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九範文幫

位置:首頁 > 節日慶典 > 中秋節

中秋節的由來參考(通用30篇)

中秋節2.23W

中秋節的由來參考 篇1

中秋節是古老的傳統節日。

中秋節的由來參考(通用30篇)

關於中秋節的傳説有許多,我在網上查了一些資料,就讓我給大家講一講吃月餅的傳説吧!

中秋節吃月餅相傳始於元代。當時,中原廣大人民不堪忍受元朝統治階級的殘酷統治,紛紛起義抗元。朱元璋聯合各路反抗力量準備起義。但朝庭官兵搜查的十分嚴密,傳遞消息十分困難。軍師劉伯温便想出一計策,命令屬下把藏有“八月十五夜起義”的紙條藏入餅子裏面,再派人分頭傳送到各地起義軍中,通知他們在八月十五日晚上起義響應。到了起義的那天,各路義軍一齊響應,起義軍如星火燎原。

很快,徐達就攻下元大都,起義成功了。消息傳來,朱元璋高興得連忙傳下口諭,在即將來臨的中秋節,讓全體將士與民同樂,並將當年起兵時以祕密傳遞信息的“月餅”,作為節令糕點賞賜羣臣。此後,“月餅”製作越發精細,品種更多,大者如圓盤,成為饋贈的佳品。以後中秋節吃月餅的習俗便在民間流傳開來。

我今年中秋節吃月餅的時候想:“月餅裏頭到底有沒有信息呢?”我真希望月餅裏頭有信息,我還希望月餅裏頭有一份大禮包!

中秋節的由來參考 篇2

中秋節是一個美好團圓的'日子。

相傳在遙遠的古代,那時天上有十個太陽,強烈的太陽光把土地包括植物都給照枯了。有位叫后羿的男子把九個太陽給射了下來。留下了一個造福人類。事後他娶了一個非常美麗的妻子叫嫦娥。因為這件事,王母娘娘賜給他一顆神藥。後來他的徒弟知道他有一顆神藥,趁后羿不在去搶 。嫦娥為了保護仙丹就吞了下去。嫦娥的身體突然變得輕盈盈的,慢慢飛上了天,飛上了月球上。

後來人們為了紀念嫦娥和后羿,就把這一天定為中秋節。 中秋節又稱月夕、秋節、仲秋、八月節等。 古往今來,人們常用“圓月”、“月缺”來形容“悲歡離合”。異居他鄉的遊子,更是以皎潔的月亮來寄託遊子對家鄉深深的思鄉情意。正如“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這句詩一樣思鄉。

説到中秋節,這讓我想到了蒙古族的中秋節習俗,追月節。這不禁讓我想到了這樣畫面:潔白的月亮下,蒙古族的男女老少個個都穿着鮮豔的服裝,跨上高大的駿馬。在銀光閃閃的月光下奔馳在廣闊的草原上。皎潔如玉的月亮由東方升起墜落於西方。他們則朝西騎馬奔馳,緊緊追隨於月亮淡淡的足跡。

中秋節的由來參考 篇3

全家吃着月餅,賞着明月。你知道今天是什麼節嗎?沒錯!就是中秋節,那你可知中秋節的來歷嗎?就由我來告訴你吧!

中秋節在每年的農曆八月十五,也就是九月十三,在中秋節,人們通常全家團聚在一起吃月餅、放孔明燈。那晚的月亮格外的圓,應為這代表着團團圓圓。而且中秋節還有個故事——嫦娥奔月。

之前因為后羿射日一事,王母娘娘賞給了后羿一粒仙丹。但王母娘娘沒有告訴他這粒仙丹有什麼用,只告訴他不到危機時刻不能用,后羿聽了,每天都小心翼翼的保護着這粒仙丹。也告訴他的妻子:嫦娥,不到危機時刻不能用,嫦娥聽後點點頭。但是他們不動,但不代表其他人不動這粒仙丹。這不,得知后羿得到仙丹的人全都聚在一起,計劃着怎樣偷仙丹。於是幾個大漢和一羣人就闖進了嫦娥和后羿居住的地方,巧了,后羿正好出去了,嫦娥正在澆花。於是眾人就偷偷溜進他們的屋子裏,但是他們在搜索仙丹不小心碰了一下鈴鐺,嫦娥聽見後就知道有人來偷仙丹,於是她就輕輕地挖起了藏在土裏的仙丹盒,打開盒子吃掉了仙丹。那羣人還渾然不知。於是吃了仙丹的嫦娥便飛上了月亮,當后羿回來時,發現了掉在地上的仙丹盒,於是后羿抱頭痛哭。後來人們為了想念好心的嫦娥就定那天為中秋節。

中秋節的由來參考 篇4

傳統的中秋到了,爺爺上街買了好多吃的,一直忙個不停。我和哥哥一邊玩一邊聞到爺爺做的飯菜香飄來了,口水直流。

不一會兒,爺爺就叫我們吃飯了,我和哥哥興高采烈地跑着回家,一桌豐盛的晚餐。爺爺帶着我們在院子裏,邊吃月餅邊賞月亮,這時爺爺給我們講“嫦娥本月的故事”:在古時候,天上有十個太陽,曬得莊稼枯死,一個名叫后羿的英雄,力大無窮,拉開神功,一氣之下射下九個太陽,百姓才有了幸福的生活。后羿有個妻子叫嫦娥。一天嫦娥偷吃了王母得不死藥,即可成仙。后羿十分傷心,為了思念妻子,在後花園裏,擺上很多嫦娥愛吃的食鮮果。百姓們得知嫦娥本月後紛紛擺下香案求吉祥平安。從此中秋節吃月餅賞月的風俗在民間傳開了……聽完爺爺的故事讓我瞭解中秋的來歷。

中秋節的由來參考 篇5

馬上就要過中秋節了,可是直到現在,我對中秋節的認識還是不夠深,唯一知道的就是:中秋節需要吃月餅。這可怎麼行呢?中秋節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作為一箇中國人,是應該要了解關於中秋節的一切知識的,不然,人可就丟大啦!

不行,可不能等到中秋節一問三不知,光知道吃月餅吧?趁着這點時間,我趕緊在網上搜索“關於中秋節的知識”。馬上,一搜出來一大片,我仔細翻翻看看,再加以整理和彙總。終於惡補完了關於中秋節的知識。可是我想着還得和大家一起分享,就把整理好的資料粘貼在下面了,如下:

相傳,遠古時候天上有十日同時出現,曬得莊稼枯死,民不聊生,一個名叫后羿的英雄,力大無窮,他同情受苦的百姓,登上崑崙山頂,運足神力,拉開神弓,一氣射下九個多太陽,並嚴令最後一個太陽按時起落,為民造福。

后羿因此受到百姓的尊敬和愛戴,后羿娶了個美麗善良的妻子,名叫嫦娥。后羿除傳藝狩獵外,終日和妻子在一起,人們都羨慕這對郎才女貌的恩愛夫妻。

不少志士慕名前來投師學藝,心術不正的蓬蒙也混了進來。一天,后羿到崑崙山訪友求道,巧遇由此經過的王母娘娘,便向王母求得一包不死藥。據説,服下此藥,能即刻昇天成仙。然而,后羿捨不得撇下妻子,只好暫時把不死藥交給嫦娥珍藏。嫦娥將藥藏進梳粧枱的百寶匣裏,不料被小人蓬蒙看見了,他

想偷吃不死藥自己成仙。三天後,后羿率眾徒外出狩獵,心懷鬼胎的蓬蒙假裝生病,留了下來。待后羿率眾人走後不久,蓬蒙手持寶劍闖入內宅後院,威逼嫦娥交出不死藥。嫦娥知道自己不是蓬蒙的對手,危急之時她當機立斷,轉身打開百寶匣,拿出不死藥一口吞了下去。嫦娥吞下藥,身子立時飄離地面、衝出窗口,向天上飛去。由於嫦娥牽掛着丈夫,便飛落到離人間最近的月亮上成了仙。

傍晚,后羿回到家,侍女們哭訴了白天發生的事。后羿既驚又怒,抽劍去殺惡徒,蓬蒙早逃走了,后羿氣得捶胸頓足,悲痛欲絕,仰望着夜空呼喚愛妻的名字,這時他驚奇地發現,今天的月亮格外皎潔明亮,而且有個晃動的身影酷似嫦娥。他拼命朝月亮追去,可是他追三步,月亮退三步,他退三步,月亮進三步,無論怎樣也追不到跟前。

后羿無可奈何,又思念妻子,只好派人到嫦娥喜愛的後花園裏,擺上香案,放上她平時最愛吃的蜜食鮮果,遙祭在月宮裏眷戀着自己的嫦娥。百姓們聞知嫦娥奔月成仙的消息後,紛紛在月下襬設香案,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吉祥平安。從此,中秋節拜月的風俗在民間傳開了。

中秋節的由來參考 篇6

中秋節是個古老的節日,祭月賞月是節日的重要習俗。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社制,民家也有中秋祭月之風,到了後來賞月重於祭月,嚴肅的祭祀變成了輕鬆的 樂娛。中秋賞月的風俗在唐代極盛,許多詩人的名篇中都有詠月的詩句,宋代、明代、清代宮廷和民間的拜月賞月活動更具規模。我國各地至今遺存着許多“拜月壇”、“拜亭”、“望月樓”的古蹟。根據史籍的記載,“中秋”一詞最早出現在《周禮》一書中。到魏晉時,有“諭尚書鎮牛淆,中秋夕與左右微服泛江”的記載。直到唐朝初年,中秋節才成為固定的節日。《唐書太宗記》記載有“八月十五中秋節”。

中秋節的盛行始於宋朝,至明清時,已與元旦齊名,成為我國的主要節日之一。中秋晚上,我國大部分地區還有烙“團圓”的習俗,即烙一種象徵團圓、類似月餅的小餅子,餅內包糖、芝麻、桂花和蔬菜等,外壓月亮、桂樹、兔子等圖案。祭月之後,由家中長者將餅按人數分切成塊,每人一塊,如有人不在家即為其留下一份,表示閤家團圓!

中秋節的由來參考 篇7

中秋節有悠久的歷史,和其它傳統節日一樣,也是慢慢發展形成的,古代帝王有秋天祭月的禮制,早在《周禮》一書中,已有“中秋”一詞的記載。

後來貴族和文人學士也仿效起來,在中秋時節,對着天上又亮又圓一輪皓月,觀賞祭拜,寄託情懷,這種習俗就這樣傳到民間。

到了唐代,中秋節成為固定的節日。這個節日盛行於宋朝,至明清時,已與元旦齊名,成為我國僅次於春節的第二大傳統節日。

還有一種説法,是根據我國的歷法,農曆八月在秋季中間,為秋季的第二個月,稱為“仲秋”,而八月十五又在“仲秋”之中,所以稱“中秋”。

中秋節時,月光皎潔明亮,民間除了要舉行賞月、祭月、吃月餅,彼此祝福團圓等一系列活動,有些地方還有舞草龍,砌寶塔等活動。除月餅外,各種時令鮮果乾果也是中秋夜的美食。除了全家人圍桌而坐,彼此祝福、共賞明月、邊吃邊談外,在全國各地古老的中秋賞月活動,已被多姿多彩的羣眾賞月和文藝演出所替代。

中秋節時,“萬里無雲境九洲,最團圓夜是中秋。”清澈的月、清澈的天,清澈的情感,在天上人間合而為一之時,該是中秋賞月的最佳境界了。

中秋節的由來參考 篇8

“圓魄上寒空,皆言四海同”。這句詩是詩人李嶠在中秋之夜作的,來讚美中秋圓月。

又到了一年一度的中秋佳節,家家户户,大街小巷都沉浸在熱鬧的節日氣氛裏。可是我們為什麼要過中秋節呢?中秋節的由來又是什麼?於是,我和媽媽一起翻閲書籍,搜索資料,原來中國自古就有在八月過中秋的習俗,中秋節與元宵節,端午節並稱三大節。中秋節興起較晚,到了唐朝才有人登台或坐船賞月,定農曆八月十五為中秋節,這時恰好是三秋的一半。此後逐漸形成祭月、拜月、賞月以及吃月餅的習俗。人們在中秋節互相贈送月餅,這一天也一定要吃月餅,用圓如滿月的月餅來象徵團圓。

中秋節的傳説也是非常豐富的,像嫦娥奔月,吳剛伐桂,玉兔搗藥之類的神話故事流傳甚廣。

今年的中秋節我和爸爸媽媽,姐姐還有爺爺一起過中秋。媽媽準備了一桌子豐盛的美味佳餚,有紅寶石似的石榴;有紫的發黑的大葡萄;有紅中帶黃的水晶蘋果;有讓人垂涎欲滴的蛋黃連蓉月餅;還有可口的飯菜。説着關於中秋節美麗的神話故事。

中秋節的由來參考 篇9

每年農曆八月十五日,是我國傳統的中秋佳節,這時候是一年中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稱為“中秋”。在中國的農曆裏,一年分為四季,每季又分為孟、仲、季三個部分,所以中秋又稱為仲秋。

中秋節的夜晚,人們仰望天空如玉盤似的朗朗明月,就會期盼着家人一起團聚,所以中秋又稱為“團圓節”。相傳古代齊國有一位醜女,名叫無鹽,幼年時曾虔誠拜月,長大後,以超羣品德入宮,但未被寵幸。有一年的八月十五日,天子在月光下見到無鹽,覺得她美麗出眾,就立她為皇后,中秋拜月由此而來。明清以來,中秋節的風俗更加盛行,許多地方形成了燒斗香、樹中秋、點燈塔、舞龍燈等特殊風俗。中秋節習俗很多,形式也不一樣,但都寄託着人們對生活無限的熱愛和對美好生活的嚮往。聽了我的介紹,你們都知道中秋的來歷了吧?

中秋節的由來參考 篇10

我國的歷史那絕對是歷經蒼桑,所以我們祖先給我們留下了四大節日,有人會説,我們國家不是有那麼多的節日吧?隨隨便便就有10多個,怎麼奕成了4個了呢?但是事實上就只有四個是我們最古老的,也是最大的,那就是春節、清明節、端午節,還有一個就是了。

那麼是怎麼來的呢?話説在很久以前人們就知道看天像,猜測明天將要發生什麼事,有一個人就日日夜夜看天像,結果發現在進入秋之後,月亮就越變越圓,越變越大,可是在十五時,便是最大的。古代人·、向來都,用圓來代表團圓。於是就説十五那一天是最平安的一天,不會發生任何事情。這也怪不得他們,因為那時候有沒有手機、QQ、電子郵件。可以天天聯繫,使得遠在他鄉的人掛念家人是否平安,家人也是日日想念遠出的人。都希望能夠團團圓圓,便把這份心意向上天的月亮訴説,於是便有了。

可是月餅是哪裏來的呢?於是人們就在想,我們是不是應該拿點好點的東西給月亮上的仙子吃呢/於是就有人做了很像月亮的月餅。

快到了,希望世界能夠和平,人人平安,快樂。

中秋節的由來參考 篇11

今天是八月十五日——中秋節,中秋節意味着着什麼呢?讓我想起,杜甫的《月夜》:“遙憐小兒女,未解憶長安”,今晚,我能坐在爸爸媽媽身邊,享受着這“閤家歡樂”的幸福生活,我還有什麼不知足的呢?

今早,聽説姑姑和大伯要從鹽津上來和我們一家過中秋節,當時,別提我有多高興了!我和媽媽一起早早的去了超市,買了好多月餅,回來時,弟弟問媽媽:“媽媽,過中秋節為何我們人人都要吃月餅呀?”媽媽回答道:“傻兒子,你説呢?你看,那園園的月餅,是“閤家團圓”的象徵呀!我和弟弟眼巴巴地看着媽媽把月餅放在櫃裏面。

時間過得好慢,終於到了晚上,我們全家人聚在一起吃飯,真熱鬧,好多人!哥哥説:“要是我們每年都這樣,大家在中秋節聚在一起吃飯,那該多好呀!那種感覺就像是在吃年夜。

晚飯過後,我們把桌子,椅子和這園圓的月餅一端在我們的平房上,我看着皎潔的月光,不知不覺的就想起了古老的神話——嫦娥奔月。不知嫦娥現在怎麼樣啦,嫦娥姐姐今晚還孤單嗎?我要是會飛,我就去請她來和我們大家一塊兒賞月,吃月餅,那該多好啊!

爸爸又開始講故事了,“嫦娥奔月”,是説嫦娥經受不住天上生活的誘惑,趁大羿外出狩獵,獨自吞食了不死藥,嫦娥由於背棄了丈夫,怕天庭諸神嘲笑,就投奔月亮女神常羲,想在月宮暫且安身。可是月宮空無一人,出奇的冷清,她在漫漫長夜中咀嚼孤獨、悔恨的滋味,慢慢地變成了月精白蛤蟆,在月宮中終日被罰搗不死藥,過着寂寞清苦的生活。過着孤伶的終日,始終不能和后羿團圓,正巧,這一天剛好八月十五,所以,把這天説為是中秋節。嫦娥希望所有的人不要像她一樣,孤苦伶仃的一個人在外面,過中秋時,一定要回家和家人團圓呀!

聽了這個悲慘而淒涼的故事,我感受到了,做人不應該太自私,應該有福同享,有難同當,是嗎?朋友們。

中秋節的由來參考 篇12

中秋之夜,月色皎潔。古人把圓月視為團圓的象徵,因此,又稱八月十五為“團圓節”。古往今來,人們常用“月圓”“月缺”來形容“悲歡離合”。客居他鄉的遊子,更是以月來寄託深情。唐代詩人李白的“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杜甫的“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宋代王安石的“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等詩句,至今都被我們傳誦。

中秋節是個古老的節日,祭月賞月是節日的重要習俗。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社制,民家也有中秋祭月之風。到了後來賞月重於祭月,嚴肅的祭祀變成了輕鬆的歡娛。中秋賞月的風俗在唐代極盛,許多詩人的名篇中都有詠月的詩句;宋代、明代、清代宮廷和民間的拜月賞月活動更具規模;中國各地至今遺存着許多“拜月壇”、“拜月亭”、“望月樓”的古蹟,北京的“月壇”就是明嘉靖年間為皇家祭月修造的。每當中秋月亮升起,於露天設案,將月餅、石榴、棗子等瓜果供於桌案上,拜月後,全家人圍桌而坐,邊吃邊談,共賞明月。現在,祭月拜月活動已被規模盛大、多彩多姿的羣眾賞月遊樂活動所替代。

吃月餅是節日的另一習俗。月餅象徵着團圓。月餅的製作從唐代以後越來越考究。蘇東坡有詩寫道:“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飴”,清朝楊光輔寫道:“月餅飽裝桃肉餡,雪糕甜砌蔗糖霜”。當時的月餅和現在已頗為相近了。

中秋節的由來參考 篇13

中秋傳説:玉兔搗藥

傳説很久以前,有一對修行千年的兔子,得道成了仙。它們有四個可愛的女兒,個個生得純白伶俐。

一天,玉皇大帝召見雄兔上天宮,它依依不捨地離開妻兒,踏着雲彩上天宮去。正當它來到南天門時,看到太白金星帶領天將押着嫦娥從身邊走去。兔仙不知發生了什麼事,就問旁邊一位看守天門的天神。聽完她的遭遇後,兔仙覺得嫦娥無辜受罪,很同情她。但是自己力量微薄,能幫什麼忙呢?想到嫦娥一個人關在月宮裏,多麼寂寞悲傷,要是有人陪伴就好了,忽然想到自己的四個女兒,它立即飛奔回家。

兔仙把嫦娥的遭遇告訴雌兔,並説想送一個孩子跟嫦娥作伴。雌兔雖然深深同情嫦娥,但是又捨不得自己的寶貝女兒,這等於是割下它心頭的肉啊!幾個女兒也捨不得離開父母,一個個淚流滿面。雄兔語重心長地説道:“如果是我孤獨地被關起來,你們願意陪伴我嗎?嫦娥為了解救百姓,受到牽累,我們能不同情她嗎?孩子,我們不能只想到自己呀!”

孩子們明白了父親的心,都表示願意去。雄兔和雌兔眼裏含着淚,笑了。它們決定讓最小的女兒去。

小玉兔告別父母和姊妹們,到月宮陪伴嫦娥住了!

中秋節的由來參考 篇14

中秋節,中國傳統節日,為每年農曆八月十五。八月為秋季的第二個月,古時稱為仲秋,因處於秋季之中和八月之中,故民間稱為中秋,又稱秋夕、八月節、八月半、月夕、月節,又因為這一天月亮滿圓,象徵團圓,又稱為團圓節。

“中秋”一詞,最早見於《周禮》。根據我國古代曆法,一年有四季,每季三個月,分別被稱為孟月、仲月、季月三部分,因此秋季的第二月叫仲秋,又因農曆八月十五日,在八月中旬,故稱“中秋”。到唐朝初年,中秋節才成為固定的節日。《新唐書·卷十五志第五·禮樂五》載“其中春、中秋釋奠於文宣王、武成王”,及“開元十九年,始置太公尚父廟,以留侯張良配。中春、中秋上戊祭之,牲、樂之制如文”。據史籍記載,古代帝王祭月的節期為農曆八月十五,時日恰逢三秋之半,故名“中秋節”;又因為這個節日在秋季八月,故又稱“秋節”、“八月節”、“八月會”、“中秋節”;又有祈求團圓的信仰和相關習俗活動,故亦稱“團圓節”、“女兒節”。因中秋節的主要活動都是圍繞“月”進行的,所以又俗稱“月節”、“月夕”、“追月節”、“玩月節”、“拜月節”;在唐朝,中秋節還被稱為“端正月”。中秋節的盛行始於宋朝,至明清時,已與元旦齊名,成為我國的主要節日之一。關於中秋節的起源,大致有三種:起源於古代對月的崇拜、月下歌舞覓偶的習俗,古代秋報拜土地神的遺俗。

中秋節的由來參考 篇15

在中國的農曆裏,一年分為四季,每季又分為孟、仲、季三個部分,因而中秋也稱仲秋。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它幾個月的滿月更圓,更明亮,所以又叫做月夕、秋節、仲秋節、八月節、追月節、玩月節、拜月節、女兒節或團圓節,是流行於眾多民族中的傳統文化節日。此夜,人們仰望天空如玉如盤的朗朗明月,自然會期盼家人團聚。遠在他鄉的遊子,也藉此寄託自己對故鄉和親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中秋又稱“團圓節”。

農曆八月十五日,是我國傳統的中秋節。八月十五恰在秋季的中間,故謂之中秋節。我國古曆法把處在秋季中間的八月,稱謂“仲秋”,所以中秋節又叫“仲秋節”。

古人把圓月視為團圓的象徵,因此,又稱八月十五為“團圓節”。古往今來,人們常用“月圓”、“月缺”來形容“悲歡離合”。詩人李白的“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杜甫的“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等詩句,都是千古絕唱。

中秋節的由來參考 篇16

中秋節賞月的風俗,據歷史學家推斷,最初是古代宮廷文人興起,然後擴散到民間的。早在魏晉樂府《子夜四十歌》中,就有一首《秋有月》描寫道:“仰頭望明月,寄情千里光”。在唐代,中秋賞月、玩月頗為盛行,許多詩人的名篇中都有詠月的詩句,中秋節開始成為固定的節日,《唐書·太宗記》記載就有“八月十五中秋節”。傳説唐玄宗夢遊月宮,得到了霓裳羽衣曲,民間才開始盛行過中秋節的習俗。

明清兩朝的賞月活動,盛行不衰。“其祭果餅必圓”;各家都要設“月光位”,在月出方向“向月供而拜”。陸啟泓《北京歲華記》載:“中秋夜,人家各置月宮符象,符上免如人立;陳瓜果於庭,餅面繪月宮蟾免;男女肅拜燒香,旦而焚之。”田汝成《西湖遊覽志餘》雲:“是夕,人家有賞月之宴,或攜柏湖船,沿遊徹曉。蘇堤之上,聯袂踏歌,無異白日”;“民間以月餅相邀,取團圓之義”。

富察敦崇《燕京歲時記》稱:“中秋月餅,以前門致美齋者為京都第一,他處不足食也。呈供月月餅到處皆有。大者尺餘,上繪月宮蠟兔之形。”“每屆中秋,府第朱門皆以月餅果品相饋贈。至十五月圓時,陳瓜果於庭以供月,並祀以毛豆、雞冠花。是時也,皓魄當空,彩雲初散,傳杯洗盞,兒女喧譁,真所謂佳節也。唯供月時男子多不叩拜。”

同時這五百多年中還推出“燒斗香”、“走月亮”、“放天燈”、“樹中秋”、“點塔燈”、“舞火龍”、“曳石”、“賣兔兒爺”等節慶活動;其中的賞月,吃月餅、團圓飯等習俗,一直流傳到今天。

中秋節的由來參考 篇17

中秋節,和農曆新年一樣,是一個家人大團圓的佳節。中秋之夜,月亮最圓,最亮。月色也最皎美。家家户户把瓜果月餅等食物擺在院子的桌子上,一家人一面賞月一面吃月餅,正是“天上一輪才捧出,人間萬姓仰頭看。”

今天,我們又迎來了一年一度的中秋佳節。下午五六點鐘,我和父母已回到老家應縣。爸爸媽媽在一間屋子裏與奶奶聊天,而我則再另一間屋中聽爺爺講中秋節的傳説:

齊國時期,有個女子陰差陽錯地被選入宮中當妃子,但因為不漂亮,沒法得到皇上的寵愛;八月十五這一天,這位女子在院中賞月,帝王經過時,發現這位女子在月光下竟顯得格外美麗,於是開始寵愛與她,後來還成了皇后。從此,這便傳為佳話,中秋賞月也被廣為流傳……

不知不覺中,夜幕已經悄悄降臨,圓圓的月亮不知何時蹦了出來,而供月台上也不知什麼時候擺上了月餅,石榴,西瓜等水果。我們一個一個的虔誠地拜完月後,坐在院中一邊吃香甜的月餅,一邊賞月。今天的月亮真圓哪!遠遠望去,好像月亮婆婆露出了笑臉;也好像嫦娥與后羿在月球上相望,中間站着可愛的玉兔;又好像吳剛在砍伐身邊的兩棵大樹,真是“仙人垂兩足,桂樹何團團。白兔搗藥成,問言與誰餐”……哇!月亮真是變化萬千!

中秋節的由來參考 篇18

關於,中秋節的起源説法比較多。其中“中秋”一詞最早源於《禮記·月令》中的“仲秋之月養衰老,行糜粥飲食。”。一説它起源於古代帝王的祭祀活動。《禮記》上記載:“天子春朝日,秋夕月”,夕月就是祭月亮,説明早在春秋時代,帝王就已開始祭月、拜月了。後來貴族官吏和文人學士也相繼仿效,逐步傳到民間。二説,中秋節的起源和農業生產有關。八月中秋時,農作物基本都成熟了,農民為了慶祝豐收以“中秋”這天作為節日。也有歷史學家指出中秋節起源應為隋末大業十三年八月十五日的時候。這一天,唐軍裴寂看見月亮,成功發明了月餅作為軍糧,成功解決了軍中糧食不夠的問題。此後,人們便把八月十五定為中秋節以此做紀念。

中秋節賞月的風俗,據歷史學家推斷,最初是古代宮廷文人興起,然後擴散到民間的。早在魏晉樂府《子夜四十歌》中,就有一首《秋有月》描寫道:“仰頭望明月,寄情千里光”。

在唐代,中秋賞月、玩月頗為盛行,許多詩人的名篇中都有詠月的詩句,中秋節開始成為固定的節日,《唐書·太宗記》記載就有“八月十五中秋節”。傳説唐玄宗夢遊月宮,得到了霓裳羽衣曲,民間才開始盛行過中秋節的習俗。

中秋節的盛行始於宋朝,至明清時,已與元旦齊名,成為中國的主要節日之一。這也是中國僅次於春節的第二大傳統節日。賞月、吃月餅、飲桂花酒等習俗也流傳至今,中秋節與端午節、春節、清明節並稱為中國四大傳統節日。

中秋節的由來參考 篇19

中秋節寓意什麼

(一)團圓

中秋之夜,月色皎潔,古人把圓月視為團圓的象徵,因此,又稱八月十五為“團圓節”。古往今來,人們常用“月圓”、“月缺”來形容“悲歡離合”,客居他鄉的遊子,更是以月來寄託深情。唐代詩人李白的“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杜甫的“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宋代王安石的“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等詩句,都是千古絕唱。吃月餅是節日的另一習俗,月餅象徵着團圓。

(二)和諧

中秋慶賀着期待着豐收,因此也期待着和諧。“和”是我國傳統文化的核心價值追求。中秋佳節闔家團圓、鄰里和睦、階層和合、社區安定、民族團圓、家國和諧、世界大同,其樂融融。正如蘇東坡説的“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張九齡説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

(三)感恩

中秋節從其最早的含義來看,就是一套禮儀,它體現了當時的人們對於自然界的崇敬,但就更深層次而言,它也表明了人們對於人與人之間關係的一種認識,體現了一種對於家庭的重視。

中秋節的由來參考 篇20

相傳,遠古的時候,天上出現了十個太陽,烤得大地冒煙,海水枯竭,老百姓眼看無法再生活下去。這件事驚動了一個叫后羿的英雄,他登上崑崙山頂,遠足神力,拉開神弓,一口氣下了九個多餘的太陽,解救百姓於水火這中。不久,后羿娶了個美麗的妻子,叫嫦娥。

一天,后羿到崑崙山訪友求道,巧遇由此經過的王母娘娘,便向王母娘娘求得一包不死藥,據説服下此藥,能即刻昇天成仙,然而,后羿捨不得扔下妻子,只好將不死藥交給嫦娥珍藏。

不料,此事被后羿的門客蓬蒙看見,蓬蒙等后羿外出後便威逼嫦娥交出不死藥,嫦娥知道不是蓬蒙的對手,危急之時當機立斷,取出不死藥一口吞了下去。嫦娥吞下藥後,身體立刻飛離地面,向天上飛去,由於嫦娥牽掛丈夫,便飛落到離人間最近的月亮上成了仙。

后羿回來後,侍女們哭訴了一切。悲痛欲絕的後異,仰望夜空呼喚愛妻的名字,這時,她驚奇地發現,今天晚上的月亮特別圓,特別皎潔明亮,而且有個晃動的身影酷似嫦娥。后羿忙命人擺上香案,放上嫦娥最愛吃的蜜食鮮果,遙祭在月宮裏的嫦娥。百姓們聞知嫦娥奔月成仙的肖息後,紛紛在月下襬上香案,向善良的嫦九祈求吉祥平安。從此,中秋節拜月的風俗在民間傳開了。

中秋節的由來參考 篇21

后羿射日之後成為英雄,受到百姓的尊敬和愛戴,娶了個美麗善良的妻子嫦娥,二人恩愛的過着日子。偶然一天後羿巧遇王母求得不死藥,本打算和妻子一塊成仙,不想被小人惦記,趁后羿不在家的時候要搶奪。嫦娥無奈,危急之時吞下不死藥,立時成仙飛上了天空。

后羿知道了事情的原委,更加思念自己的妻子,於是在後花園裏擺上香案,放上妻子愛吃的蜜食鮮果,遙祭在月宮裏眷戀着自己的嫦娥。百姓們聞知嫦娥奔月成仙的消息後,紛紛在月下襬設香案,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吉祥平安。此後,中秋節拜月的風俗在民間傳開了。

中秋節起源於我國古代秋祀、拜月之俗。《禮記》中記載有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以朝,夕月以夕。”這裏的“夕月”技術拜月的意思。兩漢時以具雛形,唐時,中秋節賞月之俗始盛行,並定為中秋節。歐陽展(公元七百八十五——約八百二十七年)於《長安玩月詩序》雲:“八月於秋。季始孟終;十五於夜,又月雲中,急於天道,則寒暑均,取於月數,則纏魂園,故曰中秋。”

中秋節的由來參考 篇22

關於中秋節的由來説法比較多,“中秋”一詞最早源於《禮記·月令》中的“仲秋之月養衰老,行糜粥飲食。”傳説唐玄宗夢遊月宮,得到了霓裳羽衣曲,民間開始過中秋節。中秋節的盛行始於宋朝,至明清時,已與元旦齊名,成為中國的主要節日之一。

中秋節,又稱月夕、秋節、女兒節等,是流行於中國眾多民族與漢字文化圈諸國的傳統文化節日。

中秋節的由來參考 篇23

中秋節傳説故事:貂蟬拜月

貂蟬是東漢末年司徒王允的歌女,國色天香,有傾國傾城之貌。

傳説貂蟬降生人世,三年間當地桃杏花開即凋;貂蟬午夜拜月,月裏嫦娥自愧不如,匆匆隱入雲中;貂蟬身姿俏美,細耳碧環,行時風擺楊柳,靜時文雅有餘,貂蟬之美,蔚為大觀。

中秋節的由來參考 篇24

農曆八月十五日,是我國傳統的中秋節,也是我國僅次於春節的第二大傳統節日。八月十五恰在秋季的中間,故謂之中秋節。我國古曆法把處在秋季中間的八月,稱謂“仲秋”,所以中秋節又叫“仲秋節”。

中秋之夜,月色皎潔,古人把圓月視為團圓的象徵,因此,又稱八月十五為“團圓節”。古往今來,人們常用“月圓”、“月缺”來形容“悲歡離合”,客居他鄉的遊子,更是以月來寄託深情。唐代詩人李白的“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杜甫的“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宋代王安石的“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等詩句,都是千古絕唱。

中秋節是個古老的節日,祭月賞月是節日的重要習俗。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社制,民家也有中秋祭月之風,到了後來賞月重於祭月,嚴肅的祭祀變成了輕鬆的歡娛。中秋賞月的風俗在唐代極盛,許多詩人的名篇中都有詠月的詩句,宋代、明代、清代宮廷和民間的拜月賞月活動更具規模。我國各地至今遺存着許多“拜月壇”、“拜月亭”、“望月樓”的古蹟。北京的“月壇”就是明嘉靖年間為皇家祭月修造的。每當中秋月亮升起,於露天設案,將月餅、石榴、棗子等瓜果供於桌案上,拜月後,全家人圍桌而坐,邊吃邊談,共賞明月。現在,祭月拜月活動已被規模盛大、多彩多姿的羣眾賞月遊樂活動所替代。

吃月餅是節日的另一習俗,月餅象徵着團圓。月餅的製作從唐代以後越來越考究。蘇東坡有詩寫道:“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飴”,清朝楊光輔寫道:“月餅飽裝桃肉餡,雪糕甜砌蔗糖霜”。看來當時的月餅和現在已頗為相近了。

根據史籍的記載,“中秋”一詞最早出現在《周禮》一書中。到魏晉時,有“諭尚書鎮牛淆,中秋夕與左右微服泛江”的記載。直到唐朝初年,中秋節才成為固定的節日。《唐書·太宗記》記載有“八月十五中秋節”。中秋節的盛行始於宋朝,至明清時,已與元旦齊名,成為我國的主要節日之一。這也是我國僅次於春節的第二大傳統節日。

中秋節的由來參考 篇25

中秋節吃月餅相傳始於元代。當時,中原廣大人民不堪忍受元朝統治階級的殘酷統治,紛紛起義抗元。朱元璋聯合各路反抗力量準備起義。但朝庭官兵搜查的十分嚴密,傳遞消息十分困難。軍師劉伯温便想出一計策,命令屬下把藏有“八月十五夜起義”的紙條藏入餅子裏面,再派人分頭傳送到各地起義軍中,通知他們在八月十五日晚上起義響應。到了起義的那天,各路義軍一齊響應。

很快,徐達就攻下元大都,起義成功了。消息傳來,朱元璋高興得連忙傳下口諭,在即將來臨的中秋節,讓全體將士與民同樂,並將當年起兵時以祕密傳遞信息的“月餅”,作為節令糕點賞賜羣臣。此後,“月餅”製作越發精細,品種更多。之後中秋節吃月餅的習俗便在民間流傳開來。 

中秋節的由來參考 篇26

我國人民在古代就有“秋暮夕月”的習俗。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舉行迎寒和祭月。設大香案,擺上月餅、西瓜、蘋果、紅棗、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餅和西瓜是絕對不能少的。西瓜還要切成蓮花狀。在月下,將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個方向,紅燭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後由當家主婦切開團圓月餅。切的人預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樣。

相傳古代齊國醜女無鹽,幼年時曾虔誠拜月,長大後,以超羣品德入宮,但未被寵幸。某年八月十五賞月,天子在月光下見到她,覺得她美麗出眾,後立她為皇后,中秋拜月由此而來。月中嫦娥,以美貌著稱,故少女拜月,願“貌似嫦娥,面如皓月”。

在唐代,中秋賞月、玩月頗為盛行。在北宋京師。八月十五夜,滿城人家,不論貧富老小,都要穿上成人的衣服,焚香拜月説出心願,祈求月亮神的保佑。南宋,民間以月餅相贈,取團圓之義。有些地方還有舞草龍,砌寶塔等活動。明清以來,中秋節的風俗更加盛行;許多地方形成了燒斗香、樹中秋、點塔燈、放天燈、走月亮、舞火龍等特殊風俗。

今天,月下游玩的習俗,已遠沒有舊時盛行。但設宴賞月仍很盛行,人們把酒問月,慶賀美好的生活,或祝遠方的親人健康快樂,和家人“千里共嬋娟”。

中秋節的習俗很多,形式也各不相同,但都寄託着人們對生活無限的熱愛和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中秋節的由來參考 篇27

北宋時期,蘇東坡有詩句“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飴”,月跟餅第一次產生了聯繫,這或許就是“月餅”這個稱謂的來歷,以及月餅做法的根據。到了南宋時期,吳自牧的《夢樑錄》一書,已有“月餅”一詞。

真正讓中秋節吃月餅這一行為成為風俗的,還是明朝時期。

元朝末年,統治者荒淫殘暴,民不聊生,各地紛紛起義。當時朱元璋聯合各路義軍準備起義,但元朝官兵搜索得非常嚴格,消息傳遞困難。

這時劉伯温想了一個辦法,把“八月十五夜起義”的紙條藏在餅子裏,這些餅子躲過了元朝官兵的搜查,被分發到了各路義軍手中。八月十五那天,各路義軍羣起,形成燎原之勢,元朝官兵被打垮,起義取得了階段性勝利。

朱元璋八月十五起義的這個故事,一直傳到了晚清時期,當時辛亥革命,本來也是定的八月十五中秋節,“八月十五殺韃子”,後來因為各種事情的干擾,拖延了幾天,一直到八月十九(1911年10月10日)才舉事。

朱元璋建立大明朝以後,每年八月十五都會吃月餅,並給羣臣賜月餅,這種習慣慢慢擴散到民間,八月十五中秋節吃月餅這個風俗就這樣形成了。在當時大明朝廷,中秋節也都會給官員發月餅過節。

中秋節的由來參考 篇28

賞月的風俗來源於祭月,嚴肅的祭祀變成了輕鬆的歡娛。民間中秋賞月活動約始魏晉時期,但未成習。到了唐代,中秋賞月、玩月頗為盛行,許多詩人的名篇中都有詠月的詩句。待到宋時,形成了以賞月活動為中心的中秋民俗節日,正式定為中秋節。

與唐人不同,宋人賞月更多的是感物傷懷,常以陰晴圓缺,喻人情事態,即使中秋之夜,明月的清光也掩飾不住宋人的傷感。但對宋人來説,中秋還有另外一種形態,即中秋是世俗歡愉的節日,宋代的中秋夜是不眠之夜,夜市通宵營業,玩月遊人,達旦不絕。

明清之後,因時代的關係,社會生活中的現實功利因素突出,歲時節日中世俗的情趣俞益濃厚,以“賞月”為中心的抒情性與神話性的文人傳統減弱,功利性的祭拜、祈求與世俗的情感、願望構成普通民眾中秋節俗的主要形態。

在古代有“秋暮夕月”的習俗。夕月,即祭拜月神。設大香案,擺上月餅、西瓜、蘋果、紅棗、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餅和西瓜是絕對不能少的。西瓜還要切成蓮花狀。在月下,將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個方向,紅燭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後由當家主婦切開團圓月餅。切的人預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樣。

中秋節的由來參考 篇29

夜幕慢慢的拉了下來,天空中懸掛着一輪皎潔的明月,從這刻起,中秋的時刻終於到來了。

天空剛剛暗下來,温度也隨着降低。像是月宮裏的嫦娥姐姐出來了,帶着寒冷而又聖潔的光芒照耀大地,掃除一切陰霾和不快,這個時候,家家都有客人,是好幾年不曾相見的朋友;是好幾年不曾會面的親友;是好幾年不曾説過話的老鄉。家家户户裏,都傳出喜慶、洋溢的交談聲、歡笑聲。

家家擺上好酒好菜,還有那不可缺少的“吉祥物”——月餅。餐桌上,你説我笑的,好不快活的樣子。“乾杯!””別光談話,來,夾菜吃……”千言和萬語,不如讓我們在一齊團聚,有什麼話就在這個時刻説出;有什麼感激之話就在這個的時刻説出;有什麼祝福平安的話就在這個時刻説出。忘記了工作帶來的煩惱,拋開了手頭上的事,約大家在一起共度晚餐。沒有什麼比這一刻更和諧了,沒有什麼可以擔憂的了。和家人聚在一起,就是最美好的時刻了。

嫦娥為家家户户到來了許許多多的月餅,大夥同坐在一間屋。然而在這個屋子裏。卻充滿了温馨,圓滿,美好的氣氛。

這一刻,讓我牢記在心,讓我記住了最美滿的一次“宴席”。

中秋節的由來參考 篇30

中秋節一過,在以後的節日裏就剩春季一個大節日了,不知不覺一年馬上就要過去了,在過去的農業生產上來説,過了中秋季,田地裏也不能在進行耕種,又到了一年修生養息的季節,而自己還沒有完成的工作隨着時間的流逝也不能在回來,所以也有年怕中秋月怕半,男兒立志在少年的説法。

其實這句俗語也告訴我們,別等時間白了頭,才知道有些事情沒有做,跟年紀也是有很大關係的,以前一直感覺時間過得太慢太慢,一直有度日如年的感覺。而到了一定年齡之後,這種感覺就會大反轉,總覺的時間過得飛快,還有很多很多事情需要去做,時間老是覺得不夠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