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九範文幫

位置:首頁 > 書信 > 檢討書

四年級白鵝教學反思(精選24篇)

檢討書3.14W

四年級白鵝教學反思 篇1

《白鵝》是豐子愷先生的一篇散文,入選教材時做了改動。文章結構極其簡單,全文圍繞一句“好一個高傲的動物”,從白鵝的叫聲、步調、吃相三大方面去展示白鵝的驕傲,可愛。與以前所接觸的課文不同的是,整篇課文主要以反語的形式和活潑、流暢、詼諧、準確的語言,向大家展示了一種新的、表述語言的方式和方法。

四年級白鵝教學反思(精選24篇)

因此,在教學時,除了讓學生體會到作者用詞的準確,認識到作者對事物的觀察的細緻,更重要的是,要讓學生認識到作者語言的“別有用心”,也就是讓學生體會到反語的獨特魅力。

針對這一教學目標,我便在自己的課堂上,由“高傲”入手,設計了幾個大問題,讓學生通過各種形式的讀、交流,去細細體會作者的文字表面所呈現出的白鵝的“兇”和“厲害”,實質是對白鵝的盡職、勇敢的讚賞;體會白鵝步調的從容、大模大樣,體現的不過是作者對白鵝由衷的喜愛和關注。

應該説,這篇文章的理解是有一定難度的。不僅在語言表達方式上,是學生第一次接觸到,在文字表述上,也比較脱離口語化,書面性較顯著,也就是我們常説的“文謅謅”。這些對學生的理解造成了很大的困擾。因此,我在教學時,採用了多種教學方式和方法,比如課堂上讓學生根據文章的重點語句,進行大膽的聯想或想象,去品悟作者字裏行間所藴藏的對白鵝真摯的喜愛;讓學生模仿表演,加深對白鵝的高傲的認識,以及作者用詞的準確;還有讓學生試運用書上精彩詞語幫白鵝做自我介紹……

這節課的設計裏,最沒有把握上好的,就是學生對語言的理解和領悟(事實也確實如此,在這一環節上的教學有點亂)為了使學生能真正理解作者的語言,進而感悟白鵝的高傲,我想我在課堂上走了不少彎路,但學生的認識仍只是停留在“白鵝”叫聲大而嚴厲,而不能從文字表面進一步去體會作者對白鵝的讚賞。我有點急,只好聯繫他們對狗的印象來引導他們感受白鵝的盡職勇敢和忠誠,進而使學生觸摸作者的寫作意圖,領會作者對白鵝的喜愛。當然,學生很不錯,一點就能領悟到。但是我想,讓學生真正認識到反語的特點,還有待在下一個課時裏,結合鵝的吃相做進一步的引導和交流。

四年級白鵝教學反思 篇2

豐子愷筆下的《白鵝》幽默風趣,活靈活現,語言生動,全文讀起來給人一種喜愛之情。

在教這課時,我引導學生通過初讀課文,瞭解作者採用先總寫後分寫的方法來向我們描述了一隻高傲的白鵝的。然後讓學生抓住鵝的“高傲”這一特點,圍繞第二自然段“鵝的高傲,更表現在它的叫聲、步態和吃相中。”這一過度段,來進行課文學習,這樣使學生做到心中有數,知道從哪些方面展開學習。 在整個學習過程中,我放手讓學生自學自悟。並且讓學生抓住文中的重點語句來進行動作表演幫助學生理解文章內容,這樣學生學習興趣濃厚,學習效果也好。

1、抓住重點詞句理解,體會語言的幽默風趣。

例如:對文中所説的“厲聲呵斥、厲聲叫囂、引吭大叫”幾個詞語的理解,我讓學生先比較這三個詞的不同點,啟發他們聯繫生活中聽見過的一些叫聲,回想一下,從聲音的大小、距離的遠近比較一下,看看有什麼變化?”聰明的孩子一思索就出來了:呵斥距離最近,聲音相對來説要稍微輕些;叫囂樣子更兇,聲音更大;大叫由於距離遠,聲音就更響了。這樣學生對“厲聲呵斥”、“厲聲叫囂”“引吭大叫”。理解就很清楚了。然後我問學生 :“你們覺得作者把這幾個詞語用在這裏,是對白鵝的喜歡還是對它的討厭呢?”學生通過自己的朗讀和理解後,説是作者對白鵝的喜歡之情,這説明學生已經讀懂了作者筆下的白鵝的可愛了。接着我順勢引導學生想象説説白鵝此時會怎樣想? 有的説:“小偷,你別想進來,有我在呢!。”有的説:“主人快出來看看哪,有人來了!”“快滾出去,誰讓你進來了?我的主人不在,不許你靠近一步……”還繪聲繪色的表演了起來。是呀,就是因為這樣,鵝的主人告訴我養鵝等於養狗,果真沒錯。

再往下學,我就引導學生邊學文表加自己的動作表演體會作者筆下的白鵝。例如:在理解“鴨的步調急速,有侷促不安之相”與鵝“步調從容,大模大樣的,頗像京劇裏的淨角出場”時,我讓一位同學扮演鴨,另一位同學扮演鵝,其他學生朗讀這段文字,兩個同時上台表演,模仿得很不錯。看的學生也能在笑聲中很好地把握鵝步態的突出特點。還有,學生在表演鵝吃飯的情節時,能把鵝吃飯時“三眼一板”、“一絲不苟”“架子十足”、“從容不迫”等表現得惟妙惟肖。一個個“鵝老爺”的形象出現在大家面前。學生能在理解語句的同時,運用自己的肢體語言表現出來,這能很好地利用學生好動的性格特點,充分展示學生的個性,更好地完成教學任務。學生思維的火花一旦點燃,將碰撞出智慧與耀眼的光芒。所以説教師在課堂上要善於撥動學生的心絃,充分挖掘學生的潛力,運用教材之外的教學資源,進行再開發再創造、再利用,會取得更加理想的教學效果。

通過讀書和表演理解課文後,學生會從鵝的步態、吃相上領會到鵝的做事能力一定是胸有成竹,不慌不忙,不為周圍事物、環境所改變的一絲不苟的辦事作風等。

2、仿寫,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

在學生熟讀課文後,我引導學生從作者描寫最精彩的語句中體會本課的寫作方法。為下一課學習做好鋪墊,也為學生的習作打基礎。

我告訴學生,作者是抓住白鵝的高傲這一特點,從叫聲、步態和吃相三個方面分別來寫白鵝的特點的,那麼你們能不能仿照作者的寫作順序,寫一寫自己看到過的小動物,你們也採用總寫分寫的方式,也抓住動物的叫聲、步態和吃相來寫,這樣學生 就知道該從哪幾個方面入手去寫了。從他們交來的習作看,有些學生也把自己看到的動物描寫的活靈活現,趣味十足。頗有點風趣的味道。

在語文課的教學中,教師只要善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變換不同的教學方式展開教學,學生學習起來既輕鬆效果也好。

四年級白鵝教學反思 篇3

豐子愷筆下的《白鵝》幽默風趣,活靈活現,語言生動,全文讀起來給人一種喜愛之情。

在教這課時,我引導學生通過初讀課文,瞭解作者採用先總寫後分寫的方法來向我們描述了一隻高傲的白鵝的。然後讓學生抓住鵝的“高傲”這一特點,圍繞第二自然段“鵝的高傲,更表現在它的叫聲、步態和吃相中。”這一過度段,來進行課文學習,這樣使學生做到心中有數,知道從哪些方面展開學習。 在整個學習過程中,我放手讓學生自學自悟。並且讓學生抓住文中的重點語句來進行動作表演幫助學生理解文章內容,這樣學生學習興趣濃厚,學習效果也好。

1、抓住重點詞句理解,體會語言的幽默風趣。

例如:對文中所説的“厲聲呵斥、厲聲叫囂、引吭大叫”幾個詞語的理解,我讓學生先比較這三個詞的不同點,啟發他們聯繫生活中聽見過的一些叫聲,回想一下,從聲音的大小、距離的遠近比較一下,看看有什麼變化?”聰明的孩子一思索就出來了:呵斥距離最近,聲音相對來説要稍微輕些;叫囂樣子更兇,聲音更大;大叫由於距離遠,聲音就更響了。這樣學生對“厲聲呵斥”、“厲聲叫囂”“引吭大叫”。理解就很清楚了。然後我問學生 :“你們覺得作者把這幾個詞語用在這裏,是對白鵝的喜歡還是對它的討厭呢?”學生通過自己的朗讀和理解後,説是作者對白鵝的喜歡之情,這説明學生已經讀懂了作者筆下的白鵝的可愛了。接着我順勢引導學生想象説説白鵝此時會怎樣想? 有的説:“小偷,你別想進來,有我在呢!。”有的説:“主人快出來看看哪,有人來了!”“快滾出去,誰讓你進來了?我的主人不在,不許你靠近一步……”還繪聲繪色的表演了起來。是呀,就是因為這樣,鵝的主人告訴我養鵝等於養狗,果真沒錯。

再往下學,我就引導學生邊學文表加自己的動作表演體會作者筆下的白鵝。例如:在理解“鴨的步調急速,有侷促不安之相”與鵝“步調從容,大模大樣的,頗像京劇裏的淨角出場”時,我讓一位同學扮演鴨,另一位同學扮演鵝,其他學生朗讀這段文字,兩個同時上台表演,模仿得很不錯。看的學生也能在笑聲中很好地把握鵝步態的突出特點。還有,學生在表演鵝吃飯的情節時,能把鵝吃飯時“三眼一板”、“一絲不苟”“架子十足”、“從容不迫”等表現得惟妙惟肖。一個個“鵝老爺”的形象出現在大家面前。學生能在理解語句的同時,運用自己的肢體語言表現出來,這能很好地利用學生好動的性格特點,充分展示學生的個性,更好地完成教學任務。學生思維的火花一旦點燃,將碰撞出智慧與耀眼的光芒。所以説教師在課堂上要善於撥動學生的心絃,充分挖掘學生的潛力,運用教材之外的教學資源,進行再開發再創造、再利用,會取得更加理想的教學效果。

通過讀書和表演理解課文後,學生會從鵝的步態、吃相上領會到鵝的做事能力一定是胸有成竹,不慌不忙,不為周圍事物、環境所改變的一絲不苟的辦事作風等。

2、仿寫,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

在學生熟讀課文後,我引導學生從作者描寫最精彩的語句中體會本課的寫作方法。為下一課學習做好鋪墊,也為學生的習作打基礎。

我告訴學生,作者是抓住白鵝的高傲這一特點,從叫聲、步態和吃相三個方面分別來寫白鵝的特點的,那麼你們能不能仿照作者的寫作順序,寫一寫自己看到過的小動物,你們也採用總寫分寫的方式,也抓住動物的叫聲、步態和吃相來寫,這樣學生 就知道該從哪幾個方面入手去寫了。從他們交來的習作看,有些學生也把自己看到的動物描寫的活靈活現,趣味十足。頗有點風趣的味道。

在語文課的教學中,教師只要善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變換不同的教學方式展開教學,學生學習起來既輕鬆效果也好。

四年級白鵝教學反思 篇4

本學期有幸參加了數學教研活動,但不管是上公開課也好,還是平常的“常態課”,我始終有一個感覺,自己對課堂如何把握、對怎樣才能達到最好的教學效果、對如何準確嚴密的使用數學語言等許多方面還存在着很大的問題。尤其是在對教材、教法、教學中應該注意的問題的處理以及和學生的融合等方面。

心理學家的研究表明,兒童的智力活動是與他對周圍事物的作用緊密聯繫在一起的,也就是説兒童的理解來自他們作用於物體的活動。排列與組合具有抽象性,國小生往往缺乏感性經驗,只有通過實際操作獲得直接經驗,才便於理解排列與組合的方法,從而發現排列數與組合數的規律。所以在設計過程中,我讓學生們從生活經驗中發現數學,在數學學習過程中瞭解生活。讓學生深切的感受到數學就在我們身邊,我們學習的是有用的數學。

四年級白鵝教學反思 篇5

《卡羅納》是國小四年級上冊第六單元的略讀課文。這篇課文選自亞米契斯的《愛的教育》這一書。本文講述的是卡羅納在遭遇到失去母親的巨大不幸時,身邊的老師、同學以及其他人熱情地安慰他和默默地關愛他。本文抓住卡羅納失去母親後,第一天來上學這樣一個特殊的日子,從他承受的巨大悲痛和身邊人對他的無限關愛這兩方面展開來寫的。

本組課文都是圍繞愛這一主題來寫的。愛是人類最美好的情感,愛使人間充滿温暖。這組課文的學習,目的是讓學生去感受人與人之間純真的感情,體會到互相關愛帶來的快樂和幸福。

《卡羅納》這篇課文寫得非常感人,字裏行間都散發着大家對卡羅納濃濃的愛意。為此,我圍繞“愛”這一主線,設計了以下幾個環節:一是談話討論,暢談母愛;二是初讀課文,捕捉愛;三是研讀課文,感悟愛;四是説話拓展,延伸愛。

閲讀教學要重視朗讀,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所以在“初讀課文,捕捉愛”這一環節上,我設計了讓學生找一找“從哪可以看出失去了母親的卡羅納是萬分傷心的”句子,並讓學生讀一讀,抓住重點詞語,體會卡羅納失去母愛的悲痛,使學生與卡羅納產生情感上的共鳴,從而激發出要關愛他、幫助他的情感。

由於這組課文的單元目的是讓學生去感受人與人之間純真的感情,體會到互相關愛帶來的快樂和幸福。所以,我把這節課的重點放在了大家對卡羅納無限關愛上,並重點指導了老師安慰卡羅納的兩段話。這篇文章語言生動,描寫細膩,字裏行間都透露着大家對卡羅納的愛。在“研讀課文,感悟愛”這一環節上,我把時間和機會留給學生,讓學生找、讀“大家在卡羅納遭到不幸時是怎麼做的”句子,並交流各自的閲讀體會和感受,引導學生在親近文本之後充分發表自己的閲讀感受,感悟愛。並重點朗讀指導了老師説的兩段話,分別從傷心和嚴肅、心疼和鼓勵等角度進行引導。在“説話拓展,延伸愛”這一環節中,讓學生也加入關愛卡羅納的行列中,寫一寫想對卡羅納説的話。不但昇華了學生的情感,還鍛鍊了學生的寫作能力。

設想是美好的,但由於個人水平問題,在課堂上還存在着許多的不足。在今天的課堂學習中,我感受到了活化課堂的價值,但是就是不能在瞬間作出相應的機智反映,抓住學生閃亮的生成,而是按着自己固有的思路,“循規蹈矩”地一步步前行。此外還有很多環節需要進一步揣摩和反思,所以今天的課堂學習,讓我收穫很大。

四年級白鵝教學反思 篇6

根據學生認知特點和規律,在本節課的設計中,我遵照《課標》的要求和四年級學生學習數學的實際,着眼於學生的發展,注重發揮多媒體教學的作用,通過課件演示、動手操作、小組活動等方式組織教學,做到:

1、創設情景,激發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孩子們是天真無邪、愛憎分明的,充滿着好奇心理。他們感興趣的就會很積極地參與到學習中來,反之他們則會不予理睬。本節課中,我以明明和同學們一起參觀為線索,設計了“密碼門”、“密碼鎖”、“握手遊戲”、“穿衣搭配”等一系列活動,各教學環節緊密聯繫了生活實際,體現了數學在生活中的應用價值。使學生在輕鬆愉快中學習數學,並在數學學習中享受着快樂。

2、關注合作,嘗試解決。

在本節內容的教學中教師不是學生學習的指揮者,而是學生學習活動的夥伴,為了充分發揮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與學生共同探索、共同研究,與學生一起構建問題、解決問題。讓學生在情境體驗中“學”、在解決問題中“悟”。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激發學生的競爭意識和表現意識,使學生髮現問題、探索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得到提高,思維也更加活躍。

四年級白鵝教學反思 篇7

通過參加聽課和評課一系列活動,使自己的教育理念發生了很大的轉變,傳統的課程中,課堂是教師表演的舞台,只有教師講學生聽,沒有學生的天地,而如今課程的改革也推動了課堂教學的改革,這種一個在上,多人端坐的滿堂灌已不復存在,讓學生走進課堂,成為課堂主人,在活動中體驗,在動手操作的環境中做到師生交融,生生互動,教學活動應是一種相互交往,在教學過程中,強調師生間的動態信息。使學生在觀察,活動中得到情感的體驗,正好符合新課程中的探究思想——讓學生在活動中感受、體驗、探究和領悟。

課堂中的活動應是教師在指導或參與下的學生的自主活動,在活動中激發學生的情感,指導其行為,給學生更多的思考和自我感悟的空間,教師真正地成為引導者,學生成為教學過程的主體如《逛商場》這一課,我選擇了真真正正地進行一次學生自己的自主活動,教師只對教學程序做説明和解釋,然後放手讓學生去做,讓學生懂得自己應有的權利,並學會全面、客觀地認識自己。課程改革後教學不僅僅侷限於課堂內的教與學,而是體現在課前任務、課堂的活動、課後的延續和知識的連續這樣一個完整過程。《品德與社會》作為人們綜合性的學科,主要將學生置身於社會生活中,認識社會了解社會,同時形成良好的習慣品質,激發學生熱愛生活的情感。它更是讓學生走進歷史,在認識祖國輝煌歷史的基礎上,瞭解祖國,進一步增進愛國主義情感。

但有的時候我還在以我的想法代替學生的思考,自己的教學思路還不夠開闊,沒有多渠道收集資料、信息,課堂上貼近學生的生活不夠。在今後的教學中,我將不斷學習,加強理論修養,積極引導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真正讓學生學會生活,學會做人。

四年級白鵝教學反思 篇8

從這節課的目標出發,以下時本人上課的幾個亮點:

1、開課首先解決本課的難點之一:“平面和在同一平面內”的感知與理解。

2、以分類為主線,通過學生自主探索,體會同一平面內兩直線間的位置關係

通過想象、動手畫線,圖形反饋,分類、觀察、辨析、討論、驗證、歸納等活動,幫助學生從這些複雜多樣的情況中逐步認識到:在同一平面內兩條直線的位置關係只有相交和不相交兩種情況,“不相交”引出互相平行,同時加深對“互相”的理解,後來再演示相交中有成直角和不成直角兩種情況,得出“互相垂直”的概念。通過兩次分類、分層理解,我想可能會提高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達到培養學生初步的問題研究意識。

3、在操作與想象中培養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

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①以黑板為平面想象以及在同一平面內兩條直線位置關係的想象,然後畫在紙上。想象平面上出現兩條直線時,不是讓學生直接想象兩條直線,而是一條一條地出現,有利於學生想象出更多的兩條直線間的位置關係,培養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②對看似兩條直線沒有相交而實際卻相交的情況先讓學生進行想象,在畫圖驗證;③對於教師所舉例子(不同平面兩條內兩條直線是否相交)的想象與操作驗證;④拓展練習中擺小棒的操作與有無數條直線與已知直線平行或垂直的想象。引導學生做這組題時,採取分層處理的方式。都是讓學生擺放與已知紅色小棒平行或垂直的兩條黃色小棒,然後再想象第二、三根小棒與已知小棒平行或垂直。最後觀察這些小棒的位置關係是怎樣的,並想象其他小棒的位置關係。這樣做有利於學生得出規律並進一步發展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

4、與生活緊密結合

找一找教室裏互相平行和互相垂直的想象,注意所具備的條件,我這裏就做到突破“在同一平面內”這個難點,當時學生説天花板上的兩個根燈管平行的現象,但是兩個燈管不在同一平面內,我就及時給學生指出要在同一平面才能互相平行。設計的練習中就有:在字母中或自己的名字裏找找互相平行與垂直的現象

在這節課中,還存在一些不足之處:(1)在第一個環節把同一個平面這個知識點講的太多,又籠統,使學生認為前後是同一個面,後來我想可以直接告訴學生數學書,它有六個平面,我們現在摸一摸前面這個平面,它的左面又是另一個平面,前後是不相同的平面,出示一張白紙在張白紙的前面這個平面內畫一條直線,後來又出現了一條該怎麼畫?(2)忘記板上課題(3)時間掌握得不夠好(4)語言還不夠生動。

四年級白鵝教學反思 篇9

《母雞》是在學了精讀課文老舍先生的《貓》後安排的一篇略讀課文。課前的學習提示是這樣寫的:在老舍的筆下,那隻既古怪又可愛的貓躍然紙上。下面這篇課文也是老舍寫的。認真讀一讀,看看他寫的母雞又是怎樣的;再比較一下,兩篇文章的寫法各有哪些特點。

《母雞》描寫了作者對母雞的看法的變化,表達了對母愛的讚頌之情。課文以作者的情感變化為線索,前後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前半部分寫了母雞的無病呻吟、欺軟怕硬和拼命炫耀,再現了一隻淺薄、媚俗的母雞;後半部分則描寫了母雞的負責、慈愛、勇敢和辛苦,塑造了一位“偉大的雞母親”的形象。作者對母雞的情感由“討厭”轉變為“尊敬”。

本文的語言風格比較口語化,直白自然,發着濃郁的生活氣息,讀起來令人感到親切舒服。這篇課文的重難點是引導學生自讀自悟,體會母愛的偉大,並通過比較老舍兩篇文章的特點,感悟作者的語言風格,加強語言實踐。四年級的學生雖已初步具有一定的理解能力和自讀自悟方面的學習能力,本文是一篇略讀課文,內容淺顯,學生很容易理解課文內容,要求在一課時內學完。但在體會作者情感和寫作方法時需要教師加以適當點撥、引導。因此,我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和略讀課文的教學要求,我將教學的重難點落實為指導學生學習略讀課文的閲讀方法,引導學生體會作者的情感變化,感受英雄母親的形象,而將課文安排為兩個課時來完成。

根據略讀教學的目標,對《母雞》這一課,我緊抓情感變化這條主線,找出關鍵的句子:“我一向討厭母雞。”“我不敢再討厭母雞了。”針對這兩種截然不同的態度,提出問題,經過歸納總結成兩大問題:1、為什麼一向討厭母雞呢?2、後來為什麼又不敢再討厭母雞呢?根據問題,找讀相關語句,簡單地品讀,而不是逐字逐詞進行追問研讀講解。

我把本課的教學重點定位為:1、引導學生自讀自悟,體會老舍對母雞的感情變化,感受母愛的偉大;(第一課時)2、並通過比較老舍兩篇文章的特點,感悟作者的語言風格,加強語文實踐。(第二課時)

教學中,我力爭創設豐富的教學環境,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享有個性化的、自由的發展空間,使課堂充滿生命活力,同時也不忽視語文基礎知識及基本能力的訓練,力求兩者的和諧統一。雖然課堂流程順利,表面上看是完成了教學任務。然而,仔細反思一下,卻存有很多的不足之處需改進:

1、由於我忽視了語文意識,因此學生對老舍先生語言的口語化、直白化的感悟和體驗就不到位,教學還是在平面上推移,沒有讓學生在原有基礎上有所提高,導致整堂課的朗讀始終沒有一個提升。在教學的過程中,我安排不同方式、不同要求地讀課文。但由於預習檢查工作不及時,學生在讀課文時出現了朗讀不流利,甚至不敢大聲朗讀等現象。朗讀的指導與訓練要在平時花功夫加以落實。因此,在平時的朗讀教學中就該多種形式朗讀,重視朗讀的方法。

2、整堂課,舉手回答的學生就集中在那麼幾個人,其他的都是沉默的。新課標指出,閲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閲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薰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而略讀課文教學最大的目的就是讓我們培養學生獨立閲讀的能力,讓學生自己把課文讀懂,在實踐中掌握讀書方法。略讀課文是學生獨立閲讀的實踐機會,個體自讀和合作交流是略讀課文學習的重要方式。可是在學生的理解遭遇瓶頸的時候,我的分析就過多地參與引導了,使得課堂中教師的主導明顯化。

3、本文的語言十分生活化,使得文章是那樣的生動鮮明又通俗易懂。都説語文課堂應該充滿了朝氣與樂趣,這就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營造教學情境等是靠教師的語言的。但是在教學時由於讓學生回答問題時過於猶豫,延誤了時間顯得有點拖拉,致使課堂缺乏活力。因此,在平時的課堂教學中,我應該注意訓練學生要善於發言,要注重對學生語文能力的訓練,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四年級白鵝教學反思 篇10

在教育教學工作中課上多進行演示實驗,並讓學生動手操作,這樣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教學《平行四邊形》時,我將課前紙做好的平行四邊形展示在黑板上,讓學生先觀察它是什麼圖形有什麼特點,再讓他們以小組的形式利用手中的量角器直尺三角板等學具動手來驗證一下自己的説法是否正確,然後進行交流。學生通過眼睛看動手操作,很快就説出了平行四邊形的特徵並給其下了定義,這就是學生的主觀性所起的作用。

在教學平行四邊形的高時,我採取的是師生一起動手摺動筆畫的方法,做出了平行四邊形的高,找到了底,與此同時總結出了什麼是平行四邊形的高和底。而後,學生用剪刀將長方形紙剪成平行四邊形,再將一個平行四邊形剪成長方形。學生在動手操作的過程中進一步加深了對平行四邊形的認識,也提高了他們學習數學的積極性。在探索平行四邊形的特徵時,我拿出課前準備的能動的平行四邊形教具讓學生到前面來拉動,讓其他學生在觀察中知道平行四邊形還具有不穩定性的特徵。我感覺這節課的教學效果很好,其成功的所在之處就是充分調動起了學生的學習的積極主動性,讓他們有種在玩中學在學中玩快樂的快感。

四年級白鵝教學反思 篇11

本課時的重點就是聯繫課文內容,體會兵馬俑的類型眾多,形象鮮明。從而感受中華民族悠久燦爛的文化和古代勞動人民無窮的智慧,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所以,本課時的教學,我還是以過渡段為中心,由複習秦兵馬俑的規模宏大入手,然後自然過渡到重點段落(4—9),引導學生體會秦兵馬俑類型眾多、形象鮮明的特點。

針對這一教學重點為,我主要設計了三個大問題:課文主要向我們介紹了哪幾種類型的兵馬俑?他們有着怎樣的鮮明形象?仔細讀讀課文,選擇你喜歡的一個兵馬俑介紹給大家,並説説你喜歡的原因?然後由學生帶着問題讀課文,在保證一定閲讀時間的基礎上,全班進行交流。

這一部分的教學,學生的興趣倒是比較濃厚,課堂氣氛比較活躍。可由於交流彙報佔了許多時間,學生閲讀感悟的時間倒是少了,給人的感覺像是在做表面文章。我想,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主要問題設計得不夠合理,而且教學沒有抓住重點。每個自然段的教學時間幾乎是平均分配,教學節奏沒有變化。或許,在教學中,我可以先以“將軍俑”為例,具體分析一下他的鮮明形象,並指導學生朗讀,然後再讓學生照樣子來介紹分析其它的兵馬俑。這樣做才是真正“授之以漁”,而且也不至於讓學生的閲讀停留在泛泛而談的層面。

另外,秦兵馬俑的出土震驚了世界,被譽為“世界第八大奇蹟”。它是秦文化的縮影,有着極高的歷史價值。我想,僅僅憑書上的介紹和幾張圖片要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肯定是不夠的。還應該利用一些教學資源,讓學生對秦兵馬俑有更多的瞭解。而在這點上,我做的也不理想,因為課前沒有讓學生收集更多的關於秦兵馬俑的資料,只是教教材,而沒有做到“用教材”,沒有開發和利用更多的教學資源。

《秦始皇兵馬俑》這篇課文寫的是古代文物,介紹了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的地理位置,壯觀的建築物和兵馬俑的軍陣、神態,指出秦始皇兵馬俑的出土是我國考古史上最大的發現之一。這篇課文語言精練、詞語豐富、段落清楚,從本單元閲讀訓練重點來講是訓練學生豐富語言和運用段落大意歸納課文主要內容的好教材。但這篇課文寫的是古代文物,對於我們農村國小的學生來説,其見識少,缺少主觀性認識,對教材的理解又是一個難點。

我在教學《秦始皇兵馬俑》這篇課文是採取了這樣的教學過程:第一課時:1、審清題意,讀通課文,給課文分段。2、初步學會本課生字、新詞。3、學習第1、2、3自然段,完成作業本上的第1、2題。第二課時:1、瞭解兵馬俑的神態和它的出土在考古史上的價值。2、歸納課文主要內容。3、能用“也許”“似乎”造句。本課的重點是給課文分段,寫出段落大意,用段落大意歸併法歸納課文主要內容。難點是課文第二段,秦始皇兵馬俑軍陣這一段的課文理解。所以,我在突破這個難點是作以下嘗試,先讓學生報名參加:①軍事家、②文學家、③美術家、④導遊哪個組,並給每個組出了題目:①軍事家:你認為秦始皇是怎樣安排軍陣的?②文學家:作者在觀察軍陣時是怎樣觀察的?又是按照怎樣的順序寫下來的?③美術家:你能把這幅軍陣圖畫下來嗎?④導遊:你能給來兵馬俑博物館參觀的遊客寫幾句導遊詞嗎?然後分組進行活動,最後各組交流。由於是大家自己喜歡的題目,討論時大家非常熱烈,交流時也特別認真,其效果也比較好。

通過這一課時的教學,我有以下幾點體會:

1、學生喜歡學的,有興趣的參與其表現也比較積極,受到的效果也比較好。因為,我安排了四個小組,讓學生參與到自己喜歡的、感興趣的小組中進行學習,所以,學生們學得快樂,收到的效果也比較好的。

2、培養了學生的動腦、動手、動口的能力,讓學生在活動中學習課文,培養了學生的動腦、動手、動口的能力。

3、培養了學生的創造能力,讓學生參與當軍事家、文學家、美術家、導遊的活動,讓他們參與了活動,讓他們儘自己的能力去發揮,去創造,既培養了學生的想象能力,又培養了學生的創造能力。

通過本課教學,我體會到語文教學本身是訓練學生語言文字,培養學生想象,創造,表達的能力,從而提高學生的整體素質,但如何進行這一方面的訓練和培養,還有待於今後進一步嘗試和探索,使自己的教學水平進一步提高,使學生的整體素質進一步得到培養。我決心今後不斷努力,不斷進取,不斷嘗試,是自己的教學業務水平跟上形勢發展的需要。

四年級白鵝教學反思 篇12

今年,我擔任了四年級的《品德與社會》學科。以前,由於剛接觸這門學科,總習慣一言堂的辦法傳授知識,導致課堂氣氛死板,學生思維受限,表能力得不到提高。鑑於這些現象,自己認真研究教材,研究教法,上網學習他人教學經驗。通過學習研究,使自己的教育理念發生了很大的轉變,深刻認識到傳統的課程中,課堂是教師表演的舞台,只有教師講學生聽,沒有學生的天地,而如今課程的改革也推動了課堂教學的改革,這種一個在上,多人端坐的滿堂灌已不復存在,讓學生走進課堂,成為課堂主人,在活動中體驗,在動手操作的環境中做到師生交融,生生互動,教學活動應是一種相互交往,在教學過程中,強調師生間的動態信息。使學生在觀察,活動中得到情感的體驗,正好符合新課程中的探究思想——讓學生在活動中感受、體驗、探究和領悟。課堂中的活動應是教師在指導或參與下的學生的自主活動,在活動中激發學生的情感,指導其行為,給學生更多的思考和自我感悟的空間,教師真正地成為引導者,學生成為教學過程的主體。課程改革後教學不僅僅侷限於課堂內的教與學,而是體現在課前任務、課堂的活動、課後的延續和知識的連續這樣一個完整過程。強調學生從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入手,從班集體中的小事入手,緊抓集體中常見的不良現象,如在《那掏出些不文明行為》一課中,我因勢利導,除了找出圖中的錯誤做法外,還反思自己的行為有沒有不文明的時候,從而分清是非,有利於今後規範自己。這樣不但學會了觀察事物,鍛鍊了表達能力,又進了文明禮貌教育,同時又培養了交流與合作意識,課堂氛圍較活躍。

《品德與社會》作為人們綜合性的學科,主要將學生置身於社會生活中,認識社會了解社會,同時形成良好的習慣品質,激發學生熱愛生活的情感。它更是讓學生走進歷史,在認識祖國輝煌歷史的基礎上,瞭解祖國遭受屈辱和人民頑強抗爭,進一步增進愛國主義情感。例如:在講到中國地圖一課時,通過對地圖,認識的同時,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中國地大物博,藴藏着豐富的礦藏,有待於學生們去開發資源,振興中華。

在講到《可愛的家鄉人》一課時,為了讓學生體會家鄉人的可愛,讓他們用不同的方式誇誇家鄉人。瞭解家鄉優秀人物作出的貢獻,激發對家鄉人由衷的敬佩和熱愛之情。 讓學生準備歌曲《誰不説俺家鄉好》,上課時一起體會歌曲的意境。 也使用一首古詩開始學習,然後再讓學生説説對家鄉的理解,以及對家鄉的印象。再説説家鄉的一些情況,特產、方言、並用不同的方式誇誇家鄉人以及簡單瞭解家鄉傑出人物作出的貢獻,等等。

這樣一來學生真正理解了“家鄉哺育了我”,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感受到了自己的家鄉,感受自己的家鄉人,體會了家鄉人的可愛,激發對家鄉人的敬佩和熱愛之情。家鄉是兒童走出家庭、社區之後一個比較大的生活圈,家鄉人是在這個生活圈中生活的羣體。對於三年級學生來説,他們眼中的家鄉人大多與親人相掛鈎,關於其他家鄉人以及家鄉人的可愛之處,學生沒有什麼清晰的概念。因此在教學中,我設計讓學生用家鄉話拉拉家常為着眼點,力求挖掘家鄉人之間的情感紐帶,再讓學生欣賞家鄉的風景圖、物產圖,意在讓學生明白家鄉所有美好的一切是由家鄉人創造的,他們是一羣可愛的人。在這裏,家鄉人的可愛,需要用最實質的內涵來讓國小生親自豐滿,也只有經歷了真正的欣賞、品嚐、交流等活動後得到的體驗,生髮的情感才會是深刻的、由衷的。而“家鄉人”是可愛的,但並不等同於“傑出的”。所以在教學時又要注意到平凡的、普通的勞動者,只要有“可愛”之處,那都是值得讚美的。把握了這一點,我在學生明白“家鄉人”是一羣可愛的人的基礎上,又引導學生從身邊家鄉人做過的平凡事説起,在互動交流的過程中加強了對家鄉人的認識,捕捉到家鄉人的“可愛”之處,激發熱愛家鄉人的情感。

四年級白鵝教學反思 篇13

新課程為德育課堂注入了活力。教師們以先進的教育理念,高漲的熱情投身於教學改革的研究中,使課堂出現了可喜的變化。但在實際的教學中也存在着“形似而神異”的現象,甚至在某些地方也步入了誤區,這些現象值得我們去關注思考。新課程改革給課堂帶來了生機和活力。新課堂更加關注學生的生活體驗,強調讓學生在活動中學習,在活動中成長參與活動是品德與社會課程教學的基本方式,教師應讓學生在親切活動的過程中進行知識的建構,能力的開發和道德的陶冶。

在實際課堂教學中,我認為要紮實的上好這門課程,首先應瞭解品德與社會這門課程的性質,又是一門以兒童的社會生活為基礎,促進學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會發展的綜合課程。根據學生社會生活範圍不斷擴大的實際,認識瞭解社會和品德形成的需要,要以兒童的社會生活為主線,將行為規範,法制教育,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和社會主義教育,國情,歷史文化教育等有機的結合起來,並在此基礎上加深對自我,對他人,對社會的認識和理解並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形成基本的道德觀,為他們的成長奠定基礎。

品德與社會是以促進學生的品德和社會性發展為目標的德育新課程,在教學實踐中教師的課程意識,兒童意識,效益意識對德育新課程的實施起着關鍵性的作用。

品德與生活課堂上,我們不僅要以活動促活躍,引導孩子們從活動中感悟,在活動中提高,更要注意把握好活動的尺度,以增強活動的實際效果。我認為教師要調節好自身的情感,調控好學生的情緒反應,把握好課堂得氛圍度。就一定會提高課堂教學的實際效。

四年級白鵝教學反思 篇14

這幾天我連續聽了四位老師執教的《乘法交換律和結合律》,她們有的是引用競賽機制導入新課,有的是以複習加法交換律和結合律作為教學的起點,為學生運用知識遷移作好鋪墊。然後在講授新課內容時,都是把認識乘法結合律放在重點,而在認識這個重點的過程中,又把重點放在經歷探索過程,引導學生自主探究上。先是進行一些有特點算式的口算,例如:25×4,125×8,50×2等,為學習簡算作鋪墊,再出示例題讓學生列出不同的算式,在計算過程中發現問題,提出假設,合作交流討論後,舉例驗證,進而建立模型,不知不覺地完成了發現問題、提出猜想和舉例驗證的過程,歸納總結用字母表示乘法結合律,最後應用規律,由學生獨立嘗試練習,集體交流對一些算式進行簡便運算。

對於乘法結合律的教學,四位老師不僅僅滿足於學生理解、掌握乘法結合律,會運用乘法結合律進行一些簡便運算上,重要的是她們引導學生經歷了一個數學學習的過程,通過學生的聯想,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通過驗證聯想,使學生全身心的投入到學習活動中,教師給了足夠的思考空間,通過驗證進而概括,使學生體驗到成功的喜悦。從而積極愉快的進入到運用。幫助學生理解和掌握了知識,同時又培養了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也幫助學生在乘法與加法進行建構,使學生獲得了真正的發展。同時在學習中培養了學生的思維能力,使學生受到科學方法,科學態度的啟蒙教育。

教師是教學的組織者和引導者,這樣的設計,緊密圍繞並運用好問題情境,師生之間積極互動,教師引導學生自己去發現規律,並學會用多種方法表示,讓學生有一種成就感。然後引導學生運用前面的研究方法開展研究,由扶到放,培養了學生探索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和語言的組織能力。

四年級白鵝教學反思 篇15

作為我校語文組合作教學整體構建的實驗課,我講授了人教版四年級語文上冊第18課《頤和園》第二課時的教學內容,課後結合董主任的講評,反思如下:

一、對教學內容的反思

這篇課文描繪了北京頤和園的美麗景色,全文層次清楚,首尾呼應,語言生動優美、具體形象,處處洋溢着作者對頤和園的讚美之情。本節課主要是讓學生通過具體的語言文字的學習,欣賞頤和園的美,感受頤和園的美,培養審美情趣,增強民族自豪感,激發探究中國的“世界遺產”的興趣。與此同時學會默讀課文,學習遣詞造句的準確,體會語句的具體形象,領悟課文的寫作順序,學習並體會課文抓住特點寫景狀物的方法。同時我又抓住“仰望——俯視——東眺”這一寫作順序,使學生對於這一部分的寫作順序思路清晰。

二.對教學過程的反思

根據合作教學整體構建的教學模式,這節課分為五個教學環節:1、明確目標,導入新課;2、初讀課文,整體掃描;3、自學合作,層層推進;4、總結全文,激發情感;5、交流資料,拓展延伸。

在這一課時中我首先安排了出示本單元知識樹,讓學生明確本單元的學習目標。再展示本課的知識樹,讓學生明確本節課的學習內容。然後由複習導入,讓學生回顧課文內容。出示自學提綱一,在學生通讀全文,整體感知的基礎上,理清課文的寫作順序,感受頤和園美麗的景色。再出示自學提綱二,指導學生用讀一讀、議一議的方法分組進行自主、合作學習。在分組自學過程中,分別出示相應的自學提綱引領學習。細讀課文時,注重引導學生領悟語句,品味語言美。本文用詞準確,語句優美,從重點詞句內容和表達方式上引導學生探究,使學生體會到,長廊、佛香閣、昆明湖等景物的特點不同,作者描寫的方法也不同。教學過程中安排的兩個拓展練習,旨在幫助學生理解作者的描寫順序,激發學生無盡的想象力,積累優美詞語。在教師總結全文後,學生有感情地朗讀全文,再次感知文章的優美語言與寫作順序時,運用配樂朗讀的形式,讀出欣賞、讚美、陶醉的情調,形成情感共鳴。整堂課的教學過程比較符合整體構建所提倡的整體性原則。

不足之處是對於本節課知識樹的展示僅限於初讀課文後的整體感知,而不是課上根據學生對文本的層層理解動態生成的。

三、對教學效果的反思

在本課教學中,我注重讓每一位學生都學有所獲,通過小組自學、探究、合作學習,學生在和諧民主的氛圍中交流討論,自由發揮,自由想象,在多種觀點的碰撞與交流的體驗中,獲得了閲讀的樂趣,使語文課做到人文性與工具性的有機統一。課堂上,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不僅引導學生讀懂文本內容,還使學生領悟文本的語言藝術和表達方法,同時還讓學生懂得怎樣運用這些方法去寫作,來表達自己的獨特感受。

一節課下來,留給自己的是太多的思考,我願在今後的教學工作中,在專家的引領下,在同行的幫助下,不斷探索,不斷改進,不斷創新。

四年級白鵝教學反思 篇16

《乘法交換律和結合律》這節課是在學習了兩位數乘兩位數乘法和初次體驗有趣算式規律探索的基礎上進一步拓展。它與以往教材安排不同的是把認識乘法結合律放在學生自主探索中,通過創設情境活動,讓學生逐步發現乘法計算中的特殊現象。本節課的學習目標是:經歷探索過程,發現乘法結合律和交換律,並會用字母來表示,在理解乘法結合律和交換律的基礎上,會對一些算式進行簡便計算。

回顧整個課堂,感觸很深。我能很好地運用導學練教學模式,課堂氛圍比較活躍,能較好地完成學習目標。對本節課反思如下:

1、導入比較精彩。俗話説: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開課時我説:“我們師生來個比賽好不好?”聽到這同學們都異口同聲的説“好”。課堂氣氛一下就調動起來,同學們都目不轉睛的盯着大屏幕。我立即出示幾道題,很快的就説出了得數,學生看到老師算的這樣快很吃驚,也很好奇。在學生詫異之際我出示了課題,告訴學生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們也會算的向老師一樣快。然後很自然的就導出了本節課的學習目標。這樣以師生比賽導入,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調動了學生的興趣,激發了學生學習的慾望。

2、小組學習比較到位。導學練模式重在小組學習,課堂上我充分發揮小組的合作學習,完成學習目標。首先我用多媒體出示一個長方體説:“這是老師在課下搭成的一個長方體,你知道老師搭這個長方體用了幾個小正方體嗎?”然後出示自學提示,讓學生用不同的方法算一算,組內交流算法,第一次進行小組自學。通過觀察這些不同的算式,你有什麼發現,進行了第二次小組學習。我以(3×5)×4=3×(5×4)為例,等式兩邊有什麼異同時,我又讓小組觀察研究:在舉例驗證時我讓每個人舉一個例子,小組交流,看看有什麼發現。通過幾次小組學習,調動的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每個人都參與到課堂的學習中來,充分發揮了老師的主導、學生主體的作用,使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

3、把黑板讓給學生。黑板不只是老師的舞台,更是學生展示自己的舞台。把課堂還給學生,把黑板交給學生。在交流展示時,我讓各組的代表一邊説想法,一邊板書算法,學生非常願意展示自己,展示自己小組的學習成果,語言流利,板書工整。在學生的臉上洋溢着學習的快樂感和成就感。

這節課是在學生已經掌握了乘法的計算方法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通過學習,為學生今後運用規律進行簡便計算,提高計算速度打下良好的基礎。教學時我充分發揮小組合作學習,讓學生們進行相互討論,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很好地體現出以“學生為主體”的思想;

4、注重滲透一種科學的學習方法。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數學思想方法比數學知識本身更為重要。對於結合律的教學,不應僅僅滿足於學生理解、掌握乘法結合律,會運用乘法結合律進行一些簡便計算,重要的是讓學生經歷一個數學學習的過程,在學習中受到科學方法、科學態度的啟蒙教育。在教學過程中,我主要通過學生的觀察、驗證、歸納、運用等學習形式,採用啟發式教學方式,由淺入深,從直觀到規律,讓學生去感受數學問題的探索性,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不足之處:

1、練習量不夠。由於在交流時沒有控制好時間,導致交流的時間過長,習題沒有完成,學生沒有更好的進行鞏固理解。

2、學生交流時間過長。課堂交流環節,學生積極踴躍,我忍心打消學生髮言的積極性,索性讓學生一一彙報展示,結果浪費很多時間。這一環節,想法一樣的我可以讓學生口頭複述,不用一一板書,回升一些時間的。

四年級白鵝教學反思 篇17

《觀潮》是一篇文質兼優的寫景文章。作者寓情於景,通過對農曆八月十八日的錢塘江大潮雄奇壯麗,氣勢非凡,景觀的描繪,抒發了熱愛祖國壯麗山河的思想感情。本文的教學,不但要使學生增長見識,學習作者的觀察及表達方法,受到語文能力的訓練,還要激發學生熱愛大自然,熱愛祖國壯美河山的思想感情。

(一)課始,以“聲”________誘趣。

好的作品默默地看與朗朗地讀又與有音樂烘托伴奏的朗誦,對人的感官的刺激作用,帶給人的內心體驗都是不同的。文章描繪了錢塘江大潮來前的風平浪靜與潮來時的驚濤浪吼形成鮮明對比,尤其繪聲繪色地描述了潮水由遠推近,有如排山倒海之勢,雷霆萬鈞之力。為了充分發揮作品的感染力,用雄渾有力的交響樂伴以________昂然的朗誦,使學生入其境,動其情。

準備一段由緩慢抒情到急促激越再到平緩漸弱的交響曲。以“舒展緩慢”吻合潮來前的平靜;以“歡樂抒情”襯托人們觀潮的喜悦心情;以“雄壯激昂”,烘托大潮的磅礴氣勢。

(二)課中以“像”釋疑解惑。

學生生活在繁華的城市,許多孩子沒有到過海邊,更無從目睹這樣雄偉壯麗的大潮之景觀。對於沒有見過的事物,又無類似經歷可以借鑑,不僅給理解課文帶來障礙,也給展開想象造成困難。因此,需運用電教手段,聲像同步,視聽結合,創設情境,提供感知,發展情感,促進理解。

根據課文內容,從《神州風采》裏的“海寧觀潮”一片中截取有關片斷,按潮來時開始還是風平浪靜到有聲無“形”,然後“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現一條白線”;漸近,拉長變粗,橫貫江面”;再近,白浪翻滾,如同一道城牆”;更近,猶如“戰馬飛奔,坦克轟鳴”的順序組接。錄製兩遍。第一遍按由遠及近,將潮水的“如線”、“橫貫江面”、“如牆”、如“萬馬奔騰”的四個畫面各定格6秒,以便使學生有時間看清楚並將實際景象與課文裏的文字描述在頭腦中“銜接對號”。第二遍不定格,使學生對大潮由遠及近的推進變化、發展有一個連貫、完整的印象,以加深感受。

(三)以“讀”促思通文。

朗讀是理解內容的基礎,也是檢查理解的手段,更是以文悟道的途徑。《觀潮》從聲、形、色三方面描繪讚美了被稱為天下奇觀的錢塘江大潮,形象鮮明,富於感染力。有感情地誦讀既有助於理解課文,又能更好地受到感染。

讀,應求形式多樣,不同的讀法有不同的作用和效果,要根據不同段落的學習內容、訓練任務、教學目的選擇適當的讀法。默讀,利於思考;朗讀,助於理解;齊讀,訓練面大;自由讀,靈活主動;個別讀,“以點帶面”便於指導。讀,又不能走形式,明確讀的目的,提出讀的要求,求得讀的成效。要以讀引思,以思促讀,讀思結合。

這堂課的教學,採用下列讀法:

課始:教師範讀________;課中:自學時默讀,理解中自由讀,理解後感情朗讀;課尾:個別讀、齊讀相結合。

(四)優化課堂結構。

教學結構力求體現“教為主導、生為主體、學為基礎、思為核心、‘道’貫其中”的整體優化結構型。教學過程中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和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主觀能動性,做到“三動”和“三個保證”。

三動:動腦思考;動口讀説;動手畫批。

三個保證:在學習的中心階段,即高潮處,關鍵處,難點、重點處,保證有充分的時間讓學生去讀、去思、去議;保證學生各抒己見,暢所欲言;保證學生自始至終在課堂上過着愉快的精神生活。

四年級白鵝教學反思 篇18

《失去的一天》是西師版國小四年級第七單元的一篇精讀課文。本課要求學生在理解重點詞句的基礎上,理解課文內容。感悟珍惜時間的重要性,明白佩佳在失去的一天中失去了什麼,這也是本課的教學難點所在。

在孩子心中,時間只是一個很抽象的名詞,在他們的意識裏,失去了今天還有無數個明天在等待。為了讓大家真切得感受到時間的存在和流失,明白時間的重要性,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望。我用清脆的鬧鐘滴答聲為背景,要求孩子們在一分鐘之內“看書、寫字......”體會一分鐘能做多少事情,從而引出課題。教學中,首先讓孩子們明確本堂課的學習目標,再根據自學指導自主學文。如:媽媽給佩佳佈置的任務時什麼?媽媽回來了,為什麼“他羞愧得不敢看媽媽的眼睛。”;佩佳失去的這一天失去了什麼?......帶着這些問題學習,嘗試交流自讀的收穫,體會自讀所得收穫的成功感,激發學生自主讀書的興趣,同時根據自學提示讀中質疑,有疑則思,使學生養成邊讀邊思的習慣。對於語言積累還很薄弱的孩子們來講,聲情並茂的朗讀更能幫助感悟課文內容,達到理解體會,在學習中採用“指名讀、分組賽讀、師生評讀”等多種方式,在豐富多彩的教學情境中使學生快樂學習語文。最後,圖片的展示、談自己在生活中是否遇到類似的情況,並用收集的名言警句勸自己勸朋友,從而深化孩子的情感,讓孩子通過課文的學習,從而感悟時間是多麼的珍貴。教學本質是學習,學習也是實踐。教育要通過生活才能發生力量而成為真正的教育。學生已經意識到時間的寶貴,為使這種意識轉化為一種能力,要求孩子們自己設計一份“快樂星期天”的計劃表,從而付諸於行動中。但是在教學過程中葉出現了一些相關問題,本堂課教師的語言不夠精煉,顯得些許的囉嗦,在引導孩子體會佩佳前後心情上做的不夠。教學本身就是一個發現問題並想辦法解決問題的過程,只要認真對待每個問題並不斷改進,相信在今後的教學工作中會不斷進步的。。

四年級白鵝教學反思 篇19

《巨人的花園》是是英國作家王爾德寫的一篇童話故事,講的是一個巨人看到孩子們在自己的花園裏玩耍,很生氣,便趕走了孩子,在花園周圍築起了圍牆,不讓孩子進入花園。但是,從此花園裏,都是寒冷的冬天。一天,孩子們從牆洞爬進去,園裏立刻有了春意。但巨人再次將孩子們趕出了花園。之後花園又被冰雪覆蓋了。後來,在一位小男孩的啟示下,巨人醒悟了,他立刻拆除了圍牆,花園又成了孩子們的樂園,巨人生活在漂亮的花園和孩子們中間,感到無比的幸福。從這篇童話中,我們可以體會到,能和大家一起分享的快樂才是真正的快樂。

這篇課文在寫作上有一個很大的特點:運用對比進行寫作,如巨人回來之前和巨人回來之後花園的不同景色;春天來了花園內外的不同變化;孩子們進入花園和巨人趕走孩子們後花園的不同景色等等;正是在一次次的對比中揭示了文章的主題。因此,我在上課的過程中緊緊抓住教材的這一特點,運用對比進行教學。

在教學中,我先引導學生學習了巨人不再時,孩子們在花園裏快樂玩耍的情景,然後,話鋒一轉:巨人回來了,花園又會發生怎樣的變化呢?引導學生開始學習後面的文章,在學生初步瞭解巨人的加入給花園帶來的變化之後。我引導學生抓住“沒有孩子的地方就沒有春天。”這句話從“有孩子就有春天”和“沒有孩子就沒有春天兩個方面展開閲讀。學生通過找句、品詞,慢慢的感悟到了文章的主題:巨人不願意讓孩子到花園裏來玩,所以春天永遠不會來到花園裏,是巨人的自私換來了寒冬,文章告訴我們有了快樂和美好的事物應該和人分享。應該説,通過這樣的對比閲讀,學生的語感得到了有效的訓練,對文章主題的感悟也是在自主閲讀,充分思考基礎上,水到渠成的結果。

但是在上課的過程中也有一些遺憾,首先,在引導學生對“有孩子就有春天”和“沒有孩子就沒有春天”的相關句子進行對比閲讀的時侯,注重了朗讀的訓練,而忽視了語言文字的訓練,如描寫冬天的詞雪花飛舞、狂風大作、鮮花凋謝、樹葉飄落、冰雪覆蓋和描寫春天的詞如陽光明媚、草翠花開、綻出綠芽等這些詞沒有引導學生進行對比和運用,也沒有讓學生進行積累。其次,是在討論問什麼巨人不讓孩子們到花園裏玩耍?這一問題時,有學生回答巨人是怕孩子們損壞花園裏的花草,這一明顯不符合文章主題的答案時,沒有及時的引導,所以學生的理解出現了偏差,在最後引導學生對冷酷的巨人説話的時侯,許多學生都告訴巨人自己不會損壞花草的,而不是針對巨人的冷酷進行勸説。事後想來,當學生回答巨人是怕孩子們損壞花園裏的花草,而不讓孩子們到花園裏玩的時候,只要引導他們再去讀一讀,巨人回來之前孩子們在花園裏玩耍的美好景色。

四年級白鵝教學反思 篇20

美國語言學家布龍非爾德説過:“數學不過是語言所能達到的最高境界。”忽視了數學語言的教學無異於買櫝還珠。如果説數學是裝載知識的船,那麼數學語言就是水,水積的越深,托起的船就越大。我們都知道,“想得清的人才會説得清,説得清的人必定想得清”。培養學生的表達能力是我們數學課一個重要的教學目標。在今天的《垂直於平行》這一課中有很多概念性的知識,需要學生用簡潔、準確、完整、有條理的語言去敍述,能夠加強學生對這些抽象的概念有更深層的理解。我對這節課做以下反思:

一、思得

1、在本節課中,每一個概念我都是讓學生自己總結的,我通過提示、幫扶、補充、教師的示範性語言,讓學生總結出完整的概念,在提升了學生用準確的數學語言表達的同時,也使學生加深了對這些抽象概念的理解。

2、如何理解互相的概念是本課的重點,我通過讓學生用不同的方法去描述兩條直線的關係,使學生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同時在這節課中,我安排了一些小組合作的內容,注意給更多的學生“説”的機會,讓每一個學生都有表達的機會。

3、本節課的主要內容學完以後,我們組設計了一個“結合生活實際”説一説的環節,再次放手讓學生 “説”這樣,既鍛鍊了表達能力,又對本節課有了一個總的回顧。所以我認為學生對本課的知識點的理解達到了預期的教學目標。

二、思失

1、由於我引導的不到位,使一些學生在語言表達上還不夠準確,例如在給兩條直線的幾種關係分類的時候,學生敍述羅嗦,説不到關鍵點,所以耽誤了時間,影響了下面的教學環節,沒有完成教學設計中的每一個環節。在學生列舉生活中哪些地方還存在平行與垂直的現象,語言還不夠規範,我的指導也沒能及時跟上。

2、由於平時訓練還不夠,所以有些孩子還懼怕發言,因此本課很多學生髮言機會少,甚至根本沒有當眾發言,那麼他們的學習效果就值得質疑。

3、在教師示範性語言的表述上,我做的還不到位,對教材、教參的研究理解不夠深入,還需要加強業務學習。板書書寫需要加強。

三、思效

從教學的整體上我基本完成了本課的教學目標,但由於個人語言羅嗦,沒有及時有效地指導學生用簡練、準確的語言去表達,所以教學的重難點沒有突出。大部分學生主動參與性不夠,學習效率不高,小組的合作交流還只停留在表面形式,每個學生是否有表達、表達的是否正確沒有評價。

四、思改

在今後的教學中,我要不斷加強師生之間的交流,對於學生的回答正確與否必須做評價,必須抓住學生的思維過程中的閃光點進行肯定。對於那些不善於言語的同學,要給予更多的熱心和鼓勵。逐步使他們從敢説到會説、善説、善辯,從而達到促進思維發展的目的。凡是學生通過思考能夠講得出的問題一定讓學生自己講,並讓學生用清晰的數學語言有條理地敍述。在今後的教學中,還要重視學生動手操作。在指導學生動手操作時,要注意多讓學生用數學語言有條理地敍述操作過程,表述獲取知識的思維過程,把動手操作、動腦理解、動口表達有機地結合起來,才能促進感知有效地轉化為內部的智力活動,達到深化理解知識的目的。小結是課堂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小結能提高學生的綜合概括能力,清晰地回憶出本課的要點。而課堂小節是我的一大弱項,今後我會在課堂上經常進行有目的的課堂小結,以提高學生的分析,概括、分類等邏輯思維能力的同時,提高語言的表達能力。

下面懇請各位領導和老師提出寶貴的意見,共同促進我們的教學能力、研討能力進一步提升。

四年級白鵝教學反思 篇21

《母雞》作者描寫了對母雞的看法的變化,前半部分寫了母雞的無病呻吟,欺軟怕硬和拼命炫耀,再現了一隻淺薄 ,媚俗的母雞。後半部分則描寫了母雞的負責,慈愛、勇敢和辛苦,塑造了一位偉大的雞母親的形象,表達了對母愛的讚頌之情。

《母雞》是篇略讀課文,內容淺顯。教學目的是讓學生自讀自悟,弄清作者對母雞的態度有怎樣的變化,原因是什麼,然後再交流讀書體會,對比與《貓》的寫作手法。

教學中我力爭創設豐富的教學環境,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享有個性化的、自由的發展空間,使課堂充滿生命活力,同時也不忽視語文基礎知識,基本能力的訓練 ,力求兩者的和諧統一。 在教學中,我能抓住重點句理解作者對母雞的感情:討厭到不敢討厭,再切入課文抓住重點句學習,理解作者討厭母雞是因為母雞的無病呻吟,欺軟怕硬和拼命炫耀。而後重點理解作者為什麼不再討厭母雞的討厭,讓學生從文中找句子理解。最後解決為什麼用“不敢”,讓學生體會到,因為母雞的辛苦、勇敢、慈愛、負責,所以作者敬佩母雞。

當然,在教學中還發現了很多不足,這是一篇略讀課文,可是自己因為覺得這也好,那也好,而捨不得丟掉一些,反而使課堂容量過大,課最後來不及上。還有自己上課節奏比較慢,學生反饋有重複的比較多。在平時的課堂教學中,要注意訓練學生要善於發表不同意見,相同意見就不必多講了!

四年級白鵝教學反思 篇22

《觀潮》是一篇文質兼優的寫景文章。作者寓情於景,通過對農曆八月十八日的錢塘江大潮雄奇壯麗,氣勢非凡,景觀的描繪,抒發了熱愛祖國壯麗山河的思想感情。本文的教學,不但要使學生增長見識,學習作者的觀察及表達方法,受到語文能力的訓練,還要激發學生熱愛大自然,熱愛祖國壯美河山的思想感情。

(一)課始,以“聲”誘趣。

好的作品默默地看與朗朗地讀又與有音樂烘托伴奏的朗誦,對人的感官的刺激作用,帶給人的內心體驗都是不同的。文章描繪了錢塘江大潮來前的風平浪靜與潮來時的驚濤浪吼形成鮮明對比,尤其繪聲繪色地描述了潮水由遠推近,有如排山倒海之勢,雷霆萬鈞之力。為了充分發揮作品的感染力,用雄渾有力的交響樂伴以昂然的朗誦,使學生入其境,動其情。

準備一段由緩慢抒情到急促激越再到平緩漸弱的交響曲。以“舒展緩慢”吻合潮來前的平靜;以“歡樂抒情”襯托人們觀潮的喜悦心情;以“雄壯激昂”,烘托大潮的磅礴氣勢。

(二)課中以“像”釋疑解惑。

學生生活在繁華的城市,許多孩子沒有到過海邊,更無從目睹這樣雄偉壯麗的大潮之景觀。對於沒有見過的事物,又無類似經歷可以借鑑,不僅給理解課文帶來障礙,也給展開想象造成困難。因此,需運用電教手段,聲像同步,視聽結合,創設情境,提供感知,發展情感,促進理解。

根據課文內容,從《神州風采》裏的“海寧觀潮”一片中截取有關片斷,按潮來時開始還是風平浪靜到有聲無“形”,然後“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現一條白線”;漸近,拉長變粗,橫貫江面”;再近,白浪翻滾,如同一道城牆”;更近,猶如“戰馬飛奔,坦克轟鳴”的順序組接。錄製兩遍。第一遍按由遠及近,將潮水的“如線”、“橫貫江面”、“如牆”、如“萬馬奔騰”的四個畫面各定格6秒,以便使學生有時間看清楚並將實際景象與課文裏的文字描述在頭腦中“銜接對號”。第二遍不定格,使學生對大潮由遠及近的推進變化、發展有一個連貫、完整的印象,以加深感受。

(三)以“讀”促思通文。

朗讀是理解內容的基礎,也是檢查理解的手段,更是以文悟道的途徑。《觀潮》從聲、形、色三方面描繪讚美了被稱為天下奇觀的錢塘江大潮,形象鮮明,富於感染力。有感情地誦讀既有助於理解課文,又能更好地受到感染。

讀,應求形式多樣,不同的讀法有不同的作用和效果,要根據不同段落的學習內容、訓練任務、教學目的選擇適當的讀法。默讀,利於思考;朗讀,助於理解;齊讀,訓練面大;自由讀,靈活主動;個別讀,“以點帶面”便於指導。讀,又不能走形式,明確讀的目的,提出讀的要求,求得讀的成效。要以讀引思,以思促讀,讀思結合。

這堂課的教學,採用下列讀法:

課始:教師範讀;課中:自學時默讀,理解中自由讀,理解後感情朗讀;課尾:個別讀、齊讀相結合。

(四)優化課堂結構。

教學結構力求體現“教為主導、生為主體、學為基礎、思為核心、‘道’貫其中”的整體優化結構型。教學過程中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和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主觀能動性,做到“三動”和“三個保證”。

三動:動腦思考;動口讀説;動手畫批。

三個保證:在學習的中心階段,即高潮處,關鍵處,難點、重點處,保證有充分的時間讓學生去讀、去思、去議;保證學生各抒己見,暢所欲言;保證學生自始至終在課堂上過着愉快的精神生活。

四年級白鵝教學反思 篇23

此次遠程研修磨課,我選定了四年級上冊語文21課《搭石》,並進行了認真的備課。當我捧讀課文,一幅幅生動的畫面映入眼簾:秋涼在即,人們精心挑選石頭擺放在小溪中,幾番精心踩踏;急着趕路的老人,發現搭石不穩,及時調整才肯離去;一行人走搭石,動作協調有序,聲音踏踏,清波漾漾,人影綽綽,充滿了詩情畫意;兩個人面對面過溪,招手禮讓,閒話家常;偶遇老人,蹲身下伏,揹負過溪……

課文語言質樸,意境秀美,字裏行間洋溢著鄉村的生活氣息。使我一次又一次地感受到一種看得見的美和看不見的美在文本中和諧共生。這篇課文在設計時我是讓學生抓住“搭石,構成了家鄉的一道風景。”來讓學生找出“一行人走搭石、兩個人面對面走搭石、遇到老人走搭石和老人擺搭石”來體悟,但磨課完成後,我感覺面面俱到但都是蜻蜓點水,

通過這次上課,各位老師的指導使我明白了很多教語文的方法,如:以讀為基本手段,促進理解、促進感悟,習得語感。讀是學習語言最基本的方法,在課堂上要給足時間和空間,讓學生去讀,把作者的思想情感讀出來,把自己的思想情感讀進去,這一出一進,就是學生學習語言的途徑,就是學生髮展語言的方法,就是學生積累語言的手段。

所以根據本文特點,結合新的課程理念,本課在教學時我注重以人為本,以讀為本。

如在教學一行人走搭石這塊內容時,我主要是指導學生朗讀,通過各種形式的讀,各種層次的讀,讓學生體會藴涵的情景。指導朗讀“每當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時候,動作是那麼協調有序!前面的抬起腳,後面的緊跟上,踏踏的聲音,像輕快地音樂;清波漾漾,人影綽綽,給人畫一般的美感。”這一句時我將“協調有序、清波漾漾、人影綽綽”改變顏色引導學生讀一讀,。相機學習生字“綽”,課件出示字典的三種解釋,學生聯繫上下文知道應該是姿態柔美,然後讓學生想象清波漾漾、人影綽綽的畫面,通過畫面讓學生如臨其境地加入到走搭石的人羣中,師生合作着讀一讀,真切體驗“協調有序”。

學生通過品讀、感受,在頭腦中就形成了一幅“一行人走搭石”是那麼協調有序的美。

教學中,我努力做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諧統一。在詞句教學時,我不光引導學生了解意思,還提示理解方法,如抓住重點詞語理解,聯繫上下文理解,以培養學生自學能力。在對學生進行聽説讀寫基本功綜合訓練的同時,要注重對學生關愛他人美好情感的薰陶和正確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引導。

教學永遠是一項遺憾的勞動,雖然預設時考慮周全,但是真正教學時未必達到預期效果。靜心思索,感覺課堂中存在以下不足:

1、學生課前預習不夠充分,師生配合不夠默契。

2、雖然讀的形式多樣,但沒有達到理想效果。

3、挖掘的語文因素較多,覺得哪一個也很重要,哪一個也不想扔,結果整堂課走馬觀花一般完成了,對“協調有序”、“理所當然”等語文因素的運用少之又少。

四年級白鵝教學反思 篇24

12月17日,慶元實驗國小教育聯盟總校在胡天浩書記的帶領下,姚麗雅、範宗妙等老師一行來到我校,進行教學調研,給我校老師進行課堂診斷。

這次活動我執教一篇來自四年級上冊第六單元的略讀課文《卡羅納》。這篇課文選自亞米契斯的《愛的教育》這一書。本文講述的是一個小男孩卡羅納在遭遇到失去母親的巨大不幸時,身邊的老師、同學以及其他人熱情地安慰他和默默地關愛他。本文抓住卡羅納失去母親後,第一天來上學這樣一個特殊的日子,從他承受的巨大悲痛和身邊人對他的無限關愛這兩方面展開來寫的。

第六單元這組課文都是圍繞愛這一主題來寫的。愛是人類最美好的情感,愛使人間充滿温暖。這組課文的學習,目的是讓學生去感受人與人之間純真的感情,體會到互相關愛帶來的快樂和幸福。並且由課文內容想開去,瞭解發生在身邊的動人故事;學着關心,幫助他人。

《卡羅納》這篇課文寫得非常感人,字裏行間都散發着大家對卡羅納濃濃的愛意。為此,我圍繞“愛” 這一主線,設計了以下幾個環節:一是介紹新書,渲染愛;二是初讀課文,捕捉愛;三是研讀課文,感悟愛;四是説話拓展,延伸愛。

新大綱指出:“閲讀教學要重視朗讀,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所以在“初讀課文,捕捉愛”這一環節上,我設計了讓學生找、讀“從哪可以看出失去了母親的卡羅納是萬分傷心的”句子,並讓學生自己抓住重點詞語,體會卡羅納失去母愛的悲痛,使學生與卡羅納產生情感上的共鳴,從而激發出要關愛他、幫助他的情感。

由於這組課文的單元目的是讓學生去感受人與人之間純真的感情,體會到互相關愛帶來的快樂和幸福。所以,我把這節課的重點放在了大家對卡羅納無限關愛上,並重點指導了老師安慰卡羅納的兩段話。

今天課上下來之後,範宗妙老師就一針見血地指出了我教學設計上的不足:既然我把教學重點放在了身邊人對卡羅納的無限關愛上,為什麼前面還要花這麼多時間呢?類似段落該如何處理,或處理的不夠恰當,這是因為還沒有把文本“吃透”。這堂課我讓學生一句一句地找卡羅納傷心的句子,再一句一句的體會朗讀,這樣雨露均沾的做法,佔用了很多時間,使得後面只能蜻蜓點水,實在沒有突出教學重點,並浪費了很多學生感受“愛”的時間。

聽了範老師的提醒,我想對這一環節做這樣的改動:首先讓學生去文中找卡羅納傷心的句子,再根據學生的回答,把4處描寫卡羅納傷心的句子一併出示。通過指導學生比較卡羅納幾次哭的不同,並抓住“你可以擁抱媽媽,我卻再也不能了”來重點感悟卡羅納的內心世界。這樣既節省了時間,又能讓學生一步步走進卡羅納的內心世界,產生共鳴,從而更好地體會到卡羅納失去母親後的無限悲痛。

這篇文章語言生動,描寫細膩,字裏行間都透露着大家對卡羅納的愛。在“研讀課文,感悟愛”這一環節上,我把時間和機會留給學生,讓學生找、讀“大家在卡羅納遭到不幸時是怎麼做的”句子,並交流各自的閲讀體會和感受,引導學生在親近文本之後充分發表自己的閲讀感受,感悟愛。並重點朗讀指導了老師説的兩段話,分別從傷心和嚴肅、心疼和鼓勵等角度進行引導。

但在朗讀指導時,範老師又指出我過於在意自己的教學設計,並沒有針對學生的朗讀進行指導。學生第一遍讀和最後一遍讀,進步不大,原因就在於沒有給學生充分的思考時間,讓學生自己體會和感受文中老師對卡羅納的語重心長,而是急着按自己設計的教學思路引着學生往下走。

設想是美好的,但由於個人水平問題,在課堂上還存在着許多的不足。比如,“一幅插圖”學生明明讀對了,我由於緊張,把“幅”和“副”混淆了,反而帶着學生讀錯了,這實在是不應該發生的錯誤。另外,連板書設計也沒有完成。在今天的課堂學習中,我感受到了活化課堂的價值,但是就是不能在瞬間作出相應的機智反映,抓住學生閃亮的生成,而是按着自己固有的思路,“循規蹈矩”地一步步前行。此外還有很多環節需要進一步揣摩和反思,所以今天的課堂學習,讓我收穫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