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九範文幫

位置:首頁 > 書信 > 檢討書

高中英語教師聽課反思(精選17篇)

檢討書3.01W

高中英語教師聽課反思 篇1

有時候,英語寫作課就像是匆匆過客,往往在高一的教學中,被忽視了,省略了,或者因為不願意佔用一節課而簡化成作業過去了。而人教版必修1 Unit5的教學中一個寫作教學片段,忽然眼前一亮,讀過之後,更覺獲益匪淺。

高中英語教師聽課反思(精選17篇)

在這節課中,老師將聽、讀、寫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先聽材料完成任務,再讀材料寫出有用的短語,然後根據讀的材料編寫的對話進行表演,最後塵埃落定,根據相關材料寫——卻不是單純地要求寫作,老師在佈置寫作任務時明確要求學生運用所學語言結構進行寫作。寫前是準備階段,學生在讀過的材料中查找有用信息,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可以相互討論其所寫內容,然後成文。這一教學案例的寫作訓練活動在多方面體現了新課程的理念和要求,非常值得借鑑。

在一次公開課上我也曾為了兼顧聽説讀寫用過這種手法,覺得這節課還可以這樣,在寫的階段,加上口頭作文,學生可以用較為隨意的英語表達寫作的基本思路,然後教師和學生一道分析、替換、轉換其遣詞造句,促進更多的個性化表達,也許會更好些。

寫作課,從高一抓起,我們不能漠視高一學生的寫作需要,倒是在方式,我們可以探索不同的教學方法,喚醒學生對寫的渴望,從中獲得成功的喜悦。

高中英語教師聽課反思 篇2

今年年底我參加了學校意識問題引領導學的聽課活動,首先感謝學校給我這這樣一次難得的學習的機會,通過這些天的聽課學習,我受益匪淺,收穫頗大。而且還讓我找到了 和優秀老師的現實差距,領略到了各位出類拔萃的英語教師的風采,精湛的教學藝術,以及深厚的教學功底。雖然這些老師上課的風格各異,水平不一,但是其實每一節課都有很多值得我去學習借鑑的優點,找到差距和自身的缺點。

下面我就來談一下我對這次優質課聽課的一些淺薄的認識:

第一、教師的良好業務素質是上好課的前提和保證。

在這次聽課中,我發現優秀的教師都有以下幾個特點: 1 、英語口語流利,發音標準準確,只有這樣,才能保 證學生對英語教學的理解和把握,才能讓學生學到正確的知識;

2 、善於利用各種形勢的多媒體,使學生接觸到的英語 知識更立體,更形象、更直觀,更生動,更生動;

3 、教態自然大方,表情豐富生動,在課堂上能輕鬆營 造愉快、活潑的教學氣氛,富有藝術性;

4 、有紮實的英語基礎知識和教學功底作為堅實後盾, 使得課堂更加充實豐富。 第二、精心製作英語課件,充分發揮多媒體在英語課堂教學中的重要作用。

本次參加講課的教師所製作的課件都是用幻燈片製作的,都非常富有創意,既形象又生動。通過各種直觀形象得圖片來幫助學生加深對單詞句型以及課文的理解,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更有利於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和掌握

我通過這次觀摩和聆聽了老師們的評課後,對英語閲讀課的教學總結了以下三點感想:

一、在以後的閲讀教學中,教師應當特別關注教學活動的價值。在閲讀課的設計過程中,老師需要始終思考一個問題:教學活動為什麼而設計?能否達到這樣的目的?這樣的活動是否符合學生的實際?一定要站在學生的角度去設計問題。

二、 教師應給與學生充分的閲讀時間,讓學生通過多讀文本,然後積澱出一些東西。學生是文本的加工者,而不是被動的接受者。教師需要引導學生走進文本,進行多角度閲讀,進而加工信息和思想。老師應該為學生搭建橋樑。學生不僅是閲讀的主人,更是閲讀教學過程中的主人。

三、課堂教學的活動銜接要自然、清晰、和諧。無論是教師還是學生,在課堂用語上儘量用完整、豐富的句子。

雖説英語課教無定法,但這次聽課我感觸很深,聽了這麼多節節英語課和點評,我有了很多收穫!我將把觀摩會上學到的所有寶貴知識,仔細思考消化吸收,並在今後的英語教學中分享與實踐!

高中英語教師聽課反思 篇3

一 序

日前,區教育局教研室精心組織了一次以“如何提高高中英語閲讀教學的有效性”為主題的高中英語閲讀教學觀摩課活動。來自區內四所高中以及部分國中的50多名英語老師濟濟一堂,傾聽了應邀前來的鄞州區優秀青年教師駱敏潔和温宏娟老師執教的兩堂閲讀教學課。

剛剛在本次市教壇新秀評比中脱穎而出的兩位年輕老師對高二必修5 Unit 3 Reading和高一必修1 Unit 5 Reading兩課進行了精彩的演繹。她們為明港中學高二(8)班和高一(6)班同學送來了兩堂精品課,為聽課老師就“提高閲讀教學的有效性問題”展示了模本,明港中學英語組對兩位老師的課進行了全程錄像,老師們就事先設計的“課堂45分鐘觀察”有序分工,認真記錄。並按教研室要求徵集了與會教師對《高中閲讀觀摩課教學活動聽課反饋》的問卷調研。

課後,鄞州區英語教研員屠一寶老師從英語閲讀教學的目標、內容、方法和效果等方面對兩堂課進行了精彩的點評。區教研室主任張曙波老師參加了本次活動,並與在座的一線英語老師們就如何提高英語閲讀教學有效性問題進行了面對面的交流和互動,大家暢所欲言,受益匪淺。

二 悟

一堂好的閲讀課,往往給人感悟和啟迪。辦公室的老師在一起交流時,幾乎異口同聲稱讚這兩堂課真的值得我們好好學習。張曙波老師在給與會的老師的交流中語重心長地説:“我們教師往往花很大精力備文本,卻易忽視學生與文本,以及教師學生文本三者之間的交流;在挖掘文本時更不能忽視語言,這樣才能促進學生後續的無限閲讀能力的延伸。”其實這席話是很對症下藥的。因為課堂45分鐘效益的有無,優劣直接影響學生語言習得,感悟與內化吸收。

兩堂課中,温老師的課給我的感觸比較深,尤其是其中的兩點。第一點,在上曼德拉這單元的第二篇閲讀中,Elias 之所以會義無反顧地為曼德拉去效力,黑人們會炸燬政府辦公大樓,是因為當時黑人面臨的三個狀況將黑人幾乎逼至絕境。當時我記得自己在備課時,找了一些“黑人遇見白人警察總有事情發生”的圖片,也在腦中湧現出三個觀點:黑人好像當時沒有受教育權,沒有與白人一樣工作的權利,沒有選舉權。因為我看見過一副漫畫,一個黑人小孩坐在旋轉的木馬上,吶喊:在這旋轉的木馬上,我們和白人孩子有無區別?!但温老師卻獨到地採用表格形式將黑人的現狀列為:選舉權;工作權;生存權。為閲讀文章曼艾兩人關係作了鋪墊,掃清了閲讀障礙,一目瞭然,上課指令很清晰,我印象很深。

第二點難忘的是:賞讀文本。記得我們明港中學英語組上次去杭州源清中學聽課,一節語文課上,上的是《湖心亭看雪》,當時源清中學的老師就是將這篇文言文閲讀課的賞析作為一個重點來突破。課堂上,用啟發式提問讓學生以小組合作的形式加以概括和提煉,與温老師的相似,尤其在最後都選取了原文本中精華的片段,打到PPT上,讓學生劃分“句子意羣”,把握朗讀的停頓與節奏,然後再要求學生在配了音樂背景的情況下把它有感情的朗讀出來。學生搖頭晃腦,抑揚頓挫,倒也讀得饒有趣味。這一幕,讓我感懷良久。因為很多時候,我們在梳理文脈,解釋語言點,句子聯展翻譯,短文填空中“糾結”和“悲摧”,一節課幾乎沒怎麼留給學生有獨自朗讀,進入文本語境的時間。但,文本的語言首先是可讀可背誦的。語言教學在高中階段閲讀課裏往往被我們給護忽視了;而高中階段的閲讀文章,是介紹地震也好,保護野生動物也好,介紹人物曼德拉也好,較之國中Go for it 教材3a文本而言,語言是很地道很流暢的,跟其同樣具有美感的文本語言還有就是近幾年大學聯考的閲讀理解篇目考題,有些為經典英文原著的節選——語言行文是很流暢一氣呵成的,具有磅礴的氣勢和音韻美。像詩歌單元,像馬丁路德的I have a dream,完全可以在高級句式的成分被劃分後,找到節奏感,完全可以讓學生在課堂上朗讀文本,領悟文本中所包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讓他們自信滿滿,於抑揚頓挫中實現學生之間,學生與文本,與作者的融入和交流。

三 感

我覺得人分三種:感性,理性,感性和理性兼而有之。

我想最後談談對屠老師的感覺。很幽默很風趣——感性和理性兼而有之。第一句話,與我們交流的竟然馬上把我“震撼”了:

“在座的北侖的英語老師:

解開了一艘 波光粼粼裏小舟的 羅曼蒂克的纜 風光迷離 在我們的眼前”(我關注到我們很多英語老師都馬上被感染了)”,接着,屠老師給我們細緻分析了兩位上課老師的閲讀課思路:從把握文本作者情感的變化到過渡銜接的無痕自然;從上課設置懸念到畫龍點睛地去回顧;從交際法的上課使用到文本每個段落點出的動詞,形容詞運用。

語言都是相通的,正如普天下“媽媽”的發音一樣。因為有緣,我拜讀過屠老師寫的中英文詩集《緣督詩心》,我跟他交流時,他問我感覺怎麼樣,寫得怎樣。我説,有點像徐志摩(都有對英國劍橋大學的回憶),也有些像余光中,比如“李白醉酒 呵成劍氣成霜 吐出一個盛唐”,屠老師笑了。但真性情,倒是實在。一般真性情的人都喜歡喝酒,酒裏面的境界,也確實多多;我想,高中文本閲讀也如飲酒,足以值得我們一試二嘗三醉。

感謝這樣的學習和交流機會!

讓我們攜手努力改進教學吧!

高中英語教師聽課反思 篇4

20__年4月教育部新制訂並頒佈的《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明確提出“閲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教科書編者、文本之間的多重對話,是思想碰撞和心靈交流的動態過程”的全新閲讀教學理念。不難看出,新課標視野下的閲讀教學不僅是一種“對話式”的閲讀教學,更是一種“個性化”的閲讀教學。從某種意義上講,它實質上提倡輕教重導的教學原則,學生居於主體地位,應該勇於敢於對文本進行探討、交流、對話。同時,教師居於主導地位,應該鼓勵、引導學生對閲讀中的困惑、疑慮進行深入的交換、鑑賞和品析。

一、課外閲讀的迫切性和必要性

個人一直認為:語文課程的特點應該是豐富的人文性而非科學性,它應注重培養學生的精神家園和心靈世界而不是簡單的智力和純粹的技能。學生對語文文本的反應應該是個性化和多元化而非普遍性和單一化。但長期以來受大學聯考應試教育的負面影響,人們不能從根本上給予充分的認識和嚴肅的對待,大量的時間浪費在應試操作上,相反對課外閲讀給予無情的撲殺和殲滅。當下的語文訓練是完全脱離生命體驗和現實人生的應試技能訓練,而事實上語文教學應該着重培養學生讀書和思考、體驗和感悟的能力,教師的任務就是積極主動參與進來,與學生一起閲讀、探討和交流。閲讀在語文教學中的作用尤為重要,甚至可以説是打開學生人文心靈的鑰匙。一個人在中學時代讀了哪些書、又是怎麼讀的,註定要影響他的一生,他的心靈空間和人文視野,他的價值取向和精神旨歸,他的文化胸襟和審美情趣等等,都是在此基礎上發生發展起來的。因此,中學語文教育的任務就是要把學生培養成讀書人,讓我們的語文教學帶上一層文化的色彩和詩性的光輝。

二、傳統課外閲讀教學的誤區

長期以來,語文教學習慣於用理性肢解人文性很強的文學作品,用理性肢解禁錮學生的思維力和創造力,總試圖“通過少數經典範文的反覆嚼爛,讓學生舉一反三,讀懂天下所有文章”。抽象意義上的課外閲讀教學,讓學生在文山題海中跋涉,使課外閲讀一直難以走出惡性循環的怪圈。傳統的課外閲讀的終極目的彷彿“只有多讀才能寫得好”“讀是為了寫”,不難看出這明顯是將“閲讀”放在了寫作的附庸地位。在我們的課外閲讀教學中,功利主義、急功近利的現象較嚴重,我們有沒有意識到閲讀本身擁有的重要的地位。從某種意義上説,閲讀不但不能成為寫作的附庸,反而有着比寫作更重要的地位。閲讀擴展着我們的心智和精神世界,培養着我們對世界和人生的認識。在人類社會進入到信息時代的今天,每一個人不一定都要掌握高超的寫作水平,但卻應有過硬的閲讀能力。不會閲讀的人,不但無法勝任任何工作,恐怕連最起碼的生活都會有問題。

三、重新審視課外閲讀

1、課外閲讀的視角定位

應該説,語文學習與做其他事情一樣都需要從量變到質變的過程。課外閲讀教學不應是“深挖洞”,更應是“廣積糧”,課外閲讀量不夠,感性認識不足,哪來理性的飛躍。閲讀本質不是技能訓練,而是通過在大量的以瞭解內容或獲取信息為中心的課外閲讀中提高閲讀能力和語言水平,點燃學生的感知想象力和思考創造力,照亮學生的心靈、釋放生命的力量。

2、課外閲讀的角色定位

課外閲讀活的核心是自主性,之所以特別強調自主意識,是因為觀念意識是指導人們實踐行為的基礎,只讓學生懂得答案、技巧是遠遠不夠的,重要的是讓學生在課外閲讀實踐中,體驗內化的基礎上,逐步形成自覺指導自己學習的個人觀念體系。學生有了很強的自主課外閲讀意識,就會有創造性的實踐活動。教師可以適時創設一種專題課外閲讀的情境,強化學生自我意識。在傳統課外閲讀教學中對學習態度的培養,往往採用教師、家長的督促檢查獎罰的方法,使學生感到外力脅迫而產生勉強課外閲讀學習的態度,從而不能主動地參與過程。課外閲讀活動要創設一種類似專題科學探究的情景和途徑,讓學生主動閲讀、探索、發現、體驗,對大量的語言信息的蒐集、分析、判斷,從而增進思考力、創造力。這種活動是建立在學生的自我意識、主動探索的基礎上的,學生認識活動的強度和力度要比單純接受知識大得多。這種創設專題情境的閲讀活動更關心的是學習的過程,而不是結果;也講求方法技巧,但更關注培養能力,特別是創造力思維能力的方法和途徑。通過學生的大量閲讀,查找資料來認識體驗,而答案的本身並不重要。這種課外閲讀活動學生是主體,教師不是不管,而是在整個過程中起主導作用。表現在導在活動前,引在活動中,評在活動後。指導的形式不是直接明示,而是間接暗示,教師適時適當指導是舉足輕重的,這有利於學生在教師高質量的指導下獨立完成活動任務,達到“教是為了不教”的目的。

3、課外閲讀的空間定位

課外閲讀呈開放學習態勢,滲透在紛繁複雜的社會大家庭,滲透在豐富多彩的活動中。也正因為這種形式的改變,學生必然會突破原有的學科教學的封閉狀態,學生定會在一種動態、開放、主動、多元的學習環境中學習。開放性的課外閲讀改變的不僅僅是學習的地點和內容,更重要的是它給學生提供了更多的獲取知識的方式和渠道。社會化、生活化的活動將成為課外閲讀活動空間的新內容。學生一旦衝破空間的桎梏,就如魚得水,如鳥歸林,會煥發出滿腔熱情,用他們拓寬的大視野去審視海闊天空的大世界,去光顧琳琅滿目的書海,去體驗複雜而有序的生活真諦。這樣逼真的、多元的、開放的課外閲讀環境,使學生在特定的閲讀情境、角色、任務中展開學習,變狹小的課堂為廣闊的交際場所,使課外閲讀不再是孤立絕緣的操作,而變成活生生反覆親歷體驗的過程,從而培養能力,提升素養。

四、課外閲讀教學的初探

1、更新閲讀理念

從某種意義上説,課外閲讀比課內聽講更重要。正如呂叔湘先生聽説:“同志們可以回憶自己的學習過程,得之於老師課堂講的佔多少;得之於自己課外閲讀的佔多少。我回想自己大概是三七開吧;也就是説,百分之七十得之於課外閲讀。”我個人常常發現,一些學生知識面廣,理解能力強,思維活躍,正是因為他們有了較好的課外閲讀習慣和閲讀條件充實了課餘生活,使自己在同學中出類拔萃。我特別注重引導學生正確對待課外閲讀,更新閲讀理念,堅持課外閲讀。事實上,語文成績較好的學生都擁有一些屬於自己的課外讀物,對老師介紹的書籍更是如飢似渴,還喜歡刨根問底地探究文章主旨,並養成與同學交流閲讀心得、探討閲讀技巧、分享閲讀樂趣。因此,我個人認為:課內閲讀固然重要,課外閲讀同樣不容忽視。

2、傳授閲讀方法

大量的實踐證實:擁有良好的方法能更好的發揮運用天賦的潛能,而拙劣的方法則很有可能阻礙潛能的發揮。讀書若有成效,除刻苦努力外,方法正確是十分重要的因素。古人讀書不惜千里求名師指點,歷代科學家也很注意研究科學法,就是因為這個道理。可以説,沒有使學生形成一定的閲讀能力和養成課外閲讀習慣的老師,是不善教學的老師。因此,我慢慢意識到:自己第一個任務,也是最重要的任務,就是千方百計地培養學生閲讀能力和習慣,並讓學生養成天天閲讀的習慣,使之成為書迷。蘇霍姆林斯基也反覆強調:必須教會人閲讀,誰不善於閲讀,他就不善於思考。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我發現某些學生循規蹈矩、勤勤懇懇,對老師的要求總能井井有條,一絲不苟地完成,可謂品學兼優。但要他單獨面對一個簡單的實際問題時,卻呆若木雞,束手無策。他們只滿足於對知識的機械理解,從不想到用所學知識進行舉一反三的應用。所以我在教學中特別注重教給學生正確的閲讀方法,培養閲讀能力。而好的閲讀能力又反過來促進智力才能發展。學生在學習感到困惑時,他就越需要多閲讀。閲讀是提高學生整體素質的重要手段和途徑。因此,授人以魚倒不如授之以漁。

3、培養閲讀興趣

興趣是最直接的動力和最好的老師。只要嚐到閲讀的甜頭,他們就會不約而同、意氣風發地主動閲讀。當然,學生閲讀興趣有顯著層次差異。不同層次的學生的閲讀興趣與讀物性質有密切關係。在教學中應根據學生不同程度的求知慾,有針對性地因勢利導,儘可能把他們的閲讀興趣激發起來。因此,我要求學生實行課外閲讀周計劃,堅持每天都閲讀並記載自己的閲讀心得,字數、質量等不做具體的規定,只要有感而發均可。同時我每週舉辦讀書報告會、作品討論會等,讓學生分享閲讀樂趣,交流閲讀成果,這樣學生的閲讀興趣日益勃發。當然,根據不同層次的學生,我提出了不同的要求。由於要求合情合理,學生興趣被充分調動起來。

4、養成閲讀習慣

閲讀方法的掌握,閲讀興趣的培養,這些固然重要,但良好的閲讀習慣的堅持顯得尤為重要。因此,我要求學生每天閲讀時均寫好閲讀開始時間和結束時間,有意識培養學生的習慣和定力。我定期或不定期地檢查閲讀效果。平時有意識無意識引導他們意識到閲讀是個人的事,而且是個人的終生大事。當然,每週的閲讀探討、交流、對話豐盈了學生的精神世界和充實了單調的學習生活。學生由於感到閲讀有樂趣,漸漸意識到課外閲讀在他們的學習中的能動作用,是他們自身的需要而不是教師的強求責難。學生養成了良好的閲讀習慣,積極主動去擴大閲讀面,拓寬知識視野,增長了見識,豐富了心智,從而自身的語文素養在潛移默化中得到薰陶感染。

5、指導學會交流

我在平時的教學活動中慢慢讓學生意識到:課外閲讀要取得一定的成果,還須良師的啟蒙和與益友的探討。並且告訴學生在閲讀中倘若遇到自己不能解決的疑惑,我都鼓勵學生虛心向老師或同學請教。因此,我每週都花一節課組織學生舉行作品討論及閲讀經驗交流會,指導他們與別人交流閲讀的心得和感受,鼓勵學生勇於發表自己的見解和觀點。這樣,學生便更積極主動進行更深入的探討、交流和思考。

6、合理利用資源

除了傳統的書本閲讀外,我儘量利用學校的現有資源,例如多媒體放映、報刊剪裁等。目前,不少中外名著都已成功地搬上銀屏,像老舍的《茶館》、羅貫中的《三國演義》、奧斯特洛夫斯基的《鋼鐵是怎樣煉成的》等等。我指導學生將文本閲讀與觀看影視結合起來。觀看影視可採取集中觀看與自由觀看相結合的方式,充分利用好電影、電視和網絡等現代傳媒工具。事後組織影評徵文、座談等活動,以鞏固其效果。通過觀看影視,學生便能更快地掌握原著的基本內容,吸收原著的精華,從而更好地理解原著。

閲讀能增長見識、拓展心智、豐富心靈,為此,教師在學識淵博的基礎上,必須是個情感豐富和生活體驗豐富的人。課堂之小,教師沒有良好的統籌能力,學生在其中只能學到關於文字的基礎性的帶着技術性的知識。沒有體味到文字所攜帶的美妙,不會產生對閲讀的興趣、對知識的渴望。所以在閲讀這個人生大要之路上,教師必須打開學生們心靈的天窗,閃亮他們的眼睛,讓他們手中小小的船在學海中揚起生動的風帆。

高中英語教師聽課反思 篇5

2x年8月24-25日我們所有高一教師參加了這次的課改培訓,為即將開始的教學工作做了初步的準備。新課改是一種新理念,新思想,這對我來説是一個不小的挑戰,我必須進行各種嘗試,在不斷的探索中成長。通過這幾天的培訓,我對新課程有了初步的瞭解,下面就此談幾點體會:

一、整體把握

新課改要求教師能夠做到整體把握課程目標,整體把握數學的素養和能力,整體理解課程內容(如:課程主線和知識結構)等等。作為青年教師,要做到這幾點確實有很大的難度,但經過培訓,我或多或少也有一定的收穫,陳老師的講解,兩位備課組長的經驗傳授,使我心裏開朗了許多。

做到整體把握雖説難度大,但對學生來講,教師能不能做到整體把握對他們影響深遠。因為在整體把握中體現着教師的知識水平和素養能力,只有能做到整體把握的老師,講起課來才能做到有條有理,思路清晰,學生也才能聽得津津有味。因此,我一定會努力進入狀態,做到整體把握!

二、學生的主體地位

在新課程的實施過程中,學生主體地位的確立是通過教師的主導作用來實行的,教學中教師的激發作用、啟迪作用、組織作用和薰陶作用是學生主動學習的重要前提,因此教師的角色轉換是關鍵。

學生要成為學習的主人,教師必須從“主導者”成為“組織者”、“引導者”。數學知識不是獨立於學生之外的“外來物”而是在學生熟悉的事物和情境之中,與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生活經驗相關聯的內容。因此,在數學教學中,教師一定要注意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適當引入他們喜歡的活動,如講故事、做遊戲、表演等,使他們產生樂學、好學的動力,從而增強學生探究的慾望,培養起他們學習數學的興趣。

三、激發學生的探究性、創新性思維

新課改後,增加了很多探究性的題型,這一反傳統教學中,教師與學生面對面的問答或對話形式,教師牽着學生鼻子走,而要把學習的主動權交還於學生。在探究式教學中,要鼓勵學生的集體參與,並非只有好學生才有能力開展探究,應該給每個學生參與探究的機會。尤其是那些在班級或小組中極少發言的學生,應多給予他們特別的關照和積極的鼓勵,使他們有機會、有信心參與到探究中來。通過探究,可利用學生集思廣益、思維互補、思路開朗、分析透徹、各抒己見的特點,使獲得的概念更清楚、結論更準確。

從學生和教學內容的實際出發,創造性地組織數學智力活動,為學生創設一種動手操作、獨立觀察、引起思考的實際活動,激起學生自主地鑽研和創新,經過羣體的交流,完成對信息的加工過程,使知識變成學生自己的精神財富,讓學生在真實思考和創新的體驗中構建知識,學習方法,增長智慧。

要做到這一點,教師也必須轉變角色,真正從權威的講授者變為與學生共同探討問題的好朋友和引導者。要解決這個問題,應徹底改變傳統的課堂教學結構,建立起一套新的課堂教學結構。例如,過去上覆習課,老師系統整理知識,學生聽完後,完成一些相應的習題,總結一下,就算是複習告終了。現在我們則將知識的脈絡由學生分小組獨立整理,練習題在教師的引導下互相設計,交流練習。而且在交流過程中,還允許同學們提出問題,進行答辯,關鍵的環節還要能舉例説明,再加上巧妙的練習設計,使複習課上出情趣,上出深度。讓學生們在學習潛力和學習方法上有出色表現。

此外,要積極營造自然和諧的學習氛圍,讓學生敞開思想參與學習活動。學生樂意在遊戲和活動中學知識,有着強烈的求知慾望。我提倡辦好三件事:一是保證學生在探討問題時,有寬鬆的氣氛,必要時,可以下位,可以重組小組,甚至大聲爭辯;二是理解學生,允許學生用自然的語言表達思想,交流意見;三是鼓勵學生大膽提出問題,發表與眾不同的見解。這樣就可以大大解放了學生,也大大解放了老師,課堂上呈現出一種積極的、向上的、自然的、和諧的新景象。

總之,這次培訓讓我意識到肩上的擔子很重,我必須努力提高自身的素養和能力,進一步拓寬自己的知識面 ,為教學工作的順利進行打下堅實的基礎!

高中英語教師聽課反思 篇6

高中教由於面臨着大學聯考的壓力,所以學生的寫作也趨向模式化,都想着有好的模式能夠給自己帶來高分,老師教學過程中也潛意識的傳達這一點。這就束縛了學生的思維,而語文學科本來就是擴散式思維學科,作文更學要學生有良好的想象力。有調查表明,某班對某一作文題目,大多數同學寫的都是同一題材,格式都一樣,都是在遇到某情況後,先作一番思想鬥爭,最後如何如何,然後再喊幾句口號。在現行的作文教學中,由於受考試指揮棒的影響,套題,程式化,抹殺學生真實感受的現象仍很嚴重。有些學生經常購買之類的作品,進行簡單的模仿,這樣的作品代替學生的真實感受,形成語文教學長期未能逾越的一大誤區。

要走出這一誤區,尋找良好的改革途徑,我認為,一定是讓學生充分認識現實生活,讓他們體驗生活,從中培養他們的觀察能力和領悟能力,讓他們從中學會獨立表達,寫出發自內心的話語;二是加強語文課的閲讀教學和作文教學的聯繫,講課文時教師要善於引導孩子去欣賞,充分發揮想象,按自己的感悟去描述課文中的情景或事件。例如在講赤壁之戰時,在讓學生閲讀有關資料之後,按照他們自己的想象,去描述或續寫,也不失為一種有益的探索。即使是教師分析課文,也一定要確認學生是在主動地欣賞課文的語言和情景,而不是在被動地接受你的灌輸。

高中英語教師聽課反思 篇7

人們往往認為數學教學僅僅是公式公理的解説與運用, 其實不然, 數學課堂也有其自身特 的魅力, 以下是我平時教學中的一點經驗體會。

一、明確數學思想, 構建數學思維

隨着教育對學生綜合能力要求的提升以及各個學科間的知識滲透更加深入和普遍, 學習數學最重要的是 要學 會 數 學 的 思想, 用數學的眼光去看待世界。對於教師來説, 他不僅要能“做”, 而且需要教會學生去“做”, 這就要求教師不僅有紮實的專業知識和能力, 而且更應該有對數學學科的整體理解從而構建學生良好的數學思維。

二、尊重學生的思想, 理解個體差異

以往教育觀點老是忽視學生的認知情感,把學生當作承受知識的容器, 不斷增加新知識,同時又要鞏固舊知識, 導致新舊積壓, 新的學不好, 舊的學不紮實。同時學生之間的個體差異也是顯而易見的, 同樣的一塊地裏的莊稼也有高低之分, 學生也是如此, 作為教師, 不僅要善於播種施肥, 更重要的是要理解學生, 給每個學生充分的發展空間和發展的動力, 不能顧此失彼,這才是真正的以人為本。

三、應用心理戰術, 從教入手

所謂從教入手, 最重要的就是課堂導入, 因為導入新課不僅是新的教學活動的開始, 也是對舊的教學活動的總結和概括, 好的導入往往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使學生興趣盎然, 對新知識的渴望也更高, 教學活動當然就進行的更加順暢。

瑞士心理學家皮亞傑( J. Piaget) 認為“:一切有成效的工作必須以某種興趣為先決條件”。濃厚的興趣能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啟迪智力潛能並使之處於最活躍的狀態。教學中, 由於教學內容的差異以及課的類型、教學目標各不相同, 導入的方法也沒有固定的章法可循。下面本人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對幾種常用的課堂導入方法談談自己的粗淺認識。

1.矛盾激趣

矛盾即問題, 思維始於疑問, 在教學中設計一個學生不易回答的懸念或者有趣的故事, 可以激發學生強烈的求知慾, 起到啟示誘導的作用。在教授等差數列求和公式時, 一位教師講了一個小故事: 德國的“數學王子”高斯, 讀國小時, 老師出了一道算術題 1+2+3+…+100=? , 老師剛讀完題目, 高斯就在他的小黑板上寫出了答案 5050, 而其他同學還在一個數一個數挨個相加呢。那麼, 高斯怎麼會算的這麼快呢?正在學生百思不得其解時, 老師引出了要講的等差數列求和方法的內容。

2.重點、難點設疑

教材中有些內容既枯燥乏味, 又艱澀難懂。如數列的極限概念及無窮等比數列各項和的概念既抽象, 又是難點。為了更好地講解本課內容, 一位教師在教學時插入了一段“關於分牛傳説析疑”的故事。傳説古代印度有一位老人, 臨終前留下遺囑, 要把 19 頭牛分給三個兒子。老大分總數的 1/2, 老二分總數的 1/4, 老三分總數的 1/5。按印度的教規, 牛被視為神靈, 不能宰殺, 只能整頭分, 先人的遺囑更必須無條件遵從。老人死後, 三兄弟為分牛一事而絞盡腦汁,卻計無所出, 最後決定訴諸官府。官府一籌莫展, 便以“清官難斷家務事”為由, 一推了之。鄰村智叟知道了, 説“:這好辦!我有一頭牛借給你們。這樣, 總共就有 20 頭牛。老大分 1/2 可得 10頭; 老二分 1/4 可得 5 頭; 老三分 1/5 可得 4 頭你等三人共分去 19 頭牛, 剩下的一頭牛再還我!”真是妙極了!不過, 後來人們在欽佩之餘總帶有一絲疑問。老大似乎只該分 9.5 頭, 最後他怎麼竟得了 10 頭呢?這樣, 不僅提高了學生的探究熱情, 也給教師的導入新課創造了良好的時機, 無形之中將學生帶入自己設計的教學情境之中。另外教學中也要重視教學的延續性, 一堂課的好壞不僅僅體現再前奏合過程, 結尾也同樣重要, 也就是我們所謂的昇華階段。

曲盡而意存, 課完而回味無窮。在一堂課結束時, 根據知識的系統性, 承上啟下地提出新的問題, 一方面可以將新舊知識有機地聯繫起來,同時又可以激發起學生新的求知慾望, 為下一節課的教學作好充分的心理準備。我國章回體小説就常用這種妙趣奪人的心理設計, 每當故事發展到高潮, 事物的矛盾衝突激化到頂點的時候, 讀者急切地盼望故事的結局, 而作者卻以“欲知後事如何, 且聽下回分解”結尾, 迫使讀者不得不繼續讀下去!課堂教學如此, 則二者必有異曲同工之妙。

課堂教學作為一門無形的藝術, 有其自身的發揮空間, 如何把握住學生的心理與知識內容的特點, 才是萬變不離其“宗”, 只要教師用心, 科學地將教育教學規律應用於現實的教學之中, 讓學生積極地投入到課堂學習裏, 感受知識與人文的魅力, 課堂教學必將煥發迷人的色彩。

四、理性與感性疊加, 完善學生的情知模式

言傳身教不只是傳遞知識和技能, 其實更重要的是一種人文的關懷, 情感的共鳴, 傳遞者站在經驗的基礎上使學習者感受以往失敗的挫折感, 同時也有成功的成就感, 這樣的教育才更加有真實性, 在不知不覺中讓學生進入到理想的情景中, 品嚐人生的酸甜苦辣, 再失敗與成功中崛起, 再理性與感性中昇華。

不管是數學教學還是其他學科, 我們的教學都不能僅僅停留在已有的基礎之上, 認識教育的新規律並適時地將其應用於實際的教學中, 這樣我們的教學才更有成效, 教育的投入才能真正變為學生的成就, 古人云, 學而時習之,做為新時期的教育工作者理當為了教學而學習新的理論知識, 當然也要時“思”之。

高中英語教師聽課反思 篇8

英語是一門語言,同時它又是將不同國界的人、事、物聯繫在一起的橋樑。而聽力則是英語學習的基礎,是奠基石。根據中國小英語新課程標準,對國中學生語音方面的要求是

(1)能掌握讀音規則,包括元音字母在重讀開、閉音節中的讀音規則,輔音字母的基本讀音規則,字母組合的讀音規則以及單詞重音。

(2)能掌握國際音標。

(3)能掌握朗讀,包括句子的重音、意羣和停頓,連讀和不完全爆破以及語調。另外,還有其他的語法的要求。

目前,學生的聽力測試中普遍存在一些難以得到很好的改變的問題,這些問題都一直影響着學生的聽力水平的提升。通過本人的教學經驗總結了如下的方法

1、認真教好音標,嚴格把好音標關

學好音標是學好英語的前提條件,學好音標對未來的英語學習是一件一勞永逸的事,音標基礎的好壞決定了一個人的語音、語調。國中教師應認真抓好音標教學,使國中生人人都能認識音標,讀準音標,能夠看音標讀單詞,拼寫單詞。教好音標,讓學生打下良好的基礎,對提高學生的聽力水平無疑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加強語法訓練,引導及幫助學生擴大詞彙量

語言的學習離不開語法以及詞彙的學習和積累,學英語不講語法,不記單詞是不行的。對於語法學習只應讓學生多加練習,反覆操練。另外,在教學環節中教師應注意擴大學生的詞彙量,並教給他們正確的方法。如分類記憶法,按拼音記憶單詞,按結構記憶單詞等。在聽力訓練過程中也要不失時機的將聽到的生詞或舊詞的各種用法加以解釋,説明。另外,還要教給同學們一些根據上下文猜詞,挑出重點詞,關鍵詞的技巧,那就要日積月累,使學生們一定把基礎打牢。

3、重視培養學生聽力理解的技巧與良好的聽的習慣

在聽力教學中,教師要對學生進行聽力技巧訓練,這是提高學生聽力理解水平的有效措施。要教會學生聽音前注意略讀捕捉信息,即要快速瀏覽習題,捕捉一切從題面上得到的信息,聽時要邊聽邊記,強化記憶,記錄時要有重點,有技巧,聽句子回答問題時要把題幹、問題有機的聯繫在一起,聽對話和短文時,要抓主旨大意,切忌偏重兩個詞而忽視全文。同時要幫助學生糾正不良的聽力習慣。

4、重視日常教學的提高學生的聽力不是一時半會兒就能做到的。

在日常教學中,教師要用英語組織教學,要是加上必要的手勢、表情、簡筆畫等,學生的注意力會更加集中,想辦法去聽懂老師的話;充分利用與教材配套的材料,如錄音帶、同步聽力練習冊及目標測試中的聽力練習等,要堅持隨教學進行訓練。

5、做好聽後糾正工作

學生聽一些簡單內容問題不會很大,但對一些較靈活的、容易出錯的題目我想老師應重聽,也可讓學生多聽幾遍,並分析產生錯誤的原因,切實做好聽後糾正工作,這樣有利於提高聽力。

6、重視擴大學生的知識面

英語的背景知識涉及面廣,除了對課文中出現的背景知識教師要進行詳細的介紹外,在課餘時間,要鼓勵學生多看其他書籍,有意識的讓他們去擴大知識面。

7、注意學生良好習慣心理素質的培養

保持良好的狀態,自覺的養成好習慣,對於聽力的培養十分重要。從聽力訓練的初始階段就應強調培養心理素質的重要性。教師要明確告訴學生,聽時學好英語的重要途徑之一,要加以重視,教師在課堂上要創設一個輕鬆、和諧的氛圍,努力消除學生因害怕、擔憂反感而產生的心理障礙,在課堂上要引入競爭機制,激發學生聽的興趣,看到學生點滴的進步也要適時給予表揚。

高中英語教師聽課反思 篇9

教學反思是下課後對自己教學行為的自我評析和反省。用筆記的形式記錄下來,以便總結教學經驗和不足。從而形成自己的教學風格。孔子説過:“吾日三省吾身”。這裏的“省”是指回顧、反省、檢查自己一日之內的所作所為,有無不足之處,以便改正自己的行為。《學記》中也有“學然後之不足,教然後知困,知不足,然後能自反困,然後能自強也,故曰:教學相長。”通過教學反思我們可以回顧檢查自己教過的課,寫出教學分析,找出不足,久而久之便能不斷總結經驗,提高教學水平和教學效果。從而形成自己獨特的教學風格。

教學反思是教學工作的一部分內容,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環節,是對本節課的自我評價,對這一環節,應與備課、上課一樣,一絲不苟,認真回憶該節課的“成功”與“不足”之處,有可能發現教學過程中的一些問題,從而對知識、技能、技巧等缺漏典禮演講稿情況瞭如指掌,有的放矢的採取相應的補救措施,長期堅持,不僅能總結積累教學經驗,探索教學規律;還能逐步形成自己獨特的教學風格和教學方法。

長久以來,語文課堂充斥着淺薄,低級,呆板,濫情。給人的感覺是語文課堂就是思想品德課,説到基礎知識,就是字詞句;語文老師猶如豆腐娘、猶如皰丁大劫八塊,作文教學就是樣板戲;語文課改,如同”腦筋急轉彎“;語文要審美性,那就朗讀一下,最好再來點眼淚,到處是濫情……

一、課文教學“教什麼”

這是針對教學內容而言的。“教什麼”的問題是教學內容的最基本、最核心的問題,這個問題解決得好壞,直接影響到教學效率的高低。

在這個問題上,當前中學語文教學中最突出、最普遍的現象就是教學內容的空泛化和純知識化。所謂“空泛化”,就是教師講授一篇課文,無論是滔滔不絕地“分析”,還是狂轟濫炸地“提問”,教學的着重點都放在對課文內容的理解上。什麼劃分結構、歸納段意、總結中心思想及寫作特點等,這些看起來好像很有條理,而實際上沒有體現出語文的“特色”來,課上得很空。而這些屬於課文內容(即文章“寫了什麼”)方面的知識,學生只要認真讀一兩遍課文基本上都能把握。一個又一個寶貴的40分鐘,就這樣白白地耗費掉。語文課堂教學中的無效勞動就集中體現在這一點上。所謂“純知識化”,就是教師在講課文時,眼光聚焦在“這是什麼”的層面上,如“這個字”怎樣讀音,“這個詞”怎樣解釋,“這篇文章”分幾段,每段是什麼意思,中心思想是什麼,運用了什麼修辭方法,等等,內容繁多,面面俱到,一篇課文恨不得放到嘴裏先嚼個稀爛,然後再吐出來一口一口地餵給學生,把語文課上成“告知”課,學生只須記住就是了。

所以導致上述現象的存在,就是相當數量的教師片面地認為課文教學的目的就是讓學生理解課文內容,記住文中字、詞等知識。應該説,這是課文教學的一個任務,但絕不是惟一的任務,更不是終極目標。我在聽課中經常發現很多語文教師在他的教案中,都把“理解課文內容”列為“教學目標”中的一項。而在實際教學中,落得最實的,教師最賣力氣解決的也是這一項。我們説,在課文教學中,引導學生理解課文寫了些什麼,這只是課文教學的低層次要求,而在感知課文內容的基礎上,深入到課文內部,理解作者運用語言的技巧,理解課文語言文字的表情達意功能,才是課文教學的高層次要求和根本任務。不然的話,講了《致橡樹》,就是為了讓學生知道什麼是正確的愛情觀;講了《祝福》,就是為了讓學生認清封建禮教的罪惡;講了《蘇州園林》,就是為了讓學生了解蘇州園林的格局和特點……這就不叫語文課了,而變成政治課和地理常識課了。我們的語文教師,長期以來一直在教學的園地裏為別的學科任勞任怨地、辛勤地耕耘着,而把自己的這塊語文“自留地”“責任田”給荒蕪了。

那麼,課文教學究竟應該教什麼呢?一句話:教語言。

課文教學的核心是語言教學,抓住了語言,就抓住了課文教學的核心。語言知識包括:標點知識、語音知識、文字知識、詞彙知識、語法知識、修辭知識、邏輯知識和文體知識等方面的基本知識。課文教學中不僅僅要學習、掌握這些“死”的知識,更重要的是要學習作者是如何靈活巧妙地運用這些“死”知識來表情達意的。葉聖陶先生早就説過:“語文這一門課是學習運用語言的本領的。”教育部新制訂的《語文課程標準》也明確寫道:“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語文”是口頭語言與書面語言的合稱,構成“語文”的要素就是語言,如果離開了語言,“工具”不能稱其為工具,“人文”也就不復存在了。這就再清楚不過地告訴我們,課文教學的根本任務就是指導學生通過對課文的學習,正確理解祖國的語言文字,積累語言材料,學習運用語言的本領。

二、課文教學“怎樣教”

這是針對教學方法而講的。人們常説,教學是一門科學,也是一門藝術。稱其為“科學”,我們就要探求其規律。按規律施教,教學就順暢,效率就高,反之,教學就滯塞,自然就達不到目的;稱其為“藝術”,我們就要講究方法。教法得當,效率就高,教法不當,效率就低。

當前,在教學方法上存在的問題就是教不得法。主要表現在四個方面。一是教不到位。如前所述,一些教師在課文教學中只注重字詞知識教學和內容理解,而不注重品味語言的運用之妙和表情達意的功能。這一點在畢業年級的課文教學中表現得尤為突出。二是教法僵化。一些教齡較長的教師,長期教學實踐形成了自己的固定的教學套路,反映在課文教學上,就是用一種教學模式去應付各種體裁的課文,不能因文定法,教學模式化,課上得很死。三是以講為主。一些教師在課堂上主宰地位毫不動搖,以講為主,全面灌輸。特別是在分析課文時,總跳不出“分析”的框架,侷限於深入理解這個層面,抓住課文中的重點語句,總想分析出其微言大義來。彷彿不這樣教就顯得教學沒有深度,不這樣教就不算完成教學任務,不這樣教就展示不出教師的淵博學識和高深理論來。有時為了追求課堂上的表面活躍,大量的提問充斥課堂,滿堂講、滿堂問、串講串問,把語文課上成問答課。這樣的教學,現在還相當普遍。四是題海戰術。現在的學生,除了極少的上課時間,大部分時間都被“考試”“訓練”給佔滿了。什麼“課課練”“單元練”“月月考”“期會考”“期末考”,畢業年級還有不止一次的“模擬考”,等等。學生整日裏泡在“題海”中而不能自拔,而考試時最感頭疼的還是不會閲讀分析。這除了試題本身的因素外,也從另一個方面證明了題海戰術的不靈驗。

教學方法上存在的這些問題,究其原因,説到底,還是對課文教學的認識上的偏差所致。我作為年輕的語文教師,學歷都已達標,工作熱情非常高,工作也很努力。但我對自己的教學不滿意,很儘快擺脱這種局面。所以,要解決課文教學“怎樣教”的問題,正確認識課文教學的目的、任務就顯得尤為重要。

高中英語教師聽課反思 篇10

廣泛拓展,提升語文能力語文課本是語文學習的基礎,讀本是其有益的補充,而課外語文學習則是提升語文能力必不可少的範疇。

(一)印發課文相關資料在學習一篇課文前,我收集印發同一作家的不同作品,同一體裁或題材的不同作品,把這當作導學的重要內容,引導學生課外閲讀,擴大閲讀量。

(二)充分發揮閲讀課的作用語文的重要內容是閲讀和寫作,閲讀是基礎,為提高閲讀水平,學校每週開設了一節閲讀課,在上閲讀課前,我給學生講清閲讀課的重要性,閲讀的要求,並且經常檢查學生的閲讀摘抄本,促使學生不斷閲讀。

(三)拓展閲讀課外文言語段文言文是大學聯考的重要部分,要求長期積累,因而我非常重視這一方面,我通過不同方式補充課外文言文語段,為了調動學生積極性,我儘量選擇一些富有趣味性和哲理性的文章,鼓勵學生去翻譯並作為論據寫入作文,使學生閲讀,寫作同時提高。

(四)堅持寫隨筆語文學習不能僅靠課堂,要利用課外,要利用生活,讓學生去觀察景物,敍述事情,抒寫心理,流露心聲,讓學生記住“生活處處即語文”。同時,對學生隨筆寫作進行檢查,選出優秀作文讓全班同學交流,提高學生寫作積極性。

教書育人是教師的天職,責任重大,責無旁貸,而語文教學是整個教學系統的基礎,搞好語文教學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實現的,也不是僅靠交流就能達到的,它要求我們去摸索,去深度,去拓展。

高中英語教師聽課反思 篇11

一、實際教學中的困惑

1、教材的問題:①教材內容多而雜、教學要求淺而泛、知識主線散而空。而各類評價性考試內容實而精、試題難而全;②教材文字不多,有限的化學知識還零碎地淹沒在花花綠綠的畫面、表格、實驗步驟和大量的生活實例中,學生預習和複習的積極性不高;③課本習題少而窄。

2、教學目標的問題:①高中化學課程標準提出了“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方面的課程目標。教學內容和教學時間制約着這三維目標的全面落實,②教學中要實現四種能力的培養:化學實驗探究的能力、獨立思考的能力、信息獲取與加工的能力、自主學習的能力。有限的課時有限的內容有限的機會達成這些能力的培養確實有限。

3、教學時間的問題:學生課外時間的利用極其有限。習題課沒法上,綜合訓練難上加難。

4、學生的問題:優生吃不飽,困難生還吃不了。有一部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不高。

5、評價的問題:化學成績的評價只停留在知識與技能的考核上,考核試題難而全。過程性評價沒有多大的實際意義。6、成績狀況的問題:考試平均分不高,兩極分化嚴重。

二、新課標理念下應有的教學思考與要求

1、全面理解三維課程目標,科學制定課堂教學目標

在實施中要注意全面理解三維目標的內涵要求以及三個維度之間的關係。“三維”目標是從課程功能層面提出的,是整個課程實施後所要達到的目標,不能將其簡單地分解到每節課。

三維的教學目標中,知識與技能是載體,過程與方法是核心,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是結果。要在實施的過程中以基礎知識為出發點,在過程與方法中尋求突破,精心設計展現知識形成過程的探究活動。在探究知識的形成過程中獲得知識、培養健康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實現學習方式的轉變。因此要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基礎科學合理地制定每節課的教學目標。

2、全面理解教材結構,準確把握必修模塊的教學要求

從課程設計來看,必修模塊的目的是促進全體高中生形成最基本的科學素養,重視其基礎性;從編排體系來看,不再以物質結構、元素週期律等理論知識為出發點,採用推理、演繹的方法學習化學,而改為以物質分類的思想來整合教學內容,通過提供實驗事實、科學史話等感性材料,採用分析、歸納的方法獲得化學知識。因此,同樣的知識內容,在新、舊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同的,其教學要求也不相同。

對學有餘力的學生,完全可以也應該在時間允許的情況下,對教學提出高一些的要求,以更好地理解知識以及為後續學習預留空間,但這種對教材內容的彈性增補,前提是首先要“保底”,而且增補不能搞“一步到位”,不能增加學生負擔。

值得注意的是,課程標準的教學要求是螺旋上升的,不是在知識首次出現時就要求學生一下子全部達到的。對於教學難度的把握,還可具體參考下列建議:①比較現行的人教版、山東科技版和江蘇版高中新課標教材要求,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確定適合本校實際的教學目標與要求;②對於人教版教材中的資料卡片、科學視野和科學史話三個欄目的內容,是教學上很好的素材,但可以不作為學分認定內容;③市教研室化學科組織編寫必修模塊各章節的教學要求説明,可以作為教學的參考。

3、深入研究教材中知識呈現主線,合理重組教學內容

教材採用了專題式的模塊結構,一定程度影響了知識的內在邏輯關係。為了避免這類內容學習中常見的“一聽就會,一用就亂”,一定應該有化學基本理論作為主線貫穿進行學習。本章的教材按照新課標要求,隱去了過去熟悉的線索,將大量的信息同時出現在學生面前,若教師的指導稍不得法,就很容易感到知識凌亂,把握不住規律,從而走入“背化學”的死衚衕。要求教學中要深入研究教材的編排主線,挖掘知識的內在聯繫,結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合理地重組教學內容,從學生已有的知識出發,突出“分類”這個主線,使基礎知識清晰。

在新課程中,教材僅是學習的一個範例和文本,教師要突破多年來“緊靠課本”“忠實教材”的觀念,教學中如何選取知識,知識如何呈現,都要靠教師進行二次創作,根據課程標準和學生的學習需要,重新整合教學資源,靈活處理教材。

4、以科學探究作為突破口,優化學生的學習方式

轉變學生過於依靠接受式學習的學習方式是本次課程改革的重點任務之一。高中化學課程標準中提出,在課堂教學中引入科學探究來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從而全面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達到提高全體公民整體素質的目的。在實施中,首先要對科學探究或探究式學習有一個正確的認識,才能科學、合理地運用於課堂教學。

在現代教育文獻中“科學探究”、“探究式教學”、“探究式學習”都是指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模仿科學家進行科學探究的思維方式來主動構建知識、形成科學觀念、領悟科學研究方法的學習方式。這種學習方式在學習內容上,不但包括事實、理論等陳述性知識,還包括科學過程和方法等程序性知識;在教學策略上,教師通過創設一定的探究情景,讓學生髮現問題,作出猜想與假設,並通過實驗、調查、查閲文獻等方式蒐集與處理信息,對猜想與假設進行論證,最後通過表達與交流活動對自己的探究過程進行反思與評價。在這一過程中學生獲得知識與技能,掌握解決問題的方法,獲得情感體驗。

科學探究是新課程大力倡導的重要的學生學習方式,但是,科學探究並不是學生學習的唯一方式。接受學習、探究學習等都是人類常用的學習方式。並沒有絕對的優與劣,課堂教學中教師的任務之一,就是優化學生的學習方式,引導學生綜合應用各種學習方式(包括接受式)來積極、主動、高效地獲取知識。

科學學習主要強調親身體驗、在“做中學”,但由於時間和學生知識基礎的限制,只有選擇那些最有探究價值而且學生在現有的知識基礎上能夠探究的內容進行探究,這些內容應該是本模塊的主幹知識。探究活動應該圍繞主要教學目標展開。學生探究思考的時間要充分,交流展示的範圍要廣。

5、充分發揮化學實驗在教學中的多種功能

化學實驗既是課程目標,又是學生學習化學的重要方式,更是學生學習化學的重要內容。在化學教學中,通過實驗不僅可以使學生獲得化學知識,學會實驗技能;更重要的是通過實驗創設生動的學習情景,達到激發興趣、啟迪思維,獲得知識、培養科學態度和科學方法的目的。

實驗教學中的啟迪思維功能很容易被其獲知功能掩蓋,要站在素質教育的高度對實驗教學中的思維活動給予足夠的重視。若對實驗的啟思功能開發不夠,只着重其在獲取知識方面的價值,就會陷入重“做”輕“思”的誤區。

通過實驗創設的問題情境,激發探究的慾望,依循科學的方法自主地進行探究,並在探究的過程中不斷髮現新問題,或通過實驗去驗證自己的理論假設,從中獲取新知識,體驗科學的思維方法,養成良好的科學研究習慣,培育出科學的精神和態度。

三、個人教學中的具體做法

1、第1節《元素週期表》教學主線及流程:

第一課時:⑴、瀏覽課本尾頁的元素週期表→尋找硅元素的位置→請説出硅元素在元素週期表中的位置→引出元素週期表結構的學習→平面中點的位置的確定→學習週期、短週期、族、主族等→硅元素在元素週期表中的位置的正確表達與書寫。

⑵、畫出硅原子結構示意圖→激發學生在硅原子結構與硅元素位置之間尋找數值上的關聯→用鈉原子結構與鈉元素位置的數值關係進行驗證→得出“週期序數=原子的電子層數、主族序數=原子的最外層電子數=元素的最高正價數、原子序數=核電荷數=質子數=核外電子數”。

⑶、利用課本第5頁、第7頁的原子結構示意圖→比較原子半徑→原子得失電子的能力→提煉、歸納“在同一主族中,從上到下,原子序數逐漸增大,原子半徑逐漸增大,失電子能力逐漸增強,得電子能力逐漸減弱,金屬性逐漸增強,非金屬性逐漸減弱”。

第二課時:⑴、回憶同一主族元素性質的遞變性規律→用鉀、鈉的實驗驗證元素金屬性的相似性與遞變性→用第8頁的鹵素單質與氫氣反應的資料驗證元素非金屬性的相似性與遞變性→小結金屬的金屬性(還原性)強弱比較的實驗方案設計→總結並板書“元素的金屬性(還原性)越強,其單質與水或酸反應生成氫氣越容易;元素的金屬性(還原性)越強,形成的最高價氧化物的水化物鹼性越強。”

⑵、藉助第7、8頁的鹼金屬單質和鹵素單質的物理性質比較、歸納、概括同一主族元素單質物理性質的遞變性規律。

⑶、由學生中的雙胞胎→引出並理解同位素→簡介核素的概念和表示方法。

⑷、抑揚頓挫地示範背誦1-20號元素→説明記憶的作用,指導背誦的方法→佈置書面作業和背熟1-20號元素的順序。

個人的教學認識:上述教學中,“知識與技能”落實了元素週期表結構的學習、得出了“週期序數=原子的電子層數、主族序數=原子的最外層電子數=元素的最高正價數、原子序數=核電荷數=質子數=核外電子數”。歸納了“在同一主族中,從上到下,原子序數逐漸增大,原子半徑逐漸增大,失電子能力逐漸增強,得電子能力逐漸減弱,金屬性逐漸增強,非金屬性逐漸減弱”等。“過程與方法”體現在元素週期表的結構、原子結構與週期表中的位置關係、同一主族元素性質的相似性與遞變性規律等知識的產生與形成中。“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體現在學生的智力活動中、知識的內在聯繫中、元素性質的相似性遞變性的奧妙中、獲取知識的愉悦和成功感中。

2、第2節《元素週期律》教學主線及流程:

第一課時:⑴、開展組與組之間、學生個人之間背誦1-20號元素的比賽→落實1-20號元素的記憶→回憶同一主族元素性質的相似性與遞變性規律→提出同一週期元素是否也存在元素性質的相似性與遞變性規律?→畫出na、mg、al的原子結構示意圖,比較原子半徑→學生進行分析判斷→引出問題與衝突→指導同一週期中原子半徑比較的方法→結合對硫和氯氣的知識→歸納“在同一週期中,從左到右,原子序數逐漸增大,原子半徑逐漸減小,得電子能力逐漸增強,失電子能力逐漸減弱,非金屬性逐漸增強,金屬性逐漸減弱”。

⑵、作業完成第18頁的第2、4、5、6題。

第二課時:⑴、背誦1-20號元素→回憶同一週期元素性質的遞變性規律→以解答實驗習題的方式解決第14頁的實驗1→驗證同一週期元素性質的相似性與遞變性規律→指導學生閲讀第15頁的表格信息→補充sih4、ph3、h2s、hcl的穩定性比較→鞏固同一週期元素的相似性與遞變性規律→歸納並板書“元素的非金屬性(氧化性)越強,其形成的氣態氫化物越穩定;元素的非金屬性(氧化性)越強,形成的最高價氧化物的水化物的酸性越強。”

⑵、作業完成第13頁關於元素符號和原子結構示意圖的填寫。

第三課時:⑴、背誦1-20號元素→分別回顧同一主族及同一週期元素性質的遞變性規律。

⑵、觀察、填寫第14頁的兩表格→體會元素性質的週期性規律→歸納概括元素週期律。

⑶、由學生閲讀第16頁的《三、元素週期表和元素週期律的應用》→交流閲讀中的收穫→深刻元素週期表和元素週期律的應用。

第四課時:課堂用最多30分鐘完成《元素週期律的達標演練》,評分,有選擇性地講評。

個人的教學認識:在教學中對如何選取知識,選擇哪些知識,知識如何呈現,都進行了二次創作,充分考慮了課程標準和學生的學習需要,重新整合了教學資源,靈活處理了教材。在進行知識與技能的教學時也重視了過程與方法以及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兩個課程目標的體現。

2、第3節《化學鍵》教學主線及流程:

第一課時:⑴、利用健身的啞鈴,解釋了“鍵”及其作用。

⑵鋪墊性討論一:商户甲需要賣“電子”,客户乙需要買“電子”。甲乙接觸後,結果如何?鋪墊性討論二:兩位同學都需要2萬元的筆記本電腦,兩位同學單獨都買不起。他們怎樣愉快合作才能共同達到目的?達到目的後他們會分開嗎?

⑶、從氯氣的化學性質→鈉在氯氣中燃燒的事實→投影鈉氯兩原子結構示意圖→分析氯化鈉的形成過程→兩原子得失電子形成陰陽離子→陰陽離子之間的相互作用→離子鍵→離子化合物→離子化合物由陰陽離子構成→組成離子化合物的元素種類及判斷。

⑷、介紹電子及其書寫→用電子式表示氯化鈉的形成過程→用氯化鎂鞏固用電子式表示離子化合物的形成過程。

第二課時:⑴、分析非金屬原子得失電子的特點→聯繫兩位同學高中化學教學反思制共同購買2萬元的筆記本電腦→非金屬原子之間形成共用電子對都達到穩定結構。

⑵、從氯氣的化學性質→氫氣在氯氣中燃燒生成氯化氫的事實投影氫氯兩原子結構示意圖→分析氯化氫的形成過程→形成共用電子對構成分子→分子中原子之間的相互作用→共價鍵→共價化合物→共價化合物由分子子構成→組成共價化合物的元素種類及判斷。

⑶、用電子式表示氯化氫的形成過程→用水鞏固用電子式表示共價化合物的形成過程→極性共價鍵。

⑷、用氮氣展示用電子式表示非金屬單質的形成過程→非極性共價鍵。

⑸、思考與交流離子化合物與共價化合物的區別→歸納化學鍵→化學鍵的形成方式。

⑹、利用甲烷與氯氣的反應用動畫模擬其化學反應過程→認識化學反應過程的本質。

個人的教學認識:藉助學生熟悉的現象和事例,應用擬人化的講解,採用多媒體制作的動畫化抽象為直觀,努力做到教學形象化。根據學生的抽象思維弱於形象思維這一特點以及從生動的直觀到抽象思維,再從抽象思維到實踐這一認識規律把本來是很抽象的教材變為生動形象的教材,以揭示宏觀現象與微觀粒子運動之間的關係,幫助學生建立想象表象,從而加強學生自覺地理解和提高學習的積極性.教學會考慮化學鍵理論的邏輯性思想性很強,因而重視嚴密的邏輯推論和正確的思想方法。使基礎理論的講解富有論證性,全面落實三維課程目標。

總之,我在教學過程中作了如下的努力:

1、重視對教學內容的重組和二次開發,使教學主線清晰,知識邏輯合理,教學內容在落實知識與技能上充實。

2、重視對知識產生、形成以及延伸的過程鋪墊、設計及有效教學,在過程與方法中形成科學觀念、領悟科學研究方法。

3、努力創設問題情境,激發探究與求知慾望,在探究與求知過程中不斷髮現新問題解決新問題,或通過實驗去驗證自己的理論假設,從中獲取新知識,體驗學習的成功與快樂。

4、重視建設民主、平等、和諧、合作的教學課堂,重視課堂上的交流、討論、辯論,重視教學語言的生動形象,努力讓學生體會學習化學的快樂,體現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課程目標。

5、用每節的“達標演練”確保知識與技能目標的達成,用每月的月考強化鞏固知識與技能,進行月度學科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的綜合評定。

6、改善自身的工作和生活態度強化教學的責任心,改善自身的學習能力和心態提高教學策略和教學方法,加強資料和信息的收集、整理和內化。

7、不斷加強有關新課程的理念和教學方式方法的學習與實踐,努力提高自身教育教學管理的水平。

高中英語教師聽課反思 篇12

從文史角度來進行語文教學,大膽創新。對語文課程性質的規定,新課程強調“高中語文課程應進一步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使學生具有較強的語文應用能力和一定的審美能力、探索能力”。依據這樣的一條理念,我儘管是在複習課文,但我依然不忘融入語文的審美教育,無論是講《論語》等古典文化,還是講中外名著;無論是上作文課,還是在做語言文字的訓練,我都會力求從語言的角度去引導學生感受漢語的豐富性與生動性;運用的角度引導學生去領會語言的靈活性和多變性;從比較的角度引導學生去體會中華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

例如,我們在本學期開設的公開課《氓》,這是一篇詩經作品。《詩經》的出現不僅是我國文學發達很早的標誌,而且在世界文化史上都佔有相當高的地位,尤其是《詩經》的現實主義精神對後世文學影響最大。在篇目數量上,選入課文的《詩經》作品僅《氓》與《采薇》兩篇。如何讓學生通過學習這兩篇的詩歌,從思想性與藝術性兩個方面對《詩經》有一個比較全面、清晰的認識,對《詩經》是中國古典詩歌的重要源頭也有一個線索性的認識,達到“體會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源遠流長,陶冶性情,追求高尚情趣,提高道德修養”,弘揚祖國優秀文化,提高自學鑑賞《詩經》能力的目的。為此,我教學《詩經》兩首總的教學目標是:以《氓》和《采薇》為教材例子來解讀《詩經》的思想性與藝術性及其巨大的影響,讓學生對《詩經》的認識不是僅停留在局部篇章上,而是有整體的感知,為他們今後學習打下基礎。

高中英語教師聽課反思 篇13

《雷雨》(節選)是高中語文教材中的經典篇目,因為其中包含着太過複雜的人性,也是中國現代戲劇史上一部頗多爭議的作品。而課文僅僅節選了第二幕,不利於學生完整的瞭解、感受其中的豐富內涵。而只是由老師來介紹前後關聯、人物關係,似乎又缺少一些直觀的感受。在上選修課時我發現通過播放影視片段的方法,能在很大程度上調動學生學習、討論的積極性。因此我決定在教學《雷雨》時也嘗試着採用播放《雷雨》影片這種教學手段。在備課時我設計了四個課時。第一課時主要介紹作者和作品的相關信息。第二、三課時播放《雷雨》影片,第四課時請學生就第一節課所佈置的問題,結合自己看電影的感受,來展開討論。並將自己的看法寫成作文,作為課後作業。

在備課組會議上,我介紹了自己初步的構思,大家一致認為這種學習方法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調動起學生的積極性,引發他們自主的思考和學習,但也存在一定的危險性,一旦沒有設計好課堂,缺少問題的引導,就無法促使學生在欣賞的基礎上更深的思考作品背後所藴含的深刻含義。帶着這樣的思考,我再一次通讀了《雷雨》全劇,設計了教學思路:

首先,把對作者和作品的介紹融入到當時的現實背景中,側重於環境對作者的影響,引導學生理解文學作品源於生活又高於生活的特點。同時儘量減少對劇中人物的性格、結局等的介紹,以免產生先入為主的印象,影響了學生的自主思考。

其次,圍繞周樸園在課文中的表現設計問題。

採用這種教學方式的關鍵是確定這篇課文討論的主題。一個好的問題可以最大限度的開拓學生的思路,引出最廣泛的討論,並在這討論中挖掘文章的豐富內涵,加深對人性的理解。設計什麼樣的問題可以達到比較好的效果呢?我考慮了很久。最先進入我的視線的是對《雷雨》主題的探討,但很快又被自己否決了,因為作為作為現代文學史上的名篇,《雷雨》本身想表現什麼主題,歷來眾説紛紜,在高中語文課堂上,不可能也沒有必要探討或解決“《雷雨》的主題”這個問題。接着我把目光轉向了對人物行為、性格的分析。《雷雨》塑造了一系列個性鮮明,充滿了矛盾、掙扎的人物形象,他們的遭遇和命運激動着人們的心絃,他們的言行、心理充分暴露了人性的複雜多變。那麼誰能夠在有限的條件下引出最廣泛的討論呢?考慮再三,我把注意力集中在教材所節選的這一幕;而在這一幕中,最可圈可點的莫過於周樸園這個人物形象,所以我決定了把這篇課文討論的焦點鎖定在周樸園身上,我定下的話題是:“説不盡的周樸園”。

最後,本專題的中心是“人性”,通過文學作品讓學生初步瞭解人性的豐富內涵,同時我試圖聯繫現實生活,喚起他們的生活體驗,使他們真正思考一些問題,特別是人性在日常生活中的表現。為此我搜集了相關的一些新聞和學生的週記,準備在最後一課時拋磚引玉。

為了保證這堂試驗課達到預期的效果,我還安排了一項調查報告作為預習作業,即閲讀《雷雨》節選部分,寫出最能引起你思考的問題。有近三分之二的同學選擇了“周樸園對魯侍萍究竟有沒有感情?”“周樸園對魯侍萍的愧疚是否是真實的”等問題。這説明我對課文把握的方向是正確的。接下來最關鍵的就是對周樸園這個人物的分析了。

把周樸園看作是一個“虛偽、殘酷的資本家形象”的解讀,在今天應該不是主流了,如教材的練習中就已經把“周樸園對魯侍萍是否有感情?”作為一個可以辯論的話題,但這樣的討論仍然不夠。如果不是或不僅僅是“虛偽、殘酷的資本家形象”,那又怎麼樣呢?我們從中又可以讀到什麼?在這個問題上我引入了福勒的《小説面面觀》中“圓形人物”和“扁平人物”的概念,即人物性格是豐富的甚至多面的,鑑賞作品不能滿足於區別“好人”和“壞人”。

另外,周樸園明明三十年中對侍萍滿懷思念與愧疚,但為什麼一認出侍萍,就表現出那樣一副嘴臉呢?僅僅用“虛偽”一言蔽之是不夠的,那他這樣做的原因什麼呢?他是在努力維護着什麼。周樸園在劇中曾説過這樣一句話:“我的家庭,我自認是最圓滿的,最有秩序的;我所教育出來的子女,我也自認是些健全的子弟。”這其實就告訴了我們,他一向以建立一個“最圓滿、最有秩序的家庭”為已任,在家人面前保持着高大正直威嚴的形象。瞭解這點,我們不難想象到,一旦當年的侍萍今天又進入他的生活,對他的家庭、事業、名譽、地位等來説,將會造成怎樣致命的影響。所以他一旦認出侍萍後,就只能做出我們所看到的那些事。

這裏又出現了另一個問題,周樸園的家庭生活是不幸福的,他與年輕的妻子繁漪連貎合神離都談不上,與自己的兩個兒子,也建立不起正常的父子感情。獨自一人時,他經常深陷孤獨寂寞,只能靠端詳當年侍萍的照片排遣內心的空虛。這樣一個不幸的家庭,周樸園為什麼還要苦苦維繫呢?我認為:周樸園維護的實際上是他所從屬的那個階層。三十年前他的確愛過侍萍,但為了所屬於的那個封建家庭的利益,他拋棄了她;三十年中他對侍萍抱着的愧疚的感情,是真誠的,但不止是為着生死不明的侍萍,更多的是藉此懷念少年時代,就像希臘神話中顧影自憐的水仙,透過回憶他憐惜的是現在空虛寂寞中的自己。少年情懷不過象一面鏡子,照出了現實中更多的不如意,引出了他對不幸生活的自我哀悼。。而相認後對侍萍冷酷無情,則是因為作為一名“成功人士”,他不能被他生長的階層所拋棄,不能被原屬於他的名譽、地位、財產等等拋開。它們已經象烙印一樣,深深的刻到周樸園的骨髓裏去了,他和他的階級已經化為了一體,他就是這個所謂名門豪族的上流階層,而這個藏污納詬的上流階層也就是他的全部。走到了這一步,周樸園對侍萍種種反覆的舉動也就不難解釋了。

帶着這樣的思路,我忐忑不安的上完了課。應該説效果是相當不錯的,在看過電影后,大部分學生都是有一定想法的。所以一開始,關於周樸園與侍萍的愛情及周的愧疚是否真實等問題的探討,學生都能夠被調動起來,積極從文本中尋找相關內容,並得出自己的結論,甚至有同學提出周樸園自身也是一個悲劇:他傷害了別人自己卻沒有得到幸福。

高中英語教師聽課反思 篇14

1、教師的提問語的基本導向仍停留在學生重複或重現事實要求(主要是重複教師的話語和教材的信息),而開放型的、能激發學生想象力與創造力和發散學生思維的課堂提問比例還極小。動腦程度低的和非個性化的“全班説”的課堂活動還佔相當大的比重;在英語課堂教學中,缺乏積極有效的師生互動,部分課時過於注重教師的講授,沒有以精講精練的要求正確處理好講與練的關係,導致教與學不合拍;忽視對學生的基礎、能力、收穫的關注。有些課顯然沒有符合學生的能力實際,導致教學目標無法達成。這與新課程標準的“以學生為主體”,培養“學生主動思維”,發展“學生想象能力和創新精神”以及“展現個性,發展心智”等教學目標還有很大的距離,和大學聯考對高三英語課堂的要求也是不符合的。

2、課堂教學不能針對學生實際,缺乏“備學生”、“備學案”這一必要環節;對教材的處理和把握仍然拘泥於教材,沒有進行效地取捨、組合、拓展、加深;課堂教學沒有真正做到對學生進行基礎知識點、大學聯考熱點和大學聯考難點的“三點”滲透,學生原有的知識不能得到及時、適時地活化;課堂容量偏小,內容單一;課堂密度要求不足,學生參與機會少、參與面小;課堂節奏過慢,課堂氣氛沉悶,課堂留給學生自疑、自悟、自學、自練、自得的時間十分有限甚至沒有。

3、對大學聯考的研究不夠,對大學聯考的考試範圍、要求、形式、出題的特點及規律的瞭解不夠明確,在課堂教學中依賴於複習資料,缺乏對資料的精選與整合,忽視教師自身對知識框架的主動構建,從而課堂教學缺乏對學生在自主建立系統的英語知識體系與網絡的方法指導和能力培養。

4、課堂設計缺乏適當適時的教學評價,不能及時獲悉學生在課堂上有沒有收穫,有多大收穫等學情;課前設計“想教學生什麼”,課堂反饋“學生學到什麼”和課後反思“學生還想學什麼”三個環節沒有得到最大程度上的統一。

我雖然已經逐認識到課堂教學的重要性和對學生指導的緊迫性,但是離相對滿意的高三英語課堂的實施與總體目標還存在較大的差距,因此,還需要不斷地更新理念,提高自身的理論水平和實踐能力,能為學生的英語發展能力和輕鬆面對大學聯考作好準備。

高中英語教師聽課反思 篇15

(一)課後反思

這堂課總體來説不滿意。在設計這節課時,我主要制定了兩個複習目標,一個是複習鞏固主要的文言知識,一個是品讀語言,體悟作者的感情。對於這樣的傳統篇目,在設計上不容易上出新意,但在學生體悟感情這方面,卻能夠展現出不同的境界。在處理體悟感情這一環節時,主要是讓學生找出有感悟的句子,先自己寫體會,然後組內交流,推選出較好的同學展示,這一環節學生表現的還能夠,但是教師在引導的過程中感染力不夠。

在處理第一個環節複習重點文言知識時,我認為很是失敗。首先是課前導入完全成了擺設,沒能起到帶動學生進入課堂的作用,所以在讓學生找重點文言知識,以及展示這方面的知識時,學生用心性不夠,不能很好地投入到學習狀態中。其次,學生彷彿一向被老師推着走,老師覺得上的很費勁,學生也不能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自然課堂也不能到達預期的效果。

這堂課使我深切的認識到,教師要成為課堂真正的組織者與引導者,還需要下很大的功夫。

(二)組內老師的評價

王景會老師:

1、目標的制定體現三維目標的要求,且緊緊圍繞目標組織教學,可謂簡明扼要,省時高效。

2、課堂結構各環節銜接自然,有文本中的詞彙成語到情感體悟,然後關聯寫作,可謂環環相扣,結構緊湊。

3、潛力點的講解適度拓展,聯繫大學聯考中的典型例子,可謂觸類旁通,潛力提升。

4、教態大方自然,可謂鎮定從容,魅力無窮。5、本文以情感動人,教師讀文解析,動情、傳情不足。

任桂秀老師:

1、備課充分,瞭解學情,能根據學情設計問題,由淺入深,環環相扣,層層深入。

2、教態自然,基本功好,駕於課堂潛力強。3、注重文言知識落實,突出重點,指令明確,培養學生分析問題、思考問題的潛力。4、再有一些親和力和感染力就更好了。

x老師:

教態端莊,沉穩自如;連接大學聯考,凸顯地位;在研討中賞析語言,使得學生認識深刻,體現了文、言並重的思想。時間處理再緊湊些就跟好了了。

xx老師:

1、落實到位,銜接自然。拓展延伸適度,鏈接寫作有深度。2、教師就應再顯示一下自己的高度。

xx老師:

在本課的教學中,教材處理方面採取了創新的做法。形式上以練代講,從梳理文意到評價到寫作,從不同角度切入解析文章。閲讀的主動權在學生手裏,訓練的指導權由老師掌握,這種抓住關鍵,以練代講的方法,效率較高。

xx老師:

1、課堂語言規範簡練,指令明確。以重點、難點字詞為抓手,強調誦讀,很好地體現了複習課的預定目標。在此前提下注重對學生情感的薰陶,進行了寫作訓練,促進了知識的生成。2、時間把握不夠完美,前鬆後緊。

高中英語教師聽課反思 篇16

本月的教學任務是期中複習考試和專題二——從海水中獲得的化學物質。從期會考情況分析來看,學生對高一化學的學習還不能掌握的很好,原因有以下幾個:一,會考制度造成學生在國中化學學習中產生基礎知識不夠紮實以及學習方法的缺乏。二,國中學習中靠記憶的偏多而理解部分又少,而到了高中,理解能力要求較多。三,國中化學課堂容量比高中的要少很多,難度也相對較低,所以學生的學習也感到比較吃力。

而在專題二的教學中,由於本專題屬化合物基本知識瞭解,所以學生實驗,演示實驗也較多,學生的學習興趣也較高,在教學中運用實驗探究導學、歸納對比法,多媒體輔助教學收到比較令人滿意的教與學效果,但也存在不少的問題:

一、學生在實驗時,動手能力較差,只對化學反應產生的現象感興趣。

二、化合物基本知識中需要記的內容較多而學生又偏偏賴得去記,造成很多題目不會做,從而產生高中化學難唸的這一想法。

三、高中化學知識點稍微分散一點,而學生又缺乏歸納總結的能力,所以無法做到系統學習。四、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偏差。高中學習任務重,時間又緊,若不主動學習,那學習成績就無法保證。

總的説來,高一化學的教學需要教師與學生雙方面相互配合才能創出好成績來。

高中英語教師聽課反思 篇17

複習《項脊軒志》一文,主要想完成兩個教學目標:一是識記、理解、運用文言字詞;二是分析和借鑑本文通過細節描寫敍述事情和刻畫人物的方法。

所有課堂教學環節的設計都緊緊圍繞着這兩個目標展開。整個教學過程推進的比較良好,感覺還是很好的實現了預定的目標,收到了預想的效果。其中有兩個環節我感覺較為滿意:第一個是課內重點文言字詞的遷移運用,第二個是鑑賞細節描寫手法之前選取《老屋》歌詞所做的鋪墊。

第一個環節中,我選取的是20__年江蘇卷大學聯考題歐陽修《南陽縣君謝氏墓誌銘》中的一段文字,語段幾乎包含了本節課所強調的所有重點字詞和文言現象,課堂上及時地拿來讓學生翻譯,既突出了檢測的針對性,又較好地強化了知識遷移過程中能力的提升,更重要的是,它讓學生直接體會到了文言文複習和大學聯考之間的必然聯繫,讓他們意識到了平時複習中積累文言知識的重要性,而課堂上學生頭腦中這種意識的產生比老師平日裏憑空的説教要強百倍千倍。

《項脊軒志》是作者歸有光在經歷了無數的人生變故、世事滄桑之後寫作的文章,文章雖然感情真摯細膩,細節描寫的手法運用的不露痕跡,但是因為語言樸素,敍述平淡,以學生現在的年齡和人生體驗,很難提起深入閲讀的精神和興趣,更不要説體會作者情感的十分之一二,進行手法的分析和挖掘了。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我截取了水木清華《老屋》中的一段歌詞作為之前的鋪墊。這是一首充滿懷舊情緒的歌曲,作者在表達對老屋及屋中人思念的時候,選取了很多尋常生活中看似平淡而又十分美好的鏡頭和畫面,這種方法和《項脊軒志》中採用的敍事抒情的方法極為相似,因而,起到了很好的鋪墊作用。學生們對這樣的歌曲也非常喜歡,很容易產生情感的共鳴,分析起來更是興趣盎然,極好地調動了學習的興致和課堂的氣氛。

儘管如此,一堂課講下來,感覺還是有很多的遺憾和不足。手法賞析環節中,因為設計的題目難度偏大,之前的知識補償做的不夠,使得學生們在分析的過程中抓不住根本,回答不到點子上,浪費了一些時間,以至於後面的鏈接閲讀無法充分展開,寫作方法的引導也僅僅是點到為止;還有,在駕馭課堂、隨時隨地調動學生情緒,以使他們時時刻刻專注於課堂內容上,做的也還不夠,還需要在以後的教學過程中不斷地摸索和努力。

雖然不是什麼教學能手的選拔,優質課的評選,甚至因為有懶惰和畏難心理,在剛開始“聽將令”,“奉旨”講課的時候還有點不情願,但是,當真正面對這件事的時候,我卻以十二分的認真投入進去了它。因為,學校不僅提供給了我們展示的舞台,也給予了我學習的機會,我要好好把握;再有,自己竭盡所能之後,仍然存在的問題才是真正的問題,是自己真正需要克服的地方,而這,應該也正是進步之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