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九範文幫

神舟11號返回地面心得體會(精選3篇)

神舟11號返回地面心得體會 篇1

神舟十一號飛船於20xx年10月17日7時30分搭載兩位航天員飛向太空, 將在軌飛行30天,並開展我國航天員太空授課活動。飛行乘組由航天員景海鵬和陳冬組成,景海鵬擔任指令長。

神舟11號返回地面心得體會(精選3篇)

神舟十一號發射了,它帶走的是全國人民13億顆緊張的心,帶回來的卻是13億滴喜悦的淚水!就讓我們一起期待,期待神十一回歸的那一天。

神舟十一號是中國“神舟”號系列飛船之一,它是中國第六艘搭載太空人的飛船。飛船由推進艙、返回艙、軌道艙和附加段組成。升空後再和目標飛行器天宮一號對接,並對其進行短暫的有人照管試驗。對接完成之後的任務將是打造太空實驗室。任務將是對“神十”載人交會對接技術的“拾遺補缺”。

神舟11號將於2天后與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牽手”太空,景海鵬和陳冬開啟中國航天員迄今最長太空駐留。

航天科技集團神舟十一號飛船總設計師張柏楠表示,重點是解決空間站建設中的這些關進技術,通過天宮二號的飛行來發現、解決、驗證在空間站建設運營中可能遇到的問題,這是我們當前的一個重點,所以“神舟十一號”的任務是一個承前啟後的任務。

我為我們的科學家感到驕傲,我為我的祖國感到自豪!我做為一名小學生,現在要好好學習、天天向上!長大以後,為祖國做出貢獻,使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一強國!

神舟11號返回地面心得體會 篇2

真誠是藝術的第一要義,感動自己才能感動別人,自己相信才能説服別人。

這幾天,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火了,不僅吸引無數觀眾深夜守候,垂涎不止,更讓許多人流下感動的淚水。

本來,無論從選題還是從播出時間來看,《舌尖上的中國》都只能算是熒屏上的“弱者”。它出乎意外地走紅熒屏,帶給我們超越美食的思考。

哲學家費爾巴哈有句名言,人就是他所吃的東西。從一開始,《舌尖上的中國》就不只是一部關於吃的紀錄片。“看着筍挖出來,火腿吊起來,漁網裏閃閃發亮,揭開蒸籠白花花、冒着蒸汽的饅頭,拉麪摔打在案板上的脆響……都讓人激動得落淚。多可愛的中國。”從舌尖上的中國,到味蕾中的故鄉,影片所展示的厚重感,體現了該片的獨特性——“通過美食這個窗口更多地看到中國人、人和食物的關係、人和社會的關係”。

看這部充滿温情的紀錄片,有人想起了小時候“媽媽的味道”,觀後感有人體會到了“粒粒皆辛苦”的不易,也有人昇華到了“愛國主義”的境界,還有人上升到了“文化輸出”的高度……一部作品為何能在不經意間獲得超越話題的巨大影響?

“不是空洞地宣揚飲食文化的博大精深,而是從美食背後的製作工藝和生產過程入手,配合平常百姓的生活,在情感上引起共鳴。”一位網友的評價,指出了該片的成功所在:真誠的態度,真實的力量。反觀當下許多作品,高投入、高科技、大場面……什麼都不缺,卻惟獨少了真實;什麼都盡心盡力,卻惟獨沒有真誠。

有一個不太悦耳的説法:美國人喜歡拍科幻片是因為找不到歷史,中國人喜歡拍穿越劇是因為不展望未來。這樣的武斷結論值得商榷,但它提出的問題卻發人深省。如果滿足於閉門造車,沒有對現實的觀照,或者只關注少數人錦衣玉食的奢靡,卻無視普通人豐衣足食的願望,不管是穿越歷史,還是暢想未來,都不可能有打動人心的力量。

文化體制改革正在深入推進。轉型的挑戰、創新的壓力,考驗着每一個文化從業者。然而,有一些人依然故我,在陳舊空洞的説辭中打轉;有一些人以種.種束縛為由,在改革創新中趑趄不前;也有一些人在遭遇批評質疑時,歸咎於觀眾的“審美取向”和論者的“外行身份”……作為商業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告訴我們,即便是“愛國主義”的宏大主題,也可以充滿細節與温情;即便是對外傳播中國形象,也應該展示普通中國人的喜怒哀樂;即便是純粹的商業類節目,也可以實現藝術與經濟的雙贏。

“帶着對食物的敬意和感情做這個紀錄片”。導演陳曉卿這句話令人印象深刻。真誠是藝術的第一要義,感動自己才能感動別人,自己相信才能説服別人,這是該片走紅的“祕訣”,也是每個文化創作者應該深思的問題。

神舟11號返回地面心得體會 篇3

概括前一階段的學習,黨校開設的課程主要圍繞兩大主題,即構建和諧社會理論與黨的執政能力建設問題。實質上這兩大主題是相互關聯的,密不可分的。和諧社會是我們黨帶領全國人民努力奮鬥所追求的共同目標,它是我們一切行動的根本的出發點和歸宿點;和諧社會的建設需要我們不斷地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社會和諧程度反映並檢驗我們黨的執政水平和執政效能,執政能力的高低關係到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總體目標能否真正實現。和諧社會建設客觀上需要黨的執政能力的提高,共產黨的執政地位也只有在社會和諧的進程中才能得以鞏固。

通過教授專家們的輔導和指點,我們在理論上更清醒,立場上更堅定,並且也更增強了危機感和使命感。作為年輕的黨的領導幹部更加明白我們所肩負的責任,也深知我們的水平、能力與境界,尤其是在公共政策制定和執行上,與黨的要求、與事業發展的要求、與為廣大人民謀福利的要求之間還存在着明顯的差距,所以,刻苦學習、努力實踐、勇於創新的緊迫感也更加強烈。

深刻地反思和剖析自我,發現我的思想認識在發生着巨大的變化。

過去的這些年,我很努力。但我也清楚地知道,我刻苦學習是為了豐富知識,增長才幹;努力工作是謀生的手段,希望為家人和自己贏得較好的生活條件,尤其是不虧待孩子;不斷進取是為了獲得社會的認可,得到人們的尊重;盡心盡力地工作並渴望創造業績是為了個人的成長與進步,爭取有一個平台和空間去施展才華,為他人為事業為社會做出應有的貢獻,以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説到底是以個人的利益為根本的出發點的,主觀為自己奮鬥,客觀為大家,為社會做貢獻。相比較而言,我獲得的多,而做的貢獻是有限的。總體上講,還是沒有超越自我,沒有克服狹隘,境界不夠高,思想不夠純。所以在遇到困難和挫折時,會心生沮喪和抱怨,容易犯冷熱病。

通過學習和反省,我幡然醒悟。通過幹部人事制度的改革,從十幾年前的一個鄉村女教師成長為滁州市教育局副局長、黨組成員。這樣的跨越從某種意義上講是奇蹟,而在我的心裏更是充滿感激。對於個人的成長我已經很知足了,但幾年來,我一直思考的問題並不斷為之努力的或者説一直感到不知足的是:如何做一個真正稱職的、真正令羣眾和黨組織信任和滿意的領導幹部,如何讓自己的認識和態度、思想和觀念、能力和水平、修養和境界都能夠與不斷髮展着事業不斷提高着變化着的人們對教育的需求相適應,以不愧對黨培養和羣眾的信任。但是,今天我終於明白了一個重要問題,那就是:黨組織培養了我多年,我也算得上是個年輕的老黨員了。我應該是以黨的事業和人民的利益作為我一切行動的出發點和歸宿點,個人利益服從集體利益,服從黨的利益,服從於人民的利益。我即是私我,但更是公我。兩個我既要分離獨立,又要統一關聯。當我們在工作崗位上出現的時候,我們代表的是黨和政府,一言一行都要能夠體現執政黨的先進性,要真正踐行並能夠踐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這不僅僅是水平能力問題,更是認識、態度、修養和境界的問題。在工作中不夾帶個人情感,不以滿足私我的任何需要作為行為的目標。在個人生活範疇不利用公我所擁有的權力謀取任何私利,但在人格上,在很樸素的情感上,在基本的原則上,做人與做事又是一致的。主要體現為以人為本,謙和友善,清廉正派;尊重人權,體現人文關懷;遵守公德,維護公平和正義;勤勉刻苦,人民的利益高於一切。

有朋友發來一條短信,對我啟發也很大。他説:人之所以快樂不是因為得到的多,而是計較得少;物質財富不是我們一輩子的朋友,而得到人們的認可和尊重所帶來的快樂才是我們一輩子享用不盡的很可寶貴的精神財富。

我們黨面對國際國內變化着的形勢,冷竣思考我們黨內存在的問題,尤其是面對在推進和諧社會建設進程中所遇到的各種複雜而困難的挑戰和考驗時,從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入手,下大力氣提高我黨的執政水平和執政效率。這不僅是吸取一些老黨大黨失去執政地位的教訓進行的自我矯正,更是作為執政黨為全社會成員謀取更大更多福利而必須進行的自我完善與提高。年初以來自上而下的先進性教育活動就是有力的證明,大力加強反腐倡廉工作,着手建立教育與懲處相結合、懲防並重的工作機制等都是人民羣眾看得見的、信得過的卓有成效的做法,同時,這也使我們黨員以及領導幹部對黨更加充滿信心,對從事的事業感到更加光榮和神聖,也更清晰地看到了未來的希望。

水可載舟,亦可覆舟。後師不忘前師之師。

黨的先進性是執政地位鞏固與否的基石,是執政效能的保證。而黨的先進性總是通過每一個黨員、每一個當組織的先進性得以體現的,每一個黨員、黨組織都是黨為人民服務根本宗旨的實踐者。所以,黨是否有先進性很大程度上就要看黨員和基層黨組織是否具有先進性。黨員的先進性在革命年代體現為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犧牲精神,在和平建設時期則體現為任勞任怨、建功立業的奉獻精神;領導幹部的先進性在戰爭年代表現為衝鋒在前,英勇無畏的獻身精神,在和平建設時期則表現為公而忘私,清正廉潔,甘於奉獻,善於創新,積極有為,做出業績的開拓精神;黨組織在革命鬥爭中的先進性體現為團結發動人民羣眾進行卓有有效的鬥爭,獲得解放,奪取政權,在和平建設時期則體現為能制定出並執行好科學的公共政策,為更廣大的人民羣眾提供滿意的公共服務,以提高全社會的福利和人民對黨和政府的滿意度,也就是能夠帶領全社會成員為構建和諧社會做出積極的努力和貢獻。

我作為一名黨員領導幹部,是基層黨組織中的一員。我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和不可損辱的使命。我應該從現在做起,從不夠先進的地方改起,從很容易做到的事情上做起,牢記黨的宗旨,常憶入黨時的誓言,向身邊優秀分子看齊,向着更高的目標邁進,努力成為高尚的、純粹的、脱離了低級趣味的,真正具有先進性的,品德高尚、立場堅定、業績突出的,合格而優秀的中國共產黨黨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