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九範文幫

位置:首頁 > 導遊詞 > 導遊詞精選

城牆導遊詞(精選12篇)

城牆導遊詞 篇1

中國明西安府城牆。在陝西省西安市。建於明洪武三 年至十一年(1370~1378),在唐長安城的皇城和元代奉 元城基礎上擴建而成。原為夯土城牆,明隆慶年間(1567 ~1572) 巡撫張祉在夯土城牆外首次包磚。清乾隆年間 (1736 ~1795) 陝西巡撫畢沅進行大規模的維修和加固, 將包牆增厚,鋪設海墁,並增修排水道、宇牆垛口等。城 牆周長 13.75公里,為中國現存完整、規模最大的城牆。 196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城牆導遊詞(精選12篇)

據文獻記載,明代修建的西安城,西牆和南牆都是 利用原唐代皇城的城牆而增修加長的,東牆和北牆是擴 大新建的。西牆和南牆內均發現有唐代城牆和城門的遺 跡。城牆用黃土夯築而成。明代修建的城牆用黃土加石 灰、細沙並摻麥秸、草渣混合分層夯築而成,夯層厚10 ~12釐米。城牆高12米,底寬16~18米,頂寬12~14米。 牆頂均以三層青磚鋪設海墁,每隔40~60米處,有一磚砌 溜水槽和吐水嘴。城內除四門左側各有登城馬道外,另有6處馬道。城牆內沿牆四周築女牆,外沿牆有垛口5984 個。城牆外壁四周有馬面98座。馬面伸出牆面11米,寬 20米,各馬面之間相距 120米,恰在弓箭和火銃的射程 之內。

城的四角各築有一個突出城牆的角臺(樓),除西 南城角臺為圓形外,其他 3個為方形。據發掘得知,這 種圓形角臺是元代的建制,明代擴建西安城時,因西南 角未動而保留下來。城牆每面各闢一門,東名長樂,西 名安定,南名永定,北名安遠。門外築甕城,門上建樓, 門樓有正樓、箭樓、閘樓三重,閘樓及周圍城牆已在民 國初年拆除,現存正樓、箭樓 6座。除南面箭樓下無門 洞外 (門洞分從甕城左右開),其他3門箭樓下各穿門洞。 門洞高寬 6米,深19.5米。正樓為重樓,面寬七間,進 深二間,高36米,三層簷歇山頂,周有迴廊,樓下及平 座均施鬥□,箭樓以青磚為主結構,面寬十一間,進深 兩間,高33.4米,單簷歇山頂,正面分設四層箭窗,各 12孔,總共48孔,左右各3層,總共9孔。樓的背面有兩 層房簷,均施鬥□,下有簷廊。城外護城河寬20米,深 10米。1983年開始對城牆進行全面整修。

城牆導遊詞 篇2

各位遊客:

大家好!我是這次帶領大家遊覽平遙古城的導遊小李。接下來的時間我將會為大家介紹古老的平遙古城。

現在我們已經到達了平遙古城,平遙古城是我國4A級景區,始建於公元前820xx年——公元前782年,公元1370年擴建,距今已有兩千七百多年的歷史,它是我國“儲存最完好”的四大古城之一。大家看到的這座高大雄偉的城牆有6163米長,12米高,重建於1370年,垛子處高約2米,頂寬約3——5米。請大家跟隨我一起去古城裡面仔細看一看吧!

平遙古城,歷史悠久。據載:西周時期周宣工為抵禦北方遊牧民族的侵擾,曾派兵北伐薩猶,並修建了京陵城。京陵城就建在今平遠縣城東北約7公里的京陵襯,京陵二字作為地名一直沿用至今。這可以說是平遙建城的開端,也是現在乎迢城的前身。從那時起,至今已有2820xx年左右歷史了。

平遙古城的交通脈絡由四條大街,八條小街,七十二個蜿蜒的巷子組成。這四條大街中的南大街是平遙古城交通脈絡的中軸線,從東西大街的銜接處開始,到大南門結束,以古市樓貫穿南北,在街道兩旁,琳琅滿目的飾品和可口的食物都擺在店鋪的櫃檯中,是平遙古城最繁華的商業街,被譽為中國的“華爾街”。西大街從下西門開始,到東和南大街的交匯處,與東大街呈一條貫通的主街。西大街是中國著名的第一家票號——日升昌的誕生街,所以西大街又被譽為“大清金融第一街”。八小街和七十二巷的名稱各有來頭,有的得名於附近的建築或醒目的標誌,有的源於祠廟,還有的已經不知道名字了。

平遙古城還有一個有趣的傳說,鳥瞰古城,它形似龜狀,城門六處,南門為烏龜的頭,門外兩眼水井似龜眼,北門為龜尾,是全城的最低處,東西一共四座甕城,雙雙相對,上西門、下西門、上東門都是向南開,只有下東門是向東開,據說人們是為了不讓烏龜爬行才把它的左腿拉直,拴在距城二十里的麓臺上,所以平遙古城又叫龜城。

今天,我就給大家講解到這裡,大家可以自行參觀古城,參觀過程中,請大家不要亂扔垃圾,不要亂刻亂畫,文明遊覽。謝謝大家!

城牆導遊詞 篇3

各位遊客,這幾天我們已經在車行晨曦或晚霞中領略了古城牆的多彩多姿和古樸深沉。現在我們來到城牆腳下,請大家走上城牆遊覽。

大家一定想知道城牆的真正含義是什麼。“城牆”一詞原是從“城”字引申而來。“城”按《說文》解釋,是“盛”的通假字,“盛”是納民,所以“城”字的本義是土圍民而成國,由此引出城牆一義。被譽為中華民族脊樑的萬里長城的“城”宇,同樣是城牆的意思。只是後來隨著社會的發展,“城”字又包含了今天城市的解釋。“城”字最早出現在周朝的金文中,從字形看活生生地體現了古代城牆的軍事用途。城牆的軍事作用是保衛私有制,而在意識形態上看,城牆的形體規模又是等級森嚴的宗法制的嚴格體現。顯然統治者營造城牆,是用它來保護自己,宣示國威。現在我們看到的西安城牆,是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城垣建築之一。它從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朱元璋下詔修城開始動工,至洪武十一年(公元1378年)完工,歷時8年,是在隋唐京城的皇城基礎上擴築而成的,經過歷代修葺,基本上保持著完整的封建社會城垣建築的面貌,反映了中國古代築城技術的傑出成就。

【城垣規模和結構設施】

各位遊客,那麼西安城牆到底有多大呢?它的結構又是怎樣的?據測算,西安城牆周長11.9千米,其中東城牆2590米,西城牆2631.2米,南城牆3441.6米,北城牆3241米。這樣的規模在國內外都是比較少見的。

大家看見城牆四門外築有護衛城門的小城,那叫甕城。所謂甕城,意為敵人一旦進入,就會受到甕城城牆上面的四面夾擊,猶如甕中之鱉,無法逃脫。甕城外還築有拱衛甕城的小城,古稱羊馬城。古時候大城門的啟閉有規定時間,關閉城門後尚未回城的人可連同自己牽的羊、趕的馬等,進入羊馬城以及今環城公園地帶歇息,等候開城門後再進城。西安的羊馬城在清末已全毀。記得1986年在西安城安定門(西門)甕城北門外約17.5米處發現羊馬城北側門道,長5.5米,寬2.4米。現在大家能看到南門甕城外側已修復的羊馬城,牆體長198米,高9.5米。

護城河外曾有拱衛四城門的四個夯築土城叫郭城。據《西安府志》卷九記載:唐天佑年間,韓建築東郭小城和西郭小城。宋、金、元皆因之。明洪武年間拓城時,東郭小城大部分被包在大城內,留在城外的即為東郭新城。明後期西郭小城記。目前,四關郭城牆體僅存部分殘段,郭門僅在地名上留有其名稱。

現在我們來到西安城內東北處,這裡曾經是明秦王府城,簡稱王城。明初,朱元津封其次子為秦王,命其坐鎮西安,加強對西北的控制。整個秦王府城分為兩重城牆。外城牆稱蕭牆,全系土築成。內城牆因外砌青磚,故稱磚牆。明滅後,蕭牆被毀。清雍正年間,西安修廟宇,秦王府的建築多被拆除,磚城改為八旗教場。目前秦王府磚城只存夯土城殘段若干處。

明代建西安城時,全城城門有4座:“長樂”、“永寧”、“安定”、“安遠”。門名刻於大城門洞外的青石門據上。大城城門上所建的樓房稱城樓,也叫正樓,是守城指揮官的指揮所。甕城城門洞上所建之樓稱箭樓,因樓壁闢有箭窗,是當時發箭防禦之用。到了民國時又開闢了4座城門,俗稱小四門:中山門(小東門),在現在的東新街東端,是為紀念孫中山修建的;勿幕門(小南門),在今天的四府街南端;玉祥門(小西門),在蓮湖路西端,解放後,此門被拆;解放門(小北門),原名中正門,在解放路北端,當年因為隴海路通車到西安而修建,到了1952年因擴建火車站而被拆除。西安在解放後也開闢了新城門,南牆有建國門、和平門、文昌門、朱雀門、含光門。北牆有尚德門。東牆有朝陽門。

一般遊客知道明代建築西安城牆時有98座敵臺,臺上均建有敵樓。但1982年西安市城牆管理所實地調查發現,那些古敵樓沒有留下一個,只有部分尚存礎石。之後,西安重建敵樓12座,為磚木結構,歇山頂式,重簷二層樓,底層周設迴廊。

古代城垣設施不僅修建敵樓、箭樓作用武之備,還修建魁星樓以祭把主宰文運之神魁星。西安魁星樓建在南門城樓東,後遭兵火毀壞。後來在原址上覆建魁星樓,值得一看。

【煥發新顏的古城牆】

各位遊客,經過十多年的整體開發,古都西安已把位於市中心的殘破的明代城垣,改造成頗具特色、中外罕見的環城旅遊風景區。1983年,西安市開始了建國以來規模最大的文物保護開發,到1997年底累計投資2.27億元,不僅全面修繕了城牆,填補了大小洞穴1650個,還重建敵樓四座、角樓2座以及南門月城、閘樓、吊橋各一處,同時對環城河、林、路進行了全面整治。現在,從14條被修復的馬道緩步登城,能見到長1334o米的城垛,還有11500米的女兒牆也全部修復。站在高12米的城頭上舉目遠眺,南邊的終南山、北部的渭水河遙遙相望;俯首四顧,城內城外市容盡收眼底。城上還陳列弓弩。滾木、擂石等防衛工具,城下復設吊橋、雲梯,供人使用參觀。從城牆下到環城河邊,修建了20多座橋,城河到城腳之間的環城綠化帶,成了西安最大的綠化公園,茅屋瓦舍,仿古亭廊,詩碑雕塑,應有盡有。

各位遊客,西安古城牆的開發,受到了中外人士的高度評價:過去把古城牆看作是妨礙現代化城市發展的枷鎖,如今它卻成了使古城增添姿彩的花環。專家們還評價,秦始皇兵馬湘的發掘,一舉成就了世界奇蹟;而西安明代城牆的維修,同樣引起了世界矚目。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專家來此後,一致同意推薦它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一般遊客知道明代建築西安城牆時有98座敵臺,臺上均建有敵樓。但1982年西安市城牆管理所實地調查發現,那些古敵樓沒有留下一個,只有部分尚存礎石。之後,西安重建敵樓12座,為磚木結構,歇山頂式,重簷二層樓,底層周設迴廊。

古代城垣設施不僅修建敵樓、箭樓作用武之備,還修建魁星樓以祭把主宰文運之神魁星。西安魁星樓建在南門城樓東,後遭兵火毀壞。後來在原址上覆建魁星樓,值得一看。

城牆導遊詞 篇4

各位遊客大家好:

前方高聳的磚牆就是我國現存較為完整的四座古城之一的平遙城。距今有 2700 多年的歷史了。迄今為止,它還較為完整地保留著明清時期的縣城基本風貌,堪稱中國漢民族地區現存最為完整的古城。

平遙古城最大的特色就是古城牆。現在,請大家隨我一起登上城牆,觀賞一下古城牆的建構吧。

我們看到城牆上兩邊各有一道短牆,叫"女兒牆",為什麼叫"女兒牆"呢?民間流傳著這樣的故事:早先城上沒有女兒牆,有一次,一個老人被拉來做工,和他相依為命的小孫女也天天隨他來到城上,坐在旁邊觀看。一天,一位累極了的民工昏昏沉沉中竟走到城牆邊上,小女孩怕他掉下去,用力向裡推他,不料用力過大,民工得救了,小女孩卻摔死了。為了紀念她,工匠們在城上修了矮牆,並把它叫做女兒牆。這實在是個感人的故事,但確實說明了女兒牆的保護性功能。 大家都注意到了,城牆每隔一段,就有一個向外突出的部分,這叫做墩臺。墩臺是幹什麼的呢?它是保衛城牆的。有了墩臺,可以從三面組成一個強大的立體射擊網,城防力量大大加強。在每個墩臺上,還修有一座敵樓,上面有孔,也是為觀察和射擊用的。 平遙古城上共有 3000 個垛口, 72 座敵樓,那是象徵著聖人孔夫子的三千弟子七十二賢人。

好了,各位遊客,現在是自由活動時間,可以拍照,拍照時注意身體不要探到城牆外,注意安全,不要在城牆上刻字。謝謝大家的配合。

城牆導遊詞 篇5

各位旅客,本次我們將要遊覽著名的平遙古城。平遙古城是《世界遺產名錄》的文化遺產之一。遊覽時請保持地面乾淨,如果有問題可以問我。

我們首先來到第一處遊覽點:南大街。平遙古城的構成,是縱橫交錯的四大街、八小街、七十二條蚰蜒巷,而我們現在來到的就是四大街其中的南大街。你們看,街道兩旁,老字號、傳統名店林立,是繁盛的傳統商業街。在清朝時期,南大街控制著全國百分之五十以上的金融機構

西大街被譽為"大清金融第一街",與東大街呈一條筆直貫通的主街。而東大街北端和南大街相交,北大街則通往西大街中部。

八小街和七十二條蚰蜒巷,名稱各有由來,有的得名於附近的建築或醒目標誌;有的得名於祠廟;有的得名於一座城中之城;還有一些街巷已經無法探究名字來源了。

平遙古城有許多美麗的傳說,如睡姑姑和藥婆、火燒城隍廟。請你們好好遊覽一下這座美麗的古城吧!

城牆導遊詞 篇6

各位遊客:

你們好,歡迎你們來到這裡旅遊。

襄陽城位於漢江南岸,襄樊市中心。三面環水,一面靠山,是一座山清水秀、景色宜人的古城。因“城在襄水之陽,故曰襄陽也”。

襄陽城雄據漢水中游,楚為北津戌至今已有2800多年的歷史;城池始建於漢;周長7公里;護城河最寬處250米,堪稱華夏第一城池,自古就有“鐵打的襄陽”之說。如今,雄偉壯觀。古樸典雅的城地,與新近修復的仲宣樓昭明臺等歷史名勝融為一體,交相輝映,為我國曆史文化名城之一。襄陽城共有六座城門,即大,小北門,長門,東門,西門和南門。

襄陽城地處漢江南岸,與北岸的樊城隔江相望,是襄樊市委市政府機關所在地。它三面環水,一面靠山,不僅是歷代區域性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更是一座古今聞名的軍事重鎮。因城牆堅固,城高池深,易守難攻,素有“鐵打的襄陽”之稱。自東周至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上下3020xx年,襄陽一直是群雄角逐的重要戰場,戰爭的硝煙不斷瀰漫在它的上空。如今,這裡尚存許多軍事遺蹟。襄陽城始築於漢,唐宋年間改為磚城,增設垛堞,新建城樓。明洪武年間重築,並在城的東北角新添一段城牆,取名新城。全城7322週年米,原有6座城門,分曰:陽春、西城、臨漢、拱宸、震華。每座城門設有甕城或子城,城四隅設有角臺,沿線分設敵臺和烽火臺,城垣上設定垛堞4000多個。城牆最低處7米,最高處11米。

襄陽城六門城樓高聳,四方角樓穩峙,王粲樓、獅子樓、奎星樓綴十里城垣,與鼓樓(昭明臺)、譙樓相映生輝。整個城池和諧地融為一體。

環繞襄陽城的古護城河是古城美景之一。它寬度180米以上,最寬處超過250米,是我國最寬的護城河,現被原樣儲存。繞城泛舟而遊,但見城垣高築、垛堞處處;垂柳掩映、灌木蔥蘢,彷彿置身於畫中,美不勝收。

襄陽城是湖北省重點保護單位。

襄陽城每座城門外又有甕城也叫屯兵城。

萬曆四年,知府萬振孫為六門首提雅稱,分別為:陽春門,文昌門,西城門,拱震門,臨漢門,震花門。因西門是朝拜真武祖師廟的必經之路,故又稱為“朝聖門”。

襄陽城在明清時,古建築較為完整:六門城樓高聳,四方角樓穩峙,王粲樓,獅子樓,奎星樓點綴十里城郭,金瓦琉璃,高牆飛簷,煞是壯觀,整個城池都和諧地融為一體,給人以古樸典雅的感受。襄樊市政府近年來下了很大功夫修復古城,採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保持了襄陽古城牆古樸的原貌。

襄陽城北、東、南由滔滔漢水環繞,西靠羊祜山、鳳凰山諸峰。城牆始築於漢,後經歷代整修,現基本完好,牆體高約10米,厚1.3—1.5米,周長7.4公里,

據山臨水,蔚為壯觀,明人李言恭詩讚“樓閣依山出,城高逼太空。”城下環以護城河,平均寬度180米,最寬處250米,人稱“華夏第一城池”。整個襄陽城佈局嚴謹,形勢險要,自古譽為“鐵打的襄陽”。

這裡城牆堅固、城高池深、易守難攻、固若金湯,素有“鐵打的襄陽”之美稱。城牆始築於漢,時興時廢,保留至今的是明洪武年間(公元1368-1398年)重築的新城。全城周長7322米,原有城門6座,橫匾於書陽春、文昌、西成、臨漢、拱宸、震華6個城門名。每座城門設有甕城或子城,城四隅設有角臺,城牆沿線分設敵臺和烽火臺,城垣上設定垛堞4000多個。

襄陽城為全國曆史文化名城之一,地處湖北省北部,漢水中游。《漢書·地理志》謂:“襄陽位於襄水之陽,故名。”戰國時楚置北津戌,始為軍政重邑。漢時置縣,三國時置郡,此後歷代為州、郡、府治所。漢唐兩代,襄陽城處於歷史上的鼎盛時期。《荊州記》載:東漢時襄陽經濟繁榮,文化發達,城南一帶號稱“冠蓋裡”。漢獻帝初平元年(190年)劉表為荊州刺史,將州治從漢壽遷至襄陽,使襄陽城由縣級治所一躍升為京城以下州的首府,地轄今湖北、湖南兩省及河南、廣東、廣西、貴州等省的一部分,成為當時中南地區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中心。唐代襄陽城為山南東道治所,轄區擴及今陝西、四川的部分地區。明末李自成攻佔襄陽城,並在此建立國家政權,自稱“新順王”,改襄陽為襄京。1950年5月1日,襄陽與漢水對岸的樊城合為襄樊市。

襄陽城,是座巍峨雄麗的古城。她以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化,豐富的文物古蹟,壯麗的山川河流而聞名遐邇,古往今來不知有過多少騷人墨客在此留步,寫下了許多呤誦她的動人詩篇。唐代著名詩人王維泛舟漢江,懷著對襄陽的深厚感情,寫下了富有感染力的詩篇《漢江臨泛》。

古城歷經滄桑,現僅剩臨漢、拱宸和震華等三座城門。在臨漢門上尚保留有一座始建於唐、重築於清的重簷歇山式城樓,經維修後完整無缺。城牆最低處7米,最高處11米,周圍環繞著護城河。古老的護城河主道寬180米,最寬處250米。繞城泛舟遊覽,只見城垣高築,垛堞處處,垂柳掩映,灌木蔥蘢,真乃旅遊的好去處。

好,遊客朋友們,今天就為大家講解到這兒,謝謝各位的支援!

城牆導遊詞 篇7

大家早上好!歡迎大家來到古城西安,很高興認識大家,我是你們本次的導遊,我叫許晨軒,大家叫我許導或晨軒就可以了。下面讓我們開始西安古城牆之旅吧!

首先,我給大家簡單介紹一下西安古城牆,西安古城牆又稱為西安明城牆,位於陝西省西安市中心區,牆高12米,頂寬12-14米,底寬15-18米,輪廓呈封閉的長方形,周長13。74千米。城牆內人們習慣稱為古城區,面積11。32平方千米,著名的西安鐘鼓樓就位於古城中心。

請大家緊跟我不要掉隊,我們前面的是城牆的主城門,像這樣的城門共有四座:我們面前的長樂門(東門);還有永寧門(南門);安定門(西門),安遠門(北門)。它們四座城門作為明城牆的原有城門,因當時的軍事,防禦需要,都是單門洞,且都修建了三道城牆,兩道城牆之間又形成了翁城。至今為止,四座城門中除永寧門外,其餘三座城門都只剩下兩道城牆。

好了,下面是大家自由活動的時間,請大家一個小時後在這裡集合。

本次遊覽結束,感謝大家對我工作的支援,謝謝大家,祝大家身體健康,萬事如意,以後有緣再見。

城牆導遊詞 篇8

八百里秦川,養育了三秦子女,在這塊鍾靈毓秀的土地上,光陰留下了太多的陳跡。從女媧補天、倉頡造字,到周禮秦制、漢唐風姿,這塊土地上無數的太古神話、史書文籍、出土文物和事業遺址,都訴說著它的光輝與滄桑。而這個中最為刺眼的一顆明珠當屬挺立千年西安古城牆。

西安古城牆位於西安市中心區,是明代初年在唐長安城的皇城基本上構築起來的,呈長方形,總周長11.9公里。有城門四座:東長樂門,西安寧門,南永寧門,北安遠門,每個城門都由箭樓和城樓構成。西安古城牆至今已有600多年汗青,是中世紀後期中國汗青上最聞名的城垣構築之一,是中國現存最完備的一座古代城垣構築。

西安古城牆,不只是天下上唯一無二生涯最齊備的,並且以古城牆為主體,輔之以環城林帶、護城河、環城路組成了天下上最非凡的立體公園。可以絕不浮誇地說,她如統一串璀璨的珍珠項鍊,使這個十三朝古都,越發色澤照人。

公元582年,隋文帝錄用聞名構築家宇文愷為國都建樹總計劃師,開始建築宮城和皇城,第二年落成,繼之營築郭城。唐王朝成立後,仍以大興城為都城,改大興城為長安城,彼時的唐城,成為天下上最大的國都,五鳳來儀,儼然天下文明中心;公元1370年,大明王朝在唐皇城的舊址上,開始大侷限地製作秦王府和西安城牆——西安城牆出世,以後他便紮根於這座都市,妥當猶如父親堅硬的臂膀,成為中原子女們靠不到岸時的最好依偎。

3000多年的建城史,1100多年的建都史……光輝的汗青成績了西安本日的多姿神韻。而千百年來,深深紮根於這座都市的古城牆則比斗轉星移的光陰更令人打動和感應,也無疑成為這座帝王之都最富有象徵意義的符號,掩護住了包羅城牆在內的富厚的汗青文化遺蹟,也就保住了我們的根。西安城牆是固化的汗青,更是鮮活的人文,不只僅是餬口在這裡的西安人有一種難以割捨的古城牆情結,中外遊人來西安,多半要登臨古城牆。

唐初和尚玄奘西天取經。貞觀十九年,公元645年玄奘返回長安他從古印度帶回了657部梵文佛經。取經回來玄奘受到皇城百萬臣民的隆重接待唐太宗派宰相房玄齡歡迎玄奘。歡迎典禮在朱雀門進行。

早在明王朝成立前,當朱元璋攻陷徽州後,一個名叫朱升的隱士便彙報他應該“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朱元璋採用了這些提議。當世界同一後,他便呼籲各府縣廣泛築城。朱元璋覺得“全國山水,唯秦中號為險固”。西安古城垣就是在這個建城的高潮中,由都督濮英主持,在唐皇城舊城基本上擴建起來。

十三朝光陰更替,上千年的日日夜夜孕育了古城牆的威嚴重穆,厚重的汗青泛著褐色見證期間的盛衰。巍巍城樓,並非堅不可摧,晨鐘暮鼓,舊事終將遠去。

登臨古城牆,俯視城下,環城林帶,滴紅流翠;護城河裡,碧波激盪,飛舟點點……耳畔,尚有風吟唱的聲音,是一種令人沉浸的聲音。由於這樣的聲音,能將人等閒吹入汗青之中,是足以收懾人的心魂的吟唱。汗青剎那間無可言說,惟有敬畏。俯瞰古城表裡,遙望巍巍雁塔,凝聽鐘樓鐘聲,撫摸城牆垛口留下的炮眼槍痕……那戰火紛飛、金戈鐵馬、硝煙瀰漫的汗青好像再度上演。而迂腐的城牆,此時猶如一位飽經滄桑的老人,向我們和平地論述著古往今來的汗青。然則剎時的感應事後,我便大白,那汗青著實已永久地留在已往。曾經的氣魄磅礴凝成了而今的永恆,而此刻的古城牆留給我的,更多的是和善與和平,似乎一條在汗青長河裡游泳的魚,從太古一起游來。

徜徉城牆,那堅硬的根本、厚重的城門、巨集偉的城樓凝重肅靜,聯貫的形體與光陰染上的青灰色調古樸大氣,別具風骨。

行走在塵封已久的古道,腳下的青磚傳來隱約戰鼓殺聲,城樓上,灰瓦朱漆顯得莊重嚴重,飛簷滴水,紅燈高挑,遠可觀殺敵嘹陣,近可聞馬嘶雲嘯,倏然就把人帶去了誰人戰鼓雷雷的長遠年月……

緩步在青灰色的城牆上,腳下的每一片磚都刻著字。難怪西安人說,在西安,每一塊磚都是汗青。落日的光線照射著迂腐而斑駁的城牆,那份大氣和凝重,是無法用說話形容的。環視周圍,滿眼都是飄零的旗子,與同樣青灰的垛口對比,汗青的硝煙已經散去,唯留緩緩清風與清幽。城牆外,野草蔓生;城牆內,譁鬧一片。城牆表裡雖隔一牆,卻是兩個天下。悄悄地站在城牆上,天下靜止在這裡,溘然有一種不知今夕是何年之感。遠觀,綺麗的鐘鼓樓上華燈初上,近處,牆角下交往的人們好像都在為各自的餬口奔波。

西安古城牆屢經災害,歷經戰事蒼桑,一任風雨的剝蝕,卻安全無事地生涯了下來。目前,古城牆滄桑、古樸,千百年來緘默無聲,但它卻並不孤傲,它早已與古城人民融為一體。

城牆導遊詞 篇9

各位遊客大家好,我們現在看到的這座古城堡就是明西安城牆。明西安城牆是明初在唐長安皇城的基礎上建築起來的。它是我國中世紀機後期歷史上最著名的城垣之一,也是我國古代城垣中至今儲存最完整的一處,同時,也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最完整的古代軍事城堡設施。

城牆是中國冷兵器時代城市的傳統防禦設施。我們在距今6000年前的半坡遺址看到,半坡人在居住地周圍挖掘深溝,以提防野獸和外部的襲擊。如果把半坡村落視為城市的最初萌芽,深溝也就是當時相當於城牆的設施。待到人們發明築牆技術後,城牆自然伴隨城市同時誕生,成為古代城市的顯著標志了。據史冊記載:“築城以衛君,造郭以居,此城郭之始也。”這大約是在距今約4500年前的原始社會晚期。

西安作為千年古都,歷代曾多次修築城牆。它們多數被歷史的塵埃掩埋。但我們看到的這座城牆仍可追溯到公元六世紀的隋代。公元581年,隋文帝楊堅建立隋朝,並於第二年在龍首塬北麓修建了大興城。大興城規模龐大,結構嚴密。除環繞城市的外郭城城牆外,城內環繞宮城和皇城也築有城牆,形成“城中有城”的格局。唐王朝建立後,將隋代的大興城改名為長安城。唐長安城基本上沿襲了大興城的規模和佈局,只是對大興城進行了擴建和修建。唐代末年,朱溫挾持唐昭宗逃往洛陽,留守長安的佑國軍節度使韓建出于軍事防守需要,放棄外郭城和宮城,把長安城縮小到皇城之內,以皇城城牆作為長安城的城牆,形成自五代至元的長安城規模。公元1369年,明王朝大將徐達從山西進入陝西,將原來的奉天路改為西安,意為“西方長治久安”。從此開始了明在西安的統治,也拉開了明在西安修築城牆的序幕。由於西安在歷史的政治、軍事地位極高,所以,明王朝在對全國廣築城牆的過程中,對西安城牆的修築更為重視。朱元璋任命長興侯耿柄文和都指揮使璞英主持修築。從洪武三年,也就是公元1370年,到洪武十一年,也就是公元1378年,歷時8年,西安城牆的修築才全部竣工。明西安城牆修築得高大堅固,西、南兩面城牆基本上和唐長安城皇城的範圍相同。東、北兩面城牆分別向外擴移了三分之一。這座城牆的外形是一座長方形。城牆高12米,頂寬12—14米,底寬15—18米。南城牆長4256米,北城牆長4262米,西城牆長2706米,東城牆長2886米,周長13.9公里。最初的西安城牆採用黃土夯打而成。在城牆牆基和牆頂還分別有一層厚80釐米和45釐米的三合土層。這種三合土用黃土與石灰、糯米汁、獼猴桃汁拌合而成。乾燥之後,堅硬如石,用鎬都刨不動。

西安城牆自明代初年建成後,歷代屢有修葺。明穆宗隆慶年間,也就是公元1568年,陝西都指揮使張祉為原來的城牆內外包砌了青磚。清乾隆年間,也就是公元1781年,陝西巡府畢沅對城牆進行了大規模補修。沿舊城牆先圍基石後灌腳,再用黃土逐層夯打,至頂部鋪砌青磚,並對整個城牆外壁加厚磚面。城牆內每隔40—60米,用青磚砌築水槽一道,排除城牆頂面雨水,對西安城牆的長期保護起了重要作用。尤其是自1983年以來,陝西省和西安市人民政府對這座古城牆進行了大規模修繕,補建已被拆毀的東門、北門箭樓、南門閘樓、吊橋,並建成了環城公園,使這座古建築重新煥發了昔日風采。

西安古城牆包括護城河、吊橋、閘樓、箭樓、正樓、角樓、敵樓、女兒牆、垛口等一系列軍事設施,構成科學、嚴密、完整的軍事防禦體系。

護城河也叫“城壕”,是城牆的第一道防線。它可以阻滯敵人進攻,甚至可以利用有利地形把敵人趁機消滅。環繞西安城牆的護城河寬20米,深7米。跨過護城河就是城門,而連線護城河與城門的唯一通道就是吊橋。吊橋的橋頭兩側有鐵環,貫以粗大的鐵索與麻繩,系在閘樓上,用滑輪控制升降。平時,守城士兵聽從晨鐘暮鼓的指揮,早晨降下吊橋,開啟城門;晚上升起吊橋,斷絕交通。一旦發生戰爭,吊橋升起,城門緊閉,城門就成為堅固封閉的戰鬥堡壘。

城門是城防體系的重點,也是薄弱點。平時,它是出入城市的通道。戰爭時,又是攻守雙方爭奪的首要目標。因此,明代十分重視完善城門防禦設施。尤其值得注意的一大技術突破是採用了券拱式城門。明代以前,城門沿襲磚門的過樑式結構。從軍事角度看,這種城門的最大弱點是經不起火攻。因此,城門上往往眼設定水池,以防敵人火攻。也因此留下“城門失火,殃及魚池”的成語。券拱式城門的出現從根本上解決了這個問題,一色青磚結構不僅使得城門更加堅固,而且可以有效地抵禦火攻。

在古代,雙方作戰,當敵人跨過護城河時,城門卻又攔住了去路。所以,在攻城的一方常有幾個人扛著粗重的木樁前來撞門,要花費好長時間才能將城門撞開,而有時也可能撞不開。明西安城的城門非常堅固,門扇用厚達16釐米的木板製成,一扇城門須用木材2.8立方米,重達3.19噸。門扇上下橫匝著9道寬15釐米,厚23釐米的鐵條加固,每兩道鐵條的間隔處,釘有180枚四稜攢頂的鐵蘑菇針。整個門扇上共有1800枚鐵蘑菇針。這樣密集的釘群,擠密了門扇的木材,增加了門扇剛度,使箭矢無法射入。有的城門還在門扇後的城門洞內,設定了拒馬樁、陷馬坑、鐵蒺藜等,進一步阻擋敵人進攻。

為了提高城門防禦的保險係數,城門實際上由三重組成,即:閘樓、箭樓和主樓。閘樓在最外,它的作用是升降吊橋,也叫“闕樓”、“樵樓”。象徵門闕,兼用來打更。閘樓三面有城牆與主城牆相連,形成一個半月形的立體空間,叫“羊馬城”。敵人即使攻入閘樓城門,也好似進入甕內,會受到來自四面居高臨下的攻擊,因此樓下這一空間也叫“甕城”。箭樓在正中,正面和兩側都有窗戶,供射箭用。箭樓與箭樓之間用圍牆連線起來的也叫“甕城”,甕城內可屯兵。無論敵人進入第一甕城還是第二甕城,箭樓均可發揮攻擊作用。正樓在最裡,正樓上面的城樓是城門的主題建築。城樓距地面高約32米,長43.2米,三重飛簷,四角高翹,迴廊環繞,莊重穩健,是主將鎮守指揮的所在。城牆外側,每隔120米有一個突出於城牆主體之外,寬20米,長12米的敵臺,俗稱“馬面”。整個城牆上共有“馬面”98座,“馬面”上面的建築叫敵樓,兩個敵臺之間相距120米,正好形成一個立體交叉射擊區域。也正是弓、弩、箭等古代遠射程冷兵器的有效殺傷射程。而它的一面為60米,為“一箭之遙”。這樣的佈局便於從側面射殺攻城的敵人。因此,古人有評論說:“有城無臺,亦如無城,是城所以衛人,臺又所以衛城也。”敵樓供士兵避風雨和儲備物資。城牆上外側有矮雉,又稱“垛牆”,整個城牆共有5984個矮雉。垛牆上有垛口和方孔,可供射箭和嘹望。內側的矮牆稱為“女兒牆”,牆高1米,沒有垛口,它的作用是為了防止士兵行走時墜入牆下。在西安城牆四角各有一座城樓叫“角樓”。如果你繞城一週,就會發現,城牆的四個角唯獨西南角是圓形的,其它三個角是直角,那麼這是為什麼呢?其實這個角是保持了元代長安城蒙古式風格的轉角圓狀。明城牆在隋、唐、元代城牆遺址基礎上改建而成,範圍和唐長安城皇城範圍基本相同。

城牆導遊詞 篇10

西安城牆景區位於西安市中心區,現存城牆建於明洪武七年到十一年(1374-1378),至今已有600多年曆史,是中世紀後期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城垣建築之一,是中國現存最完整的一座古代城垣建築。呈長方形,牆高12米,底寬18米,頂寬15米,總周長13.74公里。有城門四座:東長樂門,西安定門,南永寧門,北安遠門。呈長方形,牆高12米,底寬18米,頂寬15米,總周長13.74公里。西安城牆是在唐皇城的基礎上建成的。完全圍繞“防禦”戰略體系,城牆的厚度大於高度,穩固如山,牆頂可以跑車和操練。

早在明王朝建立前,當朱元璋攻克徽州後,一個名叫朱升的隱士便告訴他應該“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朱元璋採納了這些建議。當全國統一後,他便命令各府縣普遍築城。朱元璋以為“天下山川,唯秦中號為險固”。西安古城垣就是在這個建城的熱潮中,由都督濮英主持,在唐皇城舊城基礎上擴建起來的。

明代擴建後的西安城牆高12米,頂寬12-14米,底寬15-18米。城牆每隔120米修敵臺一座,突出在城牆之外,頂與城牆面平。這是專為射殺爬城的敵人設定的。敵臺之間距離的一半,恰好在弓箭的有效射程之內,便於從側面射殺攻城的敵人。城牆上共有敵臺98座,上面都建有駐兵的敵樓。

西安屬季風氣候,春秋兩季既無嚴寒又無酷暑,最適合出行。7、8兩月太熱,不適合遊覽,如果是夏季,儘量選擇早晨或者落日後上古城牆。

城牆導遊詞 篇11

各位遊客,我們現在來到了中華門城堡。城是人類社會由野蠻向文明發展的標誌之一。城在古代是重要的戰略、防禦工事。也是人類生活的基本空間屏障。我國有三千年的建城史,有兩千多座大小城池。建於600多年前至今基本儲存完好的南京城垣全長33。676公里,比巴黎城牆還要長,是世界至今儲存最好最大的都城城垣,是全國重要文物保護單位。1356年朱元璋攻下元朝統治的“集慶路”,改名“應天”,他聽取了謀士朱升的建議“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花費20xx年的時間興建了這城池。

當年朱元璋在修築明城牆的時候,用了黃金600萬兩,這樣的巨資一半是由國庫所撥款,另外一半是由江南的富戶攤派的。而江南首富,沈萬三認領了將近三分之一的建城費用。

修城所用的磚都是來自湖南、湖北、江西、江蘇、安徽五省,由20多萬工匠燒製。使用五省燒製的城磚3。5億塊,磚的規格長40cm、寬20cm、厚10cm、重約15-20kg。每塊磚的側面都刻有燒磚工匠、提調官等人的名字以及燒製時間等字樣,以示責任到人,也正因為如此嚴格的責任制才使600多年前的這座明城牆歷經戰火依然保留至今。城牆上的字揩書、行書、草書、篆書、隸書均可見到,刻字方法有陰刻和陽刻,城磚上的字數最多的達69字。南京明城牆中還使用了六朝、南唐舊城磚。

南京城牆的建設可分為四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對六朝和南唐以來遺留下來的部分舊城加以整修和擴建,疏浚河道;第二階段是與鳳陽中都並建時期,對舊城垣維修加固,並向北拓寬到江邊;第三階段是集中南京建成,改造聚寶、三山、通濟等城門,這時南京城已初顯規模;第四階段開始修建外廓,周長百里,有外城門十八座。

朱元璋於1366年到1386年建造南京城垣,建造的這座城堡打破了傳統建築中軸方位對稱的模式,而是因地制宜,負山繞水,採取沿崗壠之脊築城;利用天然河湖,挖土方填充城牆形成高城深壕,以實戰的需要而建造的。明京城形狀似葫蘆(又說似芭蕉扇)南北長10千米,東西長5。67千米。數十萬人耗時20xx年建的南京城垣,周長33。676千米(今存23。743千米)。南京城牆高14-26M,城基寬14M,上寬4-9M;外層牆上設有雉堞(箭垛)13616個,藏兵洞200多座。除崗丘外,城下部以石灰石條石為礎,上部砌城磚,砌磚用蓼草漿、石灰、細沙、桐油拌成的夾漿粘合。明城牆之所以620xx年屹立不倒,正是因為使用了這種黏合劑。

城牆的頂部用磚砌成外高內低的斜坡,城牆兩邊內側有水槽。女牆每間隔60米,就設一個出挑70cm的石水槽,將城牆上的水排到城內石明洞,再由排水溝將水排出城外。這個排水系統同時也可以將城內地面澇水排出城外。

“內十三,外十八,城門栓子向外插。”這句南京的諺語正好說出了南京的城門數目。南京城十三個城門可以用清朝吳敬梓的歌訣來說:“三山聚寶連通濟,洪武朝陽達太平,神策金川臨鍾阜,儀風(定)淮清(涼)到石城”,甕城有一甕、二甕、三甕;外郭設門18座,由於外廓的城門多是由黃土夯制,民間俗稱“土城頭”,因此沒有保留至今的的外廓城門;但如堯化門、麒麟門、仙鶴門、安德門、江東門等仍舊做為地名使用。

中華門城堡原名叫“聚寶門”,因為正對著城南的聚寶山而得名,1931年因在它的北面修了一條中華路,而更名為“中華門”。這門上的三個字,是蔣介石先生手書的。中華門是內外秦淮河距離最近的地方,地勢極為險要,易守難攻,能起到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作用。城堡南北長129米,寬118米,佔地一萬六千五百多平方米,。中華門一城三甕,它的平面呈一個“目”字型,兩側有二道登城馬道,城堡內有27個藏兵洞。

中華門城堡由三個甕城組成,8。5米高的內城牆將城堡內三座甕城相連,三道甕城形成“目”字型封閉格局。城堡的東西兩側,有兩條寬11米的登城馬道,是戰時運送軍用物資上城的快道,也是將領驅馬直上的通道。馬道、內牆使守兵可居高四面向下攻擊,令突入之敵無處遁逃。在中華門城堡內,有27個大大小小的藏兵洞,藏兵洞是供士兵休息及擺放一些備戰的物資的地方,南面第一道城門的底層兩側各有3個,登城馬道下各有7個藏兵洞,第二層還有7個藏兵洞,可以藏兵3000。在從兩側的馬道繼續走,可以到達第三層平臺,明代時第三層上建有鏑樓,現在我們已經看不到了,它毀於日本侵略者的戰火。現為平坦樓臺。中華門城堡每道甕城都有一門一閘。每道拱式門都是雙扇鐵皮包裹的木質大門,洞內設有可以上下啟動的千斤閘,每道甕城上正中原原都設有一個小城樓,樓內有升降千斤閘的絞盤車,現在升降千斤閘的絞盤車已無存。現在城門洞兩側可以見到從底到頂寬20釐米的石槽就是當年升降千斤閘的長槽。但我們任然可以想象出,在冷兵器時代。敵軍攻破城門,湧入城內,城門裡的千斤閘就會迅速降落,切斷敵人退路,將敵軍困在甕城之中,然後藏兵洞中伏兵四出,或萬千齊放,或礌石滾木齊下,殲敵於封死的甕中,恰如“關門打狗”“甕中捉鱉”

中華門城堡在軍事上是古城的一大屏障,對守護南京起著重要作用,西有外秦淮,西南至北為長江,故此門極為重要。1853年太平天國洪秀全率太平天國起義軍和清軍的一次次激戰、1920xx年辛亥革命時期江浙聯軍司令徐紹楨指揮部隊與張勳的清軍殊死搏鬥、最驚心動魄的是抗日戰爭中的南京保衛戰,國民黨將領唐生智率領守軍84師頂住了日軍30多次進攻,與日軍展開肉搏戰譜寫了中華民族的正氣之歌。中華門城堡西面還有沈萬三故居。研究古代京城的宮城、皇城、京城、外郭可以瞭解古人生活的都城及建城的思想觀念有重要意義。

城牆導遊詞 篇12

大家好,我是你們的導遊,大家可以叫我小王。很榮幸能為大家服務,今天我帶大家去參觀西安城牆。

我們現在看到的這座古城堡就是明西安城牆,是明初在唐長安皇城的基礎上建築起來的。它是我國中世紀後期歷史上最著名的城垣之一,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最完整的古代軍事城堡防禦設施。

西安作為千年古都,歷代曾多次修築城牆。它們多數被歷史的塵埃掩埋。我們現在看到的城牆可追溯到隋代。公元1369年,明王朝大將徐達從山西進入陝西,將原來的奉天路改為西安,意為“西方長治久安”。拉開了明在西安修築城牆的序幕。歷時8年修築完的城牆外形是一座長方形。城牆高15米,頂寬12—14米,底寬16—18米,周長13。9公里。最底層用黃土與石灰、糯米汁拌合而成,乾燥之後,異常堅固。

西安古城牆包括護城河、吊橋、閘樓、箭樓、正樓、角樓、敵樓、女兒牆、垛口等一系列軍事設施。好了,現在讓我們親自來感受這座科學、嚴密、完整的軍事防禦體系。

這就是我們今天遊覽的西安城牆,它是世世代代陝西人的驕傲,是唐代文明的象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