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九範文幫

位置:首頁 > 書信 > 檢討書

唐詩憫農教學反思(通用22篇)

檢討書1.49W

唐詩憫農教學反思 篇1

《憫農》是唐朝詩人李紳所作, 全詩共四句,語言樸實無華,描述了在烈日炎炎的中午,農民們還在禾地裏鋤草,汗水滴到禾苗下的泥土中。可有誰知道人們碗裏的每一粒飯都飽含着農民的辛勤勞動呢!道出了勞動的艱辛和勞動果實的來之不易,表達作者熱愛勞動人民及珍惜勞動成果的情感。這首詩告訴了人們糧食來之不易,要珍惜糧食。

唐詩憫農教學反思(通用22篇)

這首詩在教學過程中除了要讓學生認識生字,讀通、讀順、背誦詩歌外,還要達到教育的目的,要讓孩子認識到“浪費可恥,節約光榮”養成愛惜糧食的好習慣,讓他們同情辛勤勞動的農民,對浪費糧食的行為表示憤慨。

我在教學《憫農》一課時,針對課文內容運用掛圖引導學生説了兩次話。一開始我出示掛圖(農民正在烈日下給禾苗鋤草,汗水直往下滴),我問:“看到這個畫面,你有什麼想説的嗎?”幾乎所有的學生都舉起了手,這一提問給了孩子很大的思維空間,讓他們有話可説,既創設了情境,激發了孩子的學習興趣,又讓他們得到了初步的情感體驗,為學習詩文做下了鋪墊。

第二次是在學生理解詩意的基礎上進行的。我説:“同學們對古詩的意思也理解了,請你們再看這張圖,如果你們面對着農民辛辛苦苦種出來的糧食,你們有什麼想對別人或者對自己説的嗎?”因為有了前面的情感體驗,孩子們爭先恐後地發言:我想對自己説要愛惜糧食;我想對同學説吃飯時不要掉飯粒;我想對爸爸媽媽説,如果浪費了糧食,農民伯伯的辛苦就白費了……

在中國傳統文化發展中,詩和樂一直是緊緊相伴的。古代的詩是可以吟唱的,而古代的樂也總是帶有許多詩意和想象。因為古詩短小孩子們從小就聽熟或背熟了,教師在教學中調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使她們能在自己熟悉的歌詞中獲得更多的體驗。同時,結合古詩句的特徵、語氣、語調,培養兒童對節奏的表現和創造能力。( 勵

唐詩憫農教學反思 篇2

本篇課文以 “通過文中描寫陸龍捲、海龍捲的形態和氣勢,體會龍捲風的特異形態、氣勢狂暴威猛,談談龍捲風給你留下什麼印象?”為中心話題貫穿全文。培養學生的閲讀、感悟能力。教學時,我注重理解課文內容,瞭解自然現象對人類生存的利與弊,培養學生探索自然科學的興趣。講解時還要注意引導學生體會文章中打比方、舉例子、列數字的説明方法。

在實際教學環節中。以一箇中心話題貫穿課文。既抓住了課文主要內容又將教學的重點呈現在學生面前,在品讀龍捲風那威猛氣勢時,指引學生由句中重點動詞“搖搖晃晃”“不斷摧毀” “隨意拋來擲去” “刺入”切入,更形象深刻體會破壞力極強的龍捲風;又從“千萬只蜜蜂振翅般的嗡嗡聲”“大象鼻子似的怪物”讓學生認識打比方的説明方法,學生第一次接觸説明文,所以我藉助熟知的比喻修辭方法進一步瞭解打比方。從自己身邊的熟悉的事物理解文本內容,這樣的設計有利於課堂氣氛活躍,在課上我班的學生能夠積極發言,大膽談出自己的看法和感受是本次研究課的亮點。即使平常成績不太好的學生,經過平時的努力、鍛鍊,也能夠信心十足地舉起手;在備課的時候,我一直在思考“怎樣讓聽者願意聽?”這個問題,所以在我注重了教學環節的過渡語言,儘量使每一句話都為課文教學服務。

結束本課的教學後,反思自己在課堂的教學中還是存在着許多不足。例如: 在提出問題時,語速稍快。語調抑揚頓挫更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在感受龍捲風狂暴威猛的氣勢時,老師用自己更加激情洋溢的語氣來感染學生,達到學生入情入境的最佳效果;再有, 由於時間有限,急於完成下面的教學環節, 對文中海龍捲上方“直徑有二百多米”下方“直徑一百多米”這個概念解釋不夠清楚,今後還要在語言簡練、時間把握上多加註意。

通過本次研究課,我覺得自己在教學環節、課堂語言方面有了進步。

同時我感受到以下幾個方面需要努力:

一、應深挖教材,更好地推敲句中字眼,無論是哪堂課,我從中感受着老師們的精益求精的態度,身教重於言教,學生們亦會如此嚴謹地學習;

二、我認為在課堂中,一位老師應具備課堂智慧、敏感性。在參加第二次聯片教研時大談國小的孔慶賢老師,在三年級《驚弓之鳥》一課中,展現出老師特有的人格魅力,作為她的學生一定很幸福,學習的進取心更強。如何具備這種智慧?我想需要不斷地提高自身的語文修養,有了知識底藴,才會衍生智慧;

三,幽默也是深受學生喜愛的法寶,在第三次聯合校彙報課上,友誼大街國小的徐韞哲老師,以幽默詼諧的語言贏得在場師生一次又一次的掌聲,教室內氣氛活躍,幾乎感覺不到時間的流逝。教學設計環環相扣,做到學以致用,學生的求知慾和積極性被完全調動了起來,整堂課令人印象深刻 。此次教研活動,讓我學習到了這麼多優秀老師的教學方法,這為我在今後的教學道路上,起到了很大的幫助。

唐詩憫農教學反思 篇3

《神奇的書》是一首短小精悍的小詩,作者以形象的比喻,簡潔的語言,熱情謳歌了書的神奇、書的魅力、書的美麗。為了讓學生更好地理解詩的意境,體會作者熱情謳歌書的神奇、美麗的思想感情。教學這首詩,我從以下幾方面入手。在導入新課時,我從學生課前蒐集的關於書的名言警句引出課題,把學生的思緒一下子帶到了書的領域。

1、以書為話題,我與同學們進行談話:同學們平時喜歡看書嗎?喜歡看什麼類型的書?你認為讀書有哪些好處?從而使學生樂於和老師交流他們讀書所得。

2、注重朗讀,理解詩歌。這首詩語言簡明,生動形象,適於朗讀.教學時,我注重指導學生進行多種形式的朗讀,從而體會書的神奇、美麗以及給人的興奮和震撼。如初讀詩歌時,我讓學生自由大聲朗讀詩歌,把字音讀準,把句子讀通順.在學生初步瞭解詩的大體意思的基礎上,我讓學生通過默讀、自由讀來體會詩的意境。精讀昇華感情時,我讓學生通過齊讀、同桌合作讀、接讀、比賽讀等多種形式,加深對學生對詩歌的理解。

3、寫法遷移,進行仿寫。仿寫的目的是發揮學生的想象力,學習對比的寫法。我引導學生體會前兩小節,邊理解詩意,邊讓學生想象,還可以用哪些事物做形象的對比,來突出書的神奇。讓學生暢所欲言,在充分表達的基礎上指導學生仿寫一節,抒發對書的情感。

本詩語言簡明、生動形象,適於朗讀。在教學中,我指導學生在多種形式的朗讀下,體會書的神奇、美麗以及給人的興奮和震撼。

唐詩憫農教學反思 篇4

角的度量,一直是許多教師感到頭痛的一個知識點。數學概念多,(如中心點、零刻度線、內刻度線、外刻度線都是一些抽象的純數學語言)知識盲點多,幾乎沒有舊知識作鋪墊,操作程序複雜,尤其是對於動作不夠協調的四年級學生來説,是一次關於手與腦的挑戰。跟以前相比,課中儘管使用了多媒體演示量角過程,並示範量角,量角過程也用歌謠的形式教給學生。可對於大部分學生而言,量角的過程仍是那麼艱難:頂點和中心重合簡單,而要把零刻度線和角的一邊重合,另一邊在刻度內卻非易事(度量不同方位角時更是如此),內外刻度要分清更是困難,(尤其是反向旋轉的和不同方位的角)。這些都是教學完新授後學生所反應出的問題。

課後反思,發現是教學設計不夠合理、完善,沒注意到學生的個體差異和知識經驗的差別。四年級的學生看到的只是一個靜態的、完整的角,還沒有認識到角是由一條射線繞端點旋轉而成,量角為什麼要“中心對頂點,零線對一邊,另邊看刻度”,對於角的旋轉過程、方向沒有建立表象,加以認識,自然讀度數也就茫茫然,弄不明白什麼情況下看外刻度線或內刻度線,儘管總結出量角方法,學生仍是不知所措。實踐證明,那些歌謠也沒能指導學生形成技能,只不過是比傳統教法多一些花樣,學生對文字的理解與把握遠遠遜於對形象的記憶。儘管也有教師的示範,但對於四年級的學生來説仍然太抽象。

課後反思的結果是:讓學生全面認識量角器的構造和如何指導學生量角的方法的前提是,要讓學生參與到對量角器的產生過程(知識的源頭)中去,不能只讓學生對量角器的認識停留在中心點、內外圈、零刻度線、刻度等一些標識性的靜止狀態,而無法用思維的連續性去指導量角行為的連貫性,“量角器為何能量角”這一問題解決了也就突破了量角這個難點。為此,我重新設定了教學環節,決心讓學生不光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最後一個環節指導量角——有了以上的鋪墊,在量角時,學生自然會自覺將零刻度線和角的一邊對齊,讀數時也會順着旋轉方向不難找到對應刻度,也避免刻意區分內外刻度而引起的困惑。不知不覺中掌握量角的方法,形成了技能。只有讓學生參與到知識的形成過程,才能增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等主體性品質,無形中也教會了他們學習的方法。

唐詩憫農教學反思 篇5

《東施效顰》出自《莊子》,本文通過講述東施盲目效仿西施病態,反增醜態的故事,告訴我們:追求美要先求真,不要盲從和跟風。為了更好的教學本篇課文,我注意了一下幾點:

一、層層深入,探知寓意。

為了讓學生更好明白本文的寓意,在此之前,我引導學生圍繞“同樣皺眉捧心,為什麼一個醜、一個美呢?”這一問題進行探究,學生通過合作交流,明白了其主要原因:一是東施忽略了自身和西施本質上的差異;二是一個真、一個假。然後在此基礎上讓學生説寓意,自然就水到渠成,降低了學習難度。

二、不足之處。

教學是一項遺憾的藝術。確實是,回顧這節課,發覺還存在以下不足:1、生朗讀還不到位。2、對課文沒有進行大膽的拓展,如:生活中有沒有東施效顰這樣的事?因此,今後還需在備課上下功夫,讓課堂少些缺憾。

唐詩憫農教學反思 篇6

本課是根據司馬遷《史記》中的《廉頗藺相如列傳》改寫的。故事中人物形象鮮明、故事情節曲折動人,引人入勝,更以主要人物藺相如的高尚品質給人啟示和教育;廉頗這位老將脱下戰袍,背上荊條,登門請罪的精神也令人敬佩。根據文章的這一特點,我在教學中引導學生在閲讀中動心動情,產生積極的情感體驗。

《將相和》由“完璧歸趙”、“澠池之會”、“負荊請罪”三個小故事組成。每個故事都有矛盾的發生、發展和結果,有相對的獨立性,但又緊密聯繫,第二個故事是第一個故事的發展;前兩個故事的結果,又是第三個故事的起因,合起來構成“將相和”這一更加完整曲折的故事。教學的時候,我的思路是,先引導學生比較充分地閲讀全文,從整體上弄清“將相和”這個故事的來龍去脈,弄清三個小故事之間的內在聯繫;然後再精讀各個小故事,深入研究每個小故事涉及的有關問題;最後再引導學生聯繫全文評價故事的主要人物。

弄清三個小故事之間的內在聯繫並對人物作出評價之後,我讓學生給三個小故事加個小標題,主要是訓練學生的概括能力。只要基本符合故事內容我都給於了肯定,關鍵是要求學生講出概括的理由。在讓學生弄清三個小故事之間的聯繫時,我根據學生的實際水平,只要他們能説出其中的因果關係即可,沒有過高的要求,目的要調動學生的參與積極性。

學生精讀課文時,我結合課後“思考·練習”,讓學生提出自己感興趣或不懂的問題,組織學生交流討論,先分小組討論交流,再由代表參加全班的交流討論。學生的積極性高,學習興趣很濃。對於提出的問題,教師要善於引導學生梳理,主要是理出那些圍繞課文重點、難點的問題,供學生討論;對於那些跟課文關係不大的問題,啟發學生課外去研究。這樣真正達到了課堂效果。

本課不但以鮮明的人物形象、曲折動人的故事情節引人入勝,更以主要人物藺相如的高尚品質給人啟示和教育;廉頗這位老將脱下戰袍,背上荊條,登門請罪的精神也令人敬佩。教學時,我引導學生在閲讀中動心動情,產生積極的情感體驗。結合“思考·練習”讓學生説説喜歡課文中的哪個人物,為什麼喜歡他,鼓勵學生髮表自己的見解,把自己的見解説具體,説清楚。只要言之有理,我就加以肯定。目的是鼓勵學生參與課堂,訓練他們口頭表達能力,培養他們的愛國思想和各自的美好品質。

回顧這一課的教學,老師教的輕鬆,學生學的愉快,追其原因是把新的教學理念融入課堂,把課堂這個主“陣地”交給了學生。

但細想過程,也存在不足。一是在有感情的朗讀訓練上缺乏頻率,當時有些忽略;對於人物形象的分析,老師包辦代替的話語有些多,應放手讓學生討論交流。

在今後的教學中不斷學習,不斷探索,把新的教學理念貫穿課堂,讓學生積極參與課堂,自學自悟,在教師重難點指撥下,各方面的能力得到發展。

唐詩憫農教學反思 篇7

預習時的朗讀必不可少,但在這一環節中目的只在於讓學生過好字詞 關,明確並掌握字詞的讀音。對於感情的把握,我搜集了名家朗讀影音 材料在課堂上供學生模仿,採用聽讀、跟讀、仿讀等形式,讓學生去品 味整首詞的情緒。但大家都説形式上的反覆可起強調的作用,同時一唱 三歎,迴環往復,更加強了詩歌的韻律美。如果我能對詩歌的一些關鍵 語句做點改編,如“風住塵香花已盡”加工為“風住塵香花已盡、花已盡” , “物是人非事事休”加工為“物是人非事事休、事事休”,“欲語淚先流” 加工為“欲語、欲語淚先流”,“載不動許多愁”加工為“載不動、載不動許 多愁”,讓整首詩歌放慢節奏,似乎是把作者的悲愁的心情反覆的詠歎, 反覆的品味,進一步把作者的萬般愁緒一覽無遺地表現出來,同時也讓 學生更快地進入朗讀的境界,體會到朗讀的樂趣,朗讀的意境。或許加 上這一部分能讓整個課堂的朗讀更加出彩。

在這節課上,我主要就設計了一個問題:你能來説説,作者的“愁”體 現在這首詞的哪些字、詞、句上嗎?問題充分考慮到了學生的主體地位 ,並給於學生充分的思考時間和自由的課堂空間。學生主要抓住了“倦” 、“事事休”、“淚”、“聞”、“擬”、“只恐”等這些關鍵字詞來闡述,分析得 相當到位。另外,我還引導學生對關於“愁”的詩句進行了拓展延伸,將 他們以往所學的以及每個人積累的知識作了小結,形成一個知識體系。

都説“ 教學是遺憾的藝術”,確實,課後發覺自己的實時評價還不夠精 確,豐富,全面引導學生的能力還欠缺,朗讀還有待於加強等等,要在 以後的教學過程中不斷學習琢磨加強。

唐詩憫農教學反思 篇8

一、課堂一詠三歎,昇華情感。

教學時,我緊緊抓住作者的情感線索走進文本,走進劉老師的內心世界。“他將永遠在我的記憶裏行走、微笑,用那雙寫了無數粉筆字的手,放起一隻又一隻理想的風箏。”這句話是課文的中心句,也是作者的情感線索。我每學完一板塊都回到重點句的激情朗讀,使整堂課一詠三歎,曲折迴環,別有趣味。如此處理,精略得當,使文章的教學張弛有度,保證給予學生思考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充分享受到了學習的過程,學生的思維火花得以綻放,激情得以飛揚。

二、品細節,悟情感。

這篇課文篇幅比較長,如何在有限的時間裏有效地學習,我抓住了劉老師的三件事:“笑談腿疾、轉寫板書、放、追風箏”來引導學生讀懂課文,品味文字,體會情感。達到了長文短上的目的,較好地完成了教學任務。長課短教,把複雜的內容變得簡單明瞭,使宂長拖沓的教學過程變得便捷,使複雜多樣的教學方法變得簡單易行,這需要教師具有很高的教學素養。

在教學“談腿疾”這一部分時,引導學生抓住劉老師的笑的神情和講的故事感悟劉的樂觀幽默的特點。並且抓住了學生聽故事後的情感變化“笑——酸澀——尊敬”,進行情感補白,更能深入地走進人物的內心,感受人物情懷。在教學“寫板書”這一部分時,引導學生抓住劉老師寫板書的動作:“撐地——離地——急速地一轉——轉向——轉向”來品味,通過老師動情地朗讀,讓學生想象情景後談感受就能入情入境,情動辭發。學生的感受也很深刻:不容易、感動、擔心摔了一跤,如果沒有想象怎能有這些真切的感受。第三部分抓住了劉老師放風箏的動作和語言,感受他的堅強、自信、熱愛生活的品質。

唐詩憫農教學反思 篇9

《鳥島》主要寫了聞名中外的青海湖鳥島春夏兩季的景象和鳥兒活動的情景,字裏行間流露了對鳥島的喜愛,對學生初步進行保護野生動物的教育。全文敍述條理清楚,語句流暢,文字優美,很適合朗讀。根據課文的特點。我以朗誦作為貫穿課堂教學全過程的主線,還利用上了多媒體,讓學生能更深入地理解詞語,走進文本,自己體會朗讀課文,再通過自己感悟欣賞鳥島環境美,讓學生從內心深處感受到鳥類是人類的朋友,應加入到愛鳥、護鳥的行列中去。

1.層層遞進,由淺入深進行教學。

孩子們總不能一下就領略句子的意思,把句子讀優美,所以根據這些特點,我在進行朗讀教學時,我先讓孩子初讀,再引導之後讀,接而再進行深入引導並指導朗讀。一般在進行多次引導之後,孩子們的朗讀就比較到位了。如第二段的第一句,先請人範讀,再指導讀“一羣一羣”,再放入句子讀,再引導理解“陸續”,最後再指導讀。有層次地進行教學,孩子們就理解的比較容易,讀起來也會有感覺。

2.拓展訓練,激發孩子想象力。

文章的第三段是課文的重點段落,裏面有許多的好詞好句可以供孩子們積累和掌握,為寫話打底子。因此,我在教學中,我設計了這些想象題目:猜猜六月的鳥島鳥兒們會幹什麼?先一幅一幅圖出示,便於孩子們認真看,再放在一起,進行説話訓練。我感覺大部分孩子都會説的,而且也説得很美。第二個説話訓練是模仿“一個挨着一個”進行説話。這個是比較簡單的,孩子們都會説。

3.利用多媒體,深入理解課文。

有了多媒體,語文課就可以上得更精彩了。理解“陸續“這個詞語,我運用課件演示,感覺效果不錯。鳥島離我們很遠,我們不可能去參觀鳥島,這時給孩子們看一些圖片,就可以引領孩子們認識和走進鳥島,對文章的學習就感到不陌生了。

上面這三個地方是我這堂課自我感覺比較滿意的,當然還存在諸多不足之處:

1. 語言過於囉嗦。也許是平常上課不注意,總是擔心他們不懂,稍不留神就反反覆覆地嘮叨起來,我想在以後的教學中要時刻提醒自己學會言簡意賅,不要反覆説。

2. 學生的主體性表現的不強。課堂是孩子們的天下,老師應該起到引導作用。上完課後,我感覺當學生回答不出時,我不應該代替學生回答,這樣就等於搶了他們的權力。我應該學會去引導他們,用施老師的話説“他們不會想到哪去的!”所以,不用怕!

3. 過渡不夠自然和優美。過渡就像是一座橋,橋搭的不好,就不能順利連接兩端。我的過渡語比較單一,直來直去,缺少美感,有時是沒有經過深思熟慮就直接説“讀第幾段”,沒有趣味性。這個方面真得好好學習啊!

這篇文章上下來,感受最深的是:好課還得多磨!關鍵是別人的意見很重要,平常自己上課很難發現自己的缺點,在人家面前就一覽無遺了!

唐詩憫農教學反思 篇10

朱信峯

《圓明園的毀滅》是人教版國小語文第九冊教材中第七單元的一篇閲讀課文,課文描述了圓明園昔日輝煌的景觀和慘遭侵略者肆意踐踏而毀滅的景象,表達了作者對祖國燦爛文化的無限熱愛,對侵略者野蠻行徑的無比仇恨,激發人們不忘國恥、振興中華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圓明園的輝煌已成為歷史的記載,課文所介紹的內容都已消失,無法再現,引導學生讀文,感受,想象,在腦海中再現它昔日的景觀就成為教學的重點和難點。經過40分鐘的組織教學和引導,我有以下幾點初淺的感受:

一、思路清晰,前後呼應。

(一)走近圓明園——從雨果給巴萊特上尉的信入手,讓學生談感受,激發情感。

(二)走進圓明園—— 抓住課文中的三個評價圓明園的句子“是一座舉世聞名的皇家園林”“它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館、藝術館”“我國園林藝術的瑰寶,建築藝術的精華,學習“圓明園的輝煌的過去”和“圓明園的毀滅”的部分,讓學生感受到“圓明園的毀滅是祖國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損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損失。”

(三) 走出圓明園——學完課文,配樂出示圓明園殘址,拓展昇華,想象寫話:假如你就站在圓明園廢墟旁,你會説些什麼?最後再以雨果的話結束本課。教學思路簡明清晰,前後呼應。

二、感性認識,激發情感。

為了達到本課的情感目標,突破重難點,我在課前蒐集了大量有關圓明園的資料,向學生展示了當年圓明園的輝煌之處:它是園林藝術的瑰寶,建築藝術的精華;它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館、藝術館。使學生親眼目睹,親身感受它作為萬園之園的獨特魅力,從而萌生一種強烈的民族自豪感。只有“愛之深”,才會“恨之切”。在教學過程中我分三步使用這些影象材料:一是在課前五分鐘進行滲透式傳播;二是在學習第五自然段時觀看火燒圓明園的視頻,推動學生情感的噴發;三是在初略學習課文2、3、4自然段時結合朗讀觀看相應的圖片。豐富而感性的影象教材拉近了學生和教材的距離,看到圖片後學生們都震驚了,播放圓明園在大火中被焚燒的影視資料,學生的惋惜、憤恨之情油然而生,最後一部分的感情朗讀就無需過多指導了。

三、以讀為本,讀中感悟。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閲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閲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薰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古人也説:“讀書百遍,其義自現”。在這節課的教學中,我注重突出語文課“以讀為本,以讀代講,熟讀成誦,在讀中感悟”的特點,課堂上留給學生充足的讀書時間,採用自由讀、指名讀、默讀、齊讀、範讀等多種形式的朗讀,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使學生在讀中思、讀中悟,讓同學們帶着自己體會到的通過朗讀表達出來。通過給學生時間朗讀,體會作者怎樣表情達意,使學生情有所感,理有所悟,再次喚起愛國熱情,惋惜、痛恨之情,從而更進一步體驗情感,與作者產生強烈共鳴。

四、拓展文本,融入理解。

在學生、教師、文本間經歷了一番深刻的對話後,我引導學生引入了圓明園毀滅的真實史料,有關於“掠走的資料”和關於“毀壞的資料”,請學生讀了後説説心裏、是什麼滋味?由此引發了學生更深層次的思考。

不足之處:

1.“想象園中的美景進行説話”這個教學環節學生的想象過於蒼白。

2.學生的積極性沒有完全調動起來,師生互動還不夠到位。

教學《圓明園的毀滅》這一課,讓我體會到課堂教學要重視教師的“教”向學生的“學”的轉變,只有讓學生真正成為了學習的主人,才能使課堂教學充滿活力,才能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素質。

唐詩憫農教學反思 篇11

古人云:“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感恩教育應該從孩子抓起。為讓幼兒懂得。為使感恩活動融入幼兒園生活,使感恩深入幼兒的內心深處,植入幼兒心田,作為即將畢業的大班孩子,想通過此次社會活動:《感恩的心》,引導幼兒體會父母、老師、同伴及周邊所有人對自己的愛,讓孩子知道自己的快樂生活離不開別人的幫助,加深孩子對愛的理解,同時,也要教育幼兒學會把自己的愛積極的反饋給別人。培養孩子擁有一顆知恩、惜恩、感恩、報恩之心。

通過此活動,我意識到預設總是美好的,想像總是無可挑剔的,但能經得起檢驗才能稱得上是真正的好活動。儘管自己花了大量心思設計教案、準備教具,但實施下來卻發現與預設相比,在效果上還是有所差別。為完善此活動,現進行如下反思:

在教學中,整個活動教態很好,親切自然,流程很清晰,一環扣一環,特別是活動導入部分教師運用富有感情的語言,生動的肢體動作引導幼兒觀看傾聽多媒體故事課件《鳥媽媽救小鳥》能吸引幼兒的注意力,震撼幼兒的心靈,能切入主題引發幼兒遷移自身的家庭環境,符合大班幼兒的年齡特點。但整個活動中,時間過長,活動內容過多,涵蓋的面太廣,所謂面面俱到,反而會導致蜻蜓點水,沒有將每個環節的教育價值挖深挖透,使活動緊湊,達到教育目標,深入幼兒心田。因此,此教學內容可拆分為兩個活動進行,活動一以瞭解父母對自己的愛,從而激發幼兒感恩父母之情,樂意用實際行動幫父母為主體,進行展開。活動可修改為第一環節讓幼兒傾聽多媒體故事課件《鳥媽媽救小鳥》導入主題,使幼兒瞭解媽媽對子女的愛是那麼的偉大,那麼的無私,給幼兒以心靈上的震憾。第二環節出示媽媽照顧自己的多媒體圖片,並請相應的幼兒向全班幼兒講述照顧的辛勞。激發幼兒遷移經驗,啟發幼兒説説自己媽媽辛勞的照顧自己的過程,體會媽媽對自己的關心與愛護。第三環節讓幼兒觀看《牛犢救母》的故事,讓幼兒瞭解小牛為救母親可以連命都不要,感受小牛的孝順之情。在此基礎上進行第四環節,讓幼兒説説自己應該如何報答父母的養育之恩。從而能使幼兒從內心深處出發,激發幼兒的感恩之心,報恩之情。此活動就能達到教育目標,而不是流於表面,使感恩植入幼兒心房。在延伸的第二個活動中,可以讓幼兒瞭解在他們周圍除了父母在生活中會關心照顧自己,還有許多人都在幫助着自己,可引伸出身邊的老師、同伴等等,讓幼兒變小愛為大愛,感恩幫助身邊的每一個人,做到“凡是人,皆須愛”。

每一次的實踐,都是一次提高的過程,一次對弟子規精髓更加透徹的過程,只有在一層層的抽絲剝繭中掌握弟子規教學的精華所在,使弟子規教學不斷優化,不斷完善。

唐詩憫農教學反思 篇12

在整個教學中,我讓學生在讀中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不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閲讀實踐,而是放手讓學生在積極主動的思維和情感體驗中逐步加深對課文的理解。

語文教師不僅僅只是個引導者,也是個激勵者。在《倔強的小紅軍》一課的教學中,我有過“這個小紅軍真是可憐啊!”“你的朗讀使我感受到了小紅軍的滿不在乎!”等激勵性形象化的評價,因此調動起來學生的讀書願望。

在本課的教學過程中,有意識地把思想教育有機地融於語言文字訓練之中,含而不露,隱而不晦。緊緊地抓住文章的重點詞句引導學生討論,體會作者的寫作意圖,使學生在“讀、想、議、讀”的教學過程中受到革命傳統教育和革命先烈崇高人格的薰陶和感染,

在教學中要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使學生由被動地接受學習轉變為主動地探究學習,要引導學生質疑、調查、探究,調動學生積極性,使學生學會學習。在本課教學中,通過創設小紅軍為什麼要“騙”陳賡的問題情境,來激發學生主動思考、積極參與、勇於探究的濃厚興趣;引導學生分析小紅軍“騙”時的動作、神情、語言,再將學法遷移到小紅軍是怎樣一步步説服陳賡同志先走的;通過學生自讀、自練、自悟,明白了小紅軍在急需幫助的情況下,為了不拖累別人而拒絕了陳賡的幫助,心中對小紅軍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然後引導學生大膽地評價小紅軍是一個怎樣的人,並敢於發表自己的獨特見解,進而使學生的心中深深刻印上小紅軍的光輝形象。學生在探究的過程中,充分感受,深刻領悟。

唐詩憫農教學反思 篇13

轉眼間工作已經一年多了,最近再一次走上了公開課的講台,在眾多同事面前上了一節《我真希望》。

這堂課是在新課標的熱潮中展開設計的。 《國小語文課程標準》提出“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着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語文實踐説的簡單一點就是讓學生動腦、動口、動眼、動手,主動地進 行聽説讀寫的訓練,主動接受情感、態度、價值觀的薰陶,,達到啟迪思想,提高語文素養的目的。低年級閲讀教學不僅僅是指導學生會讀課文,讀懂課文,更重要 的是要喚醒學生參與學習的意識,使學生產生學習需求。

根據本課的特點,教學時,我把重點放在學生的朗讀感悟上,通過自主、合作的方式,架 設了文本與學生之間的交流平台,使教學過程成為學生、教師、文本之間的對話過程,教學效果不錯。這首小詩寫得很美,寫出了大家的希望。為了把詩讀好,我採 取了教師教——教師扶——教師放手的方式來進行指導朗讀的,通過圖片的直觀感染,讓學生體會詩歌的情感和關鍵的詞語。這種方法的運用,讓孩子們更有學習的 主動權而且能夠在課堂上有效表達。孩子在反覆的讀課文過程中,真正體會到作者的希望,真正對自己的生活環境引起重視,從自己身邊的小事兒做起,從保護環境 衞生做起。

唐詩憫農教學反思 篇14

一、課件演示,分層教學。

由於本課要學習的四個漢字“日、月、水、火”全班有大部分學生都已經認識,但對於“象形文字”這個概念學生初次遇到,因此我認為在教學中不能平均使用力量,應開展分層教學。首先結合課件的演示使學生感受漢字的演變過程,通過對比體會“象形”的意思。其次,在識字的過程中開展小組合作、同時活動中針對學生的不同情況給以指導、訓練。小組同學互幫互學,取長補短,共同探究,更使課堂充滿生機、活力。

二、注重積累,豐富了語言

教學中,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引導學生組詞、説句、猜謎語等積累語言,如學生用“火”組詞“火山”,再如結合學生組詞“十月一日”、“五月一日”等説説我國的節日,並進行“愛祖國”、“尊敬老師”、“孝敬父母”等教育。結合學生的組詞“水龍頭”説説我們應該怎樣節約用水等。激發了興趣,減輕了學生學習的疲勞。 反思這一節課的教學,給我一些啟示:首先,作為低年級教師應注重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如認真傾聽的習慣、積極思考的習慣、有序且認真觀察的習慣、認真書寫的習慣等。其次要在教學中注意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如:語言表達的能力、積累的能力等。再次要結合學生的年齡特點使練習、訓練的形式多樣化、趣味化,使學生樂而不疲,樂學其中。最後還要把教師的愛灑向每一個學生,用及時恰當的評價激發每一名學生,保護他們的自信心、好奇心。

唐詩憫農教學反思 篇15

一、加強口算的學習。通過課前的3分鐘的口算練習,採用多種形式,讓學生通過他們自己喜愛的方式來練習,還不定期的舉行“速算手”比賽,激發他們的積極性。提高學生的口算技能,對於筆算也是提高和幫助。

二、加強乘、除數的三位數的乘、除法筆算。學生在三年級時已經學習了乘、除數是二位數的乘、除法筆算,在原有知識及對法則理解的基礎上,我讓學生多加強鞏固練習,防止學生因粗心大意而計算出錯。但在實施過程中,發現學生的計算能力不好,特別是除法,甚至個別學生的乘法口訣還不會。因此,在教學之外,我讓學生天天練幾道計算題。

三、應用題一直以來都是學生學習的一大難點,但對於這個班的情況,更是特別,絕大部分學生的應用題的理解能力都差。針對這一情況,我讓學生多練、多想、多問,從量到質,逐步提高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學生再也不像以前那樣懼怕應用題了。

四、增加實踐活動,培養學生體會數學應用數學的意識。設計一些與學生生活聯繫比較緊密又藴涵着數學問題的活動。使學生通過在活動中解決問題,感受、體驗、理解數學,又有利於培養學生從日常生活中發現數學問題的意識。

五、為了貫徹面向全體學生和因材施教相結合的原則,我還設計了一些帶有一定的難度的練習題,供學有餘力的學生選做,以便更好地發揮他們的特長,培養他們數學能力。

唐詩憫農教學反思 篇16

11月2日下午,我在鎮中國小執教了三年級語文上冊教材中的最後一篇課文——《孫中山破陋習》。本來應該在第一時間寫出這一課教學的得與失,但因家庭瑣事所累,一直拖到了現在,倍感慚愧!

《孫中山破陋習》是一個歷史故事,課文以鮮活的文字講述了中國革命先驅孫中山小時候目睹姐姐被迫纏足所受的痛苦,因而在辛亥革命後,首先廢除纏足陋習的事。全文共8個自然段,第一自然段寫孫中山小時候很喜歡自己的活潑能幹的姐姐(已放在第一課時教學)。第二至七自然段是全文的重點段,寫孫中山的母親受封建習俗的影響,強行給孫中山的姐姐纏足,他的姐姐從此失去了歡樂,這件事深深地刺痛了孫中山幼小的心。第八自然段寫辛亥革命後,擔任臨時大總統的孫中山首先廢除了殘害中國婦女上千年的纏足陋習。文章運用了對比手法,寫出了孫中山姐姐纏足前的活潑能幹,纏足時和纏足後肉體及心靈上的痛苦,字裏行間謳歌了中國革命先驅孫中山從小就具有凡事獨立思考、不盲從、敢於反抗封建陋習的獨立人格,堅決與封建勢力作鬥爭的革命精神。

本文主要是寫孫中山與他媽媽之間的對話(二至七自然段),感情真摯動人。根據這一特點,我在教學這部分內容時,重點引領學生體會纏足給姐姐帶來了怎樣的傷害,讓學生想象姐姐當時承受的痛苦,以至於改變了姐姐活潑的個性。讓學生從姐姐的前後變化中體會封建陋習是多麼害人。另外,體會母親也是纏足陋習甚至更多封建陋習的受害者,上一代人、不知有多少代人都是封建陋習的受害者,但他們像母親一樣對封建陋習盲從而無奈,而孫中山卻對封建陋習憎恨與抗爭,從對比中體會孫中山反封建的徹底革命精神。大概過程如下:

複習時,先請學生就課文第一自然段的內容聊聊孫中山的姐姐原來是個怎樣的女孩子,學生們都覺得他的姐姐既活潑又能幹。我也興奮地問學生:“有這樣的姐姐朝夕相伴,我們高不高興呀?”學生們都喊:“高興”,我卻話鋒一轉:“但好景往往不長。請同學們默讀課文的第7自然段,看看姐姐發生了哪些變化。找到相關的語句,你可以用筆畫下來。”學生們靜靜地默讀課文,很快就找到了:以後的幾個月,孫中山再也沒有看到姐姐的笑臉,再也沒有聽到姐姐的歌聲。

學生們的臉上充滿了疑問,我趁熱打鐵:“是什麼樣的一件事讓姐姐發生了改變呢?請大家自由讀讀課文的第二至六自然段,你一定會從中找到答案!”學生們非常認真地在文中尋找着答案,一致認為:是“纏足”讓姐姐發生了改變。我在大屏幕上出示了這段話:“一天,孫中山從外面回來,看見媽媽正在用一根長長的布條,一道又一道地給姐姐纏足。姐姐痛苦極了,眼淚直往下流。”學生齊讀後,我問:“你知道姐姐纏足時的感受嗎?”“姐姐為什麼會痛苦地流淚呢?”引導學生抓住“長長的、一道又一道地”來體會姐姐所受,為學生講解:“同學們,藍線畫的是我們正常人的腳型圖。纏足時,要先把本來直的5個腳指頭折斷,藏在腳底下,再用一根長長的布條,一道又一道地把它們捆綁在一起,好長時間都不能拿下來,直到最後長成這樣的形狀。”説完,我走到一位女生桌前:“如果你就是姐姐,腳指頭這樣被折騰,痛嗎?”孩子難過地説:“痛!” “十指連心”呀!你能用聲音表現出這種痛苦嗎?”她讀得非常到位,另外幾個女孩子也讀得毫不遜色。

為了讓學生們更真切地感受到纏足給姐姐造成的傷害,我又為他們出示了一組被纏過的腳的圖片,並請學生説了自己的感受。學生 們只説出了“這些腳很小。”“這些腳小得還沒有我們的手掌大呢!”這些感受。我補充道:“我們把這些小腳稱作“三寸金蓮”,相當於十釐米左右。是不是比同學們的腳小得多?封建社會,女孩到了四、五歲左右就要被纏足。為了使自己的腳不長大,她們有的在腳底下墊上錐子走路,有的墊上碎玻璃或者是打碎的碗片,有的甚至抓一些蟲子放在腳底,好讓自己的腳腐爛,不長肉。同學們,聽到這兒,你的感受又是什麼?”學生們聯繫自己以前受過的傷害,如手指被刀子割破、不小心被針刺了一下、手或腳不小心被玻璃劃破了等,進一步體會到了纏足給古代女子帶來的傷害之深。

“‘小腳一雙,眼淚一缸’呀!面對此情此景,孫中山的反應如何?”我又用這句話引出了孫中山母子的對話,問學生:“從孫中山的話中,你讀懂了什麼?”通過交流,學生們都體會到了孫中山的“又是生氣又是心疼”。可是,他們是否也理解媽媽的作法呢?所以,我又用奇怪的語氣説:“奇怪!同是親人,弟弟是那麼的心疼姐姐,而媽媽卻還要堅持給姐姐纏足,難道媽媽就不心疼嗎?”很多學生都從“歎了口氣、我也知道、可、會被人家笑”等詞體會到了媽媽也很心疼,但又無可奈何的心情。 我難過地説:“‘娶妻要娶小腳妻’,這是在中華民族流傳了上千年的一種習俗。正因如此,母親們寧願讓自己的孩子受這份罪,也要讓她們纏足。孫中山的母親也是這樣,她也知道纏足很痛苦,她自己也曾受過這樣的痛苦。女兒纏足,媽媽也很心疼,可為了讓自己的孩子將來找個好婆家,她一點辦法都沒有。這真是無可奈何啊!讓我們再來體會一下媽媽的這種心情吧!”我相機指導他們分角色朗讀母子倆的對話,學生們讀得非常投入。

一段悲傷的音樂響起,我説:“就這樣,媽媽還是給姐姐纏了足。同學們,如果你就是孫中山,看着媽媽含着眼淚用一根長長的布條,一道又一道地給姐姐纏足,聽着姐姐撕心裂肺的哭聲,會想些什麼呢?”從學生們的表情可以看出,他們已經被個故事深深地震憾,一個女孩子竟然失聲痛哭。我説:“纏足,帶走了姐姐燦爛如花的笑臉,也奪走了姐姐悦耳動聽的歌聲。正是這件事,深深地刺痛了孫中山幼小的心,這件事也深深地刺痛了我們所有人的心。讓我們捧起書,齊讀二至七自然段,感受一下姐姐的改變給孫中山帶來的這份傷痛吧!”此刻,學生們怎會讀得不動情呢?

這是對課文二至七自然段的品讀。在教學中,我用了很多時間進行朗讀訓練,再通過讀來表達所體驗的情感,同時對學生的朗讀進行了適時合理的評價,激發學生向更高的朗讀目標努力。通過朗讀,學生走進了人物的內心世界,體會到了媽媽的傷心和無奈,也瞭解到了孫中山的心痛和憤怒。

在學生們齊讀完二至七自然段後,我直接出示了第8自然段的內容:“後來,孫中山領導辛亥革命,當了臨時大總統,他首先廢除的就是這個殘害中國婦女上千年的纏足陋習。”並進行了如下教學:

1、同學們,年幼的孫中山看到姐姐被纏足,心中充滿了對這一陋習的恨,就暗暗立下了廢除陋習的決心。長大後,他排除萬難,終於破除了這一陋習。讓我們帶着敬佩,一起讀段話!(生齊讀)

2、這個陋習只是害了孫中山的姐姐一個人嗎?(指生説)

3、“殘害了中國婦女上千年的封建陋習”呀,你終於被廢除了!這真是一件大快人心的事,千千萬萬箇中國婦女聽到這一振奮人心的消息,欣喜若狂。 女同學讀!( 女生齊讀) 

4、如果沒有孫中山,我們在座的女同學也許已被纏足;如果沒有孫中山,你們的奶奶、媽媽,包括施老師也許早已纏足。感謝孫中山!(齊讀)

5、這就是(師指課題,生讀:孫中山破陋習)

現在,你還想怎樣讀這個課題?(指生讀課題,生讀出了孫中山破陋習的偉大與了不起。)

6、(屏顯孫中山雕像)同學們,他就是孫中山。他遇事獨立思考,不盲從,敢於反抗封建陋習,這種可貴的精神,一定會長留我們心間!此時此刻,面對孫中山爺爺的雕像,你最想對孫爺爺説些什麼呢? (音樂,交流)

7、同學們,孫中山爺爺破除的是已在中華民族存行了上千年的封建陋習。可是,就在我們當今社會,我們的身邊卻還有如此多的陋習在等着我們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去破除。(屏顯部分陋習)現在,你能當着孫中山爺爺的面表表決心嗎?(指生説)

8、作業

同學們,孫中山破陋習的故事給我們帶來了心靈的震憾。課後,我們可以把這個故事講給更多的人聽,讓更多的人加入到破陋習的行列中來,大家説好嗎?

以上就是我對《孫中山破陋習》第二課時教學的簡單回顧。應該説,整節課的教學走的是一條情感的主線,因為只有學生入情了,才能悟情。雖然本節課的教學效果並不是很差,但同時也留下了許多不盡如人意的地方。最遺憾的就是考慮到課堂的時間分配,一些應該讓學生展開説的環節,如“就這樣,媽媽還是給姐姐纏了足。同學們,如果你就是孫中山,看着媽媽含着眼淚用一根長長的布條,一道又一道地給姐姐纏足,聽着姐姐撕心裂肺的哭聲,會想些什麼呢?”這一環節真的只是被我以“環節”的形式匆匆走了一個過場,學生的説話慾望還沒有被充分地調動起來,在一定程度上也影響了下面環節的教學。

一節課下來,有得有失,敬請聽課的各位老師多提寶貴意見!

唐詩憫農教學反思 篇17

這篇課文記錄了“我”的兩次“夢”。記錄了“我”的夢與現實生活之間由矛盾到統一的過程,記錄了在城鎮的“我”與貴州山區小女孩阿英之間的關係,讓學生感受他們之間的差別。“我”那白紗裙的夢,在媽媽的影響下,變成了苗家山寨裏的民族同心舞。

在教學的開始,我先讓同桌互查預習情況,然後讓生分自然段朗讀課文,有個學生在朗讀的過程中出現了讀錯字音的情況,我只照顧到了那一個同學,實則應面向全體,讓全班同學把那個易讀錯的字進行齊讀,大家一起來幫助他糾正字音,加深印象!當生讀完整篇課文後,我提出了個問題:這篇文章介紹了小作者的那幾個夢?生思考並回答。緊接着我就讓學生放下課本,專心地看黑板,繼而進行生字詞的學習。在這環節中,我的問題並沒有起到很好的效果,課文講的不僅僅是夢,夢並不是課文的重點,夢只是課文的一部分,學生知道了小作者做了幾個夢,也不能代表學生理解了課文。如果我再上這篇課文,我一定給生默讀課文的時間,放手讓生去説,他們都讀懂了什麼,而不是以我的一個片面的問題來阻礙學生的思維。

接着就是生字詞的學習,我板書帶有生字的詞語,並給生字加上了標點,期間,我運用了生範讀,全班齊讀;接着去掉拼音,學生齊讀、男女生分讀、開火車讀;在這環節中,我還是採取以往的做法,學生非常熟悉,做一這部分進行的很順利。

唐詩憫農教學反思 篇18

著名的美國教育心理學家波斯納提出了一個教師成長公式:成長=經驗+反思。教學反思是教師成長過程中的一種非常重要,也非常有效的方式。教學反思是教師專業發展和自我成長的核心因素。作為我來説,一般作如下三個方面的反思:教學前反思、教學中反思、教學後反思。

一、教學前反思,使教學成為自覺的實踐。

課堂教學前,教師們都需要備課。對於我,這是反思的最佳時機。今年我注重在教學前瞭解學生的知識基礎和認知水平,認真研讀教材和課程標準,把握教學的目的和重難點,恰當地處理教學內容,設計教學方式,選擇或設計最佳的教學方案,使新課程理念貫穿教學始終。我發現,這一教學前的反思的確對現在的教學產生了幫助,教學效率也有所提高。

二、教學中反思,使教學高質高效地進行。

教學中的反思,是一種瞬間反思,實際就是一種教學機智。它是在教學過程中及時、主動地根據學生的學習狀況調整教學方案和教學策略。

1、反思教育教學行為。我常在課堂上這樣問自己:這個問題的設計是否符合學生實際;這類課堂活動是否圍繞教學目標來進行;教學活動中是否充分讓學生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和交流合作……  2、反思教學策略。如反思在教學中是否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是否培養學生髮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教學是否有助於學生學會學習;教學是否對學生的可持續發展起到積極的作用……  3、反思學習的過程。教學是為了每一個學生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因此,我在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為的同時,還觀察、反思學生的學習過程,學生學到了什麼、遇到什麼問題、形成了哪些能力等。通過對學生學習行為的反思,才能有效調整教學行為。

三、教學後反思,使教學經驗理論化。

我經常在課堂教學結束後就馬上進行反思,把課堂未及時發現的、學生在知識生成中存在的問題及時地記錄下來,為後續的教學做好準備。課堂中常常會因為一些偶發事件而產生靈感,老師們應該通過反思,捕捉這些“火花”,日積月累,既有利於探索教育教學的規律,也有利於形成自己的教學風格。課堂反思可以想:

1.學生在這節課上有多少自由學習、獨立思考的時間與空間呢?

2.學生可以自由完成的事,教師替代了嗎?學生有多少思維空間呢?

3.教師創造了幾次學生個體表現、體現成功、自信、快樂的機會?

4.在這節課上,學生能感悟到什麼做人道理?學生將獲得哪些生存能力?

5.在這節課上,課堂裏有幾次掌聲、笑聲、歡呼聲?

6.這節課與上節課比較有創新嗎?

唐詩憫農教學反思 篇19

《木蘭詩》講述了一個流傳至今的經典故事。這個故事對學生來説並不陌生,所以導入新課我就用美國動畫電影《花木蘭》中的片段,希望能夠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共鳴,拉近學生和文言文之間的距離。另外我設計了多組競賽題目,目的是為了更好的鞏固學生對於課文內容的熟悉程度,和加強他們的誦讀能力。

一、

抓住情節,瞭解課文

文言文語言精練,讓學生覺得沒有現代文的容易理解,學生對花木蘭瞭解甚少,所以上課之初,我從感覺形象入手,通過觀看錄像着重感受花木蘭躍馬橫槍、英勇善戰的威武形象。讓學生通過對各段故事情節的簡述感知到課文的大概內容,再通過引導學生想象花木蘭身穿戎裝的英武形象及日夜行軍的艱辛,感悟花木蘭英勇頑強、不怕犧牲的優秀品質。讓學生逐漸認識到花木蘭是一位在硝煙滾滾的戰場上,馳騁沙場、英姿颯爽、奮勇殺敵、為國立下了汗馬功勞的女英雄。這是教學的基礎。

二、

深化問題,自主學習

學生是教學的主體,每個學生都應有學習和發展的自由。因此,我們必須要讓學生有充分的時間去自主探索,真正實現個性的發展。在課文的複習中,我設計了一些選擇題,是對課文內容的一個深化,讓學生在自己閲讀課文的基礎上,暢所欲言,發表自己的看法。這既訓練了學生的語言,有訓練了學生的思維,培養了學生知識的遷移能力。另外,有些題目以學生自我感悟誦讀,教師評價的方式進行,對學生的誦讀有側重進行指導,並通過不同形式的朗讀加以鞏固,體現學生自主學習的氛圍。

唐詩憫農教學反思 篇20

《綠葉的夢》作品語言生動而富有情趣,作家向我們展示了一幅充滿快樂的童年生活畫卷,揭示了大自然的給人帶來的愉悦和歡欣。這是一篇優美的散文,描述的是作家葛翠琳美好的童年生活,從題目到內容都讓人產生美好的遐想。

在教學之前讓學生先去身邊的一個廣場,那裏有一片樹林,首先讓學生去感受,去體會大自然的美。教學中,聯繫學生的感受,説説自己的體驗,引起情感上的共鳴。讓學生入情入境,再去美美的閲讀,細細的品味。體會綠葉給作者童年帶來的歡樂,感受作家的情感,抒發自己對自然的情懷。

趣味引導學生熱愛大自然。 當年老師在山中捕知了,挖野菜,摘草莓,採松果等等趣事,做引路之石,讓學生想想自己在春遊時,和大家在樹林裏撿樹葉,捉迷藏,爬土山等事,説説自己的開心,懷念一下大自然給自己帶來的樂趣。再來學文,跟隨作者的足跡,走進她魂牽夢繞的綠色童年。

學文時,我着重學生自主學習,讓學生選擇自己最喜歡,最感興趣的部分進行朗讀。然後學生談自己獨特的感受。去和自己的生活做一比較,羨慕之情油然而生。當學生談到:那許許多多留做標本的葉子,成了我們的珍寶:圓形的、條狀的、桃形的、針狀的、蛋形的、元寶狀的、葉面帶絨毛的…… 我鼓勵學生去探索,蒐集,從自然界中獲取更多的有關綠葉的知識。課後我讓學生再去廣場的樹林去搜集樹葉,去感受作者的樂趣,沒想到他們竟然蒐集到了各種各樣的不同顏色樹葉,有些細心的孩子還能詳細的介紹自己採集的葉子。這就充分體現出孩子們對大自然的熱愛。

唐詩憫農教學反思 篇21

在還沒有上《菩薩兵》這課前,我真有點兒擔心,因為這篇文章的時代背景已與學生的生活相去甚遠,孩子們會喜歡這樣的課文嗎?為了上好這課,我查閲了相關資料,並且課前也佈置學生找一些紅軍長征途中的故事。在教學《菩薩兵》時,我注意了以下幾點的教學:

一、注意背景的補充

上課前,為學生補充有關中國工農紅軍長征的知識是十分有必要的,否則學生很難體會“軍隊”的概念,也不能理解“魚水深情”的含義。在課堂上,我簡述紅軍長征背景,補充這段資料,讓學生知道紅軍為什麼會到藏族地區,也能體會歷程的艱辛,對理解“休整”一詞有很大的幫助。

二、注意重點語句的教學

師:為了抓緊春耕的時間,第二天,在幫助藏胞春耕的動員會上,朱德同志對大家説:“我們不能讓藏胞來年捱餓,我們要像種自己的地一樣,盡心盡力地把地種好,要讓我們播下的種子在這裏生根、發芽、開花、結果……”自由讀一讀朱總司令的話,説説你理解了什麼?

這篇課文中,朱德總司令説:“要讓紅軍播下的種子在這裏發芽、生根、開花、結果……”是課文的重點理解內容,學生理解了這句話,對於理解課文主題,理解為什麼稱紅軍為菩薩兵這一教學難點也就水到渠成了。這一句有兩層意思,一層是紅軍為藏族同胞春耕,自然要播種,種子就會發芽、生根、開花、結果,説的是農作物生長的過程;另一層意思是説紅軍在藏民居住區的所作所為,紅軍愛民的形象會像種子一樣,播撒在藏族同胞的心裏,從而會得到藏族同胞的理解和支持的。絕大多數學生理解這句話的第一層意思沒有費力,但在理解更深一層意思的時候有點卡殼的現象。一開始的時候,我有點着急,課文講到這裏,學生對文本應該是很熟悉了,理解出深一層的意思應該很自然啊。我又一想,這些還都是些三年級的學生,對於文本的理解能力還不夠強,所以我先將這個“難點”暫時“丟在一邊”。在孩子們體會到藏胞的態度轉變,通過表演走進了藏胞心裏之後,這個“難點”就迎刃而解了。

三、造句的處理要靈活

“盡心盡力”是要造句的,我在之前進行了鋪墊,問學生:“你們在做什麼事會盡心盡力或者什麼情況下應該盡心盡力”,用談心的方法教學,如果學生能夠答上來,那麼造句也會水到渠成了。

唐詩憫農教學反思 篇22

《七月的天山》是一篇文字優美,脈絡清晰的抒情散文,作者緊抓七月天山景物的特點,為我們展現了美麗的寂靜而又充滿生機的天山,文章遣詞造句嚴謹,詩化的語言耐人尋味,字裏行間洋溢着作者對天山美景的熱愛與讚美。

如此文質兼美的文章,如何讓其在略讀文章中獨佔鰲頭,成為學生自主學習、積累方法的最佳素材呢?依據本次教研專題《教學目標的有效落實》,經過不斷嘗試,反覆修改,設計了此課。

一、以學定教,促進學生的自主發展。

由於我們的學生對遠在新疆的天山非常陌生,加之這是一篇略讀課文又不可與精讀課文相提並論,進行精講,因此,在課前通過課件展示天山的美景圖片,使學生對美麗的天山產生直觀的感受,從視覺上來認識天山,瞭解天山,激發學生對天山的嚮往,引導了學生的閲讀期待。

進入中高年級後,語文教材有一個特點,即每個單元的導讀都會明確提出單元訓練的重點,於是開課之初我注意了單元訓練重點的回顧,目的在於讓學生學會圍繞單元訓練重點來閲讀理解語言文字,真正達到學有目的,學有重點。然後初讀課文,從整體上感受天山之美,通過自由輕聲朗讀課文劃出表示作者遊覽順序的詞語“進入天山----再往裏走----走進天山深處”,充分激發了學生的主動意識,有效促進了學生的自主發展。

二、注重多讀感悟,進行自主地獲取。

依據略讀課文的特點,我放手讓學生自主閲讀,品味語句,進行自主地獲取。在文中作者多次運用比喻、排比等修辭手法,通過奇特的想象,展現了七月天山獨特的美景。如:“藍天襯着……像盛開的白蓮……”在自讀感知的基礎上引導學生説出喜歡的理由,可以是對重點詞語的體會;可以是從修辭角度去感受;也可以是從景物特點去欣賞等等。讓學生自由地表達感受,近而指導朗讀,通過多種形式的讀,來體現景物的美,從而感受作者對天山的熱愛和讚美。這樣的閲讀指導,才會讓學生嘗試到自主獲取的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