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九範文幫

論語讀書心得體會及感想分享(精選29篇)

論語讀書心得體會及感想分享 篇1

《論語》的交友觀還有很多地方值得挖掘,但有一點好像沒有涉及到——如何處理一個朋友羣的關係。即,幾個人彼此都是朋友,三五成羣。這裏面就不僅存在單純的兩兩交往的問題,還包含更復雜的一對多,多對多的問題。

論語讀書心得體會及感想分享(精選29篇)

説了這麼多《論語》中的交友觀,由於《論語》主要記載的是孔子的思想,我倒對孔子的朋友產生了興趣。我想孔子應該有很多朋友。單就《論語》來看,我卻只找到兩處。一處是“原壤夷俟。子曰:‘幼而不孫弟,長而無述焉,老而不死,是為賊。’以杖叩其脛。闕黨童子將命。或問之曰:‘益者與?’子曰:‘吾見其居於位也,見其與先生並行也,非求益者也,欲速成者也。’”另一處就是上面提到過的“朋友死,無所歸,曰:‘於我殯’。”後者不知從何考證,前者看來只是孔子所“和”之人,並非所“同”之人。孔子有沒有純乎價值認同的“知己”呢?僅看《論語》,似乎沒有。子曰:“莫我知也夫!”子貢曰:“何為其莫如知子也?”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學而上達。知我者其天乎!”(憲問)退而求其次,孔子的學生中有沒有人能充當這一角色呢?有時,師生關係也可到達一種朋友關係。我不由自主地注意到了顏回和曾參。

從前,我之所以讀一本書是因為它來到了我的手邊,而書的主人又有耐心等待我一口氣或分幾天讀完它。後來,知道了有公共圖書館這等讀書的好地方,我也懶得去翻書目卡片,只是在開放閲覽室書架上隨手抓一本我能讀得進去的書。再後來,通過網絡,也約略知道近來新出的哪幾本書是值得一讀的,可我也往往只關注自己感興趣的,偶爾在瀏覽的網頁上碰到一兩本好書也都是大概的翻翻很少有時間和心情靜下心來看,相逢或相違全憑運氣。所以,我讀《論語》也只是因為選了《中西經典選讀》這門課於是從圖書館借了這本書。

人們常掛在嘴邊的話,我竟然不知出於《論語》。像“父母在,不遠遊。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慼慼,不在其位,不謀其政。道不同,不相為謀,任重而道遠,死而後已,朽木不可雕也。三十而立……”

我讀《論語》這部書,當然不是想從中覓得修身、齊家的孔門祕傳。我只是在這部書中認識了一個迂闊率性、明知其不可而為之的孔子,一個多才多藝、誨人不倦的孔子,一個食不厭精、懂得生活樂趣的孔子。學貫中西的學者們常把孔子和古希臘哲人蘇格拉底相提並論。蘇格拉底是被雅典民主政權處死的,據説是自由精神阻止他逃亡。但我更喜歡孔子的直言不諱:“道不行,乖桴浮於海”,這同樣是一種自由精神。打開《論語》去讀,像是穿越幾千年的時光隧道,看到羣雄逐鹿,爭霸天下的春秋時期,產生了孔子一個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言行論述了孝道、治學、治國、為政,為歷代君王所推崇,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儒家思想――中庸之道。他的思想言論不一定與我們今天所處的時代相吻合,但對於影響了幾千年的中國文化的經書,是有必要一讀的。

論語讀書心得體會及感想分享 篇2

《論語》一書比較真實地記述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也比較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儒家創始人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是仁、禮和中庸。《論語》的語言簡潔精煉,含義深刻,其中有許多言論至今仍被世人視為至理。《論語》以記言為主,論是論纂的意思,語是話語,經典語句,箴言,論語即是論纂(先師孔子的)語言。《論語》成於眾手,記述者有孔子的弟子,有孔子的再傳弟子,也有孔門以外的人,但以孔門弟子為主。《論語》是記錄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書。作為一部優秀的語錄體散文集,它以言簡意賅、含蓄雋永的語言,記述了孔子的言論。《論語》中所記孔子循循善誘的教誨之言,或簡單應答,點到即止;或啟發論辯,侃侃而談;富於變化,娓娓動人。

《論語》裏的每一句話都很短,但是其中藴涵的道理卻很深遠,仔細品之,總會從中發掘出很多適用、通用的道理,它以深入淺出的形式告訴我們怎樣工作、學習和生活,怎樣做人、交友和處世。

《論語》並不只是中國眾多古典文學中可有可無的一部分,我覺得中國配得上聖賢之稱的也就只有孔子了。也許只有用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這句話才能夠表達對孔子的無限的崇敬之情。孔子以其獨特的人格魅力深深地吸引着眾多愛好古典文學之士,從孔子的出生生而首上圩頂,故因名曰丘雲到孔子以《詩》、《書》、禮、樂教,弟子蓋三千焉。

弟子問孔子説:老師,以德抱怨何如子曰:何以報德一個人已經以德報怨了,那他還拿什麼抱人家的恩德呢當別人對你好時,你該怎樣辦呢以德抱怨不可取,但以怨報怨也不可取,因為怨怨相報何時了還是以直抱怨,以德報德!如果有他人有負與你,對不起你了,用你的正直、耿介對待這件事,但是要用你的恩德,你的慈悲、去回憒真正給你恩德和慈悲的人。用你的公正、率直、耿介、磊落的人格去坦然地應對這一切,即不是德也不是怨。人生有限,生也有涯。把我們有限的情感,有限的才華用在最就應使用的地方。

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訉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意思是説,為人子,為人弟者,在家裏孝敬父母,在外面敬愛兄長,言行謹慎而且守信用,博愛大眾,親近有仁德的人。做到這些後,還有剩餘的精力,就在去學習文獻的知識。很好的闡述了躬行與學文的關係。説明了做人要以德為先。也就是《論語》中説的仁,我們這天説的德乃為人之根本。道德實踐也是學,與文獻知識是一脈相承的。

孔子的學生司馬牛以前問過老師説:老師啊,敢問君子,一個君子的狀態什麼樣呢老師回答得很簡單,四個字,叫做不憂不懼。這就是君子了太簡單了吧那老師又反問了他一句説:內省不疚,何憂何懼啊一個人如果自我反省,內心沒有歉疚,上不愧蒼天祖先、下不愧子女父母,那麼自己的內心有什麼可內疚的老百姓講一句話説:為人不做虧心事,半夜敲門心不驚。這就是一種生命的坦然。孔子説,如果在當今社會,外在有如此多紛擾的聲音,我們偏偏困頓於一派喧囂之中,但是叩問內心,無憂無懼,這容易嗎這還不夠做一個君子嗎所以其實我們不要以為説君子就必須要兼濟天下、建功立業,於社會士工,做出大輝煌的人才配這個稱號。其實一個君子首先應對的是自己的心,有一份生命樸素的坦然。這對於這天的人來講,可能很艱難,因為我們面臨的每一個時刻都在變化。這種變化會讓我們充滿了迷思。

孔子有一句話:事君數,斯辱矣;朋友數、斯疏矣。數,寫出來是數字的數,也就是過於密集的意思。事君數,指一個人在工作上對你的領導的態度:對你的上司老闆,你對他有言必從,不管是夜裏三點還是五點,他叫你就到,所有的事情你從來不違背。你想我這麼對他,他就應對我個性好吧錯!他會認為你的人格沒尊嚴,離你招致羞辱不遠。這叫斯辱矣。因為他覺得你是仰望他的。我們有一句諺語説得好。當一個人在仰望他人的時候,其實他自己在跪着。你怎樣樣能夠不仰望就是你自己站起來。所以其實你對什麼人都不要做到數。你去這樣失去自我的尊嚴去伺候領導,那最後會招致羞辱。朋友呢大家覺得朋友之間無所謂了吧多好都沒關係。有一些男朋友説,我去我哥兒們家,我經常喝得酩酊大醉,我在他們家能夠把他的冰箱翻得亂七八糟,他家和我家一樣。有些女朋友,一跟老公吵架了去找閨中密友,一把鼻涕一把淚地把什麼樣保密都對人講。那閨中密友就出主意,説你離開這個男人吧,你離婚算了。其實這樣的朋友都必須好嗎孔子説:朋友數,斯疏矣。朋友要走到這麼近的時候,就是疏遠的開始。為什麼呢因為人與人之間,永遠要以個體生命的獨立尊敬為前提,包括父母對孩子。

在以後的學習、工作、處世中,我們要學習孔子那種以直報怨,以德報德的寬容之心;學習那種事君數,斯辱矣。朋友數,斯疏矣的謹慎;學習那種恥其言而過氣行的行為方式。讓我們也學會先人的事父母,能竭其力,與朋友交,言而有信的愛仁之心;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的好學精神;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的豁達、樸素與和諧;學習那種常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的誠信精神;體會到未若貧而樂,有道而正焉的快樂。總之,讓我們成長為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合格的接班人。

論語讀書心得體會及感想分享 篇3

孔子講究孝道,孝成為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今天的人們卻在褪色,對其講孝是非常必要的,讓他們明白孝是為人之本。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

“事父母能竭其力;”等。即孔子説;“當他父親在世的時候,要觀察他的志向;在他父親死後,要考察他的行為;若是他對他父親的教誨長期不加改變,這樣的人可以説是盡到孝了。”這裏講了什麼是孝,同“事父母能竭其力”有些不同。雖然事父母能竭其力,但在社會上做事,或是_或是搶劫,觸犯法律,使父母擔心、憂心,這也不能算是孝。父母都希望子女比自己強,具有良好的品德,這是父母教育子女的出發點。所以為父母提供豐厚的物質不是孝的根本,如果能夠按照父母的意願、教誨行事做人,對得起父母才是真正的孝。

治學方面,孔子的“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知之為不知,不知為不知,敏而好學,不恥下問,三人行必有我師,博學而篤志,切問近而思”。不正是一種謙虛、嚴謹、實事求是,鍥而不捨的治學態度嗎?治學的方法他講究温“故而知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他覺得學而實習之不亦説乎。”同時孔子認為“好仁不好學,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學,其蔽也蕩。好信不好學,其蔽也賊……”可見學習的重要性,治學是仁信的基礎。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敏而好學,不恥下問。”這是《論語》六則中給我感觸最深的兩則。前一則是説幾個人走在一起,那麼其中必定有可以當老師的人;後一則告訴我們敏捷而努力地學習,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請教為恥。這兩句話雖然出自兩千多年前的孔子之口,但至今仍是至理名言,意義至大。“三人行,必有我師焉。”這句話包含着一個廣泛的道理:能者為師。在我們日常生活中,每天都要接觸的人甚多,而每個人都有一定的優點,值得我們去學習,亦可成為我們良師益友。就説我們班上的吧。在這個近80人的班集體裏,就有籃球上的猛將、繪畫巧匠、書法好手、象棋大師。有的是上曉天文,有的是下通地理;有的是滿腦子的數字;有的能歌善舞……多向我們身邊的這些平凡的人學習,就像置身於萬綠叢中的小苗吸收着豐富的養分。高山,是那樣地雄偉,綿延;大海是那樣地壯麗無邊,山之所以高,是因為它從不排斥每一塊小石;海之所以闊,是因為它積極地聚集好一點一滴不起眼的水。若想具有高山的情懷和大海的淵博,就必須善於從平凡的人身上汲取他們點滴之長——“三人行必有我師焉”。一個幾歲的小朋友當然不如四十開外的教育家;平民百姓同樣沒有史學家的見識廣博……但是正是這樣的“不恥下問”而造就了許多偉人。

論語讀書心得體會及感想分享 篇4

説到對《論語》的瞭解,只有在中學學習《論語》六則的時候有些初步的認識,真正對《論語》感興趣,那是女兒參加孔廟讀經班以後,為了鼓勵孩子學習,我也專門借了有關《論語》的書來看,不讀不知道,一度停不了。真的感覺到回味無窮,受益匪淺。像“父母在,不遠遊”、“不在其位,不謀其政”、“道不同,不相為謀”、“任重而道遠”、“朽木不可雕也”這些人們常掛在嘴邊、耳熟能詳的話,以前我竟然不知出於《論語》。讀了《論語》這部書,我認識了一個迂闊率性、明知其不可而為之的孔子,一個多才多藝、誨人不倦的孔子,一個食不厭精、懂得生活樂趣的孔子。他的言行論述了孝道、治學、治國、為政,還有他的儒家思想中庸之道,為歷代君王所推崇。雖然他的有些思想言論不一定與我們今天所處的時代相吻合,但對於影響了中國文化幾千年的東西,肯定有它的可取之處。

孔子講究孝道,“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事父母能竭其力”等等都能體現孔子的孝道思想。現在看來,身為人子,就應該對父母盡孝,這是天經地義的事情,同時也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但是世人也有不贍養父母、_老人的行為出現,這就連最基本的社會道德都已淪喪,就更談不上孝道了,只能作為反面教材,受到人們的譴責。

在治學方面,孔子談的就更多了。像“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知之為不知,不知為不知”、“敏而好學,不恥下問”、“三人行必有我師”這些回憶起來依舊朗朗上口的名句不正是一種謙虛、嚴謹、實事求是,鍥而不捨的治學態度嗎?其中“三人行,必有我師焉。”這句話包含着一個廣泛的道理:能者為師。在我們日常生活中,每天都要接觸的人甚多,而每個人都有一定的優點,值得我們去學習,亦可成為我們良師益友。就説我們周圍的人吧,就有籃球猛將、繪畫巧匠、書法好手、象棋大師;有的是上曉天文,有的是下通地理,有的是精通數理化,有的又滿腦子詩詞歌賦;還有的能歌善舞……多向我們身邊的這些平凡的人學習,就像置身於萬綠叢中的小苗吸收着豐富的養分。高山,是那樣地雄偉綿延,它之所以高,是因為它從不排斥每一塊小石;大海是那樣地壯麗無邊,海之所以闊,是因為它積極地聚集好一點一滴不起眼的水。若想具有高山的情懷和大海的淵博,就必須善於從平凡的人身上汲取他們點滴之長——“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同時孔子認為“好仁不好學,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學,其蔽也蕩;好信不好學,其蔽也賊”也可見治學是仁信的基礎,體現了學習的重要性,為我們今天如何求學指明瞭方向,提供了方法,是值得我們借鑑和發揚的。

論語讀書心得體會及感想分享 篇5

最近,我讀了不得一本《論語》。剛開始,我覺得沒意思,就沒在意。下午,閒着沒事,我隨手翻了翻,覺得有點趣,就靜下心來認真地讀了幾篇。我是越來越喜歡這本書了,其中第一篇給我的印象最深,文章這樣寫道:學而時習之,不亦説(同悦)乎?意思是説學習以後,能在必須的時候温習它,不也感到很高興嗎?這正是我學習上就應做到的。

在學校,老師每一天都會給我們講授很多知識。我沒有過目不忘的本領,時間一長,就會忘記許多。如果經常翻開書温習一遍,就能牢牢地記住。記得有一次聽《超強記憶學習法》電視講座,那位老師這樣教我們:一堂課下來,下課時用三十秒回憶本堂課學習的重點;一天下來,花三分鐘回顧這一天學習的重點;一週下來,花十分鐘回憶本週學習的重點;一個月下來利用一小時回憶本月學習的重點。他所説的正是學而時習之的道理,學習的樂趣正是因為記住很多知識而得到快樂,也就不亦説乎了。

我愛讀書,更愛讀《論語》這樣的好書。它讓我懂得了許多做人的哲理。

論語讀書心得體會及感想分享 篇6

這周,同學們學習了《(論語)十則》這篇課文,這篇課文是二千多年前的偉大教育家,也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孔子和他的弟子的一篇語錄。這其中給我感受最深的兩則是:“三人行,必有我師焉”、“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前一則是説幾個人在一起行走,那麼他們之中必定有人是我的老師;後一則告訴我們要實事求是,學習也是同樣的道理,要以誠實為先,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才是真正的智慧。這兩句話雖然出自二千年前的孔子之口,但在今天,是同樣具有教育意義。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這句話包含着一個道理:能者為師。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每天都要接觸到許多人,而每個人都有許多長處,值得學習,可以成為我們的良師益友。拿我們的班來説吧,在這個60人的集體裏,就有許多小“能人”:有的擅長繪畫,有的寫着一手好字,有的是籃球場上的闖將,有的是象棋盤上的英雄,有的富有數學家般敏捷的思維,有的具有歌唱家的天賦……多向他們學習學習,多向他們的長處靠攏,正所謂“揚長避短”。這樣不就可以使我這株置身於萬頃細田中的小苗增添一些知識的養分嗎?

如果你想具有大海般淵博的知識,就應善於從生活中尋找良師益友,吸取他們的點滴長處。如果説拜能者為師是理所當然的話,那麼“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就容易做到了。首先,你得放下自己那份強烈的虛榮心,不要為了一時渴望得到榮耀,而不懂裝懂,其結果只是無聊而又可笑的。

朋友們,讓我們拜能者為師,且不要不懂裝懂。這樣,成功的大門才會時刻向我們敞開!

論語讀書心得體會及感想分享 篇7

在現在社會中,所謂的孔孟、老莊已經離人們越來越遠,聖賢與經典也逐漸模糊,紛繁世界的庸俗煩瑣和思想的高貴純粹似乎缺少了一些必要的鏈接。而於丹教授以白話詮釋經典,以經典詮釋智慧,把兩千多年前的論語用一個現代人對社會,對生活,對人生的感悟演繹出來,灰色的孔子一旦鏈接了這個多彩的世界,催生而出的是一種純粹的積極的態度,是道德品性、情感智慧的昇華。讀于丹説論語,讓我領略到的就是這樣一種智慧,是對自己的得失缺憾的正確對待,是對身邊朋友的理智看待,是一種心態,一種融入在現在社會中的理性道德。

“每個人的一生中都難免有缺憾和不如意,也許我們無力改變這個事實,而我們可以改變的是看待這些事情的態度。”于丹給我們講述的《論語》的精華之一,就是告訴我們,如何用平和的心態來對待生活中的缺憾與苦難。“如果你因為錯過太陽而哭泣,那麼你也將錯過星星了。”承認現實的不足之處,並通過自己的努力去彌補這種不足,這就是《論語》告訴我們對待生活缺憾的態度。

人們常説,在家靠父母,出門靠朋友。社會環境中朋友是最重要的,從你的朋友身上可以照見自己的影子。其實人這一生有什麼樣的朋友直接反映他是一個什麼樣的為人,好朋友就是一本書,他可以打開整個你的世界。我們經常説物以類聚,人以羣分。什麼樣的人你只要觀察他的社交圈子,從這樣一個外在環境是可以看到他自己內心價值取向。

平時,總喜歡看一些純文類的書籍、目的也是想淨化自己的心靈,盪滌內心的浮躁,但這種借之外力的注意力轉移較之於自內而外的因“三省吾身”而泰然自若的從容實則“其遠差矣。”能將一部《論語》經典講得深入淺出,顯示了作者深厚的國學造詣。在“君子之道”章節,作者對君子進行了精闢講解。但書中有個觀點讓我費解,“君子的社會角色是變通的、與時俱進的。一個君子重要的不在於他的所為,而在於他所為背後的動機。他們是社會的良心。”用動機而不是用行為判斷人,這是早已被唾棄的謬論,讓人聯想起衞道、道德殺人等不雅字眼,作者放在自己鍾情的君子身上所為何來?歷史上心懷悲憫手舉利刃和流着眼淚殺人的人着實不少,莫非他們也是君子?不知該敬佩還是同情作者,一位《論語》的信徒,卻無心快語道破了“君子”的偽善本質。

大家別以為,孔夫子的《論語》高不可及,現在我們必須得仰望它。這個世界上的真理,永遠都是樸素的,就好像太陽每天從東邊升起一樣;就好像春天要播種,秋天要收穫一樣。《論語》告訴大家的東西,永遠是最簡單的。《論語》的真諦,就是告訴大家,怎麼樣才能過上我們心靈所需要的那種快樂的生活。説白了,《論語》就是教給我們如何在現代生活中獲取心靈快樂,適應日常秩序,找到個人座標。這就是于丹教授《論語心得》給我們的啟迪。全書以白話詮釋經典,以經典詮釋智慧,以智慧詮釋人生,以人生詮釋人性,以人性安頓人心。穿越兩千多年的時間隧道,體悟經典的平凡智慧。相比易中天的《品三國》更好一些,她的語言沒有易中天那樣幽默,但絕對值得思考。

于丹教授的《論語心得》是從天地人之道説起的。從盤古開天地這種變化最終達到的一個境界,叫做“神於天,聖於地”,她説:這六個字其實是中國人的人格理想:既有一片理想主義的天空,可以自由翱翔,而不妥協於現實世界上很多的規則與障礙;又有腳踏實地的能力,能夠在這個大地上去進行他行為的拓展。……理想主義與現實主義就是我們的天和地。有了這樣一個大的宇宙觀,再將心靈之道、處世之道、君子之道、朋友之道娓娓道來,全方位地解讀了孔子及論語的思想以及這種思想對於現代人、普通人及現代社會的需要。

我們從小接受的就是儒家的“仁,義,禮,自,信”的倫理教育,從孔融三歲讓梨的尊禮,守禮,到范仲淹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憂患意識,無不顯示着儒家學説對國民成長過程中千絲萬縷的滲透。幾千年來世人仍願意尊奉孔子,把他的話作為座右銘,作為修身養性的準則,我想這與孔子的“直道而事人,何往而不做黜!”的思想有着密切的關係。

《論語》終極傳遞的是一種態度,是一種樸素的、温暖的生活態度。品味人生,修身養性,其目的正是要在愉快地生活中度好這一輪迴。淡泊的襟懷,曠達的心胸,超逸的性情和閒適的心態去生活,將自己的情感和生命融入自然狀態,這樣才無愧與祖先,也才能如孔夫子教導我們快樂地生活的祕訣那樣,去找到你內心的安寧。

論語讀書心得體會及感想分享 篇8

這個假期,我讀了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論語》,這部包羅萬象、詮釋了孔曰成仁,孟曰取義的經典作品,令人無一不回味無窮,否則,何以流芳千古,為世人所稱道呢?“學而識習之,不亦説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這句話是《論語》中第一篇第一句,其意思是學習時常温習,不也高興嗎!有朋友從遠方來,不也歡樂嗎!別人不瞭解我,我並不抱怨,不也是君子嗎!我想:我們在學習新知識的時候不忘記温習以前的知識,這樣我們必須會提高的。今年8月在我國北京舉行了第29屆奧運會,使我對“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這句話感觸異常深。這是我國第一次舉辦奧運會,共有204個成員國參加,可惜文萊缺席,本來能夠實現奧林匹克大家庭的大團圓。在開幕式上,舞者一遍遍地高呼“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四海之內皆兄弟“,這聲音將中國人民的熱情好客傳遞給全世界人民,向全世界發出盛情邀請。當各國運動員入場時,我發現雖然他們的膚色不一樣,可是他們有着同樣的心境:一張張笑臉將他們內心的喜悦和友好表露無遺。接下來的比賽雖然很激烈,但大家都在友好中度過,這是一屆圓滿而成功的奧運會!

如果大家都能象孔子提倡的熱情好客,寬容待人,那麼世界不就太平了嗎?世界上再也看不到戰爭的硝煙,所有國家的人們都能像一家人一樣生活在地球村,相親相愛地,這不是很好嗎?“三人行必有我師焉”這也是《論語》中讓我感觸很深的一句話,其意思是:幾個人走在一齊,其中必須有我的教師。在我們日常生活中會遇到許多人和事,每個人都有自我的長處,都有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僅有做到謙虛好學,不自滿,自我才能不斷提高。正是這樣“不恥下問”造就了許多偉人。

《論語》講述了中國千年以來所傳承的正統學派的真諦,這是一部讓人終身受益的經典著作。

論語讀書心得體會及感想分享 篇9

論語》在歷史上的享有一定的盛名。直至今天,《論語》依然為人人所傳頌。而我卻很好奇,我裏孔子所説的君子到底相差多少呢?於是我打開了《論語》。

讀了《論語十則》的第一句,我覺得我做到了“學而時習之”,但卻從未感受到那份快樂。也許,只有真正熱愛文學,求知若渴的人才會感受到那份快樂。“有朋自遠方來”只是在同學之間玩些文學遊戲吧。“人不知而不愠”對於我來説,讓我感到自己是一位“君子”。這奇妙的成就感,好像就是對我最好的鼓勵。

曾子的“每日三省吾身”,我卻沒有做到。以後我也要進行多次的自我反省,像古人曾子那樣學習,這樣才能更好的總結,才能有更大的進步。

而所謂“温故而知新”,我只是在複習課文的時候,腦海中隱約會出現一些新的理解。

勞動要與休息結合,學習也要與思考相結合。如果只學習而不思考,就會迷惑而無所得;只思考而不學習,就會陷入邪説的危險。

知道就説知道,不知道就説不知道,這才是聰明的。做人就是要實事求是。

見到賢人就向他學習,希望能和他看齊。這種力爭上游的思想應該是每個人都應具備的。

我們要像一切有優點的人學習。

雖然我沒有做到胸懷寬廣,意志堅強,但我麼還要為實現“任”的理想努力奮鬥。

而在我所讀的所有至理名言中,我最喜愛的就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句也是孔子儒家思想的精髓,這是孔子對當時帝王的真心勸誡,可惜當時真正理會並使用的卻不多。他們依然是“己所不欲,施與人”在當時幾千年前的思想中能夠明白的估計只有像孔子這樣的大賢吧。而再看如今,卻依然不能明白這句話的真諦。

《論語》是當時思想的巔峯著作,也是我們如今需要學習的做人準則。以史為鏡,這面鏡子將帶你照向更遠的未來!

論語讀書心得體會及感想分享 篇10

《論語》是根據春秋戰國時期的孔子與他的學生日常言語所撰寫的。孔子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他在思想上主張“仁”,在教育上主張“有教無類”“因材施教”。就是因為有孔子才會有今天的《論語》。《論語》集治國、修身、齊家、平天下於一身,是中國古代文化的精華所在。宋人趙普也曾説過這樣一句話“半部論語治天下”,可見〈論語〉一書的用處之大了。 《論語》的內容以倫理教育為主,包括哲學、歷史、政治、經濟、藝術、宗教等方面,從中可以看出許多當時社會的政治生活情況,孔子對政治的見解、對社會的設想、對教育的主張,也可以看出孔子和他的弟子們的人格修養、治學態度和處事方法。

《論語》語句言簡意賅,哲理深藴,發人深省。不少語句歷代沿用,已成為格言或成語,如:吾日三省吾身、見義勇為、既往不咎、不恥下問、三思而後行、舉一反三、任重而道遠、欲速則不達等。有些片段,如“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頗具抒情意味。 《論語》教了我們許多學習方法、學習態度如“學而時習之”、“温故而知新”、“學而不是則罔,死而不學則殆”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等。還教了我們許多修身做人、為人處事的態度,如“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等。

我讀《論語》這部書,當然不是想從中覓得修身、齊家的孔門祕傳。我只是在這部書中認識了一個迂闊率性、明知其不可而為之的孔子,一個多才多藝、誨人不倦的孔子,一個食不厭精、懂得生活樂趣的孔子。學貫中西的學者們常把孔子和古希臘哲人蘇格拉底相提並論。蘇格拉底是被雅典民主政權處死的,據説是自由精神阻止他逃亡。但我更喜歡孔子的直言不諱:“道不行,乖桴浮於海”,這同樣是一種自由精神。打開《論語》去讀,像是穿越幾千年的時光隧道,看到羣雄逐鹿,爭霸天下的春秋時期,產生了孔子一個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言行論述了孝道、治學、治國、為政,為歷代君王所推崇,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儒家思想――中庸之道。他的思想言論不一定與我們今天所處的時代相吻合,但對於影響了幾千年的中國文化的經書,是有必要一讀的。

一、天地人之道

孔子説:“天人合一”。這種天人合一就是人在自然中的和諧。這就是我們學習這本書後,我們應該追求的和諧。

孔子教育學生時態度是平和的,心中是有信念的。

談到“怒”指得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就是説自己不想幹的事,你就不要強迫給別人幹。而“仁”解釋是“關愛別人,就是仁;瞭解別人,就是智。”當看到這裏我不敢問自己我對別人做到“仁”了嗎?我只問自己對自己學習、交友做到“仁”了嗎?我真的從心裏關愛我的身邊的人嗎?真的做到了解每一個身邊人嗎?我認真的審視並認真反省了自己。

二、心靈之道

于丹在“心靈之道”中這樣説道:“人首先要能夠正確面對人生的遺憾,要在最短的時間內接受下來,而且要用內心的淡定與坦然彌補遺憾。”因此我們在與人接觸的時候要先讓自己的心平靜下來。不要把自己不良的情緒傳染給別人。平靜自己煩躁的心情,于丹是這寫到的“當不幸降臨了,最好的方法就是讓它儘快的過去,這樣你才會騰出更多的時間去做更有價值的事情,你才會活得更有效率,更有好心情。”

不僅我們有一個好的心態,還要把這種好的心態傳播出去。在今天這麼一個競爭激烈的時代,保持良好的心態比歷史上任何一個時期更加重要。要明白在這個時代無論做什麼都要有一個坦蕩蕩的胸懷。

三、處世之道

現在我們生活的環境是相對獨立的,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生活圈。我們如何和自己周圍的人相處呢?如何適應這樣的社會?于丹在“論語”心得中是這樣説的:“無論對朋友還是對領導,都要保持一定的距離,掌握好親疏的分寸。距離和獨立是一種對人格的尊重,這種尊重即使在最親近的人中間也應該保有最美的境界。”

除了有正確的交際觀點,我們在為人處世上還要自我做起。在與別人交談或評價他人時要先考慮一下自己是否有資格去評價他人。所以我們在為人處世上應該時時刻刻要遵循于丹“論語”心得中提出的“多思、多想、多聽、多看、謹言、慎行”。在學習中努力做到少説多做,做事要積極,説話要謹慎。在遇到問題和處理問題時説話要用腦子,做事要考慮後果。用這種“不在其位,不謀其政”的處世心態要約束自己要求自己。並貫穿到教學中去,使學生能從自己的觀念中提前適應社會。無論以後在社會中做什麼工作都能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真正做到在其位,謀其政。

四、君子之道

于丹在“論語”心得中就孔子提出的“君子”談了自己的三點認識,她認為作為君子要具備三種境界:第一種境界是做一個善良的人,不怨天、不尤人。第二種境界是無恆產而有恆心。第三種境界是矜而不爭,羣而不黨。

首先是第一種境界,我認為做一個善良的人不只是“君子”應具有的境界。而且還是我們為人的根本,做人的標準。可能我們無法做到不怨天、不尤人。但是于丹告訴我們我們的生命是有限的,不要讓我們的有限生命在苛責外在的世界中度過。另外不要只一味的抱怨外界的環境,我們自己的身上也需要這種“苛責”。

五、敬孝之道

孝成為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今天的人們卻在褪色,對其講孝是非常必要的,讓他們明白孝是為人之本。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

“事父母能竭其力;”等。即孔子説;“當他父親在世的時候,要觀察他的志向;在他父親死後,要考察他的行為;若是他對他父親的教誨長期不加改變,這樣的人可以説是盡到孝了。”這裏講了什麼是孝,同“事父母能竭其力”有些不同。雖然事父母能竭其力,但在社會上做事,或是貪污或是搶劫,觸犯法律,使父母擔心、憂心,這也不能算是孝。父母都希望子女比自己強,具有良好的品德,這是父母教育子女的出發點。所以為父母提供豐厚的物質不是孝的根本,如果能夠按照父母的意願、教誨行事做人,對得起父母才是真正的孝。

六、求學之道

孔子的“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知之為不知,不知為不知,敏而好學,不恥下問,三人行必有我師,博學而篤志,切問近而思”。不正是一種謙虛、嚴謹、實事求是,鍥而不捨的治學態度嗎?治學的方法他講究温“故而知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他覺得學而實習之不亦説乎。”同時孔子認為“好仁不好學,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學,其蔽也蕩。好信不好學,其蔽也賊”可見學習的重要性,治學是仁信的基礎。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敏而好學,不恥下問。”這是《論語》六則中給我感觸最深的兩則。前一則是説幾個人走在一起,那麼其中必定有可以當老師的人;後一則告訴我們敏捷而努力地學習,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請教為恥。這兩句話雖然出自兩千多年前的孔子之口,但至今仍是至理名言,意義至大。“三人行,必有我師焉。”這句話包含着一個廣泛的道理:能者為師。在我們日常生活中,每天都要接觸的人甚多,而每個人都有一定的優點,值得我們去學習,亦可成為我們良師益友。高山,是那樣地雄偉,綿延;大海是那樣地壯麗無邊,山之所以高,是因為它從不排斥每一塊小石;海之所以闊,是因為它積極地聚集好一點一滴不起眼的水。若想具有高山的情懷和大海的淵博,就必須善於從平凡的人身上汲取他們點滴之長——“三人行必有我師焉”。一個幾歲的小朋友當然不如四十開外的教育家;平民百姓同樣沒有史學家的見識廣博但是正是這樣的“不恥下問”而造就了許多偉人。

孔子的“君子愛財,取之有道,居敬興簡,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我想對各行各業的人們都有所啟發。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意思是指孔子説:“弟子在家就孝順父母;出門在外,則謙恭有禮,對人如兄弟一般,謹慎而誠實可信,要廣泛地去愛眾人,親近那些有仁德的人。這樣躬行實踐之後,還有餘力的話,就再去學習知識,。”即在家要孝敬父母,在外在團結友愛,有愛心,以賢德的人為榜樣,不斷激勵自己,努力實踐,完善自己的道德修養,這些做人的立身原則做好了以後,再學習文獻知識,以開闊視野,豐富思想。“德,人之本也,本立而道生。”

仁義禮智信,國人都按這一標準去做,社會會更加和諧,我們的國家會成為文明、昌盛、禮儀之邦。

《論語》讀書心得相關文章:

1.論語讀書心得500字

2.《論語》讀書筆記

3.兩篇優秀《論語》讀書筆記5000字

4.《論語》讀後感

5.《論語》讀書筆記

6.論語讀書筆記

論語讀書心得體會及感想分享 篇11

讀聖賢書,立君子品,做有德人。

幾千年的中華文化,沉澱在一本散發着油墨書香的《論語》之中,任憑他在歲月的風箱裏被剝落的斑駁朱漆,任憑他在時間的長河中刷洗的一字不剩,然而這其中的靈魂所包含的所有美麗文化都以他安詳的姿態靜靜的躺在那泛黃的紙張上。像陽光,播撒我心中知識的種子;像雨露,滋潤我向善的靈魂。

讀《論語》,本只是為了完成老師看好書,寫讀後感的任務,可看着看着竟在書中發現了一個個靈魂,一個個穿梭於“仁”、“學”、“君子”與“小人”之間的靈魂。我還看見了一個“君子坦蕩蕩”的孔子,一個“學而時習之,不亦説乎”的孔子,一個“剛、毅、木、訥”的孔子,一個“敏而好學,不恥下問”的孔子,一個“事父母能竭其力”的孔子,一個……

孔子是很講究學的,在他的《論語》中就有學而篇。“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告訴我們“學”與“思”之間的相輔相成:“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告訴我們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樣的學習態度才會進步;“學而時習之,不亦説乎”告訴我們其實學習也是一件十分快樂的事,重要的是把握好自己的心態;“敏而好學,不恥下問”告訴我們要謙虛、嚴謹、實事求是,鍥而不捨地治學:“温故而知新”告訴我們學了就要重新再複習一遍才能學到更多的東西……

同樣的,孔子也是個孝子,大愛存在他的心中,不只是對人民的博愛,還有對長輩們的孝愛。可是如今的人們漸漸地對孝這個字的認識越來越淡薄,原本閃光的字眼逐漸褪色,逝去了原本的光彩,而人也就因此這樣墜入了一個他們自認為的美麗卻又失重的世界。孔子説:“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這句話完全顛覆了平日裏人們眼中的孝子形象。也許你以為孝就是聽父母的話,幫父母幹活,有好吃的就給他吃,那你可就大錯特錯了!孝,是在心理上的安慰,而不是物質上的豐富;是對得起父母的期望,而不是為了他們的期望而去做一些損害道德的事情;是愛自己,而不是不顧自己的安危讓父母擔心、憂慮。

在《論語》中有一句話令我深思熟慮:“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是啊,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才能,就是我們班這個小小的集體也會有“姚明”“王羲之”“達芬奇”“宋祖英”“華倫庚”“冰心”等。有的人學習不好,可是籃球卻是動若脱兔;有的人體育不好,可是書法卻是龍飛鳳舞;有的人書法不好,可是繪畫卻是栩栩如生;有的人繪畫不好,可是唱歌卻是娓娓動聽;有的人唱歌是五音不全,卻是滿腦子的數學;還有的人對數字一點兒也不感興趣,倒是寫起作文來便妙筆生花了……都説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這話不假啊。每個人的優點都值得我們去學習,每一個不起眼的普通人都能夠成為我們的良師益友,教導我們,使我們更上一層樓。我們要多向我們身邊的所謂平凡人學習他們好的一面,就像是置身在一片樹叢中的一小株嫩苗,在旁邊許多的植物滋養下茁壯成長,並且長成一棵堅韌不拔的大樹。樹之所以高大,因為有了嫩苗;山之所以偉岸,因為有了石子;海之所以壯闊,因為有了水滴;人之所以閃光,因為有了那些所謂的平凡人!

《論語》是道德與智慧的凝結,是中華文明的匯聚,是一位諄諄教導的老師教會了我們為人處事的道理,更是引領我麼向上的階梯。

薄書一本,細讀一遍,終生無悔。

論語讀書心得體會及感想分享 篇12

《論語》的真諦,就是告訴大家,怎麼樣才能過上我們心靈説需要的那種快樂生活。主要講述了天地人之道、心靈之道、處事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和人生之道。書中每一個故事都告訴了我們許多人生的哲理和處事做人的道理。

于丹老師帶我們超越時空,把一位兩千年前的聖人引領到了眾人眼前與今人對話。孔子沒有聖賢的架勢,樸素平和、平易近人,時時傳遞一種樸素、温暖的生活態度。她把深奧的道理講的淺顯易懂,真正走進了我們的心裏。

“該放下時且放下,你寬容別人,其實是給自己留下來一片海闊天空。”對於我來説,大的就是工作中,小的就是家庭中,同志之間、夫妻之間,一些生活中的瑣事,抑鬱於胸。“胸懷無限大,很多事情自然就渺小了。”面對人生的遺憾,我們要在最短的時間內接收下來,不要糾纏在裏面,一遍又一遍地問天問地,這樣只能加重你的痛苦。

于丹老師在論語心得中講了一個故事:一座寺廟裏供着一個花崗巖雕刻得非常精緻的佛像,每天都有很多人來佛像前膜拜。而通往這座佛像的台階也是跟它採自同一座山體的花崗巖砌成,台階不服氣地對佛像提抗議:我們本是兄弟,憑什麼人們採着我們去膜拜你?你有什麼了不起?佛像淡淡地説,因為你只經過了四刀就走上了今天的崗位,而我經過了千刀萬剮才成佛。

我讀後眼前一亮,我們過去總是喜歡與他人相比,為什麼你我一起參加工作,你今天如此輝煌?往往比的都是自己的缺失和他人的所得,而忽視了他人付出的努力、做出的貢獻、肩負的責任、承受的壓力。想得到他人所得背後的付出,千刀萬剮與四刀相比相差何其大,這樣比起來我的內心就平和多了,怨氣自然就少了。你有你的快樂,我有我的開心,知足常樂!

論語讀書心得體會及感想分享 篇13

論語,是記錄聖人孔子的言行的書。讀了之後,你能夠感受到孔子的政治思想和抱負,他的很多高尚品德是當今很少人有的。他不僅僅教會人們就應如何接物待事,而且十分嚴謹的規範自己,以行動來做出表率。他之所以被後人成為聖人,就是因為他在平常生活中的一點一滴,累積成了我們寶貴的精神財富,給我們的思想帶來了無窮的寶藏。

讀了論語通譯,雖然不能看了古文就明白如何翻譯成現代文,但是在註釋的幫忙下也能明白孔子所想告訴我們的。覺得十分感慨,孔子在那時就能明白的這些道理,為什麼那麼多的人到此刻都還不明白。

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學而篇第一》了。“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這句話翻譯過來就是:不擔心別人不瞭解自己,只憂慮自己不理解別人。是啊,現實生活中,人人都需要理解,個個都渴望理解。人們視理解為溝通感情的紐帶和聯繫心靈的橋樑。大家都期望人與人的相處就應多一點寬容和尊重,多一點容忍和諒解。但是,世界何其大,人生何其複雜。若時時都想得到別人的理解,恐怕是不可能吧。因為,人生沒有相同的路,每個人都不一樣,兩個思想志趣不同的人對待同一件事,兩種價值取向相異的人看待同一個問題,要彼此理解不是強人所難嗎?人不是從一個模子裏造就出來的,你有另人頭痛的事,我也有。我們彼此都渴望理解,可又用自己的要求去看別人,去苛求別人,於是我們之間有了“牆”,於是你苦惱,我也苦惱。但是,人們有沒有想過,許許多多的小事,為什麼必須要他人明白,必須要他人理解?其實,應對種種的不理解,只要我們給他一個微笑,用寬闊的胸懷去應對,不被理解又何妨?

商鞅是行變法,落得“五馬分屍”的結局;達爾文在説物種進化的時候被人們罵成瘋子;助人為樂的雷鋒經常被人嘲笑,他們這些舉動,又有誰能理解?如果他們一味的追求理解,又怎樣扞衞真理?他們最初不被理解,是因為他們的追求走在了時代的前列;他們最終名垂青史,是因為他們敢於在不理解的目光中昂首向前。在現實中,有多少人能明白“理解”這個東西。他們能夠追求別人的理解,以別人的議論為自己的主題,以別人的言談作為自己追求的目標,以別人的反應來調整自己的行為方式,甚至要去討好別人,為了所謂的理解,寫了一些優柔寡斷毫無逐漸的可笑人生。他們真的明白理解嗎,他們覺得他們真的是在理解別人,並換取別人的理解嗎,不是這樣的。

理解不僅僅僅只是你需要別人來理解你,根本就不是同路人為什麼要逼迫別人理解你,難道是為了得到別人的同情和憐憫?這樣作難道不會太悲哀了嗎?於是,終日沉浸在觀察別人對自己的態度之中,優柔寡斷,碌碌無為。不再努力改造自己的生活,不再努力實現自己的價值,卻只是追求理解。理解不是牽強的,是需要別人有和你相同的東西然後互相共鳴而產生的。就算不被理解,又有什麼關係,只要我們能在某些方面理解了別人,想必別人也必須能理解你的吧。孔子很早就這麼説過了,不擔心別人呢不瞭解自己,只憂慮自己不理解別人。

大千世界,芸芸眾生,人不光為理解而活!

“理解萬歲”?

不被理解又有何妨。

論語讀書心得體會及感想分享 篇14

第三,要把握好與朋友的距離。“朋友之饋,雖車馬,非祭肉,不拜”(鄉黨)。朋友關係是一種非常親密的關係。真正的朋友之間用不了太多客套。但那並不是親密無間。

子游曰:“事君數,斯辱矣;朋友數,斯疏矣。”(里仁)子曰:“晏平仲善與人交,久而敬之。”(公冶長)子貢問友。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則止,毋自辱焉。”(顏淵)從個體的角度看,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個性,再怎麼認同,兩個人總還是不同的個體。人與人之間不可能沒有摩擦。兩個人捱得越近矛盾就可能越大,就好像擠公共汽車。我們都需要一定的屬於自己的空間。從朋友間的交往來看,稍微疏遠一點給雙方都留出了餘地。

一方面,我們可以利用這種距離保持一定的新鮮感,另一方面,我們還可利用這種空間交更多的各種類型的朋友。把握好與朋友的距離就能把握好交友的質和量。有的人只有泛泛之交卻沒有知心朋友,有的人只有少數幾個知心朋友,交友面卻很小。他們都沒有處理好交友的距離感。

論語讀書心得體會及感想分享 篇15

中華民族有着數千年的文明歷史,產生了輝煌燦爛的古代文化。它不僅對中華民族的形成和發展產生了巨大的凝聚力,而且對今天在全民族弘揚愛國主義思想,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仍有巨大的現實意義。這些寶貴的精神財富,已成為世界文化寶藏的重要部分。

《論語》是其中的代表之一,它是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傳弟子共同編撰而成。它以語錄體和對話文體為主,記錄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體現了孔子的政治主張、道德觀念及教育原則等。《論語》是人類語言文化中一顆璀璨的明珠,是古代聖人們智慧的結晶,是多少年來文化知識的沉澱,這些充滿智慧、魅力的妙語將讓我們現在都受益匪淺。

讀完《論語》,它讓我深切的感受到古人的聰明智慧。其中講了很多關於孝敬、仁義、禮記、倫理等方面的內容,在這裏我着重拜讀了關於學習態度、學習方法、思想品德修養這方面的內容。

在學習方法的幾則中,我們要時常複習舊的知識,從而得到新的知識,所謂“温故而知新”;學習與思考二者必須結合起來,不可顧此失彼。光思不學,會變成空想、妄想;光學不思,又會成為書呆子。在學習知識時,既要學又要思考;與別人在一起時,要學習他的長處,他做的不好的地方,譬如短處,則要避免。思索貴於勤,凡事都應該多問幾個為什麼,這是走向成功的必備條件。生活中也是這樣的,面對一個問題我們都要想想,不能僅僅知道結果就行了。

在學習態度的方面,我們在學習時,不要不懂裝懂,要聰明好學,知識是永遠無法滿足的;還要做到敏而好學,不恥下問,要愛學習,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請教而為恥。這一點是很難做到的。有些同學們也許認為自己很了不起,從不向其他同學和老師請教,既使是自己不懂的地方也不吭聲,不懂還裝懂。這樣則會導致學習成績下降,各方面得不到發揮和發展。

至於思想品德修養,我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為別人辦事是不是盡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誠實可信了呢?老師傳授給我的學業是不是複習了呢?儒家十分重視個人的道德修養,以求塑造成理想人格。而自省則是自我修養的基本方法,通過不斷檢查自己的言行,使得自己的人格能夠不斷得到修善、完美。

通過這次讀書年活動,拓寬了我的知識視野,更新了我的知識結構,提高了我的個人素養和教書育人水平,引導我慢慢養成了終身學習的好習慣,讓我從《論語》中吸取了前進的力量。

作為一名教師,在今後的教學中,要用自己的良知和尊嚴感動和關愛學生,我堅信,讀書能使我在順境時不驕不躁,挫折時奮勇前進。我以後會更加嚴格的要求自己,為自己走向成功搭一座堅固的橋。《論語》的深奧,裏面的很多東西並不是我所能完全體會的,但我想,我會在今後的日子裏,不斷地學習,讓良知與尊嚴的思想深入我的內心,這一切也將是我今後待人接物、服務社會的準則。

論語讀書心得體會及感想分享 篇16

《論語·學而》另一種理解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説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李澤厚説:"學"者,學為人也,論語讀書心得。學為人而悦者,因人類即本體所在,認同本體,悦也。友朋來而樂,可以本體乃羣居而作個體獨存也。"人不知而不愠",則雖羣卻不失個體之尊嚴,實在與價值也。此三層愈轉愈深,乃"仁"説之根本,樂感文化,實用理性之樞紐。

一切文字,只有在一定的語境中,其意義才能清晰地浮現出來。《論語》,這本子夏留給後世的學習筆記,記錄卻是如此簡單!(子夏在孔子的門徒也確算不得是最好的學生)以這則文字而言,它缺少了具體的語言背景:在什麼情況下,對誰,就什麼問題而言,等等,這些都不清楚。從文字表面看並不深奧奇僻,似乎確實是談"悦"、"樂"二字,如李澤厚所言:"…以儒學為骨幹的中國文化的特徵或精神是樂感文化。"倘以知人論世的方式以理解這則語錄,就一定作如是解麼?

不妨換個角度來看孔子的這段話:

學而時習之,不亦説乎!--這句話語意重點並不在"學"字上,而在"習"字上。習,實踐。這句話的意思可以這樣理解:學習如果能經常實踐它,那不也是很快樂的麼?"學"固然是快樂的,但實踐所學更能讓人快樂。

以孔子而言,"夫子以行道救世為心",是一個"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哲人,在殷商的廢墟上,這位生於"野合"的父母,起於貧賤的處境的殷宋公孫嫡系,成了"儒"的復興者。他説:"吾其為東周乎?""吾從周!""吾豈匏瓜也哉,焉能繫而不食?"他想建立一個東方的"周帝國",他以幾百年來商周文化的混合物--《周禮》作為支柱來建構一個理想的家園。所以他認自己是這種文化的代言人:"文王既沒,文不在茲乎?"然而初不見用於魯,十四年周遊列國,棲棲惶惶一如喪家之犬,喟然長歎,"道不行,乘桴浮於海","逝者如斯,不捨晝夜",在如水流年中白了雙鬢疇昔之夜,夢裏在空寂神殿的兩楹之間,撫柱哀哀哭泣:"泰山其頹乎?樑木其壞乎?哲人其萎乎?"

"大哉孔子,博學而無所成名!"學何為?習也!學而無所用,才是一種真正的痛苦。學而致用,那只是孔子理想的快樂而已!

學而時習之,不亦説乎!--九萬里的風等待揚起東海的波濤,託舉鵬翼扶搖碧霄。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同門曰朋,來當然是切磋修養,研討學問的;又自遠方,山高水長,路途迢迢,交通不便,平素難得一見,這實在是可以快樂的事。"何時共把盞,重與細論文",這多少古人所臨風懷想的美景。

然而細細想來,我們可以有另一種理解:難道朋友都在遠方?近處無友?"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這不也是孔子所欣賞、所向往的麼?只是"微斯人,吾誰與歸?"現實生活的周圍卻往往沒有這樣志同道合者!

聖人可以光耀千秋,可以光照四海,卻照不亮附近凡人們的雙眸!凡人們會告訴你:太陽再鮮豔,它也有黑子,像女人臉上的雀斑;西施是美,可是她有心臟病,娶不得!所以聖人是孤獨的。所以他期待遠方有一雙慧眼,能夠看到他的光華。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寂寂的柴門,等待遠來的尋芳者扣響,打開一個塵封的春天。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偉大的人,他的痛苦在於,他是清醒的,他比平凡的人站得更高,看得更遠,他超越了他的時代;還在於他有更遠大的抱負。而這一切都是世俗所不需要的,因而他也是不合時宜的,也是不被理解的。

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奈何這世上,謂我何求的人遠比謂我心憂的人多!更有甚者,人們總是習慣用石塊、雞蛋來迎接啟蒙者、先知者。

膽怯一點的人,滔滔者天下皆是,而誰以易之,於是避人且避世。

勇敢一點的人,譭譽無動乎中,榮辱在所不計。即使是舉身赴清流,也不肖於同流合污。

孔子説:我不生氣!因為我是君子,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慼慼。君子怎麼好和小人計較?也罷,也只好如此了!否則,還有什麼能讓我寬慰自己呢?

可是當一個君子,真的好難啊!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一聲無奈的歎息,裊裊了千古!

《論語》讀書心得相關文章:

1.論語讀書心得500字

2.《論語》讀書筆記

3.兩篇優秀《論語》讀書筆記5000字

4.《論語》讀後感

5.《論語》讀書筆記

6.論語讀書筆記

論語讀書心得體會及感想分享 篇17

在我上國小一年級的時候,爸爸媽媽就開始讓我每天背誦《論語》,可我並不喜歡《論語》。瞧!那些字句枯燥無味,還是童話、歷史、科幻書好看。所以,每當爸爸媽媽讓我背《論語》時,我總是一臉的不情願,要麼撒嬌搪塞,要麼矇混過關,一本薄薄的書,我花費了一年多還沒有全部背完。爸爸媽媽見我心不甘,情不願,便只好罷休,而我,也暗暗鬆了口氣。

到了三年級,我又拿起了那本微微泛黃的《論語》翻看着,依舊是那麼的索然無味。我剛想放下,耳邊又響起了媽媽以前説的話:“《論語》是古人留給我們的經典,以後上大學,不,國中高中的時候這些都要背的!你先背好了,不僅以後會比別人輕鬆,而且可以從中學到很多做人、做事的道理和方法。再説,寫作文時,若能做到引經據典,你的文章一定會讓人刮目相看!”

這幾句話鏗鏘有力,擲地有聲,在我耳邊久久迴響。這時,我恍然大悟:媽媽説的也有道理,就怕我不堅持呀!這時,另一個聲音響起:對!我要試試,背一點是一點吧!

於是,我又背了幾個星期,可我,還是敗下陣來。

“不行啦!《論語》太無聊了,我再也背不下去了!”我一個人大叫着,媽媽聽見了,走過來:“唉!就知道你堅持不了!不背算了!”我心中不免失落不服,但又能怎樣,自己總歸堅持不了,只怪自己不能持之以恆。

如今,漸漸長大成熟的我,當學習課本中不斷出現的《論語》中的片段時,結合老師的講解,小時候背誦過的那些枯燥的字句,不斷地從我的大腦中顯現出來,這也許就是老師説的“反芻”吧!不過,現在讀來,我覺得這些語句是多麼富含哲理。那些凝練的語句促使我再次翻開那本封面已經有些破舊的《論語》,看着這些凝結着古人智慧的文字,我的心裏不由得產生敬仰,對孔子的敬仰,對經典的敬仰。仔細思考領會,那一字一句都彷彿是聖潔的花朵,在我混沌的心中放射出耀眼的光芒!

我又愛上了《論語》,因為學習《論語》,能幫助我們懂得社會,領悟人生,做自己命運的主宰,做一個對他人,對家庭,對社會有益的人。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這句話告訴我要注意學習別人的優點,看到別人的缺點要注意不要讓它發生在自己身上;子曰:“子不語怪、力、亂、神”,告訴我不要聽信謠言,散播迷信之説;子曰:“不患人知不己知,患不知人也。”他告訴我,不要擔心別人不瞭解自己,而要擔心自己不瞭解別人。也就是要多站在別人的角度上思考問題。“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這句話教導我在家要懂得孝敬長輩,愛護家人;在外就要懂得尊重他人。説話謹慎而守信,關愛別人。爸爸也一直引用這句話教育我,要先學會做人的道理,然後才去進一步學習科學文化知識,才能成為有用之才。

從此以後,我不會再把背《論語》當成我的噩夢,我會把它當成一捧聖水,淨化我的心靈。因為我和《論語》有剪不斷的緣啊!

論語讀書心得體會及感想分享 篇18

《論語》中的許多哲理近乎常識,卻仍然深沉,世俗中有高遠,平凡中見偉大,這就是以孔子為代表的中國文化精神。讀《論語》,就好像是穿越千年和孔子對話,讓我明白了:要重視個人對家庭、國家、社會和歷史的價值!

老子是以“柔”為主的辯證法,孔子則是以“中”為基點,法家和兵家提倡“剛”,這是中國文化的三足。讀了《論語》之後,我更欣賞孔子的“中庸”之道和“仁”的精神。正所謂孔曰成仁,孟曰取義,作為儒學經典讀物《論語》可謂是把這一精神闡釋的淋漓盡致。孔子曾説:“墨家兼愛,是無父也;揚子無我,是無君也,無父無君,是禽獸也”,這句話雖有失偏頗,但是卻讓我明白了,只有把個人放在社會的倫理體系裏面,個人價值才能真正得到體現,個人的人格才能得到彰顯。

對於整個東方的文化而言,孔子也許算是最特殊的存在。西方人總試圖將儒學作為宗教理解,他們所看到的孔子是一位精神的偶像,也許,如果所有無法擺脱的精神制約都可以視為宗教的話,孔子確實是這樣一種後果的直接締造者。但實際上這種認識存在非常大的偏差。虔誠的教徒永遠不能理解的是,在中國宗教始終不過是無數圍繞“治世”而採取的手段之一,不會有一個帝王真的允許哪個宗教來控制他世俗的天下,所以也不會有哪個人懷着神聖的心情認真去探討神存在的可能性。中國不會出現像文藝復興那樣的人性覺醒期,因為中國人的眼睛,從來沒有片刻從人生活的世界移開到上帝的宇宙中去過。中國的哲學是徹頭徹尾經世致用的哲學。“子不語”所表達的表象的敬畏之下實質則是漠不關心,以致所有“怪力亂神”在最初就驅逐出了研討的範圍,也使得在後世這種實用主義的風氣經年不絕。

論語讀書心得體會及感想分享 篇19

傳承文化經典,鑄造文化新輝煌——讀《論語》有感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在浩瀚的書海中,輕輕翻開一本油墨暈香的文化典籍,彷彿就能與先賢進行深刻的交流,而與此同時他們的智慧光芒也會讓我們深受啟發。因此,傳承文化經典,鑄造文化新輝煌刻不容緩!

近日,我讀了《論語》一書,書中充滿哲理的句子讓我無時不感受到古人的智慧,感受到那跨越幾千年仍充滿生命力的文字,它們於古時被創作,卻仍深刻地影響着我們現在的現實生活。

正如書中《論語·述爾》有言,“温而厲,威而不猛,恭而不安”。這句話是要求我們要行中庸之道。中庸之道,即要求我們處理事情要保持一種中正平和的態度,要把握好分寸,拿捏好力度,使事情處在一種相對和諧的狀態。這句話深刻地體現了古人的處事哲學,他們懂得度的把握,懂得在一定限度內調節分寸。而這種思想對我們的現實生活更是一種補益。在社會快速發展的今天,人們變得浮躁起來,人們難以保持一種中正平和的狀態去處事,更有甚者,個別人會採取極端手段去達到自己的目的。因此,傳承這種處事風格可以為人們提供一種處事之道,使人們能夠用和諧的態度去解決問題。而像《論語》這樣的文化經典,更是可以在我們現代生活的文化建設中起到強基固本的作用。

文化經典,浸潤着古人的思想光芒,以其特有的文化內涵涵養着我們每個炎黃子孫的心靈,慰藉着我們的靈魂。一個國家若是漠視對文化經典的批判繼承,就會失去對文化創新的根基,而無繼承創新又何來新輝煌?又怎樣堅強地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加強對文化經典的繼承,有助於充分挖掘古人的豐富思想內涵,用其藴含深刻價值的思想指導我們的生活,而同時在對文化經典的繼承中,我們能夠築牢現有文化體系,豐富現有文化內涵,鑄造我們中華文化新輝煌!

論語讀書心得體會及感想分享 篇20

眾所周知《論語》乃儒家的經典著作之一,記載了中國古代著名思想家孔子及其言行的語錄,傳承了中華民族思想的精髓,彰顯了博大精深,源遠流長的偉大文化,主要教導人們如何做人,如何處事,講究的是一個“仁”字。對於如何去做才為“仁”呢?孔聖的回答是“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簡言之就是,能夠自己去主動實踐禮的規範就是人生的征途,一旦做到言行符合禮了,天下就會讚許你為仁人了。

讀聖賢書,立君子品,做有德人,幾千年的中華文化沉澱在一本散發着油墨書香的《論語》中,任憑歷史的風吹雨打,它仍然以一種獨特的姿態屹立在那像陽光播散我心中知識的種子,像雨露滋潤我向善的靈魂,《論語》一部能夠發人深思的經典,一部能啟迪人心的絕唱,一部能盪滌靈魂的盛宴。

俗話説“百善孝為先,”孔子也是講究孝道的,孝成為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今天的人們卻在退色,對其講孝是非常必要的,讓他們明白孝是為人之本。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父之道,可謂孝也,”還有事父母能竭其力等,既孔子説:當他父親在世的時候,要觀察他的志向,在他父親死後,要考察他的行為,若是他對他父親的教誨長期不改,這樣的人可謂盡孝了。這裏講了孝是什麼,同“孝父母能竭其力”。有些不同,雖然是父母能竭其力但在社會上做事,或是,搶劫觸犯法律,使父母擔心,憂心,這也不能算是孝,父母都希望子女比自己強,具有良好的品德,這是父母教育子女的出發點,所以只給父母提供豐富的物質不是孝的根本,如果能夠按照父母的意思,教誨,行事做人,才對得起父母,才是真正的孝。

孔子也是很講究學的,在他的《論語》中就有學而篇,“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告訴我們“學”與“思”之間的相輔相成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告訴我們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樣的學習態度才會進步,“學而時習之,不亦説乎。”告訴我們其實學習也是吧一件十分快樂的事,重要的是把握好自己的心態。“敏而好學,不恥下問”告訴我們要謙虛,嚴謹,實事求是,鍥而不捨的治學。“温故而知新”告訴我們學了就要重新在複習一篇才能學習更多新的東西。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孔子對於每個人的看待都是公正的,生活中的每個人都有他自己的優點,他的閃光點,每個人都有我們值得學習的地方,這也是三人行必有我師焉的真諦,可能你文化課不行,但體育方面卻有與眾不同的天賦。可能你體育方面不行,但音樂方面卻有着獨特的靈感。可能你音樂方面不感冒,但書法上卻有着驚人的造詣。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優點,我們要善於去發現,同時更要去發現別人的優點,然後加以學習利用。

子曰“君子愛財,取之有道,居敬興簡,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我想也是對人們的一種警告吧!君子喜歡錢財無可厚非,但也要取之有道嘛,君住的地方從簡,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教導我們做人不能太貪心,同時也要崇尚節約吧!敏於事而慎於言,當然也是告訴我們對事物要敏感,但卻要慎言之,教導我們要為人謹慎,俗話説:“禍從口出”嘛,所以平時生活中,我們也許少説話,多做事,才是明智之舉。子曰:“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論語》陽貨)孔子對他的學生説:“你看,蒼天在上,靜穆無言,而四季在輪轉,萬物滋生,天而要説話嗎?”《論語》的終極傳遞就是一種態度,是一種樸素的、温暖的生活態度。孔夫子正是以此來影響他的弟子。子曰:“魚失水則死,水失魚猶為水也。”以此教育君王要施行仁政,得道才能多助,要懂得民心所向。子曰:“朝聞道,夕死可以”,“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這是一種多難得的對學生和真理孜孜不倦追的品格!

一部《論語》讓我感悟良多,裏面的很多道理和精神都值得我們後人的借鑑。尤其是其中的“中庸之道”更是與所提倡的和諧社會相契合。儒學的品德和功能,是可以成為人們安身立命、精神皈依的歸宿的。正如《論語雍也》中所提到的“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

《論語》一部彙集了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大作,其中不少語句為歷代沿用,已成為格言或成語,如:“吾日三省吾身”,見義勇為,既往不咎,不恥下問,三思而後行,舉一反三,任重而道遠,欲速則不達等。有些片段,如:“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頗具抒情意味,《論語》教了我們學習方法,學習態度,如“學而時習之”,“温故而知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另外還教了我們許多“修身做人,為人處事的態度,如:“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賢也。”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等。儒家的思想可以修身齊家甚至在國家強盛之時還可以治國,可儒家的思想永遠不可能平天下。而我們所要做的是理解論語的真諦,傳承中華文化。《論語》是道德與智慧的凝結,是中華文明的匯聚,是一位諄諄教導的老師教會了我們為人處事的道理,更是引領我麼向上的階梯。

論語讀書心得體會及感想分享 篇21

論語為孔子後人及其弟子所撰寫,它不似同時期名著道德經有老子為其編著的邏輯和寫作結構,徑直由平常與弟子的對話而組成,在字裏行間中透露着生活,人生,行為,政治的哲理,較之於道德經所需的文學素養論語採之於生活用之於生活相較於老子的“個人薰陶”孔子的“成功”也不為之過。

想來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也實屬事出有因,畢竟法家過於嚴酷,墨家過於功利,道家過於仙風道骨。

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即;“當他父親在世的時候,要觀察他的志向;在他父親死後,要考察他的行為;若是他對他父親的教誨長期不加改變,這樣的人可以説是盡到孝了。”此為孔子之孝道

子曰“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知之為不知,不知為不知,敏而好學,不恥下問,三人行必有我師,博學而篤志,切問近而思”。此為孔子之學道。

子曰:“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辟,友善柔,有便佞,損矣。”此為孔子之交友觀。

子曰“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鬥;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此為孔子之人生觀。

生亦有所用,死亦有所過,肆意,流逝。“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幾於道,謂聖人。

論語讀書心得體會及感想分享 篇22

印象中,自己以前從沒有完整地讀過《論語》,所幸多少知道里面的一些_名句。這次寒假,利用學校開展“同讀一本書”的活動機會,我才能靜下心來系統地讀了一遍《論語》。語錄體的《論語》文字深入淺出,言簡意賅,內容包羅萬象。除了記載_、教育、政治、文學、哲學、藝術這些大的方面之外,還涉及到社會生活的諸多方面,其中不乏閃爍智慧、藴含精深思想的語句。所以,它不愧為儒家學派最重要的經典著作,至於“《論語》之在中國,猶如《聖經》之在西方”、“半部《論語》治天下”等相關讚譽,並非沒有根據。

讀《論語》,各方面的收穫太多了,三言兩語是講不清的。這倒頗像該書語言簡練而精髓不斷的特點。俗話説,文能會人,讀着《論語》,孔子的偉大形象就像是穿越了兩千年的時光隧道,栩栩如生地立在你的眼前:一位身懷各種謀生技能、又對生命、政治、教育有深隧洞見的能人;一個不因自己地位的卑微而隨波逐流,不停反省自己去偽存真,終生提醒自己除惡向善的高尚賢人(我覺得稱為“聖人”還是誇大了點);一個平生沒有一部自己的著作,僅憑着學生們記錄他言行的《論語》就讓後人受用終生,並因之敬仰和傳誦的奇人;一個自強不息,處於亂世而不放棄追求,用自己的心血和生命來殉人生的理想的教育家、思想家。他的言行廣闊地論述了孝道、治學、治國、為政,為歷代君王所推崇,漢武帝因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儒家思想得以在中華大地生根發芽,長久而深遠地影響着中國的歷史。作為一種文化現象,孔子思想和儒家學説與人類文化長河中的其他現象一樣,雖歷經滄桑,卻總是生命之樹常青,不斷創造着人類文化的奇蹟。所有的一切,皆得益於多才多藝的孔子紮根於民族文化又立足於個人所創造出來的大智慧。

讀《論語》,不外乎在讀孔子的“仁、義、禮、智、信、恕、忠、孝、悌”等思想。當然,這期間要辯證地看待這些學説,棄其糟粕,取其精華;要獨立思考一些自古以來有爭議的處世交友論調,比如“中庸之道”,比如“無友不如己者”。而且,我們還會發現,當今許多為人、治學、從政的原則都出自古老的《論語》。譬如:父母在,不遠遊。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君子愛財,取之有道。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敏而好學,不恥下問。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道不同,不相為謀;人無遠慮,必有近憂;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不在其位,不謀其政。政者,正也……啊,太多了,不勝枚舉。於是乎,對孔子及其弟子又多了幾份敬仰之情。

論語讀書心得體會及感想分享 篇23

隨着中國近代社會的到來,各種西方學説陸續傳入中國,形成了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強烈衝擊,甚至連長期在中國思想界佔統治地位的儒家思想也不能倖免。在學習了半個學期的《中華元典導讀》課和閲讀了《論語》這部書後,我認為要解決這個問題,必須從儒學的根,即孔子的《論語》説起。《論語》大概包括的以下幾種思想,即仁、義、禮、智、信、恕、忠、孝、悌,以下分別加以介紹。

仁:愛人。孔子思想體系的理論核心。它是孔子社會政治、倫理道德的最高理想和標準,也反映他的哲學觀點,對後世影響亦甚深遠。仁體現在教育思想和實踐上是“有教無類”,春秋時代學在官府,孔子首開私學,弟子不問出身貴賤敏鈍,均可來受教。仁體現在政治上是強調“德冶”,德冶的基本精神實質是泛愛眾和博施濟眾,孔子把仁引入禮中,變傳統“禮治”為“德治”,他並沒有否定“禮治”,他的“德治”無疑是對“禮治”的繼承和改造。愛人既為仁的實質和基本內容,而此種愛人又是推己及人,由親親而擴大到泛眾。

義:原指“宜”,即行為適合於“禮”。孔子以“義”作為評判人們的思想、行為的道德原則。

禮:孔子及儒家的政治與倫理範疇。在長期的歷史發展中,“禮”作為中國封建社會的道德規範和生活準則,對中華民族精神素質的培養起了重要作用,但隨着社會的變革和發展,特別是封建社會後期,它越來越成為束縛人們思想、行為的繩索,影響了社會的進步和發展。

論語讀書心得體會及感想分享 篇24

《論語》的交友觀還有很多地方值得挖掘,但有一點好像沒有涉及到——如何處理一個朋友羣的關係。即,幾個人彼此都是朋友,三五成羣。這裏面就不僅存在單純的兩兩交往的問題,還包含更復雜的一對多,多對多的問題。四、孔子和他的兩個學生説了這麼多《論語》中的交友觀,由於《論語》主要記載的是孔子的思想,我倒對孔子的朋友產生了興趣。我想孔子應該有很多朋友。

單就《論語》來看,我卻只找到兩處。一處是“原壤夷俟。子曰:‘幼而不孫弟,長而無述焉,老而不死,是為賊。’以杖叩其脛。闕黨童子將命。或問之曰:‘益者與?’子曰:‘吾見其居於位也,見其與先生並行也,非求益者也,欲速成者也。’”另一處就是上面提到過的“朋友死,無所歸,曰:‘於我殯’。”後者不知從何考證,前者看來只是孔子所“和”之人,並非所“同”之人。

孔子有沒有純乎價值認同的“知己”呢?僅看《論語》,似乎沒有。子曰:“莫我知也夫!”子貢曰:“何為其莫如知子也?”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學而上達。知我者其天乎!”(憲問)退而求其次,孔子的學生中有沒有人能充當這一角色呢?有時,師生關係也可到達一種朋友關係。我不由自主地注意到了顏回和曾參。從前,我之所以讀一本書是因為它來到了我的手邊,而書的主人又有耐心等待我一口氣或分幾天讀完它。後來,知道了有公共圖書館這等讀書的好地方,我也懶得去翻書目卡片,只是在開放閲覽室書架上隨手抓一本我能讀得進去的書。

再後來,通過網絡,也約略知道近來新出的哪幾本書是值得一讀的,可我也往往只關注自己感興趣的,偶爾在瀏覽的網頁上碰到一兩本好書也都是大概的翻翻,很少有時間和心情靜下心來看,相逢或相違全憑運氣。所以,我讀《論語》也只是因為選了《中西經典選讀》這門課,於是從圖書館借了這本書。

人們常掛在嘴邊的話,我竟然不知出於《論語》。像“父母在,不遠遊。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慼慼,不在其位,不謀其政。道不同,不相為謀,任重而道遠,死而後已,朽木不可雕也。三十而立……”我讀《論語》這部書,當然不是想從中覓得修身、齊家的孔門祕傳。我只是在這部書中認識了一個迂闊率性、明知其不可而為之的孔子,一個多才多藝、誨人不倦的孔子,一個食不厭精、懂得生活樂趣的孔子。學貫中西的學者們常把孔子和古希臘哲人蘇格拉底相提並論。

論語讀書心得體會及感想分享 篇25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子曰:攻乎異端,斯害也已。子曰:由,誨汝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先説對人的分類與判斷,我們學論語的目的之一是為了培養我們的價值觀,價值觀就包括了什麼是君子,什麼是小人。在這一節課,我的到的對君子與小人的分辨是這樣的:君子是有價值觀、原則與思維方式的,所以學習任何知識都會學得比較好,因為掌握了方法,所以君子可以做各種各樣的事沒有侷限(君子不器)。君子也是二元以上思維,所以與人交往的時候堅持自己的原則但不去攻擊別人(君子周而不比,和而不同,在學術上的另談),君子先做事然後再説自己做的事,這樣既不會有空話(先行其言,而後從之,這也能用在判斷事上)。

小人呢?沒有自己的原則、價值觀與思維方式,也是一元或元都不元的思維,只能掌握有限的數量較少的知識,並且因為沒有思維體系把知識串聯起來,所以能做的事是固定的,像一個器具只能做相對於君子來説是少得多的事情(“小人器也”君子不器。當然,君子不願意學某些東西或者有些東西不學另當別論),因為沒有自己的原則,所以喜歡搞當面一套背後一套,經常變臉,跟誰在一起都好,你好我好大家好。(小人比而不周,同而不和)。

温故而知新也是一種思,但是要結合學,否則光學不思,就會迷惑,如我在上文舉的愚人的例子,典型的只學不思,甚至我懷疑是否

學了(學而不思則罔)?如果一天到晚胡思亂想呢?這種是非常危險的,因為如果想到了歪路上,什麼事都做得出來,因為沒有學(思而不學則殆)。

俗話説得好:半部《論語》治天下。《論語》在中國古代歷史上可謂舉足輕重,其文化影響與政治地位都是其他學術無法相比的。因此,《論語》成了中國曆代文人墨客、先賢政要的必讀科目。可以説,大凡是中國人沒有不知道《論語》的。對於《論語》的解説也很廣泛,真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這是我第一次完整的讀《論語》。真是不讀不知道,讀過才知道孔子着實偉大。他的遠見卓識不僅在當時影響巨大,就是對幾千年後的我們也深有啟迪,有着燭照千秋的意義。

孔子作為一代,他首先是一位教育家,所以言語間總圍繞着“教育”這一主題,離不開“育人”兩字。大家知道,儒家學説的中心思想可以概括為“仁、義、禮、智、信”。我認為,這五個字既可以作為教育人的至高境界,也可以看作評價一個人好與壞的標準。你教出來的學生如果能達到“仁義禮智信”,你就是成功的教育;一個人如果能作到“仁義禮智信”,他就是一個好人。所謂“仁”,就是愛人,要有一顆愛心。仁是做人的基礎,有愛心的人才能做好事情。作為一名教師,更要有一顆博愛之心、恆愛之心,有愛才有教育,愛是教育永恆的主題。所謂“義”“禮”是説做人要有一定的行為準則,要符合一定的社會規範。用今天的話來説,就是要遵守紀律、法律和道德的約束,這與我們對學生進行的禮儀常規教育、社會公德教育其實是吻合的。“智”就是知識、智慧。人要通過不斷的學習,更新知識,培養智慧。作到“活到老,學到老。”身為教者,更需要經常讀書學習,通過讀書完成知識的更新,篩濾舊有,活化新知,積澱學養,才能更好地擔當起教書育人的重任。“信”就是做人要誠信。

孔子在治學上非常嚴謹,他強調學習要堅持不懈、持之以恆,要“學而不厭”,“敏而好學”,“博學而篤志”;學習態度要老實,“知之為不知,不知為不知”;要學會謙虛,學會“不恥下問”,“三人行必有我師”。他認為“好仁不好學,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學,其蔽也蕩。好信不好學,其蔽也賊……”可見,孔子對學習非常重視。他還特別講究治學的方法,強調學習要“温故而知新”,學與思相結合,“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重視啟發式教育,“不憤不啟,不悱不發”,教育方法要因人而異,因材施教。

讀書的這段時間裏,我就像是穿越了幾千年的時光隧道,來到了羣雄逐鹿,爭霸天下的春秋時期,和個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面對面的對話。我從中認識了一個迂闊率性、明知其不可而為之的孔子,一個博學多才、誨人不倦的孔子,一個食不厭精、懂得生活樂趣的孔子。他的言行論述了孝道、治學、治國、為政,為歷代君王所推崇,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他的思想言論不一定與我們今天所處的時代完全吻合,但其中的一些真知卓見,對我們深有啟迪,可謂高屋建瓴,燭照千秋。

論語讀書心得體會及感想分享 篇26

我們學校是一個經典古詩文學校,我們從一年級開始就讀了《三字經弟子規》。我們現在上了四年級就開始讀了《論語》,這本書寫了許多篇值得我們學習的話,其中我最喜歡巧言令色鮮矣仁這句話。

這句話的意思你知道麼?我告訴你吧!這句話是説:花言巧語,一副偽善面目,這種人的仁心就很少了!我在給你講一個小故事吧!唐玄宗時李林浦任兵部尚書兼中書令,這個人品德敗壞,凡是才能比他好,聲望比他高的人,他都不折手段的打擊。對唐玄宗他又開始討好賣乖。有一次,他對李適之説:”華山有大量黃金,如果能夠開採出來,那就可以為國家增加財富。“李聽了,趕快向皇帝報告,建議開採。唐玄宗聽了,找李林莆商量。可李林莆卻説:”這件事我早就知道,可華山是帝王風水集中的地方,還是不要開採了。“唐玄宗聽了他的話,以為他是個忠君愛國的好臣子,對李適之卻疏遠了。

聽了這個故事,我又聯想到了我自己,不禁臉紅了。因為在上一次,媽媽給弟弟買了一盒糖果。我花言巧語的對弟弟説:”今天你讓我吃一個糖,明天我給你買一個漢堡包,你讓我吃個糖唄!“,弟弟聽了,把糖給了我好幾顆。到了第二天,弟弟早把這件事忘了個一乾二淨。所以我什麼也沒有給弟弟買,我本以為這只是一個好玩的遊戲。但這一次讀了”巧言令色,鮮矣仁。“我就再也不這樣做了,每次弟弟買糖,我不再花言巧語了!

我一定堅持把論語讀完,在把我的壞毛病改掉!

論語讀書心得體會及感想分享 篇27

7月5日,學校組織我們進行了論語講座,通過學習,使我看到了自己身上許多的缺點。

《論語》告訴我們學習要“温故知新”、“學而時習之”、“學而思”,這樣才能“為師矣”,而現在我因各種原因疏於學習新知識,對以前學過的舊知識更是很難做到“傳而習”,所以常常會感到非常的慚愧,作為一個老師,更應當做一個精進好學的人。學習可分為兩種,一種是主動學習,一種是被動學習。只有知道自己不知的人才會主動去學習,而自我感到什麼都知的人往往會放棄學習,或採取一種在某種壓力之下被動學習。主動學習時學習的知識會博學,被動學習時學習內容會有侷限性。學習的方式有很多,尤其是在當今發達社會,網絡、傳統教育、自學等,不管採取何種方式,總是或多或少地瞭解了不少未知領域或温故了舊的知識。

蘇格拉底曾説過:“未經省察的人生沒有價值。”真正的哲學家,一生孜孜以求的是生命的意義,他們把這種意義看得比生命本身還重要。在對人生的不斷反省中,他們認識了生命的價值。在教學中我們要常常這樣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為,正是在不斷的反思中,我們得以及時學習,及時修改自己的教學行為。生活也是如此。反思後則奮進,發現問題則深思,存在問題就修改,找到經驗就昇華。反思的真諦就在於我們要敢於和善於突破、超越自我。

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恕”這個字。 “恕”,即為“你不要強人所難,不要給別人造成傷害,假如他人給你造成傷害,你也應該儘量寬容。”在教育和管理學生時,這一點也是很重要的。孔子教育學生時很少疾言厲語,他通常是用和緩的,因循利導的,跟人商榷的口氣,這是孔夫子教學的態度,也是儒家的教學態度。

人非聖賢,孰能無過?對於學生的錯誤行為,教師不能只是嚴厲斥責,而是從學生長遠發展角度,採取了寬容的態度,這樣一方面保護了學生的自尊,另一方面也給學生留下了自省的空間和主動改過的機會,為學生的未來撐起了一片晴空。

寬容作為一種處世智慧是一種教育的境界,需要我們不斷地開闊眼界與胸懷提高自身修養。要尊重理解學生,並給以台階,既要讓學生下得了台,又要讓學生登得更高。這樣學生還會還老師一個驚喜,師生間更多了一種默契,達到了教育的最高境界。因為寬容,老師給了學生足夠的理解和尊重,給了學生一個改過的機會與過程,也贏得學生的感激之心和敬重之情。寬容能驅走怨恨,寬容能帶來親情,能創造輕鬆、和諧、融洽的氛圍。寬容也是一種無聲的教育,它的教育力量常常超出我們的想象。

任何偉大的事業,成於堅持不懈,毀於半途而廢。做為教師要讓學生樹立適合自己的志向,就要因材施教,敢於坦露自己的心聲。無論是“率而對曰”的子路,還是“春服即成,浴於沂,詠而歸”的曾皙,都敢於真誠地表露自己的內心世界。學生年齡小可能沒有很深的體會,而做教師的是有這種體會的。那麼,做教師的有責任領好學生的每一步。讓學生從無知到有知,從初級到高級,一步一步走向成功。

論語讀書心得體會及感想分享 篇28

當我抱着一本厚厚的《論語》走在路上的時候,看見我的人都會驚訝的説:“你看得懂嗎?”而我會自豪的説:“看得懂!”其實這本書很有趣。

論語這本書講的是在我國東周時期,由王全空東遷後日益衰敗,逐漸失去了以往的威風,各個諸侯為了爭奪土地,展開了長期的鬥爭。

在這期間,魯國的孔子面對“禮崩樂壞”的社會現實,十分心痛。為了建立一種新的秩序和規則,孔子為了恢復周公建立的禮樂制度,提山“克已復禮”的主張,用“仁”對“禮”進行改造,提出並完善了“仁學”的理論。

孔子認為,“仁”就是人與人之間的遵重丄和關愛,就是重視老百姓,關心老百姓的病苦,就是“德治”。為此定現“仁”,孔了十分重視“禮”,主張剋制自己,使自己的言論行為都符合的要求。

這本中還讓我們知道了一些關幹孔子和他學生的故事:有一天,孔子的學生子貢向孔子請教:“老師,什麼是“仁”?”

孔子回答:“剋制自己,恢復周禮,就是“仁”;以周禮為標準,時時處處嚴格安排,使自己的言行符合周禮,就是“仁”了!”

另我失望的是孔子為了讓自己的主張成為現時,於是四處遊訪,用了十五年的時間可最後各個諸侯國由忙於爭霸,所以沒有理會孔子的主觀,孔子十分失望只能回到魯國……

我看完這本書之後十分氣憤,因為孔子這麼努力的做到“仁”可最後他得到的卻是拒絕,要不是個各諸侯國不聽孔子的建議,所以才傷亡慘重。

《論語》這本書不但有趣,還能讓你受益韭淺,學到更多的課外知識!

論語讀書心得體會及感想分享 篇29

孔子的至理名言,比不上老子的意味深長,比不上莊子的逍遙灑脱,卻是一劑樸素的靈丹妙藥,短短几句,往往就能使人受益一輩子。

論語中,給我印象最深的幾則,莫過於“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第一則説孔子想住九夷那蠻荒之地去,大家覺得奇怪,就去問他怎麼去住那麼落後的鬼地方呢?他卻答“君子住在那,又怎麼會閉塞落後呢?”此話又説到了兩個方面,一是君子不回在乎外界環境的好壞,畢竟自身內心的清淨重要於外界環境的清淨。二是人改變環境,還是環境改變人,有一則小故事説把胡蘿蔔放到開水裏,胡蘿蔔變軟了,把雞蛋放水裏,蛋清蛋黃都凝固了,把咖啡豆磨碎了放開水裏,水就成咖啡了,這足以説明三種對於外界環境的態度,是“窮忍着,富耐着,睡不着眯着。”直到被環境慢慢改變還是與環境對抗,亦或者是如咖啡豆一般的改變環境,孔子正是説,君子能到九夷去像咖啡豆一般的改變環境,那裏就不會閉塞落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