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九範文幫

《弟子規》心得體會(精選27篇)

《弟子規》心得體會 篇1

讀了《弟子規》後,我明白了什麼叫尊老愛幼,什麼叫孝敬父母,什麼叫勤儉節約,什麼叫寬容大量……這一切一切,都是讀《弟子規》給我帶來的收穫。

《弟子規》心得體會(精選27篇)

當我讀到“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的時候,我想到了自己,媽媽叫我去晾衣服,而我卻慢吞吞地應了一聲“哦……等等!”然後又一頭埋在電視堆裏,要媽媽再三催促才去晾衣服。這是多麼不應該啊!當我讀到“親有過諫使更怡吾色柔吾聲諫不入悦復諫號泣隨撻無怨”的時候,我明白了一個道理:父母親有了過失,當子女的一定要勸諫改正,而勸諫的時候,絕對不可板着面孔,聲色俱厲,臉色要温和愉悦,話語要柔順平和。假如父母親不接受我們的勸諫,那要等到父母高興的時候再勸諫。倘若父母親仍固執不聽,有孝心的人不忍父母親陷於不義,甚至放聲哭泣,懇求父母改過!對比起我自己,我真感到慚愧!爸爸媽媽批評錯了我,而我沒有做到“怡吾色柔吾聲”!只是板着臉孔跟爸爸媽媽講道理!當我讀到“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的時候,我的臉“唰”地一下就紅了,因為我時常為了一點雞毛蒜皮的事跟弟弟爭吵,爸爸媽媽來勸我們不要為了這點小事去爭吵,要和兄弟姐妹好好地相處,姐姐就應該讓弟弟,而我卻認為爸爸媽媽偏幫弟弟,常常讓爸爸媽媽為了我們而操心!現在回想起來,我真慚愧極了。當我讀到“朝起早夜眠遲老易至惜此時”的時候,我知道了我們的時間是十分有限的,它可能會在你聊“QQ”的時候,偷偷地從鍵盤上流走了;可能會在你看電視的時候,乘機從遙控器上溜走了;也可能在你們盡情玩耍的笑聲中悄悄地滑走了……

《弟子規》給我帶來的實在太多了,它就像是我的一面鏡子,使我看到了我在生活中的缺點,也使我下定了決心,指明瞭我追求的方向!

啊!我終於知道了老師叫我們讀《弟子規》的用義了——學會做人,做一個孝順父母、團結兄妹、珍惜時間、誠實守信、認真學習的人!

《弟子規》心得體會 篇2

各位朋友,雖然我們生活在今日的太平盛世,物質文化等生活不斷豐富,樂多數的為人父母卻對子女的家庭教育甚感疲憊。往往一些家庭條件優越的孩子在學習上不求進取,在吃穿上相互攀比,一味追求新的時尚,迷戀與娛樂場所,交些無意之友,在社會上招惹是非。令父母大動肝火,搞得家庭不安等。我認為多數源於父母整日忙於工作和家庭生活,而忽視對孩子的家庭教育所致。因此我要將自己讀書感悟和見解全盤托出供大家參考和借鑑。

通過讀《弟子規》使我深刻領悟其內涵和重要,此書全面系統地闡述做人、處事、交友、尊老、愛幼等道德行為規範。對當今建設文明和諧社會是百益而無害。它能勝於法制強行,它能在人的心靈上起到道德言行的約束,它能喚起人們的“仁愛”“慈悲”之心,從而能樹起人生的正確座標,遠離是非避邪之路。俗話講:山有根,水有源,人的品行好壞確實與家庭教育有關。比如:孔融四歲能讓梨、黃香九歲為父暖被窩等。都是聖賢教育的結晶,然而,現代的一些為人父母實在是忽視這方面的聖賢教育,肆意寵愛,嬌慣孩子。出門坐客惟恐孩子吃的少,兒子吃這個吧!要那個吧!逛商場先讓孩子挑玩具,逢人先談自己孩子怎麼調皮怎麼乖。有的甚至在孩子生日時大擺宴席,收合理。致使孩子有一種高傲唯我獨尊的感覺,在他們幼小的心靈中播下奢侈腐化的種子。

在處事交往中總是愛上便宜父母,朝思暮想提孩子的學習成績,只要孩子能好好學,可以竭盡全力不惜一切地達到孩子的所求慾望。而忽視了正確的聖賢教育遺棄了道德行為地約束,導致有的孩子走出大學校門後還為報答父母多年來對自己的養育之恩而走上違法之路,真是可悲可歎!為此,我建議做人父母的要重視和培養道孩子的品德素質,從《弟子規》學起。讓他們接受古聖先賢的教育,令其明辨是非,善惡,尊老愛幼。自己要以身作則,處處為孩子作好表率,引導和啟發孩子們的“孝心”、“愛心”和“感恩心”開拓孩子們的道德智慧,為他們傳授聖賢教育的典範。總而言之我認為《弟子規》是聖賢教育的指南,它不但適用於家庭教育,並且還適用於各階層不同年齡人的學習和效仿。是正規人生糾正錯誤的良方。從都應以《弟子規》為準則規範自身的言行舉止。希望所有的為人父母依照《弟子規》教育好下一代,讓古聖先賢的智慧在孩子們心中萌芽生根,為將來走向社會奠定良好的道德基礎。使所有的父母都能體會到聖賢教育帶給社會與家庭的和諧與幸福。

《弟子規》心得體會 篇3

金秋十月,我們培新國小舉行“書香校園”活動。老師不僅讓我們認真學習《弟子規》,還要會背誦。回家後,我讓爺爺幫忙找到《弟子規》這本書,每天中午,都堅持讀一小段。

《弟子規》相當於我們現在的語文課本,是古代兒童的啟蒙教科書,對現在的我們也有很大的啟示。它讓我們明白了許多做人的道理,如:講孝順、講禮貌……。書中寫到“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我承”,這句話的意思是父母所説的、所做的,都是為我們好,我們應當聽他們教誨,應虛心接受,不能強詞奪理,讓父母傷心生氣。我清楚的記得一則公益廣告:一個小男孩,吃力地端着一盆水,天真地對媽媽説:“媽媽,洗腳”。這則公益廣告打動了千千萬萬人的心,它深深體現了小男孩對媽媽最真摯的愛。我更想到烏鴉反哺這個故事,連小烏鴉都知道孝順父母,小時候聽父母的話,長大了喂父母食物。而以前,父母讓我做事,我總是推三阻四,或者找藉口不能按時完成。現在想起來,真是非常後悔,以後我要變得勤快,父母叫我,立刻就能答應;長輩説我,我也能安安靜靜的聽,讓長輩們開開心心。

當我讀到“出必告、返必面”時,我深深的感覺到,以前不管是我早上出門不打招呼,還是放學時遲遲不出校門,讓父母在校門外焦急等待這些行為是多麼槽糕。父母的.心始終聯在我的身上,所以我以後出門,不夠有多麼着急,也要和他們打一聲招呼。放學不管有多少事,一定要及早出校門,讓父母看見我都身影,不再為我擔憂。

《弟子規》這本書對我的觸動很大,它告訴我學習中、生活中許多做人的道理,它還能教我如何做一個有修養的人。“百善孝為先”,我一定要好好學習《弟子規》裏的話,做一名懂道理、講孝順的好學生,把中華文明的優秀品質傳承下去。

《弟子規》心得體會 篇4

這學期,我們學校進行了《弟子規》誦讀,通過誦讀《弟子規》,我瞭解了許多禮儀,懂得了許多做人道理和與人相處的原則和一些技巧,最主要應該做到誠信、友善、博愛相待,尊敬長輩,尊重學生。要坐有坐像,站有站相,做到“步從容,立端正,揖深圓,拜恭敬”。

首先,它教我在日常生活中要做到孝敬父母,友愛兄弟姐妹,其次一些言行中,要謹慎,要講信用;和大眾交往時要平等仁和,要時常親近有仁德的人,向他學習。

《弟子規》中的第一部分——入則教提到:親有疾,藥先嚐,晝夜侍,不離牀。顧名思義,父母有疾病時,做子女的更要細心照顧他們。又如:事雖小,勿擅為,苟擅為,子道虧。它又提醒我做事要事先稟告父母,否則有損於為人子女的本分。

社會中的每個人在日常生活中難免會和別人有矛盾的時候,如果你只想着矛盾發生後怎樣去正確的處理,那麼我認為你的想法是錯誤的。《弟子規》中的財物輕。怨何生,言語忍,忿自泯一句具體給我們指出矛盾是可以避免的;朋友之間不要產生怨恨,講話時不要太沖動,傷感情的話要能忍住不説,那麼不必要的衝突怨恨就會消失。

《弟子規》所講的道理,正是聖人的訓誨,從入則孝,出則弟,次謹信,泛愛眾,親仁及餘力學文着手,在日常生活中的平常做起,批家庭擴展到學校、社會,最能孕育出正人君子的品行,它值得我們大家多多誦讀的一本好書。

今後,我一定堅持下去,使自己受到更好的教育,爭取使自己有更大的提高,把推廣中華傳統文化和發揚科學創新有機地結合起來。

《弟子規》心得體會 篇5

開學了,老師給我們每人發了一本《弟子規》,這是我認識的第一本關於孔子的書籍。對於這位新“朋友”,剛開始時我可並不欣賞它。

漫不經心的打開這本書的第一頁,我就開始發怵,因為這裏面有很多我不認識的字,不明白的意思。我不情願的朗誦起來:“弟子規,聖人……咦!這是什麼字呢?”我奇怪的自言自語。隨手翻開了字典,找到了這個字。我本以為自己已經記住,可讀到第二遍時,我又忘記了。“真煩人!”我大聲喊起來。媽媽走過來,問我發生了什麼事,我把剛才的一切告訴了媽媽。媽媽聽了,親切地説:“這是一本國學書籍,裏面講述了很多做人、做事的道理。”媽媽還耐心的講了講裏面的內容。聽了媽媽的話,我又繼續讀了起來,讀到了:“事雖小,勿擅為;苟擅為,子道虧。物雖小,勿私藏;苟私藏,親心傷。”這一段時,我明白了:孝順父母要從小事做起。我為我自己能夠理解這些道理而感到高興。於是我更加渴望能把它讀懂。漸漸地我開始越來越喜歡這位新“朋友”了。

我發現,通過讀《弟子規》不僅讓我懂得了做人的道理,它還直接引導了我的行動。有一次在課間遊戲中,一不小心我把樑辰語的胳膊給碰傷了,我本想給他道歉,可又覺得這樣做太丟人了,不好意思説出來。回到座位上,我心裏很不安,仔細想了想,突然《弟子規》裏面的一句話在我的腦海中展現:“無心非,名為錯;有心非,名為惡。過能改,歸於無;倘掩飾,增一辜。”一想到這句話,我心裏踏實了。我走到樑辰語身邊,誠懇地説:“對不起,剛才是我錯了,我不應該使勁兒推你,還把你的胳膊弄傷了,請你原諒我。以後我們還是好朋友,再玩的時候我會注意的。”

這件事發生以後,我更加喜愛我的好“朋友”《弟子規》了。它是中華傳統的美德,更是我道德行為規範的指明燈,我要把它牢牢的記在心裏。

《弟子規》心得體會 篇6

晚上,伴着習習涼風,我翻開了《弟子規》,映入眼簾的是“若衣服,若飲食,不如人,勿生戚。”這樣一句話。細看底下的註釋,我看到了這句話的意思:至於外表穿着,或者飲食不如他人,則不必放在心上,更沒有必要憂慮自卑。猛然間我想了“君子憂道不憂貧”這句古話。

躺在牀上,思緒隨着涼風飛呀飛,飛到了西晉這個時期,我看到了年輕時的阮咸。雖然他家裏並不富裕,吃的穿的也很平常。但是他在有錢人面前卻泰然自若,一點也不自卑。六月六日這一天,每一個都把自己的衣服拿到太陽下面曬。阮咸也不例外,他根據當時的風俗,也把自己的衣服晾起來,路上看見阮咸晾曬自己的舊衣服,都來觀看。但阮咸一點也不在意,他認為:富貴不是可以誇耀的資本,貧寒也不是恥辱,人活着是否有尊嚴關鍵在於他的德行和學識。

思緒不再飄飛,回到了現在的生活。我看到了在一個幼兒園門口,一個小女孩竟然對他的同伴説送自己上學的父親是她們家的司機!可笑可悲的背後是深深地思考:我們的社會怎麼啦?我們的孩子怎麼啦?講究物質的奢糜與攀比竟讓純真的孩童至此!試想一下,假如都以現在的這個趨勢發展下去,那麼10年後,20年後,甚至100年後的今天,我們的子孫後代將變成怎麼樣的人呢?到時候吃穿的攀比又將如何呢?無數的問號在我腦海中迴盪,久久不能散去……

多虧了這本《弟子規》,他提醒了我們,他喚醒了我們,他告訴了我們做人的道理,告訴了我們將怎樣做好生活中的點點滴滴,過一個有意義,有價值的人生……

《弟子規》心得體會 篇7

在我所帶班級還是一、二年級時,我就帶領孩子們開始誦讀中華傳統文化《三字經》,在教孩子們學習中華傳統文化的同時,感受中華傳統禮儀和道德。進入四年級,我又帶孩子們共同學習誦讀《弟子規》。在將近一年的時間裏,我們師生共同學習背誦《弟子規》,現在,學生已經完全能夠背誦《弟子規》中的任何一項內容,孩子們還在家長會上或其他活動中,展示朗誦,贏得家長和學校領導老師的好評,經典誦讀成了我們班的特色。

一、時間安排:

以前,我校的早讀時間只有10分鐘,現在,因為學校施工,我校的早讀時間改為25分鐘,時間太長,容易使學生出現倦怠,我將早讀時間分為兩部分,首先是經典誦讀15分鐘,剩餘十分鐘為常規讀書時間。這樣,既調動學生的讀書熱情,又充分利用時間,拓寬了學習內容。

二、讀書計劃:

《弟子規》共八項內容,上半學期進行五項,下半學期是三項,每天由學習委員將學習內容抄寫在黑板一側的“讀書園地”裏,一週換兩次,每次寫八句,每天中午同桌互查,週五組長檢查於,老師抽查背誦。

三、讀書講座:

對於經典誦讀,不僅要讓學生背誦,更重要的是要引導學生大致瞭解內容,理解了更能促進學生背誦。於是,每天在15分鐘內,我要引導學生一起讀,一起理解,有時,還要講個故事幫助學生理解,有時,讓學生當小老師來指導大家理解。有時觀看《弟子規》誦讀朗讀或者視頻講座,讓學生跟着多媒體一起來學習,開闊眼界,獲得新知。通過多種形式的講座,調動了孩子們的興趣,也加深了孩子們對誦讀內容的理解。

四、交流活動:

為了加強學生對經典誦讀的興趣和理解,我會不定期地開展一些活動。比如;寫讀後感、摘抄《弟子規》及譯文、講故事、背誦比賽、表演等等。這些活動培養了學生讀書興趣、促進了經典誦讀的順利進行和開展。

五、成效顯著:

自從開展《弟子規》誦讀活動以來,成效顯著,實現了學生精神面貌大轉變,促進了良好班風、學風的形成和優化,使生生關係、師生關係更加和諧。

1.學生精神面貌新變化。

開展《弟子規》誦讀活動以來,教室牆文化、學習園地都張貼《弟子規》相關內容,清晨,校園裏,《弟子規》書聲朗朗,氛圍濃厚。仁愛、誠信、知禮入心田,師生精神面貌有新變化,文明禮儀滿校園。同事、師生相見笑臉相迎,人人文明、守時、守信、關愛、奉獻進取。

2.良好班風、良好學風的形成和優化

開展《弟子規》誦讀活動以來,師生學習禮、愛、孝、謹、信等方面的內容,大力營造濃厚的學習氛圍,開展讀《弟子規》內容,看《弟子規》經典教育小故事,聽感恩主題歌曲,分享學習《弟子規》的心得體會和感想活動,把《弟子規》教育列入班級教育教學工作的頭等大事來抓,達到了師生人人重視《弟子規》,人人背誦《弟子規》,人人踐行《弟子規》的目的,有力地促進了良好校風、班風的進一步美化。

促進了“比學習、比進步”良好學風的形成。學生學習《弟子規》“有餘力,則學文”,“讀書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等內容,進一步明確了學習的意義和方法,也明確了“親所好,力為具”的道理。學生能努力學習,制訂好學習計劃,掌握適合自己方法。在《弟子規》的潛移默化,師生的相互感染下,學生不恥下問、不懂就問、相互學習、勤奮上進的學習風氣正以勃勃生機的風貌洋溢着校園。

3. 生生關係、師生關係更加和諧

生生關係更加和諧。在《弟子規》教育中,我們重視學生關係的和諧建設。正如《弟子規》所述“兄道友,地道恭,事諸兄,如事兄”,“凡是人,皆須愛,天同覆,地同載”,着重引導學生如何正確處理好同學之間的關係,引導學生掌握解決問題的思路和方法。學生能運用《弟子規》的內容分析、解決自己遇到的矛盾和難題,構建和諧的同學關係。。

師生關係更加和諧。推進《弟子規》誦讀活動以來,師生踐行《弟子規》的內涵,從言、行、舉止、態度等方面規範自己的思想和行為,履行自己的責任和義務,把愛、寬容、理解、信任、鼓勵、進取作為師生共同的行為準則,形成師愛生、生敬師、師愛師的良好氛圍。教師的愛更温暖,教育更人性化,方法更科學化,師生的配合更默契,幫教更到位,溝通更融洽,師生關係更和諧,教育更有成效。

經典誦讀活動促進了每位老師和同學的工作、學習、態度、成長,我們何樂而不為呢?我們還要將禮儀教育、經典誦讀活動進行下去,使更多的孩子受益。

《弟子規》心得體會 篇8

我通過了國學經典弟子規知道了要"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我以後要尊敬老人,聽父母的話,聽老師的話,聽哥哥的話。(許哿嘉的話)

10月的一天下午,我突然接到哿嘉班主任李老師的電話,説哿嘉放學時打奶奶,啊!怎麼會這樣!原來奶奶去接哿嘉放學,他正和同學玩得高興,不想跟奶奶走,奶奶去拉他時,哿嘉一反手打到奶奶臉上。李老師特意打電話告訴我這件事,奶奶是老人,又是長輩,發生這樣的事情,我們家長要怎樣來教育他呢?特別是學校正在進行21天培養好習慣的訓練,而且也在學習國學經典。"百善孝為先"怎樣讓哿嘉明白懂得這個道理呢?

回到家裏,我和哿嘉爸爸商量吧奶奶接到我們家來住一段時間,我們做給他看,讓他懂得什麼是"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當天晚上,我們一起去把奶奶接到家裏來,首先我們向奶奶道歉,是我們沒有教育好孩子,對不起奶奶,讓哿嘉認識到事情的嚴重性,意識到自己的行為是多麼的不應該。

在奶奶住在我們家的這段時間,我們每天早上起牀首先向奶奶問好,下班回家,進門先去奶奶房間問好,吃飯時,哿嘉先給奶奶添飯夾菜,等奶奶吃了第一口後我們大家才開始吃飯。晚上我們一起讀"弟子規",學習裏面的內容。因為心裏想着要給孩子言傳身教做榜樣,我們家長特別認真。在學習的過程中,才深深體會到這古人傳下的《弟子規》是一本做人之道的寶典,淺顯易懂的文字卻藴含着做人的真諦,不僅對於教育孩子,對於我們成年人如何經營我們的幸福人生,創造和諧的家庭也有着重要的意義。

"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在過去孩童都懂的道理,我們現代人又有幾人知曉呢?記得在我小的時候,家裏用餐時長輩不上桌,晚輩絕對不可以動筷子,"長者先,幼者後"有好吃的長輩先嚐,這樣子在我們晚輩的心中就紮下了"孝"的根。現在因為沒有和老人住在一起,反而忽視了這些,通過這件事也讓我們家長警覺,老祖宗的東西一定不能丟,不能忘。

哿嘉在我們的帶領下早就知道了打奶奶是非常不對,非常不應該的事。現在不管走到哪裏,他首先會想到奶奶,出門牽着奶奶的手,有好吃的先送給奶奶,笑容又重新回到奶奶臉上。學習"弟子規"讓我們家受益匪淺!

《弟子規》心得體會 篇9

讀《弟子規·總敍》有感

《弟子規》這本書是依據先師孔子的教誨而編成的生活規範。

弟子規,聖人訓。首孝弟,次謹信。泛愛眾,而親人。有餘力,則學文。這24個字的意思是:首先在日常生活中,要做到孝順父母,友愛兄弟姐妹。其次在一切日常生活言語行為中要小心謹慎,要講信用。和大眾相處時要平等博愛,並且親近有仁德的人,如果做了這些之後,還有精力就應該好好地學習“六藝”等其他有益的學問。

在《弟子規》裏,我對“首孝弟”的感受最深。一個孩子從小不知道如何孝順父母,尊師長,長大後又怎麼會尊重人,關心人,同情人呢?在學校少先大隊部組織開展的家庭好孩子“四個一”活動,要求我們“每天一句温馨問候,一杯濃濃的熱茶,”來孝順父母和長輩,從而形成一種濃厚的家庭親情。

《弟子規》心得體會 篇10

學校的讀書節讓我有了一次機會接觸《弟子規》。品讀後不由得佩服起李毓秀來,竟能編出如此聖明的書來。原本一些同學還説是因為毓秀和育秀字音相同,所以學校才會要求我們朗誦。其實不然,學校之所以選它是因為其中包含的道理或許就是我們一輩子需要做的。

《弟子規》中有一句話使我感觸頗多。

“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

我們應該學會孝敬父母,正如古人所説的那樣百善孝為先。或許現在的兒女早已無法做到像古人説的那樣“出必告,反必面。”但我們可以為父母做一些自己可以做到的事。比如在家中,父母叫喚我們時,應該一聽到就立刻回答,不要慢吞吞的答應;父母要我們去做事,我們應該趕快行動,不能借故拖延,或者根本不放在心上,不願意為父母效力;父母教導我們時,應該恭敬地聽而不可以隨意打斷他們,要將話聽進心裏;我們犯了錯誤,父母責備,應當順從他們並且承擔過失,不能頂撞他們,讓他們傷心。

如果一個人能夠孝順,那麼他就有一顆善良、仁慈的心,有了這份仁心,就可以利益許許多多的人。

古人黃香九歲為雙親温席;沈雲英替父親守衞道州府;郯子取鹿乳,供奉雙親;董永賣身葬父;陸績懷橘遺親;王祥為母卧冰求鯉;楊香扼虎救父。

這些事例足以看出孝悌一直是中國文化的基礎。作為炎黃子孫,我們應該學習先輩們以父母為首的優良品德,把中華民族以孝為本的精神發揚光大。

我們要做孝順父母的人!

《弟子規》心得體會 篇11

當前教育模式大多隻偏重於知識和技能的傳授,而缺乏人文禮教的薰陶與高尚人格的培養,為了改正這一偏見,學校推出的“與聖賢為友,與經典同行”的國學經典誦讀工程,其宗旨是讓學生接受傳統優良文化的薰陶和教育,在他們心靈最純淨、記憶力最好的時候讓他們接觸最具智慧和價值的經典文化。

在教學中,我做到“四個結合”,即學習與興趣結合、內容與典故結合、學習與實做結合、學校與家庭結合,全方位地讓中華傳統文化《弟子規》灑進學生的心靈深處。

一、在《弟子規》誦讀的教學中教師要注重自身修養。首先聲音要洪亮,要有精神,學生自然能精神奕奕,不會懶散。千萬不要有斷句錯誤,否則會誤導學生,所以要注重自我進修。讀經可以有抑揚頓挫的表現,隨着聲韻的高低起伏而自然晃動,不知不覺地,就會陶醉在讀經的樂趣中。語速不宜過快。讀得慢,讓學生吐字分明清晰,有助於心定,再透過抑揚頓挫的經典誦讀,還可以慢慢地體會個中的道理。因為我們知道“讀書百遍,其義自見”的道理。

二、在《弟子規》誦讀教學中要培養興趣。因為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我採用了“只表揚,不批評”、“只鼓勵,不強求”的教學原則,用“看誰讀得準,看誰做得好”地口號鼓勵學生進行學習;另外還採用評選“誦讀小明星”等方式鼓勵學生進行學習,讓學生在輕鬆和諧的氣氛中獲得誦讀的喜悦感和成就感。

三、在《弟子規》誦讀的教學中結合課本內容講一些經典故事教育學生。我遵循“讓《弟子規》為我導行”,讓“經典故事伴我成長”的教育理念,注重用故事啟發和教育學生。《弟子規》內容中有很多寓意深刻的經典故事,如《孔融讓梨》、《孟母斷機》、《劉備教子》、《鐵棒磨成針》、《苦心勸父》等等,這些曲折動人的故事能讓孩子們明白許多做人的道理,使他們感悟到到中華傳統文化的深厚底藴。

四、在《弟子規》誦讀教學中注重把所學知識運用到實際生活中去。《弟子規》不只是背得滾瓜爛熟,更重要的是落實到實際生活中。如果不能力行,學生背完《弟子規》又有什麼用呢!我根據學習內容制定了許多關於身體力行、以身作則的日常行為規範。其內容是:怎樣做人、怎樣做事、怎樣健體、怎樣相處……

五、在《弟子規》誦讀教學中重視與家長的溝通。為了讓家長能感受到《弟子規》給孩子帶來的變化,我們實行了家校聯繫活動。在“家園互動欄”上我每天都給學生留一些有關《弟子規》內容的家庭作業,如:今天回家吃飯時為母親盛一碗飯,或者為父親倒一杯水;幫助家裏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買菜、做飯、洗衣服、澆花、打掃房間、倒垃圾;為父母捶背、按摩、倒洗腳水等等。可以根據情況任選一樣來做。

家長和學生的感受是最真實的。有個學生家長談道:有一次,他在外應酬,回家後酒醉嘔吐、昏睡。孩子見到爸爸這種醜態,就説:“爸爸,飲酒醉,最為醜!”爸爸聽到後感到吃驚,自己的孩子這麼小就懂得喝醉酒不對,知道行為的美醜,看來自己日後做事要注意對孩子的影響。此後,他在應酬時就很審慎,不再會醉酒而歸。而且在餐桌上,經常提起女兒的話,影響周圍的友人。

《弟子規》誦讀教學實施兩年來,學生們心中已種下了一顆“善良”的種子。

《弟子規》心得體會 篇12

《弟子規》那本金色的小書,短小而精悍。傳承着中華五千多年的傳統文化,凝聚着一輩輩人。

那一個笑聲與淚水交織的夏天,別了母校,剛摘下紅領巾,滿帶稚氣的我考上了華泰。剛開學,學校就發了一本小小的書——《弟子規》,還要全文背誦。剛開始,我只是應付着讀着。一天早上,家中停了電,出於無聊,我隨手拿起那本小書看了起來。漸漸才發現它——《弟子規》的內容如此精彩。

我讀它、品它,學會了許多為人處事的道理,也意識到自己的不足。《弟子規》中的《入則孝》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俗話説得好:百善孝為先讀了弟子規中的的《入則孝》後,讓我感到十分慚愧。原以為為父母做幾件家務事就是“孝”了,現在才發現其實什麼是“孝”我一點都不懂。反而,父母對我百依百順,照顧到家,我想要的東西想方設法的滿足我,還反倒覺得父母為自己做的是理所當然,甚至有時候他們對自己過於擔心還覺得他們很煩,討厭他們。我實在是太不應該了。

記得有一次,吃飯的時間到了,媽媽喊我吃飯,而不聽話的我卻始終沉迷於精彩的電視節目中不肯離去,媽媽一遍一遍的叫我,我都只是嗯嗯啊啊的應付,等到爸爸媽媽都吃完了,我也沒有去。等到節目結束了,我有感覺肚子餓了,走出房間一看,桌上已沒有飯菜了。我氣憤極了大喊:“媽媽,我要吃飯,怎麼沒有了呢?”媽媽急急忙忙的從房間走出來:“沒有了!你要吃飯?我給你去做。”於是媽媽急匆匆的為我去做飯……。而我還在埋怨着…。現在回想起來我真是太不應該了

父母為我們做得太多太多,當我們蹣跚學步時,是他們用他們温暖的大手緊握你的小手;當我們生病時,是他們將我們擁入他們暖和的懷抱;當我們學習遇到困難時,是他們為我們耐心的講解。一切的一切都是他們對我們無私的付出。你們發現過嗎?他們頭上已悄悄爬上歲月的痕跡——因我們而生——那一絲絲銀髮……

感恩父母,他們只需要你以後過得好就好,他們只需要你在他們工作勞累時在他們耳邊輕輕説的那一聲:我愛你們。

品讀《弟子規》,品讀《入則孝》,實踐《弟子規》實踐《入則孝》。讓我們一起來學習這做人基本準則——《弟子規》吧!

《弟子規》心得體會 篇13

它,總如清泉,每感茫然之際,滌淨他們身上的塵埃;它,總如輕風,每處苦悶之時,驅除他們心中的煩擾;它總如明燈,每在迷惘之時,照亮他們前行的道路。

在東方燦爛皇冠寶座上,矗立着一顆璀璨的明珠——中國。他,憑着那份理念,那份信仰走過了幾千年的風風雨雨,隨着春雷的一聲巨響,他實現了祈望了幾千年的夢,而那引領古老的中華民族衝破暗夜,探索前行的最大功臣莫過於《弟子規》了。

古人云:“百事孝為先。”那“孝”是人的根本吧!

周朝的文王為父親安適開止,每天雞初鳴,天未亮就向自己的父親請安並讓父親臉上充滿笑容,天天如此,從未感到一絲疲倦或是不耐煩。

一代君王都能捨其金軀之身,忘其金貴之體,有如此孝順之心,何況是平凡的我們呢?也許正因為他的孝行感動了天地,使其開創了國家八百年的基業,成為中國有史以來最長久的朝代。我們不能不説他所依靠的就是他的聖德啊!而作為當代的我們,面對着為我們奉獻了自己一切的父母,面對着他們所給予我們無私的愛,試問我們又怎麼能輸作文給古人呢?

“凡出言,信為先。”孔子曾説過,“假如一個人沒有守住信用,就不知道他有什麼可以算得是人的了。”由此可見,“信”乃做人之本。

我們的大文豪魯迅先生宣稱要“棄醫從文”,決心要揭出幾千年來的民族劣根,以引起療救的注意。於是乎,他為自己的信念用辛辣的筆來喚醒麻木的中國人,指引清醒的人們與一切惡勢力進行頑強不屈的對抗。最終,他堅定了人們心中的信念。

然而,多少年後的今天,物慾的橫流衝掃着社會的腹地,人類的良知在水深火熱之中痛苦的徘徊。於是,歷史的洪鐘叩響渾厚的激音,穿越時光的洪流,震撼了今人的靈魂。21世紀的我們,被譽為有高素質的知識分子,又怎能失去做人之本“信”呢?

在科技發達社會進步的今天,從物質享受的高度發達到精神世界的極度衰敗,這個世界變成了一片慾望的海洋,充斥着競爭、鬥爭、戰爭的價值觀,充滿了刺激、享受,縱慾的人生觀。而中國以五千年傳承不息的中華傳統文化驗證了《弟子規》必將以其燦爛的火焰,為我們的人生照亮一片坦途。

《弟子規》心得體會 篇14

學校開展了誦讀《弟子規》活動,《弟子規》記載着許多傳統美德和生活中的良好習慣、學習態度等,通過學習《弟子規》讓我受益匪淺,改變了我許多壞慣。

説到收穫,我深有體會。《弟子規》有段話是這樣的,“老易至,惜此時”,意思是:我們要珍惜時間,自覺地做作業、複習功課。但是,每到寫作業的時候我總是故意慢吞吞的,直至媽媽催我才肯動筆寫,邊玩邊寫,一點也不認真。學習也不是很自覺,一點都不好好珍惜時間和學習的機會。可是自從學習了《弟子規》以後,我都把那個壞習慣漸漸地改了。我明白了學習是自己的事,我們應自覺地寫作業,好好把握時間學習,主動學習,並給自己定學習計劃,自然學習成績也提高了。還有一次我早早地完成了家庭作業,便捧着一本童話故事書津津有味地看了起來。正在我看得入迷的時候,聽見媽媽在廚房裏叫我,我想:一定是又叫我洗菜,還是看完這篇再説吧!正想假裝沒聽見,“父母呼,應勿緩”這六個字一下子蹦出我的腦海,我馬上清脆地“哎”了一聲,跑到廚房幫媽媽洗起菜來。我偷偷地觀察到,媽媽的臉上洋溢着欣慰的笑容。像這樣的改變還有很多,現在我常常聽見爸爸媽媽誇我比以前懂事多了。

在《弟子規》裏,我還學到了許多道理,對我的一生都會有幫助,以後我一定更加認真地學習《弟子規》。

《弟子規》心得體會 篇15

第一次拜讀《弟子規》一書,是在單位工作時間,當時現場給每人都發了這本金色的小書,當時拿到手上,我先看到的卻是書上寫着的“新課標國小語文閲讀叢書”,我和同事談笑道:“國小生讀本,是要帶回家給孩子看的麼?……”直到一個休息日,出於無聊,我隨手拿起這本小書看了起來。但漸漸才發現它——《弟子規》的內容是如此精彩。

俗話説得好:百善孝為先。弟子規中的第一篇便是“入則孝”,這裏主要是教育我們要孝順父母、親人。讓我感觸最深的就是這一篇,按弟子規所言:“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短短的幾句話,以三字韻文形成,卻讓我慚愧萬分。原以為為父母買幾件衣服,做幾件家務就是對父母是“孝”,現在才發現什麼是“孝”我一點也不懂。反而想想父母對自己才是百依百順,言聽計從。平時在家裏,父母為了喊自己吃飯的時候,都是在“嗯嗯、啊啊……”的應付中,讓父母喊了一遍又一遍,而自己只是為了多看一眼手中的手機或者精彩的電視節目中。每次犯了錯誤的時候也不但沒有聽從父母的教誨,總有自己説不完的委屈,道不盡的藉口,和父母強詞奪理,談何做到“父母教,須敬聽”…… ……

其次就是第二篇“出則弟”也是告訴我們在外面的時候要尊師重長,要學禮、懂禮。還有“謹”、“信”、“泛眾愛”、“親仁”、餘力學文“一共八篇,每一篇都有它詮釋的意義,組成了這本小小的金色小書,組成了一個完整的道德系統,讀完這《弟子規》我不再笑它是國小生讀本,它將是我做人的準則,也是我們當代人都應該細細品讀的一本好書,通過它,你會發現自己習以為常或者自己認為都是對的言行,原來都是這樣或那樣的存在着。

在古時,《弟子規》是蒙學的課本,也許讓我們現代人也讀《弟子規》並不難,但是需要我們努力的是,能將《弟子規》實踐到我們的當代現實生活中,一直傳承下去!

《弟子規》心得體會 篇16

弟子規,這是中國古代流傳下來給我們的禮儀。弟子規,顧名思義,這是作為學生的規範。它雖簡短精悍,卻藴含着深刻的道理,文明的靈魂,讀起來朗朗上口,直入人心。這是聖賢之人都應學的良言,是中華民族幾百年來的精髓,是學生文化的瑰寶。

“弟子規,聖人訓,首孝弟,次謹信。泛愛眾,而親仁,有餘力,則學文。”輕聲讀着弟子規的總敍,我就明白了許多的道理,她把一千多字的文明禮儀略成了24個字,雖然短短24字,卻也已經樹立了我文明的態度。弟子規,是聖人對我們的教誨,首先在日常生活中,要孝順父母,友愛兄弟姐妹,接着要小心謹慎,誠實守信。和大眾相處要平等博愛,親近那些有仁德的人物,如果有剩餘的時間與精力,要向多方面學習。

弟子規告誡我們,如果父母在呼喚我們,我們不要遲鈍,要迅速,父母有事交代我們,要立刻去做,不要懶惰。父母在對我們的教導時,要恭敬的傾聽,做錯了事,父母對我們責罵時,要接受,不要強詞奪理。我們要孝敬父母,要遵循父母;當哥哥姐姐的要友愛弟妹,作弟妹的要懂得恭敬兄妹,兄弟姐妹能和睦相處,一家人和樂融融,父母自然歡喜,孝道就在其中了,不要因為一些小矛盾傷了和氣;與人相處不斤斤計思較財物,怨恨就無從生起。言語能夠包容忍讓,多説好話,不説壞話,忍住氣話,不必要的衝突、怨恨的事情自然消失不生;早上要早點起牀,晚上也別很早就睡覺。

我們還要注意,因為時光寶貴,轉瞬即逝,應當好好珍惜和努力。早晨起牀後,務必洗臉、刷牙、漱口使精神清爽,有一個好的開始。上完廁所後,一定要洗手,養成良好的衞生習慣,才能確保健康德日進,的確,正如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一樣,我們要珍惜時間,老了,時間就一去不復返了。身體健康更重要,是與我們的生命息息相關的東西;開口説話,誠信為是最重要的,答應他人的事情,一定要遵守承諾,沒有能力做到的事不能隨便答應,至於欺騙或花言巧語,更不能使用!話多不如話少,話少不如話好。

説話要恰到好處,該説的就説,不該説的絕對不説,一言一行都要謹慎,不要誇下海口,談話內容要實事求是,不要花言巧語,好聽卻靠不住。奸詐取巧的語言,骯髒粗俗的話,都不要去沾染。與朋友交,言而有信。只有守信用,朋友才會信任你。並且要説到做到,更不要説出不可能做到的事情。一些不好的言語,更不要去學習,去聽取。

並且,我們還要知道,德行高尚者,名望自然高超。大家所注重的都應是他的德行,而不是它的容貌。有才能的人,處理事情的能力卓越,聲望自然不凡,讓人們之所以欣賞佩服,是他的處事能力,而不是因為他很會説大話。物種以競爭為目的,人類以互助合作為目的。不管你是哪個種族的,都是同類,因該和睦相處,互相合作。同樣是人,善惡邪正,心智高低卻是良莠不齊。跟着潮流走的俗人多,仁慈博愛的人少,如果有一位仁德的人出現,大家自然敬畏他,因為他説話公正無私沒有隱瞞,又不討好他人。所以大家才會起敬畏之心。能夠親近有仁德的人,向他學習,真是再好不過了,因為他會使我們的德行一天比一天進步,過錯也跟着減少。

如果不肯親近仁人君子,就會有無窮的禍害,因為不肖的小人會趁虛而入,跑來親近我們,日積月累,我們的言行舉止都會受影響,導致整個人生的失敗。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與不良習氣的人在一起,只會令你誤入歧途;而與德行好的人物在一起,你也會變得更有德行。不能身體力行孝、悌、謹、信、泛愛眾、親仁這些本分,一味死讀書,縱然有些知識,也只是增長自己浮華不實的習氣,變成一個不切實際的人,如此讀書又有何用?反之,如果只是一味的做,不肯讀書學習,就容易依着自己的偏見做事,矇蔽了真理,也是不對的。正如孔子説過: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弟子規,這就是學生的傳統,學生的文明,我們要用心去感受它的魅力,用意去品味它的文明,就像弟子規餘力學文的片段所説,不要一味地死讀它。讓我們一起置身於弟子規的文明世界吧!

《弟子規》心得體會 篇17

最近讀了一本叫做弟子規的書,使我漸漸感悟了《弟子規》的意思。我這才發現,原來做人也有許多規則,因此,想做一個受人敬重的人就得有規有矩,有禮貌,尊老愛幼,守信用。我就説一説我讀後的感受吧!

首先是,《入則孝》,這裏主要是教育我們要孝順父母、親人。他們所説的,所做的都是為了我們好,所以無論如何,我們都應當聽從他們的教誨。還有就是,不管他們愛不愛我們,我們都要用自己的真心去愛他們。因為,畢竟是他們生下了我們,養大了我們,我們總不能忘記養育之恩吧?更何況弟子規裏面也有寫到“親愛我,孝何難,親憎我,孝方賢。”它的意思是:不管父母、親人愛不愛你,你都要盡你做人的孝道,尊敬父母、親人。

《弟子規》共分八個部分,首先《總敍》篇為我們介紹了《弟子規》正文七個部分的題目。《孝》篇告訴我們如何孝敬父母;《悌》篇告訴我們要尊敬長輩,與兄弟和睦相處;《謹》篇向我們端正了日常行為,要有一個好習慣;《信》篇教育我們要誠信待人。《泛愛眾》篇讓大家知道要愛護所有羣眾,不分貧富;《親仁》篇告訴我們必須要仁義,否則人品不好;《學文》告訴我們要好好學習,要有好的學習計劃、態度。這就是古代學生的“日常守則”。

在這本書裏講了許多故事,其中讓我感受最深刻的是:“或飲食 或坐走 長者先 幼者後”

不管是喝飲料吃東西,還是和長輩一起時,一定要先讓長輩先吃先坐先走,作為小輩的要時刻尊重長輩。

在日常生活中,不要認為孩子小,都可以讓着他們,等孩子大了就會做人的,把好吃的好穿的都只讓孩子先享用,這樣會讓孩子有一種錯覺,認為他們生下來就是享福的,大人們就是他們的傭人,一旦得不到滿足,就會發脾氣、撒嬌,讓大人很頭痛,其實都是大人溺愛所致的!

在第四課“信”,我知道了能實踐諾言,便是守信;不能實踐諾言,無論是出自不得已,還是故意食言,都違反了做人的基本要求和處世的基本原則。

《弟子規》是我們的良師益友,它能讓你明白許多人生道理,它能教你如何做一個品行端正的人,它會使你迸發出無限的感想。學習《弟子規》,我想不僅是一個提高個人修養的過程,更是一個思想昇華的過程。對一個人的成長來説,是十分必要的。愛周圍的人,愛這個世界。只有這樣,這個社會才變成和諧的社會,這個世界才變成和諧的世界。

《弟子規》心得體會 篇18

20__年8月,我走進上海火炬潤滑油這個大家庭。就從這天起,我的人生髮生了轉變。

入職那天,我第 一次接觸到《弟子規》,讀了近20年書,我從來都不知道世界上原來還有這樣一本好書,原來只知道有本《三字經》,而且就知道那麼一句“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小時候把它當做了一句順口溜。當我翻開《弟子規》時,頓時呆住了,裏面都是短短的三個字為一句,但就是這短短的三個字卻藴藏了人生的大道理。就是這麼小小的一本《弟子規》,成為了我每天空閒時間必看,而且百看不厭的好書。

記憶中_深的是“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這是《弟 子規》中第一篇《入則孝》,讀完後這才恍然大悟!原來過去我是那麼的不珍惜。

記得那時我剛上國中,由於不習慣一個人的住校生活,再加上體質差所以時常感冒。有一次,恰好是臘冬,外面還下着大雪,乾冷乾冷的,經不起寒冷氣候的突變,我感冒了,並伴有高燒,上課時腦袋暈乎乎的,坐在教室就暈暈大睡,無法堅持上課。於是撥通爸爸的電話,委屈地説:“爸爸,你快點過來,我感冒了”.等了大概20分鐘,還不見爸爸過來,又氣又急,又撥通了電話:“爸爸,你怎麼還沒有過來啊”.説着説着,就委屈的哭個不停,爸爸也沒有多説,只説“快了,馬上到,你堅持住”.很快,爸爸來了,把我叫出來,在我出來的那一刻,一陣刺骨的冷風吹得我渾身直抖,那漫天瀰漫的雪花還沒有消停。這時爸爸趕緊走過來把軍大衣讓我穿上,我卻嘟囔着“那麼醜,我才不穿呢”.説着就一撅嘴坐上摩托車,當摩托車啟動的那一刻,撲面而來的寒風和冷雪簡直讓人窒息。爸爸一邊騎着摩托車一邊朝後對我説:“把大衣收緊點”.出了學校大門,我才把那個象爺爺經常披着的軍大衣披在身上,瞬時身上一股暖流流過。無意間抬了一下頭,這才發現爸爸或許因為急促的原因穿的如此的單薄,頭上沒帶頭盔,手上也沒帶手套,膝蓋上更沒加護膝,卻堅實地在我前邊替我遮擋風雪和寒冷,靠在爸爸的背上是那麼暖意融融,頓時,眼淚止不住地流了下來。父愛如山。

《弟子規》心得體會 篇19

最近,我讀了一本書叫——《弟子規》,弟子規對我的幫助很大!

像“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他的意思是:父母教導我們做人的道理,是為了我們好,應該恭敬地聆聽。父母責備時應當虛心接受,不可以強詞奪理,使父母生氣、傷心。

在現實生活中,上面的我都沒有做到。可是,從這一分一秒開始,我要孝順爸爸媽媽,如果,犯了錯誤,我一定會主動認錯。不管爸爸媽媽罵、打我,我都不會抱怨。因為,爸爸媽媽都是在叫我做人的道理。

《弟子規》還教會我做人不要驕傲自大,要謙虛。大個比方吧,比如,他考了100分,卻在驕傲地炫耀,另一個人也考了100分,卻坐在位置上,甜甜的笑了。這就是驕傲和謙虛的區別吧。還有一句話叫“謙虛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後。”這些道理也讓我深受啟發。

《弟子規》心得體會 篇20

“弟子規,聖人訓。首孝涕,次謹信……”聽着低年級小同學朗誦的《弟子規》,我不禁聯想到了五年級夏令營時,老師要我們背《弟子規》時的情景。暑假裏,李老師每天抽出一節課時間,讓我們練習背誦《弟子規》。不到兩個星期,我們便背得滾瓜爛熟了,圓滿地結束了假期的經典誦讀活動。

時間如流水,轉眼間,我們又回到了學校。中秋節的前夕,我們六(3)班一部分同學去戒毒所慰問演出,我們為接受戒毒的哥哥姐姐們表演《弟子規》。他們看了我們的表演,熱烈鼓掌。我心裏得意洋洋,為自己的表演成功而高興。其實,我當時並未真正地理解文中的內涵,只是為背誦而背誦,為表演而表演。

記得在一次月假時,奶奶從紹興回來了。爸爸見我閒着便叫:“文文,我們去奶奶家,你去不去?”我心想,奶奶家的房子又破又爛,裏面還有一股莫名的臭味,還是別去了。我大叫:“不去了,我還有事,你們去吧。”爸爸媽媽走後,我便看起電視來,完全把老師在學校説的話拋到腦後了。

一天早上,我去值周。來到一年級教室旁,我聽到低年級同學在讀《弟子規》:“入則孝,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開始,我還沒在意,可當同學們説:“對待爺爺奶奶,絕對不能抱有討厭、嫌棄的態度。”我的臉頓時紅了。記得在一次月假時,奶奶從紹興回來了。爸爸見我閒着便叫:“文文,我們去奶奶家,你去不去?”我心想,奶奶家的房子又破又爛,裏面還有一股莫名的臭味,還是別去了。我大叫:“不去了,我還有事,你們去吧。”爸爸媽媽走後,我便看起電視來,完全把老師在學校説的話拋到腦後了,壓根就沒想起還有什麼“弟子規,聖人訓”之類的古訓。我越想臉越發燒得厲害。他們,似乎在嘲笑我對爺爺奶奶的不尊敬。我羞愧地低下了頭,暗暗下決心,我一定要做到《弟子規》的要求。

又是一次放月假。我回到了家,立刻拎起一袋水果,跑到奶奶家。奶奶正在打掃院子,我看見了,連忙過去幫忙。奶奶見我如此孝敬,眼角的皺紋都笑成了一朵盛開的菊花。我還給奶奶端茶送水,噓寒問暖……

回到家,媽媽叫我做家務,我正在看書,便不想回應,更不想去做。可當我一想到“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時,便立刻去做。從此以後,雖然我有許多事不願意做,但一想起《弟子規》的教誨,我便努力做到。

想當初,我只把背《弟子規》當做一個任務,而如今,我明白《弟子規》有更深一層的道理。《弟子規》,一本講道理的書,一本能讓人明辨是非的書,一本能使人進步的書。《弟子規》,我的老師,我成長的好夥伴,我人生的導航儀!

《弟子規》心得體會 篇21

我認為,《弟子規》是一部十分科學的書,它把全書分成幾部分,在《總敍》裏提出:“弟子規,聖人訓,首孝弟,次謹信,泛愛眾,而親仁,有餘力,則學文”古人云:“百善孝當先”所以自然將“孝”放在首位,這一部分對父母的分析透徹,可以説把孝説道了方方面面,且並不像眾所認為的“封建孝道”如——“親有過,諫使更,怡吾色,柔吾聲”指明雖然重孝,但不可舍理求孝。

現實生活中,即使是第一部分“入則孝”也很少有人全部做到。

但古人亦云:“忠孝不能兩全。”

實事上,如果“孝”做的太絕,不會有什麼好處,因為社會發展的力量來自於新一代,如果這幫人都把精力用在“孝”上,那麼社會就止步不前了,許多父母都有這樣的覺悟,不願接受兒女的孝意,但有些人卻説養兒防老,我認為這是可笑的,因為社會仍需發展我,父母的努力,歸根結底用到推動社會的發展上,但是發展中的社會並不能直接回報父母,需要在子女這裏回扣,才能報答前輩的貢獻,如果全部回扣了,那就象是把一個東西推出去又拉回來,是無用功。

所以説父母的愛,是為社會做貢獻,兒女不過是略表謝意罷了。

我們所處的時期,是需要能量推進的,做這些人並不是新一代,而是父母們,他們是在真正不求回報的工作,而我們只是一箇中轉站,等到我們為人父母,是我們該奉獻的時候了。

所以,父母應該注意自己的使命,並不是養兒防老,兒女們也要知道父母是付出而無回報的',所以要孝順這些無私的人,他們為社會做了貢獻,應有一份讓他們心安的報酬,可以不多,只要表達心意即可。

《弟子規》心得體會 篇22

”弟子規,聖人訓,首孝悌,次謹信……”從上學期開始,我們一遍遍誦讀着琅琅上口的《弟子規》,一次次聆聽着《弟子規》給我的深刻的'教育,《弟子規》作為我們中華民族優秀的文化傳統,給了我很多收穫,很多啟發。

《弟子規》中的一字一句就像一位智者的親切教導,下面,我就來談談讓我體會最深刻的一條吧。“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意思是:父母教你的時候,你應該及時回答;父母叫你去做一件事時,你不可以拖拉;父母教育你時,你應該靜靜地聽,即使父母錯了,也不能責怪他們。但對照我的行為卻常常相反:晚上,我正在看電視,媽媽叫我去吃飯,我一直沒有應聲,直到媽媽走過來,我才及不耐煩地答應了。但是,自從我學習了弟子規之後,就再也沒有這樣過了,因為弟子規讓我懂得了尊敬師長,孝敬父母的道理。

是啊!弟子規就像一位無聲的老師,時時刻刻影響着我們,教育着我們,默默地開導着我們,讓我們健康的成長着。讀了《弟子規》,讓我獲得了打開成功之門的密鑰,指引着我們的人生道路,豐富我的知識,充實我的生活,讓我沉浸在多姿多彩的生活中。

除了這些,《弟子規》中的許多地方也是很值得我們去學習,去感悟、體會的,只要同學們認真體會,一定會悟出其中藴藏的許多“瑰寶”!

同學們,讓我們來細細地品味《弟子規》吧,他會教導我們怎樣學習,怎樣做人,它就是我們身邊的良師益友,是我們的校園沉浸在《弟子規》的洗禮中!!!

《弟子規》心得體會 篇23

“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這是我們從小就在背誦的《弟子規》入則孝篇的內容。意思是:“如果父母呼喚自己,應該及時應答,不要故意拖延遲緩;如果父母交代自己去做事情,應該立刻動身去做,不要故意拖延或推辭偷懶。”

這句話對於我來説真的是很受用,一直以來,入則孝篇的內容我一直牢牢的記在心上。

父母對於我們有養育之恩,在孕育我們到出生後的辛勤教導他們費心費力,不厭其煩的對待要傳授給我們的每一件事。小時候不懂事,經常會覺得父母重複的話實在是繁瑣無味,但長大後細細品味後才發現,他們説的話全部都是為了我們好,為了我們的`成長也為了我們以後的道路走的順暢。對於這樣的他們,我們唯一能做的只有愛他們,讓他們擁有一個美好的晚年生活。

雖然現在説擁有美好晚年這類的話有些早,但是愛他們是我們現在能做到的。像前文我提到的那句,在父母呼喚我們時,不應該拖拖拉拉,行動遲緩,應該快速的應答。哪怕有任何事情也要放下,因為他們呼喚我們很有可能是需要我們的幫助或者是有事商討。在我們小時候,只要一哭鬧,他們不管在做什麼都會放下手中的事來看我們。而現在他們需要我們,我們也要像他們那樣快速的趕到他們身邊,然後詢問發生的事情。

“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意思是:“父母教誨自己的時候,態度應該恭敬,並仔細聆聽父母的話;父母批評和責備自己的時候,不管自己認為父母批評的是對是錯,面對父母的批評都應該態度恭順,不要當面頂撞。”

頂撞父母這種事是我們中學生中經常發生的事情。包括我在內都不敢説沒有頂撞過父母(在反省後要真誠道歉)。上面提到了父母的批評和責備,這正是如今我們與父母爭吵的導火索。在我看來,父母很多時候的批評和責備都是冠以“愛”名的,他們因為很愛我們,希望我們可以更加優秀,才會對我們的一些行為舉止進行批評和責備。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應該虛心接受,而不是與他們爭吵。父母畢竟大我們很多歲,在人生道路上也有許多經歷和經驗,有時我們也應該藉助這些經驗。就算不借助,也要當做一次難得的教誨記在心底,方便傳授給需要的人。

其實有時我們和父母的愛是相互的,只有相互愛對方,家庭才能更加和睦美滿。這就是我從入則孝篇中得到的。

《弟子規》心得體會 篇24

今天大多孩子都是父母的獨生子女,總是被父母慣着、寵着、溺愛着,所以,有些孩子便逐漸淡忘了—“孝”這個字眼。

也許,許多人都讀過《弟子規》,而真正能按按照書上説得去做又能有幾人?“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名,行勿懶”父母都對孩子體貼之微,千依百順。左一聲“媽媽”又一聲“爸爸”讓父母為了自己的一點小事奔波勞累。但是當父母請你幫着買個東西,幹個家務,卻總找個藉口辭掉。

“父母教,須靜聽;父母責,需順從。”有時,父母出於關心,多叮囑兩句,做錯了事多教育兩句,我們就會不厭其煩的説父母過於嘮叨,有時還頂幾句嘴,狡辯是非,“冬則温,夏則清,晨則省,昏則定”,子女照料父母,冬天要讓他們温暖,夏天要讓他們清爽涼快。早晨要向父母請安,晚上要替他們鋪好被子,侍候父母安眠。這就是這句話的意思。子女要無微不至的照顧父母,要讓他們感到舒適。而現在,大多是父母對子女關愛有加,這樣照顧着我們,又有多少子女能這樣的照顧自己的父母呢?是父母養育了我們,是父母教育了我們,沒有父母就沒有我們。父母是世上最愛我們、最疼我們的人。無論何時何地,我們的一舉一動無不牽扯着父母的心。而惟有“孝”才能報答父母,報答他們對我們的養育之恩。讓每一個子女都報答父母吧!

《弟子規》心得體會 篇25

初次接觸《第子規》,認為和兒時背的《三字經》一樣,不過是兒童的啟蒙教育而已,因此很是不以為然。聽完某位名家的幸福人生講座之後,才知道這是一本做人之道的寶典,淺顯易懂的文字藴卻含着做人的真理,不僅對於教育少年兒童,對於我們成年人如何經營我們的幸福人生,和諧的家庭有着重要的意義。

所謂“弟子”就是學生,活到老,學到老,做聖人的學生。“規”是什麼意思?就是規範、道理,做人應盡的道理,做人應盡的規範。

“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行有餘力,則以學文”是《弟子規》的總綱領。只要我們認真地去學習、去感悟,就會明白許多的道理,為人處世哪些可以做,哪些不可以做,有了做人的準繩,在生活工作中就會有正確的判斷,及時糾正自己錯誤的言行。

“父母呼、 應勿緩、 父母命、 行勿懶、 父母教、 須敬聽 、父母責、須順承”,在過去孩童都懂得的道理,我們現代人又有幾人能知曉呢?父親早年讀過幾年私塾,對我們的教育是嚴而寬,用餐時長輩不上桌,晚輩絕不可以動筷子,“長者先,幼者後”,有好吃的長輩先嚐。

所以,在我們的人生理念中,長輩就是太陽,我們是星星,永遠圍繞着太陽轉。父親老家在農村,生活非常貧困,爺爺奶奶生病時,母親把家中所有的積蓄和每月工資,全部拿出來給老人治病,而父母只好借債過日子。父母從沒有刻意要求我們姐弟孝順他們,而我們如今對父母都很孝順,耳渲目染父母的言行,對孩子來説是刻骨銘心的。

早年雖然讀過《三字經》、《道德經》,但讀而不知其意,聽了幸福人生講座以後,才恍然大悟,《弟子規》是十善的細化,是孔孟之學和大乘佛法的契合點。儒家講的“仁”與佛家講的“慈”是息息相通的。在日常生活工作中,我是以五戒十善來檢驗約束自己的言行。

然而五戒十善比較概括,具體運用到生活中有點不知所以然,所以常常犯小惡卻不能覺察,時常因為工作忙碌而忽視了別人的感受,話説出口不是很柔和,“怡無色,柔無聲”沒有做到,和同事討論問題,意見不統一,語調會不知不覺就提高了八度,“言語忍,忿自泯”沒有落實,學習《弟子規》後才發覺自己的缺點竟然有這麼多。

除了前面的兩條,自認為還算及格外,其餘每一條都有很多的不足,試想,如果時光倒退200年,當我們面對無邪而知禮的孩童,該是怎樣的汗顏。

《弟子規》心得體會 篇26

中華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沒有深入學習,不知其深淺,我是越來越覺得自己的無知,越學越覺得自己的淺薄,慢慢地發現貪大不精。此時,我明白了“一門深入。長期薰修”的真正道理,也堅定了我用《弟子規》去規範孩子與我的行為,做一個有德、有才的人。現在的孩子,迷茫、無聊、空虛,沒有目標。孩子的心靈沒有寄託,沒有寄託的心靈是不可能安穩和充實。為孩子找一個心靈的家園,讓孩子的心有一份寄託,是我們現在的當務之急。而構建什麼樣的心靈家園,給孩子和自己的心靈澆什麼樣的養分,就一一擺在我們的面前。中華傳統文化是最好的機牀和養分,而傳統文化的“核心”就是“孝”,夫孝德之本。“孝”是德育的“根本”,構建孩子心靈的家園,應以“孝”的培育為本?讓孩子的心靈歸附在“孝”上,在“孝”的家園裏健康成長。

一、在孩子中推展《弟子規》和《孝經》。中華傳統文化育德本中,《弟子規》和孝經》是孩子養正的最好讀本。孩子學《弟子規》時,要一門專入地去修習。從背誦、抄寫、講解、力行、分享這幾步去專心學習,誠心念,常説善惡只是一念之差,養成善念,在做悖之事時,這些善念就會提醒你,使你時時警惕自己不去做壞事,長此以往,善行多了,惡行少了,心靈就乾淨了。《資治通鑑》裏有一句話“行有不止,乃成君子。”長期去學習《弟子規》,按《弟子規》的要求去力行,力行後分享自己的感受,傾聽別人的分享,找出自己的差距,努裏向別人看齊。讓我們的心靈家園擁有更多健康、積極的精神。

二、學習《弟子規》要放寬心量,這是學習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的心態。心懷誠敬心和感恩心,心量放寬了,才能容下《弟子規》的一切。不要還沒有打開《弟子規》,沒有了解和深入體會《弟子規》就帶着分別心去對待《弟子規》懷疑它,帶着有色的眼光去評判它,你怎麼能深入體會和感悟到它其中的精華,又怎能分辨出其中的?可見,心態很重要,把心態方正,不偏不倚,認真學習,心有懷疑,隨時記錄,找名人名師求解,以求得到正確的意義,真正學好學透,用心去感悟,才能找到其中的精華,分析出其中的糟粕。才能真正地學好《弟子規》,並用之以孩子的德育中去。

三、推展《弟子規》時,要能克服障礙,堅持正確的事情。有時,我在推行《弟子規》時會聽到家長懷疑的聲音,説“《弟子規》是不是太呆板了,把我的孩子都教儒腐了,孩子沒有個性了,哪來的創造力,整個人的競爭意識都沒了,將來在社會上怎麼生存?”等等疑問,其實,所有的這些疑問只是家長沒有深入瞭解《弟子規》,真正瞭解《弟子規》,深入學習《弟子規》,你就不會有這些疑問了。其實,《弟子規》就是一部行經,就是培養孩子良好習慣,別無他意,比如説:長者立,幼勿坐,長者坐,命乃坐。”這就是在培養孩子待人接物的習慣,比如説:喪三年,常悲咽。“這是在培養孩子的恭敬心和感恩心,實際就是我們常説的愛心培養,先人雖然不在,但我們應緬懷先人的恩德。你連祖先都不感念,你説你有愛心,那不是騙人的嗎?所以説,沒有領悟其真諦和精髓,那就先學,再有取捨不遲。《弟子規》不是把孩子的個性沒有了,而是把孩子的個性加以整飾,然後孩子不那麼貪心,不那麼情緒化,不那麼傲慢了。而是懂得格物,致知,有誠意,正心,修身,家齊,進而天下平,這種內涵的個性比張揚個性好的多,孩子以後的成就就要大得多。

四、抓住《弟子規》中的核心”孝心“,對孩子進行教育,打開孩子的孝心,一切的善心都打開了。一個人不“孝順”自己的親人而“孝順”別人,那是不可能的,試想一下,你連自己的父母都不愛,你還能説自己有愛心,那不是自欺欺人嗎?孝心一開,感恩心,恭敬心就開,感恩心一開愛心就開了,愛心一開,仁義道德都能得到踐行。並念念想着去利益別人,把愛不斷地傳遞下去。

五、讓《弟子規》成為孩子的心靈家園,讓我們在這個美好的家園裏薰陶我們的德行,成就我們幸福美滿人生。

《弟子規》心得體會 篇27

第一,做人要懂得感恩。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對一個人而言,應報答的最大恩情是父母的養育之恩。所以《弟子規》第一章就是《入則孝》,感恩之心最先體現在一個“孝”字上。“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這些都是孝順父母的基本要求,但我卻有很多做不到。平時感到做得不錯,可仔細回想,做得並不是盡善盡美。學習弟子規的體會與感受

第二,待人接物要懷着恭敬之心。佛法裏説人有四種恩德必須報答:父母、師長、國家和眾生。上面已經提到了父母之恩;老師的恩德,啟發我們的智慧非常的大;今天如果沒有國家,沒有一切的施政,我們就沒有辦法生活在安定的社會裏頭;我們今天所享有的一切,都是一切眾生努力才有的結果。時常懷着感恩之心,念念想着別人的恩德,人才不會那麼自私,不會有那麼多的不滿和怨言,人才會活得開心,社會才會和諧。

第三,為人要謙虛。在家靠父母,出門靠朋友。朋友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要想讓別人喜歡與你相處,你的態度首先要恭敬,行動上要多為他人着想。“為他人着想是第一等學問”,“人情練達皆文章”,所謂做人難,不就是難在這裏嗎?我們有時候會覺得敏感度不夠,其實是缺乏平日的訓練。《弟子規》讓我知道在平時的一些小事上,在人前人後,在獨處時都要持恭敬的態度,恭敬才會成為一個人自讓更多的人得到快樂和幸福!為社會和諧和穩定出自己的一份力!

第四,要找準人生目標。《弟子規》教人向善,長養人的德行,目的是讓人活得有意義,而我也是想從《弟子規》學到做人的智慧。人生是一個過程,過得如何很大程度取決於選擇什麼樣的目標。“唯德學,唯才藝,不如人,當自礪;若衣服,若飲食,不如人,勿生戚。學習弟子規的體會與感受”從這句經文讓我明白了要以“德學”和“才藝”為重。

學習《弟子規》,我想不僅是一個提高個人修養的過程,更是一個思想昇華的過程,對一個人的成長來説,是十分必要的,特別是對於國小生來説,更需要這樣的經典為他們指路、引航,讓他們從心中愛周圍的人,愛這個世界。學習的過程是一個認同的過程,而對自身產生的影響是一個潛移默化的過程。例如,我們學習《弟子規》,背誦下來不是很難的事情,但真正對人產生有益的影響,那會需要很長一段時間。學習《弟子規》,就是要把聖人的教誨貫徹到生活中,落實到一言一行中。然流露的品質。

《弟子規》給我的生活一個指導,一個方向,讓我學會了什麼是知足,知道了享受現在生活的快樂同時又有積極人生目標的人才是真正幸福的人,其次,看了復旦大學教授-錢文忠講座我深深地感受到不僅自己要去學習《弟子規》而且要不時的把自己的行為和《弟子規》的要求對照,看看哪些做到了,哪些差距還比較遠,我要從小事情,小細節做起。要繼續努力完善自己,讓自己的快樂帶給周圍的人,《弟子規》講述的是我們身邊的學問,我們學習聖人經典文化,是教育學生及自己的子女從國小會為人處事的根基,所以作為教育工作者,更應學習、解讀、實踐這一經典,使聖人經典文化代代傳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