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九範文幫

窮國富國的不平等國際經濟關係探究

臨近畢業了,大家的論文寫好了嗎,下文是窮國富國的不平等國際經濟關係,希望大家有所收穫!

窮國富國的不平等國際經濟關係探究

國際經濟關係反映了各國之間在經濟交往中的地位關係以及對國際經濟事務和規則影響上的力量對比,文章主要從國際貿易關係和國際經濟秩序為研究出發,分析了在南北兩極分化下,富國和窮國之間不平的等國際經濟關係的原因,富國憑藉高有機構成、高工資、高價格和高壁壘的“四高”優勢和措施並通過對國際經濟秩序的強大控制力,形成並極力維護不平等的國際經濟關係。

一、國際經濟關係概述

(一)背景

經濟全球化是當今世界發展的重要趨勢,隨著國際分工和經濟全球化的日趨加深,世界各國間的經濟聯絡日益緊密。一方面,在各國的貿易與合作中,它提高了資源利用效率,推動了全球生產力大發展;但是另一方面,利益的分配卻並不公平,在日益加劇的國際競爭中,由於實力差距,發展中國家在與發達國家的經濟交往和聯絡中處於不利地位。面對不利的外部經濟關係,如果國內缺乏強大的內在發展動力,將使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的差距進一步拉大,一些最不發達國家將被排除在經濟全球化之外,越來越被“邊緣化”。

兩極分化的日益突出,南北窮國富國之間的不平衡發展,證實了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關於不平衡發展規律的論述。在新的國際政治經濟格局下,暗含著當今國際經濟關係中的不平等。

(二)文獻綜述

世界貧富各國間的經濟聯絡很早就開始出現並不斷髮展,國際經濟關係也隨之深入,經濟全球化的趨勢下,貧富各國之間的國際經濟關係對各國經濟發展的作用越來越大,並且直接影響到各國經濟發展的平衡。對於國際經濟關係的影響,國際上存在不同的理論和觀點:

從著名的亞當·斯密的絕對成本優勢,以及更進一步的大衛·李嘉圖的國際貿易理論和比較成本說為始,建立了互利平等國際經濟關係的理論基礎。然而,這些理論存在明顯的片面性。就像大衛·李嘉圖的國際貿易理論一樣僅關注貿易所得卻不考慮貿易所得的分配是否公平的問題,掩蓋了發達資本主義國家與發展中國家之間不平等的經濟關係。

到了六十、七十年代,以a·伊曼紐爾、阿明等人為代表形成“依附學派”,強調現有國際分工形成發展中國家對發達國家的經濟依附。他們從理論上闡述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存在著不平等交換和價值轉移,並將窮國向富國的價值轉移歸結為工資差別。這一結論誤把現象和方式當做了原因,工資差別並不是富國從窮國獲得剩餘價值轉移的根源也不是唯一的手段。

二、國際貿易關係中的不平等

在國際貿易關係中,為了實現價值或剩餘價值轉移,發達國家所依靠的手段和優勢可以概括為“三高”:高有機構成、高工資、高價格。

(一)高有機構成

經濟全球化背景下,根據馬克思主義價值與生產價格理論,如果國際市場存在自由競爭,利潤轉化為平均利潤,商品價值轉化為生產價格時,剩餘價值會再分配,從有機構成高的部門流向有機構成率低的部門。

第二次世界大戰直至今天,相同產業內部因技術差距引致的分工逐漸佔據指導地位,少數經濟發達國家成為資本(技術)密集型產業國,廣大發展中國家成為勞動密集型產業國。在這樣的國際分工下,窮國貿易品一般為資本有機構成低的初級產品或中間產品,通過部門間國際貿易,即使忽略發達國家的壟斷市場力量,窮國的剩餘價值仍然會不斷向富國轉移。反應在在生產價格的形成過程中如下:假設a為欠發達國家,b為發達國家,分別集中於ⅰ和ⅱ行業,資本有機構成c/v分別為1和2,剩餘價值率100%。則對於不變資本c、可變資本v、剩餘價值m、價值v=c+v+m、利潤率t、利潤p=t*(c+v)以及生產價格p,a國家為10、10、10、30、40%、8、和28,b國家為20、10、10、40、40%、12和42。

可以看到,在國際生產價格形成後,發達國家憑藉其出口產品所在行業的高有機構成,按42的價格出售其價值為40的產品,而發展中國家價值為30的產品卻只能按28的價格銷售,發達國家所得到的大小為2的價值,正是在國際貿易從發展中國家轉移而來的。

(二)高工資

隨著眾多發展中國家不斷採取產業升級、改變出口產品結構、引進技術裝置等政策措施,在與發達國家的貿易中,具有相近甚至相同有機構成的部門內產品貿易比重不斷上升。這時,發達國家也就更難憑藉高有機構成保持優勢地位,獲得價值轉移。

但是,即使是在資本有機構成一致的部門,由於窮國經濟發展水平、勞動力剩餘以及工會弱小等因素,相對低的工資水平同樣導致高剩餘價值在貿易中剩餘價值流向富國。假設國家a和b都出口行業ⅱ的產品,而且具有相同的資本技術構成,只是國家b的工人工資水平是a國的五倍,這樣a國價值為2的可變資本就能僱傭到同b國同量的工人,原來用來支付其工資的8個單位的價值也轉化為剩餘價值。反應在在生產價格的形成過程中如下:

設國家a和b的配置資本c均為70,不變資本c均為10,則對於可變資本v、剩餘價值m、價值v=c+v+m、利潤率t、利潤p=t*(c+v)以及生產價格p,a國家為2、18、30、20%、14、和26,b國家為10、10、10、30、20%、14和34。

按照“依附論”思潮的代表學者a·伊曼紐爾、阿明的觀點,在這種情況下,雖然a和b用同樣的技術生產同樣的產品,並在國際市場上進行銷售。可是,b國的工資水平高於a國。“這樣a國較高的剩餘價值率提高了兩國的平均利潤率,低工資國(a)以同樣生產率的等量勞動,在國際交換中所得低於貿易國b。”

但是,這種價值轉移從根本上講,並不是基於高工資的。就像阿明在《不平等的發展》中所說,“產品必須有一個一致的價格,即在世界市場上實行的價格”。如果是自由競爭的市場環境,發達國家在競爭中要麼損失利潤要麼失去市場。而其產品能夠在世界市場上同欠發達國家的產品競爭,佔有一定的市場,必然是基於其具有的影響價格的市場力量。

(三)高價格

發達國家資產階級並不會滿足於提高工人階級的收入,因此在高工資造成的較高價格基礎上,他們要求更高的價格和更高的利潤。憑藉在知識技術上的領先優勢,以及對核心技術的控制,他們在很多部門都具有壟斷力量,制定高於生產價格的壟斷價格,獲得壟斷利潤,進一步剝削窮國。少數發達國家對國際貿易的壟斷,使這些發達國家的壟斷組織能以壟斷高價銷售工業品攫取高額利潤。

以國家b進行產業ⅰ的生產為例,其不變資本c、可變資本v、剩餘價值m、價值v=c+v+m、利潤率t、利潤p=t*(c+v)以及生產價格p分別為10、10、10、30、17.5和37.5,而壟斷價格則高於37.5。

因此,在積極推進“全球化”戰略的同時,發達國家一直努力在資訊科技、生物技術、新材料技術以及核技術、航空航天技術、整合製造技術等戰略技術上竭力保持其領先優勢和壟斷地位,一面不斷加大研發投入,一面拒絕對發展中國家進行經濟技術合作的自由化。

當然,這些不平等並不是彼此獨立存在的,而是在國際貿易中同時發揮作用,相互強化的,而且隨著國際貿易結構的變化,其重要性也此消彼長,譬如隨著發展中國家對不平等國際分工的認識加深,不斷採取措施改變出口產品結構,這一手段的重要性會逐漸減弱,而隨著國際投資和跨國壟斷集團的發展,壟斷力量的作用不斷加強。

三、國際經濟秩序中的不平等

舊的國際經濟秩序主要表現為世貿組織、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但是這些國家間政府機構的投票權卻是按經濟實力分配而非人口或國家,因此很大程度上,它們是掌控在發達國家手中的,在國際經濟事務中,富國通過這些機構實現他們的經濟意圖,給窮國施加各種不平等的政治經濟條款。 至今,廣大發展中國家在imf中所佔的份額仍然較小。到二十世紀末西方工業大國——美國、日本、英國、加拿大、法國、德國、義大利仍控制了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中約一半的表決權,亞洲國家除了日本以外,所享有的表決權比重都低於3%。

通過對國際經濟協調機構的控制,發達國家在國際援助中附加各種政治經濟條款;在國際貿易糾紛中取得貿易談判的優勢,有利於其實施不合理反傾銷、貿易壁壘或更難控制的技術壁壘,使部分發展中國傢俱有絕對優勢的出口產業失去正當競爭環境,產品價值難以在國際貿易中得到實現。例如,在一些發展中國家具有絕對優勢的勞動密集型產業,發達國家缺少市場力量,無法在高價格下保持市場佔有,發展中國家在競爭中具有成本優勢。

在這些產業中,由於缺少維持高價格的市場力量,發達國家的高工資意味著高成本的競爭劣勢。但是,發達國家則通過各種貿易壁壘,提高發展中國家產品價格、限制貿易數額,損害窮國貿易利益,保護本國產品的競爭力,而且產生了環境和技術壁壘等更加隱蔽和難以限制的方式。

四、總結

綜上所述,發達國家能夠,取得不平等國際經濟關係中的優勢地位,其根源在於富國通過技術、資本壟斷以及對國際經濟事務的控制權而掌握的市場力量,主要包括兩類:一是來自市場內的壟斷力量。通過對先進技術、資本、祕方以及經營管理經驗等的壟斷;二是源自市場外的影響遊戲規則的力量。通過不平等的國際經濟秩序,控制國際經濟事務、實施各種貿易壁壘,獲得競爭優勢。

發達國家憑藉各種市場力量,取得了不平的國際經濟關係,並通過四種手段實現對窮國的剩餘價值的攫取,概括為“四高”:高有機構成、高工資、高價格和高壁壘。

因此,在國際貿易中,雖然通過生產自己相對擅長的產品生產,窮國在交換中可以得到更多的產品(直接利益)以及技術外溢(間接利益),但這些利益的獲得並不順利。一方面,發達國家的貿易壁壘常常會盤剝甚至阻斷這一利益,而且方式越來越隱蔽(如技術壁壘),儘管這可能是雙贏的;另一方面,雖然在交易中存在“比較利益”,相同的勞動時間雙方都能得到更多的產品,但是其總量是有限的,分配是傾斜的;而對於技術外溢,始終是被動的,受制於人的。

雖然在國家外部與發達國家之間存在不平等的國際經濟關係,但這種外部因素並非獨立發揮作用,而是和內部因素共同決定國家的發展。如今,窮國在對外關係上處於不平等的地位,要擺脫依附境況,實現發達的發展,必須作出兩方面的努力:一是在內部需要有完善的發展計劃和戰略,這樣才能使內部的積極因素處於主導地位,而不受富國的思想和意志左右,積極而有選擇、有節制地參與全球化;二是積極努力地爭取建立國際經濟新秩序,逐漸改變不平等的國際經濟關係,才能最大限度地分享全球化的利益。

上文是窮國富國的不平等國際經濟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