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九範文幫

位置:首頁 > 自我鑑定 > 自我評價

項羽為什麼會敗給劉邦(精選10篇)

項羽為什麼會敗給劉邦 篇1

應該來説項羽構建的霸主體系取得了一定成效,橫山王、臨江王聽其調遣謀殺了義帝,雍王章邯為其死戰,但是不得不承認,春秋時代已成歷史,霸主體系所依賴的宗法秩序早已解體,項羽理想的秩序已經失去了生存的土壤。隨着義帝被害、田榮叛亂、漢王還秦,項羽一心構建的霸主體系轉瞬間便灰飛煙滅。

項羽為什麼會敗給劉邦(精選10篇)

由此我們再來回想鴻溝議和,或許便能理解為什麼項羽會如此輕易的相信了劉邦,因為在項羽的理解中,他至死都以為劉邦只是與其爭奪霸主之位,鴻溝議和便是與之平分霸權,他以為劉邦的目的已經達成,但是他未能料到,漢王想要的不是霸權,而是整個天下。

至此對於項羽的天下秩序已經論述完畢,但是若與西周時期的分封對比,我們會發現項羽分封的一個重大不同,那就是宗室無一人受封,那麼宗室在項羽對於天下的規劃中處於怎樣的地位呢?這就需要解析項羽的國內體制。

項羽為什麼會敗給劉邦 篇2

司馬遷已經向讀者交代過,項羽這二十八個對劉邦五千人的戰鬥是在“自度不得脱”的前提下進行的,但讀者往往不太注意這“自度不得脱”幾個字,而把注意力全部放到了司馬遷對項羽的抒情描寫上。他説項羽逃到烏江浦時有一隻小船划過來,船伕喊項羽上船,項羽笑道:“天之亡我,我何渡為!且籍與江東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無一人還;縱江東父兄憐而王我,我何面目見之?縱彼不言,籍獨不愧於心乎!”這是司馬遷為項羽最後塗飾的最壯麗的一筆。如果沒有這段話,則項羽只不過是個最後從容戰死而已;有了這段話就表現了項羽的一種人生態度:他要用他的死來殉自己的事業,來殉自己的部下,來殉一切曾經支持過自己、擁護過自己的千千萬萬的人民大眾,也包括兩千年來讀這段歷史的千萬百萬讀者;有了這段話就使項羽的最後戰死成為一種自覺的有意義的行為,這就是司馬遷所説的“死有輕於鴻毛,有重於泰山”。至少給人的感覺上是這樣的。

項羽為什麼會敗給劉邦 篇3

項羽進入咸陽後,引兵屠戮咸陽,殺秦王子嬰,火燒秦王宮,大火連續燒了三個月沒有滅,蒐集寶物美女準備回江東,有人勸項羽説關中富饒,可以成王霸之業。但項羽見秦王宮都已經被毀壞,自己又迫切的想回到江東,於是不聽。那人又説,都説楚人性情殘暴,果然是這樣。項羽聽到後,把那個人殺了。這是暴虐,是喜好恭維,敢做還不讓別人説。

司馬遷説:“吾聞之周生曰舜目蓋重瞳子,又聞項羽亦重瞳子。羽豈其苗裔邪?何興之暴也!夫秦失其政,陳涉首難,豪傑起,相與並爭,不可勝數。然羽非有尺寸乘埶,起隴畝之中,三年,遂將五諸侯滅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號為‘霸王’,位雖不終,近古以來未嘗有也。及羽背關懷楚,放逐義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難矣。自矜功伐,奮其私智而不師古,謂霸王之業,欲以力征經營天下,五年卒亡其國,身死東城,尚不覺寤而不自責,過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豈不謬哉!”楚國諸老將説:“項羽為人僄悍滑賊,諸所過無不殘滅。”

酈食其説:“項王有倍約之名,殺義帝之負;於人之功無所記,於人之罪無所忘;戰勝而不得其賞,拔城而不得其封;非項氏莫得用事;為人刻印,刓而不能授;攻城得賂,積而不能賞:天下畔之,賢才怨之,而莫為之用。故天下之士歸於漢王,可坐而策也。”

劉叔友説:“項王有吞嶽瀆意氣,咸陽三月火,骸骨亂如麻,哭聲慘怛天日,而眉容不斂,是必鐵作心肝者。蔡東藩説:“惟觀於項王之坑降卒,殺子嬰,弒義帝,種種不道,死有餘辜,彼自以為非戰之罪,罪固不在戰,而在殘暴也。彼殺人多矣,能無及此乎!天亡天亡,夫復誰尤!

項羽為什麼會敗給劉邦 篇4

簡單梳理一下楚漢分封政策的不同,就格局而言,劉邦儘可能的保留了原有的七國格局,而項羽則將其徹底打碎,建立了新的列國秩序。就君主而言,劉邦所封之人均是不得不封,而項羽的分封則更具有主動性,是一種主動的策略。

如何理解這種差異?我們認為,這是因為項羽的對於天下秩序的構想與楚懷王、劉邦均不相同,懷王和劉邦均保留了七國秩序,懷王是出於復古的希望,而劉邦則是為了減少威脅,儘快消滅異姓王完成帝業,不管二者在主觀上有何不同,皆是出於對歷史傳統的尊重和妥協。但是項羽則不一樣,項羽既不認同戰國時的七國體系,也不認同秦漢帝制,在項羽看來,秦漢帝制是破壞了各國的風俗特色,而戰國時的七國體系因為沒有相應秩序規範,只能互相征伐不休。

項羽希望重建列國秩序,使各國各自自治,但是他渴望建立一套新的霸主體系,以霸主為核心維護列國之間的天下秩序,避免各國之間的征伐。為了保障霸主的權力,他必須分割七國,防止齊、秦、趙等歷史強國重新做大。另一方面,舊時代的六國貴族毫無疑問是新體制的阻力,因此項王才需要改立齊王,誅殺韓王、義帝,打擊六國王室,扶持新興軍功階層,以自己為核心,與新興軍功階層共同建立新的天下秩序。

項羽為什麼會敗給劉邦 篇5

關於“垓下作歌”、“東城之戰”、“烏江自刎”這些對項羽末路的生動描寫,更顯然是司馬遷的悲慨抒情。清代吳見思説:“‘可奈何’、‘奈若何’,若無意義,乃一腔怒憤,萬種低迴,地厚天高,託身無所,寫英雄失路之悲,至此極矣。”但這是寫歷史麼?不,這是寫詩、寫小説、寫劇本。錢鍾書《管錐編》引清代周亮工的話説:“垓下是何等時?虞姬死而子弟散,匹馬逃亡,身迷大澤,亦何暇更作歌詩?即有作,亦誰聞之,而誰記之歟?吾謂此數語者,無論事之有無,應是太史公‘筆補造化’,代為傳神。”這“筆補造化”四個字,實在是太深刻了。我覺得讀古書讀到這個份上才真的是讀出了點味來。試想,《史記》中如果沒有這段抒情性的動人描繪,項羽還能在讀者頭腦中留有如此慷慨悲壯的印象麼?

不僅如此,司馬遷還要讓他的悲劇英雄在窮途末路大顯神通,他用他的二十八個人大戰灌嬰統領的五千人;他們衝進衝出,如入無人之境,光是項羽一個人就殺了漢軍“數十百人”;項羽的一聲大吼,嚇得劉邦的一位將軍連人帶馬滾出去了好幾裏地。最後他面對一個投降了劉邦的楚軍叛徒説:“若非吾故人乎?……吾聞漢購我頭千金,邑萬户,吾為若德。”説罷拔劍自刎而死。劉邦的部將王翳趕緊奔過去割下了項羽的人頭,其餘的騎兵蜂擁而上去搶項羽的屍體,單是因為爭奪打架互相擁擠踐踏,就死了好幾十號人。司馬遷寫劉邦部下的如此卑鄙惡劣,不就是為了反襯項羽的從容、高尚麼?

項羽為什麼會敗給劉邦 篇6

眾所周知,在秦末的楚漢戰爭當中,最終項羽是失敗的一方,並且是一敗塗地。然而即使項羽失敗了,人們仍然給予了他非常高的評價,甚至稱他為千古無二。那麼項羽究竟憑什麼能夠被人們稱為千古無二呢。大概是因為他曾經創造過三個世界第一無人能及。據説,項羽長得高大,而且力大無窮,那個時候項羽起義,為了擴大自己的領地,就要去找桓楚商量,一起反秦,到那時桓楚不想答應,所以就為難項羽,説:你要是能把這個千斤大鼎舉起來之後,就答應項羽。項羽當時自持神力,就沒有辯駁,上去就把那個千斤大鼎給舉起來了,還走了幾圈。桓楚見狀,只能答應項羽的要求了。項羽這個舉千斤大鼎的記錄,到現代都沒有人能夠超越他。項羽從小就開始研習兵法,他覺得有兵法和軍隊相互呼應,能夠殺敵萬千,個人的力量就算是再強大,也比不上兵法運用的得當的軍隊。

鉅鹿之戰是歷史上一次著名的戰役,項羽僅帶了數萬士兵和秦軍的幾十萬大軍對戰,在這場戰役中,大大小小的戰爭打了無數,可是項羽帶的軍隊就沒有輸過,敵我軍隊力量差距懸殊,但依然沒有失敗,這場戰爭十分具有傳奇色彩,也使得項羽在這場戰役中揚名立萬,從此天下人都聽過西楚霸王項羽的名號。雖然歷史上也是存在以少勝多的情況,但卻沒有項羽這樣指揮得當,能夠鎮定從容應對的人,並且在沒有人能夠多次以少勝多。

項羽為什麼會敗給劉邦 篇7

《十面埋伏》 是中國十大古曲之一的大型琵琶曲,該曲以楚漢相爭為歷史背景,描寫了公元前220xx年楚漢二軍在垓下決戰的戰爭場景。

劉邦以三十萬的絕對優勢兵力十面設伏包圍了項羽的十萬之眾。是夜,張良又採用攻心戰術,以一曲淒涼的楚曲簫音吹散了項羽的十萬楚軍,迫使走投無路的項羽率僅剩的八百騎兵連夜突圍。而漢軍乘勝追擊,最後項羽終因寡不敵眾在烏江邊拔劍自刎。

這首樂曲號稱“武曲之聖”,採用了敍述性的表現手法,《埋伏》、《小戰》、《大戰》、《重圍》、《敗陣》、《烏江》等多段體結構。

特有的演奏技法模擬出了號角聲、鼓聲、喊殺聲、馬嘶聲等音響效果,展現了緊張、激烈、殘酷、壯觀的戰爭場面。音樂手段描繪了一幅刀光劍影,浴血鏖戰,十面埋伏,四面楚歌的古戰場音畫。其音樂形象的淋漓盡致,惟妙逼真。

烏江項王廟

暗鳴獨滅虎狼秦,絕世英雄自有真。

俎上肯貽天下笑,座中唯覺沛公親。

等閒割地分強敵,慷慨將頭贈故人。

如此殺身猶灑落,憐他功狗與功臣。

項羽為什麼會敗給劉邦 篇8

漢初包括漢在內,共有九個諸侯國,除了作為敵國的楚國被一分為三之後,七國秩序基本得到了保留。而就諸侯王而言,除劉氏主導的漢、齊之外,七個異姓諸侯中,趙國張耳、燕國藏茶、長沙國吳芮、淮南王英布是楚漢戰爭中已經形成的事實,彭越、韓信也都有封王之諾,至於韓國的韓王信,既是韓國貴族又為漢軍將領,考慮到韓國的國力及其在地緣上與關中的關係,可以説基本沒有威脅,因此我們可以認為,劉邦對於分封異姓王是非常謹慎的,幾乎每一個異姓王都不是漢王主動分封而是不得不為之。

再來看項羽的分封,項羽分封十八路諸侯,自為自楚霸王,一共十九諸侯國,其中楚國一分為四、趙國一分為三、齊國一分為四、秦國一分為三,可以説項羽的分封徹底打碎了戰國時期的七國秩序,轉變為更為零碎的列國秩序。同時再來看各國的君主,其主要來源是由新興軍功階層和六國貴族構成,其中又以軍功階層為主導,六國貴族被置於偏遠之地。

而在諸侯之中,又有幾人尤為值得注意,【長史欣者,故為櫟陽獄掾,嘗有德於項梁,故立司馬欣為塞王】【申陽者,張耳嬖臣也,先下河南,迎楚河上,故立申陽為河南王,都雒陽】【齊將田都從共救趙,因從入關,故立都為齊王,都臨菑。】這些封王者與英布有本質區別,英布擁有自己的武裝,本身便是軍閥,屬於不得不封,但是這幾人純粹因功封王,在劉邦那裏諸如蕭何、張良、樊噲等功臣都只是被封為享有特殊待遇的侯,而非擁有軍政權力的王,如果説劉邦的分封是對既成事實的追認,那麼從這幾人本身是可以不封的,更像是項羽主動為之。

項羽為什麼會敗給劉邦 篇9

項羽死後,其最後殘存的舊部駐守谷城,誓死不從劉邦。劉邦率軍“欲屠之”。雙方膠着數日後,劉邦為瓦解對方鬥志,遂將項羽首級放於城下,守城將士紛紛落淚。

戰場結束後,劉邦為安撫谷城士卒百姓,就在當地厚葬項羽。

從山東省濟南市西南,上220國道行不足一百里,到達泰安市東平縣舊縣鄉舊縣三村,這裏就是一代英豪項羽墓地所在。

項羽墓坐落在古代谷城之南,當地村民稱其為霸王墳。原存封土直徑100餘米,高10米左右,前為神道,神道前碑刻4方,漢柏數十株。老人們説,1965年,堆土,墓碑尚且保存完好。後來開荒,項羽墓被夷為平地,現在僅存舊址和毀壞的殘碑,低矮的封土堆。墓地周圍都是村民的菜園等。

兩千多年光陰轉瞬即逝,“是非成敗轉頭空”。看着靜靜躺在荒草遍佈之地的項羽墓,想起陝西咸陽漢高祖劉邦的奢華陵墓,回味歷史對於項羽31年歲月功過是非的評説,不禁讓人感慨唏噓。

項羽為什麼會敗給劉邦 篇10

令項羽聞名天下,名動諸侯的事情就是鉅鹿之戰,歷史上著名的以少勝多的戰役。項羽領着兩萬的楚軍和四十萬的秦軍直接硬扛,破釜沉舟,一戰而勝,直接加速了秦朝滅亡的腳步。諸侯們看到項羽如此勇猛之後,心中是佩服不已。這是項羽創造下的第三個世界第一,令人敬佩不已,為他以後建立西楚政權奠定了基礎。雖然項羽最後還是失敗了,但是他卻敗得轟轟烈烈。俗話説,成王敗寇,項羽是歷史上唯一一個最後成為失敗的一方,項羽無愧配得上“千古無二”這個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