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九範文幫

國中語文教育案例分析(精選5篇)

國中語文教育案例分析 篇1

問題:以下的教學片斷,説明了教師貫徹了哪些教學原則?運用哪些教學方法?並作簡要分析。

國中語文教育案例分析(精選5篇)

案例一:

語文老師在講完“竊竊私語”這個詞的時候,發現很多學生把“竊竊”錯寫成了“切切”。於是老師打算在這節語文課上幫大家糾正這個詞的寫法。

正當老師在講解的時候,教室裏忽然傳來幾聲竊笑,老師順着聲音望去,原來是小張和同桌的小李正在小聲説話,一邊説着一邊笑,顯然不是在談論跟上課有關的內容。老師停下來望着他們,這時,班裏大多數同學都已經注意到了,小張卻還是旁若無人的講着。於是,老師把小張叫起來提問:“你能不能解釋一下‘竊竊私語’是什麼意思嗎?”小張顯然不知所措了,緊張得一句話也説不出。於是老師又把小李叫起來了,小李似乎有所準備,“就是小聲説話的意思。”“那你知道‘竊’是什麼意思嗎?”老師接着提問。小李這下無言以對了。老師示意讓他們坐下。

老師開始解釋:“竊竊私語,就是背地裏小聲説話的意思,也就是偷偷小聲説話,‘竊’就是偷,私底下的意思,它一般和財物利益有關,所以要寫加‘寶蓋頭’的‘竊’而不是沒有‘寶蓋頭’的‘切’,比如,同學在課堂上揹着老師偷偷説話,這就叫‘竊竊私語’,如果在偷偷地笑,就叫‘竊笑’,同學們認為這種行為好不好呢?”。同學們異口同聲地説:“不好!”小李和小張頓時紅了臉,低下頭,認真聽課了。

分析:在案例中的語文老師,在教學的過程中遵循了科學性與思想統一原則、直觀性原則、鞏固性原則這三個原則。

首先,老師在向學生正確講解“竊竊私語”這個詞語的寫法的時候,根據詞義的分析,還進一步向學生傳達了“在課堂上講話這種行為是不好的”這種觀念。這樣,老師既讓學生掌握了知識,又對學生進行了思想道德教育,實現了既教書又育人的目標,遵循了科學性與思想統一原則。

其次,老師把學生在課堂上偷偷講話的情況當做一種具體體現,直觀地向學生描述了“竊竊私語”的正確表現,有利於學生感受到豐富的詞義,更容易的掌握到這個詞語的正確寫法。這樣的直觀手法,方便學生用感受來掌握理性知識,遵循了直觀性原則。

最後,老師是在發現了學生對知識的錯誤理解後,引導學生從正確的方面理解知識。老師對這個知識點的再次教學,彌補了學生掌握知識中的缺陷。這樣老師就成功的引導了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牢固的掌握了知識,遵循了教學的鞏固性原則。

在教學方法方面老師主要運用了以語言傳遞的教學方法——講授法。

國中語文教育案例分析 篇2

一個孩子就是一本書

何盼,男,9歲,二(1)班學生。小臉蛋上時常黑乎乎,身上有時髒兮兮的。上課時不是鑽抽屜就是東張西望,有時索性站起來,或是走處座位。集隊做操時常跑到別班隊伍中去,把他拉倒自己隊伍中站好不一會兒有開始左搖右晃了。真是一個頑皮的小男孩。針對其行為原因分析:1.家庭因素:父母由於忙於生計,無力管理他的學習。2.學校因素:在老師的眼裏,何盼是個頑皮的小男孩;在同學的眼裏,何盼是個愛惹事的同學。3.個人因素:單純,好動,玩心比較重,精力充沛。我將所採取的教育策略:A.利用他反應快,接受能力強的優點,讓他與同學結對子,既幫助同學又讓他有事可幹,是他旺盛的精力有地方消耗。同時又能激發他學習的積極性。B、課堂上多提醒他多傾聽,表現較好時及時給予獎勵,增強他信心。C.平時和家長及時溝通,瞭解孩子在家的情況,並讓家長也及時瞭解

如何讓何盼變成老師和同學心目中的好學生呢?

(一)打架風波

某天下午第一節課下課,突然有學生跑來辦公室報告:“打架了,何盼把某某鼻子打出血了。”我一聽便急忙往教室裏趕,只見某某正捂着鼻子嚎啕大哭,他卻一副不以為然的表情。顧不得多説什麼我一邊命令他站在黑板前等我來了解情況,一邊扶某某去處理鼻子。等我處理完再回到教室他正在黑板前掉眼淚。我以為他一定是認識到錯誤了,他卻説“是他先動手打我的。為什麼他不站黑

板?”原來他是因委曲而掉眼淚呀。於是我只好把他叫到辦公室苦口婆心地教育了一番最後他連連點頭表示以後不再打架了。後來,他爸爸到學校來提到他回家説“不到學校讀書了,老師偏心罰他站黑板”。原來是一直對我讓他站黑板的事感到委屈呢。我內心一驚,心想:我不經意的一個行為原來會對學生產生這麼大的影響呀。雖然頑皮但他畢竟剛走進國小,他對學校的一些制度並不清楚,我若貿然的採用一些強制措施去懲罰他的話,一定會讓他對學校產生恐懼心理。看來下次我得三思而後行了。

(二)今日班長

今天輪到他當今日班長,一大早我就向他囑咐要如何如何,該怎麼怎麼做。這一天他上課特別認真,小手舉得特別積極,收作業檢查衞生也用不着老師催促。一句話,今日班長當得挺不錯。第二天,我在班上表揚了他,他高興得滿臉笑容。

(三)同伴相助,友情感化

同學的幫助對他來説,是必不可少的。同學的力量勝過老師的力量。某某學生説,“何盼,這個字你寫錯了„„ 何盼,你的數學試卷最後一題做錯了„„ 何盼,你的這個英語單詞拼寫錯了„„”。“啊„„哪裏錯了啊„„怎麼改啊?” 。某某人説,“我來跟你講啦„„”。同學之間一旦建立起友誼的橋樑,他們之間就會無話不説。讓他感受同學對他的信任,感受到同學是自己的益友。讓他感受同學給自己帶來的快樂,讓他在快樂中學習和生活。同時在學習生活中感受無窮的快樂!通過同學的教育和感染,促進了他與同學間的情感交流。常言道:“一把鑰匙開一把鎖”。每位學生的實際情況是不同的,必然要求班主任深入瞭解弄清學生的行為,習慣,愛好及其落後的原因,從而確定行之有效的對策,因材施教,因人而異,正確引導。因此,要求我們要以愛心為媒,搭建師生心靈相通的橋樑。充分發揮學生的力量,安排一個責任心強、學習成績好、樂於助人的同學跟他坐,給予學習和思想上的幫助,從而喚起他的自信心、進取心,使之改正缺點,然後引導並激勵他努力學習,從而成為一個好學生。

孩子需要信任。只要你有耐心對待每一位學生,經常找他們談話,對出現的問題進行專門輔導,經過一段時間之後,你就會發現原來他也是一名可愛的孩子,從小程身上,我明白了一個道理:每一個孩子就是一本書,需要我們用心去讀懂。無論一個學生怎麼樣,只有堅持“以人為本”,用心呵護他們成長過程的每一步,他(她)都將會給你一個驚喜

國中語文教育案例分析 篇3

一個學校,一個班級,學生總有好有差。作為一個教師,既要關心優等生,更要關心後進生。在教育教學中,對待後進生我們要做到以人為本,付出師愛;以生之助,友情感化;因材施教,循循善誘

一、以人為本,付出師愛

作為一個教師,都應“以人為本”,尊重每一位學生。教育是心靈的藝術。我們教育學生,首先要與學生之間建立一座心靈相通的愛心橋樑。這樣老師才會產生熱愛之情。如果我們承認教育的對象是活生生的人,那麼教育的過程便不僅僅是一種技巧的施展,而是充滿了人情味的心靈交融。心理學家認為“愛是教育好學生的前提”。對於斌斌這樣特殊的後進生我放下架子親近他,敞開心扉,以關愛之心來觸動他的心絃。“動之於情,曉之於理”:用師愛去温暖他,用情去感化他,用理去説服他,從而促使他主動地認識並改正錯誤。

二、以生之助,友情感化

同學的幫助對一個後進生來説,是必不可少的,同學的力量有時勝過老師的力量。同學之間一旦建立起友誼的橋樑,他們之間就會無話不説。同學是學生的益友。在學生羣體中,絕大部分學生不喜歡老師過於直率,尤其是批評他們的時候太嚴肅而接受不了。因此,我讓斌斌與其它同學從交朋友做起,和宏宏同學一起坐,讓他感受同學對他的信任,感受到同學是自己的益友,讓他感受到同學給自己帶來的

快樂,讓他在快樂中學習、生活,在學習、生活中感受到無窮的快樂!通過同學的教育、感染,促進了同學間的情感交流,在轉化後進生工作中就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因材施教,循循善誘

“一把鑰匙開一把鎖”。每一個後進生的實際情況是不同的,必然要求班主任深入瞭解弄清學生的行為,習慣,愛好及其後進的原因,從而確定行之有效的對策,因材施教,正確引導。斌斌的情況比較特殊,主要是自制力差,對自己的錯誤、缺點認識不足,對老師的批評教育產生厭惡、憎恨心理。因此,我就以愛心為媒,搭建師生心靈相通的橋樑。與他談心,與他交朋友,使其認識錯誤,樹立做個好學生的念頭;充分發揮學生的力量,編排一個責任心強、學習成績好、樂於助人的同學跟他坐,給予學習和思想上的幫助;自己面批面改他的作業,讓他感到老師的關心、重視„„用關愛喚起他的自信心、進取心,使之改正缺點,然後引導並激勵他努力學習,從而成為品學兼優的學生。

通過一年的潛心努力,精心轉化,終於取得了令人可喜的成果:斌斌同學搖身一變,由“搗蛋鬼”轉變為紀律委員,由後進生轉變為先進生!他無論在哪裏見到我,都會親切叫上一聲:“老師,您好!”我總是報之一笑,並説上一聲:“你好。”

班裏的後進生尤其需要得到老師的信任、關心、肯定和鼓勵,長期堅持下去,他們就會在老師的期待、幫助下,消除灰色心理的陰影,與其他同學一樣充滿自信,閃出他們特有的光彩,體驗到成功。總之,

轉化後進生的教育工作是一項長期、複雜、艱鉅的教育系統工程。轉化後進生要抱着滿腔熱忱,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則,需要教師在工作中多一份寬容,少一份責備,把愛的甘露灑進每一個後進生的心田,進行反覆、耐心地教育;還需要學校、家庭和社會的密切配合,共同形成一體化的教育網絡,才能獲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國中語文教育案例分析 篇4

20xx年3月27日下午兩點半,與學生會、團委會學生一行63人走進洪湖市特殊學校開展“傳遞愛心”活動。

洪湖市特殊學校現有教職工21名,在校學生62人。與洪湖市特殊學校劉校長一道觀看了特校學生的教室、宿舍、圖書館及活動場所。看完很感歎:基礎設施先進---多媒體教學,師資一流---教師專業均懂手語;美中不足的是---能夠來特校學習的學生太少,仍然需要社會大力支持助殘事業,讓更多的有愛心的人士參與其中。

我們的學生們首先進6間教室與特校學生一對一交流溝通。學會了用手語介紹彼此的姓名、年齡、家庭住址等。我學到了“我是峯口的”的手語。

然後學生彼此進行了才藝表演、猜字遊戲、與智障學生配合矇眼作畫、與聾啞學生搭配綁腿踩氣球等活動。特校學生基本上全身心地投入到活動中,感人場面令人難忘。

不知不覺到了下午五點,在依依不捨中兩校學生再見了。我校學生在返校途中情不自禁地説“真不知道還有一所聾啞學生與智障學生讀書的學校。過幾天再來!”。

愛心不是一時的感動,更不是一時的衝動,愛心來自長久的堅持和不斷的奉獻。在新課改中就要貫穿“提高學生的各項能力與思想素質”的理念,積極開展各項活動。

我想:今天的特校之行一定令學生們難忘終生。

國中語文教育案例分析 篇5

一、突出人文性,但不能淡化工具性。

“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主要組成部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新課程標準把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等人文性因素放在教學目標的突出地位,突出了語文教育應有的豐富內涵,充分展示語文自身的無窮魅力,還語文以本來的面目。

但要注意的是教學中我們在突出體現語文人文性的同時,不能忽視其工具性,應當使語文的工具性與人文性水乳交融。語文學科的人文性和工具性是相輔相成的,是高度統一的。葉聖陶先生説過:語文教學的根本在聽説讀寫,是聽説讀寫之內的挖掘與創新,而不是遊離於聽説讀寫之外的花樣翻新。

時下語文課堂中的有些做法值得反思。有不少老師認為,新一輪語文課程改革是在削弱基礎,淡化知識。課堂上特別重視對語文人文精神的挖掘,但對字詞句等基礎知識教學,幾乎沒有提及,有的教師甚至認為搞這些教學就顯得落後、過時,平時教學不重視了,上公開課更是不教這些不能“出彩”的“添頭”。課堂教學熱熱鬧鬧,教學形式變化多樣,可就是聽不到朗朗讀書聲,看不到對語言文字的揣摩品味,欣賞不到對優美精彩文段的必要的獨到分析見解,沒有了必要的訓練,缺少了必要的積累,短短的課文學生讀起來結結巴巴。試想,如果一個學生連一些極常用的字詞也不會讀,不會寫,一寫作文就是錯別字、病句連篇,那麼即使他文學感悟力很強,也是難以表達出來的。如果我們的語文課堂長期如此,少了聽説讀寫基礎知識的掌握和基本技能的訓練,那麼可想而知其他的一切活動也都將成會空中樓閣。

因此,教學中要紮紮實實抓好語文基礎知識的傳授和語文基本能力的培養,把提升人文素養滲透於紮實的語言文字的訓練之中,真正做到了語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統一,語文教學的理想境界才有可能實現。

二、強調自主性,但不能放任自流

新課程下的教學設計注重生成與建構,淡化預設與講授。課程改革要求課堂教學要體現以學定教,因需施教,增加靈活度。教師的主要任務是組織課堂教學,把主要的時間讓給學生進行自主學習。

“把語文課堂交給學生”,許多教師經過短暫的困惑後馬上接受下來並付諸實踐:既然要把課堂上的時間交給學生,豈不正好解放了自己嗎?於是出現了一種我們不願意看到的現象:老師講授少了,課堂上亂烘烘的討論看似熱烈卻沒有主題,學生海闊天空胡言亂語還受表揚説有創新。課堂上教師淡化出場,一切讓學生自己説了算。如在文本的誦讀與理解中,在沒有充分引導虛設情境的情況下讓學生“想讀哪一段就讀哪一段”,“想和誰交流就和誰交流”,“用自己喜歡的方式來交流讀書感受”,而教師又不能及時發揮主導作用,一堂課給學生大量的時間自讀,終結是:甲也正確,乙也不錯,丙很好,丁真棒。整堂課學生跑野馬,想説啥就説啥。一節課上完了還弄不明白老師想在這節課上完成什麼任務,達到什麼目標。

教師引導孩子積極發表自己的想法是好的,然而語文教學長期的“多樣性”“模糊性”“獨特性”會給學生什麼樣的影響?”長期“不假思索地説”,“無根據地説”,“任意地説”,“編造着説”,“不負責任地説”,致使學生對語文學習產生新的誤解,不少學生無所適從、無從下手,表面上獲得了自由,實際上卻是“放羊式”的放任自流。

因此,要使課堂高效,學生的“自主”一定要與教師的“主導”有機結合。教師要具備在課堂上進行“二度備課”的能力。

三、鼓勵合作學習,但不能忽視獨立思考

提倡學生的合作學習不能忽視學生的獨立思考。合作學習作為一種新型的學習方式,被老師們廣泛採用。那種人人蔘與、組組互動、競爭合作、時有思維碰撞火花閃現的課堂確實能給人以享受與啟迪。

實施合作學習是有一定條件的,要以學生個體的自主學習和獨立思考為前提。

而時下不少教師片面地理解合作學習,追求所謂小組學習的形式,做無用功的甚多。在學生沒有充分閲讀、思考的情況下進行合作學習,由於學生對課文的理解還不深入,認識也不很深刻,小組合作加工整理的結果與所得也是膚淺的、片面的,這樣的合作只是為個別優生提供展示的機會。有的把合作討論當作學生活動的唯一形式,一堂課下來,表面上熱熱鬧鬧,實際上收效甚微。有的教師不管在公開課還是平時教學動輒就安排四人小組討論,不管內容有無討論的必要,有些甚至一節課討論到底。也有的教師讓學生合作學習,但沒有給學生足夠的時間,看到一兩個小組有結果就匆匆收場,完成一次合作。在合作學習中,還經常看到如下場面:1、小組中有一個成員在權威地發言,其他成員洗耳恭聽,彙報時當然也是小權威的“高見”。2、小組成員默不作聲,自己想自己的。3、小組成員熱熱鬧鬧地在發言,但沒圍繞主題,討論時氣氛熱烈,卻沒解決實際問題。以上種種的合作學習,未能充分發揮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表面上看熱熱鬧鬧,實質上是流於形式,收效甚微。究其原因,是教師沒能真正理解合作學習的含義,未處理好合作學習與獨立思考的關係。

語文課堂少不了品讀,感悟,玩味,思考。語文課“心動”比“形動”更為重要,有時“沉靜”比“活躍”更有效。見問題就討論,動不動就合作的語文課堂只能是華而不實的泡沫語文課。

我們要倡導在自學、自悟基礎上的各種形式的合作學習,通過互相啟發,共同探究,培養合作精神和協作能力。只有在學生充分的獨立思考的基礎上,再加強學生之間的交流,才能使他們互相取長補短,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合作。因此,教師要精心組織學生的學習活動:一要組織好學生自學,使每個學生都能獨立思考;二要組織好合作學習,培養學生的合作技能,教給合作的方法,重視對合作學習的評價,做到互動學習與個別輔導相結合;三要組織好全班交流,在交流中加強引導,全面實現教學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