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九範文幫

位置:首頁 > 導遊詞 > 新疆導遊詞

關於坎兒井的導遊詞(精選5篇)

關於坎兒井的導遊詞(精選5篇)

關於坎兒井的導遊詞 篇1

各位遊客:

來到吐魯番,人們不禁會問:素有火洲、風庫之稱,氣候極端乾燥的地方,怎麼會出現大片的綠洲?其中有什麼奧祕呢?奧祕就是分佈在新疆大地上的坎兒井群,它猶如人體的血脈,延展到茫茫戈壁,灌溉了新疆的大片土地。奇妙的坎兒井,又在吐魯番分佈最廣,成為生命之泉,常綠之源,澆灌著吐魯番滴翠的葡萄和甘甜的瓜。下面就讓我們一起去參觀這一舉世聞名的灌溉工程。

坎兒井的結構→坎兒井的建造方法

遊客們,現在我們來到了坎兒井樂園,首先請跟我前往坎兒井博物館去了解一下坎兒井的建造情況。

坎兒井是生活在新疆的各族勞動人民根據本地氣候、水文特點創造出來的一種地下引水工程,新疆大約有坎兒井1600條,其中以吐魯番最多最集中,據統計,吐魯番的坎兒井共有1158條,總長約5000公里,相當於從烏魯木齊到哈爾濱的里程。坎兒井堪稱中國古代最偉大的地下水利工程之一,被地理學界的專家稱為地下運河,並與長城、京杭大運河合稱為我國古代三大工程。

對於坎兒井您可能早有所聞,不過對它的結構也許不很清楚,現在我就向大家介紹一下。坎兒井古稱井渠,坎兒也就是井穴的意思,由立井(豎井)、暗渠(地下渠道)、明渠(地表渠道)和澇壩(蓄水池)四部分組成。

坎兒井之所以能在吐魯番大量修建,是與這裡的自然條件分不開的。首先吐魯番盆地地勢很低,低於海平面以下的面積就有2085平方公里,而且吐魯番四面環山,每年高山上的積雪大量融化後流入山谷。當雪水流經戈壁時便滲入地下形成潛流,這就給坎兒井提供了豐富的水源。

那坎兒井又是怎樣建成的呢?請看:坎兒井的建造方法是在高山峽谷地帶的雪水潛流處,尋找到水源,然後每隔20米至30米打一眼豎井,井深十米至幾十米不等,將地下水匯聚,以增大水勢,再依地勢高下,在井底鑿通暗渠,溝通各井,引流直下,一直連線到遙遠的綠洲,才將水由明渠引出地面,加以灌溉。澇壩則是一個調節水量的蓄水池。一條坎兒井,一般長約3公里,最長者往往是幾條坎兒井相連達幾十甚至上百公里,其間豎井少則幾十口,多則三百餘口。上游的豎井較深,個別可達100米上下,下游的較淺,一般僅數米。坎兒井的作用是避免水分蒸發,這項工程實屬適應乾燥氣候特點的一種偉大創舉。尤其讓人稱道的是,當地人民全憑雙手和簡單的工具,鑿打深井,掏挖地下渠,其工程之浩大,構造之巧妙,讓人歎為觀止。

我想請大家回憶一下,當我們乘車臨近吐魯番市時,就在那鬱鬱蔥蔥的綠洲的外圍戈壁上,可以看見順坡而下的一堆一堆的圓土包,有序地伸向綠洲。那些就是坎兒井的豎井口。假如大家從高空俯視,那些土堆宛如珍珠串結的項鍊,裝點著吐魯番這個古老卻仍青春煥發的地方。

坎兒井的建造原因→坎兒井的起源

各位遊客,下面我們再來談談坎兒井的建造原因。由於新疆地區乾旱少雨,蒸發量大,而坎兒井是地下暗渠輸水,蒸發量小而流量穩定,可以常年自流灌溉,加上這裡的土屬鈣質黏土,挖好的坎兒井很堅固,不易倒塌。高山上雪水溫度很低,若直接灌溉對農作物生長不利,而吐魯番地表溫度很高,雪水流經坎兒井後溫度自然上升,很適合澆灌農作物。因此,新疆各族人民在長期與乾旱的鬥爭中,發明了這種鑿井灌田的方法。一道坎兒井就是一眼不枯的清泉,道道坎兒井,構成了火洲的生命線和命脈,使新疆這個降雨稀少的地方有了水源的積聚,從而成為新疆人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生命之泉。但我想告訴大家的是,坎兒井在地球上的分佈是與溝通東西方文化的絲綢之路聯絡在一起的。比如在巴基斯坦、伊朗及裡海沿岸,人們都發現了坎兒井。所以我們說坎兒井是世界文化遺產中的一顆明珠,是毫不過分的。直到今天,坎兒井還在為新疆吐魯番的農業發展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坎兒井明渠→坎兒井暗渠

參觀完坎兒井博物館,走出館外,可見道旁明澈的清泉,這便是坎兒井明渠中流淌出的雪山純水,它晶瑩碧透,倘若您伸手觸及,便會感到涼意陣陣,真是晶晶亮,透心涼。

坎兒井的暗渠要從洞中進入方可看到,只見渠水汩汩流淌,讓人感到無比欣喜。這樣的井渠在整個新疆大地有上千個之多,其地下河道總長度加起來比萬里長城還要長一倍,也遠遠超過了京杭大運河,成為地下運河。

遊客們,今天的坎兒井,不僅是重要的水利設施,更是中外遊客樂於觀賞的一大人文景觀。尤其是坎兒井樂園內的一臺充滿新疆維吾爾族濃郁風情的民族歌舞表演,會使您心神盪漾。那明快的節奏,輕盈的旋律,熱烈奔放的情緒,使您在欣賞之餘,會情不自禁地加入他們的行列,學著維吾爾姑娘和小夥子的模樣邊唱邊跳,感受這歌舞之鄉的純真樂趣。

各位遊客,坎兒井樂園內那咳亮悠揚的歌聲已經唱響,下面就請大家趕快前去欣賞吧!

關於坎兒井的導遊詞 篇2

各位團友,女士們、先生們,大家好!

來到吐魯番,人們不禁會問:素有“火洲”、“風庫”之稱,,氣候極端乾燥的地方,怎麼會出現大片的綠洲?其中有什麼奧祕呢?奧祕就是分佈在新疆大地上的坎兒井群,它猶如人體的血脈,延展到茫茫戈壁,灌溉了新疆的大片土地。奇妙的坎兒井,又在吐魯番分佈最廣,成為生命之泉,常綠之源,澆灌著吐魯番滴翠的葡萄和甘甜的瓜。下面就讓我們一起去參觀這一舉世聞名的灌溉工程。

坎兒井的結構→坎兒井的建造方法

遊客們,現在我們來到了坎兒井樂園,首先請跟我前往坎兒井博物館去了解一下坎兒井的建造情況。

坎兒井是生活在新疆的各族勞動人民根據本地氣候、水文特點創造出來的一種地下引水工程,新疆大約有坎兒井1600條,其中以吐魯番最多最集中,據統計,吐魯番的坎兒井共有1158條,總長約5000公里,相當於從烏魯木齊到哈爾濱的里程。坎兒井堪稱中國古代最偉大的地下水利工程之一,被地理學界的專家稱為“地下運河”,並與長城、京杭大運河合稱為我國古代三大工程。Www_Tz365_cN

對於坎兒井您可能早有所聞,不過對它的結構也許不很清楚,現在我就向大家介紹一下。坎兒井古稱“井渠”,坎兒也就是“井穴”的意思,由立井(豎井)、暗渠(地下渠道)、明渠(地表渠道)和澇壩(蓄水池)四部分組成。滕州生活網()

坎兒井之所以能在吐魯番大量修建,是與這裡的自然條件分不開的。首先吐魯番盆地地勢很低,低於海平面以下的面積就有2085平方公里,而且吐魯番四面環山,每年高山上的積雪大量融化後流入山谷。當雪水流經戈壁時便滲入地下形成潛流,這就給坎兒井提供了豐富的水源。

那坎兒井又是怎樣建成的呢?請看:坎兒井的建造方法是在高山峽谷地帶的雪水潛流處,尋找到水源,然後每隔20米至30米打一眼豎井,井深十米至幾十米不等,將地下水匯聚,以增大水勢,再依地勢高下,在井底鑿通暗渠,溝通各井,引流直下,一直連線到遙遠的綠洲,才將水由明渠引出地面,加以灌溉。澇壩則是一個調節水量的蓄水池。一條坎兒井,一般長約3公里,最長者往往是幾條坎兒井相連達幾十甚至上百公里,其間豎井少則幾十口,多則三百餘口。上游的豎井較深,個別可達100米上下,下游的較淺,一般僅數米。坎兒井的作用是避免水分蒸發,這項工程實屬適應乾燥氣候特點的一種偉大創舉。尤其讓人稱道的是,當地人民全憑雙手和簡單的工具,鑿打深井,掏挖地下渠,其工程之浩大,構造之巧妙,讓人歎為觀止。

我想請大家回憶一下,當我們乘車臨近吐魯番市時,就在那鬱鬱蔥蔥的綠洲的外圍戈壁上,可以看見順坡而下的一堆一堆的圓土包,有序地伸向綠洲。那些就是坎兒井的豎井口。假如大家從高空俯視,那些土堆宛如珍珠串結的項鍊,裝點著吐魯番這個古老卻仍青春煥發的地方。

坎兒井的建造原因→坎兒井的起源新疆概況旅遊景點介紹 ·吐魯番葡萄溝旅遊景點介紹·尼雅遺址旅遊景點介紹

各位遊客,下面我們再來談談坎兒井的建造原因。由於新疆地區乾旱少雨,蒸發量大,而坎兒井是地下暗渠輸水,蒸發量小而流量穩定,可以常年自流灌溉,加上這裡的土屬鈣質黏土,挖好的坎兒井很堅固,不易倒塌。高山上雪水溫度很低,若直接灌溉對農作物生長不利,而吐魯番地表溫度很高,雪水流經坎兒井後溫度自然上升,很適合澆灌農作物。因此,新疆各族人民在長期與乾旱的鬥爭中,發明了這種鑿井灌田的方法。一道坎兒井就是一眼不枯的清泉,道道坎兒井,構成了火洲的生命線和命脈,使新疆這個降雨稀少的地方有了水源的積聚,從而成為新疆人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生命之泉。

關於吐魯番坎兒井的起源歷來有三種說法:一種是漢代關中井渠說。這種觀點認為漢代時人們發明的“井渠法”傳入新疆,發展成為現在的坎兒井。第二種說法是跟林則徐有關。清末林則徐被充軍新疆後,1845年經過吐魯番,察覺當地炎熱少雨,於是就細查地勢水源,引導新疆人民根據自己所處的自然地理特點,發明了這種鑿井灌田的方法。第三種觀點認為坎兒井是2500年前由西亞波斯人首創而後傳人新疆的。當然,這三種觀點都有待考證。滕州生活網()

但我想告訴大家的是,坎兒井在地球上的分佈是與溝通東西方文化的絲綢之路聯絡在一起的。比如在巴基斯坦、伊朗及裡海沿岸,人們都發現了坎兒井。所以我們說坎兒井是世界文化遺產中的一顆明珠,是毫不過分的。直到今天,坎兒井還在為新疆吐魯番的農業發展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滕州生活網()

坎兒井明渠→坎兒井暗渠

參觀完坎兒井博物館,走出館外,可見道旁明澈的清泉,這便是坎兒井明渠中流淌出的雪山純水,它晶瑩碧透,倘若您伸手觸及,便會感到涼意陣陣,真是“晶晶亮,透心涼”。

坎兒井的暗渠要從洞中進入方可看到,只見渠水汩汩流淌,讓人感到無比欣喜。這樣的井渠在整個新疆大地有上千個之多,其地下河道總長度加起來比萬里長城還要長一倍,也遠遠超過了京杭大運河,成為“地下運河”。本站2

遊客們,今天的坎兒井,不僅是重要的水利設施,更是中外遊客樂於觀賞的一大人文景觀。尤其是坎兒井樂園內的一臺充滿新疆維吾爾族濃郁風情的民族歌舞表演,會使您心神盪漾。那明快的節奏,輕盈的旋律,熱烈奔放的情緒,使您在欣賞之餘,會情不自禁地加入他們的行列,學著維吾爾姑娘和小夥子的模樣邊唱邊跳,感受這歌舞之鄉的純真樂趣。

各位遊客,坎兒井樂園內那咳亮悠揚的歌聲已經唱響,下面就請大家趕快前去欣賞吧!

經過一天的愉快行程,我們的旅遊活動馬上就要結束了。希望通過這次旅遊,能給大家帶來一個好的心情。我們真誠地期望大家再次光臨。謝謝大家!

關於坎兒井的導遊詞 篇3

坎兒井是古代新疆人創造的地下水利灌溉工程,早在20__年前的漢代就已經出現雛形,以後傳到中亞和波斯。吐魯番地區共有坎兒井1100多道,年徑流量達2.94億立方米,它是綠洲的生命之源。坎兒井根據吐魯番盆地地理條件及水量蒸發特點,利用地面坡度引用地下水灌溉農田,它由明渠、暗渠、豎井和澇壩四個部分組成。每條坎兒井的長短各不相同,長的可達20公里,短的只有100米左右。最古老的坎兒井是吐爾坎兒孜,它位於吐魯番市恰特卡勒鄉莊子村,全長3.5公里,日水量可澆20畝地,至今已使用了470多年了。

在吐魯番市西面大約10公里的亞爾乃孜溝中,坐落著古代西域三十六國之一的車師前國的國都——交河故城。交河故城亞爾乃孜溝是遠古時代由於洪水沖刷而形成的一道河谷。經過數千萬年的沖蝕,大自然以它巨大的創造力,在河谷中央留存下一個平面呈柳葉形的河心洲,長1650米,最寬處約300米。四周崖岸壁立,被一道100米寬,約30米深的河谷所環繞,形成了天然屏障。遠在3000年前,原始居民為避免野獸的侵害和防備部落間的戰爭,便選擇在這個河心洲上建造自己的家園。他們在堅硬的黃土層中掏挖出洞室居住,開鑿出通往河谷底部的通道,到河谷中取水和從事生產活動。當時他們使用的刮削器、尖狀器、石核、石片等石器和紅色彩陶片等,至今在地面上仍然可以採集到一些遺物。據《史記》所載,這些早期的土著居民屬於我國古代西北兄弟民族姑師人。唐太宗於貞觀十四年(640年)派侯君集平高昌,在此設交河縣,屬西州管轄;西域最高軍政機構——安西都護府最早也設在這裡(640~658年),成為唐王朝進步統一廣大西域地區的大本營。後來隨著管轄範圍的不斷擴大,都護府才西遷到龜茲(今庫車)。盛唐詩人李頎曾形象地描述過這裡的戎馬生涯,寫下了“白日登山望烽火,黃昏飲馬傍交河”的詩句。8世紀中葉至9世紀中葉,這裡曾為吐蕃所陷。以後,交河城又為回鶻高昌國屬地,設交河州。由於空間狹小,限制了發展,城池遂漸漸衰落。現在看到的交河故城是其鼎盛時期的規模,大體為唐代的遺存。臺地西北部是一片唐以前的古墓地,已被盜掘、破壞殆盡。建築物集中在臺地東南部約1000米的範圍內,其東、南兩面各有e69da5e887aae79fa5e9一個城門。建築形式除沒有城牆外,還有一個明顯的特徵,即大部分建築物包括寬大的街道,都是從原生土中掏挖出來的。窯洞是在原生土中直接掏出,平房則多是切挖原生土留出四壁,然後用木頭搭頂。從殘留的柱洞看,有不少是多層建築。有的下部是窯洞,上部是平房。板夾泥垛牆建築物只佔少數。有的下部是生土牆,上部是板夾泥垛牆。城內佈局可以分為三部分:貫穿南北的一條大街把居住區分為東、西兩部分,大街北端則是一座規模巨集大的寺院,以它為中心構成了北部寺院區。由於當地氣候極為乾燥,城址又遠離水源,無法開墾耕種,因而城內的官署衙門、寺院佛塔、坊曲街道等建築物遺址得以完好地儲存下來。如今遊人至此,仍可以走街串巷,穿堂人室。像這樣歷史悠久、儲存完整的古城遺址,在國內可以說是首屈一指的。

關於坎兒井的導遊詞 篇4

吐魯番是著名的火洲,曾經測到的最高氣溫達49.6度,並且年降水量僅為10—16毫米,但年蒸發量卻達3000毫米以上,也許大家都會問,這裡的人們是如何生存的?為何這裡不僅沒有乾渴難耐,反而成為有名的綠洲呢?這些都是今天我們要去參觀聞名世界的坎兒井的功勞。坎兒井是我國各族勞動人民在長期生產勞作中,為適應乾旱地區的自然環境而創造出的一種地下水利工程。新疆的坎兒井主要分佈在哈密、木壘和吐魯番等地,尤其在吐魯番地區最多,有1100多條,總長約5000多公里,相當於萬里長城的長度。所以有人將它和京杭大運河、萬里長城合稱為我國古代三大文明工程。吐魯番的灌溉用地約有68萬畝左右,它們75%都是靠坎兒井的水灌溉的,所以它是吐魯番綠洲的生命線,沒有坎兒井,就絕不會有今天吐魯番的片片綠洲,說到這裡大家會產生疑問,既然坎兒井這麼好,為什麼不在全疆各地都修建坎兒井呢?這樣不就可以開闢更多的綠洲了嗎?

但是,這顯然是行不通的,因為不是任何地方都能夠掏挖坎兒井,掏挖坎兒井有三個必要的條件,吐魯番地區是最適合修建坎兒井的地方。首先,修建坎兒井要有豐富的地下水源,吐魯番盆地北有博格達山,西有喀拉烏成山,每當夏季大量融雪和雨水流向盆地,滲入戈壁,匯成潛流,火焰山的山體在其北麓使地下潛水水位提高,大家都知道水遇阻則要找渠道疏通,這為開鑿坎兒井提供了豐富的地下水源;其次修建坎兒井需要有一定的高差,這樣才能使水由高到低流出為人所用,吐魯番盆地北部博格達峰高達5445米,盆地中心的艾丁湖卻低於海平面154米,從天山腳下到艾丁湖畔的水平距離為60公里,而高差卻達1400多米,地面坡度平均約為四十分之一,地下水的坡降與地面坡變相差不大,這就為開挖坎兒井提供了第二個有利條件;最後修建坎兒井對土質的需求非常嚴格,必須要質地堅實不易坍塌。有了以上三個重要條件,坎兒井就在吐魯番發展了起來了。

“坎兒井”是維吾爾語,漢意是“井穴”的意思,其結構由明渠、暗渠、豎井和澇壩(即蓄水池)四部分組成,它們各有用途。首先,豎井是為了通風和挖坎兒井以及清淤吊土所用的,井口呈長方形,長1米左右,寬0.7米,一條坎兒井的豎井越深(約70米左右)其間距也越長(約30-70米)。在吐魯番最深的一口堅井達到98米。暗渠的作用是把地下含水層中的水聚在它的身上來,它按一定坡度由低往高挖,這樣水就可以自動流出地表來,地下暗渠一般高達1.7米,寬約2米,暗渠流出地表就形成了明渠,在明渠末端有澇壩,它是蓄水的小型水庫,這樣坎兒井的水經過澇壩注蓄再引入農田灌溉,不僅可以控制流量,減少渠道滲透,更可以提高水溫,利於農作物生長,坎兒井的水冬天約為12度,秋夏約為8度。

聽了關於坎兒井的描述,大家也許很想知道這麼聰明的制井方法是誰創造出來的呢?對於它的開鑿歷史起源,有很多學者和史料都曾做過各種各樣的解釋,眾說紛紜,但大致上有三種說法:分別是東傳、西傳和本地說三種。

第一種是東傳說:其依據是漢武帝曾命令西征的士兵在今陝西的澄城縣鑿堅井,開挖“龍首渠”(據《史記漢渠書》記載),並且將明渠、暗渠相交接處稱之為龍口,而且吐魯番人們延用了很多漢唐的有關坎兒井的工具和勞動技術的詞,如:“創”、“旱活”等。第二種是西傳說:認為此技術源於西亞的波斯人,那裡的人早在20__年前就首創了這種利用地下水的工程技術,而坎兒井是由於絲綢之路的開通,東西方文化的交流,隨著多領域的互利而傳入新疆。最後一種說法是:坎兒井是當地人們長期與自然鬥爭中自行發明的,也就是本地說。不管哪種說法是正確的,根據坎兒井的分佈地區大都是當年溝通東西方經濟文化——絲綢之路的沿線(甘肅、陝西、伊朗、土庫曼、烏孜別克、高加索),並且就“坎兒井”一詞考析,這個名稱最早出現在春秋時期,約在2400年前,《莊子秋水篇》中曾有過:“子獨不聞夫坎兒井後的新發明,對於哪種說法正確,還請各位臆斷。

說了這麼多且不管哪個更為準確,但人們從這種地下水利工程得到很大收益這點都是無法否認的,民間曾流傳過這樣一首“坎兒井歌”:“坎兒井姓挖不姓誇,吐魯番本是它老家,盆地戈壁全靠它,水潤綠洲開百花,種出葡萄哈密瓜,賽過它個金娃娃”。由此我們可以看出,吐魯番正是有了坎兒井,才有了鳥語花香,有了聞名於世的哈密瓜和珍珠小葡萄,有了它才有了古代文明的繁榮與發展,才有了吐魯番地區的勃勃生機,因此在這兒的人們將坎兒井當成盆地命脈,並與之結下了不解之緣。

林則徐當年途經吐魯番時,見到了坎兒井,並在他的日記中贊曰:“見沿途多土坑,詢其名曰:“卡井”,能引水橫流者,由南而北,漸引漸高,水從土中穿穴而行,誠不可思議之事”!

每條坎兒井都有自己的名字,我們現在看到的坎兒井就是以挖井人的名字命名的,叫“米依木阿吉坎兒井”,還有的以動物植物的名字、地名、地理方位、水的味道等命名。在吐魯番,現在人們記得擁有最長曆史的坎兒井是“吐爾坎兒孜坎兒井”。

建國以後黨和人民政府非常重視坎兒井的開挖和建設,七十年代以來,由於水位下降,而且打井成風使得很多坎兒井得了“乾渴”症,廢棄不用了,但人類總是在進步和不斷髮展,坎兒井在人們的發展歷史上起了重要的作用,做出了重大貢獻,這是無法否認的。

關於坎兒井的導遊詞 篇5

歡迎大家來到美麗的新疆吐魯番,我是來自太陽旅行社的導遊張家旖,今天由我帶大家參觀神祕的“坎兒井”,在遊覽的過程中請注意安全,保護好自己的隨身物品,祝大家旅途愉快!

現在我們在坎兒井的入口處,大家可以摸一摸坎兒井的水,冰冰涼涼的,它特別神奇,這裡的水冬暖夏涼,像這樣的坎兒井在吐魯番地區一共有一千多條,全長五百多公里,現存的坎兒井多數都是清代修建的,坎兒井與萬里長城、京杭大運河並稱為中國古代三大工程。它是我國勞動人民留下的不可多得的人文遺產。

我將帶大家參觀一條完整的坎兒井,它是一種結構巧妙的特殊灌溉系統。它是由豎井、暗渠、明渠和澇壩四部分組成的。我們先看到的是豎井,它是運送地下泥沙或淤泥的通道,也是送氣的通氣口,最深的豎井有九十米,一般每隔二十米到七十米就有一口豎井,一條坎兒井裡豎井少則十多個,多則作文上百個,井口一般是長方形或者圓形。

接下來我們看到的是暗渠,有叫地下渠,是坎兒井的主體,暗渠的作用是把地下含水層聚在一起,坡度有低向高處挖。暗渠一般寬一米到二米,短的一般有一百到二百米,最長的有二十五公里。在挖暗渠時,吐魯番人民發明了油燈定向法,根據兩點一線的原理,就可以不偏離方向。

明渠又稱為龍口,它是暗渠與豎井的交接處,也是天山雪水經過底層滲透,透過暗渠流向明渠的出水口。

最後我們看到的就是澇壩了,澇壩也就是大大小小的蓄水池,水蓄積在澇壩,哪裡需要水就送到哪裡。

吐魯番的坎兒井已有三千多年的歷史,由於吐魯番地區生態嚴重破壞,坎兒井的數量已大大減少,目前僅有七百多條了,如果不再加以保護,三十年後坎兒井可能將不復存在。

坎兒井的參觀已經結束了,希望大家喜歡我的講解,再次謝謝大家光臨“坎兒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