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九範文幫

天宮課堂知識學習心得(精選13篇)

天宮課堂知識學習心得 篇1

在今日,我觀看了天宮課堂這一節目,這使我瞭解到了許多知識。

天宮課堂知識學習心得(精選13篇)

在20__年,我國航天員王亞平真正意義上做了第一次天空授課,而時隔8年,今日和曾經的技術有很大不同。而且這次攝像頭的數量為和質量都變好了,這也給航天員們造成了很大的壓力。而且她還會手中拿一個攝相機,這可不比在陸地上拿着輕鬆。

張老師給我們提出了幾個問題。在空間站中,正方體六面播種、根和芽的方向是什麼?答案是根發散扎入土壤,芽背向種植面向光生長。因為地球有重力,所以地球山上植物的根向地下生長,而太空中微重力環境下,它的根會四處生長,並且根也會有彎曲,而且在土壤中生長。

第二個問題,從茶壺中向杯子中倒水,水會怎樣的?答案是,水在茶壺中且倒不出來。在微重環境下,水會漂浮在上面,是倒不出水的。

第三個問題,在空間站內,金魚能在敞口魚缸水中游動嗎?不能,因為水和魚分被分離開,並且水會在短時間內遊一段時間,一會之後它們就會分開。

航天員在艙外機械臂上,一口手拿小鋼球,一手拿羽毛,雙手用同樣的力,向同一方向扔出,預定距離為兩米,誰先抵達?答案是羽毛。在真空微重力下,質量小加速度大,所以羽毛先抵達。

之後,瞭解了一些航天的一些精彩瞬間。之後,又參觀了一些航天員的“太空家園”使我瞭解到了太空中的些設備。

我還了解到,在地面上乒乓球會浮在水面上,而在太空中,乒乓球沉浸在了水中。在空間站中,浮力幾乎消失了。一個水膜,並在水膜中加入水後,將一個人造的花放入水膜中,花在大空中變大了,就像綻開了一樣。在水膜中繼續注水後,水膜會變成一個水球。在水球中注入一個氣泡,水球中形成了一正一反兩像。將顏料注入到水球當中,之後將泡騰片放入水球之中,之後水球之中會產生大量氣泡,水球看起來更漂亮。

這次實驗之後,我從這次天空授課中學到了許多,我十分喜歡這次的天空授課。

天宮課堂知識學習心得 篇2

我國實行了連美國人也沒有實行過的天宮授課。實在是一次了不起的嘗試!三名神舟13號的航天員翟志剛、王亞平、葉光富為全世界的人展示了一系列太空場景,再次讓中國人在航天領域更進一步,大大提升了中國的國際實力!

航天員們化身老師,向我們講述了空間站的生活。航天員在太空中因為失重原因,行走、轉身等在我們看來很簡單的事情在太空卻成了一大難題。但是航天員們可以從各種儀器得以保證健康,再次有力地説明了當代中國的強大,而且太空實驗言語地球上不同,比如太空中的水失去了浮力,而且變成一種似液似物的東西。當航天員用一個儀器放入水中時水立刻形成了一層水膜。向內加入空氣還會變成雙透鏡,一正一反。用泡騰片放進水中時。生成的氣泡會在水膜中膨脹,但不外泄。這些實驗實在是太有趣了,不僅科普了航天知識,還向世人展示了中國之強盛。

觀望此刻,我感觸頗深。想想當年中國還只是一塊侵略者眼中的“肥肉”任人宰割,隨時都有亡國滅種的危機。但中國人民矢志不渝,砥礪前行,在一次又一次的災難之中,為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人民在一場又一場戰爭中奪回國家尊嚴,實現了站起來並且完全站起來了的飛躍!“只有創造過輝煌的民族,才懂得復興的意義”。如今,中國已然成為了世界頭號大國,改變了自己的國際地位,傲然於世界民族之林!

未來的祖國需要我們,我們需要更加努力。

天宮課堂知識學習心得 篇3

近日,習近平總書記同志出席會議並講話,強調各級領導班子、領導幹部要堅決防止高高在上、浮在表面、空喊口號,要從嚴從實抓好疫情防控阻擊戰的作風整頓,把責任擔當落實到位。

如何從嚴從實抓好疫情防控工作作風整頓?要“清淤泥”,以“考”促“改”,以“改”落“轉”,還要“引活水”,以“練”促“硬”,以“硬”落“實”。

抗擊武漢疫情,要民主監督,狠“曬”壞作風。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是當下的重大政治任務。可就在近段時間,多起疫情防控工作中作風不實、履責不力的典型問題被通報,這些把工作要求和工作紀律拋諸腦後的壞作風被狠狠地從“旮旯”裏拖拽出來“曬太陽”,進行強力“殺菌消毒”,這得益於民主監督自上而下的“放大”和“聚光”作用。民主監督有效延伸了疫情防控工作的監督觸角,如全方位立體式探照燈,從嚴從實抓作風,緊盯狠曬壞作風。要想抓好作風整頓,推進作風建設,就要始終堅持疫情防控工作推進到哪裏,民主監督就要跟進到哪裏,以監督確保履職,以監督保障執行。

抗擊武漢疫情,要正本清源,根“除”歪作風。消極應付、推諉扯皮、貽誤工作等現象的出現,如不加以遏制,將會助長疫情防控工作中的“歪作風”。細究其根源,在於部分黨員幹部責任心缺失。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會議上強調,要把人民羣眾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放在第一位,把疫情防控工作作為當前最重要的工作來抓。疫情防控是命令也是責任,思想和行動一個也不能少,對於那些逃避疫情、消極應對的黨員幹部要嚴厲問責,正其根本,為那些心存僥倖的幹部噴除思想上的雜草,讓他們明確什麼是“第一位”,杜絕歪念頭,以絕對負責的態度,投身到疫情防控阻擊戰中,盡全力做好防控工作。

抗擊武漢疫情,要攻堅克難,共“練”硬作風。攻堅克難的時刻最能體現萬眾一心的力量。面對疫情防控的嚴峻形勢,黨員幹部們要共“練”硬作風,確保關鍵時刻“不掉鏈子”。黨員幹部要像山東省濟南市萊蕪區牛泉鎮畢毛埠村“麪條書記”鹿業光一樣,用“硬作風”對抗疫情,用“嚴標準”逆行而上。得知疫情消息後,鹿業光在春節期間毅然放棄休息時間回到村裏,整日三餐以麪條、大白菜為主,村民親切地稱他為“麪條書記”,為了打贏疫情防控戰,他迅速組織精幹黨員成立黨員突擊隊並立即行動,成為衝鋒在前的標兵。什麼是硬作風?就是要敢打敢拼,靠前指揮!練就決勝疫情防控阻擊戰的“擊劍術”。

抗擊武漢疫情,要以點帶面,力“促”實作風。疫情防控阻擊戰打響以來,黨組織通過“網格化管理”機制,切實落實疫情防控屬地責任,通過細化責任點來織密疫情防控網,力“促”實作風。責任到人的網格化管理起到了以點帶面的作用,每一個幹部都是網格長,承擔相應責任也接受嚴格監督,促成了嚴、細、實的整體工作作風。把責任細化,有利於加強對每個“點”的跟蹤監督,有利於對疫情防控工作中搞形式主義、官僚主義的行為聚焦並嚴厲懲處,確保疫情防控中的每個“點”都是“攻堅點”,整個面都是“火力面”,讓各點攻堅之力匯聚,讓聯防聯控力量迸發,以實實在在的工作作風,堅決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

對於疫情防控工作作風整頓,不僅要“清淤”還要“引水”,清掏“形式主義”的淤泥,引入“實幹精神”和“過硬作風”的活水,確保疫情防控阻擊戰有序有力進行。

天宮課堂知識學習心得 篇4

習近平總書記在日前召開的黨外人士座談會上,精闢總結疫情防控鬥爭的寶貴經驗,高度評價抗疫鬥爭展現的中國力量、中國精神、中國效率,深刻揭示抗疫實踐再次證明了的我國制度優勢。在極為不利的條件下,我們能夠用一個多月的時間初步遏制了疫情蔓延勢頭,用兩個月左右的時間將本土每日新增病例控制在個位數以內,用3個月左右的時間取得了武漢保衞戰、湖北保衞戰的決定性成果和全國疫情防控的戰略成果,關鍵就在於我們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集中統一領導,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緊緊依靠人民羣眾,發揮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制度優勢,統籌運用綜合國力,緊緊依靠科技進步,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加強國際交流合作。對我們這樣一個擁有14億人口的大國來説,這樣的成績來之不易,這樣的經驗彌足珍貴。實踐再次證明,中國共產黨領導和我國社會主義制度、我國國家治理體系具有強大生命力和顯著優越性,能夠戰勝任何艱難險阻,能夠為人類文明進步作出重大貢獻。

這是一次中國力量的空前凝聚。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集中統一領導下,全國動員、全民參與,全國一盤棋,構築起最嚴密的防控體系,堅決打贏疫情防控的人民戰爭。從“封一座城、護一國人”的防控壯舉,到武漢總體治癒率達到94%的生命奇蹟,從口罩日產能數以億計的物資保障,到全國65萬個城鄉社區防控全覆蓋的組織動員,再到460多萬個基層黨組織、9000多萬名黨員迅速行動起來“讓黨旗在防控疫情鬥爭第一線高高飄揚”,全方位的人力組織戰、物資保障戰、科技突擊戰、資源運動戰,形成了抗擊疫情的強大合力。正如世界衞生組織專家所指出的:中國採取了有史以來雄心、最敏鋭和最嚴格的防控措施,改變了疫情的走向。

這是一次中國精神的集中展示。艱難困苦非但沒有壓彎中華民族的脊樑,反而激發了中華民族的凝聚力和戰鬥力。僅在武漢“封城”之後的第一週內,就有12.38萬人次勇敢地從全國各地逆行而來,他們中有救死扶傷的醫護人員、集結馳援的解放軍指戰員、運輸抗疫物資的司機、新建醫院的工程建設者……陰霾籠罩之處,光芒更顯耀眼。無數向着疫區挺進的逆行者,讓世人讀懂了什麼是白衣執甲、聞令而動,什麼是生命至上、人民至上,什麼是無私奉獻、家國情懷。沒有哪一次巨大的歷史災難不是以歷史的進步為補償,沒有哪一次災難中的進步不是靠偉大民族精神來引領。

這是一次中國效率的生動體現。僅用三個星期的時間在武漢建成16個方艙醫院,確保患者應收盡收、應治盡治;從除夕夜開始緊急徵召,4.2萬名醫務人員奔赴湖北,形成了新中國成立以來規模的一次醫療力量調遣;以創紀錄的速度完成病毒分離、基因測序,連續發佈多版診療方案,多個新冠病毒疫苗火速進入臨牀試驗……所有這一切,充分展現了中國人民戰勝突發災難的中國效率,為全球攜手戰勝疫情注入了強大信心。國際人士指出“中方行動速度之快、規模之大,世所罕見”,稱讚“中國很快成了當前世界上最安全的地方之一”。有識之士評價:“未來,歷史學家很可能會把中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鬥爭視為世界範圍內遏制新疾病暴發和阻止其傳播的一個轉折點。”

中華民族從來都是在磨難中成長、從磨難中奮起的。激發蓬勃的中國力量、中國精神、中國效率,中國號巨輪必能風雨無阻、高歌行進,開闢更加光輝燦爛的未來。

天宮課堂知識學習心得 篇5

郭永懷,1909年出生于山東榮成縣一個農民家庭。他從小放牛拾柴,因家境貧寒9歲才上學,先後在石島鎮明德國小、青島大學附中就讀。他成績一直拔尖,受到校方特殊對待和獎勵,國中畢業後考上了南開大學預科理工班。一個農民的孩子能夠走上這樣一條道路,在當時社會極為罕見,因此他特別珍惜學習的機會,於1933年又考入北京大學物理系。畢業後,他被着名光學專家饒毓泰留作助手和研究生。

1937年,盧溝橋炮聲響起後,郭永懷與北大師生們一起南遷,歷盡艱苦跋涉到達昆明,在新建的西南聯大改學航空工程。1939年,他考上了中英“庚子賠款”留學生。在上海登船前,他發現領到的護照竟是由日本政府所簽發,怒不可遏,毅然放棄這次機會。八個月後,郭永懷接到加拿大的留學通知,進入多倫多大學。他只用半年就取得了數學碩士學位,接着便選擇了空氣動力學的一個重要理論問題作為博士論文題目。因導師認為這一課題難解,他去美國加州理工學院向航空大師馮·卡門請教,並與在那裏學習的錢學森、錢偉長等結為好友。1945年,郭永懷獲得博士學位後,到美國康奈爾大學任教,不久就擔任了副教授、教授。

1956年,郭永懷衝破美國政府的阻撓,攜全家回到祖國。經先期回國的錢學森推薦,他擔任了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副所長。郭永懷在回國後的12年間,一直追求進步,加入了中國共產黨,把稿酬作為黨費上交,並將從國外帶回的電動計算機、排風扇交給公家使用。

1960年,中央決定自行研製核武器後,105位科學家組成了一支特殊的科研羣體。郭永懷擔任了九院的副院長,主管力學部分,並負責武器化的設計指導。1963年,他與科研隊伍遷往青海新建的基地,在惡劣自然條件下經常風餐露宿,解決了許多重要的動力難題,被戲稱為核研究領域的“叁尊大菩薩”之一(另兩尊是理論、試驗部門的負責人)。

20世紀64年10月和翌年5月,我國第一、第二枚塬子彈先後爆炸試驗成功,周總理、鄧先聖專門為郭永懷等科學家擺了慶功宴。1965年以後,郭永懷在參與氫彈研製的同時,又參加了人造衞星的設計。與此同時,為了完成援外任務,他還擔任研製一種單兵肩扛式防空導彈的總設計師,只用了不到半年時間就奇蹟般地製成了這種超低空的地空導彈。

1968年12月5日,郭永懷從青海試驗基地赴北京彙報。飛機降落時發生墜毀事故,他不幸遇難,時年59歲。同年12月25日,國家內務部追認他為革命烈士。

天宮課堂知識學習心得 篇6

“安全島”是一種安裝在斑馬線上的安全裝置,它的兩端各豎有一根“反光警示樁”,夜間在車燈的照耀下會發出亮光,以提醒司機注意避讓行人。設立“安全島”為的是讓人們養成“二次過街”的習慣,即在第一次綠燈時間,行人先到達道路中央的“安全島”,待第二次綠燈亮起後再走剩下的路程,從而極大地增強了行人過馬路的安全性。

近日,人們關於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疫情的進展一直保持着密切關注的狀態。身處信息傳輸極快、頃刻即達的“微時代”,從中央到地方的各級部門,從中央網信部到街道網格辦,從中央宣傳部到鄉鎮宣傳辦、信息中心等,都應把牢宣傳引導方向,方能構築起“微時代”疫情防控的“安全島”。

“微時代”監管更給力,以“微”為劍斬除網絡糟粕,築牢“安全島”的“外立面”。“微時代”的信息極為繁多,參與主體也是良莠不齊,監管和輿情把控上稍有不慎,都可能造成極其負面的社會影響。當前的疫情形勢刻不容緩,然而網絡、微博、微信、抖音等“微平台”上關於疫情的虛假信息、不實謠言也時有更新、層出不窮,無不撥動着人們敏感的神經,這就對相關部門加強網絡信息監管提出了更為嚴格的要求。因此,各地區、各部門應加強網絡媒體把控,及時“亮劍”、斬除網絡糟粕,推動落實主體責任、主管責任和監管責任,增強疫情信息的及時性、針對性和專業性,讓虛假信息不攻自破、無處遁形,確保網絡輿情呈現出正向、平穩、健康發展的良好態勢。

“微時代”宣傳更親民,以“微”為鏡做好信息掃盲,築牢安全島的“防護網”。隨着感染確診人數的增多和疫情的日益氾濫、持續升級,羣眾難免會有恐慌心理,長此以往不利於國家的長治久安和社會的和諧穩定。因此,各地區、各部門要乘着“微時代”的宣傳“順風車”,深入宣傳黨中央的重大決策部署,加大對當前疫情狀態、傳染病防控知識的宣傳教育,第一時間發佈信息,以“微”為鏡全面做好信息掃盲工作,及時迴應羣眾關切,教育、引導和幫助羣眾增強防控疫情的信心,提高自我防護能力,樹立健康的生活理念,為社會和諧穩定注入“強心劑”。

“微時代”發聲更持久,以“微”為媒講好中國故事,築牢安全島的“穩定閥”。“微時代”的“發聲”渠道和藝術展現形式也是呈現出“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態勢,讓人們擁有更豐富的感官體驗,更能觸動心絃、温暖人心。疫情無情人有情,在防控疫情期間也湧現出了不少“舍小家為大家”的醫護人員、守護一方平安的人民解放軍、基層幹部、社區工作人員,等等,從他們身上我們看到了戰勝疫情的頑強信念與無窮力量。因此,要讓“微時代”的發聲更持久,更能鼓舞人心,各地區、各部門應及時徵集當地聯防聯控的關鍵舉措和主要成效,通過散文、詩歌、圖片、短視頻等多種形式,生動講述防控疫情一線、基層村居的感人事蹟,以情摯人講好中國故事,弘揚網絡正能量,更好地展現中國人民團結一心、同舟共濟的精神風貌,營造振奮人心、積極向上的輿論宣傳氛圍。

“做好宣傳教育和輿論引導工作,統籌網上網下、國內國際、大事小事,更好強信心、暖人心、聚民心”,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關於研究加強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會上所強調的,要打響疫情防控的總體戰,凝聚起抗擊疫情的磅礴力量,還需構築起“微時代”的防控“安全島”,用心築牢“外立面”“防護網”“穩定閥”,凝心聚力、共渡時堅,相信我們一定會贏得這場戰“疫”的最後勝利!

天宮課堂知識學習心得 篇7

郭永懷(1909年4月4日—1968年12月5日),男,山東榮成人,中共黨員。著名力學家、應用數學家、空氣動力學家,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近代力學事業的奠基人之一。他長期從事航空工程研究,發現了上臨界馬赫數,發展了奇異攝動理論中的變形座標法,擔負了國防科學研究的業務領導工作,為發展導彈、核彈與衞星事業作出了重要貢獻。1999年,郭永懷先生被授予“兩彈一星榮譽勛章”,是該羣體中唯一一位獲得“烈士”稱號的科學家。

一個人的生命由太多太多的10秒組成,有人也許打一個懶洋洋的哈欠,10秒鐘就倏忽而過。有的人卻在10秒鐘內完成一個驚天動地的動作,呈現出一種頂天立地的姿勢,從而得到永生。

他太累了,可有太多太多的工作需要去做。1968年12月4日,他又有了一個重大發現,時間比什麼都重要,他決定立即將這一大好消息彙報給領導,於當晚從青海基地飛到北京。有同事勸他:“晚上不安全,您就明天去吧。”他笑笑説:“晚上好,睡一覺就到了。”儘管累,可他不願耽誤哪怕一分一秒,他要把征途當旅途。

他就是中國核武器研究院副院長郭永懷。坐車到了蘭州,在蘭州換乘飛機的間隙裏,他還不忘抓緊時間聽取了課題組人員的情況彙報。

晚上10點多鐘,他登上了飛機。“有什麼事叫醒我。”登機後,郭永懷對警衞員牟方東吩咐一句,就沉沉睡去。他睡得很香,因為在他看來,爭取了這麼一個晚上,換來一個白天,又可以做好多事情。

那晚,天氣很好,飛行一路順利。已有晨曦從舷窗中透了進來,飛機快到北京了,警衞員輕輕搖醒了他。好久沒有睡上這樣一個安穩覺了,郭永懷覺得神清氣爽。

這裏將鏡頭切換一下:1968年12月5日的凌晨6點左右,首都機場響起一陣驚天動地的轟響,隨後一個巨大的火球和濃濃黑煙直衝雲霄!一架小型飛機一頭紮在了首都機場附近的玉米地裏!

飛機殘骸散落得到處都是,一共有13人不幸遇難,燒焦的屍體散落一地。救援的士兵們發現,在燒焦的屍體中,竟然有兩人緊緊地抱在一起。

儘管已看不清面目,但抱在一起的他們,如億萬年形成的煤炭,藴含着巨大的能量,人們彷彿看到了那赫赫的照耀世界的光明!又宛然劃過浩渺長空不可燃盡的隕石,是那樣堅硬而內涵豐饒!是的,這緊緊抱在一起的,就是郭永懷和他的警衞員牟方東。

原來,飛機到了首都機場上空,開始徐徐降落,起落架落下,20__米、1000米、500米……然而,當飛機降到400米左右的高度時,飛機突然失去了平衡,開始垂直墜落。飛機從400米高空墜落到地面的時間大約不到10秒,而就在這一瞬間,郭永懷猛地站起身來,緊緊抱住了站在身邊的警衞員。

郭永懷為什麼要和警衞員抱在一起呢?隨着士兵們艱難地將兩具屍體分開,人們驚奇地發現,在他們的胸部之間,有一個皮質的公文包,雖然有點燒損,但是在兩個人相擁的身體的保護下依然完整,將公文包打開後:一份熱核導彈試驗數據文件完好無損地呈現在了人們面前!

人們不能明白:在10秒鐘內能做什麼?可郭永懷卻保住了這份文件。解釋也許只有一個,這就是郭永懷始終將那個公文包,如同生命一樣放在靠近心的部位,連睡覺時也不曾移動位置。他的心是一顆忠於人民的心,大忠才能有大智,大智也就有大勇!

是的,郭永懷一直對人民忠心耿耿,研究基地位於海拔3800多米的高原地區,氣候變化無常,冬季最低氣温零下40攝氏度。別説飛鳥,試驗現場荒涼得寸草不生。加上缺氧和當時物質匱乏,許多研究人員都營養不良及高原浮腫。身為領導的郭永懷更是知道肩上的責任重大,常常是廢寢忘食地工作,50歲不到時,消瘦的他已是滿頭白髮。他着實太累了,沒想到為了節約時間,卻使得他永遠沒有了為人民工作的時間。

失事時郭永懷59歲,他不幸去世的消息第一時間傳到國務院,總理周恩來失聲痛哭!他親如兄弟,永遠的“大師哥”錢學森得知這一消息,也不禁號啕大哭,一連幾天如夢魘纏身!

因為郭永懷的大忠及大智大勇,完好地保住了文件,在他犧牲後的22天,中國第一顆熱核導彈試驗獲得成功;兩年後的1970年4月24日,中國的第一顆人造衞星發射成功。

不能安全着地,就以10秒鐘來獲得永生!燒焦的是肉體,燒不焦的是精神,郭永懷的精神永遠不倒,其已化作世界的中流砥柱,永遠矗立在人們心中!

天宮課堂知識學習心得 篇8

“作為一名組工幹部,越是疫情防控的關鍵時刻,越要衝鋒在前。”組工幹部堅決貫徹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責任,用行動踐行初心,用腳步丈量責任,堅守在戰“疫”第一線,為打好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貢獻組織力量。

清晨五點半:他們在小區門口值守,當好羣眾生命安全的大門衞。習近平總書記在調研時強調 “幹部重心要下移,力量要下沉,支援社區工作,構築起疫情防控的人民防線。”組工幹部積極響應,第一時間奔赴各個社區報到,當起小區門衞,對居民小區實行封閉管理,每天起早貪黑進行輪值,對出入人員“一查核兩詢問一登記”,讓羣眾真正“靜下來”。他們沒有救援服、隔離衣,只有一隻簡單的口罩;他們沒有執法證、資格證,只有一張百姓熟悉的面孔。他們用小區門衞的新身份,充分發揮示範帶頭作用,踐行初心使命,為羣眾安全保駕護航。

上午十點半:他們戴着口罩在部裏參加考核工作會議,當好疫情防控一線幹部的考察員。注重在戰“疫”一線考察識別幹部,召開工作部署會議,劃分跟蹤考察組,每天深入一線瞭解各級幹部政治站位、工作擺位、靠前作戰、擔當作為等情況。自此,吹響戰“疫”衝鋒號,全面廣泛動員,積極調兵遣將,把戰“疫”一線作為磨練幹部的“練兵場”,考察識別幹部的“試金石”,全面檢驗領導班子和幹部的政治素質和現實表現。

下午三點半:他們在鄉鎮村屯的卡點暗訪,當好百姓安全的守護者。“疫情不退,我們不退!”他們作為疫情防控暗訪組成員,深入村屯一線卡點,對村屯卡點設置情況、鎮村幹部值班值守情況、聯防聯控機制建設情況等進行監督檢查按照上級黨委的統一安排部署,吉林省四平市伊通滿族自治縣馬鞍山鎮新風村黨支部書記陳相國帶領村黨支部迅速上崗,設置村屯卡點,落實值班值守。用從嚴的監督構築起羣防羣治的嚴密防線。迎戰疫情,組工幹部甘做守護者,讓暗訪監督嚴起來,讓銅牆鐵壁硬起來,為羣眾平安貢獻力量。

晚上十點:他們在電腦前奮筆疾書,當好優秀做法先進事蹟宣傳員。做在電腦前梳理總結一天的工作成功,把考察考核、暗訪途中發現的相關單位好的抗“疫”做法和戰“疫”先鋒們的先進事蹟,總結提煉形成文字。用旗幟引領方向,用號角振奮精神,用事實消弭恐慌,用關懷撫慰創傷。以文為戈,以筆為槍,記錄黨員幹部的英勇和頑強;以紙為媒,以網為介,書寫守望相助、同舟共濟的感人瞬間。

這就是組工幹部的戰“疫”一天,充實且忙碌,温暖且不失感動。急難險重,更顯組工本色;風雨同舟,永葆為民真情。疫情當前,許許多多組工幹部化身為“抗疫”戰士,同千千萬萬的“逆行者”一道,堅守着、拼搏着、奮鬥着。(原標題《組工幹部的戰“疫”一天》)

天宮課堂知識學習心得 篇9

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廣大黨員幹部聞令而動、積極響應、英勇戰鬥,奮戰在抗擊疫情一線,彰顯了共產黨人的政治本色與責任擔當。然而,在戰“疫”這場大考中,也讓一些“打擺子、混日子、唱調子”的幹部露出了原形。比如,張家界市原疾控中心慢性非傳染性疾病防治科科長李文傑擅離職守,攜家人到泰國躲避疫情;黃岡市原衞健委主任唐志紅對所負責的工作“一問三不知”;有的地方填表“抗疫”、迎檢大戰、作秀留痕,讓基層“表”哥“表”姐苦不堪言……這些都是不敢擔當、不願擔當、不善擔當、不真擔當的形式主義、官僚主義問題,嚴重影響抗擊疫情大局,其危害性絲毫不遜於疫情,必須高度重視、堅決糾正。

疫情防控是一次大考,“考”的是黨員幹部對黨和人民是否披肝瀝膽;也是一面鏡子,“照”的是黨員幹部的初心使命是否固守如磐。這些形式主義、官僚主義問題的根源在於,有的黨員幹部淡忘了初心使命、漠視了人民疾苦、懈怠了黨的事業。人民生命重於泰山,抗擊疫情刻不容緩。黨員幹部要從這些問題中汲取教訓、深刻反思,在疫情防控一線守初心、擔使命、找差距、抓落實,以嚴實的作風詮釋“人民利益高於一切”的責任擔當,切莫當“打擺子、混日子、唱調子”的幹部。

切莫臨陣脱逃“打擺子”,要做知重負重、迎難而上的“帶頭人”。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現在,在一些黨員、幹部中,不願擔當、不敢擔當、不會擔當的問題不同程度存在,遇到矛盾驚慌失措,遇見鬥爭直打擺子。這哪還有共產黨人的樣子?!”大事難事看擔當,危急時刻顯作為。敢於擔當是中國共產黨人的優良傳統和精神特質,面對疫情黨員幹部不敢擔當,甚至比普通民眾更膽怯、更慌張,試問如何能取信於民。在危急關頭“打擺子”、臨陣逃脱,既背叛了使命職責,更敗壞了幹部形象。“養兵千日用兵一時”,當前疫情防控處於最吃勁的關鍵階段,正是需要用人之時,黨員幹部能不能打硬仗,就要看關鍵時刻能不能衝鋒、敢不敢碰硬。黨員幹部要帶頭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中央和各級黨委的部署要求上來,始終把人民羣眾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放在第一位,堅決服從指揮和調度,做到守土有責、守土負責、守土盡責,面對危險挺身而出,面對困難衝鋒在前,以“越是艱險越向前”的擔當魄力敢啃硬骨頭、能挑重擔子,築起一道捍衞人民羣眾生命健康的“安全線”。

切莫碌碌無為“混日子”,要做真抓實幹、勤政務實的“內行人”。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如果不沉下心來抓落實,再好的目標,再好的藍圖,也只是鏡中花、水中月。”疫情當前,容不得半點虛假和虛活。然而,有的黨員幹部工作作風漂浮,沒把崗位職責、羣眾困難、交辦任務當回事,滿足於“當一天和尚撞一天鐘”,遇見難題繞着走,碰到矛盾就溜邊。這類“混日子”幹部一旦遇到緊急突發情況,因其庸碌已久、倉促上陣,就措手不及、束手無策、“一問三不知”,最終換來的是羣眾罵聲一片和一紙處分文件。幹部幹部,“幹”是當頭的,要能幹事、會幹事、幹成事,就不能有當“太平官、逍遙官”的思想。黨員幹部要加強思想作風建設,不忘為人民服務的初心,擰緊理想信念這個“總開關”,保持嚴實的工作作風;強化能力培訓和實踐鍛鍊,對工作“情況清、底數明”,對疑難問題有真知灼見,應對危機“胸有成竹”,面對羣眾開誠佈公,始終做到端正思想抓落實,只爭朝夕抓落實,雷厲風行抓落實,動真碰硬抓落實,確保疫情防控各項部署和措施落地落細落實。

切莫文山會海“唱調子”,要做心繫羣眾、服務基層的“貼心人”。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在疫情防控工作中堅決反對形式主義、官僚主義,讓基層幹部把更多精力投入到疫情防控一線。”上面千條線,下面一根針。在疫情防控中,基層幹部要擔負一線值崗、走訪排查、宣講引導、物資發放、情況上報等多項工作,可謂一人身兼多職,使出渾身解數,用盡洪荒之力。但是有的地方還在搞文山會海“唱調子”,事事要“填表”,處處要“留痕”,開鼓勁式會議,看似是落實工作責任,實則是閉門造車、脱離實際、裝腔作勢,讓基層幹部的精力耗費在低效率乃至無用的工作上,嚴重影響了防控工作實效。基層是防控疫情的關鍵所在,每一分每一秒都很寶貴,最需要的就是“務實”,任何高高在上、浮於表面、空喊口號的問題,都會成為疫情防控的“絆腳石”“攔路虎”。大“疫”當前,面對面才能心貼心。各級黨員領導幹部只有走近羣眾,才能真正體悟到羣眾的所思所急所盼,才能不斷增強工作緊迫感、責任感、使命感;只有深入基層一線,才能及時掌握實際情況、發現問題短板、做到精準施策。因此,黨員領導幹部要靠前指揮、下到基層、編入網格,與基層幹部和羣眾想在一起、幹在一塊,及時發聲指導,及時掌握疫情,及時採取行動,在一線推動工作落實。堅決防止重複檢查、重複報告、重複開會,避免不必要的消耗和折騰,讓基層幹部騰出手來、輕裝上陣、全力以赴,同時間賽跑、與病魔較量,爭分奪秒為人民羣眾的健康而戰。

疫情就是命令,“戰疫”就是“大考”。越是任務艱鉅繁重越需要黨員幹部奮勇爭先、實幹擔當,錘鍊過硬作風,有令必行、有禁必止,不講條件、不搞變通、不打折扣地把黨中央疫情防控決策部署落到實處,戰勝前進道路上的一切艱難險阻,向黨和人民交出一份滿意的答卷。

天宮課堂知識學習心得 篇10

春回大地,萬物復甦,立春已過,春耕在即。在新型冠狀病毒防控的關鍵時期,一手要抓好疫情的防控工作,確保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一手要穩字當頭,毫不鬆懈抓好春耕生產,確保國家糧食安全。基層幹部是疫情防控的主力軍,也是搞好春耕生產的關鍵人,精準應對,科學施策,找到疫情防控與春耕保障的最佳結合點,確保疫情防控不放鬆,春耕生產不誤時,眾志成城渡難關。

疫情防控不放鬆

自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新型冠狀病毒的防控工作牽動着億萬中華兒女的心。基層幹部作為疫情防控的“守門員”“服務員”“快遞員”,在疫情防控工作中佔有重要地位,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的成敗在基層,關鍵在農村、社區、在網格點。正值春耕季節,基層幹部更要時刻保持戰時狀態,決不能放鬆警惕,更加嚴格把聯防聯控的各項責任落實落細,切忌形式主義、官僚主義,越是困難的時候越能淬鍊幹部的英雄本色,越是在吃緊階段越要凝聚力量,同舟共濟。在疫情防控吃緊階段,基層幹部更要衝在前,幹在先,繼續發揚連續作戰精神,不鬆懈,堅定站在嚴峻鬥爭的最前沿,始終保持疫情防控不打烊。

春耕生產不誤時

20__年是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脱貧攻堅的收官之年,穩定糧食生產是三農工作的重中之重,同時農產品是抗擊疫情的物質基礎,搞好春耕生產避免糧食生產出現滑坡。一年之計在於春,眼下正值春種春管的關鍵時期,基層幹部既要搞好疫情防控,又要積極引導農民開展春耕生產。基層幹部要撲下身子,深入春耕一線,問農所需,排農所憂,解農所難,全力做好服務春耕,真正讓惠農政策作潤農春雨。春耕播種是一年收成的基礎和鋪墊,基層幹部要及時把技術送到田間地頭,高質量高標準的抓好春管春耕,確保春耕生產不斷檔,為全年的農業生產和糧食生產開一個好兆頭。

眾志成城渡難關

一場突如其來的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在庚子虎年之際擴散蔓延,牽動着全社會的神經,在這場沒有硝煙的戰場上,中華兒女展現出了英勇無畏,勇往直前的民族氣概,與時間賽跑,同病毒較量,中華兒女團結一心,攜手抗疫,守望相助,最好地詮釋了“病毒無情人間有愛,勇毅篤定無不勝”的希望和温暖。當春耕遇上抗“疫”,廣大基層幹部要集思廣益,羣策羣力,毫不鬆懈抓好疫情防控的同時統籌抓好春耕備耕工作的有序開展,這既是一場大戰,又是一場大考,基層幹部要找準兩項工作的結合點,奮力書寫人民羣眾滿意的答卷。

@基層幹部,精準應對戰“疫”與春耕“大考”,真正做到疫情防控不放鬆,春耕生產不誤時,眾志成城渡難關,我們一定能取得雙勝利,夯實人民羣眾的“錢袋子”和“米袋子”。

天宮課堂知識學習心得 篇11

1965年,郭永懷曾經講過:“我作為一箇中國人,特別是革命隊伍中的一員,衷心希望我們這樣一個大國早日實現四個現代化,早日建成繁榮富強的社會主義國家,來鼓舞全世界革命人民。”他為實現這個宏偉的目標獻出了自己的一切。

他肩負着發展我國近代力學和尖端科學事業的重任,郭永懷始終有一種緊迫感。因此,他總是不知疲倦地工作着。他的工作日程表永遠是排得滿滿的,力學所和有關單位的業務問題,事無鉅細,他都要親自過問;大批文件和科研報告需要他處理。他從不午休,晚上經常工作到深夜;他沒有節假日,不是照樣到所裏上班,就是在家裏埋頭書案,博覽羣書。正因為他無休無止地追求着新的知識,所以對國際上近代力學和尖端技術發展的新動向總是瞭如指掌,對各種複雜的課題總能做具體入微的指導。在國外,他有過一些業餘愛好:喜歡集郵,對於音樂有很高的鑑賞力,回國後,由於工作繁忙,就很難得有時間去過問他珍藏的郵集或欣賞優美的樂曲了。

他自己勤奮,也希望別人勤奮。他時常用自己的親身體會告誡青年:“天才是沒有用的,關鍵在於刻苦學習。學問是無止境的,只有下苦功夫才能佔領科學堡壘。”他還用牛頓與雞骨頭的故事教育過大家,要大家用一股“傻勁”去學習、工作。言傳身教,使他周圍的同志們深受感染,而他的公而忘私的獻身精神也長留在人們的記憶之中。

在學術問題上,郭永懷以嚴謹著稱,從不容許含糊其辭、模稜兩可,更不容許草率從事,濫竽充數。他畢生髮表的科學論文為數不多,但每篇都有一定的份量和價值;在發表之前,他總要反覆核實,斟字酌句,非常慎重。回國以後,為了教學的需要,也為了系統介紹國外流體力學的經典著作,他親自動手翻譯普朗特著的《流體力學概論》(1952年版),他給自己提出了信、達、雅的高要求;為了使譯著準確流暢,他反覆對照了德文原版和英文譯本,和有關同志商討了數十次;對原書疏漏之處,還加上了註釋。這樣,前後歷時8年,直至他犧牲後才正式出版。這本高水平的譯著出版之後,連續印刷兩次,暢銷海內外,得到了各方面的好評。在指導科研工作的過程中,他要求制訂工作計劃時必須有指標,有進度,而且切實可行,如果空洞無物或言過其實就要退回重新制訂;對於學術報告,他要求論點鮮明,論據充足,在一定條件下給出肯定或否定的結論;學術討論中,他絕不放過一個細微的錯誤。有一次一個青年同志在報告工作時,需要畫一條湍流情形下的速度分佈曲線,就隨便畫了一條。郭永懷立即指出,它不能反映湍流的特點,要這位青年同志糾正過來。

他生前兼任《力學學報》主編,審稿時嚴格把關,不分親疏也不看投稿人“來頭”大小,一律秉公辦理。有一次對力學界一位權威的來稿發生了分歧,審稿者提出了肯定的意見,有一位青年人卻提出了尖鋭的批評。為此郭永懷特意組織了一次學術討論會,傾聽各方面的意見,結果發現基本方程有誤,郭永懷就堅決支持了這位素不相識的“小人物”的意見。1963年,力學學報編輯部接到一封對一篇論文持有歧見的批評信,而論文作者是在郭永懷指導下工作的兩位青年。郭永懷仔細地看了來信,並讓兩位作者認真考慮別人的觀點,給予答覆。他説:“我主張發表論文,就是為了進行學術交流,以期引起討論。別人的批評意見,只能使我們對問題有更深刻的認識。”

郭永懷為人實事求是,他從不人云亦云,一旦發現真理不在自己這一邊,卻能及時修正錯誤。郭永懷對人嚴格,一絲不苟,但卻平易近人。有時,即使他的意見是正確的,但客觀上難以實現,他也會及時收回。有一次,他要一個實驗室進行風洞湍流度的測試工作,當他發現國內電子儀器信噪比比較低,一時無法進行這項工作時,就不再堅持自己的意見了。他曾不止一次地對青年們説:“我給你們提的建議看法僅供你們參考,不一定按我的辦法做,一切要經過實踐的檢驗。”正因為他實事求是,堅持真理,虛懷若谷,不以勢壓人,所以他在人們心目中的威望更高了。

他是我們華夏的英雄,因為有他的存在而多了一束曙光!

天宮課堂知識學習心得 篇12

新民市興隆鎮古洞崗子村村主任__自接到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任務以來,不顧年事已高,始終堅守在交通檢查站值守崗位,奮鬥在疫情防控最前沿,把疫情拒之村外,確保一方平安,彰顯了一名共產黨員的高尚情操。

古洞崗子村檢查站很簡單,一個簡易的防風棚,一塊寫着“疫情防控、停車檢查”的警示牌。那位站在寒風中,穿着綠色軍大衣,頭上繫着一條藍頭巾的老奶奶就是村委會主任——__。每當看到有車輛駛近,她都會習慣性的拿起檢查本迎上前去,“對不起,請您下車接受檢查!”這句話不知道一天要重複多少遍。古洞崗子村檢查站一共有八名執勤人員,__是年齡最大的一位,每天值守24小時,2個檢查站,8個人輪班,登記來往車輛,勸返外地人員。每天中午__總是讓別的值班人員回家吃飯,自己在卡點值守,一袋方便麪就把午飯解決了。有的村民看她太艱苦,就把煮好的熱雞蛋給她送來,對她來説這是最好的褒獎。

__同志今年71歲了,是一名老共產黨員,丈夫也是一名共產黨員且身體多病,家裏還有一個不能自理的重殘孫子需要照顧。可是當接到上級疫情防控指示後,為了全村人的生命健康安全,她義無反顧的投入到防疫第一線,為了確保防控任務落實落細,她主動承擔起交通檢查站設卡值班任務,從初期的防疫安全知識宣傳到外來人口的排查登記。對於年輕人來説,在零下10幾度的天氣裏,站上半天也受不了,何況她已是年過七旬的老人呢。村民們勸她回家休息,她卻説“有啥苦的,這都是應該做的,關鍵時刻村幹部不衝上去,那還要你有啥用”,多麼樸實的話語,她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詮釋了一名老黨員無私奉獻、捨己為人、勇於擔當、真誠為民的大無畏精神,讓黨的力量、黨的聲音體現在疫情防控阻擊戰的最前沿。

天宮課堂知識學習心得 篇13

1999年,郭永懷被黨中央、國務院和授予“兩彈一星功勛獎章”。多年來,榮成一直十分重視郭永懷的事蹟宣傳。為更好地讓市民瞭解他的事蹟,__年,榮成在博物館廣場東側豎立了郭永懷雕像。以下是由聘才網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相關範文,歡迎閲讀。

1909年4月4日,郭永懷出生在山東省榮成縣西灘郭家村。1929年進入南開大學預科。1931年7月,升入南開大學物理系。1933年~1935年在北大物理系就讀。抗戰爆發後他輾轉到昆明西南聯合大學半工半讀。國難當頭,堅定了郭永懷科學救國的信念,他認為要使國家強盛起來,首先要發展軍事科學技術,發展航空事業。為此,他放棄了專修光學的夙願,改學航空工程。

1940年9月,郭永懷到加拿大多倫多大學,師從辛格(e)教授,只用了半年多的時間就完成了碩士學位論文。他出色的工作得到導師的讚賞。1941年5月,郭永懷來到美國加州理工學院航空系,在著名力學家馮卡門的指導下從事跨聲速流動的不連續解研究,以優秀成績獲得博士學位。那段時間在加州理工學院航空系工作、學習的中國人還有錢學森、林家翹、錢偉長等。

1946年,郭永懷受聘於美國康奈爾大學。此後的10年是他科研的黃金時期,他對跨聲速理論與粘性流動進行了深入的研究,為人類突破聲障做出了重要貢獻。與此同時,他發展了Poincare,Lighthill的變形參數與變形座標法,為此,錢學森於1956年將這一方法命名為PLK方法。郭永懷因在跨聲速與應用數學方面的兩項重大成果而揚名世界。1955年7月,他被晉升為康奈爾大學終身教授。

郭永懷是懷着科學救國的願望漂洋過海的。受聘於康奈爾大學時,他就向校方表示:“我來貴校是暫時的,將來在適當的時候就要離開”;在是否申請接觸機密資料的表格欄中填了“不”;對於讓他申請加入美國籍的來信,一概置之不理。他平時很少參加社交活動,但在新中國成立前夕,他參加了“留美中國科學工作者協會”康奈爾分會,經常和大家熱烈地討論祖國的未來。

1956年11月,郭永懷毅然放棄優越的物質條件,回到了闊別16年的祖國。

回國後,郭永懷把主要精力放在組織、領導國內的力學與國防科研上。他先後擔任了中國科學院數學物理化學部學部委員、力學研究所副所長、力學研究所與清華大學合辦的工程力學研究班班主任、二機部九院副院長、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化學物理系主任等職。他參與制定了我國力學學科的發展規劃,倡導開展新興力學學科的研究。他對我國的國防工業做出了重大貢獻,參加了許多重大的工程和項目。他還參與組織、領導中國科學院的人造衞星本體設計,參與地空導彈的研製。

對待學術,他一向嚴肅認真。1957年,經國務院批准,高等教育部和中國科學院合作在清華大學創辦工程力學研究班,先後辦了三屆,學員300多人,他們成為我國首批力學科研和教學方面的骨幹。郭永懷和錢偉長組織並領導力學研究班的工作。郭永懷在1958年、1959年還曾擔任班主任,並親自講授《流體力學概論》。張涵信(清華大學工程力學研究班第一屆學員,中國科學院院士)回憶:“彬彬有禮的郭永懷先生,對力學工作十分嚴肅認真。他甚至連Supersonic是翻譯成超聲速還是超音速,Euler的名字為什麼翻譯成歐拉等都講究。他主張讀經典著作,他説這Prandtl的時代是流體力學的豐收期。Prandtl本人是個大權威,有學識有經驗,書寫得全面深刻,因此應該學習他的‘流體力學概論’。”

郭永懷為人樸實正直,他尊重科學,勇於講真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