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九範文幫

位置:首頁 > 書信 > 檢討書

《長城和運河》教學反思(通用12篇)

檢討書5.05K

《長城和運河》教學反思 篇1

詩歌的語言往往比較凝練,內容較為抽象,這給學生的理解帶來了很大的困難。同時根據本班孩子的家庭情況,幾乎沒有孩子去過北京,看過萬里長城,感受那種雄偉的氣魄,尤其是京杭大運河,就流經徐州,而一詢問班裏沒有一個孩子知道,可見孩子只是間接地缺乏,如果讓他們再去感悟他們是中國的文化遺蹟,悠久歷史,孩子更是摸不着頭腦。因此,我準備了多媒體課件——下載了長城和運河的圖片,蒐集了有關資料,幫助學生了解、感知。

《長城和運河》教學反思(通用12篇)

根據班級的具體情況,我第一課時就直接利用了多媒體課件讓孩子學習課文,而改變了以往教學生字再學課文的路子,讓孩子在直觀的瞭解之下,直接感悟課文,效果還不錯,孩子朗讀起來比較有感情,同時感悟到了他們的雄偉,古代勞動人民的勤勞能幹,但在回答問題時,孩子總是説成老百姓,少了時間範圍,於是我就問“長城是我們現在修的嗎?”讓學生明白這是古代勞動人們的成果。

平時總認為詩歌教學比較難,較抽象不易於孩子理解,總是匆匆熬過去。經過這一課的教學,讓我對詩歌教學有了新的認識,詩歌教學抓住了主旨,運用一定的方法,孩子還是表較好理解和記憶的,決定了,今後在這方面要投入一點時間,多研究一下詩歌的教學技巧。

《長城和運河》教學反思 篇2

今天上《長城和運河》,不少孩子都收集了資料,這使我很是欣慰,因為收集資料不僅是孩子們的事,家長也往往需要參與,現在看來不少家長都能參與孩子的成長了。

今 天的教學我以朗讀為媒介,使學生領會文中“我”自豪和驕傲的愛國豪情。開始學生朗讀出現拖音現象,為糾正這個問題,我先作示範,然後通過語言和學生收集的 材料,激發學生對長城、運河修建者的敬佩,引發學生自身做為中國人的自豪。這樣學生的情緒上來了,他們激情澎湃地開始朗讀了,拖音現象蕩然無存。

一點愧疚:

在 指導學生看長城和運河圖片寫話時,我只是提供了一些詞語供他們選擇,而沒有做詳細的指導,等學生寫後,我看了看,基本上空話較多,沒有通過觀察對長城整體 有個映像,然後再分佈重點描述長城的一個特點,最後抒發感歎。本來我想:為了讓孩子們能根據自己的個性特徵寫作,我不必要給他們搭建框架。可是我現在意識 到,班上的孩子需要細緻的指導,現在不是放手的時候。這個只有在今天下午找時間補了。

《長城和運河》教學反思 篇3

《長 城和運河》讓學生充分認識到中國古代勞動人們的偉大。在遼闊的中國版圖上,長城由東向西,撇出凝重雄偉的陽剛一筆,運河自北到南,劃出恬靜平和的陰柔一 捺。這一切奇蹟的締造者,就是我們平凡而又偉大的祖先。在這樣的情感體驗下,學生的朗讀能力,學生的情感體驗以及思維能力怎能不得到極大的鍛鍊和提高?

今天上《長城和運河》,不少孩子都收集了資料,這使我很是欣慰,因為收集資料不僅是孩子們的事,家長也往往需要參與,説明很多家長都能配合老師完成資料的收集。

由於事先都收集了資料,所以孩子們對長城和運河有了比較全面的瞭解,在上課之處就已經深深為長城和運河而感到驕傲了。因此在課堂上我並沒有着重介紹相關背景資料,而是簡單交流了一下,一方面檢驗學生作業完成情況,另一方面幫助他們梳理資料,逐步學會尋找資料,理解資料。

今 天的教學我以朗讀為媒介,使學生領會文中“我”自豪和驕傲的愛國豪情。開始學生朗讀出現拖音現象,為糾正這個問題,我先作示範,然後通過語言和學生收集的 材料,激發學生對長城、運河修建者的敬佩,引發學生自身做為中國人的自豪。這樣學生的情緒上來了,他們激情澎湃地開始朗讀了,拖音現象蕩然無存。最後我還 讓學生用自己喜歡唱的歌的曲調來唱一唱《長城和運河》這首飽含愛國情感的詩歌,學生的盡頭可大了,這樣一來學生就輕輕送送地背完了這首詩,同時激發學生的 民族自豪感便水到渠成。

《長城和運河》教學反思 篇4

一、凸顯“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奧斯維辛沒有什麼新聞》之所以能獲得美國普利策新聞獎,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他的社會意義,二戰已經結束十幾年了,過去的殺人工廠、人間地獄——奧斯維辛卻“陽光明媚、綠樹成蔭”,也許“忘卻的救世主快要降臨了吧”,人們應該永遠牢記那段悲慘的歷史,不要使悲劇重演,這正是本篇新聞的價值所在。如何讓學生深深體會這一點呢?於是我讓他們自己查找相關資料,以自己的體驗感染自己,然後我課上借用多媒體手段,精心節選了影片《辛德勒的名單》中的兩個片段,以強大的視覺衝擊力去打動學生,我覺得以這種方式來凸顯“情感態度和價值觀”,要比空洞的説教省時、有力的多,當然前期的選擇過程時一定要做細的。

二、關注學習的過程

語文學習是一個體驗的過程,“過程和方法”有時可能比偏重於結果的 “知識與能力”更為重要。我反對把課堂淪為學生對“標準達案”的記憶,所以體現在課堂時就是學生的積極參與,參與必然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參與本身就是學生學習的過程,沒有學習過程,就不會有好的學習結果,正如本班學生在評課時説:“這堂課上,老師不像過去的老師那樣滿堂灌了,而是讓我們學生自己查資料、展示成果、自己讀課文、自己提問、互相解答,老師只在關鍵時候引導點評,我們整堂課既緊張又充實,我喜歡這樣的課。”我想對學生講,我也喜歡這樣的課,這也是老師所追求的。

《長城和運河》教學反思 篇5

我主要從科學課中體驗活動的創設與實施方面談談個人的反思。

我們已經意識到在科學課的學習中體驗活動的重要性,因此,在每次的教學設計中都力圖創設最能打動學生的體驗活動。當初在設計“地球上的水”一課時,我曾經設計了這樣一個體驗活動:在課堂中讓學生親自用水洗洗水果或者蔬菜,然後用飲料瓶來量一量大約用了多少水?從而體會日常無意識浪費水的行為,但是在試教時發現,因為受教室條件的限制,學生當時的用水量很少,基本上沒有浪費水,課後想一想,這是因為我們無法在課堂上還原生活中的場景,不能讓學生完成“親歷式體驗”。這個設計失敗了,那麼該怎樣才能讓學生感受到這種無意間的浪費呢?經過反覆思考,並且和其他老師進行研究,我又設計了這樣兩個體驗活動:一個是家中的體驗活動:“記錄一週內 家庭用水情況。”學生回家之後,認真的觀察、仔細的測量,如實的記錄,然後把結果拿到班級中彙報,學生們在交流中感悟到水與生活的密切關係。另一個體驗活動是在課堂上“用飲料瓶接20秒水流”的實驗。這個實驗來源於“人們洗手往往開着水龍頭,大家並沒有意識到這是一種浪費”。可是在課堂中的這個體驗活動深深地打動了學生,短短20秒竟流走了大半瓶的水,約600毫升!學生震驚了,當老師連續的追問:一次洗手浪費這些,一天呢?一家呢?一個樓院?……這樣聯想式的思考,把學生的思維深化,讓學生的體驗更深入,學生的心確實被打動了,他們強烈地意識到浪費水是可怕的,這種浪費水的現象是普遍存在的,可是又不被大家注意的。於是學生自發地產生了制止浪費的想法,從而達到了教育的效果。

從這一體驗活動的修改過程中,我悟出了這樣的道理:設計體驗活動要從以下幾方面着想:

1、親歷式體驗必須在學生現實生活情境中完成,不能由教師虛設。

2、要抓住兒童常見卻被忽視的活動引導體驗,幫助學生更細緻地關注生活。

3、體驗活動中教師引導作用尤為重要,要起到點睛之用。

4、聯想式體驗要適時適度,要建立在充分的感性體驗基礎之上。

《長城和運河》教學反思 篇6

勾股定理的探索和證明藴含豐富的數學思想和研究方法,是培養學生思維品質的載體。它對數學發展具有重要作用。勾股定理是一罈陳年佳釀,品之芬芳,餘味無窮,以簡潔優美的形式,豐富深刻的內涵刻畫了自然界和諧統一關係,是數形結合的優美典範。

教學中我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以知識為載體,以培養能力為重點。為學生創設“做數學、玩數學”的教學情境,讓學生從“學會”到“會學”,從“會學”到“樂學”。

1、查資料

我讓學生課前查閲有關勾股定理資料,學生對勾股定理歷史背景有初步瞭解,學生充滿自信迎接新知識《勾股定理》學習的挑戰。

學生查得資料:世界許多科學家尋找“外星人”。1820年,德國數學家高斯提出,在西伯利亞森林伐出直角三角形空地,在空地種上麥子,以三角形三邊為邊種上三片正方形松樹林,如果有外星人路過地球附近,看到這個巨大數學圖形,便知道:這個星球上有智慧生命。我國數學家華羅庚提出:要溝通兩個不同星球的信息交往,最好利用太空飛船帶上這個圖形,併發射到太空中去。

2、講故事

畢達哥拉斯是古希臘數學家。相傳2500年前,畢達哥拉斯在朋友家做客,發現朋友家用地磚鋪成地面反映了直角三角形三邊的數量關係。

我講畢達哥拉斯故事,提出問題。學生獨立思考,提出猜想。我配合演示,使問題形象、具體。教學活動從“數小方格”開始,起點低、趣味性濃。學生在偉人故事中進行數學問題的討論和探索。平淡無奇現象中隱藏深刻道理。

3、提問題

“問題是思維的起點”,一段生動有趣的動畫,點燃學生求知慾,以景激情,以情激思,引領學生進入學習情境,學生帶着問題進課堂。

例如:一架長為10m的梯子AB斜靠在牆上,若梯子的頂端距地面的垂直距離為 8m. 如果梯子的頂端下滑 2m ,那麼它的底端是否也滑動 2m ?

儘管學生講的不完全正確,但培養了學生運用數學語言進行抽象、概括的能力,學生經歷了應用勾股定理解決問題的思考過程,學生增長了知識,學生增長了智慧。

例如:《九章算術》記載有趣問題:有一個水池,水面是邊長為10尺的正方形,在水池的中央有一根新生蘆葦,它高出水面1尺,若把這根蘆葦拉向岸邊,它的頂端恰好到達岸邊的水面,問這個水池深度和這根蘆葦長度各是多少?

我通過“著名問題”探究,讓學生了解勾股定理的古老與神奇。問題本身具有極大挑戰性,激發了學生強烈求知慾,激發了學生探究知識的願望。學生討論交流,發現用代數觀點證明幾何問題的思路。我配以演示,分散了難點,培養了學生髮散思維、探究數學問題的能力。

4、講證法

我拋磚引玉介紹趙爽弦圖,趙爽用幾何圖形截、割、拼、補證明代數恆等關係,具有嚴密性,直觀性,是中國古代以形證數、 形數統一的典範。趙爽指出:四個全等直角三角形拼成一箇中空的正方形,大正方形面積等於小正方形面積與4個三角形面積和. “趙爽弦圖”表現了我國古代人對數學的鑽研精神和聰明才智,它是我國數學的驕傲。這個圖案被選為20__年北京召開的國際數學家大會會徽。

隨後展示了美國總統證法。1876年4月1日,美國伽菲爾德在《新英格蘭教育日誌》發表勾股定理的證法。1881年,伽菲爾德就任美國總統,為了紀念他直觀、簡捷、易懂、明瞭的證明,這一證法被稱為“總統”證法。

我感覺學生是小小發明家。學生在建構知識的同時,欣賞作品享受成功的喜悦。

5、巧設計

練習設計我立足鞏固,着眼發展,兼顧差異,滿足學生渴望發展要求。練習有基礎訓練,變式訓練,會考試題,引出勾股樹,學生驚歎奇妙的數學美。課內知識向課外知識延伸,打開了學生思路,給學生提供了廣闊空間。數學教學變得生機勃勃,學生喜歡數學,熱愛數學。

我讓學生講解蒐集資料,豐富了學生背景知識,體現了自主學習方式。我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激發了學生民族自豪感和奮發向上學習精神。我讓學生欣賞豐富多彩的數學文化,展示五彩斑斕的文化背景,激發了學生的愛國熱情。

6、善總結

課堂小結是對教學內容的回顧,是對數學思想、方法的總結。我強調重點內容,注重知識體系的形成,培養了學生反思習慣。 

我還想對同學們説:

牛頓——從蘋果落地最終確立了萬有引力定律

我們——從朝夕相處的三角板發現了勾股定理

雖然兩者尚不可同日而語

但探索和發現——終有價值

也許就在身邊

也許就在眼前

還隱藏着無窮的“萬有引力定律”和“勾股定理”……

祝願同學們——

修得一個用數學思維思考世界的頭腦

練就一雙用數學視角觀察世界的眼睛

開啟新的探索——

發現平凡中的不平凡之謎……

《長城和運河》教學反思 篇7

我在教《詹天佑》時,以“自讀自悟”教學模式為主,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在教學 “勘測線路”部分時,我分三步走:

第一步、讓學生帶着明確的學習目標充分自由讀:邊讀邊用你喜歡的符號劃出這一段中最使你感動的語句,並想想這些語句為什麼使你感動?

第二步、圍繞這一學習目標組織學生進行討論:(學生:最使我感動的語句是:詹天佑經常勉勵工作人員説:“我們的工作首先要精密,……這類説法不應該出自工程人員之口。”因為這段話使我體會到詹天佑具有一絲不苟的工作精神。……)學生在寬鬆自在的氛圍中漫讀,盡情表達自己的所思所得,充分比較分析自己與別人的差異,進行自發反饋、調整補充。

第三步、通過多種形式的朗讀引導學生自主感悟。詹天佑的“語言”部分讓學生轉換角色朗讀,體會人物品質:假設你是詹天佑你會怎樣對工程技術人員説這番話?“一千個讀者讀哈姆雷特,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學生的語言告訴我:他們心目中的詹天佑或語重心長,或和藹而不失嚴肅……“行動”部分讓學生想象畫面朗讀,體會人物品質:讀了以後你彷彿看到了什麼?聽到了什麼?此時此刻你心裏是怎麼想的?“心理活動”部分讓學生假設情境朗讀,體會人物品質:這條鐵路一旦修不成就會使中國工程師失掉信心,如果修成了,就能鼓舞人民,突出詹天佑的愛國心。學生深情並茂的朗讀,使我感受到:他們對詹天佑懷着無比崇敬之情。

在教學“開鑿隧道”,“設計人字形線路”時,我採用了畫一畫,演一演的教學方法。居庸關隧道和八達嶺隧道開鑿的方法各自不同,前者採用從兩端同時向中間鑿進的辦法,後者採用中部鑿井法。這部分內容讓學生在自讀討論理解課文的基礎上用簡筆畫畫出簡單的開鑿辦法示意圖,無須多講,學生就能明白。詹天佑在修築京張鐵路工程中,最能突出表現其傑出才幹的地方,就是設計了“人字形”線路。講解時,讓學生親自進行火車在人字形線路上的運行路線的實物演示,揭示詹天佑不僅是我國的愛國工程師,而且是我國傑出的愛國工程師。

《長城和運河》教學反思 篇8

整篇文章的字裏行間流淌着大自然的美,洋溢着作者的讚美之情。在課堂教學中我着重從自主閲讀、品讀課文、閲讀整理這一塊着手。

一.自主閲讀,自讀自悟。

本文教學遵循略讀課文的原則,以學生自讀為主。學生邊讀邊想,知道了哪些天山的信息,是按照怎樣的順序寫出來的,引導學生找出有關方位變化的句子,弄清遊覽的順序和地點的轉換,瞭解作者筆下的天山之夏是怎樣一番景象,從而整體感知課文內容。

二.品讀課文,感受天山之美,文字之美。

引導學生圍繞“文中主要描寫了哪些景物,它們有什麼特點”和“哪兒寫得好,好在哪裏”進行自主研讀和反饋。學生感受到了詞彙的豐富,景物之美和修辭手法的巧妙使用。

《長城和運河》教學反思 篇9

這是學生做的第一個電學分組實驗,主要是為了鞏固對串聯電路和並聯電路的電路特徵的理解。同時培養學生連接電路的動手能力。它對學生認識串、並聯電路特點,培養學生連接電路的技能有重要作用,必須創造條件,組織學生做這個實驗,這將為今後進行電學分組實驗,打下一個良好的基礎。由於實驗所需器材比較簡單,取材也容易為了增加學生的視聽效果,結果,學生操作興趣高漲,整個課堂氣氛比較活躍。

一、為了提高實驗效果,我要求學生課前圍繞以下幾個問題進行了預習:

1、串聯電路、並聯電路連接的特點是什麼?

2、為了防止接錯,自己先擬訂一個接線順序,在接線過程中為什麼開關應是斷開的,並特別注意防止短路。

二、為了培養學生良好的點學實驗習慣,在學生動手實驗之前,我要求學生做到以下幾點:

1、把實驗桌上的器材與所做實驗的電路圖中的器材對照,檢查器材是否夠用。

2、搞清使用的電源是什麼電源,分清電源的正、負極,弄清如何接線。

3、想一想,燈座、開關應如何連接?把導線接到接線柱上,導線應沿什麼方向纏繞,旋緊螺帽時導線才不致被擠出來?

在實驗操作過程中,我要求學生接好電路後,在閉合開關前,要對照電路圖認真檢查,閉合開關後,如出現故障,應立即切斷電源,然後從電源的一個極出發,逐段檢查原因。在實驗過程中,既要強調獨立思考,又要強調分工協作,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實驗後,要求學生整理好器材。

分組實驗是培養學生操作技能和科學方法、態度、習慣的重要過程。本堂課,我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激發他們的參與熱情,給每個學生以同樣的參與機會,增強學生學習興趣和信心,讓每個學生的能力和素質都得到提高,一堂課完整地按預定計劃完成,也達到了預期目標。

三、這是學生做的第一個電學分組實驗,學生在操作過程中還存在一些不足之處:

1、對於把導線接到接線柱上,導線應沿什麼方向纏繞,旋緊螺帽時導線草不至於被擠出來,學生並沒有深刻體會,部分學生操作沒能按要求去操作,導致電路接觸不良,影響了實驗效果。

2、分學生連接好電路後,急於觀察實驗現象,沒有進行必要的檢查,就閉合了開關導致有短路現象的發生。

但是,我相信只要給學生更多的動手機會,學生的操作會更完美更美好,同時,我也會應課改的要求,日日充電,全面提升自己的綜合能力,既要注意各種單項素質的訓練和提高,有要着重於整體的效應,使各種能力相互促進,這樣,教學過程會煥發出更強的生命力。

《長城和運河》教學反思 篇10

《孫權勸學》是我在文南中學上的一堂交流研討課,也是一堂常規教學課,我採用傳統的教學方式。

為了備好這節課,我除了認真鑽研教材、教學指導用書,還積極瞭解所要授課班級的學情,從而制定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精心設計教學過程。

這是一篇故事性很強的文言文,詞句方面的障礙少,適合學生自主學習,培養閲讀淺易文言文的能力。於是,我將“揣摩文中人物對話描寫,品味用對話來刻畫人物的表達效果”作為本課的教學重難點,根據文言文的教學需要,採用誦讀和探究發現法展開教學,讓朗讀貫穿整個課堂。具體教學流程如下:

導入新課,檢查預習——自主質疑,讀懂文意——品讀語言,分析人物——誦讀課文,反思領悟。

反思這一節課,從施教過程看,有成功之處,也有不足處。

成功之處:

1、檢查預習情況包括對作者等有關文學常識的瞭解,難字的讀寫,落實基礎;

2、“自主質疑,讀懂文意”能夠給足時間學生自由朗讀,讀課文註釋,同桌互相翻譯,並將不理解的詞句標上記號,我 注意到所有學生都能認真讀書、互譯。

3、利用小黑板事先寫出文中重點、難句,在學生質疑之後檢查落實句子翻譯,並教學生小結翻譯方法。

不足之處:

1、在“自主質疑”環節,讓學生自己提出不懂的字詞,原本擔心會不會有學生質疑,出乎意料的是就這篇簡短的文章的字詞理解這一點,學生連連舉手竟提出不少問題,所以這一環節花了很多時間。

2、在檢查句子翻譯的環節,由於擔心學生不懂翻譯,教師反覆講解,耗費時間,可以説是課堂的教學語言不夠簡潔。 

3、由於在上一個環節花去至少22分鐘的時間,所以以致於在“品味語言”這一重點環節,上得不夠從容。總擔心時間不夠,來不及給學生背誦。所以在引導學生揣摩人物的語氣,品析人物的性格時,給學生“品”的時間不夠,所以學生對於孫權、呂蒙、魯肅這幾個不同人物對話的情味體會得不夠深刻。

受益之處:

通過文南中學老師及教研室領導的點評,我對於文言文的課堂教學又有新的啟發:

1、授課時教師要滿懷激情。文言文教學注重朗讀,最好教師能夠聲情並茂的朗讀。

2、 對於文言文字詞的掌握、句子的翻譯,要讓學生在活動中完成,集中訓練,落實知識點。

3、不管文言文的篇幅長短,都應尋找教學的突破點,如本文“魯肅和呂蒙的對話”就是突破點。

孫權勸學的教學反思範文三

《孫權勸學》是一篇精短的文言故事,全文只有一百餘字,但人物形象生動傳神、呼之欲出,在敍事方面,全文只寫了孫權勸學和魯肅“與蒙論議”兩個片段,即先交代事情的起因,緊接着就寫出結果,而不寫呂蒙如何好學、他的才略是如何長進的。在人物描寫方面,注重以對話表現人物,對話言簡意豐,生動傳神,富有情味。

教學中,我採用自主 合作 探究的學習,促使學生養成自主讀書的學習習慣,學生藉助註釋和詞句理解基本內容,教師只激發,點撥。讓他們自己去發現問題,探究問題,解決問題。在讀的訓練中,我以讀思結合的閲讀原則:初讀──速讀──競讀──研讀──背誦,自學效果很好,大部分學生能當堂背誦全文,提高了學生文言閲讀能力。

同時,我還注重文言文拓展訓練,因為課堂學習畢竟閲讀的範圍小,我有針對性地開展了文言文的拓展訓練《指鹿為馬》、,《哀溺》等閲讀練習,使閲讀過程中的諸多收穫得以鞏固與積累。

《長城和運河》教學反思 篇11

相反是一個有趣的概念,在孩子的心中,也逐漸產生了比較的意識,如運動時,孩子會説“我跑得快,某某跑得慢”,排隊時,孩子會説“我排在某某前面,他在後面”,當老師説“多吃飯長得高、力氣大”,孩子們會馬上説“不吃飯長得矮、力氣小”,諸如此類的言語時常會出現在孩子的生活中。而繪本《棒棒天使》正是一個描述相反的有趣故事,它藉助外表完全不一樣的棒棒天使與胖胖天使,以及他們之間發生的相反的事,引領孩子進入精彩的相反詞的世界,幫助孩子理解相反的概念,感受相反的幽默。我們選擇這一內容進行教學,旨在將幼兒的生活經驗藉助故事進行梳理提升,轉化為知識經驗,同時激起孩子對故事的關注,產生閲讀的興趣。

在本次活動中,我對自己的語言經過了多次設計。包括每個環節的過渡語言和整個課堂的常規管理,都用反義詞並加上動作表達出來,孩子顯得很有興趣。然後就是對孩子的評價語言豐富多樣並且具有針對性,讓孩子瞭解語言豐富性的同時激發了孩子的表達慾望。

在觀察繪本時,我精心設計每一幅畫面的提問和追問的要求。對於幼兒觀察圖畫的敏感性具有一定的挑戰。幼兒看後能根據圖意表述清楚,甚至和老師一起互動講故事。

《長城和運河》教學反思 篇12

蘇教版國小語文教材根據母語的習得規律,認定學習語言是主體能動地把在語言內化為自己語言的過程。語文課上的語言學習,則是教師指導學生通過讀書活動內化課文語言,同時接受課文的思想感情和文化薰陶的過程,語文教學強調主體因素,重視整合效應,明確提出以培養語感為核心,以指導讀書活動為“經”,以字詞的訓練為“緯”來構建語文教學的整體框架,堅持“重感悟、重積累、重遷移”的基本教學策略。教完古詩《登鸛雀樓》後,對此我有了更深刻的體會。

一、學情調查,面向全體,因材施教

現代教學的一個重要觀點就是承認差異,尊重差異,教學不但要掌握全體學生髮展的共同特點,而且要熟悉學生髮展中的個別差異,因材施教,才能促進全體學生的發展,擴大發展的局面。教學是師生間的教和學的雙向活動,教師的教學對象是學生,因此對學生的學情要有充分地瞭解,在教學過程中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1、對學生知識背景的調查

二年級的學生已經有了一定的語言積累,他們對於古詩《登鸛雀樓》已很熟悉,有部分學生在課前已經能讀、能背了。但“古詩”這種語言材料是一種結晶體,藴藏着很深的智慧和哲理。通過調查發現,他們所謂的能背,僅僅是一種機械記憶,有些學生連詩中的一些字還不認識,字音讀不準,字形不清楚,對於詩意及藴含的道理還不明白。所以,在教學中我根據學生這方面的學情,結合低年級語文教學大綱的要求,進一步提出了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即在理解字意和詩句的基礎上,讀好、背好這首詩,體會古詩所藴含的道理。

2、對學生能力經驗的調查

二年級的學生通過以往的學習,已經積累了一定的學習方法,已經具備了一定的能力。因此,在教學中,我充分體現以學生為主體,讓他們運用已有的讀新課文的方法來初讀古詩,即先自由讀課文後面的生字,再自由讀課文,然後同桌互讀互查,讓會讀的小朋友幫一幫暫時不會讀的小朋友,讀準字音,讀通句子。從而進一步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和在學習中互相合作的精神。另外,教學要面向全體。在檢查自讀情況時,先檢查生字,再由生字連詞,對於學生易讀錯的字詞我進行重點指導、糾正,如:“登”“層”是後鼻音,“鸛”是三拼音,“樓”的發音要到位等等,真正把字詞教學落在實處。

3、對學生需求的調查

低年級學生年齡小,好動、愛玩,他們能説的喜歡自己説。根據他們的心理特徵,我在教學中是這樣設計的。首先,在課前的學情調查時,設問:“誰願意做代表為大家背一背這首詩?”就有學生主動站起來背古詩了。其次,在寫字這個塊面中,我利用遊戲形式即“看誰找的對”來指導學生寫字,寓教於樂,充分調動學生利用多種感官,動手動口動腦去學習生字。教學“入”字時,與“人”比較。這是個形近字,先讓學生討論交流,一起説説“入”和“人”的不同之處,再以順口溜的形式幫助學生強化記憶:“看看有點像,比比不一樣,就差一點點,錯了就變樣,寫時要注意,仔細想一想”。學生的興趣較高,覺得很有趣。在教學“欲”字時,通過動畫演示,讓學生自己去發現問題,並通過自己的觀察、學習去解決問題,學生嚐到了成功的喜悦。二、尋文明像,入境悟情,積累遷移

“明像”才能“入境”;“入境”便可“悟情”。我國著名思維科學家張光鑑教授説:“要想引導學生進入課文情境,必須緊 密地聯繫學生的學習和生活實際,充分調動學生的已有的經驗和頭腦中貯存的相關信息模塊,作為感悟課文內容的前提準備和敲擊妙悟的”打火石。

低年級學生形象思維占主導地位,如何才能使抽象概括的文字所代表的客觀事物的圖像在學生腦海中留下明晰的印象呢?在教學中,我通過以下幾點來落實。

1、充分利用媒體來活用課文插圖,入境悟情

課文插圖能夠幫助學生明像入境,在教學中我充分利用多媒體創設情境,讓動態的圖與靜態的文結合起來,讓學生身臨其境,真切感知那種美好的情境。如學習“白日依山盡”時,我通過媒體直接演示,讓學生形象感知到傍晚夕陽慢慢落山的美麗景色。學習“黃河入海流”時,利用媒體向學生展示生活中較難觀察到的黃河奔騰入海的壯觀景象,圖、文、聲立體輸出,吸引學生的注意力,通過反覆朗讀體會,使文字所代表的客觀事物的圖像,在學生腦海裏越來越明晰,從而真切感受到黃河水流進大海的那種磅礴氣勢,這樣感悟內化,有感情地朗讀便水到渠成了。

2、充分調動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積累運用

語文教學注重語言的積累,更要注重幫助學生學會運用語言。在學習第一行詩句時,我充分運用他們已學過的課文《夕陽真美》中的相關語句,來幫助學生進一步入境悟情,教學效果顯著。此外,在本節課中,我也注意豐富學生語言的積累和運用。根據教學內容教給學生一個詞“登高望遠”,並結合學生悟出的道理,來指導學生運用詩中的句子來鼓勵別人取得更大的進步。

3、聯繫學生的生活實際,體情悟道

體會古詩所藴含的道理是本節課的一個難點,在教學中我先指導學生觀察插圖,引導學生進入角色、換位思考,設身處地。接着,按學生的意願演示“詩人登樓圖”,形象感知詩人站得越高,看得越遠,再由課文《小松樹和大松樹》中小松樹長在山上能看到很遠很遠的地方的知識經驗,讓學生暢談自己站在高處能看到很遠很遠的地方的經歷。學生積極性頗高,從而感悟出古詩所藴含的“站得高,看得遠”的道理,知道了要想取得更大的進步,還要不斷努力。這樣,通過學生自身的探索、體驗,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已突破了這個難點。

以上幾點是我執教後的不成熟的想法,我反思之後,在這節課中還存在許多的不足:比如,我這節課主要是從學生的學情出發來組織教學的,但由於自己的教學經驗還不夠豐富,總擔心放開了會收不攏,所以在體現學生學情這方面做得還不夠,對學生的學情預測得不夠準確,起點稍低了點,沒有充分體現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另外,由於還不夠老練,在評價學生時,原先設計好的恰當的評價語言被一些蒼白無力的評價語言所替代,使學生未能真正體驗到那份成功感和愉悦感。還有,對多媒體的操作還不夠熟練。一是“黃河入海流”的畫面本應圖、文、聲立體輸出,結果“黃河水”只聞其聲,不見其景,當時我只能隨機應變,運用音樂創設的情境來調動學生的情感,讓學生去描述,彷彿看到的情景及自身的感受。二是在學生寫字時我是配的優美典雅的古箏樂,結果課件並未播放。

不過,不管是得還是失,對我來説都是一種收穫。通過討論、試教,我在原有的基礎上也有了一定的提高,這説明凡事都在發展,我也會不斷鼓勵自己,用取得的收穫增強自己的信心,用發現的不足作為自己對教學探索的動力。我要將它作為一個新的起點,不斷鑽研,不斷改進,更上一層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