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九範文幫

2023年世界讀書日心得體會怎麼寫(精選9篇)

2023年世界讀書日心得體會怎麼寫 篇1

4月23日是“世界讀書日”。好讀書,多讀書,讀好書,不僅可以開闊視野、增長才智,也能啟迪智慧、拓展思路,培養“腹有詩書氣自華”的氣質和“凡事快人一步、高人一籌”的才幹。黨員幹部是國家之棟樑,民族之脊樑,更應該以書籍武裝頭腦,增長才幹,讓讀書成為一種內化於心、外化於行的生活方式。

2023年世界讀書日心得體會怎麼寫(精選9篇)

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然而,當前全社會的讀書形勢卻不容樂觀。有追求享樂,不好讀書的“慵懶型”,有熱衷應酬,不勤讀書的“攀附型”,有淺嘗輒止,不善讀書的“糊弄型”。更有甚者,認為實幹務實,學習*,幹比學更重要,長期忙於事務、疲於任務,沒有時間讀書。而長此以往,必然導致思想僵化、意志不堅,在各種物質誘惑的迷霧裏,缺鈣、丟魂,看不清來路與方向,從而誤入迷途。

書籍不僅能明智,更能固心。在新時代的浪潮裏,黨員幹部要想乘風破浪,當好“舵手”,更離不開“書籍智慧”。作為黨員幹部當以理論書籍為必讀書目,在“紅色經典著作”中獲得思想力量和精神動力,,把牢未來奮鬥方向。經濟類、文化類、科技類等書籍也是選讀書目,只有廣泛學習涉獵,才能找到更多工作思路。唯有以閲讀為基礎,反覆鑽研,不斷思考,學以致用,才能有所收穫,有所提升,才能具備創新能力與幹事本領,擔負起時代重任。

黨員幹部不僅要好讀書、讀好書,更要有計劃、有目標、有恆心,堅持不懈養成讀書的習慣。不斷提高讀書的方法和技巧,提升讀書的質量和效率,善於向書本要答案,善於理論聯繫實際,善於學會結合*難題,讓讀書成為提升綜合素質、提高執政能力的有力手段。特別是基層黨員幹部,面對錯綜複雜的工作局面,更需要讀書提升自我的能力和水平。在時間控制方面需爭分奪秒,如晨起或者乘車時、餐後、睡前,只要想看書,總能擠出時間讀書學習,切莫因忙碌而放棄讀書,切莫為自己的懶惰找藉口。而真正的閲讀不是“快餐式訊息”和“誇張式視頻”能取代的,我們既要善於在微閲讀、碎閲讀中汲取新知識,更要在忙碌的工作之餘,真正身心靜下來深度閲讀與思考,才能真正有所收穫和提升。

讀書慰藉心靈,讀書提升素養,讀書温潤人生。黨員幹部既要讀有字之書,也要讀無字之書。每天以空杯的心態,去汲取書本里面的養分,不斷積累知識量。更要讀無字之書,在有字之書的基礎上,提高認知能力,學會客觀、辯證分析所學所見所聞所得,學會獨立思考,用心思考,用眼睛去看,用內心去辨,跳出框子看問題,站在雲層看羣山,才能在錯綜複雜的形勢下,找到突破口,找到新出路,奪取新勝利。

2023年世界讀書日心得體會怎麼寫 篇2

4月23日是“世界讀書日”,自聯合國教科文組織1995年正式向全世界宣佈至今已21個年頭,在世界範圍產生了廣泛深遠的影響。這個緣起於西班牙一個浪漫愛情傳説的節日,其主旨宣言也很像西方婚禮誓詞,“希望散居在全球各地的人們,無論你是年老還是年輕,無論你是貧窮還是富有,無論你是患病還是健康,都能享受閲讀帶來的樂趣,都能尊重和感謝為人類文明作出巨大貢獻的文學、文化、科學、思想大師們,都能保護知識產權。”其實,這段宣言核心意思就是“死也要讀書”,真不如中國“活到老學到老”這句話總結得堅決徹底乾淨。

然而,在迎接這愛情般美好的節日之際,伴隨着莫名的興奮,總有些許揮之不去的尷尬。興奮的是全社會特別是各類大中國小,因為這個節日又要掀起倡導閲讀的新熱潮;尷尬的是,身在大學校園,卻時常感到閲讀的熱情能“淡得出鳥來”。今年“兩會”期間,全國人大代表、中國科學院院士、南京大學物理學院教授邢定鈺向中央領導彙報該校“悦讀經典計劃”,談到該項計劃的實施改變了南京大學以前“文科學生缺少科學素養、理科學生缺少文化素養”的狀況,受到媒體的熱捧。説實話,要讓人完全相信該計劃實施幾年就有了“立竿見影”的效果也很難,但倡導與實施“悦讀經典計劃”的正確性與必要性的確不容懷疑。理由很簡單,對大學生來説,必要的閲讀規劃與指導,永遠都不是多餘的。

常聞“開卷有益”,意即只要是讀書,總沒有壞處,讀書總比不讀書好。這本沒有錯,但在今天信息傳播技術高度發達而閲讀內容良莠不齊的背景下,如果不加選擇,很可能開卷無“益”,甚至開卷有“害”。尤其對大學生而言,讀書更不應漫無目的、隨性而為,因為大學生讀書必須考慮到一對現實的矛盾關係,即閲讀時間的有限性與閲讀選擇的無限性。大學時光是特定階段的青春歲月,有限而寶貴,除了學業和必要的大學活動所需的時間,可用於閲讀的時間比較有限,倘若沒有閲讀規劃、計劃,沒有閲讀指導,想要有效完善知識結構、提升科學與人文素養是很難想象的。同時,從大學生閲讀選擇的自由度看,又具有無限性。大學生羣體具有天然的資源優勢與便捷條件——擁有藏書豐富的大學圖書館。但是,當一名大學生走進圖書館,面對滿目古今中外各類圖書(包括電子圖書),如何根據自己的需要來選擇,如何使有限的讀書時間發揮效益,無疑還需要幫助與指導,以尋找到一條符合自己實際的有效讀書途徑。

可即便找到了“途徑”,仍然不夠,還需要大學生喚醒自己內心對閲讀重要性的認知,還需要大學校園崇尚閲讀的濃郁氛圍的涵養。這看起來好像是“內因”與“外因”的關係。但審視今天的高校校園,分析諸多高校出爐的閲讀報告,便可看出:即便是啟動“內因”,喚醒內心的認知,也首先需要“外因”充分發揮作用。學校的重視,教師的引領,圖書館的指導,學院甚至班級社團等層面的規劃、推動等,都顯得不可或缺。但有理由相信,一旦大學生朋友體驗到閲讀的價值如邢定珏院士所言“能夠彌補個人的科學素養與文化素養”,就一定還能體驗到,閲讀能從根本上讓自己獲得精神的成長,豐富人生的底色,讓心靈獲得安放之所。如此,“世界讀書日”可能就不再那麼讓人興奮和尷尬了。其實,讀書是很個人的事兒,沒有什麼理由。一定非要找個理由,餘秋雨説得就挺好:讀書的理由是擺脱平庸。

2023年世界讀書日心得體會怎麼寫 篇3

讀書的好處實在是數不勝數。從“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到“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靈秀,數學使人周密,科學使人深刻。無論你是耄耋之年,還是豆蔻梢頭,要想擁有豐富的世界,一本書,足矣!

讀書的好處又豈止這些?我們歷來講究“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在傳統文化中,讀書、修身、立德緊密相連,互相促進,好讀書不僅是立身之本,更是處世之道、從政之基。對人們來説,書籍不僅僅是良師益友,更是打開精彩人生的鑰匙。

讀書,不僅能增強本領,還能幫助孩子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為夢想插上彩色的翅膀。在河南師範大學的一所餐廳內,有這麼一條規定:只要能抽籤正確背誦古詩、論語或者詩經,就可得到一份價值9元的免費霸王餐券。有一部分學生拿到題目後卻連最簡單的國小古詩都忘了,但是每天還是有很多學生去排隊抽籤答題。學生們説,這種活動太好了,不僅能得到實惠,還能增長文學常識。這件事情生動地説明了知識真的能當飯吃,憑實力吃飯,真香!

風靡全國的各種類型的“詩詞大會”,拔得頭籌者會有豐厚的獎勵,這不恰恰是“書中自有黃金屋”的真實寫照嗎?單單從物質方面看待這些活動,雖然狹隘了些,但是卻用最簡單有效的方法讓學生們知道多讀書、讀好書、好讀書的好處,豐富了學生的精神世界,也傳頌了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

近年來,隨着數字經濟的發展,智能手機等各種閲讀器的普及,讓閲讀變得越來越方便,越來越智慧。3D閲讀、VR看書也逐漸走進人們的視野,逐漸普及起來。與此同時,隨着經濟社會的發展、生活水平的提高,大部分家長給孩子配備了手機、電腦、平板等電子產品,這在很大程度上豐富了孩子的閲讀體驗,開闊了孩子的眼界。有數據顯示,青少年的數字閲讀呈現出高時長、高頻率的趨勢,這無疑與數字閲讀的普及緊密相關。需要警惕的是,家長和學校要監管好這些電子產品的使用,切不可讓孩子沉迷其中。更不能忽視紙質書籍的閲讀,在數字經濟時代,提筆忘字現象時有出現,在閲讀的同時,要加強學生對字、詞、句的理解與運用,在學習和生活中檢驗學習的成果。

“少年強則國強,少年智則國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擔當,國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就有源源不斷的強大力量。如此廣闊的舞台,拿起書本吧,去閲讀、去汲取成長的養分,讓我們奮起拼搏,朝夕追夢!

2023年世界讀書日心得體會怎麼寫 篇4

4月23日,我們迎來了“世界讀書日”。近段時間,全國各地都在組織開展豐富多彩的讀書活動,比如,河南省圖書館、省少兒圖書館等紛紛策劃推出了一系列精彩紛呈的閲讀活動,聚焦在弘揚黃河文化、打造閲讀品牌項目、書香抗疫等方面,並採取線上為主、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來開展,為共建“書香中原”營造全民閲讀的濃厚氛圍;河北省石家莊市圖書館以“書香流動,雲端悦享”為主題,依託圖書館網站和微信公眾平台,精心設計了六大版塊24項線上讀書活動,邀請廣大讀者足不出户雲端享受書香……相信通過活動的開展,必將有助於推動全民閲讀深入人心。

閲讀,不僅能慰藉心靈、充實大腦,而且能豐盈思想、助益工作。縱觀古今,橫看中外,對於讀書價值的讚頌不計其數,董其昌的“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杜甫的“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顏之推的“積財千萬,無過讀書”,高爾基的“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伏爾泰的“讀書使人心明眼亮”等等,都在説明讀書的重要性,可以説讀書是一個人成長的重要途徑,只有深入進去才會有所收穫,才能更好實現人生的價值。

當前,在全民閲讀中存在着深入閲讀不足、年人均閲讀量低等問題。據第十七次中國國民閲讀調查結果顯示,20__年,中國成年人紙質讀物的閲讀量、閲讀時長及人均電子書閲讀量都有所下降。其中,成年人人均紙質圖書閲讀量不足5本,人均電子書閲讀量2.84本,僅有12.1%的國民日均閲讀圖書超1小時。在這樣的情況下,各地通過抓住世界讀書日這一時間節點,開展豐富多彩的讀書活動,無疑為人們崇尚閲讀、熱愛閲讀搭建了平台,更加豐富了人們的精神文化生活。

對於我們每一個人來説,不妨將閲讀當成一場美麗的修行,發乎於心,踐之於行。一方面,要祛除閲讀功利化心理。當下,許多人用實用主義的眼光去看待閲讀,用到什麼才去學什麼,這樣的認知是錯誤的,其實,閲讀是一個長期積累的過程,隨着日積月累你會發現自身的能力素養也會有很大提升。另一方面,要增強閲讀鑑別力。我們處於信息大爆炸的時代,每天各種海量信息迎面撲來,我們要學會甄別,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再者,要防止碎片閲讀、淺閲讀。當前,互聯網“快餐文化”雖然能夠幫助人們實現隨時隨地閲讀,讓閲讀變得更加輕而易舉,但也容易造成閲讀淺嘗輒止、缺乏深度,這就需要我們進行系統閲讀、深度閲讀,這樣才能實現精神世界的充盈豐沛。

生命因閲讀而有力,生活因讀書而精彩。閲讀,不應止於讀書日,讓我們把閲讀當作一種自覺行動,把崇尚閲讀、自覺閲讀的理念融於生活、融於工作,養成時時處處不忘閲讀的好習慣,珍惜每一分每一秒時間,用閲讀充實自己的多彩人生。

2023年世界讀書日心得體會怎麼寫 篇5

在線讀書闖關拆盲盒、線上朗讀比賽、作者拍視頻推薦好書……在第26個世界讀書日到來之際,自治區圖書館推出了一系列線上閲讀活動,通過網絡將閲讀帶來的愉悦分享給了更多人,讓每個人的閲讀邊界延伸得更遠;也通過網絡將閲讀引發的思辨彙集在了一起,讓人與人之間思想交流的距離變得更近。在這“遠”與“近”的變化之中,閲讀所帶來的正能量通過線上在不斷地延伸拓展。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閲讀一直以來都是我們認知世界的重要方式之一。通過閲讀,我們不僅收穫了豐富的知識,還在文字的世界裏獲得了精神上的滋養。今年2月初,武漢方艙醫院中一位患者躺在病牀上捧書閲讀的圖片一時傳遍網絡,有網友表示“看到了文明的力量”。當時疫情防控正處於關鍵時期,抗擊疫情的日子裏人們心中多少都會有些焦躁不安,然而這位患者卻以一種淡定無聲的行為,詮釋了閲讀所能夠給人內心帶來的安寧與強大。這張讀書的圖片通過網絡,將這種無聲的力量傳遞給了千千萬萬網友,傳遞出了堅定的信心和滿滿的正能量。同樣,在世界讀書日,自治區圖書館舉辦“我見證,中國力量”主題朗讀活動,匯聚抗擊疫情的聲音,凝聚抗擊疫情的力量,努力發揮出閲讀能讓人們不懼孤獨、勇敢前行的積極作用。

關於閲讀,有一個富含哲理的小故事:你有一本書,我有一本書,如果相互交換閲讀,我們每個人就擁有了兩本書。知識的擁有量會因為分享而不斷地增長,在網絡時代,線上讀書活動更以便捷的方式和幾何倍數的傳播效果放大閲讀分享的效應。比如在世界讀書日這一天,各類閲讀平台都會邀請相關知名人士在線“推薦一本好書”,這些推薦書目往往涵蓋國際國內,有經典也有新作,有文藝類作品也有科技類書籍,通過網絡的傳遞,關於這些好書的信息往往會傳遞到比預想中更遠的地方。

閲讀一本好書,能給予我們啟迪,在字裏行間中還能獲得難能可貴的理解和共鳴,“尋找共鳴”就是閲讀和網絡的結合點。比如一直很受讀者喜歡的“線上讀書會”,使得天南海北的讀者在同一時刻為同一本書交流探討成為可能,而在常態化疫情防控的當下,它更是在保持社交距離的同時拉近心靈距離、碰撞思想火花的極佳方式。

和自治區圖書館一樣,越來越多的圖書館、書店和網絡閲讀平台通過開展各類線上讀書活動,提升人們的閲讀興趣、養成良好的閲讀習慣、豐富讀者的閲讀體驗、拓寬讀者的閲讀眼界。如果説閲讀是個人通過書本與世界的鏈接,那麼線上閲讀活動就是將千萬個個人通過閲讀連接在了一起,進一步在線上放大閲讀的正能量,網絡空間作為人民羣眾共同的精神家園,內涵必將更為深遠,空間必將更加清朗。

2023年世界讀書日心得體會怎麼寫 篇6

4月23日,又是一年一度的世界讀書日,"讀書"又將成為最近一段時間人們熱議的話題。

我討厭那種"讀書無用"的論調,我也討厭那種"讀書萬能"的論調,因為它們把讀書太庸俗化了,太功利化了。其實,我們本就不該給讀書附加太多的意義,讀書僅僅是一種生活方式而已。

一個人,活着是為了什麼?不同的人可以説出不同的答案,但各自都有理由,你可以不贊成,但也不能去反駁。但我給出了一個統一的答案:人活着就是為了成功!當然,延伸一下,讀書是為了什麼?很多人自然會説是為了成功。

什麼叫成功?拿來一本《現代漢語詞典》翻翻吧,非常簡單,"成功就是獲得預期的結果"。一個"預期",錯綜複雜,包羅萬象,好的、壞的,高尚的、卑劣的,偉大的、渺小的,今天的、明天的,短期的、長期的……

沒錯吧,一個正常人的一切都是圍繞着"預期"展開的,都是為"成功"而生,為"成功"而活的。只要實現了"預期",也就"成功"了。

怎樣才能獲得成功?很多人馬上想到的就是"讀書",説"讀書是成功的捷徑,因為書就是偉人的肩膀",説"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説"學而優則仕",把讀書萬能化了、功利化了。於是就分外強調讀書,然後又把讀書異化為升學,異化為學歷崇拜。等到"學歷崇拜"這個泡沫破裂的時候,又大聲宣告"讀書無用"。

讀書就是讀書,它僅僅是一種生活方式。對待讀書,就應該以平常心來對待,不能走極端。雖然,讀書與成功有着千絲萬縷的聯繫,但讀書卻不是成功的必要條件,曾經的"枱球神童"丁俊暉就是一個典型例子。"條條大道通羅馬",不讀書照樣可以成功。

對於如何取得成功,學者季羨林給出了一個公式:天資+勤奮+機遇=成功。"天資"很重要,"不要不是那塊料,非要往上套",要成功就必須弄清楚"天生我材必有用"的"才"是什麼,給自己一個合適的定位;"勤奮"也很重要,不拿出"衣帶漸寬終不悔"的精神,是很難成功的,"勤能補拙是良奮","堅持就是勝利";"機遇"更重要,否則只會"懷才不遇空悲切",但是我們也要明白"機遇只會光顧那些有準備的人",天上是不會掉餡餅的。

無獨有偶,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説的"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之境界",也沒有讀書。我翻遍了一些的成功心理學教材,裏面也沒有強調成功必須讀書。這些一方面證明了不讀書也能成功的説法,另一方面也沒有否定讀書的作用,因為讀書可以充實天資,讀書是勤奮的因子,讀書也是在準備機遇,已經把讀書融入到成功的要素中去了。

2023年世界讀書日心得體會怎麼寫 篇7

自從4月23日被定為“世界讀書日”,26年來,閲讀就以節日的形式,開啟了一年一度人們向人類豐富的精神世界創造者致敬的儀式。多讀書、愛讀書、讀好書,在今天也越來越成為全社會人們的共識。

連日來,浙江各地全民閲讀活動如火如荼,處處洋溢着濃濃的書香。最新發布的《20__浙江省全民閲讀報告》顯示:去年浙江人均讀書10.1本,居民閲讀率達90.4%,全省包括公共圖書館在內的閲讀服務設施已經超過了12000家。可以看到,閲讀正以動人的身姿,緊緊追隨着這個日益變遷的時代。

書籍是人類記憶的容器,是人類智慧的結晶,亦是人類進步的階梯。讀書著書從來就是人類獲得智慧、傳遞文明的最為重要的方式之一。所以説,人類的閲讀史幾乎就是人類文明的發展史。文化的血脈、思想的光芒、民族的傳承……都在讀書中綿延不絕,永傳於世。

關於讀書,英國哲學家培根告訴我們: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靈秀,數學使人周密,科學使人深刻。凡有所學,皆成性格。

可以説,讀書是世界的。讀書也是中國的。

從古至今,讀書是中國人的傳統。國人主張行萬里路,也要讀萬卷書。古語有云:“讀書可以明理得道,可以修身養性”;今天的人們仍然相信,讀書擁有改變命運的力量。讀書之興衰與個人之前途息息相關,讀書是極為厚重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正道修行。

讀書可以點亮生活。就拿去年的武漢方艙“讀書哥”來説,人在方艙,心在讀書,置疫情於心外。雖然方艙是狹小的天地,但讀書打開了新的大門,使人的心智無限擴大,看到的是廣闊天地大千世界。真正應驗了英國作家毛姆的那句話:閲讀是一座可以隨身攜帶的避難所。書本,就好像人的一個朋友,只要你想讀,它隨時都可以陪伴左右,撫慰心靈,照亮灰暗的生活。

讀書應該回歸生活。人生在世,一個人的精神發育史就是他的閲讀史,閲讀是重要的精神成長。從通俗層面講,無論哪一種層面的日常生活,背後都有相應的物質支撐,並非人人都能負擔得起。而讀書,作為一種精神生活,則相對容易得多、簡單得多。一個人,只要自己願意,無論身處什麼階層,都可以一生與書籍為伴,書就是生活不可分割的部分,涵養着生命的氣質。

讀書就是生活方式。許多愛書人士都説,閲讀習慣的養成,往往始於孩提時代。當讀書愛好深入骨髓,成為一個人的生活方式時,就會將遇到的人和事都當成書來讀。人如字,事如書,讀書與生活合而為一,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讀書也找到了終極的意義。

讓我們一起讀書吧。把生活中的每一天,都當成“讀書日”,多讀書、讀好書。無論技術怎麼進步、介質怎樣變遷,我們的生活,因為閲讀,充滿陽光。

2023年世界讀書日心得體會怎麼寫 篇8

“您好,您在外賣平台購買的圖書已送達!”在新冠肺炎疫情衝擊之下,很多實體書店開始向線上拓展,北京105家實體書店陸續入駐外賣平台,讀者可以享受最快30分鐘的送達服務。在世界讀書日到來之際,形式多樣的閲讀活動,讓書香如甘泉一般浸潤人們的心靈。

疫情難阻書香,閲讀潤澤心田。疫情突如其來,打亂了我們正常的生活節奏,但也給“宅”在家裏的人們帶來了難得的時光。不少人紛紛選擇迴歸閲讀,用讀書充實生活,從書籍中汲取力量。猶記得,一張患者戴着口罩在武漢方艙醫院讀書的照片,在社交媒體廣為流傳。令人動容的不僅是他閲讀的那份專注,更是他從閲讀中得到的面對疫病的樂觀與從容。一位學者説得好,讀書的時候,我們的心靈會變得更加遼闊和寬廣,堅韌而頑強,也使我們獲得温馨、寧靜的內心世界以對抗外部世界的喧譁和浮躁。困難時刻,閲讀之所以能給人以力量、給人以希望,也正在於此。

放在更寬廣的人生視角看,閲讀雖不能改變人生的長度,卻能延展人生的深度和厚度,還能塑造個人的品質和氣象。閲讀為什麼能給我們帶來氣質的變化,塑造我們的性格?原因或許有二:一是因為閲讀能給人以知識,二是因為閲讀還能給人以智慧。如今,信息唾手可得,獲取知識的門檻變低了,但信息蕪雜,人聲鼎沸。是書籍,而不是碎片化的資訊,能給人以系統化的知識、整體性的思考。同時,面對各種不確定性,閲讀讓人們在思接千載、視通萬里、心遊萬仞中,獲得人生的座標,更好地審視自己和外在的環境,知道自己該向何處去。因為有知識,我們才能有獨立思考的能力,不畏浮雲遮望眼;因為有智慧,我們才能懂得如何對抗不確定性,在風浪面前有定力、有眼光、不焦慮。可以説,閲讀培育的,是豐盈充實的靈魂世界,是氣象萬千的精神品格。

其實,讀書本身就是一種修養方式。《宋史》曾載,與朱熹、張栻並稱“東南三賢”的呂祖謙,少時性情急躁,極易遷怒於人。他正是通過閲讀,不斷磨練自己的品性,最終在讀到孔子“躬自厚而薄責於人”的教誨時,自己心中的忿氣“渙然冰釋”。我們常説,文以化人,這既是指在古聖先賢的薰陶下,延展精神世界的疆土,也是指以閲讀修身養性,用讀書淬鍊意志品質。讀一本好書,如攀登一座高峯。人到半山,固然也能欣賞到美景,但只有繼續往上攀爬,才能領略“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無限風光。古人把讀書稱為“攻書”,認為只有“攻書”到底才能融會貫通,道理正在於此。越是難啃的經典之作,越需要專注和恆心,也越見精神和修養。

一個熱愛閲讀的人,心中必有“詩和遠方”,也自有日常生活的春夏秋冬。閲讀從來不是要讓人雙腳離開大地,從來不是鼓勵人們遠離生活,恰恰相反,是要讓人即便遭遇困難,依然能夠勇毅前行,即便知道人生路上總有坎坷,依然能夠笑迎挑戰。閲讀給人帶來的,不是消極和虛無,而是希望和力量,是雄健的精神和解決問題的方法。

書籍的生命是被閲讀喚醒的。正如有人所言,節日的意義並不僅僅在於紀念,更在於在這一天做具有相同意義的事,從而形成強大的共識生長力和行為影響力。世界讀書日的到來,既是一個提醒,也是一份倡導。以書為伴,讓閲讀成為一種生活方式,我們擁有的,將會是強健的精神筋骨,我們收穫的,將會是豐盈的精神生命。

2023年世界讀書日心得體會怎麼寫 篇9

在我國,知道“世界讀書日”的人越來越多,讀書日的各種活動也越來越精彩。形式新鮮別緻,內容豐富充實,而其影響也越來越熱烈和持久了……“世界讀書日”的閲讀氛圍,有着濃郁的感染力和親和力。諸般相關活動的初衷,以及這些活動所取得的成效,都是值得肯定的。不過,讀書畢竟不是一日之功,更應該是一種恆久的堅持和沉靜的堅守。“世界讀書日”只有一天,而讀書則需要一年兩年、十年廿年甚至一生的時間來堅持……

讀書未必在人前,需要思考一個“靜”字。唐代書法家顏真卿《勸學》詩中説:“三更燈火五更雞,正是男兒讀書時。黑髮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這首詩裏提到的,就是一種遠離喧囂和忍受孤獨的讀書方式。實際上,真正的讀書生活,除了“奇文共欣賞、疑義相與析”的切磋,更需要靜下心來,耐得寂寞,需要艱苦的跋涉和曲折的探索。“擊石乃有火,不擊元無煙。人學始知道,不學非自然。”讀書要守心以純,要珍惜時光,而最重要的是隻有通過自己的艱辛努力,才能獲得豐稔的收穫。讀書之樂,不會只在“世界讀書日”這一天體驗。讀書之味,更不會從台上作秀和台下喧譁中得到。

讀書不能死章句,需要思考一個“活”字。李白在《嘲魯儒》中説:“魯叟談五經,白髮死章句。問以經濟策,茫如墜煙霧。”詩人對那些誇誇其談而沒有真才實學的“魯叟”進行了辛辣的嘲諷。這些人談起五經頭頭是道,問起經世濟民之策卻茫然無知。他們拿腔拿調,架子十足,卻死於章句,不知時變。而陸游《冬夜讀書示子聿》中的觀點,則更加值得那些“魯叟”們深思。他説:“古人學問無遺力,少壯工夫老始成。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這是陸游寫給小兒子的一首絕句,樸素親切,滿含哲理,尤其是詩中提出的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觀點,至今猶有現實意義。從書本上得到的知識終歸是膚淺的,要真正理解書本中的人生哲理,必須堅持知行合一,親身去實踐中進行驗證。既要多讀有字之書,更要多讀無字之書,只有在實踐中才能得真知、悟真諦,真正達到學有所獲,學有所用。

讀書應重高格調,需要思考一個“高”字。書中的鯤鵬志向、報國情懷、浩然正氣、丹心赤膽,對我們的精神是一種砥礪提升,對我們的心靈是一種洗滌淨化,對我們的情操是一種美好陶冶……宋代抗金名臣李綱在《讀書》詩中説:“平生長作蠹書蟫,老去猶資慰我心。每到古人名節處,慨然掩卷一沉吟。”詩人老去,耽於讀書,但是仍然對於涉及名節操守的內容,格外看重。作者的襟懷情操,從其讀書情趣可見。宋朝另一位名叫李時可的詩人寫的一首《舟中夜聞讀書》中説:“臨溪一舍竹疏疏,舟過時聞夜讀書。姓字是誰何必問,定應不是俗人居。”詩的意思是説在臨近小溪岸邊看見一間農舍隱在朦朧的竹林裏,乘船走過的時候不時聽到琅琅的讀書聲。詩人説不用打聽這是誰的家,通過那琅琅的夜讀聲,就能猜到這裏肯定不是一個鄙俗的人居住的地方。詩人通過這樣一個簡單的情節,巧妙地説明了讀書使人志存高遠、超凡脱俗的道理。讀書使人內心清明、目光澄澈、骨骼清奇、脊樑挺直,從中可以識別得失成敗,可以感受廉恥是非,可以昇華情志操守,也可以友朋孝親睦鄰……宋人黃庭堅説:“士大夫三日不讀書,則義理不交於胸中,對鏡覺面目可憎,向人亦語言無味。”翻譯成簡單的白話文,其實就是:讀書可以使人不俗,使生活也更有味道。

讀書切莫惰寸功,需要思考一個“勤”字。唐代詩人杜荀鶴説:“少年辛苦終身事,莫向光陰惰寸功。”宋代詩人朱熹説:“少年易老學難成,一寸光陰不可輕。”這些懇切真摯的聲聲教誨,用意其實都是在勸人加緊學習,勤奮精進,不能放鬆自我,懈怠光陰。前人在這方面論述頗多,此處不再贅述。需要多説兩句的是,伴隨着現代科技的高速發展,我們今天的所謂讀書,其實已經不侷限於紙質的那些傳統載體,人們的閲讀途徑也已經更加豐富和多元。手機APP、電子出版物、微信讀書、QQ閲讀等等各種古人沒有見過的閲讀方式,使我們的讀書生活更加便捷輕快。想想孔夫子韋編三絕的勞苦,想想范仲淹饘粥不繼的艱辛,現代人的讀書條件是多麼輕便和舒適啊,我們有什麼理由不更加珍惜和努力呢?

讀書熱是好事,但也需要一些冷靜的思考。今年的“世界讀書日”雖然過去了,但是對愛讀書的人來説,天天都是讀書日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