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九範文幫

位置:首頁 > 致辭 > 致辭致謝

2023畢業典禮上的致辭(精選21篇)

2023畢業典禮上的致辭 篇1

大家上午好!

2023畢業典禮上的致辭(精選21篇)

幾年前,你們躊躇滿志、帶着忐忑和喜悦來到這裏。今天,你們將滿懷夢想和期待離開燕園,步入激動人心和充滿挑戰的未來。作為校長,我要向同學們表示祝賀,也希望借這個機會,向為你們的成長付出辛勤汗水的老師、員工和家長們,送上最美好的祝福和敬意!

幾天前,有位同學給我寫信,希望我講講自己的生活體會。今年的畢業致辭,我就與大家分享兩個自己的小故事。

我的母親像那個年代的大多數人一樣,並沒有讀過很多書,更沒有上過學。從小,我常常聽到她講一句話,“吃虧就是佔便宜”,這句話影響了我大半輩子。這不是説為了佔便宜而去吃虧,也不是説吃了虧就一定能佔便宜,這是一種人生哲學和價值觀。小的時候,我把它作為懦弱的藉口,儘量避免衝突。再大一些的時候,我把它當作面對失敗的理由,少了懊悔與內疚。成年以後,我把它作為遠離名利的信念,保持內心的安寧。

中學畢業之後,我曾在一個農場工作了五年。一次,場裏推薦工農兵大學生去一個師範學院讀書。農場裏的很多人都推薦了我,當時的我可以説是信心滿滿。但不久我便得知農場領導決定的是另一個人,雖據理力爭,但最終還是沒能改變農場領導的決定。大家可以想象我當時的心情。用了很久,我才使自己慢慢地平靜下來。很多年以後,當讀到《尼布爾的祈禱文》中的一段話時,我還想起了那些不眠之夜。文中説“請給我平靜,去接受我無法改變的;請給我勇氣,去改變我能夠改變的;請給我智慧,去分辨這兩者”。我們每個人都會遇到一些內心難以接受的事情,如何使自己始終保持健康與平和的心態,這真的需要很大勇氣和智慧,需要我們去體驗、去感悟、去歷練。世間的事情有時是很奇妙的,當我以平和的心態面對現實,繼續保持自己的樂觀向上,生命中竟獲得了意外的驚喜。我沒有能夠到那所師範學院學習,卻幸運地趕上了第二年恢復大學聯考,進入了北京大學。

價值觀是一個很有意思的東西,看不見也摸不着,卻隨時隨地在影響我們的行為。特別是當你要做出重要抉擇的時候,內心深處的價值觀就會被喚起。反過來,我們也可以根據人們的行為和抉擇,瞭解他的價值觀。我再講一件在美國留學的事情。有一天,導師把一個工具箱帶到實驗室交給我,並告訴我這是用他自己錢買的。我當時很奇怪,問他為什麼不用研究經費?他解釋説,這些工具在實驗室和家裏都能用,用科研經費購買的話,需要寫報告説明情況,很麻煩,還不如自己花錢買方便,反正也不貴。他吃虧了嗎?也許是的。但是,在制度的灰色地帶,他避免了可能的猜疑,也使大家更加了解了他的為人和價值觀,這是一個靠譜的人,值得信賴。

我們也常常會遇到另外一種人,見利忘義,投機鑽營,甚至不惜違規枉法。他們或許能得到所追逐的利益、佔到便宜,但這些都不可能長久。在利益面前,人們都難免怦然心動。追求個人發展、保護個人利益和追逐個人成功,都是很正常的,無可厚非。但我們一定要按制度和規矩做人做事,在正當權益與唯利是圖的界限比較模糊的地方,寧可自己吃些虧,也不要為了一時的便宜,喪失了對原則和底線的堅守。

人生就像是一場沒有裁判的馬拉松,自我約束和耐久性遠比一時的速度更重要,就像歌詞裏的:每一步,都算數!

人們的價值判斷和行為方式很容易受外部環境的影響。法律制度健全,社會風氣好,犯錯成本就比較高,人們遵紀守法的意識就比較強。當社會風氣不健康時,人們的心態就會受到很大影響。一些人看見別人做壞事,不但沒受懲罰,反而得到利益,也就跟着隨波逐流。久而久之,不良社會風氣就會像瘟疫一樣蔓延開來。近年來,中央提出從嚴治黨的方針,從小事抓起,正黨風,樹正氣,社會風氣和政治生態正在逐步轉變。從另一方面看,從根本上改善社會環境,還需要我們每一個人的不懈堅守和坦然淡定,因為善惡的分界線不在社會、也不在他人,而在我們每個人的內心。

同學們,有人講,現在的大學正在培養“精緻的利己主義者”,我並不認同。但是,任何言語上的反駁都是蒼白無力的,贏得信賴要靠實際行動。一百多年來,無論是在國家危亡之際,還是在民族偉大復興之時,北大人始終站在第一線,以自己綿薄的力量,為國家和民族的命運而奮鬥、抗爭。蔡元培、李大釗、胡適、馬寅初、郭永懷、王選、徐光憲、孟二冬等,代表了不懈奮鬥的一代代北大人。新一代的北大人也是一樣,我們深深篤信並踐行着“守正創新、引領未來”的理念,矢志於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奉獻自己的力量!

我希望,從這裏走出去的北大人,在任何環境中,都能夠堅守價值判斷,守住底線。希望大家能夠風輕雲淡地面對成功與失敗,温和平靜地面對誤解與質疑,忍耐克制地面對不公甚至挑釁。

面對成績,希望大家能謙遜感恩、歸功團隊;面對問題,希望大家不離不棄、敢於擔當。

我們內心永遠不能忘記:一個人,品格是最寶貴的財富;一所大學,精神文化是最寶貴的財富;一個國家,年輕人的價值觀是最寶貴的財富。我們都是北大這所偉大學校的過客,我們都感恩北大,一定要無愧於北大;我們都感恩這個時代,一定要無愧於未來。我深深相信,總有一天,北大會因有你們而感到自豪!

同學們,大家在校期間,我們的工作有很多不足之處,我要向大家表示歉意。請相信,學校的領導和教職員工一定會不斷努力,承擔起自己的使命與責任,把北大建設得更好。

朝夕數載、臨別匆匆,任何語言都難以表達此時的心境。今天,你們將離開學校,踏上征程。我想用巴金先生《做一個戰士》中的幾句話作為結束語,與大家共勉。“在這個時代,戰士是最需要的。但是這樣的戰士並不一定要持上戰場。他的武器也不一定是彈。他的武器還可以是知識、信仰和堅強的意志。在戰鬥中,給戰士指路的是‘未來’,‘未來’給人以希望和鼓舞。戰士永遠不會失去青春的活力。”

祝大家永遠青春飛揚!

2023畢業典禮上的致辭 篇2

老師們,同學們,親友們,大家下午好,我是社會學系20xx級碩士生張恆,非常榮幸作為畢業生代表在這裏發言。

過去的六年裏,我曾以不同的身份參與到我們系的畢業典禮當中,但從未對畢業這件事本身有過什麼深刻的思考和體會,而更多地是在思索如何辦好這場儀式,留給所有畢業生們一段更美好的回憶。如今,我自己也來到了這個關口,當面對離別時,我意識到除了依戀與不捨,感恩與慚愧,還有着些許的收穫和感想,所以,在畢業典禮這個充滿儀式感的節點上,我想與大家分享一下自己八年來在北大社會學的收穫。

首先,八年的時光教會了我去正視失敗。失敗固然苦澀,但對這種苦澀的體悟卻也標明瞭每件事物對於自己的分量,從而知道了哪些應當果斷放棄,哪些值得更加堅定的追尋。

剛進入北大的我們有一點什通的,身披天之驕子光環的同時對未來充滿了迷茫。我們中的大部分人在來到這裏之前,走着家人為自己殫精竭慮鋪好的路,順風順水。因為早已有人為自己安排好了一切,所以從不必去探尋心之所向,也未曾嘗過失敗的滋味。這種榮耀固然激勵了我們不斷前進,卻也讓我們在選擇中迷失了方向。我們揹負的很多,想要的很多,在負重前行時,不可避免地會遭遇到現實與理想的衝突。在這種衝突中,我們不得不停下腳步,因為前方每條路的盡頭都殊明,早已習慣了獲得的我們哪條都不願意放棄。而失敗恰恰成為了此時的良藥。對一樣東西求而不得,很疼,但正是在對這種疼痛的體悟中我們知道了自己該放棄什麼,該堅持什麼。失敗因此幫我們找到了自己最為珍重的那個部分,讓我們在人生路上輕裝上陣,不再迷茫。所以,失敗帶來成長這句話雖然看起來雞湯滿滿,但當我們回首往事,會發現自己的每次成長與蜕變都確實是在品嚐失敗中完成的。八年裏,有無數的師長、同窗幫我度過了一個又一個的挫折,很感激在我成長的道路上,有你們的幫助和見證。

其次,我學會了接納自己。我們都有着自己的優點與不足,接受自己的優點很容易,承認自己不行卻很難。所謂接納自己,便是將自己作為一個有機整體來看待,既不沾沾自喜於一時的成績,也不在同他人的比較中迷失自我,一蹶不振。

在北大,我們會遇到很多牛人,他們有的是學術精英,論文發表捷報頻傳;有的創意滿滿且執行力強,年紀輕輕便實現了人生的財務自由;有的精通人情世故,求職路上一片坦途,收割offer直到手軟。在與他們的比較中,貌似平凡的大部分人難免會陷入自我懷疑,甚至失去信心,自怨自艾。但我們始終應當記得,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天地與世界,他人所謂的成功並不意味着自己的失敗,我們自身的缺點也並不妨礙我們去追求幸福和理想。北大多年來的教育告訴我們,一位年入百萬的商界精英對社會、對自己的價值未必比一位清貧的鄉村教師來得更高,貌似光鮮亮麗的外殼也不是社會學所推崇的追求對象。因此,我們就更沒有理由去懷疑自己的生活的價值與意義。每個人所擁有、所遭遇的一切都是由自己獨特的經歷和境遇所造就的,無法複製的同時更加無可取代。所以,不必抬高別人,也無需貶低自己,我們只需要毫不懷疑,充滿信心。

第三,理解他人。每個人無法作為孤島存在於現代社會中,作為高度社會化的動物,我們不可能完全沉醉在自我的世界裏。在必然與他人產生聯繫的前提下,如何去理解他們就顯得格外重要。

理解他人梳穿社會學始終的問題,它之所以如此重要和困難,我認為是因為一己之力與世界的複雜性相比就像大海中的一滴水,太過不值一提。正如舊寨村的村民理解不了為什麼來自北京的大學生解決不了他們的問題,我們也一樣難以理解他們的堅持和追求。當我們用自己固有的邏輯與價值觀去解讀其他人的行為,未免會讓這個世界顯得千篇一律,用社會學的話説這是用理論裁剪現實。所以,在與他人的聯繫中,用以自我為中心的視角得出的永遠是自己所希望看到的結果。我很慶幸,幾年來所經歷的光怪陸離和社會學的教導讓我遠離了由狹隘的偏見所帶來的傲慢,在不斷試圖理解他人的過程中,我漸漸學會了保持敬畏和好奇。

正視失敗、接納自己、理解他人這三個收穫,究其根本討論的無非是反思二字,反思自己,反思他人,反思世界。在求職過程中,社會學在大多數情況下都不是我們的優勢,然而它卻給予了我們一種處世哲學和人生態度,時時思考,處處警醒,這又何嘗不是一生的收穫和優勢。人生中會有很多容易失去自我的時刻,這些時候要保持頭腦的清醒頗為不易。八年北大社會學的經歷無疑給予了我平靜地面對這些時刻的勇氣——儘管最終決定人生高度的大概還是能力和意志,但至少反思能讓我們對此生了無遺憾。在此,我也祝願我們大家,出走半生,仍是少年。

在此,請允許我代表全體碩士畢業生向北大、向社會學系的培養表示感謝,對北大而言,我們只是匆匆的過客,但對我們而言,在這裏的幾年時光卻留下了難以磨滅的印記。未來的人生,社會學系將永遠與我們相伴。最後,祝大家畢業快樂!願我們的人生更加精彩!謝謝!

2023畢業典禮上的致辭 篇3

非常榮幸接到北京大學社會學系的邀請,等候這個邀請很久了。一直希望有這樣一個機會回到母系,向北京大學社會學系、向我的老師們表示感謝。今天在座的,只有張靜老師參加過我的碩士論文答辯,記得那一天是大雨,您是拎着靴子進的答辯教室。周飛舟老師答辯的時候天氣好得多,但是到了答辯的時間,沒辦法打開門,是我從隔壁辦公室跳窗户打開了門。今天看到這麼莊嚴隆重的畢業典禮,我非常激動,今天社會學系是北京大學最受同學歡迎的院系,我想這是我們老師和同學這麼多年共同努力的結果。作為我個人,如果我沒有機會在北京大學社會學系就讀,我也會努力成為一個學者,追求自己喜愛的學術事業,但是可能我沒機會了解,學者首先是一個老師,把學術一代代的努力傳遞給學生。我有機會知道這一點,來源於在北京大學社會學系的經歷。

我們在北京大學社會學系讀書的時候,系裏那時候還是王思斌老師、楊善華老師、孫立平老師、程為敏老師、謝立中老師、剛剛回來的張靜老師,他們都剛剛開始帶學生。還有王漢生老師,我希望您能聽見,感謝您對我的幫助。我們今天努力想做一個好的老師,只是想努力做到社會學系當年教我們的那些老師曾經做到的,傳承學術的精神,對生活的理解,像當年他們傳達給我們一樣,傳達給在座的各位同學。

今天有機會在這裏分享我在北京大學社會學系的經歷。究竟是什麼能夠使這些老師、北京大學的學術傳統能夠在我們身上發揮作用。可能是非常簡單,也許是偶然的一個原因。我想談到我住過的那間宿舍,46號樓1074。1993級,因為北京大學沒有應屆畢業生,全班15位學生,招來了全國各高校的對社會學感興趣的學生。我們四位研究生同學在這間宿舍中度過了非常美好的時光。北京大學的傳統和老師的教誨是通過我們宿舍的生活這個小小的稜鏡折射到我們身上,改變了我們每個人的經歷。

我第一個結識的是李康。在來北京大學讀書之前,他就給我寫了一封充滿理想主義的信。信裏邊大部分內容現在我都忘了,因為非常的長,我只記得結尾的時候李康説,“讓我貌同在清貧中堅守對學術的理想”,我記得我的回答比較無趣,我希望能夠堅守學術的理想,但是學術生活不一定就是清貧的。事實證明,我是比李康更好的社會學家(笑)。今天我們的學術機構,或者是我們的大學,或許有別的困難,各種嚴苛的制度考評和項目管理等等,但是它已經很難説是“清貧”的。但我對李康的這句話仍然有很深的印象,現在的同學可能不太瞭解當時的教師生活狀況。曾在社會學系任教的孫立平老師曾經在那個時候寫過一篇文章,用社會學系的一位老師的工資單來描述大學老師的收入。一位老師辛勤工作一個月,他的收入相當於五千張複印紙。

那時候的大學和現在非常不同。今天大學有很多的資源,但是回想起在北京大學社會學系讀書的三年,雖然談不上清貧,但是卻比較簡單。我們宿舍有一位朋友,他畢業之後直接進了公司,每個週末的時候來我們宿舍玩。有一次一起逛書店,他説了一句令我們震驚的話,他説我現在買書已經不看價錢了,當時我們都非常景仰的看着他(笑)。要知道我們每年的一個大的節日,就是琉璃廠書市的時候。所有人都看誰能在那裏淘到最好最便宜的書,李康往往是第一個揹包啟程的人。買到好書沒什麼了不起,關鍵要買得便宜,能買到統一書號的書,那才是本事。這些最簡單的快樂就是研究生生活留下很深印象的事情。研究生的生活或許十分忙亂,但也足夠簡單。可能學術界非常的複雜,但是學術還是最簡單的事情。在這一點上,我從李康身上學到了很多東西。

我沒想到周飛舟會是我一生最好的朋友,因為好像我們各方面都差別很大。我印象裏他的社會學方法水平很高。方法是所有報考北京大學社會學系的學生的噩夢,周飛舟老師應該是我們那一屆的第一名。我和他在分數上很接近,但是一入學就發現差距非常大。我記得我們上的課是盧淑華老師的高級社會統計,沒有周飛舟同學的幫助,大概我們中有許多人很難通過這門課程的考試。當然還有其他方面的差異。那時候周飛舟老師比較喜歡奧斯汀,當時我覺得奧斯汀太無聊了,都是家長裏短的東西,我喜歡《堂吉訶德》這樣有趣的作品。事實證明,周飛舟老師的興趣指引了我後來的讀書和學習。但或許影響我最大的是周老師的為人。我們是從那一年起一起參與《研究生學刊》的工作,這份不起眼的雜誌培養了北大許多重要學者。這份雜誌當時是著名北大學生賀照田主辦的,但是主要幹活的是周飛舟老師和另外一位朋友,後來他到了三聯書店工作。當時,他們兩個人的工作效率都非常低,每次都是慢慢悠悠走一個小時,再談一小時,才開始工作,但雜誌瑣瑣碎碎的所有事情,都是他們以這種低下的效率完成。那時候我們這些學生,每個人都有一大堆了不起的理念,但主要工作都是談理念。我從周飛舟那裏學到的是,如何將這些理念通過做事變成現實,這一點,直到今天對我自己來説,仍是要學習的。

我們宿舍的第四個人是大哥,蘇州大學社會學院的王俊敏老師。不光是我叫他大哥,我的導師楊善華老師也管他叫大哥,“ 大哥”已經變成了一個專有名詞。我經常想,他和我們年齡差別比較大,46號樓1074是一個非常熱鬧而混亂的地方,幾乎每天都有不少人,隨時可能走進這個宿舍,吃飯的時候,晚上聊天的時候。但是大哥往往在旁邊非常安靜地聽着。他的正直、善良和勇氣一直是我對研究生生活留下的最深的印象。我與李康和周飛舟老師後來有許多學術上的合作,一起翻譯過西方社會學的著作,共同寫過社會學的文章,今天仍在和這些老師一起辦跨學科的項目。但今天在回憶的時候,和這間宿舍,和我的研究生生活連在的一起的,印象最深的仍然是大哥。他的領域或許不是我們經常談到的,但是他非常寬容地聽我們深夜聊天到很晚。大哥和李康睡眠不是很好。每次我們聊完了就呼呼大睡,李康的暴力解決方法是去未名湖溜一圈回來再睡,或者不睡,大哥就是靜靜等着我們聲音消失以後才慢慢找到入睡的節奏。我們在社會學,在哲學學了很多的道理,我們對人生有太多的理解,但是這些道理卻很少真地決定我們怎麼做,只會給我們這麼做找到更多的理由。所以社會學家很少做錯事,因為當他做錯事了,他總能找到錯誤的道理來支持他(笑)。我跟大哥學到的最重要的一點就是,我們所有的道理應該幫助改變我們自己,敢於承認我們的錯誤,然後使我們成為更好的人。

剛才看同學們做的田野日記的話劇,非常感動。我個人以研究理論為主,我也曾經去做過田野,田野對我是一個非常震撼的經歷。就像46樓的宿舍一樣,它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經歷。如果沒有這間宿舍中的經歷,我們每個人也都可能會成為一個孤獨的學者,但在這個宿舍裏,我們挑戰了彼此的見識,傷害了彼此的自尊,甚至最終改變了我們每個人的人生計劃,改變了我們對人生的理解。就像你們的田野一樣,生活並不只是一些道理,還有一些我們必須擔當和直面的責任。我想我和大家一樣,我今天穿的衣服和畢業的學生不一樣,我已經畢業太久了,也不像在座的老師。我在這裏永遠是社會學的學生,我學到的就是我們每一個人都不是一個孤獨的學者,而首先是一個教師,是一個丈夫,是一個父親,也是一個公民。如何能夠擔負這樣的一個責任,不僅僅有學術中的無形的學院,還有一個個寢室,未來大家將會組建的家庭,即將進入的單位,這樣的有形的學院。人生和田野的巨大差別,就在於人生不是一個實驗,人生沒有你旁觀的地方,我們希望把我們從田野中學到的,把我們從書本中學到的,投入到我們唯一的人生當中。這是我從北大社會學學到的東西。

謝謝各位!

2023畢業典禮上的致辭 篇4

各位老師、家長和來賓,各位同學:

大家下午好。我是社會學系20xx級本科生袁琳。非常榮幸能夠在這個特別的時刻代表20xx級本科生分享我們的畢業感言。

相信不只是我,在座的每一位同學都曾經被追問過“社會學是什麼”這個問題。我曾以為自己能夠在四年的學習中找到確切的答案,然而今天站在這裏,我發現自己的腦海裏交織着自我與他人、鄉土與城市、傳統與現代......若想將這些抽象的概念全部囊括,這勢必是一份“大而無當”的粗糙答卷。所以在今天,我想僅僅是從個體的角度,談一談這四年裏的感觸與收穫。回首短暫的四年光陰,我想,社會學系帶給我的可以用“為學做人”四個字來概括。

首先是“為學”。四年的學習使我們掌握了收集和分析數據與經驗事實的方法,更重要的是賦予了我們“從實求知”的行動原則。文字和數值本沒有生命,而社會學人的“田野”賦予他們血:去觀察、去體驗、去傾聽多方言説,既要時刻保持清醒的思路,又要懂得換位思考,理解他人;去回溯、去梳理、去考證事實脈絡,既要看到陽光下的故事,又要發掘地下繁雜交錯的根。在研究的過程中,設想與現實總有差距,而自我與世界也在不斷地達成和解,我們就像是拼拼圖的孩子,每多找到一塊,對社會的審視和理解就更深一分。社會學賦予我們洞察力,也要求我們“知行合一”。四年的時間裏,我們從“憤世嫉俗”到“不只是憤世嫉俗”,我們的關注點從“發現問題”轉移到“剖析和解決問題”,從“結果”轉移到“原因”和“動機”,社會學是一門實用的、實在的學問,它教會我們的從來不是乾癟的方法,而是成熟的思考方式與處事原則。

再者是“做人”。四年最為純粹的為學生涯告一段落,在這場儀式結束後,我們不再僅僅是一名學生,首先是兒女、公民,未來還會成為妻子、丈夫和父母,肩上會有更重的責任,人生會成為更加廣闊的田野。我們在社會學系學到的理論和方法將不僅用於武裝頭腦,那些我們所崇尚的價值、信念與理想都將熔鑄在血脈中,拓寬我們的眼界、錘鍊我們的品格,使我們成長為更好的人。在信息和意見被籌謀裹挾的時代,謙卑務實是一種本領:不妄談、不虛言,不偏狹、不盲從。社會學教會我們探尋規律,也向我們原本地呈現出研究的侷限;它賦予我們宏大的胸懷氣度,也教會我們甘於樸素和坦然。未來無法預測,但無論我們是否達到他人口中“成功”的標準,做好手邊的每一件事情,保持終身學習和時刻反思的習慣都將會是社會學帶給我們的財富。在個體日益“原子化”的時代,推己及人是一種美德:正如費孝通先生所説的差序格局,尤其是在中國社會,每個人都不是一座孤島。我們是教育體系頂層資源的受益者,這同樣意味着我們將承擔更多的社會責任。擁有“同理心”,對他人的苦痛感同身受,將有助於幫我們排除自身的限制和盲點,永不放棄對公平和正義的追求。

總而言之,社會學系的教育從不侷限於書本和體制,它賦予我們獨立思考的能力和不斷試錯的勇氣;它使我們學會消化焦慮、直面失敗,始終保持挑戰者的姿態;它使我們永葆熱情與好奇心,擁有充滿樂趣的鮮活生命......我想這些就是社會學的魅力所在吧。

四年的本科時光短暫而奢侈,為讀書報告奮戰至黎明、一·二九排練摸黑洗漱、寢室裏徹夜長談的情形仍歷歷在目,這些都會成為回憶中最深刻的烙印,是我們一生中寶貴的財富。最後,我想代表全體畢業生感謝老師們的教誨,家人們的支持。也祝願無論是繼續在學術田野上堅守,還是在職場中拼搏的每一位畢業生,在走出象牙塔摸爬滾打多年後,還能保有一份社會學人的純粹,為好學,做好人。願我們都擁有光明的前程!

2023畢業典禮上的致辭 篇5

全體同學們

今天你們-的結束了實中的三年高中學習生活,在實中的這塊土地上,你們留下了一串閃光的腳印,你們是團結的一屆,奉獻的一屆,奮進的一屆,你們是近幾屆畢業班的典範,你們給實中留下了不可磨滅的深刻的印象。你們將要離校了,你們高尚的道德品質、良好的學風在實中永存。你們熱愛你們的母校—實中,熱愛母校的一草一木。全體同學給母校留下了行為壯觀的山水鏡,深深地表達了你們對實中的眷戀之情,你們也給實中留下了一個美好的回憶,全體師生員工更留戀你們。

古人云,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高三畢業,是你們以新的形式學習的開始,在知識的海洋裏永遠不會畢業。在你面臨人生新的選擇之際,別忘了保爾。柯察金的話:人的一生應當這樣度過,當回首往事的時候不因虛度年華而悔恨,也不會因碌碌無為而羞愧。高爾基給他兒子的一封信中説:給永遠比拿愉快。當週圍有很多人都需要你時,那時候你將會輕鬆和愉快的。

你們是跨世紀的人才,四化的宏偉藍圖靠你們去實現。當今的世界是科競爭的年代,你們要到高等學校去深造,要立志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到最艱苦的地方去,祖國需要就是個人的志願。

大學,將是每個青年的理想和希望,但大學絕不是理想的獨木橋。俗話説,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要幹一行愛一行。奉獻將是新-青年人的理想和願望。

同學們,你們無論走到天涯海角,無論何時何地都不要忘了你們的母校—實中,不要忘記耕耘你們的老師、你的同學,這裏是你們生活學習的地方,這裏有哺育你們-的老師,還有朝夕相伴的同學。

實中是大學生的搖籃,實中全體員工有信心有能力把你們分期分批地送入高等院校去深造,送向社會去工作。

全體師生歡迎你們來實中做客,不要忘記你們永遠是學校的主人!歡迎你們來實中再學習!!實中即將對一屆學子高喊:再見吧,同學們!!

2023畢業典禮上的致辭 篇6

尊敬的各位老師,各位師兄師姐、師弟師妹們:

下午好!

我是周福波,09級本科13級碩士,20xx年畢業後通過廣西黨委組織部定向選調生項目,到廣西人社廳人事處工作,20xx年3月至今,我在國家級深度貧困縣——南寧市馬山縣林圩鎮伏興村擔任黨組織第一書記,主要任務是抓基層黨建、脱貧攻堅、鄉村振興、基層治理、為民服務等工作。

畢業三週年,感謝系裏給我機會回到母校、回到這個園子,既欣喜又惶恐。欣喜之處,就像在外流浪三年才回家的遊子,當年園子裏的種種歷歷在目。惶恐在於,作為剛畢業進入社會三年的新人,站在這個台上,有什麼資格和資歷和大家分享以及分享什麼。我考慮了很久,覺得還是結合第一書記的工作,和大家分享兩個小故事以及感受。

第一個故事:家庭糾紛第一書記也要管。

去年,我剛駐村工作不久的一天晚上10點多,一位老黨員給我打電話,説有個女的在他家鬧死鬧活,威脅要拿孫子喝毒藥,讓村委去處理,不然會出人命。我先打電話給包片村幹部瞭解情況,然後趕緊趕過去。到現場後,發現一個披頭散髮的女的坐在老黨員家門口,兩個小孩坐在旁邊。進門後,家裏兩個老人氣色很不好,老黨員説門口這女的早上就來了,在門口絕食一天了不願意走,也不給小孩吃飯,大吵大鬧,聲稱不給錢就死在門口。原來這是老黨員家已經離婚了的兒媳婦,協議離婚後兩個小孩都給女方撫養,男方每個月按時打撫養費,但這兩個月遲遲沒打錢,所以帶着兩個小孩來討説法,要求一次性給20萬付清撫養費。老黨員認為這個女的就是來騙錢的,堅決不給錢,這次給了錢下次還會來,而且也拿不出這麼多錢。大家都説這女的精神有點問題,看到她披頭散髮,剛開始我還真有點擔心。但還誓足了勁,走到她旁邊坐下,自我介紹了一下,問她老家哪裏的、要不要吃點東西,從她老家聊起,她和她老公結婚、老公坐牢出事,她自己帶兩個小孩如何辛苦,到雙方協議離婚。她也看到我態度真誠,這麼詳細瞭解事情經過,表示願意協商解決,同意帶小孩離開,維持離婚協議,但男方必須保證按時打撫養費。事情順利解決。

村黨組織第一書記不僅只管基層黨建,全村所有事物都和第一書記有關,是脱貧攻堅第一責任人,也是全村第一責任人。第一書記這個身份承載的使命,一種油然而生的責任和擔當讓我成長為全村的“當家人”而不是簡單的“過客”。

第二個故事:扶貧難,扶志更難。

去年10月,村裏有人申請貧困户,我帶工作隊到家中瞭解情況,根據廣西貧困户識別標準和程序進行打分,家庭2口人,一個母親和兒子,母親61歲兒子28歲,無大病慢性病,住房簡易裝修,兒子勞動力長期外出務工,家庭無特殊困難。打分後得85分。按照廣西標準,72分及以下才可能評為貧困户。第二天晚上10點多接到一個電話,對方怒氣衝衝説,這麼困難的家庭怎麼可能得85分,自己在上面關係很硬,要帶廣西和南寧電視台記者來曝光我,讓我第一書記下台滾蛋。我一開始有點懵,沒頭沒腦地被罵了一頓,問清楚了對方的身份,原來是昨天識別打分那家的二叔,在南寧做生意。他表示,屯裏好多家裏有彩電、有冰箱的都是貧困户,那傢什麼都沒有怎麼不得貧困户。我把廣西貧困户識別的政策解釋了一遍,他還是不太滿意,最後撂下話,如果兩天內他侄子家不得貧困户,就讓我下台。我説,作為第一書記,按照政策辦事,一視同仁,歡迎你帶記者下來監督,我會對照政策解釋清楚,當然現在還是分數公示期,有人提出異議,按照規定工作隊還會入户核實,你通知你信得過的羣眾代表,明天中午在你侄子家等我們。第二天,我又帶工作隊到屯裏,對照識別打分表一一和羣眾代表核對,再次解釋政策,對方終於表示理解,對我的工作態度也表示認可。

基層工作就是羣眾工作,羣眾工作也是思想工作。扶貧的任務在於落實好上級的各項政策,真扶貧,扶真貧。真正困難在於如何扶志,讓真正貧困的羣眾奮發圖強,讓不符合條件的羣眾理解政策,不僅需要“同情心”,更需要“同理心”;不僅嚴格執行政策,有時還需要運用地方性知識。

結合這兩個故事,我給大家分享兩點體會:

第一點體會:作為北大人、社會學人,要始終銘記母校教導我“家國天下”“心繫社會”的初心。我來自貴州遵義的農村,西部養育了我,北大培養了我,回到西部工作,正是回到社會之中。大家來自五湖四海,即將走向海角天涯,我相信,大家不管在什麼崗位,發揮田野調研時的風範,既上得了廳堂,也下得了田埂;不管在什麼崗位,只要用心用情,都能發光發熱。即使平平淡淡,亦不負初心。

第二點體會:坦坦蕩蕩做人,公平公正做事,自然會贏得認可。剛到村裏,大家見我是個小年輕,很多人都嘀咕這個第一書記是來鍍金的,估計做不得什麼事,越是這樣,我越是下定決心做好。駐村以來,我走遍了全村15個屯884户,加入了村裏各大微信羣,努力學習壯話,和大家成為朋友,村委“不爭第一,不做倒數第一”的心態轉變為爭先創優的氛圍,壯大3個傳統產業,開拓3個新產業,村集體經濟從空殼村到去年底收入12萬元,去年貧困户脱貧67户308人,貧困發生率從年初16.4%下降到年底7.35%,今年底貧困發生率下降到2%左右,達到整村脱貧摘帽標準。大家看到我吃住在村,一心一意做實事,對我的態度,也從原先的懷疑,逐漸接納,轉變為現在的認可。我相信,即將走上工作崗位的你們,坦蕩做人,紮實做事,亦能成為社會的寵兒。

當我雙腳踏進田地裏,和貧困户一起插秧,雙腿沾滿泥水和爬滿螞蟥時,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什麼是“田野”。“田野”是我們的專業名詞,我們把到基層去做調查研究叫做田野工作。同時,田野也抒袤的山川土地,孕育萬物。基層是最好的田野。我們下基層去工作,把青春融進祖國的山川江河,融進廣袤的鄉村田野,在田野中吸取養分,歷練成長,青春才能在基層綻放光彩。

嘮叨太久,如有不妥,還望海涵。歡迎大家到廣西工作和旅遊,來廣西一定聯繫我!

祝老師們身體健康,祝畢業生們前程順利!謝謝!

2023畢業典禮上的致辭 篇7

又到了畢業季。今天,我們在這裏為20__屆-名高三畢業生舉行莊嚴而隆重的畢業典禮。首先,我代表學校、向你們表示衷心的祝賀,祝賀你們圓滿完成高中學業,你們畢業了。今天的活動雖然早就有安排,但此時我還是感覺這一刻來得有些突然。“遊子遠行,山高水長”,我們的心中充滿惜別之情,總感覺想説的話還沒説完,總感覺還有許多未了的心願。臨別之際,我和還想和大家聊幾句心裏話。首先,我想對同學們説的,今後能夠堅持更加自覺、自主地學習。高中三年的學習大家辛苦了。三年來,你們辛勤付出,全力拼搏,艱辛和壓力是有目共睹的。雖然説有一些壓抑感,但我想這段學習生活是很有價值的,因為你們為自己的生命留下了一段奮鬥的經歷,也為自己的人格留下了一個堅強的印記。同學們,不管過些天你收到的是一份怎樣的通知書,你們都是優秀的--學子,是----的驕傲,因為你們努力了,為夢想拼搏了,在激烈的競爭面前勇敢地接受了挑戰,這種精神和意志將奠定你未來人生的高度。

大學聯考結束了,在同學們的心目中不知意味着什麼?有沒有一種“解放了”、“自由了”的感覺。我想,從學習的角度來説,它絕不是從此就不再需要勤奮和努力。這裏的解放,應該是“視野的解放”,也就是説,今後的學習,你們不應該再像高中學習階段一樣,主要按照老師的策劃與安排,侷限於課程規定的幾本教材,完成規定的學習任務。你們要用開放的視野,廣泛地閲讀去汲取人類的文明,讓自己的生命更豐盈,更厚重,更有品位。這裏的“自由”,應該是“個性的自由”,今後的學習,應該是有自我選擇的、有個性化思考的,讓自己更加自由地、酣暢地遨遊在知識的海洋之中。在這裏,我也特別期待同學們到了大學以後,能再次遇上真正有素質的良師,指導你們去追尋學習本真的價值和意義。

第二點想和同學們聊的,是關於成功和幸福的一點體會。我時常在想,--作為一所有着優秀辦學傳統的百年老校,培養了一批批的優秀的學子,像蔣光鼐這樣的著名將領,容庚這樣的著名學者,王志東這樣的風雲人物,都是這所百年老校的驕傲。我也在想,等到----建校50週年校慶時,希望走回母校的校友中有許多社會矚目的傑出人物,為母校增添光彩。在我們的情懷裏,有着對“英雄”、對“社會精英”由衷的景仰,但理性的思維和人才成長的現實也告訴我們,學校教育培養出來的大多數人,都是在平凡的崗位上敬業工作,在平凡的日子裏幸福生活的人。正是基於這樣的思考,在同學們離校前,我想對大家説,一方面,你們要做一個有夢想、有追求的人,沒有夢想和追求,那隻能是一個平庸的人,一個碌碌無為的人。而另一方面,我也希望你們能把這種夢想和追求更多地看作是一個過程,一個不斷努力耕耘、不斷前行的過程。一個人的一生,能不能成就一番驚人的事業,既有主觀因素,也有外部因素,有時外部因素甚至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單憑這一點,就不可只是以成就來論英雄。一個人,只要能以積極而又淡定的人生態度,把平凡而有意義的工作儘可能做得完美,把普通而真實的生活過得儘可能快樂而充實,在社會需要的崗位上兢兢業業地服務於社會,你的精神就是富足的,生命就是豐盈的,你就一定能以自己的方式收穫成功的果實。將來,無論你是揹負青天,還是遨遊蓬篙,你都會有成功的人生體驗,你都是一個幸福的人,母校也會因你而驕傲,也會因你而自豪。

最後,我想對同學們説的,是關於未來職業的堅持和堅守。

走出中學校門後,你的人生會發生一個很大的變化,那就是要進入你人生的職業規劃階段。雖然在今後發展的道路上也可能需要調整方向和目標,但我依然希望同學們對自己選準的事業有一種專注的態度,有一種堅守的信念。面對社會上各種各樣功利的誘惑,要耐得住寂寞,要沉得下心氣,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把想做的事情做好。那種一心只追求外在名利的人,會扭曲為一個“精緻的利己主義者”,一旦在名利場上受挫,內在的空虛就暴露無遺。在事業的路上,不要過多地在意即時的收穫,不要奢求立竿見影的成功,一個潛心耕耘的`人,往往會收穫更多成功的驚喜。其實,在我們身邊就有一個很好的榜樣,大家都知道的華為集團,28年只做了一件事,那就是通信領域的研究與開發。任正非曾説過這樣一個情景:在華為成長期間,公司樓下股票市場火爆,股市賺錢效益驚人,但樓上的華為員工平靜如水,不為所動,專心致志地做自己的事情,正是這樣走過來的華為,今天終於站在全球通信業領導者的位置。一個企業如此,一個人又何嘗不是如此。在這裏跟同學們提到華為,是希望同學們能從中有所領悟,多一份對事業的專注。

時間關係,不能多聊了。離行前,希望同學們再多看一看可愛的校園,把它美麗的容顏和你青春的身影一起定格在記憶裏;再多問候一聲三年温情陪伴你們的老師,把他們温暖的笑容和期待的目光銘刻在心底。同時,我也在想,離行前,會不會有更多的同學想起,要對校園的保安、宿管、清潔、綠化、飯堂的叔叔阿姨們也送上一句臨行時的問候?他們曾經在烈日下,風雨中,為我們有一個好的學習生活環境辛勤地勞作,想想這些,我們內心會不會有一份感動?他們以往很少引起大家的注意,甚至潛意識中會認為他們是一些微不足道的生命,但我想,對這些生命的關注和尊重,正是--教育對你們人文精神的一種期待。

最後,再重複一句往年一直在説的話:“----,我永遠的家”。希望大家常回家看看,也祝願每一位同學都擁有一個幸福快樂的人生。

2023畢業典禮上的致辭 篇8

各位同學、老師、家長和來賓:

大家好!首先祝賀20xx屆的同學們能夠完成在社會學系的學習,順利畢業。恭喜你們!

你們通過這些年的學習,熟悉了社會學的方方面面。關於社會學是什麼,也許已經形成了一種清晰的印象。但是在今天,我想和你們再談談社會學是什麼,一種也許和人們的印象不太一樣的對於社會學的理解。

我想從孔德談起。我們在教科書上都學到過,孔德是社會學這個概念的創造者,他主張實證主義的方法和理論。但教科書上往往一帶而過、着墨不多的是,孔德後期的思想有了很大的發展。在晚年,孔德把實證的社會學的目標看作是建立一種“人的宗教”。這種宗教,孔德明確的説,“以愛為原則”。可以説,這是一種愛的宗教。它不是建立在對超自然的神祕力量的崇拜上,而是建立在這個世界中生活着的人們的廣泛連結、彼此相愛的基礎上。

所以你看,社會學,其實是一門關於愛的科學。我們所學習的,其實守於愛的知識。

也許你會問,愛需要學習,需要知識,甚至需要一門學科嗎?愛不是一種個人的感情、一種自然發生的慾望、一種難以抑制的衝動嗎?我們只要跟隨自己的感覺,follow your heart,不就足夠了嗎?

但是愛並不簡單。關於愛的本性、愛的行動、愛的目標,有種着種種的誤解和誤區。

我們有各式各樣的生理和心理的慾望,它們常常被誤解為愛。因為它們常常體現為對於慾望對象的一種渴望、希望和對象發生一種聯繫,甚至結為一體。比如我現在口渴了,我看見這杯水,我對它產生了一種渴望,希望和它發生一種關係,並結為一體。這是愛嗎?(在這種結合為一體中,我消滅了對方的存在和自由,用以滿足我的目的。這不是愛。)

真正的愛,不是將所愛的對象作為手段,而是作為目的。

將所愛者作為目的,這意味着我們想要幫助所愛的人追求他自己的善、達成他的目標、獲得他的幸福。更重要的是,這意味着我們希望我們所愛的對象擁有完全的主體性、和完全的自由。因為只有擁有自由的主體才能有意義的去追求善、設定目標、得到幸福。因此,真正的愛有着一種獨特的標誌:它意願着所愛對象的自由。它不渴望限制這種自由,不渴望征服對方,不渴望對方臣服於自己的意志。它渴望的是基於彼此自由意志的自由之愛。為此,它要為對方爭取自由,並寧願以勇氣和堅毅去承擔這種自由可能給自己帶來痛苦。

這樣去愛一個人是不容易的。更不容易的,是這樣去愛許許多多的人,愛每一個人,愛眾生。愛雖然往往在一個特殊的時空,針對一個特殊的對象發生,但是它的本性,就如同光,要流溢向整個世界。愛渴望成為普遍的;或者説只有在普遍中才完全的、純粹的成為它自身。我們愛自己的父母,我們愛身邊的戀人,我們愛自己的朋友。但是隻有當我們學會了愛更多的人,愛陌生人,愛每一顆靈魂,愛整個世界,我們才真正觸及了純粹之愛的核心。在這裏,愛不再以被愛者的某些特性為條件,而真正成為無條件的對每一位存在者之存在的肯定。在這時,我們才接近了“仁者與天地萬物為一體”的境地。

這樣的愛並不是抽象的,而是體現為日常、切近、和具體的行動。家庭中的父母、兄弟、夫婦之愛是具體的。朋友間的友愛是具體的。鄰里互助,共同管理社區事務,是具體的。在公益組織中,幫助弱勢者和貧困者,是具體的。在職業團體中,與其他的勞動者團結互助,是具體的。在社交媒體上幫助遭受不幸和不公的人發出聲音,是具體的。在這千千萬萬具體而微的行動中,我們與他人建立着聯繫,我們把他人作為目的,我們意願着他們的善和他們的自由——我們在愛着。這種愛是困難的。但它是幸福的,正如孔德認為,它是通往個體和普遍幸福的真實的道路。它甚至是拯救性的,在一個半世紀前,它拯救過另一位風燭殘年的老人的孤寂的靈魂,當他夢想到:自由的人民在自由的土地上自由的相愛。

願你們懷有這社會學的夢想。祝福你們!

2023畢業典禮上的致辭 篇9

這是一個值得我們銘記和珍藏的日子。大家即將從北大出發,走上新的人生旅程。

今年是北大建校121週年。120xx年前,在救亡圖存的維新浪潮中,京師大學堂應運而生。從那以後,每當國家和民族遇到挫折和危難,北大和北大青年,總是以一股向上的力量,去振奮一個時代,點燃一份希望。

今年還是五四運動100週年。一百年前,北大青年發起了五四愛國運動。“愛國、進步、民主、科學”成為一代代北大青年畢生追求和踐行的信念。四十年前,北大青年學子喊響了“團結起來,振興中華”的口號,為改革開放注入了青春與活力。

去年5月2日,到北大考察,向學校師生員工祝賀建校120週年,“團結起來,振興中華”的口號再次響徹校園。

每一代青年都有自己的際遇和機緣,國家需要青年,青年也將自己的命運與國家的命運緊密相連。

魯迅先生在《我觀北大》一文中説,“北大是常為新的,改進的運動的先鋒,要使中國向着好的,往上的道路走”。他設計的北大校徽,有一種很形象的比喻是,一個人用雙肩奮力向上託舉着兩個人,三人為眾,眾志成城。

今天的北大青年,依然需要承擔奮力向上託舉的重任。所以,臨別之際,我想送給大家的話,就是“做永遠向上的青年”。“永遠向上”是一種奮鬥者的姿態,是執着追求的境界與持續努力的方向,更是一種價值觀。

做永遠向上的青年要堅守立身處世的定力

孫中山先生説:做人最大的事情,就是要知道怎麼樣愛國。對國家和民族懷有赤子之心、報國之志,是實現我們人生價值的最大定力。只有具備這樣的定力,才能為國家和民族盡到自己的一份責任,貢獻一份力量。

西南聯大時期,辦學條件非常艱苦,學校缺少教材,著名物理學家、北大前校長周培源先生就親自刻鋼板,印製講義。今天北大校史館還保留着老校長當年親自刻印的教材。

北大人對祖國的熱愛,流淌在一百二十一年的精神傳承之中,是去不掉、斷不了的血脈,是我們最強大的精神追求和永遠向上的精神定力。

做永遠向上的青年要積蓄久久為功的動力

有人説,這是一個浮躁的時代。浮躁,讓有的人不再相信勤勤懇懇、默默無聞可以有所成就。但是在這裏,我想和各位同學説的是,要相信“始終堅持”的力量,腳踏實地,一步一個腳印地前行。

老校友屠呦呦是我國第一位在本土榮獲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的科學家。她成功的背後充滿着艱辛。

我們的老教務長王義遒教授,在50年代各方面條件都比較艱苦的情況下,帶領團隊夜以繼日、刻苦攻關,於1965年研製成功了我國第一批原子鐘。他幾十年不懈努力,為我國正在建設的獨立自主的、國際先進水平的時間頻率體系作出了極為重要的貢獻。

你們在未來的事業中,都會面臨一些困難與挑戰。只有耐得住平凡,才能收穫不平凡。只有在挫折面前堅強、堅持和堅守,才能積蓄久久為功的動力。

做永遠向上的青年要成為世界和平與發展的助力

當今世界,如同一個五彩斑斕的拼圖,各個國家、各個民族一起構成了多元的人類文明。人類社會形成了越來越緊密的命運共同體,面臨着越來越複雜的困難、挑戰與不確定性。

20xx至20xx年擔任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37屆大會主席的經歷,讓我對這些問題有了更加直觀的感受。因為每一種文明都有其獨特的魅力和深厚的底藴。不同文明之間應該相互尊重,共同進步。

20xx年,北大學生中共有84人次到國際組織實習或任職,4600多人次通過各級各類項目出國學習交流,我們還有長短期留學生7000多人。大學已經成為推動各國教育合作的重要橋樑和紐帶。世界各地的優秀文化在北大相互交融,新科技、新思想、新知識在交流切磋中不斷迸發。

希望你們樹立廣闊的國際視野,開放包容、交流協作,和而不同,保護文明的多樣性,勇於面對人類社會共同的難題,培養與增強解決這些問題的能力。

做永遠向上的青年還要保持不斷探索新知的學習力

當前,以人工智能和大數據為標誌的“第四次工業革命”,已經給這個時代帶來了顛覆性的影響,信息和知識更新換代的速度大大加快。幾年來,你們在北大收穫了很多學科領域的知識,但我認為更重要的收穫,是持續學習、終身學習和勇於創新的意識和能力。

學無止境。人類對於世界以至宇宙的探索和認知才剛剛開始。現代科學誕生不過幾百年,探索航天技術不過幾十年,這和地球年齡的46億年、銀河系年齡的100多億年相比,何異於滄海一粟。

希望你們在今後的生活中,始終保持對新領域、新事物的求知慾和探索心,站在更高的高度、用整體和更廣闊的視角,認識我們所處的這個星球,思考我們人類的前途和命運,心懷敬畏,勇於探索,只爭朝夕。

一百年前,李大釗先生對青年講:“為世界進文明,為人類造幸福,以青春之我,創造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國家,青春之民族,青春之人類,青春之地球,青春之宇宙,資以樂其無涯之生。”

兩個月前,在紀念五四運動100週年大會上指出:“青年是整個社會力量中最積極、最有生氣的力量,國家的希望在青年,民族的未來在青年。”

你們即將從北京大學畢業,擁抱偉大時代、走向廣闊天地。今天,國家發展,正當其時,希望你們成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追夢人和奮鬥者。

2023畢業典禮上的致辭 篇10

尊敬的各位來賓、各位老師,親愛的20xx屆畢業生同學們:

大家上午好!

這是一個值得我們銘記和珍藏的日子。大家即將從北大出發,走上新的人生旅程。這裏,請允許我代表全校師生員工,向大家順利完成學業並獲得學位,表示衷心的祝賀!

過去的幾年中,你們把自己的青春時光揮灑在這個校園裏,學習知識、結識好友、增長才幹。過往的校園生活和師生情誼都將成為你們一生中最美好的記憶。

今年是北大建校121週年。120xx年前,在救亡圖存的維新浪潮中,京師大學堂應運而生。從那以後,每當國家和民族遇到挫折和危難,北大和北大青年,總是以一股向上的力量,去振奮一個時代,點燃一份希望。

今年還是五四運動100週年。一百年前,北大青年發起了五四愛國運動。“愛國、進步、民主、科學”成為一代代北大青年畢生追求和踐行的信念。四十年前,北大青年學子喊響了“團結起來,振興中華”的口號,為改革開放注入了青春與活力。

去年5月2日,到北大考察,向學校師生員工祝賀建校120週年, “團結起來,振興中華” 的口號再次響徹校園。

同學們,每一代青年都有自己的際遇和機緣,國家需要青年,青年也將自己的命運與國家的命運緊密相連。

魯迅先生在《我觀北大》一文中説,“北大是常為新的,改進的運動的先鋒,要使中國向着好的,往上的道路走”。他設計的北大校徽,有一種很形象的比喻是,一個人用雙肩奮力向上託舉着兩個人,三人為眾,眾志成城。

1920xx年,魯迅為北大設計校徽

今天的北大青年,依然需要承擔奮力向上託舉的重任。所以,臨別之際,我想送給大家的話,就是“做永遠向上的青年”。“永遠向上”是一種奮鬥者的姿態,是執着追求的境界與持續努力的方向,更是一種價值觀。

做永遠向上的青年要堅守立身處世的定力

孫中山先生説:做人最大的事情,就是要知道怎麼樣愛國。對國家和民族懷有赤子之心、報國之志,是實現我們人生價值的最大定力。只有具備這樣的定力,才能為國家和民族盡到自己的一份責任,貢獻一份力量。

西南聯大時期,辦學條件非常艱苦,學校缺少教材,著名物理學家、北大前校長周培源先生就親自刻鋼板,印製講義。今天北大校史館還保留着老校長當年親自刻印的教材。

1939年4月,西南聯大新校舍竣工。圖為國立西南聯合大學新校舍大門

發明漢字激光照排系統的王選院士,臨終前在遺囑中寫到:“我對國家的前途充滿信心,21世紀中葉,中國必將成為世界強國,我能夠在有生之年為此作出一點貢獻,已死而無憾了。”讀來讓我們為之動容。

1988年11月,王選與同事討論

去年,我到延安看望選調生,一位90後的北大畢業生,主動請纓到貧困村工作。初春時節,為了給剛剛開花的蘋果樹保暖,讓老鄉們有一個好收成,他在山上堅守了三天三夜,老鄉們伸出大拇指誇讚他是“好後生”。每年我們都有一批本科畢業生,到西部和邊疆地區開展支教服務,這是北大的傳統,已經堅持了20xx年。今天,你們中間又有一批同學接過了接力棒,到祖國的最基層去續寫向上的青春篇章。

北大支教團為高原國小捐贈文具

同學們,北大人對祖國的熱愛,流淌在一百二十一年的精神傳承之中,是去不掉、斷不了的血脈,是我們最強大的精神追求和永遠向上的精神定力。

做永遠向上的青年要積蓄久久為功的動力

有人説,這是一個浮躁的時代。浮躁,讓有的人不再相信勤勤懇懇、默默無聞可以有所成就。但是在這裏,我想和各位同學説的是,要相信“始終堅持”的力量,腳踏實地,一步一個腳印地前行。

老校友屠呦呦是我國第一位在本土榮獲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的科學家。她成功的背後充滿着艱辛。

屠呦呦獲諾貝爾獎

從上世紀60年代起,她帶領團隊調查了20xx多種中草藥製劑,經歷了一次次實驗失敗後,她不氣餒、不放棄,最終在第191次實驗中獲得了成功。

屠呦呦和團隊在實驗中

我們的老教務長王義遒教授,在50年代各方面條件都比較艱苦的情況下,帶領團隊夜以繼日、刻苦攻關,於1965年研製成功了我國第一批原子鐘。他幾十年不懈努力,為我國正在建設的獨立自主的、國際先進水平的時間頻率體系做出了極為重要的貢獻。

同學們在未來的事業中,都會面臨一些困難與挑戰。只有耐得住平凡,才能收穫不平凡。只有在挫折面前堅強、堅持和堅守,才能積蓄久久為功的動力。

做永遠向上的青年要成為世界和平與發展的助力

當今世界,如同一個五彩斑斕的拼圖,各個國家、各個民族一起構成了多元的人類文明。人類社會形成了越來越緊密的命運共同體,面臨着越來越複雜的困難、挑戰與不確定性。

20xx至20xx年擔任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37屆大會主席的經歷,讓我對這些問題有了更加直觀的感受。因為每一種文明都有其獨特的魅力和深厚的底藴。不同文明之間應該相互尊重,共同進步。

20xx年,北大學生中共有84人次到國際組織實習或任職,4600多人次通過各級各類項目出國學習交流。我們還有長短期留學生7000多人,今天,他們當中的畢業生也來到了典禮現場。大學已經成為推動各國教育合作的重要橋樑和紐帶。世界各地的優秀文化在北大相互交融,新科技、新思想、新知識在交流切磋中不斷迸發。

我希望同學們樹立廣闊的國際視野,開放包容、交流協作,和而不同,保護文明的多樣性,勇於面對人類社會共同的難題,培養與增強解決這些問題的能力。

做永遠向上的青年還要保持不斷探索新知的學習力

當前,以人工智能和大數據為標誌的“第四次工業革命”,已經給這個時代帶來了顛覆性的影響,信息和知識更新換代的速度大大加快。幾年來,同學們在北大收穫了很多學科領域的知識,但我認為更重要的收穫,是持續學習、終身學習和勇於創新的意識和能力。

季羨林先生伏案工作

著名學者季羨林先生篇幅最大的一部學術著作是有關製糖歷史的專著。我曾當面問過他,為什麼會對這個問題產生興趣?他説,“糖”這個字在西方各國的語言中都是外來語,來自梵文,反映了人類文化交流的歷史。最終經過十幾年的不懈努力,季老完成了《糖史》這部著作,時年已87歲高齡。北大還有很多老教授們,雖然已到退休年齡,依然從事着科學前沿領域的研究。老教師們尚且“志在千里”,我們更應該向他們學習。

學無止境。人類對於世界以至宇宙的探索和認知才剛剛開始。現代科學誕生不過幾百年,探索航天技術不過幾十年,這和地球年齡的46億年、銀河系年齡的100多億年相比,何異於滄海一粟。

希望同學們在今後的生活中,始終保持對新領域、新事物的求知慾和探索心,站在更高的高度、用整體和更廣闊的視角,認識我們所處的這個星球,思考我們人類的前途和命運,心懷敬畏,勇於探索,只爭朝夕。

一百年前,李大釗先生對青年講:“為世界進文明,為人類造幸福,以青春之我,創造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國家,青春之民族,青春之人類,青春之地球,青春之宇宙,資以樂其無涯之生。”

兩個月前,在紀念五四運動100週年大會上指出:“青年是整個社會力量中最積極、最有生氣的力量,國家的希望在青年,民族的未來在青年。”

你們即將從北京大學畢業,擁抱偉大時代、走向廣闊天地。今天,國家發展,正當其時,希望你們成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追夢人和奮鬥者。我衷心祝福大家在未來的學習、工作和生活中,健康快樂,永遠向上,前程遠大!

謝謝大家!

2023畢業典禮上的致辭 篇11

各位同學,各位家長,各位老師和同事,

今天我貌聚一起,分享大家的喜悦,祝賀155位同學順利畢業,歡送他們邁向人生的新旅程。

去年,也是在這裏,我代表社會學系給大家的畢業寄語,是保持終生學習。但我深知,這個旅程能夠走得怎麼樣,並不完全取決於所知,更重要的是所行。

大家知道,對北大人社會上有個評價:醒的早,起的晚,這暗喻我們知的很多,但行的太少。行的少不一定因為懶,可能是因為難。

有不少青年人淺嘗工作之後,即再回大學,他們拿到人生第一份工資的時候,也深受工作艱難的困擾。為了避免這份困擾,有的學生不願意畢業,儘可能推遲走上社會的時間。她們中的不少人學習優秀,但對工作環境很不適應:一些同學認為自己名校畢業,卻沒有得到應有的尊敬,在同事中無法説了算,還面臨各種人際關係障礙;一些同學在學校領導着整個班級,但是在工作場合,抱怨自己不過是一個工具,不得不接受他人的指派;一些同學進入職場後很快發現,自己的崇高理想受到忽視,整天被大量無意義的小事所消耗。

一旦開始行,這些問題就會出現。現實社會不同於想象,它不會重視你已經知道什麼,但是卻有N多眼睛看着你在做什麼,在沒有證明出能力時,沒有人關心你在想什麼。

這正是社會和大學的一個重要不同。大學豐富所知使人充滿理想和憧憬,大家競賽的是學習成績和考上更高學位,但在社會中不一樣,行的是否順利取決於很多不確定因素。在學習獲知中,越是個體走得也許越快,但進入社會以後,個人馬上成為分工體系中的一員。社會是由多個高度競爭的個體及合作體組成,人們在倫理道德、意識形態、利益和目標方面存在差異,在這種情形下,大家不願意承認的一個事實是,知的多,未必一定會行的好。這實在令人沮喪。

行比知更難,是因為行需要更多的東西。知雖然能夠影響行的方向,但完全可能對行的結果無能為力。

舉個例子。我有時在課堂上就某一問題發起辯論,以幫助大家不僅學習如何知——比如闡述理由和尋找證據,還學習如何在競爭中與他人合作——比如傾聽不同意見、説理、支持、反駁、妥協、認錯、甚至吸收別人的長處改進自己。

辯論中大家都希望贏,但我的觀察是,有時所知很多不一定能贏:原因在於,雖然知識掌握不錯,但卻可能輸在尊重——比如聆聽他人陳述不隨意打斷,可能輸在平等意識——比如給對方留出對等的時間,可能輸在態度——比如講述理由而不是諷刺教訓或指責對方,可能輸在立場——比如建設性吸收容納而不是排斥,可能輸在目標——比如探尋解答問題而不是扳倒對方,可能輸在拙樸——比如正面闡述而不是依靠技巧,可能輸在可信——比如真實呈現而不是表演。在這些可能的例子裏,之所以輸的比贏的多,不是因為所知少,而是因為不善行。

行需要品行。品行是一項重要的實踐能力。知主要依靠認知能力即可,但行則需要多種能力,而且不是靠油膩的雞湯技巧,相反需要乾淨又純粹的內心追求。知可以使用言辭包裝使之美豔,但行則暴露在所有眼光中無法偽裝,所以更真實。僅靠書本無法學會如何行。道理很簡單,善知是你自己的事,只和閲讀與觀察有關,但善行一定是在社會中,必和他人發生關係。這樣,對與錯就不在於個人評斷,而必須詩共認受的標準。因此在公共關係中,行更能夠全面展示一個人的品德。

合作性與建設性是善行的關鍵。這些品德並非與生俱來,只能通過實踐學習,就像一個球員只有進入球場,才能真正習得競賽規則。是把球傳給位置最佳的隊友,還是試圖自己進球當明星?這不是足球技術決定的,而是依賴整體觀、建設性及合作性做出的選擇。

社會學是一門高度重視行的學科,因為我們深知,真知不僅來自書本,更重要的是來自實踐。唯有品行才能使人走得更遠,這樣的人令社會學系驕傲。

在你們即將踏入社會之際,讓我重提社會學系網首頁的一句話:

高高山頂立,深深海底行。

與各位共勉。

2023畢業典禮上的致辭 篇12

尊敬的各位老師、各位嘉賓,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上午好!

又是一個離別的季節,這也是收穫與感恩的時刻。祝賀大家順利畢業!讓我們把最美好的祝福送給每一位同學!

從今天開始,大家將開啟一段新的人生旅程。這將會是一個漫長的旅程,有鮮花也有荊棘,有欣喜也會有艱辛。人的一生中會遇到很多事情,需要做出判斷和選擇。有的選擇讓你幸運和自豪,比如説,你選擇了北大,選擇了刻苦學習,才有了今天的收穫;有的選擇可能使你糾結、甚至煎熬;其實不要緊,我們都是凡人,都難免猶豫、寂寞和焦慮,只要我們確信,確信良知、確信美好、確信未來,就會堅守正確的價值判斷。糾結和艱辛都會成為財富,成為歲月長河中最寶貴的禮物。

在這裏,我想與大家分享一個小故事。幾周前我去了彌渡,這是雲南大理的一個縣,北大的對口扶貧縣。進入彌渡,映入眼簾的首先是鬱鬱葱葱的山川和一片片梯田,山上散佈着星星點點的居屋,景色別有一番詩意,讓人心生陶醉。第二天,我們開始走訪山上的貧困家庭。經過幾年的扶貧攻堅,山區的道路、住房、通訊條件都有了改善。但那裏的生存條件很差,缺地少水,靠天吃飯,即使是好年景,也僅夠填飽肚子。我們看到的一些家庭幾乎是家徒四壁,吃用的水全靠水窖收集,甚至連灶台都是用石頭臨時搭成的。政府希望大家搬到山下,但都不願意。

我很理解他們。半輩子都沒有離開過大山,對他們而言,外面的世界充滿了未知的恐懼和不安,當然可能還有對兒時記憶的眷戀。學校的房子是村裏最好的。天真稚氣的孩子們,眼中充滿了渴望,他們渴望學習,渴望走出大山,渴望改變自己和家人的命運,孩子們質樸的願望和純真的言語讓人心碎。看到苦苦支撐的教師和閉塞險惡的環境,我的內心充滿了深深的憂慮。我真心希望孩子們夢想成真。

在大山深處的牛街鄉,我們也看到了另一番景象。村子內外有很多古茶樹,有的已經存活了近千年了。建立不久的茶場雖然還沒有盈利,但充滿喜悦的村民,讓我們體會了大山的慈祥和恩惠,感受到了人與自然的和諧與力量。

在這裏,我要特別感謝光華、經院、國發院、法學院、國關、藝術學院、信息學院和工學院等8個院系。他們參與了對口扶貧彌渡的8個鄉鎮。我們的很多老師都多次深入偏遠的鄉村,出謀劃策、尋找資源、籌措資金,幫助興修水利、發展產業、改善教育和人們的生活。

我還要感謝在彌渡掛職和支教的師生,感謝所有參與對口扶貧的老師和同學們,感謝他們辛勤的付出和深厚的情誼。

藝術學院師生在彌渡調研

走在崎嶇的山路上,我一直在想一個問題:什麼是北大?什麼是北大人?北大是一所偉大的學校,她的偉大不僅體現在卓越的教育和學術上,體現在追求真理的科學精神上,還體現在對社會正義的不懈追求和深深的人文情懷上。

早在一百年前,蔡元培就提出“勞工神聖,人人平等”,並倡導創辦了“校役夜班”,傅斯年、羅家倫等一批學術大家親自授課。鄧中夏、廖書倉等人還組建了“平民學校”、“平民教育講演團”,傳播知識、喚起民眾的自覺。直到今天,北大仍然保持着“平民學校”的傳統,很多在工勤服務崗位上的工友,白天工作,夜間學習,在這裏追尋着自己的人生夢想。你們中也有很多同學,擔任了這個學校的志願者工作。北大永遠要追求卓越,但我們的精神應當是平等的,我們的心胸是開放的,我們的愛是沒有疆界的。

1920xx年1月18日,北大學生會附設的平民夜校開學,吸收居住在沙灘附近的400餘名平民子弟來上學。圖為平民夜校學生認真聽課的情形。

北大人滿懷着一腔的青春熱血。在艱難險阻的中國第一次西部科學考察中、在千里跋涉的西南聯大路上、在祖國的西北邊陲、在荒漠深處原子彈的實驗現場,到處都可以看到北大人堅定的足跡。

1920xx年,北大考古學會聯絡有關學術團體與瑞典探險家斯文赫定合組中瑞“中國西北科學考察團”,中方團員10人主要為北大師生。圖為中方團員從北大研究所國學門出發時與歡送者合影。左八為團長徐炳昶,左十一為送行者劉半農。

今天,有更多的北大人選擇去西部、去、去基層,去開創不同的人生。“只要天下還有貧窮的人,就是我們自己在貧窮中;只要天下還有苦難的人,就是我們自己在苦難中。”林毅夫老師的這段話道出了北大人的心聲和胸懷。

同學們,我銘家的發展仍然不平衡、不充分,消除貧困是一場實現全面小康的攻堅戰,也是一代代北大人的追求和理想。我們要感恩彌渡。作為一所學校,我們能為彌渡人民做的事情並不多,對彌渡脱貧的貢獻可能真的微不足道。但彌渡人民卻給予我們極大的信任和關照,使我們能夠親身體會消除貧困的艱辛,使我們能夠在實踐中磨練意志、踐行理想。我們從彌渡人民身上學到的、體會到的精神營養和力量,遠遠超過了我們能夠給予他們的幫助。謝謝他們!

兩個月前,來到北大考察,希望青年人要“愛國、勵志、求真、力行”。人生就像是一部書,每個字、每一行、每一頁都是用我們的行動書寫的。責任並不是一個甜美的、輕盈的詞彙,而是一副沉甸甸的擔子。負重前行正是一代又一代中流砥柱最美的英姿。

當你幫助山區孩子實現夢想的時候,當你用智慧和勇氣幫助人們擺脱貧困的時候,當你的科研成果造福社會的時候,當你竭盡全力使無助的人重燃生命之火的時候,你是在用愛書寫着自己的人生。幫助別人就是在塑造一個更好的自己。感恩與珍惜會使你的心胸更寬,奉獻與付出會使你的視野更廣。在未來的人生路上,我們要思考和探索大道理,更要從身邊的事情做起,“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

最後,再次感謝大山和彌渡人民給予我們的愛和包容,讓我們謹記為國家、為民族復興奉獻與奮鬥的誓言,也讓我們為身邊認識或不認識的每個人綻開我們的笑臉。

從此後,無論披星戴月、跋山涉水,無論身在何方、從事什麼職業,願北大人遠離平庸、勇敢擔當、學在路上!

祝大家一路平安!謝謝!

2023畢業典禮上的致辭 篇13

老師們、同學們:

大家好!

首先,我謹代表全體老師向圓滿完成學業,即將踏上新徵途的256位畢業生表示最熱烈的祝賀和深深的祝福!

同學們:今天是你們和我們都難以忘懷的一天,在這在校最後相聚的日子裏,多少往事在眼前浮動,多少-甜苦辣一起湧向心頭。也許,我們曾讓你感受過委屈,也許你們曾帶給過我們黯然神傷的情緒,如今這一切都已成為過去,而過去了的都將變成心中珍貴的回憶。從此,一千多個日日夜夜的高中生活宣告結束,下卷的學習和生活的-圖將要用你們年輕的生命去點綴。

記得那是201-年的仲夏,酷暑灼人,你們帶着一片火熱的希望,帶着爸爸媽媽的期待,從四面八方跨進了校園。那時,你們的臉上盪漾着天真和靦腆,那時的你們既純潔又稚嫩,就像未經風雨的秧苗。而今天,你們長高了、長壯了、充實了、成熟了,變成了風華正茂、英氣逼人的一代新人。

寸草春暉,三載年華。在經歷了春播夏耕之後,接下來便是碩果累累的金秋。為了你們學習的進步,為了編織未來金-的夢想,老師們抽出了縷縷心絲,在自己的額前刻下了道道溝痕,儘管情絲難斷,可是不久你們卻將載着母校的期盼和重託,帶着對新知識的渴求和嚮往走出校園,走向更為廣闊的天地.......

同學們:高中生活已是既往,求知之路未窮。在你們面前,還有未知的領域,還有未曾發現的新大陸。因此,你們必須趁自己青春年少,努力求知,幡然奮起,腳下永遠是新的起點。

同學們:今後我們就是天各一方了,縱然有千山萬水的阻隔,但只要年年有流雲遊蕩天邊,只要歲歲有春風吹拂大地,我們就不會忘記這風雨同舟的時日,就不會忘了對你們的祈禱和祝福。將來,你們學有所成,也別忘了給母校傳來捷報的佳音,因為教師最幸福的日子是在桃李飄香的季節。

同學們:請你放眼展望前面那希望的山崗,多麼壯美、多麼蒼翠,快舒展你生命的羽翼,抖動你青春的翅膀,向那高高的山峯奮飛吧,相信最後勝利一定屬於你們。

最後,讓我們一起説聲再見,道聲珍重。預祝大家大學聯考成功!

謝謝大家!

2023畢業典禮上的致辭 篇14

尊敬的各位老師、同學以及家長們:

大家晚上好!感謝你們,讓我有機會站在這裏,同你們一起分享這個美妙的日子。

作為本科畢業生代表,在這樣一個莊重的場合發言,對我而言真是莫大的榮幸。

四年在清華園,在經管學院的經歷和磨練,在我們每個人身上都印下了色彩斑斕的閃光點。我知道無論在哪個方面,台下的同學中,都有太多值得我學習的優秀楷模。但至少今天,請讓我作為一名最最普通也最最典型的本科畢業生,在這裏,向我深愛的學院,尊敬的師長,朝夕相伴的同學,做最後的道別!是你們,讓我有幸在正確的時間,正確的地點,和一羣最最優秀的人一道走過了這生命中無比珍貴的四年。

每一次走進主樓,我都忍不住再多看一眼迎面牆上的八字校訓:自強不息,厚德載物!四年的時間,每一次回味它,我都有新的認識和感受,但也是這每一次的回味,又讓我更加覺得自己還遠沒有參透它背後的和深意。現在回想,其實四年來,我彷彿冥冥中正在用自己一點一滴的行動,踐行着這個信條:我穿上迷彩服,在訓練場上揮汗如雨;我唱起夜鶯,讓經管的喊聲劃破夜空;課堂上,我如飢似渴地吸取知識,三年前就在這主樓後廳裏,還有我奮力記中微筆記的身影;舞台上,我沉醉於不同的故事,4年的冬情晚會,讓我看到經管人別樣的才華與激情;運動場上,我和大家一起吶喊,那年年捧起的馬杯,已是我們心底的一個情節;我加入一個個社團,在團隊和項目中,體會合作與成長;我奔赴海外交換,在異國他鄉,體驗了文化的獨立與融合;作為一名志願者,我在一次次奉獻中體會到幸福的所在;作為一個經管人,我在深入祖國各地的社會實踐裏,感受到肩上沉沉的責任與使命……在經管的每一天,在被如此豐富的資源與機會包圍的日子裏,我始終害怕自己錯過了些什麼,以至留下永久的遺憾,所以我抓緊每一束光陰,盡力用更多的體驗、更多的故事,來豐滿自己的羽翼,就像是草地裏嫩綠的小苗,在清晨大口大口地吞下甘甜的露水,然後——長高、長大。

我知道,前方等待着我們的,還有很多未知數,我們誰都無法預料。但是我完全相信,這四年在清華經管受到的教育,這四年我們自身辛勤的付出與努力,就是我們最最堅實的保障。我們不僅可以憑着自身的勤奮努力獲得成功,而且還能為社會做出貢獻。我們在這裏所獲得的一切,給我們以獨特的地位和獨特的責任,去影響和改變那些尚不完美的人和事;去代表那些沒有發言權的人發出聲音;去用自己的實力幫助他人而不僅僅是證明自己……而這些,也會超越名利的追求和物質的擁有,讓在我們在白髮蒼蒼,回首人生的時候,為自己做過的事感到真正的自豪!

在這畢業的時刻,我們因為無邊的愛而聯繫在一起,我們有共同的無法再來的經歷,我們有相同的無比榮耀的名字。畢業,不是結束,而是開始!馬上,我們就要踏上征途,這過去的四年時光,將被悉心裝進行囊,它將不斷提醒着我們秉承和發揚清華精神,敢於擔當,它將陪伴着我們去開創屬於我們每個人的未來。我期待,幾十年後,當我們作為校友重返校園,當學術新知、未來領袖匯聚一堂之時,大家在回憶往昔之外,能有更多的新故事、好故事可以説,那時,我們將真正感到無愧於我們摯愛的學院,無愧於巍巍清華,無愧於曾經共度的四年黃金時光!

2023畢業典禮上的致辭 篇15

尊敬的各位領導、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好!

今天是同學們人生中充滿自豪的重要時刻,我向各位學弟學妹圓滿完成在清華的學業、即將踏上人生的新徵程表示衷心的祝賀!

同時,感謝學校給予機會,讓我對多年來培養關心我的老師道一聲感謝,和同學們分享一些感想與思考。對於一位清華校友來説,這是無上榮譽,我倍感珍惜。

九年前,我和今天的大家一樣,坐在這裏參加畢業典禮。記得當時來做校友代表發言的是紮根鞍鋼的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王明仁學長,顧秉林校長對我們提出了“永遠保持愛國奉獻、服務人民的遠大理想”“永遠保持腳踏實地、追求卓越的進取精神”“永遠保持樂觀積極、追求和諧的生活態度”的三點希望。

畢業典禮結束後,我和幾名校友一起,滿懷幹事創業的豪情,乘上青藏列車,奔赴工作。在火車上,大學裏的美好時光就像電影片段一樣在腦海中閃現!學習期間,清華給予我享用不盡的精神財富。老師們的諄諄教誨、同學間的互相激勵使我受益終身。“選擇了清華,就是選擇了責任”,這樣的教育讓人銘記於心。大一時,新生黨員課上“兩彈一星”元勛們的事蹟深刻地教育了我;大三時,赴馬蘭基地社會實踐,看到許多校友在那裏獻身國防、紮根奉獻;大四時,當志願者服務工物系建系50週年系慶,看到很多白髮蒼蒼的老學長回來向母校報到,他們默默無聞,幾十年如一日的在平凡的崗位上幹出了不平凡的業績,踐行了“行勝於言”的清華精神。這些都讓我深深的認識到:作為一名清華人不能以自己生活安逸為最終目標,應該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這也是我堅定選擇到工作的初衷。

到崗工作後,我較快地克服了對高原缺氧環境的不適,系統地學習了中央治藏方略。20xx年拉薩“3?14”事件發生,黨和政府果斷處置,事件迅速平息。作為自治區人民政府辦公廳的工作人員,我參與救助受損商户、及時恢復生產生活相關工作。這樣的經歷,使我真正認識到工作的複雜性和嚴峻性以及“團結穩定是福,分裂動亂是禍”的深刻意義,激發了我到基層一線去做基礎工作的想法。

20xx年,清華大學與自治區黨委組織部開展向基層選派畢業生工作。經個人申請、組織考察,我於同年9月到拉薩市堆龍德慶縣東嘎鎮工作。為儘快融入環境,我主動向鎮領導申請:我在機關工作過,可以承擔文稿寫作的任務;鎮裏需要派幹部夜間守護青藏鐵路,我是年輕人不怕吃苦。通過承擔這些工作,任勞任怨地付出,我很快得到了大家的信任與認可。趁熱打鐵,我又主動承擔東嘎村的包村工作。東嘎村地處拉薩市城鄉結合部,拉薩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坐落於此。為了支持城市發展,村民們成為全區較早一批的失地農民,經濟上沒有來源,生活不免艱難,各種矛盾頻發。我和村幹部一同努力,爭取上級幫扶的同時,號召羣眾自籌資金,發展壯大農民運輸隊,通過參與城市建設、承包建材運輸,擴大了增收的渠道。我們還組織全村每年進行“十星級文明户”的評選,鼓勵各家各户在愛國愛黨、勤勞致富、鄰里和諧、民族團結等方面有好的表現,評選結果與年終領取集體分紅掛鈎。通過幾年的努力,東嘎村面貌一新,集體經濟不斷壯大,民生也得到了很大改善。村民們認為我是個肯幹實幹的人,大事小情,都願意和我一起商量,一些老黨員還親切地稱呼我為“我們的漢族孩子”。通過做農村、農民工作,我真正接上了地氣,懂得了做基層工作要從羣眾利益出發,只有多為他們謀福祉,才能贏得信任和尊重。

三年半後,經受了多個崗位的鍛鍊,我被組織選派擔任古榮鄉黨委書記。古榮鄉轄區面積764平方公里,平均海拔4000米,全鄉6300餘人,藏族人口占比超過99%。鄉村精通漢語的羣眾不多,為了儘快融入並開展工作,我加大了學習藏語力度。開黨員和羣眾大會前,我把自己想説的話,請同事幫忙翻譯出來,我用漢字、音標做好標記,回家反覆聽錄音,一字一句地糾正自己的發音,確保開會時説好藏語。經過精心準備,為期一天的鄉人代會,我全程用藏語主持和發言,每説完一句羣眾都報以熱烈的掌聲,那真摯感人的場面讓我終生難忘,羣眾的認可和鼓勵更是我做好工作的強大動力。幾年來,我和同事們認真值班、巡邏、包村、入户、看護鐵路,完成好守護祖國國土面積的一萬兩千五百分之一的光榮使命;我們申請項目,抓好施工,使全鄉硬化路面的通車裏程翻了一番,歷史性地實現了6個行政村硬化路面全部通達;我們還為全鄉112户牧民安排“安居工程”建設,他們夏季到高山草場遊牧,冬季依舊有穩定住所,安居才能樂業。通過我們平凡而盡責的努力,全鄉面貌有了改觀,羣眾生活有了改善,人心得到了凝聚,基礎進一步夯實。看着自己的努力取得了實效,讓人很有成就感和滿足感。

隨着工作的深入,我已視為第二故鄉。組織放心地將一方穩定發展的重任交付予我,人民羣眾包容、信任、支持我,將我培養成為一名合格的國家建設者。感恩之心督促着我在每個崗位上竭力奉獻。過去幾年,我從事城鄉規劃工作,正值拉薩城市建設蒸蒸日上的時期。我們每年審核幾百個建設項目,每天都穿梭在各個施工工地,經常是一身土、一腳泥無暇去理,為保護好拉薩這座歷史文化名城,我盡到了責任。從事人才工作後,我經常研究政策、起草文件工作到深夜,半年來為全區對接引進30餘名高層次人才,協調600餘名西部計劃志願者留藏工作,為人才興藏戰略的實施,我付出了努力。在高原奮戰的三千多個日日夜夜,我沒有絲毫懈怠,在建設的事業中找準了位置,在幹事創業的過程中實現了價值。

九年來,雖然遠離家人,但是我並不孤單,有幾十名清華校友和我一起並肩戰鬥。是地理上高原的高原,是生命中禁區的禁區,是經濟水平方面西部的西部,是反分裂鬥爭前沿的前沿。在工作,大家自覺地摒棄“驕嬌二氣”,將清華精神與老精神融合在一起,抵禦了高寒缺氧等種種艱辛,在心裏埋藏着對家人的牽掛與思念。大家拒絕被動地吃苦,堅持主動地實幹,將自己的全部奉獻給了雪域高原。近年來,社會大局持續穩定,經濟發展欣欣向榮,在偉大的建藏事業中,我們沒有辜負學校的培養,用默默的堅守和平凡的努力做出了清華學子應有的貢獻。數載的光陰從未虛度,寶貴的青春用得其所!

結合我們的成長經歷,我在這裏談四個方面的思考。

關於理想。無數清華學長以人生奮鬥經歷告訴我們,把個人價值的實現與祖國的需要緊密地結合起來,這樣的人生更加精彩。我們要立志成為充滿正能量的青年幹事者和國家建設者。決不能充當看客、誇誇其談,而是要投身其中、貢獻力量。

關於選擇。選擇艱苦地區、冷門領域、困難崗位,在特殊的環境中摔打磨練,有助於我們百鍊成鋼、脱穎而出、實現價值。但是,我們也要認識到,選擇只是第一步,堅持住幹得好往往更加重要。

關於堅持。同學們即將奔向廣闊天地,在大家面前的是無數種可能,令人充滿期待;但我想提醒在座的同學們,在無數種可能中唯一沒有的可能,那就是——一帆風順。困難和挫折,是我們人生的“試金石”,“艱難困苦、玉汝於成”,實現人生理想需要堅持堅守。

關於成長。根扎得越深越廣,枝葉才會越繁榮茂盛。因此,我們在自我審示時要多看紮根,少看枝葉,不能急於求成、急功近利。工作後,用什麼來評判自己的成長呢?不要以薪資水平、崗位職務、名聲頭銜,而是以內心的強大、能力的提升、價值的實現來判斷。我們不妨階段性自省:與自己的理想是越來越近,還是漸行漸遠?提醒自己踏踏實實在每個崗位上幹好工作、收穫成長、做出貢獻。

讓我們始終踐行“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校訓,努力擁抱因奮鬥而精彩的人生。

2023畢業典禮上的致辭 篇16

親愛的同學們:

今天,是你們人生中陽光燦爛的一天。四年的大學生活,已變成無數難忘的畫面,從備戰國慶遊行的八天七夜,到百年校慶的志願服務;從陽光長跑的腳步與汗水,到《馬蘭花開》的淚光和歡笑;從網絡的轉載與吐槽,到清芬園麻辣香鍋的排隊和回味——你們把一段終將逝去的青春,永遠定格在這裏!我和全校教職員工,有幸在你們的故事中充當配角,感受你們的激情,見證你們的成長,分享你們的收穫。

今天,也是一個感恩和慶賀的日子。我要感謝所有家長和教職員工,你們的默默付出,使同學們的青春大戲順利殺青,在更大的舞台上開始更精彩的續集。我衷心祝賀各位受表彰的同學,你們用努力奮鬥成為大家的榜樣,你們是清華今天的驕傲!我更想到那些曾在學業、愛情和成長中挫敗過、彷徨過的同學,你們克服了困難,經歷了磨練,戰勝了自我,取得了無法用分數記錄的進步,你們的畢業更值得祝賀,我為你們感到自豪!

同學們,你們成長在全球化深入發展的時代,人類的命運休慼與共,各國的發展息息相關;你們成長在信息化方興未艾的時代,科技進步日新月異,知識經濟蓬勃發展;你們成長在文化交融日益加深的時代,各種思想文化相互激盪,不同文明交相輝映;你們更成長在中國快速崛起的時代,我們的綜合國力和國際地位顯著提升,中華民族更加自信地邁向偉大復興。與我們這一代人相比,你們的視野更寬、知識更廣、節奏更快,更自覺地開始了個性發展,更多地擁有了獨立、平等和開放的意識。今天,你們大學畢業了。無論畢業後是走向社會還是繼續讀研,你們都將置身新的環境、面對新的變化。你們的學習成長將擁有更大的自主性,生活交往將面對更復雜的社會關係,事業發展將面臨更多的機遇、更多的選擇。我想告訴你們,機遇不僅孕育着成功也伴隨着挑戰,迎接挑戰不僅需要追求卓越,也要懂得堅持,更要學會放棄。

今年1月,我們在達沃斯舉辦了一場高層圓桌會議,邀請了多位世界知名人士,請他們對清華的未來發展提出建議。當談到對年輕人的培養時,澳大利亞前總理、現在又再次擔任總理的陸克文先生對我説,年輕人在成長過程中要回答三個重要問題:你相信什麼?你為什麼相信?你能為你所相信的做些什麼?因為每個人的生活和事業都不會一帆風順,總是起起伏伏,甚至會遭遇挫折和失敗。當人生處於低潮的時候,只有迴歸到最基本的價值觀,堅信自己所相信的,才能在挑戰中把握機遇,在絕望中看到希望。今天,我想結合身邊的三個故事,對同學們的未來發展談一些看法。

大家知道,清華最近啟動了蘇世民全球學者項目。在和項目捐贈人蘇世民的交往中,我們成了無話不談的好朋友。他説起學生時代有一位田徑教練,總讓他們大冷天在停車場練衝刺和中長跑。在他們累得筋疲力盡、雙腿麻木的時候,教練還衝他們大喊:再跑一圈,再跑一圈!因為訓練多一分付出,對抗才多一分收穫。在一圈又一圈的奔跑中,他逐漸懂得,“再跑一圈”不僅是對身體的訓練,更是意志品質的磨練,這也成了他的價值追求和人生信條。“再跑一圈”,就是選擇努力和堅持,努力就是機遇,堅持就有希望。

第二個守於選擇的故事。兩年前,我校新聞學院組織研究生國際實習,很多同學爭着去美國、歐洲等發達國家,但有一個女生主動提出要去埃及。那時候,埃及正處於嚴重的動盪時期,政局不穩,社會混亂,隨時面臨着各種危險。但她覺得,作為一個未來的新聞人,應該有自己的價值判斷,應該在風險中鍛鍊成長。聽了她的故事,我很受感動,也很欣賞她對新聞事業的執著和熱愛。我相信,她的選擇不僅意味着更大的付出和努力,更折射出她的獨立人格和職業信念。

還有一個是清華長期合作伙伴新加坡佳通集團的故事。集團執行董事林美金女士曾跟我説,公司最早是在印尼做輪胎,總裁林德祥先生熱心公益事業,為當地經濟社會發展作了很多貢獻。由於林先生的為人和經營之道,集團的一個子公司順利取得了煙草產業的經營執照。一般來説,大家都會認為這是一個賺錢的好機會。但林先生對子女們説,一本萬利的生意誰都想做,但這種生意容易讓人見利忘義,對企業發展不利,對子女們的未來也不好;何況煙草不利於公眾健康,做煙草有違他的道德良知。在如此巨大的誘惑面前,他們毅然決定放棄。這麼多年來,佳通集團始終以橡膠輪胎為主業,經過三代人的努力,終於成為新加坡著名的跨國企業。

同學們,這三個故事揭示了同一個道理,那就是:不管你處在人生的高峯還是低谷,命運終究需要掌握在自己的手中。當你經過長途跋涉、身心疲憊時,只有堅持“再跑一圈”,才能衝出困境、跨越極限,迎來意想不到的新機遇,邁向人生旅程的新起點;當你面臨困難挑戰、風險危機時,只有堅持獨立思考、不隨大流,才能做出正確選擇,敢於迎難而上,超越自我,贏得尊重;當你面對巨大的壓力或者誘惑時,只有堅守最基本的價值觀,才能看淡得失、懂得放棄,獲得內心的寧靜,感受到生命的厚重。

同學們,20xx年,你們大學畢業了。120xx年前,建校不久的清華參加了第一屆遠東運動會,開啟了中國學校參加國際競技之先河。90年前,汪鸞翔學長創作了清華校歌,成為我們永遠的心靈之歌。時光流逝,有些人經歷了命運的波瀾,贏得了內心的淡定和從容;有些事經過了歲月的磨洗,已成為歷史長河中最妙曼、最獨特的風景。

今天是7月17日,是你們從過去走向未來的節點;今天,剛好也是清華老學長楊絳先生102歲生日。楊先生與清華同歲,走過了百年滄桑,歷盡了人生坎坷,卻始終保持着高貴、生動和優雅的品質,把她的温馨、温暖和安寧傳遞給我們。前幾天我去看她,先生特意叮囑説,學校很忙,生日時就不要來了,替她吃一碗長壽麪就行。我提議,今天我們都去吃一碗長壽麪,為我們的老學長賀壽,也為你們的明天祝福。祝願你們在堅持中成長、在選擇中成熟,像楊絳先生那樣生命之河長流、事業之樹長青!

謝謝大家。

2023畢業典禮上的致辭 篇17

敬愛的教師,親愛的同學:

大家好:

三年時光,彈指一揮間。在這個令人緊張而又興奮的七月,在這個充滿了離別而又有新的展望的時刻我倍感欣慰,今天為你們召開畢業典禮,此時此刻我心情凝重,因為與我朝夕相伴的你們就要離開了;因為你們將要成為一名光榮的國小生了。

三年了,你們與這美麗的幼兒園已經融為了一體,習慣了在幼兒園中看到你們熟悉的身影,喜歡面對你們那一張張可愛的笑臉,喜歡你們的頑皮和率真,三年的師生情誼,似一杯淳香的酒,而今離別在即,也不禁有些傷感。往事如歌,時光的流逝會沖淡許多的記憶,但有些東西則會永遠難以忘記。

望着今天長大的你們,我想起了你們剛剛來的時候,有的哭,有的吵,有的鬧。而今天站在我眼前的你們,個子長高了,知識豐富了,三年來的相依相伴,三年來和你們共同度過的每一天,都是我生命中最珍貴的回憶。

每個早晨,我會想起你們的聲聲問候;每個傍晚,我會想起你們的每張笑臉。你們即將離開這熟悉而美麗的幼兒園,請別忘了帶上全體老師對你們的殷切期望和祝福。今天,你們是一隻只快樂的小鳥,要在這裏起飛,今天,你們是一匹匹奔騰的駿馬,要在這裏奮蹄。

再見了,我最親愛的孩子們!我會從心底裏永遠關愛着你們,孩子們,準備好了嗎?夢想的舞台就在前面,我們期待着欣賞你們夢想的展示!永遠祝福你們,願你們永遠健康、快樂,早日成為棟樑之材!

2023畢業典禮上的致辭 篇18

親愛的同學們,各位老師,各位家長,各位來賓:

今天,是一個喜慶的日子。首先,我要向全體5527名獲得博士、碩士學位的同學,表示熱烈的祝賀!

今天,也是一個感恩的日子。我要向辛勤培育你們的父母和各位老師致以衷心的感謝!

同學們,畢業是人生新的起航。從今以後,你們中一部分人將繼續深造,更多的同學將步入社會,開啟全新的人生旅程。此時此刻,我強烈地感受到你們對未來的無限憧憬,感受到你們對師長和同學的依依不捨和眷念深情。在這裏,作為校長,我同樣憧憬着你們的未來。我也相信,你們能夠自信地去擁抱這個充滿無限希望的時代。

擁抱時代,我相信你們已經準備好了。經過幾年的學習和科研訓練,你們的知識更加系統深入,能力更加綜合全面,思想更加獨立成熟。你們在實驗室裏通宵達旦,在圖書館內奮筆疾書,在微沙龍上切磋討論,在學術論壇上交流提升,在創新創業活動中揮灑激情。你們也見證了學校國際交流與合作的迅速發展,你們的身影遍及全球60多個國家和地區。

在過去幾年裏,你們利用假期深入社會開展各種實踐活動,在利用知識技能服務社會的同時,也豐富了人生閲歷,加深了對現實、對基層民眾的理解。剛才發言的沙垚同學連續六年深入黃土高原開展社會調研,我們能感受到他對鄉土中國的那份熱愛和清華同學特有的書生意氣。我希望你們永遠保持對現實的關注,永遠保持對人民的熱愛,只有立足現實,植根人民,你們才能融入屬於你們的時代!

這是一個充滿希望的時代,每個人都有實現夢想的機會。這是一個多元的時代,不同的思想文化和價值觀念時時刻刻都在碰撞交融。這是一個充滿選擇的時代,每一次堅守都是對內心的考驗。在這樣一個機遇和挑戰並存的時代,只有把個人的追求與國家需要、社會發展和人類進步緊密結合起來,才能創造出卓越人生。

創造卓越人生,要有清晰的目標。沒有清晰的目標,人生就會迷失方向。你們中微納電子系的田禾同學,在保送直博前,就堅定地嚮導師説:“我是立志要做科研的人。我想做出中國人自己的芯片”。從入學到畢業,連續5年多,他天天從早上7點工作到晚上11點,甚至更晚,他的體會是“凌晨3點,最有靈感”。經過多年努力,他首次成功將石墨烯用於降低微電子器件功耗,取得了國際領先的成果,並發表了十幾篇高水平學術論文。正是因為有了用創新成果服務社會的人生目標,才使他始終保持投身學術的熱情,激發出創新創造的巨大潛能。確立清晰的目標,是你們創造卓越人生必須邁好的第一步。

創造卓越人生,要有人文情懷。人文情懷意味着對人、對社會、對自然的關注和熱愛,意味着對生命與正義的尊重和敬畏。同學們要學會與他人平等相待,尊重每個人、每件事的獨特之處。同學們要積極主動地體驗並欣賞世界的多樣性,併為世界的和諧與發展作出貢獻。科學精神教人求真,人文情懷教人求善。科學精神與人文情懷的結合,將助力你們創造卓越人生。

創造卓越人生,要做到執着堅守。人生是一段很長的旅程,目標越高遠,道路越曲折,追求使命需要有強大的定力。執着就是對遠大理想的堅持,是一種永不放棄的精神,是一種板凳甘坐十年冷的堅決。堅守意味着經得住誘惑耐得住寂寞,面對人生的各種選擇,要始終保持清醒的頭腦,堅守道德良知,保持氣節風骨。執着堅守是一種人生態度,是你們走向成功邁向卓越的唯一路徑。

親愛的同學們,在你們走向新生活之際,母校也正走在新百年的征程上。我相信,“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校訓已成為清華人永久的精神力量;我也相信,你們、我們和未來所有的清華人將一起努力共同鑄就清華新百年的輝煌!

今天是一個讓人眷念的日子,我希望你們記住,清華永遠是你們温暖的家。歡迎你們隨時回家!

2023畢業典禮上的致辭 篇19

愛的同學們:

無論歲月如何流逝,今天註定甜美而清新。我要祝賀你們經過大學生活的洗禮,迎來了自己的畢業典禮。在你們3300多人中,有700多名同學會直接就業,有2500多人將繼續學習。但不論怎樣,今天對於你們而言,都將是一個重要的時刻,標誌着你們的人生將進入新的發展階段,意味着你們將褪去青澀、走向成熟。

青春,是人生的精彩華章。我要感謝你們把美好的時光留在了清華,讓清華和你們一起走過。我希望你們從學校帶走的,不僅是一紙光鮮的文憑,也不僅是一份修過什麼課程、做過什麼社工、得過什麼獎勵的漂亮簡歷,更重要的是清華四年帶給你們的人生體驗和感悟。相信你們從百年校慶中,感受的不只是自豪和歡樂,還有清華的厚重歷史和獨特文化。相信你們對宿舍要不要熄燈的討論,維護的不只是自身的權益,還有對少數人權益和公共契約的尊重。相信你們對於素質測評的質疑,思考的不只是如何用一把尺子公平地評價學生,還有對個性化發展、多樣化成長的堅持。相信你們在捍衞網絡詞條、追尋中國夢的實踐中,體會的不只是真理的可貴,還有責任和擔當的重要。我更相信,你們在課堂、在實驗室、在各種大賽上,收穫的不只是知識、分數和名次,還有創意創新創業的創造者精神,這種精神將伴隨你們一生。

同學們,你們生活在一個崇尚創新的偉大時代。科技進步日新月異,思想文化交融激盪,人類社會深刻轉型。這一切,為你們今後的發展提供了廣闊的空間,也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戰。你們今後要有所作為、有所成就,不僅取決於你的知識和技能,而是更依賴於你的創造性。20xx年,IBM公司針對33個行業1500名首席執行官的一項調查發現,他們的成功至關重要的因素就是“創造力”。在職業社交網站LinkedIn的用户檔案中,“創造力”也是兩年來使用最多的詞彙。在當今世界,創造是你們面對生活、面對事業、面對社會、面對未來的最佳選擇。

同學們,創造需要理想,那是你們心靈夜空中的耀眼鏽。剛才顏寧教授給大家分享了她自己的“野心”,就是希望探索自然的奧祕,在科學史上留下自己的印跡。正是這種科學夢想,使她和她的團隊毅然選擇了一項已困擾全球科學界半個世紀的課題。然而前四年的進展很不順利,困難重重,怎麼也做不出來,但她們沒有放棄,依然執著地堅持,每天都在實驗室工作十幾個小時。到了第五年,才有所突破。最近,她的團隊首次成功解析了人源葡萄糖轉運蛋白GLUT1的晶體結構和工作機理,被20xx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布萊恩•克比爾卡(Brian Kobilka)譽為“一項偉大的成就”。顏寧的學生、團隊主要成員鄧東,當初就是被導師這種強烈的科學夢想所感染,跟着她一起“發瘋”,一起“死磕”轉運蛋白機理這一世界性難題。顏寧教授認為,正是這種既充滿吸引力又極富挑戰性的理想追求,才使這個年輕的團隊沉靜下來,並最終取得突破。她曾經跟我講,做一件事情,最基本的是要把它當作職業來做,進一步是把它當作興趣來做,而只有把它當成理想和事業來做的時候,才能最大限度地激發出創造力。

同學們,創造還需要勇氣,那是你們人生征程上跨越艱險的基石。猶太民族充滿創新的活力,以色列創意創新公司高度密集,在納斯達克上市的公司數是中國、日本、歐洲、印度的總和。一個多月前,我在以色列見到內塔利亞胡總理時,談到清華和特拉維夫大學正在共建聯合創新中心。在短暫的會面中,他兩次強調説,創新就要允許失敗。之後,我們參觀EcoMotion,這是一家致力於推廣智能交通的高科技機構。機構創始人阿爾農(Arnon)先生先前是做信息技術創新的,創業成功後曾對財富100強的多家公司進行了戰略投資。臨走時我問他,他成功的祕訣是什麼?他説,所有的成功都是從失敗中來的。每次失敗之後,而不是成功之後,他都要辦一個party,等大家喝伏特加喝到東倒西歪的時候,就會告訴他為什麼失敗。在他看來,創新創業的精髓就是勇於失敗。勇氣是創新的前提,是把創意變成創造的關鍵。害怕失敗,不冒風險,不敢走前人未走之路,不敢做他人未做之事,就永遠感受不到創造者的巔峯體驗。同學們,年輕是你們最大的資本,年輕時的失敗並不是人生的失敗,而是你人生中最為寶貴的閲歷和收穫。

同學們,創造更需要包容,那是你們事業發展中兼容幷蓄的內核。最近,首屆“校長杯”創新挑戰賽的決賽剛剛落幕。我和評委們發現,有的項目雖然有很好的創意,但並不成功,原因並不是技術不行,而是缺乏一個結構合理、能力互補、分工合作的團隊。隨後,我做了進一步調查,發現同學們大多數時候喜歡找身邊熟悉的人一起做事,願意與同性格、同質化的人開展合作。其實,做成一件事,更多的時候要和不同的人一起工作,特別是你們有時並沒有辦法選擇團隊,必須與各種個性特質的團隊成員相處。因此,你們將來在自己的團隊中做事,或者領導一個團隊,不僅需要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最重要的是學會包容。包容,首先要包容別人,能傾聽不同的意見,特別是反對的聲音和那些看似荒誕的想法,真正做到心胸寬廣、厚德載物。包容,還要包容自己,你追求卓越和完美,但不要期望得到周圍每個人的讚賞,要習慣於刺耳的批評甚至無端的指責,因為創新總是從少數人開始。同學們,我們正處在一個日益多樣化的社會,只有尊重他人的與眾不同,才能做到與眾不同的自己。

同學們,今天,終將成為歷史;未來,意味着創造。我有一位朋友也是一名學者,叫謝利•哈瑞森(Shelley Harrison),現已年過七旬。他曾利用激光技術創辦了條碼掃描公司,他的經歷充滿傳奇色彩。我對他説,如果他寫回憶錄,一定非常精彩。而他卻説:“我更感興趣的是未來,而不數去。”

這讓我想起一段話:“人們總是喜歡回憶,而不喜歡想象。留在我們記憶中的是熟悉的事物,存在於想象中的則是未知的事物。想象也許令人恐懼,因為需要冒着探索未知的風險。我喜歡未來,因為那需要想象。”各位同學,在你們人生新的征程中,希望你們用執著的理想、創造的勇氣和君子的包容,去想象自己的未來,去創造屬於你也屬於整個人類的未來。

謝謝大家!

2023畢業典禮上的致辭 篇20

尊敬的各位領導、老師,各位同學:

大家好!

畢業,是一件很莊重的事情,因為它代表着我們已經長大,也代表着我們即將邁入一個新的征程。我相信,今天在座的每一位學生心裏都是有些許的激動的。因為畢業是我們期待已久的事情,而畢業也是我們重獲自由的一件美事。所以在這裏,我還是想把最美好的祝福送給同學們,祝願大家畢業快樂,今後前程萬里,蓬勃發展!

作為你們的教師,在這歡樂的一天我自然也是欣喜的,我一路看着大家長大,一路和大家同行。這一路上的風風雨雨我們共同經歷,歲歲月月一路成長,與其説我們是師生,不如説我們已經成為了彼此的知己和好友。作為一名教師,我是自豪的,我不僅可以帶出這麼優秀的你們,也能交到你們這麼多優秀的朋友,這是我最為幸運的一件事情。

但是今天,老師也很捨不得大家,這一次離別,今後再見也不知是何年何月了。這三年的日子彷彿就在眼前,而我們也終將要把這個裝滿時光的盒子藏起來,帶着心中的那一份感動繼續前行。所以儘管要面對離別,我也希望孩子們可以振奮起來,在往後的日子裏繼續奮發向上,為我們母校爭光,也為自己贏得驕傲!你們説,能不能行!

孩子們,你們是否知道,其實你們在老師的眼裏都是一顆明珠,每一顆珠子都有自己獨特的光芒。老師是喜歡每一個孩子的,因為老師不僅僅是作為你們的師長,更是你們的“家長”,沒有家長是不愛自己的孩子的。家長愛自己的每一個孩子,因為你們都是我們最重要的一部分。你們不僅是我們作為教師的責任,更是我們傳遞愛的對象。

所以孩子們,請相信你們自己,也請相信老師,在今後不管別人對你有怎樣的評價,只要在不影響他人的情況下,這些評價都是不重要的,你們需要做的,只是做好自己,做好身邊的事情。這是老師作為師長、作為家長送給你們最後的話,而接下來的道路,則需要你們自己去走了。

每一段旅程我們都會遇見不同的人,有些人成為了我們的朋友,有些人成為了人生的過客。這些都是讓我們成長的事情,我希望孩子們今後可以更加的勇敢,更加努力,在學習上勇往直前,在生活上樂觀熱情。我相信大家可以成為一個更加優秀的人,也成為老師們最為幸福的驕傲!

2023畢業典禮上的致辭 篇21

親愛的同學們:

今天,是你們人生中陽光燦爛的一天。四年的大學生活,已變成無數難忘的畫面,從備戰國慶遊行的八天七夜,到百年校慶的志願服務;從陽光長跑的腳步與汗水,到《馬蘭花開》的淚光和歡笑;從人人網的轉載與吐槽,到清芬園麻辣香鍋的排隊和回味——你們把一段終將逝去的青春,永遠定格在這裏!我和全校教職員工,有幸在你們的故事中充當配角,感受你們的激情,見證你們的成長,分享你們的收穫。

今天,也是一個感恩和慶賀的日子。我要感謝所有家長和教職員工,你們的默默付出,使同學們的青春大戲順利殺青,在更大的舞台上開始更精彩的續集。我衷心祝賀各位受表彰的同學,你們用努力奮鬥成為大家的榜樣,你們是清華今天的驕傲!我更想到那些曾在學業、愛情和成長中挫敗過、彷徨過的同學,你們克服了困難,經歷了磨練,戰勝了自我,取得了無法用分數記錄的進步,你們的畢業更值得祝賀,我為你們感到自豪!

同學們,你們成長在全球化深入發展的時代,人類的命運休慼與共,各國的發展息息相關;你們成長在信息化方興未艾的時代,科技進步日新月異,知識經濟蓬勃發展;你們成長在文化交融日益加深的時代,各種思想文化相互激盪,不同文明交相輝映;你們更成長在中國快速崛起的時代,我們的綜合國力和國際地位顯著提升,中華民族更加自信地邁向偉大復興。與我們這一代人相比,你們的視野更寬、知識更廣、節奏更快,更自覺地開始了個性發展,更多地擁有了獨立、平等和開放的意識。今天,你們大學畢業了。無論畢業後是走向社會還是繼續讀研,你們都將置身新的環境、面對新的變化。你們的學習成長將擁有更大的自主性,生活交往將面對更復雜的社會關係,事業發展將面臨更多的機遇、更多的選擇。我想告訴你們,機遇不僅孕育着成功也伴隨着挑戰,迎接挑戰不僅需要追求卓越,也要懂得堅持,更要學會放棄。

今年1月,我們在達沃斯舉辦了一場高層圓桌會議,邀請了多位世界知名人士,請他們對清華的未來發展提出建議。當談到對年輕人的培養時,澳大利亞前總理、現在又再次擔任總理的陸克文先生對我説,年輕人在成長過程中要回答三個重要問題:你相信什麼?你為什麼相信?你能為你所相信的做些什麼?因為每個人的生活和事業都不會一帆風順,總是起起伏伏,甚至會遭遇挫折和失敗。當人生處於低潮的時候,只有迴歸到最基本的價值觀,堅信自己所相信的,才能在挑戰中把握機遇,在絕望中看到希望。今天,我想結合身邊的三個故事,對同學們的未來發展談一些看法。

大家知道,清華最近啟動了蘇世民全球學者項目。在和項目捐贈人蘇世民的交往中,我們成了無話不談的好朋友。他説起學生時代有一位田徑教練,總讓他們大冷天在停車場練衝刺和中長跑。在他們累得筋疲力盡、雙腿麻木的時候,教練還衝他們大喊:再跑一圈,再跑一圈!因為訓練多一分付出,對抗才多一分收穫。在一圈又一圈的奔跑中,他逐漸懂得,“再跑一圈”不僅是對身體的訓練,更是意志品質的磨練,這也成了他的價值追求和人生信條。“再跑一圈”,就是選擇努力和堅持,努力就是機遇,堅持就有希望。

第二個守於選擇的故事。兩年前,我校新聞學院組織研究生國際實習,很多同學爭着去美國、歐洲等發達國家,但有一個女生主動提出要去埃及。那時候,埃及正處於嚴重的動盪時期,政局不穩,社會混亂,隨時面臨着各種危險。但她覺得,作為一個未來的新聞人,應該有自己的價值判斷,應該在風險中鍛鍊成長。聽了她的故事,我很受感動,也很欣賞她對新聞事業的執著和熱愛。我相信,她的選擇不僅意味着更大的付出和努力,更折射出她的獨立人格和職業信念。

還有一個是清華長期合作伙伴新加坡佳通集團的故事。集團執行董事林美金女士曾跟我説,公司最早是在印尼做輪胎,總裁林德祥先生熱心公益事業,為當地經濟社會發展作了很多貢獻。由於林先生的為人和經營之道,集團的一個子公司順利取得了煙草產業的經營執照。一般來説,大家都會認為這是一個賺錢的好機會。但林先生對子女們説,一本萬利的生意誰都想做,但這種生意容易讓人見利忘義,對企業發展不利,對子女們的未來也不好;何況煙草不利於公眾健康,做煙草有違他的道德良知。在如此巨大的誘惑面前,他們毅然決定放棄。這麼多年來,佳通集團始終以橡膠輪胎為主業,經過三代人的努力,終於成為新加坡著名的跨國企業。

同學們,這三個故事揭示了同一個道理,那就是:不管你處在人生的高峯還是低谷,命運終究需要掌握在自己的手中。當你經過長途跋涉、身心疲憊時,只有堅持“再跑一圈”,才能衝出困境、跨越極限,迎來意想不到的新機遇,邁向人生旅程的新起點;當你面臨困難挑戰、風險危機時,只有堅持獨立思考、不隨大流,才能做出正確選擇,敢於迎難而上,超越自我,贏得尊重;當你面對巨大的壓力或者誘惑時,只有堅守最基本的價值觀,才能看淡得失、懂得放棄,獲得內心的寧靜,感受到生命的厚重。

同學們,20xx年,你們大學畢業了。120xx年前,建校不久的清華參加了第一屆遠東運動會,開啟了中國學校參加國際競技之先河。90年前,汪鸞翔學長創作了清華校歌,成為我們永遠的心靈之歌。時光流逝,有些人經歷了命運的波瀾,贏得了內心的淡定和從容;有些事經過了歲月的磨洗,已成為歷史長河中最妙曼、最獨特的風景。

今天是7月17日,是你們從過去走向未來的節點;今天,剛好也是清華老學長楊絳先生102歲生日。楊先生與清華同歲,走過了百年滄桑,歷盡了人生坎坷,卻始終保持着高貴、生動和優雅的品質,把她的温馨、温暖和安寧傳遞給我們。前幾天我去看她,先生特意叮囑説,學校很忙,生日時就不要來了,替她吃一碗長壽麪就行。我提議,今天我們都去吃一碗長壽麪,為我們的老學長賀壽,也為你們的明天祝福。祝願你們在堅持中成長、在選擇中成熟,像楊絳先生那樣生命之河長流、事業之樹長青!

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