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九範文幫

位置:首頁 > 演講稿 > 讀書演講稿

學年讀書節活動啟動發言

親愛的同學們、同事們:

學年讀書節活動啟動發言

大家早上好。又是一年春來到,就在這盎然春意中,我們學校XX年讀書節又如期而至了。非常榮幸,今天可以站在這裏和大家

一起分享我的讀書經歷與心得,希望在接下來的有限時間裏,大家可以和我一起去重温書籍給我們帶來的快樂與幸福。

一直以來,學校和老師都鼓勵同學們廣泛閲讀,涉獵經典之作;學校的圖書館寬敞明亮,藏書豐富,種類齊全,同學們可以自由

翻看借閲。在這裏,不管是老師,還是學生,大家都可以按照自己的興趣,自由地閲讀那些名家名作,從優秀的書籍中汲取知識

,營造自己的精神花園。

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閲讀習慣、閲讀渠道和閲讀口味。也許是因為生性比較保守傳統,再加上年老眼花,我不喜歡閲讀電子書籍

,只喜歡翻閲紙質書籍。或薄或厚的一本書,或白或黃的光滑紙張,偶爾散發的淡淡墨香,那種質感是電子閲讀器無法比擬的。

所以即便外出,我也喜歡在包裏放上一本書,絲毫不嫌其沉重。

對現在的我而言,讀什麼書全是隨機的,獲取新書信息的渠道也很簡單。就是去學校圖書館,在新書欄前查找,碰上合自己口味

的便借走。在看這本書的過程中,恰好書裏提到了另外一本書,讓我產生了興趣,那麼我便會把那本書也找來讀一讀。比方説,

我很喜歡《xx年中國年度隨筆》,於是就把它的系列叢書中的另一本《xx年中國年度雜文》也借來看一看。又或者這本書讓我對

作者有了好感,我便會盡可能把這個作者的其他書籍也找來看一看。比如我在閲讀《年度雜文》的時候,看到了一篇張鳴的文章

,挺喜歡的,於是把他的《在歷史下降線行走》、《再説戊戌變法》、《辛亥:搖晃的中國》找來讀讀。讀了一些書之後,我發

現個別出版社出版的書質量都還不錯,於是又在學校圖書館網站上進行查閲,找出學校所館藏的這個出版社的全部書籍,記下自

己可能會喜歡的書籍的索書號,然後去圖書館直接借閲。比如對於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的書,我印象一直不錯,在網上一查,恰

好有我網購多日而不得的陳丹青的《多餘集》和《荒廢集》,那種感覺真是如獲至寶。除了自己的隨意閲讀,偶爾我也會受報紙

或同事讀書推薦的影響。看完電視連續劇《我的團長我的團》之後,我對中國遠征軍的歷史有了些興趣,在學校圖書館借了套《

中國遠征軍》。但這套書是小説,不能滿足我對歷史真相的探尋,恰好在《南方都市報》的週末文化副刊上有篇文章提到了中國

遠征軍的後人們如何四方蒐集父輩們的資料,以出書紀念父輩的事蹟,為父輩正名。於是我知道了,關於中國遠征軍,有兩本書

是可以找來讀一讀的,一本是《父輩的戰爭》,一本是《國家記憶》,後者是厚厚的一大本照片集,基本上都是作者從美國國家

檔案館搜尋到的真實圖片。同事在辦公室推薦《曾經風雅》,看完之後,又借了與之相類似的同是介紹民國時期名人雅士的《曾

經風流》《獨白:大師難忘的事兒》《大師講學記:講壇上的大師身影》。除了按自己的喜好隨性閲讀之外,我的閲讀也會受到

工作的影響,比方説,幾乎每冊的語文課本里都有古代詩歌,於是我去圖書館借閲了《附庸風雅:第三隻眼看<詩經>》,《葉嘉

瑩説陶淵明飲酒詩及擬古詩》,然後把葉嘉瑩一系列的古詩鑑賞書籍抱回了家,還有安意如的書,孫濤的書,當時的感覺就兩個

詞“酣暢淋漓”“口頰生香”。

所以就我個人的感受而言,讀書可以由點到面,經一本書輻射到無數本書,一點點地擴大你的閲讀面,一點點地深入你的閲讀專

業領域。只要你是真心喜歡一本書,認真去閲讀一本書,必然可以從其中獲得無數的驚喜。

就這樣,東一榔頭西一棒,我隨心所欲地讀了一些書,有這麼幾本書是我覺得可以推薦給大家的。

一是劉小楓《沉重的肉身》。之所以想把這本我十年前讀過的書推薦給大家,是因為我聽説很多同學都讀了米蘭·昆德拉的《生

命不能承受之輕》,卻感覺讀不懂。雖説讀不懂是正常的,但如果有外來的借鑑給我們以啟發,也不失為一件幸運的事。這本《

沉重的肉身》的出現,對當年的我而言便是一件幸事。書中除了對《生命不能承受之輕》有所解讀之外,還有對法國大革命、小

説《牛虻》、基斯洛夫斯基的《藍、白、紅》三部曲以及作家卡夫卡的獨到賞析,相信這些文章會讓我們有些同學的心靈飛翔。

二是高爾泰《尋找家園》。推薦這本書,純粹是出於個人的閲讀趣味。對於父輩的歷史,尤其是父輩學人的遭際,我似乎有着比

較多的好奇。看着他們從苦難中一步步艱辛地走來,又一步步堅定地走遠,讓人感動於他們內心所堅持的高貴情懷。而那些他們

親歷的苦難,使歷史課本上那段語焉不詳、面目模糊的歷史變得鮮明立體,觸手可摸,值得讓人悲傷,讓人憤怒,讓人欣喜。

三是張大春《認得幾個字》。這本書很是輕鬆,作者從自家兒女學寫字的場景入手,引出一個個漢字,追本溯源,講講這些漢字

的本意,配上它們的甲骨字體,親切有趣。鑑於這本書既有趣味知識,又有父愛濃濃。所以我已把它收藏進自家書櫥第一層,留

着將來和兒子共享。

四是許崧《印度走着瞧》。一年前我曾經向大家推薦過許崧的《美國走着瞧》。這兩本書是我讀過的僅有的遊記。因為對於單純

的寫景文章,我早已厭倦,沒有絲毫的閲讀慾望。但這兩本遊記不同,它寫景不多,更多的是記事,記作者本人的真實感受。而

作者恰好是個風趣生動之人,因此在他的筆下,長長的遊歷過程毫不枯燥,即使是在車站等車這樣的無聊之事他都寫得讓人捧腹

不已。也許是印度這個國家意想不到的事情比美國多得多,所以這本《印度走着瞧》也更加別開生面。

可分享的好書還有很多,這裏無法一一列舉。相信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喜歡的、可推薦給大家閲讀的好書。學校的讀書節給我們

搭建起這樣一個暢所欲言的交流平台,希望我們每個人都可以在這裏實現自己生命中的機緣,碰上那些屬於我們自己的書。

但是書除了用來閲讀,還要加以思考。否則,從書本中獲取的只能是信息而非知識,更非思維方式、思維習慣。而對於我們的閲

讀而言,最重要的恰恰是後者。因此,我們不僅要牽手閲讀,讓閲讀成為我們生活的常態,更要潛心思考,將書中一切有益之處

內化為我們身體的一部分,這樣我們才能快樂成長。

最後預祝本次學校讀書節活動舉辦成功!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