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九範文幫

傳統文化教育心得體會(通用3篇)

傳統文化教育心得體會 篇1

公園20xx年6月27日至6月30日,我校全體教職工在學雍多聞學堂進行了一次別開生面的全封閉式中國傳統文化學習。本次由教育專家李英慶老師主講,我感到收穫頗豐。

傳統文化教育心得體會(通用3篇)

中華民族文化博大精深,象奔騰的黃河,源遠流長,生生不息。不學不知道,古聖先賢早已為子孫後代把做人的準則,教育的理論全部總結好了,這些理論經得起時間考驗,也得到全世界仁人志士的公認,我為中華民族的燦爛文化感到自豪。

在重點學的《弟子規》中知道這是一本古代供入學兒童必讀的書,書中以儒家思想為理論來教育後代,在讀完後我以此書為鏡,發現當代在家庭、學校的教育中有相當沒能做到書中所言,甚至以誤為對,以至出現許多的問題。將思想回到學校教育,我們在教學中遇到的問題百思不得其解,常自問我們為學生付出了時間和精力,甚至心力交瘁,卻得不到學生的理解,還有學生反其道而為之,教學不出效果的癥結所在何處?這是不少老師的困惑,在分享了《小孩不笨》中我注意到一句台詞,“你爸爸愛你,但他不會愛你。”

我不盡自問,我愛學生嗎?我會愛學生嗎?這次學習我似乎找到了一些理論依據。我們中職學校一直以來以傳授技術為重,這有悖於“育人為本,德育為先”,中職教育應從德育入手,試想一個技術優秀的數模加工畢業生沒有用他的技術來製造生活用品的零配件,來造福社會,而是用來做槍,那技術越精湛對社會危害就越大,所以課堂上講“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授人以漁不如授人以道。”

職業教育要站在德育的高度去做。而德育的根又在“孝道”,儒家有“百善孝為先”説法,意思是人對世界萬事萬物的愛的根源在於愛父母,父母乃人之根本,父母對孩子有養育之恩,如果連父母都不愛那就不能指望這個人會愛別人,如果學生不愛父母,他説他愛祖國、愛老師、愛學習那就是沒有根基的,是空中樓閣,令人覺得蒼白。對於一個老師,如果不愛父母,那他一定不會愛學生,因此他一定不能成為一個好老師。

在學校的教育中老師是實施者,老師實施的方法應以身教為重,輔以境教、樂教、禮教,李英慶老師説:“學生不一定記得你説過什麼,但一定記得你做過什麼。”教師如果本身沒有理解中華傳統文化,就不可能在平與學生接觸的舉手投足中展現傳統美德,學生就不能從中受到傳統文化魅力的感染,教化,更不用説進而再去效仿,那老師落口人義道德,説得再天花亂墜也是枉然,這樣的説教是不能使學生信服的,所以説到底德育教育還得先從老師本身學習從而提升個人修養開始,才能做好學生的榜樣。在看《小孩不笨》中,老師的教育方法也讓我深感共鳴,因為我中學時本身也是一個差生,在得到老師的賞識和鼓勵後慢慢樹立了信心,慢慢得到進步,所以我認為老師在言傳和身教中面對大多數學生須以尊重、賞識、重視入手,以我接觸學生的經驗,問題學生一般是家庭不幸福和睦、家境貧寒、身體有缺陷。

等等,這些學生或羞怯自卑,或情緒化,或容易自暴自棄,或叛逆,這一類學生常表現出紀律散漫,有些還容易跟同學發生衝突,不尊重老師,我想這是因為缺乏關愛,缺乏鼓勵,增廣賢文中有云“大家禮儀教子弟,小家兇惡訓兒郎”,有大家風範的老師,以自己的模範行動引導,靠自己的諄諄語言教誨,培養出來的學生往往有禮有節,如果老師一味採取強硬方式去壓學生,倒會激起青春期學生特有的逆反心理,結果學生越走越遠,迷失自我,無法挽回。每個問題學生心理都有癥結,每個學生的心理想法都不一樣,那老師深入學生,關心學生生活學習,多鼓勵,多讚揚,多賞識這樣的學生,特別要當眾的進行,這無疑是使他們重拾信心的良方,也只有這樣老師和學生才能建立信任,學生自然會喜歡這樣的老師,會聽這樣老師的話。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德育工作是一項長期而又堅苦的工作,我們要學習《弟子規》這一類中華傳統文化中的精華,但《弟子規》並不是金庸小説裏的《九陰真經》,隨便落到誰手裏只要煉上七七四十九天就能功力精進,一爪把人爪死。學習中國傳統文化美德是一項長期巨大的工程,在學習《弟子規》後不能僅僅停留在理論上,只用嘴皮子動動了事,要付諸實踐,身體力行,我們都知道知易行難,真的要做起來真的不容易,我們要戰勝人本身太多醜陋的天性,如私慾、貪婪、惰性、浮躁、急功近利等等,可想而知德育這條路是一條充滿荊棘的道路。

本次學習我不敢説我有質的飛躍,但至少在思想上啟發我有意識的去探索德育這條路,德育這條路永遠是教師永遠探索的道路,會有挫折,有會驚喜,探索德育之路的根是苦的,結出的果是碩大的、甜的。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生源滾滾來。願我們的學校茁壯成長。

傳統文化教育心得體會 篇2

為期7天的中華傳優秀統文化學習,作為一民教育,讓我如沐春風,受益匪淺。本次學習以“學習中華傳統文化,做有道德的教育者”全國暑期班主任培訓為主題。培訓過程中,諸位專家從“孝道” 入手,抓住當前普遍而在的社會問題根源,圍繞《論語》、《大學》、《中庸》、《弟子規》、《孝經》、《詩經》等國學經典剖析中國古代感恩、謙卑、敬畏的三種教育方法,從仁、義、禮、智、信角度對什麼是教育、如何去教育等方面作了詳細詮釋,並結合身邊的典型例子,從中國傳統文化角度出發,對現有的教育、德性的本源問題作了全新的解釋,引經據典、談古論今、活學活用,令在場所有教師得到了一次心靈上的洗禮,現場多次響起雷鳴般的掌聲,許多教師感動的淚如雨下。下面是自己四天培訓學習的點滴體會,與大家分享。

一、精彩課程。課堂上一個個真實故事引發的思考,結束時90度鞠躬禮及《感恩詞》讓我們心存敬意。以位音樂老師的《德音雅樂》及《孝親感恩歌曲學唱》課程給整個大講壇帶了歌聲、笑聲還有感動的低泣聲。悠揚甜美的《生命之河》在義工老師們曼妙手語舞姿中展開,讓與會學員感受《生命之河》滋潤心田。用心去唱一首好歌,就能淨化歌者的內心;用心去聽一首好歌,能滌盪聽者的靈魂。一個個中國優秀的傳統美德經典故事和一首首優美的感恩教育歌曲詮釋了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內涵,深深的感染了全場學員,互動漸入佳境,全場不時爆發出陣陣掌聲。情到深處,學員們還不時發出動情的低泣聲。

二、温情服務、據悉,為大講壇服務的十幾個義工都是來自各行各業,他們以幫助別人為樂,他們把幫助別人當成個人修行的方法之一。他們一次次90度鞠躬迎侯,輕言慢行,半蹲在地上擦拭會場的每一個角落,用半蹲的姿勢為在場的貴賓和授課老師端茶送水,他們用真誠的微笑温暖每一個人,他們身體力行踐行《弟子規》,他們用言行踐行道德禮儀,宣揚傳統文化。每當聽到一聲聲“老師,早上好!”、“老師,下午好!”“老師,您辛苦了!”“老師,請愉快用餐!”等等温馨話語,我們恍惚來到了一個文明和諧的世外桃源。

三、專心學習。本次大講壇所有學員均是來自一線的老師,他們排除一切干擾,參加為期7天的學習,時間長、人數多,但會場秩序井然,學員們完全融入到了和諧、寧靜、純粹的吸收經典文化的氛圍中。授課中老師生動風趣的演講,深入淺出的報告,深深吸引了全體的學員,大家無不認真聽課、細心筆記。對我來説,這是一場心靈之旅,所有人在都聆聽中感受傳統文化的精華,在感動中汲取師德的正能量。

四、心存感恩。松花江的王琦老師把弘揚中華傳統文化當作事業來做,他們要把老祖宗留下的寶貴精神財富傳承下來,讓我們的民族越來越強大。這也是我們每個中國人的責任,更是我們做老師的職責,讓我們從我自己做起,大力倡導中華傳統文化進校園,做中華傳統文化的學習者、傳播者和踐行者。努力教育學生繼承和發展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美德,深刻學習國學經典,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道德觀,為讓這個社會變得更加美好,更加和諧盡到一個老師應盡的責任。

最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講座,不僅提升了我們教師的文化素養,同時,在“如何對人”、“如何對待工作”、“如何對待社會”、“如何對待家庭”等方面都有了一個全新的認識。在傳統文化學習後,我進一步認識到,不管是學校管理、教育教學,還是家庭生活、與人相處等方面“身教勝於言教”的重要性。今後,我將把這種平和的心態運用到日常工作和生活中,進一步加強傳統文化的學習,不斷提高自身道德修養,以身作則,努力踐行“修身、治國、平天下”的教育理念,教育和引導學生做一個有道德的人,一個有文化素養的人,一個真正人格健全的人,不斷推進教育教學健康發展。

傳統文化教育心得體會 篇3

一個國家要興旺發達,離不開強大精神力量的支撐與滋養。一個民族要發展繁榮,有賴於民族文化的傳承與弘揚。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關鍵時期,我們要以追求“真善美”精神為目標,以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宗旨,致力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學術研究和教育推廣,共同為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推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而奉獻智慧和力量。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國人的共有精神家園,開展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對廣大學生的文化認同、倫理共識、價值觀和人生觀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奠基作用。各級各類教育都應加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推動學生學習傳統美德,具有高度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讓學生在經典的浸潤下形成良好的情感,端正態度,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只有這樣,才能夠弘揚中國精神,凝聚中國力量,走好中國道路。

我國社會主義道德植根於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沃土之中,建設社會主義道德必須承接傳統美德。因此,今天的傳統文化教育應該是新文化視野下的傳統文化教育,是助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和弘揚的傳統文化教育,應該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範疇,成為國民教育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對學校來説,傳統文化教育是學校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開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是新時期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內在要求和新的突破口。加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對於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中華文明源遠流長、多元包容、博大精深、豐富多彩,其深邃的精神內核、做人做事的道理以及優秀傳統美德,如果能用循序漸進、潛移默化的方式來開展教育,可以浸潤學生的心田,養育學生的精神生命。對全國1500多萬名各級各類教師而言,它們也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文化寶藏。都説世界上有最悠久的三大文明,我兩次考察過埃及的文化教育,也多次到兩河地區參觀訪問,那裏的文化非常燦爛和輝煌,而今隕落了,唯獨中華文化源遠流長,經久不息,並且在得以發揚光大。我們沒有理由數典忘祖,沒有理由妄自菲薄,作為中國人,我們應該感到自豪。

深入開展傳統文化教育的理論研究,是推進傳統文化教育健康發展的重要基礎。當前的傳統文化教育面臨許多亟待研究的重大理論和實踐課題,需要認真總結傳統文化教育成功的經驗,分析存在的薄弱環節,找到解決問題的有效途徑。比如學什麼就要精學,各級學校的課程內容已經較多,學生的負擔已經偏重。人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要精選傳統文化中最優秀、最經典、最基礎的內容,讓學生掌握,有的甚至要熟記熟背,內化於心外化於形。要創新傳統文化教育的方式方法,探索傳統文化教育的實施策略和評價體系,構建大、中、小、幼乃至覆蓋全社會的傳統文化教育理論和實踐體系,取得生動活潑、特色鮮明、富於成效的研究成果,從而引領和推動全國的傳統文化教育健康有序發展。至於説,在學校開展傳統文化教育,要不要有專門的教室,要不要穿長衫長袍,可不做統一要求,各地依據本地本校的實際,創造性地開展,只要有用、有效,就是好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