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九範文幫

位置:首頁 > 讀後感 > 讀書筆記

旅遊經濟學讀書筆記

旅遊經濟學讀書筆記

——讀《生態旅遊》

《生態旅遊》david weaver 著;楊桂華王躍華肖朝霞成海 譯

南開大學出版社

直至上個世紀80年代中期還未出現“生態旅遊”一詞。然而在21世紀開始的時候生態旅遊這種休閒活動已作為全旅遊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出現了併成為旅遊學術研究的焦點。儘管有許多旅遊者熱衷於利用生態旅遊這一概念但是他們並沒有真正理解生態旅遊的意義——誰參與這一活動?他在哪裡發生?它具備什麼影響?如何對其進行管理?

人類從自己的切身體驗和反思中逐漸認識到發展與環境之間的重要關係並開始探索人類社會發展的途徑。可持續發展理論的提出就是這一探索的重要成果。旅遊活動既然是人類重要的消費行為旅遊業是世界上最大的產業那麼可持續發展理論就理所應當地稱為世界旅遊業發展的重要目標。——陳佳貴

我們的觀點:

時至今日旅遊產業世界範圍內可謂遍地開花。由於旅遊活動本身所具有的特點使其與自然環境有密不可分的關聯。我們也已經看到旅遊活動對環境的影響這些影響也勢必會反過來影響旅遊本身。那麼旅遊如何與自然環境和諧發展旅遊業可持續發展又如何實現等等問題就擺在我們面前了。生態旅遊作為一種概念或實踐也許為此類問題的解決提供了一個可選擇的範圍。

生態旅遊是一種可持續形式的並以自然資源為基礎的旅遊方式。他的中心主要是體驗及瞭解自然生態旅遊應該進行合乎生態倫理道德的管理以促進其低影響、非消耗的特點而且他要定位於社群。它主要發生在自然區域並將促進這類區域的保護與儲存。(範內爾1999)

生態旅遊的概念應包含四個核心標準:第一生態旅遊是一種旅遊形式其產品的使用者要被歸類於生態旅遊者的話首先要符合判斷“旅遊者”的標準;第二生態旅遊的吸引物主要是自然環境或自然環境中一些相關的組成元素吸引物還同時包括與自然環境與密切聯絡的文化特徵;第三根據旅遊動機與產品使用者和吸引物之間的相互作用生態旅遊活動所提供的體驗主要是學習、教育及欣賞體驗;最後生態旅遊應該體現出環境、社會——文化的可持續性其活動方式要選擇能夠促進旅遊目的地發展的方法。

世界基金會(wwf)是研究生態旅遊比較早的國際機構其研究人員伊麗莎白·布1990年對生態旅遊所作的定義是:生態旅遊必須以“自然為基礎”就是說它必須涉及“為學習、研究、欣賞、享受風景和呢裡的野生動植物等特定目的而受到干擾比較少的或沒有受到汙染的自然區域所進行的旅遊活動”。兩年以後他對其定義進行了修訂提出“以欣賞和研究自然經野生生物以及相關文化特徵為目標為保護區籌集資金為當地居民創造就業機會為社會公眾提供環境教育有助於自然保護和可持續發展的自然旅遊”。

我們的觀點:

生態旅遊這一概念出現以來人們就從不同的角度對其進行了各種各樣的定義又從旅遊者的角度出發強調旅遊活動的性質和目的有的突出這項旅遊活動應當對目的地所產生的積極作用。不論各個定義在角度選擇、文字表述上的不同至少我們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進行生態旅遊應當保持促進生態的協調發展至少不破環生態平衡與此同時還應獲得經濟收益尤其是使當地居民在開展這樣的旅遊活動中在經濟上獲得益處。

因此生態旅遊毫無疑問是與綠色意識有聯絡的:就像不可持續的大眾旅遊與西方人本環境論有聯絡一樣。我們已經介紹了生態旅遊、旅遊階段的理論及公眾意識和公眾意識轉變等概念

第一個階段以西方人本環境論的至上地位及與之相聯絡的倡導階段的理念為特色作為這一階段變化結構象徵的是持久的(不是可持續的)大眾旅遊而這一時期的生態旅遊(還未出現生態旅遊這一專業名詞)僅僅是作為一個不成系統的及邊緣化的產品。在第二階段綠色意識的出現引發了警戒階段的理念它通過拒絕非可持續性的大眾旅遊的核心概念來拒絕西方人本環境論。第三階段仍然受到綠色意識的影響。在適應階段生態旅遊開始成形同時這一階段的觀點認為生態旅遊是理想的替代性旅遊形式的一種。但是這一時期的生態旅遊仍然是——種邊緣性的活動。在第四階段及當前的階段理性旅遊階段及其可持續性旅遊的理想明顯地反映了來自西方人本環境論和綠色意識的綜合性觀點。因此生態旅遊的規模既可以是叫:盧模的也可以是大規模的而大規模的旅遊方式是旅遊的主流形式。這一時期無論公共部門還是私人機構都可能擁有生態旅遊產品:生態旅遊最好是在一箇中庸的資本主義體系中發生因為它既適應經濟發展的需要又維持了環境與社會——文化的可持續性。此外為了達到這些目標生態旅遊要求一個利用科學方法的管理戰略。

在公眾意識轉變背景下生態旅遊的發展

1

巨集觀程序

意識層面上的影響

西方人本環境論

綠色意識

優選色新的綜合了科學因素的綠色意識

2

變化過程

旅遊階段

倡導飢餓段

警戒階段

適應階段

理性旅遊階段

3

產生的變化結構

旅遊模式

持續性大眾旅遊

非持續性大眾旅遊

替代性旅遊

可持續性旅遊

4

產生的微觀結構

生態陸游

非正式、邊緣的

非正式、邊緣的

正式、邊緣的

正式、主流的

50年代

70年代

80年代

一些成熟的市場特別是經濟發達國家的旅遊者一些來自收入殷實、受教育水平高的階層的旅遊者不願循規蹈矩重複別人的做法而追求新奇、追求知識、追求新的體驗崇尚自然尋求刺激。再加上新聞媒介的介入不少人將視角移向諸如生態旅遊這樣的特種旅遊活動參加生態旅遊和開展生態旅遊成為一種時尚。迴歸自然、返璞歸真是旅遊者參加生態旅遊的主要動機。人類社會對環境質量普遍重視

面對社會經濟的發展人們越來越關注自己賴以生存的環境質量提出了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概念。這自然也反映在旅遊業的發展方面:一方面人們非常重視出遊地的環境質量追求潔淨、清靜與安全的出遊地關心是否能夠得到最佳的滿意程度;拐一方面人們也提高了自己對人類發展環境的責任意識開始注意在充分利用現有資源滿足當代需求的同時如何使後代滿足其自身需要的資源不受影響、不遭破壞。

我們的觀點:

正如歷史上出現和存在過的任何事物一樣生態旅遊的出現有其社會根源而這也正為生態旅遊的發展提供了市場即因為社會上有大量的支持者和需求者。人類創造了燦爛輝煌的文明成果但也造成了不容忽視的生態破壞和環境汙染問題特別是自18世紀60年代蒸汽機發明以來科學技術迅猛發展生產力水平迅速提高工業化城市化速度大大加快生態環境急劇惡化嚴重威脅著人類的生存。嚮往美好是人類固有的自然屬性因此人們離開常住地回到風景優美的大自然中旅遊。然而傳統的旅遊業正走著工業發展走過的老路子許多曾經和諧寧靜、美麗舒適的自然環境已失去了往日的風貌。於是人們越來越希望有一種重視生態環境保護的人與自然和諧一致的旅遊方式出現所以說生態旅遊時有廣闊的市場和長遠的發展前景的。

在哥斯大黎加和肯亞被訪問最多的國家公園均靠近其各自的國際通道城市或靠近一些主要的海濱休閒區。許多到保護區訪問的旅遊者都是一日遊的一般的生態旅遊者和從其他可返程的集中在國際通道城市和度假區的旅遊市場而來的遊覽者。這類公園遵循著.“95對5”的變化規律即其絕大多數遊客傾向於只集中在保護區的小部分割槽域中游覽。

具有科學含義的保護區出現100多年來的歷史發展已從一種島嶼狀堡壘式保護管理模式經過把保護和發展密切結合起來的生物圈保護區的管理模式發展到廣交夥伴、利益公平、共同管理的新方向。它是區域生態發展規劃不可缺少的一個組成部分當前各地出現的生物多樣性管護區、生態示範區和可持續發展試驗示範區在很大程度上說都是保護區不斷髮展更適應社會需求的必然產物

我們的觀點:

據調查在少數幾個島湖區內多個國家公園集中分佈的情況在發達的大國中也是明顯的例如美國的前25%的國家公園接待了總遊客的63%但與哥斯大黎加和肯亞不同的是這些美國的著名公園並不集中地分佈在大城市或休閒度假區附近。這是英偉在這些區域的玫瑰國家公園較少同時因為其發達的交通公路網和國內市場能促進大量旅遊者到相對較遠的黃石國家公園和大霧山國家公園。

當前旅遊者越來越嚮往大自然保護區成為其首選不管這種現象是否符合生態旅遊管理的要求事情就是這樣發展的當然管理如果跟不上去負面影響是很大的。旅遊者的大量進入對景區的生態環境造成壓力。這種狀況的改變可通過把遊客量控制在旅遊活動不只是生態環境產出顯著退化的範圍內;一旦發現退化趨勢必須減少遊客進入量並採取相應的恢復措施。

當我們對生態旅遊影響進行評價時一定要對生態旅遊的產品和活動進行區分看這些生態旅遊產品和活動是否符合第一章討論過的生態旅遊核心標準或者僅僅是屬於有意或無意地對生態旅遊這一術語的誤解。在後面的案例當中我們就會知道對於生態旅遊的誤解通南源於對其真正本質的不瞭解或者是把—些相關的專業術語如自然旅遊、可持續性旅遊和探險旅遊等與生態旅遊混淆起來。相反有意歪曲則是不恰當地把“生態旅遊”這個名稱作為一種“綠色偽裝”或“生態促銷”產品的手段許多企業就是在“綠色商品”的偽裝之下經營的因而“生態旅遊”這個名詞就很容易被作為一種有利可圖的市場促銷手段從而在公眾面前偽裝出其環境責任心很強的形象(懷特wight1953)。不幸的是由於當前缺乏公眾所熟知的有效評估認證方案公眾對生態旅遊的評判標準也很陌生在旅遊產業中對“生態旅遊”這個名詞的使用沒有限制制約因此蓄意的歪曲便成了司空見慣的事。這樣的歪曲給純正的生態旅遊的信譽帶來了很多冷嘲熱諷同時也給真正的生態旅遊產品造成了負面影響

為了取得經濟效益。把生態旅遊庸俗化甚至有些以經營娛樂業為主的度假村也在那裡打生態牌這是泛化生態旅遊的極端事例不能不讓人感到莫名其妙進而產生一種擔憂。事實上生態旅遊應該是站在生態保護基點上的旅遊而非有點自然風光就可以稱之為生態旅遊。生態保護是可持續發展的靈魂生態旅遊應該促進生態保護在生態旅遊和生態保護之間進行選擇生態保護應該是第一位的沒有保護就不可能搞生態旅遊。生態保護和生態旅遊之間應該說存在一定的矛盾與衝突。這種矛盾和衝突處理得當就可以既促進生態的保護又推動旅遊的發展。

我們的觀點:

在大力發展生態旅遊的同時我們一定要嚴格監管防止生態旅遊備有意或無意地泛化。這樣不僅會讓公眾對生態旅遊缺乏正確的認知還可能讓他們失去對生態旅遊的信心認為生態旅遊也是一種商業廣告的炒作。如此下去生態旅遊將無從發展。

無論生態旅遊多麼顯著的環境及社會——文化可持續性影響只有當經營生態旅遊活動的企業也能夠可持續發展時生態旅遊才能夠生存下來。本書所定義的生態旅遊產業是指那些直接與生態旅遊者相互作用的機構即從計劃階段到結束階段幫助生態旅遊者進行生態旅遊體驗的產業。這些生態旅遊產業的組成部分存在於客源的運輸機構與旅遊目的地由一系列較大的或較小的專業化經營幾或非專業化經營機構組成。

在我國直接參與生態旅遊活動過程的有以下幾個利益主體:一是參與生態旅遊活動的遊客:二是生態旅遊區所在的當地居民;三是生態旅遊區的管理部門;四是在生態旅遊區經營的企業針對生態旅遊者開發和經營生態旅遊產品的旅遊企業。瞭解每個利益主體的目的併合理劃分各個利益主題的許可權和職責建立生態旅遊區發展的利益驅動機制協調和保障各方在生態旅遊發展中的利益是我國生態旅遊實踐的關鍵所在。

生態旅遊企業的發展是對把環境保護目標納入企業戰略目標、承擔環境成本的常識生態旅遊企業的發展會對中國的可持續發展產生良好的推動作用因此在生態旅遊企業的開發、籌資、稅收等方面政府應該給予響應政策上的扶持。政府還可以出面爭取國際機構的援助。政府也可以採取更加有效的鼓勵投資政策企業對環境保護的收益轉化為特許的經營權這樣形成開發和保護的來年搞好迴圈必將產生良好的外部作用。

大城市周邊的自然保護區、森林公元通常具有客流量較大的特點為了發展生態旅遊一方面要解決旅遊者的可進入性問題如霧靈山xx年10月旅遊公路全線改造完成42公里的主要公路實現了高等計劃大大方便了遊客的進入。

我們的觀點:

在現代社會許多事物的發展都需要產業化發展生態旅遊也上如此。我們也可以看到到現在為止生態旅遊的產業化發展還不太成熟從許多方面還需要進一步完善。從它的基本結構、主要經營團體等來平價器在整個旅遊產業中的地位以及如何增加生態旅遊的專業化程度。

外界環境是影響生態旅遊經營和目的地的關鍵因素但是在生態旅遊文化裡往往被草率地對待。儘管傳統的大眾旅遊通常被認為是這些外界環境因素之一但是考慮到兩種旅遊形式之間的集中和相互依賴性這種觀念要重新審查。娛樂性的打獵和釣魚可更清楚地定位於與生態旅遊具有正面和負面關係的外界環境儘管有些人挑釁似的主張這些活動只有在特定條件下才可被看作是生態旅遊形式。在主要部門內農業對生態旅遊的前景有主要影響。許多情況下農業倒退會給生態旅遊創造很多機會。在欠發達國家採伐對有潛力的生態旅遊環境也有廣泛的負面影響。相比之下在大多數發達國家可持續性發展的林業是普遍的而這對生態旅遊也會產生負面的影響。非娛樂性的釣魚對生態旅遊的負面影響集中於鯨類的活動和發生在珊瑚礁附近對珊瑚的捕撈。採礦和非娛樂性的打獵和軍事是對當地生態旅遊潛力有影響的其它方面即使都市化和在高度都市化的國家如澳大利亞也有影響。

我們認為生態旅遊的本質和核心應當是:遊客在旅遊過程中要以保護旅遊目的地的生態環境為前提;旅遊開發者在投資和開發過程中要充分考慮旅遊目的地居民的就業和經濟利益;各級政府在倡導大力發展旅遊產業的同時必須強調可恥鬚髮站;旅遊目的地居民在享受到旅遊開發帶來的經濟利益的同時必須增強保護意識防止以過度消耗資源為代價的、殺雞取卵式的牟取經濟利益的短視行為實現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協調發展。(《欠發達地區實施生態旅遊的障礙因素分析》——李永寵)

我們的觀點:

隨著生態旅遊的發展來自外界環境的制約性也越來越明顯。比如人們生活水平提高了在滿足娛樂需求的同時也在不斷地追求新鮮感於是便有不少在閒暇時間外出釣魚、打獵的現象。這可以理解成生態旅遊的一部分但是從某種程度上來說這樣的行為會破壞生態平衡然後反過來制約了生態旅遊的發展。當然外界環境對生態旅遊的影響也有正面的。比如“退耕還林”會為生態旅遊創造機會農業倒退了生態旅遊也獲得了一定的發展空間。

有效的組織與政策是生態旅遊產業專業化的標誌與推動者它們既協助生態旅遊達到環境與社會——文化的可持續性又促進其經濟的生存能力同時也幫助生態旅遊產業在複雜的外部環境下獲得成功。生態旅遊組織根據生態旅遊非政府組織所代表的地理區域它們能被劃分為國際的、國家的、次於國家的、地區的或當地的非政府組織。其中國際生態旅遊協會和澳大利亞生態旅遊協會代表著世界上生態旅遊組織的最高水平。前者是全球審改旅遊組織的領導但是其資金的有限性及其成員發展生態旅遊水平的差異意味著它主要只能從事各類資訊的傳播和建立人們的生態意識等工作。而澳大利亞生態旅遊協會的定位更商業化它以業界視野為基礎並說明了這個國家生態旅遊發展相對成熟的狀態。

旅遊必須用這樣的方法進行規劃、管理與實施即避免對生物多樣性的破壞、環境上可持續的、經濟上可行並能體現社會公平。旅遊業必須認識並接受其對於保護以及正確的自然資源管理的責任這要通過在有關原則與方針所允許的範圍內工作以取得環境上可持續的發展來實現。必須採取行動減少並在可能時消除旅遊對自然資源及其程序的消極影響。旅遊應該對維持與恢復生物多樣性做出積極的貢獻特別應該有計劃地對那些旅遊者頻繁出入的地區的生物多樣性資源進行管理以便保持其價值並保護那些敏感的地區和物種同時還應致力於保護區的建設與管理。地方社群有權保持和管理其文化傳統包括歷史和自然資源以保證旅遊不對其產生消極影響。此外教育、意識和能力建設對取得可持續旅遊至關重要。(《世界自然基金會關於旅遊政策主張的宣告》)

我們的觀點:

生態旅遊的發展首先要以環境的保護為基礎。而各組織協會的存在主要是為了在更好地研究探討之後推出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政策來保護環境發展生態旅遊。生態旅遊具有複雜性它需要環境、經濟、社會、文化等多方面的協調與發展需要良好的成長空間。因此與生態旅遊相關的組織應該注重這種多方面的協調各個發展生態旅遊的地區因地制宜制定與自身發展相協調的規劃和政策加強管理促進生態旅遊的發展。

生態旅遊的某些特性如影響因素、時常和外部環境的影響是隨著活動型別和相關環境的變化而變化的。然而特種旅遊活動及其環境選擇用生態旅遊的觀點看來由於這些活動和環境具有獨特性而顯得越來越重要。觀鯨旅遊已經作為專業的生態旅遊形式而興起這種生態旅遊形式不僅包括鯨魚還包括其他型別的鯨類動物如海豚;需要在陸地或船上作被動觀察還要發生互動比如餵食和游泳。島嶼和其他大陸的空間分離很可能會孕育出大量的“海島因素”影響生態旅遊的發展。這些因素包括本地特有物種和獨特的生態系統、地理上的孤立和由此孕育出的強烈的地方感覺、臨近海岸生態系統和由此帶來的相關機會等等。極地環境是指北極和南極附近的高緯度環境這種環境的地表由冰冠、裸岩和苔原所覆蓋。南極洲是一個極其孤立的旅遊目的地類在那裡的直接活動僅僅限於科學考察和旅遊活動考察巡遊是生態旅遊的重要方式。北極地區生態旅遊的獨特性在於需要和一系列的外部環境共存。由於土著居民正經歷著文化和政治方面的復興土著領地處於和生態旅遊業相關的最重要的文化環境之中。

雲南西雙版納野象谷生態旅遊中最具魅力的部分是觀看野象群的活動。屆時可以入住設在大樹上的木屋——“觀象旅居室”早晚可以有機會近距離觀看野象群在旅館下的河中洗澡戲水的一幕或觀察野象群在林中出沒覓食、漫遊的情景或沿近千米的高架觀象長廊行走追隨野象群的行蹤。觀象旅遊依山傍水與野象群為鄰同百鳥做伴置身於森林之中沒有人群的喧囂只有鳥鳴獸盹遊人住上一夜即會有千情萬感令人難以忘懷。沿途一些谷地有座椅鞦韆供遊人使用還有家象的各種表演都是十分吸引人的娛樂活動。(《保護區生態旅遊的基本要求和有效管理》)

我們的觀點:

任何事物的發展都有普遍性與特殊性之分生態旅遊也不例外。只是生態旅遊的這種特殊性體現於其所處環境的特殊性而正因為這種環境的特殊性給人們帶來不一樣的感受才使生態旅遊得到更好的發展。所以這種特殊性(即特種旅遊活動及其環境)在生態旅遊中佔據了越來越重要的地位。比如我國西部的草地物種豐富自然景觀獨特氣候宜人因此在西部結合當地的文化、歷史、風俗等因素來發展生態旅遊是個不錯的選擇對西部的開發也有促進的作用。

對全球生態旅遊模式的考察表明各地區的生態旅遊結構截然不同而且區域之間和區域內部的生態旅遊強度也多變。澳大利亞在組織上是世界上最發達的生態旅遊目的地。在大洋州的其他地區紐西蘭的生態旅遊業規模相當大。而在南太平洋地區只有少數旅遊目的地發展了大規模的生態旅遊業。多樣的亞洲模式主要由政府的“良性迴圈開發”政策所決定。相比之下南亞和東北亞幾乎沒有生態旅遊業的發展。歐洲生態旅遊業的東西部發展模式是不一樣的。在西歐生態旅遊業常常在相對次生的環境中和其他型別的旅遊業結合或共存;隨著蘇聯的解體東歐的西部國家都轉向了西歐模式。在美洲美國擁有典型的生態旅遊業模式。在加拿大聯邦政府結合積極的省立政策對生態旅遊業的參與更加明顯許多政策的焦點集中在廣闊的北部曠野。南美洲地理上的孤立和負面的時常形象阻礙了其生態旅遊業的發展但是仍然具有複雜的生態旅遊模式。非洲和中東地區是生態旅遊業最不發達的地區。

生態旅遊專案應主要圍繞農林生態系統的第一性生產力、動植物園和以自然生態系統為基礎的人工生態景觀發展。根據地方的資源基礎將豐富的植物、動物配置在一起建立花卉園、竹園、經濟作物品種園、果樹品種園、鄉土植物園、中草藥園、抗逆植物園、熱帶魚類園、鳥園、動物園等適合各種生物生活習性的環境。也可以自然生態系統的景觀為背景建立不同型別的人工景觀生態園如岩石園、熱帶風光園、沼澤園、水景園等利用其特定的小氣候、小地形、小生境豐富旅遊地的生物種類組成。(《生態旅遊的發展與規劃》)

我們的觀點:

全球各地的生態旅遊發展並不均衡這主要與當地的自然條件有關與社會條件也有一定的聯絡。比如氣候宜人的澳大利亞、紐西蘭等城市本來就有不錯的自然景觀因而生態旅遊的發展規模也較大;而非洲等地區本來在自然資源方面就比較缺乏加之社會也不夠穩定戰爭給環境帶來嚴重的破壞所以幾乎不具備發展生態旅遊業的條件生態旅遊業在非洲當然就不發達了。但是要發展生態旅遊就要把握自身得天獨厚的優勢。正所謂“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規劃的時候應該根據具體情況來開發生態旅遊專案把當地的特色展現給旅遊者。

隨著專業教育和普通教育的融合在生態旅遊方面大學生教育計劃很好地滿足了企業的需求這看起來對自然環境、基本的商業技能和道德規範給予了足夠的重視。企業的期望和研究成果之間主要在研究技能方面還存在著距離使用這些技巧是有利於生態旅遊的經營者的而對於從業者來說大學的研究成果依然是頗為費解的。為了縮短這種距離就要求生態旅遊學術研究要做到使用一種更為嚴格的研究標準積極主動地在自然科學和其他領域內開展研究。在構建一個研究議程時也應當和這些從業者商討。此外越來越多的生態旅遊畢業生進入了生態旅遊行業他們同時具有理解和開展研究性調查的能力。

教育是參與生態環境保護、實現生態倫理的重要手段是實現生態旅遊本質內涵的關鍵。生態旅遊應當以教育作為其核心產品具體地說應當將“教育”與“環境”有效聯絡起來的“環境教育”作為其主導型的核心產品。青少年作為未來生態旅遊的規劃者、管理者、社群決策者和潛在的消費者在不久將來的生態旅遊實踐中將扮演主要角色。以青少年為主體進行市場培育必須進行課程改革加大戶外教學課時量並在戶外教育中引進市場運作機制。比如以經營性的戶外學校形式與學校合作開展環境教育並收取一定費用這將為生態旅遊地社群帶來收益又為學校解決戶外教育的問題同時也可以使全體學生都有參加的機會這是對各方面都有利的做法。(《發展生態旅遊要注意的幾個問題》——李敏)

我們的觀點:

作為當代的大學生尤其是旅遊管理專業的大學生我們更應該給予生態旅遊的發展更多的關注。在學好基礎知識的同時加強專業知識的學習爭取往更深的層次發展。當代的青少年是未來的主人翁除了具備專業知識還要有專業技能即要達到知識與技能相結合的境界要學為所用。只有越來越多同時具備專業知識與專業技能的畢業生走入企業研究者與從業者的距離才會縮短才更有利於生態旅遊乃至整個社會的發展。

總之生態旅遊是一項長期的工程開發了就要協調協調了才能更好地發展。

參考文獻:

《發展生態旅遊要注意的幾個問題》——李敏

《生態旅遊的發展與規劃》——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

《世界自然基金會關於旅遊政策主張的宣告》——世界自然基金會

04級 旅管4班

邵佳 陳彥辛 陳 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