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九範文幫

位置:首頁 > 書信 > 檢討書

課程健康教育教學反思(通用14篇)

檢討書7.8K

課程健康教育教學反思 篇1

健康教育課不同於一般文化課,它的授課方式有着一定的特殊性,其授課內容、方式、語言等等都與別的文化課有很大的區別。而且涉及的知識領域是十分廣泛的,在教學的過程中,要加以整合,靈活運用,才能使健康教育課體現其科學性。

課程健康教育教學反思(通用14篇)

如何上好健康教育課,通過課堂教學活動提高學生的知、情、意,是一項重要的研究課題。源於實踐,用於實踐,經過教學過程中不斷的摸索、總結、思考、調整,我逐漸形成了以下的思路和想法:

1.抓住學生心理,以趣促學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同樣的內容,採用學生感興趣的方式,學生接受起來會更加樂意和主動。面對從未真正接觸過健康方面知識的學生,我在第一堂課裏以生活中常見的心理現象為內容。從夢到星座,從“肢體語言”到“從眾”,引起了學生對心理世界的好奇,進而講述提高心理素質的好處:提高學習效率;合理調節情緒;形成良好性格;學會與人交往等,同時説明這些也是健康教育課以後要涉及的內容。這堂課在很大程度上實現了“引起學生對心理健康的興趣和重視,闡明心理健康教育課的意義和目的,並讓學生正確的認識心理與心理健康教育課”的教學目標,也為以後教學活動的開展奠定了很好的基礎。

2. 堅持核心原則,形散神聚

健康教育課的重點在於活動中的體驗,絕不能為了活動而活動,活動應該有主題,有核心。健康教育課也應該堅持一個核心,並圍繞這個核心,“行散神不散”,着重培養學生最基本的心理素質,讓他們學習和體驗到對自己的終生髮展有價值的核心觀念

3. 聆聽他人故事,因勢利導

健康教育課成功與否,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學生獲得的心理體驗和感悟程度。學生總是非常關注他人在同一問題上的表現,喜歡聆聽他人的“故事”。

(1)心靈感悟:在課堂上,我經常會給同學們同齡人的“故事”。試圖讓學生明白這些問題別人都有,自己有也很是正常的,並相信這些問題可以解決,進而學習和掌握方法。其實學生在聆聽的同時,也在審視自己。

(2)自我開放:如果健教教師能在適當和必要的時候,作真誠的自我剖析、自我開放,學生也會真實地表達自己、安全地探索自己。不過作為一名健教教師,其最重要的角色始終是課堂的組織者和引導者,自我開放應該有一定的原則和限度。

以上是我在健康教育課的教學中,經過實踐的幾點看法和做法。當然,要真正上好健康教育課,發揮出它最大的作用,還有很多問題有待發現和解決;要真正做好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事業,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還需要更多、更強關注學生健康的力量。

課程健康教育教學反思 篇2

《珍珠泉》這篇課文用優美的語言描寫了珍珠泉水又綠又清,水泡既美麗又有趣,表達了作者對珍珠泉、對家鄉的讚美和喜愛之情。這是一篇略讀課文,內容淺顯、語言優美,教學時我決定放手讓學生根據連接語中的學習提示,讓學生自讀自悟,老師只作點撥指導,並預設在一節課內完成。

教學時,先是初讀,要求讀通課文初步感知。這一環節中,我預留了足夠的時間給學生讀書,並邊讀邊思考連接語中的問題。因為有了足夠的時間去讀書,所以在交流自己讀後的印象和感受時,孩子們都表現得比較積極,對珍珠泉都有一定了解。在這基礎上,我讓學生再讀課文,並圍繞珍珠泉的特點展開討論。這一環節節,我重點抓住《珍珠泉》一文中對珍珠泉的美麗和有趣的描寫做文章,通過啟發、引導和朗讀,讓學生對珍珠泉的美麗和有趣產生更深的印象。

課程健康教育教學反思 篇3

《借生日》是一篇新課文,講的是小云過生日時,媽媽送一隻布熊給她並祝她生日快樂,而小云得知媽媽從來不過自己的生日時又把禮物送給媽媽。同時也把生日借給了媽媽,體現了母女的真情。

讀了這篇課文我的感觸很深。現在的孩子大多是獨生子女,是家裏的小皇帝,小公主……,記得在剛接手這個班的半個學期,學生們常常為了一張紙,先喝一口水……而爭吵不休。究其原因就是因為從來都是別人關心,照顧着他們,而他們也理所當然的接受着別人的關心,照顧他們的愛心也就被淹沒了。上課前休息時,我對班上學生的生日進行調查,沒想到才一年級的學生竟然有一半以上記得自己的生日,説得有板有眼,有的雖然説不上自己的生日是哪一天,但都記得自己的生日媽媽是如何給過的。

在教學小云問媽媽:"您怎麼從來不過生日"媽媽説:"我忘了。"讓學生討論媽媽是不是真的忘了自己的生日時,全班同學竟一致認為媽媽就是忘了。而在問媽媽為什麼會忘記時,學生都説是因為媽媽工作很忙所以會忘記自己的生日。我接着問,為什麼媽媽忙得忘了自己的生日卻沒有忘記孩子的生日時,學生都理所當然地認為孩子是家裏的寶貝,很重要的,媽媽當然不會忘記。

於是一個想法在腦中閃過,一定要讓他們的愛心顯露出來,並且發出熱,發出光。我告訴學生,生日是每個人都有的一生中最值得紀念的日子,媽媽是不會忘記自己的生日的。媽媽"忘了"自己的生日卻一直把孩子的生日掛在心上,記着送孩子生日禮物,祝孩子生日快樂,從中你能體會出什麼再讓學生回憶一下自己成長過程中爸爸媽媽給予的關愛,讓學生進一步懂得父母愛子情深的含義。

引導學生朗讀課文再討論:如果你是小云,除了把生日借給媽媽,還會為媽媽做點什麼這下孩子們有話可説了,會幫媽媽端上一杯水,幫媽媽洗碗,給媽媽捶背,為媽媽唱一首歌,畫一幅畫送給媽媽等。於是,在學生們學唱《天下的媽媽都是一樣的》,學讀詩歌《媽媽的愛》裏體會母愛情深。不用多説,我想此時此刻,每個學生都在用心感受純純的,濃濃的母愛,我在心裏默默地祝願每一個孩子都能感受到媽媽的愛。

課程健康教育教學反思 篇4

《女媧補天》是一個流傳千古的神話故事。講的是古時候女禍為了拯救處於水深火熱中的人們,冒着生命危險補天的故事。讚揚了女媧的勇敢、善良的品質;不怕危險、甘於奉獻的精神。我上的是這篇課文的第二課時。 這節課,我的教學重點是引導學生了解女媧補天的故事內容,激發他們的興趣,培養想象力。教學難點是引導學生在理解課文基礎上,加 上合理的想象,再現神奇、美好的畫面。因此,備課時,我的教學設計力求體現《語文課程標準》的精神,引導學生與文本對話,激發學生主動探究,讓學生在反覆誦讀中積累語言,感受人物形象,培養豐富的想象力。

這節課我注重運用多媒體手段,創設情境,通過品讀、想象、描述,感受語言文字的美,拓寬學生思維,引導學生與文本對話,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我引導學生在理解課文的基礎上,展開合理的想象,再現神奇、美好的畫面。如“天塌地陷”的現象在學生的生活中比較少見,因此我出示配了聲音的圖片,有助於學生能夠在視覺、聽覺上進行理解,我引導學生去想象,去體驗,引導學生入境入情地讀。在這堂課中,我嘗試着讓學生通過對詞語和句子的理解來感悟人物的情感和品質,使學生能夠在理解的基礎上讀好課文,理解文本。

這節課的遺憾之處是因為趕時間,給學生的練讀時間較少,學生的朗讀感情不夠。如在學生朗讀描寫災難的句子時運用賽讀的方式,並及時進行評價,孩子們的朗讀會更好些,也不用浪費那麼長的時間。在今後教學設計時,我要多給學生時間,多根據學生的需求設定教學環節,這樣學生樂學,教師輕鬆。

課程健康教育教學反思 篇5

《廬山的雲霧》是通過對廬山雲遮霧罩景象的描寫,展現了廬山景色的秀麗。抒發了熱愛大自然、熱愛祖國山河的思想情懷。對於教學一些景色的文章,我特別喜歡運用課件,通過課件給學生展示了廬山的圖片,讓學生初步感受到廬山風景的秀麗,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通過多媒體出示了廬山雲霧的圖片,從學生那種充滿歡喜的表情,學生一定愛上這廬山的雲霧了!而且有的學生都會情不自禁地説:“哇!真美啊!”

廬山的雲霧有兩個特點:千姿百態和瞬息萬變。課文的重點也是這2個自然段,而文中所描繪的廬山的雲霧的姿態都是比較抽象的,所以我通過引導學生在通讀全文的基礎上,結合多媒體的圖片,使學生在頭腦裏初步把抽象的文字描寫變為具體的圖像。在進行第二自然段的教學時,我先讓學生邊讀邊思考:課文寫了廬山雲霧的哪些特點?作者是怎樣具體描寫這些特點的?通過採用打比方的寫作方法,體現了雲霧靜態時的美。抓住4句比喻句,讓學生藉助想象,把不同的比喻描述轉化為頭腦中的具體圖像。通過這樣的圖文結合,對於學生的理解是很有幫助的。

在進行第三自然段的教學時,我做了一個大膽的嘗試,大家都知道雲是會動的,在我們生活中有時候看天上的雲也會覺得它特別像一個動物,這段的雲霧特點是瞬息萬變,説明雲霧變化速度之快及變化的種類很多,我引導學生從省略號中展開豐富的想象,讓學生走出教室,在走廊上先觀察會今天的雲(幸好今天的天氣還不錯),把學生從課堂上拉到生活中,等學生觀察完後同學們想象的翅膀開始飛翔,有的説雲霧像一隻可愛的小白兔;也有的説像一條龍……總之,學生的想象之門已被打開,課堂也特別活躍。

本篇課文用了許多優美詞語,語言形象生動。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我還加強朗讀指導,希望學生能把對美好事物的的讚美之情表達出來。

課程健康教育教學反思 篇6

今天是《小石潭記》第二課時。整體感覺比較失敗,職業道德讓我們總是把失敗原因歸屬於己,但客觀上講沒有學生的因素嗎?這樣的問法好像彰顯了教師的無能乏技,那就這樣問:是什麼原因導致了這樣的學生的現狀呢?

第一課時以嘗試自讀的方式,學生自己讀通讀順文本,通過串讀來訂正音韻節奏,並進行了個別詞語的解釋以助讀。這樣處理是因為九年級的學生已經具備一定的文言文的語感能力,自己完全有可能讀準大部分內容。在個別處如“下見(現)小潭”“參差(cenci)披拂”,教師一點即好。然後是自己譯讀,通過課下注釋和自己的參悟能夠大部分讀懂文本。在課堂上,學生只對“曰恕己,曰奉壹”有點誤讀,其他的都可通過參悟或引導自己解決。從這裏可見,本文選入八年級語文下冊,難度是偏低的,正好適於對學生進行讀譯的自學訓練。只要給學生時間,貼近學生思維引導,是能夠達到較好的效果的。然後讓學生思考一個問題:這篇文章叫《小石潭記》,文中稱作小石潭你認為貼切不貼切?學生對這個問題的回答,昭示了我這個問題的方向性錯誤。學生普遍回答文本是以小石潭為中心來描摹景物抒發情感的。我立即調整問題:文中把這個潭稱為“小石潭”你認為貼切不貼切?並板書上在三個字下分別加點突出。學生思考。第一節課結束。

第二節課。回顧問題:文中把這個潭稱為“小石潭”你認為貼切不貼切?學生在短暫的思考後,開始舉手回答。有的説從“聞水聲,如鳴佩環”中,可見溪流之小,説明潭小;有的説從“伐竹取道,下見小譚”,可見作者明寫潭小,且如果不是潭小絕無人跡的話就不會“伐竹取道”了;有的説從“全石以為底”,可見以一整塊石頭為底,潭必不大;有的説從“潭中魚可百許頭”,可見潭小能直視魚的總體數目;還有的説從“四面竹樹環合”可見潭小,所以被樹木所遮掩。學生的分析有幾個超出了我的文本解讀,也合情合理,非常欣喜。最後我補充了一個——“小丘”,從此可見此處景物的玲瓏嬌小之態,能“蝸居”在小丘一側的潭,必不大。

“石”體現在何處?這個問題可能是挑戰性不大,學生回答的積極性不強。但是就我的此潭為“小石坑”的論斷,引起了學生的反駁。他們認為此潭不可能如此之小。師生爭論的結果是達成了文中描寫的結論——無論大些小些,都是“全石以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的一個石質的坑。藉此引導——石坑積滿水,謂之“潭”。之所以把這個石坑稱為“潭”是因為有“水”。水是潭的內容。那麼水有何特點呢?

有的學生説“水尤清冽”,特點是“清”;有的説“全石以為底”也可見水清;有的説“潭中魚”一節,都可見水清。同樣的原因可能是因為此問題缺乏挑戰性,學生的積極性不高,也影響了我的情緒,開始有些焦躁。

對於接下來的問題:如果説“小、石、潭”是此潭可見的形貌的話,那麼小石潭的神貌是如何的呢?可用那個字來概括?學生很容易找到“以其境過清”的“清”字。追問,此“清”作何講?生答“悽清”。此情此景為何會給人以“悽清”之感呢?生答“四面竹樹環合,寂寥無人,悽神寒骨,悄愴幽邃”。讓學生用自己的話來述説。然後引申:作者在此文中前後的心情有巨大的反差,你能發現嗎?可能是這個問題是最沒有挑戰性的,或者我給學生的時間太短,太急促,以致有些催促冒進,也可能是鋪墊不夠,學生給我一片沉默。前面的“樂”與後面的“悽清”的心境的對比,可以引發一個很有價值的探究問題:為什麼他的心情會有如此巨大的反差呢?從而進入心境的探尋。但是這個問題並沒有順理成章的達成。時間就到了。

我預設,此心情的轉變有兩個因素契合的原因:悽清冷寂的景緻又喚起了作者原本的孤寂苦悶的心情。根本原因是一種孤獨落寞之感。由此可見,前面兩處寫“樂”,實是一種“欲忘情山水”的苦中作樂;而後面的“悽清孤寂”是他一直隱藏的真實的精神色彩。至此方能瞭解作者的精神狀態和心理底色。可惜沒有探究完成。

究其失敗原因我想:一是教師並不能把文本當中的引人至深之處挖掘出來,無法激發學生的探究樂趣,這可能與問題的設計和引導的方式方法有直接的關係。還是不細緻,不精巧,不能準確及時的抓住學生的興奮點,不能給足學生思考表達的時間,進行引申開發成為新的課程資源,也就是“當下”意識並不強烈。二是,給自己的失敗找個客觀理由,是不是文本本身就缺乏強有力的吸引力呢?文言文的距離感如何打破,如何帶動學生的積極性,沒有很好的路子可行。語文的千文千面,很難成行可操作的規律性措施。再就是學生的學習氛圍和學習習慣的養成。是不是教師的努力和激發是一方面,而學生的相應和配合也是一方面呢?如果大家都隅於“臉面”的問題而不肯發言,即有也不説,是不是教師也很無奈呢?當然,學生的投入不夠,更多的是折射出教師的設計無新意,課堂無特色,引導缺方法吧。最有可能的是節奏出了問題。前後的關聯性較差,以致出現脱節,思維跟不上,所以發言沉悶,情感瘀滯吧。

努力改進中。

課程健康教育教學反思 篇7

長期的教學實踐中,我發現平時愛閲讀、閲讀能力強的學生多數學習很輕鬆,能力強;相反之的學生,情況就截然不同了。所以,學生的閲讀興趣與學生的成績、能力是成正比的。那麼,如何提高學生的閲讀興趣、閲讀能力是我們國小語文教師思考的問題。

要想提高學生的閲讀興趣,閲讀能力,那麼首先就要弄清楚學生現階段閲讀存在的問題。根據自己的教學觀察,我發現大部分學生閲讀興趣不高;閲讀範圍不廣;不能讓閲讀成為一種習慣,每天堅持;做不到“不動筆墨不讀書”;或者閲讀就是單純的閲讀,沒有思考、沒有知識的積累,這種讀書的效果僅僅是“水過地皮濕”。針對這種情況,我思考、查閲資料、和同伴們交流,進行了以下閲讀教學嘗試,學生閲讀狀況有了明顯改善。具體做法如下:

1、給學生創設平台,讓他們養成良好的閲讀習慣

大部分學生朗讀時丟字加字,長句子不會斷句;看課外書,走馬看花,只讀不思考,讀書時做不到批註。所以從低年級起,就嚴格要求學生養成良好的閲讀習慣,在閲讀方面有個良好的開端。比如:認真讀書的習慣;帶着問題讀書的習慣;不動筆不讀書的習慣;自我評價習慣等等。

2、給學生創設多種形式讀書的機會及自我展示機會

學生可以以多種閲讀方式,如:自由讀,輕聲讀,默讀,大聲朗讀,分角色讀,分組讀,吟誦,背誦,表演等等。

3、教會學生積累知識

“得法於課內,得益於課外”這句話給我們説明了自覺學習、積累課外知識的重要性。我們要創造一切條件,幫助學生多讀書,讀好書,激發其讀書興趣,積累儘可能多的典範性的語言。因此,規定每個學生準備一個積累本,把自己在閲讀中學到的佳詞美句抄錄下來,以便今後運用。在上課回答問題或平時交談中,一旦發現學生運用了課外書或積累本上的新詞,立即予以表揚鼓勵。學生在作文時運用了所積的好詞語我們就加上紅圈圈,並在班上朗讀。以此來激發學生課外閲讀興趣。

4、開展實踐活動、激發閲讀興趣

創造生動活潑、形式多樣的活動,使學生享受到閲讀的樂趣,感受到閲讀的重要性。比如:(1)課前三分鐘,輪流朗讀。利用課前三分鐘,讓學生輪流上台念一段自己摘抄的優美語段。(2)舉辦朗讀,講故事比賽。(3)開展“向你介紹一本好書”的讀書活動。由學生經過自己篩選後,向全班同學介紹自己讀過的一本好書。

自從堅持嘗試了以上方法後,學生在閲讀方面改變真的很大,看到了驚人的成績,同時學生的整體成績也提升了很多。在今後的教學中,尤其是語文教師,我想:關於閲讀的話題我們還要更深的探討、交流。讓學生在閲讀的過程中快樂成長。

課程健康教育教學反思 篇8

一、準備工作不細緻。課前教學設計中有一個環節是聽讀課文,結果這個階梯教室的多媒體硬件壞了,不能從網上直接聽課文錄音了,事先又沒有準備第二套方案,比如説準備一台錄音機和磁帶,結果我臨時決定讓學生單個輪流讀, 這篇課文有44段,就有44個學生輪流着讀,雖然説這樣做體現了教學面向大多數的原則,可是效果一點也不好,也許由於是公開課,學生膽子太小,大半學生的讀書聲音非常小,小得我站在他的面前才能勉強聽得到,也許是由於教室太大,很多學生的聲音即使不很小,但離得遠的學生還是聽不到,更別説坐在後排的聽課老師和評委了。因此,10多分鐘的學生讀書時間,課堂氣氛十分的沉悶和冷清。對此,我想,如果下次碰到類似的情況,我一定要作好充分的準備,比如説事先到教學場地去了解情況,提前到學生中去了解學情,準備好多種教學方案,準備好替代的教學設備等,中心學校的胡中良校長也給我提了一個很好的建議:改學生的個體讀為小組讀或齊讀或輪讀,那樣,多人的聲音就會大些,課堂氣氛會顯得熱鬧些,效果也會好些。

二、教學設計不科學,沒有合理安排各個教學環節的時間,導致“品讀最感人的句子”這一環節用時不夠,沒有充分發揮學生的激情,此時學生的激情剛被我調動起來,結果因為時間倉促,我草草了事,硬是讓學生跟着我轉入另一個環節的學習。我想時間之所以“不夠”可能是因為朗讀課文的時間太長了,如果把朗讀變成默讀用的時間會少些,但課堂氣氛會更冷清更沉悶,有條件的話讓學生提前預習來完成熟悉課文這一環節也許會更好吧。

課程健康教育教學反思 篇9

《植物媽媽有辦法》是一首詩歌,運用了擬人的手法,把科學知識用韻文的形式生動形象地表現出來,語言琅琅上口,是一篇百讀不厭的科普作品。這篇課文形象生動地講述了蒲公英、蒼耳、豌豆三位植物媽媽傳播種子的方法,很適合小朋友的閲讀。

一、情境導入,激發興趣

興趣是創造一些快樂的重要途徑,學生對課文有了興趣,自然就想去學課文,想走進課文,有想去了解的積極性。因此在課的開始我就設計了“我來猜”這個遊戲:(伴着音樂出示一張張美麗的植物圖片,讓學生猜猜這些植物的名稱,不認識的可根據其顏色、形態起個有趣的名字,引發學生對植物的興趣和熱愛。)學生對此感覺很新奇,興趣特別的濃厚,猜的很積極,接着老師引導學生:千姿百態的植物點綴着美麗的大自然,裝扮着我們的生活。那植物是怎樣傳播種子的,如何一年年生長、繁殖,讓綠色鋪滿大地的呢?這樣的引導激起了學生的興趣,學生的積極性被調動了,躍躍欲試的想去了解,就這樣在課始就輕而易舉地調動了學生學習課文的勁頭。

二、自讀自悟培養能力

這篇課文的內容比較簡單,讀起來琅琅上口,而且配有形象的插圖,看着圖片學生理解課文並不困難。關鍵是要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體驗、感受各種植物傳播種子的辦法。教學中我讓學生在充分朗讀體驗的基礎上,引導學生自讀自悟,儘量體現學生自主參與閲讀實踐的過程。如初學課文的時候,自讀思考:這首詩一共介紹了幾種植物傳播種子的方法?而在學習課文的時候,我重點帶學生學習第2節,我先讓學生自己讀、然後畫一畫、再想想、最後指名介紹自己知道了什麼。然後用同樣的方法,師生共同討論第3節,學生自己學習第4節。這樣用“教──扶──放”這樣幾個步驟,教給學生讀書方法,並讓學生在課堂上多動眼、動手、動口、動腦,促使學生的語言能力、思維能力、認識能力統一發展。

三、藉助媒體加深理解

隨着現代科技的發展,多媒體的運用也越來越廣了,在這篇課文中,我為了幫助學生理解本課的重難點,我在學生自讀自悟的基礎上,藉助多媒體加深對課文的理解。

如:蒲公英傳播種子是用錄象展現過程的,讓學生知道蒲公英靠風傳播種子;蒼耳傳播種子是通過投影演示的;豌豆傳播種子是在充分閲讀的基礎上,理解了句子,再利用錄像,直觀形象地幫助學生理解豌豆蹦跳着離開媽媽,也就是靠彈力傳播種子。通過生動形象的演示不但輕鬆的學完了課文,學生也對這幾種種子傳播方式記憶憂新。

課程健康教育教學反思 篇10

《一株紫丁香》這篇課文,文辭非常優美,作者創設了一個美好意境。是一篇非常好的指導朗讀的文章。

文章開頭:幾個小夥伴踮起腳尖走到老師窗前,種下了一株紫丁香。芳香四溢的淡紫色小花布滿全株。那就是一張張學生的笑臉在向學生致意。一陣微風吹來,伴隨着濃濃的花香,同學們真誠的愛送進了老師的心田。剛剛開始讀的時候,孩子們找不到自己的感覺,讀得平淡乏味。我在想,怎樣調動起孩子們的情感勃發呢?於是我開始抓住我們平時的點滴小事,講述我們師生之間的關懷愛護。因為是寄宿生,孩子們對老師的感情是很深厚的。經過師生之間的互相回憶,情感基調馬上就出來了,感情鋪墊也已經完成。因此,朗讀表現也就自然而然成了一個突破口。

這時,我把背景音樂——鋼琴曲《秋日私語》緩緩調高,再進行一次範讀。整個教室瀰漫在師生的款款深情中,沉浸在柔美的鋼琴曲聲中。這樣孩子們的情緒調動起來了,從他們稚嫩的童聲中,我聽出對老師的熱愛真情。讀得那麼投入,讀得廖英、羅冠羽等幾個小朋友都流淚了。

讀着這首清新活潑的小詩,我們覺得心裏很甜很甜。這樣的詩情畫意滋潤着我們的心。這熾熱的童心,將激勵着我們把這綠葉和花香的情誼,化成無盡的關愛送給天真可愛的孩子們。

課程健康教育教學反思 篇11

歌曲《小酒窩》是一首由四個樂句構成的兒童歌曲,曲調富有濃郁的民族風格,旋律歡快、活潑,歌詞生動、富有童趣,抒發了生活在温馨家庭中孩子甜美歡樂的心情。歌曲運用了富有彈性的頓音演唱效果,展示歡快的情緒,刻畫了一個長有小酒窩、甜美歡笑、天真可愛的兒童形象。

我在歌曲教學中首先通過範唱讓學生對歌曲作品有一個完整的認識,並要求學生運用優美悦耳的聲音來表現歌曲中兒童活潑、可愛的形象,學生在對歌曲的學習過程中也較好地掌握了歌曲的旋律,對這課堂的反思有以下兩點:

第一,歌曲中的第三樂句中有四小節空拍,我只對學生初步講解了一下,可學生掌握得不是很好,有部分學生注意到了,但卻沒有通過聲音好好表現,使得歌曲缺少了一些活潑,可愛的形象,這時我注意到,但講是不夠的,所以我範唱一句加入休止符和一句沒加休止符的旋律,讓學生認真聽,説説哪條好聽,並説出理由,這樣既提高了學生審美能力,又讓學生更明確地把握住了歌曲的風格,讓學生進一步捕捉歌曲的情境,更好地表現歌曲的情感。

第二,在演唱這首歌曲時,學生流露出喜悦之情,同時也很激動,所以有些男生易“喊唱”。為了避免這種情況,我讓學生想象如果此時這首歌曲唱給爸爸媽媽聽,用什麼樣的聲音才能讓他們用輕鬆的心情來欣賞呢?這樣學生們就明確了自己的演唱方法,改變了“喊唱”的不良習慣。

課程健康教育教學反思 篇12

本課是一篇兒童詩,內容淺顯易懂,朗朗上口。因此我重點放在了拓展延伸上。本課提到了很多書刊,有很多都是孩子們熟悉的數目,讓孩子們講講有關人物或故事等。孩子們的興趣可濃厚了。

小小的一首兒歌成了孩子們瞭解知識的窗口。之後,我也讓孩子們模仿小詩的格式寫寫自己的小書櫥。孩子們迫不及待的要表達,一首首小詩很快展現眼前。孩子們嚐到了成功的喜悦。通過本節課的學習,孩子們不僅瞭解了很多知識,還激發了孩子們寫作的興趣。可見,只有善於引導孩子們,他們都會有收穫的。

課程健康教育教學反思 篇13

本節課是在學校組織的“雙優課”評選活動中,展示給校領導和老師們的。我親切、謙和的教態贏得了老師們的讚許,同時對調動學生們的學習興趣也起到 了致關的 重要。我非常滿意的是學生們的表現,學習興致高漲,參與意識強烈,發散思維活躍、學習效果良好。一節課的教學安排,老師可以精心準備,但課上的突發事件 (與教學活動相關的或是無關的),確實往往讓老師始料未及的,怎樣巧妙的處理好,就要看老師的應變能力,和多年的教學經驗。繼而就本課書的教學,發表幾點 不成熟的見解:

1、目標明確,方法落實:

瞭解故事,讀懂寓言所藴涵的道理,這既是寓言學習的主要目標,也是寓言學習的 方 法,老師把學習的目標與方法清晰地教給孩子,而且在學習的過程中紮實進行,落實有效。從題目激趣導入,探究“寓言”的意思,以關鍵問題為切入點,引導理解 故事內容,感悟寓言的道理,並創設平台,多次引導學生把讀懂故事內容與感悟故事藴涵的道理交織深化,使目標的落實紮實到位。

2、循環反覆,螺旋深化:

簡單的環節,訓練卻絕不簡單,訓練在反覆中提高。

第一,教學中多次結合具體的語境進行生字詞的學習:在課文中整體認讀、在具體的語句中讀準確、在探究中理解生字詞的意思。反覆的認知重現,對孩子學習掌握生字是積極的,

第二,讀故事,悟出道理,卻沒有“到此為止”,而是多次的相互碰撞:讀故事,體會人物的心理;懂道理,找語句體會;創設口語交際訓練平台,把故事與道理相融合,每一次的碰撞都是一次深化提升。

3、結合教材特點,選擇學法,但切入點的問題缺少討論的價值:

這 節課環節清楚緊湊,老師以“問題:養羊人兩次丟羊的原因分別是什麼?先自己在文中找,再在小組裏交流。還有就是老師對養羊人有一種評價,不知對不對,待你 們解決完第一個問題後告訴你們,幫我分析一下。”為切入點,引導孩子讀故事,在生生的合作學習和師生的交流探究中,巧妙的使孩子讀懂了故事,體會了寓意。 這種探究合作學習在此運用得如此自然與高效。體現了三維目標的“過程與方法”,但是我覺得作為切入點的問題過於簡單,因此關於這個問題的小組討論的意義不 大。

4、教學無小事,更應關注細節:

課後,學生向我指出課堂上我出現的問題,例如:甲同學在讀“則”時,發音不準,我 沒 有及時糾正;乙同學在對養羊人評價時,説了一個同學們不理解的成語,教師忽視了這一環節,含糊而過,給同學帶來了學習上的陰影。這些只是學生給我提出的, 可能還有一些細節出現了紕漏,作為“當局者”的我也沒有意識到,要想解決這個問題,最好的辦法就是:悉心聆聽、快速分析、及時指出。

課程健康教育教學反思 篇14

《撈鐵牛》是人教版國小語文第七冊的一篇精讀課文,講的是宋代和尚懷丙利用水的浮力把陷在淤泥裏的八隻鐵牛撈上來的故事,反映了我國古代科學技術成就以及勞動人民的聰明智慧。在教學本課的過程中出現了兩個令我十分興奮的環節。

一、“老師,我有問題。”

當我出示課題後,學生的小手馬上舉起來,顯得十分激動。“你有什麼問題?”我用期待的目光望着他們。有的問:“是誰從哪裏撈鐵牛呀?”有的問:“這是件很困難的事嗎?他是怎麼撈的?”有的問:“為什麼要撈鐵牛呢?”我高興地説:“同學們真是愛動腦筋!如果我們再開動腦筋,通過自己讀書,不用老師講,我們都能把這些問題解決好。”“真的嗎?”學生有點半信半疑。“當然是真的!你們是天才!”我十分肯定地點點頭。課堂頓時活躍而輕鬆起來。學生邊讀邊想邊畫;邊看課件演示邊小組討論學習,學生很好地解答了自己提出的問題。第二課時,我又鼓勵學生提出自己不明白的地方。突然有個學生站起來説:“老師,課文中懷丙明明説‘鐵牛是被水沖走的,我還叫水把它們送回來。’可後面卻説‘把水裏的鐵牛拖上了岸。’這不是矛盾嗎?“我聽了沒有急於回答他,而是讓學生找到懷丙説的話,理解”送“的含義再反問學生:“你們覺得矛盾嗎?”有的學生似乎不知道怎樣回答,有的學生很快地回答我“不矛盾!”“你是怎麼理解的?”我連忙追問。然後引導學生從第四自然段撈鐵牛的過程中找答案,最後學生自己弄明白了:是因為懷丙利用了水的浮力才把鐵牛拖上了岸,所以説是懷丙叫水把它們送回來的。

二、“老師,我有辦法。”

學生從懷丙利用水的浮力撈上鐵牛這件事中獲得了啟發,學生在對我國古代勞動人民智慧讚歎的同時,如何撞擊自己智慧的火花呢?我這樣引導學生“除了懷丙的辦法之外,現在的你,還有什麼辦法嗎?”學生創新的思維一下被點燃了,紛紛舉起手説“我用起重機。”“我用吊車。”“我用直升飛機拉。”還有的學生説:“我看,根本就要改造那座橋,也用不着笨重的鐵牛。我們的橋樑建設者們有的是建造方法。但是我們還是可以利用水的浮力為人類服務。如:建造水上房屋,讓水上汽車在水上行駛……“幾十雙眼睛閃爍着智慧的光芒!教師裏一會兒安靜,一會兒有熱鬧起來,太美妙了!

課後反思:

下課後,我很激動,也想了很多。平時,每節課教師都是主人,學生一提問我生怕浪費了教學時間,完成不了教學任務,涉及到質疑問題總是放不開,可今天,使我感到教學的輕鬆,學生創造的火花也在不斷閃爍。我想教學的任務其實就是啟發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學習,那麼如何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呢?

一、創設民主、和諧的學習氛圍。

英國哲學家約翰·密爾曾説過:天才只能在自由的空氣裏自由自在地呼吸。心理學研究還表明:人在輕鬆和諧的環境裏,思維才表現得最活躍。相反,在壓抑的思想環境裏,在禁錮的課堂教學氣氛中,是很難產生創新性思維的。教學活動實際上就是師生交往過程中相互影響,相互交流,從而增強師生情感交融,促進學生學習能力提高的過程。所以,課堂教學中,只有這種良好的、民主的夥伴關係,才能進一步創設和諧、愉快、輕鬆的教學氛圍,讓學生有效地進行學習。不管學生提出什麼問題,我都不指責、批評他們,而是加以鼓勵與引導,使他們充分享受參與的樂趣,讓他們的思維最大限度活躍起來,從而促進了學生創造力的發揮。

二、鼓勵學生大膽質疑。

我在教學實踐中發現:大多數學生是“疑而不問“,那些不善於質疑的人,一般學習態度懶散,知識面狹窄;而樂於發問的人卻思維活躍,解決問題的能力較強。大文學家巴爾扎克説過:打開科學的鑰匙都毫無異議的是問號。從心理學角度講,質疑就是刺激學生積極思維的誘因,也是促其發奮學習的動力。有了質疑,學生就會產生求知慾,也是一個主動學習,積極思維的過程。因此,我們要保護學生質疑的積極性,哪怕是一些幼稚、膚淺的問題。

三、放飛兒童創造的天性。

“疑”是創新學習課堂的主軸承,思維是創新學習的核心。培養良好的思維品質是發展學生智力和能力的突破口,而創造性是良好思維品質的重要方面,也是健全人格的特徵之一。在過去,教師往往只注重教育學生確信書上寫的,老師講的。如果有學生提出異議就很生氣,即使學生的意見是對的,也要頂回。其實,這樣極大地挫傷了學生的思維積極性。如本課教學中,學生大膽設想的撈鐵牛的方法以及他們想利用水的浮力為人類服務的奇特想法就得到了老師的高度誇讚,他們享受了成功的喜悦,創新的快樂!在這種想像思維的對話中,放飛了兒童的創造天性。

從這課的教學中,我深深地領悟到:只有那種充滿疑問的課堂,只有那種給足學生自主空間的教學,只有那些那些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新的學習方式的教學,才能使學生成為學習的真正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