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九範文幫

位置:首頁 > 導遊詞 > 山西導遊詞

山西天龍山石窟導遊詞介紹(精選17篇)

山西天龍山石窟導遊詞介紹 篇1

天龍山石窟中時代最早的是東魏大丞相高歡開鑿的東峰第2、3號窟;到北齊又開鑿3窟,即東峰的1號窟和西峰的第10、16號窟;隋煬帝在584年(開皇四年)開鑿了東峰第8號窟;其餘為唐代開鑿的19窟。共跨越4個朝代,歷時近500年,反映出各個時期的不同風格和藝術成就,卻又有著一脈相連的傳統關係。

山西天龍山石窟導遊詞介紹(精選17篇)

宋元以降,石窟造像日益衰落,窟前樓閣日漸破損,雖然各朝略有修葺,但已不再有往日的輝煌。20世紀初,外國學者涉足天龍山石窟,並相繼發表天龍山石窟圖片和文章,遂使它名播海外。20世紀20年代始,災難降臨石窟,外國文物竊賊與當地劣僧勾結,大量精美雕刻品被盜鑿劫往國外,散佈在日本和歐美各國。據國外有人統計,被盜石像達150件,它是國內石窟破壞最嚴重的一處。20世紀80年代開始,有關部門對部分石窟開始修復。

天龍山石窟依山開鑿,此處岩石易雕鑿,也易風化,屬灰白色砂岩。造像的雕刻技藝可分為圓雕和浮雕兩大類,圓雕以貼壁圓雕為主,塑造大型佛像和菩薩像;浮雕多用於建築構件、羽人、龕楣花紋等。造像大至數米,小僅盈寸。從佛像到花憑?約記?的成熟、飽滿、洗練和表現感情的細緻,接近勞動者的生活氣息,濃厚的民族性和地方性為其特色,以“小而精”著稱,體現了天龍山雕塑藝術不同於其它石窟藝術的獨特風格,因而被譽為“天龍山式樣”,是中國古代石窟雕塑藝術的一顆燦爛明珠。

山西天龍山石窟導遊詞介紹 篇2

石窟的最早開鑿者是東魏大丞相高歡,即東峰的第2、3號窟;其子高洋開鑿3窟,即東峰的1號窟和西峰的第10、16號窟;北齊至隋之間開鑿了東峰第11號窟;隋煬帝為晉王時開鑿東峰第8號窟;餘為唐代開鑿18個窟。共跨越4個朝代,歷時400多年,反映出各個時期的不同風格和藝術成就,卻又有著一線相連的傳統關係。如北齊的第1、10、16號窟,窟前增加了仿木結構的前廊,廊雕二柱,柱頭承普柏枝,枋上有一斗三升斗拱,補間則施人字形叉手,是現存北齊的唯一建築例項,有重大的科研價值。隋代的第8窟是一箇中央有方形塔柱的制底窟,窟壁和塔柱四面各開龕設像,結構複雜卻處理得十分貼切,雙鉤衣紋簡潔平穩,有獨到之處。西峰的第9窟是晚唐罕見的精品。峰頂有高755釐米的彌勒坐像,姿態端莊的華麗形象中略具樸素、溫暖的感覺,衣紋處理虛實結合、聚散合理,使在嚴的佛像增加了活潑的氣氛。下部又以高500釐米的十一面觀音為主尊,文殊、普賢菩薩為脅侍的三大士像,用男體女態的方式處理,極妙地表現出肉體、紗衣、飾物三者之間穿插迂迴的雕塑功力。後壁又用倚坐彌勒、坐佛和許多化佛坐在蓮座上的淡浮雕構成一組反映彌勒淨土世界的背襯。崖壁間又附若干龕窟,寬猛相濟,繁簡結合,寓意十分深刻。為保護這組石窟,重建仿明樓閣三層,下承漢白玉臺階步步登高,間內建木梯直到彌勒佛頂部。沿用舊名,曰“漫山閣”。“高閣停雲”是天龍山八景之一。

山西天龍山石窟導遊詞介紹 篇3

天龍山既是天龍山國家森林公園的主景區,又是山西省政府批准設立的自然保護區。山勢險峻,奇峰兀立,溝壑深邃,山路迴轉,松柏相擁,蔥鬱蒼翠,有蟠龍松、鳳凰鬆、鬆抱柏、石上柏、參天鬆等珍稀古樹,風景十分秀麗,氣候涼爽宜人。其人文景觀,除天龍寺和天龍石窟外,還有漫山閣、龍潭靈澤、高歡避暑亭、石刻題字、觀音塔等。1607年(明萬曆三十五年)晉藩靖安王題有天龍八,即重山環秀、佛閣停雲、龍潭靈澤、虯柏蟠空、鼎峰獨峙、石洞棧道、高歡暑宮、柳跖旗石。是一處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結合的風景名勝地。

天龍山東、西兩峰南坡的山腰間,共有25個佛教石窟,即東峰12個窟,西峰13個窟,其中除第11窟面東外,其餘都是坐北向南。石窟排列有序,形制各異,大小不一,計有造像500餘尊,浮雕、藻井、畫像1144尊(幅)。它以精煉、細膩而又富有感情的特殊藝術而聞名於世,在中國十大石窟中排名第六位。

山西天龍山石窟導遊詞介紹 篇4

天龍山風景區,海拔1700米,山戀起伏層疊,古柏蒼松泛翠,為省級重要文物保護單位。歷史上曾是北齊皇帝高歡的避暑行宮。寺內有大雄屋殿、禪院、九蓮洞、鐘樓、藥文殿等建築。最有名的是天龍山佛教石窟造像和道教石窟—龍山石窟。

在龍山風景區氣候條件和晉祠(在晉祠景區西北10公里處)相近,日溫差較大,有時乾燥多風,但環境優雅,天氣涼爽。該景區是太原市近年開發的,具有極佳的觀賞和遊覽價值。市區通往景區的道路,寬闊平坦,十分便利。其它多種服務(餐飲為主)方便、實惠, 能迎合遊人的要求。

天龍山石窟在山西太原市西南40公里天龍山腰。四周山巒起伏,遍山松柏蔥鬱,山頭龍王石洞泉水盪漾,山前溪澗清流潺潺。石窟分佈在天龍山東西兩峰,東峰八窟,西峰十三窟。各窟的開鑿年代不一,自東魏 至唐,歷魏、齊、隋、唐四個朝代。以唐代最多,達十五窟。石雕體態生動,姿式優美,刀法洗煉衣紋流暢,具有豐富的質感。第九窟中的彌勒大佛比例和諧,容貌端莊凝重;下層觀音瓔珞富麗,紗羅透體。明人張冕《天龍寺》詩有“門對虯鬆欹偃石,殿圍龍柏倒撐丘”句,即指此景。

龍山石窟在山西太原市西南20公里的龍山山巔。滿山林密葉茂,秋來紅葉遍山,景色宜人。石窟開鑿於元初,道人宋德芳於太宗六年(1234 年)主持營造龍山石窟及昊天觀。現廟宇殘壞,石窟尚存,共八龕,因供奉和雕像不同,分別為虛皇龕、三清龕、臥如龕、玄真龕、三大法師龕、七真龕及兩座辯道龕。各龕雕像數額不等,共四十餘尊,大都儲存完好,雕 工樸實,衣著莊重,與佛教石窟藝術風格截然不同。石窟頂板上還雕有龍 鳳及花圖案,兩側入前壁上留有元代題記,為研究道教石窟藝術和道教發展史提供了重要資料。

山西天龍山石窟導遊詞介紹 篇5

歡迎大家來到這裡,下面我來為大家介紹一下!

位於太原市區西南40千米處,山巒層疊起伏,古柏蒼松泛翠。歷史上曾是北齊皇帝高歡的避暑行宮。寺內有大雄寶殿、禪院、九蓮洞、鐘樓、藥文殿等建築。最有名的是天龍山佛教石窟造像,創建於東魏,後經北齊、隋唐的陸續開鑿擴大,形成25個洞窟,分佈東西山崖。除此外,景區內亦有著名的道教石窟——龍山石窟。

天龍山石窟始鑿於東魏年間,隋、唐朝繼續在天龍山開鑿大批石窟。石窟位於東西兩峰懸崖半腰,東峰8窟,西峰13窟,有山徑相通,西峰石窟儲存相對好些。西峰第9窟,近年修復了木構“漫山閣”,閣內唐代石窟分上下兩層,上層為彌勒大佛,坐像高約8米,區域性雖有毀損,但仍是天龍山石窟中儲存最為完整的一尊石雕像。下層為觀音立像,高達11米,是夭龍山石窟中藝術價值最高的一尊雕像。

位於石窟下方的聖壽寺,原名天龍寺,始建於北齊皇建元年(560),明代暈建,是一座歷史悠久的古剎。此外,千佛洞、白龍祠、關帝廟、觀音塔及柳子溝也都是天龍山的重要景觀,古往今來流傳有許多神話和傳說。

山西天龍山石窟導遊詞介紹 篇6

天龍山群山聳峙,溝谷幽深,森林茂密。無論是桃花盛開、柳葉抽綠的春季,還是薄霧翻卷、百花爭妍的盛夏;無論是天高雲淡、紅葉漫山的金秋,還是銀妝素裹、玉宇無塵的嚴冬,一年四季都有讓人觀不盡的美景,賞不完的佳境,無論從哪個角度觀賞都有顧盼生輝的感覺。

天龍山既是天龍山國家森林公園的主景區,又是山西省政府批准設立的自然保護區。山勢險峻,奇峰兀立,溝壑深邃,山路迴轉,松柏相擁,蔥鬱蒼翠,有蟠龍松、鳳凰鬆、鬆抱柏、石上柏、參天鬆等珍稀古樹,風景十分秀麗,氣候涼爽宜人。其人文景觀,除天龍寺和天龍石窟外,還有漫山閣、龍潭靈澤、高歡避暑亭、石刻題字、觀音塔等。1620xx年(明萬曆三十五年)晉藩靖安王題有天龍八,即重山環秀、佛閣停雲、龍潭靈澤、虯柏蟠空、鼎峰獨峙、石洞棧道、高歡暑宮、柳跖旗石。是一處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結合的風景名勝地。

山西天龍山石窟導遊詞介紹 篇7

歡迎大家來到這裡,下面我來為大家介紹一下!

天龍山群山聳峙,溝谷幽深,森林茂密。無論是桃花盛開、柳葉抽綠的春季,還是薄霧翻卷、百花爭妍的盛夏;無論是天高雲淡、紅葉漫山的金秋,還是銀妝素裹、玉宇無塵的嚴冬,一年四季都有讓人觀不盡的美景,賞不完的佳境,無論從哪個角度觀賞都有顧盼生輝的感覺。

天龍山既是天龍山國家森林公園的主景區,又是山西省政府批准設立的自然保護區。山勢險峻,奇峰兀立,溝壑深邃,山路迴轉,松柏相擁,蔥鬱蒼翠,有蟠龍松、鳳凰鬆、鬆抱柏、石上柏、參天鬆等珍稀古樹,風景十分秀麗,氣候涼爽宜人。

其人文景觀,除天龍寺和天龍石窟外,還有漫山閣、龍潭靈澤、高歡避暑亭、石刻題字、觀音塔等。1620xx年(明萬曆三十五年)晉藩靖安王題有天龍八,即重山環秀、佛閣停雲、龍潭靈澤、虯柏蟠空、鼎峰獨峙、石洞棧道、高歡暑宮、柳跖旗石。是一處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結合的風景名勝地。

山西天龍山石窟導遊詞介紹 篇8

天龍山國家森林公園,位於太原市境內,批建於1992年,總面積26766.9公頃,園內植物生長茂密,共有各種植物66科169屬213種,各種動物55科197種,森林覆蓋率達70%。天龍聖壽寺建於北齊元年,分佈著大小石窟25窟,現存大小石佛500餘尊,浮雕、畫像1144幅,包含了南北朝、東魏、北齊以及隋唐五代近5個世紀的作品。

天龍山,原名方山,屬呂梁山脈分支,海拔1700米,位於太原市西南36公里,距晉祠景區14公里。有專用公路相連。天龍山屏峰黛立,松柏成蔭,溪泉鳴澗,氣候涼爽。早在東魏時高歡建了避暑宮,北齊高洋建了天龍寺,並都開鑿了石窟。山因寺而得名,寺因窟而著稱,從此,天龍山聲名大振。

天龍山景區包括晉祠鎮的武坡、南坪、窯頭三個自然村和柳子溝源頭的南山、北山(即天龍山),佔地約185公頃。山中多砂頁岩,呈現出奇特的地質地貌;山上多山泉,有豐富的泉源;山內多林木,森林覆蓋率達7O%;山間多鳥獸,屬國家一、二類保護動物有二十多種。景區風光秀麗,山不高而挺拔,清幽涼爽;樹不大而茂密,萬木崢嶸。古有“天龍八景”,是著名的旅遊勝地。現今,它是晉祠——天龍山風景名勝區的組成部分,山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天龍山國家森林公園的主體。

遊天龍山習慣從公路上山巔,沿石級下山,先遊途中景點及石窟,再到天龍寺遊其他五點。如從柳子溝步行西進,沿途有餵馬槽、三合村、下馬村、寨峁哨所、跑馬場、支鍋石、溜馬坪、安穀梁和插旗石等,且問巒秀美,五色壯觀,有人說這是春秋時代奴隸起義領袖柳下拓的遺蹟,實為附會,被傳為笑談。遊人從南山到北山遊覽,則另是一番情趣。遊程中應以天龍寺為結點,以石窟為重點。

天龍寺,清代改稱聖壽寺,始建於北齊皇建五年(560),其中力上、佛像、脅侍諸像,雕技甚為精美。可惜在解放前被閻軍火毀,幾成廢墟。現在的天龍寺,是解放後復原重建或遷建的。除寺門兩側的唐代力士、大殿的明代三身怫外,其餘都是新塑的。大殿是1984年從晉祠北大寺村遷移來的明初重建的北齊崇福寺大殿。殿內供釋迦牟尼的三身你,即中為法身佛,名毗盧遮那佛;左為報身佛,稱盧舍那佛;右為應身怫,是釋迦牟尼佛。寺的東側有鐘樓,後部有禪堂院、九蓮洞,是僧尼的修禪處與宅院。寺的西側有北漢建的千佛樓,樓已毀,存珍貴的《千佛樓碑記》石刻。寺周散存十餘通記事碑石,記載著寺的興廢。寺前有蟠龍松,勢若游龍,形似華蓋,老樹新枝,層層穿結,若靜似動,情趣盎然,樹高僅三米,面積卻有200多平方米。樹下置石桌石凳,與寺周的商業攤點和新建的天龍山莊,構成一組休閒、食宿的生活場所。“虯柏蟠空”是天龍山八景之一。

山西天龍山石窟導遊詞介紹 篇9

天龍山既是天龍山國家森林公園的主景區,又是山西省政府批准設立的自然保護區。山勢險峻,奇峰兀立,溝壑深邃,山路迴轉,松柏相擁,蔥鬱蒼翠,有蟠龍松、鳳凰鬆、鬆抱柏、石上柏、參天鬆等珍稀古樹,風景十分秀麗,氣候涼爽宜人。其人文景觀,除天龍寺和天龍石窟外,還有漫山閣、龍潭靈澤、高歡避暑亭、石刻題字、觀音塔等。1620xx年(明萬曆三十五年)晉藩靖安王題有天龍八,即重山環秀、佛閣停雲、龍潭靈澤、虯柏蟠空、鼎峰獨峙、石洞棧道、高歡暑宮、柳跖旗石。是一處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結合的風景名勝地。

天龍山東、西兩峰南坡的山腰間,共有25個佛教石窟,即東峰12個窟,西峰 13個窟,其中除第11窟面東外,其餘都是坐北向南。石窟排列有序,形制各異,大小不一,計有造像500餘尊,浮雕、藻井、畫像1144尊(幅)。它以精煉、細膩而又富有感情的特殊藝術而聞名於世,在中國十大石窟中排名第六位。

天龍山石窟中時代最早的是東魏大丞相高歡開鑿的東峰第2、3號窟;到北齊又開鑿3窟,即東峰的1號窟和西峰的第10、16號窟;隋煬帝在584年(開皇四年)開鑿了東峰第8號窟;其餘為唐代開鑿的19窟。共跨越4個朝代,歷時近520xx年,反映出各個時期的不同風格和藝術成就,卻又有著一脈相連的傳統關係。

宋元以降,石窟造像日益衰落,窟前樓閣日漸破損,雖然各朝略有修葺,但已不再有往日的輝煌。20世紀初,外國學者涉足天龍山石窟,並相繼發表天龍山石窟圖片和文章,遂使它名播海外。20世紀20xx年代始,災難降臨石窟,外國文物竊賊與當地劣僧勾結,大量精美雕刻品被盜鑿劫往國外,散佈在日本和歐美各國。據國外有人統計,被盜石像達150件,它是國內石窟破壞最嚴重的一處。20世紀80年代開始,有關部門對部分石窟開始修復。

天龍山石窟依山開鑿,此處岩石易雕鑿,也易風化,屬灰白色砂岩。造像的雕刻技藝可分為圓雕和浮雕兩大類,圓雕以貼壁圓雕為主,塑造大型佛像和菩薩像;浮雕多用於建築構件、羽人、龕楣花紋等。造像大至數米,小僅盈寸。從佛像到花憑?約記?的成熟、飽滿、洗練和表現感情的細緻,接近勞動者的生活氣息,濃厚的民族性和地方性為其特色,以“小而精”著稱,體現了天龍山雕塑藝術不同於其它石窟藝術的獨特風格,因而被譽為“天龍山式樣”,是中國古代石窟雕塑藝術的一顆燦爛明珠。

天龍山石窟除東峰、西峰25窟外,還有北坡史家峪福慧寺的3個唐代石窟,南坡柳子溝灘地懸崖上有五代至元、明時期的5窟(其中3窟無佛像),總計33窟,其中有佛像的30窟。只是由於南北兩處路線不順,崖壁險要,又是較晚的作品,故鮮為人知。

山西天龍山石窟導遊詞介紹 篇10

五臺山位於山西省東北部五臺縣境內。五臺山方圓約300公里,因五峰如五根擎天大柱,拔地崛起, 巍然矗立,峰頂平坦如臺,故名五臺。又因山上氣候多寒,盛夏仍不知炎暑,故又別稱清涼山。

五臺山是馳名中外的佛教勝地,是文殊菩薩的道場,而五臺山又以其建寺歷史之悠久和規模之巨集大,而居佛教四大名山之首,在日本、印度、斯里蘭卡、緬甸、尼泊爾等國享有盛名。五臺山寺廟始建於漢明帝,唐代因“文殊信仰”的繁盛,寺院多達360多處。清代,隨著喇嘛教傳入五臺山,出現了各具特色的青、黃二廟。五臺山五座臺頂合圍的地區,稱為臺內,其外圍則稱臺外。

現五臺山寺廟尚存43處,其中臺內37處,臺外6 處。 五臺山眾多的佛寺皆聚集在臺內臺懷鎮。這裡寺廟林立,殿宇鱗次櫛比,聖景聖蹟薈萃一處,其中顯通寺、塔院寺、殊像寺、羅寺和菩薩頂被稱為五臺山五大禪處。

·北武當山導遊詞 ·山西導遊詞 ·觀音堂導遊詞 ·晉祠導遊詞 ·廣勝寺導遊詞

臺外的寺廟比較分散,其中以南禪寺、佛光寺最著名。五臺山是文殊菩薩的道場,所以這裡眾多寺廟的正殿都以供奉文殊菩薩為主。文殊菩薩是釋迦牟尼的左脅侍,關於他的來歷,說法很多,而最流行的說法是他出身於舍衛國的婆羅門家庭,因有慈愛之心,後隨釋迦牟尼佛出家,成為佛的大弟子,幫助佛化導芸芸眾生。他在諸大菩薩中智慧辯才第一,故專司佛的智慧,有“大智文殊”的尊號。文殊的坐騎為一青獅,表示智慧威猛。他手持寶劍,表示智慧銳利。文殊菩薩因智慧第一,所以被推為眾菩薩之首,後因對觀音信仰流傳,逐漸被取而代之。

山西天龍山石窟導遊詞介紹 篇11

女土們、先生們:

週末閒暇時,您是否常與家人、朋友到公園遊玩呢?今天,我將帶大家到別具特色的森林公園去一遊,相信您一定會體驗到以前所未曾體驗到的樂趣。

老頂山森林公園位於長治市東北部,距城中心約7公里,地理位置非常優越。該園東西寬約3公里,南北長約8公里,森林覆蓋率為68%,公園內有五峰,俗稱五頂,由北向南依次為老頂、梳妝頂、玉皇頂、奶奶頂和新頂。五頂之中,老頂海拔最高,為1378米,由此冠稱“老頂山”。這裡屬暖溫帶氣候,自然資源豐富,闢有老頂山風景旅遊區,神農峰名勝旅遊區,林業科研考察區和動物養殖觀賞區四大景區。有的景區正處於開發建設之中。1983年被確定為山西省省級森林公園,1993年又被劃定為國家級森林公園。無論四季與朝夕,這裡都各具氣象,各有情致,冬春瑞雪紛飛青山素裹,秋夏千林盡染百草崢嶸。一會兒,我將帶大家一同走進美麗的森林公園,去領略它的絢麗壯觀,它的雄奇多姿。

進入園區,青松翠柏,果樹連片,山花爛漫。森林中植物種類繁多,藥用、經濟、油料植物應有盡有。動物資源也十分豐富,屬國家保護鳥類有遊隼、蒼鷹、紅腹角雉等,這些小生靈,為公園增添了許多的野趣和勃勃生氣,但願我們能多碰到些可愛的小動物。

各位朋友,我們首先要登500米長的臺階到新頂半山腰的南崖宮參觀一下。南崖宮依山而建,其門為閣樓式,栩栩如生的彩龍盤旋於四根丹柱上,雙層斗拱四挑,施琉璃脊獸。請大家隨我走入這一天然巖洞中,它寬24米,深15米,高6米,正面塑呂祖像,兩側為羅漢眾神像。沿著洞旁的臺階,我們可以走上一座二層六角秀美玲瓏的亭子,小超一下。再往上走至新頂之巔,是風雨樓,俗稱觀景樓,青石座臺,共3層,上下有石階相通,二、三層樓上前後各有大紅明柱八根,周圍砌有石欄,整個建築雕樑畫棟,氣勢巨集大。風起雲湧,松濤怒吼時,站在這裡,你會真切地體會到“山雨欲來風滿樓”的境界。再看四周這石刻天成的黑虎臥崗以及遠遠近近,高高低低的峰峰嶺嶺,你會覺得平日的憂鬱煩惱及塵世紛爭全都沒有了,有的只是透心的清爽和舒暢,彷彿所有的意念剎那問全都融入了眼前這美不勝收的風景之中,融入這大自然毫無雕飾的溫馨之中了。

在碧霞峰以西的山場,建有滴谷寺,也稱神農廟,始建於東晉,明、清時期多次重修。寺周圍原有5座寺院,後被毀,院內散存宋、明、清柱基、經幢等。今天,這裡已成為老頂山林場辦公之所。在辦公樓西牆下,有一景點為古寒泉。石砌券洞護住泉眼,額嵌楷書“古寒泉”三字,泉水從雕刻的石龍嘴中流出,下有圓形石鑿小井。相傳,在建造寺院時,石龍嘴裡晝夜不停地往外滴谷,更為奇妙的是,龍嘴裡流出的穀子隨寺院人員的增減而增減。在快要竣工時,每天在龍嘴旁接谷的小和尚,嫌穀子的流速太慢,就拿起木棒在龍嘴裡捅了幾下,誰知這一捅捅出了麻煩,龍嘴裡鑽出一對白鴿向遠方飛去,龍嘴裡也不再滴谷,而流成泉水了。這泉水富含礦物質,清涼甘醇,舒肺爽口,您不想嚐嚐嗎?

最後,我們到百穀山的主峰玉皇頂參觀炎帝銅像。相傳,我們中華民族的祖先之一炎帝神農氏曾在這裡“嘗百穀、制耒耜,教民耕種”,首先在這裡完成了人類由遊牧到定居,從漁獵到農耕的重大變革。老頂山有關炎帝的傳說及炎帝活動的遺蹟很多,以炎帝為中心的開發,使者頂山成為始祖之山,其文化內涵源遠流長,吸引了海外僑胞前來尋根祭祖,可與山西洪洞大槐樹相媲美。為紀念炎帝,文物管理部門投資500多萬元,塑造了炎帝銅像,總重量100噸,由我國著名雕塑家錢紹武先生設計,1990年9月1日奠基,1995年10月安裝完成。

請看銅像左側這一巨型石碑,它長6米,高3米,攜刻著關於炎帝在此創立光輝業績的碑文。放置銅像的平臺用漢白玉欄杆圍繞,四周砌有護坡。銅像總高39米,其中,像高25米,基座高14米,寬24米,長29米。基座又分兩大部分,第一部分為三層,每層高2米,表面為白色花崗岩貼面,有臺階相通;第二部分為展廳,外高8米,紅色花崗岩貼面,正面鑲著長8米,高5米的銅板敷設的牛頭浮雕。您知道為什麼要刻牛頭嗎?因為炎帝氏族是以牛作為他們的“圖騰”,也就是他們的氏族保護神的,這裡也隱含著炎帝馴養家畜,開創農業的不朽貢獻。基座上的炎帝銅像為全身站立像,披髮、赤臂,上身著獸皮,下身以樹葉相遮,微微抬起的雙手捧著一捆穀穗,其面部神態莊嚴肅穆,氣度非凡,是以一個神化了的人的形象設計,突出體現了對先祖的崇拜和敬仰。銅像面向著長治市區的方向,彷彿我們的祖先炎帝仍在關切地注視著他的子孫後代。

我們由基座後的臺階進入展廳。這裡以圖片、文字說明、實物等形式,展示了炎帝在此開創人類古代農業文明的偉大貢獻。炎帝銅像中間是空的,沿旋梯可上至炎帝胸部穀穗處,這裡是一個可容納20人站立的觀景平臺,站在如此高度,上黨盆地遠近景物,盡收眼底,城廓、農舍、高樓、田園,可謂氣象萬千,讓人油然而升騰出一種偉大而謙恭的情愫,一種身為炎黃子孫的自豪感。

各位朋友,今天的遊覽就要結束了,讓我們再看我們的祖先——炎帝一眼,讓我們這些有著相同血緣的炎黃子孫共同努力,把我們的祖國母親裝扮得更加美麗。歡迎您再來遊覽!

山西天龍山石窟導遊詞介紹 篇12

歡迎大家來到這裡,下面我來為大家介紹一下!

天龍山群山聳峙,溝谷幽深,森林茂密。無論是桃花盛開、柳葉抽綠的春季,還是薄霧翻卷、百花爭妍的盛夏;無論是天高雲淡、紅葉漫山的金秋,還是銀妝素裹、玉宇無塵的嚴冬,一年四季都有讓人觀不盡的美景,賞不完的佳境,無論從哪個角度觀賞都有顧盼生輝的感覺。

天龍山既是天龍山國家森林公園的主景區,又是山西省政府批准設立的自然保護區。山勢險峻,奇峰兀立,溝壑深邃,山路迴轉,松柏相擁,蔥鬱蒼翠,有蟠龍松、鳳凰鬆、鬆抱柏、石上柏、參天鬆等珍稀古樹,風景十分秀麗,氣候涼爽宜人。

其人文景觀,除天龍寺和天龍石窟外,還有漫山閣、龍潭靈澤、高歡避暑亭、石刻題字、觀音塔等。1620xx年(明萬曆三十五年)晉藩靖安王題有天龍八,即重山環秀、佛閣停雲、龍潭靈澤、虯柏蟠空、鼎峰獨峙、石洞棧道、高歡暑宮、柳跖旗石。是一處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結合的風景名勝地。

山西天龍山石窟導遊詞介紹 篇13

天龍寺周圍密佈景點:東面有關帝廟、七鬆坪、鳳凰鬆、觀音塔;西面有北漢劉氏陵園、雙塔墳、普同塔、唐代善導大師墓塔;南面有柳子溝源頭溝灘地水景、刻石、千佛洞;北面登石級經“龍池靈澤”的白龍廟到“高歡暑宮”的避暑亭,在亭內可遠眺“崇山環翠”、“鼎峰獨峙”和“柳跖旗石”三大景觀。沿著“石洞棧道”可觀賞著名的天龍山石窟群。

天龍山有東、西兩峰,東峰叫“仙岩山”,西峰稱“大佛山”,雙峰對峙,風采獨具。在兩峰南坡的山腰間,開鑿25個石窟,即東峰12個窟,西峰13個窟,除第11窟面東外,都是坐北向南。石窟排列有序,形制各異,大小不一。計有造像500餘尊,浮雕、藻井、畫像1144尊(幅)。它以精煉、細膩而又富有感情的特殊藝術而聞名於世,在中國十大石窟中據說排名為第六位,可惜後來被盜,至今仍有150餘件作品流落海外。

石窟的最早開鑿者是東魏大丞相高歡,即東峰的第2、3號窟;其子高洋開鑿3窟,即東峰的1號窟和西峰的第10、16號窟;北齊至隋之間開鑿了東峰第11號窟;隋煬帝為晉王時開鑿東峰第8號窟;餘為唐代開鑿18個窟。共跨越4個朝代,歷時400多年,反映出各個時期的不同風格和藝術成就,卻又有著一線相連的傳統關係。如北齊的第1、10、16號窟,窟前增加了仿木結構的前廊,廊雕二柱,柱頭承普柏枝,枋上有一斗三升斗拱,補間則施人字形叉手,是現存北齊的唯一建築例項,有重大的科研價值。隋代的第8窟是一箇中央有方形塔柱的制底窟,窟壁和塔柱四面各開龕設像,結構複雜卻處理得十分貼切,雙鉤衣紋簡潔平穩,有獨到之處。西峰的第9窟是晚唐罕見的精品。峰頂有高755釐米的彌勒坐像,姿態端莊的華麗形象中略具樸素、溫暖的感覺,衣紋處理虛實結合、聚散合理,使在嚴的佛像增加了活潑的氣氛。下部又以高500釐米的十一面觀音為主尊,文殊、普賢菩薩為脅侍的三大士像,用男體女態的方式處理,極妙地表現出肉體、紗衣、飾物三者之間穿插迂迴的雕塑功力。後壁又用倚坐彌勒、坐佛和許多化佛坐在蓮座上的淡浮雕構成一組反映彌勒淨土世界的背襯。崖壁間又附若干龕窟,寬猛相濟,繁簡結合,寓意十分深刻。為保護這組石窟,重建仿明樓閣三層,下承漢白玉臺階步步登高,間內建木梯直到彌勒佛頂部。沿用舊名,曰“漫山閣”。“高閣停雲”是天龍山八景之一。

天龍山石窟還有北坡史家峪福慧寺的三個唐窟,南坡柳子溝灘地懸崖上有五代至元、明時期的五個窟(其中三個窟無佛像),這樣,天龍山石窟應該是33個窟,其中有佛像的是30個窟,而不僅僅是25個窟,只是由於南北兩處路線不順,崖壁險要,又是較晚的作品,故鮮為人知。

綜觀天龍山風景名勝區,它是以石窟為代表的人文景觀聞名遐邇、稱譽中外的。它是以技巧的成熟、飽滿、洗練和表現感情的細緻,接近勞動者的生活氣息,以濃厚的民族性和地方性為其特色,以“小而精”著稱,體現了天龍山雕塑藝術不同於其他石窟藝術的獨特風格,因而被譽為“天龍山式樣”,是我國古代石窟雕塑藝術的一顆燦爛的明珠。

山西天龍山石窟導遊詞介紹 篇14

天龍山國家森林公園,位於太原市境內,批建於1992年,總面積26766.9公頃,園內植物生長茂密,共有各種植物66科169屬213種,各種動物55科197種,森林覆蓋率達70%。天龍聖壽寺建於北齊元年,分佈著大小石窟25窟,現存大小石佛500餘尊,浮雕、畫像1144幅,包含了南北朝、東魏、北齊以及隋唐五代近5個世紀的作品。

天龍山,原名方山,屬呂梁山脈分支,海拔1700米,位於太原市西南36公里,距晉祠景區14公里。有專用公路相連。天龍山屏峰黛立,松柏成蔭,溪泉鳴澗,氣候涼爽。早在東魏時高歡建了避暑宮,北齊高洋建了天龍寺,並都開鑿了石窟。山因寺而得名,寺因窟而著稱,從此,天龍山聲名大振。

天龍山景區包括晉祠鎮的武坡、南坪、窯頭三個自然村和柳子溝源頭的南山、北山(即天龍山),佔地約185公頃。山中多砂頁岩,呈現出奇特的地質地貌;山上多山泉,有豐富的泉源;山內多林木,森林覆蓋率達7O%;山間多鳥獸,屬國家一、二類保護動物有二十多種。景區風光秀麗,山不高而挺拔,清幽涼爽;樹不大而茂密,萬木崢嶸。古有“天龍八景”,是著名的旅遊勝地。現今,它是晉祠——天龍山風景名勝區的組成部分,山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天龍山國家森林公園的主體。

遊天龍山習慣從公路上山巔,沿石級下山,先遊途中景點及石窟,再到天龍寺遊其他五點。如從柳子溝步行西進,沿途有餵馬槽、三合村、下馬村、寨峁哨所、跑馬場、支鍋石、溜馬坪、安穀梁和插旗石等,且問巒秀美,五色壯觀,有人說這是春秋時代奴隸起義領袖柳下拓的遺蹟,實為附會,被傳為笑談。遊人從南山到北山遊覽,則另是一番情趣。遊程中應以天龍寺為結點,以石窟為重點。

山西天龍山石窟導遊詞介紹 篇15

歡迎大家來到這裡,下面我來為大家介紹一下!

天龍山群山聳峙,溝谷幽深,森林茂密。無論是桃花盛開、柳葉抽綠的春季,還是薄霧翻卷、百花爭妍的盛夏;無論是天高雲淡、紅葉漫山的金秋,還是銀妝素裹、玉宇無塵的嚴冬,一年四季都有讓人觀不盡的美景,賞不完的佳境,無論從哪個角度觀賞都有顧盼生輝的感覺。

天龍山既是天龍山國家森林公園的主景區,又是山西省政府批准設立的自然保護區。山勢險峻,奇峰兀立,溝壑深邃,山路迴轉,松柏相擁,蔥鬱蒼翠,有蟠龍松、鳳凰鬆、鬆抱柏、石上柏、參天鬆等珍稀古樹,風景十分秀麗,氣候涼爽宜人。

其人文景觀,除天龍寺和天龍石窟外,還有漫山閣、龍潭靈澤、高歡避暑亭、石刻題字、觀音塔等。1620xx年(明萬曆三十五年)晉藩靖安王題有天龍八,即重山環秀、佛閣停雲、龍潭靈澤、虯柏蟠空、鼎峰獨峙、石洞棧道、高歡暑宮、柳跖旗石。是一處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結合的風景名勝地。

山西天龍山石窟導遊詞介紹 篇16

天龍山既是天龍山國家森林公園的主景區,又是山西省政府批准設立的自然保護區。山勢險峻,奇峰兀立,溝壑深邃,山路迴轉,松柏相擁,蔥鬱蒼翠,有蟠龍松、鳳凰鬆、鬆抱柏、石上柏、參天鬆等珍稀古樹,風景十分秀麗,氣候涼爽宜人。其人文景觀,除天龍寺和天龍石窟外,還有漫山閣、龍潭靈澤、高歡避暑亭、石刻題字、觀音塔等。1620xx年(明萬曆三十五年)晉藩靖安王題有天龍八,即重山環秀、佛閣停雲、龍潭靈澤、虯柏蟠空、鼎峰獨峙、石洞棧道、高歡暑宮、柳跖旗石。是一處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結合的風景名勝地。

天龍山東、西兩峰南坡的山腰間,共有25個佛教石窟,即東峰12個窟,西峰 13個窟,其中除第11窟面東外,其餘都是坐北向南。石窟排列有序,形制各異,大小不一,計有造像500餘尊,浮雕、藻井、畫像1144尊(幅)。它以精煉、細膩而又富有感情的特殊藝術而聞名於世,在中國十大石窟中排名第六位。

天龍山石窟中時代最早的是東魏大丞相高歡開鑿的東峰第2、3號窟;到北齊又開鑿3窟,即東峰的1號窟和西峰的第10、16號窟;隋煬帝在584年(開皇四年)開鑿了東峰第8號窟;其餘為唐代開鑿的19窟。共跨越4個朝代,歷時近520xx年,反映出各個時期的不同風格和藝術成就,卻又有著一脈相連的傳統關係。

宋元以降,石窟造像日益衰落,窟前樓閣日漸破損,雖然各朝略有修葺,但已不再有往日的輝煌。20世紀初,外國學者涉足天龍山石窟,並相繼發表天龍山石窟圖片和文章,遂使它名播海外。20世紀20xx年代始,災難降臨石窟,外國文物竊賊與當地劣僧勾結,大量精美雕刻品被盜鑿劫往國外,散佈在日本和歐美各國。據國外有人統計,被盜石像達150件,它是國內石窟破壞最嚴重的一處。20世紀80年代開始,有關部門對部分石窟開始修復。

天龍山石窟依山開鑿,此處岩石易雕鑿,也易風化,屬灰白色砂岩。造像的雕刻技藝可分為圓雕和浮雕兩大類,圓雕以貼壁圓雕為主,塑造大型佛像和菩薩像;浮雕多用於建築構件、羽人、龕楣花紋等。造像大至數米,小僅盈寸。從佛像到花憑?約記?的成熟、飽滿、洗練和表現感情的細緻,接近勞動者的生活氣息,濃厚的民族性和地方性為其特色,以“小而精”著稱,體現了天龍山雕塑藝術不同於其它石窟藝術的獨特風格,因而被譽為“天龍山式樣”,是中國古代石窟雕塑藝術的一顆燦爛明珠。

天龍山石窟除東峰、西峰25窟外,還有北坡史家峪福慧寺的3個唐代石窟,南坡柳子溝灘地懸崖上有五代至元、明時期的5窟(其中3窟無佛像),總計33窟,其中有佛像的30窟。只是由於南北兩處路線不順,崖壁險要,又是較晚的作品,故鮮為人知。

山西天龍山石窟導遊詞介紹 篇17

天龍山國家森林公園,位於太原市境內,批建於1992年,總面積26766.9公頃,園內植物生長茂密,共有各種植物66科169屬213種,各種動物55科197種,森林覆蓋率達70%。天龍聖壽寺建於北齊元年,分佈著大小石窟25窟,現存大小石佛500餘尊,浮雕、畫像1144幅,包含了南北朝、東魏、北齊以及隋唐五代近5個世紀的作品。

天龍山,原名方山,屬呂梁山脈分支,海拔1700米,位於太原市西南36公里,距晉祠景區14公里。有專用公路相連。天龍山屏峰黛立,松柏成蔭,溪泉鳴澗,氣候涼爽。早在東魏時高歡建了避暑宮,北齊高洋建了天龍寺,並都開鑿了石窟。山因寺而得名,寺因窟而著稱,從此,天龍山聲名大振。

天龍山景區包括晉祠鎮的武坡、南坪、窯頭三個自然村和柳子溝源頭的南山、北山(即天龍山),佔地約185公頃。山中多砂頁岩,呈現出奇特的地質地貌;山上多山泉,有豐富的泉源;山內多林木,森林覆蓋率達7O%;山間多鳥獸,屬國家一、二類保護動物有二十多種。景區風光秀麗,山不高而挺拔,清幽涼爽;樹不大而茂密,萬木崢嶸。古有“天龍八景”,是著名的旅遊勝地。現今,它是晉祠——天龍山風景名勝區的組成部分,山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天龍山國家森林公園的主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