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九範文幫

新聞採訪心得體會範文(精選3篇)

新聞採訪心得體會範文 篇1

埃德加·斯諾、法拉奇、霍默·比加特、威廉·勞倫斯、喬恩·富蘭克林這些知名記者的背後故事有很多,這些日子在網上細細瀏覽了他們的資料,心中感觸很大。其實對於一名記者,我理解的層面還是停留在中學時代那就是為人們吶喊。單純的理想讓自己報了這個專業,在學習中我曾經徘徊過,也曾經驕傲過,記者是一個“雜”家,更是一個需要勇氣和智慧的事業。

新聞採訪心得體會範文(精選3篇)

暑假實習的時候,開始的時候是自信滿滿,覺得終於可以把自己的潛力發揮出來了,終於可以實現自己最初的夢想。就這樣帶着七分興奮和三分膽怯走進了報社,走出了自己的第一步,後來就有了我的第一次採訪,第一次感動,第一次開始思考自己的專業,第一次開始有感於新聞採訪,有感於記者這個職業。

記者,這個被冠於“無冕之王”的角色,是一個在社會上有很多爭議的職業,在面對一些涉及信仰涉及利益甚至是涉及生命的時候,記者這個角色就有了很大的發揮空間。

法拉奇這個傳奇女子,採訪了著名的越南戰爭、印巴戰爭、中東戰爭和南非動亂,採訪過鄧小平,採訪過基辛格,每一次的採訪都作為了現代採訪界的典範永久被珍藏。這個被稱為“世界政治採訪之母”人物無論是在採訪戰爭還是在採訪政壇風雲人物的時候,她的智慧、她的立場、她的視角,總是那麼閃耀和無法企及。記得暑假實習那會總是會遇到不知從何採訪起的尷尬場面,有時候草草的收場,以至於收集不到好的新聞線索寫稿子的時候無從下手。

採訪前充足的資料準備,是取得采訪獨立性的“敲門磚”。法拉奇採訪基辛格的時候正是有這種充足的準備才在採訪的過程中不畏不懼,尖鋭提問,態度上保持獨立性。欣賞法拉奇的人都知道她採訪的個性,講究的是獨立和現場。法拉奇的獨立是她看問題的角度。新聞的真實性也正是以這種方式得以實現的,只有在現場才能真正的見證事實,就如威廉·勞倫斯搭乘攜帶原子彈轟炸日本長崎的飛機,寫下了著名的空中目擊記《長崎投彈記》。有了真實的體驗在能夠把自己的新的體會寫在新聞報道中讓人們去體會。

想起了我在暑假實習的時候採訪一個聾啞的清潔工,不會説話更是聽不懂別人説什麼。採訪的那天天氣很熱,因為開始之前有一個採訪,採訪完之後就已經快中去了,想到採訪這個肯定又要花很長時間不説採訪未必會成功,於是就回家了。在網搜上果然有一篇類似的稿子於是投機取巧,自己又重新編了一篇稿子給了老師,後來老師打電話來説這個稿子沒寫好,並一直説不要以為是聾啞人就採訪不到信息,説了一大堆批評自己的話,於是心中很是後悔過意不去。這件事是在實習的時候犯的一個最大的錯誤。

做新聞就是講究的是一個真實,失去了真實,還有什麼資格稱的上新聞。霍默·比加特能夠走進《原子彈轟炸下的廣島》,那種惡劣的環境,那種時刻會丟掉生命的環境,都能夠寫下自己的所見所聞。我們還有什麼值得去畏懼。沒有親身體驗過是無法去體會一種責任,一種義務。一個前輩記者告訴我,親身經歷的東西會感受更深,會更有東西寫。這句話是真理,是一個值得大家去理解和記住的真理。

還有就是一個人的信仰,記者的信仰很重要,因為一個記者的信仰關乎着這個記者的道德品質,埃德加·斯諾是我最欣賞的記者之一,在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能夠一直堅持為中國革命的勝利努力着,為世界的和平努力着。作為一名美國記者、作家,斯諾把二十世紀上半葉中國人民的苦難和中國共產黨人領導的革命真實展現在世界人民面前,是多麼的偉大!

記得實習的時候老師經常給我們講到《楚天都市報》的記者陳世昌,是一個很具有正義感的、敢於説真話的記者。心中很是敬佩,覺得這個記者真正是個能幹的人,或許這種記者就是自己未來心中嚮往的那種。

採訪寫稿子這些都在不斷的交替之中,實習中記憶就是問路採訪然後回家抓緊寫稿。寫稿子是一個對採訪的驗收吧,暑假裏面老師不停的告訴我們要抓新聞點寫,要在一件事情中挖東西寫,要注意細節……寫稿子不是我的專長,我是一個理科生,經常會被班上學文科的同學調侃説“在文學的地盤上面濫竽充數”。其實寫新聞高並不是要多大的文采,但是卻要有自己獨到的創新和不錯的文筆,這個是我欠缺的。喬恩·富蘭克林的《凱利太太的妖怪》這是一篇新聞稿,寫的像小説一樣,但是它確實像描寫一樣把一個手術給活化了,細節抓的也恰到好處,這行新聞界值得借鑑的。

以上是我對新聞採訪的一點感悟,其實不僅是這些大家記者,更是這個暑期實習給我的。

新聞採訪心得體會範文 篇2

今天下午社團活動的時候新聞中心和報社的兩名記者來到我校採訪我社團的活動,剛開始他們進入我社團,我社團的學生正在畫科幻畫,他們很快就融入了我們,拍攝了一段時間以後對於我和學生進行了單獨採訪,記者問了我很多有關業務方面的問題,記者的敬業態度讓我欽佩。

回想這10多年的工作,組建社團已經13年了,想想剛開始建立社團的初衷,那時自己剛上班,有很強的工作熱情,一上班就組建了美術社團,那時候叫美術小組,第一年我就參加了河北省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的評比得到了兩個獎項,當縣裏電教站的領導在全鎮大會上表揚我的時候,我覺得很榮耀,當時學校並沒有要求每天都活動,可是為了提高學生的繪畫水平,我加班加點,那時的現狀是學生們從沒有過專業的美術老師,幾乎沒有上過美術課,有的同學幾乎沒有怎麼畫過畫,而且本校地處農村,學生的知識面很狹窄,什麼叫"科幻畫"都不知道,也沒有參加過專業的比賽,爭強好勝的我為了改變現狀只有加班加點了,雖然取得了一些成績,我覺得都是值得的。

其實我並沒有想特別的多,我是美術專業畢業的我希望我的學生都能夠畫出美麗的作品,那就夠了,就像我總是教導我學生時説的話一樣,"無論參加什麼比賽,只要你畫出了自己認為很棒的作品就可以了,不要追求結果,結果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你積累了經驗。比賽過後一切還要從零開始。"我也總是這樣對自己説,從零開始,加油!後來小組改成了社團起名叫"新蕾畫院",我除了休了半年的產假沒有活動外,我的社團活動從沒有停止過,我的工作熱情我發現也是一如既往,連我自己都沒有想到,我愛社團的學生就如同愛我自己的孩子,那是發自內心的,當她們調皮的時候我真的很生氣,當她們説一些很貼心的話的時候我也經常是發自內心的感動。

上學期趙老師和我説過的話也讓我記憶尤新,他送給我兩個字:"堅持!"是啊!説起來容易,我現在30多歲我發現和20多歲的時候的我相比無論從精力方面,還是身體方面我現在都相差太多太多。尤其是我的身體已經大不如前,經常出一些問題,這7年來我好像每年都要去看病,身體真的是大不如前。不過我還是要"堅持",我真的很希望自己能夠堅持下去,有的時候我也發感慨:人活着到底是為什麼呢?也許這也是我的一生中比較有意義的事情。這10多年學生也取得了一些成績,其他人覺得很多,不過説實話我從沒有在意過,只要我盡力了就行了!我就滿足了!

記者對我説要採訪我學生的時候,我説:"可以啊!"。我到社團臨時叫了幾個學生,學生問我老師我們怎麼説的時候,我和她們説:"哥哥問什麼説什麼,平時我們都怎麼做的就怎麼説。"學生説沒有心理準備,我説不用準備只要説心裏話就好。記者問了很多問題,比如:問了她們長大後的理想?問什麼參加美術社團?問什麼能夠每天放學後花時間畫畫?問老師是怎樣教你們的?問了畫科幻畫的好處?喜不喜歡畫?還詳細的問了她們的繪畫作品的構思。是怎樣想的,怎麼創意的。我沒有想到我的學生心裏的話是那樣的感人至深,我發現這些年我對她們的影響會是那麼大,説沒有成就感是假的。我心裏滿滿的是感動。當她們分析她們的繪畫作品的時候,我發現她們想的是那麼的周到。

新聞採訪心得體會範文 篇3

12月份以來,我們所學的《新聞採訪學》幾乎都是以實踐、實習為主。正所謂理論聯繫實踐。之前學了那麼多的有關採訪的理論知識,都從沒有用到實踐中去過,只是系統的把那些新聞採訪知識輸灌進了腦袋,但卻沒有用來指導實踐過。而如今,老師在有限的條件下給我們安排實踐實習的機會。不管是學習他人的實踐經驗,還是讓我們自己去體會,我都覺得很有必要,也很感謝老師為我們爭取機會而付出了那麼多。

第一次的實踐活動應該是我們班舉行的模yi答記者問。我和另外4位同學有幸成為被採訪者,其他的同學對我們五個人分別提出問題,我們做出回答。陶豔的回答確切、具體;胡文茜快言快語;林蓉蓉純真無邪;張國平的語言犀利;我呢?很真誠、很用情,不過我覺得我太情緒化了。雖然我們這次模yi答記者問的實踐活動有很多地方不規範,但通過老師的點評後,我們都知道了哪些地方不規範,存在哪些問題以及日後該如何處理這些問題。不管怎樣,我們的實踐活動還算的上是一次成功的實踐活動吧。因為我們5個人的回答各有千秋,同學們提出的問題也很有水準,只是我們在程序以及禮儀上存在一些小毛病。

第二次的實踐體會是江西日報的高級記者程娟來給我們班上課。程娟老師把她自己的採訪經驗結合理論知識傳授給了我們。《我能摸摸火車嗎?》讓我知道了在採訪的過程中要做個有心人,也讓我知道了程娟記者是如何做到與別人不一樣的;《袁政海班組》的系列報道讓我更堅信了“懶人是當不了記者的”那句話語;有關鐵路、公路的開通的報道讓我知道了原來新聞也可以寫成那般的詩化和散化,我想這與她平日裏愛閲讀散文,寫散文文章是分不開的;對“金聖”煙的報道表現了她獨有的睿智······説實在的,我很羨慕她,羨慕她能寫出那麼漂亮的文章;但我更佩服她,她那不斷上進的心與那吃苦的勁把我給折服了,她一個勁的重複那句“一定要吃的了苦”,我想做新聞工作的應該都很辛苦吧!所以從現在開始我們就更應該強健體魄,培養堅強的意志和吃苦耐勞的能力,以便日後投入到新聞事業工作中去。

第三次是老師帶領我們做校車去感受南昌的變化。第一個目的地是秋水廣場,廣場的最高噴泉是108米,據説是中國的第一高噴泉。我們在那逗留了半個小時又奔向了另一地點------摩天輪,據稱是亞洲第一高的摩天輪。在它的旁邊正在完善一個贛江公園,它的建立與完善不僅會給人們提供了又一娛樂場所,而且還會帶動當地經濟的發展,讓人們更加關注昌北的建設與發展。摩天輪的對面有一個“嘉年華”娛樂場地,也還在完善之中,不過應該快要竣工開張了,因為有好多大學生在那求職,大概有300多個人在那排隊等待,據我們瞭解,該娛樂場地計劃12月24日開張。在那逗留了近一個小時,回到校車上準備打道回府。不過我們並不是按原路線往回返,而是開上了生米大橋,那座橋很長、也很雄偉······ 我們一路上有説説笑,就在這樣輕鬆愉快的氛圍中回到了我們的學校,結束了我們的感受南昌變化的體會活動。

這就是我們的三次實習體會活動,那三次活動讓我明白了新聞無處不在,只要我們有一雙敏感的眼睛。讓我們做個有心人,為新聞事業而奮鬥終身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