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九範文幫

位置:首頁 > 書信 > 檢討書

活化石的反思總結(通用14篇)

檢討書1.59W

活化石的反思總結 篇1

《活化石》是人教版第三冊第八組第33課,本教材以愛科學為專題編排的。《活化石》一課介紹了銀杏樹、大熊貓和中華鱘三種倖存的珍稀生物,兼有知識性與趣味性,可以説是學生喜聞樂見的閲讀材料。在研讀教材的時候發現,這篇文章的結構比較相似,比較適合開展合作學習,所以我在教學設計時主要以小組合作的學習方式來引導學生感悟文本。

活化石的反思總結(通用14篇)

一、小組合作,演讀課文。

由於學生認真學習課文,和文本進行了很好地對話,所以,學生的智慧得到昇華,語言表達能力得到訓練。比如郭俊含同學説:嗨,大家好!我中華鱘,也是一種古生物。我有一億多年的歷史。我生活在江河裏,身上披着大片的硬鱗。我的眼睛有核桃那麼大,而且亮晶晶的。我有一張又大又尖又長的嘴。你們説:我的樣子奇怪嗎?如果大家喜歡我,可要好好保護我喲!

因為要在小組內進行交流,使那些平常不愛説話的孩子也能與同學交流,既訓練他們的膽子,又訓練了他們的表達能力。

二、抓住比喻句進行教學。“銀杏樹的樣子很容易辨認,一片片葉子像一把把小扇子。”這個句子除了讓學生在讀在知道講述了銀杏樹的葉子很像扇子這一特點外,我還抓出了兩個語文知識點。第一個,這是一個比喻句,我讓學生模仿句子,進行打比方句子的訓練。第二個知識點是,在這個句子中,有兩個重疊量詞,分別是“一片片葉子”、“一把把扇子”。這是這篇課文的一個重要的知識點。在這裏時,我進行了這樣的處理。讓學生讀讀上面兩個詞語,讓學生髮現有什麼物點,學生很快就找出來了。“片”和“把”字重疊了。我讓學生對比“一片葉子”和“一片片葉子”、“一把把扇子”和“一把把扇子”在意思上有什麼不同。學生一下子就明白了,“一片葉子”只有一片葉,“一片片葉子”就是有很多葉子。“一把扇子”就是隻有一把扇子,“一把把扇子”就是有很多把扇子。

活化石的反思總結 篇2

本課是一篇小詩,教學的重點、難點就是聯繫全文,特別是“我”的經歷,品味美詞美句,從中受到人生的啟迪。在教學中本人採取了教師示範讀,學生齊讀,個別讀,師生點評等形式,然後學生在讀中感悟,發表自己的見解,一堂課下來基本上完成了教學目標。但存在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一是學生品味美詞,説話之前或之後缺乏讀的環節,如學生一般都這樣説:“我認為這個詞用得好,因為……表現了……”,然後沒了。

如果讓學生品味之前或之後再聯繫整個句子,帶着感情去讀一下,可能效果更好。二是學生髮言非常積極,教師如何引導學生將關鍵性句子、詞語進行品味,教師把握得不夠,學生洋洋灑灑的發言,老師的引導不當,造成“收束全文”的環節很倉促,36 班還有點時間當堂作業,37班時間不夠,尤其是課堂上讓學生背誦的環節幾乎沒有。三是學生合作學習效果不理想,一堂來,基本上那個學生有問題或有感悟,那個學生就開始發言,小組內沒有合作,在知識的探究方面沒有達到理想效果,這可能與新環境、新同學有一定關係。四是部分優生的發言,是否就代表了全體學生的意見,老師就認可全班學生弄懂了?這也是一直困惑本人如何去評價一堂課的問題。老師每提一個問題,都有學生回答,特別是總是幾個人回答,假設這種回答很理想,是否一堂就完成了任務?五是分組合作的問題。教育有一個面向全體的原則。

如何去真正面向全體?教師如何成為課堂的組織者和建設者,本人有些困惑。如:全班50個人,在規定時間內進行自我介紹,我們常用的方法是學生輪流上講台講,但在有限的時間內,學生參與面非常低,一堂課3分鐘一個,最多隻能有15個學生參與。如果我們分成分成8個小組,每組6人,以組為單位進行發言,每人講5分鐘都有時間,而且做到了人人蔘與。而問題的關鍵是教師對課堂的駕馭問題,學生分組的勻稱問題,學生學習習慣的養成問題……都有待我們在今後去探索。

活化石的反思總結 篇3

《夜鶯的歌聲》這篇文章情節複雜、環環相扣的長文,我在設計教學時把教學重點引向品讀、研讀和美讀上,讓學生透過人物言行,在朗讀感悟中凸顯和活化人物形象。但是不是所有的地方學生都能“讀”出“感悟”來,這就需要教師的點撥。

教學第二部分──“給德國鬼子帶路”我就設計引導學生抓兩個易忽略的詞:

1、“他好像把身邊的軍官全忘了”中的“好像”一詞。當我投影打出此句,請學生注意“好像”這詞,學生恍然明白:小夜鶯不是把德國鬼子忘了,他裝着把德國鬼子忘了,實際上是在麻痺敵人,暗地裏卻在數敵人的人數和武器。

2、“軍官突然問答”中的“突然”一詞。當我請學生注意“突然“一詞,學生由衷感歎:德國鬼子也不是好對付的,他們不是弱智,很狡猾,小夜鶯時刻有着生命危險。而小夜鶯面對敵人的突然發問回答得又是多麼巧妙和機智!

《夜鶯的歌聲》主角是小夜鶯。以上兩個部分最能體現夜鶯人物品質及其形象,於是在教學設計上我削枝強幹,通過紮實有效的朗讀、品味精讀這兩部分,使語言訓練落到了實處。

活化石的反思總結 篇4

説到語文味,就不得不提一下朗讀這一環節的處理。其實朗讀與重難點的突破也有着緊密的聯繫。語文課與其他科目比較,最明顯的區別就應當是朗朗的讀書聲“聲聲入耳”,讓學生在讀中感、在讀中品、在讀中悟,通過反覆練讀、朗讀、研讀、品讀,讀出文中作者或主人公的情感,讀出學生自己對課文的情感,品出文中語句藴含的深意,悟出可以為我所用的人生哲理和啟發。

在我的課中,雖然表面看,比較注重朗讀,但深入分析,我設置的教學中一節課有多少時間在朗讀?是逐步分層漸進式的朗讀還是劃一性地朗讀?每一步中的朗讀分別是為了達成什麼目的?通過朗讀,學生朗讀水平有無提高、對課文有無新的見解和感悟?有沒有將朗讀滲透到每一環節的解讀中,尤其是重點語句的研讀中?對於以上諸多問號,之前我都沒有去深入思考,可想而知,朗讀的有效性體現得極不充分。因此,在今後的授課中,應當清楚地明確每一次朗讀所要達成的目的,精讀語段或語句應加以反覆朗讀,讀一遍得出一點理解,再讀,再得出第二點理解,如此反覆,直到將課文吃透。如此,才能讓語文課充滿朗朗書聲,充滿“語文味”。

活化石的反思總結 篇5

國小五年級語文下冊《橋》一課塑造了一位普通的老共產黨員的光輝形象,面對狂奔而來的洪水,他以自己的威信和沉穩、高風亮節、果斷的指揮,將村民們送上跨越死亡的生命橋。他把生的希望讓給別人,把死的危險留給自己和家人,用自己的血肉之軀築起了一座不朽的橋樑。本文故事性強,情節感人。

這篇文章的情感教學目標是讓學生從老漢的語言、動作、神態中,感受到老漢在危險面前沉着冷靜、捨己為人、大公無私的高尚品質;培養學生樂於助人的品質和寬大的胸襟。文章中所描述的真人真事離學生的生活太遙遠了,雖然學生通過各種信息渠道瞭解到許多優秀人物的英雄事蹟,但在現實生活中大多數學生根本沒有見過這樣的人,他們缺少這樣的生活體驗。

新課標指出:“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審美情趣,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積極的人生態度,是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這是時代的呼喚,是社會的發展需要。那麼我們如何讓語文課程豐富的人文內涵真正走進學生的心靈呢?

課前,我先讓學生尋找身邊的好人好事,如從報紙上看到,從別人那裏聽説的,自己親眼看到的……,然後説給班上的同學聽。這是課前“熱身”,使文本漸漸貼近學生的生活。上課的時候,我先給學生講幾個解放軍戰士抗洪搶險的故事,播放幾組真實的鏡頭,讓學生在真實的情境當中自然而然地釋放自己情感,然後再開始學習課文。課堂上學生的情緒最大程度地被調動起來了,他們的話語都發自內心,朗讀充滿了深情,這讓我深切地感受到只有教學內容和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相結合,才能夠碰撞出情感的火花,此時教師已無需再説“他永遠活在我們心中”,老漢的人物形象早已成為一種偉大精神的象徵深深根植在學生心中,一切都是那麼自然、流暢。真實的感受,真切的情感比任何語言都更有力量。

活化石的反思總結 篇6

閲讀是現在讀文教學中的一個主旋律,本課教學中,我也把朗讀擺在了十分重要的位置,強調“從讀中感悟”。要想讓學生真正理解一篇課文的內容和它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光靠教師在講台上一句一句的講解是起不到多大的效果的。所以要想學生理解得徹底,一個重要的手段便是讀。例如第一自然段的教學,“同學們,你們平時喜歡用什麼方法來讀課文呢?”“我喜歡大聲朗讀!”“聲情並茂,不錯!”“我喜歡一個字一個字地點着讀!”“一字不落,也不錯!”“我喜歡默讀!”“看得仔細,也很好!”“好那就請同學們選擇你自己喜歡的方式來朗讀這一段,並找一找本段主要寫了什麼?”(初讀)學生很快便找到了本段交代了:趙州橋的地理位置、設計者和建造的年代。“那為什麼要介紹這些呢?除此之外你還讀到了什麼?”(再讀)“作者是想給我們一個大體的介紹,我還知道了,趙州橋是一座世界聞名的石拱橋。”“很好,那有誰能告訴我世界聞名説明了什麼?”“説明了這座橋十分的有名!”“哦?有這麼多的橋,為什麼這座石拱橋舉世聞名呢?”(讀一讀,劃一劃)“因它是隋朝的石匠李春設計並參加建造的,到現在已經有1300多年了。”“這是一句句子,其中包括了建造時間和設計者,那麼是否因為這是李春設計並參加建造而使它出名還是因為其它什麼原因呢?請找出一些詞語概括。”(再讀此句)學生劃出了“隋朝”、“已經有1300多年了”。“請你用一個詞來概括這二個詞説明了趙州橋建造的什麼特點?”

(教師出示句子填空)-----------------是趙州橋“世界聞名”的原因之一。“距今為止已經很久了”;“歷史悠久”;“古老”;“年代久遠”,我再請學生把這些詞填入到空格中,注意句子的通順性。然後全班評議決定使用年代久遠(歷史悠久)。這樣邊讀邊理解,層層深入,讓學生自讀自悟、邊讀邊思、相互討論中去學習朗讀,去理解詞語,去培養語感。

活化石的反思總結 篇7

教學中我們常常會意外地發現:學生頭腦裏有教師所意想不到的潛能和想法,有時他們能夠給我們的教學帶來意想不到的效果。

因為第一節課在四班各課的程序一堂課下來,課堂非常沉悶,為了實現師生互教互學,彼此形成一貫真正的學習共同體,是我課後思考的一個主要問題.於是我改變當初的教學設計.新的思路通過學生反覆誦讀圍繞教師設計的“我感受到──”“我發現了──”我不理解──”“我欣賞── ”等幾個環節,很好地,掌握理論落第一首的學習要點,教師及做了一番學法總結後,學生自學第二首詩時得心應手,完成效果相當不錯,但是,如何在教師“退居二線後”,仍能在有限的時間內不留痕跡引導學生將課文所有知識很好地落實,是一個難題,也是我為之不斷努力的方向。

活化石的反思總結 篇8

我記得我從一篇文章中看到過這樣一段話:“一個語文教師應該讓學生覺得極富激情”,所以説“登山則情滿於山,觀海則意溢於海”,教學當中的“情”猶如教與學雙邊活動的“催化劑”,有了它,學生才會在教師的點撥下進入課文佳境。 本節課我努力給學生一個“情感的課堂”,雖然《燈祭》一文從題目來看它的感情基調就是悲傷的,而我在教學設計時反道而行之,把課堂情感主基調定在幸福快樂上上,因為我覺得只有學生們感覺到有父親的快樂和幸福,才能感同身受失去父親的痛苦。

因此在教學時我過於重視了學生的情感態度目標的達成——語文的“人文性”,而忽視了它的“工具性”。對於作者的寫作技巧,語言表達等提高學生語文能力的知識引導的少。比如“因為有了年……年則妖嬈迷人了。”這段排比句式的寫法對錶達作者情感的作用是非常大的,可是我引導沒有引導孩子去領會這種句式表達上的作用,忽略了語文知識的積累,因為我們學語文就是為了用語文,文本是例子,是學生用語文的例子,所以我們的課堂不能光顧着情感體現而忽視了語文能力的培養。

活化石的反思總結 篇9

《給予樹》這篇課文寫的是在聖誕節到來之前,小女兒金吉婭把應該給家人買禮物的錢買了一個洋娃娃,送給了一個素不相識的需要幫助的女孩。在教學中重點理解“給予”,但要理解着一個詞語,這個詞對於三年級的學生來説有一定的難度。在這一環節,我讓學生在聯繫自己生活經驗的基礎上,通過默讀課文,找到文中的相關句子,展現人物間的相互給予。

如從“我給了每個孩子二十美元。”可以看出這是媽媽對孩子的給予;從“你給我一點兒暗示,我讓你摸摸口袋,不斷讓別人猜測自己買了什麼禮物。”可以看出這是兄弟姐妹間的相互給予等等。最後學生自然初品出“給予”就是“送、給”的意思。在解決問題“‘給予樹’是一棵什麼樣的樹?”的過程中,我讓學生再讀課文,找一找課文中描寫給予樹的句子。引導學生對“一直盼望”一詞展開想象:小女孩為什麼盼望得到洋娃娃?她希望洋娃娃能陪她做些什麼?學生情不自禁地説出:“因為小女孩很貧窮,買不起洋娃娃,所以盼望得到洋娃娃。”“因為她喜歡。”

“因為她很孤單,她希望洋娃娃能白天黑夜地陪着她,和她玩耍。”從而感受小女孩那種盼望得到洋娃娃的急切之心。緊接着,我讓學生再次想象“小女孩會在卡片上寫些什麼?”進而對文本的留白處進行拓展,引領學生走進文本的最深處。

在此基礎上,學生在回答“‘給予樹’是一棵什麼樣的樹?”時,就能順理成章地説出“給予樹是一棵實現夢想、滿足願望的樹。”“給予樹是一棵讓人如願以償的樹。”……同時也深一層地感受“給予”的另一層含義――讓人如願以償。當金吉婭所剩的錢只夠買一些便宜棒棒糖的時候,她的心情怎樣?我讓學生通過重點詞句“沉默不語”、“低着頭”想象金吉婭此時會想些什麼,體驗金吉婭作出選擇時艱難矛盾的心情。從而品味“給予”不僅僅是送、給,讓人如願以償,還意味着放棄、失去。

活化石的反思總結 篇10

通過這堂課的教學實踐,我對新課程理念有了更深刻的收穫,針對課堂教學也有了幾點深的體會。

1、語言是在實踐活動中獲得的。作為國小中段語文教學,課堂上,對字詞教學也不能過於輕描淡寫,浮光掠影,更不能放棄字詞教學。學生只有紮紮實實了掌握了語言文字,在學習過程中,對語言文字的運用才能得心應手,有的放矢。

2、語文《新課程標準》明確規定:“國小各個年級的閲讀教學都要重視朗讀,要讓學生充分的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薰陶。”以讀帶講,讀中感悟。這既是學生自主體驗的表現,也是學生獲得真知的過程。自己勞動所得,感受更深,記得更牢。朗讀不僅要把課文的優美句段、重點句段讀精彩,也要把詞語品讀的有滋有味。對此類藴涵深刻含義故事,以讀為主要憑藉,引導學生在讀中感悟、積累和運用語言,從而提高人文素養,實現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

3、讀是課堂教學的載體。要讓學生讀得起勁,學得快樂,這就要求教師對讀的方式,讀的指導,要精心設計,不可馬虎對待。學生是學習的主人,閲讀教學讓他們充分接觸文本,在朗讀、品位、體驗感悟中解讀文本,與文本及其中的角色產生情感上的共鳴,這樣的朗讀才能有滋有味,這樣的感受才有血有肉。從而才能完成語文學習上的意義建構,實現語言的發展和精神的成長。

4、抓住準確的字眼,抓住重點句段,從質疑處入手,從而激活課堂,激發學生思考,探究。比如遺憾、沉甸甸等。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不疑則不進!

活化石的反思總結 篇11

1、課堂討論是促進學生主動學習的最有效的方法之一,有效的討論,有利於調動全體學生投入自我探索,有利於師生間、生生間的情感溝通和信息交流,有利於思維的撞擊和智慧火花的迸發,尤其有利於學生創造性思維和創造能力的培養。雖然本課學生課堂上的討論交流較多,但我發現有時討論的並不充分,過早停止討論,影響了學生參與的積極性。組織效率也不高,往往只有十幾個學生參與,部分中差生積極性不高且很少有發表意見和提出問題的機會。我想,在以後的教學過程中,應注意明確討論的目的,給予充足的討論時間,重視討論的組織和引導,積極引導和鼓勵學生參與學習過程,充分發揮課堂討論的獨特作用,促進學生的主動學習,激發學生的主體意識,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

2、對學生活動指導的不夠。

每次講一次公開課,我覺得自己都會有不同的收穫,學校組織這樣的活動對我來説是一次鍛鍊也是一次提高,給老師提供了很好的平台。這樣的活動雖然會讓人覺得有點累但是在品味自己進步的時候又是一種快樂。

本堂課的內容並不是很難,因此還可以在課堂中滲透一點其他新知識來為學生以後學習打下根基,就像在這堂課之前認識其他數時帶着學生按一定過程來學習,那麼這堂課上起來就會很輕鬆。

活化石的反思總結 篇12

《神筆馬良》是一篇深受兒童喜愛、膾炙人口的故事。講述了貧苦人家的孩子馬良歷經坎坷,最後用自己的畫筆戰勝邪惡,得到窮苦人民愛戴的故事。表達了我國勞動人民對美好事物和理想生活的嚮往和不懈追求。

全文故事情節生動,通過設計自由討論的環節讓學生走近主人公馬良。問:“你們讀了這個故事認為馬良是一個什麼樣的人?”

學生的回答是多元的,從不同角度出發的。看來之前的發散思維訓練對學生來説奏效了。

學生能夠抓住文章的主要故事情節表達自己的想法,如通過馬良不直接給官員畫金山,而是先畫海洋大海能夠體會到馬良是個聰明智慧的孩子。他在牢裏等看守睡熟後 在牆上畫門解救無辜百姓、官兵追擊,馬良迅速在巖石上畫馬機智逃脱,這些都能表現他的聰明和智慧。學生抓住馬良沒有筆在沙地上畫畫,在河灘上畫畫體會到馬 良做事執着,熱愛繪畫,持之以恆。通過他只為窮人畫畫,毫不考慮自己體會他的大公無私和善良,以及誠實守信。

學生多元的解讀,逐漸讓馬良這個人物形象豐滿起來,不再是躺在紙面上的人物,而是有呼吸、有情感的立體的有血有肉人。語文教學應該還原作品人物本身的特點,讓主要人物的藝術風格和人格魅力得以彰顯。這是學習此類文章的一個重要方法。

活化石的反思總結 篇13

雷鋒的名字經常被人們掛在嘴邊,我們都知道他是一名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解放軍戰士。很多老師害怕上這樣一些偉人、名人的文章,像二冊的《鄧小平植樹》、《吃水不忘挖井人》,覺得跟孩子們的時代背景、文化底藴相差太大,有的甚至覺得沒必要選入教材中。剛開始我也有這樣的想法。

偶然間我發現我們班孩子模仿“奧特曼”的遊戲,很多男生談到長大的願望就是成為奧特曼,為什麼學生會如此喜歡它呢——那是因為“奧特曼”是他們心中的英雄!既然如此,為什麼我們就不能利用孩子崇拜英雄、真誠善良、易受薰陶感染的特點,把我們文章中的“雷鋒、鄧小平、毛澤東”等名人也成為孩子心中模仿的英雄呢?讓孩子學習自己喜歡的英雄故事,肯定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由此看來,孩子在課堂上是否動情了是上好這類文章的關鍵。如何讓孩子動情呢?

一是樹立形象,在導入課文時教師要非常莊嚴、神聖地介紹人物,如生平、事蹟、別人對他的評價等等,讓學生對人物肅然起敬,幫助學生增加對課文背景及相關內容的瞭解,激起他們內心深處為人物人格震撼這樣一種情味感和學習的強烈慾望。

二是深化形象,就是要激活學生頭腦中儲存的與文字相關的表象,引導學生展開聯想和想象,將語言轉化為形象鮮明的內心視像,使語言和生動的表象建立心理聯繫。

怎樣讓孩子對人物粗淺的認識走向人物內心世界,體察人物的內涵呢?在這篇文章中我採用把詩歌內容讓學生編講故事的方式,通過講故事使學生把雷鋒冒雨抱小孩、踏荊棘背大娘的形象典型化、具體化、鮮明化,在此練習中,學生對雷鋒的感動不再膚淺,體驗深刻了,學生才會覺得有意思、有趣味,才會有神情並茂的傾訴。

三是情感的延伸,就是引導學生體會和揣摩文章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如果文章僅僅停留在“哪裏需要獻出愛心,雷鋒叔叔就出現在哪裏”的表層意思,哪我們學習這篇文章也就失去了它的意義。所以通過我們班裏也有很多小雷鋒,快來誇一誇吧。用句式的練習,讓學生更好地感悟到我們的世界只要人人獻出一點愛將會變的更美好的思想境界。

活化石的反思總結 篇14

本節課為新課程教學展示課。對於文言文教學,我一直注重誦讀和積累,常用競賽法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因此,在接到開課任務後,我就想對一年來的文言文教學作一個歸納總結,來體現我的文言文教學。於是在本節課我作了以下的設計:誦讀──積累──感悟──拓展重點體現在誦讀上:整體感知時,我設計了自由放聲朗讀、聽讀,有感情朗讀、譯讀師生朗讀比賽;在精讀課文時,我設計了默讀,重點句品讀和聲情並茂朗讀;最後以學生背誦全文歸結。

整節課以讀貫穿課堂,在讀中感知,在讀中讀懂讀透文本,最後在閲讀中與作者對話,不僅讀懂作者,而且走進作者的心靈深處。我覺得本節課的課是成功的,因為在各種不同形式朗讀中,學生比較順利地走進了文本,理解作品的思想內涵,但遺憾的是我準備不充分,在各部分銜接中比較生澀,課堂語言比較粗糙,當堂激勵和隨機深入引導不能達到水到渠成,更要命的是可能自己誦讀不夠熟練,竟然卡帶,雖無傷大雅,但可見準備不充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