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九範文幫

位置:首頁 > 書信 > 檢討書

師説教學反思(通用17篇)

檢討書5.71K

師説教學反思 篇1

《師説》是個傳統篇目,也是韓愈散文中一篇重要的論説文,文章論述了從事學習的必要性和原則,批判了當時社會上“恥學於師”的陋習,表現出非凡的勇氣和鬥爭精神。

師説教學反思(通用17篇)

文章不長,按照學生的理解程度和一般的講課進程,利用三個課時完成教學任務。面對這樣一篇文章,在新課標的要求下,怎樣把老的文言文教學傳統傳承,即對字詞方面的掌握和要求,又怎樣把新課標要求的方式加以體現,成為了我面前的一道難題。

在經過反覆的推敲和教學試驗後,我的第一課時教法仍然比較傳統,1、 先由本學期接觸過的“論”文體引出“説”並講述這類文體的特點。2、再由“説”引出文章標題《師説》,3、解題,留下“本文是解説關於老師的道理的嗎”的懸念,引起學生的閲讀興趣。3、讓學生閲讀註釋(1),瞭解作家生平,要求將重點信息記熟。4、教師範讀課文。5、利用幻燈片檢查實、虛詞,古今異義詞,通假字,特殊句式的掌握情況。6、讓學生回顧開頭留下的懸念,帶着問題朗讀課文,進行整體感知。

課堂的大部分時間安排學生活動,體現了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思想。同時,在各個活動過程中給不同程度的學生制定不同的目標和任務,使每個層次的學生在同一個時間段裏有不同的收穫。

從課堂回答問題的情況看,學生對文言實、虛詞,通假字,古今異義詞,特殊句式的掌握比較好。

第二三課時我用了一種傳統文言文很少使用的教學方法,我決定從文章的最後一段入手,引出李蟠的“不拘於時”和“能行古道”,然後再牽動文章的其他段落,這樣文章的教學實際上就變成4-1-2-3的順序,這樣的安排既可以讓同學們拿到一篇完全陌生的文言文有話可講,又打破了傳統的文言文教學按部就班的模式,然後通過問題引導學生去仔細研讀文章的第一、二、三段,用問題的串聯貫穿整個文言文的教學,如讓學生理清第一段的寫作思路。教師根據論點—教師的職責(正面)---教師的重要性(反面)---擇師的態度---擇師的標準這一思路指導學習。並讓同學們在朗讀中把一個一個問題很自然的滲透,最後再由古人的從師之道和社會風氣,拓展和延伸到同學們自己的學習生活中去,通過4人小組進行討論,讓同學們侃侃而談。

但是在具體操作過程當時,並不像課堂預設的那樣順利。文章行到“‘古道’在文章中哪裏具體體現?”的時候,同學們的回答並不象想象的那樣有規律,同學們很容易可以找到第一和第三自然段的相關內容,可是第二自然段的“巫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卻很難找到,因為同學們還沒有完全理解這篇文章。

課堂的大部分時間安排學生回答問題,體現了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思想。從課堂回答問題的情況看,學生對基本字詞和文章結構的掌握比較好。另外在拓展延伸的討論方面,同學們也能很積極的談通過學習《師説》這篇文章後受到的啟示。這樣的安排擺脱文言文教學沉悶的氣氛和教師從頭至尾灌輸的弊端,也可算是一種新的突破和嘗試。

由於過分強調課文內容的理解學習,把對課文嚴密結構的分析放到次一等的位置,使學生在這個問題上的思維密度降低。即便有論證方法和邏輯思路的講述,也僅僅是為理解文意服務,並沒有遷就到文學欣賞的高度,在提升學生的品位方面有欠缺。而且,講課時過分依賴事先的設計和講究各個環節的無縫連接,安排學生進行課堂討論的時間少,使他們沒有機會對課文內容和觀點質疑求異,在以後的課程中我還要加以改進。

師説教學反思 篇2

《師説》是中學語文的傳統篇目,也是韓愈散文中一篇重要的論説文,文章論述了從事學習的必要性和原則,批判了當時社會上“恥學於師”的陋習,表現出非凡的勇氣和鬥爭精神。文章不長,按照學生的理解程度和一般的講課進程,利用兩個課時完全可以完成教學任務。

傳統教法中文言文課堂教學其主要課程內容有二:一是古漢語知識系統;二是以作者簡介、時代背景、篇章結構、寫作特點、主題思想串聯的五段式教學模式因此這一篇傳統文言名篇的教案基本上都是以“論證結構層次的梳理”“論證方法”“中心論點分論點”等等組成。但我們的傳統散文尤其是《師説》中的精華部分難道是那些所謂論證方法、中心論點、分論點麼?我覺得不是。平心而淪,當我重新再看這篇《師説》時,印在我心靈深處的是那些即使在今天看來依然不過時的精闢名言。所以在教授這一篇時,我將所謂 “論證結構、中心論點、分論點”放到了一邊,而帶領我的學生從生活中去尋找那些閃爍在中國人身邊的名言警句。於是我在課堂中引入了我最近的一些感悟。

案例一:這一段時間,我負責將學校老師的德育論文彙編成冊,在編錄的過程中,我發現引用率最高的名言即是本課的名句“師者,傳道受業解惑也”。

案例二:在講授《過秦論》時,我犯了一個錯誤講到陳涉“甕牖繩樞之子”我當時由於一個思維慣性將“甕”字的用法講成了名詞作狀語,課下一個同學來問時,我才反應過來應該是名詞做動詞,所以老師也不是什麼聖人,只不過是“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罷了。

案例三:辦公室一幫老師突然有一天説到一句話“獨樂樂不如眾樂樂dú lè lè bù rú zhòng lè lè”這時就有另一個老師説這句話不應該讀成“dú yuè lè bù rú zhòng yuè lè”麼?於是爆發一場爭論,最後拿給所謂的權威——語文老師來判斷,但語文老師們的觀點也是對半分,最後還是上百度查詢了一下,確定其讀成dú yuè lè bù rú zhòng yuè lè。所以,無論是什麼人,在什麼時候都會有不明白的地方,這就是“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

從這些鮮活的案例出發,學生會發現,文言文其實離我們的生活不遠,在學習時也能調動起積極性,當然這樣的課堂需要老師有着較強的課堂掌控力,有極富感染力的教學語言,這正是我缺乏的,所以在7班上這一課時,學生的參與度並不高。

課後我又進行了思考,那些案例都是發生在我身邊的事,是不是也可以引導學生講講他們的故事,談談他們對這些名句的看法,畢竟教這一課的目的就是讓他們感受中國傳統散文的魅力。

師説教學反思 篇3

一、 教學設計

《師説》是個傳統篇目,也是韓愈散文中一篇重要的論説文,文章論述了從事學習的必要性和原則,批判了當時社會上“恥學於師”的陋習,表現出非凡的勇氣和鬥爭精神。

文章不長,按照學生的理解程度和一般的講課進程,利用兩個課時完全可以完成教學任務。但考慮到本文需要背誦,而高一學生課程較多,又面臨歷史、地理、計算機的會考,課外幾乎騰不出時間來背誦。所以,為了減輕學生負擔,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我決定多加一課時,把背誦的任務揉合到課堂教學過程中。課外不再留任何作業。

為此,我對《師説》的教學過程作了這樣的設計。

第一課時:1、 先由本學期接觸過的“論”“序”“辭”“賦”“疏”“傳”等文體引出“説”並講述這類文體的特點。2、再由“説”引出文章標題《師説》,3、解題,留下“本文是解説關於老師的道理的嗎”的懸念,引起學生的閲讀興趣。3、讓學生閲讀註釋(1),瞭解作家生平,要求將重點信息記熟。4、要求學生合上書本,老師打出關於作者韓愈的幻燈片,指名讓平時語文學習最吃力的同學進行信息復位。用以當堂記住作家知識。5、教師範讀課文。6、讓學生回顧開頭留下的懸念,帶着問題朗讀課文,進行整體感知。7、提問:整體感知之後,大家發現本文哪一段與解説“師”的道理關係不大?引出第四段。8、提問:第四段起什麼作用?讓學生對照註釋翻譯第四段。9、提問:作者的寫作目的何在?10、在回答過程中講清重點實、虛詞、特殊句式。11、通過“不拘於時”簡述寫作背景,破解解題時留下的懸念。12、理清該段思路,背誦全段。13、過渡到第一段,讓學生對照註釋翻譯第一段,若有疑難,請教各小組長,小組長有問題問老師。13、利用幻燈片檢查實、虛詞,古今異義詞,通假字,特殊句式的掌握情況。14、讓學生理清第一段的寫作思路。15、教師根據論點—教師的職責(正面)---教師的重要性(反面)---擇師的態度---擇師的標準這一思路指導背誦。16連貫背誦全段。

第二課時:1、齊讀第二自然段。2、讓學生藉助註釋用現代漢語語言讀一遍(即口頭翻譯)。若有疑難,請教各小組長,小組長有問題問老師。3、教師利用幻燈片檢查文言實、虛詞,特殊句式,通假字的掌握情況。4、完成海淀版練習冊104頁的第八題,全面瞭解本段的論證思路和論證方法並體味這種思路和方法的好處。5、藉助此表指導背誦。6、連貫背誦全段。7、默寫全段。

第三課時:1、齊讀第三自然段。2、讓學生藉助註釋用現代漢語語言讀一遍(即口頭翻譯)。若有疑難,請教各小組長,小組長有問題問老師。3、教師利用幻燈片檢查文言實、虛詞,特殊句式的掌握情況。4、讓學生歸納總結論證方法並體味這種方法的好處。5、指導背誦。6、理全文思路,背誦全文。7、處理課後習題和海淀版練習冊。

二、 教學效果

當初設計的從文本出發,讓學生從原文中摘取背景信息並通過這些信息揣摩文章主旨的目的基本達到。同時也順利實現了在課上完成背誦、處理完作業的預想。課堂的大部分時間安排學生活動,體現了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思想。同時,在各個活動過程中給不同程度的學生制定不同的目標和任務,使每個層次的學生在同一個時間段裏有不同的收穫,解決了“優生吃不飽,潛能生消化不了”的問題。

從課堂回答問題的情況看,學生對文言實、虛詞,通假字,古今異義詞,特殊句式的掌握比較好。第二天提問的結果也表明,同學們都掌握了本文的文學常識。課程結束以後,百分之八十的同學能夠背誦全文並默寫。説明大家對本文的邏輯思路有一個整體的把握。另外,教學處在第一課時結束以後對學生做了一個問卷調查,結果表明:絕大多數同學對本課內容感興趣並有較大收穫。

三、 教學反思

面對《師説》這樣一篇具有深厚文化內涵的老課文,我的教法仍然比較傳統,沒有深入開掘其藴含的文化特色和時代精神。 同時, 由於過分強調背誦的當堂落實,把對課文嚴密結構的分析放到次一等的位置,使學生在這個問題上的思維密度降低。即便有論證方法和邏輯思路的講述,也僅僅是為背誦服務,並沒有遷就到文學欣賞的高度,在提升學生的品位方面有欠缺。而且,講課時過分依賴事先的設計和講究各個環節的無縫連接,沒有安排學生進行課堂討論,使他們沒有機會對課文內容和觀點質疑求異,後來有位同學在寫《師説》讀後感時曾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我認為,“國小而大遺”不是“小的方面倒要學習,大的方面反而放棄不學”的意思,而應該理解為:“小孩讓他學習,大人反倒不學習”,這樣,上下文的意思就貫通了。姑且不論他的理解正確與否,單就這種深入思考,獨抒己見的鑽研精神而言,是應該成為大家的榜樣的。如果我當時提供給他一個展示的機會,相信對課文內容的深入理解,對探索氛圍的創設乃至對求索精神的弘揚都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師説教學反思 篇4

波利亞説過:學習任何知識的最佳途徑是由自己去發現的。因為這種發現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內在的規律、性質和聯繫。

《撈鐵牛》講的是宋代和尚懷丙利用水的浮力打撈陷在河底淤泥裏的鐵牛的事,反映了我國古代的科學技術成就和勞動人民的聰明智慧。教學的重點是引導學生真正瞭解懷丙是怎樣把鐵牛打撈出來的,從而感悟到古代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那該怎樣來突破這一課的重點和難點呢?如果把撈鐵牛所做的準備工作和打撈過程告訴學生,我想學生不一定理解,不一定會有深刻的印象。於是我就讓學生走進文本,自己去發現,讓他們帶着“撈鐵牛做了什麼準備工作”這個問題去自己閲讀文本,自己去文本中找關鍵詞,自己去理解概括,甚至可以一邊讀一邊演示。學生積極性很高,有些同桌還開展合作學習,一人講述一人演示,在彙報交流環節時,學生講得非常好,很多學生還能脱離書本把撈鐵牛所做的準備工作講得清清楚楚,因為他們已經走進了文本,還消化了文本,內化成了知識,甚至還有個別語言表達能力強的孩子還能一邊講述一邊演示。我想:這比我直接交給他們現成的知識要好的多。學生通過自己的發現與理解得到的知識是最難忘的。接下來我也讓學生自己自學4-6自然段,瞭解打撈的過程,最讓我感動的地方是學生竟然用三個字概括出了整個打撈過程:鏟—劃—拖,我想:學生能用這麼精煉的詞語概括出來。打撈的過程應該已經在他們的頭腦中放過無數次電影了。

引導學生走近文本,讓生大膽地走進文本,這也許就是教師的一種解放,真正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這也是課堂教學有效性的真正體現吧!

師説教學反思 篇5

這篇課文,我首先以“破案子”導入,充分激起學生的興趣。讓學生做一回警察,當一回偵查官,在破案子的過程中,學生已經對“認真觀察,仔細分析”這一點有了初步的認識,隨後,引出今天的課題——-“找駱駝”,和一個老人去幫一個商人尋找一隻駱駝。

簡單的字詞教學後,進入文章的品讀過程。和學生的一段對話引出故事的起因——-商人的駱駝丟了很着急。這段對話重點在於朗讀指導。商人的着急,老人的穩重,不緊不慢等等情感的表現。隨後,我以一個問題引出老人的發現————“老人沒有見過駱駝這麼會知道駱駝的去向呢?”學生思考交流。黑板出示相關句子“老人看見什麼了”“老人知道什麼了”。

在熟悉老人的觀察和發現後,用“因為...所以”和“之所以.....是因為”兩種句式進行轉換,如:因為老人看見了路上有駱駝的腳印,右邊深,左邊淺,所以老人知道駱駝的左腳有點跛;之所以老人知道駱駝的左腳有點跛,是因為老人看見駱駝的腳印,右邊深,左邊淺。再進行句式的轉化過程中,學生已經充分熟悉了駱駝的特點,也感受到了,老人“觀察——思考——發現”的過程。

在此次教學中,我也發現了幾點不足,如:導課的過程,語言過於繁瑣,沒能抓住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在指導“因為...所以”“之所以...是因為”的句式轉換過程中,學生在一開始沒能很好的進入這個狀態,難度太大,可以以簡單的生活中的句子進行鋪墊,從而使學生對這種句式有更清楚的認識。

師説教學反思 篇6

今天第一節課,我和孩子們一起走進了《三亞落日》,簡單反思如下:

一、教學環節簡單

1、導入課題部分,我採用了“愛老師,更愛語文”的理念,出示了中國地圖,語文帶領我們穿越時空,瞭解了“盧溝橋事變”走過了《煙台的海》,浙江“金華的雙龍洞”,今天,我們去南海明珠——海南,飽覽《三亞落日》板書課題,提醒大家注意“落”的結構,齊讀課題。

2、學習課文部分,我按照自己的“閲讀四部曲”:一讀,生字詞;二讀,結構脈絡;三讀,理解感悟;四讀,領悟寫法。

一讀,生字詞。

學生速讀課文,看看自己預習時做的標記,友情提示:字音容易讀錯的;出示本課的多音字,知其所以然;友情提示:字形容易出錯的地方;聽寫生字,學生對照課本,交流出現問題的字。

二讀,結構脈絡。

瀏覽課文,説説每段寫什麼,是採用哪種方法來説的。第一段學生採用摘句法,第二段,第三四段採用概括法,第五段總結全文。板書:真有詩意 熱帶風情 落日美景 讚歎落日 學生交流完,我順勢利導本文結構特點:開門見山,首尾照應。

三讀,品讀理解。

出示中心句,導入第一自然段,讓學生觀察兩句話的關係,引用關聯詞連接。抓住“美妙絕倫”引出三四自然段落日美景的欣賞。 出示課件:三亞落日一會兒像,一會兒像,一會兒像。提示學生,速讀三四自然段,搜索信息。交流完後,進一步提示學生“默讀便於思索”,通過默讀,找出寫“快樂孩童”的句子,用括號標出來,寫“大紅燈籠”的用直線畫出來,寫“跳水員”的用曲線標出來。根據學生的交流,來品味句子,抓關鍵詞體會。交流像“快樂孩童”時學生抓住了“瀟瀟灑灑”來説的感受,我順勢讓學生通過肢體來感受“它歪着紅撲撲的臉蛋,毫無倦態,瀟瀟灑灑地從身上抖落下赤朱丹彤,在大海上濺出無數奪目的亮點。”交流“大紅燈籠”時,我出示句子對比,體會作者運用比喻的寫法,使句子更生動,學生談到了色彩、形狀比第一句更形象。交流“像跳水員”時,我讓學生聯繫到我國的跳水員傑出的表現“以輕快、敏捷的彈跳,再以一個悄然無聲、水波不驚的優美姿勢入了水”,來感受夕陽變化的絕妙。然後讓學生美美的品讀三四段。過渡到第二段的學習,品味作者抓事物的特點寫景。

四讀,領悟寫法。

運用比喻、擬人的手法,把事物寫得生動有趣,是本篇課文最大的寫作特點,也是我們這節課學習的重點,這是今天老師交給你們的金鑰匙。

3、拓展積累美句。

(1)這麼美的詞句,我們要積累起來,“朗讀便於記憶”把你認為最美的句子或詞,記在腦中。

(2)學以致用。“學了就用處處行,光學不用等於零”,生活中,有時會看到這樣的美景,請你為其配上美文。出示課件,夕陽(日出)的圖片,學生交流。提示學生,不僅可以本課所學的句子、詞,還可以發揮自己的才能,有創意的去説。

4、總結作業。

出示課件:第一段話,到底三亞的落日是不是比日出不遜色,請大家回去讀巴金的《海上日出》。

二、學法引導,寫法指導。

這是我和學生們的常態課,沒有任何的渲染,平日的課堂教學,我很注重方法的引導。首先是學法的引導。從字詞讀音方面,我教給學生“悄”讀音選擇,讓他們知道學習知識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字詞的理解除了可以採用聯繫上下文外,理解詞中的重點字就可以理解整個詞。概括段意,可以用摘句法等等。

寫作方法也貫穿在學習課文始終,我都貫穿寫作方法的指導。從開始的結構,到後來的抓特徵寫事物,甚至這堂課的重點,體會作者如何把事物寫生動具體有趣。最後設計“學以致用”環節,就是為了實現語文的“工具性”,讓學生能聯繫生活實際活用學過的知識。

三、我的遺憾

整堂課,學生啟而不發,導致課堂死氣沉沉,沒有從內心深處感悟到三亞落日的美妙絕倫。這跟我駕馭課堂的能力有關。所以説,課設計的再精彩,老師上得再生動,課堂的主人沒有調動起來,那就是失敗的。

師説教學反思 篇7

按照教研組的工作安排,每位老師在本備課組內上一節教研課,並從中推選出一位老師代表本備課組參加學校一年一度的“校優質課大賽”。作為備課組的一員,今天我執教了人教版四年級上冊的《乘法估算》。反思整個教學過程,有種“讓人歡喜讓人憂”的感覺。

縱觀這部分知識,教材的編寫意圖是:(1)通過讓學生估算需要準備多少錢購票的具體問題,教學乘法估算。使學生進一步體會:生活中許多問題的解決需要用估算;根據要解決的具體問題選擇適當的估算方法,使估算的結果符合問題實際又接近準確值,使估算的過程儘可能簡便。(2)引導學生在交流、對比中掌握估算的基本方法。並明確估算基本方法的內涵就是:接近準確值(符合實際);計算方便(將兩個因數看成整十、整百或幾百幾十的數)。而《數學課程標準》對於第二學段的估算也明確要求:在解決具體問題過程中,能選擇合適的估算方法,養成估算的習慣。它的着眼點在“結合實際情況,選擇合適的估算方法”。

給予以上觀點我在設計教學時選取了學生現實生活中的素材,通過去北京奧林匹克公園參觀奧運會比賽場館買票一事,在教學中注重讓學生自主提出問題和解決方案,讓解決方案在學生與學生、學生與老師之間交流碰撞中明晰,通過“為什麼要這樣估?”“你認為哪種方案更合適?”“哪種方案更合理,更符 合實際?”等問題,讓學生逐漸建構起估算的方法。學會遇到問題要在理解問題的基礎上,確定策略,進而解決問題這一思考方法。為了讓孩子們感覺不到數學課中練習的枯燥,乏味,我將練習置於遊戲的情境當中,通過設置“幸運闖關”遊戲調動了他們的學習熱情,也讓學生積極投入到鞏固練習的環節當中,體驗數學學習的快樂。

美中不足的是:課始讓孩子們猜老師的年齡,給出他們一個猜測的的範圍“大約30歲了”,結果有一個學生猜到了24歲,我沒有進一步去追問“24歲是不是符合老師給定的這樣範圍呢?”,也沒有引導學生明白估算的功能——確定數的取值範圍,就直接進入了新課的探究,沒有讓預設的情境導入發揮最大化。再者,課的開始缺少估算方面的知識鋪墊,過高的估計了孩子們的知識基礎和能力,所以在讀懂學生方面是我應該繼續努力的地方。

課中估算時,大多數學生都採是用四捨五入法求近似數進行估算。⑴把49看成50,104看成100,50×100=5000(元),應該準備5000元。也有學生運用進一法估算的,出現兩種估算策略⑵把49看成50,104看成110,50×110=5500元,應該準備5500元。⑶也許是受筆算乘法訓練的影響,個別學生採用了直接用筆算出結果——準確值。實際上,求近似數的方法,還有進一法,去尾法等,估算時,也經常根據具體情況,用不同的求近似數的方法進行估算。在學生基本上都用第⑴種估算時,出現了認知上的矛盾:估算的結果與實際的準確值相比怎麼不夠呢?學生自發討論起為什麼會發生這種現象,從而明白了估算和精確值計算之間是有誤差的。今天我們所學的乘法估算就是根據實際情況來選擇最合適的估算方法解決問題。所以,以後我們再遇到準備錢的時候,什麼時候應估大些,什麼時候應估小些,應視實際情況而定,不一定要採用四捨五入來取進似數。“帶多少錢合適?”這一問題,又把學生引入採用什麼估算策略解決問題的探索中,這時就有了⑵策略的精彩生成。 在這一點上我覺得處理的還不夠到位。使隨後的練習也產生因不明白估算的策略而發生的 “連鎖”錯誤。

由於在練習時耽誤了太多的時間,導致課尾的教學總結草草收場。把握課堂教學節奏,進行有效教學也將是我以後努力研究和實踐的方向。

在教學我也發現學生在表達自己的計算思想和解題思路時所用的語言不夠精練和明確,因此,培養學生的數學語言表達能力,促進學生數學素養的提升將是我以後要重點思考和研究的課題

數學的價值,就是讓學生學會運用數學的思維方式去觀察、分析現實生活中的有關現象,去解決日常生活和其它學科學習中的有關問題,並建立良好的進一步學習的情感,我也將在今後的數學教學中努力實踐這一理念。

師説教學反思 篇8

一、立足教材,借用文本習得語言

古人有“感言、會意、得意忘言”之説,説的是人們閲讀一篇文章,首先感受到的是文章的語言,進而理解它的含義,最後人們往往記住了這篇文章寫的意思,卻忘記了文章具體的語言文學。這是閲讀的規律,但我們的語文課則不然,我們不僅要讓學生“得意”,更要讓學生“得言”。學生的語言如何習得,運用課文的語言來表達是條捷徑,我的這堂課儘量讓學生多説,潛移默化中習得這種語言。

感情朗讀,使得書面語言不僅能形成立體形象,而且能轉化為表情達意的有聲語言,使文章的內在情趣和學生的自身情趣相得益彰。課堂上我用多種形式的讀來豐富學生語言的積累,個人讀、齊讀、小組讀、表演讀。課伊始,我讓學生帶着自豪之情反覆朗讀課題,讓學生逐漸走進課文,走進作者的世界,為學習本課奠定情感基調。用多媒體欣賞3-4小節的課文朗讀後,我讓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積累暢談所見到的沙漠,當學生朗讀課文時一幅幅廣袤無邊而又荒涼的沙漠圖出現在學生眼前。隨後用“小駱駝明白了________”説一句話,待大家把句子説完時,文本的意思也就基本掌握了。整堂課最後,我又深入挖掘課文中的言語實踐點,用“我自豪,我是一匹駱駝……”説上一句話,再遷引到學生身上,用“我感到自豪的是……”的句式説自己感到自豪的地方。有的同學情不自禁地説:“我感到自豪的是在今天這堂課上我得到劉老師的多次表揚。”這時,學生與文本的對話“活”了起來,“火”了起來。一個個眉飛色舞,歡聲笑語,清真意切。這一對話使“潛在文本”轉化為“現實文本”,在潛移默化中達到育人的效果。

二、彰顯生命,巧設平台創造語言。

“給學生多大的舞台,他就能跳出多美的舞蹈。”課堂是什麼?課堂是激情燃燒的動感地帶,是他們求知、創造、展示自我、體驗成功的平台,是學生健康成長的地方。學生的潛力是無限的,關鍵在於教師是否給了學生足夠大的平台。

這堂課上,我利用課文空白點,建構了一個續寫故事的平台,它既巧妙地把書本語言的內化這一語文教學的重要任務“悄悄地”落實在其中,又把課文的表達技巧“默默地”遷移,變為學生自己的表達技巧,這對學生來説是一個挑戰。這堂課,學生能夠挑戰成功,一是因為學習之前已有大量的言語實踐,對文中的重要語言已能靈活運用;二是以小組合作的形式,集合了眾人之力;三是之前的課文學習,學生已有了很好的情感鋪墊。於是,一個充滿挑戰的平台產生了,學生在這個平台上與文本對話,對話的實質已超越了教材,跨越了時空。他們所創設的小駱駝與小紅馬的再次見面充滿童真童趣,自然而然想到小駱駝也把小紅馬帶到沙漠中,小紅馬面臨種.種尷尬,消除了對小駱駝的偏見。這樣的平台是充滿智慧的,教師不再是教材的解讀者、教案的執行者,而是一個善於創設情境、富有教育機智的人,他不再單單是傳授知識,更多的是喚醒學生的創造力,提升學生的思維品質,進行愛的教育,故事的結尾很多同學都能想到小駱駝和小紅馬又成了好朋友。

三、未能緊扣課題,不斷深化主旨。。

這是在教學中存在的一個不足之處,對“我應該感到自豪才對”這句關鍵性的話沒有在教學中做到環環緊扣,如果能在教學駝峯、腳掌、眼毛的作用時,不斷反覆地朗讀體會這句話,就能使學生對這句話的理解體會一步步地深入,使課文主旨的揭示有一個不斷深入、循序漸進的過程。

以上就是我對《我應該感到自豪才對》的教學設計及反思,敬請各位領導和老師批評指正。

師説教學反思 篇9

略讀教學一直是我們課堂教學中的盲區。不知道和精讀課文的教學有何區別。通過教學和查找資料,覺得略讀教學可以這樣來教。

因此,教這課時,我這樣設計:

一讀:統攬全篇,整體感知。弄清楚課文主要寫的一件什麼事?學會用自己的話概括主要內容。

二讀:抓詞理句。分步探究。放手讓學生去學,當然老師可以出一個題目,讓學生圍繞這個題目去圈點。去劃出有關語句,或者有關句子寫出體會。一定要動手動筆動腦給足時間讓學生自己去讀去思考去感悟。

三讀:入情入境,邊讀邊體會。邊交流各自的觀點感想。老師做聽眾,先不作評價,只作比較。讓學生去評價正確與否。從文中找出依據和理由。

四讀:全面欣賞體會。感受人物的可貴品質。明白寫一個人可以通過一個人的語言、動作、表情來表達來描寫。

通過教學,我覺得略讀課文不能像精讀課文那樣精耕細作,不分輕重主次的教學就失去了編者設計略讀課文的意圖。但也絕對不能只是泛泛而談,不求甚解,簡單馬虎走過場。要注意閲讀方法的訓練,閲讀技能的指導。學習形式可以編排課本劇。當導遊解説,辯論會,填寫表格,閲讀推薦等。

師説教學反思 篇10

這節課教材將乘法與除法混編,創設了“花園”情境,其中藴含着與“倍”有關的數學信息,既可以提出乘法問題,也可以提出除法問題。要求學生自己去發現、選擇數學信息,提出並解決數學問題,目的是培養學生數學的應用意識,以及提出數學問題、解決數學問題的能力,並在這個過程中,進一步體驗“倍”的意義,以及它與乘法、除法運算的聯繫。

課一開始,先為學生創設一個熟悉、優美的“春天的花園”情境,為學生提供大量的數學信息,搭起了問題的平台,讓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體驗解決問題的策略,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和途徑。如在解決“紅花的朵數是白花的幾倍”時,有的同學用圖來表示,也有的同學用文字來敍述,還有的用算式來解決,體現了學生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學生用畫圖求倍數的方法,是值得鼓勵和肯定的。用圖形或算式表達解決問題的過程或思想,也是同樣有價值的。用圖形解釋或表達思考過程,不僅能夠豐富學生的數學語言,瞭解學生數學理解的水平,而且有助於他們體會“形數結合”的數學思想。

師説教學反思 篇11

“故書不厭百回讀,熟讀精思子自知”,這話我信。《遊褒禪山記》在高中學過;讀大學時,老師講過;現在自己再讀,和學生一起賞析,每次閲讀、學習都有收穫。

有人説,“唐以前詩是長出來的,唐詩是嚷出來的,宋詩是想出來的,宋以後詩是仿出來的。”這話我更信。宋詩是想出來的,產生了大量的哲理詩,宋文何嘗不是想出來的!宋文中的哲理,更是民族傳統文化的瑰寶。

《遊褒禪山記》敍述作者和幾位同伴遊褒禪山“半途而止”的經過,藉此生髮議論,通過記遊言志。文章因事説理,敍議結合,前後照應,結構嚴謹,文筆簡潔,語言凝練,體現宋人遊記善於議論的特點。

教學過程中主要先在學生預習的基礎上疏通文意,掌握文中重要實虛詞,詞類活用,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識,並讓學生做積累。在課文分析中讓學生了解敍議結合,前後照應的嚴謹結構。

這篇文章名為遊記,實則説理,構思奇特,別具一格。它不同於一般的遊記,不重山川風物的描繪,而重在因事説理。以説理為目的,記敍的內容只是説理的材料和依據,文章以記敍的內容為喻,生髮議論,因事説理,以小見大,準確而充分地闡述了一種人生哲理,給人以思想的啟發,使完美的表現形式與深刻的思想內容和諧統一,具體説來本文在寫作上有三奇。

一奇。文章開頭就別開生面,有別於一般的遊記。雖然一、二句也按遊記常格先介紹褒禪山的概況,第三句以下卻愈變愈奇,至“今言‘華’如‘華實’之‘華’者,蓋音謬也”,才知道這個開頭其實是考證,以考證山水得名、音讀確否作遊記開頭,這是前所未見的,此一奇。讀到這裏,讀者不僅要問一個為什麼?這樣寫能引起讀者的興趣,但要真正體會到這種“奇”,就必須讀完全文才能豁然。

二奇。接着文章記敍遊洞過程。一般遊記文章,都以敍述描寫為主,而這篇文章的記敍部分卻非常簡略。記敍遊前洞,着眼點在地勢“平曠”而“記遊者甚眾”;寫後洞,着眼點在“入之甚寒”而“入之愈深,其見愈奇”,“來而記之者”則愈少。對比寫來,其目的則是為後文議論作鋪墊,特別是段末處從乘興而來敗興而出作結,更為思考作一層準備,這就是記敍用筆之奇,則為二奇。

三奇。全文若在此結束,仍不失為一篇遊記佳作。因一般遊記文章,進行敍述描寫之後,只是用極簡省的筆墨,或感歎,或議論,畫龍點晴。可本文作者到此結束總有缺憾之感。因此,作者用大段文字闡發悔思之得。文章首先從古人觀察事物而有得開始,探究的結果是“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接着探究此次遊山不能“極夫遊之樂”的原因,辯證地提出了“夷以近,而遊者眾”,“險以遠,而至者少”和志、力、物三者在求思、行事上的哲理。這次遊山所得有二:一是志、力、物三者的行事辯證法則;二是治學的嚴謹求實的態度。文章以考證起,實則講的是治學。治學也是行事的一部分,其態度和行事密不可分,二者結合,成功才有把握。這樣敍議結合,縫合緊密,實為三奇。

作者更是借遊山,向我們説出了他對待成功和失敗的態度,其實運用了“歸因”方法。王安石把遊山(準確説是遊洞)的成功歸為四個條件,一是有志;二是有力;三是有物;缺一不可,四,當然還有難度:“險以遠,則至者少”。但是他最強調的是志。在物和力允許的情況下,要“盡吾志而無悔”。王安石這段議論,意義深刻,既説出了不怕艱難,勇往直前,領略險峯上的無限風光的人生態度。也説出了“盡吾志而無悔”改革決心。

總之,此文以遊山探勝而未能盡興為出發點,因事見理,説明“奇偉、瑰怪、非常之觀”常在險遠處,要想到達那裏,必須具備堅強的意志和足夠的力量,還要輔以一定的物質條件。此外,還從僕碑文字的讀音情況,提出“深思慎取”的告誡,這對今天我們的治學、處世、創業,都有借鑑意義。

師説教學反思 篇12

幼兒的繪畫潛能是多樣的,思維空間是廣闊的,所以老師在和幼兒一起觀賞自己的作品、講評自己的作品時,應該注意多用正面的、鼓勵的語言,對他們的作品給予肯定和認可。即使畫的有多不好,也要先表揚再建議。比如為氣球塗色時,朱小楠小朋友塗得很不均勻,而且也只是塗了一小部分,這時我就對她説:“我覺得你塗的很漂亮,但你看這裏還是白白的紙,我覺得如果你把它都塗滿了,一定會更漂亮的,你覺得呢?”朱小楠小朋友聽了我的話,點點頭繼續塗了起來。

其實每個幼兒都是一名十分出色的畫家,老師應該尊重每個幼兒,激發他們表現美和創造美的情趣!讓他們體驗到成功的喜悦。“世界有多大,幼兒想象的翅膀就有多大;世界有多寬,幼兒創造的天地就有多寬”。如果我們只是一味地責怪批評幼兒的不對、不足之處,只會使他們失去繪畫的興趣,磨滅他們的積極性,抑制他們的情感,這樣做孩子的身心就得不到和諧健康的發展。

師説教學反思 篇13

根據課文的特點和學生的實際,在教學過程中我注重抓好以下四個方面:

一、抓好朗讀

新課程的基本理念要求:閲讀教學,首先要重視朗讀的指導,在學生讀正確、流利的基礎上,指導讀出感情。由於課文是寓言故事,教學中重在引導學生自悟寓意,不以繁瑣的分析或抽象地講道理,所以我反覆創設情境,通過各種形式的讀,把大量的時間留給學生自讀自悟。本教學設計注重了引導學生從詞語表達的準確、鮮明去體會、感悟寓意。如:通過對“遙遙領先”、“得意洋洋”、“唯恐”、“生怕”、“天長日久”等詞語及其所在句子的反覆品讀,學生在腦海裏形成了蝸牛得獎後所作所為的表象,讓學生感受、體味到語言文字中所藴含着的道理。

二、抓好重點詞語理解

在本課中重點詞語有“遙遙領先”、“得意洋洋”、“唯恐”、“生怕”等,課堂上我通過各種形式、方法讓學生更好地理解詞語意思,從而理解所在的句子及段落的意思。比如:在理解“遙遙領先”一詞時,我和三名同學上場,分別扮演蝸牛、蜻蜓、蜜蜂、蝴蝶,通過我和其他學生位置的變化,讓學生直觀地明白什麼是“遙遙領先”,明白蝸牛是多麼厲害;在理解“唯恐”和“生怕”時,我通過查字典、指導朗讀等方法,使學生體會蝸牛非常得意,又擔心失去的心態。

三、抓好語言文字訓練

語文教學的核心就是語言文字訓練。在教學中,我注重了語言文字的訓練,將語文的人文性與工具性巧妙地進行了融合。通過 情境的創設,用採訪和對話的形式來提高學生口頭表達能力。比如:“你現在就是小蝸牛,我來採訪一下你,你把獎盃放哪去了?為什麼一直揹着他?”等等,讓學生進入到角色,更好地體會蝸牛當時的心態,進而體會到課文的寓意,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進行高效的言語活動,進而提高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

四、注重學習方法的滲透

授人與魚,不如授人與漁。在整節課的學習中,我注重了一些學習方法的滲透。比如:讀課文不僅要讀文字,還要讀標點符號;學會積累詞語;培養學生勤查字典的習慣等。

這節課,我覺得有一個亮點,就是在課前準備時,我引導學生學習了勸人謙虛的四句名言,並且經過課文的學習,當學生回答“對不能再飛上天的蝸牛説什麼”時,學生很自然的就用到了這幾句名言,學以致用,把課外積累落到了實處。

整節課,我和學生唱在一起、演在一起、學在一起,我們度過了非常快樂而充實的一節課。學生們沒有因為是公開教學而緊張,積極的表現自己,我覺得這就是一種成功,因為我總擔心我們的教學會過度的約束孩子,讓他們的活潑開朗變得沉默寡言。但這節課也有不足之處:

1.教師的課堂調控能力還有待加強,當學生因為“演一演”過度興奮,課堂有些亂時,教師應及時予以制止,要放得開,也要收得回來。

2.細節上,鼓勵學生查字典,但在進行下一環節前應要求學生把字典收好。

3.一節課,應該是“鳳頭、豬肚、豹尾”,我卻有點“虎頭蛇尾”,在結尾處應該讓孩子在整體上再次把握課文。

4.我的板書,我心中永遠的痛,我得繼續好好練字!

每次公開教學,我都是抱着學習的心態來的,我很感謝給我意見的老師,讓我每次都能發現自己的不足,並及時地調整、改正。

最後,一句話——我會繼續努力的!

師説教學反思 篇14

《蒲公英的夢》這篇科學童話寫的是在城市的街心公園,一棵蒲公英開花了,但是她深受城市惡劣環境的困擾,渴望生活在美麗的環境中,後來在夢中實現了她的願望。教育人們增強環保意識,保護我們的家園。在教學過程中主要是實施了在閲讀教學中讓學生品讀、感悟的教學理念,讓學生在學習中積累詞句,通過生動活潑的形式,引導學生自主學習,真正上成有語文味道的語文課。所以教學過程中我採取多種方式進行朗讀,把學生帶到文章所表達的情景中去,讓學生在讀中感悟,在讀中理解,從而與作者產生共鳴,自然而然地產生保護我們的生態環境的意識。

在學習蒲公英深受環境污染困擾這一部分內容時,作者寫得非常生動形象,為了讓學生更好地體會到蒲公英的“難受”,我就讓學生表演,讓學生在表演中體驗到蒲公英的“難受”,對蒲公英的遭遇產生同情,自覺增強環保意識。另外通過學生形象生動的表演,也可以體會到作者對蒲公英的描寫是那樣生動形象,從而也體會到的擬人寫法的好處。這樣不但活躍了課堂氣氛,而且連平時不愛學習,比較沉靜的伍銘鋒同學也躍躍欲試,並且進行了“汽車發出震耳欲聾的尖叫,從蒲公英身邊呼嘯而過”這部分內容的表演。

在學習這一課時,我引導學生聯繫生活實際來理解課文,從而與作者產生共鳴。特別是學習蒲公英被空飲料罐砸這一部分,我問:“你們平時有沒有被空中砸物砸過啊?時你有什麼感受?有什麼想法?”結果同學們紛紛舉手發言,有的説想上前跟那些亂扔垃圾的人理論,有的説要教育那些人不要亂扔垃圾,從而與作者產生了共鳴,自然而然地樹立環保意識。當然,“人無完人,課無完課”,這節課我對時間的把握不足,以後應該多注意些。

師説教學反思 篇15

什麼情況下,槓桿省力?什麼情況下,槓桿費力?什麼情況下,槓桿既不省力也不費力?

解答這三個問題的關鍵在於用力點到支點距離和阻力點到支點距離的比較,可如何讓學生自行發現這兩者之間的關係?

在課堂教學中,我首先和學生共同確認什麼是省力?

“當用力點是兩個鈎碼而阻力點是一個鈎碼時,槓桿保持水平,是省力還是費力?”

“費力”

“當用力點是一個鈎碼而阻力點是兩個鈎碼時,槓桿保持水平,是省力還是費力?”

“省力”

當省力與費力的標準確定後,我將幾組數據交給學生,讓他們自行判斷是省力槓桿還是費力槓桿。

學生在經過自行動手驗證之後,很快得出判斷

此時我第一次提問,“從我們的數據表格中能夠發現,槓桿在什麼時候省力嗎?”

此時能夠表達自己觀點的學生並不多,但已有部分學生隱隱約約猜測到了省力與距離之間的關係,可始終無法擺脱鈎碼數的干擾。

為了幫組學生理解,我將表格中所有的鈎碼數全部從黑板上擦去,只留下了格數與驗證信息。

學生們眼前一亮,干擾他們的主要信息沒有了,很快就發現距離與三種槓桿之間的密切關係。

為了鞏固學生的發現,本人再次出示幾組數據,讓學生先判斷,再動手用槓桿尺驗證,在這一過程中,學生再次體驗到三種槓桿與用力點到支點距離和阻力點到支點距離之間關係。

師説教學反思 篇16

授《新聞兩則》時,在落實新聞內容的概括,以及六要素和新聞結構的明確,尤其是導語的解析,以及新聞的語言品味,體會新聞的三大特點的過程中。知識點的落實在課後練習來看基本有效,但品味語言環節用時稍微快了點,學生沒有多少時間深下心去思考,有些地方因時間關係,我做了代答,這個方面下次得注意。

因《新聞兩則》是放在了戰爭題材的單元,所以還得落實戰爭主題。在設計教學時,我引用了《人民解放軍佔領南京》這首詩,通過這個窗口,讓學生充分感受勝利豪情,以及讓學生體會中國人民解放軍的英勇善戰,珍惜來之不易的勝利果實。但因時間關係,沒有很好的落實。

在我以往的教學中,也會偶爾出現時間安排不合理的情況,所以我接下來要做的工作就是加強時間調控的能力。

師説教學反思 篇17

這篇課文雖然是一篇閲讀課文,是以介紹民風民俗為主題的單元中的其中一篇,是一篇民俗散文,語言豐富多彩、生動傳神,頗具文學色彩。因為本文在語言上的這一特點,而且,藏戲對我們師生而言是一種很“新”的文章,所以我在教法上將它上成了精讀課文,我想這樣的“略讀”文章“精度化”,也是值得的。

因而我在教學的時候還是花了兩個課時來完成教學任務。因為這篇課文中優美的詞句較多,同時在説明方法上也有一定的特色,因此為了讓孩子真正有所收穫,我覺得保證教學時間是一個必要條件。本課條理清晰,內容比較易懂,但距離孩子的生活比較遙遠,可以説是從未接觸過,並且本課有些詞語屬於少數民族特有的稱謂,所以,讀通課文、理解課文、瞭解藏戲是本課的重點。

在處理生字詞時,除了將帶有拼音的生字出示外,還將一些藏族特有的稱謂出示,並教學生讀準理解,為他們讀通課文打下基礎。此外,我還引導學生理解“鼻祖”“不一而足”等詞語,讓學生在文中找到相關的句子,對課文有了大體的印象。我覺得這樣做的效果還是不錯的,特別是中下等的學生,不至於課文學完了,卻讀不準生字,讀不通課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