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九範文幫

位置:首頁 > 節日慶典 > 清明節

清明節的傳説(精選8篇)

清明節6.51K

清明節的傳説 篇1

相傳春秋時期,晉公子重耳為逃避迫害而流亡國外,流亡途中,在一處渺無人煙的地方,又累又餓,再也無力站起來。隨臣找了半天也找不到一點吃的,正在大家萬分焦急的,隨臣介子推走到僻靜處,從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了一塊肉,煮了一碗肉湯讓公子喝了,重耳漸漸恢復了精神,當重耳發現肉是介子推自己腿割下的時候,流下了眼淚。十九年後,重耳作了國君,也就是歷的晉文公。即位後文公重重賞了當初伴隨他流亡的功臣,唯獨忘了介子推。很多人為介子推鳴不平,勸他面君討賞,然而介子推最鄙視那些爭功討賞的人。他打好行裝,同悄悄的到綿山隱居去了。

清明節的傳説(精選8篇)

晉文公聽説後,羞愧莫及,親自帶人去請介子推,然而介子推已離家去了綿山。綿山山高路險,樹木茂密,找尋兩個人談何容易,有人獻計,從三面火燒綿山,逼出介子推。大火燒遍綿山,卻沒見介子推的身影,火熄後,人們才發現揹着老母親的介子推已坐在一棵老柳樹下死了。晉文公見狀,慟哭。裝殮時,從樹洞裏發現一血書,上寫道:“割肉奉君盡丹心,但願主公常清明。為紀念介子推,晉文公下令將這一天定為寒食節。

清明節的傳説 篇2

相傳在秦朝末年,漢高祖劉邦和西楚霸王項羽,大戰好幾回合後,終於取得天下。

他光榮返回故鄉的時候,想要到父母親的墳墓上去祭拜,卻因為連年的戰爭,使得一座座的墳墓上長滿雜草,墓碑東倒西歪,有的斷落,有的破裂,而無法辨認碑上的文字。

劉邦非常的難過,雖然部下也幫他翻遍所有的墓碑,可是直到黃昏的時候還是沒找到他父母的墳墓。

最後劉邦從衣袖裏拿出一張紙,用手撕成許多小碎片,緊緊捏在手上,然後向上蒼禱告説:「爹孃在天有靈,現在風颳得這麼大,我將把這些小紙片,拋向空中,如果紙片落在一個地方,風都吹不動,就是爹孃的墳墓。」説完劉邦把紙片向空中拋,果然有一片紙片落在一座墳墓上,不論風怎麼吹都吹不動,劉邦跑過去仔細瞧一瞧模糊的墓碑,果然看到他父母的名字刻在上面。

劉邦高興得不得了,馬上請人重新整修父母親的墓,而且從此以後,每年的清明節一定到父母的墳上祭拜。

後來民間的百姓,也和劉邦一樣每年的清明節都到祖先的墳墓祭拜,並且用小土塊壓幾張紙片在墳上,表示這座墳墓是有人祭掃的。

清明節的傳説 篇3

古有清明前一天為“寒食節”之説,相傳起於春秋時期晉文公悼念介子推“割股充飢”一事,後逐漸清明寒食合二為一。唐代掃墓日期一般在綿山景區景點之一:母子石像寒食節,宋後移到清明。傳説中“寒食節”的起源地就在山西中部介休,介休一名的來歷即是為紀念介子推“割股充飢”而不圖為報,最終在此被大火燒山而亡,綿山所在地原叫“定陽”,被晉文公更名為“介休”,意為介子推休息之地。現綿山已由當地人民開發為旅遊景區,其中一重要景點就是高大的介子推母子石像,介子推成為當地人民效忠兩全的人物的代表。

相傳大禹治水後,人們就用“清明”之語慶賀水患已除,天下太平。此時春暖花開,萬物復甦,天清地明,正是春遊踏青的好時節。踏青早在唐代就已開始,歷代承襲成為習慣。踏青除了欣賞大自然的湖光山色、春光美景之外,還開展各種文娛活動,增添生活情趣。

清明節流行掃墓,其實掃墓乃清明節前一天寒食節的內容,寒食相傳起於晉文公悼念介子推一事。唐玄宗開元二十年詔令天下,“寒食上墓”。因寒食與清明相接,後來就逐漸傳成清明掃墓了。明清時期,清明掃墓更為盛行。古時掃墓,孩子們還常要放風箏。有的風箏上安有竹笛,經風一吹能發出響聲,猶如箏的聲音,據説風箏的名字也就是這麼來的。

清明節還有許多失傳的風俗,如古代曾長期流傳的戴柳、射柳、打鞦韆等,據載,遼代風俗最重清明節,上至朝廷下至庶民百姓都以打鞦韆為樂,仕女雲集,踏青之風也極盛關於清明節。

清明節的傳説 篇4

傳説春秋時代,晉國(今山西省)國君晉獻公有五個兒子,他們是:申生、重耳、夷吾、奚齊、卓子。申生是晉獻公第一夫人生的,被立為太子。晉獻公的後夫人儷姬為了讓自己生的兒子美開當太子,陰謀害死了太子申生。

為了避免後母驪姬的迫害,公子重耳、夷吾分別逃往國外。晉國賢臣介子推(又叫介之推)等不畏艱難困苦,一直跟隨重耳過流亡生活。

有一年,重耳在斷夥絕糧的流亡生活中生了大病,貧病文加,使他十分困苦。為了給重病體弱的重耳增添營養,介子推把自己腿上的肉割下來煮成肉湯給重耳吃,使他恢復了健康。

晉獻公病死後,他的幾個兒子為爭奪王位,而同室操戈,重耳在狄國、齊國、秦國流亡十九年後,在秦國國君穆公的幫助下,興戎起釁,打敗了已當上晉國國君的公子圍(重耳的異母兄弟),得立為晉國國君,史稱晉文公。

重耳當上了國君之後,對跟隨他流亡過的人都按功封官行賞。可是,唯獨把對他有特殊幫助的介子推忘記了。介子推十分傷心,決心不再見重耳。他揹着年邁的母親,到家鄉綿山(今山西省介休縣東南)隱居去了。

介子推的手下人知道了代抱不平,在宮門上貼了一張無名帖,上面寫着:"有一條龍,奔西逃東;好幾條蛇,幫它成功。龍飛上天,蛇鑽進洞;剩下一條,流落山中。

"晉文公看了恍然大悟,他回想起在流亡國外期間,介子推對自己忠心耿耿,如今做了國君忘記了對他獎賞,心裏大力不安。接着,重耳趕緊派人找介子推。

不久,差人稟報:介子推已進綿山隱居了。深感慚愧的晉文公親自帶人去綿山尋找,然而介子推卻避而不見。晉文公知道介子推是個大孝子,他根據別人的建議,火燒綿山,留出一條小道,想趁林中起火後,介於推母子定會出山避火的。

可是,一連燒了三夭三夜,數十里森林被火燒為焦土,仍未見介子推母子的人影。大火熄滅之後,人們發現他母子雙雙抱莊一棵大樹燒死了。晉文公對此內疚於心,十分惋惜,便下令把介子椎母子葬於綿山,改綿山為介山,並修建子推祠堂。後人又把界休縣改為介休縣。

介子推死的時候,正值清明節的前一天。因為他是火饒死的,晉國人為了紀念他,就在他逝世那天不舉煙火,進冷食,後來,人們又幹脆把它定為"寒食節"。到了唐朝時,寒食節與清明節合併,寒食禁火習俗逐漸消失。

清明節的來歷正是感恩,我們清明節上墳祭祀先祖,就是沿襲這種感恩的精神。然而,中國的清明節對感恩,好像專注了那些死去的先人,卻沒有對活着的,對自己有恩的人,似乎將更多、更重要的感恩淡化了。

一個充滿感恩的社會,明瞭自己艱難的民族,明白恩惠的個人才能珍惜現實,珍視歷史,敬重別人,敬畏公德。

感恩節,在中國就是清明節,我們在感恩逝去的歷史和人的同時,更應該感恩那些有益於我們生存和發展的人。

清明節的傳説 篇5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一千多年前,唐朝詩人杜牧寫下的這首《清明》詩,流傳至今,成了詩歌中的經典之作,每到清明來臨之際,都會被無數人朗誦吟詠。其中的“清明時節雨紛紛”一句,一千多年後,成了清明期間最深入人心的天氣標籤。

那麼,為什麼清明時節會“雨紛紛“呢?它有沒有科學依據?雖然民間有各種説法,但氣象專家解釋説,從專業角度講,“清明時節雨紛紛”是有科學依據的。

眾所周知,清明是農曆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五個節氣,表示春季時節的正式開始;太陽到達黃經15度時交清明節氣。《曆書》中説:“春分後十五日,鬥指丁,為清明時,萬物皆潔齊而清明,蓋時當氣清景明,萬物皆顯。”中國傳統從清明起的15天內每隔5天分出三候:“一候桐始華;二候田鼠化為鵪;三候虹始見。”意即在這個時節先是白桐花開放,接着喜陰的田鼠不見了,全回到了地下的洞中,然後是雨後的天空中可以見到彩虹了。《月令七十二候集解》雲:“三月節……物至此時,皆以潔齊而清明矣。”《歲時百問》曰:“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淨,故謂之清明。”清明節與除、盂、九三節並稱中國傳統節日四大祭祖節日。

每年的清明節都在四月五日前後,清明是表徵物候的節氣,含有天氣晴朗、草木茂盛之意。這時春回大地,百花爭豔,萬紫千紅,滿園春色。即便如此,到了清明時節,正是寒冷過去,春天來到的時候。這時,來自西伯利亞、長期霸佔江南的冷空氣開始減弱,海洋上的暖濕空氣開始活躍北上。冷暖空氣經常交匯,從而形成陰雨綿綿的天氣。其二,在春天低氣壓非常多。低氣壓裏的雲走得很快,風很大,雨很急,每當低氣壓經過一次,就會出現陰沉、多雨的天氣。其三,清明前後,地球大氣層裏的水汽比較多,這種水汽一到晚上就容易凝結成毛毛雨。由於這些原因,因此清明時節下雨的天氣特別多。

在二十四個節氣中,既是節氣又是節日的只有清明。雖然它預示着天氣回暖、花紅柳綠,卻也常常“鬧天氣”。遠在樑代,就有人記載過:在清明前兩天的寒食節,往往有“疾風甚雨”。如果正趕在清明這天下雨,就叫“潑火雨”,也就是“清明雨”。杜牧所寫的,正是這樣一個日子。

清明節的傳説 篇6

在我的家鄉對清明節有這樣的傳説,相傳春秋戰國時代,有一位太子為了躲避禍害,在流亡期間,原來跟着他一道出奔的臣子,大多都各奔出路去了。只剩下少數幾個忠心耿耿的人,跟隨着他。其中一人叫介子推。有一次,太子餓暈了過去。介子推為了救太子,從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塊肉,用火烤熟了就送給他吃了。十九年後,太子回國做了君主。就是後來傳説晉文公。

晉文公執政後,對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賞,唯獨忘了介子推。有人在晉文公面前為介子推叫屈。晉文公向想起了舊事,心中有愧,晉文公親自去請。可是,當晉文公來到介子推家時,只見大門緊閉。介子推不願見他,揹着老母躲進了山裏。晉文公便讓他的御林軍上山搜索,沒有找到。於是,有人出了個主意説,不如放火燒山,三面點火,留下一方,想讓大火起時介子推會自己走出來的。晉文公乃下令舉火燒山,孰料大火燒了三天三夜,大火熄滅後,終究不見介子推出來。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倆抱着一棵燒焦的大柳樹已經死了。

第二年清明節這天,晉文公率眾臣到山下的介廟祭奠介子推,看到焚燒林山坡上的被燒柳樹死而復活。晉文公以為柳樹是介子推轉化,他便賜柳樹為清明柳。要求晉國百姓家家門上掛柳枝,掃墓栽柳,上山踏青。

清明節的傳説 篇7

春秋時期,晉公子重耳為逃避迫害而流亡國外,流亡途中,在一處渺無人煙的地方,又累又餓,再也無力站起來。隨臣找了半天也找不到一點吃的,正在大家萬分焦急的,隨臣介子推走到僻靜處,從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了一塊肉,煮了一碗肉湯讓公子喝了,重耳漸漸恢復了精神,當重耳發現肉是介子推自己腿割下的時候,流下了眼淚。

十九年後,重耳作了國君,也就是歷史上的晉文公。即位後文公重重賞了當初伴隨他流亡的功臣,唯獨忘了介子推,很多人為介子推鳴不平,勸他面君討賞,然而介子推最鄙視那些爭功討賞的人。他打好行裝,同悄悄的到綿山隱居去了。

晉文公聽説後,羞愧莫及,親自帶人去請介子推,然而介子推已離家去了綿山。綿山山高路險,樹木茂密,找尋兩個人談何容易,有人獻計,從三面火燒綿山,逼出介子推。大火燒遍綿山,卻沒見介子推的身影,火熄後,人們才發現揹着老母親的介子推已坐在一棵老柳樹下死了。晉文公見狀,慟哭。裝殮時,從樹洞裏發現一血書,上寫道:“割肉奉君盡丹心,但願主公常清明。為紀念介子推,晉文公下令將這一天定為寒食節。

第二年晉文公率眾臣登山祭奠,發現老柳樹死而復活。便賜老柳樹為”清明柳“,並曉諭天下,把寒食節的後一天定為清明節。

清明節的傳説 篇8

話説春秋時期,晉公子重耳為逃避迫害而流亡國外,流亡途中,在一處荒無人煙的地方,重耳沒有了力氣,站不起來,隨臣介子推走到僻靜處,從自己腿上割下一塊肉給重耳做了一碗肉湯,重耳喝了以後,體力好了。

十九年以後,重耳做了國君,重賞了他流亡的功臣,就忘了介子推。有人勸介子推面君討賞,他最鄙視這種人,他打好行裝,同悄悄跑到山上去了。

重耳聽説後,就想把介子推從山上拉下來,可山上樹木太多,不好走,重耳就想用煙把他薰下來,結果介子推死了,還留下了一血書是:“割肉奉君盡丹心,但願主公長清明。”

所以這天就是清明節。

標籤:清明節 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