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九範文幫

位置:首頁 > 書信 > 檢討書

國小體育乒乓球課後反思(精選19篇)

檢討書4.67K

國小體育乒乓球課後反思 篇1

要想讓每一節課都成為好課,教學內容設計要符合學生的實際,技術掌握的過程要引導學生積極、自主的學習,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要經常關注教育動態針對不同的學生採取不同的教學方法,針對校本課程的研究,以乒乓球擋球技術教學為例談一下自己在教學中的感受。

國小體育乒乓球課後反思(精選19篇)

1、教學方法要多樣化

乒乓球教學是以健身育人為首要目標,在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培養良好心理品質與健全人格方面大有可為,在教學中根據不同的學生,採取不同的方法,因材施教,就會受到較好的效果。在本節課乒乓球的教學中,由於學生的表現很直觀,成功與失敗對他的內心影響非常大,所以我們應該充分考慮到學生的生理心理的差異性。在進行兩人對當球實際練習過程中,我沒能充分考慮到自己及學生間的言行對個別能力差的學生的影響,忽略了對學生心理準備適應期的關注,使個別學生的心理受到很大壓力。其實在隨後與學生的溝通中我發現,他們內心也很喜歡乒乓球,但既怕失敗,又怕做得不好被大家笑話。遇到這種情形,作為教師應該適當降低練習難度與質量要求,先讓他們參與,再逐漸激發他們對乒乓球愛好和興趣,讓他們建立自信,並感受打乒乓球的樂趣,從而促進身心健康發展。

2、提倡特殊的合作學習,逐步提高心理適應能力。

我們的教學關鍵在於針對所出現的問題,以合理、有效的手段促進學生生理、心理的發展。針對上述情況,我應該給學生一次課後練習的機會,放學後在無眾人觀望的情況下,(沒有了遇到失敗後失去尊嚴與自信的壓力),讓學生在好友的幫助下進行單獨體驗(不應在眾學生面前單獨表現),並在教師與好友的保護下逐步完成動作。這樣可以提高其心理適應能力。

3、教學遊戲化

很多人認為打乒乓球就意味着只練習基本功,學生機械的反覆練習。其實根據兒童的生理特點和心理特點,遊戲才是他們的樂園。他們在練習中出現的“無精打采”也正是因為教學方法的枯燥乏味,機械的反覆練習。這時,我們只要多費心思儘量用遊戲的手段來提高興趣,使乒乓球訓練課變得生動多姿,學生聽起來就會有滋有味,練起來也會生龍活虎。本節課我就結合所要學習的擋球技術動作,用兩人枱面對當球比多的遊戲,還有老師與學生比賽等遊戲,讓學生在遊戲中準確掌握擋球技術。

4、師生共同參與活動

教學是雙向多邊,複雜的活動。在練習中教師不參與活動,只是讓學生活動,這樣的練習方法毫無生機,學生會失去練習的興趣,教師和學生一起練習,效果非常理想。師生共同參與活動是學生快樂的橋樑。傳統的教育理論認為師生之間是命令與服從。教師神情嚴肅,不容質疑。這樣學生言聽計從,根本就談不上快樂而言,快樂教學是要建立師生之間和諧協調平等的關係之上。

國小體育乒乓球課後反思 篇2

時間過得真快,轉眼間一學期的體育課又即將過去了。回顧一學期的體育課,感覺自己學到了很多的東西,尤其對乒乓球的瞭解更是幾乎從無到有。我打乒乓球的真正經歷要追溯到高中了,但那也根本算不上經歷,因為我連起碼的發球都不會了。來到大學,也只是從本學期開始接觸乒乓球的。不過,自從本學期乒乓球體育課的學習之後,我終於學會了較好的發球技術,當然,球技也提升了很多。

上第一節課時,聽着老師對球拍和發球的講解,我受益匪淺,發現自己記憶裏的動作與標準動作的確存在一定偏差,於是在糾正動作的第一節課裏,發一個好球對我來説真的有點困難。跟我配對的同學剛開始也不太會,後來經過我們的密切配合,我們的水平都上了一個新台階。

後面的課程裏,從握拍到發球,再到擊球,一步一步地學習練習,我開始逐漸找到了打球的感覺。發球和擊球不再是紙上談兵,現在唯一的不足就是沒有精通罷了。我乒乓球方面現在還有很多的不足,擊球過柔,沒有血性,有些動作還沒舒展開等等,需要用時間來彌補。

相信只要多點時間,我就可以更上一個台階!説到老師,他是一個和藹的人,也很負責任。每當上課練習,若發現同學有動作不規範的,他會耐心地去講解,直到對方基本掌握為止。我旋轉球發的不好,總是力度不夠,發不過網,老師便過來指點我,説了一些技巧,我練了練,後來就會了。至現在,我發的旋轉球,一般人都很難接上,這得多謝我的老師。

無論什麼運動,我覺得,多想多練是最重要的。想能把老師和書本的東西化為自己的東西,練能把理論的東西應用到實踐中去。只想不練,永遠只是紙上談兵的料;只練不想,永遠登不了泰山之頂。

國小體育乒乓球課後反思 篇3

乒乓球是國小體育教學的一項重要內容,通過詢問了解大部分學生的學習興趣很濃厚,男生的興趣濃於女生,但由於學校場地少,上課班級多,學生人多,因此學生的練習密度相對較小。本單元乒乓球的教學目標主要為初步掌握乒乓球的一些基本技術,主要練習項目為顛球、對牆打球、台內顛發球、推擋球。

在教授乒乓球課的初始階段,因為大部分學生之前基本沒有接觸乒乓球,對於技術性較強的乒乓球練習來説,總會有這樣那樣的毛病存在。這個時候,如果目標定的太高,學生不可能在短時的乒乓球課上達到標準或完美,學生就會失去信心,這樣就會大大削弱學生進一步對乒乓球課的興趣。我把課堂的目標或較複雜的技術動作分解幾段,每一段都設立一個通過一定的努力可以達到的目標,讓學生們每學一段都可以通過自測看到自己的進步和效果。

使學生看到自己階梯式的進步,從而產生一種滿意的感覺,激起進一步學習的慾望。例如:在乒乓球課中熟悉球性這一練習中,我就可以讓學生進行“捉球”遊戲的練習。我拿一些球在手上,逐個拋出去,讓學生去撿,在規定時間內剛開始肯定沒能撿到幾個,但隨着時間的推移,學生對球性的熟悉,就能慢慢多起來。同時要對學生的進步給予表揚,讓他們看到自己的成功。 通過一單元的學習與練習,學生對乒乓球的技術有一定的掌握,掌握較好的學生能夠進行對抗賽,大部分同學在球性練習上還需要加強。

國小體育乒乓球課後反思 篇4

英語在一個國家或地區是二語教學還是外語教學,還有一個重要標誌,那就是看當地學校的課程是不是用英語授課。如果除了英語課,其他課程用母語講或大部分用母語講,英語教學就是英語外語教學(TEFL)。顯然在中國,英語是外語,而不是第二語言,中國缺乏把英語作為第二語言教學的環境。母語可以習得,二語也能習得,但外語是不能習得的。

而在我們的國小英語課上過多的強調了情景的創設,甚至是為了情景而情景,以至於產生了虛假的情景。很多老師抱着在這樣的情景中給孩子們以自然習得英語的期望,原本就是無本之木,無源之水,顯然是不切合實際的。在35分鐘的英語課上,老師用外語授課的時間到底有多少,學生能開口説外語的時間又有多少?有多少學生的家庭有外語環境,有多少學生父母懂外語,學生在課餘時間主動或被動接觸外語的機會又有多少?我們儘可以看到一些十分成功的國小英語教學觀摩課,在這些觀摩課上英語教師和學生配合的天衣無縫,聽説讀寫的操練樣俱全,加上朗誦,短劇,多媒體演示,教學者為之興奮,聽課者為之激動。然而,在一年365天的外語教學中,這樣的課又有多少呢?這本帳,從事英語教學的一線教師心中應該是很明白的。

國小體育乒乓球課後反思 篇5

課堂教學是一門藝術,是一種教師與學生共同參與的複雜性活動。在我校倡導的高效課堂的改革下,作為語文老師,如何才能真正理解高效課堂並真正實現高效課堂呢?通過學習與實踐,我將從以下幾個方面談談我對高效課堂的幾點淺薄的認識。

一、 課堂導語設計的有效性。

在我校的高效課堂模式裏,導入是一個重要步驟,而我也覺得導語的設計是否有效,往往關係到教學效果的好壞。成功的導誤必須做到以下幾點:

1、 激發興趣,設置懸念

孔子曾説過:“不憤不啟,不悱不發。”國小語文教材的課文內容很豐富,在設計導語時首先要考慮如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能喚起學生的注意力,拓展學生的思維時空,使學生處在心求通、口欲言的“憤”“悱”之中

2、突破重點,切忌生硬

導語設計切忌“作者生平”、“時代背景”、“中心思想”等內容的簡單羅列,過已經在宂長機械的導語,除了有喧賓奪主之嫌外,還容易使學生疲勞、厭惡甚至注意力不集中。

二、 課堂提問的有效性

1、課堂問題設計必須有效

首先設計的問題要有明確的目的性,緊扣教學目標,能夠激起思考。因此要從教材的實際出發,鑽研教材,認清教材的知識內容,把握教材特點,明確教學要求,確定教學目標和重難點。其次,設計的問題要有一定的思考價值,能調動學生的主動性,能集中他們的注意力,引導他們生動活潑地學習,使他們經過自己的獨立思考,對知識融會貫通,從而提高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2、 提問方式的有效性

好的提問方式應把注意力放在激發學生的思維過程上,提出一些能夠與學生基礎相適應並能引導學生思考的問題,而且有一些思考含量。努力給學生創造思考的條件,使課堂氣氛活躍,學生思維開闊,而不是迫不及待地直奔結果。如果僅僅只要求回答是與否,浪費時間也沒有效果,因此,課堂提問不在數量,而在提問的思維含量。提問的時機、提問的方式選擇得當,能活躍課堂氣氛、啟發思維、發展智力。

3、 問題要適合不同層次學生的實際能力

教師對課堂中所提問的問題應在備課時精挑細選,嚴格控制數量,克服課堂提問的隨意性。要做到數量適中,也要避免兩種傾向,太多或太少。提問太多,學生沒有思考迴旋的餘地,對所學知識難以理解、消化;提問太少,講授太多,學生難有參與的機會,最終會產生厭倦情緒。

三、 引導學生選擇有效的學習方式。

首先,提倡學生合作學習。“合作學習”把學習中遇到的問題放手在小組內討論,尋找解決策略,教師所做的正是培養學生合作意識的工作。在小組合作學習、交流中,學生要發言,要聽取同學的意見,在評價中要當小老師。這樣學生參與的面和質都得到了提高,主體地位更加突出。在課堂教學中,合作學習的時機是很多的,可以在學習新知識的過程中展開合作學習。不少新知識是在舊知識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學生進行自主學習後,大部分能解決問題,只要讓學生同桌交流一下自己的想法,教師稍加點撥即可,節約大量時間,讓學生在練習中鞏固發展。

其次,引導學生進行探究學習。如有一次做完課堂練習,我有意識地讓學生們互相學習,發現別人的優勢,我讓學生互相參觀試卷,然後説出自己認為練習做得最好的同學,學習差的學生説了優生的名字,同樣學習優的學生也有説學習差的學生名字。他們都在找別人的閃光點。這樣的學習形式有利已經在學生之間的互相學習。

總之,課堂教學是一門很深的學問,具有極強的藝術性。當老師容易,當好老師就不容易了,上課很簡單,但要上好高效課堂就不簡單了。影響課堂的因素很多,為了使自己的語文課堂教學能更有效直至高效,還不僅僅要以模式和理論作指導,更需要不斷探索。

國小體育乒乓球課後反思 篇6

課堂教學情境是具有一定情感氛圍的課堂教學活動。即在課堂教學活動中。為了達到既定的目的,從教學需要出發製造或創設的與教學內容相適應的場景或氛圍。

一、聯繫生活,創設情境

國小數學的教學內容絕大多數可以聯繫學生的生活實際,找準每一節教材內容與學生生活實際的“切入點”可讓學生產生一種熟悉感、親切感。從而調動學生學習的興趣和參與學習的積極性,如:教學11—20各數的認識時,我創設了這樣的生活情境:“你幫爸爸、媽媽買過東西嗎?想買一本標價是11元的書,你準備怎樣付錢?想怎樣簡便地把錢付清又不用營業員找錢,你有好辦法嗎?然後請代表説説看。”這樣藉助學生的生活經驗,將日常買東西付款的方法再現,讓他們議一議,説一説初步建立十進制的體會1個十和1個一合起來是11。這樣聯繫學生生活實例進行教學就會感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進而喜歡數學。

二、加強直觀,創設情境

有位名人曾經説過:“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因此教師要尊重學生的主體性,精心設計知識的呈現形式,營造良好的研究氛圍,讓學生置身於一種探索問題的情境中,以激發學生的創新潛能和實踐能力,為學生的可持續發展打下基礎。

例如,教學“圓的周長”時,當學生弄清周長的含義後,我首先出示了一個用鐵絲圍成的圓,讓學生自己動腦求出圓的周長,學生髮現只有把鐵絲剪斷、拉直就可以測量圓的周長,即“化曲為直”的計算方法;接着我又讓學生計算手中硬紙片圓的周長,他們有的沿圓的一週貼上透明膠帶,有的用繞線的方法,還有的把圓滾動一週又可以測出圓的周長;然後指着黑板上畫的圓,問:“你們能求出它的周長嗎?”“有”,我啟發説:“早在一千多年前我國數學家祖沖之就發現了,我相信同學們經過研究後一定也會成為當代的祖沖之。”同學們研究的興趣一下子被激活了,紛紛投入到探索研究之中。

三、利用多媒體,創設情境

有位教育家曾經説過:故事是兒童的第一需要。因此,教師的教學要根據兒童的心理特徵,發揮多媒體的優勢,創設情境。教師可根據教學內容編制一些生動有趣的故事,藉助多媒體通過圖像的形色、聲光的動態感知,激發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和強烈的求知慾望,引導學生主動積極地參與學習。如在教學“分數的意義”時,教師運用三維動畫技術,以童話故事的形式導入新課:孫悟空拿着一把米尺問豬八戒:“你能用這量出我的金箍棒多長嗎?”豬八戒拿起米尺邊量邊數:一米、二米、三米……量到第四米時,豬八戒犯難了,剩下的不足一米怎麼表示呢?此時教師暫關機,利用常規教學手段,指名一生用米尺量一量黑板的長度,讓其他同學人人動手,用直尺量一量桌面的長度,都會遇到豬八戒遇到的問題:不夠一米或不夠一尺的長度該怎樣表示?使學生認識到生活實際中確實存在着這些問題,怎麼辦?以引起急於解決的懸念,激勵學生的問題意識,鼓勵學生進行推測和猜想,讓學生通過實踐自己去拓展數的範圍。此時教師認真設置問題,組織學生廣泛討論自己的見解,同時教師要耐心聽取學生的看法,保護、引導學生創造性思維的發展。討論之後,教師邊評價小結邊開機,畫面上出現孫悟空指着豬八戒的腦袋説:這就要用到分數。你想知道什麼叫分數嗎?這樣藉助多媒體教學手段,創設了教學情境,激起學生的求知慾望和創新意識。

總之,在數學教學中教師要創設情境促使學生積極參與活動,有更多機會表現自我,課堂上要多給一點時間和空間,儘量讓學生多説、多想、多做、多讓學生有充分表現自己的機會,體驗和享受成功的快樂。

國小體育乒乓球課後反思 篇7

這一次活動令我受益非淺。從第一份教案初稿的網上討論,到試教的親臨指教,再到“華康英語活動日”當天的沙龍研討,教研員及三年級中心組的老師們教會了我很多東西,不僅令我認識到要轉變教學的觀念,還手把手地教會我一些教學中切實可行的方法,以集體的經驗和智慧讓我感染教學的新思路、新理念。

(一)教學反思之反思認識。

這一節課我最初的設計是本模塊的第二課時,即將WorkwithLanguage和SingAlong部分先教完,留下Whatshapesarethese?They’re…作為重要的新內容在第二課時上。後來覺得這樣一來似乎太隨意,跟平常的課差不多,不能象以前所聽的公開課那麼“完整”。於是就決定按照教材編排的順序上第一個課時,教學Dialogue部分。認識決定行動,雖然之前在網絡教研中也學習了一些關於改變對公開課認識的資料,可是因為經驗等的限制,還是期望能把公開課上得“漂亮一些”。

(二)教學反思之反思過程。

因為是第一課時,四個形狀的單詞是新內容,討論形狀的單、複數問答句也是新內容,內容比較多,且難掌握,本節課的語言知識目標定為三會掌握這些內容。教學過程設計為由形狀的歌曲引出四個形狀詞,然後學生初步接觸單詞,引出課題,呈現對話,由對話結尾的情節引到Whatshapeisthis?It’sa…的機械操練,熟練後引到實物運用,再引出複數問答句的教學,用遊戲鞏固,並由遊戲引回故事情節,再對課文進行進一步的學習。每一個環節的過渡都努力地設計了銜接的語言,力求使整節課成為一個整體,過渡、銜接自然——自己感覺這是本節課的優點。可是這也使自己過於注重形式,細節、具體的情景欠考究,如用遊戲訓練了Whatshapesarethese?,可是沒有設計真實的情景讓學生再操練。從遊戲到課文,設計由贏了遊戲的學生扮演小老師,再次引入課文對話的學習。想法也許挺好的,可是學生的單詞還沒很好地上口,表演就不能普遍進行。而且到最後,時間也來不及檢查學生的表演了。但是,由贏了的同學做小老師再綜合複習所學的內容,學生們的熱情瞬間被點燃,接下來學習課文對話也不覺得悶了。

(三)教學反思之反思缺點。

本節課還注意了指導學生記憶單詞的方法,將音、形、義結合,以此解決新單詞發音難、記憶難的問題。可惜的是,備課時,對學生的水平估計有點偏高,處理的方法趨於簡單,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

當天的課基本上完成了預定的教學任務,不過因為緊張將單詞教學部分的遊戲及單數問答句的實物形狀討論部分漏掉了,導致最後環節中課文的認讀還存在一定困難。這節課本意是要設計大量的真實情景讓學生操練句型。不過可能本人對“情景”的理解還存在偏頗,花了很多心思設計了課件故事,讓學生在故事中説英語,而遺漏了真實的情景,這一點將在以後的教學中學習、提高。

在沙龍的討論中,我還認識到自己的課堂激勵機制比較單一,以後要學習運用豐富的激勵方法,更有效地提高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操練的方式,這節課因為是新授課,所以抓得比較緊,操練方式也比較單一。這些都是要在今後的教學中改進的地方。

國小體育乒乓球課後反思 篇8

《草船借箭》這篇課文是根據我國著名古典歷史小説《三國演義》中有關“草船借箭”的情節改寫的。草船借箭的故事發生在東漢末年,曹操、劉備、孫權各據一方。當時曹操剛剛打敗劉備,又派兵進攻孫權,於是劉備和孫權聯合起來抵抗曹操。劉備派諸葛亮到孫權那裏幫忙作戰。諸這篇課文是根據我國著名古典歷史小説《三國演義》中有關“草船借箭”的情節改寫的。草船借箭的故事發生在東漢末年,曹操、劉備、孫權各據一方。當時曹操剛剛打敗劉備,又派兵進攻孫權,於是劉備和孫權聯合起來抵抗曹操。劉備派諸葛亮到孫權那裏幫忙作戰。諸葛亮“草船借箭”的故事就是在孫、劉聯合抗曹的時候發生的。課文寫周瑜由於妒忌諸葛亮的才幹,要諸葛亮在十天內造好十萬支箭,以此陷害他。諸葛亮同周瑜鬥智,用妙計向曹操“借箭”,挫敗了周瑜的暗算,表現了諸葛亮有膽有識、足智多謀、才智超羣。諸葛亮,是文中着力讚美的人物,周瑜稱其“神機妙算”。引導學生領悟諸葛亮的“神機妙算”和感受其他人物形象是本課教學的重點。那麼怎樣來去欣賞和感受諸葛亮的“神機妙算”呢?教學時,我讓學生走入文本,在學生充分閲讀、熟悉課文資料的基礎上,借課文中周瑜的話概括出諸葛亮的特點。在教學中,我主要抓裝神機妙算”這個詞來引導學生體會諸葛亮的機智過人。我主要從諸葛亮知天時,曉地理,識人心,三個方面展開。先是讓學生自我找一找,哪些句子能夠體現諸葛亮的神機妙算。之後引導學生把前後相聯繫的句子對應起來看,聯繫上下文,體會諸葛亮的神機妙算。

首先,課前我要求學生根據自學提示在預習課文時,把與中心有關的幾個問題歸納好,然後講讀課文時學生帶着這些問題認真讀書,邊讀、邊思、邊議,把問題的解答進行歸類,從而看出諸葛亮知天時,曉地理,識人心,在草船借箭的全過程中神機妙算,才智出眾。學生準確地把握住中心,加深了對課文的理解。

為落實生本課堂,教學時我還深刻領會教材,讓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課堂中我利用自學提示教學,小組合作研讀人物對話,體會人物內心、感知人物形象;在學生彙報到經過三天之後的漫天大霧,體會到了諸葛亮的神機妙算時,我讓學生探究,這場大霧,諸葛亮和魯肅都看到了,請大家説説看魯肅看到這場大霧會是一種怎樣的心境。那麼,諸葛亮看到這場大霧又會是一種怎樣的心境呢?從而進一步體會諸葛亮的神機妙算與魯肅的老實忠厚。體會周瑜的妒才陰險與諸葛亮的機智、胸有成竹。學生在小組內交流的時候,議論紛紛,每個人都有自我的觀點。經過細細地品讀體味,一個活生生的知天時、懂地利、識人心的大智大勇的諸葛亮躍然紙上。此時,學生不但對曹操這一人物形象更加了解,並且深化了諸葛亮神機妙算的認識。我在引導學生總結了本課無論是諸葛亮的神機妙算、周瑜的妒才陰險,還是魯肅的仁厚守信,曹操的謹慎多疑,我們都是從文章對人物的語言描述中體會到這一寫作方法後,這也是《三國演義》刻畫人物一個很重要的方法。經過語言,能幫忙我們更深入地體會人物的內心。

總之,本文的教學,我力爭培養學生的自主閲讀,自主感悟的語文綜合素養,並抓住一個主要問題,適時引導學生感悟隱藏其中的深刻,使學生對課文資料的理解更透徹,對人物形象的把握更準確。可是教師引導的還是過多,個別學生的口頭表達聲音過小,應當鼓勵學生大膽表達。日後教學應注重學生在朗讀、説話中語文本事的培養。僅有這樣才能給學生足夠自主空間,才能更加有效地促進學生的發展。總之,自我要學習的地方還很多,在今後的工作中要進取進取,精益求精。

國小體育乒乓球課後反思 篇9

我們經常見到這樣一些數學課:有的教師講得井井有條,知識分析透徹,算理演繹清晰,學生聽得輕輕鬆鬆,似乎明明白白,但稍遇變式和實際問題卻往往束手無策;有的教師設計了許多細碎的問題,師生之間一問一答,頻率很高,表面上看十分流暢,但結果檢測學生知識的掌握和能力的形成卻並不理想;有的教師注重精講知識,留出大量的時間練習各式各樣的習題,雖然學生解題能力尚可,但卻抑制了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創造潛能;有的教師讓少數優等生在課堂上唱主角,操作、演示、活動、彙報……表面上看熱熱鬧鬧,實際上多數學生作陪客旁觀,個別學困生更如霧裏看花,不知其所以然。這些課在平時的聽課活動和觀摩教學中並不少見,其中有些課甚至還被評為好課。眾所周知,評價具有很強的導向功能。筆者以為,如果不對好課的標準進行重新認識,勢必會影響素質教育的深入實施。本文擬從以下四個方面探討一堂國小數學好課的評價標準。

“一個都不少”——面向全體學生

班級授課制的課堂教學,以統一化的集體教學為特點,強調教學要求、教學內容、教學進度、教學檢測等方面的一致性。它以假設的全班學生知識基礎和學習能力的一致性為前提,教學中就容易“一刀切”。一堂好課,首先應真正做到面向全體學生,讓每個學生都在原有基礎上得到最大可能的發展。面向全體學生,就意味着承認差異,因材施教。學生所處的文化環境、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維方式制約着學習的結果,由此而產生的差異將導致不同的學生表現出不同的數學學習傾向。承認學生的差異性,並不意味着搞“填平補齊”,而是在致力於絕大多數中等水平學生髮展的同時,還要使那些在數學方面學有餘力的優生脱穎而出,學有困難的學生學有所得,達到基本要求。

真正做到面向全體學生,應依據教學內容的特點和班級學生的實際,改變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師與學生個體或教師與學生羣體的單一課堂交往模式,形成師生之間、生生之間多向交流、多邊互動的立體結構;應有效地採用活動化、探索性的學習方式,通過合作、討論、交流,發揮“學習共同體”的作用;應在練習層次上“上不封頂,下要保底”;應對某些特殊學生(特優或學困)給予特殊政策;應使課堂成為每一位學生充分發揮自己能力的舞台。

“在活動中學數學”——關注學習過程

“數學是人們在對客觀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畫的基礎上,逐步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論,並進行應用的過程,這一過程充滿着探索與創造”(引自《國家數學課程標準》徵求意見稿)。學生的數學學習過程不能只是接受現成的數學知識,而是一個以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為基礎的主動建構的過程。許多東西是教師難以教會的,要靠學生在活動中去領會。只有學生主動參與到學習活動中,才是有效的學習。一堂好的數學課,教師應十分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向學生展示知識的發生發展過程,引導學生參與概念、法則的形成過程,暴露學生學習知識的思維過程。具體説,教學時應抓住新舊知識的連接點,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背景出發,幫助學生獲得新知學習的必要經驗和預備知識(奧蘇貝爾稱之為“先行組織者”),從而為新知學習提供認知固定點,提高學習者認知結構中適當觀念的可利用性;應啟發學生從原有認知結構中找準新知的生長點,不僅要考慮學生學習新知識所需要的基礎,而且充分考慮學生對將要學習的新知識已瞭解多少,從而確定新知學習的起點(維果茨基稱之為“最近發展區”);應突出新舊知識的不同點,在比較中發現矛盾,引發認知衝突,使學生達到“憤悱”的狀態,為學習新知創設情景,激發學習興趣,保持學習動機,幫助學生建構當前所學知識的意義。

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應向他們提供充分的從事數學活動和交流的機會,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索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和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在這一過程中,凡是能讓學生自己學會的,讓學生去親自體驗,決不去教;凡是能讓學生自己去做的,讓學生親自動手,決不替他做;凡是能讓學生自己去説的,讓學生自己動口,決不代他講。為學生多創造一點思考的時間,多一些活動的空間,多一點表現自我的機會,多一點體嘗成功的愉快,真正做到“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而教師則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

國小體育乒乓球課後反思 篇10

歲月如梭,轉眼一個學年過去了。在這一個學年中,根據我校的實際需要,我擔任了二年級三班的語文、體育以及美術等課。我對一個學期中的美術課教學工作總結如下:

一、學生情況分析(二年級學生,有以下特點:)

1、學生有濃厚的繪畫興趣。

2、學生已具有一定的分析判斷能力和造型表現能力,能進行完整的畫面構思、表現。

二、思想政治忠誠於黨的教育事業,熱愛本質工作,認真遵守學校的規章制度,服從領導的安排,工作上兢兢業業,愛校如家,對學生以身作則,言傳身教。

三、教學工作

在教育教學工作中,我認真遵循美術教育原則,根據學校的實際情況以及學生的年齡特徵制定出切實可行的教學計劃。同時在課堂上認真上好每一節課,把自己所學的知識盡心的傳授給學生,使學生學到了美術的基本技能和技巧,同時也學會了判斷美和創造美,提高了學生的審美能力。在教學中,我注重激發學生學習美術的興趣。我認為興趣是學習美術的基本動力,我充分發揮美術教學的特有魅力,使課程內容形式和教學方式都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並使這種轉化成持久的情感態度。同時將美術課程內容與學生的生活經驗緊密聯繫在一起,強調了知識和技能在幫助學美化生活方面的作用,使學生在實際生活中領悟美術的獨特價值。使學生形成美術素養。

在美術教學中,我還注重面向全體學生,以學生髮展為本,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和審美能力,為促進學生健全人格的形成,促進他們全面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因此,我選擇了有利於學生髮展的美術知識和技能,結合過程和方法,組成課程的基本內容。同時,要課程內容的層次性適應不同素質的學生,使他們在美術學習過程中,逐步體會到美術學習的特徵,形成基本的美術素養和學習能力,為終身學習奠定基礎。

四、教學措施

1、遵循審美規律,多給學生感悟藝術作品的機會,引導學生展開想象,通過比較的、討論等方法,引導學生體驗、思考、鑑別、判斷,提高學生審美趣味。

2、重視激發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積極為學生創設有利於創新精神的學習環境。

3、加強師生的雙邊關係,即中是教師的教,又重視學生的學,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

4、採用多種教學方法,利用現代化的教學儀器,大膽改革。

5、改變評價方法,採用自己評價、小組評價、集體評價、教師評價或家長評價,充分肯定學生的進步和發展,尊重個性差異,重視學生的自我評價,激發學習興趣。

五、師自身素質的培養

課堂之餘,我認真參加了學校以及教研組組織的各種業務學習,認真學習有關美術方面的知識還訂閲了教育教學刊物從理論上提高自己,完善自己,並虛心向其他教師學習,取人之長,補己之短,從而使自己能更好的進行教育教學工作,能更快地二十一世紀的現代化教學模式。

國小體育乒乓球課後反思 篇11

新課標下一年級音樂課的內容非常豐富,欣賞,創編,器樂,歌唱教學等等幾乎每堂課都有涉及。內容看起來非常的豐富而有趣,可是如果把握不好,課堂就會顯的很亂而教學任務完不成。我覺得對一年級的孩子來説,音樂學習的最好的方式就是"遊戲"。只有當孩子在音樂遊戲過程中獲得快樂,才能喚起他們對音樂學習的那種緣自心底的熱愛,併成為他們終身學習的不竭動力。所以在我的課堂裏,一般都是遊戲和活動貫穿的,那樣小孩子的興趣很濃厚。例如,歌曲教學《爺爺過生日》,我會先讓孩子們在歌曲的旋律下來扮演爺爺過生日,小朋友為爺爺舉行慶祝晚會。讓同學們玩中學,學中玩,潛移默化下引導孩子熟悉歌曲,學會歌曲,並且獲得表演的樂趣。

在進行遊戲教學時,一定要有好的組織紀律才能有的放矢,就是説沒有好的組織教學,遊戲就不會達到效果。因此,每一節課都會要精心準備,精心設計,靈活的將走、坐、站、唱以及表演等各種音樂課的常規與 "知識與技能"的訓練均溶入遊戲之中,讓學生在遊戲中掌握各項音樂課常規、在遊戲中聆聽、在遊戲中自出想象、在遊戲中積極表現、在遊戲中大膽創造。遊戲中,學生有個體的獨立活動,更有充分的師生、學生合作活動 (如;小組合作聽辯高音與低音,學小金魚吐泡泡、分角色扮演歌曲包含的角色),在這些合作的遊戲活動中,學生不僅學會了相關的本領,體會到了音樂活動的快樂,更為重要的是:在合作學習中,學生學會了與人交流,與人對話,鍛鍊了膽識,增強了自信心。在這樣的學習方式中,"知識與技能"的目標達到了,"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目標也達到了。真是"一舉三得"。這"得"全受益於採取了"遊戲、合作"的學習方式,方式的改變也讓老師教得輕鬆愉快,學生學得快樂有效,並使音樂課堂充滿了生命的活力,散發着濃濃的人文氣息。

國小體育乒乓球課後反思 篇12

在二年級的英語課堂教學中,我覺得孩子們很喜歡在有畫面有情景的教學環境中學説語言,他們興趣很高,積極性也很高,而且遺忘也慢,萬一遺忘,只要我出示原來教這部分時出示過的畫面和情景,他們就會想起來並説出來,他們也同時表現出高興和成功感。通過這一點,我感到低段的語言教學應創設多種形式刺激感官的教學形式來呈現英語口語,增強孩子們的記憶力和語言表達能力。我們都知道記憶是靠外界的環境對大腦進行刺激並形成痕跡的,大腦神經受到的刺激越深,記憶的持久性就越強。

根據這一特點,在課堂教學中運用各種能引起孩子們強烈興趣和積極性的教學方式和形式教授英語口語很重要,孩子們能使用自己的多感官去感知,使大腦同時接受到來自眼睛、耳朵、嘴巴、肢體等器官感受到的刺激信號,在這種氛圍下進行聽説英語的口語,學生積極性高,學習效果也很好。例如,在教學故事時,教師邊放錄像和錄音,孩子們邊看動畫邊理解動畫中的人物的表情和説話的音調來猜測他們説了什麼,並也自然模仿動畫中的人和動物説的話,老師此時就可以用動畫中的神情引導學生讀,反覆播放錄像和錄音、讓孩子們用同樣表情聽後跟讀,有時也可讓他們邊模仿動作邊説,教師可把今天教的重點詞和句給孩子們多看多説,然後讓學生以個人、以組等形式自己進行操練,學生記憶很牢,真正達到了在興趣中學和鞏固英語口語,增強記憶力的目的。在有畫面有情景的教學環境中學説語言,是鞏固英語口語的重要形式。新的教學內容學習時間短,缺少必要的多次“復現”,所以孩子們會忘記快,這是學生對新掌握的語言材料遺忘的主要原因,所以我就按單元或周次有計劃地“復現”中鞏固英語口語,增強記憶力。要讓學生有計劃地經常復現語言材料即英語口語,才能引導學生克服遺忘現象。

在課堂教學中,當新口語句型或單詞等語言材料被學生接受並進行一定操練之後,可以在後繼的課堂教學中經常聯繫予以再現,讓學生進行復習性操練,提高其復現率,使之得到鞏固和深刻記憶。當然,“復現”的方法應該多種多樣,既可結合教材內容有機地自然“復現”,也可有計劃地強制重現,做到每日重現(複習)一次,每週重現(複習)一次,甚至每月重現一次,或每單元重現一次。這樣,學生就能牢固掌握已學過的英語口語。

1、 課前3分鐘自由談(Free Talk),增強師生情感,訓煉學生聽説能力。

每節課開課以前,我就上節課所説內容,採用師師問答、生生問答、小組問答等多種形式進行復習,這一方法不僅有效的複習了上節課或以前所學的內容,而且為新授內容做了鋪墊,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

2、儘量用英語組織教學,創設各種情景,鼓勵學生大膽對話。

用英語組織教學,可以烘托英語課堂氣氛,增教學設計,教學反思,工作計劃,工作總結-燭光漫步強學生的求知慾,提高學生的聽説能力。這一環節非常重要,是學生練習聽力的良好機會,也是學生學習與模仿的途徑之一。我一直堅持用英語講課,剛開始從最簡單的短語、句子、日常英語開始,然後逐步加深。當學生聽得不太懂時,我配以誇張的動作、表情或適當的解釋説明,使學生沉浸在濃厚的英語氣氛之中,通過英語交流,提高了學生聽説能力,也無形中發展了學生運用英語進行交際的能力,培養了他們靈活運用英語的習慣。

3、用直觀教具,為學生創造良好的聽説環境。

實物、圖片、簡筆畫、幻燈片等是英語教學中常用的直觀教具,除教師製作直觀教具外,我發動學生自己製作教具、學具。如剛開始學字母時,就可讓學生作字母卡片,以便進行同桌、分組、找朋友等多種形式的聽説訓練。單詞教學、對話教學等都可以讓學生自己動手做圖片卡、單詞卡、句型卡或頭飾、道具。這樣安排不僅有利於師生進行聽説訓練,而且也能促使學生動腦動手,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課堂效率,教學效果非常好。

在教學時,我選擇了兩種完全不同的教學方法。Text是正文,我在教授時比較的仔細,採取了用手指着讀的方式,進行了分角色讀、分小組讀等等不同的方式讓學生們熟悉課文,認識課文中的每一個句子。而在教授story的時候,首先我在帶讀的時,自己編了一些動作,把整個故事都用動作串聯起來。二年級的學生還是比較喜歡這種動手做動作的教學方法,學生的積極性很高,在故事中有一些比較難的句子,比方説“wake up!”、“one for you,one for me”等,通過動作,學生普遍都掌握的很好,讓學生上台表演的時候,很多學生都可以邊做動作,邊背了。在一個單元總結的時候,很多同學對story的熟練程度要遠遠大於Text。原因在於學生們對感興趣的東西往往掌握的更好。

學生在課堂中興趣很濃,但最後發現自己沒有真正駕馭好課堂秩序。還有更重要的一點,自己在即興問答學生時,出現了語法錯誤的句子。語音也需好好的進行學習和改進了。國小英語教師的基本功是學科裏面,應該要求是最多的。除了唱,跳,畫,演等,還要有標準的語音和漂亮的書寫。更要有創新的思維,能讓這個新興科目發展的更快。

課後,在逐漸理清頭緒的過程中,我真正意識到:只有堅持不懈地學習教育理論知識,才能提高自身素質;有意識地在平時教學中作一名學生,和其他學生共同提高綜合語言應用能力;把握每一堂課的40分鐘教學時間,不斷增強教學機智;實踐自己的構想,逐步向一位專業的英語教師靠攏。讓自己對學生少留一些抱歉,讓自己對英語教學少留一些遺憾!

國小體育乒乓球課後反思 篇13

音樂教師,首先應該明確音樂教育的目的是培養學生對音樂的感悟,以審美教育為核心,在整個音樂教學過程中要以音樂的美感來感染學生,要以音樂中豐富的情感來陶冶學生,進而使學生逐步形成健康的音樂審美能力。為了實現這一目標和推進新課程改革,我認為,在教學中,要使學生先對音樂產生濃厚的興趣,感受、體驗和表現音樂中豐富的情感內涵。只有這樣,學生才會逐漸喜歡音樂,從而才能對音樂有更深一步的瞭解。要積極引導學生,從而使學生不僅做到現在受益,而且做到終身受益。因此在音樂課教學上,我會從下列兩個方面對學生進行教育和培養:

1、根據音樂教室現有的樂器,通過音樂欣賞的形式,讓學生認識和了解各種樂器,並且讓學生參與其中親身實踐,講解各種樂器基本的演奏方法,這樣一來,學生不僅對樂器有了進一步的接觸,而且還對我國的各種音樂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從而提高學生的音樂審美觀念和審美情趣。

2、通過豐富多彩的音樂教學形式,激發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和愛好,活躍空氣,在緊張的文化課學習之餘可調節情緒,有利於其他課的學習。

二、用多種方法,努力提高學生對音樂學習的興趣。

針對本校特點,配合新課程改革,在學習音樂教材的同時運用數碼鋼琴進行音樂教學,激發學生興趣,提高課堂效率,具體為:

1、在音樂欣賞課上,有些樂曲可以利用學校現有的樂器,結合大綱要求,給學生示範演奏,改變以往放錄音讓學生單純欣賞的教學方法,使學生在欣賞的同時,既開拓了視野,有提高審美能力。

2、在音樂理論知識的教學方面,為避免單純學理論的枯燥,利用情境聯想教學,讓學生逐步理解和掌握音樂知識。例如音符實值的學習,通過模仿動物叫聲的長短來辨別不同的音符,這樣一來,學生會比較容易掌握。

3、利用多媒體、電視、音響等不同教學設備,欣賞大型的交響樂和民族管絃樂作品,讓學生進一步瞭解和感受音樂。

4、課堂上,讓學生上台演唱,培養他們的參與、實踐能力,學生情緒高漲,使音樂課上得更加生動活躍。下面就《真善美的小世界》一課,談一下我的想法。

(一)、利用熟悉的歌曲欣賞,激發學生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本堂課的教學中,為了避免音樂課教學中單一傳受知識、枯燥無味的教唱等,老師用“聽音樂式步步深入導引學生進行學習,讓學生的思維隨着“真善美”這根主線進行和發展,在學習過程中又充分採用激勵性學習方法,使教學環環相扣,緊湊而不散亂,整個教學過程顯得較為科學合理,使學生能積極主動的通過觀察發現、感受到生活的美,並覺得學習也是一種樂趣。

(二)、開展器樂、歌詞創編活動,豐富課堂教學,培養創新意識。

國小體育乒乓球課後反思 篇14

這篇課文生動感人,作者抓住人物的語言、動作、神態等方面進行細緻入微的描寫,揭示出人物崇高的內心世界。作者語言樸實,像講故事一樣按照事情的發展順序娓娓敍述,表達了對老班長的深切懷念。選編這篇課文的意圖,一是為了使學生受到忠於革命、捨己為人的崇高品質的教育,二是為了進一步訓練學生快速閲讀,提高閲讀能力。因此,我在教學中注意如下幾個方面:

1、本文描寫的是紅軍長征途中發生的一件感人至深的故事。因此教學本課,我提前讓學生查閲歷史資料,瞭解故事背景,為理解老班長的高尚品質奠定基礎。讓學生聯繫學習過的毛澤東寫的《長征》詩,根據自己的瞭解講一講長征的時間、經過的省份和一些重要的戰鬥等,使學生對長征有進一步的認識。

2.這篇文章篇幅較長,故事性強,因此我有意識地進行快速閲讀的訓練。初讀課文時,要求學生入眼看得快,入腦想得快,邊讀邊想:課文寫了一件什麼事?課文的題目是“金色的魚鈎”,這個魚鈎真的是金色的嗎?作者為什麼説“在這個長滿了紅鏽的魚鈎上,閃爍着燦爛的金色的光芒”?

3.在初步理解課文內容之後,我再讓學生把感受較深的部分有感情地多讀幾遍,並把自己心中的感受寫在旁邊。之後,組織學生進行交流,把感受最深的部分讀給大家聽,並説説自己為什麼受到感動。我適時給予朗讀上的指導,通過範讀撥動孩子的心絃,開啟學生的心智,使師生與作者產生情感上的共鳴。

4.這篇課文作者抓住人物的語言、動作、神態等方面進行細緻入微的描寫,揭示出人物崇高的精神境界。教學中我有意識地為學生在讀寫之間架起橋樑,引導學生從讀學寫。如,課文中幾次描寫了老班長的神態,從課文中畫出有關語句讀一讀,思考這幾次描寫老班長的神態有什麼不同,你能從中感悟到什麼?從而使學生領會神態描寫對反映人物精神品質的作用。

5.教學最後,我虛擬了一個參觀革命烈士紀念館的場景,請學生以講解員的身份,向前來參觀的人講解“金色的魚鈎”的故事。講解時讓學生注意以下幾點:(1)敍述的條理要清楚,可採用倒敍方法進行敍述。如,“朋友,這是一個長滿了紅鏽的魚鈎,也是一個不平凡的魚鈎,就是這個看上去普普通通的魚鈎,曾挽救了三位年輕的紅軍戰士的生命;就是這個長滿紅鏽的魚鈎,包含着一個十分動人的故事……”(2)注意把課文感人的場面表達出來,渲染出故事的情境,從而使聽眾在情感上產生共鳴。

6.學完本課,學生一定會被老紅軍崇高的革命精神深深地感動。於是我便順勢再介紹一些紅軍長征途中的感人故事,激發學生的閲讀興趣,並請學生課下繼續蒐集長征故事,組織了一次長征故事會,使學生對這段歷史銘記在心

這篇課文的教學,我尊重了學生的多元解讀,引導學生通過想象,去感受長征的艱辛,感受人物崇高的內心世界。尊重學生的個性多元解讀是新課程所倡導的理念之一。學生説出了自己的感受,交流中也加深了學生對文本內涵的挖掘。

國小體育乒乓球課後反思 篇15

本節內容是教學畫垂線,在以前教畫垂線的方法比較單一,教師講得“苦”,學生學得“累”學生對圖形的平移和垂直的過程弄不清楚,過去教學只能憑粉筆畫出的靜態圖來講解比較費勁難解。現在教學畫垂線的畫法時,我利用計算機在操作上動態顯示重合、平移、畫線和標上符號整個過程,既直觀又形象,同時學生的視覺被調動起來,學生容易理解和掌握。使學生由被動接受知識轉化為主動學習,積極配合課堂教學,主動參與教學過程,從而提高學習效率,以下是我在教學後的一些個人體會。

一、 聯繫學生生活實際,讓學生感受生活中處處有數學。

數學源於生活,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教學中聯繫學生生活實際,讓學生在現實情境中瞭解畫垂線的意義,培養學生 用數學的眼光發現問題,用數學知識解決問題,逐步培養學生良好的數感。

二、 發揮學生主體作用,體驗作圖過程

學習不僅僅是簡單的知識積累,重要的是新舊知識經驗的衝突而引發認識結構重組。教學中我從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出發,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組織探索“畫垂線”的方法。

三、 自主探索,理解“點到直線的距離”的含義。

學生在本節教學中不是簡單的用耳朵聽數學,而是用眼睛觀察數學現象,用身邊的數學現象理解數學知識,同時用數學知識解析身邊的現象.

在接受學生理解“點到直線距離”的含義時,我深知這個內容是這節課的一個教學關鍵點,所以在講授的過程中,我把直線外一點設為我們學校,直線設為馬路,直線上的點設為馬路上的建築物,然後讓學生通過觀察屏幕,找一下從那裏到學校距離最近,這時我把所有成功的機會,表現自己的機會都給了學生,請學生用尺子到屏幕上量一量,從而發現“從直線外一點到這條直線所畫的線段中,垂線段最短”。學生理解了這個含義後,我再出示剛上課時的跳遠情境圖,接着讓學生運用剛才所學的知識解決問題,學生馬上覺得學有所用。都能準確地測出題目中小明跳遠的距離。再出一個類似的題目讓學生練習。通過知識的鞏固,加深了學生對“點到直線的距離”這個含義的印象。

在教學中,自我感覺有些地方還有待加強,如課堂上鞏固應用安排的少,如能再安排一個開放的練習題拓展學生思維,充分發揮學生的創造潛能,效果會更好些。另外,在講授新課的過程中,我一直都比較注重從正面去教授學生,如果能舉些反例,讓學生從不同角度去學習的話,知識掌握更會更牢固些。總之,整節課從跳遠情境圖引入,到體驗畫垂線過程,再到探索“點到直線的距離”等,圍繞學生的學習展開了活動,使學生們主動快樂地構建數學知識,認識到數學的價值,體會到數學是解決問題的重要工具。

國小體育乒乓球課後反思 篇16

《生活日用品的聯想》是一節綜合實踐課,本課引導學生認識生活日用品因為用途不同而造型各異,從而引起學生對他們產生豐富的聯想。學生在此課中可自由選擇表現形式,從學生的作業看,大體分為兩大部分:一是繪畫表現,二是裝飾製作。在教學中我重點進行兩方面的指導,第一,在觀察同一物品時,可以調換不同的方向和位置進行觀察,因觀察角度不同會產生不同的聯想;第二,同一物品從同一角度觀察,也會產生不同的聯想。課堂中也出現了一個有意思的現象,由於日用品的範圍很廣,少數學生一時很難確定自己的表現對象,後來我就帶學生把日用品進行了簡單的分類,幫助學生確定表現對象。

《飛天》是國小美術第九冊的教學內容。由於學生對什麼是石窟缺乏感性認識,對飛天的藝術特點不瞭解,因此在教學中我利用多媒體課件和發動學生課前蒐集大量的圖片資料,儘量的讓學生觀察、體驗和感悟。在直觀觀察的基礎上,教師帶學生具體分析飛天人物的動態特徵,學生還提到了春晚上的飛天舞蹈,我也讓幾個學生在集體面前嘗試着模仿幾個飛天的動態,學生的興趣濃厚。在學生動手實踐的過程中,教師要加強個別輔導,及時解決學生作畫中出現的問題。

《色彩的色相》是一節瞭解色彩的色相知識的課程。通過欣賞生活中色相的呈現以及各類藝術作品中色相的利用,學生能夠科學的認識、理解色彩現象,豐富對色彩的感受,提高對色彩的感知能力和運用表現能力。在教學中發現,學生喜歡色彩也認識這些色彩,但是他們沒有很理性的去分析這些色彩的色相。如為什麼喜慶的時候要用紅色?綠色和蘭色有給我們什麼樣的視覺感受?白色和黑色呢?讓學生分析研究色彩,恰當的運用這些色彩來幫助我們營造畫面的意境和情調,表達創作的主題思想。

《色彩的明度》是在前一課的基礎上,有對色彩的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通過本課學習瞭解“明度”的概念,能夠識別基本顏色的明度變化,能利用水粉工具及明度變化表現一幅作品。在學生作畫的過程中,有的學生在用不同明度表現作品時,一時不知如何畫起,出現心中沒有形象,不知畫什麼,怎樣設計等問題,這時教師給予適當引導,啟發學生拿出課前準備的資料,受到啟發後繼續作畫。

《民藝術家齊白石》是五年級的教學內容,本課將通過學習齊的作品及其人其事,使學生初步理解中國畫特有的表現形式和特點,體驗畫家的人格魅力,從而提高對中國畫的藝術審美能力,陶冶情操,增強學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在本課教學中,我採用學生自主學習的方式,將齊白石作品的欣賞環節交給學生來自己主持和介紹。每一小組重點分析一幅作品,在小組交流討論後,小組推選一位同學為大家介紹,然後小組其他同學再給予補充,最後教師根據學生的介紹情況,給予適當的補充。以這種形式上欣賞課,學生的積極性很高,教學效果較好。

植物與我們的生活密切相關,許多學生的家裏都有植物,因此《植物寫生》一課很受學生的喜愛。本課的目的是通過植物寫生,引導學生學習精細的觀察物象的方法,通過植物線描寫生,練習寫生的技法。在教學中,很多學生感到如何表現植物的空間層次關係,在作畫時無從下筆,針對這一問題,我在課堂中詳細示範,並請幾位繪畫能力棒的學生介紹自己的方法。從學生的作業質量來看,教學效果不錯。

《二十世紀的藝術大師馬蒂斯》是一節美術欣賞課,在本課中,我繼續採用學生自主學習的教學模式,分小組課前蒐集馬蒂斯的相關資料及作品介紹,課堂中組內進行資料彙總交流,然後各小組推選一名同學進行彙報,全班同學分別給每個小組進行評價。學生的課前準備充分,小組彙報時發言踴躍,看來學生是很喜歡做課堂的主人的,今後的教學應多提供給學生這樣的機會。

《橙色的畫》的教學意圖是通過聯繫生活實際和動手調配顏色,認識橙色的色相,瞭解橙色是黃色和紅色調配而成的。在教學中,我誘導學生自己去調配橙色。在調配橙色的過程中,問題就出來了。有的學生調的顏色很紅,有的學生調的顏色很黃,在教師的的指導下,學生通過反覆的實踐,學生認識到:1,等量的紅色和黃色才能調出橙色。2,調色過程中紅色比黃色越多,調出是顏色越發紅,顏色越深;黃色比紅色越多,調出的顏色就越發黃,顏色就越淺。

《吉祥圖案》一我國民間美術中的吉祥圖案為基礎,使學生了解它的形式和題材是多樣的,並且藴涵着豐富的寓意和美好的祝福。學生在課前進行充分的蒐集,帶來了剪紙、繪畫、工藝品等多種形式的資料準備。課堂中,教師結合教材進行了簡單的介紹,再出示一些吉祥圖案,讓學生討論猜測一下,都藴涵着怎樣的美好祝福,在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後,在以小組為單位,互相欣賞同學們帶來的各種工藝品,以豐富學生的視野。最後,小組探討如何製作吉祥圖案。在這節課中,我最大限度的讓學生去動手動腦,去探知創造。

《認識身邊的樹》通過實際的觀察,學生所畫出的大樹也是不同的,有的學生表現的是粗糙的樹幹,有的同學表現是是偉岸挺拔的樹的身姿,有的學生畫的是豐滿婆娑的葉子。本課讓學生到户外去實際的觀察樹,所以學生在繪畫中不僅興趣濃厚,而且通過觀察,也很好的表現了不同的樹之間的區別

《四季的色彩》是美術第七冊的教學內容。本課教學我採用學生自學的方式完成四張圖片下的問題卡片,再進行小組內的交流,以拓展其思路。課前教師讓學生蒐集四季的圖片,在課堂中學生互相欣賞、交流,從畫面色彩、構圖、表現方法等方面觀察分析作品,從多方面認識四季,感受四季的色彩。在學生創作表現四季的色彩時,能準確的表現四季不同的色彩特徵,但近、中、遠景色彩的變化表現不夠。

《生活中的暖色》是讓學生了解生活中暖色,初步掌握暖色基本知識,並能根據觀察或回憶表現生活中以暖色為主的現象。教學中通過對比觀察《紅色的房間》和《尼斯的英格蘭散步大道》,組織學生積極討論,體會冷暖色給人的不同感受。在創作時啟發學生採用多種方法、多種表現形式去創作表現,如油水分離、點彩、油畫棒、水彩筆、彩色鉛筆、水粉等,在表現暖色的畫時提醒學生注意冷暖色的搭配使用,有少數學生出現冷色使用過多和乾脆不用冷色的情況,教師注意給予適度的指導。

《生活中的冷色》是一節色彩基礎知識課,旨在培養學生感受和認識色彩,能辨別冷暖色調並感受冷色美感,提高學畫色彩畫的興趣及表現技能。為了更好的調動學生的興趣,我準備了大量的冷色圖片,充分利用圖片、畫家學生作品等。通過圖片、作品對比,聯繫學生的實際生活中進行講解舉例。

課程主線主要依序為:色彩測試、色相環(冷暖對比)、冷色認知(名稱、感受)、瞭解畫家筆中的冷色(凡高運用色彩抒發情緒)、看書觀察研究(點染技法)、教師示範及方法步驟、學生作業、師生評價、課堂小結。在教學中,圖片色彩知識測試,使學生感受生活中離不開冷色,觀察認讀顏料盒中冷色的名稱、擠冷色的顏料以及看圖回答生活中的冷色給人的感受,使學生對冷色的知識得到加強。其後的畫家與學生作品的賞析,融匯冷色的情感與表現。讓學生在欣賞與回答問題中,使學生真正參與到學習中來,體現學生是課堂的主體。通過教師示範,有效解決了色彩點染的基本表現方法。本節課收到了課前預期的教學效果,學生的觀察、欣賞、評價、研究、色彩知識的運用及色彩表現的感覺均得到進一步訓練和提高。

《杯子的設計》是五年級的美術課,課前讓學生蒐集準備各種杯子,教師精心製作了教學課件。本課教師採用遊戲闖關的形式,有杯子知識比一比、杯子設計想一想、杯子創作賽一賽、神奇之杯賞一賞四個闖關過程,學生對於闖關極感興趣。教學中,先從欣賞觀察多種杯子入手,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通過欣賞各種杯子,讓學生對杯子有詳細的瞭解。在學生充分了解杯子後,組織學生討論杯子設計的問題,本課的重點是讓學生了解杯子設計需要考慮的幾個方面:合理性、科學性、美觀性、功能性。學生設計的杯子多種多樣,教學效果較好。但是在本節課中,教師留給學生自由創作的時間還是感覺少了點,少數學生沒有完成作業。深深感到在美術課堂中,要留給學生充足的創作實踐時間,而一節課的時間就那麼40分鐘,這就要求教師在美術課的講授過程中,一定要反覆推敲,把握住重難點,掌控好課堂節奏。

《給藝術插上科學的翅膀》本節課屬於“欣賞評述”領域,通過觀察欣賞、分析討論,培養學生的美術綜合能力。通過本課教學,啟發學生善於從科學的不同視角發現美、欣賞美,激發學生興趣。引導學生從生活中汲取美。認識感受科學給藝術帶來的方便快捷,及科學對藝術的影響力。使學生了解藝術與科學在人類社會發展過程中的重要作用,從而培養學生熱愛藝術、熱愛科學的情感。教學中,教師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在探索中學生學會設計和完成題目,最後體會到學習的樂趣。

《雕塑之美》一課是通過對中外不同風格的雕塑作品的欣賞,使學生初步瞭解雕塑藝術的語言、特點、分類和材料等,瞭解雕塑的審美特點。學習分析和鑑賞雕塑作品的基本方法,能用歷史的、藝術的眼光去看待各具美感的雕塑藝術。本課通過對雕塑的“造型”、“材料”、“表現手法”、“內涵”四個方面展開欣賞,採用小組合作討論欣賞的形式,讓學生學得輕鬆、學得快樂,不僅能讓學生學到雕塑的知識,也培養了學生的綜合能力,使學生由衷地熱愛美術的學習,讓學生樂在其中。

《花鳥畫》是繼上一節國畫課之後,進一步讓學生學習和研究畫家繪製的花鳥畫作品,加深對中國花鳥畫的認識,學習和分析畫家用筆、用墨和用色的技法,在臨摹的基礎上添加和創作一副花鳥畫。讓每位學生去仔細品味浩如煙海的藝術精品,認真感受每位畫家緣物寄情的思想感情,從而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增強民族自豪感。在這節課中,教師的演示作用很重要,這樣可以讓學生很直觀的瞭解繪畫技巧和繪畫方法,但是應該注意的是不能把學生教“死”了,沒有創造性。應該是讓學生在學習基本的繪畫技法後,鼓勵學生大膽的創作,從中體會一下中國畫藝術的博大精深,瞭解中國畫的情趣。

《山水畫》一課是一節國畫課,通過樹木畫法的教學,增加學生對中國畫山水的瞭解,提高學生對中國畫山水樹木畫法的技法與欣賞水平。樹怎麼畫?教師的示範很重要:“鹿角法”和“蟹爪法”。樹葉怎麼畫:點染法和雙勾法。在教師示範了基本方法之後我通過遊戲的形式,讓學生在水墨之間盡情玩耍體驗中,無論學生的水墨嘗試是什麼樣的效果,他們都覺得自己是非常優秀的,體驗是成功的,在玩中找到了墨趣,玩出了水墨塗抹的喜悦,創造能力也得到了培養。

《畫家凡高》一課是以啟發學生情感創造為突破口,力爭深層次地理解凡高的作品,讓學生認識並理解藝術家的創作並不神祕而都是表現藝術家的某種創作意圖,而這種意圖又都是有現實的依據。課堂中,學生按小組分組合作學習,學生處在一種自主學習的狀態,有自主學習的目標、學習方法,學生們在學習過程中有情感投入,能從學習中獲得積極情感體驗。值得注意的是本課的欣賞評述活動是在學生對凡高生平,繪畫特點作了初步瞭解後進行的,並不是只重情感而忽視美術課的基本知識、技能。對於學習能力較弱的同學,課堂中可讓他們自由組合,與夥伴們共同完成某一提綱下的討論學習,得以因材施教。

《在快樂的節日裏》是利用油畫棒刮蠟版畫的製作方法,運用刮蠟手法選擇色彩和有特色的場面表現節日的氣氛。教學中引導學生觀賞課件中的節日照片,觀察假日裏人們的衣着打扮、背景色彩,通過“魔術變變變”環節,引起學生的對刮蠟版畫製作的興趣,在紙張上進行操作,具體要求是力度均勻,整齊有序。學生對刮蠟版畫製作很感興趣,作業效果很好。本課的難點是指導學生在油畫棒塗色時,運用厚塗法,着色力求厚實均勻。

《學畫農民畫》屬於“造型·表現”系列,其意圖是讓學生了解農民畫是我國民間藝術的一種繪畫形式,農民畫具有大膽的想象力、無拘無束的表現手法、鮮豔的色彩和飽滿的構圖等特點。農民畫與兒童畫從表現手法上有相同之處,它易於兒童理解和模仿,從而學習農民畫從生活中取材的特點,鼓勵學生生動大膽地表現自己的感受。課堂中我通過網上收集的農民畫的作品,民間剪紙,年畫,還有不同風格的農民繪畫作品使學生欣賞,還給他們講述一些民間藝術的淵源和故事,孩子們很感興趣。如此我講到民間老虎帽的民間故事學生非常有興趣從中貫穿尊敬長輩的思想教育。當學生去臨摹或畫農民畫的創作手法的表現,孩子們的表現力變得特別強。

《刻印的樂趣》我課前和學生一起蒐集資料,在教學中通過演示--觀察思考--解決問題這幾個環節,培養學生在製作過程當中自己去發現問題,並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同學之間的合作意識培養。再從古人的印章中學習印章的相關歷史知識,豐富學生的作品內容與形式,學生的興趣越來越濃厚。課堂中出現的問題是學生刻好印以後的上色問題,很多學生調色都過於濕,使得所印出的文字(圖案)輪廓模糊,甚至有些已經看不出是什麼字(圖案)了,我沒有考慮到:因為蔬菜做章石,容易滲出水分的問題,後來讓學生在在印之前用乾的餐巾紙輕輕吸一會,去除一些水分。

《便箋盒的設計》一課屬於“造型·表現”學習領域,即通過看看、畫畫、做做等方法表現所見所聞、所感所想的事物,激發學生豐富的想象力與創造願望。本節課要面對的教學對象是國小五年級的學生,這一學齡兒童是想象力與創造力非常豐富和活躍的時期,結合國小兒童的學齡特點,為了給學生一個自由發揮、創造的空間,我在“大膽創作——製作便箋盒”這一環節,鼓勵學生對自己的作品進行再創作,在再創作過程中,我強調學生注意色彩的搭配協調,鐘面指示明確,在學生創作作品時,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諸如:材料的選用、顏色的搭配等問題。我引導學生相互討論,大膽發表自己的看法,學會解決問題。

《我的牙刷》是“設計·應用”領域的課程,所以在課的設計中要強調設計意識,既要讓學生樹立美的意識,如對於牙刷的色彩和樣式的關注,還要把握設計的科學性,如牙刷的尺寸,材料等;設計服務於生活,生活的主體是人,所以要幫助學生意識到設計以人為本,如牙刷的結構要講究舒適安全等。設計師不能馬虎,作為消費者更要用心選擇,對於生活用品我們也要選擇美觀的、符合我們需要、有利於健康的類型。

《拼貼添畫》屬於“造型、表現”領域中的內容。以拼貼畫的形式進行創作。教師在課堂中引導學生利用畫報紙、舊報紙、廣告紙等材料進行拼貼添畫的製作,並且巧妙利用紙的肌理和花紋圖案進行設計。通過思考,比較,想象,討論,學生能夠感知畫畫和拼貼製作的不同效果。在本課中,較難處理的是撕紙貼畫的色彩。在拼貼時,應該強調使用大塊顏色,面和麪的交界處顏色對比要強烈。

《衣架的聯想》以生活中常見的衣架為創作題材,啟發學生聯想,進行思維訓練。本課的關鍵之處正是知道學生根據衣架的形狀特徵進行設計,通過聯想、想象,利用多種方法制作成新奇有趣的作品,所以在教學中教師將指導學生對衣架的聯想作為教學重點,利用多種形狀的衣架,從不同角度、不同方向進行聯想設計,再結合多種輔材,製作出新奇有趣的作品。

魚是我們人類的朋友,在兒童的世界裏魚兒是他們最熟悉和喜歡錶現的對象,本課鼓勵學生大膽表現與眾不同的魚兒造型,從而促進學生個性的形成和發展,四年級學生已基本掌握了美術工具和材料,對不同的材料和工具的使用已有一定的掌握,會用線條和色塊來表現他們所知道的東西,他們思維活躍、想象豐富、聯想奇特,他們以自我為中心,喜歡按照自己的想法自由的表現畫面,好奇心重,愛表現自己,但動手能力較差,只能用簡單的工具和繪畫材料來稚拙地表現自己的想法。而《用彩墨畫魚》這節課就是讓他們在輕鬆愉悦的氛圍中無拘無束地表現自己的想法,符合學生髮展的特點。

《用彩墨畫鳥》是“造型於表現”領域中一節國畫創作課。本課通過教學活動讓學生在創作中體會彩墨與宣紙的特性,瞭解簡單的繪畫技巧。在學習中培養學生大膽運用彩墨進行創作,對中國畫的工具、技法有進一步認識。學生通過課前的資料查找和課上交流在中國畫中的一些技能技法,讓同學們大膽的是用彩墨進行嘗試和探索中國畫教學的示範一般都在黑板上進行,由於是直立的,有一定的難度,如演示時墨汁非常容易流下來,因此,教師的示範要做到胸有成竹,落筆肯定乾淨,畫幅儘量大一些,下面用廢報紙襯好,站立不要遮住自己的演示,並經常變換位置角度,以讓各個角度的學生都能看清楚。

《豔麗的大公雞》一課屬於造型 表現學習領域範疇,通過本課學習,使學生了解、認識冷暖色,瞭解冷色和暖色之間的相互關係,感受以冷暖色對比為主要表現方法的作品所產生的特有的美感,並且學習運用冷暖色對比的方法來表現作品,科學的認識、理解色彩現象,培養學生的色彩美感意識,激發學生學習色彩的興趣,豐富學生對色彩的感受,提高學生對色彩的感知能力和運用表現能力。本課我採用的是自育自學教學模式,根據教學需要,我將學生的自主學習分成自主實踐探究和自主學習探究兩個階段,第一階段的動手實踐解決學生對色彩的認識,瞭解冷暖色,感知冷暖色對比所產生的豔麗感覺。在第二階段的自主學習中,學生通過小組內的交流討論,分析書中的作品,解決如何運用色彩的冷暖對比來表現大公雞的豔麗?本節課的教學思路:冷色和暖色的認知-冷暖對比所產生的豔麗色彩-不同色調的畫面所產生的不同視覺感受-如何用豔麗的色彩表現大公雞-解決大公雞的構圖、動態、色彩搭配等問題-學生繪畫-師生共同評價-拓展延伸。學生對本課的學習很感興趣,教學目標達到,有效的突破了教學重難點。第一次將自育自學教學模式用於美術課堂,有收穫也有困惑,課堂要給予學生充足的時間自學,那麼教師的講課時間減少很多,如何把知識點提煉出來,如何最優化的設計自學提示,希望和大家不斷探究。

國小體育乒乓球課後反思 篇17

美國教育家杜威曾説過:“給孩子一個什麼樣的教育,就意味着給孩子一個什麼樣的生活!”作為五年級語文教師的我,也不斷在反思:應該給孩子一個什麼樣的語文課堂?如何讓孩子在我的課堂上感受到語文的魅力,培養對語文的熱愛?我覺得一節好的語文課可以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一、 在情感共鳴中學習語文。

蘇霍姆林斯基説過:“學校裏的學習,不是毫無熱情地把知識從一個頭腦裏裝進另一個頭腦裏而是師生之間每時每刻都在進行心靈的接觸。”教學當中的“情”猶如教與學雙邊活動的“催化劑”,有了它,學生才會在教師的點撥下進入課文佳境。例如《母親的呼喚》一課,以"母親的呼喚"為線索,寫了作者兒時的三件小事,平凡真實,感人至深。在教學中,為了讓學生與作者在情感上產生共鳴,我設計了一段充滿激情的導語:“有一個人,你永遠佔據在她心最柔軟的地方,她願意用一生來愛你,這個人叫母親。讓我們深情地呼喚她的名字——母親。母親,多麼熟悉的字眼,從小到大,母親給了我們無窮的關懷和疼愛,讓我們帶着感恩的心,再一次深情地呼喚——母親。隨着歲月的流逝,母親一天天變老,然而,永遠不變的是母親那一聲聲悠長而温暖的呼喚——母親的呼喚。母親的呼喚,是世界上最美麗的聲音。今天,讓我們一起走進《母親的呼喚》這篇課文,再次感受一下母親的呼喚裏包含的愛和暖。”簡短的一段話,開啟了學生感情的閘門。正是基於對自己母親的熱愛,學生才漸漸走進了作者的心靈,與作者產生了強烈的情感共鳴,對理解課文起到了強有力的推動作用。

二、重視情境創設,激發學習興趣。

《新課標》明確指出:“教師要通過教學情境的創設,以任務驅動學習,激活學生已有的經驗,指導學生體驗和感悟學習內容。”一年多的語文教學,讓我對這句話有了深刻的體驗。的確,語文教學離不開情境,在課堂上,如何有效地把學生帶入一個有聲、有色、有情、有形的情境世界呢?我覺得不妨從以下幾方面展開:

1、讓孩子去“展示自己”。

課堂上,教師要大膽地讓學生去體驗,去探索,去感悟,去盡情地展示自己。每學習一篇新課文前,我都鼓勵學生儘可能地蒐集與課文內容相關的知識。上課時,同學們都希望把自己的成果展示給大家,這樣,無論是在課內還是課外,學生們都表現得十分積極,而且極大的豐富了知識的儲備量。

2、引領孩子去讀書。

葉聖陶先生曾説過:“教材無非是例子。”那麼,利用好例子教給學生學習方法之後,接下來的應該是大量的實踐,只有在實踐中,學生的能力才能不斷練習、鞏固、提高。基於這個思想,我經常蒐集課外閲讀材料,推薦給學生閲讀。另外,我還結合教材所涉及到的內容,有目的地組織學生開展課外閲讀,使學生儘量領悟不同類型的文章的寫作技巧;同時,鼓勵學生閲讀中外兒童名著,領略書中的精妙所在。我們班還設立了圖書角,讓同學們捐贈出自己喜愛的圖書,作為公共資源分享給更多的同學,豐富了學生們的課外閲讀。

3、引進生活的活水。

於漪老師提出:“語文應和生活相聯繫,把語文學習擠到狹小的課堂裏,擠到無窮無盡的練習中,學生幾乎不讀書不看報,與自然接觸少,與社會接觸少,學語文的源頭活水被堵塞,積澱儲存少得可憐,又怎能學好語文呢?”所以在教學中經常引進生活的活水,運用多種課型,採取多種生動活潑的教學形式,可以充分調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語文課堂教學以及自己短短的語文教學經歷,特別是在整體批閲了學生的作文之後,我真正地意識到:國小語文學習離不開生活,只有學生把在課本中學到的知識用到對周圍生活的觀察、品味、描寫中,才能真正地學好語文、用好語文。因此,我不斷鼓勵我的學生堅持觀察周圍的一切,要養成從生活中汲取養分的好習慣,我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在生活中學習語文,使孩子們深切地感受到:語文離他們很近很近。我想信,久而久之,生活中的一切都會演變成學生學好語文、用好語文的豐富資源。

總之,我期盼着:我的語文課堂會變成孩子們學習知識、放飛夢想的理想舞台。

國小體育乒乓球課後反思 篇18

現行的語文課教學模式有兩種,一種是“知識理解型”的教學模式,一種是“思維訓練型”的教學模式。前者教師致力於讓學生理解語文完整的知識系統,一般按照“解題——釋詞——分段——歸納中心思想和寫作方法——練習”的程序教學。運用這種模式的教師強調語文課程的工具性,而忽視了語文課程的人文性。只讓學生理解語文工具的知識,而忽視培養他們運用這種工具的能力。後者教師致力於發展學生的智力,一般按照“閲讀——教師提問——學生討論——教師總結”的程序教學。運用這種模式的教師則強調語文課程的發展性,而比較忽視語文的工具性。只重視發展學生的智力,而不重視發展學生的情感、意志、性格和良好的個性品質。

以上兩種模式儘管有不同的教學理念和不同的教學活動結構,但它們也有兩大共同點,一、是前者教師“一講到底”,後者教師“一問到底”。教學活動都以教師為主體,而不以學生為主體。二、是教學活動都以理解為重點,前者是理解的知識內容,後者是通過理解發展學生智力。兩者都是重理解,輕感悟;重分析,輕運用。

根據《語文課程標準》衡量語文閲讀教學模式是否科學,是否合理的標準:1、是否發揮師生雙方在教學有沒有反思過去的文章中的主動性和創造性;2、在教學中是否體現語文的實踐性和綜合性五年級數學教學隨筆(知識與能力、情感與態度、過程與方法的綜合)3、是否重視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正確導向,重視語文課程的人文性;4、是否正確處理基本素養與創新能力的關係,即正確處理基礎性與創造性的關係;5、是否遵循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和語文學習規律,選擇教學策略,即要遵循發展性原理,靈活運用各種教學方法,引導學生識字、寫字、學漢語拼音、理解字、詞、句、段的意思,和閲讀、寫作、口語交際和進行綜合性學習。我認為閲讀教學應注意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活動中,掌握語文工具的知識和學會運用這種工具的能力,並重點培養感受、理解、欣賞、評價、運用能力,發展學生的情感、意志、性格和良好的個性品質。因此我覺得現行國小語文閲讀教學應注意語文教學反思以下幾點:

閲讀課教學方式的轉變

傳統的閲讀課教學,是學生被動、單一接受的學習過程,是教師向學生灌輸和填充的教學過程,把學生當做一個個可以裝許多知識的瓶子,通過反覆操練即可掌握技巧的人,而完全忽視和抹煞了學生作為學習主體的主觀能動性。學生無法形成健康的個性,更不要説形成末來社會所必需的各種能力。

閲讀教學應積極倡導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教師應組織、

指導學生學會合作學習。

例如我在教《索溪峪的“野”》這一課時,嘗試採取小組討論合作學習的方式,把全班學生分成十個小組,每個小組四個成員組成:一個成績較好的學生,兩個成績一般的學生和一個成績較差的學生,桌椅也跟着進行調整。在小組討論中我提出了各小組要解決的四個問題:(1、“野”在中指什麼意思?2、是從幾方面來寫這種“野”的?3、是怎樣寫出這種“野”的?4、把你覺得寫得好的內容多讀一讀,並體會這樣寫的好處。)學生明確了學習的目標,大家踴躍加入到小組的合作學習中,積極地進行討論,各抒已見,合作解決問題。我也加入到他們的討論中,並適當的點拔,引導他們所討論的問題。當學生討論結束後,我讓各小組派代表來向老師彙報自學的情況,鼓勵他們大膽發表自已的意見和看法。並給予及時的肯定和表揚,適時進行指點、幫助。在討論彙報中,有的還提出了學習中不明白的問題,也有的對問題的不同看法進行激烈的爭論,在小組合作學習過程中學生加深了對課文的理解,學生學會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及學會團體協作的能力。學生的學習不再是沉悶,被動的了。而樂於去學,主動、積極地參與到學習中。“在合作中學會學習,在學習中學會合作”因此我覺得教師在閲讀教學中可運用多種多樣行之有效的閲讀教學方式來達到讓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

創設開放而有活力的閲讀教學

課堂教學是語文教學的語文論文庫主渠道,但我們也要充分運用課外的學習資源,適時適量地引導學生走出課堂,跨出校門,走向社會,靠近自然,讓他們在廣闊的天地裏學習語文,增長才幹,學會做人。例如:我在教《宇宙生命之謎》這一課時,結合本課的教學內容及要求,充分利用學校多媒體設備,組織學生上網去查閲有關天文知識,讓學生通過上網瞭解自己感興趣內容,和解決課文中的疑惑。再讓學生在班上把上網後所學到的知識進行彙報,各小組互相交流討論。學生不但掌握了課文的內容,同時也大大激發對天文知識的濃厚興趣,課外我還讓學生組織一個天文興趣小組,利用課餘時間,通過再上網或到圖書室借閲課外書及觀測天體,進一步讓學生去認識、探索宇宙的奧祕。

注意閲讀教學中人文內涵的滲透

語文學科是人文學科,人文學科的價值在於使學生在樹立正確的理想、信念,提高精神境界、文化品位、審美情趣等方面受到薰陶感染。因此在教學中注意人文性的滲透。如在教孟郊寫的《遊子吟》這一課,讓學生理解詩句的含義後,我讓學生談談學了這首詩後的感受?並説説你們的母親又是如何?你將來想怎樣報答母親的養育之恩?學生暢所欲言,紛紛説出各自母親是如何對自已無微不致的關懷,將來要如何去報答母愛。我聽了後,感到很高興,及時地加以肯定和表揚,並對學生提出期望,希望同學長大以後能夠真正懂得去孝敬父母。在教學中讓學生懂得父母養育我們的艱辛,懂得了孝敬父母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又如《落花生》這課是一篇人文內涵十分豐富的課文,在教學中讓學生進行討論做人的道理。在學習中領會了不要做只講體面而對別人沒有好處的人,要像花生一樣做有用的人,對社會有用有貢獻的人。在教學中滲透了人文內涵,培養了學生正確的人生價值取向。

閲讀教學中學生的學法指導

1、互動學習,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在教學實踐中,組織互動學習的方式,改變過去班級授課中“傳遞——接國小一年級教學反思受”式的師生單向交流的局面,我建立了以學習小組為主要形式的教學組織形式。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和創造個性。

2、交還自主權,提供學生創新的時空

在教學過程中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教學活動以學生的學習為本,為學生的學習服務,讓學生在自主學習的過程中,有自我發現、自我探索的時空,從而培養學生的創造性。

3、轉換角色,挖掘學生創新的潛質

(1)轉換師生之間的角色

這種方法往往是教師創設某種疑問,讓學生幫助解決的方法。這樣做能讓學生主動參與學習過程,學生在“幫助”老師弄清疑問的過程中,更增添了探索的慾望和信心。

(2)學生與學生之間的角色轉換

在教學過程中,如果某個學生的學習方法很好,教師就可以讓他當小老師去教其他的同學學習;如果誰的課文朗讀得好,就可以請他範讀;如果誰理解得深刻,就請他來表演。這樣在學習中角色不斷地轉換,能夠喚起學生積極上進的心理,調動學生內在的動因,不斷探索知識,不斷完善自我,不斷挖掘創新的潛質。

國小體育乒乓球課後反思 篇19

作為剛剛擔任六年級語文教師的我,面臨的問題就是:應該給孩子一個什麼樣的語文課堂?給孩子什麼樣的生活?我覺得一節好的語文課可以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一、重視情境創設,激發學習興趣。

《新課標》指出:教師要通過教學情境的創設,以任務引導學習,激發學生學生學習興趣,指導學生體驗和感悟學習內容。語文教學離不開情境,在課堂上,如何有效地把學生帶入一個有聲、有色、有情、有形的情境世界呢?我覺得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展開:

1、讓學生自由“展示自己”

課堂上,要大膽地讓學生去體驗,去探索,去感悟,去盡情地展示自己!每學習一篇新課文,我都鼓勵學生儘可能地蒐集與課文內容相關的知識,上課時,大家都希望把自己的成果展示給大家,這樣,無論是在課內還是課外,他們都表現得十分積極,而且極大的豐富了知識的儲備量。

2、引領孩子去讀書

葉聖陶先生曾説過:教材無非是例子。只有在實踐中,學生的能力才能不斷提高。我經常上網蒐集課外閲讀材料,推薦給學生閲讀。另外,我還結合教材所涉及到的內容,有目的地組織學生開展課外閲讀,使學生儘量領悟不同類型的文章的寫作技巧;同時,鼓勵學生閲讀中外兒童名著,領略書中的精妙所在。

3、在生活中學語文

“讓語文走進生活,在生活中學習語文。”回顧我聽過的語文課堂教學以及自己兩年語文教學經歷,特別是在整體批閲了學生的第一篇作文之後,我真正地意識到:國小語文學習離不開生活,只有學生把在課本中學到的知識用到對周圍生活的觀察、描寫中,才能真正地學好語文、用好語文。因此,我不斷鼓勵我學生堅持觀察周圍的一切,要養成從生活中汲取養分的好習慣,並引導學生在生活中學習語文,使學生深切地感受到:語文離他們很近很近。

二、在情境中學習語文

蘇霍姆林斯基説過:“學校裏的學習,不是毫無熱情地把知識從一個頭腦裏裝進另一個頭腦裏,而是師生之間每時每刻都在進行心靈的接觸。”教學當中的“情”猶如教與學雙邊活動的“催化劑”,有了它,學生才會在教師的點撥下進入課文佳境。例如《懷念母親》一課,作者通過介紹自己對兩位母親——生身母親和祖國母親“同樣懷着崇高的敬意和同樣真摯的愛慕”,充分表達了對親生母親永久的悔恨和對祖國母親不變的愛意。在教學中,為了讓學生與作者在情感上產生共鳴,我設計了一段充滿激情的導語:“你喜歡自己的母親嗎?誰能列舉一件小事談一談自己與母親之間的深厚感情?”簡短的一句話,開啟了學生感情的閘門,學生紛紛發言。正如“登山則情滿於山,觀海則意溢於海”,在簡單的交流中,學生對自己母親的熱愛,如涓涓細流源源不斷地流了出來。正是基於對自己母親的熱愛,學生才漸漸走進了作者的心靈,與作者產生了強烈的情感共鳴,對理解課文起到了強有力的推動作用。

課前的思考,有助於有效教學,智慧教學;課後的思考,有助於發展與提高。只有教師學會思考,才能教會學生思考,才能使我們的教學更富有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