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九範文幫

位置:首頁 > 工作報告 > 實驗報告

物理實驗報告範文(精選25篇)

物理實驗報告範文 篇1

試驗日期 實驗一:昆特管

物理實驗報告範文(精選25篇)

預習部分

【實驗目的】:通過演示昆特管,反應來回兩個聲波在煤油介質中交錯從而形成的波峯和波谷的放大現象。

【實驗儀器】電源,昆特管

【實驗原理】:兩束波的疊加原理,波峯與波峯相遇,波谷與谷相遇,平衡點與平衡點相遇,使震動的現象放大。 報告部分 【實驗內容】:一根玻璃長,管裏面放一些沒有,在一段時致的封閉端,另一端連接一個接通電源的聲波發生器,打開電源,聲波產生,通過調節聲波的頻率大小,來找到合適的頻率,使波峯和波谷的現象放大,從而發現有幾個地方、出現了劇烈的震動,有些地方看似十分平靜。

【實驗體會】:看到這個實驗,瞭解到波的疊加特性,也感

受到物理的神奇。我們生活在一個充斥着電磁波、聲波、光波的世界當中,瞭解一些基本的關於博得只是對於我們的健康生活是很有幫助的。

實驗二: 魚洗實驗

【實驗目的:演示共振現象 】

【實驗儀器:魚洗盆 】

【注意事項】

【實驗原理】用手摩擦“洗耳”時,“魚洗”會隨着摩擦的頻率產生振動。當摩擦力引起的振動頻率和“魚洗”壁振動的固有頻率相等或接近時,“魚洗”壁產生共振,振動幅度急劇增大。但由於“魚洗”盆底的限制,使它所產生的波動不能向外傳播,於是在“魚洗”壁上入射波與反射波相互疊加而形成駐波。駐波中振幅最大的點稱波腹,最小的點稱波節。用手摩擦一個圓盆形的物體,最容易產生一個數值較低的共振頻率,也就是由四個波腹和四個波節組成的振動形態,“魚洗壁”上振幅最大處會立即激盪水面,將附近的水激出而形成水花。當四個波腹同時作用時,就會出現水花四濺。有意識地在“魚洗壁”上的四個振幅最大處鑄上四條魚,水花就像從魚口裏噴出的一樣。 五:實驗步驟和現象:實驗時,把“魚洗”盆中放入適量水,將雙手用肥皂洗乾淨,然後用雙手去摩擦“魚洗”耳的頂部。隨着雙手同步

地同步摩擦時,“魚洗”盆會發出悦耳的蜂嗚聲,水珠從4個部位噴出,當聲音大到一定程度時,就會有水花四濺。繼續用手摩擦“魚洗”耳,就會使水花噴濺得很高,就象魚噴水一樣有趣。

【原始數據記錄】

【數據處理及結果分析】

實 驗 三:錐 體 上 滾

預習部分

【實驗目的】:

1.通過觀察與思考雙錐體沿斜面軌道上滾的現象,

使學生加深瞭解在重力場中物體總是以降低重心,趨

於穩定的運動規律。

2.説明物體具有從勢能高的位置向勢能低的位置運

動的趨勢,同時説明物體勢能和動能的相互轉換。

【實驗儀器】:錐體上滾演示儀

【注意事項】:1:不要將椎體搬離軌道

2:椎體啟動時位置要正,防止滾動式摔下來造成損壞

報告部分 【實驗原理】:能量最低原理指出:物體或系統的能 量總是自然趨向最低狀態。本實驗中在低端的兩根導 軌間距小,錐體停在此處重心被抬高了;相反,在高 端兩根導軌較為分開,錐體在此處下陷,重心實際上 降低了。實驗現象仍然符合能量最低原理。

【實驗步驟】:

1.將雙錐體置於導軌的'高端,雙錐體並不下滾;

2.將雙錐體置於導軌的低端,鬆手後雙錐體向高端滾去;

3.重複第2步操作,仔細觀察雙錐體上滾的情況。

物理實驗報告範文 篇2

一、實驗原理

儀器下部是由半透明的材料製成的炭火造型,由於不同厚度的炭火造型各位置透光不同,在其下部的燈光照明下,較薄的地方顯得火紅,較厚的地方顯得暗淡。火苗的形成:為了使火苗從炭火堆中竄出,在炭火模型的後面放置一面反射鏡,上面刻有火苗狀的透光鏡,炭火模型與其鏡中的像形成對稱結構,中間形成一條透光縫,在縫的下部形成一根橫軸,軸的四周鑲滿不同反射方向的小反光片,光源的光照射到反光片上,光源的光照到反光片上,隨着軸的轉動,光被隨機的反射出來,讓我們看到了火苗的存在。

二、演示方法

1、接通電源,觀察視窗內似有熊熊烈火燃燒。

2、打開加熱開關,還會有熱風吹出,就像一座逼真的火爐。

物理實驗報告範文 篇3

【製作方法】

1.電磁鐵:用兩個木線軸作繞線架,在一個木線軸上以直徑0.35毫米的漆包線順次繞三層,再在另一個木線軸上同樣繞三層。取一根鐵棒彎成“U”形,插入兩個木線軸的圓孔內作為電磁鐵(如圖19.11-l(a)所示)。在電磁鐵上壓一塊長方形小木板,用木螺絲穿過木板插入兩軸之間,固定在18×10×0.8釐米3的底板上,如圖19.11-2所示。

2.銜鐵:剪一塊寬1釐米,長10釐米的鐵片作為銜鐵。一端焊一根直徑1.5毫米的鐵絲,鐵絲的頂端彎一個小圓圈作鈴槌,另外剪一塊5釐米長的鐵片與銜鐵等寬,彎成弧形把它焊在銜鐵上,如圖19.11-1(b)、(c)所示。彎一個3釐米高的直角形支架把銜鐵鉚在支架上,再用木螺絲把支架固定在底板上,使銜鐵正對電磁鐵的兩極,但不能接觸。

3.觸點:靠近弧形鐵片處固定一個直角形鐵片,在鐵片的上端對準弧形鐵片鑽一個孔、擰一個小螺絲釘,使釘尖正觸及弧形鐵片,小螺絲可以調節接觸弧形鐵片的鬆緊度。在鐵絲鈴錘的旁邊固定一個鈴蓋。安裝方法如圖19.11-2所示。

【使用方法】

用手按開關使電路接通,電磁鐵應吸引銜鐵,鐵絲錘打鈴,當銜鐵被吸之後,弧形鐵片便與接觸的小螺絲釘分開,於是電流中斷,電磁鐵失去磁性、銜鐵又回覆原位,此時弧形鐵片又與螺絲釘接觸,電流又接通,鈴聲又響。這樣反覆不已,鈴聲就繼續不斷。

物理實驗報告範文 篇4

本學期,在學校領導的正確指導下,實驗教學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績,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實驗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為了更好總結本學期實驗教學工作中的經驗和教訓,特對本學期的實驗教學工作總結如下:

在學期初,首先制定了本學期的實驗教學工作計劃,以實驗計劃指導本學期的物理教學工作並在教學過程中不斷創新,圓滿的完成了實驗計劃所佈置的任務。

1、在教學過程中,我儘量把每一個演示實驗演示,在演示材料不很完全的條件下,經常自制一些教具或取得另外相近或相似的教具來完成演示實驗,讓每個學生能夠有觀察的機會,從而,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以達到認識理論的目的。

2、對於學生分組實驗,學期初,我們物理教師首先對學生分成學習小組,有學習小組長,小組長在學習上和動手能力上都是比較強的學生,在小組中起到模範帶頭作用,對於學生實驗,每個學生都能認真、規範、積極動手,認真觀察思考,得出正確的結論,通過一學期的訓練和操作,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實驗操作能力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

在學生分組實驗,實驗教師對學生認真輔導,還注意巡視學生進行實驗的情況,發現操作不規範的不認真的,教師認真輔導指正,並且作其思想工作,對認真規範的同學,並提出表揚,增強學生的成功感。通過演示實驗和分組實驗的操作,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的興趣,培養了學生的觀察和實驗操作技能。從而使學生學會了許多科學研究的基本方法,激發了學生的探究精神。

3、課外的小實驗。為了激發學生的興趣,拓展學生的思維,開拓學生的視野,培養學生的探究精神,本學年我們還不斷的提倡學生進行課外小實驗小製作的活動。使學生的創新能力得到了發展。

4、實驗報告的填寫:在實驗教學過程中積極的鼓勵學生完成實驗報告,通過實驗的觀察和操作,使學生能夠把觀察的實驗直觀的操作與理論相聯繫,從而加深了對理論知識的理解和記憶。

總之。本學期的物理實驗教學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績。但是,和上級的實驗教學要求還有差距,我在今後的教學工作中將努力探索創新,使實驗教學工作再上一個新台階。

物理實驗報告範文 篇5

一、實驗目的

1、掌握氫氘光譜各譜線系的規律,即計算氫氘裏德伯常數RH,RD的方法。

2、掌握獲得和測量氫氘光譜的實驗方法。

3、學習光柵攝譜儀的運行機理,並學會正確使用。

二、實驗儀器及其使用方法

WPS-1自動控制箱,光源:鐵電極。電弧發生器,光源:氫氘放電管。中間光闌,哈德曼光闌,攝譜窗口。

平面光柵攝譜儀是以平面衍射光柵作為色散元件的光譜儀器。它的光學系統用Ebert-Fastie裝置(垂直對稱式裝置),其光學系統如圖2所示。由光源B(鐵電極、氫氘放電管)發射的光,經過消色差的三透鏡照明系統L均勻照明狹縫S,再經反射鏡P折向球面反射鏡M下方的準光鏡O1上,經O1反射,以平行光束射到光柵G上,經光柵衍射後,不同方向的單色光束射到球面反射鏡的中央窗口暗箱物鏡O2處,最後按波長排列聚焦於感光板F上,旋轉光柵G,改變光柵的入射角,便可改變拍攝譜線的波段範圍和光譜級次。這種裝置的入射狹縫S和光譜感光板是垂直平面內對稱於光柵G放置的,由於光路結構的對稱性,彗差和像散可以矯正到理想的程度,使得在較長譜面範圍內,譜線清晰、均勻。同時由於使用球面鏡M同時作為準直物鏡和攝譜物鏡,因此不產生色差,且譜面平直。使用攝譜儀做光譜實驗時必須注意以下事項:

(1)攝譜儀為精密儀器,使用時要注意愛護。尤其是狹縫,非經教師允許,不可以隨意調節各旋鈕,手柄均應輕調慢調,旋到頭時不能再繼續用力,不要觸及儀器的各光學表面;

(2)燃電弧時,注意操作安全。電弧利用高頻高壓,點燃後不要用手觸及儀器外殼;更換電極時要切斷高壓電,用絕緣性能好的鉗子或手套來更換;電弧有強紫外線輻射,使用時要戴防護眼鏡;

(3)鐵弧電極上不能有氧化物,應經常磨光,呈圓錐形;調節兩電極頭之間的距離,注意電極頭成像不要進入中間光闌。

三、實驗原理

巴爾末總結出來的可見光區氫光譜的規律為:

(n=3,4,5……)

式中的B=364、56nm。此規律可改寫為:

式中的為波數,為氫的裏德伯常數(109678cm)。

根據玻爾理論或量子力學中的相關理論,可得出對氫及類氫離子的光譜規律為:

其中,和為整數,z為該元素的核電荷數,相應元素的裏德伯常數為:

其中,m和e為電子的質量和電荷,c是真空中的光速,h為普朗克常數,M為原子核的質量。顯然,隨元素的不同R應略有不同,但當認為M→∞時,便可得到裏德伯常量為:

這與玻爾原子理論(即電子繞不動的核運動)所推出的R值完全一樣。現在公認的

的值為:10973731m,這與理論值完全符合。有了這樣精密測定的裏德伯常量,又可以反過來計算還沒有測定的某些元素的裏德伯常數。即:比如應用到氫和氘為:

可見,氫和氘的裏德伯常數是有差別的,其結果就是氘的譜線相對於氫的譜線會有微小的位移,叫同位素位移。和是能夠直接精確測量的量,測出它們,也就可以計算出氫和氘的裏德伯常數。同時還可以計算出氫和氘的原子核質量比。

式中是已知量。注意:波長應為真空中的波長,同一光波,在不同介質中波長是不同的,唯有頻率及對應光子的能量是不變的,我們的測量往往是在空氣中進行的,所以為精確得到結果時應將空氣中的波長轉換為真空中的波長。

四、測量內容及數據處理

測量內容

1、拍攝氫氘和鐵的光譜。按實驗要求,擬好攝譜程序表格,調好光路後,按程序用哈特曼光欄的相應光孔,分別拍下氫氘和鐵的光譜。

2、顯示譜片。取下底片盒,到暗室進行顯影,定影、水洗等處理得到譜片。

3、觀察和測量氫氘光譜線的波長。在光譜投影儀上觀察譜片上的光譜,區分鐵光譜和氫氘光譜,基於在很小的波長範圍內可以認為線色散是個常數。如下圖所示、用線性內插法就可以算出待測的譜線的波長。在映譜儀上用直尺進行粗測,在阿貝比長儀上進行精確測量計算出氫氘譜線的波長。

4、數據處理。計算出氫氘的裏德伯常數,確定其不確定度,給出實驗結果表達式。

物理實驗報告範文 篇6

一、實驗目的

二、實驗儀器和器材(要求標明各儀器的規格型號)

三、實驗原理:簡明扼要地闡述實驗的理論依據、計算公式、畫出電路圖或光路圖

四、實驗步驟或內容:要求步驟或內容簡單明瞭

五、數據記錄:實驗中測得的原始數據和一些簡單的結果儘可能用表格形式列出,並要求正確表示有效數字和單位

六、數據處理:根據實驗目的對測量結果進行計算或作圖表示,並對測量結果進行評定,計算誤差或不確定度.

七、實驗結果:扼要地寫出實驗結論

八、誤差分析:當實驗數據的誤差達到一定程度後,要求對誤差進行分析,找出產生誤差的原因.

九、問題討論:討論實驗中觀察到的異常現象及可能的解釋,分析實驗誤差的主要來源,對實驗儀器的選擇和實驗方法的改進提出建議,簡述自己做實驗的心得體會,回答實驗思考題.

物理探究實驗:影響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技能準備:彈簧測力計,長木板,棉布,毛巾,帶鈎長方體木塊,砝碼,刻度尺,秒錶。

知識準備:

1.二力平衡的條件:作用在同一個物體上的兩個力,如果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並且在同一直線上,這兩個力就平衡。

2.在平衡力的作用下,靜止的物體保持靜止狀態,運動的物體保持勻速直線運動狀態。

3.兩個相互接觸的物體,當它們做相對運動時或有相對運動的趨勢時,在接觸面上會產生一種阻礙相對運動的力,這種力就叫摩擦力。

4.彈簧測力計拉着木塊在水平面上做勻速直線運動時,拉力的大小就等於摩擦力的大小,拉力的數值可從彈簧測力計上讀出,這樣就測出了木塊與水平面之間的摩擦力。

探究導引

探究指導:

關閉發動機的列車會停下來,自由擺動的鞦韆會停下來,踢出去的足球會停下來,運動的物體之所以會停下來,是因為受到了摩擦力。

運動物體產生摩擦力必須具備以下三個條件:1.物體間要相互接觸,且擠壓;2.接觸面要粗糙;3.兩物體間要發生相對運動或有相對運動的趨勢。三個條件缺一不可。

摩擦力的作用點在接觸面上,方向與物體相對運動的方向相反。由力的三要素可知:摩擦力除了有作用點、方向外,還有大小。

提出問題:摩擦力大小與什麼因素有關?

猜想1:摩擦力的大小可能與接觸面所受的壓力有關。

猜想2:摩擦力的大小可能與接觸面的粗糙程度有關。

猜想3:摩擦力的大小可能與產生摩擦力的'兩種物體間接觸面積的大小有關。

探究方案

用彈簧測力計勻速拉動木塊,使它沿長木板滑動,從而測出木塊與長木板之間的摩擦力;改變放在木塊上的砝碼,從而改變木塊與長木板之間的壓力;把棉布鋪在長木板上,從而改變接觸面的粗糙程度;改變木塊與長木板的接觸面,從而改變接觸面積。

物理實驗報告·化學實驗報告·生物實驗報告·實驗報告格式·實驗報告模板

探究過程:

1.用彈簧測力計勻速拉動木塊,測出此時木塊與長木板之間的摩擦力:0.7N

2.在木塊上加50g的砝碼,測出此時木塊與長木板之間的摩擦力:0.8N

3.在木塊上加200g的砝碼,測出此時木塊與長木板之間的摩擦力:1.2N

4.在木板上鋪上棉布,測出此時木塊與長木板之間的摩擦力:1.1N

5.加快勻速拉動木塊的速度,測出此時木塊與長木板之間的摩擦力:0.7N

6.將木塊翻轉,使另一個面積更小的面與長木板接觸,測出此時木塊與長木板之間的摩擦力:0.7N

探究結論:

1.摩擦力的大小跟作用在物體表面的壓力有關,表面受到的壓力越大,摩擦力就越大。

2.摩擦力的大小跟接觸面粗糙程度有關,接觸面越粗糙,摩擦力就越大。

3.摩擦力的大小跟物體間接觸面的面積大小無關。

4.摩擦力的大小跟相對運動的速度無關。

物理實驗報告範文 篇7

一、實驗目的

1.瞭解數碼照相的基本原理、基本結構及一些重要概念;

2.學習數碼相機的基本操作;

3.學習數碼相機在科學技術照相中常用的一些高級功能。

二、實驗原理

數碼相機的原理結構:主要是利用CCD/CMOS傳感器的感光功能,將來自被拍攝物體的光線通過

光學鏡頭成像於光電轉換器CCD(或CMOS)的感光面上。經由CCD直接輸出的是模擬信號,由A/D轉換

器轉換成數字信號,經數字信號處理器DSP的處理,將圖像保存到存儲器中。

原理光路(在圖上標出:光闌直徑、進光面積、成象面積各量)

光圈(光圈指數):光圈是限制光束通過的結構。光圈能改變能光口徑,控制通光量。光圈指數是衡

量光圈大小的參數,數值越小表示光圈的孔徑越大,所對應成像面的亮度就越大;反之,數值越大,表

示光圈的孔徑越小,所對應成像面的亮度就越小。

H=Et

快門速度(時間):決定曝光時間,速度越快則曝光時間越短。

景深:拍攝有前後縱深的景物時,遠景不同的景物在CCD上能夠清晰成像的範圍。

3.成像曝光量H與光圈指數F及快門開啟時間t間的關係:光圈指數越大,快門開啟時間越久,則

2曝光量越大;反之,光圈指數越小,快門開啟時間越短,則曝光量越小。即H∝(1/F)t

三、照片及分析評價

項目一

拍照模式:自動 ISO:500(自動產生) 快門:1/30(自動) 光圈:4.5(自動) 白平衡:Auto,0 曝光補償:±0.0

評議:畫面較暗,曝光量不足、顏色偏黃,白平衡調節不當、畫面不夠清晰,聚焦不準,可能是操作不當。在此場景下全自動拍攝結果不盡人意。

項目二

拍照模式:P ISO:HI-1 快門:1/125(自動) 光圈:5.6白平衡:Auto,0 曝光補償:±0.0

拍照模式:P ISO:HI-1 快門:1/125(自動) 光圈:5.6白平衡:白熾燈 曝光補償:±0.0 評議:白平衡為白熾燈時效果更自然,白平衡自動時背景失真。

項目三

拍照模式:A ISO:200 快門:1/3(自動) 光圈:9 白平衡:陽光 曝光補償:±0.0

拍照模式:A ISO:200 快門:1/3(自動) 光圈:9 白平衡:陽光 曝光補償:±0.0

評議:經過多次光圈調整,對比所拍攝照片可以發現:當光圈較小(光圈指數較大)時,景深較長。

項目四

拍照模式:自動 ISO:320(自動產生) 快門:1/125(自動) 光圈:5.6(自動) 白平衡:Auto,0 曝光補償:±0.0

拍照模式:P ISO:200(自動產生) 快門:1/20(自動) 光圈:4.5(自動) 白平衡:陽光 曝光補償:+2.7

評議:無曝光補償時,拍攝背景較亮的景物,物體顯得十分昏暗。

物理實驗報告範文 篇8

探究課題;探究平面鏡成像的特點

1.提出問題;平面鏡成的是實像還是虛像?是放大的還是縮小的像?所成的像的位置是在什麼地方?

2.猜想與假設;平面鏡成的是虛像。像的大小與物的大小相等.像與物分別是在平面鏡的兩側。

3.制定計劃與設計方案;實驗原理是光的反射規律。

所需器材;蠟燭(兩隻),平面鏡(能透光的),刻度尺,白紙,火柴。

實驗步驟:

一.在桌面上平鋪一張16開的白紙,在白紙的中線上用鉛筆畫上一條直線,把平面鏡垂直立在這條直線上。

二.在平面鏡的一側點燃蠟燭,從這一側可以看到平面鏡中所成的點燃蠟燭的像,用不透光的紙遮擋平面鏡的背面,發現像仍然存在,説明光線並沒有透過平面鏡,因而證明平面鏡背後所成的像並不是實際光線的會聚,是虛像。

三.拿下遮光紙,在平面鏡的背後放上一隻未點燃的蠟燭,當所放蠟燭大小高度與點燃蠟燭的高度相等時,可以看到背後未點燃蠟燭也好像被點燃了.説明背後所成像的大小與物體的大小相等。

四.用鉛筆分別記下點燃蠟燭與未點燃蠟燭的位置,移開平面鏡和蠟燭,用刻度尺分別量出白紙上所作的記號,量出點燃蠟燭到平面鏡的距離和未點燃蠟燭(即像)到平面鏡的距離.比較兩個距離的大小。發現是相等的.

五.自我評估.該實驗過程是合理的,所得結論也是正確無誤。做該實驗時最好是在暗室進行,現象更加明顯。誤差方面應該是沒有什麼誤差,關鍵在於實驗者要認真仔細的操作,使用刻度尺時要認真測量。

六.交流與應用.通過該實驗我們已經得到的結論是,物體在平面鏡中所成的像是虛像,像的大小與物體的大小相等,像到平面鏡的距離與物體到平面鏡的距離相等。像與物體的連線被平面鏡垂直且平分。例如,我們站在穿衣鏡前時,我們看穿衣鏡中自己的像是虛像,像到鏡面的距離與人到鏡面的距離是相等的,當我們人向平面鏡走近時,會看到鏡中的像也在向我們走近.我們還可以解釋為什麼看到水中的物像是倒影。平靜的水面其實也是平面鏡.等等。

20xx年X月XX日

物理實驗報告範文 篇9

實驗課程名稱 近代物理實驗

實驗項目名稱 蓋革—米勒計數管的研究

姓 名 王仲洪

學 號

一、實驗目的

1.瞭解蓋革——彌勒計數管的結構、原理及特性。

2.測量蓋革——彌勒計數管坪曲線,並正確選擇其工作電壓。

3.測量蓋革——彌勒計數管的死時間、恢復時間和分辨時間。

二、使用儀器、材料

G-M計數管(F5365計數管探頭),前置放大器,自動定標器(FH46313Z智能定標),放射源2個。

三、實驗原理

蓋革——彌勒計數管簡稱G-M計數管,是核輻射探測器的一種類型,它只能測定核輻射粒子的數目,而不能探測粒子的能量。它具有價格低廉、設備簡單、使用方便等優點,被廣泛用於放射測量的工作中。 G-M計數有各種不同的結構,最常見的有鐘罩形β計數管和圓柱形計數管兩種,這兩種計數管都是由圓柱狀的陰極和裝在軸線上的陽極絲密封在玻璃管內而構成的,玻璃管內充一定量的某種氣體,例如,惰性氣體氬、氖等,充氣的氣壓比大氣壓低。由於β射線容易被物質所吸收,所以β計數管在製造上安裝了一層薄的雲母做成的窗,以減少β射線通過時引起的吸收,而射線的貫穿能力強,可以不設此窗

圓柱形G-M計數管

計數管系統示意圖

在放射性強度不變的情況下,改變計數管電極上的電壓,由定標器記錄下的相應計數率(單位時間內的計數次數)可得如圖所示的曲線,由於此曲線有一段比較平坦區域,因此把此曲線稱為坪特性曲線,把這個平坦的部分(V1-V2)稱為坪區;V0稱為起始電壓,V1稱為閾電壓,△V=V2-V1稱為長度,在坪區內電壓每升高1伏,計數率增加的百分數稱為坪坡度。

G-M計數管的坪曲線

由於正離子鞘的存在,因而減弱了陽極附近的電場,此時若再有粒子射入計數管,就不會引起計數管放電,定標器就沒有計數,隨着正離子鞘向陰極移動,陰極附近的電場就逐漸得到恢復,當正離子鞘到達計數管半徑r0處時,陽極附近電場剛剛恢復到可以使進入計數管的粒子引起計數管放電,這段時間稱為計數管的死時間,以td來表示;正離子鞘從r0到陰極的一段時間,我們稱為恢復時間,以tr表示。在恢復時間內由於

電場還沒有完全恢復,所以粒子射入計數管後雖然也能引起放電,但脈衝幅度較小,當脈衝幅度小於定標器靈敏閾時,則仍然不能被定標器記錄下來,隨着電場的恢復,脈衝幅度也隨之增大,如果在τ時間以後出現的脈衝能被定標器記錄下來,那麼τ就稱為分辨時間。

示波器上觀察到的死時間及分辨時間

在工作電壓下,沒有放射源時所測得的計數率稱為G-M計數管的本底。它是由於宇宙射線、空氣中及周圍微量放射性以及製作管子用的物質中放射雜質所引起的。所以我們要在實驗測量的計數率數據中減去本底計數率才能得到真正的計數率。

實驗證明,在對長壽命放射性強度進行多次重複測量時,即使條件相同,每次測量的結果仍然不同;然而,每次結果都圍繞着某一個平均值上下漲落,服從一定的統計規律。假如在時間τ內,核衰變平均數是n,每秒核衰變數為n的出現機率p(n)服從統計規律的泊松分佈

四、實驗步驟

1.測量G-M計數管坪曲線。

(1)將放射源放在計數管支架的托盤上,並對準計數管的中央部位,在測坪曲線的整個過程中,放射源位置保持不變。

(2)檢查連接線及各個開關位置無誤後,打開定標器的電源開關,將定標器預熱數分鐘,然後將高壓細調旋扭開關旋到最小,打開高壓開關,細調高壓值,使計數管剛好開始計數。

(3)將定標器的甄別閾調0.2伏,細調高壓,仔細測出起始電壓(測量兩次,取平均值),然後電壓每升高10伏測量十次,每次測量時間為10秒鐘,直到發現計數增加時(坪長已測完),應立即降低工作電壓,以免發生連續放電,將計數管損壞。

(4)將實驗數據列入表中,取十次平均值,並用座標紙畫出該計數管的坪曲線,確定其起始電壓,坪長度和坪坡度,然後選定其工作電壓。

2.雙源法測計數管分辨時間τ。

(1)準備好兩個放射性強度大致相等的源,

(2)測本底300s。

(3)放上放射源1,測其放射強度1000s。

(4)放上放射源2,測量源1加源2的放射強度20xxs(放上放射源2時切勿碰動源1所在的位置)。

(5)取出放射源1(切勿碰動源2),測源2的放射強度1000s。

(6)取出源2,再測本底300s。

(7)根據公式(5—3)求出計數管分辨時間τ。

3.驗證泊松分佈:用本底計數來驗證泊松分佈,時間以3秒為單位,測量次數為500次,用實驗所得的平均值n,根據泊松公式作出泊松分佈的理論曲線,並將實驗曲線與理論曲線比較。

五、注意事項

(1)使用放射源應按規定操作,不得馬虎。不能用手直接接觸放射源,要移動放射源時,一定要用夾子。

(2)注意保護計數管。計數管的高壓不要超過450伏,以免燒燬計數

物理實驗報告範文 篇10

____級__班__號

姓名_________ 實驗日期____年__月__日

實驗名稱 探究平面鏡成像的特點

實驗目的 觀察平面鏡成像的情況,找出成像的特點。

實驗器材 同樣大小的蠟燭一對、平板玻璃一塊、白紙一張、三角板一對、刻度尺一把

實驗原理

實驗步驟

平面鏡成像有什麼特點?

2.猜想與假設:

平面鏡成的像到平面鏡的距離物體到平面鏡的距離,像與物的大小可能。

3.設計實驗和進行實驗:

(1)檢查器材。

(2)在桌上鋪上白紙,在白紙上豎直的放上平板玻璃,在紙上記錄玻璃板的位置。

(3)把點燃的蠟燭放在玻璃板前。

(4

(5)觀察兩根蠟燭的位置並記錄。

(6)找出平面鏡成像的特點及像的位置跟物體和平面鏡的位置的關係。

(7)整理器材、擺放整齊。

物理實驗報告

____級__班__號

姓名_________ 實驗日期____年__月__日

實驗名稱探究凸透鏡的成像特點

實驗目的 探究凸透鏡成放大和縮小實像的條件

實驗器材標明焦距的凸透鏡、光屏、蠟燭、火柴、粉筆 實驗原理

實驗步驟

1.提出問題:

凸透鏡成縮小實像需要什麼條件?

2.猜想與假設:

(1)凸透鏡成縮小實像時,物距u_______2f。(“大於”、“小於”或“等於”)

(2)凸透鏡成放大實像時,物距u_______2f。(“大於”、“小於”或“等於”)

3.設計並進行實驗:

(1)檢查器材,瞭解凸透鏡焦距,並記錄。

(2)安裝光具座,調節凸透鏡、光屏、蠟燭高度一致。

(3)找出2倍焦距點,移動物體到2倍焦距以外某處,再移動光屏直到屏幕上成倒立縮小的清晰實像的為止,記下此時對應的物距。

(4)找出2倍焦距點,移動物體到2倍焦距以內某處,再移動光屏直到屏幕上成倒立放大的清晰實像的為止,記下此時對應的物距。

(5)整理器材。

物理實驗報告

____級__班__號

姓名_________ 實驗日期____年__月__日

物理實驗報告範文 篇11

(一)實驗目的

1.學會用打上點的紙帶研究物體的運動。

2.掌握判斷物體是否做勻變速運動的方法。

3.會利用紙帶測定勻變速直線運動的加速度。

4.練習使用打點計時器

(二)實驗原理

1.勻變速直線運動的特點

(1)物體做勻變速直線運動時,若加速度為a,在各個連續相等的時間T內發生的位移依次為x1、x2、x3、?、xn,則有:x2-x1=x3-x2=?=xn-xn-1=aT2,即任意兩個連續相等的時間內的位移差相等。可以依據這個特點,判斷一個物體是否做勻變速直線運動。

(2)做勻變速直線運動的物體在某段時間內的平均速度等於該段時間內中間時刻的瞬時速度。

2.由紙帶求物體加速度的方法 (1)逐差法

設相鄰相同時間T內的位移分別為x1、x2、?、x6,則 x2-x1=x3-x2=x4-x3=?=x6-x5=aT2 x4-x1=3a1T2 x5-x2=3a2T2 x6-x3=3a3T2

得加速度a=(a1+a2+a3)/3

= (2)圖象法(421?522?623)x4?x5?x6x1?x2?x32?

33T3T3T9T

以打某計數點時為計時起點,然後利用vn=(xn+xn+1)/2T測出打各點時的速 度,描點得v-t圖象,v-t圖象的斜率即為加速度,如圖所示。

(3)由紙帶求物體速度的方法 “平均速度法”求速度,即vn=(xn+xn+1)/2T, 如圖所示。

(三)實驗器材

電火花計時器或電磁打點計時器,一端附有滑輪的長木板、小車、紙帶、細繩、鈎碼、刻度尺、導線、電源、複寫紙片。

(四)實驗步驟

1.把附有滑輪的長木板放在實驗桌上,並使滑輪伸 出桌面;把打點計時器固定在長木板上沒有滑輪的一端; 連接好電路,再把一條細繩拴在小車上,細繩跨過滑輪, 下邊掛上合適的鈎碼;將紙帶穿過打點計時器,並把它 的一端固定在小車的後面。

2.把小車停在靠近打點計時器處,接通電源後,放開小車,讓小車拖着紙帶運動,打點計時器就在紙帶上打下一系列的點。換上新紙帶,重複三次。

3.從三條紙帶中選擇一條比較理想的紙帶,舍掉開頭比較密集的點,在後邊便於測量的地方找一個開始點,在選好的開始點下面記作0,0後面

動的加速度。

同學們還可先畫出v-t圖象,再求小車做勻變速運動的加速度。

(五)注意事項

1.要在鈎碼落地處放上軟墊或砂箱,防止撞壞鈎碼。

2.要在小車到達滑輪前用手按住它或放置泡沫塑料擋板,防止撞壞小車。

3.小車的加速度宜適當大些,可以減小長度的測量誤差,加速度大小以能在約50 cm的紙帶上清楚地取出7~8個計數點為宜。

4.紙帶運動時儘量不要讓紙帶與打點計時器的限位孔摩擦。

5.要先接通電源,待打點計時器工作穩定後,再放開小車;放開小車時,小車要靠近打點計時器,以充分利用紙帶的長度。

6.不要分段測量各段位移,應儘可能地一次測量完畢(可先統一量出各計數點到計數起點0之間的距離),讀數時應估讀到毫米的下一位。

(六)誤差分析

本實驗參與計算的量有x和T,因此誤差來源於x和T。

1.由於相鄰兩計數點之間的距離x測量不夠精確而使a的測量結果產生誤差。

2.市電的頻率不穩定使T不穩定而產生誤差。

物理實驗報告範文 篇12

實驗裝置:

實驗2 探究水沸騰時温度變化的特點

實驗目的:

觀察沸騰現象,找出水沸騰時温度的變化規律。

實驗器材:

鐵架台、酒精燈、石棉網、温度計、燒杯(50ml),火柴,中心有孔的紙板、水、秒錶。

實驗裝置:

實驗步驟:

1、按上圖組裝器材。在燒杯中加入30ml的水。

2、點燃酒精燈給水加熱。當水沸騰,即水温接近90℃時,每隔0.5min在表格中記錄温度計的示數T,記錄10次數據。

3、熄滅酒精燈,停止加熱。

4、冷卻後再整理器材。

5、以温度T為橫座標,時間t為縱座標,在下圖中的方格紙上描點,再把這些點連接起來,從而繪製成水沸騰時温度與時間關係的圖像;

6、整理、分析實驗數據及其圖像,歸納出水沸騰時温度變化的特點。

物理實驗報告範文 篇13

質量m=密度p×體積v

將物體放入水中,測量水面上升的幅度,或者放入滿滿的量筒中,測量溢出的水的體積,可以間接得到物體浸入水中的部分的體積

然後將物體沿水平面切割,取下,用天平測量水下部分的質量。

通過公式計算其密度。

然後總體測量整塊物體的質量

通過v=m/p

計算得出全部體積。

取一量杯,水面與杯麪平齊,想辦法將物體全部浸入水中(如用細針將其按入水中),稱量溢出水的體積即可。

如果容器是個圓柱形,把裏面放滿水,然後把物體放入水中,在把物體取出.容器中空的部分就是這個物體的體積.

圓柱的面積=底面積×高

如果物體不下沉,就把物體上系一個鐵塊放入水中,測出鐵塊和物體的體積,然後再測出鐵塊的體積,接着用它們的總體積減去鐵塊的體積就得出物體的體積.

物理實驗報告 ·化學實驗報告 ·生物實驗報告 ·實驗報告格式 ·實驗報告模板

溶於水的物體 用與物體不相溶的液體測量

不下沉的物體 用密度比物理小的液體測量

物理實驗報告範文 篇14

實驗裝置:

實驗2 探究水沸騰時温度變化的特點

實驗目的:

觀察沸騰現象,找出水沸騰時温度的變化規律。

實驗器材:

鐵架台、酒精燈、石棉網、温度計、燒杯(50ml),火柴,中心有孔的紙板、水、秒錶。

實驗裝置:

實驗步驟:

1、按上圖組裝器材。在燒杯中加入30ml的水。

2、點燃酒精燈給水加熱。當水沸騰,即水温接近90℃時,每隔0.5min在表格中記錄温度計的示數T,記錄10次數據。

3、熄滅酒精燈,停止加熱。

4、冷卻後再整理器材。

5、以温度T為橫座標,時間t為縱座標,在下圖中的方格紙上描點,再把這些點連接起來,從而繪製成水沸騰時温度與時間關係的圖像;

6、整理、分析實驗數據及其圖像,歸納出水沸騰時温度變化的特點。

實驗3

探究光反射時的規律

實驗目的:

觀察光的反射現象,找出光反射時所遵循的規律。

實驗器材:平面鏡、一張白硬紙板、激光筆、量角器、幾支彩筆

實驗裝置:

實驗步驟:

1、把一個平面鏡放在水平桌面上,再把一張紙板ENF豎直地立在平面鏡上,紙板上的直線ON垂直於鏡面,如上圖所示;

2、使一束光貼着紙板沿某一個角度射到O點,經平面鏡反射,沿另一個方向射出,在紙板上用筆描出入射光EO和反射光OF的`徑跡;

3、改變光束入射的角度,多做幾次,換用不同顏色的筆記錄每次光的徑跡;

4、取下紙板,用量角器測量ON兩側的i和r,將數據記錄在下表中;

5、把紙板NOF向前或向後折,在紙板上還能看到反射光嗎?

實驗4

探究平面鏡成像時像與物的關係

實驗目的:觀察平面鏡成像的情況,找出成像的特點。

實驗原理:遵循光的反射定律:三線共面、法線居中、兩角相等。

實驗器材:同樣大小的蠟燭一對、平板玻璃一塊、白紙一張、刻度尺一把

實驗裝置:

實驗步驟:

1、在桌面上鋪一張大紙,紙上豎立一塊玻璃板作為平面鏡,沿着玻璃板在紙上畫一條直線,代表平面鏡的位置;

2、把一支點燃的蠟燭放在玻璃板的前面,可以看到它在玻璃板後面的像;

3、再拿一支外形相同但不點燃的蠟燭,豎立着在玻璃板後面移動,直到看上去它跟前面那支蠟燭的像完全重合,這個位置就是前面那支蠟燭像的位置,在紙上記下這兩個位置;

4、移動點燃的蠟燭,重做實驗;

5、用直線把每次實驗中蠟燭和它的像在紙上的位置連起來,並用刻度尺分別測量它們到玻璃板的距離,將數據記錄在下表中。

實驗5

探究凸透鏡成像的規律

實驗目的:探究凸透鏡成像的規律。

實驗原理:光的折射

實驗器材:凸透鏡、蠟燭、光屏、火柴、光具座

實驗裝置:

實驗步驟:

1、按上圖組裝實驗裝置,將燭焰中心、凸透鏡中心和光屏中心調整到同一高度;

2、將凸透鏡固定在光具座中間某刻度處,把蠟燭放在較遠處,使物距u>2f,調整光屏到凸透鏡的距離,使燭焰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實像。觀察實像的大小和正倒。記錄物距u和像距v;

3、把蠟燭向凸透鏡移近,改變物距u,使f<u<2f,調整光屏到凸透鏡的距離,使燭焰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實像。觀察實像的大小和正倒。記錄物距u和像距v;

4、把蠟燭向凸透鏡移近,改變物距u,使u<f,在光屏上不能得到蠟燭的像,此時成虛像,應從光屏這側向透鏡裏觀察蠟燭的像,觀察虛像的大小和正倒。

物理實驗報告範文 篇15

一、拉伸實驗報告標準答案

實驗目的:見教材。實驗儀器見教材。

實驗結果及數據處理:例:(一)低碳鋼試件

強度指標:

Ps=xx22.1KN屈服應力ζs= Ps/A xx273.8MPa P b =xx33.2KN強度極限ζb= Pb /A xx411.3MPa

塑性指標:伸長率L1—LL100%AA1A33.24 %

面積收縮率100%

68.40 %

低碳鋼拉伸圖:

(二)鑄鐵試件

強度指標:

最大載荷Pb =xx14.4 KN

強度極限ζb= Pb / A = x177.7 M Pa

問題討論:

1、為何在拉伸試驗中必須採用標準試件或比例試件,材料相同而長短不同的試件延伸率是否相同?

答:拉伸實驗中延伸率的大小與材料有關,同時與試件的標距長度有關。試件局部變形較大的斷口部分,在不同長度的標距中所佔比例也不同。因此拉伸試驗中必須採用標準試件或比例試件,這樣其有關性質才具可比性。

材料相同而長短不同的試件通常情況下延伸率是不同的(橫截面面積與長度存在某種特殊比例關係除外)。

2、分析比較兩種材料在拉伸時的力學性能及斷口特徵。

答:試件在拉伸時鑄鐵延伸率小表現為脆性,低碳鋼延伸率大表現為塑性;低碳鋼具有屈服現象,鑄鐵無。低碳鋼斷口為直徑縮小的杯錐狀,且有450的剪切脣,斷口組織為暗灰色纖維狀組織。鑄鐵斷口為橫斷面,為閃光的結晶狀組織。

教師簽字:x

日期:

二、壓縮實驗報告標準答案

實驗目的:見教材。實驗原理:見教材。

實驗數據記錄及處理:例:(一)試驗記錄及計算結果

問題討論:

分析鑄鐵試件壓縮破壞的原因。

答:鑄鐵試件壓縮破壞,其斷口與軸線成45°~50°夾角,在斷口位置剪應力已達到其抵抗的最大極限值,抗剪先於抗壓達到極限,因而發生斜面剪切破壞。

物理實驗報告範文 篇16

一、 比較不同物質吸熱的情況

時間:

探究預備:

1. 不一樣, 質量大的水時間長。

2. 不相同, 物質種類不同。

探究目的:探究不同物質吸熱能力的不同. 培養實驗能力。

提出問題:質量相同的不同物質升高相同温度吸收的熱量相同嗎。

猜想與假設:不同

探究方案與實驗設計:

1. 相同質量的水和食用油, 使它們升高相同的温度, 比較它們吸收熱量的多少。

2. 設計表格, 多次實驗, 記錄數據。

3. 整理器材, 進行數據分析。

實驗器材:相同規格的電加熱器、燒杯、温度計、水、食用油。

資料或數據的收集

分析和論證:質量相同的不同物質, 升高相同的温度, 吸收的熱量不同. 評估與交流:

1. 水的比熱容較大, 降低相同的温度, 放出較多的熱量, 白天把水放出去, 土地吸收相同熱量, 比熱容小升高温度較快。

2. 新疆地區沙石比較多, 比熱容小, 吸收(放出)相同熱量, 升高(降低)的温度較多, 温差比較大。

物理實驗報告範文 篇17

實驗目的:

觀察水沸騰時的現象

實驗器材:

鐵架台、酒精燈、火柴、石棉網、燒杯、中心有孔紙板、温度計、水、秒錶

實驗裝置圖:

實驗步驟:

1.按裝置圖安裝實驗儀器,向燒杯中加入温水,水位高為燒杯的1/2左右。

2.用酒精燈給水加熱並觀察.(觀察水的温度變化,水發出的聲音變化,水中的氣泡變化)

描述實驗中水的沸騰前和沸騰時的情景:

(1)水中氣泡在沸騰前,沸騰時

(2)水的聲音在沸騰前,沸騰時

3. 當水温達到90℃時開始計時,每半分鐘記錄一次温度。填入下表中,至沸騰後兩分鐘停止。

實驗記錄表:

時間(分) 0 0.5 1 1.5 2 2.5 3 …

温度(℃)

4、觀察撤火後水是否還繼續保持沸騰?

5、實驗結果分析:

①以時間為橫座標,温度為縱座標,根據記錄用描點法作出水的沸騰圖像。

②請學生敍述實驗現象。

沸騰前水中有升到水面上來,水聲;繼續加熱時,水中發生劇烈的現象,大量上升並且變(填“大”或“小”),升到水面上破裂,放出水蒸氣,散到空氣中,水聲變(填“大”或“小”)。

沸騰的概念:

③實驗中是否一加熱,水就沸騰?

④水沸騰時温度如何變化?

⑤停止加熱,水是否還繼續沸騰?説明什麼?

20xx年X月XX日

物理實驗報告範文 篇18

實驗目的:

觀察光的反射現象,找出光反射時所遵循的規律。

實驗器材:平面鏡、一張白硬紙板、激光筆、量角器、幾支彩筆

實驗裝置:

實驗步驟:

1、把一個平面鏡放在水平桌面上,再把一張紙板ENF豎直地立在平面鏡上,紙板上的直線ON垂直於鏡面,如上圖所示;

2、使一束光貼着紙板沿某一個角度射到O點,經平面鏡反射,沿另一個方向射出,在紙板上用筆描出入射光EO和反射光OF的徑跡;

3、改變光束入射的角度,多做幾次,換用不同顏色的筆記錄每次光的徑跡;

4、取下紙板,用量角器測量ON兩側的?i和?r,將數據記錄在下表中;

5、把紙板NOF向前或向後折,在紙板上還能看到反射光嗎?

物理實驗報告範文 篇19

實驗目的:觀察平面鏡成像的情況,找出成像的特點。

實驗原理:遵循光的反射定律:三線共面、法線居中、兩角相等。

實驗器材:同樣大小的蠟燭一對、平板玻璃一塊、白紙一張、刻度尺一把

實驗裝置:

實驗步驟:

1、在桌面上鋪一張大紙,紙上豎立一塊玻璃板作為平面鏡,沿着玻璃板在紙上畫一條直線,代表平面鏡的位置;

2、把一支點燃的蠟燭放在玻璃板的前面,可以看到它在玻璃板後面的像;

3、再拿一支外形相同但不點燃的蠟燭,豎立着在玻璃板後面移動,直到看上去它跟前面那支蠟燭的像完全重合,這個位置就是前面那支蠟燭像的位置,在紙上記下這兩個位置;

4、移動點燃的蠟燭,重做實驗;

5、用直線把每次實驗中蠟燭和它的像在紙上的位置連起來,並用刻度尺分別測量它們到玻璃板的距離,將數據記錄在下表中。

物理實驗報告範文 篇20

中學物理實驗是培養學生科學的觀察、實驗能力,科學的思維、分析和解決問題能力的主要課程之一。正向李政道先生所説的那樣:“教物理重要的是讓學生懂道理……”根據中學物理教學的目的和教學大綱的基本要求,在中學物理實驗的教學過程中應使學生在科學實驗的基本方法上有一個實在的感受,從而培養他們的探索精神和創造性,並受到科學方法的教育。

1.實驗設計

為使實驗達到預期的目的,必須明白為什麼要做這個實驗,做這個實驗是要解決現實技術問題、知識問題,還是要探索一下教材中將要出現的物理現象等等。解決實際問題的是什麼樣的,探索書中的知識問題時,應當明白是哪一個問題及什麼現象。目的明確,是實驗成功的前題。

設計實驗的基本方法歸納為下面幾種:

(1)放大法。

利用迭加,反射等原理將微小量放大為可測量,例如遊標尺、螺旋測微器、庫侖扭秤、油膜法測分子直徑等。

(2)平衡法。

用於設計測量儀器。用已知量去檢驗測量另一些物理量。例如天平、彈簧秤、温度計、比重計等。

(3)轉換法。

藉助於力、熱、光、電現象的相互轉換實行間接測量,例如打點計時器的設計,電磁儀表、光電管的設計等。

2.探索性實驗的選題

學生探索性實驗,並不是去揭示尚未認識的物理規律。而是在經歷該實驗的全過程之後,對探索性實驗有一個實在的感受,掌握探索未知物理規律的基本方法。

探索性實驗的選題應與學生的知識水平和學習任務相適應。在選題方面應注意到以下幾點:

(1)根據中學生學到的數學知識和在實驗時間上的限制,實驗結果的經驗公式以一次線性為宜。如:

①線性關係:Y=a+bx

②反比關係:Y=a+b/x

③冪關係:Y=axb

改直:logy=loga+blogx

④指數關係: Y=aexp(bx)

改直:Iny=Ina+bx

以上各式中x為自變量,y為應變量,同時又是被測量,a、b為常數。

(2)兩個被測量之間的變化特徵具有較強的可觀察性。

(3)經驗公式的理論分析不宜過於複雜。

3.物理實驗的操作方法

操作能力,主要是指基本儀器的使用和數據的讀出,儀器、設備的組裝或連接,故障的排除等三個方面。

(1)基本儀器的作用。

中學物理實驗涉及的基本測量儀器有:米尺、卡尺、螺旋測微器、天平、停表、彈簧秤、温度計、氣壓計、安培計、伏特計、變阻箱、萬用表、示波器。

使用基本測量儀器的規範要求是:

①瞭解測量儀器的使用方法,明確測量範圍允許極限和精密程度;

②對某些儀器如電錶等,在使用前,必須調節零點,或記下零點誤差;

③牢記使用規則和操作程序;

④正確讀取數據。

例如,彈簧秤的正確使用要求是:明確彈簧秤的測量範圍;測量前,記下零點誤差;使用彈簧秤時,施力的方向應與彈簧的軸線在同一直線上,不能使彈簧秤受力過久,以免引起彈性疲勞,損壞儀器;正確地觀察讀數,記取數據時,不僅要記錄最小刻度能指示出來的數,還應讀出一位估計數字,數據後面要寫明單位。

又如,安培計的正確使用要求是:明確量程;使用前,調節零點;正確連接應與待測電路串聯,並注意正、負極性;正確讀取數據,註明單位。

(2)儀器、設備的組裝或連接。

要進行一個物理實驗,總是需要先把各個儀器、部件、設備組裝起來,並要求裝配和連接必須正確無誤。具體要求是:佈局要合理,要便於觀察和操作;連接要正確,簡單;實驗前要檢查,必要時進行預備性調節。

例如,電路實驗,操作要求是:

①按照實驗原理電路圖,安排好儀器、元件的佈局,要便於連接,便於檢查,便於操作,便於讀取數據。

②正確地連接電路。

安培表、伏特表是否分別與待測電路串聯、並聯,正、負極性是否正確;滑線變阻器的接線是否合理;連接線路是否符合先支路、再並列、後幹路、最後接電源的程序;電鍵是否能控制電路;接線是否簡捷、牢固。

③實驗前應先檢查電路,發現問題及時糾正,並進行預備性調節。

④嚴格按操作程序操作,例如,改變電阻器的阻值,是否由小到大,或由大到小,最後,正確讀取數據。

(3)故障的排除

實驗中的故障排除,不單是一種操作能力,它涉及對實驗原理的掌握程度、分析問題處理問題的方法、對各部件工作情況的瞭解等,是一種綜合運用能力。

實驗發生故障時,應根據各部件工作狀態及各部件聯結處的分析,可能產生故障的幾種因素,逐個檢查,以致最後排除故障。

總之,培養實驗操作能力,是學習物理的必要基礎,它有利於對知識的理解,有利於自己創造條件探索問題,有利於學生智力的發展。

在物理學習中,培養操作能力,應有計劃地、分階段地進行。

第一,操作的認知階段

要求對操作技能有初步的認識,在頭腦中形成操作的映象,要求按規定的程序,做一些目的單純的定向訓練;

第二,操作的階調階段

要求反覆練習操作,提高操作的準確性、協調性。

4.物理實驗中的觀察內容

觀察是對事物和現象的仔細察看、瞭解。它是思維的知覺,智力活動的門户和源泉。中學物理實驗中的觀察是一種有目的、有計劃而且比較持久的思維知覺,一般需要重點地觀察實驗的基本儀器、實驗的設備和裝置,實驗中的各種物理現象和數據、圖象、圖表,以及教師的規範化操作等等。

(1)觀察儀器的刻度。

儀器刻度的觀察,主要是弄清刻度值的單位及其最小分度值,由此可確定測量值應估讀到哪一位。

(2)觀察儀器的構造。

主要是通過觀察,瞭解儀器的結構原理、每個部件的作用、測量範圍等等。

例如,液體温度計是利用液體熱脹冷縮的原理製成的。它們的底部都有一個玻璃泡,上部是一根頂端封閉、內徑細而均勻的玻璃管,在管和泡裏有適量的某種液體,管上標有刻度,在温度改變時,液體熱脹冷縮,管內液麪位置就隨着改變,從液體達到的刻度就可讀出温度值,温度計由於用途不一,測量範圍也各不相同。例如,體温計的測量範圍是35~42℃,一般實驗室的水銀温度計其測量範圍是20~100℃。

(3)觀察儀器的銘牌。

通過對儀器銘牌的觀察可瞭解儀器的名稱、規格、使用方法和使用條件等等。

例如,有的變阻器的銘牌上標有“滑動變阻器,1.5A50Ω的意思是滑動變阻器允許通入的最大電流是1.5A,最大阻值是50Ω。

(4)觀察圖像、圖表、示意圖、實物圖。

對圖像的觀察,主要是觀察它反映的是什麼物理現象,物理量變化過程怎樣,物理量的變化遵循什麼規律。

對圖表的觀察,主要通過觀察瞭解圖表的意義、用途、應用條件以及所列物理量的單位。

例如,液體的沸點表反映了不同液體沸騰時的温度,用它可以查找液體的沸點,單位是℃,因液體的沸點跟壓強等條件有關係,表中所列的通常是在1標準大氣壓下的沸點值。

對示意圖、電路圖、實物圖等的觀察,主要觀察它們分別反映的是什麼物理模型,有何用途,儀器和電路的結構是怎樣佈局的,各個部件(或元件)如何連接,各部分有什麼關係等等。

(5)觀察實驗裝置的安裝。

通過對實驗裝置安裝的觀察,可瞭解該裝置的用途,使用了哪些儀器和元件以及儀器配置的順序和方法等等。

(6)觀察實驗的操作過程。

通過對實驗操作過程觀察,可瞭解操作前需做哪些準備工作,操作實驗的順序和過程怎樣(例略)。

(7)觀察實驗的現象。

對實驗現象的觀察,主要是觀察現象產生的條件和過程。

例如,兩根相距很近的平行導線,當通入相同方向的電流時,兩者會相互吸引;當通入相反方向電流時,兩者就互相排斥。

(8)觀察實驗的數據。

實驗數據的觀察,要求觀測的方法要正確,數字的讀數要根據儀器最小刻度達到一定的準確度,記錄測量的結果時必須明確數據的單位。

例如,測物體長度,觀察刻度時要眼睛正視制度線,不能斜視,觀察裝在玻璃量筒裏或玻璃量杯裏水面到達的刻度時,視線要跟水面凹形的底部相平,觀察水銀温度計時,視線要和水銀面最高處相平。

(9)觀察教師的示範演示。

對教師示範演示的觀察,要觀察教師規範化的安裝實驗裝置,合理地安排實驗程序和正確的操作過程以及演示物理現象、數據的讀取和記錄,如何得到實驗結果等等(例略)。

5.物理實驗中的觀察方法

物理實驗觀察,通常採用的方法有:對比觀察法和歸納觀察法。

(1)對比觀察法。

人們認識事物、現象,往往是通過對兩個事物、現象的對比,或把某一現象發生變化的前、後情況進行比較來實現的。

例如,觀察物質熔解或凝固時的體積變化,就可以把石蠟放在燒杯裏,先用酒精燈徐徐加熱使其全部熔解。這時,觀察到石蠟液麪是水平的,標出液麪與燒杯接觸的高度。撤去酒精燈,等石蠟冷卻全部凝固後,經過觀察發現:石蠟面與燒杯接觸的高度雖然沒有明顯的變化,但表面凹下去了。

又如,在學習沸騰現象時,可以觀察液體在沸騰前和沸騰時的情況,並進行比較。這時,要求學生做到細緻、敏捷、全面、準確地觀察。結果會發現:沸騰前,液體內部形成氣泡,氣泡在上升過程中逐漸變大,達到液麪後破裂。通過液體沸騰前、後的情況對比,可以得知:沸騰是液體內部和表面都進行劇烈地汽化的現象。

我們還可以人為地控制條件,使液體分別在常壓、加壓、減壓下沸騰,比較不同情況下的沸騰現象可知:同一種液體,沸點隨外界壓強變化而改變;如果研究對象為不同液體,使它們在相同外界壓強的條件下沸騰,通過對比實驗觀察可知,在相同的壓強下,不同液體的沸點是不同的。

從以上兩個例子可以看出:使用對比觀察法,有利於掌握現象的特徵以及它與其它類似現象的區別。

(2)歸納觀察法。

總結一些現象的一般規律,反映現象的實質時,或研究一些涉及變化因素較多的問題時,通常採用歸納觀察法。即通過對個別現象分別進行觀察,得到一些個別的結論,再分析、歸納,從而得出一般的規律。

例如,為了便於研究質點的加速度與力、質量的關係,就在先確定質量這個因素是不變情況下,觀察加速度與力之間的關係;然後在確定另一個因素——力是不變的情況下,觀察加速度與質量之間的關係;最後,通過歸納得出牛頓第二運動定律。

可見,使用歸納觀察法,有利於掌握現象的實質以及研究比較複雜現象的一般規律。

總之,培養觀察能力,要明確觀察的目的、任務,激發學生的觀察興趣,要使學生養成善於觀察、勤于思考的習慣,要教給學生觀察的方法,對學生進行觀察訓練,要求觀察得準確、全面、細緻、敏捷。

6.實驗結果的表示

實驗結果的表示,首先取決於實驗的物理模式,通過被測量之間的相互關係,考慮實驗結果的表示方法。常見的實驗結果的表示方法是有圖解法和方程表示法。在處理數據時可根據需要和方便選擇任何一種方法表示實驗的最後結果。

(1)實驗結果的圖形表示法。

把實驗結果用函數圖形表示出來,在實驗工作中也有普遍的實用價值。它有明顯的直觀性,能清楚的反映出實驗過程中變量之間的變化進程和連續變化的趨勢。精確地描製圖線,在具體數學關係式為未知的情況下還可進行圖解,並可藉助圖形來選擇經驗公式的數學模型。因此用圖形來表示實驗的結果是每個中學生必須掌握的。

圖解法主要問題是擬合面線,一般可分五步來進行。

①整理數據

即取合理的有效數字表示測得值,剔除可疑數據,給出相應的測量誤差。

②選擇座標紙

座標紙的選擇應為便於作圖或更能方使地反映變量之間的相互關係為原則。可根據需要和方便選擇不同的座標紙,原來為曲線關係的兩個變量經過座標變換利用對數座標就要能變成直線關係。常用的有直角座標紙、單對數座標紙和雙對數座標紙。

③座標分度

在座標紙選定以後,就要合理的確定圖紙上每一小格的距離所代表的數值,但起碼應注意下面兩個原則:

a.格值的大小應當與測量得值所表達的精確度相適應。

b.為便於製圖和利用圖形查找數據每個格值代表的有效數字儘量採用1、2、4、5避免使用3、6、7、9等數字。

④作散點圖

根據確定的座標分度值將數據作為點的座標在座標紙中標出,考慮到數據的分類及測量的數據組先後順序等,應採用不同符號標出點的座標。常用的符號有:×○●△■等,規定標記的中心為數據的座標。

⑤擬合曲線

擬合曲線是用圖形表示實驗結果的主要目的,也是培養學生作圖方法和技巧的關鍵一環,擬合曲線時應注意以下幾點:

a.轉折點儘量要少,更不能出現人為折曲。

b.曲線走向應儘量靠近各座標點,而不是通過所有點。

c.除曲線通過的點以外,處於曲線兩側的點數應當相近。

⑥註解説明

規範的作圖法表示實驗結果要對得到的圖形作必要的説明,其內容包括圖形所代表的物理定義、查閲和使用圖形的方法,製圖時間、地點、條件,製圖數據的來源等。

(2)實驗結果的方程表示法。

方程式是中學生應用較多的一種數學形式,利用方程式表示實驗結果。不僅在形式上緊湊,並且也便於作數學上的進一步處理。實驗結果的方程表示法一般可分以下四步進行。

①確立數學模型

對於只研究兩個變量相互關係的實驗,其數學模型可藉助於圖解法來確定,首先根據實驗數據在直角座標系中作出相應圖線,看其圖線是否是直線,反比關係曲線,冪函數曲線,指數曲線等,就可確定出經驗方程的數學模型分別為:

Y=a+bx,Y=a+b/x,Y=a,Y=aexp(bx)

②改直

為方便的求出曲線關係方程的未定係數,在精度要求不太高的情況下,在確定的數學模型的基礎上,通過對數學模型求對數方法,變換成為直線方程,並根據實驗數據用單對數(或雙對數)座標系作出對應的直線圖形。

③求出直線方程未定係數

根據改直後直線圖形,通過學生已經掌握的解析幾何的原理,就可根據座標系內的直線找出其斜率和截距,確定出直線方程的兩個未定係數。

④求出經驗方程

將確定的兩個未定係數代入數學模型,即得到中學生比較習慣的直角座標系的經驗方程。

中學物理實驗有它一套實驗知識、方法、習慣和技能,要學好這套系統的實驗知識、方法、習慣和技能,需要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作科學的安排,由淺入深,由簡到繁加以培養和鍛鍊。逐步掌握探索未知物理規律的基本方法。

7.分組實驗問題

對學生分組實驗,目前存在的主要問題是:

①有的學生不講求實驗目的是否達到,不按實驗規則和實驗步驟進行實驗,只是在實驗室裏把儀器當作玩具胡亂地擺弄幾下就了事;

②有的學生不遵守實驗室的紀律,在實驗室內串來串去,大聲講話,干擾別人的實驗操作;

③在分組實驗中的操作往往由一人包辦到底,其餘同學只是陪坐,不能參與實驗活動;

④有的同學不重視實驗的科學性,不重視實驗現象和實驗數據的真實性,而是湊湊實驗數據了事,將實驗課變成了湊數據、拼結論的課。

針對上述情況,在組織分組實驗,特別是進實驗室做第一個實驗時,實驗前的教育,從開始就着手培養良好的實驗習慣。如愛護儀器,遵守實驗室的各種紀律,實驗前弄清實驗目的,實驗原理,實驗步驟,瞭解實驗時的注意事項以及實驗儀器的操作和放置。如實驗儀器的放置應方便操作和易於觀察,需要觀察和讀數的儀器、儀表應放在中間靠近操作者,需要調節的儀器、儀表應放在面前稍偏右,其它器件以不影響操作,不防礙觀察做有序的放置。應要求學生人人蔘加實驗活動,認真觀察實驗現象和記錄真實的實驗數據。實驗結束後,將實驗儀器清理歸還原處。認真處理實驗所測出的數據,分析歸納實驗中觀察的現象,從而得出實驗結論,分析實驗誤差,並寫出簡單的實驗報告。

物理實驗報告範文 篇21

一、實驗目的:

掌握用流體靜力稱衡法測密度的原理。

瞭解比重瓶法測密度的特點。

掌握比重瓶的用法。

掌握物理天平的使用方法。

二、實驗原理:

物體的密度,為物體質量,為物體體積。通常情況下,測量物體密度有以下三種方法:

1、對於形狀規則物體

根據,可通過物理天平直接測量出來,可用長度測量儀器測量相關長度,然後計算出體積。再將、帶入密度公式,求得密度。

2、對於形狀不規則的物體用流體靜力稱衡法測定密度。

測固體(銅環)密度

根據阿基米德原理,浸在液體中的物體要受到液體向上的浮力,浮力大小為。如果將固體(銅環)分別放在空氣中和浸沒在水中稱衡,得到的質量分別為、,則

② 測液體(鹽水)的密度

將物體(銅環)分別放在空氣、水和待測液體(鹽水)中,測出其質量分別為、和,同理可得

③ 測石蠟的密度

石蠟密度

---------石蠟在空氣中的質量

--------石蠟和銅環都放在水中時稱得的二者質量

--------石蠟在空氣中,銅環放在水中時稱得二者質量

3、用比重瓶法測定液體和不溶於液體的固體小顆粒的密度

①測液體的密度

--------空比重瓶的質量

---------盛滿待測液體時比重瓶的質量

---------盛滿與待測液體同温度的純水的比重瓶的質量

.固體顆粒的密度為。

----------待測細小固體的質量

---------盛滿水後比重瓶及水的質量

---------比重瓶、水及待測固體的總質量

三、實驗用具:TW—05型物理天平、純水、吸水紙、細繩、塑料杯、比重瓶

待測物體:銅環和鹽水、石蠟

四、實驗步驟:

調整天平

⑴調水平 旋轉底腳螺絲,使水平儀的氣泡位於中心。

⑵調空載平衡 空載時,調節橫樑兩端的調節螺母,啟動制動旋鈕,使天平橫樑抬起後,天平指針指中間或擺動格數相等。

用流體靜力稱衡法測量銅環和鹽水的密度

⑴先把物體用細線掛在天平左邊的秤鈎上,用天平稱出銅環在空氣中質量。

⑵然後在左邊的托盤上放上盛有純水的塑料杯。將銅環放入純水中,稱得銅環在水中的質量。

⑶將塑料杯中的水倒掉,換上鹽水重複上一步,稱出銅環在鹽水中的質量。

⑷將測得數據代入公式計算。

測石蠟的密度

測量石蠟單獨在空氣中的質量,石蠟和銅環全部浸入水中對應的質量,石蠟吊入空中,銅環浸入水中時的質量。代入公式計算。

4、用比重瓶法測定鹽水和不溶於液體的細小鉛條的密度

⑴測空比重瓶的質量。

⑵測盛滿與待測鹽水同温度的純水的比重瓶的質量。

⑶測盛滿鹽水時比重瓶的質量。

⑷測待測細小鉛條的質量。

⑸測比重瓶、水及待測固體的總質量。

5、記錄水温、濕度及大氣壓強。

五、數據及數據處理:

(一)用流體靜力稱衡法測定銅環、鹽水和石蠟的密度

水温 水的密度 濕度

大氣壓強

136.32 120.55 119.76 49.24 118.74 170.25

銅塊密度

鹽水密度

石蠟密度

(二)用比重瓶法測密度

測定鹽水的密度

水温 水的密度 濕度

大氣壓強

26.55 74.57 76.27 0.05

待測鹽水的密度

測定細小鉛條的密度

水温 水的密度 濕度

大氣壓強

32.36 74.57 104.20 0.05

待測鉛條的密度

六、總結:

通過實驗掌握了用流體靜力稱衡法測定固體、液體密度的方法。

掌握了物理天平的使用方法和操作過程中應注意的事項。

掌握了採用比重瓶測密度的方法。但讓液流沿着瓶壁慢慢地流進瓶中,避免在瓶壁產生氣泡較難。

通過處理數據,進一步熟悉了有效數字、不確定度等基本物理概念,並掌握了其計算方法。

物理實驗報告範文 篇22

一、實驗目的:

探討電流的通、斷、強弱對電磁鐵的影響;探討增加線圈匝數對電磁鐵磁性的影響。

二、實驗器材:

電磁鐵、電源、開關、滑動變阻器、電流表和一小堆大頭針。

三、實驗步驟:

1、 將電源、開關、滑動變阻器、電流表與電磁鐵連成串聯電路。

2、 將開關合上或打開,觀察通電、斷電時,電磁鐵對大頭針的吸引情況,判斷電磁鐵磁性的有無。

3、 將開關合上,調節滑動變阻器,使電流增大和減小(觀察電流表指針的示數),從電磁鐵吸引大頭針的情況對比電磁鐵磁性強弱的變化。

4、 將開關合上,使電路中的電流不變(電流表的示數不變)改變電磁鐵的接線,增加通電線圈的匝數,觀察電磁鐵磁性強弱的變化。

四、實驗記錄:

通電

斷電

電流增大

電流減小

線圈匝數增多

電磁鐵的

磁性強弱

五、實驗結論:

(1)電磁鐵通電時 磁性,斷電時 磁性。

(2)通入電磁鐵的電流越大,它的磁性越 。

(3)在電流一定時,外形相同的螺線管,線圈的匝數越多,它的磁性越 。

物理實驗報告範文 篇23

____級__班__號

姓名_________ 實驗日期____年__月__日

實驗名稱

探究凸透鏡的成像特點

實驗目的

探究凸透鏡成放大和縮小實像的.條件

實驗器材

標明焦距的凸透鏡、光屏、蠟燭、火柴、粉筆 實驗原理

實驗步驟

1.提出問題:

凸透鏡成縮小實像需要什麼條件?

2.猜想與假設:

(1)凸透鏡成縮小實像時,物距u_______2f。(“大於”、“小於”或“等於”)

(2)凸透鏡成放大實像時,物距u_______2f。(“大於”、“小於”或“等於”)

3.設計並進行實驗:

(1)檢查器材,瞭解凸透鏡焦距,並記錄。

(2)安裝光具座,調節凸透鏡、光屏、蠟燭高度一致。

(3)找出2倍焦距點,移動物體到2倍焦距以外某處,再移動光屏直到屏幕上成倒立縮小的清晰實像的為止,記下此時對應的物距。

(4)找出2倍焦距點,移動物體到2倍焦距以內某處,再移動光屏直到屏幕上成倒立放大的清晰實像的為止,記下此時對應的物距。

(5)整理器材。

物理實驗報告範文 篇24

一、 比較不同物質吸熱的情況 時間:年月日

探究預備:

1. 不一樣, 質量大的水時間長

2. 不相同, 物質種類不同

探究目的:探究不同物質吸熱能力的不同. 培養實驗能力.

提出問題:質量相同的不同物質升高相同温度吸收的熱量相同嗎

猜想與假設:不同

探究方案與實驗設計:

1. 相同質量的水和食用油, 使它們升高相同的温度, 比較它們吸收熱量的多少.

2. 設計表格, 多次實驗, 記錄數據.

3. 整理器材, 進行數據分析.

實驗器材:相同規格的電加熱器、燒杯、温度計、水、食用油

資料或數據的收集

分析和論證:質量相同的不同物質, 升高相同的温度, 吸收的熱量不同. 評估與交流:

1. 水的比熱容較大, 降低相同的温度, 放出較多的熱量, 白天把水放出去, 土地吸收相同熱量, 比熱容小升高温度較快.

2. 新疆地區沙石比較多, 比熱容小, 吸收(放出)相同熱量, 升高(降低)的温度較多, 温差比較大.

二、 連接串聯電路和並聯電路

時間:年月日

探究預備:

1. 串聯:用電器順次連接在電路中的電路

並聯:用電器並列連接在電路中的電路

2. 串聯:用電器順次連接

並聯:用電器並列連接

探究目的:學生正確連接串、並聯電路, 明確開關作用.

提出問題:在串、並聯電路中, 開關的作用相同嗎

猜想與假設:開關的作用不同

探究方案與實驗設計:

1. 設計串、並聯電路圖, 按照電路圖連接實物圖

2. 觀察開關控制兩燈泡亮暗程度

3. 改變開關位置, 觀察控制情況.

實驗器材:小燈泡、電源、開關、導線

資料或數據收集:

1. 串聯電路中, 開關無論放在哪一個位置, 都能控制小燈泡

2. 並聯電路中, 幹路開關控制整個電路, 支路開關只能控制所在支路的燈泡.

分析和論證:串聯電路開關控制整個電路. 並聯電路幹路開關控制整個電路,支路開關控制所在支路.

評估與交流:

1. 拆除法:觀察用電器是否相互影響;判斷電流路徑

2.圖1:串聯 圖2:並聯

四、練習使用電流表

時間:年月日

探究預備:

1. 測量流過用電器的電流大小, 符號:

2. 不允許把電流表直接接在電源兩端, 電流表串聯在電路中, 電流從正接線柱流入、負接線柱流出.

探究目的:會正確使用電流表,會使用電流表測量電流

提出問題:使用電流表應注意哪些問題

猜想與假設: 不允許把電流表直接接在電源兩端, 電流表串聯在電路中, 電流從正接線柱流入、負接線柱流出.

探究方案與實驗設計:

1. 畫出電路圖, 標出電流表正、負接線柱

2. 按圖連接實物

3. 更換不同規格小燈泡多次測量

4. 整理器材.

實驗器材:電源、開關、小燈泡、電流表、導線

資料或數據的收集:

分析和論證:

1. 連接方法:①串聯在電路中②電流從正接線柱流入負接線柱流出

2. 電流表讀數:認清量程、分度值.

評估與交流

:

1. 明確量程,分度值

2. 測量通過L2的電流

3. 選擇0-3A量程, 讀數為1.6A

五、探究串聯電路中各處電流的關係

時間:年月日

探究預備:

1. 用電流表測量

2. 分別把電流表串聯在電路中

探究目的:探究串聯電路中各處電流的關係

提出問題:串聯電路中各處電流有什麼關係呢

猜想與假設:處處相等

探究方案與實驗設計:

1. 設計電路圖, 連接實物

2. 設計表格, 記錄數據

3. 換用不同規格小燈泡,重複以上操作

實驗器材:電源、小燈泡、開關、導線

資料或數據的收集

分析和論證:在串聯電路中電流處處相等

評估與交流:

1. 處處相等

2. 注意電流表量程選擇, 正確連接, 多次實驗, 得到普遍規律.

六、探究並聯電路中幹路電流與各支路電流的關係 時間:年月日

探究預備:

1. 用電流表測量

2. 電流表分別串聯在幹路、支路上

探究目的:探究並聯電路中幹路電流與各支路電流的關係

提出問題:並聯電路中幹路電流與各支路電流有何關係

猜想與假設:幹路電流等於各支路電流之和

探究方案與實驗設計

1. 設計實驗電路圖, 連接實物

2. 閉合開關, 進行測量

3. 設計表格, 記錄數據

4. 換用不同規格小燈泡,多次實驗

5. 整理器材, 分析數據

實驗器材:電源、小燈泡、導線、開關、電流表

資料或數據的收集:

分析和論證:在並聯電路中幹路電流等於各支路電流之和

評估與交流:

1. A1測幹路電流,A2測通過L2、L3的總電流,A3測通過L3電流

物理實驗報告範文 篇25

拉伸實驗是測定材料在常温靜載下機械性能的最基本和重要的實驗之一。這不僅因為拉伸實驗簡便易行,便於分析,且測試技術較為成熟。更重要的是,工程設計中所選用的材料的強度、塑形和彈性模量等機械指標,大多數是以拉伸實驗為主要依據。

實驗目的

1、驗證胡可定律,測定低碳鋼的E。

2、測定低碳鋼拉伸時的強度性能指標:屈服應力Rel和抗拉強度Rm。

3、測定低碳鋼拉伸時的塑性性能指標:伸長率A和斷面收縮率Z

4、測定灰鑄鐵拉伸時的強度性能指標:抗拉強度Rm

5、繪製低碳鋼和灰鑄鐵拉伸圖,比較低碳鋼與灰鑄鐵在拉伸樹的力學性能和破壞形式。

實驗設備和儀器

萬能試驗機、遊標卡尺,引伸儀

實驗試樣

實驗原理

按我國目前執行的國家GB/T228—20xx標準——《金屬材料室温拉伸試驗方法》的規定,在室温10℃~35℃的範圍內進行試驗。

將試樣安裝在試驗機的夾頭中,固定引伸儀,然後開動試驗機,使試樣受到緩慢增加的拉力(應根據材料性能和試驗目的確定拉伸速度),直到拉斷為止,並利用試驗機的自動繪圖裝置繪出材料的拉伸圖。

應當指出,試驗機自動繪圖裝置繪出的拉伸變形ΔL主要是整個試樣(不只是標距部分)的伸長,還包括機器的彈性變形和試樣在夾頭中的滑動等因素。由於試樣開始受力時,頭部在夾頭內的滑動較大,故繪出的拉伸圖最七年級段是曲線。

1.低碳鋼(典型的塑性材料)

當拉力較小時,試樣伸長量與力成正比增加,保持直線關係,拉力超過FP

後拉伸曲線將由直變曲。保持直線關係的最大拉力就是材料比例極限的力值FP。

在FP的上方附近有一點是Fc,若拉力小於Fc而卸載時,卸載後試樣立刻恢復原狀,若拉力大於Fc後再卸載,則試件只能部分恢復,保留的殘餘變形即為塑性變形,因而Fc是代表材料彈性極限的力值。

當拉力增加到一定程度時,試驗機的示力指針(主動針)開始擺動或停止不動,拉伸圖上出現鋸齒狀或平台,這説明此時試樣所受的拉力幾乎不變但變形卻在繼續,這種現象稱為材料的屈服。低碳鋼的屈服階段常呈鋸齒狀,其上屈服點B′受變形速度及試樣形式等因素的影響較大,而下屈服點B則比較穩定(因此工程上常以其下屈服點B所對應的力值FeL作為材料屈服時的力值)。確定屈服力值時,必須注意觀察讀數錶盤上測力指針的轉動情況,讀取測力度盤指針首次迴轉前指示的最大力FeH(上屈服荷載)和不計初瞬時效應時屈服階段中的最小力FeL(下屈服荷載)或首次停止轉動指示的恆定力FeL(下屈服荷載),將其分別除以試樣的原始橫截面積(S0)便可得到上屈服強度ReH和下屈服強度ReL。

即ReH=FeH/S0ReL=FeL/S0屈服階段過後,雖然變形仍繼續增大,但力值也隨之增加,拉伸曲線又繼續上升,這説明材料又恢復了抵抗變形的能力,這種現象稱為材料的強化。在強化階段內,試樣的變形主要是塑性變形,比彈性階段內試樣的變形大得多,在達到最大力Fm之前,試樣標距範圍內的變形是均勻的,拉伸曲線是一段平緩上升的曲線,這時可明顯地看到整個試樣的橫向尺寸在縮小。此最大力Fm為材料的抗拉強度力值,由公式Rm=Fm/S0即可得到材料的抗拉強度Rm。

如果在材料的強化階段內卸載後再加載,直到試樣拉斷,則所得到的曲線,卸載時曲線並不沿原拉伸曲線卸回,而是沿近乎平行於彈性階段的直線卸回,這説明卸載前試樣中除了有塑性變形外,還有一部分彈性變形;卸載後再繼續加載,曲線幾乎沿卸載路徑變化,然後繼續強化變形,就像沒有卸載一樣,這種現象稱為材料的冷作硬化。顯然,冷作硬化提高了材料的比例極限和屈服極限,但材料的塑性卻相應降低。

當荷載達到最大力Fm後,示力指針由最大力Fm緩慢迴轉時,試樣上某一部位開始產生局部伸長和頸縮,在頸縮發生部位,橫截面面積急劇縮小,繼續拉伸所需的力也迅速減小,拉伸曲線開始下降,直至試樣斷裂。此時通過測量試樣斷裂後的標距長度Lu和斷口處最小直徑du,計算斷後最小截面積(Su),由計算公式ALuL0SSu100%Z0100%L0S0、即可得到試樣的斷後伸長率A和斷面收縮率Z。

2.鑄鐵(典型的脆性材料)

脆性材料是指斷後伸長率A<5%的材料,其從開始承受拉力直至試樣被拉斷,變形都很小。而且,大多數脆性材料在拉伸時的應力-應變曲線上都沒有明顯的直線段,幾乎沒有塑性變形,也不會出現屈服和頸縮等現象,只有斷裂時的應力值——強度極限。

鑄鐵試樣在承受拉力、變形極小時,就達到最大力Fm而突然發生斷裂,其抗拉強度也遠小於低碳鋼的抗拉強度。同樣,由公式Rm=Fm/S0即可得到其抗拉強度Rm,而由公式ALuL0L0100%則可求得其斷後伸長率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