3】

文段1:為了拖住敵人,七連六班的五個戰士一邊痛擊追上來的敵人,一邊有計劃地把大批敵人引上了狼牙山。他們利用險要的地形,把衝上來的敵人一次又一次地打下去。班長馬寶玉沉著地指揮戰鬥,讓敵人走近了,才下命令狠狠地打。副班長葛振林打一槍就大吼一聲,好像細小的槍口噴不完他的滿腔怒火。戰士宋學義扔手榴彈總要把胳膊掄一個圈,好使出渾身的力氣。胡德林和胡福才這兩個小戰士把臉繃得緊緊的,全神貫注地瞄準敵人射擊。敵人始終不能前進一步。在崎嶇的山路上,橫七豎八地躺著許多敵人的屍體。

文段2:開頭是海軍兩個排,雪白的帽子,跟海洋一個顏色的藍制服。接著是步兵一個師,以連為單位,列成方陣,齊步行進。接著是炮兵一個師,野炮、山炮、榴彈炮、火箭炮,各式各樣的炮,都排成一字形的橫列前進。接著是一個戰車師,各種裝甲車和坦克車兩輛或三輛一排,整整齊齊地前進;戰士們挺著胸膛站在戰車上,像鋼鐵巨人一樣。接著是一個騎兵師,“紅馬連”一色紅馬、“白馬連”一色白馬,五馬並行,馬腿的動作完全一致。以上這些部隊,全都以相等的距離和相同的速度經過主席臺前。當戰車部隊經過的時候,人民空軍的飛機也一隊隊排成人字形,飛過天空。毛主席首先向空中招手。群眾看見了,都把頭上的帽子、手裡的報紙和別的東西拋上天去,歡呼聲蓋過了飛機的隆隆聲。

學生交流。

2.教師總結評價,點撥指導:

(1)這兩段文字都是場面描寫。(板書:場面描寫)

(2)文段1和文段2既有詳細敘述又有概括敘述描寫,這樣的寫作方法叫點面結合。點,指的是對個別人或物的細緻刻畫;面,指的是全場情景的總的描繪(面)。

(板書:點面結合)

3.練習,認識“點”與“面”。

(1)請同學們把兩個文段中“面”的描寫部分用畫出來,“點”的描寫部分用畫出來。

(2)學生反饋練習情況,教師評價指導。

4.小練筆《拔河比賽片段》。

請同學們按一定順序,點面結合來寫一寫拔河比賽的片段,注意細節的刻畫。

詞句段運用

(一)相同句式

1.讀句子,注意加點的部分,說說這樣寫的好處。

出示:【課件4】

起初是全場肅靜,只聽見炮聲,只聽見國旗和許多旗幟飄拂的聲音。

那裡的天比別處的更可愛,空氣是那麼清鮮,天空是那麼明朗,使我總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滿心的愉快。

2.學生小組討論,說一說。

教師小結,指導:

這兩個句子都運用了相同的句式。(板書:相同句式)

第一個句子中的兩個“只聽見”說明了會場的肅靜,除了“炮聲和許多旗幟飄拂的聲音”,再也沒有其他聲音。

第二個句子中的兩個“是那麼”突出了那裡空氣的清鮮、天空的明朗,別處的都比不上。

3.練習用相同的句式寫句子。

(二)“說”的多種表達方式

1.讀句子,注意“說”的表達方式。

清明節前的一個晚上,我又漫步在廣場上,忽然背後傳來一聲讚歎:“多好啊!”

“我還有作業沒完成,不能和你一起去玩了。”我婉言謝絕了夥伴的邀請。

“既然這樣,你以後再也不要來找我玩了!”話一出口,我就後悔了。

媽媽俯下身子盯著我的眼睛,一臉焦急:“你的眼睛怎麼腫了?”

2.指名學生說一說,每個句子裡“說”的表達方式是什麼?

3.教師總結:如果對話都用“說”來表示,那就顯得單調、枯燥。這幾個句子中分別用“讚歎、婉言謝絕”代替了“說”。還有的時候,先把語言寫出來,然後再交代說話者。還可以直接不用與“說”有關的詞語也能表示。

(板書:“說”的表達方式)

4.寫幾個人物說話的句子,分別用上四種不同的對話表達方式。

第二課時書寫提示

1.談話匯入:我們要舉行一次書法作品展覽,把你優秀的書法作品展示給大家看。大家願意參加嗎?(板書:創作書法作品)

2.優秀作品欣賞。出示

【課件5】優秀書法作品圖片

3.學生評價,說一說從作品圖片中你有什麼發現或收穫。

(豎幅的作品從右往左寫,署名在左下角;橫幅的作品從上往下,署名在右下)

4.教師溫馨提示:

(1)行款整齊,佈局合理。

(2)書寫正確,字型規範。

(3)自我檢視,不斷提高。

5.創作自己的書法作品,寫一首自己積累的唐詩。可以先在草紙上練習幾遍,然後在書法紙上書寫。

6.班內作品展示。

二、日積月累

1.出示名言警句,學生嘗試讀一讀。

出示:

【課件6-10】

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三國】諸葛亮

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三國】曹植

祖宗疆土,當以死守,不可以尺寸與人。——【宋】李綱

位卑未敢忘憂國。——【宋】陸游

2.說一說自己讀懂了什麼?

3.教師講解:

(板書:積累愛國名言)

(1)“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出自諸葛亮的《後出師表》,意思為指勤勤懇懇,竭盡心力,到死為止。多用來形容人的偉大。

三國時期,蜀主劉備死後,後主劉禪繼位,把國內的軍政大權交給諸葛亮處理。諸葛亮一面聯吳伐魏,南征孟獲,積極準備兩次北伐,在最後一次北伐前夕給劉禪寫《後出師表》表示自己為國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2)“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出自三國時期曹植的《白馬篇》,意思是為了解除國難獻身,把死亡看作回家一樣。突出表現了一種愛國情感。

(3)“祖宗疆土,當以死守,不可以尺寸與人。”這句話出自《宋史 李綱列傳上》,意思是祖宗留下來的土地,我們無論如何也要守住,一寸土地也不能讓給別人。

宣和七年冬,金兵兩路攻宋,昏聵無能的宋徽宗只好倉促讓位欽宗,慌忙出逃鎮江。李綱竭力反對南逃主張堅決抵抗。李綱奏言欽宗:“祖宗疆土,當以死守,不可以尺寸與人。”欽宗聽取了他的建議,把李綱提拔為兵部侍郎。

(4)“位卑未敢忘憂國。”出自宋代陸游的《病起書懷》。意思是雖然自己地位低微,但是從沒忘掉憂國憂民的責任。

再來讀一讀這些名句,相互交流,看誰讀得最好。

自己練習背一背,再抄寫一遍,積累下來。

國小六年級上冊語文《語文園地四》教案 篇10

教學目標:

1、相機教學“咆哮、獰笑、揪、瞪”等重點詞語

2、概括文章主要內容。

3、抓住人物言行感受老漢偉岸的形象與不朽的精神。

教學重點:通過言行感受人物品質,指導朗讀。

教學難點: 難點是理解題目所蘊含的深意。教學準備:課件。

教學過程:

一、 直接揭題

1.同學們,今天,我們來學習一篇課文——《橋》.

2.橋是一篇小說,全文只有五百來字,由於篇幅短小也叫小小說,(師板書:小小說)它曾獲得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到底有什麼魅力獲得如此佳績呢?請你們也去讀讀課文,請同學們開啟課本78頁.

二、 初讀課文,梳理內容

1.自由朗讀課文,標出自然段序號,想想課文主要寫了件什麼事?

( 提個醒,你可以抓時間、主要人物、事件來說文章的主要內容)

(評:同學們讀得真認真,讀了課文,誰來說說文章主要講了一件什麼事?)

2、交流反饋2-3人,(評:概括能力不錯,概括得很準確)師隨機板書: 老漢 村民

師點撥:你們說的是故事感人的情節,(板書:情節)故事中的主人公“老漢為了讓村民順利過橋,自己和兒子卻犧牲了。(板書:人物)

3.那麼,故事是在怎樣的環境中發生的呢?(板書:環境)

三、學習環境描寫,感受洪水的可怕

1、快速瀏覽課文,把描寫洪水的句子劃下來。

2、交流:出示句子

黎明的時候,雨突然大了。像潑。像倒。

山洪咆哮著,像一群受驚的野馬,從山谷裡狂奔而來,勢不可當。

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經在路面上跳舞了。死亡在洪水的獰笑聲中逼近。

水漸漸竄上來,放肆(sì)地舔著人們的腰。

一片白茫茫的世界。

(1)分句讀句子,正音,適機引導朗讀。(評:找得真準)

第1句:這雨下得很大呀,聲音響點,讀的“這雨很大很大的樣子出來。”

第2句:咆哮一般指什麼?(人暴怒喊叫。)這裡什麼在咆哮,洪水好像受驚的野馬在咆哮這是運用什麼修辭方法,這樣寫更能讓我們感覺到洪水的——(洪水來勢凶猛,奔騰呼嘯。)學生讀這句,分析後再讓他讀。“你再來讀讀,讀出洪水的凶猛。”多個學生讀句子。

第3句:跳舞是很優雅的,這裡是誰跳舞,(洪水)這舞給你的感覺-----(可怕)這是什麼寫作方法。(擬人)這是魔鬼、是野獸、是死神在跳舞,是死亡之舞。讀出感覺來。

第4句:獰笑是一種怎樣的笑聲?(凶惡地笑),是什麼在逼近?是死亡啊!你在來讀讀。大家注意他的表情。

第5句這水舔到腰了,舔得你——毛骨悚然。

(2)齊讀句子。

(3)師:如果用一個字或一個詞來形容這場洪水,你會用什麼字?(凶猛、狂、可怕等)通過朗讀告訴大家,這的確是一場可怕的洪水,選擇一、兩句。多幾位學生讀

(3)讀著讀著,你們彷彿看到了什麼?(評價:能讀出豐富的畫面,也是一種讀書本領。想象力真豐富)

(4)這麼豐富的畫面,作者寫作時僅用一個詞就能表現出來。請看第一句“黎明的時候,雨突然大了。像潑。像倒。”像這樣的句子,一個詞也是一句,我們叫他短句,這就是短句獨特魅力,短而有力,短而豐富,讓我們感受到了特殊的魅力。 讀好短句要注意停頓。齊讀句子。

(5)讓我們再次通過朗讀來感受句子的獨特魅力。(放音樂齊讀句子。)

師:這哪是洪水啊!這分明就是——(死神、像魔鬼)

師:你看,作者用了大量的比喻、擬人、短句,烘托小說的環境。在這樣的環境中,發生了感人的故事,請你細細讀課文,文中的哪些地方深深感動了你?

四、品味言行,感悟豐滿人物形象

1、默讀7-23小節,劃出讓你心動的句子,並在旁邊寫上批註。等會兒交流。

2.學生彙報交流,著重指導以下句子:

預設一:

“老漢清瘦的臉上淌著雨水。他不說話,盯著亂哄哄的人們。他像一座山。”生讀 並說 (你真會學習)

師點撥:把老漢比作山給你的感覺是——冷靜、鎮定。不說話就能鎮住大家,多有威信,老師再請一位同學讀讀這句。同學們來評評,是否讀出感覺來了。

預設二:

“橋窄!排成一隊,不要擠!黨員排在後面!”

讀書要會看標點, 誰能讀出3個感嘆號。指名多生讀(評價:讀得有力些、堅定些)

老漢的聲音雖然沙啞,但是傳來的聲音卻像大山一樣堅定,鏗鏘有力。

我們一起合作讀讀句子:

再次朗讀,老漢沙啞地喊——

老漢堅定地喊——

(一處神情、一處語言 ,讓我們感受到了人物老漢的形象。小說描寫 一定離不開動作的描寫。)

預設三:抓住“揪、推”來教學

“老漢突然衝上前,從隊伍裡揪(jiū)出一個小夥子,吼道:“你還算是個黨員嗎?排到後面去!”老漢凶得像只豹子。”

1、師:請看螢幕讀讀這句話。生讀(評價讀書,夠凶的支書,或不夠凶,有點留情面,此時,他一點都沒有留情面啊,誰讀得更凶。)多生讀。

2、師:被揪出的小夥子,將站在什麼位置?(最後)

師:這意味著什麼?揪出的小夥子可是他——兒子,他猶豫過嗎?

揪得那麼果斷。(突然衝上去)

3、師:此時,你們看到的是怎樣的老漢?(鐵面無私、不徇私情、無私無畏、捨己為人)

4、師:讓我們通過朗讀讓大家看到一個鐵面無私、無私無畏的老漢。女支書先讀,(溫柔了,再讀。或好凶的女支書)(男支書讀得要勝過女支書哦,有信心嗎?拭目以待)

師:文中與“揪”相反的動作,請同學們找找。

出示:小夥子推了老漢一把,說:“你先走。”老漢吼道:“少廢話,快走。”他用力把小夥子推上木橋。

1、這一推又讓你有什麼感受?(父親對兒子深深的愛,兒子對父親深深的愛)

2、師:這一推推出了——父子情深,多麼感人的場面啊!

3、他們是在什麼情況下,互相推讓。

出示:木橋開始發抖,開始痛苦地呻吟。 水,爬上了老漢的胸膛。最後,只剩下了他和小夥子。4、同學們來,我們來角色朗讀,再次感受一下這對父子之間深深的愛。

女同學讀老漢的話,男同學讀小夥子的話,老師讀旁白。

出示:木橋開始發抖,開始痛苦地呻吟。 水,爬上了老漢的胸膛。最後,只剩下了他和小夥子。 小夥子推了老漢一把,說:“你先走。” 老漢吼道:“少廢話,快走。”他用力把小夥子推上木橋。

師:作者善於抓住一揪一抓動作描寫來刻畫人物形象,這也是小說吸引人的魅力。

五、小說結尾的描寫別出心裁。

①同學們,讓我們靜靜地看,誰來讀一讀這個結局

②出示句子,指導朗讀。聽老師讀讀。

③讀到這裡的時候你驚訝嗎?為什麼?

師:小說的結尾出人意料,營造了震撼人心的藝術。簡短的文字帶給我們強烈的震撼這就是小小說的獨特魅力。

師:同學們,學到這裡,是否發現這篇文章的佈局與平時看到的文章有什麼不一樣?(好幾個地方一個句子就是一段,這叫“獨句成段”板書:獨句成段

六、總結提升

1.學了課文,現在你明白這篇小小說為什麼被評為全國優秀小說的原因嗎?(情節有懸念,人物形象感人,環境描寫,短句描寫獨特等)課外同學們去朗讀優秀的小小說。

國小六年級上冊語文《語文園地四》教案 篇11

教材解讀:

《書戴嵩畫牛》是部編版國小語文六年級上冊第七單元的一篇文言短文,是蘇軾為唐代畫家戴嵩的《鬥牛圖》寫的一篇題跋,講述了一個牧童指出著名畫家戴嵩畫中錯誤的故事,讚揚了牧童率直不盲從,實事求是,敢於挑戰權威的品質以及杜處士敢於面對錯誤,虛心謹慎,勇於接受批評的優秀品質。課文有兩個自然段,刻畫人物神態的語言準確生動。課文配有兩幅精美的插圖,體現了故事中人物的神情狀態,有助於烘托學習氛圍,便於學生展開想象,理解課文。

教學目標:

1.能借助注音及註釋讀準字音,讀通文意。寫好“曝”一個生字。

2.能抓住描寫人物形象的詞句,想象故事細節,用自己的話說說這個故事。

3.熟讀課文,與同學交流對文中人物的看法。

教學重難點:

1.藉助註釋,理解詞句的意思。

2.想象故事細節,能用自己的話講講這個故事。

教學時間:1課時

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學生自主閱讀課文,疏通文意。

教學過程:

一、通讀——知文意

1.出示幾幅鬥牛圖,引出課題。板書課題,齊讀課題。

2.請學生根據課本上的注音和註釋,自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注意多音字的讀音。

3.指名讀第一自然段,正音。

預設:強調“數”的讀音和意思。

齊讀第一句,注意讀準三個多音字。

4.指名讀第二自然段,正音。

預設:強調“曝”的讀音和意思。

5.齊讀課文。

6.請同學們藉助註釋及聯絡上下文說說文章的意思。

要求:用“?”標出不理解的詞句,同桌討論。

預設:共同探究“牛鬥,力在角,尾搐入兩股間,今乃掉尾而鬥,謬矣。”和“古語有云:‘耕當問奴,織當問婢。’”兩句的意思。

7.指名說說全文的意思。

【設計意圖:初讀課文環節要求學生把課文讀通讀順並且讀出節奏,實際上讀的過程就是理解的過程,學生在一遍一遍的朗讀中,對文章的理解也在逐步加深。這一環節對文言文的教學顯得尤為重要。】

二、趣讀——入情境

1.文中出現了哪兩個主要人物?

自由讀課文,要求:用“——”畫出寫杜處士的句子,用“~~”畫出寫牧童的句子,再圈出你認為最能表現人物形象的詞句。

2.指名說描寫杜處士的句子,並用一個詞說說他是怎樣對待《鬥牛圖》的。指導讀出“尤所愛”的感覺。

3.杜處士“尤所愛”表現在哪?想象他可能什麼時候帶著?

嘗試表演讀出杜處士對《牛》圖“尤所愛”。

師範讀,生齊讀。

4.指名說描寫牧童的句子,並用一個詞說說他的表現。

5.指導讀好牧童說的話。

6.牧童“拊掌大笑”是什麼樣子的?試著演一演,邊讀邊表現出牧童的神態和動作。先自由練講,再指名嘗試。

7.師生配合讀。

8.面對牧童的質疑,杜處士也笑了。你覺得他是怎樣笑的?試著說一說杜處士的表現和話語。

9.同樣是笑,牧童是“拊掌大笑”,處士是“笑而然之”,這兩處“笑”能不能換一換?說說你的理由。

預設1:關注文章內容。

預設2:關注人物身份。

一個“笑”字刻畫了兩個鮮活的人物,作者的語言是多麼的精妙。

【設計意圖:此環節教學主要採取了學生自主朗讀與教師範讀指導相結合的方式,讓學生更好地感知課文的朗讀停頓,能有效培養學生良好的朗讀語感。】

三、想象——講故事

1.用自己的話講講“他們”的故事。

講故事要求:

(1)故事內容符合原文意思,不要遺漏情節。

(2)每個人都用講故事的語氣和聲調,先自己練講,再流利完整地講一遍給同桌聽。

(3)如果你能夠抓住人物的神態、動作、心理等細節,加入合理的想象,相信你的故事一定更加精彩!

2.指名講故事,交流評價。

3.作者在講完故事後,引用了一句古語,還發表了自己的觀點。

齊讀後試補充填空:

耕當問奴,織當問婢。

畫牛當問( )。

( )當問( )。

4.小結並再讀全文。

【設計意圖:講故事的過程,是學生內化語言的過程,也是學生運用語言文字的具體表現。學生思考後回答問題,教師抓住機會點撥指導,再提出關鍵性的問題,隨著學生思考問題的深度不斷增加,文章要說明的道理自然顯現,可謂水到渠成。】

四、課後拓展

轉換角色,分別以牧童、杜處士和蘇軾的口吻說說“我”的故事。

板書設計:

書戴嵩畫牛

曝 笑

杜處 《牛》 牧童

國小六年級上冊語文《語文園地四》教案 篇12

教材分析:

《宿建德江》是唐朝詩人孟浩然所寫,這首詩寫了詩人停船夜宿江心洲時的愁苦心情。“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意思是遠望蒼茫空曠的野外,天幕下降,似乎比樹還低,籠罩一切。倒映在清清江水中的一輪明月卻是那麼親近船上的客人。在夜幕中,詩人看到黑漆漆的天空低垂著,體現了詩人鬱悶孤寂的心情,在孤寂中,近處的明月與詩人相伴,它給詩人帶來一點慰籍與親近的感覺。詩人以舟泊暮宿為背景,觸景生情,把寫景同自己的真實感受結合在一起,表達了作者對故鄉的思念以及感慨人生的複雜心情。

教學目標:

1、認識2個生字,會寫3個生字。掌握一個多音字。

2、能夠正確、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並默寫《宿建德江》。

3、理解詩人所描寫的景色,體會詩人憂愁的情感。

教學重點:

理解詩人所描寫的景色,體會詩人憂愁的情感。

教學準備:

生字卡片、教學課件或教學掛圖。

教學過程:

一、引入揭題

這節課我們學習古詩《宿建德江》(板書課題),作者孟浩然。

二、自學古詩

1.範讀全詩。(整體感知內容)

2.指名讓學生讀,檢查學生的讀音及斷句。

3.自學理解詩句的意思。

自學提示:

(1)根據課文註釋,結合詩句理解詞語。

(2)小組討論,議一議如何理解這首古詩。

(3)提出問題。

三、檢查自學

1.結合詩句理解詞句的意思。

移舟:划船離岸的意思。

泊:划船靠岸。

煙渚:渚,水中的小塊陸地。煙渚,霧氣籠罩下的江中陸地。

愁新:即新愁,由落日到黃昏,引起詩人新的愁苦。

野曠:野,野外。曠,空曠。

天低樹:天比樹還低。

2.出示課文插圖,讓學生結合圖意理解詩歌的後兩句。

在一個江中的孤島上,幾棵高高的樹被風吹得東倒西歪,遠遠望去由於是在空曠的野外感覺天比樹還低。清幽的月光照在水面,感覺月亮離人是那麼的近。

引導體會作者心情:此時作者遠在異地,舉目無親,孤苦無援,身處這空曠的野外,一種思鄉之情幽然而生。夜幕降臨,水中月,船中人又似乎離得那麼近,有了一絲喜悅,也帶來一些慰藉。

待到明天詩人又會想什麼呢?

(又是一些新愁。)

四、指導朗讀

1.理解了這首詩的含義和所要表達的情感,我們該用怎樣的語氣去讀呢?

2.指導朗讀,注意停頓,仔細體會詩中表達的情感。

3.配樂朗讀

板書設計:

宿建德江

移舟/泊/煙渚,

日暮/客/愁新。

野曠/天/低樹,

江清/月/近人。

相關資料:

孟浩然(六八九-七四零),湖北襄陽人。是唐代一位不甘隱居,卻以隱居終老的詩人。壯年時曾往吳越漫遊,後又赴長安謀求官職。開元二十八年(七四零)詩人王昌齡遊襄陽,和他相聚甚歡,但此時孟浩然背上正生毒瘡,據說就是因為食鮮疾動,終於病故,年五十二歲。孟浩然的一生經歷比較簡單,他詩歌創作的題材也很狹隘。孟詩絕大部分為五言短篇,多寫山水田園和隱居的逸興以及羈旅行役的心情。其中雖不無憤世嫉俗之詞,而更多屬於詩人的自我表現。他和王維並稱,雖遠不如王詩境界廣闊,但在藝術上有獨特的造詣。

國小六年級上冊語文《語文園地四》教案 篇13

教學目標:

1、讀讀記記“治理、歸宿、盪漾、領悟、風雨同舟”等詞語。

2、有感情的朗讀課文,瞭解課文內容。

3、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感受老農改造山林,綠化家園的艱辛和決心。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理解課文內容,理解語言的深刻含義,體會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學難點:理解關鍵句的深刻含義

教學方法:

點撥法、引導法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

教學課時: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 初探課文,認識老人

1、談話匯入

同學們,我國地大物博,幅員遼闊,在這裡不僅孕育著中華燦爛的文化,還湧現出了許多人物事蹟,他們有的慷慨激昂,有的纏綿悱惻,有的驚天地、泣鬼神,還有的平凡中透著偉大,今天這節語文課我們就要一起來學習一位81歲的平凡老人的不平凡的故事。

2、揭題,板書課題

3、檢查預習情況

(1)認讀詞語,重點強調“宿”“勁”的讀音。

(2)說說課文講了一件什麼事?(總結課文主要內容方法:人物+事件+關鍵詞)

(3)默讀課文,你從哪些句子中感受到老人確實老了,年歲大了?

(4)全班交流。

二、再讀課文,感受青山之美,環境之惡

1、正是這樣一位古稀老人,在年邁之時卻創造了一個奇蹟,再讀課文,找找老人創造了怎樣的奇蹟?(課件)

(1)15年啊,綠化了8條溝,造了7條防風林帶,3700畝林網,這是多麼了不起的奇蹟。(課件)

a、點撥:你能想象老人種了多大面積的樹林嗎?

b、計算:一畝等於667平方米,普通教室大概有50平方米,那3700畝相當於多少個這樣的教室呢?(5萬間)

C、你覺得這是一位怎麼樣的老人?

D、指導朗讀。

(2)窗外是參天的楊柳。院子在山溝裡,山上全是樹。我們盤腿坐在土炕上,就像坐在船上,四周全是綠色的波浪,風一吹,樹梢捲過濤聲,葉間閃著粼粼的波光。(課件)

a、讀完這段話,你有什麼感受?

b、你覺的這段話的畫面可以用哪個詞來形容?

C、這段話中兩個“全”,你有什麼感受?

D、指導朗讀這段話。

(3)、楊樹、柳樹如臂如股,勁挺在山窪山腰,看不見它們的根,山洪湧下的泥埋住了樹的下半截,樹卻勇敢地頂住它的凶猛。這山已失去原來的坡形,依著一層層的樹形成一層層的梯。(課件)

a、你覺得這是一些怎樣的樹?它們的作用是什麼?你能用課文中的話來說嗎?

b、81歲高齡的老人數十年如一日,15年,綠化了8條溝,造了7條防風林帶,3700畝林網,在這沙漠地帶創造了一片綠洲,讓我們帶著驚歎,欽佩,讚美的語氣一起再讀讀老人創造的奇蹟。

2、體驗綠洲所處環境的險惡和老人所處的環境艱苦

(1)這樣的一片綠洲在祖國的大地上隨處可見,能稱之為是“了不起的奇蹟”嗎?這一奇蹟是在什麼情況下創造的?(課件)

(2)輕聲讀課文第二自然段,說說你從哪兒感受到了這個地方的險惡。

a、根據同學交流,課件出示“知識連結”介紹晉西北的乾旱、霜凍、沙塵暴。

b、結合註釋理解“風大作時,能逆吹牛馬使倒行,或擎之高二三丈而墜”的意思。

C、理解“肆虐”“盤踞之地”的意思。

在一片荒無人煙,窮山惡水之地,老人15年如一日地上山植樹造林,創造出了這片青山,這確實是了不起的奇蹟啊!那麼,老人的生活環境又如何呢?(想象老人戰勝惡劣環境困難種樹的一個場景)

(3)師引入:“老人15年如一日地種樹,面對一切困難與痛苦,他不改初衷;當五位志同道合的老人相繼去世時,他繼續種樹;當風雨同舟一生的老伴過世時,他仍在種樹;當唯一的女兒三番五次地要接他去享福時,他還是選擇種樹。”讓我們再來讀讀課文中老人創造的奇蹟,來感受老人的不容易。

三、深究課文,領悟“青山不老”

1、 看到了這樣一位老人,作者在離開老農的小院時,深有感觸,你能找出作者的感觸的句子嗎?

2、課件出示。

3、“山川共存,日月同輝”是什麼意思?

4、老人怎樣實現自身價值?“另一種東西”是什麼呢?

5、作者說“青山是不會老的”是什麼意思?

6、出示資料,介紹老人。

7、寫話練習。

四、讀課文,找找如此瘦弱的老人卻創造了什麼奇蹟。用“【 】”找句子,並用“△ ”打出重點詞語。

(1)窗外是參天的楊柳。院子在山溝裡,山上全是樹。我們盤腿坐在土炕上,就像坐在船上,四周全是是綠色的波浪,風一吹,樹梢捲過濤聲,葉間閃著粼粼的波光。

( 2)15年啊,綠化了8條溝,造了7條防風林帶,3700畝林網,這是多麼了不起的奇蹟。去年冬天,他用林業收入資助每戶村民買了一臺電視機。

(3)楊樹、柳樹如臂如股,勁挺在山窪山腰。看不見它們的根,山洪湧下的泥埋住了樹的下半截,樹卻勇敢地頂住了它的凶猛。這山已失去了原來的坡形,依著一層層的樹形成一層層的梯。

你覺得這是一些怎樣的樹?它們的作用是什麼?你能用課文中的話來說嗎?

五、這一奇蹟究竟是在什麼樣的情況下創造出來的?

1、“我知道這條山溝所處的大環境”根據第二自然段,想象老人在這樣大環境中種樹造林的艱難情景。

先感受老人在家鄉的大山上植樹造林的大背景:

(1)晉西北在我國的什麼地方?這裡的環境有什麼特點?交流資料、圖片。

(2)課文哪個自然段對這裡惡劣的自然條件作了生動的描寫?

(3)學生自己讀課文第二自然段:用“--”找出這裡自然條件極為惡劣的重點句子,並有“△”打出句子內的重點詞語,旁註自己的感受。

交流:

A、這是中國的晉西北,是西伯利亞大風常來肆虐的地方,是乾旱、霜凍、沙塵暴等與生命作對的怪物盤踞之地。

B、“風大作時,能逆吹牛馬使倒行,或擎之高二三丈而墜。”

(4)、出示句子:“就在如此險惡的地方,我對面這個手端一杆旱菸袋的瘦小老頭,竟創造了這塊綠洲。”我句話有哪幾個明顯對比的地方?(如此險惡的地方--瘦小老頭)

(如此險惡的地方--創造綠洲)

(瘦小老頭--創造綠洲)

再根據第二自然段,想象老人在這樣大環境中種樹造林的艱難情景,說一說。

2、“我還知道這個院子裡的小環境”根據第三自然段,想象:說說老人在這樣小環境中植樹了一天疲憊不堪回到這個院子裡時的事情。

六、總結課文

同學們,讓我們學習這位老人,用自身的雙手植樹造林,綠化家園,讓綠色流進每一個人的心中。

七、佈置作業(略)

八、板書設計:

16青山不老

大環境------險惡

創造----奇蹟 小環境------艱辛

國小六年級上冊語文《語文園地四》教案 篇14

文字分析:

本文的作者滿懷深情地塑造了一位普通的老共產黨員的光輝形象,面對狂奔而來的洪水,他以自己的威信和沉穩、高風亮節、果斷的指揮,將村民們送上跨越死亡的生命橋。他把生的希望讓給別人,把死的危險留給自己,用自己的血肉之軀築起了一座不朽的橋樑。這座橋樑是以老支書為代表的優秀共產黨員密切聯絡群眾的“橋”,這正是課文以“橋”做題目的深刻內涵。這篇課文情節跌宕起伏,扣人心絃;語言簡練生動,極富韻味。教學本課,教師可以由課題入手,激起學生閱讀的慾望,讓學生展開想象,大膽地預測文意,然後再去讀課文。在學生理解、感悟了課文內容之後,還應注意從表達方法這一角度引導學生進一步欣賞和評價課文。教師要注意指導學生從課文的結構安排、句式特點、語言風格等多個角度引發思考,提高學生對課文的欣賞和評價能力。

教學目標:

1.會寫9個生字,重點理解“咆哮、擁戴、呻吟、攙扶”等詞語。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理解課文內容,體會文章表達的思想感情。

4.領悟課文在佈局謀篇、人物刻畫、環境描寫等方面的特點。

教學重點:

引導學生抓住課文中令人感動的地方,感悟老共產黨員無私無畏、不徇私情、英勇獻身的精神。

教學難點:

理解文章內容,體會課文題目的深刻含義。

課時安排:

2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會寫“咆、哮、嗓、黨”等9個生字,能正確讀寫“驚慌、擁戴、沙啞、跌跌撞撞”等詞語。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理清課文的脈絡,整體感知課文內容,感受洪水的可怕和村民的驚慌,為第二課時感悟人物形象奠定基礎。

4.體會文章運用比喻、擬人等修辭手法增強表現力的方法。

教學難點

1.正確讀寫生字詞。

2.整體把握課文主要內容,品讀第1—6自然段,感受洪水的可怕和村民的驚慌。

教學過程:

一、激趣匯入,揭示課題

1.播放山洪暴發視訊,教師激趣匯入。

導語:黎明的時候,山洪暴發,來勢洶洶,給一個偏僻的小村莊帶來了可怕的災難。村民們是怎樣躲過這場災難的呢?今天就讓我們一起學習《橋》這篇課文。

2.出示課題,質疑思考:橋,讓你想到了什麼?

預設:通過播放山洪暴發的視訊,學生們或許能聯想到:這座橋一定是一座特殊的、承載著人們生的希望的橋。

二、初讀課文,檢測預習

1.教師出示自讀要求,學生自學課文。

(1)輕聲朗讀課文,把課文讀通順,遇到難讀的句子多讀幾遍。邊讀邊想:課文講了一件什麼事?

(2)圈畫出課文中的生字,把生字讀正確,並自主識記字形。

(3)圈畫出課文中自己不理解的詞語,和同桌一起討論。

2.教師檢測學生的自學情況。

(1)正確認讀下面的詞語,注意把變色的字讀準。

咆哮 嗓子 黨員 流淌 沙啞 揪出 呻吟 廢話

◆需注意的字音:“嗓”是平舌音,“呻”是翹舌音。

◆需注意的字形:“哮”的右邊是“孝”,不是“考”。

(2)詞語分類學習。教師出示詞語,學生讀一讀,再結合課文把它們分成三類。

咆哮 驚慌 清瘦 放肆 狂奔 勢不可當 擁戴

獰笑 沙啞 跌跌撞撞 亂哄哄 揪出 你擁我擠

明確:①描寫洪水的詞語:咆哮放肆狂奔勢不可當獰笑

②描寫村民的詞語:驚慌跌跌撞撞亂哄哄你擁我擠

③描寫老漢的詞語:清瘦擁戴沙啞揪出

預設:理解詞語時要注意聯絡上下文,因此把本課中描寫洪水、老漢和村民的詞語按照“集中學習——再歸類整理——迴歸課文理解”的思路來進行學習,改變了孤立教學詞語的方法。同時,通過把詞語分類,可以直觀地感受到洪水的可怕、村民的慌張和老漢的鎮定。

(3)學生理清課文脈絡,概括課文敘述的主要情節。

學法引導:教師提示學生抓住時間、人物、事件、結果四要素來概括文章的主要內容。

示例:課文講述了山洪暴發的危急時刻,老支書組織一百多人撤離,最後橋塌了,老支書英勇犧牲的感人故事。

三、再讀課文,整體感知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第1—6自然段,感知洪水的可怕和村民的慌亂。

(1)學生自由朗讀課文,用不同的符號標出描寫洪水和村民的句子。

(2)師生合作,學生朗讀描寫環境的內容,教師朗讀描寫村民的內容。

2.出示相關句子,學生交流,體會洪水之可怕。

①像潑。像倒。()

②山洪咆哮著,像一群受驚的野馬,從山谷裡狂奔而來,勢不可當。

③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經在路面上跳舞了。

④死亡在洪水的獰笑聲中逼近。

(1)學生交流談感受。

預設:可從修辭角度、語言角度、形勢的輕重緩急程度等方面來說。

交流後明確:①這些句子多采用擬人或比喻的修辭手法,如“像受驚的野馬”“在路面上跳舞”“獰笑”等詞句讓我們真切地感受到了洪水的肆無忌憚。作者把洪水說成魔鬼猛獸,突出了情況危急,渲染了緊張的氣氛。

②這些句子的語言非常簡潔、精練,如:“像潑。像倒。”短短的四個字構成了兩句話,渲染了緊張的氣氛,寫出了雨水之大、來勢之猛,為下文做了鋪墊。

③這幾句話都寫出了洪水的凶猛,且水位在不斷上升,災情在不斷加劇,形勢越來越嚴峻。

(2)質疑思考:作者為什麼用了這麼多的筆墨來描寫大雨和洪水?這些句子能顛倒順序嗎?

明確:這些內容屬於環境描寫,起到了烘托的作用。作者反覆描寫洪水的肆虐能更好地展開後文對人物形象的塑造。這些句子不能顛倒,它們顯示出雨水越來越大,洪水越來越凶猛,暗示著情況越來越危急。這些句子一步步地推動著故事情節的發展。

3.學生結合課本中的圖片、文段,觀察、想象、體驗。

過渡:洪水如猛獸,席捲了整個村莊,正一步步地威脅著人們的生命安全。人們你擁我擠,想找出一條生路,卻被洪水逼向了一座窄窄的木橋。此時,你能想象出他們驚慌失措的樣子嗎?請大家再讀一讀描寫人們驚慌失措的有關句段,想象當時的情景,感受村民們心中的恐懼。

(1)教師出示相關語句。

①是誰驚慌地喊了一嗓子,一百多號人你擁我擠地往南跑。

②人們又瘋了似的折回來。 ③人們跌跌撞撞地向那木橋擁去。

(2)質疑思考:

①此時的木橋是一座什麼橋?(救命橋、生命橋。)

②如果一百多號人就這樣亂七八糟、毫無秩序地擁向窄窄的木橋,會是怎樣的結果?(學生自由猜測可能出現的結果,感受形勢的緊張。)

四、課堂回顧,交流收穫

1.教師適當總結教學內容,點評學生的課堂表現。

小結:今天這節課,我們通過自學掌握了重點生字,通過分類學習的方法掌握了幾組詞語。重要的是,我們通過朗讀,感受到了小說語言的精練。在作者簡潔的描繪下,洪水肆虐的可怕情景彷彿就在眼前,村民們的慌亂、恐懼我們也感同身受。作者不過用幾小段文字,就給我們渲染了一種危急、可怕的場景,而這些,都是本文的主角——老支書出場的背景。在本課的學習中,大家朗讀得都很認真,但一定要結合文字描述的情景讀出緊張、危急的感覺,大家課後可以多讀一讀,再體會體會。

求生是人的本能。在死神面前,人都有求生的慾望,唯有一個人是例外。他是誰?在這生死攸關的時刻他做出了怎麼樣的抉擇呢?我們下節課再來學習。

2.引導學生交流收穫。

(1)自由交流並積累學習方法。

(2)摘抄、積累文中自己喜歡的詞語和句子。

五、作業設計,鞏固提升

完成本課對應訓練。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瞭解課文在佈局謀篇、人物刻畫、環境描寫等方面的特點。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感悟老漢的高尚品質和人格魅力。

教學重難點

1.學習課文在表達方法上的特點。

2.體會和學習老漢忠於職守、捨己為人的崇高品質。

3.理解題目的深刻含義。

教學過程:

一、溫故知新,匯入新課

1.出示課文中的句子,學生朗讀,再次感受形勢的危急。

①東面、西面沒有路。只有北面有座窄窄的木橋。②死亡在洪水的獰笑聲中逼近。

③人們跌跌撞撞地向那木橋擁去。

2.匯入新課。

過渡:同學們讀出了洪水之猛、形勢之危急和人們的慌亂。當洪水來臨時,東面、西面都沒有路,只有北面有座窄窄的木橋。那麼,如果一百多號人一起擁向這座窄窄的木橋會怎麼樣呢?那此時的木橋還會是生命之橋嗎?不會,它會變成(生補充)。還好,在這萬分危急的時刻,一個重要人物出現了,他就是(板書:老漢)。他在危急關頭有何等壯舉呢?讓我們進入本課的學習。

二、研讀課文,重點探究

1.走近老漢,感受形象。

(1)學生自讀課文,找出文中描寫老漢的語句,讀一讀,填一填。(課件出示表格)

(2)出示課件:我看到一位的老漢。

預設:學生朗讀完課文後,自由交流應在橫線上填入什麼,請一名同學上臺填一填。所填的詞語因學生的思考角度不同,可能有許多,如:威嚴、沉著冷靜、臨危不懼、無私無畏、捨己為人、心繫群眾等。

(3)組織學生品讀第7—13自然段,質疑、交流。

預設難句:()

A.老漢清瘦的臉上淌著雨水。他不說話,盯著亂哄哄的人們。他像一座山。

思考:①找出描寫老漢的神態的語句,從中你體會出了什麼?

(“他不說話,盯著亂哄哄的人們”,寫出了老漢的沉著、冷靜、有威嚴。)

②老漢的臉是“清瘦”的,可見他並沒有多麼健壯、偉岸,可是這裡為什麼說“他像一座山”?

(這裡把老漢比喻成“一座山”,既表現了老漢的威嚴、冷靜,與村民們在山洪暴發時的“驚慌”“瘋了似的”“跌跌撞撞”“亂哄哄”的表現形成鮮明的對比,又寫出了老漢在人們心目中的地位,這座“山”是人們獲得生的希望的“靠山”。)

③面對驚慌失措的村民,老漢默不作聲,可是他心裡也沒有說話嗎?你知道他心中在想些什麼嗎?試著想一想,說一說。

(示例:我一定不能慌亂,要讓大家有序地過橋;雨啊,你快點停吧,洪水啊,你來得慢一點吧,讓我們所有人都能夠安全過橋吧!)

B.老漢沙啞地喊話:“橋窄!排成一隊,不要擠!黨員排在後邊!”

思考:①老漢的喊話分別強調了什麼?

(“橋窄!”是說實際情況,如果大家一哄而上,將會非常危險。“排成一隊,不要擠!”是說過橋的方式。“黨員排在後邊!”是說排隊的秩序。)

②為什麼黨員要排在後面?(出示課件:隨時準備為黨和人民犧牲一切,永不叛黨。——入黨宣誓詞。)

(作為黨員,就應該把群眾的利益放在第一位。而且黨員是群眾的榜樣,黨員遵守了秩序,其他人也會跟從,大家就能有序地過橋。)

③這三句話中,哪個標點引起了你的注意?這幾句話在句式上有什麼特點?

(感嘆號連續出現了三次。每一個感嘆句都很簡短。老漢的話堅定、有力、明確,既渲染了緊張的氣氛,也顯示出了老漢的鎮定、果斷。)

過渡:老漢的喊話雖然是沙啞的,但是三個感嘆號傳出來的聲音就像大山一樣堅定,就像大山一樣鏗鏘有力。讓我們用堅定的語氣讀讀這段話。

提示寫法:文章中還有很多地方是用簡短有力的句、段來渲染緊張的氣氛的,這也是這篇文章的表達特點,要注意。

2.抓住“矛盾”,梳理情節。

(1)學生默讀第14—23自然段,畫出描寫洪水的句子。

①水漸漸躥上來,放肆地舔著人們的腰。 ②水,爬上了老漢的胸膛。

思考:這兩個句子有什麼特點?寫出了什麼?

(運用了擬人的修辭手法,“躥、舔、爬”等動詞形象地寫出了形勢越來越危急。)

過渡:在這樣危急的情況下,村民們都按秩序過橋了嗎?在這千鈞一髮的時刻,又發生了什麼意外呢?我們趕緊去看一看。

(2)找出文中描寫老漢與小夥子的動作、語言、神態的詞句。指名讀一讀,一個讀描寫老漢的動作、語言、神態的句子,一個讀描寫小夥子的動作、語言、神態的句子。

(3)前後對照,找出矛盾的地方。

矛盾之處:老漢:揪——推小夥子:瞪——推

思考:①這一“揪”是把小夥子從哪裡揪到了哪裡?老漢猶豫了嗎?從哪裡可以看出來?

(老漢把小夥子從隊伍中間揪出來,讓他排到後面去。老漢沒有一絲猶豫,從“突然衝上前”“吼”“凶得像只豹子”可以看出來。)

②老漢和小夥子,他們說的、做的,前後似乎充滿了矛盾。你們能讀懂嗎?

(老漢毫不猶豫地把小夥子揪出來,讓他排到隊伍後面去,後來又“用力把小夥子推上木橋”,這一“推”與“揪”相反,老漢最後把生的希望留給了小夥子。小夥子開始“瞪了老漢一眼”,這一“瞪”是小夥子對老漢的不滿、不情願,但後來又“推了老漢一把”,這一“推”,又是那麼心甘情願地把生的希望讓給了老漢。)

3.理清關係,明白懸念。

(1)朗讀課文最後四個自然段,感受結尾的特點。

朗讀提示:語速慢,語調低沉,滿懷哀思和崇敬。

思考:老漢與小夥子之間是什麼關係?這樣的結尾有什麼特點?

(父子關係。課文結尾才交代老漢和小夥子是父子關係,這種寫作方法叫設定懸念。課文的結尾讓人出乎意料,也更有震撼人心的藝術效果。)

(2)瞭解了老漢和小夥子的關係後,再讓學生談談對老漢的一“揪”一“推”有了什麼新的感受。

(老漢愛群眾勝過愛兒子,才會把他“揪”出隊伍;老漢愛兒子勝過愛自己,才會用力把他推上木橋。這一推,推出了一個父親對兒子深深的愛;這一推,又把生的希望留給了孩子。這真是一個有情有義的老漢哪!)

小結:作為一名共產黨員,老漢忠於職守,他是無愧的;作為一個父親,他和天下父母一樣愛子情深。在生死關頭,老漢做出的重大抉擇所表現出的大愛讓我們為之動容。

三、昇華情感,深化主題

1.寫話訓練,表達哀思。

過渡:英雄遠離了我們,他們的親人更是肝腸寸斷。同學們,洪水無情人有情,面對此情此景,你最想說的是什麼?請寫下來。你可以對老漢說,可以對老太太說,也可以對村民們說。

(1)學生寫作小片段。

(2)指名朗讀自己寫的片段,互相交流。

預設:這裡安排了一個寫話訓練,使學生通過想象和交流進一步內化情感,而不是滯留於表面,這既是情感的凝聚和提升,又是一次語言實踐活動。

2.理解課題,深化主題。

過渡:老支書走了,但生活還得繼續。如果獲救的鄉親們重建了這座橋,該如何為這座橋起個名字呢?說說你的建議,並說說理由。

(1)學生交流自己的想法。(生命橋、父子橋、英雄橋、老漢橋、愛心橋……)

(2)教師結合“橋”的含義,進行評價和小結。

小結:老漢以自己的威信、高風亮節以及果斷的指揮把村民們送上跨越死亡的生命橋;他用自己的血肉之軀築起一座不朽的橋樑;這座橋樑是以老支書為代表的優秀共產黨員密切聯絡群眾的“橋”。

(3)拓展“橋”的廣度,引導學生說說生活中特殊的“橋”。

?山洪裡,他們用臂膀營救了一個個圍困的群眾,他們是希望之橋!

?風雪中,他們用生命照亮了一個個黑暗的村莊,他們是光明之橋!

?廢墟中,他們用雙手拯救了一個個垂危的生命,他們是生命之橋!

過渡:同學們,讓我們銘記這一座座橋,銘記這一串串閃光的名字吧,相信在座的每一位同學將來都能成為這樣的一座橋,一座永不坍塌的橋!

3.交流收穫,拓展提高。

(1)讓學生談一談學習課文之後有哪些收穫,可以從思想內容上談,也可以從表達方法上談。

(2)以詩結課,再次觸發對老漢的崇敬之情。

一座山/我不知道/你的姓,你的名/但我知道/你有一個動人的稱呼——老漢!

哦,老漢!/你是一座山/一座鎮定的山/征服了肆虐的洪水/一座剛毅的山/抵擋了可怕的災難/更是一座深情的山/留下了高貴的人格。

哦,老漢!/你將牢牢駐留在我們心間/永遠,永遠!

四、背誦積累,作業設計

1.摘抄自己喜歡的句子,豐富積累。

2.課後閱讀類似文章,如《“諾曼底”號遇難記》《豐碑》等。

3.完成本課對應訓練。

五、總結

這是一幅怎樣驚心動魄的場面呢?(播放洪水視訊)

賞析:課文中對洪水的描寫非常精彩,這裡的教學便是引導學生找出相關句子,讀一讀,品一品,既體會修辭的生動,也感受環境描寫對小說情節的渲染、推動作用。在這個教學片段中,教師用非常簡潔的語言引導學生自由發言,有點到為止的提示,也有恰到好處的鼓勵。通過把描寫洪水的句子仔細品讀一番,學生對小說中故事發生的背景有了更深的理解,有助於學生理解老漢這個人物形象。

國小六年級上冊語文《語文園地四》教案 篇15

一、匯入。

古人有在牆壁上題詩的習俗,有些題壁詩就眼前景物寄託詩人的思想感情,有些則直抒胸臆,這首詩屬於前一類,寫的是湖陰先生的住宅,卻寄託了詩人的閒適心情。湖陰先生是北宋隱士楊德逢的別號,他的住宅在金陵(今南京市)鐘山半山上,叫“半山園”;王安石罷相後也住在鐘山,跟他成了鄰居,時有往來。這首詩寫於宋神宗元豐六年(1083),其時詩人62歲。

二、讀讀講講問問。

講:①“長掃”的“長”,有“常”義,長掃即經常打掃。

②“靜”,通“淨”。

③畦(印),田園中的小區。

④護田,將田周邊的水寫成有情之物,彷彿小心翼翼地保護著稻田,不使受到侵犯。

⑤排闥(伯),把人在門中可以看到兩座山,說成山不請而自將青色送人門中,山也成了有情之物。

按:“護田”一語出自《漢書?西域傳》,指漢王朝派兵保護墾田事。“排闥”一語出自《漢書,樊噲傳》,大意是,漢高祖臥病,不接見任何人,樊噲卻不顧禁令,排闥而人。學生不問,可以不講;

問:這首詩先寫庭院之內,後寫庭院之外,請用自己的話加以描述。(院內:簡樸的居室,異常潔淨,臺階上沒有苔蘚,顯得光潔可愛;院子裡花木成行,散發著清香。院外:有山有水有田,滿眼青綠,顯得恬靜、優美。)

問:你能看出這是一個隱士之家嗎?(從環境看,它遠離塵囂而風景優美,適合隱士的意願;從院內看,住宅簡樸,符合隱士的性格;從主人的生活狀況看,他與世無爭,以打掃庭院,手栽花木自娛,正是隱士的生活習慣。)

問:詩人借寫隱士住宅寄託了怎樣的思想感情?(自由發言)

三、總結。

讀這首詩要注意兩點:一是詩人罷相後對世事的淡泊心情,對湖陰先生的隱居生活頗有豔羨之意;二是煉字好,特別是“護”“排”“送”諸字,把山和水都寫活了,值得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