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九範文幫

位置:首頁 > 節日慶典 > 節日習俗

描寫辦年貨日記寫作(通用19篇)

描寫辦年貨日記寫作 篇1

新年到了,家家户户都忙於採購年貨,我家也不例外。

描寫辦年貨日記寫作(通用19篇)

大年三十早上八點鐘,我和媽媽就早早地來到家樂福超市,只見門口人山人海、一片汪洋、人聲鼎沸、非常吵鬧。我們順着人羣擠進超市,以進超市我就驚呆了,人羣湧動,笑聲不斷,比往日的超市熱鬧了好幾倍,大賣場張燈結綵、煥然一新,物品堆積如山,應有盡有,充滿了一種喜氣洋洋的氣息。我和媽媽首先擠到了水果區,選購了蘋果、葡萄等水果。又來到糖果區,看見糖果區圍滿了人,我探頭一看,嘿!原來是德芙巧克力打特價,這可是我的酷愛了,我喊着媽媽快來搶購,可不一會兒巧克力就一掃而光,我和媽媽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搶到三盒。我和媽媽又來到了蔬菜區、肉類區等採購了一些菠菜、牛肉、火腿腸、薯片……購物車已填的滿滿的。我們來到收銀台,啊!付款的人們排成了長龍,找了半天才找到了一個相對人少些的收銀台,排在後面耐心地等候,輪到我們付款時,已經到了中午十二點多了。

我和媽媽每人手裏拎着兩大包戰利品,高高興興地走在回家的路上,回頭望去,超市門口依然是那種人山人海、一片汪洋場面。

描寫辦年貨日記寫作 篇2

清明節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清明節開始於周代,每年冬至後108天是清明節。清明節在每年公曆的4月4日至4月6日之間,清明節又叫寒食節。

關於清明節還有一個感人的由來。傳説晉文公重耳在逃亡中,一天餓昏了,他的隨從介子推毫不猶豫地把自己大腿上的肉割下來烤着給晉文公重耳吃。晉文公重耳執政後,重賞那些有功之臣,卻忘了賞介子推。有人提醒説也應賞介子推。晉文公重耳帶着大臣去賞介子推,誰知介子推已經帶着老母親躲在綿山上,有人提出燒山,因為介子推那麼孝順,一定會帶着母親出來的。大火燒了三天三夜,大火熄滅晉文公重耳和隨從上山去看,只看老母親和介子推在一棵大柳樹上燒死了。晉文公重耳非常傷心,下令從此以後不動煙火,只吃冷食。所以這一天叫寒食節,又叫清明節。

關於清明節有許許多多的習俗,有祭祖,掃墓,踏青,植樹。清明節這天爸爸,媽媽還去紀念逝去的先人,去給逝去的先人掃墓。清明節這天我們還要植樹,俗語説的號植樹造林,莫過清明,清明前後,種瓜點都。清明節後天氣漸漸暖和,農民伯伯也開始抓地了。

作為一名少先隊員,我們應該在清明節這天去緬懷那些革命先烈讓他們在地下安息。

描寫辦年貨日記寫作 篇3

20xx年x月x日 星期 天氣

農曆五月初五為端午節,又稱端陽節、午日節、五月節、艾節、端五、重午、午日、夏節。雖然名稱不同,但各地人民過節的習俗是相同的。端午節是我國二千多年的舊習俗,每到這一天,家家户户掛艾葉菖蒲,賽龍舟,吃粽子,飲雄黃酒,遊百病,佩香囊。

今天是端午節,大家知道端午節的來歷嗎?!不知道吧!那就讓我來告訴你們吧!你們還記得楚國那位愛國大將屈原嗎?我來説一説他吧!

屈原是戰國時期出國人,很有學問。他在楚王身邊做官,以形象是自己的國家富強起來。昏君楚王卻聽信奸臣的話,把屈原削職流放。在流放中,屈原聽説楚國的都城被敵人佔領,百姓遭難,悲憤極了。五月初五這一天,他來到汨羅江邊,懷抱一塊石頭,以縱身跳入汨羅江中。出國的百姓聽到屈原投江的消息,都十分悲痛。他們含着淚划着船趕來打撈屈原,還把粽子扔到江裏餵魚,希望魚兒不要傷害屈原的身體。這就是五月端陽包粽子的來歷。

端午節還有許多有趣的活動。列如賽龍舟,掛香囊,香囊內有硃砂、雄黃、香藥,外包以絲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絲線弦扣成索,作各種不同形狀,結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瓏奪目。還有掛艾葉、菖蒲的習慣。

端午節的活動可真多啊!

描寫辦年貨日記寫作 篇4

×月×日星期×天氣×

今天就是第二十八個教師節了。

上課鈴聲響了,老師一跨進教室就驚訝的瞪大了眼睛。時間似乎凝固了。過了幾秒後,老師笑了,那是欣慰的笑,是發自內心的笑,是一種心裏開了花的感覺。這一天我們班的氣氛也格外融洽,老師和我們一起分析題目、一起交談聊天、一起做遊戲,大家開開心心得度過了一個愉快的教師節。

又一個教師節來臨了,我決定用自己的好成績來報答老師。新學期我將更加努力認真的學習,爭取更大的進步,讓老師擁有更多欣慰的笑容!

描寫辦年貨日記寫作 篇5

3月26日,我們五年級全體少先隊員開展祭掃烈士墓的春遊活動。同學們在老師的帶領下,懷着崇敬的心情步入烈士陵園墓區,只見這裏松柏蒼翠,綠意盎然。一座高大的人民英雄紀念碑聳立在眼前。墓碑上陳毅題寫的“為人民事業而犧牲是最光榮的”這幾個蒼勁有力的大字在陽光下閃閃發光。同學們拾級而上,來到碑前瞻仰烈士墓並致哀。五(3)班同學代表全校師生敬獻花圈,誦讀悼詞《烈士在我心》。他們深情的朗讀讓我們深切地感受到革命烈士大無畏的獻身精神,更懂得我們今天的幸福生活來之不易。

祭掃完畢,我們來到東山雨花風景區。同學們把一隻只五彩繽紛的風箏放飛上藍天,心中遠大的理想迎着風兒盡情飄飛。

清明節,是一個值得紀念的日子,是一個值得回想的日子。

描寫辦年貨日記寫作 篇6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我國人民每到清明節這一天,無論達官貴人,還是普通百姓,都會去上墳、掃墓、祭祖。表達對先人的敬意和懷念。 我們也不例外。

今天,我跟着外公也來到老家拜祭太外公。手上拿着紙錢、鞭炮、香以及一些拜祭的東西來到太外公的墳前,首先我點燃了三支香插在太外公的墳上,接着我們就燒開紙錢來了,這是什麼味道啊!我不由自主的咳嗽起來,沒辦法拜祭列祖列宗嘛!再忍一會吧!到了最後,我們掛上了兩盞幡,放了一掛鞭炮便回到了在鄉下的親人家中。到了吃飯的時候,桌子上多出了一副碗筷,問過他們後才知道在今天吃飯的時候要先“請”先人吃,然後自己才能動筷。這樣便顯出後生晚輩對前人的尊敬與懷念。

吃完飯我們就依依不捨得離開了。在回家的路上我給外公説出了我的疑問:“為什麼以前清明節都不放假,而今年卻定為法定節日?”外公微微一笑説:“唉!由於現在的一些年輕人崇洋媚外,只知道什麼聖誕節,愚人節的,失去了我們自己的文化節日。由此下去,可能以後的子孫後代都不知道什麼端午節,清明節,重陽節了!為了讓我們的文化長久的下去,國家把他們也定為法定節日,所以才會放假的。孫子,你長大後千萬不能因為一些外界因素而忘記了我們自己的節日啊!”聽完外公的話後,我感覺到我們這一代任重而道遠,長大以後絕不能讓我們的傳統文化喪失,絕對不能!

描寫辦年貨日記寫作 篇7

今天下午,爸爸單位要舉行元旦晚會,爸爸説帶我去參加,我特別高興。於是,媽媽帶我去了理髮店,理髮店的叔叔幫我精心打扮了一番。爸爸便把媽媽先送到單位,她也去參加元旦晚會,然後,爸爸又拉我到了赤峯賓館。

我和爸爸一下車,門口站着八位軍官叔叔,其中一位叔叔拿着單子帶我們去了15號桌,我和爸爸坐到了左邊,這個桌有很多大爺,也有很多叔叔。過了一會兒,有好幾個小朋友來找我玩兒,我們玩兒了一會兒,晚會就開始了,晚會請來了許多演員,其中的消防部隊歌唱家龍梅也來到了現場,演唱了一首《陪你一起看草原》,歌聲優美動聽,彷彿把我們帶進了美麗的大草原。接着,還有功夫表演《消防建起防火牆》、話劇《咱家那些事》等許多精彩的節目。演出接近尾聲了,佟大爺告訴我爸爸,後面那些玩具熊可以抱回家,於是我先挑一隻抱心的熊,還有一隻大熊可可愛了,可是我抱不動,於是我就叫爸爸幫我拿,這樣我就有兩隻熊了。演出結束後,我們開始就餐了,服務員阿姨端上來很多好吃的菜,其中我最喜歡吃“炸大蝦”和“香辣小魚”,等我們都吃完飯,爸爸説我們回家吧,於是我抱着小熊,爸爸抱着大熊,就高興地回家了。

我覺得參加這次元旦晚會既開心快樂、又回味無窮。

描寫辦年貨日記寫作 篇8

相信每個家庭每年過春節的時候,最期待的一件事情之一就是看春節晚會吧。

記得大年三十的晚上,我們一家都會早早的把餃子包好,等到春節晚會快要開始的時候,媽媽就會趕緊去廚房吧熱騰騰的餃子煮好,等到晚會開始的時候端上桌,我們一家人就可以一邊吃着香噴噴的餃子,一邊樂呵呵的看春節晚會了。

我覺得每年的春晚都是一場視覺盛宴,節目一開的強大陣容就足以吸引觀眾們的眼球。央視大牌主持人,排開來向全國人民觀眾賀年的時候,春晚的氣氛就已經開始逐漸的走向高潮。

整場晚會都會有很多的節目出現,有美妙的歌聲,神奇的魔術,還有高難度的雜記,也有樂趣十足的小品,這些都是演員們花費了半年的時間精心準備的作品,真的是每年都會給我們觀眾帶來不一樣的驚喜。

我喜歡看春晚,喜歡看這場美輪美奐的視覺盛宴。

描寫辦年貨日記寫作 篇9

今天,我去爸爸學校參加了元旦晚會。

我們早早的來到了舉辦晚會的地方——學校會議室,我才發現,那裏佈置得金碧輝煌,舞台彩燈把整個會議室照得五顏六色,到處洋溢着喜慶的氣氛。

不一會,元旦晚會正式開始了。首先是學校器樂隊的《賽馬》,美妙的樂聲很快把晚會帶入了高潮。之後,小品、合唱、舞蹈……精彩的節目層出不窮。其中,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小品《三國演義之刮骨療毒》,這個小品太有趣了!小品講的是:一位導演因為演員黃曉明的車禍不得不招募關羽和刮骨療毒的醫生,結果來了位廚師,他説“醫生用刀切肉,廚師用刀切菜;醫生用刀切肉,做手術,讓病人健康;廚師用刀切菜,做好菜,讓顧客滿意。”這幾句話引得全場鬨堂大笑,太好玩了。當然,配上一些音響、動作,搞笑的效果更刺激了,真遺憾沒有把這個節目錄下來。還有一個小品《滕南中學新聞聯播》,也非常的有意思。這個節目裏面的開頭、結尾都模仿了中央電視台的《新聞聯播》,講述了學校發生的事情,並結合這些內容進行了舞台表演,如播到衞生大掃除的時候,一些老師和同學們在《嘻唰唰》的伴奏下翩翩起舞的場景讓人耳目一新,喜劇效果非常好!

今年的元旦晚會太精彩了,我真高興!

描寫辦年貨日記寫作 篇10

時間過得真快,轉眼間就到了上學的時候了,但我的記憶還沉浸在過年的歡樂中。

春節意味着舊的一年的結束,新的一年的開始。大年七年級,我很早就被“噼噼啪啪”的鞭炮聲吵醒了,啊,過年了!我趕緊起牀,推開門一看,哇!外面白茫茫的一片,真是“瑞雪兆豐年”啊!然後,我對奶奶和爸爸媽媽説了幾句吉祥話,祝他們新年快樂,我還收到了他們給我的壓歲錢。爸爸媽媽也把買的一大堆好吃的東西放在一個盤子裏,讓我和弟弟想吃多少就吃多少。於是我們開懷大吃。吃好了,我和弟弟一起到外面去打雪仗,外面還飄着雪花,但我和弟弟玩得熱火朝天,一點兒都不覺得冷。我們的頭髮上,新衣服上都沾滿了雪花,我們玩着,笑着,真開心啊!

大年八年級,我和爸爸媽媽出門去走親訪友。春節拜年是中國人傳統的習俗,因為相互拜年可以增進親朋好友之間的感情。我們到老婆婆的家裏,一進門,就看到好多的親戚都在家裏。然後,我就一個個地祝他們新年快樂,他們説我長高了,也懂事了,同時祝我學習進步。大家歡聚一堂,家裏充滿了歡聲笑語。

我度過了一個愉快而充實的春節。

描寫辦年貨日記寫作 篇11

今天是元旦,全班同學和老師歡聚一堂唱歌、跳舞、講故事……共同慶祝元旦。

聯歡會開始,主持人由班長陳婷宣佈節目首先由付如夢和陶震合唱《哦十分鐘》許娟娟伴舞,那金嗓子付如夢甜美歌聲和許娟娟翩翩起舞,博得同學和老師熱烈的掌聲。接着由杜城和蔡子豪合唱《曹操》他們歌聲嘹亮,同學們看得目不轉睛。然後,由許娟娟表演獨舞《孔雀舞》她那優美的舞姿,和真孔雀開屏一樣栩栩如生,看後個個同學讚不絕口。最後由我給大家猜謎語,謎語是“婦女解放翻個身”同學們立即鴉雀無聲,閉眼思考有的摩拳擦掌,時間嘀嘀嗒嗒一分一秒地過去,可是沒有一個人猜出來,當我宣佈謎底時,同學們哇的一聲嘖嘖稱奇。

由於時間關係,聯歡會馬上就結束了,同學們還有很多才藝表演,沒有展現出來,大家都戀戀不忘,捨不得離開教室半步,希望這樣的聯歡會多多招開,活躍同學們的生活,把每星期週會變成快樂的天堂。

描寫辦年貨日記寫作 篇12

山西:

明節,是春季祭祖最隆重的節日,習慣稱為“鬼節”。

山西舊有“清明細雨催人哀,漠漠(土番)頭野花開,手端祭品肩扛鍬,都為先墳上土來”的民謠,生動地概括了時人的心情與掃墓的特點。

春天,民間多修補房舍,以防夏季雨漏。由活人聯想到死人,田間墳頭經過風吹雨淋,往往塌陷低落。清明時節上墳,最大的特點就是剷除墳頭雜草,用新土將墳堆加高加固,習慣稱為整修陰宅,表現了兒孫對先人的哀思。

山西南部地區,人家不論貴賤貧富,上墳時男女都到,表示所有後代都在懷念祖先。北部地區上墳多是男子的事情,婦女一般不到墳瑩。大同、平遙等地,是日傍晚,舊俗婦女們要在大門外放聲大哭,“闔村哀聲連一片,傳入耳中都是悲”。

清明節上墳,山西南部多數地方不燃香、不化紙,要將冥錢等物懸掛墳頭,有“清明墳頭一片白”的説法。原因是寒食節習慣禁火,而清明節又在寒食節期間。山西北部多數地方卻要將冥錢等物全部燒盡,理由是不燒盡就轉不到先人手裏。大同等地又習慣白日上墳,晚上在家中焚燒冥錢冥帛。

晉西北的河曲等地,舊俗上墳要帶酒餚,祭畢祖先,便在墳地裏飲食,意寓與先人共飲共食。晉南的聞喜等地,上墳時要用嵌棗糕在墳堆上滾來滾去,傳説是為死去的老人抓癢癢。晉中的介休等地,上墳時供品為麪餅,形如盤蛇。回家後將麪餅放在院裏,吹曬乾以後再吃。老人們講究可治病,其源蓋出於寒食禁火的緣故。

晉南地區上墳後,回家時要拔些麥苗,並在門上插松枝柏葉或柳條以辟邪。晉北地區多插柳條。還有的地方,在墳上也插一些柳條。

清明節,晉南地區民間要蒸大饃,中夾核桃、紅棗、豆子之類,稱為子福。取意子孫多福,全憑祖宗保佑。家家還要做黑豆涼粉,切薄塊灌湯而食。鏟萎蕤草,在炕蓆上搓拉,名曰驅蠍。晉東南地區,人人頭上插柳枝枯葉。婦女要用描金綵勝(頭飾)貼在兩鬢。晉北地區,習慣生黑豆芽,並用玉米麪包黑豆芽餡食用。晉西北地區講究用黍米磨面作餅,俗稱“攤黃兒”,呂梁地區在清明後一天,要接女邀婿,俗稱“清新火”。

清明節,全省盛行“打鞦韆”。時間講究前三天、後四天。太陽出山後開始,姑娘、媳婦們都要一展風姿。太陽落山後,必須停止活動。傳説清明前後,所有的鬼魂都要在夜間出來玩鞦韆,人是不敢與鬼爭的。雖然荒.唐,卻也反映了對亡者的尊重,希望已故親人能夠與生者同樂的傳統心理。

清明節,全省還盛行放風箏。田間街頭,到處可以看到歡樂的孩童,手牽長線奔跑競比。

清明節,民間忌使針,忌洗衣,大部分地區婦女忌行路。傍晚以前,要在大門前灑一條灰線,據説可以阻止鬼魂進宅。

哀與樂並存、敬與畏同在,是清明節民俗活動的最大特點。

清明節前後,還要過“三月三”。

三月三,古稱上巳節。古代以三月上旬的巳日為“上巳”,亦稱為“三巳”。三國魏以後,把節日固定在三月九年級,一直沿襲至今。

《後漢書?禮儀志上》記載,“是月上巳、官民皆潔於東流水上,日洗濯祓除,去宿垢痰,為大潔”。後來則變成了每到三月三,人皆到水邊遊玩飲宴的習俗。山西舊有“三月三日天氣新,汾河兩岸皆麗人”的説法。

三月三日,民間多進行踏青活動。晉南地區婦女用柳條鞭打卧室牆壁,稱為“摔蠍子”。打完後,再貼一張“觀音楊柳符”,用以禁蠍。晉北地區禁蠍,習慣在穀雨節。家家牆上都要貼“穀雨禁蠍貼”,灶神位貼公雞吃蠍子的畫,名為“穀雨雞”。貼與畫上還配以禁蠍諺語(亦稱咒):“我是天上神,下界保萬民,每逢穀雨日,定拿蠍子精。南斗六郎,北斗七星,太上老君急急律令!”等等。

三月三日,民間也演變成祀神活動。北部地區有祀“真武神”與“西王母”兩種,祀王母稱作“蟠桃會”。南部地區大多為祭祀“華佗”。襄汾習俗到華佗廟焚香,每人要敬獻一隻雄雞,並用針刺雞冠淌血以祭祀,俗稱“千雞會”。

三月三日,晉東南地區婦女習慣到野外挖取野菜,加工而食,稱為斬百病。晉西北地區則在穀雨節前後挑野菜吃。也用榆菜和米粉作餌,蒸麪成塊,稱為“榆錢傀儡”。吃起來軟美可口。

三月三日,晉北地區民間習慣做醋。

中國台灣:

中國幅員遼闊,南北氣候不一,所以清明節也因地而異,有二月八年級的,也有三月九年級的。中國台灣的清明節是從前一年冬至開始算起的第105天,中國台灣的漳州籍人清明節則是在農曆三月九年級。中國台灣清明節習俗和閩南差不多,中國台灣客家人祭祖掃墓的時間是從元宵節過後便開始,日期由每家自定,一直到清明為止。

中國台灣民眾的掃墓習俗,一般可分為兩種:一種是一般祭掃,儀式及祭祀的東西比較簡單,大都只供一些米糕類和糕餅;二是修整祖墓,祭禮相當隆重,供祭的祭禮一般包括各種祭禮品十二種蔬菜及?類、糕餅等。掃墓時一定要在墳墓的四周獻置“墓紙”(用五色紙剪成長方形)每張紙壓上小石頭,還得放一沓在墓碑上。這個儀式俗稱“掛紙”,是獻給祖先的錢。如果是培墓即修整祖墓,全家人要圍在墳墓四周吃紅蛋,蛋殼就撒在墓地上,含有新陳代謝、生生不息的吉祥意思。掃墓的同時,也要祭拜長期站在一旁守護墓地及祖先安靈的土地公(有一塊小石碑),一方面是慰勞,更有感恩圖報的意思。中國台灣還有一個特殊習俗,如果在這一年內家中有喜事,掃墓時要整修墳墓,還得準備一個小紅燈(油燈)點在墓前,回家時再帶回家,據説可招來更多的喜氣和吉祥。

過去的中國台灣農村,每當掃完墓之後,都會有一羣孩子前來討,來的人愈多,表示這一家族日後將愈發達,主人們也都樂意分送“發”或金錢給那些孩子們。

後因中國台灣墓地減少而實行骨灰塔,不少人把骨灰盒放置骨灰塔上,每到清明則到骨灰塔去祭拜,也同樣起祭拜祖先的作用。由於人們觀念的逐步改變,祭掃祖墓的儀式也省略了許多。

舟山:

掃墓舟山人俗稱上墳,到墳墓前祭奠先人。祭奠時,出於對先人的尊重懷念之情,人們皆先剪除雜草,修整陵木,搬土培墳,所以稱之為掃墓。繼而,點香燒燭,擺螺螄、青餅、條子糕、菜餚等供品,老式的家長率全家老小下跪磕頭,新式的行鞠躬禮。祭禮畢,墳頂插竹幡,焚燒紙錢及冥錢,給圍觀上墳的小孩分“麻餈錢”(麻餈即青餅也,其形狀有圓形的,也有菱形的)。上墳後,回家還要做“清明羹飯”。

這裏值得一提的是:舊定海上墳時供品有一個特色,許多菜餚系涼菜與涼拌菜,還有清明特色點心?青餅、條子糕皆可冷食,由此可以看出,寒食節的習俗雖早已式微,但它的精神仍保留在清明的食俗上,歷久不衰。

此外,舊定海民間還有一個習俗,清明節這一天,城郊及漁農村居民婦女頭插菜花、青蒿,門插柳,俗話雲:“清明戴花,來世有媽;清明戴枝青,來世有親人;清明插楊柳,來世有孃舅。”

踏青又稱春遊、探春、尋春。清明時節,天朗氣清,惠風和暢,自古以來,人們都喜歡利用春光明媚之際,去郊野作一番暢遊。掃墓者祭禮已畢,也往往擇圃、列坐而不歸,由單純的祭祀活動演化為同時遊春訪勝的踏青。清末至民國時期,舊定海也流行遊春的習俗。每當清明時節,萬物復甦,草木返青,田野一片燦爛芬芳。城區私塾、學校都要放春假數天,以便讓學生跟隨家長到郊外去上墳和春遊。此外,舊定海還有春遊放風箏的風俗。放風箏,舟山人俗稱放紙鷂。每當春風和煦的時刻,在綠色的田野上,在城裏開闊的地帶,總有不少人歡樂地領略着放紙鷂的情趣。那些紙鷂在輕風中飄飄搖搖,最多的是瓦爿鷂,其次是蝴蝶鷂、老鷹鷂,最顯眼的是蜈蚣鷂,長長在天空中游來蕩去,五彩繽紛,錯落有致,非常有趣好看。據説,放紙鷂是一項很有意義的文化娛樂活動,它可以鍛鍊身體,陶冶情操,又能享受美麗的春光。

描寫辦年貨日記寫作 篇13

×月×日星期×天氣×

今天是九月十日,是個特別的日子,因為,今天是教師節,我想用自己的勞動做一個禮物給老師。

我送給老師一隻“小兔子”,它是我用彩泥捏出來的。我精心挑選了皮膚色、綠色、黃色、白色、黑色、藍色幾種顏色來做它,我先拿出藍色製作它的身子和腳,然後拿出皮膚色做手,再用白色做袖子和圍巾,再拿皮膚色和藍色做出頭和帽子,再做出裝飾和花,就大功告成了!一隻手捧鮮花、活靈活現的“小兔子”誕生了,我希望獻給老師後給老師帶來一絲輕鬆快樂!

在這個特別的日子裏,我想對老師:“老師,節日快樂,祝您天天開心快樂!身體健康,!萬事如意!”

描寫辦年貨日記寫作 篇14

正月七年級,是我國的傳統節日“春節”。早晨,天剛亮,我就被“噼噼啪啪”的鞭炮聲吵醒了。這預示着,正月七年級已經到了!

我急忙穿好了衣服,跑出了房門。呵,院裏一片熱鬧的景象:大人們正在放各種各樣的鞭炮、大炮、禮炮等等,院子裏成了炮的海洋。小孩子們也有一席之地,大家聚在一起,放起了旋轉炮,還伴有隱隱約約的綠色、紅色、黃色和“哧哧”的響聲,有些小孩子有點害怕,就放起了噴花炮。看到這裏,我的手癢癢了,急忙回去拿鞭炮……

回到家,家裏人都在包餃子,全家人和諧、幸福,多麼温暖的一家人!

這一天,我過得很快樂,除夕之夜,我們家更是歡樂多多!

除夕之夜,8點來了,春節聯歡晚會也開始了。看着一個個搞笑的小品,聽着一首首動聽的歌曲,我們全家八口人,一邊拍手,一邊笑。啊!我多麼希望我們家天天都這樣!我好期盼過年,我好期盼過春節呀!

過春節了,我長大一歲,我覺得今年長大一歲後,我應該更加努力學習,更加孝敬父母。我一定會做到的,我一定會做到的!我不會讓父母失望。

最後,祝大家天天快樂,天天如意!

描寫辦年貨日記寫作 篇15

春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每次過春節,人們總要貼春聯、貼福字、放爆竹。你瞧,家家户户都一派張燈結綵、喜氣洋洋的景象。

我們家也不例外。我拿起一副春聯,粘上膠水整齊地貼在門上。爸爸又將“福”字倒貼在門上。姐姐也在屋裏忙碌着,她先拿起幾隻紅燈籠,掛在屋子裏;又把一串小彩燈貼在牆上。小彩燈一閃一閃地,好像一顆顆正在眨眼的小星星。

吃完年夜飯,我和哥哥、姐姐一起出去放煙花。哥哥打開打火機,點燃了導火線。只聽“啪啪啪”幾聲,一條火龍直衝雲霄,一朵美麗的“菊花”開放了。它們五彩繽紛,一會兒變紅、變黃;一會兒變綠、變青;一會兒變藍、變紫。一朵朵煙花有的像銀蛇飛舞,有的如金光四濺,有的像天女散花,有的如孔雀開屏……真是美麗極了。這時,姐姐又拿起一個“大花炮”,平放在地面上,用打火機點燃。“轟”地一聲,它也飛向深藍的夜空。它時而像一朵嬌豔的紅牡丹,時而如一朵美麗的大黃菊,時而似一朵動人的紫羅蘭。

“爆竹聲中一歲除”,新的一年又過去了。我愛放煙花,更愛美好的春節。

描寫辦年貨日記寫作 篇16

今天是清明節,我和爸爸媽媽去莫愁湖踏青。

我們騎着摩托車來到莫愁湖,我看見湖邊有青青的柳樹,有綠綠的小草。莫愁湖很大很大,湖面上有小船還有快艇。這裏有很多遊人,他們有的放風箏,有的划船,有的散步。我在湖上劃手搖船,我玩得真開心!

描寫辦年貨日記寫作 篇17

盼啊!盼啊,眼看春節就快到了,想到這兒,我不由得笑了起來,在春節前,人們個個喜氣洋洋、精神飽滿。逛街的人絡繹不絕,有的在買年畫,有的在買年貨,有的坐着火箱圍着火爐看電視,還有的人在打麻將等等,不一而足。

街上人山人海,各種各樣的貨物琳琅滿目,人們恐怕想買什麼都很難選擇。

春節前,家家户户都燈火通明,都把房子打扮得別具一格,各有各的個性。他們把買來的年貨放得滿地都是。買來的年畫怎麼個貼法,那就各有自己的風格和喜好了。有的正着貼,有的倒着貼,還有的歪着貼,各有千秋。人們把買來的菜全部都弄好了,只等春節一到就可一飽口福了。家家備有鞭炮,人們穿上新衣服,準備迎新年、在春節前,人們一出門,如果遇上了好好朋友,口中總是不忘説一句“買年貨啊。”

人們殺豬宰羊,忙碌地準備着春節大吃大喝一番。

春節到了,小朋友們便早早起牀,來到爸爸媽媽的房間開始了傳統的拜年儀式。小朋友們對父母説着一些吉祥話兒,爸媽就拿出壓歲錢,讓小孩子們高高興興。大家都希望今年能夠吉祥如意。

人們一直玩到深誑,跟裏啃着美味的水果,手裏燃放鞭炮煙花……大人小孩子忘懷的玩個痛快。

描寫辦年貨日記寫作 篇18

今天是清明節,我們全家要去掃墓。今天的天氣真好,陽光明媚。我們開着電動車,迎面吹來徐徐暖風,真舒服啊!在路上,我們看到一大片油菜花,嫩黃嫩黃的,真漂亮!我不禁想起《春雨的色彩》中小黃鶯説的話:“春雨是黃色的,春雨落到油菜地裏,油菜花黃。”我們繼續前進,終於到墓地。爺爺奶奶、叔公嬸嬸、哥哥姐姐他們早就等在那兒。他們有的在疊紙錢,有的在拔雜草,有的拿着掃把在掃樹葉,我連忙去幫忙。我撿許多小石子,把一張張紅紙、白紙壓在墓圈上。我們掃好幾個墓,跑得我全身都是汗。終於到最後一個墓地。奶奶她們燒好紙錢,就開始放鞭炮。放完鞭炮,爺爺就開始發錢,有好多人來分錢,我也分好幾元錢。

掃完墓,我們要回家,我和姐姐走在最前面。山上的風景真好!我和姐姐還摘好幾枝映山紅呢!

今天真是快樂的一天!

描寫辦年貨日記寫作 篇19

清明插柳戴柳還有一種説法:原來中國人以清明、七月半和十月朔為三大鬼節,是百鬼出沒討索之時。人們為防止鬼的侵擾迫害,而插柳戴柳。柳在人們的心目中有辟邪的功用。受佛教的影響,人們認為柳可以卻鬼,而稱之為“鬼怖木”,觀世音以柳枝沾水濟度眾生。北魏賈思勰《齊民要術》裏説:“取柳枝著户上,百鬼不入家。”清明既是鬼節,值此柳條發芽時節,人們自然紛紛插柳戴柳以辟邪了。

漢人有“折柳贈別”的風俗:灞橋在長安東,跨水作橋,漢人送客至此橋,折柳贈別。李白有詞雲:“年年柳色,灞陵傷別。”古代長安灞橋兩岸,堤長十里,一步一柳,由長安東去的人多到此地惜別,折柳枝贈別親人,因“柳”與“留”諧音,以表示挽留之意。這種習俗最早起源於《詩經.小雅.采薇》裏“昔我往矣,楊柳依依”。用離別贈柳來表示難分難離,不忍相別,戀戀不捨的心意。楊柳是春天的標誌,在春天中搖曳的楊柳,總是給人以欣欣向榮之感。“折柳贈別”就藴含着“春常在”的祝願。古人送行折柳相送,也喻意親人離別去鄉正如離枝的柳條,希望他到新的地方,能很快地生根發芽,好像柳枝之隨處可活。它是一種對友人的美好祝願。古人的詩詞中也大量提及折柳贈別之事。唐代權德輿詩:“新知折柳贈”,宋代姜白石詩:“別路恐無青柳枝”,明代郭登詩:“年年長自送行人,折盡邊城路旁柳。”清代陳維崧詞:“柳條今剩幾?待折贈。”人們不但見了楊柳會引起別愁,連聽到《折楊柳》曲,也會觸動離緒。李白《春夜洛城聞笛》:“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其實,柳樹可以有多方面的象徵意義,古人又賦予柳樹種.種感情,於是借柳寄情便是情理中之事了。

寒食究竟在清明的前幾日?有幾種説法。南朝梁宗懍《荊楚歲時記》的記載,冬至後一百零五天稱寒食節,這樣正好是清明節的前二天。唐代元稹的詩云:“初過寒食一百六”,認為清明節前一天為寒食節,清明節與冬至本身所處的日期,就有一天的差異。因為寒食和清明的日子相近,而古人在寒食中的活動又往往延續到清明。久而久之,寒食和清明也就沒有嚴格區分了。

清明前後流傳着很多傳統的風俗活動。如寒食賜火,清明掃墓,踏青郊遊,打馬球,放風箏,盪鞦韆,鬥雞,拔河等。這些活動隨着歲月的賡續交替,社會的嬗遞變化,有的習俗已被淘汰,有的仍遺留至今並賦予了新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