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九範文幫

位置:首頁 > 書信 > 檢討書

回聲反思總結(精選16篇)

檢討書4.38K

回聲反思總結 篇1

回聲這種現象每個同學幾乎都碰到過,只不過有些同學不清楚這就是回聲。所以教學一開始我就對同學們説:“小時候老師很喜歡鑽到空房子里拉長聲音大聲地叫,你是誰?誰在學我説話?然後總能聽到令人興奮而又好奇的回答。你們碰到過這種情況嗎?有什麼感受?有的説我趴在缸裏喊喂的時候也能聽到喂的聲音。我連忙問:“你們聽到的聲音就是……沒等我説完,已經有學生説了這就是回聲。我連忙板書課題並説這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的課文。這樣,我通過聯繫學生平時生活中的一些實際情況,拉近了學生與課文內容的距離,激發了學生表達的願望,自然地進入了課文的學習中。

回聲反思總結(精選16篇)

大多數學生對回聲的瞭解只是停留在感性的認識層面上,有的甚至還沒碰到過這種情況,對回聲的形成更是不明白。為突破這教學難點,我採用了直觀演示的方法,通過演示青蛙媽媽投石擊水和小青蛙在橋洞下面的叫聲,讓學生理解了回聲是怎樣形成的。

在閲讀教學中我把“讀”貫穿於全文。通過多種形式的朗讀,激發孩子們的朗讀熱情。例如:師生互讀、齊讀、默讀、表演讀、賽讀、帶動作讀等等。經過教師的適時引導,學生能根據小青蛙對回聲的認識的變化,讀出不同的語氣。由讚美到奇怪到歡樂。讀出青蛙媽媽耐心、親切的語氣。

回聲反思總結 篇2

這節課的設計,我定位於學生,以學定教。讓學生通過讀文,提出不理解的詞語或句子,然後從學生的問題入手,通過讀文、感悟、動畫、遊戲、體驗等形式理解課 文,突破難點。這個學期,我着重培養學生自學的能力,讓學生在課前認真地做好預習,學寫批註,把理解的詞語和句子的意思寫在旁邊,讀後的感悟寫下來;不理 解的詞語和句子劃出來,在旁邊打上“?”,培養學生提問題的能力,這節課的展示,已經顯示了成效。學生提問題的能力有了較大的提高,有價值的問題率較高。 有的學生一下就提出了整篇課文的問題所在,如“聲音的波紋是什麼樣的?”、“波紋碰到河岸,又一圈圈的蕩回來”是什麼意思?“回聲到底是怎麼回事”等,這 些問題的提出,也説明學生用心去讀文了。

課開始,我以故事的方式導入,這時學生只能籠統地説出是回聲想象。在學完課文後,我又讓學生通過小明媽媽的角色轉換,告訴小明回聲到底是怎麼回事?明白其中的原理。在他們口述時,如果學生把“石壁”一詞換成“大山”,説明學生真正地瞭解了回聲,達到了落實的目的。

回聲反思總結 篇3

本節課的重難點就是第5自然段,理解回聲的原理,即青蛙媽媽説的一段話。所以,我把這節課定位於突破難點,理解回聲現象。

在讀文過程中,我採用多種讀書的方式,如齊讀,範讀,學生分角色讀,師生角色分讀等,讓學生在多次讀文的基礎上對課文的內容有比較深的印象,以備更好的理解課文意思。在解決回聲是怎麼回事的問題上,我沒有做更多的解釋,只是利用板畫展示青蛙媽媽的做法,學生在觀看了板畫之後,好象略有所感,各抒己見,雖然有的同學説的不是很到位,但這都是學生自己的感悟,自己的理解,最後讓學生説説”還在哪些地方聽到過回聲?”在交流中,學生能根據自己的親身經歷來告訴大家他的答案。

總之,這節課下來,我想了很多,雖然我的識字、讀文完成了預期的目標,課文也大致的理解了,但在語言文字的訓練和關注學生這些方面還做得不夠,課本只是學生進行語言文字訓練的一個載體,我們不應過多的把目光放在這個上面,而應該把視野打開,讓學生從課本走向語文,從語文走向生活。

回聲反思總結 篇4

我覺得更應該激發學生愛家鄉的情感。一個人如果連自己土生土長的家鄉都不愛的話,愛國也是一句空談,因此我在拓展環節安排了一組我們家鄉的夜景圖,一方面可以讓不太瞭解的學生多瞭解一些家鄉,另一方面也可以激發出學生對自己家鄉的熱愛之情,從側面達成本課的情感目標。 教學是遺憾的藝術,在這節課的教學中也有許多的缺憾。

一、環節安排的很緊湊,但是在完成時還是沒有突出重點,在學習課文主要的4個段的時候,沒有抓住“長安街”和“王府井”這兩個地方重點理解,而是一溜學過,重點不是很突出。

二、因為上課時是最後的一節課,教師和學生的情緒都不是很高,我最大的失誤是沒有儘量去調動學生的情緒,讓課堂氣氛不是很好。

三、一些地方課件使用不當,還未讀文,先出圖片,剝奪了學生根據文本發揮想像的權利,牽着學生鼻子學。

回聲反思總結 篇5

教過拼音的老師都知道拼音教學非常枯燥,脱離現實生活,學生不太感興趣,但把它們放在情境中效果就完全不同了。我在教學聲母gkh的讀音時,指導學生聯繫口語的讀音體會字母的發音方法。

我讓大家先觀察表音表形圖,同桌兩位同學互相説説圖上畫的是什麼?學生先通過看圖説話發準“和平鴿”、“口渴”、“祝賀”等詞語的音,然後引導學生回憶聲母的發音要領,讓他們相互間再來試試如何發好聲母gkh的音。學生通過比較,縮短“鴿”後面的拖音,讀得既輕又短,準確地發出了聲母g的讀音。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隨着他們的成功體驗而高漲起來。這個時候我抓住他們的學習熱情,讓他們嘗試自己看錶音表形圖編兒歌進一步體驗發音方法。當然,在學生看圖編兒歌之前,教師先給他們做示範,講清楚編兒歌的要領,讓學生接受新的挑戰。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激發他們的表現欲,並努力為孩子們營設了一個輕鬆、愉快、有趣的教學氛圍,使孩子們在學習過程中始終興趣盎然,收到了比較好的教學效果。

回聲反思總結 篇6

就這次的數學試卷來看,題目難易適中,以書本為主,以基本知識點為切入點,全面考查了學生對前三章知識的掌握情況和運用所學知識解決數學問題能力的情況。學生的平均成績很不理想。

就我教班級成績分析八年級數學的平均分63.2,其中41人及格,及格率41.5%,優秀28人,優秀率28.8%

從學生的試卷上體現的問題

1、從整體上看,本次試題難度適中,符合學生的認知水平。試題注重基礎計算,內容緊密聯繫生活實際,有利於考察數學基礎和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有利於教學方法和學法的引導和培養。

2、不足之處是有些學生在答題時,一部分同學對公式掌握不熟練。知識基礎比較差

3、從答題上看,不會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缺乏舉一反三、觸類旁通能力,缺乏靈活性。

4、不能夠認真審題。在運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實際問題上不足。解決應用題中等量關係式不會找。 二 結合平時上課學生的表現與作業,發現自己在教學過程中存在以下幾個問題。

1、思想準備不夠。

忽視了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和解題的過程中存在的問題。直接導致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沒有很好的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忽視了部分基礎知識不夠紮實的學生,造成其學習困難增加,成績下滑,進而逐步喪失了學習數學的興趣,為後面的繼續教學增添了很大的困難。

2、沒有充分認識到知識點的難度和學生的實際情況。

通過調閲部分中等生的期會考試試卷,發現中等生在答題的過程中,知識點混淆不清,解題思路混亂,不能抓住問題的關鍵。

3、對部分成績較好的學生的監管力度不夠,放鬆了對他們的學習要求。 本次期會考試不僅中等生的成績下滑,部分中等學生勉強及格甚至不及格。究其原因是對該部分學生在課後的學習和練習的過程中,未能及時發現他們存在的問題並給以指正,導致其產生驕傲自滿的情緒,學習也不如以往認真,作業也馬虎了事。

4、沒有抓緊對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訓練。

從本次期會考試來看,相當部分學生存在着計算方面的問題,稍微複雜一點的計算錯誤百出。 特別是解分式方程的題目。

改進措施:

1、關注學生中的弱勢羣體。做好後進生的補差工作要從“以人為本”的角度出發,堅持“補心”與補課相結合,與學生多溝通,消除他們的心理障礙;幫助他們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加強方法指導;嚴格要求學生,從最基礎的知識抓起;根據學生差異,進行分層教學;努力使每位學生在原有基礎上得到最大限度的發展。

2、在講解例題時多找他們分析題意,找他們陳述自己的解題思路,由淺入深,幫助他們克服畏難情緒,從而達到提高這部分學生學習成績的目的。

3、重視知識的獲得過程。學習要力爭在第一遍教學中讓學生通過操作、實踐、探索等活動充分地感知,課堂上教師應為學生留下思考的時間。為學生提供思考的機會,為學生留有思考的時間和空間。

4、注重課堂的效率,學生的學習紀律和學習方法的指導。

總之,教學中有得有失,今後教學中我會不斷學習先進的教育教學理論,不斷反思自己的課堂教學,讓自己真正走進新課程。

回聲反思總結 篇7

根據課前導讀,我制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1、積累讀讀寫寫的詞語(ABB和四字詞)。(光禿禿、冷清清、孤零零、濕漉漉、直勾勾、熱乎乎;目不轉睛、大搖大擺、莫名其妙、漫不經心、無影無蹤、興高采烈)

2、用比較快的速度閲讀課文,用“抓住主要事件”法概括課文主要內容。

3、體會老狐狸愛子心切、聰明、勇敢、知恩圖報以及它們一家與正太郎之間的感情。

4、理解“金色的腳印”的含義,懂得大自然是人和動物共同的家園,人類要與動物和諧相處。

概括課文的主要內容是五年級以來的教學重點,藉助這篇課內閲讀,我讓學生用學過的“抓住主要事件”的方法概括課文的主要內容。學生基本上能準確概括,為了照顧不是很會組織語言的中下生,我用投影把我概括的主要內容展示給學生參考。現在反思,覺得應該再給一點時間讓孩子們同桌互相説説,才能真正訓練他們的表達。

我引導學生圍繞課前導讀的提示自讀自悟,體會文章所要表達的感情,學生能從文中找出語句進行賞析。但發表見解的同學只有十個八個,面不夠廣,恐怕是我引導鼓勵得不夠,平日上課裏也是那麼幾個孩子願意發言,我不得不反思我平日的課堂當如何讓改善?聽説是因為有些孩子喜歡起鬨嘲笑回答問題的同學,一些女生怕被嘲笑不敢舉手。我得設法引導,改善這種局面。

我在正太郎被救後設計了小練筆,要求孩子們“要通過人物的神態、動作、語言表達人物的性格、情感。”,目的在於訓練孩子們描寫人物的時候要注意細節描寫,本冊教材的習作重點就是人物描寫。

在昇華主題這一重要環節我本來設計了孩子們討論的,但看錯了時間,課室的鐘居然是慢了五分鐘的,結果提升主題時草草收場,有點老師牽引的味道。這讓我反思:“細節決定成敗”!

回聲反思總結 篇8

主要通過學生自主交流收集到的含有百分數的資料,使學生感悟百分數的意義,同時體驗百分數在日常生活中的廣泛應用,使數學的學習始終與生活聯繫在一起,其學習的價值不言而喻,學生蒐集到的百分數也很有代表性,如牛奶、飲料、班級合格率、優秀率等。在進行了充分的交流後再得出百分數的意義就水到渠成了。接着,通過讓學生找百分數和分數的聯繫和區別以及兩個句子中哪幾個分數可以用百分數來表示的辨析題,讓學生通過自己的認真自學、積極思考、與同伴的交流,獲得知識真諦——因為百分數表示兩個量之間的相比關係,所以百分數不表示具體的量,也沒有單位名稱;但一般的分數既可以表示兩個量之間的相比關係,又可以表示具體的量,當分數表示具體的量時,它就有單位名稱,瞭解了百分數和分數的區別和聯繫。

習題比較具有趣味性。第一題鞏固了百分數的意義,並對學生進行了保護環境的教育;第二題既掌握了百分數的寫法和意義,又啟迪了思維。讓學生根據自己寫的百分數的個數説一句有關百分數的話,學生興趣盎然。第三題的成語中的百分數和用百分數來表示學習情緒更讓學生大喜,原來百分數還有這等妙用。

回聲反思總結 篇9

上完了《送東陽馬生序》,感想頗多。讓我真切體會到,只有做了,才會認真的思考,才會有真正的收穫。

應該説,這堂課還是按照我原先的設想完成了教學內容和教學任務,也突出了我預設的重難點,但在抓住兩個特點方面,對文章特點還把握得不夠,對一些教學細節的處理上還有做得不夠好。如在文章多種表達方式的運用和細節描寫及對比的表現手法沒有體現出來。

自認為具體存在以下的問題:

1、文章特點還沒有分析到位。

在本節課中,計劃是要體現出文體特點和文章特點來上的,但在實際的操作中只注重了文體的特點,即根據文言文的教學特點,而將這篇文章的特點沒有體現出來。這篇文章至少有以下兩個特點:一是多種表達方式的運用。選文以記敍為主,筆法簡潔,但有些地方適當的加以渲染和描繪給文章增添了文采,使文章更加具體生動。同時也有議論和抒情;二是文章細節描寫的對比手法的運用。文中將自己的生活和同捨生的豪華穿戴形成鮮明對比。這些細節的描寫,給人印象深刻。不僅渲染了當時求學的種種苦況,也反襯出作者的樸素與艱苦和其求學精神的頑強。這些都是很好的教學資源,對學生考試的指導意義也很大,可惜在教學中將之忽略了。

2、學生在課堂上表現不夠活躍

這也是我一直困惑的問題。很多同行都有這樣的感歎:學生越是到了高年級,越是不愛在課堂上發言了。我們都有這樣一個共識:七年級課堂熱熱鬧鬧,九年級課堂靜悄悄。但如果課堂上沒有學生的發言,總像缺少了點什麼。這學期一開始,在九(1)班上課,學生也不怎麼發言,我總是不厭其煩地啟發、鼓勵。還有一點效果。後來到九(4)班上課,學生可以説是啟而不發,他們似乎煉就金剛不壞之身,刀槍不入。僅管如此,我還是應該好好反思自身的問題,在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方面還要加強學習。比如在八年級聽吳老師的課時,課堂氣氛就非常活躍,九(1)班吳老師上公開課的時候,學生的表現比在開學之初就要活躍多了,這些都是值得我學習的。

回聲反思總結 篇10

給學生充分的思維空間,放開學生的手腳,較好地實現學生的自主——合作 ——探究的學習方式,是我們每一個語文教師努力地方向。課堂上用一組圖片導入,激發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激活了課堂氣氛。其次,通過比較閲讀(課文內容和課後一則寫《女媧造人》的簡短文章《風俗通》)讓學生理解想象的用法和寫法,整堂課的環節較為流暢,學生也易把握。  讓學生把自己瞭解的有關造人的故事表述出來。這樣做,訓練了語言表達能力,鍛鍊了他們的膽量。尤其對女媧造人的動機做了大膽的想象,閃現了一個又一個思維的火花,如“人間混亂,女媧造人是為了管理這個世界”;“和盤古比賽,盤古造出了各種獸,女媧造出了人”;“女媧無意間造出了人”……學生思維活躍,想象力得到了訓練。針對學生習作情況,我還專門讓學生朗讀了女媧造人的過程,讓他們體會細節描寫的作用。

但語文教學始終是一門缺陷的藝術,只能做到更好,不能做到最好,我認為以下地方值得自己思考:

1、教學中很大一部分時間讓學生比較閲讀,説出課文好在什麼地方。很多學生一想到比較閲讀,並要説出異同,就變得很嚴肅,開始上課對課文產生的喜愛之情一下子就被拋開了,好像是又去完成老師佈置的作業。這也是課堂顯得沉悶的原因。

2、課堂評價不到位。如有學生提出“女媧到哪去了?”這個問題時,學生的回答豐富多彩,對以神話形式解答的學生,我沒能給予肯定,只對一位回答 “女媧在我們每一個人心中”的學生極其讚賞。這個評價説明我本身的教育機智不夠,對問題的認識較窄。

3、教學環節之間過渡處理不太好 ,在學生質疑這個環節,學生問題較多,當超過我規定的時間時,我為了能儘快地過渡到下一個環節,採用了較生硬的方式,直接過渡,給學生心理上造成缺憾。

回聲反思總結 篇11

學生在一年級的學習中,已經初步認讀過整時,對作息時間有一定的感性認識,知道了鐘面上有12個大格,60個小格,也知道時針短而粗,分針細而長。

本 節課的教學內容主要要求學生在認識鐘面的基礎上,認識時間單位時、分及它們的關係,學會讀、寫鐘面上所表示的時刻等。這節課要掌握的知識相當多,而時間單 位具有抽象性,時間進率具有複雜性,低年級學生掌握這些知識還是有一定的難度。因此,教材中我主要通過直觀,幫助學生獲得感性認識,並聯系學生的生活實 際,以便於學生接受。教學中發現用鐘錶演示和用flash演示,效果很明顯。

為了突出教學重、難點,力求體現“動手操作”這一教學思想,在教學中主要採用幻燈片和鐘面模型演示,讓學生積極主動參與到學習的全過程來,幫助學生建立時、分的時間觀念。在課堂中穿插了欣賞鐘錶圖片,拓展學生的知識視野,激發學生的探索慾望。

具體反思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感受1分的長短。教師計時,學生做各種活動。結束後觀察鐘面上時針前後的變化,發現分針走1分經過了1小格,即:分針走1小格是1分。這樣走1大格是5分,走1圈是60分。通過先演示,再歸納的方法,很易於學生們理解。

2、通過感受分針的特點,探求時針的特點過程。教師用鐘錶演示,同學們細心觀察,發現分針走1圈時,時針走了1小格,即時針走了1時,由此得到:1時=60分。此外學生們還發現時針走1圈是12時。

以上兩個知識的講解依靠的都是直觀形象的動畫演示,所以爭取在以後的教學中儘量採取這種教學方法,效果非常顯著。

3、對於鐘面上時間的讀法。先交代清楚讀的技巧:找到時針、分針的位置。重點是3:08的讀法是3時08分。本知識點要想讓孩子們都掌握,最好的方法就是多練習

回聲反思總結 篇12

我採用聯繫比較,讓學生將作者對書的看法與自己的實際體驗結合起來,通過“朋友”“家”,讓學生暢談感受,喚醒學生心靈上的共鳴,對於文章談到的讀書方法,更是讓學生聯繫自己的讀書實際,告訴學生應該怎樣讀書,讓他們切身體會到只有將讀書與思考相結合,才有收益的道理。將課本知識與學生實際結合起來,學生會理解的更快,體會的更深刻。書,使我們的生活變得輕鬆而舒適,書,讓這個世界充滿真善美,當學生真正感悟到這一點時,讀書的慾望是從心底迸發的,教師適時引導他們將想法轉化為行動,號召他們加入讀書的行列。

這節課的教學讓我反思了一些東西:真正的語文科應該上得實在一點。由於時間緊,任務重,因此我着力把語文課打造得短小精悍一些,教學目標的設計和過程也力求簡單。我的教學目標是“兩個一”:讀通讀順一篇課文,解決書後的一個問題。

課堂上,我着力地給足時間,讓學生去與文本對話,回答書後要求回答的問題,不加重學生的負擔,實實在在,踏踏實實地上好語文課。學生接觸材料只有短短的十分鐘,“文不讀熟不開講。”這是特級教師們給我們的寶貴財富。因此,課堂上我從一次自讀,二次選難讀,三次展示讀,後面的隨機讀,都希望學生在與文本的對話中,把語文學習得更加實在一些。課堂應該是安安靜靜的給學生讀書,去體會語言文字。本節課我選擇的媒體是一支粉筆,一塊黑板,一張簡單的幻燈片。幾乎用了比較原始的手段,和學生對話,和文本碰撞,激發學生思考。另外,我還很關注細節,讓不愛舉手的同學發言,讓每一個學生得到展示的機會,讓每一個學生有所發展。我覺得實在還要體現在讓學生樂學,愛學,這需要教師實在地引導,熱切地鼓勵,真切地調動,當學生有了學習的興趣,內非肽分泌得比較多了,學習的效果也就更加有效,實在了。

語文課要姓“語”,在課堂教學中我多次安排了“語言文字的訓練”。如:靜讀思考問題,師生(生文,生生)之間的對話,句式變化的意義,讀書方法的交流和掌握,對於讀書理念的反思,評價這些都是在品詞析句中,在引導交流中,在方法指導中實現了學生語文素質的提高,讓語文課堂充滿濃濃“語文味兒”。

回聲反思總結 篇13

通過對此堂課地反思,總結以下經驗:

1、教學中要注意時間的分配,導入時間過長會影響整堂課的進度,應該避免語言的繁宂拖沓。

2、小組合作要注意選擇一組或兩組學生進行展示,展示的小組不要太多,其他小組若有異議則進行糾正、補充。評價應該在展示過程中進行,不應該再最後進行,這樣能使學生及時發現自己的錯誤思路和觀點,及時改正。

3、表格設計要突出文章重點研究內容,突出事物的主要特點,應該更加具體和完整。

4、提高學生口語表達能力,多讓學生訓練自己的口語交際能力,使課堂更加活躍。

在今後的課堂裏,我會及時調整教學環節,合理安排教學時間,及時修改教案,爭取有進一步的提高。

回聲反思總結 篇14

剎那的猶豫矛盾之後,還是決定按預設的走,至少在我的掌控範圍內。可越往下,越覺得兇險茫然。這個詞語賞析已經在朗讀指導時淺嘗輒止了,關鍵是學生再怎麼找詞語替換其實質都差不多。“奔”、“掀”、“劈”、“滾滾”、“狂瀾”等等都展現黃河的氣勢力量之美。這一賞析環節實質上進入了無聊重複階段。馬老師的點評一針見血,我方才悟得缺乏實質品析的朗讀指導如空中樓閣,“品”與“讀”本就是可以自然融合的。因為我的人為割裂,浪費很多課堂時間,而這些本可以用來聯繫現實,拓展深度。我已經設計了在結尾階段引入正在網絡上掀起軒然大波的“名古屋市長關於否定南京大屠殺”事件,我想學生的愛國熱情一定會在詩人的點燃下,在現實的衝突中熊熊燃燒,那麼這節課的思想魅力也不言而喻了。只是,還是我這個教者缺乏應變的智慧,文本解讀的深度吧。

一節遺憾的課!但,誰又能説教學不是一門遺憾的藝術呢?只是希望自己可以在這一節課中,更清醒地反思教學,認識自我,完善自我。

回聲反思總結 篇15

預習課文的時候我讓孩子們將文章中的生字新詞和四字詞進行了梳理和自學。學習梗概的時候,我只為孩子們提出了兩個問題:1、通過讀梗概,湯姆經歷了幾次歷險?2、在梗概中,你認為湯姆是一個怎樣的人,你是從哪些詞句中知道的?孩子們經過自學討論很快就迫不及待地舉手要求交流。於是對教材的梗概部分進行梳理:墓地歷險、荒島歷險、鬼屋歷險、山洞歷險,這樣梳理內容一目瞭然。特別是在學生自學的過程中,注意引導學生閲讀的技巧:找出文中的關鍵詞列小標題。然後,我讓學生用自然段的連接方法,概括文章的主要內容,學生一下子就對文章的內容把握住了。對於第二個問題,孩子們討論的興趣很高。我迅速抓住孩子們的某個發言,引導孩子們去有滋有味地朗讀句子。

在教學精彩片段的片段的時候,同樣我也設置了兩個問題:1、精彩片段描寫的是湯姆的第幾次冒險的事情;2、從精彩的片段中,你又感受到湯姆是一個怎樣的人?你從哪些語句中體會到的?然後我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一個片段去細讀,在孩子們交流自己喜歡的片段的時候,我給了孩子們充分的時間去讀去悟,讓他們去體會作者的語言特點。

遺憾的是,感覺一堂課時間太短了,要交流要表達的東西太多了,總感覺像蜻蜓點水般地走過,如果時間能夠再充裕一點的話,效果會更好。

回聲反思總結 篇16

在這堂課上,我與學生一直處於“對話”的狀態,只有在師生的有效互動中,真正的民主課堂才能建立,也只有在民主的氛圍中,學生才能無拘無束,暢所欲言。“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學以致用”是我們學習的最終目的,在畫家吳冠中的帶領下,我和學生一起領略了自然界中異彩紛呈的橋之美,也感受了人類巧奪天工的神奇和偉大,這是外在的、有形的“橋之美”;而那種內在的、無形的“橋之美”更是我們心中永開不敗的玫瑰!溝通、理解、信任、友愛等連接心與心的橋則必須用真情、青春、熱血乃至生命才能架設,一如那百年不遇的洪水中,子弟兵用血肉之軀搭起的人橋,一如那《斑羚飛渡》中,老斑羚用生命架設的彩虹橋,展現的是一種驚天地、泣鬼神的“崇高之美”,帶給我們的永遠是心靈深處的震撼。請學生説説這些“橋”。

從有形的“橋之美”到無形的“橋之美”的拓展延伸,豐富了學生的語文知識。我又通過多媒體展示了跨海大橋的效果圖,請大家發揮想象,描繪未來跨海大橋的雄姿。最後我還展示了自己拍攝的天寧寺周圍的一組橋圖片,引導學生結合課堂上所學的審美方法,嘗試欣賞身邊的橋之美。

標籤:回聲 反思 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