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九範文幫

位置:首頁 > 工作報告 > 調研報告

建設小康社會調研報告

小康社會是一個歷史範疇,指的是財產豐富、生活寬裕、上下有序、家庭和睦、講究禮儀的社會狀態,本文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建設小康社會調研報告,僅供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

建設小康社會調研報告

小康生活,是中國老百姓夢寐以求的幸福生活;而小康社會,則是中國共產黨苦苦奮鬥、孜孜追求、一心想為老百姓創造的一種幸福社會。 經過全黨和全國人民的共同努力,20世紀末,我國人民生活總體上達到了小康水平,我國進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新的發展階段。為此,黨中央在xx大上提出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鬥目標、基本任務和總體要求,為我們描畫了今後二十年的幸福生活,這是全黨的共同任務,我們每一個共產黨員都有義不容辭的責任,特別是農村黨員責任更是重大,因為農村黨員是農民群眾致富奔小康的帶頭人、領頭羊,只有農民實現了全面小康,全國人民才能算得上實現了全面小康。

一、什麼是全面小康社會

小康社會是一個歷史範疇。指的是財產豐富、生活寬裕、上下有序、家庭和睦、講究禮儀的社會狀態。儘管這種社會理想從來沒有實現過,但在中國老百姓中卻影響深遠,成為普通百姓對富裕生活追求的目標。

實際上,小康生活和小康社會的標準並不是一成不變的。不同的時代有不同的標準。在舊社會,人們對小康生活和小康社會的理解就是吃飽穿暖住好房子,根本不敢奢望上學讀書幹大事業。新社會,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人們的小康標準越來越高,萬元戶甚至十幾萬元戶都不是什麼新鮮事,人們不僅追求物質上的享受,更加註重文化和精神上的享受。而且由於經濟發展在地域上的不平衡,不同地區有不同地區的評判標準。因此黨中央提出要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不僅要讓人們享受豐富的物質生活,還要享受豐富的精神和文化生活;不僅僅讓東部沿海發達地區實現寬裕的小康目標,還要讓西部經濟不發達地區也實現寬裕的小康目標;不僅讓城市居民過上小康生活,更要讓廣大農村群眾也過上小康生活。這就是黨中央提出的全面建設小康社會。

建設小康社會,是由小平同志提出的。1979年,鄧小平同志會見日本首相大平正方的時候說,中國實現現代化的最低目標是實現小康社會。後來,小平同志又進一步說小康社會就是要在20世紀末,人均國民生產總值達到800美元。小平同志後來又提出了一個時間表,說實現小康要分三步走,第一步從1980年算起,用2019年時間,使我們的國民生產總值翻一翻;第二步再用2019年時間到2019年再翻一翻,人均國民生產總值達到800美元,進入小康社會,我們現在已經進入了小康社會,但是這個小康是很不寬裕的小康、在全國也是很不平衡的小康;所以,下一步也就是第三步,從現在起再經過50年的發展,達到中等發達國家的水平。那個時候,我們國家就全面建成了小康社會,一種比現在的小康水平要高得多的寬裕型小康社會。

上世紀末,我們已經實現的小康社會有一個基本特徵,這就是低水平的小康社會。因為人均國民生產總值800美元,在世界上還處於中下收入水平。根據世界銀行的分類標準,人均國民生產總值500多美元為低收入國家,2019美元為中等收入國家,6000美元以上為高收入國家。我們實現的小康離中等發達國家的水平還遠的多。鄧小平所提出小康社會目標,重點是人民生活水平的初步提高。這是符合中國當時經濟社會現實的,也是符合當時人們的思想認識水平的。

後來,以江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對如何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實施第三步戰略部署的問題進行了更加深入的戰略思考。在此基礎上,1997年江在黨的xx大報告中,提出從21世紀開始“進入和建設小康社會”的設想。xx大初步地把第三步戰略部署具體化,提出2019年即“第一個十年實現國民生產總值比2019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寬裕,建成比較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再經過十年的努力,至建黨一百年時,使國民經濟更加發展,各項制度更加完善;至世紀中葉建國一百年時,基本實現現代化,建成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國家”。這實際上是提出了一個新的“三步走”的發展戰略。按照這個戰略規劃,我們在本世紀末進入小康社會後,將分2019年、2020年、2050年三個階段,逐步達到現代化的目標。

2019年,江同志在黨的xx大上又作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局面》的報告,進一步明確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黨的總體要求,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要旨是要建設全面的小康社會,是要在經濟發展的基礎上實現社會的全面進步。對此,xx大不僅規定了經濟建設和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和任務,也規定了政治建設和政治體制改革、文化建設和文化體制改革、國防和軍隊建設,以及加強和改進黨的建設的目標和任務。報告提出“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不斷促進社會主義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協調發展”的總體要求,因此,我們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歷史程序中,始終要在“全面”二字上下功夫,始終要堅持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實現共同富裕的社會主義基本原則。不能只注重發展經濟而忽視制度建設,也不能片面追求平均水平,而忽視全面發展和共同富裕。加強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和各項制度建設,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點;解決收入分配差距擴大,城、鄉和東、中、西部經濟發展水平不平衡問題,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難點。如果不抓住重點,不解決難點,我們在建設小康社會的過程中就不可能真正體現“全面進步、全面發展”的原則和社會主義的基本原則,從而也不可能建成真正高標準的社會主義小康社會。

今年,黨的xx屆五中全會又提出了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構想,對於農村全面建設小康社會賦予了新的含義,那就是: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 。

那麼,農村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具體指標是什麼呢?

農村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發展目標,是一個綜合性的指標,它的指標體系包括經濟發展、社會發展、人口素質、生活質量、民主法制、資源環境六個方面的18項指標:

一是農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000元(或農民人均純收入≧8000元)。

二是第一產業勞動力比重≦35%。

三是農村小城鎮人口比重≧35%。

四是農村合作醫療覆蓋率≧90%。

五是農村養老保險覆蓋率≧60%。

六是萬人農業科技人員數≧4人。

七是農村居民基尼係數達到0.3-0.4。基尼係數是國際上用來綜合考察居民內部收入分配差異狀況的一個重要分析指標,按照國際慣例,基尼係數在0.2以下,表示居民之間收入分配“高度平均”,0.2~0.3之間表示“相對平均”,在0.3~0.4之間為“比較合理”,同時,國際上通常把0.4作為收入分配貧富差距的“警戒線”,認為0.4~0.6為“差距偏大”,0.6以上為“高度不平均”。

八是農村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9年。

九是農村人口平均預期壽命≧75歲。

十是農村居民恩格爾係數≤40%,這個“恩格爾係數”,反映居民富裕程度和生活水平及質量的重要指標,它等於居民用於食物消費的支出與總消費支出之比。

十一是農民居住質量指數≧75%。

十二是農民文化娛樂支出比重≧7%。

十三是農民生活資訊化程度≧60%。

十四是農民對村政務公開滿意度≧85%。

十五是農民對社會安全滿意度≧85%。

十六是常用耕地變動幅度≧0。常用耕地變動幅度=(常用耕地變動面積/常用耕地基期面積)×100%。

十七是森林覆蓋率≧23%

十八是萬元農業GDP用水量≦1500立方米

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意義

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概括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政治、文化全面發展的目標,是與加快推進現代化相統一的目標。符合我國國情和現代化建設的實際,符合人民的願望,令人鼓舞,催人奮進,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具體說,主要表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一)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是強國富民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然要求。實現強國富民和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是全黨和全國各族人民的共同願望,但這一美好願望的實現並不是輕而易舉的,特別是對於我國這樣一個發展中大國而言就更是如此。雖然我國目前的經濟總量已躍居世界第六位,但就人均水平而言,我們還只是從總體上初步達到小康,這種小康還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發展很不平衡的小康。我國目前的生產力和科技、教育還比較落後,實現工業化和現代化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城鄉二元經濟結構還沒有改變,地區差距擴大的趨勢尚未扭轉,也就是說城市就是城市,農村就是農村,差別太明顯,生活水平的差距也太明顯,要改變城鄉二元經濟結構的現狀,就是要縮小城鄉差別,縮小工農差別,今後可能再沒有城市戶口和農村戶口的區別了,國家實行統一的管理;人口總量繼續增加,老齡人口比重上升,就業和社會保障壓力增大;生態環境、自然資源和經濟社會發展的矛盾日益突出;我們仍然面臨發達國家在經濟科技等方面佔優勢的壓力;經濟體制和其他方面的管理體制還不完善;民主法制建設和思想道德建設等方面還存在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等等。所有這些,都要求我們必須在現有小康水平的基礎上更進一步,全面建設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

(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是鞏固黨的執政地位的客觀需要。黨的xx大報告指出,中國共產黨已經從領導人民為奪取全國政權而奮鬥的黨,成為領導人民掌握全國政權並長期執政的黨;已經從受到外部封鎖和實行計劃經濟條件下領導國家建設的黨,成為對外開放和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領導國家建設的黨。這兩個轉變,來之不易,經過了80多年的奮鬥,但是要長期執政,並不是那麼一帆風順的。作為一個大國的執政黨,要想鞏固執政地位,就必須高度重視解放和發展生產力,不斷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質量,優化人民的社會環境和文化氛圍;只有把人民群眾的生活改善了,才能得到人民群眾的擁護,才能有堅實的執政基礎。國內外正反兩方面的經驗表明,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往往是決定一個執政黨政績合法性的基礎,直接關係到人心向背、事業興衰。離開發展,堅持黨的先進性、鞏固黨的執政地位、發揮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都無從談起。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早就精闢地指出,社會主義之所以優於資本主義,關鍵是它能比後者創造出更高的社會生產率。這種更高的社會生產率,必然表現為人民有更高的物質和精神文化生活水平與質量。因此,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是我們黨長期執政的需要,是發揮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的需要。作為一名共產黨員,我們人人有責,不能使自己置身事外。

(三)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是貫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具體體現。黨的xx大把“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確立為我們黨必須長期堅持的指導思想,就是要求黨必須始終代表中國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代表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要貫徹上述“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就必須把發展作為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把堅持黨的先進性落實到發展先進生產力、發展先進文化、實現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上來,推動社會全面進步,促進人的全面發展。而把目前這種低水平、不全面、發展很不平衡的小康推進到更高水平、更全面和發展更平衡的小康,無疑是貫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具體體現。因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本質上就是要不斷解放和發展生產力,不斷建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不斷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質量,實現經濟、政治、文化的全面發展。也就是說,貫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與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是歷史的、邏輯的統一。

(四)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是凝聚人心、鼓舞鬥志,加快推進我國現代化建設的行動綱領。實踐證明,能不能立足國情而又面向世界,能不能解放思想而又實事求是,能不能尊重發展規律而又不因循守舊,制定一個符合人民願望、體現人民利益的奮鬥目標和行動綱領,是關係到我們黨能不能團結和調動一切積極因素,產生強大凝聚力和向心力,萬眾一心去奪取勝利的關鍵。回顧我們黨的奮鬥歷程,在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各個不同的歷史時期,都是根據人民的意願和事業發展的需要,提出具有感召力的目標,從而團結和帶領廣大人民為之奮鬥並取得了勝利。黨的xx大提出的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這一奮鬥目標,無疑也是一個符合國情而又順應時代,代表著人民的根本利益而又體現了事業發展的需要,實事求是而又充滿創新精神的奮鬥目標,它必將起到凝聚人心、鼓舞鬥志,加快推進我國現代化建設的巨大作用。

三、農村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取得的進展和存在的問題

近年來,黨中央、國務院出臺了一系列更直接、更有力的惠農措施,農業與農村經濟呈現良好的發展局面,糧食生產出現重要轉機,農民收入實現較快增長,農村改革邁出重大步伐,農村社會事業加快發展,極大地推動了農村全面小康建設程序。2019年我國農村綜合實現小康程度為21.6%,其中:經濟發展實現程度為12.1%;社會發展實現程度為15.6%;人口素質實現程度為15.0%;生活質量實現程度為20%;民主法制實現程度為70%;資源環境為-22.4%。十八項指標分別為:農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32

元;第一產業勞動力比重48.5%;農村小城鎮人口比重19.5%;農村合作醫療覆蓋率22.5%;農村養老保險覆蓋率8.1%;萬人農業科技人員數1.7;農村居民基尼係數0.37;農村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7.7年;農村人口平均預期壽命69.5歲;農村居民恩格爾係數47.2;農民居住質量指數34%;農民文化娛樂支出比重4%;農民生活資訊化程度39%;農民對村政務公開滿意度76%;農民對社會安全滿意度77%;常用耕地變動幅度-0.7;森林覆蓋率18.2%;萬元農業GDP用水量2100立方米。

四、然而,在成績的背後依然存在一些問題:

一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總體發展不平衡。從2019年全國各省市的農村全面小康實現程度看,上海、北京、天津全面小康實現程度已經超過60%。但全國尚有近三分之二的省(區、市)農村全面小康實現程度小於30%。新疆、寧夏、甘肅、貴州、青海、西藏6個西部省(區)的農村全面小康實現程度為負值,即尚未達到總體小康的水平。在我們寧夏,地區之間、農戶之間的經濟發展差異性也很大,川區的農民收入較高,山區的農民收入較低;城市郊區既種地又打工的農民收入較高,遠離城市純粹靠種地的農民收入較低。全區還有52.7萬人口沒有解決溫飽問題,佔全區農村人口的9.4%,扶貧攻堅的任務還很艱鉅。

二是農村人口多,比重大,勞動力轉移任務艱鉅。2019年我國農村人口7.57億,占人口總數的58.2%,我區農村人口379萬,佔全區總人口的67.57%,也就是說三分之二的人口是農村人口,而且65%的勞動力還主要是從事農業生產的。要使這麼多的農村勞動力實現轉移,任務還很艱鉅。

三是農民收入基礎低,增長緩慢。2019年,全國農民人均純收入2936元,距8000元的小康目標還差5064元。我區農民人均純收入2320元,與全國2936元相差616元,居全國第23位,距8000元的小康目標還差5680元。從2019年起,年均增長速度必須達到8%,到2020年才能超過8000元。如果物價出現較大回升,那麼增長速度就必須超過8%以上。但從近幾年的情況看,2019—2019年農民人均純收入年均增長速度只有7.75%,距上述年均增長速度還差0.25個百分點。以靈武的農民人均純收入來說,2019年是3210元,高出全國274元,但是增長速度只有6.7%,要達到8000元的標準,還有4800元的差距,困難還相當大。

四是農村與城市發展差距較大。2019年,全國農民人均純收入是同期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的31.16%,農村居民家庭恩格爾係數為47.2%而同期城鎮居民家庭恩格爾係數卻已降低到37.7%。我區農民人均純收入僅僅是同期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30.9%;農村居民家庭恩格爾係數為42%,而同期城鎮居民家庭恩格爾係數卻降低到36%。從2019年起,只有每年平均下降0.4個百分點,2019年後我區農村居民家庭恩格爾係數才能達到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標準。不僅如此,全區城鄉居民收入收入差距還有不斷拉大的趨勢。至於農村的文化、科技、教育、衛生、體育等現代文明更是大大落後於城市。

五、農村社會保障體系建設,相對滯後。農村社會保障體系建設應當是農村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所不可或缺的基本組成部分。目前,農村社會保障體系建設已落後於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已經成為一個相對嚴重的問題。2019年,全國農村合作醫療覆蓋率為22.5%;農村養老保險覆蓋率8.1%;遠遠落後於城鎮社會保障覆蓋率,在這種情況下,農民就業難、就醫難、養老難,成了制約農村社會發展和農民生活進步的瓶頸。

六、生態環境日益惡化,嚴重製約著農村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程序。公眾的環境保護意識比較淡薄,有的地方只注重經濟發展,輕視環境保護,還有的地方以犧牲環境為代價去發展經濟。我國森林面積已大幅度減少,2019年,我國森林覆蓋率為18.2%僅為世界平均數的一半。環境汙染問題日益嚴重,全國有2019多萬個中小企業成了巨大的汙染源,使全國的江河、湖海、土壤、空氣等生態環境面臨著巨大的危害。水資源短缺日益明顯,且地域分佈很不平衡,我國人均水資源佔有量居世界第110位,已被聯合國列為13個貧水國之一。全國有18個省區、30%的國土,60%的人口處於嚴重缺水的邊緣。全國有1800萬公頃農田缺乏灌溉用水,有15.6萬平方公里土地飽受乾旱之苦而退化。耕地數量和質量也在不斷銳減,一些地區盲目興辦開發區,大量圈佔耕地,加上水土流失嚴重造成耕地面積減少;農村對耕地的粗放經營、掠奪經營、汙染經營更使耕地質量大大下降,耕地每年淨流失達400多萬畝。

以上問題,都是我們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程序中,不容忽視的重大問題。

五、農村如何全面建設小康社會

1、要大力推進農村產業結構的戰略性調整,培育主導產業,努力增加農民收入

首先,選準結構調整的突破口,對農業和農村產業結構進行全面的優化升級。按照市場經濟規律的要求,遵循廣開思路、廣闢渠道、多種經營、突出特色、搞活經濟、提高效益的原則,按照調高、調優、調出質量和效益的方向,充分利用國際、國內兩種資源和兩個市場,通過區域佈局調整,優化資源配量,發揮資源優勢,儘快形成優勢產區和產業帶;通過產品結構調整,加快實現農產品由產量型向質量型、專用型和高附加值型、高回報率型發展;通過農村產業結構調整,加快發展農產品加工業和服務業,加速農村剩餘勞動力向非農產業和城鎮、城市轉移,廣泛合理地利用農業資源,促進農業內部結構的合理化和產業化的良性迴圈。

其次,積極發展農村二、三產業,尤其是鄉鎮企業中的農產品加工業。在經濟發達國家,農產品的深加工品已經佔到原產品的70%以上,增值部分一般都是原值的3—5倍,而我國只有0.5—0.8倍,差距明顯。因此,加快農產品加工業的發展,努力提高農產品的附加值,是調整農村產業結構的一個重大戰略問題,也是農業發展的一大優勢和潛力所在。今後,我們應該以發展工業的理念發展農業,積極發展民營企業、非公有制經濟,按照多層次、多樣化的原則,適應市場的不同需求,提高產品質量和檔次。既要面向城市市場,又要注意滿足農民要求;既要發展大規模的加工業,又要發展具有地方風味和特色產品的小企業,使農產品加工業真正成為農村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實現農村工業化的主導產業之一。

第三,充分發揮區域比較優勢,促進優勢農產品的區域化、規模化發展。我區由於獨特的氣候、地理環境、傳統生產和現代技術支撐等,許多農畜產品如優質大米、清真牛羊肉、長紅棗、枸杞等生產在全國極具優勢。因此,要大力發展特色農業、生態農業,把優勢農產品做大做強,儘快形成區域性主導產業和支柱產業,集中力量培植寧夏農業的名優品牌,以增強我區農業生產的市場競爭能力,提高主產區農民收入水平,促進農業和農村經濟的跨越式發展。

2、大力推進農業產業化程序,重點扶持龍頭企業發展

農業產業化是在不改變家庭承包經營的組織形式下,有效吸納先進科學技術,按照市場規律運作,促進企業與農戶、農戶與農戶等有效聯合,實現企業與農戶雙贏,適合中國國情的農業經營的最好形式,是實現農業區域化佈局、規模化生產、產業化經營的最佳途徑。因此,必須把農業產業化經營作為農業和農村經濟工作中帶有全域性性、方向性的大事來抓。一是在農業結構調整中,建設規模較大的優質農產品商品基地,大力培植支柱產業,為產業化提供較好的基礎條件。二是圍繞“龍型”經濟,把壯大龍頭企業作為發展農業產業化的突破口,通過財政扶持、稅收減免、信貸支援等方式,對企業的管理現代化、科研攻關、技改、產品研發、產業生態化、治理環境汙染等進行重點支援,培育一大批像雙匯、蓮花、華英、科迪、永達、三全、思念等規模大、起點高、輻射範圍廣、在國內外競爭力強的龍頭企業,把整個“龍型”經濟建立在高科技和現代化管理的基礎上,實現企業盈利、農民致富。三是要鼓勵和支援農民合作經濟組織、農民技術協會、科研院所、農技服務企業等為農民提供良種、飼料、生產資料、技術指導、科技服務、衛生防疫等農業的產前、產後等各項服務。四是強力支援農業科學研究和科技推廣,走農科教、產學研相結合的道路,為農業發展提供強有力的技術支撐。

3、積極推進城鎮化建設,加快農村剩餘勞動力多渠道轉移,擴大農民就業和增收空間

發達國家的實踐證明,如果繼續把大量的農村剩餘勞動力拴在土地上,農民就根本無法富裕,農村就難以全面實現小康。要富裕農民必須減少農民,要繁榮農村必須推進城鎮化。因此,必須儘快打破城鄉分割的二元格局,加快城鎮化步伐,使更多的農村勞動力向非農產業、鄉鎮企業、小城鎮和城市轉移,逐步減少農民,增加農民的就業機會,增加農村人均資源佔有量,實現工業與農業、城市與鄉村發展的良性互動。一要加快推進城鎮化程序,以縣城和具有發展潛力的中心建制鎮為重點,健全小城鎮的居住服務、公共服務和社群服務功能,增強小城鎮吸納勞動力就業的能力,正確引導鄉鎮企業向城鎮集聚、農村勞動力向城鎮有序流動和到城鎮就業,注重發揮小城鎮帶動經濟發展的功能;二是以農產品加工、儲藏、運輸等農村服務業為重點,大力發展二、三產業,實現農民就地轉移;三要組織農民進城務工經商,建立健全保障農民利益的法律法規體系,如防止拖欠工資,改善勞動環境,保障農工的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取消所有歧視性和限制政策。在長期內,要竭盡全力搞好農村教育事業,一則要大力加強農村基礎教育,使更多的農民子弟儘快通過大學聯考升學實現高層次的轉移;二則通過職業教育培養更多社會急需的合格的技工型人才,為實現農村勞動力第二層次轉移創造良好的條件。

4、穩定黨在農村的基本政策,從制度上保證農村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順利實施

體制不順、機制不活、政策落空,是束縛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重大障礙。長期穩定土地家庭承包經營責任制,強化農戶的市場地位,是由農業生產的特殊規律決定的,也是生產關係一定要適應生產力發展要求的規律決定的,完全符合農民的根本利益,因此,必須長期堅持。與此同時,在保障農民的物質利益和民主權利的前提下,通過堅持市場改革取向,尊重群眾的首創精神,進行必要的制度創新和機制創新,努力造就充滿生機和活力的制度優勢,以從根本上掃除一切影響農村發展和農民積極性的各種不良現象。如,在有條件的地方可以按照依法、自願、有償的原則,建立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機制,鼓勵農業公司化、規模化經營,為實現農業現代化、農村勞動力轉移、提高農民收入創造良好的環境條件;要尊重農民意願,維護農民的利益,因地制宜,因勢利導,把家庭承包經營和農業產業化經營結合起來,通過公司+農戶、專業合作組織+農戶、行業協會+農戶等形式,實現千家萬戶小生產與大市場的有效對接;堅決落實費改稅政策,在轉變職能、實行政務電子化、公開化的基礎上,精簡縣、鄉兩級黨、政、群等機構人員,以降低不必要的財政支出,防止農民負擔反彈。

5、實現由“剝奪農業”向“扶持農業”巨集觀經濟政策的轉變,最大限度地支援和保護我國農業生產

長期以來,我國實行的是農業支援工業發展的產業政策,80年代每年從農業部門淨轉出資金平均達1400億元,比同期政府對農業的財政支出多10倍。面對市場經濟發展的新形勢,應儘快由“剝奪農業”向“扶持農業”巨集觀經濟政策轉變,採取必要的經濟、法律、行政手段,調動和引導社會資源流向農業及其相關產業部門,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建立社會化農業利益補償機制,提高農業比較利益,充分調動農民生產積極性,實現對農業資源的高效利用,穩定農業生產。同時,必須按照國際規則對我國農業適度保護,應大力實施屬於間接轉化為農民收入的“綠箱”政策,包括政府的公共性服務、作物保護與收入安全計劃、環境保護、貧困地區援助、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等,加強農田水利設施、大江大河治理、防護林建設的投入力度,改善農業生產條件;加快農村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加強農技推廣、檢疫防疫、質量檢測、市場資訊等產前中產後服務;健全完善農產品市場流通體系,增加農業科研投資,加速農業科技進步。國家投資逐步集中於農業基礎研究和公益性專案,尤其是動植物品種資源和轉基因工程研究,以保證充足的農業技術儲備。

6、加快農村通訊及資訊設施建設,實現全國農產品資訊聯網

目前,許多地區的農民和地方政府都已認識到:調整農業結構,種植或養殖養市場上暢銷的農畜產品,是提高農業經濟效益,增加農民收入的根本途徑。但具體到某個地區、某個農戶、每個地塊,到底應該種什麼、養什麼,群眾往往束手無策。其根本原因是人們缺乏對現代農業科學技術及農畜產品市場供求、價格、消費心理等資訊的發展變化方面的瞭解,缺乏有關方面的資料和資料及其分析和判斷。因此,今後一個時期,必須加快農村通訊及資訊設施建設,特別是網際網路的建設,通過網際網路蒐集現代農業科技和國內外農產品市場供求、價格變動趨勢的資訊,建立相應的預測預報系統,定期向農民釋出相關的資訊,真正使農民的農業生產與國內外的市場緊密聯絡起來,使農產品的生產更好地適應國內外市場的消費需要。

7、保護環境,協調發展。

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必須把可持續發展放在十分突出的地位,堅持計劃生育、保護環境和保護資源的基本國策。要切實搞好退耕還林工作,加大林業綜合開發力度,促進生態建設產業化,產業發展生態化。堅持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正確處理經濟發展同人口、資源、環境的關係,促進人與自然的協調與和諧。要堅持計劃生育基本國策,進一步降低生育水平,提高人口素質。加強對資源的規劃、管理、保護和合理利用,堅持資源合理開發與節約並重,增強資源對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保障能力。加快生態示範縣建設,積極推廣沼氣、節柴灶、太陽能,加強農村能源建設。堅持生態保護與汙染防治並重,狠抓汙染源治理,嚴格控制排汙總量,加強執法監督,鞏固達標成果,為廣大農村長遠的發展提供更廣闊的空間和條件。

8、加強農村社會保障體制建設。

一是儘快建立農村醫療保險、農村養老保險、農村最低生活保障等基本法規。這是建立農村社會保障制度的關鍵,功能就是穩定農村社會和經濟、促進農村經濟增長、緩和農村的各種社會矛盾,使農村社會保障工作能依法有序地進行,為農村人口提供醫療保險、養老保險和最低生活保障。二是多渠道籌措農村統籌基金及養老基金。採取國家出大頭、地方撥一點、農民自己出一點方式,將農民社會保障問題帶入實質性執行軌道,切實改善農村居民生存狀況,使城鄉更加協調發展。三是對農村統籌基金及養老基金進行有效的監督、管理及使用。

9、擴大基層民主,推進農村民主法制建設

一是加強黨的領導,推進農村基層民主法制建設。二是狠抓農村普法教育,不斷提高農民法律素質,培育農民的民主法制意識。充分利用骨幹培訓、新聞媒體、法律工作者以案說法等多種形式和途徑廣泛宣傳,提高農民的法律素質,增強依法辦事和參與村務管理和監督的能力。三是實行村民自治,規範建章立制。按照“依法建制,以制治村,民主管理,民主監督”的原則,讓群眾自我教育,幹部自我約束。以村務大事民主決策制度為突破口,解決農村熱點、難點問題,從而提高農民參與村務管理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全面行使法律法規賦予的民主權利,制定出切合實際、操作性強的工作規範。四是加強綜合治理,維護農村社會,經濟穩定。要加大對農村違法違紀案件的查處、打擊力度。要齊抓共管,共創共建,動員全社會力量積極參與,搞好農村綜合治理,維護農村社會、經濟穩定。

六、充分發揮農村黨員的先進性,全面建設農村小康社會

在農村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必須要有好政策,這個道理大家都懂,但好政策必須要有好的黨組織和黨員隊伍來執行。因此,全面建設農村小康社會,必須充分發揮農村黨支部和黨員隊伍的作用。這個作用,在政治上表現為先鋒模範作用,在發展經濟上表現為帶領和帶頭作用。當前,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部分農村黨員的思想觀念、價值取向發生了深刻變化,如何在全面建設農村小康社會的程序中體現農村黨員的先進性就成為一個重要而緊迫的問題。從實際情況看,市場經濟的發展對農村廣大黨員幹部思想解放的促進作用是十分巨大的,市場觀念、效益觀念、競爭觀念、科技觀念等在頭腦中日益強化,並在具體的生產和生活中得到了充分體現。但是,市場經濟發展初始階段中某些消極的東西在農村表現得也很突出,對農村基層黨員隊伍產生了較大的影響和衝擊。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迷失性。隨著改革開放的進一步深入,各種報刊、雜誌、廣播、電視、電腦甚至廣告等現代傳播媒介迅猛發展,使我們對全世界的整體狀況和發展趨勢有了更加清楚的瞭解。透過這些媒介,我們可以引進和借鑑發達國家和地區的先進科技成果和管理思想,這是積極的一方面。但同時也為一些消極東西的進入提供了條件和渠道。加上我國正處在改革的攻堅階段,各種深層次的矛盾不斷出現,個別黨員幹部對這些缺乏正確的理解和認識,思想上產生了迷茫和各種認識上的誤區。有的農村黨員認為搞市場經濟就是講經濟效益,用不著再強調什麼政治,只要把經濟搞上去,就什麼事情都做好了,極個別黨員甚至理想信念發生動搖。思想上的迷失性,導致了行為上的無原則性。有的黨員精神空虛,無所寄託,迷戀於邪教的歪理邪說之中;還有極個別的成為金錢、美色、權欲的俘虜。

2、不適應性。部分黨員面對市場經濟的大潮,茫然不知所措,缺乏駕馭市場的能力和帶領農民致富的本領。如一些農村黨員幹部對市場經濟的特點、執行規律瞭解不清楚,特別是在生產的手段和經營的方式上表現出了很強的不適應性,還習慣於傳統的農業生產和落後的營銷方式。對如何搞市場農業、現代農業,尤其是利用網路、資訊等現代技術,提高農業的比較效益更是一竅不通,根本談不上在農民致富中發揮帶頭作用。

3、自私性。有個別黨員只顧自己致富,缺乏帶領農民致富的意識。這種現象在農村所謂的“能人黨員”群體中反映得比較突出。這些黨員頭腦比較靈活,思想觀念更新較快,能夠適應市場經濟發展的趨勢,致富手段比較多,效果也很明顯。但他們致富後,並沒有按照黨的宗旨和實現共同富裕的目標,積極帶領廣大農民共同致富,表現得自私自利。另外,極個別黨員領導幹部謀私,敗壞了黨在人民群眾中的威信和形象。

4、家族性。在個別農村黨員中,家族派性根深蒂固。這些黨員首先想到的不是集體的利益、全村百姓的利益,而是姓氏家族和其它各種關係群體的利益。還有一些黨員幹部甚至為維護家族和小團體的利益,不擇手段地排斥異己,群眾意見很大。

在新形勢下,如何進一步發揮農村黨員的先進性,根據“三個代表”的內涵和現實要求,結合農村工作的實際,我認為農村黨員的先進性主要應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並在以下幾個方面進行發揮:

1、搞好生產經營,努力成為農民致富的典範。當前,廣大農民群眾最迫切的願望和要求就是脫貧致富,實現小康目標,而對於怎樣才能致富,卻顯得很茫然。廣大農村黨員作為農民中的先進分子,就要敢為天下先,通過了解市場,大力調整農業結構,發展有前景的設施農業、林果及畜牧養殖業,或外出務工經商,搞好生產經營,努力成為農民致富的典範,真正使黨員成為農民群眾致富的一面旗幟。

2、心繫群眾,帶領農民共同致富。農村黨員是廣大農民群眾中的先進分子,必須注意發揮自身的表率作用。黨員通過誠實勞動富裕起來後,還要注意充分發揮服務作用,通過傳授致富好經驗、好做法,熱心幫助農民在市場經濟中學會經營,積極主動地帶領農民群眾共同致富。對於那些較困難的農戶,吸收他們作為自己經營組織中的一個成員,通過自己帶動幫助他們致富。我區現在有一些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就是一種帶領農民致富的有效形式。這些組織的帶頭人大部分都是農村黨員幹部,他們利用自己的優勢,積極發揮幫、扶、帶作用,帶領大批農民走向了富裕,得到了廣大農民群眾的支援和擁護。農村黨員幹部,尤其是村黨支部書記,要因地制宜,積極尋找致富門路,為廣大農民致富提供寬鬆的環境和廣闊的空間。普通黨員可採取“發揮特長、分工聯絡、突出幫帶”的辦法,使他們根據自己的特長,分別在參政議政、農業生產、社會治安、計劃生育等領域發揮自己的作用,幫助和帶領群眾奔小康。

3、崇尚科學文明,爭做農民精神文化生活的榜樣。農村20多年的改革發展,使農民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乃至思想觀念都發生了深刻變化。總的來講,廣大農民逐步樹立起崇尚科學,破除舊傳統、舊禮教,樹立講民主、講法制的新觀念。但是,一些封建迷信和社會陋習在農村根深蒂固,邪教組織的出現和蔓延,給我們敲響了警鐘。因此,在精神文化生活中,廣大黨員要努力成為倡導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的表率;在一些利益問題上,廣大黨員要處處想著群眾,時時為了群眾,不與群眾爭利益,爭實惠,始終為農民群眾的利益著想。廣大農村黨員幹部要始終以代表先進文化為己任,積極倡導文明向上的生活方式,並身體力行,在農民群眾中起到模範帶頭作用。

此外,農村基層黨支部也要積極發揮作用,努力成為實踐“三個代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領導核心。在新的歷史條件下,農村基層黨組織要真正成為實踐“三個代表”、全面推進小康建設的領導核心,就要根據市場經濟發展的特點和執行規律,改變在計劃經濟體制下形成的管理觀念和管理手段。現在,在個別農村出現的黨支部凝聚力、影響力、號召力下降的問題,主要是自身領導方式和工作業績與形勢的發展和農民的要求不適應造成的。因此,農村基層黨支部,要把工作重心轉移到發展集體經濟、帶領農民致富上來,把單純的行政領導轉移到既領導又提供服務上來,把對普通黨員的簡單說教轉移到開展各種豐富多彩、行之有效的教育活動上來,切實把農村黨支部建設成為推進農村兩個文明建設的領導核心。首先要紮實開展好村級先進性教育活動,對黨員加強理想信念和宗旨教育。以“致富思源,富而思進”等活動為載體,教育廣大農村黨員進一步堅定實現共產主義的信念和信心。同時在教育方法上注意增強針對性和適應性,注意貼近實際。一方面通過農村典型事例和黨員身邊的巨大變化深入開展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及艱苦奮鬥創業精神的教育,大力弘揚共產主義的先進思想。另一方面要在瞭解、分析廣大黨員幹部思想動態的基礎上,充分利用談心活動、板報宣傳、外出參觀、專題報告等多種形式,從素質教育入手,有針對性地強化社會主義思想道德教育,把解決幹部中的思想問題和解決工作中的實際問題有機地結合起來,使社會主義思想道德教育工作保持經常化。其次,要組織廣大農村黨員認真學習市場經濟知識,引導黨員按照市場規律和價值規律辦事。要讓廣大黨員瞭解市場經濟的特點、遵循的原則及主要特徵,要學會研究市場、熟悉市場乃至駕馭市場,根據市場供求關係從事經營活動。要教育黨員認清市場經濟是法制經濟,是信譽經濟,要按照市場經濟的規律辦事,守法經營,平等競爭,靠信譽、靠質量求生存,以科技、效率求發展。第三,要積極開展黨員自我教育。如採取組織黨員開展宗旨教育、開展農民種養致富能手大賽等活動,引導廣大農村黨員增強黨性觀念,通過學科學、用科學,學會用科學的方法武裝自己,在勤勞致富、“二次創業”、農業結構調整中充分發揮先鋒模範作用,增強黨員在群眾中的威信和形象。第四,要不斷壯大和純潔農村黨員隊伍。黨章中明確規定:共產黨員要帶頭參加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帶動群眾為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艱苦奮鬥,在生產、工作、學習和社會生活中起先鋒模範作用。因此,要注意對那些通過誠實勞動富裕起來後,帶領廣大農民群眾共同致富的農民先進分子,主動關心,熱情幫助,吸收他們加入黨組織,使這些致富能手在黨組織中更好地發揮其模範帶頭作用。同時,要通過民主評議活動,對那些不履行黨員義務、不發揮模範作用、不具備黨員條件的,及時作出組織處理,以進一步純潔黨的隊伍。

總之,要通過各種有效的措施,積極發揮農村黨員的先進性,為農村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奠定思想基礎和組織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