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九範文幫

飄讀書心得感想(精選17篇)

飄讀書心得感想 篇1

炮火、子彈,射穿了和平,打破了平靜,硝煙,擾亂了生活。廢墟上,唯有那紅得動人的野玫瑰撥開了愁苦的思緒,點點紅色,染紅了大地,斑駁了天際,觸動了心絃。

飄讀書心得感想(精選17篇)

那一本厚厚的《飄》,讀起來卻沒有一種疲憊和不耐煩的感覺,反而常常會會心一笑,不禁覺得這不愧是經過歷史檢驗的世界名著。沒有矯情的痕跡,沒有高大全的虛假,沒有誇張的情節,不知不覺,就已經叩開了自己的心靈。而這本小説裏面,最能打動的人的,莫過於女主角郝思嘉。

如果要我用一種花來形容這位女主角,我覺得沒有比野玫瑰更合適的了。她既有玫瑰的驚豔與芬芳,也有玫瑰傷人的刺,在亂世中,依舊高傲地抬起頭,怒放在一片劫後廢墟里。她不像嬌嫩的豌豆公主,因為厚厚的牀墊下一顆小小的豌豆就徹夜難眠,她是一顆堅硬的咖啡豆,煮開了,就是一壺香濃的咖啡。

南北戰爭爆發之前,郝思嘉就是一個無憂無慮的小公主,她擁有了讓

生活在幾百年後的我依舊羨慕的一切,疼愛她的父母,闊綽的房子,時時

刻刻等着服侍她的黑奴,威武漂亮的馬,還有等着向她求婚的追求

者。但是,戰火把她所擁有的一切都燒燬了,或許就是因為這樣,

在一片荒野裏面,那顆不斷成長的心才變得格外引人注目。

正是因為她已經失去或拋棄從前的一切,她才成長為一個

佳人,一個穿越時空,感動萬世的佳人。

關於生活

如果不是因為戰爭,在郝思嘉的眼裏,生活一定是玫瑰色的。但是,那一場戰爭,殘酷地脱去了她生活中那一層玫瑰色的紗罩。

從前萬人矚目的郝小姐,彷彿就是在一夜之間,失去了可以呼來喚去的黑奴,失去了痴迷的追求者,失去了疼愛她的母親。從前闊綽的莊園一下子就只剩下荒蕪的土地,從前調皮不諳世事的她,眸子裏一下有了威儀。從今以後,生活對於她而言,就是柴米油鹽醬醋茶,就是每一天擔驚受怕,精疲力竭,不再是那個嬌貴的郝小姐。

這一個過程,感動我們的,是郝思嘉忍住淚水,深夜趕馬車回家的模糊身影;是她彎下腰一點點播種的單薄身影;是她殺死闖入家中的敵人時顫抖的身影。但是,支撐這個瘦弱身軀的堅強,或許是更能觸動靈魂的。

正是因為堅強,郝思嘉才能忍受苦難,一路前行。對於一個千金小姐而言,一下子接受生活的磨難無論是生理還是心理都是極難忍受的。但是,當她知道家裏已經是一片破敗的時候,悲痛卻是那麼的短暫,至少表面上看起來是那麼短暫。理智讓她忍住了淚水,不至於讓悲傷奪取自己與生活搏鬥的力量。她想到了責任,對家的那一份愛爾蘭式的感情和責任讓她扛了下來。她一心只想讓自家的莊園支撐下去,不管曾經怎麼樣,不管現在怎麼樣,只想着將來會是怎麼樣。於是,哪怕是黑奴都不願意乾的話,她都幹;哪怕是父親已經失了神,常常忘記母親逝世而給郝思嘉帶來痛苦,她也維持着那一份冷靜與堅毅。在生活的彎道上,她轉得是那麼順利,沒有絲毫猶豫,沒有絲毫驚慌,但是不經意間,她已經走出了從前的羅帳,看到了生活的本質,也扛起了生活的重擔,從一個女孩,成長為一個幹練的女主人。

正是因為堅強,郝思嘉才能挺住壓力,孤獨前行。這一段成長的路,是一段一個人的荊棘路。的確,偉大的靈魂,常常都是孤獨的,因為它已經突破了現在,不是現在的人所能理解的了。在那個亂世裏,郝思嘉已經突破了過去平靜生活裏的種.種束縛,而周圍的人還是沒有從過去走出來。所以,在別人眼裏,她是個讓人難以理解甚至惱怒的異類。而這個異類,用她的不一樣,讓歷史銘記。我們看到了她當家時的強勢,但是正是因為她的威儀,她才撐起了這個家;我們看到了她開店時的投機,但是正是因為她的果敢,她才抓住了機遇;我們看到了她服喪時的放縱,但是正是因為她的瀟灑,她才把握住了緣分,開始一段新的生活。在苦難來臨的時候,在承載着家庭重擔的小船快沉沒的時候,她果斷地拋棄了一切不合時宜的東西。小姐的架子、腐朽的禮教、回憶的痛苦,於是,她才能夠掌好這艘小船的舵。雖然,她智慧的選擇換回來的是別人鄙夷的眼光,她也毫不在乎,她堅強的內心足以將這些毫無價值的指責排擋在外,做好一個掌舵人。

正是因為堅強,郝思嘉才能在上帝毀掉原有的一切之後,在荒原上重新播種。因為她是野玫瑰,堅韌的枝幹讓她能夠在風雨中不卑不亢,絲毫不改怒放的容顏。這,就是對生活的勇氣。

飄讀書心得感想 篇2

我是在小蠻的“慫恿”下讀完《飄》的,她問我你讀過《飄》嗎?我説沒有啊,她説你讀讀吧很好的!我説:好吧。她為了打消我敷衍的想法又説:你讀完後可一定要寫讀後感啊!

讀完全文,心潮澎湃,上帝拿斯嘉麗的命運開了個玩笑,像風一樣捉摸不定,捉摸不定的命運使她為之追求的愛情隨風而逝,飄得無影無蹤。

人的一生是由命運主宰的,這是我人生經驗的總結。有人會説這是唯心主義的觀點。我告訴他:唯物論的最基本的原理是物質決定意識,人的主觀能動性要受客觀規律和客觀條件的制約,人們無法改變規律只有順從他,這就是命運。一次與山東大學哲學系劉大鈞教授同席,他與一位物理老師就風水學的真偽爭執不休。我説:物理學與哲學有一個斷層,你們永遠不能對接,這件事只有上帝知道。他們驚異地看着我不再爭執。

的確,從遠古至今人類無法“命運”之謎,哲學家們為了混淆視聽,為了矇混過關,就會給他披上一層迷信色彩;科學家無法解釋生活中的邂逅誤會和巧合,為了自圓其説,為了矇混過關,就把責任推給了哲學家。我説,命運是由邂逅、誤會和巧合構成的。《飄》中大量的篇幅描寫了美國南北戰爭,就是為斯嘉麗的命運提供了一個堅實而廣闊的背景,沒有南北戰爭斯嘉麗就不會出現這些命運的波折,這意在告訴讀者:一個人的命運是與他的國家民族命運連在一起的。就如在近代日本帝國主義的入侵使偌大的中國放不下一張平靜的書桌,由此改變了許多人的命運,戰火焚燒了無數人的美好理想,殺戮泯滅了無數人的人生選擇,子彈、刺刀、炮火瞬間就可以把一個命運糟糕的科學家、詩人、富翁。……變為灰燼。

命運主宰者整個世界,一個人從一出生就決定了自己的命運,出身在高官,富翁家庭的孩子可以隨心所欲的演繹自己的生活,安排自己的人生;出身在貧困家庭的孩子假如沒有命運的眷顧即使努力一生也無法擺脱勞苦的生活。地震、車禍、大火、洪水、病魔無時不刻不在任意地踐踏着那些不幸的人們。

凡爾萊特曾是“泰坦尼克號”上的一名女乘務員,她在1912年那次震驚世界的沉沒事件中倖存。4年後,她在英國皇家醫療船“不列顛尼克號”上當護士,該船被水雷炸沉,凡爾萊特卻再次逃之夭夭。

20__年造成200餘人死亡的巴厘島大爆炸事件中,聯合國高級安全顧問羅德尼當時距離爆炸所在地僅數米遠;不到10個月後,他在聯合國駐巴格達辦公室再次遭遇自殺式炸彈襲擊,由於爆炸發生數秒前他離開了自己的辦公桌,結果沒有遭到致命損傷。

斯嘉麗是不幸的但是她又是幸運的,戰爭改變了她的命運給她造成了不幸,然而在整個人生中他卻是幸運的。在她逃離亞特蘭大的時候,瑞特不失時機的給她偷來一匹瘦馬,在她的生活極度困窘的時候,上帝不失時機的派了一個騎馬的小偷給她送來了鈔票和金幣,在向瑞特借錢受辱時弗蘭克又不失時機的出現在她的身邊……

由此想到了自己,我出生在大明湖畔的一個四合院內,但是由於“動員家屬回鄉”的運動,我與母親回到了故鄉。幾十年來,經歷了無數的生活變故,無一不是命運的安排:假如沒有,我過目不忘的腦瓜子有可能升入清華北大;假如沒有村裏老支書的一句話,我不可能當上民辦教師。

後來調回濟南市更是有戲劇色彩,當時的人事處長説我不符合政策拒不簽字,假如一年內不籤就意味着我會失去崗位。但是天無絕人之路,車到山前必有路,船到橋下自然直,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就在新學期開始人事處長調走,新上任的處長一簽了事。假如沒有機會,我不可能一次次考學,一次次成功。一個人的成功不是你的才智如何,其實就是機遇。

命運就是邂逅,我十分重視生活中的不期而遇,人與人,人與物,人與事既然無意碰在一起就是上天的安排,不可忽視。有一次外出,出租司機神差鬼使地把我拉到了奧體中心,司機恐慌地只道歉,我笑笑説:上天讓我到此一遊,天意不可違,這是我的福分,在我遊覽了“東柳西荷”之後,我會感激你的!司機笑着説:大叔你真豁達!生活就是如此,你必須面對這些邂逅。

對待命運的態度無非是兩種人:

一種就像是方丹老太太:那就是:“不要喊叫只要笑,時機自然會來到。”她的人生都是這樣渡過的,一面笑,一面等待機會,她成了渡過難關的專家了。她説“我們不是小麥,而是蕎麥。小麥熟了的時候,因為是乾的,不能隨風彎曲,風暴一來,就都倒了。蕎麥熟了的時候,裏面還會有水分,可以彎曲。大風過後,幾乎可以和原來一樣挺拔。我們不是挺着脖子硬幹的那種人。颳大風的時候,我們是柔和順從的,因為我們知道這樣最有利,遇到困難,我們向無法迴避的事情低頭,而不需要大吵大鬧,我們微笑,我們幹活,這樣來等待時機。等到我們有力量的時候,就把那些墊腳石踢開,這就是渡過難關的竅門。”

一類像思嘉,她説:“我覺得彷彿是在風暴中劃一只裝載很滿的船,勉強保持在水面上已經很不容易了。我哪裏還顧得上那些無關要緊的東西,那些放棄也並不可惜的東西,比如儀態端莊,以及----以及如此類型的東西,我非常害怕船會沉下去,就把看起來最不重要的東西——自尊心、體面、真誠、純潔、寬厚,全扔掉了。”

兩種不同的人生哲學可能造成不同的人生結局,當我們下山的時候,就會有不同的收穫。平靜地對待生活最後收穫的就是自尊心、體面、真誠、純潔、寬厚這些人生的美德。而對生活迎風而上的人丟棄了這些東西,最後收穫的可能就是孤獨和寂寞。

我拿這種觀點與小蠻交流,她説:我不同意你的觀點,但是堅決維護你發表自己的意見的權利,這是泰戈爾説的。她是一位小哲學家。

我想到了馬爾克斯《百年孤獨》:作家是要通過布恩地亞家族7代人充滿神祕色彩的坎坷經歷來反映哥倫比亞乃至拉丁美洲的歷史演變和社會現實,要求讀者思考造成馬貢多百年孤獨的原因,從而去尋找擺脱命運捉弄的正確途徑。《百年孤獨》風格獨特,既氣勢恢宏又奇幻詭麗。粗獷處寥寥數筆勾勒出數十年內戰的血腥冷酷;細膩處描寫熱戀中情慾煎熬如慕如訴;奇詭處人間鬼界過去未來變幻莫測。政客們的虛偽,統治者們的殘忍,民眾的盲從和愚昧等等都寫得淋漓盡致。作家以生動的筆觸,刻畫了性格鮮明的眾多人物,描繪了這個家族的孤獨精神。在這個家族中,夫妻之間、父子之間、母女之間、兄弟姐妹之間,沒有感情溝通,缺乏信任和了解。儘管很多人為打破孤獨進行過種.種艱苦的探索,但由於無法找到一種有效的辦法把分散的力量統一起來,最後均以失敗告終。

但是家族中的另一個貫穿始終的人即是烏蘇拉,她從未看過羊皮書卷,卻遠比所有人都先知先覺。早在羊皮書破譯之前,她就曾經在內心中對自己説“這些事情在他們發生之前我就曾經見過,也早就知道”。她一生不停的勞作,充滿着善良的愛心,因此活了105歲。這個智慧的人象徵了什麼?是普通的人有着永恆的智慧,抑或是歷史循環的真諦?我從他身上看到了《百年孤獨》的主題:人生是孤獨的,這種孤獨是與生俱來的,要想戰勝它的最有力的武器就是勞動和愛!親愛的朋友,我堅信,辛勤地勞動和真誠地去愛,命運必定會眷顧你的!

飄讀書心得感想 篇3

讀罷此文很難讓人不思考什麼是愛情這一經久不衰的話題。米切爾夫人也對什麼是愛情做了極為深刻的詮釋。文中的主人公用一生的時間去追尋這個問題的答案。在讀這一厚厚的磚塊的時候相信你也在思考:

斯佳麗真的愛阿希禮嗎?

阿希禮愛玫蘭妮嗎?

阿希禮愛斯佳麗嗎?

巴特勒到底是不是愛斯佳麗呢?

三者之間的愛是不是無可挑剔的呢?

當肉體的愛與精神上的愛分離時,一種愛的出軌算不算背叛呢?

當一個人對另一個人沒有愛的時候,兩人的結合算不算一種欺騙,兩人的分離算不算一種背叛?

一個人為生活所迫嫁給一個她不愛的人,這種行為是卑鄙呢還是高尚呢?

倘若她為了別人而犧牲自己的婚姻幸福,那她是高尚的還是卑鄙的?

如果她是高尚的,那這對他那無辜的丈夫是否公平呢?

這些問題一個個的跳出來,每一個看起來都是那麼簡單,可是真的要回答起來卻並不是那麼簡單。對這些問題的回答也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雖然這使得討論這些問題看起來毫無意義,但是對這些問題的不同回答卻反應了人類不同的愛情觀,在現實生活中實踐會有截然不同的結果。

首先我們探討一下斯佳麗真的愛阿希禮嗎。這個問題貫穿這部小説的始終,推動故事的發展。女主人公畢竟只是一個普通的種植園主的女兒,她並不關心什麼國家大事,除非這些事情跟她切身相關。她的一生都圍繞着生活、愛情這些主題。她一生追求她所鍾愛的阿希禮,她一直都認為自己深愛着阿希禮,我們也慢慢地被她矢志不渝的專一所打動,也認為她真正愛的是阿希禮。可是最後的結局卻是在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她突然的意識到自己真正愛的是巴特勒。這個出人意料的結局不得不讓我們深思什麼是愛情,反思着我們現實中種.種的所謂愛情。如果説愛情是一種感覺,斯佳麗確實對阿希禮有感覺,並且這種感覺一直持續到阿希禮的妻子玫蘭妮去世。如果説愛情是一種責任,斯佳麗對阿希禮可謂是仁至義盡,她不僅把他的妻子和兒子從死神那裏奪回來,給她們提供一個像樣的家,而且還寧願賠本,也要把自己的鋸木廠交給阿希禮經營。如果説愛情是一種付出的,斯佳麗對阿希禮的付出肯定讓許多自詡為情痴的女孩兒汗顏,她不僅放棄了自己驕傲的自尊,還出賣了自己幸福,並儘自己所能愛着阿希禮。如果這不能稱之為愛情,還有什麼可以稱之為愛情呢? 可是這不是愛情。她對阿希禮確是有感覺,可是這種感覺最初只不過是一種幻覺,只是因為阿希禮並不跟其他帥男一樣圍着她轉,從而她對阿希禮產生了一種神祕感及要征服他的虛榮。而這種感覺又被現實的戰爭所造成的分離所強化,讓她更加強化了這種感覺,使她深信不疑的認為這就是愛。正如所有異地戀能天長地久的機制一樣,距離產生了美,這種幻覺一旦形成,很難打破,因為除了時間來沖淡她的感覺之外,沒有其他因素來破壞它,而時間卻沒有沖淡反而加深了她的思念。尤為重要的是她自認為深愛着阿希禮,可她又得不到他。得不到的東西往往給人產生美好的遐想,而這種遐想往往又是不切實際的。於是她就被自己精心編織的愛情謊言中欺騙着自己。正如作者所深入分析的那樣,她並不愛阿希禮,如果她剛開始就得到了阿希禮,她會像踢掉其他男孩那樣踢掉他。

斯佳麗在巴特勒的幫助下逃出將要被佔的亞特蘭大,並帶着玫蘭妮返回了塔拉莊園。戰爭結束後,昔日的南方莊園主過着的貧窮,捱餓的生活,斯佳麗也不例外。為了償付高額的税款,在尋求巴特勒的幫助無果之後,無奈之下斯佳麗嫁給了其妹妹的未婚夫弗蘭克?肯尼迪,開始了另一段沒有感情的婚姻生活。迫於生活的壓力和對更好生活的渴求,斯佳麗不顧丈夫的反對購買了鋸木廠,並跟其極為厭惡的北佬做生意。

後來為了給受驚嚇的斯佳麗報仇,加入3K黨的阿希禮和弗蘭克帶人襲擊了貧民區,落入北佬的圈套,結果弗蘭克被殺,斯佳麗再次守寡。一年後,斯佳麗同意巴特勒的求婚,兩人結為連理。但是斯佳麗念念不忘阿希禮,無視所得的幸福。兩人感情幾經波折,尤其是兩人之女因騎馬夭折之後,巴特勒對他們的感情徹底失望,在玫蘭妮死後,毅然決定離開斯佳麗。斯佳麗方幡然醒悟,追悔莫及,最後決定回塔拉莊園尋求力量,再追幸福。

斯佳麗的愛情經歷確實是給我們熱戀中的帥哥靚女們很多啟迪和指導,愛還是不愛這確實是一個問題。

飄讀書心得感想 篇4

面對死亡,最痛苦的不是離去的人,而是被迫承受這一切的生者——他們不僅肩上多了一份責任,而且身邊少了一個一同承擔的人。

福貴正是這樣一個可悲的生者,他的一生其實是幾萬萬人的縮影,中國近百年來經歷的所有苦難都在他身上清晰地投射出來,他有着傳奇般的人生,但你絕對不會希望擁有那樣的傳奇。

福貴當年是個二世祖,每日揮霍家裏的積蓄,不知哪修來的福氣討了個賢惠的好老婆,是米行的千金,可福貴依舊吃喝嫖賭,不僅輸光了家產,還氣死了爹,老婆連同肚子裏的孩子也被孃家接走了,只剩下他和年老的娘、年幼的女兒鳳霞相依,這時的福貴才第一次體會到了生活的艱辛,萬幸的是,家珍在產下福貴的第二子之後帶着兒子有慶回到了他身邊。然而福無雙至,禍不單行。福貴在為病重的母親抓藥的途中被國民黨抓了壯丁,後被解放軍所俘虜,回到家鄉他才知道母親已經去世,妻子家珍含辛茹苦帶大了一雙兒女,但女兒不幸聾啞,兒子雖機靈活潑,後來也因為縣長夫人輸血而意外死去。

之後福貴經歷、大躍進、自然災害,鳳霞和其丈夫先後死去,鳳霞產下的一子苦根也沒有逃過命運的魔爪,最後只剩下福貴一個人,和一頭與他同名的牛作伴,其中寓意深遠,頗有些孑然一身的蕭瑟。夕陽的餘暉裏,已然垂暮的老人駕着牛漸遠,沙啞的歌聲在土地的盡頭緩緩升起——

“少年去遊蕩,中年想掘藏,老年做和尚。”

合上這本沉重的藍皮書,淚已濕眼眶,讓我感慨萬千的不止是主人公經歷的種種悲慘,更因為他經歷了這麼多,卻依然卑微地活下來,他所承擔的已遠遠超出普通人能夠想象的範圍。死亡,最痛苦的不是離去的人,而是被迫承受這一切的生者——他們不僅肩上多了一份責任,而且身邊少了一個一同承擔的人。但是,正因為如此,生者才要更堅定地生活,那是因為他們揹負的,不僅僅是自己的明天。

飄讀書心得感想 篇5

這個暑假我看了《綠山牆的安妮》這本外國小説,讓我感觸深刻的是書中的女主角安妮,她是一個開朗、活潑、聰明、堅強……與一身的優秀女孩子,書中寫了她從孤兒院被馬修和馬瑞拉收養之後,住在綠山牆農舍的一段成長經歷。故事感人肺腑,讓我內心久久不能平靜。

安妮在生下來3個月的時候,因父母病逝了,從小變成了孤兒,在她被馬修和馬瑞拉收養之前,安妮一直過着顛沛流離的生活,可就是在這樣的逆境中,安妮依然保持着她一向樂觀開朗和幻想的特性,用她特有的幻想來撫平生活的坎坷與磨難,最後樂觀、自信、善良的安妮用真情和努力贏得大家的喜愛和接納,馬修理更是加倍喜歡安妮,馬瑞拉也把她當做自己的孩子,她們一家過着非常幸福的生活。

安妮在綠山牆農舍收穫了太多的幸福與快樂,在這裏她與黛安娜建立了真摯的友情,倆人形影不離,與馬修和馬瑞拉朝夕相處,給了安妮家的温暖與幸福,還有她敬佩喜愛的斯蒂希老師給她傳授了知識和智慧,還有平易近人的牧師阿蘭夫人,連生性古板又挑剔的黛安娜祖母約瑟芬,也最終被安妮的誠懇和善良打動,也喜歡上了安妮,而且還給了安妮許多關懷和幫助,在學習上安妮很刻苦,勇攀高峯,在生活上她對朋友同學給予了關懷和友愛,對長輩尊敬、禮貌,對養育她的馬修和馬瑞拉始終懷着感恩之情不忘,最後安妮長成了大姑娘,並且以優異的成績考上了名牌大學,但為了馬瑞拉,為了綠山牆農舍,她毅然放棄了,留在安維利教書,陪伴着馬瑞拉,而且她還收穫了一份屬於自己的愛情基爾博特。

真是一個完美的結局,一個讓人感動的故事,《綠山牆的安妮》我好喜歡你!

飄讀書心得感想 篇6

“黃昏來時,翠翠坐在家中屋後新建的白塔下,看天空被夕陽烘成桃花色的薄雲。”最初接觸《邊城》就是從這句話開始的,那是高中課本里的選段。一開始就被作者那高超的寫景技巧所吸引了。“空氣裏有泥土的氣味,有甲蟲的氣味”“甲蟲的氣味”這麼微妙的的東西都能進入作者的視野,可見作者的確是寫景的聖手。懷着強烈的好奇心,第一次讀了《邊城》。

《邊城》一般的語言講述了川湘交界處一個名為茶峒的小山城裏的故事。小説最吸引人的不是其情節,而是作者用吊腳樓、虎耳草、白塔、竹林、渡船所搭建起的一個世外桃源般的世界。在這裏沒有你死我活、爾虞我詐,沒有封建禮教、政治壓迫,完全處於無政府狀態。這裏的人們也都保留着人性中最原始、最本真的一面:純潔無暇,纖塵不染。一套固有的習慣支配着人們行事,完全做到了孔子説的“從心所欲不逾矩”。在這裏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自我間和諧一致親密無間,處於一體化狀態。人們都如同老船伕那樣“他從不思索他的職務對於本人的意義,只是很忠實地活下去。代替了天,在太陽升起的時候感到生活的力量”

整個茶峒地區的社會環境如平靜清澈的一池秋水,無波無瀾、無溝無陵、無雜質無異味,儼然一個天人合一,物我兩忘的世界。如今所提倡的和諧社會,大抵也不過如此吧。

小説講述的是一個名叫翠翠的17歲的女孩子與團總順順的兒子儺送之間的愛情悲劇。讀完小説,給人感性層面的的感覺就是小説至始至終都充滿了淡淡的憂傷,給人一種憂傷的唯美。作者用平淡的筆觸講述着故事,沒有海誓山盟、信誓旦旦。就如同一個老嫗絮絮的講述着一個美麗的童話。這個童話裏沒有大快樂,沒有大悲傷,沒有澎湃的激情,沒有堅定的信念,沒有頑強的追求,沒有執着的堅持,有的只是日復一日平淡而閒適的生活,一切都顯得平和沖淡。甚至讀完小説都對翠翠的行為感到驚訝:戀人的生離只是在心中漾起幾縷漣漪,親屬的死別不過是哭泣一陣。這對於一般人來説都是難以理解的,但在小説整體風格的陪襯下卻顯得十分協調。我想這大概是由於沈從文先生不願破壞邊城在世人心中寧靜和諧的美好印象而有意為之吧!試想,寧靜的邊城突然來一下撕心裂肺、哭天搶地,多殺風景。這樣,翠翠本該有的更加激烈的情緒被“和諧”掉,也就不足為怪了。這也不得不佩服沈從文先生的高超的藝術處理手段。

這就是初讀《邊城》時的一些想法。如今再讀,也有了一些不一樣的看法了。

飄讀書心得感想 篇7

這是一個豐富的大千世界;這是一個奇妙的幻想空間;這是一片有趣的童話天地。這是一本家喻户曉的書——《安徒生童話》。其中一個個美輪的童話像一顆顆璀璨的明珠照亮了我們每一個人的童年。

《拇指姑娘》,是一個讓人讀後十分感受很獨特。簡單地説它是這樣的,一對老夫妻多年沒有孩子就想要個孩子,但在這是這個孩子出現了,只有大指姆那麼大,那對夫妻為了給她了一個小牀,它之後遇到了一隻青蛙。又遇到了狗熊,受了許多的困難,最後在她在幫助受傷的燕子,那竟然是一位王子,他還很好的邀請拇指姑娘去個沒有寒冷,沒有人會欺負,那裏全是小人。之後她和王子兩個幸福的的生活下去了。

這一個故事告訴我們一個道理:人要善良、純潔,這樣好心有好報,否則壞心這有壞報,所以要做一個好人,不要做壞事。

《賣火柴的小女孩》,他是我們才學的一個故事,就是這樣的:在聖誕節的前一天,天冷的可怕。一個小女孩光着腳在街上賣火柴,可沒有人來買她的火柴。天漸漸的黑了,街上只剩下小女孩一個人了,飢寒交迫。小女孩四次擦火柴,看到了火爐、燒鵝、聖誕樹、奶奶這些幻想。她始終沒有擺脱寒冷、飢餓,在聖誕節的前一天幸福的死去了。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一個事:就是揭露了社會上的黑暗。

……

教會我人生道理的一兩個故事,還有很多很多的童話故事都藴含着通俗易懂的小道理一個個性格各異的主人公,像可愛的小紅帽,勇敢的尼爾斯 ,善良的快樂王子,……他們教會我好多好多知識。

我愛《安徒生童話》!

飄讀書心得感想 篇8

品讀目送時,不知不覺地就會進入到文章中,隨着作者的腳步感受人間的真情。她寫的文章既有女兒般的柔情、細膩,可又不失堅強。讀來就如同作者正守着一杯茗茶,與你徐徐道來生活中細小甚至微不足道,但是又無時無刻不觸動你心絃的故事。親情,友情……

文章第一個故事,是寫作者送兒子去上學。可是如今兒子早已長大,思想也開始成熟。不再是那個若干年以前拉着媽媽的手,怯生生地用兩顆純潔的眼眸小心地試探着這個陌生世界的孩子了。而如今兒子也只是勉強忍受母親的柔情,不再如同剛上國小時,一步三回頭地不捨得望着母親。在兒子過安檢時,只給這個為他操勞了一生的母親留下了他那清瘦的背影。

可當年,作者正值兒子這個年齡,讓父親送到學校時,也一樣的最後留給父親的僅是一個背影罷了。文章最後寫到:不必追。這句簡短但又富含着深意的一句話,如同一塊硬物,觸到了內心最柔軟的地方。它是對生命成長的一種尊重,是對生命即將消逝的一種尊重。更是一種對待生命的高度理性。

母親,這是一個再熟悉不過的字眼。是母親陪着我們成長,包容我們的過錯。也是母親在我們最累的時候安慰,陪伴着我們。

作者的母親已經老去,神志也開始不那麼清楚,可是唯一不變的就是對兒女的愛。就好像她寧願忘記自己是誰,也一定要記住兒女的面孔和名字。即使再心碌,也不要忘記回家看看。因為家裏還有兩個孤獨的身影,正痴痴地等着你回家和他們説説話。老人只要兒女能在身邊,還有什麼可想的呢?

《目送》以最能打動人心的故事,走入我們的生活。給我們以人生的啟迪。告訴我們要獨立,要堅強。因為:有些路啊,只能一個人走。

飄讀書心得感想 篇9

《小婦人》是一部帶有自傳性質的小説,作者是美國作家奧爾科博。

整書圍繞着馬奇家四個性格不同的女孩:温柔美麗的梅格,爽直開朗的喬,文靜靦腆的貝思,活潑漂亮的艾米。寫了她們跌宕起伏、印象深刻的經歷、故事。最後,她們通過自己的勤勞善良,得到了自己的幸福。整本書語言優美,描繪細緻入微,讓人印象深刻。馬奇家雖然窮,但是她們心地善良,熱於助人,把聖誕節早餐濟救給另外的可憐人,有這良好品德,樂觀,對生活充滿信心,永不對困難屈服。

我喜歡梅格,喜歡它的優雅高貴,永遠的淑女風格。我喜歡喬,喜歡她的堅強,性格豪爽。我喜歡貝思,喜歡她的恬靜,多才多藝,做事永遠為別人着想。我喜歡艾米,喜歡她任性卻優雅,被人關注着。馬奇大大是個樂於助人,慈祥的婦女,她總是幫助別人,雖然自己家裏也很窮。她們的爸爸隨軍當兵,並不在家。寫了四個花季少女生活中的點點滴滴。大女兒梅格對約翰一見傾心,相愛相識。勞裏向喬示愛,卻遭拒絕,但認識了教師巴爾先生。貝思生命沒有多長時間了,但她依然樂觀,堅持不放棄。小艾米去歐洲旅遊,看世界。

我從她們那你學到的樂觀,堅強,每天都生活的普普通通,但有充滿快樂,要有一顆愛心,不能帶有色眼鏡看人,要有一顆純潔的心,才能收穫最大的快樂。

飄讀書心得感想 篇10

隨着年齡的增長,淚點越來越低,真的看不得這種書。99年第一次看這書怎麼就沒感覺哪?不可否認,《活着》是一次殘忍的閲讀。黑色的書皮簡潔的名字,頓時有一種沉重和滄桑的感覺。它讓你看到了在歷史的大潮流中,一個人,甚至一個家庭在時代浪潮中只能被無情地牽引着,對命運有的只是無能為力的苦苦掙扎。想來是多麼的殘忍和可怕,即便知道方向是錯的,卻連站在原地尋求正確出路的權利都沒有。屈服,屈服,還是屈服,最後剩下的,只有:活着。

作者以第一人稱福貴的口吻,平靜地講完了他這一生的故事,看似近乎冷漠的語調,織就了一幅人性的掛毯,語言風格簡潔而有力,直抵人心。福貴開心,你會跟着開心,福貴難過,你也會跟着有了一絲的慟泣。人生總是奔向美好的,走向光明的,充滿希望的,可是書中主人公福貴的命運卻截然相反:福貴的人生從地主家庭出生,而命運卻一次一次的與他開着玩笑:首先是他的頑劣乃至逐漸的使他的家庭敗落在他的手上,從此由“天堂”開啟了通往“地獄”之門。和他相依相伴的最為親密的人一個一個的憾然離世,讓他承受着不能承受的痛苦,可就是這樣,命運也沒有放過他,悲劇一個接着一個,眼淚完全不能表達那種刻刀在心頭刻下的烙印。

整本書讀起來都讓人替主人公和其中的人物唏噓不已,慨歎命運多桀,也都從書中或多或少的看到了自己、自己身邊的人的童年和過往,因此產生共鳴,我想這就是餘華文學作品做大的魅力吧。雖然整本書都很壓抑,但是隻有一段讀來讓人欣喜若狂:就是福貴的聾啞女兒鳳霞託人找了一個對象,她的那個對象二喜出現後,整部書的最淋漓盡致的部分出現了:在那樣悲慘的命運中忽然伸出了一雙温暖的手,有力的支撐了這個搖搖欲墜的家庭,不但出現了轉機,還帶來了新生――鳳霞和二喜的兒子降臨了。不知道別人,反正我是看到這裏非常的激動,體會了那種壓抑後突然釋放的快感。

其實每個人內心都有糾結和掙扎:一方面對於殘酷現實的不滿,一方面對於美好未來的憧憬和渴望。而在這糾結和掙扎中,人們(20xx 學會感恩,與愛同行 感恩節活動方案及文案)變得或勇敢,或懦弱,或消沉,或積極,總之是痛苦萬狀乃至憎恨這個世界。而就如作者的本書序所言:做作家的使命不是發泄,不是控訴或者揭露,他應該向人們展示高尚。這裏所説的高尚不是那種單純的美好,而是對一切事物理解之後的超然,對善和惡一視同仁,用同情的目光看待世界至少我覺得作者在這部作品中是做到了這一點。他冷靜的看着福貴的人生從繁榮走向了悽苦,可是這個過?湯鋦芯醪壞階髡叩耐?榛蛘弒?擼?吹故悄侵殖銎嫻睦渚踩枚琳叩乃枷腖烈夥⒒櫻?我獬鄢搖?

小的時候家裏比較窮,爸媽總是為了生計忙碌着,到了晚上再忙家務,給我和哥哥縫縫補補、洗洗涮涮。有時候我説“媽你早點睡吧,別幹了”記得媽媽曾經對我説過:“人只要不死就得活着,活着就得幹”。隨着年紀的增長慢慢的也體會了父母的艱辛。不管怎樣,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每個人的生活最後都要他自己去體會,在這個過程中,在最悲壯的時刻出現的時候,我希望我們能夠記住:“人是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

生活,只是一件外衣,有的人為它別上璀璨奪目的胸針,有的人在上邊縫着一個又一個粗糙的補丁,但無論是華麗還是襤褸,我們都穿着專屬於自己的外衣行走在風塵中,承受着外界的一切,感知着身邊的一切,有愛有痛,有苦有甜。生存,還是生活,僅僅是一線之隔,一生為什麼而活,需要我們用心去體驗,只有當內心與外物和諧之時,在人世的一遭才叫真正的生活。

正如我的題目“苦莫如福貴,樂莫如活着”。

飄讀書心得感想 篇11

突發奇想,想挑戰自我。我竟然從長長的書架上取下了這本《時間簡史》。一扇通向宇宙最大奧祕的窗户隨之向我打開……

史蒂夫·霍金,那個在輪椅上以一種奇怪姿勢坐着,身體僅有極少部分能夠動的男人,卻在思考着我們的宇宙。

在他之前,還有阿爾伯特·愛因斯坦、伽利略、亞里士多德……

人們一刻也沒有停止過去認識這個宇宙,儘管我們對於這個宇宙來説甚至連大海里的一滴水都算不上。

這本書給我的感慨不僅僅是驚訝於宇宙的神奇,還發現了自我的渺小。平時對物理數學不屑一顧的我從翻開書的第一頁就碰了釘子。

我臣服於他們天馬行空但卻又切合實際的猜想。

舉個例子,你也許從沒思考過速度這個問題,至少是深入地思考過。以下是一個簡單的猜想。

在一列飛馳火車上打乒乓球,假設擊球者為觀察者A,他向另一個球手擊出球的速度假設是10kmh。這便是觀察者A看見的速度。假若這是鐵軌旁站着一個人,假設為觀察者B,並且這時火車的速度為80kmh,那麼觀察者B看到的速度又是多少呢?顯而易見是90kmh。那麼這是否意味着,不一樣的觀察者對物體的速度的感知是不一樣的!並且對那個物體本身並沒有改變什麼,我們甚至能夠看遠些!地球也在自轉和圍繞太陽公轉,那麼那個顆球的速度對於一個在月亮上的觀察者C來説又是多少呢?也許會比音速還快得多呢!速度到底究竟取決於什麼呢?

不得不説,世界很神奇,而這些科學家卻更為厲害,從這些平常的事件中發現神奇。

也許你會覺得有些糊塗了此刻。

可是還有更玄的呢!

在眾多科幻電影、圖片中,黑洞都被幻想成了一個洞,但事實並非如此。我覺得黑洞依然是一個球狀的,是質量無比大,密度無比大的球狀,那是恆星的最終結局,並且根據牛頓的萬有引力和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物體的引力由它的質量和密度決定。對於恆星坍縮而成的黑洞那麼它的引力自然是無比的大!

更恐怖的是,光是被人們看作粒子或者波,所以光同樣也會受到引力的吸引,所以在黑洞連光也無法逃逸,會被強大的引力吸想黑洞。

這篇我覺得根本算不上是讀後幹,我只是想把我説的一點點寫出來,甚至還有許多是錯的。

此刻每當我翻開《時間簡史》我都會顛覆一次我的觀點,感覺在理解一次洗禮,人類最高智慧的洗禮!

飄讀書心得感想 篇12

最近讀了一本書名叫《八十天環遊世界》,書中的主人公福克先生是一名紳士,他沒有親戚來往,很安靜,生活一板一眼的活像台機器,他同時也是一位令人捉摸不透的人物。就比如有一次,福克先生因為他的僕人送給他用來刮鬍子的水和平時的相比低了2華氏度,他就辭掉了這位僕人。

他一直如此平淡且嚴謹的生活,讓我覺得不可思議的是,只是因為他在俱樂部打牌時的突發奇想,他打了一個賭,完成一個壯舉——環遊世界。與其同時,本地銀行正巧發生了一起盜竊案,福克先生被誤認為是盜賊,因為他的一些行為他被警探盯上了。這一系列的事情,正好堅定了福克先生環遊世界的想法。

在環遊期間,福克先生和同行的人又是趕火車又是趕輪船,有時誤了時間,他們就乘着大象、雪橇還有小艇一類能為他們所用的交通工具趕路。

在途中,他體現了平時的沒有展現的一面,他正義、英勇,一路上見義勇為,但為了自己的目的,也有些執着,險些把警探費克斯嚇得半死。有一次,他們遇上了印第安強盜打劫火車,膽子大的乘客和那些強盜打鬥起來,雖然趕走了所有的強盜,但還是有兩名乘客被劫持走了。福克先生就在這時展現了自己的勇敢,他不顧生命危險,闖進那夥印第安強盜的老窩,拼死救出了落入那些壞人魔爪中的普通人。

旅行的途中,驚險刺激又充滿美好的人和事,還可以欣賞美麗的風景,這一切讓福克先生流連忘返,但旅程到了盡頭,他不得不回到倫敦,但在倫敦等待着他的卻是另一個冒險。福克先生被警探費克斯宣佈被捕,但在福克先生機智的周旋下,銀行盜竊案被查清了,警探抓錯了人,福克先生被無罪釋放,在最後他帶着一身驕傲回到了俱樂部,最終贏得了賭注。

從書中我感覺到,人都有缺點,就如同福克先生,但他面對一切事情的沉着和冷靜,為人正直,堅持自己,所以他能造就屬於他的成功。

飄讀書心得感想 篇13

本書作者喬治·塞爾登1929年生於美國康涅狄格州,原名喬治·塞爾登·湯普森。自耶魯大學畢業後,他本有意朝劇本寫作的方向發展。但是卻在朋友的鼓勵下,由上了兒童小説的創作道路。他第一本書出版於1956年,不過並沒有引起很多人的注意。真正使他一舉成名的,是他1961年獲得紐伯瑞兒童文學獎銀獎的《時代廣場的蟋蟀》。這本書描寫一隻蟋蟀,一隻老鼠,一隻貓咪不尋常的友誼的故事書,出版後即獲評價如潮,一直到今天仍風行在美國市場,奠定了賽爾登在兒童文學界的地位。

這本書主要講了1961年間的蟋蟀柴斯特,偶然搭錯了車,從康涅狄格州鄉下來到了紐約時代廣場。當許多人類歌星,舞星,畫家,藝術家都在為生存所迫,在廣場街頭賣藝賣唱的時候,不知怎麼,這隻蟋蟀鴻運當頭,福星高照,一不小心,竟然一夜間成了地鐵車站演奏的明星!在每天早晨八點和下午四點半在地鐵高峯時間裏,他都會在白利尼的報攤上精心演奏。直到有一天,蟋蟀想回到鄉下,但是又捨不得朋友。可是他很想回老家去看一看,他不得不走。他回到老家,給家鄉的好朋友演奏。那裏的動物們同樣非常快樂,安靜地聆聽着蟋蟀柴斯特的演奏。

蟋蟀的翅膀不僅能發出美妙的音樂,同樣帶來了快樂和美好。如今蟋蟀柴斯特該回老家了,他不得不向朋友們告別。他對朋友們説:“明年夏天,明年夏天我會從老家回來,找你們好好玩。”

媽媽後記:一本很好看的書,蟋蟀,老鼠,貓咪之間的真摯友誼温暖了當時冰冷的社會。讓人們永遠地記住了那隻名叫柴斯特的蟋蟀,記住它嘹亮而韻味無窮的鳴叫!

飄讀書心得感想 篇14

1、讀《命運》有感

前陣子在書城買了本書,叫《滴水藏海》,裏邊有300個經典的哲理故事。現在我來品味一篇小故事,叫《命運》。 《命運》講的是連個孩子的命運,一個被高僧占卜為“狀元”,另一個為“乞丐”。二十年後,當初的“狀元”成了乞丐,而“乞丐”卻成了“狀元”。 上帝説:“我賦予每個人的天分之佔他命運的三分之一,其餘的在於他如何去把握。” 看了這段話,我很受觸動。把握,把握命運,多簡單的字眼,可是又有多少人真正把握住了自己的命運呢?不必埋怨自己的天分,更不必埋怨自己的命運,因為命運掌握在自己的手中,你隨時都可以改變它的!只要你願

2、《老人與海》

我讀了美國著名作家海明威的小説《老人與海》,十分佩服小説中老漁夫的意志,他讓我懂得了一個人一定要有堅持不懈的精神,才能獲得成功。 小説描寫的是一個年近六旬的老漁夫,在一次單身出海打魚時,釣到了一條大魚,卻拉不上來。老漁夫同魚周旋了幾天後,才發現這是一條超過自己漁船數倍的大馬林魚,雖然明知很難取勝,但仍不放棄。後來又因大馬林魚傷口上的魚腥味引來了幾羣鯊魚搶食,但老人仍不願就這樣放棄,最終突出重圍,將大魚帶回了漁港,讓其他漁夫佩服不已。

3、 《童年》

這本書是作者真實生活的寫照,高爾基根據自己的親身經歷,再現了黑暗統治下的孩子從覺醒到長大的苦難歷程。阿廖沙是一個悲慘、可憐的小孩,他的童年是在外祖父家度過的,他的生活可不像我們現在這樣幸福,充滿陽光和愛。他的外祖父性情暴躁,貪婪、自私;兩個舅舅也很自私、粗暴,這些都在年幼的阿 廖沙的心裏留下了深深的烙印。這本書讓我瞭解到了當時沙皇統治時期的困苦生活,讓我知道了現在的美好生活的來之不易。我們要珍惜現在的幸福生活,熱愛生活,努力學習,用自己的能力和智慧把這個世界建設得更加美好。

4、《苦兒流浪記》讀後感

我在寒假裏看了幾本書,最吸引我的是《苦兒流浪記》。 這本書主要寫了雷米小時候被小偷偷走了放在巴黎的路邊,巴伯蘭媽媽收養了她。但是巴伯蘭爸爸把雷米賣給了耍馬戲的維泰利斯,從此,雷米和維泰利斯過這顛沛流離的生活。不久,維泰利斯被餓凍死了。好心的花農收養了可憐的雷米,雷米住了一段時間,花農遇上了麻煩,雷米又去流浪。後來雷米經過千心萬苦找到了自己的母親。

小雷米雖流浪漂泊、歷經磨難,但他樂觀的生活態度和矢志不渝的真誠愛心,伴他闖過了一道道難關,他就像温暖燦爛的陽光在融化着冰川大山。我被雷米那不怕苦難的精神所打動,也被雷米那勤奮好學,富有孝心的精神所感動,和苦兒比,我實在是太幸福了。我以後要學雷米那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還要報答幫助過我的人要有一片孝心,並且勤奮好學。

飄讀書心得感想 篇15

在拉美文學百餘年的發展過程中,出現過許多不同的流派:智利詩人聶魯達對人性的思考,委內瑞拉文學家卡斯帕斯對自然和諧美德讚歎,都曾深深地感染過人們。而哥倫比亞著名作家加西亞?馬爾克斯,則以其對現實世界魔幻般的思索和訴説,開創了魔幻現實主義這一文學流派,而作者也因之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

在剛剛開始閲讀《百年孤獨》時,我們會發現作品中有兩處奇怪的地方,其一是書中訴説的故事大都荒誕不經;其二是作品中人名的反覆出現和相同怪事的重複發生。在現實生活中不可能會有持續了四年多的雨,一個老年神父不可能只喝了一口可可茶就能浮在空中,死者更不會因為耐不住寂寞就重返人間……但這一切都發生在了這個家族的身邊。更令人奇怪的是,書中這個綿亙了百餘年的世家中,男子不是叫做阿卡迪奧就是叫做奧雷良諾,而家族中各種奇怪的事情,在家族的第一代創始人阿卡迪奧直到家族的最後一個守護者奧雷良諾的身上反覆的發生着。聯繫到作者的創作年代和生活環境,我們不難發現這象徵了什麼。

作者在《百年孤獨》中用夢幻般的語言敍述了創業的艱辛,文明的出現,繁衍與生存,愛情與背叛,光榮與夢想,資本主義的產生,內戰的爆發,壟斷資本主義的進入,民主與共和之爭等足以影響拉美的大事,卻讓他們集中發生在一個小小的名叫馬貢多的鄉村中。把布恩迪亞家的每個成員都深深的牽扯了進去。在故事的結尾時。家族的最後一個守護者奧雷良諾閲讀了記載這個百年世家的命運的羊皮卷後説:“這裏面所有的一切,我都曾經看到過,也早已知道!”作者正是借這個總結性的人物之口,表達了自己對拉丁美洲百年曆史的看法,即近代拉美百餘年的歷史是重複的,拉美的發展和歷史進程都停滯不前。

老布恩迪亞,即家族的創始人,和他的妻子烏蘇拉,帶領他們的親眷和朋友歷盡艱辛來到了一片廣闊的新天地,那個時候這片未開墾的處女地尚未命名,而這片新天地的主人,也從未想過要確立統治者來管理這裏,他們過的是一種類似於自給自足的生活。他們經歷了創業的艱辛也體驗到了收穫的歡樂,他們為這片土地帶來了文明併為他取了名字:馬貢多。但是隨着時間的流逝,老布恩迪亞漸漸的喪失了對未知的好奇和探索的勇氣。不只是由於自己預感到了什麼還是隻是單純的無意義行為,老布恩迪亞開始在自己的實驗室裏做起了金屬金魚,但是他每做到二十條就熔掉他們重做。這象徵着他所開創的馬貢多,乃至整個拉美的近代史,從一開始就陷入了循環的怪圈中。

阿卡迪奧和奧雷良諾是家族的第二代,可是這兩個人卻走上了截然相反的道路。阿卡迪奧幼年時即與馬戲團出海,十餘年不歸;而奧雷良諾則走上了軍人的道路,並掀起了幾乎影響全國的內戰。而內戰的起因則是由於F將強行管理馬貢多這個“世外桃源”。這象徵着在文明的初創後,即開始了對壓迫的反抗。奧雷良諾,即書中的布恩迪亞上校,是一位有着傳奇經歷的人,他帶領部下經過無數次戰鬥,終於使F坐在了談判桌的對面。可是他所爭取的和平很快即葬送在下一代手中。當他發現這一切時已經垂垂老矣。他打算再次戰鬥來捍衞人們的自由卻發現自己已經力不從心。終於他也陷入了循環燒製金魚的怪圈中。

家族一代代的承傳着。每一代的成員都經歷了歷史長河中波濤洶湧的時刻,又漸漸的老去,第三代的阿卡迪奧曾見證了壟斷資本的興起和剝削的兇殘。而之後的奧雷良諾則見證了自給自足的農業在這片處女地上最後而短暫的繁榮。原始的繁榮很快就結束了,取而代之的是壟斷資本主義的侵入和自給自足的消亡。當家族的男子死去時,這個百年世家很快陷入了衰敗,直到家族的最後一個守護者奧雷良諾在羊皮書卷中發現這一切只不過是家族不可避免的宿命,是永遠也走不出的循環,才恍然大悟。而這個百年世家也終於在這個世界中完全消失並再也不會出現。

家族中的另一個貫穿始終的人即是烏蘇拉,她從未看過羊皮書卷,卻遠比所有人都先知先覺。早在羊皮書破譯之前,她就曾經在內心中對自己説“這些事情在他們發生之前我就曾經見過,也早就知道”。這個智慧的人象徵了什麼?是普通的人有着永恆的智慧,抑或是歷史循環的真諦?只有作者知道。

《百年孤獨》是一部有趣的作品,她沒有波瀾壯闊的情節,故事的發展更是令人費解。擔當你讀完他,掩卷長思,你卻可以感受到作者對歷史的重複。對拉美的孤獨百年的思考。並情不自禁的沉浸其中。我想,這也是這部作品如此引人入勝的原因吧!

飄讀書心得感想 篇16

每樣事物都有兩面性,有陽光的一面,同樣也有陰暗脆弱的一面,一個人如果沒有孤獨、寂寞這些東西,那麼就相當於植物沒有土壤,缺少了其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初次看這本書,立刻就被書裏面各種複雜的人物關係以及人物名弄得思緒混亂,清晰的是整個布恩蒂亞家族的性格,就如這本書的題目一樣,“孤獨”好像成為了整本書與所有人物的一種基調。整個布恩蒂亞家族,都是不會表達情感的人,他們有的沉默寡言,可以整日不與人説話,有的只執着於一個目標瘋狂地表達,並不考慮到彼此的感受。他們漸漸地使得整個家族與世隔絕,瘋狂致死。

家族的第一人被綁在樹上,家族中的最後一人被螞蟻吃掉。雖然他們孤僻,但他們卻有着堅毅的眼光,不經意言敗的態度,可以用他們獨特的魅力來吸引體態美麗、性格豐滿的女性。

為了對抗這種孤獨的畫面,家族的第一個女性——烏蘇娜作了許多努力,但孩子們卻不可避免地走向孤獨的深淵,最後她仍無法戰勝這種孤獨,遺憾終死。可以説,這一種孤獨應該是一種共性,可以從表面折射出這個社會的深層次;這一種孤獨深入了這片土地以及土地上的人們。

本書可以説是一部拉美歷史的興衰史,拉美土地上發生的種種事情的變遷:科技的發展,城市文化的推進,殖民者的入侵,原住民的反抗鬥爭以至於最後安於命運的安排,從頭到尾,從每一個細節,既有着孤獨的基調,又不失言語間的寫實性,讓人好像置身於作者所創造的情境裏面,讀來津津有味。

在書裏,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一套對抗孤獨的方法,或是參加革命,或是遠航,或是暴飲暴食揮霍無度,或是終其一生沉溺於情慾,有些甚至聽起來就很瘋狂。這些看似枯燥的條列式的方法,作者卻把它們有機地結合起來,融入故事裏,極端卻真實地表現了人性,表現了整個家族的特性。

家族中的許多女性,最後也跟隨着成為了瘋狂的人。除了之前提到的第一個女性烏蘇娜以及最後出現的阿瑪蘭塔烏蘇娜,她們一直保持着樂觀堅強的信念,而不是被捲入混亂的生活中。前前後後出現了不少牽扯到這個家族的女性,她們的改變究其根本還是兩種不斷循環的男性性格:奧雷連諾和霍阿華蒂奧。

他們的循環推動着整個故事,並且使得整個家族的命運充滿了魔化色彩。從創立小鎮,經歷許多循環與波折後,又從同一個地方終結。就像繞了一個圈,最後還是回到原點。整個家族的這種循環,同樣也是整本書裏最吸引人的地方。

説到孤獨,其實不僅僅是這本書,孤獨在生活中應該是無所不在的,不管外表多麼開朗的人都會有孤獨的時候,只是每個人處理孤獨的方式不同。孤獨就是生命的一部分,有的人想抵抗,但卻不能讓它完全消失。生活在現代都市裏,在每天的燈紅酒綠、喧囂繁華之後,人們總會在某一時刻感受到一種難以抗拒的孤獨。

無論怎樣藉由其它的活動來抗拒逃避,無論是《百年孤獨》裏面那些極端或瘋狂的方式,或是轉換成現實生活中,遊戲也好,電視也好,錢也好,樓盤也好:各種各樣的方式,雖然充實了我們的生活,但我們漸漸也從這每天重複的形式中找不到那種感覺,或者説是找不到真實的自己。

有時即使不是一個人,我們也會感到很孤獨,看着別人能拿到好成績在自己面前笑得開懷時,當別人訴説着和父母在假期的種種趣事時,即使近在耳邊,在眼前,卻好像離自己很遠,不能像他們一樣,所以很孤獨。而既然這種孤獨不能避免,為何不嘗試着去享受它呢?《百年孤獨》裏家族的人們不停地想抵抗孤獨,最後仍體力不支,被孤獨埋葬。這樣的結局誰也不想要。

流淌了百年的歷史,最後仍被孤獨侵蝕。孤獨無法遺忘,不會隨時間流逝而消失,不會因有人陪伴而隱去。若是換一種方式,嘗試着獨自完成一些事,以一種驕傲的姿態俯視它,反正到最後總要有一個人的時候,不如獨自適應社會中的一切,獨自承擔責任,找到那種適應孤獨的感覺,不就不用害怕了嗎?

孤獨並不一定是負面的,它有時更是一種動力,讓我們用於體驗人生,勇於面對一個人時挫敗的感覺。如果説有一樣東西,能讓我們認清自己,孤獨時就像是我們與自己的對話,能夠聽清自己的心,能夠在繁華之中有那麼一刻的清靜,好像全世界只剩下自己心跳的聲音,這樣我們便能更好地瞭解自己的心境。孤獨使得一個人完善,更加有深度與厚度。享受孤獨,享受與自己對話的每一秒鐘,為自己留一方空間。

孤獨不可避免,不如把它看成一個朋友,一個能夠讓我們時刻認清自己的朋友,足夠用一生去珍惜,珍惜能與它共處的每一寸時光。

飄讀書心得感想 篇17

“我常常問自己,要是我們都遇難了,那就不會受這麼多苦,不會連累那些保護我們的朋友,不也挺好的嗎?不,不對。我們還想活下去,我們熱愛生活,熱愛大自然,還要自由、幸福的活下去!”這番辛酸又堅強的話出自《安妮日記》主人公,一位名叫安妮·弗蘭克的猶太少女的日記中。

我默默的將這段話讀了一遍又一遍,反覆思索着這句話的內在含義:暗天無日的藏匿生活;食物以及其它生活用品的極度稀缺;恐怖的空襲噩夢般的反覆上演;恐懼絕望的日日夜夜。這種窒息的地下生活不是一般人能承受得了的,可安妮卻把這種生活當成“一場浪漫又刺激的冒險之旅”,帶着她的日記踏上了征途……

這本日記本是安妮十三歲生日時父母送給他的禮物,於是安妮與這本筆記本的對話成了安妮每天必做的功課。但在温暖的的小屋外,世界並不太平。一九三三年,希特勒上台,開始了對猶太人殘酷的種族迫害。迫於形勢,弗蘭克一家帶着其它四位猶太人逃到了公司的密室裏。他們白天必須安靜,以免被樓下的工人或鄰居發現,晚上才可以自由活動。在日記中,安妮犀利的控訴了法西斯的種.種惡行,在戰爭機器的碾壓下,明天的世界將會呈現怎樣的一番景象呢?對此,善良的安妮始終相信:“人性本善,混戰和苦難終將結束……”

我查了資料,結果讓我震驚:一九四四年八月四日,警察闖進祕密小屋,八名成員被捕!八個月後,只有安妮的爸爸奧托·弗蘭克活着從集中營回來。一九四五年五月七日,納粹德國投降——世界如安妮所願迎來了和平的曙光。我們不會忘記,有一雙來自天堂的眼睛正默默的注視着我們。她不是民族英雄,也不是歷史名人,她只是一名普通的少女,一個戰爭的犧牲品,一個熱愛自然、熱愛生活的孩子。

是啊,戰爭又有何意義呢?如果我們呼籲和平,將會有多少人免遭戰爭的殘殺?讓世界不再和平。如果某些國家不那麼霸權,不那麼好戰,如果這是一場可以避免的戰爭,為什麼不讓和平之花永遠綻放?這樣下去,我們離第三次的世界大戰又有多遠呢?

標籤:感想 讀書 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