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九範文幫

位置:首頁 > 工作報告 > 調研報告

承接產業轉移示範區問題調研報告大綱

進入新世紀,經濟全球化和區域經濟一體化深入發展,國際產業轉移加快推進。受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國際產業轉移和資本流動格局正在發生深刻變化,進一步加快沿海地區產業升級是我國應對國際金融危機、提升國家整體競爭力的戰略需要。XX年初xx在安徽視察工作時指出:“安徽要充分發揮區位優勢、自然資源優勢、勞動力資源優勢,積極參與泛長三角區域發展分工,主動承接沿海地區產業轉移,不斷加強同兄弟省份的橫向經濟聯絡和協作”。在此巨集觀背景下,省委、省政府提出建設“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示範區”的構想,並獲得國務院批准同意,這是我省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落實總書記重要指示的重大戰略決策和部署。

承接產業轉移示範區問題調研報告大綱

**是皖江城市帶的重要城市之一,現在正處在加速追趕、奮力崛起的關鍵時期,建設產業轉移示範區是我市在產業發展、結構調整、基礎設施完善、綜合實力提升等方面迎來的空前、重大機遇。在這樣一個關鍵時期,我們一定要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充分認識和發揮自身優勢,努力挖掘潛在的發展動能,認真剖析制約發展的現實因素,正確對待面臨的挑戰,並提出相應的解決辦法,加快示範區建設,使**經濟駛入發展的“快車道”。

一、**建設示範區的戰略意義

1、**在皖江城市帶的地位

**市總面積1.53萬平方公里,佔全省9.5%,佔沿江城市帶23.5%;人口610萬,佔全省9.1%,佔沿江城市帶25.7%;XX年國內生產總值704.72億元,佔全省7.9%,佔沿江城市帶21.5%。《安徽省沿江城市群“xxx”經濟社會發展規劃綱要》提出的“一軸雙核三帶”發展戰略中,**又是安徽臨江產業發展軸上的兩大產業集聚核之一。**應該成為皖江城市帶發展的中堅力量,在皖江城市帶發展及承接產業轉移中是必須有所作為,也能夠大有作為。

2、戰略意義

國家設立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示範區的意義和作用在於:有利於推動產業結構調整升級,形成產業聯動的發展格局;有利於推進區域協調發展,不斷縮小與東部地區的發展差距;有利於完善產業轉移體制機制,為國家制定促進產業轉移政策提供依據;有利於探索承接產業轉移科學途徑,為中西部地區在承接產業轉移中實現又好又快發展提供示範。

**地處皖、鄂、贛三個中部省份交界,地理位置獨特,可以發揮更大範圍的承接產業轉移示範效應;**市是皖江城市帶人口最多,土地面積最大的行政區域,壯大**經濟,打造皖江城市帶新的增長極,不僅是有效改變皖江城市帶產業發展東強西弱、南強北弱現狀,整體推動皖江城市帶加速發展最為現實的措施。也是有效激發**市作為區域性中心城市的帶動作用,更好地落實統籌城鄉發展的重任的重大舉措。

建設示範區不僅有利於**爭取更多政策支援,為加快崛起提供政策保障;還能夠通過承接產業轉移,進一步加速產業集聚,完善產業鏈條,拓展產業空間,壯大優勢產業,優化產業結構,提升產業核心競爭力;更有利於加快體制機制創新,提升區域的綜合競爭力。

二、**建設示範區的優勢

區位條件比較獨特,基礎設施逐步完善。**市東臨長三角經濟發達地區,西接武漢等中西部重要城市,是溝通皖、鄂、贛三省並連線上海、武漢兩大經濟區的樞紐。隨著近年來不斷加大交通基礎設施投資,**的公路、鐵路、水運、空運、管道等快速、立體交通運輸網路體系初步形成,南京至**城際鐵路的開工建設,更成為連線長三角快速通道。

資源稟賦條件較好,生態環境優良。**地域廣闊,資源較為豐富,尤其是境內沿江灘塗、丘陵等可供產業發展的空間承載能力強;**文化底蘊深厚,人力資源充足,勞動力素質較高,且用工成本較低;**地貌型別多樣,江湖廣佈,森林覆蓋率高,環境容量較大。

岸線優勢突出,開發潛力較大。**市擁有247公里長江岸線,條件優越、適於大規模開發利用的一二級岸線73.3km,其中尚未開發的岸線所佔比重達60%以上。**港是安徽省長江北岸唯一的深水良港和國家一類水運口岸,港口腹地資源豐富。優良的岸線和港口條件為發展大運量、大耗水的重化工業提供了有力支撐。

產業體系較為完備,特色優勢逐步顯現。**的產業結構趨於多元化,已形成以石油化工、機械裝備與製造、輕紡、建材等產業為主,其他產業如:旅遊、農副產品深加工、商貿物流等不斷髮展壯大的格局,這種格局形成了較為齊全的技術、人才儲備,有利於**更大範圍、更高層次的承接產業轉移。

城市化程序逐步加快,產業發展平臺不斷完善。“雙百城市”建設取得積極進展,城區建成區面積達到68平方公里,城東新區和北部新城框架基本形成,縣城和建制鎮基礎設施不斷完善。開發區發展態勢良好,全市擁有省級開發區11個,近期總體規劃面積180平方公里,已開發面積84.6平方公里,遠期總體規劃面積近300平方公里。

區域合作日趨緊密,開放力度不斷加大。**是較早對外開放的城市,與國內各地區經濟合作密切,尤其與長三角地區經貿往來密切,近兩年從長三角地區引進資金近300億元,佔總量的比重超過60%。

三、面臨的制約和挑戰

應當看到,**承接產業轉移存在著一些不容忽視的制約因素,主要有:人均經濟指標在全省相對落後,經濟總體實力和中心城市帶動能力不強;對外開放程度不夠高,市場體系不夠完善,基礎條件有待進一步改善;科技投入不足,創新能力不強;大型龍頭企業數量少,規模擴張速度不快,產業鏈尚未形成,領軍作用不強;民營經濟發展不足,產業水平和結構層次較低;各區域產業結構趨同,產業佈局分散,資源開發效率不高,產業空間集聚優勢不夠突出等。尤其是在在解放思想觀念、創新體制機制、優化發展環境等主觀方面更有待進一步提高。

同時,我市承接產業轉移也面臨著一系列新的挑戰:一是城市與區際競爭導致對產業發展要素的爭奪、佔領和控制將更趨激烈,對我市產業綜合競爭力形成了新的挑戰;二是環境容量和資源能源的約束矛盾將日益凸顯,給我市產業發展將構成新的壓力;三是國家產業與空間政策的調整和完善,對我市產業發展方式將提出新的要求。

四、建設示範區的幾點思考

建設承接產業轉移示範區,重點是“產業”, 中心任務是“承接”,著力點是“園區”。必須從**實際出發,著力做好以下四個方面工作:

1、加強前期爭取、謀劃工作,打好“政策牌”。示範區規劃的功能佈局和產業佈局關係到沿江各城市中長期的發展方向,將對現有產業發展形成一定的調整和影響。我們必須抓住當前相關規劃正在編制的關鍵期,努力將我們自己的發展思路納入到國家、省層面的規劃中。這樣有利於我市有針對性的開展爭取政策支援工作,承擔更多的承接任務;超前謀劃好符合發展方向的重點產業和重點區域,確定發展的重點專案,有效避免和降低因產業佈局和結構的調整對經濟發展帶來的衝擊;也有利於我市加大宣傳力度,通過政策造勢,提高知名度,擴大承接產業轉移的成效。真正做到一步領先、招招在前。

2、明確定向和定位,打好“產業牌”。

按照《**市產業發展與空間佈局規劃綱要》的要求,調整和優化各區域的產業結構,整合產業發展資源,集中力量、加大投入,打造**自己的產業高地,凝聚**的產業“靈魂”。緊緊圍繞加速產業集聚,完善產業鏈條,優化產業結構,壯大主導產業的目標,以更廣闊的視野,深入研究國際及東部沿海地區,尤其是長三角地區,產業資本向內地轉移的型別與特點,深入分析我市的產業基礎和資源稟賦,提出更具前瞻性、貼合性的承接產業方向,提高產業承接的有效性和主動性。同時,加大對高新技術產業的培育、扶持、承接力度,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進一步提升招商引資理念,切實轉變招商引資的方式方法,重點圍繞主導產業和構建產業鏈開展招商,突出園區招商、專案招商和產業招商,提高招商引資質量和水平,促進招商引資由數量規模型向質量效益型轉變。

3、完善載體保障,打好“園區牌”。承接產業轉移,園區是主戰場。必須用更大的力度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優化政務環境,把承接的平臺做大做優做強,推動園區科學發展、可持續發展。創新是園區發展的動力,也是做好承接產業轉移的現實要求。必須加大園區體制機制創新力度,因地制宜大膽探索新的開發模式、管理模式、經營模式,在領導班子配備、幹部交流、分配制度等方面要實現新的突破。要有效防止園區體制向區外現行行政體制的迴歸現象,遵循精幹、高效的原則,積極引進先進的管理理念和市場化運作方式,通過“一園多制”、“企業化經營”等不同辦法,開發建設園區。要進一步提升園區的發展理念,從“工業集中區”向“產業集聚區”轉變,著力打造園區發展的新優勢。

4、創新體制機制,打好“環境牌”。**承接產業轉移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同時也受到思想觀念保守、發展環境不優等諸多制約,更面臨著來自周邊地區的競爭壓力,如何揚長避短,充分發揮比較優勢,關鍵在於創新體制機制。創新體制機制的首發點在於真正解放思想。實踐證明,思想解放的程度,決定改革的深度、開放的力度和崛起的速度。解放思想不能依賴於“改良式”的,而是需要“變革式”的。必須冷靜地思考、客觀地查擺,切實解決思想解放與實際工作聯絡不夠、與群眾需要聯絡不夠的問題。創新體制機制的著眼點在於有效接軌。一是要主動加強與發達地區的交流,勇於承認、敢於吸納、善於借鑑,特別要借鑑長三角地區在長期發展的過程中積累的豐富經驗和形成的有利於產業發展的體制機制,提升我們自身的發展理念、發展思路、發展方法,大膽探索,大膽創新,使我們的體制機制更加接近於長三角,努力營造“賓至如歸”的產業發展氛圍和條件;二是主動了解掌握產業發展動態和需求,剖析自身的差距和問題,找準方向和對策;三是建立多層面的協調對話機制,協調利益分配,解決制度性障礙,促進共贏。創新體制機制的著力點在於轉變政府職能。政府在創造良好的投資環境、理順產業發展思路、協調產業關係、吸引積蓄人才等方面能夠發揮重要作用。關鍵是要轉變政府職能,變管理為服務,破除自身有礙於產業發展壯大的習慣性思維方式和機械式工作方式,摒棄頑固的官本位意識、等級意識、唯權意識等等,創造性、靈活性地運用政策,才能闖出一片新的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