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九範文幫

紀念抗戰勝利70週年的社會實踐報告

XX年7月19日早上,“追尋紅色記憶弘揚抗戰精神”——北京體育大學思政部暑期社會實踐團正式開始暑期實踐活動。活動第一天,為了追尋紅色記憶,我們參觀了遵義紅軍烈士陵園、遵義民俗博物館、遵義會議遺址、毛澤東、張聞天、王稼祥故居。

紀念抗戰勝利70週年的社會實踐報告

早上8:30我們在張也老師的帶隊下,到達了遵義紅軍山,這裡也是遵義紅軍烈士陵園的所在地,與當年紅軍鏖戰的紅花崗、老鴉山遙遙相望,集中了建國後在遵義各處找到的紅軍遺骨,故又稱紅軍山。走進陵園,沿著數百級石階而上,一座氣勢雄偉,造型別致的紅軍烈士紀念碑映入眼簾,震撼人心。紀念碑高30米,下寬6米。碑的頂端,是5米高的鐮刀錘子標誌,該標誌由鈦合金澆鑄的風鈴片組成,每塊風鈴片表面都覆有9999純金箔,抬頭望去,標誌在陽光下熠熠閃光。每逢風起,標誌就會發出叮叮噹噹的風鈴聲,好似烈士英魂在耳旁細語。碑的正面,是1984年11月2日,由鄧小平同志親筆題寫的“紅軍烈士永垂不朽”八個大字。紀念碑的底座外圍是一個直徑20米,高2.7米,離地面2米的大圓環。大圓環由4個5米高的紅軍頭像支撐,用花崗岩石雕鑿而成,分別對應紅軍指揮員、衛生員、戰士和赤衛隊員的形象,寓意著紅軍威震四方。圓環的內壁是4組漢白玉石浮雕,內容分別是“強渡烏江”、“遵義人民迎紅軍”、“婁山關大捷”、“四渡赤水”。

從一旁的小路上去,只見滿山青松翠柏,一座巨大的紅砂石墓塋掩映在萬綠叢中,裡面安葬著紅三軍團參謀長鄧平同志的骨灰。山上還有一座青石圓墳,墳前立著一塊石碑,上書“紅軍墳”三個大字。裡面葬著一位當年為遵義人民治病而慘遭反動派殺害的紅軍衛生員。在這裡我們懷著沉痛的心情對烈士進行了一個緬懷儀式。

繼續沿著小道前行,映入眼簾的便是一個刻滿名字的石碑,看著一個一個的名字,心中不由的肅然起敬。穿過紀念碑往下,便是鄧萍墓。鄧萍是四川富順人,他少年投身於革命。第一次大革命時期加入中國共產黨,是黨派到黃埔軍官學校的早期畢業生,有較深的政治、軍事素養及其他淵博的學識。鄧萍墓形如一個巨型花圈,造型端莊,深切表達了遵義人民對革命烈士的緬懷和悼念之情。

從紅軍山上下來,實踐團一行10人到了遵義民俗博物館,遵義民俗博物館毗鄰遵義會議紀念館,位於紅軍街上,遵義民俗博物館的建成與遵義會議紀念館融為一體,相得益彰。博物館內有古樸典雅、精雕細琢的明清傢俱、漢宋的陶瓷、石雕、儺戲等。藏品有明清瓷器、宋元石雕、黔北雕花門窗、明清傢俱、儺戲面具等,這也是貴州省第一家民營博物館。

在領略了遵義的民俗民風之後,我們到了遵義會議會址,1935年1月初,紅軍長征到達遵義後,這裡是紅軍總司令部駐地。1月15日至17日,著名的遵義會議(即中共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就在主樓樓上原房主的小客廳舉行。遵義會議否定了從第五次反圍剿以來,以博古為首的三人團的軍事路線,成立了由毛澤東、周恩來、王稼祥組成的三人軍事指揮小組,負責長征中的軍事指揮工作。確立了以毛澤東為核心的新的黨中央的正確領導和毛澤東在紅軍和黨中央的領導地位。同時,在這裡我們跟隨歷史材料以及一些藝術作品重新的回顧了一下這段歷史路。追尋當年他們的艱苦生活,學習他們的抗戰精神,作為新時代的接班人,我們更應該將這種優良品質傳承下去。讓他激勵一代又一代人。

從遵義會議遺址出來,我們沿途參觀了紅軍總政治部舊址,這裡正是紅軍播下無數革命火種的地方,看到了當年《紅星》報的編輯部、宣傳部;理解到了救國的方式不僅僅只有一種上戰場,還有一種就是用無形的手,幫助大家。

最後一站,我們到了毛澤東、張聞天、王稼祥故居,毛澤東住在樓上左前間,張聞天住在樓下左前間。王稼祥住在樓上右前間。兩位同志的住室,其陳設與毛澤東的住室大體相同。其餘樓上樓下的房間是黨中央幹部與警衛員的住室。長征中,這幾位重要的領導人常常走到一起,住到一起,交流看法,為遵義會議的成功召開起到了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