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九範文幫

《愛彌兒》讀書心得總結觀後感2022(通用20篇)

《愛彌兒》讀書心得總結觀後感2022 篇1

《愛彌兒》是一本不尋常的教育着作,開篇的第一句就讓人覺得這是藴涵着深邃哲理和沸騰感情的文化結晶。”出自造物主之手的東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裏,就全變壞了。“毫不掩飾地表達了自己主張人性本善,主張教育目的在於培養自然人,主張改革教育內容和方法,順應兒童的本性,讓他們的身心自由發展。

《愛彌兒》讀書心得總結觀後感2022(通用20篇)

盧梭讓愛彌兒從遊戲、種植、木工勞動中學習,處在這一階段的兒童,需要的是感官體驗帶來的歡樂,遊戲便是實現這一歡樂再好不過的手段了。我國偉大的作家魯迅説過,遊戲是孩子最正當不過的行為,在這點上跟盧梭的看法是吻合的,盧梭也認為一個孩子應該通過遊戲保持着活潑的性格。

但是,且看我們現在的家庭教育,許多家長”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願望過於迫切,要自己的孩子在儘可能比別人少的時間裏完成比別人更多的知識的學習,佔用了孩子大部分遊戲時間。有個小品裏的一句話對此就有諷刺的意味——”我要我的孩子戴着博士帽就出世“。我們學校的教育,無論是高中教育、國中教育、國小教育甚至幼兒園教育,似乎就是為了滿足考試的需要,迎合社會、家長的一時之需。我有時候想,到底是先出現教育還是先出現考試,兩者到底應該是一種什麼樣的關係?20__年大學聯考就有一名考生用白卷彰顯了”逆反“,我們就應該認識到如今的教育所面臨的問題。

盧梭的《愛彌爾》,可以看作是一部對人性的教育。人接受教育的目的是什麼?一直以來我堅信:人接受教育的目的是為了獲得更幸福。貫穿盧梭論教育的是”自然教育“的觀點,即按照兒童的自然天性進行教育。我們不妨將盧梭的”自然教育“拿來使用,讓孩子順從”自然“的發展,不要讓他們過早地知道與他們無關緊要的事情,而是讓他們盡情地遊戲,這樣才能達到需要和供給的平衡,才是自然地發展。據瞭解某校假期計劃組織部分學生補習,徵求家長的意見表上,就有三分之一的家長就寫具了”假期讓孩子好好放鬆一下,不參加補習“的明智之舉。

我發現現在的家長似乎把學習成績認為是與孩子唯一有聯繫的事情,”其它的事你就別擔心、別操心“,但孩子們真正應該得到的是什麼?人們只想到怎樣保護他們的孩子,這是不夠的。應該教他成人後怎樣保護他自己,教他經受得住命運的打擊,教他不要把豪華和貧困看在眼裏,教他在必要的時候,在冰島的冰天雪地裏或者馬耳他島的灼熱的巖石上也能夠生活。

生活,並不就是呼吸,而是活動,那就是要使用我們的器官,使用我們的感覺、我們的才能,以及一切使我們感到我們的存在的本身的各部分。生活得最有意義的人,並不就是年歲活得最大的人,而是對生活最有感受的人。雖然年滿百歲才壽終而死,也等於他一生下來就喪了命,如果他一直到臨死的那一刻都過的是最沒有意義的生活的話,他還不如在年輕的時候就走進墳墓好哩。

教會學生去體會生活,去思考,去發現美,去審視醜,能夠通過思考發現活着的價值,正如蘇霍姆林斯基所説,即使他將來做鐵匠,也要是一位能夠理性思考的鐵匠。我想這才是我們教育真正的價值所在。我們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應該從我做起,從今天做起,摒棄傳統觀念,頂住”外行“的壓力,衝破看人、用人的牢籠,以人為本,充分挖掘每個學生可持續發展的因素,讓每個學生都得到發展。這樣,常德的教育就會真正成功,中國的教育才會立於東方不敗之地。

《愛彌兒》讀書心得總結觀後感2022 篇2

近段時間,在繁忙的教育教學工作中,自覺不自覺的粗讀了盧梭所著的《愛彌兒》。書中闡了盧梭對人的教育的觀點。我覺得他藉助一個構想出來的人物——愛彌兒從出生至成年的教育,細緻地表述了他對自然教育的觀點及設想。

對於盧梭在書中使用的自然的教育,是我很感興趣的。他認為:“我們每一個人都是由三種教師培養起來的。一個學生,如果在他身上這三種教師的不同的教育互相沖突的話,他所受的教育就不好,而且將永遠不合他本人的心意;一個學生,如果在他身上這三種不同的教育是一致的,都趨向同樣的目的,他就會自己達到他的目標,而且生活得很有意義。這樣的學生,才是愛到了良好的教育的。

在這三種不同的教育中,自然的教育完全是不能由我們決定的,事物的教育只是在有些方面才能夠由我們決定。只有人的教育才是我們能夠真正的加以控制的;不過,我的控制還只是假定的,因為,誰能夠對一個孩子周圍所有的人的言語和行為能、力都管得到呢?”因此他對愛彌兒的教育是以尊重自然的教育為主的。比如,決不違反自然的規律對愛彌兒施以超出其接受年齡的教育,完全依照其生理心理的接受能力進行教育。此外,他觀注愛彌兒生活中的一切,象飲食內容、生活習慣、接觸的人等等。他認為凡事從人的小時候就打好基礎,對人的成長來説是至關重要的。

在他看來,只要從人類的初始狀態即自然狀態來考察人類的整個演變過程,才能發現人類究竟具有什麼樣的天賦人權,才能認識到這種權利又是如何在社會狀態之中散失掉的,也才能把人的自然自由作為一面鏡子,鑑別出社會現實中種.種不平等和不自由。

我覺得身為教師的我們對於盧梭的觀點是要引起注意的。當我們在教育上遇到了問題時,而又苦於找不到解決辦法時,有時會採用一些消極的做法,也就是一些治標不治本的辦法,負責任的教師會繼續探索解決之道,而一部分人就會避重就輕,繞過這個問題。對於我們來説,教師或許只是我們職業,是我們賴以生存的工作,但是對於我們的工作對象——學生來説,可能我們一時的偷懶,就會在他們的教育上造成一個重大的缺憾,而又沒有第二次的彌補機會的。

因此我覺得,為了要造就一個人,培養出一個為社會所用的人,用盧梭的話説就是,他本人就應當是做父親的或者是更有教養的人。”對於我們這些從事教育工作的教師來説,是要時時刻刻提醒自己注意的,要時刻提醒自己做一個高尚的人。

《愛彌兒》讀書心得總結觀後感2022 篇3

《愛彌兒》是盧梭著名的教育著作,是世界教育史上的重要文獻。它是盧梭20xx年苦心撰寫3年才完成的,發表於1762年,是一本小説半論文體形式的著作。它以一個出身顯貴的男孩愛彌爾的教育培養為線索,全面揭露了當時封建教育的荒謬和醜惡,設計出了順應自然和發展兒童天性的理想教育藍圖。

他認為對兒童進行教育,必須遵循自然的要求,順應人的天性,反對成人不顧兒童的特點,按傳統偏見強制兒童接受違反自然的教育,干涉和限制兒童的自由和發展。他認為教育的目的在於培養自然人。盧梭所憧憬的自然人是身體強壯、心智發達而又感情豐富,能愛能仁的人,是封建政權的掘墓人。他認為當時的封建教育把人的身心桎梏得無法自然發展了,使人屈服成為現有制度和風尚的犧牲品。

盧梭認為人們生而缺乏的,又是成年以後所需要的一切都是教育的結果。而這種教育來源有三個方面,即來自自然的,來自周圍的和外界的事物。盧梭要求後兩種教育必須同“自然教育”配合起來,按照兒童自然發展的要求和順序去進行教育。盧梭從觀念和先天道德出發重視教育的作用並要求教育遵循兒童天性,考慮自然的教育必須是自由的教育,因為人的最重要的自然權利是自由,所以自然教育必須保護兒童善良的個性,使其身心得到自由的發展。他堅決反對壓制兒童的個性,束縛兒童的自由,強迫服從,強制灌輸,嚴酷紀律和體罰等封建的經院主義的教育。他認為教師的職責在於引導兒童直接從外界和周圍環境中進行學習,幫助兒童審慎地選擇,避開無知和荒謬的東西,獲得有用的知識與合理的教益,而不在於教給兒童各種知識和灌輸各種觀點。

盧梭這位劃時代的教育思想家,反封建的教育先驅,不曾受過正規的學校教育,也未曾長久地從事教師工作。但通過頑強的自學和吸收前人先進的思想,通過對當時社會各個階層的深刻觀察與思考,提出了新的教育目標——培養自然人,找出教育的出發點——兒童的身心特徵,強調教育應適應兒童身心發展的規律,循序漸進,依次實施,注重知識的實用性和兒童的興趣,反對教師、成人的干涉等,這些在當時都是極不平凡的見解,具有鮮明的革命性和一定的科學性。

《愛彌兒》讀書心得總結觀後感2022 篇4

剛開始讀《愛彌兒》這本書的時候,我一直有一種衝動——恨不得把所有關於具體教育內容的東西用筆劃出來。它所宣揚的自然的教育是那麼的符合自然的天性!可是越劃越覺得不對勁,讀完上卷的時候,我發現自己越來越反駁他對愛彌兒的教育了。甚至於讀下卷的時候,我發現盧梭一直在干預愛彌兒,而不是指引。

他選擇的教育對象我也有一些疑問:

他所教育的愛彌兒,不是針對所有的人,原因是“窮人是不需要受麼教育的,他的環境的教育是強迫的,他不可能受其他的教育。”【商務印書館版本 32頁】他的學生愛彌兒必須是來自於温帶的土地富饒的地方,家裏富有,但卻是個孤兒,而且只服從於“我”,誰也不能把他們分開。我搞不懂,他為什麼一定要讓愛彌兒是個孤兒?父愛和母愛不是十分重要的麼?如果不能有父母的話,他還不如去孤兒院領一個回來教呢!哪一個富人,或者哪一個人願意讓自己的孩子只聽從別人的話呢?

他説愛彌兒就是一個普通人,他要教的也是一個普通的孩子。這樣人們才能比較他所教的孩子和社會上其他的方式教出來的孩子有什麼不同。在我看來,愛彌兒的普通也就是在一定意義上的普通。既然他教育的目的是培養一個資產階級新人,他的教育必定會帶有一定的階級侷限性。在此不必多説。

他主張教育的環境在鄉下。鄉下清新的空氣、質樸的人們、與大自然的親近……都是實施教育的有利條件,的確。可是鄉下也會有一些弊端,比如孤陋寡聞,但這和法國當時城市的污穢和混亂相比要好得多。

全書的框架大致如下:

第一卷,着重論述對兩歲以前的嬰兒如何進行體育教育,使兒童能自然發展。這個時候主要是讓嬰兒得到最合適的照顧和營養。

第二卷,二到十二歲的兒童在智力方面還處於睡眠期,缺乏思維能力,因此主張對這一時期的兒童進行感官教育,包括視覺、觸覺、聽覺、嗅覺、運動等,並且對他的衣食住行進行了規範。這個時候,身體的鍛鍊仍然是很重要的。而這個時候,純粹是消極的教育,他不主張在此段時期讓愛彌兒接觸書本,甚至於到了這種地步——愛彌兒到了十二歲,還不知道什麼是書。

卷三,他認為十二到十五歲的的少年由於通過感官的感受,已經具有了一些經驗,所以主要論述對他們的智育教育。這段時期,要培養他們的好奇心以及持久注意一個事物的習慣。而且不提早教以各種知識,因為他不主張培養神童。其中有一本非讀不可的書——《魯賓遜漂流記》,關於生存教育的書。在此期間,還要求愛彌兒掌握一門技術,不至於以後失去財富而不能自食其力,不被尊敬。

第四卷,他認為十五歲到二十歲的青年開始進入社會,所以主要論述對他們的德育教育。自愛、愛人、博愛、同情、誠實、善良、仁慈,以及宗教的認識及選擇。在此,他雖然主張的是自然的宗教,但是我很懷疑。為什麼一定要信教呢?只要真理在心中不就足夠了嗎?

在第五卷中,他認為男女青年由於自然發展的需要,所以主要論述對女子的教育以及男女青年的愛情教育。愛情教育的問題我覺得盧梭自己都沒有搞清楚,他對愛彌兒的説教在我看來十分的可笑。盧梭本人不知道是多情還是濫情,反正這方面的教育,我覺得他不具備説教的資格。而女子教育,在他那個時代,也不見得是符合時代的,在現代簡直就是歧視女性。

盧梭提出的按年齡特徵分階段進行教育的思想,在教育史上是一個重大的進步,但是這種分期教育以及把體育、智育和德育截然分開施教的方法不適用於現代。這也違背一個人的生活,因為教育環境不可能在絕對真空的環境下進行,愛彌兒必然會受到各種外界的影響。他同時接觸的不可能是純粹的某一種教育。

如果説,柏拉圖的《理想國》是對國家的絕對理想化的想象,那麼盧梭的《愛彌兒》就是對教育的絕對理想化的想象。

而教育完成之後,愛彌兒最終能否堅持盧梭的教育呢?

在附錄——愛彌兒和蘇菲,或孤獨的人裏,盧梭想要表達的是什麼呢?為了讓他對愛彌兒的教育顯現作用故意讓他受到蘇菲的背叛,並以此來展現愛彌兒在獨立思考中的本事嗎?在身無分文的情況下,運用他所學的技術養活自己的能力?還是航行時被海盜捉去賣成奴隸後的機智勇敢?抑或是,無論受什麼教育的人在不可避免的人生悲劇面前,愛彌兒表現得最好。可惜他的附錄沒有寫完。而教育完成之後,盧梭對自己的自然教育結果應該是最滿意的吧。

二、值得思考的東西

在盧梭的教育思想中,我找到了一些感興趣的話題:

1.嬰兒的襁褓是否必要,應該怎樣對待一個“任人宰割”的孩子呢?要順應孩子自然的發展,不能把它綁的一動不能動。要讓它能自由活動。

2.怎樣對待孩子的哭?不能讓他最後養成用哭來命令你做事。這樣易養成孩子從嬰孩期的任性。

“當嬰孩一聲不響地使勁伸手拿東西的時候,因為他不能估計他同他想拿的東西之間的距離,他以為他是夠得着那個東西的,他的想法當然是錯了;但是,當他一邊又在鬧又在哭,一邊又伸手的時候,那不是他弄錯了距離而是在命令那個東西到他手裏去,或者命令你拿給他。在前一種情況,你應該一步一步的把他抱到他想要的東西那裏;在第二種情況你不但應該假裝沒聽見,而且,他哭的越兇,你應該越不理他。必須趁早是他養成不命令人的習慣。”【55頁】這一點我覺得盧梭太狠心了,一定要在那麼小的時候折磨他麼?即使再長大一些,也可以使他改掉命令人的習慣的。

3.在給孩子東西時應該怎樣?如果打算給,就要高高興興的給,不要等他提出什麼條件或者想你乞求,而不給就要明白的拒絕,一經拒絕就不能加以改變,否則他還不死心。

4.教育的時機。這是一門很深的學問,也許套用孔子的教育“不憤不啟,不悱不發”合適一些。但是老師要為學生創造思考的情境。

5.對待孩子感到好奇的事情,是趁早講明還是拿一些小小的事情敷衍過去呢?比如,小孩子經常問到的一個問題:孩子是從哪裏來的呢?這時候可以採取不撒謊而又不難為情的回答方式,比喻糙一點沒關係,只要道理講明白就行,不過書中那位母親的回答還有一個問隱憂,如果孩子是屙出來的,孩子會問為什麼有的人屙不出來呢?呵呵,小孩子就喜歡打破砂鍋問到底的。我覺得這樣的問題可以先拒絕告訴他,並且讓他知道這個問題媽媽先幫他記下了,等到他可以知道的時候,再告訴他原因。

6.男女平等的問題。這也是個大問題。而可惡的是,盧梭居然認為,男女應該各司其責,這讓我想到了封建社會的男主外女主內的時代。雖然他很有理由的説這是因為男女在生理基礎上的不同造成的,但是他也不能認為女性這麼不如男啊!在女子教育上,我一直覺得,盧梭是以小人之心度女子之腹。幸好現代是男女平等的教育,我就不羅嗦了。

《愛彌兒》讀書心得總結觀後感2022 篇5

《愛彌兒》是法國資產階級民主主義者、傑出的啟蒙思想家盧梭的重要著作。該書於1762年發表,是一部哲理小説,同時也是一部教育論著,其副標題就叫《論教育》。它描述了一個人從出生到結婚,到進入社會受教育的全過程,主張順乎天性,讓人的本性避免受社會偏見和惡習的影響而得到自然的發展。這部書不僅僅是盧梭論述資產階級教育的專著,而且是他闡發資產階級社會政治思想的名著。《愛彌兒》出版後轟動了整個歐洲,影響巨大。

盧梭的《愛彌兒》共分五卷,他根據兒童的年齡提出了對不同年齡階段的兒童進行教育的原則、資料和方法。在第一卷中,着重論述對兩歲以前的嬰兒如何進行體育教育,使兒童能自然發展。在第二卷中,他認為兩歲至十二歲的兒童在智力方面還處於睡眠時期,缺乏思維潛力,因此主張對這一時期的兒童進行感官教育。在第三卷中,他認為十二至十五歲的少年由於透過感官的感受,已經具有一些經驗,所以主要論述對他們的智育教育。在第四卷中,他認為十五至二十歲的青年開始進入社會,所以主要論述對他們的德育教育。在第五卷中,他認為男女青年由於自然發展的需要,所以主要論述對女子的教育以及男女青年的感情教育。盧梭提出的按年齡特徵分階段進行教育的思想,在教育史上無疑是個重大的進步,它對之後資產階級教育學的發展,個性是對教育心理學的發展,帶給了極可貴的啟示。

在資產階級革命之後,十八世紀的西歐正處於資本主義經濟日益發展壯大,封建社會行將崩潰,更為深刻的資產階級革命即將到來的時期。這種狀況在法國表現得尤為明顯。當時,法國是一個落後的封建專制國家,路易十四的“朕即國家”這句驕橫的名言,就反映了這種專權狀況。封建貴族和僧侶們憑藉封建王權和神權對第三等級施加沉重的壓迫,使整個第三等級其中包括資產階級完全處於政治上無權的地位。在經濟上,封建貴族和僧侶們擁有超多的土地,控制着財政税收大權,殘酷剝削和掠奪第三等級,個性是廣大工農勞苦大眾。但是,隨着資本主義生產的發展,資產階級的經濟實力日益擴大,使它再也不能容忍那種無權狀況了。反對封建壓迫,推翻君主專制制度,掃除資本主義發展的障礙,成了第三等級的共同要求。盧梭和其他資產階級啟蒙思想家的著作正是反映了這一要求。《愛彌兒》一書則是盧梭透過對他所假設的教育對象愛彌兒的教育,來反對封建教育制度,闡述他的資產階級教育思想。

正如恩格斯指出的那樣:“十八世紀的偉大思想家們,也和他們的一切先驅者一樣,沒有能夠超出他們自己的時代所給予他們的限制。”盧梭也是這樣,儘管他的教育思想代表着資產階級的利益和要求,在當時起過反封建的進步作用,但是由於他所處的時代和他自己的階級侷限性,他不懂得階級和階級鬥爭的科學,因而也不懂得自人類劃分為階級以來,教育始終是帶有階級性的,是為必須的階級服務的工具。正因如此,他的自然教育理論之後為不少壟斷資產階級教育家所利用,他們把資產階級教育鼓吹為“超階級”、“超政治”的東西,為帝國主義欺騙勞動人民效勞。

盧梭的教育思想是從他自然哲學觀點出發的。按照這種觀點,他認為人生來是自由的、平等的。在自然狀態下,人人都享受着這一天賦的權利,只是在人類進入禮貌狀態之後,才出現人與人之間的不平等、特權和奴役現象,從而使人失掉了自己的本性。為了改變這種不合理的狀況,他主張對兒童進行適應自然發展過程的“自然教育”,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培育資產階級理性王國的“新人”。在愛彌兒身上,盧梭就傾注了培育這種“新人”的理想。

盧梭的自然教育,就是要服從自然的永恆法則,聽任人的身心自由發展。因此,他認為,這種教育的手段就是生活和實踐,讓孩子從生活和實踐的切身體驗中,透過感官的感受去獲得他所需要的知識。他主張採用實物教學和直觀教學的方法,反對抽象的死啃書本。盧梭提倡的自然教育,在當時學校附屬於教會、以宗教信條束縛兒童的個性發展的狀況下,他所渴求的“個性解放”,在當時歷史條件下客觀上也是貼合社會進步要求的。他所主張的實物教育學和直觀教學的方法,儘管十分簡單,然而也有某些借鑑作用。但是,盧梭是一個唯心主義的“自然神論者”,他所主張的從兒童的個人愛好和興趣出發進行教育的“兒童中心論”,他所片面強調的要讓兒童從個人活動中求得知識,輕視對兒童進行系統的人類積累的科學文化知識的教育。

與自然教育密切相聯的,盧梭還主張對兒童進行勞動教育和自由、平等、博愛的教育,使之學會謀生的手段,不去過那種依高官厚祿的寄生生活,不受權貴的奴役,自由自在地享受大自然賦予的權利,人人平等,互助互愛。盧梭認為,只有經過這些教育,才能使兒童的心靈免受宗教偏見的扼殺,及早地養成支配自己的自由和體力的潛力,持續自然的習慣。待他長到成年時,他就會善於選取一個良好的制度,在沒有奴役的狀況下,經營一小塊土地或一個作坊,謀求自己的幸福。盧梭的這些教育思想,對於當時的封建專制教育和宗教教規無疑是有力的批判,對於啟發第三等級個性是資產階級起來反對封建專制的鬥爭,具有相當大的鼓舞力量。

讀完《愛彌兒》這部偉大的著作,對我產生了很大的啟發,我認為在我們平時的教學當中應更加註重少年兒童思想情操的陶冶,要用心引導鼓勵學生到大自然中去體驗自然美,鍛鍊孩子們獨立生活的潛力,培養他們克服困難和團結互助的精神,並使之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有必要讓學生儘可能地接觸、瞭解、掌握一些最新的科學技術知識,關心當代世界共同關心的問題,把當代和未來的科學發展的絢麗藍圖呈此刻他們面前,讓他們去觸摹、體驗,並初步掌握。學校科技教育的目的和好處就在於開發智力,培養潛力,一切從育人出發,發展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並舉的思想格局。充分認識科技教育在“基礎教育務必從應試教育轉到素質教育的軌道上來,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全面提高教育質量”中的推動作用。有效地培養跨世紀創新人才,促進學生全面發展,主動發展。

《愛彌兒》讀書心得總結觀後感2022 篇6

《愛彌兒》是一部關於教育學説的名着。此書主要敍述了虛構的貴族子弟愛彌兒從出生到成年各個時期的生理心理特徵,成長過程和教育方法,形象生動,是現代教育藝術的理論傑作。

盧梭認為教育遵循自然,順應孩子的天性,不要對孩子橫加干涉,把成人的思維強加在孩子身上。現在年輕的家長們切身感受到社會日趨激烈的競爭,唯恐自己的孩子會輸在起跑線上,以至於將來被社會淘汰。於是他們望子成龍、望女成風,陪伴着孩子穿梭在各種不同類型的器樂、美術、舞蹈、英語之間,肆意侵佔了孩子們的玩耍的時間,絲毫沒有考慮孩子的想法。應該讓孩子自由自在地成長。而社會對孩子任何的干涉,都會使孩子覺得不自由,不平等,甚至產生罪惡;任何違背自然的教育方式,都會導致孩子的畸形發展,產生嚴重的後果。兒童並不是可以任意塑造和填充的容器,不是白板,而是有其固定法則的”自然的存在“。我們在教育生活中,應把兒童當作活生生的人來進行教育,任何違背學生身心發展規律的教學,都是不人道的,不可能長時間存在。”一切出於自然的創造者皆好,一經人手卻變壞了。“因此,盧梭極力主張:在兒童的理解力尚未發達之前,要讓兒童遠離社會,迴歸自然,到自然環境中去看、去聽,不接受世俗的影響。讓他們自由地奔跑,盡情地哭笑打鬧。迴歸自然,讓孩子採天地之靈氣,集日月之精華,這樣培養出來的才是有靈性有個性的孩子。而反思我們的教育,夜深人靜時,我感覺好像是在培養應付考試的機器。

因此,盧梭的《愛彌兒》給教學提供了很多的引導。對於教師,應該清醒地認識到自然教育觀的重要性,充分挖掘學生的天賦,讓學生的心貼近自然,讓他們在自由的空氣中成長。

在平時的教學當中應更加註重少年兒童思想情操的陶冶,要積極引導鼓勵學生到大自然中去體驗自然美,鍛鍊學生們獨立生活的能力,培養他們克服困難和團結互助的精神,並使之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從而在更大的意義上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主動發展。

我相信:只要努力,過一種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一定不會遙遠。

《愛彌兒》讀書心得總結觀後感2022 篇7

工作之餘,我靜下心來,認認真真讀完了盧梭寫的《愛彌爾》。看到一番別樣的風景特別有趣味。

盧梭寫的《愛彌爾》一書,在我所看的教育專著書籍中,屬於非常清新的、非常有自己獨特見解的著作。盧梭寫於1762年的《愛彌爾》,雖然經過了漫長的風雨考驗,但是直到如今,依然煥發出它迷人的光彩。對於一位教育工作者來説,我們需要從教育的原點出發,在實踐中探索,在且思且行的過程中,再次回到教育的原點思索思索,這是十分有益的。

一、讓教育回到自然狀態

盧梭在《愛彌爾》一書中指出,“我們要真正研究的是人的地位。在我們中間,誰最能容忍生活中的幸福和憂患,我認為就是受了最好教育的人。”他非常贊同將孩子送到鄉村去,當然也偏執地認為“城市是坑害人類的深淵”、“人類愈聚在一起,就愈要腐化”。他對愛彌爾的研究從嬰兒時代開始,直到戀愛結婚,這些正是我們的教育目前所忽視和缺少的。他讓人們愛護兒童,幫他們遊戲,使他們快樂,培養他們可愛的本能。要按照自然而生活,要有耐心。他認為:“在萬物的秩序中,人類有它的地位;在人生的秩序中,童年有它的地位;應當把成人看作成人,把孩子看作孩子。”、“大自然希望兒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兒童的樣子。如果我們打亂了這個次序,我們就會造成一些早熟的果實,它們長得既不豐滿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會腐爛:我們將造成一些年紀輕輕的博士和老態龍鍾的兒童。”246年過去了,這些質樸的話語,這些樸實的道理,依然閃爍着迷人的光芒。我們不僅捫心自問,這些樸實的道理,現如今我們完全做到了嗎?沒有!這些話語依然沒有做到,依然還有漫長的路要走,這就是每一個教育者肩頭的重任。

二、讓教育煥發奕奕神采

盧梭非常重視鍛鍊孩子的身體、器官、感覺和體力,但是儘可能讓孩子的心閒着不用,能閒多久就閒多久。他認為所有這些延緩的做法都是有利的,使孩子大大地接近了最終目的而又不受什麼損失。“你急於達到目標,結果反而不如慎重前進的快。……在童年時期犧牲一些時間,到長大的時候會加倍地收回來的。”盧梭希望培養的是有見識、有性格、身體和頭腦都健康的人,這樣的人,小時候雖沒有誰稱讚,到長大後是一定會受到人人尊敬的。這和我們如今提倡和開展的“每天鍛鍊一小時”的陽光體育工程,不謀而合。健康的身體對於孩子的一生髮展來説是極其重要的。只有孩子的身體健康了,我們的教育才會煥發弈弈神采。

三、讓教育顯示智慧靈光

盧梭提倡孩子學習一門手藝,一種真正的手藝,純粹的機械的技術。愛彌爾學會使鏟子和鐵鍬,會使車牀、錘子、刨子和銼刀,各種手藝的工具他都很熟悉。

這使我想到08年11月太倉高研班學員在朱棣文國小聆聽周蔭昌教授的講座,他談到學生應該學習一種手藝,在受到衝擊期間,他自己動手做了一個木頭凳子,當他坐上去的時候,他告訴自己:這樣黑暗的日子不會太久,我不會被打倒,現在我不是能坐起來了嗎?我一定會站起來的!這是生存的力量,這是越過人生挫折的力量,而正是這小小的木工手藝,讓他又獲得了新生。我又聯想到20__年我國的“5?12”汶川大地震,我們如今的孩子如何學會過生存第一關?這不是一開學,讓學生收看中央電視台播放的《開學第一課》,就能完全解決問題的事情,它需要我們課程領導課題予以關注的一個方面。

盧梭讓愛彌爾養成鍛鍊身體和手工勞動的習慣的同時,在不知不覺中還培養了他愛反覆思考的性情,讓他必須像農民那樣勞動,像哲學家那樣思想,才不至於像矇昧人那樣無所事事地過日子。他認為教育的最大祕訣是使身體鍛鍊和思想鍛鍊相互調劑。他的這些充滿哲學意味的語言,閃現出智慧的靈光,值得我們好好揣摩、研究、學習。

四、讓教育透出完整和諧

盧梭對於教育的闡述非常細緻,讓教師們關注許多領域,諸如:如何教孩子選擇穿寬大的衣服、怎樣睡覺、怎樣鍛鍊感官、如何教孩子説話唱歌、如何通過飲食對他們進行教育等,讓孩子長大為成熟的兒童,過完了童年的生活,快樂的時光和完滿成熟的境地齊頭並進。這就是盧梭心中理想的教育。當我們埋頭於一本書、一支粉筆的課堂教學,期末時練習試卷像雪片一樣飄向學生時,學生的學習負擔過重,我們是否有必要停下腳步,重新審視我們當今的兒童教育?

盧梭提出要讓學生養成觀察自然、自己發現學問的習慣、養成事事留心的習慣、養成孩子對黑夜無所恐懼的習慣、養成持久地注意同一個事物的習慣等,對人都是很有啟迪的。他説:“問題不在於教他各種學問,而在於培養他有愛好學問的興趣,而且在這種興趣充分增長起來的時候,教他以研究學問的方法。毫無疑問,這是所有一切良好的教育的一個基本原則。”該教給學生什麼?該捨棄什麼?我們在平時的教學實踐中應該多問自己這樣的問題,只有經常地反思,不斷地完善自己,才能讓教育透出完整與和諧。

五、讓教育充滿思考意味

讀盧梭的《愛彌爾》讓人充滿思考,增長智慧。他的許多語言非常偏激,有時甚至讓人一下難以接受,但是細細想來,又不無道理。如他在書中提出:“我在這裏把最重要的和最有用的教育法則大膽地提出來,這個法則就是:不僅不應當爭取時間,而且還必須把時間白白地放過去。……人生當中最危險的一段時間是從出生到12歲。……你開頭什麼也不教,結果反而會創造一個教育的奇蹟。”

又如,他説:“我教給我的學生的,是一項需要在很長的時期中刻苦學習才能學會的藝術,而這種藝術,你們的學生準定是學不到的;這項藝術就是保持其無知的狀態,因為任何一個人所有的真實學問歸根到底知識那麼一點點。你們教學生以種.種的學問,好極了;可是我,我只是幫他準備能夠用來獲得學問的工具。”

這些對於我們目前的一切都從娃娃抓起,是不是一個極好的否定呢?盧梭的話語是否依然有其道理呢?這都值得我們思考,值得我們回到教育的原點,出發思考行動,行動之後回到原點思考再出發。

盧梭的《愛彌爾》伴隨我整整度過了一個月,邊讀邊思,我感受到與智者跨越時空的對話,實在其樂無窮。其中許多的共鳴,許多的交流,許多的學習,許多的疑惑,林林總總,一時無法與人細説,一下也説不清楚,就讓它慢慢地變久變香,成為與我美麗地相遇中的一朵浪花,留存在我記憶的沙灘上吧!

《愛彌兒》讀書心得總結觀後感2022 篇8

《愛彌兒》是一本不尋常的教育著作,開篇的第一句就讓人覺得這是藴涵着深邃哲理和沸騰感情的文化結晶。“出自造物主之手的東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裏,就全變壞了。”毫不掩飾地表達了自己主張人性本善,主張教育目的在於培養自然人,主張改革教育資料和方法,順應兒童的本性,讓他們的身心自由發展。

盧梭讓愛彌兒從遊戲、種植、木工勞動中學習,處在這一階段的兒童,需要的是感官體驗帶來的歡樂,遊戲便是實現這一歡樂再好但是的手段了。我國偉大的作家魯迅説過,遊戲是孩子最正當但是的行為,在這點上我跟盧梭的看法是吻合的,盧梭也認為一個孩子就應透過遊戲持續着活潑的性格。

但是,我們此刻的家庭教育,許多家長“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願望過於迫切,要自己的孩子在儘可能比別人少的時間裏完成比別人更多的知識的學習,佔用了孩子大部分遊戲時間。我們學校的教育,無論是高中教育、國中教育、國小教育甚至幼兒園教育,似乎就是為了滿足考試的需要,迎合社會、家長的一時之需。

盧梭的《愛彌爾》,能夠看作是一部對人性的教育。人理解教育的目的是什麼?一向以來我堅信:人理解教育的目的是為了獲得更多的幸福。貫穿盧梭論教育的是“自然教育”的觀點,即按照兒童的自然天性進行教育。我們不妨將盧梭的“自然教育”拿來使用,讓孩子順從“自然”的發展,不要讓他們過早地明白與他們無關緊要的事情,而是讓他們盡情地遊戲,這樣才能到達需要和供給的平衡,才是自然地發展。

我發現此刻的家長似乎把學習成績認為是與孩子唯一有聯繫的事情,“其它的事你就別擔心、別操心”,但孩子們真正就應得到的是什麼?人們只想到怎樣保護他們的孩子,這是不夠的。就應教他成人後怎樣保護他自己,教他經受得住命運的打擊,教他不要把豪華和貧困看在眼裏,教他無論在什麼樣的環境下都能夠生活。

生活,並不就是呼吸,而是活動,那就是要使用我們的器官,使用我們的感覺、我們的才能,以及一切使我們感到我們的存在的本身的各部分。生活得最有好處的人,並不就是年歲活得最大的人,而是對生活最有感受的人。雖然年滿百歲才壽終而死,也等於他一生下來就喪了命,如果他一向到臨死的那一刻都過的是最沒有好處的生活的話,他還不如在年輕的時候就走進墳墓好哩。

教會學生去體會生活,去思考,去發現美,去審視醜,能夠透過思考發現活着的價值,正如蘇霍姆林斯基所説,即使他將來做鐵匠,也要是一位能夠理性思考的鐵匠。我想這才是我們教育真正的價值所在。我們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就應從我做起,從這天做起,摒棄傳統觀念,頂住“外行”的壓力,衝破看人、用人的牢籠,以人為本,充分挖掘每個學生可持續發展的因素,讓每個學生都得到發展。這樣,教育就會真正成功,中國的教育才會立於東方不敗之地。

《愛彌兒》讀書心得總結觀後感2022 篇9

對於盧梭的書,我向來是敬而遠之,他的《懺悔錄》、《社會契約論》在我看來是高深異常的專著。當我懷着一顆崇敬忐忑的心,讀完他的教育哲學專著--《愛彌爾》後,覺得這本著作深入淺出,藴涵着他在幼兒教育方面的真知灼見,閃爍着他獨到的教育思想的璀璨光芒。

盧梭在《愛彌爾》中主張兒童的教育應順應自然,以兒童為本位。他在《愛彌爾》中開宗明義地説,“一切出於自然的創造者皆好,一經人手卻變壞了。”盧梭認為教育遵循自然,順應孩子的天性,不要對孩子橫加干涉,把成人的思維強加在孩子身上,應該讓孩子自由自在地成長。而社會對孩子任何的干涉,都會使孩子覺得不自由,不平等,甚至產生罪惡;任何違背自然的教育方式,都會導致孩子的畸形發展,產生嚴重的後果。因此,盧梭極力主張:在兒童的理解力尚未發達之前,要讓兒童遠離社會,迴歸自然,到自然環境中去看、去聽,不接受世俗的影響。

這些兒童教育觀,儘管歷經三個世紀的惡的歲月交替,時代變更,而在知識日趨進步,思想不斷更新的當今依然具有巨大的現實意義和威力。經得起時代檢驗的才是真理,可見盧梭的自然主義教育觀有着驚人的超前意識和恆久。他的教育思想與其的行為、性格,尤其與他的政治主張和哲學觀點有着密切的關係。他生性愛好自然,行為不拘,一生只受過兩年正規教育,但他善於學習,與一些社會名流交往,深受影響,形成了自己的政治主張。他主張人本主義,要減輕人類的不平等,只有迴歸自然,服從自然的法則,脱離社會的約束。他教育遵循自然的著名思想,就是其社會政治和哲學觀點的具體體現。

有哪段教育話語比這段更經典?“大自然希望兒童在成人以前就要象兒童的樣子。如果我們打亂了這個次序,我們就會造成一些早熟的果實,它們長得既不豐滿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會腐爛:我們將造成一些年紀輕輕的博士和老態龍鍾的兒童。兒童是有他特有的看法、想法和感情的;如果想用我們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去代替他們的看法、想法和感情,那簡直是最愚蠢的事情;我寧願讓一個孩子到十歲的時候長得身高五尺而不願他有什麼判斷的能力。事實上,在這種年齡,理性對他有什麼用處?它阻礙着體力的發展,兒童是不需要這種阻礙的。”這是整本《愛彌兒》中最精髓,最叫絕的一段。教育兒童絕不能拔苗助長,應該順其自然。當今社會,由於人口激增,社會競爭日趨激烈,無數家長望子成龍,望女成風,從小就扼殺了孩子玩鬧的天性,或是逼其閲讀厚厚的書本,或是替其報名興趣班。在少年宮,你經常可以看到:一個5、6歲的孩子,在其家長陪伴下,學習書法、鋼琴、舞蹈等等特長。他們大多都不是出於自願,而是家長和老師的逼迫下進行的。特別是當家長曾經的夢想沒有實現的時候,總是希望他的後輩來實現,於是把自己的意願強加在孩子身上,絲毫沒有考慮孩子的想法。我有一個小侄女,在她上幼兒園的時候,每週末就要參加圍棋,電子琴,作文,巴蕾等等興趣班,她的日程表就象一個職業女性一樣,毫無喘息的機會。當我問其“放五一長假,你最想幹什麼”的時候,她回答;“我就想到鄉下姥姥家看看田野。在此,我們不能不痛心,我們在扼殺一個孩子追求自由的天性,在家長和老師的逼迫式教育下,這些孩子不堪重負,甚至懷疑這個世界的陽光是不是金色的,是不是充滿生機和活力的?懷疑頭頂的天空是不是蔚藍的,是不是充滿自由和翱翔的空間的?因為在這些可憐的孩子耳旁總是聒噪着一些貌似苦口婆心的煩人的教導,頭頂上總是壓着數座沉重的大山,他們的世界已經失去了童年的光彩,他們成了滿足大人培養慾望的行屍走肉。

孩子是有思想的,這點我們要時刻切記。教育孩子的時候應該儘可能地尊重孩子的意願,讓他們自由地奔跑在原野上,盡情地哭笑打鬧。迴歸自然,讓孩子採天地之靈氣,集日月之精華,這樣培養出來的才是有靈性有個性的孩子。

盧梭認為,兒童並不是可以任意塑造和填充的容器,不是白板,而是有其固定法則的“自然的存在”。因此他主張教育應遵循兒童的自然本性,按照兒童自然發展的程序分階段進行。而在他之前的英國大哲學家洛克曾主張,兒童就像一塊白板,教育者可以任憑自己的意願採用任何方式去塑造兒童。在這種兒童觀下,教育就是重複訓練,兒童被當作一個容器,由成人隨意填充。這種兒童教育觀對教育的影響十分巨大。在當今學前教育實際中,我們仍然可以看到這種影響。其實上述兒童教育誤區的例子也是洛克教育觀的流毒。作為一名幼兒教師,我應該清醒地認識到自然教育觀的重要性,充分挖掘孩子的天賦,讓孩子的心貼近自然,讓孩子在自由的空氣中成長。

《愛彌兒》讀書心得總結觀後感2022 篇10

《愛彌兒》是盧梭著名的教育著作,是世界教育史上的重要文獻。它是盧梭20年苦心撰寫3年才完成的,發表於1762年,是一本小説半論文體形式的著作。它以一個出身顯貴的男孩愛彌爾的教育培養為線索,全面揭露了當時封建教育的荒謬和醜惡,設計出了順應自然和發展兒童天性的理想教育藍圖。

他認為對兒童進行教育,必須遵循自然的要求,順應人的天性,反對成人不顧兒童的特點,按傳統偏見強制兒童接受違反自然的教育,干涉和限制兒童的自由和發展。他認為教育的目的在於培養自然人。盧梭所憧憬的自然人是身體強壯、心智發達而又感情豐富,能愛能仁的人,是封建政權的掘墓人。他認為當時的封建教育把人的身心桎梏得無法自然發展了,使人屈服成為現有制度和風尚的犧牲品。

盧梭認為人們生而缺乏的,又是成年以後所需要的一切都是教育的結果。而這種教育來源有三個方面,即來自自然的,來自周圍的和外界的事物。盧梭要求後兩種教育必須同“自然教育”配合起來,按照兒童自然發展的要求和順序去進行教育。盧梭從觀念和先天道德出發重視教育的作用並要求教育遵循兒童天性,考慮自然的教育必須是自由的教育,因為人的最重要的自然權利是自由,所以自然教育必須保護兒童善良的個性,使其身心得到自由的發展。他堅決反對壓制兒童的個性,束縛兒童的自由,強迫服從,強制灌輸,嚴酷紀律和體罰等封建的經院主義的教育。他認為教師的職責在於引導兒童直接從外界和周圍環境中進行學習,幫助兒童審慎地選擇,避開無知和荒謬的東西,獲得有用的知識與合理的教益,而不在於教給兒童各種知識和灌輸各種觀點。

盧梭這位劃時代的教育思想家,反封建的教育先驅,不曾受過正規的學校教育,也未曾長久地從事教師工作。但通過頑強的自學和吸收前人先進的思想,通過對當時社會各個階層的深刻觀察與思考,提出了新的教育目標——培養自然人,找出教育的出發點——兒童的身心特徵,強調教育應適應兒童身心發展的規律,循序漸進,依次實施,注重知識的實用性和兒童的興趣,反對教師、成人的干涉等,這些在當時都是極不平凡的見解,具有鮮明的革命性和一定的科學性。

《愛彌兒》讀書心得總結觀後感2022 篇11

剛開始讀《愛彌兒》這本書的時候,我一直有一種衝動——恨不得把所有關於具體教育內容的東西用筆劃出來。它所宣揚的自然的教育是那麼的符合自然的天性!可是越劃越覺得不對勁,讀完上卷的時候,我發現自己越來越反駁他對愛彌兒的教育了。甚至於讀下卷的時候,我發現盧梭一直在干預愛彌兒,而不是指引。

他選擇的教育對象我也有一些疑問:

他所教育的愛彌兒,不是針對所有的人,原因是“窮人是不需要受麼教育的,他的環境的教育是強迫的,他不可能受其他的教育。”【商務印書館版本 32頁】他的學生愛彌兒必須是來自於温帶的土地富饒的地方,家裏富有,但卻是個孤兒,而且只服從於“我”,誰也不能把他們分開。我搞不懂,他為什麼一定要讓愛彌兒是個孤兒?父愛和母愛不是十分重要的麼?如果不能有父母的話,他還不如去孤兒院領一個回來教呢!哪一個富人,或者哪一個人願意讓自己的孩子只聽從別人的話呢?

他説愛彌兒就是一個普通人,他要教的也是一個普通的孩子。這樣人們才能比較他所教的孩子和社會上其他的方式教出來的孩子有什麼不同。在我看來,愛彌兒的普通也就是在一定意義上的普通。既然他教育的目的是培養一個資產階級新人,他的教育必定會帶有一定的階級侷限性。在此不必多説。

他主張教育的環境在鄉下。鄉下清新的空氣、質樸的人們、與大自然的親近……都是實施教育的有利條件,的確。可是鄉下也會有一些弊端,比如孤陋寡聞,但這和法國當時城市的污穢和混亂相比要好得多。

全書的框架大致如下:

第一卷,着重論述對兩歲以前的嬰兒如何進行體育教育,使兒童能自然發展。這個時候主要是讓嬰兒得到最合適的照顧和營養。

第二卷,二到十二歲的兒童在智力方面還處於睡眠期,缺乏思維能力,因此主張對這一時期的兒童進行感官教育,包括視覺、觸覺、聽覺、嗅覺、運動等,並且對他的衣食住行進行了規範。這個時候,身體的鍛鍊仍然是很重要的。而這個時候,純粹是消極的教育,他不主張在此段時期讓愛彌兒接觸書本,甚至於到了這種地步——愛彌兒到了十二歲,還不知道什麼是書。

卷三,他認為十二到十五歲的的少年由於通過感官的感受,已經具有了一些經驗,所以主要論述對他們的智育教育。這段時期,要培養他們的好奇心以及持久注意一個事物的習慣。而且不提早教以各種知識,因為他不主張培養神童。其中有一本非讀不可的書——《魯賓遜漂流記》,關於生存教育的書。在此期間,還要求愛彌兒掌握一門技術,不至於以後失去財富而不能自食其力,不被尊敬。

第四卷,他認為十五歲到二十歲的青年開始進入社會,所以主要論述對他們的德育教育。自愛、愛人、博愛、同情、誠實、善良、仁慈,以及宗教的認識及選擇。在此,他雖然主張的是自然的宗教,但是我很懷疑。為什麼一定要信教呢?只要真理在心中不就足夠了嗎?

在第五卷中,他認為男女青年由於自然發展的需要,所以主要論述對女子的教育以及男女青年的愛情教育。愛情教育的問題我覺得盧梭自己都沒有搞清楚,他對愛彌兒的説教在我看來十分的可笑。盧梭本人不知道是多情還是濫情,反正這方面的教育,我覺得他不具備説教的資格。而女子教育,在他那個時代,也不見得是符合時代的,在現代簡直就是歧視女性。

盧梭提出的按年齡特徵分階段進行教育的思想,在教育史上是一個重大的進步,但是這種分期教育以及把體育、智育和德育截然分開施教的方法不適用於現代。這也違背一個人的生活,因為教育環境不可能在絕對真空的環境下進行,愛彌兒必然會受到各種外界的影響。他同時接觸的不可能是純粹的某一種教育。

如果説,柏拉圖的《理想國》是對國家的絕對理想化的想象,那麼盧梭的《愛彌兒》就是對教育的絕對理想化的想象。

而教育完成之後,愛彌兒最終能否堅持盧梭的教育呢?

在附錄——愛彌兒和蘇菲,或孤獨的人裏,盧梭想要表達的是什麼呢?為了讓他對愛彌兒的教育顯現作用故意讓他受到蘇菲的背叛,並以此來展現愛彌兒在獨立思考中的本事嗎?在身無分文的情況下,運用他所學的技術養活自己的能力?還是航行時被海盜捉去賣成奴隸後的機智勇敢?抑或是,無論受什麼教育的人在不可避免的人生悲劇面前,愛彌兒表現得最好。可惜他的附錄沒有寫完。而教育完成之後,盧梭對自己的自然教育結果應該是最滿意的吧。

《愛彌兒》讀書心得總結觀後感2022 篇12

盧梭教育法當中給我印象最深的一點就是她相信人性本善,一切的罪惡都是後天授予的,都是社會和成年人教給孩子的,這一點和西方傳統的對於人的認知是截然相反的。我也比較好奇他在當時是受什麼影響,或者是經歷什麼,是經過什麼樣的思考,給予什麼樣的觀察能夠如此堅定的説,堅定的認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因為這是他整個教育體系的前提大前提,如果這個前提是不成立的,那麼它整個教育法都是不可能成功的。

要認同或者要實施他的教育法,首先就必須要像盧梭一樣認同他,這個關於人的設定的大前提就是人性本善。那人到底是不是性本善的呢?這個問題究竟該如何去解決呢?

基督教相信人是有原罪的,人是性本惡的,任何罪惡都是與生俱來,人犯罪是不用教的,孩子不用教他就會驕傲,她就會嫉妒。這一些其實也比較符合我們日常的觀察,讀書究竟是如何開始堅信人性本善的,這一點讓我非常好奇,他可能在別的思想著作當中已經詳細的描述過,如果有人知道,我也非常希望能夠請教。

還有盧梭也認為鄉下人要比城裏人相對來説能做的可恥的事情比較少,這一點我覺得他自己猜想的成分也很大,畢竟他自己是城裏人,對城裏人,對貴族的觀察,可能是比較符合現實的,但是對鄉下人的真實情況他又瞭解多少呢?去我們今天也知道,其實窮鄉惡水出刁民嘛。在比較貧困的地方,人可能更加少受到道德的束縛,人做的事情會更加的赤裸裸的展現人性當中惡的一面。

但是它對於孩子的天性,對於適合孩子的教育的洞察,還是相當的深刻的,比如他就説對孩子要多深交,少説多做,因為孩子是從實踐中去學習,而不是從抽象的概念中去。學習的這一點,就非常值得我們今天去借鑑,我們都説要和孩子講道理,其實很多時候講,就算孩子當時明白了,他可能並不是真的明白。

《愛彌兒》讀書心得總結觀後感2022 篇13

“有人説,自然不過就是習慣罷了。這是什麼意思呢?不是有一些強制養成的習慣永遠也不能消滅天性的嗎?舉例來説,有一些被我們阻礙着不讓垂直生長的植物,它們就具有這樣的習性。自然生長的植物,雖然保持着人們強制它傾斜生長的方向,但是它們的液汁並不因此就改變原來的方向,而且,如果這種植物繼續發育的話,他就能保持由習慣產生的習性,雖然這些習性對我們來説是最不自然的;但是,只要情況一改變,習慣就消失了,天性又回覆過來。教育確實只不過是一種習慣而已。不是有一些人忘掉了他們所受的教育,另外一些人則保持了他們所受的教育嗎?這種差別從什麼地方產生的呢?如果是必須把自然這個名詞只限用於適合天性的習慣,那麼,我們就可以省的説這一番多餘的話了。”——摘自《愛彌兒》

在我眼中,自然是自然,習慣是習慣,是兩種不同的概念。自然是與生俱來的,從某種角度來説是不可改變的,就想《愛彌兒》中所舉得例子,當植物拒絕所有束縛之後,它還是會回到原本的生長習慣,並不會因為某一階段的改變而永久改變,亦或者説一個孩子就算是被遺棄了,但是他的血管裏流的永遠都是生父生母的血而不會因為環境或者其他的改變就遺失這一份血緣關係。而習慣是什麼呢?習慣是積久養成的生活方式,僅僅是因為時間久了而自然而然形成的一種生活方式,從某種程度來説它是在包含在自然之中的,因為時間讓習慣變成了自然,但是習慣不是自然,習慣是可以改變的,自然是不可以的。我們生下來並不是就是知曉一切的,我們是通過教育來認知我們周圍的世界, 所以教育對於我們來説不是自然,不是流淌在我們身體中的血而是一種後天養成的習慣。如果非要把自然等同於習慣,那麼要在習慣前面加上一個限定詞,那就是適合天性的,自然就是順其自然符合人生長規律的,人生來具有沒有後天習得的,那麼適合天性的習慣自然而然就成了自然。

《愛彌兒》中説我們的一生要受三種教育,一種是受之與自然,一種是受之於人或是受之與事物。確實是這樣,我們的才能和器官的內在發展,是自然的教育,如何利用這種發展,是人的教育,我們所獲得的經驗,是事物的教育。每個人都是有着三種教育培養出來的。顯然,這三種教育對我們來説都起着舉足輕重的作用,假如這三種教育很好的配合指導我們前進,那麼我們算是收到了良好的教育,但倘若三種教育不一致,相互衝突那麼他所受的教育將永遠都不符合他本人的心意。三種教育中,只有人的教育是我們能夠完完全全把握住的,但是時時有矛盾,事事有矛盾,有什麼人能夠對一個孩子周圍所有的人的言語和行為通通都管得到呢?所以盧梭時時都在強調順其自然,這突然讓我感覺這種想法與中國道家的無為而治有一些相似之處。例如孩子遭受失敗了,我們總是憂心地去安慰,甚至用禮品來安撫……許許多多的例證,從中雖然我們總是獲得了一時的温馨,但是,縱觀宏觀與長遠,遭受教訓的總是自作聰明的人們自己。所以,所有的父母和老師,需要放下形式的呵護與關愛,當孩子們在自己自然的生活狀態中遇到痛苦和煩惱時,不要以為貼心關懷就是愛,有時“作壁上觀”,甚至“冷眼旁觀”才是真正的愛,因為只有這樣,才會讓孩子懂得自然的道理,才會學會遵循自然的意志,才會成為一位遵循自然規律行事的人。

《愛彌兒》是我目前在大學所有讀的書中最讓我佩服的一本書,但是我個人感覺我對《愛彌兒》的理解還停留在字裏行間的表面,還沒有深入到其深處,這是一本值得珍藏細細研究的書,特別是對於即將成為教師的我們。作為教師的我們不能顧及到家庭教育社會教育的方方面面,只希望我們能把作為教師的本分學校教育做好,才能對得起作為教師的良心。

《愛彌兒》讀書心得總結觀後感2022 篇14

《愛彌兒》是盧梭著名的教育著作,是世界教育史上的重要文獻。它是盧梭20xx年苦心撰寫3年才完成的,發表於1762年是一本小説半論文體形式的著作。全書共5卷,以一個出身顯貴的男孩愛彌爾的教育培養為線索,全面揭露了當時封建教育的荒謬和醜惡,設計出了順應自然和發展兒童天性的理想教育藍圖。

在《愛彌兒》中,字裏行間都透露着作者對“自由”的渴求,因此特別強調教育應以天性為師,而不以人為師,應使教育對象成為天性所造就的人,而不是人所造就的人。以今人的眼光看,這些思想不免有其侷限性:“自然”也是要受到拘束的,如果“聽任人的身心自由發展”,兒童是無法學到系統的科學文化知識的。但瑕不掩瑜,盧梭以平等博愛的心懷教育他的愛彌兒,這個假想的孤兒幸福地生活在不被強迫的自由世界。但願,我們的每一個學生都是幸福的“愛彌兒”。不難看出,《愛彌兒》的教育思想對現代教育,尤其是與新課程背景下的教育改革是殊途同歸的。

他認為對兒童進行教育,必須遵循自然的要求,順應人的天性,反對成人不顧兒童的特點,按傳統偏見強制兒童接受違反自然的教育,干涉和限制兒童的自由和發展。他認為教育的目的在於培養自然人。盧梭所憧憬的自然人是身體強壯、心智發達而又感情豐富,能愛能仁的人,是封建政權的掘墓人。他認為當時的封建教育把人的身心桎梏得無法自然發展了,使人屈服成為現有制度和風尚的犧牲品。

盧梭認為人們生而缺乏的,又是成年以後所需要的一切都是教育的結果。而這種教育來源有三個方面,即來自自然的,來自周圍的和外界的事物。我們的本能和器官的內在發展,是自然的教育;別人教我們如何利用這種發展,是人的教育;我們對影響我們事物獲得良好的經驗,是事物的教育。當三種教育的方向一致時,有能夠圓滿地配合時,兒童才能受到良好的教育三者之中,自然教育是完全不能由我們決定的,事物教育只是某些方面才能夠由我們決定,人的教育時光全由我們控制。因上,盧梭要求後兩種教育必須同“自然教育”配合起來,按照兒童自然發展的要求和順序去進行教育。他説“大自然希望兒童珍視短暫的童年生活,關心兒童的遊戲,允許兒童充分地進行自由活動,而不應強制兒童像苦役似的不斷讀書。盧梭從觀念和先天道德出發重視教育的作用並要求教育遵循兒童天性,考慮自然的教育必須是自由的教育,因為人的最重要的自然權利是自由,所以自然教育必須保護兒童善良的個性,使其身心得到自由的發展。他堅決反對壓制兒童的個性,束縛兒童的自由,強迫服從,強制灌輸,嚴酷紀律和體罰等封建的經院主義的教育。盧梭還認為勞動對人的生存意義重大,只有自食其力的人才是真正自由的人,另外培養自由的方式也應該被動地接受成人的説教,或單純從書本上進行學習。他認為教師的職責在於引導兒童直接從外界和周圍環境中進行學習,幫助兒童審慎地選擇,避開無知和荒謬的東西,獲得有用的知識與合理的教益,而不在於教給兒童各種知識和灌輸各種觀點。

書中還有這麼一段話,挺值得借鑑:“問題不在於教他各種學問,而在於培養他有愛好學問的興趣,而且在這種興趣充分增長起來的時候,教他以研究學問的方法。在這段時間,也正好使他慢慢養成持久地注意同一個事物的習慣。” 盧梭的這段話有三個關鍵詞,那就是“興趣、方法、習慣”。的確,任何事情都離不開這幾個詞。沒有興趣,就不會有動力。

盧梭這位劃時代的教育思想家,反封建的教育先驅,不曾受過正規的學校教育,也未曾長久地從事教師工作。但通過頑強的自學和吸收前人先進的思想,通過對當時社會各個階層的深刻觀察與思考,在深刻批判封建教育不合理性的基礎上,提出了自己自然教育的理論;抨擊了封建教育的目標,提出了新的教育目標——培養自然人,找出教育的出發點——兒童的身心特徵,強調教育應適應兒童身心發展的規律,循序漸進,依次實施,注重知識的實用性和兒童的興趣,反對教師、成人的干涉等,這些在當時都是極不平凡的見解,具有鮮明的革命性和一定的科學性。雖然由於時代和階級的侷限性,其教育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偏激性,片面性、保守性和落後性,但無數深刻的教育觀點,現在讀起來仍具有建設性和可操作性。

《愛彌兒》讀書心得總結觀後感2022 篇15

康德這位過着規律如鐘錶一般生活的近代哲學大師,終其一生僅有一次因為看書而忘了準時散步,而他所看的這本書就是盧梭的《愛彌兒》。以前在瞭解康德生平的時候看到這則逸事,就讓我對《愛彌兒》印象十分深刻,但當把這本書買回來之後卻擱置書架多年未曾讀完,直到20xx年才一口氣啃下來,感歎真是一本難得的好書,值得每一位熱愛生命、追求真理的人閲讀。 盧梭的自然教育思想是以他的自然哲學觀為基礎的。他認為,人生來是自由的、平等的;在自然狀態下,人人都享有這一天賦的權利,只有人類進入文明社會後,才出現了人與人之間的不平等、特權和奴役現象,人也逐漸失掉了自己的本性。為了改變這種不合理的社會現象,盧梭主張對兒童進行適應自然發展過程的教育,通過這一新的教育理念和可行的方法,實現“新人”的目標,進而實現改良社會的理想。 盧梭的自然教育,就是要服從自然的永恆法則,實現人的身心的自由發展。與之對應的教育手段就是生活和實踐,讓孩子在生活和實踐的切身體驗中通過綜合運用各種感官去獲得他所需要的知識,並在這一過程中提高觀察能力、判斷能力,追求更高的道德境界。在教育內容上,盧梭主張對兒童進行勞動教育和自由、平等、博愛的教育,使之學會謀生的手段,不去過那種高官厚祿的寄生生活,不受權貴的奴役,自由自在的享受大自然賦予的權利,人人平等,互助互愛。所以,盧梭非常注重符合自然的原則,強調身體與心靈的協調發展,強調學習與運用的統一,強調對學生的崇高的美德、樸實的作風、批判的精神的培養。 盧梭根據兒童在不同年齡段的特點和教育需要,提出了分階段教育的方法,而全書也是基於這樣的方法劃分為五卷,着重論述對兩歲以前的嬰兒如何進行體育教育,使兒童能自然發展。在第二卷中,他認為兩歲至十二的兒童在智力方面還處在睡眠時期,缺乏思維能力,因此主張對這一時期的兒童進行感官教育。在第三卷中,他認為十二至十五歲的少年由於通過感官的感受,已經具有一些經驗,所以主要論述他們的智育教育。在第四卷中,他認為十五至二十歲的青年開始進入社會,所以主要論述對他們的德育教育。第五卷中,他認為男女青年由於自然發展的需要,所以主要論述對女子的教育以及男女青年的愛情教育。這其中融合了教育學和心理學的原理,在教育發展史上是極其可貴的,而我在我們實際的教育工作中,也有十分重要的指導意義。 家族是孩子的第一所學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而在入學後,學校的教師又肩負着教育子女的重任。在《愛彌兒》一書中,時間跨度從孩子出生到長大成婚孕育新的下一代,藴含着豐富的教育思想,也提到了許多可行的教育技巧,對父母和教師都有指導意義。比如在嬰兒期如何正確認識哺乳對孩子、對社會風氣、對家族關係的影響。孩子如何學習語言,孩子哭鬧的引導,衣服的選擇等等,非常細緻。在少年期如何正確對待情書的問題,如何進行個性教育等等。對教師來説,什麼是自己應該具備的素質,如何在學生中樹立威性,如何通過設計活動進行教育等等。盧梭認為,教育孩子的責任主要在父親身上,愛彌兒是一個孤兒,他的老師就是他的父親,教師和父親是合二為一的,這種身份同一、跨度漫長、目標明確、方法科學的教育,值得每一位關心孩子、關心學生成長的人去細緻閲讀。 這本書不僅是寫給父母和教師看的,它也值得每一位追求上進的、渴望正確認識自我、錘鍊自我的年輕人閲讀。書中談到各種感官的應用,談到身體的鍛鍊和心靈的培養,談到物理學、天文學、歷史學、哲學、政治學、經濟學等學科知識,也談到青年學生如何正確對待青春期的躁動,如何正確地選擇自由職業,如何正確地去選擇配偶,成婚後又應如何處理婚後關係等等。這些內容沒有道德高高在上般地宣講味道,而是如同一個年輕的朋友,和你一同探討人生各個階段的智慧,他的書中所體現的這種樸實無華,躬身踐行的精神值得我們去認真體味和學習。 然而在社會分工越來越細,知識專業程度越來越高的今天,要想像盧梭提出的老師要兼任各科教學且能教出優異的理想已經很難實現,而且如書中描寫的老師這輩子只教一個學生的理想在如今也只能是理想。此外,愛彌兒的教育過程中多次強調回歸自然,回到鄉村去教育,但在城市化進程日益加速的今天,完全是農村的人越來越少,進入城市而失去了農村之家的人越來越多,這種鄉村教育多大多數人來説也很難實施。 但不管怎麼説,這是一本適合每一個人閲讀的經典,他可能不僅僅是教育學的,而是百科全書式的,但總的目標是讓我們重新發現自己,使自己的成長和言行都合乎自然的法則。

《愛彌兒》讀書心得總結觀後感2022 篇16

《愛彌兒》是一本教育名著。讓我開拓了在教育方面的視野。

盧梭的教育思想是從他的自然哲學觀點出發的。他認為人生來是自由的、平等的;在自然狀態下,人人都享受着這一天賦的權利,只是在人類進入文明狀態之後,才出現人與人之間的不平等、特權和奴役現象,從而使人失掉了自己的本性。這種思想貫穿於整本愛彌兒中,例如第一卷開頭他這樣寫道:“出自造物主手的東西,都是好多,而一旦到了人的手裏,就全變壞了。”類似的句子不勝枚舉。他所提出的改變這種不合理狀況的方法是對兒童進行適應自然發展過程的“自然教育”。

所謂“自然教育”,就是要服從自然的永恆法則,聽任人的身心自由發展。他這樣主張教愛彌兒唱歌:“聲音要唱得準,唱得穩,唱得柔和而響亮;他的耳朵要聽得出牌子和韻調;但是,做到這一點就夠了,不要有過多的要求。擬聲音樂和舞台音樂是不適宜於在他那樣的年紀時唱的;我甚至不希望他唱歌詞,如果他要唱的話,我就儘量拿適合於他年紀的有趣的歌詞給他唱,而且歌詞的意思也要像他的思想那樣簡單。”我個人極欣賞這段話,而想起自己曾在聽一些孩子用稚嫩的聲音唱流行歌曲時的鼓掌,真是臉紅啊!相信盧梭是不願意聽到那些含混其辭的天真童音的,這與他所推崇的“自然”太相悖了。

在《愛彌兒》中,字裏行間都透露着作者對“自由”的渴求,因此特別強調教育應以天性為師,而不以人為師,應使教育對象成為天性所造就的人,而不是人所造就的人。以今人的眼光看,這些思想不免有其侷限性:“自然”也是要受到拘束的,如果“聽任人的身心自由發展”,兒童是無法學到系統的科學文化知識的。但瑕不掩瑜,盧梭以平等博愛的心懷教育他的愛彌兒,這個假想的孤兒幸福地生活在不被強迫的自由世界。但願,我們的每一個學生都是幸福的“愛彌兒”。

不難看出,《愛彌兒》的教育思想對現代教育,尤其是與新課程背景下的教育改革是殊途同歸的。

《愛彌兒》讀書心得總結觀後感2022 篇17

在《愛彌兒》這部作品原序中,作者有着這樣的一句話:我們身患一種能夠治好的病;我們生來是向善的,如果我們願意改正,我們就得到自然的幫忙。思考社會教育中有關這方面的一些問題,我們必須能感受很多作為教育者應當具備一些基本觀念與思想。教師務必受過教育,才能教育他的學生,才能擔負起為社會發展培養合格人才的重要歷史職責。

一個好教師就應具有哪些品質,人們對這個問題是討論了很多的。人天生具有自我實現和向善的傾向,只有帶給適宜的環境和社會,人性就能向善、美的方向發展,人總是追求自我完善的。我們的每個學生都是生動活潑的人、發展的人、有尊嚴的人教師就應關注每一位學生在內的全班所有的學生,教師不僅僅要尊重每一位學生,還要學會讚賞每一位學生。教師就應成為學生的“精神教練”,教師也不再是過去的“道德説教者”“道德偶像”,而是學生健康心理、健康品德的促進者、催化劑,引導學生學會自我調適、自我選取。

遵循自然,跟着它給你畫出的道路前進。它在繼續不斷地鍛鍊孩子;它用各種各樣的考驗來磨礪他們的性情;它教他們從小就明白什麼是煩惱和痛苦。這就提示教師在教育的過程中必須要尊重和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學生的主體性包括:自主性、主動性、創造性。在日常教學工作中要力求做到以下幾點:教育、教學活動的組織要尊重學生的感受;教育活動中,要給學生留有選取的餘地,並尊重學生的選取;教育中要個性鼓勵學生的創造性。

建立良好的師生關係。良好的師生關係是使學生健康、和諧發展的重要保證,是實施素質教育,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性。良好的師生關係有賴於師生雙方的共同努力。教師在師生關係建立與發展中佔有重要地位,起着主導作用。要建立民主良好的師生關係,對教師來説,有着幾個方面要做的:教師要樹立正確的學生觀;發揚教育民主,教師要熱愛、尊重學生,公平對待學生;正確處理師生之間的矛盾,教育教學過程中,師生之間的矛盾是難免的,重要的是怎樣處理好這些矛盾;要主動與學生溝通,善於與學生交往。

培養學生良好的意志品質,加強學生的生活目的性教育、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多組織一些實踐活動,讓學生取得意志鍛鍊的直接經驗;根據學生意志品質的不同,採取不同的鍛鍊措施;加強自我鍛鍊,從點滴小事做起。

在教育中,認識到學生是發展的人,尊重學生的主體性,培養學生良好的品德,同時注重與學生的交流,注意到了以上幾點,才是為教育真正的開始做好準備。

《愛彌兒》讀書心得總結觀後感2022 篇18

盧梭的《愛彌兒》要求打破教育要以成人的能力和需要為標準的傳統,在教育史上掀起餓一場影響巨大的革命。盧梭從他的哲學觀出發,主張對兒童進行“自然教育”,培養資產階級王國的“新人”,即自然人——愛彌兒。他主張兒童接受自然教育、勞動教育和自由、平等、博愛的思想教育。因此,她塑造的愛彌兒,既有哲學家的頭腦和判斷力,又有勞動者的體格和手藝,而且還有高尚的品德和博愛仁慈的胸懷。

全書共五卷,以一個出身顯貴的男孩愛彌兒的教育培養為線索,全面揭露了當時封建教育的荒謬和醜陋,設計出了順應自然和發展兒童天心的理想教育藍圖。掩卷沉思,盧梭的思想讓人震撼。他認為對兒童進行教育,必須遵循自然的要求,順應人的天性,反對傳統偏見強制兒童接受違反自然的教育,反對干涉和限制兒童的自由和發展。他在書中説道:“大自然希望兒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兒童的樣子。如果我們打亂了這個次序,就會造成一些果實早熟,他們長得既不豐滿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會腐爛。就是説,我們將造就一些年紀輕輕的博士和老態龍鍾的兒童。”這種渴求“個性解放”的自然教育對我們今天的教育工作者也有一定的教育意義,要讓兒童從個人活動中求得知識。冰心曾經説過:“讓孩子像鮮花一樣自然生長。”當然,呵護學生個性的花蕾,讓每個孩子都能快樂地成為他自己,在現實中做起來也許很難,但我們要試試提醒自己把握好手中教育的羅盤,朝這個方向不斷努力!

首先,作為教育工作者,我們要遵循學生身心發展和學習的特點,循序漸進地進行教學。在培養學生的過程中,不要依從學生要求什麼就給什麼,而是要給他們所需要的。還要適當地讓學生經受挫折,因為勇於面對挫折將會是他人生中最重要的一堂課。如果處處對孩子呵護有加,他們只會成為温室裏的花朵,永遠不會獨立成長。

其次,作為教育工作者,我們要學會培養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慾,做到因材施教。如何理解“天性”,如何讓孩子順着其“天性”發展呢?孩子就像一張白紙,教師的一言一行都將在白紙上留下烙印,這一筆下去,到底是錦上添花還是塗鴉一片,值得每一位教師深思。因此,我們應該慎重對待與學生的交流與溝通,讓他們在成長過程中受到自然的錘鍊。

最後,作為教育工作者,我們要充分認識教育應該遵循兒童成長的自然規律。著名教育學博士李鎮西教授説:“一個優秀的教師一刻也不會忘記自己也曾經是個孩子。”這就要求我們要用兒童的眼睛去觀察,用兒童的耳朵去傾聽,用兒童的心靈去感受。因此,我們要深刻地理解兒童、尊敬兒童,根據兒童的身心特點實施不同階段的教育,充分調動兒童學習的積極主動性,從而促進學生的生動、活潑和主動地發展。正如盧梭在書中所説:“要愛護兒童,幫他們做遊戲,使他們快樂,培養他們可愛的本能。你們當中,誰不時刻依戀那始終是喜笑顏開、心情恬靜的童年?你們為什麼不讓天真爛漫的兒童享受那稍縱即逝的時光,為什麼要剝奪他們絕不會糟蹋的極其珍貴的財富?他們一生的最初幾年,也好像你們一生的最初幾年一樣,是一去不復返的,你們為什麼要使那轉眼即逝的歲月充滿悲傷和痛苦?”

“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老師們,當我們為怎樣教育孩子而絞盡腦汁、黔驢技窮的時候,讓我們先解放自己,放手讓學生在自由的空間裏,在屬於他們自己的天空裏自然、快樂地成長!讓我們全方位接納兒童的世界,釋放孩子的天性,還孩子一片自由的天空!

《愛彌兒》讀書心得總結觀後感2022 篇19

盧梭的《愛彌兒》寫於1757年,是一部關於教育學説的名著。這本被譽為"只要柏拉圖的《理想國》與盧梭的《愛彌兒》留存在世上,縱令其他教育著述被毀,教育園地也是馥郁芬芳的"的不朽之作。此書主要敍述了虛構的貴族子弟愛彌兒從出生到成年各個時期的生理心理特徵,成長過程和教育方法,形象生動,是現代教育藝術的理論傑作。盧梭的《愛彌兒》共分五卷,他根據兒童的年齡提出了對不同年齡階段的兒童進行教育的原則、內容和方法。在第一卷中,着重論述對兩歲以前的嬰兒如何進行體育教育,使兒童能自然發展。在第二卷中,他認為兩歲至十二歲的兒童在智力方面還處於睡眠時期,缺乏思維能力,因此主張對這一時期的兒童進行感官教育。在第三卷中,他認為十二至十五歲的少年由於通過感官的感受,已經具有一些經驗,所以主要論述對他們的智育教育。在第四卷中,他認為十五至二十歲的青年開始進入社會,所以主要論述對他們的德育教育。在第五卷中,他認為男女青年由於自然發展的需要,所以主要論述對女子的教育以及男女青年的愛情教育。盧梭提出的按年齡特徵分階段進行教育的思想,在教育史上無疑是個重大的進步,它對後來資產階級教育學的發展,特別是對教育心理學的發展,提供了極可貴的啟示。盧梭教育思想的核心是自然教育理論,自然教育的目的是培養自然天性充分得到發展的"自然人",這種人實際上就是自食其力的小資產階級上層人物。這種思想強調教育必須順應兒童天性發展的自然歷程,即遵循兒童身心發展的特點,同時還要尊重兒童的個性特點。盧梭對此進行了論證,他將教育理解為"自然的教育"、"人的教育"和"事物的教育",後二者在遵循前者的基礎上實現三者的協調一致。盧梭的自然教育理論存在着天性至上,把教育視為自然生長等偏激的觀點,但在當時這種思想有着巨大的反封建教育的進步意義,這種強調兒童是教育主體的思想,開闢了現代教育理論的先河,他的論證初步觸及遺傳、環境、教育對人發展的作用問題。從培養自然人的目的出發,盧梭強調了勞動教育,視勞動教育為培養新人不可缺乏的途徑,希望兒童通過參加生產勞動,不但獲得勞動的知識技能,而且培養起對勞動和勞動人民的熱愛,這些思想不但在當時是進步的,今天也仍有意義。關於智育,盧梭認為讓兒童學習的知識要有用處,應是兒童的智力所能理解的;在他看來,教學的基本任務在於發展兒童獲取知識的能力、培養好奇心和興趣;他提出的教學方法包括直觀教學、發現式教學等等。綜觀盧梭關於教學的論述,其中雖不免有片面、偏頗之處,但也包涵着不少真知灼見。盧梭反對封建文化,他根據自然教育理論,認為兒童在12歲以前要遠離封建文化的影響,不要學習書本知識,而是進行感覺教育,讓兒童在各種活動中發展自己的感覺器官。盧梭的感覺教育把發展感官與讀書學習截然分開,當然失之偏頗,但他站在唯物主義感覺論的立場上,強調感覺訓練,在西方近代教育史上第一次詳細論證了外感官教育的意義、內容和具體方法,不僅具有歷史意義和價值,其中很多見解仍有益於今天的教育實踐。我覺得有一段話讓我感想最深:"大自然希望兒童在成人以前就要象兒童的樣子。如果我們打亂了這個次序,我們就會造成一些早熟的果實,它們長得既不豐滿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會腐爛:我們將造成一些年紀輕輕的博士和老態龍鍾的兒童。兒童是有他特有的看法、想法和感情的;如果想用我們的看

法、想法和感情去代替他們的看法、想法和感情,那簡直是最愚蠢的事情。"讀了盧梭的這段話使我們深深地體會到:我們應該順應兒童的自然發展,應該尊重兒童。因為兒童就應該有兒童的樣子,"玩"是兒童的天性,我們不應將兒童當作成人來看待,讓他們過早承受各種壓力。我們教育兒童絕不能拔苗助長,應該順其自然。如今的兒童,為了"打好升學的基礎"承受者沉重的知識學習的負擔,大量練習題鋪天蓋地地壓向他們。不少父母都望子成龍、望女成風,除了超負荷地要孩子讀書、寫字、計算外,還要求他們參加各種各樣的課外和假期的學習班,弄得孩子們沒有了自己得自由活動和愛好。這種心情和願望是可以理解的,誰不希望自己的子女有個美好的未來,真是可憐天下父母心呢,但是他們缺乏對孩子的瞭解,沒有遵循孩子生理和心理的成長規律,有時候父母還採取專制得手段來對待兒童,讓兒童不停地學,學一些他們根本究不感興趣的東西。如此的教育,在不情願的狀態下,兒童是不可能用心去學,也不會專注於這一方面的學習,更不會成為什麼才什麼家。相反會給兒童造成厭學的情緒,以及對父母的反感,最終成為教育的犧牲品。他們的世界失去了童年的光彩。我想:教育孩子的時候應該儘可能地尊重孩子的意願,讓他們自由地奔跑在原野上,盡情地哭笑打鬧。迴歸自然,讓孩子採天地之靈氣,集日月之精華,這樣培養出來的才是有靈性有個性的孩子。最後,我想説,教育如果只培養自然人是不行的,教育並非不顧社會和時代的發展而讓人性生物般地任性發展,而是要靠教育作為橋樑,把兒童引向社會。當然,如果我們現代的教育不顧天性的發展而硬把成人所需要的向兒童灌輸,是錯誤的;但像盧梭所説那樣放縱天性而忘掉社會需要,同樣也是行不通的烏托邦。每一個國家都是按照他所需要的或者生存規律需要的人才來塑造人,這是無可厚非的。教育的道路是曲折的,並沒有固定的模式和捷徑可走,我們只好在曲折中摸索!在《愛彌兒》中,字裏行間都透露着作者對"自由"的渴求,因此特別強調教育應以天性為師,而不以人為師,應使教育對象成為天性所造就的人,而不是人所造就的人。以今人的眼光看,這些思想不免有其侷限性:"自然"也是要受到拘束的,如果"聽任人的身心自由發展",兒童是無法學到系統的科學文化知識的。但瑕不掩瑜,盧梭以平等博愛的心懷教育他的愛彌兒,這個假想的孤兒幸福地生活在不被強迫的自由世界。但願,我們的每一個學生都是幸福的"愛彌兒"。

《愛彌兒》讀書心得總結觀後感2022 篇20

暑假時讀了《愛彌兒》這部偉大的著作。讀完之後,對我產生了很大的啟發不得不説,書中的理念對我來説是種衝擊。使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中。

盧梭的自然教育,就是要服從自然的永恆法則,聽任人的身心自由發展。因此,他認為,這種教育的手段就是生活和實踐,讓孩子從生活和實踐的切身體驗中,通過感官的感受去獲得他所需要的知識。自然教育密切相聯的,盧梭還主張對兒童進行勞動教育和自由、平等、博愛的教育,使之學會謀生的手段,不去過那種依高官厚祿的寄生生活,不受權貴的奴役,自由自在地享受大自然賦予的權利,人人平等,互助互愛。

這是多有哲理的話呀!人與人相處都是相互的,有付出才會有收穫。其實付出的時候不求收獲是一種更高的境界。我以後也要把這種美德當作一種人身目標。

《愛彌兒》是一本不尋常的教育著作,毫不掩飾地表達了自己主張人性本善,主張教育目的在於培養自然人,主張改革教育內容和方法,順應兒童的本性,讓他們的身心自由發展。

讀了盧梭的《愛彌兒》,作為教師感覺收穫很大.對我的教學工作有很大的啟發。

他主張採用實物教學和直觀教學的方法,反對抽象的死啃書本。這種自然教育,渴求的“個性解放”,這點對我們今天的教育工作者也有一定的教育意義,要讓兒童從個人活動中求得知識。冰心曾經説過:讓孩子像野花一樣自然生長。蔡志忠也曾經説過:讓孩子快樂地成為他自己。  呵護學生個性的花蕾,讓每個孩子都能快樂地成為他自己。這要在現實中做起來也許很難,但我會時時提醒自己把握好手中教育的羅盤,朝這個方向努力!

書中,還有這麼一段話,聽值得借鑑:“問題不在於教他各種學問,而在於培養他有愛好學問的興趣,而且在這種興趣充分增長起來的時候,教他以研究學問的方法。在這段時間,也正好使他慢慢養成持久地注意同一個事物的習慣。” 盧梭的這段話有三個關鍵詞,那就是“興趣、方法、習慣”。的確,任何事情都離不開這幾個詞。沒有興趣,就不會有動力。因此,興趣是前提。就拿孩子的學電腦來説吧,如果孩子不喜歡應用計算機,就是教給他再多的操作方法,我想也是枉然。那形成良好的操作習慣和操作能力就更不太可能了。那怎樣才能培養孩子的對事物的或學問的興趣呢?我認為應該保持孩子對事物或學問的好奇心和孩子在學習時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如孩子在學習起步時,教師應該不要吝嗇自己的讚賞,要給予孩子肯定,讓孩子對計算機的認、摸、用不斷加深其對計算機的瞭解。當孩子覺得計算機很有意思的時候,教師應該引導孩子學習認識計算機的操作,讓孩子在學習的過程中掌握自我學習的方法。自我不斷學習操作的過程就是養成習慣的過程,我想這樣的計算機教育不可能讓孩子學不會計算機的運用。

“一個教師!啊,是多麼高尚的人!……事實上,為了要造就一個人,他本人就應當是做父親的或者是更有教養的人。”盧梭的這種想法時時提醒我們注意,我是一個從事着高尚職業的人!所以,平時的教學當中應更加註重少年兒童思想情操的陶冶,開發智力,培養能力,一切從育人出發,發展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促進學生全面發展,主動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