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九範文幫

位置:首頁 > 書信 > 檢討書

橋之美的教學反思(精選15篇)

檢討書2.46W

橋之美的教學反思 篇1

為了達到美的體驗,課件的製作中圖片加的太多了,以至於整節課都是畫片的瀏覽,遠離了我的初衷,它不再像一節欣賞美的語文課,倒更像一節美術欣賞課。為了使用所謂的高科技”課件”忽視了語文課最基本的東西”文字” 以及”聽,説,讀寫”能力的訓練.一節課,華而不實,不是為了學而教,而是為了”演而教”教師費力不討好,這是失誤之一。整節課下來,書,學生基本上沒讀,文本,學生基本上沒看,忙來忙去,只是在走過場,那是我一個人的舞台,學生們成了傻瓜,只能呆坐着。美麗的只是那些畫面,不是學生們的內心。

橋之美的教學反思(精選15篇)

當學生的狀況出乎我的預料時,我的駕馭課堂能力的欠缺立馬錶現出來,從最初的導入時激情萬丈,到最後的鴉雀無聲。課堂氣氛的沉悶是這節課又一大敗筆,學生的沉默導致了”一言堂”的局面,沒有備好學生,課堂教學不夠靈活是導致失誤的主要原因。

整堂課下來,能安慰我的地方實在不多,所以,我很沮喪。也想了很多。

橋之美的教學反思 篇2

《橋之美》這篇課文屬於一篇説明文,語言相對來説較為生動活潑,而且説明對象本身又是我們身邊非常熟悉的事物,對於我們農村的孩子來説,課堂應該是放的出去,收的回來的。

作為八年級的學生,他們應該能欣賞體會到一定層次的美,我們的語文課也應該交給學生一些美的東西,讓他們通過我們的文本欣賞到一些很美的東西,體會到語文的魅力真的是包羅萬象的。所以我就把欣賞體會文中的橋之美作為了本文的一個重點,而且拔高到了交給他們一種審美觀的程度。

語文課畢竟是語和文組成的,所以我就把語言的賞析作為了本課的重點,同時想讓他們在美的體驗中得到語言練習的目的。我設計課地目的想讓同學們在美的體驗中得到一種無聲的美的教育。讓他們有一雙能發現美的眼睛。

橋之美的教學反思 篇3

同樣是教授《橋之美》這篇文章,卻有着截然不同的效果。這前後的差異,讓我懂得了一堂好的語文課要遵循語文教學的規律,只有根據學生的特點,深入研究文本,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學習,讓學生在愉悦中全方位地去觸摸語言、感受語言、實踐語言;讓學生在情境中真實地去認識美、感受美、體驗美。只有這樣,才能激活並創造具有生命力的、生機勃勃的語文課堂教學。

從學生的言談之中瞭解到學習這篇文章有一定的難度性。為了能夠更好地讓學生理清文章的思路,把握教學的重、難點,我先與學生共同對文本進行了探討,特別是對作者所舉的幾個例子加以祥細地分析,從而更深入地理解文本。接着便是進行課堂延伸,讓學生結合文章的幾幅畫面進行賞析與擴寫,或者是寫出自己心目中的橋在不同的優美環境中所起不同作用的形式美。這一問題的設計實際目的是讓學生能體會作家吳冠中眼中的橋之美。這階段是訓練學生的筆頭能力,同時也提高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值得欣慰的是,所抽查到的學生所讀的文章都非常的優美,而且具備了藝術家的“欣賞水平”,他們能夠效仿作者的筆調用畫家的眼光來欣賞他們眼中的畫面,將塊、線、面融合為一體,描繪出精彩的畫面。

為了讓學生更充分地瞭解這一單元的目標與要求,我通過比較閲讀來達到目的。於是將具有規範性的説明文《中國石拱橋》與《橋之美》這篇説明性的小品文進行對比,讓學生從中總結出這兩則的不同之處與相同點。總結之時,學生的滿臉困惑已被笑靨所消融。

在教學中要善於捕捉學生閃現出來的火花,巧妙地引導學生打開思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

橋之美的教學反思 篇4

《選舉風波》是説不盡的,儘管在短短的一節課中,學生是在賞析着其中的精華,但學生認識的只是冰山一角。反覆審視着本節課的視頻,內心也總有一點兒找不着感覺。

本課為了緊扣教學目標,突出教學主線,我努力“刪繁就簡,避熟就新”,帶着教材走向學生,使學生學得樂,學得深。可是教學的過程當中,卻沒能達到預設的效果。本課是有關中學生生活的文章,本想學生一定喜歡學習這樣的課文,因為課文裏的人物、事例同他們都非常的相似,應該是他們感興趣的、想了解的,也是新教材的特點之一。如何抓住這點,在教學中引發學生的共鳴,讓學生與文本“對話”,通過閲讀,把各種相關的知識與生活體驗被課文的信息激活,與文本意義發生碰撞,這是我設計本節課的初衷。

雖然本節課有點遺憾,但還是有所感受的:

1、讓學生在合作中交流

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實際上是激活學生的積極性和創造性,使學生成為知識的發現者和研究者。在課堂教學中,我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可以是同桌,也可以是前後桌),選擇最喜歡或最討厭的小説中的人物並談談理由(提示可以抓住人物的語言、動作、神態、心理,用課文相關的敍述的句子來談談),讀一讀,論一論。這樣同學之間就可以互相啟發,深化了對人物的認識,增強了主動探究的能力;大膽交流,提高了交往能力。大家集思廣益,形成了小組意見,讓學生感受到合作的力量,培養了學生的羣體意識。讓學生在創作中提高表達能力,體驗成功的快樂。

而後我又讓學生“聯繫生活,説説自己在生活中遭受過的挫折和困難,及自己當時的心理,並試着用幾句話表達自己學習這一課以後的感受或感悟。”則又體現了學生的自主性,學生的個人生活又都不一樣,這時就沒太大的必要合作交流了,當然要給一定的時間考慮。學生有思想的慾望,並且能夠思考,善於思考。他們的頭腦不是一個等待灌裝的容器,而是等待點燃的火把。有些學生雖然談得不是那麼的完整,但他們已經把心理話説出來了,此時教師的引導和點撥至關重要,而此時我就對學生的表達給予進一步的完整的複述了一遍。

2、讓學生在激發中思考

在教學當中運用開放式的問題,開放式的點拔,以至開放式的評價結果。開放,可以使學生擁有一個選擇的空間。一定的學習目標轉化為問題要通過創設創設合理的“問題情境”,以最終實現有所發現的預期結果。在多變的教學過程中,重視學生思維行為的引導、點撥,進行有效的課堂調控,使課堂活動始終圍繞一定的目標展開,通過“追問”實現“有效學習”。在課堂上我始終做到:既不將知識和盤托出、全盤授予,也沒有簡單地設置學習目標用指令性的任務去驅動學生,而是努力將一定的教學內容問題化,用問題驅動學生進行思索,從而實現了一定的教學目標。學生的複述、人物形象的分析、生活內容的聯繫等環環相扣,使學生始終在思考當中。

3、讓學生在聯繫中感悟

布盧姆説得好:人們無法預料教學所產生的成果的全部範圍。沒有預料不到的成果,教學也就不成為一種藝術了。對於任何一篇課文的學習,學生都不是從零開始的,也不應從零開始,作者描述的事物、表達的情感,總能喚起學生在生活中的似曾相識之感。本篇課文正是這種似曾相識,僅靠一個課時在教室這樣狹小空間的閲讀教學,是無法拓寬學習的內容、形式與渠道的。只有生活才是語文學習永遠取之不竭的源泉。本文作者想告訴讀者的是“真正的人生滋味就是多味的”,不總是晴空萬里,不總是一帆風順,但不管頭頂的是怎樣的天空,面臨的是怎樣的航程,你都要勇敢地往前走!當今的中學生也總是認為自己的路很不平坦,然後怨天尤人,通過本文的學習應該會有所認識。在課堂上就針對此設計讓學生談談自己的遭遇,以產生與作者的共鳴,達到教學的目標。而這一環節同學也都能暢所欲言,基本上已瞭解了課文的內容,能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來補充對課文的理解。

我感覺自己能根據語文學科的特點及學生的實際情況來靈活組織教學,相機進行語言文字訓練,引領學生理解課文,師生互動效果較好,但是老師還是有點越俎代皰,放得不夠開,如:沒有提供足夠的時空,擴大學生參與的面,讓學生在同桌或小組中充分發表自己的意見,再進行全班交流,因而這節課生生互動體現還不夠。

橋之美的教學反思 篇5

《特殊的葬禮》一課是一篇關於環境保護問題的記敍文。我抓住課文重點段落、關鍵詞句,在閲讀教學中培養學生想象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及創新能力。

一、情境導入,激發興趣

教學一開始,我播放低音量的葬禮哀樂,並在音樂中描述:“1986年9月,在拉丁美洲的巴拉那河上,巴西總統親自主持了一次特殊的葬禮。葬禮是為一條瀑布——塞特凱達斯瀑布舉行的。這是怎麼回事呢?”描述將學生帶入課文特定的情境,學生產生了許多疑問,如人們為什麼要為一條瀑布舉行葬禮?這是一條怎樣的瀑布呢?學生有了強烈的求知慾望,就會主動地探索。

二、循音入境,引導想象

課文第三自然段描寫了塞特凱達斯瀑布雄偉壯觀地氣勢。我讓學生閲讀時,找出文中表現瀑布雄偉氣勢的詞語,如:“咆哮而下、滔滔不絕、一瀉千里”等,之後,再讓學生欣賞配樂朗誦。抽象的語言文字變得形象起來,學生展開了想象的翅膀感受瀑布的磅礴氣勢。“眼前出現了一條奔流而下的瀑布”“這真是‘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呀!”……

三、圖文結合,激發想象

課文第五自然段描寫了即將枯竭的塞特凱達斯瀑布的形態。教學時,我要學生朗讀課文,找出描寫瀑布的語句:“它在羣山之中無奈地低下了頭,像生命垂危的老人,”奄奄一息“、”生命垂危“等詞語的基礎上,出示文中插圖,引導學生邊讀邊想:即將枯竭的塞特凱達斯瀑布是什麼樣子?假如你是慕名而來的遊客,看到這樣的情景會有哪些感受?你會説些什麼?學生彷彿置身於瀑布前。經過一番閲讀、討論,學生紛紛發表自己的見解。通過想象,學生將塞特凱達斯瀑布的過去和現在作了比較,深深體會到了環境污染給大自然,給人們生活環境帶來的嚴重危害。

四、結尾質疑,引導續想

學完課文後,一個學生站起來問:“老師,葬禮是在1986年舉行的,那塞特凱達斯瀑布現在怎樣了呢?“問題一提出,我並沒有急於告訴學生答案,而是引導學生想象:“同學們,你們想象一下,瀑布應該怎樣呢?”學生經過思索後,有的説瀑布可能永遠消失了,它只能存在於人們的記憶中,有的學生卻説葬禮喚醒了人們,人們積極植樹造林,保持水土,瀑布恢復了往昔的生機與氣勢。通過續想,儘管學生的答案不一,但學生進入了課文的意境,進一步增強了保護環境,愛護地球的意識。

橋之美的教學反思 篇6

這學期我上校內教研課,拿起課本看了看,一下子被《愛之鏈》這篇課文吸引了,我打算就上這一課吧。

經過一番精心的準備,我自信地走進課堂,教學環節一個接一個地展開……

下課了,與費潔老師的探討中感到我這堂“順順當當”的課竟有那麼多不足,我認認真真地回憶,認認真真地反思,

下面是我教學中幾個不足之處的情景回放。

①課前,我仔細地計算每個教學環節甚至每句話所用的時間,把40分鐘細細地分配好,記在教案右側。

②課上,我似聲情並茂地説着“過渡語”(課前精心設計,練習了許多遍),學生專注地看着我,眉眼間卻沒有我期待的感動與共鳴。

反思自己的不足,我感受到要趕上新課程改革的快車,就必須轉變教學觀念,重新認識“教”與“學”的本質及其關係。

一、教學是一種再創造的過程

情景①在傳統教學中司空見慣,面對新課改精神,這樣的“認真”行為顯得那麼可笑,那麼機械。

布盧姆曾説“人們無法預料教學所產生的成果的全部範圍。沒有預料不到的成果,教學也就不成為一種藝術了。”的確,教學過程是人與人交流溝通的過程,並非生產過程,完成一個個具體任務的時間,怎麼可能精確到用多少分鐘來劃分呢。傳統教學中,我們總試圖使自己的預測和課堂上出現的狀況完全吻合,這太缺乏創造性了。

二、教學是師生交往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

新課程提出教學是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的統一,這種統一的實質是交往、互動,沒有交往,沒有互動,就不存在或不發生教學,那些只有教學的形式表現而無實質性交往的“教學”是假教學。

情景②中,教師的“激情”與學生的“冷漠”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教學是“雙邊活動”,它是師生心與心的交流,情與情的感召,智慧與智慧的碰撞。忽視了與學生的交流、再動情的演説,也只能是教師授業技巧的表演。學習了新課程的理念我體會到,教學不再是教師教、學生學的機械相加,而是教師和學生共同探求新知的過程。在教學中,師生互教互學,彼此形成一個真正的“學習共同體”。作為“共同體”的組成部分,師生之間的關係是平等的,師生間的交往是人與人之間平等的精神的對話。在交往互動中,師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經驗和知識,交流彼此的情感、體驗與觀念,豐富教學內容,求得新的發現,實現教學相長。

反思本節課,讓學生關注文本語言,關注課文的細節描寫,關注文本中情節的獨特構思,學生自然立足文本,文思如泉湧。藉助文本語言,發展孩子們的語言,給他們提供一個表達感受,運用語言的平台。這樣的課,“語文味兒”就厚重了一些。

但事情往往是這樣的:當一種傾向出現的時候,往往會掩蓋另一種傾向。枉過正。這樣的語文訓練與這樣的人文感悟似乎成了兩大“幫派”,你説你的,我説我的,“平分天下”,平分了我們的語文課堂。這樣的語文訓練似乎也少了一些東西,教師只是給學生提供了一個表達的機會,一味地讓他們去表達,學生沒能從文本語言中汲取營養,來豐富自己的表達。一句話,吸收內化的問題還沒有解決好。

如何讓學生更好地感悟文本,運用文本?如何讓語文的“工具性”落實得更實一些?如何將語文的“工具性”與“人文性”結合得更加自然、和諧呢?這是值得我們每個語文老師深思的。

橋之美的教學反思 篇7

本節課,是中學生物的第一個探究實驗,幫助學生掌握科學研究的基本過程

科學思維方法的首要問題是明確科學研究的基本過程,即解決問題的程序。

〈觀察鼠婦活動〉的實驗設計思路。

首先,通過觀察發現問題。為什麼在花盆下、石塊下等處容易找到鼠婦?這些地方有什麼特點?

其次,提出假設(對發現的問題大膽提出猜測和解釋)。

1.鼠婦的活動可能與光照條件有關。

2.鼠婦的活動還可能和水分,以及其它外界因素有關,等等。

第三步,設計實驗,驗證假説。在這個階段,實驗的目的任務、方法、材料、裝置等等都是根據假設來確定的。所以,實驗的理論依據主要是假設(當然還有賴於學生對有關科學知識的掌握情況)。

1.先檢驗“光照”對鼠婦活動有無影響。

2.為了消除無關變量的干擾,突出自變量,找出自變量和因變量的因果聯繫,必須創造一個除“光照”以外其它條件均相同的、只有明暗兩處相通的場所。把一定數量的鼠婦放在其中,觀察鼠婦在明暗兩處的數量分佈情況。

第四步,分析、討論實驗結果,推導結論驗證假設的真偽。

通過“鼠婦實驗”,要幫助學生感受和理解科學研究的基本過程:問題→假設→實驗→結論。國中所有的生物實驗幾乎都體現了這條思路,這裏不再重複。 需要説明一點,科學的“假設”絕不是無根據的憑空捏造,而是要有科學根據的。這種根據來源於頭腦中已有的知識,或者來源於別人的研究成果,或者來源於對客觀實際的觀察。

橋之美的教學反思 篇8

這首小詩通過一個孩子與小鳥對話的方式告訴小朋友上課要專心學習,培養學習的好習慣,全詩只有一節,由四句構成。這首小詩內容淺白,貼近學生生活,易於理解,只是學生第一次接觸問句,需要加強指導朗讀。 本課教學目標是 通過朗讀感悟課文的主題:國小生上課要專心學習,不受外界干擾。 學習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會認“外、鳥、叫、你、我、課”等10個字會寫“小、不、了、下”4個字。 教學重點 是讓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理解課文的意義。本節課反思如下:

新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閲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閲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閲讀實踐。”

儘管是一年級的孩子,但在教學中也要以學生為主體,引導學生饒有興趣地反覆讀句、讀文,在讀中感悟,在讀中積累,在讀中識字,是我本節課的設計理念。熟悉課文整體感知,並思考:為什麼讓小鳥輕點叫?從而滲透愛護動物的教育,並引導學生感悟到上課要專心學習,不受外界干擾。

橋之美的教學反思 篇9

孩子不管在什麼年齡段,總是充滿着好奇的,總是願意並且容易接受新鮮事物的,所以我採用的是“比較式欣賞導入法”,上新課之前首先給他們放一首歌手朴樹的《白樺林》,這首歌曲有一種傷感的情調,但這種傷感不是頹廢,不是消沉,容易與人產生共鳴;不僅如此,這首歌還有一個非常悽美的愛情故事,這就更加吸引學生,如此一來,在導入部分就牢牢的吸引住了學生的注意力。

之前學生們就接觸過這首歌,並且也初步的學會、這首歌,所以我的任務覺不僅僅是教會他們唱那麼簡單,還要唱的有感情、有情緒、有內容、有意思。

在新課教學的時候,我首先通過一個發聲的小練習來訓練他們,一:為接下來唱歌做好準備。二:通過發生練習的訓練讓他們切身體會什麼叫做漸強、漸弱,為接下來歌曲情緒的表達做好鋪墊。為了讓學生有一個更直觀的感受,我將漸強漸弱記號與一個倒掛的月牙相聯繫,這樣能吸引學生注意,學生也很輕易就能明白。

我們學校的生態課堂講究的就是學生為主,老師為輔這樣一個形式,所以在接下來歌曲的情緒處理上,我採取的方法是讓學生主動分析是漸強還是漸弱,為什麼,因為對於他們在之前的訓練中,我已經漸漸在向他們灌輸這方面的知識,所以處理這樣的一些問題,他們完全可以做的很棒。

歌曲除了單聲部旋律的處理上,比之前還多加了一個二聲部,所以這也是我需要花時間的地方,雖然客觀的的來説,這樣的二聲部小作品不難,但是他們畢竟年齡小,接觸這樣的音樂也少,所以有點困難,我堅持將兩個聲部都練得很熟練才開始配合,否則都是雜亂無章的聲音,沒有一點和諧的感覺;歌曲同時還加入了一個節奏型,這個節奏型需要從頭到尾都貫穿曲子中,所以也非常重要,儘管節奏和旋律與之前的一些句子非常的類似,但終究有區別,為了讓學生更直觀的看到區別在哪,我在原來節奏的基礎上直接改成現在的節奏,學生一目瞭然。

這堂課結束了,但是我仍然發現了一些問題,需要做修改:

學生在學習二聲部的時候略顯吃力,容易受其餘聲部的干擾,音高的概念不強,所以在平時的教學生活中我會注意學生的基本功訓練;

問題還是出現在這,學生在和聲的時候,不能注意到聲音的和諧與統一,個性化的聲音比較突出,容易破壞和聲感,歸根究底還是基本功不夠紮實,所以我會注重平時的訓練。

橋之美的教學反思 篇10

這次有幸成為我們學校磨課教師中的一員,同一節課上了三次,每一次都有不同的收穫。在這個過程中讓我真正體驗到磨課的過程是一個成長的過程,這個成長來源於同事們的幫助,每一次講課後,我們大家都會湊在一起,各抒己見,思維在交流中碰撞,許多真知灼見在相互的交流中產生,我們一起討論教學設計是否合理,教學思路是否清晰……甚至細到一個問題如何提問更加有效,怎樣板書簡潔明瞭……這樣不斷改進,不斷提高,使我真正感受到了集體科研的強大力量。

《花的勇氣》這篇課文選自馮驥才的散文《維也納春天的三個畫面》。課文細緻而又生動地描寫了作者在維也納尋花的經過以及由此產生的心理感受。學習本文,一是引導學生體會花兒在冷風冷雨中怒放的氣魄,領會作者對生命的感悟;二是引導學生通過對語言的感受、領悟,不斷吸收和積累語言。教學本課的重點是引導學生體會含義深刻的詞語的意思,感受作者語言的優美。教學的難點是理清作者感情變化的線索,理解變化的原因。

在教學中,我重點抓住作者看到的三個畫面——沒有花的綠地、千萬朵小花藏身的草地、花的原野來解讀感受文本,抓住重點詞語,通過朗讀,品出言中之意,悟出言中之理,感受言中之情。我給予孩子充分的自主探究時間,讓他們畫出文中描寫作者心情的句子和令自己感動的句子,並在下面寫出自己的感受。

我鼓勵孩子大膽表達自己獨特的體驗,給予他們真心的讚美。孩子們爭先恐後,那精彩到位的回答讓我出乎意料。教學時,我還不忘讓學生找出自己喜歡的詞句進行品讀賞析,與學生進行交流探討,感受本文語言之美,領會作者用詞造句的精妙。

語文教學應以讀為主,本課的教學我還特別注重朗讀的指導,讓學生有感情地朗讀相關句子,體會作者感情的變化 :失望——吃驚——遺憾——驚喜——震撼。在看到花的原野時,學生第一次朗讀並不好,我就讓學生看圖片感受,那一聲聲驚歎之中,我已經知道,他們下一遍肯定會讀得更好,果然如此。通過反覆誦讀課文,體會作者的感情變化,認識到生命的意義。最後點題,無需多費口舌,孩子已領會作者的感悟:小小花兒居然有如此氣魄,在冷風冷雨中傲然挺立,這是花的勇氣,是生命的勇氣。

課文的最後,我讓學生結合身邊的事物,如梅花、蒼松、竹子、小草等,談談它們身上所具有的勇氣,聽着那富有詩意的語言,感受着學生飛揚的心神、激情的朗讀,他們對課文的理解也更深入了。

這堂課雖然沒有我想象中那麼完美,可是在每個孩子心目中確實印象最深的一節課,因為,在他們心中不在是靠別人支配,自己是學習的主人。從這堂課,我深深領悟一句話,那就是“磨課是一種折磨,也是一種享受”!

橋之美的教學反思 篇11

《年月日》教學的重點是把數學知識還原到生活中,讓學生經歷知識構成的過程,透過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方式掌握年月日的知識,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和運用良好學習方法自主學習的潛力。

在教學中,我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創設情境問題:同引導學生觀察,讀出這天的日期,從而引出課題。在本節課的教學中,還重視了學生的原有認知基礎,教學不僅僅要思考數學自身的特點,更應遵循學生原有的基礎。本課“年月日”的知識,對一個三年級的學生來説絕不是一張白紙,因此在導入新課時與學生交流了有關年月日的信息後再進行新課的教學,把知識藴含於學生具體活動的經驗背景之上,激發學生自主探究知識的慾望,並且使學生髮現生活中處處有數學。透過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然後讓學生帶着問題(一年有幾個月?每月有幾天?並把每月的天數填寫在書上)自學,之後進行反饋,歸納出:一年有12個月;一、三、五、七、八、十、十二約有31天,是大月.四、六、九、十一月。二月是平月有28或29天。大月和小月的記憶還能夠用拳頭法。在教學大小月之後,我安排了數學小遊戲:聽老師報月份,男女生分別起立,學生在遊戲中加深了對大月小月的記憶。

在教學中仍然存在一些不足:

1、備課時預設的不夠充分,以致課上出現的突發狀況應對不夠及時,解決繁宂。[由整理]

2、激勵性的評價語言不多。不能很好的給予評價。

3、左拳記憶法在講授時如果利用課件出示給學生會比直接用手演示的效果好。

4、本節課練習較少,學生動筆的不多。應給孩子更多的思考問題的時間。

在今後的數學教學中仍需要更多的去引導組織學生自覺運用數學知識去分析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能使學生深切體驗到數學知識與生活實際的密切聯,感悟到數學就在我們身邊,這樣,既能夠鞏固課堂內學到的知識,又能夠開闊學生的視野,增強學生的實踐應用潛力.

橋之美的教學反思 篇12

本課的主題是同伴交友,在教學過程中,我採用活動教學法、情景教學法、案例教學法、討論法等方法與講授、點拔、解惑相結合。基本上使學生明白,理解了面臨的兩大問題:一是同學中如何形成良好的人際關係而產生的友誼需要與困惑;二是如何與異性同學交往而產生的性別角色認同和情感需要及困惑。也達到了教學新理念。但每個人有不同的教學設計和想法。希望我們老師多多提出寶貴建議及教法。謝謝。

橋之美的教學反思 篇13

《傅雷家書》是著名翻譯家、文藝評論家傅雷的家信集,《傅雷家書兩則》是作為人教版《語文》九年級上第二單元的重點課文出現的。第二單元的文體是演講和書信,旨在體會口語和書面語的差異,書信書面語色彩較濃,有更多的細膩的抒情和描寫,信中流露着父子之情,有對藝術的理解與感悟,這篇課文是精讀課文,精讀的重點放在哪裏,就是我們在備課時,需要思考的。

通過對《傅雷家書兩則》的研讀,把課文的切入點放在了兩個方面:

1、引導學生從傅雷與傅聰兩個角度來研讀課文。

研讀的目的在於:信是用來交流思想感情的,閲讀本文,引導學生體會父子之間的感情,體會書信的作用,理解本文的思想內容。

從傅聰的角度:第一封信中反映了傅聰遇到了生活上,感情上的創傷,在前信中向父母傾訴與發泄,然後又寫信表示不應該為了自己生活感情上的事情而讓父母感到不安。可見,傅聰是愛父母,體諒父母的,父子之間的感情是真摯的。第二封信寫於演出獲得巨大成功的時候,向父母傳達自己藝術成功的喜悦之情。

從傅雷角度:首先,傅雷是傅聰的父親,父子之情是主要的,在這兩則書信中,流露出父親對兒子的寬慰和理解,為兒子取得成功而表現出的無比喜悦之情,這些都是真情流露,是最真摯的愛。但是更重要的是,傅雷家書與一般家書不同之點在於,作為文藝評論家的傅雷,在藝術上給兒子以引導:鼓勵兒子擁有一顆赤子之心,不畏孤獨,保持心靈的純潔,達到藝術的高峯;期望兒子的演奏,能表現出中國的黎明,響遍每個人的心,能表現出中華文明,有氣吞鬥牛的氣勢,對藝術的追求是永無止境的。也有對兒子人生的指導:能夠從客觀的立場分析前因後果,敢於正視現實,不要刻骨銘心的傷害自己,要有自知之明,要謙卑,要堅強,要不怕孤獨。

從這兩個角度深入的研讀課文,更深刻的領會文章中表達的思想和情意,讀來讓人收益頗多。

2、把兩則書信放在一起研讀,體會語言的魅力。

傅雷對兒子生活、藝術方面的指導,對我們都很有啟發意義。作為語文課,我們更要重視對語言的學習,在品味中,在思考中加深對文章的認識,總之通過對語言的品味,理解其中的意義。

如對兒子生活方面的引導時,用了比喻,用陽光雨水的猛烈,對植物的傷害來解釋人不能夠總是處於高潮期,安慰兒子正確看待高潮與低潮,

如對兒子藝術方面的指導時,希望兒子能用音樂的形式表現出愛國之情,愛國之心,要有中華文化的傳統作為積澱,表現出氣吞鬥牛的氣勢,感染聽眾。這段意思的表述中,語言相當有特色,用黃河之水天上來,用無邊落木蕭蕭下形象的説明,文雅又生動。

把握好這兩個切入點,更好的引導學生學習本文,體會傅雷的愛子之情,教育兒子的巧妙之處。

橋之美的教學反思 篇14

《烏鴉喝水》一課內容通俗易懂,很適合閲讀。教學中重點應引導學生通過朗讀感悟“烏鴉急着找水—喝不着水—想辦法喝水—喝着水了”這一系列變化過程。同時,教育學生明白遇到困難應仔細觀察、認真思考的道理。因此,在教學中,我將烏鴉如何喝到水設為本課的教學重點。引導學生分組做實驗,把小石子一個一個放進裝有半瓶水的礦泉水瓶中,體會瓶子裏的水是怎樣漸漸升高的。

識字對於一年級來説是最重要的教學,識字數量多,難度大,要使學生學得快,我想盡一切辦法,採用孩子們喜歡的方式,讓孩子們在輕鬆、愉快的氛圍中掌握生字的識記方法,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孩子們一旦掌握了這些方法,自己學習生字就不那麼困難了。在教學《烏鴉喝水》這節課時,我特別注意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充分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們都參與到學習活動中來。學習過程是學生主體在具有主觀意志作用下親自實踐的過程,我在課堂中創設了學生主動參與的豐富多彩的語文實踐活動,給學生提供了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機會,收到了較好的教學效果。如文中二、三自然段寫烏鴉想辦法喝着水,傳統的教學通常是教師演示,讓學生理解喝着水的過程,學生處於被動接受狀態。為了讓學生嘗試探索新知的經歷和獲得新知的體驗,我設計了讓學生在自讀課文的基礎上,4人小組合作動手做實驗,研究烏鴉喝着水的過程。學生邊實驗邊不禁説:“升了,升了,真的漸漸升高了,跟課文講的一樣。”實驗興奮之情溢於言表。這時,講解是多餘的,通過合作實驗,學生主動悟出了烏鴉是怎麼喝着水的。由於設計的實踐活動符合一年級學生的特點,很好地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學生在讀一讀課文、做一做實驗、説一説實驗過程中興趣盎然地學習語文,真正成為了學習的主人。

當然,在這一節課的教學中,我還存在許多不足之處:1、指導朗讀不到位;2、由於時間安排不合理,導致指導學生書寫生字沒法進行,此乃一大失誤,聽、説、讀、寫沒能落實到位。在本節課中,自己雖然滲透了一些新的課程觀念,但還不夠放手,今後還需要不斷學習,好好提高自己的教學能力。

橋之美的教學反思 篇15

這是一篇略讀課文,主要寫了酷愛讀書的“我”在失去看書機會時,擺書攤的殘疾青年謊稱家裏有馬,買下“我”的馬草,讓“我”繼續看書的事。讚揚了殘疾青年不計一己得失、想方設法讓“我”讀書的良苦用心,表達了“我”得知真相後的感激之情。根據這篇課文的內容和特點,我將本次的教學目標設為兩個方面:一是通過了解故事內容,感受普通老百姓美好的心靈,體會“我”對青年的感激之情。二是進一步領會通過人物的語言、行動、心理的描寫,表現人物品質的寫法。

首先,我根據閲讀提示的要求,讓學生認真默讀課文,按照課文“講了一件什麼事”這個中心問題,初步瞭解課文大意,理清文章的思路。在此基礎上,可以讓學生從“我”的角度或者從殘疾青年的角度説説這篇課文的主要內容。在學生自主閲讀的前提下,我引導他們可以綜合時間的推移,人物的轉換以及情節的發展變化等因素來概括。

接着,我讓學生找出課文一共出現了幾個人物。自己喜歡哪個人物就研究哪位,找出課本中對他(她)相關的語言、行動、心理描寫的句子,體會這樣寫的深刻含義。這樣設計,激發孩子自主學習的興趣,我並沒有讓學生按照我設計好的思路去理解人物,而是讓他們按照自己的喜好來研究探討。在發揮學生學習主體地位的同時,他們還可以根據自己的體會發現更多的東西。

然後,我提問:課題中説的那匹馬出現了嗎?在課文中這句話又出現了幾次?分別是誰説的?又有何用意?這樣層層推進,抽絲剝繭,讓學生在“別餓壞了那匹馬”的線索下,體會殘疾青年美好的心靈和高尚的品質。重點學習“有一天”發生的事,以“走進院子我看到了什麼” 為題,讓學生組織討論,體會“我”當時的心情,充分感受殘疾青年的美好心靈,明確本文的中心思想。

最後,我引導學生説説對其他人的印象,因為課文不僅僅是展示了殘疾青年的美好品質,在其他人身上我們也可以看到閃光點。在教學本課時,我聯繫了本組口語交際的要求“講誠信與善意的謊言”這個話題,在結尾處引導學生理解理解殘疾青年與妹妹説謊的原因,為辯論做了準備。

這是一篇很好的課文,其中的語言都很值得我們回味。所以,我覺得僅僅把它當做一篇略讀課文來講十分可惜。因此,本次設計我比較注重學生自主閲讀後對文本的理解與感悟,以及一些富有表達力的句子和語言的揣摩和品味,以求達到對學生薰陶和感染的作用。但是在上這篇課文的時候,由於銜接不怎麼緊密,是課文看上去有點散,節奏不夠緊。課堂氛圍比較自由,學生中也不乏出現很多思想上的閃光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