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九範文幫

位置:首頁 > 導遊詞 > 山東導遊詞

山東最新穎的導遊詞

山東省內地理差異大,因而形成了沿海的膠東菜和內陸的濟南菜以及自成體系的孔府菜三大體系。小編為大家整理了山東導遊詞,希望對你們有幫助。謝謝支援。

山東最新穎的導遊詞

山東曲阜又一導遊詞

女士們、先生們:

(作自我介紹...

曲阜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的故鄉,全國首批公佈的24個歷史文化名城之一。孔子有句名言:“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今天,我有幸為各位擔任導遊,十分高興。我將盡力為大家提供滿意的服務,不足之處,請批評指正。

曲阜概況

在參觀“三孔”之前,請允許我把曲阜概況介紹一下:

曲阜地處魯中山區和魯西南平原的交界處,北依泰山,南引嶧山,東連沂蒙群山,西俯千疇平原。地勢東高西低,境內泗河、沂河等河流均自東向西流淌,自古就有“聖人門前倒流水”之說。物產豐富,景色宜人。大詩人李白曾描寫曲阜:“笑誇故人指絕境,山光水色青如蘭”。

曲阜歷史悠久,早在五六千年前,我們的祖先就在這裡繁衍生息,創造了人類早期的文明。不少古籍中,還有炎帝、少吳徙都於曲阜,黃帝生於壽丘(曲阜城東8裡處),舜於壽丘作什器的記載。可見,中國遠古時代最有影響的三皇五帝中就有四人在曲阜留下了蹤跡。儘管這是傳說,但也並不是毫無根據的。從境內儲存下來的20餘處大汶口文化和龍山文化遺址中仍可見到我們的祖先征服自然的遺蹟。

“曲阜”一名最早見於<<禮記>>。東漢應劭解釋說:“魯城東有阜,委曲長七八里,故名曲阜。”商代前期,曲阜名奄,是商王朝的重要屬國。周代自“封周公於曲阜”800餘年,曲阜為魯國都城,是當時我國一個重要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春秋時期,孔子首創私人講學之風,“弟子三千,賢者七十有二”遍及全國各地,又成了當時的教育中心。魯國是曲阜歷史上的黃金時期,以“禮儀之邦”著稱於世,故山東省現仍沿用“魯”作為簡稱。公元前249年,楚滅魯,置魯縣,秦代屬薛郡,西漢時為魯國都,魏晉南北朝時為魯郡治。隋開皇十六年(596年),首定曲阜為縣名。宋代改稱仙源縣,金代恢復曲阜縣名至今。1986年撤縣制,始稱曲阜市。現面積為890平方公里,人口60餘萬。

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化,給曲阜留下了大量的文物古蹟,主要的有110餘處,其中孔廟、孔府、孔林及魯國故城遺址被列為全國首批公佈的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另有11處列為全省重要文物保護單位。“三孔”還於1994年被聯合國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新中國建立後,特別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黨和國家領導人對曲阜的文物古蹟十分關注,國家先後撥款3000多萬元對“三孔”進行了全面修茸。近年來,為了大力發展旅遊事業,曲阜又相繼開發建設了孔子六藝城、論語碑苑、魯國盛世華夏文化城等一批新的旅遊景點,形成人文與自然景觀,新老景點渾然一體,相映生輝的旅遊資源新格局,成為中外遊人嚮往的文化旅遊勝地。

孔廟

現在我們參觀孔廟。孔廟位於曲阜城中心,是我國古代封建王朝祭祀孔子的地方。

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年)名丘,字仲尼,誕生於曲阜尼山。春秋末期,他在魯都闕里聚徒講學,傳授“六世”(禮、樂、射、御、書、數),並在實踐中總結出一套行之有效的理論。晚年,他刪<<詩>>、<<書>>,訂<<禮>>、<<樂>>,贊<<周易>>,修<<春秋>>,為傳播文化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他“祖述堯舜,憲章文武”,集三代文化之大成,創立了“重仁尚禮”的儒家學說,把中國古代文化推向了一個新的高峰。

孔子死後第二年,魯哀公將其生前所居之堂立為廟,“歲時奉祀”。當時只有“廟屋三間”,內藏孔子生前所用的衣、冠、琴、車、書等。其後,隨著歷代王朝層層加諡孔子,孔廟不斷得到維修擴建,至明、清時期形成了現在的規模。前後九進院落,佔地327.5畝,南北長達1公里;共有建築466間,54座門坊;加之廟內1700餘株古樹,1200餘塊碑碣,令人一步三嘆。孔廟與北京故宮、河北承德避暑山莊並稱為中國三大古建築群,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二千多年來,遊人競相尋蹤憑弔,流連往返。金聲玉振坊孔廟第道門坊。“金聲玉振”四個字出自<<孟子>>:“孔子之謂集大成。集大成者金聲而玉振之也。”“金聲玉振”原意為一首完美的樂曲。我國古代奏樂時,以擊鐘(金聲開始,以擊磬玉振)結束。這裡比喻孔子思想集古聖先賢之大成,讚揚孔子對文化做出的巨大貢獻。此坊建於明代,“金聲玉振”四字為明代著名書法家胡纘宗題寫。

櫺星門孔廟第一道大門。櫺星即靈星,古人認為它“主得士之慶”,古代祭天,先要祭祀靈星。孔廟設櫺星門,意為尊孔如同尊天。

孔子創立的儒學及儒家思想統治和影響了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所以後人使用了“德侔天地”、“道冠古今”讚譽孔子,意為他給人的好處如同天地一樣大,他的主張古今來說都是最好的。因此,孔廟第一進院落東西兩側腰門題為:德侔天地,道冠古今。

聖時門“聖時”二字出自<<孟子>>,孟子將中國古代的四位聖人做了比較,“伯夷,聖之清者也;伊尹,聖之任者也;柳下惠,聖之和者也;孔子,聖之時者也。”是說在聖人之中孔子是最適合時代的。璧水橋過聖時門,豁然洞開,偌大一個庭院,古柏森森,芳草如茵。迎面三架拱橋,為明代所建,因“壅水環繞如璧”,故名“璧水橋”。

長島自然保護區導遊詞

林海公園位於長島縣城東南端,北含烽山凌空的鳥展館,南銜玉灘堆雪的長山尾(黃渤海分界線),佔地154.2公頃。這裡山巒起伏,千畝松濤,百鳥棲息,浪綠波翠,因空氣清新,負氧離子含量高而聞名,有“森林氧吧”之稱。1992年被國務院命名為國家自然保護區和國家森林公園,20xx年被評為國家首批AAA級旅遊區。

景區內生態環境良好,陸地植物780餘種,海洋動植物278種,每年途經這裡的候鳥315種,10萬多隻。1984年國家投資在這裡建起“候鳥保護環志中心站”,成為國內外環志研究的重要基地。

遊林海公園,可迴圈山、環海兩條線遊覽。

走環山路,須先登八卦臺。八卦臺位於林海公園的中心部位,登上臺來,面對一望無際的大海,頓覺天高地闊,心胸豁然開朗。傳說全真道教的丘處機曾專程從棲霞來此採氣,只可惜已很難找到他的足跡了。

八卦臺向北,有一“拂雲亭”,亭子不大,卻盡融險與奇。遠遠望去,小亭本已懸於崖上,卻偏偏還要探身崖外,真若拂袖雲中,極撩撥人們的興致。踏進小亭,如在空中俯瞰大海,大竹、小竹、萬鳥、高山諸島盡收眼底。有幸者還可領略海上奇觀:海滋、海市、平流霧等。

九丈崖位於北長山島的西北角,西依珍珠門水道,北鄰國際航線長山水道,距長島縣城11公里。山崖險峻,水深流急,岩礁棋佈,自然景觀獨樹一幟。崖壁綿延400餘米,尤以其崖壁罕見的石質組合和高峻險要而著稱,在全國眾多海蝕崖中獨佔鰲頭。景區集山、海、礁、崖、洞及古蹟於一體,融奇、雄、秀、美、險、神於一身,具有很高旅遊和美學價值。

九丈崖主要景點有:峭壁燕梭(九丈崖),高69.7米,是一綿延幾百米的巨崖,由於千萬年來風浪的侵蝕,石崖漸成了上凸下凹之勢,壁面犬牙交錯,石窟、石穴鱗次櫛比,是眾多水鳥棲息的樂園。九疊石塔,由九層節理明顯的石英岩堆成,久經海浪磨蝕雕鑿,塔崖石紋清晰,層次分明,形態別緻,與九丈崖組成一對”母子崖“。水門賞古,珍珠門東側大西山腳下有塊平緩地,當地人叫”平灘“,據出土文物證明,早在四、五千年前這裡就有遊民季節性居住,經北京大學與長島博物館兩次挖掘,發現多處窯坑、灰坑和葬墓,出土了青銅戈、石刀、石錘、骨錐、骨匙和大量紅褐色、灰褐色面陶器及紋飾陶器。八仙石洞,為兩處海蝕大洞,大的深30餘米,寬5米,洞頂近似拱門,傳說當年八仙曾在此聚會,洞內石英岩面凹凸錯落,玲瓏剔透。大洞毗鄰處有一小洞,寬1米多,深20餘米,洞內設有石桌、石床,上開兩扇天窗,傳說是何仙姑的寢室。龍舌垂釣,因一礁石酷似龍舌伸出海面而得名。龍舌與門檻礁、鞭杆礁、蜘蛛礁、猴子礁天然形成一個良好的垂釣場,這裡海水通暢,洞穴密集,是釣魚的理想之地。

望福礁景區位於南長山島北端,佔地3000公頃,景區最初稱“望夫礁”,新世紀旅遊人把此礁賦予新的含意:“望福礁”,喻為迎福納祥之意。

景區內“福”文化有其濃厚的歷史淵源。吳承恩在<<西遊記>>中把蓬萊島(長島)描述成“福”、“祿”、“壽”三星仙居之地。望福礁公園以“福源頭”、“四海福地”為主題,展示中國“福文化”。景區有中華第一“福”、中華玉福屏、中華福印、

媽祖護海、八仙過海、精衛填海、張羽煮海四大傳說也定位於民俗風情公園,濃郁的神話色彩,為景區錦上添花。媽祖護海相傳是媽祖為了庇護海上航船,每日在海上巡視,經常在今望福礁處佇立觀望,久之,身影化為礁石,即如今的望福礁。八仙過海相傳是八位仙人(犯人)從廟島(沙門島)遊了,遊至望福礁處,上岸歇憩,後經陸路至疆頭,而後遊至蓬萊丹崖山下;精衛填海相傳精衛填海填至望福礁處,見海上景色旖旎迷人,不忍再填而留下了這處碧海秀山;張羽煮海,相傳與龍王之女瓊蓮在沙門島海邊的石佛寺一見鍾情,私定終身,但龍王不允,張羽為愛情煮海相挾,而成就了美好姻緣。元代李好古為此傳說編雜劇<<沙門島張生煮海>>。

主要景觀有:悟空仙島求方登臨處、攬月亭、龍頭福泉、桃源谷、沈鴻烈花園、哈哈洞、毛主席像章館、聖旨展館、三神山。

仙境源位於長島縣城東部五溝村,是根據“海上仙山”神話傳說而新建的景區,1998年建成開放,佔地200公頃,這裡因曾出土一顆距今2520xx年的人類頭骨化石和近百座墓葬而遠近聞名。它集原始的自然風光和美麗的神話傳說於一體,盡顯自然景觀的迷人神韻。

步入仙境源,東觀黃海噴薄之日出,西望渤海雄渾之日落,北眺遼東半島的老鐵山,南瞻“八仙相聚”的蓬萊閣。景區內海闊天空,令人心曠神怡,留戀忘返。這裡海、灣、灘、礁無與倫比。遊人可在此垂釣、摸螺、撈海菜、撿石球,亦可遊戲、攀崖、野炊。置身此地方真正感悟陶淵明筆下“世外桃源”的境界。

仙境源南部,有一處名揚古今的石龜灣,因灣內眾多礁石形似海龜而得名。<<列子.湯問>>中記:“渤海之東有大壑,其深無底,中有五山,常隨波漂動,上帝使十五巨龜,舉首載之五山兀峙不動”。十五神龜完成使命後,得到大帝恩准,擇仙境源而居,久之化為石龜。

景區內有唐王李世民東征浮雕、古城牆、亭閣、棧橋、九龍洞、垂釣臺、海上游樂場等景觀上百處。金蟾洞,緊靠仙境源海邊,洞裡玉泉潺潺。清洌甘爽。相傳古時有隻金蟾在此修煉。龍女盆景礁與海狗礁,相傳龍王選海中美石做盆景,為女兒作嫁妝,龍女將其擺在仙境源的碧海上,派海狗在此守護。仙境源是集古文化、民俗及海上休閒娛樂為一體的綜合性旅遊風景區。

山東青島嶗山華嚴寺導遊詞

華嚴寺位於嶗山東麓返嶺後村西那羅延山半腰,是嶗山規模最大的佛寺,明代高僧憨山曾在“那羅延窟”面壁修行使這裡遠近聞名。華嚴寺系明代御史黃宗昌在崇禎年間罷歸故里即墨後出資修建,未成面毀於兵燹。清初由其子黃坦移址續修,順治九年(1652年)落成,始名“華嚴寺”,又名“華嚴禪寺”;1931年改稱“華嚴寺”。佔地面積4000米,建築面積2500平方米,房屋120餘間。整個廟宇依山勢修建,為“階梯式”院落,佈局嚴謹,巨集偉而典雅。正北為大殿,系斗拱單簷雕甍歇山式建築。內尊釋迦牟尼塑像;東西兩廊為禪堂。由大殿側門再拾級而上,又一院落,是為後殿,內尊觀音;側為祖堂,供本寺第一代住持慈沾師。東北角有西式小樓五間;小院內植桂花、牡丹,十分幽雅。抗日戰爭時期國民黨青島市政府就設在這裡。

寺僧屬“臨濟宗”。第一代住持慈沾是臨濟宗傳人。華嚴寺位於共經二十代,20世紀20xx年代是鼎盛時期,寺僧達80多餘人。藏經閣建在4米多高洞形的山門之上,呈方形;閣高8.2米,闊13.8米,深8米。閣中央大應立四稜形石柱,木構架為抬樑式屋頂,是重簷歇山式。四周遊廊貫通,環以雕欄,外簷木柱20撐頂,簷角飾 “嘲風”,兩端飾“螭吻”。前為幕式牆,門窗結合在一起,穿堂門,無後窗,頂披黃綠琉璃瓦,雕甍高約40公分,鏤空雲龍。建築古樸典雅,集中體現了明代建築的藝術風格。閣內藏清順治九年(1652年)刊《大藏經》一部;元人手抄本《冊府元龜》一部,142冊,計1000卷,另外還有憨山手書條幅、於七畫像等。

華嚴寺前西側有一塔院,四周環築圍牆,是寺中歷代住的藏骨。院中的一座七級磚塔埋葬著第一代住持慈沾大師,有兩珠蒼松緊繞塔身,虯曲多姿,名“鬆抱塔”,60年代松樹枯死。與磚塔相對的石塔,是第二代住持善和的藏骨處。相傳是農民起義領袖於七兵敗出家,法名善和,圓寂後藏此墓之中。

華嚴寺門前有一條直通海濱的公路,名“華嚴路”,是1930年寺僧仁棟鳩工破石條築成。沿路蒼松夾道,翠竹成林;有時,煙靄橫空,白雲嫋嫋,如九天幻境。路旁有石刻“煙嵐高曠”、“東瀛曉色”、“無風海濤”、“蓮池會海”等。

經政府有關部分批准,華嚴寺現已開放為宗教活動場所。嶗山區在在積極制定規劃,即將在華嚴寺周圍建立國內唯一的以華嚴宗經典教義為依據的大型佛教文化風景旅遊區“華藏世界”。屆時,華嚴寺下方的“山海奇觀”,上方的“那羅延窟”,將與華嚴寺連為一體。在“華藏世界”中,將出現數千尊隨石形而雕造的佛像,蔚為壯觀。同時還將修建一座寶塔,紀念法顯從古印度求法歸國在嶗山登陸的歷史往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