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九範文幫

教研組文化建設工作報告(精選11篇)

教研組文化建設工作報告 篇1

教師的專業水平是教師從事教育工作的生命。校本教研是為了解決本校及本校教師在教育教學中面臨的問題而進行的一種教研活動,也是立足並充分利用本校特色、資源的研究。校本教研的實施,能為學校學習型組織的創建和教師的專業發展,搭建一個建立在教師自身實踐基礎上的平台。為在教育教學和教育科研中更好地發揮教學研究工作的作用,提高教師專業水平和課堂教學能力,進一步提高辦學質量,結合新課程實驗工作,特制定本實施方案

教研組文化建設工作報告(精選11篇)

一、指導思想

1、樹立校本意識,“改進教學實踐,解決面臨問題”,“從學校的實際出發,挖掘種種潛力,充分利用學校資源,充分釋放學校的生命活力”。找準我們的優勢、劣勢,不沿襲、不照搬,求真務實、開拓創新。

2、改善機制,建立教學研究導向機制、激勵機制和保障機制,整合教務處,學科教研組和年級組等多種力量,建立直接服務於教師、開放的學校教研網絡。領導、教研人員勤於深入課堂,通過聽課、説課和評課、個人反思等多種活動,發現問題、經驗、反思教學、探索規律、減少評價式聽課,增強指導性聽課,解放教師思想,減輕教師心裏壓力。

3、採取“請進來,走出去”多與外界交流,把最新的教改信息、教育資源提供給廣大教師並及時把我校的成功經驗推向社會,鑄造我校的品牌教師,藉此提高教師教育教學研究水平。

4、堅持以學生髮展為主題,學校發展為根本,以促進教師發展為宗旨,以新課程實驗過程中所面對的各種具體問題為對象,以教師為研究的主體,開展形式多樣的校本教研活動,推動學校教育教學工作的可持續發展。

二、組織管理

成立由校長為組長由教導處、教科室、年級組主要負責同志組成的校本培訓領導小組和專家指導組,加強對培訓工作的領導、協調、管理。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教導主任負責教師培訓的日常事務工作。

組長:校長

副組長:副校長支部書記教導主任

組員:教導副主任年級組長教研組長

三、目標與任務

通過開展校本教研,解決教育教學實際問題,提升教師教育教學水平,轉變教師教育教學理念和行為,提高教育教學質量,促進師生共同發展,促進學校的可持續發展。

1、不斷更新全校教師的教育觀念,更新教師的知識結構和能力結構。

2、進一步發展教師個性特長,使之具有鮮明的教育、教學個性,並創造出自己的教育教學風格特色。

3、掌握現代教育技術,提高課堂教學效益。

4、提高教師對新課改的研究,探索能力,提高全體教師的科研水平。

5、建立本校的校本培訓機制,使校本培訓工作科學化、規範化、系列化。

四、原則和過程

基於“教學問題”的研究,基於“有效教學”的設計,基於“互動教學”的行為,基於“問題解決”的反思。校本研究過程就是問題——設計——行動——反思(總結)循環往復、螺旋上升的過程。

五、內容與時間安排

1、按上級部門的要求,結合我校實際自修與研討《有效教師》、《有效教學》,用其指導教師的教育教學,提高教師素質,提高教學效率。

2、每學期一次教師論壇。

每學期初圍繞目前教育教學中普遍存在的問題舉辦一次教師論壇,為廣大教師提供更多交流和研討的平台,通過互動式的參與,思想的交流與碰撞,使教師們在心靈的交流中啟迪,在思維的碰撞中成長,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暢所欲言,談出真諦,談出真理!

3、每學期一次送教下鄉。

每學年開展一次送教下鄉活動,為優秀教師提供展示才華的平台,並加強城鄉教育教學交流和城鄉教師互助,促進全縣課改的均衡發展。送教形式是先上課,再由執教者介紹教學設計與反思,然後交流評課。

4、每學期3至4次教師全員培訓。

通過多種形式,對教師進行政治思想、教育理論、新課程改革、教育教學方法、教育教學評價、計算機網絡技術的培訓,使教師的整體素質在原有基礎上有明顯提高。教師能熟練掌握運用計算機進行輔助教學和從網上獲取教育信息和資料的能力,基本適應課程改革需要。

5、每學年一屆同題課教學研討。

繼續我校的特色校本教研“同題課”教學研討活動,每年圍繞一個主題開展,一輪輪地集體備課,逐一教學實踐,求同存異,取長補短。老師們相互觀摩、評議,最終聚集體之力量,每年級語數科各選派一名代表參加全校的示範課賽,展示年級教研成果。達到將學校教研主題應用、推廣、深化的作用,讓“同題課”有力地促進學校的發展。

6、兩學年一批學科帶頭人培訓。

全面啟動學科帶頭人培訓,創造促使優秀人才脱穎而出的環境和機制。努力提高學科帶頭人的政治業務素質和新課程改革所必須的教育教學能力,並及時總結推廣其成功經驗,[—]充分發揮他們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中的骨幹和示範作用,帶動我校教師隊伍整體素質提高,形成一支精良的學科帶頭人教師隊伍,為實施名師工程奠定基礎。

7、三學年一次全校性課堂教學達標。

借鑑“先學後教、合作學習”這一課堂教學模式的成功經驗,以全面提高教師整體素質、全面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為目的,以轉變課堂教學模式、引導學生主動參與課堂教學活動為導向,大力推進課堂教學創新,真正做到“向40分鐘要質量、向課堂教學要效益”,使課堂教學達到“學生動起來、課堂活起來、效果顯出來”的理想效果,真正實現課堂教學的高效率,開創教學改革的新局面,實現教育教學的新突破。努力推進學校教學工作的良性發展。

8、兩學年一輪跟崗學習。

一是分批分期派出教師到先進學校進行為期一週的跟崗培訓學習,兩年內讓全校每位教師都外出跟崗學習一次以上。建立及完善相應的《外出跟崗學習要求》,力求將外校先進的教育理念、教學方法、辦學模式、管理機制引入我校。

教研組文化建設工作報告 篇2

教研組是學校管理層面的一個基層組織,也是落實辦學理念、教育教學經驗、促進教師個體專業發展,從而必不可少的教學研究陣地。我校一貫重視學科教研組的建設,在“雙減”政策下,我們語文教研組在校行政和教務處的領導下,以統編教材的使用為契機,積極開展校本教研活動。同時,我們從學生的學習本質出發,以“二度設計”為依託,緊緊圍繞“一個核心”、“兩條路徑”、“三項載體”和“四級平台”這四舉並措,積極落實教育教學策略,以此來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提升教師的專業成長。

圖為“二度設計”在學校教研組的具體實施框架

一、一個核心:

明確“二度設計”的內涵

課堂教學中,常有這樣的現象:當學生出現有別於預設的生成時,教師常委婉地説:“這個問題,有興趣的同學可以課後研究……”或“沒關係,錯了不要緊,坐下去再思考一下……”然後教師便繼續自己的教學預案。這樣的例子使我們不禁產生疑問:這是專業語文老師的做法與行為嗎?在課改背景下,專業語文老師教學設計應該精心預設哪些內容?動態生成,教師需要哪些教育機智和教學策略?為此,“二度教學設計”在我們的語文教研組中達成共識。

(一)二度設計的概念界定

所謂“二度設計”,是指第一種教學設計之外的所有教學設計,它是以“以學生髮展為本”,實現“有效教學”為設計理念;以“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為設計線索;以“縱橫對比”為設計方法;以“課前——課中——課後”為設計時機;以教學創新,教師專業化發展為目的。它是面對動態變化的課堂教學情況的一種應對策略,是促進教師創新,促進教師專業發展的有效途徑。

圖為“二度設計”的內涵

(二)二度設計的目標指向

探索“二度設計”教學準備策略和實施策略,構建“二度設計”教學的常規體系,形成課前、課中、課後“二度設計”操作體系和相應的保障機制;開展構建有效課堂為目標的“二度設計”研修活動,以“二度設計”為抓手,把“有效理念”貫徹到每一節課之中,實現課堂的低耗高效,不斷提高教學質量,提高教師的自身素質,加快教師專業成長速度。

二、兩條路徑:

形成“二度設計”的框架

我們的語文教研組在學校“晨曦載曜,萬物鹹覩”辦學理念的指引下,始終堅持以學生出發,聚焦有效課堂教學的追求。對於“二度設計”的思考,是緣於對學生真實學習體驗的一種探索,也是對教師專業成長需要的一種提升。

(一)教師層面

“二度設計”,是一次包括內外部條件分析與選擇,是一次個人化經驗的獲得,是一次自身教學經驗的理論昇華,也是一個教師的專業發展過程。

圖為“二度設計”促進教師課堂教學能力的提升路徑

(二)學生層面

課堂變革的目的是在保障每一個學生學習權利的基礎上,讓他們都積極參與課堂學習,能夠在教師和學習夥伴的互助下,挑戰有難度的學習任務,獲得思維發展,使學習的過程真實展開。

圖為“二度設計”促進學生學習能力的提升路徑

三、三項載體:

助力“二度設計”的實踐

課前的“二度設計”,更多的是關注學生思維的方向性、方法的多樣性和可能性,進而決定最佳的教學行動方案,增強語文教學設計的針對性,同時有效提高教師的教學預測和分析能力以及教學調控和應變能力。

(一)課前備忘錄,預設可能性

我們的教研組老師在進行備課時,在教學設計的右側增加一欄“課前備忘錄”,是把自己放回到學生那個年齡層次,根據學生的心理特徵,儘可能地設想學生在學習中的“可能”,設想學生經驗基礎上的“可能”,設想其“可能”感興趣的問題。從學生自主學習的需求看,要從學生的個體需求、交流合作需求以及其好奇和樂於探究的需求等來擬設備忘錄。

1.問題式備忘錄

問題式備忘錄的擬定,最大可能性地預設了在課堂中,學生會提出的問題。在對學習內容進行多樣化解讀的基礎上,拓展學生思路,優化學生思維。

2.答疑式備忘錄

答疑式備忘錄的擬定,是在學生容易產生疑問的內容上,教師提前進行多角度、多方位地課前預設,不僅可以是對文本材料的補充説明,也可以是在學生質疑基礎上的解釋説明。

3.開放式備忘錄

課堂永遠都是靈活動態的,教師還要尊重學生在課堂上的精彩生成。因此,對於生成性的一些問題,可以在備課時,先進行預設好一些可能性的反饋,及時誘導學生思辨,堅持個性化表達,激發創造性。

課堂教學中的許多即時情況是我們無法預料的,因此,在實踐中,我們強調,教學設計必須富有彈性,具有充分的應變意識和策略。課前備忘錄的擬定,就是重點考慮學生的學習需要,“以學定教”。備忘錄分問題式、答疑式、開放式三種,根據板塊式簡案,備忘各種不確定性因素,充分預設可能出現的問題與應對策略。這樣,教師在課堂上面對不同的環境、不同的學生、不同的問題時,就能根據學生的需求臨時調整,有效促進課堂動態生成,以此提高國小語文教師專業化水平。

(二)課中抓拍本,記錄生成性

課中的“二度設計”,指在上課之中的第二種應變的教學策略,這種設計具有靈活性和生成性,與執教者的應變能力、調控能力有很大關係。更多的是關注教學活動進程,關注學生的情感態度。通過觀察和瞬時判斷,迅速地在行為上對自己的計劃做出調整。在一般情況下,不應輕易對原有的計劃做臨時性的大修大改。

在這個動態的教學活動空間裏,也就隱藏了無數的意外和不確定因素,所以進行課中“瞬時抓拍”生成教學方案也就顯得更為重要。我們要求教師擺脱課前教學預設的束縛,捕捉細節,針對課堂上出現的各種新狀況,靈活地做出判斷。根據新的情況,設計下一步的教學進程,讓每一個精彩鏡頭和新的問題成為課堂教學新的生長點。

1.整合思維碎片

我們的教師在上完一課後,可以用三分鐘的時間來回顧一下,把本節課中最有感觸的地方在備課本上寫下來。可以是學生精彩的表現,也可以是預設之外的情節,為每一次的課堂記錄點滴,“勤”在平時。

2.捕捉精彩瞬間

另外,在上課過程中,遇到有學生髮言精彩的,可以遞給他一張小紙片,讓學生把自己的精彩回答記錄下來,簽上名字,積累每一次的精彩,把這份精彩專利送給學生,學生也很有成就感,學習的積極性也會大大提升。

3.剖析錄像課堂

結合學校語文教研組計劃,每學期都要求每位教師至少錄製一節課,然後讓教師對照自己的課進行整理反思。這樣可激發教師在特定的情緒中去檢討自己的問題,認真改進教學。另外,也會組織學校“骨研班”的師傅共同參與評點、研究徒弟的課堂錄像,修改很直接,既易於接受,又印象深刻。

當然,判定“抓拍”是否“有效”應該具備三個要素:一是原先沒有的,是新增加、新提高的。如讀一個句子,原先讀不好,現在讀的感人淚下,這是有效的。二是在過程中實時形成的,是動態的。如從讀得淡而無味到感人肺腑,經歷老師指導,借鑑同學,自己練習,他人評價,這是一個過程。三是有促進發展價值的。這一點特別重要,對於這節課來説,“抓拍”的東西是有實際價值的。

(三)課後診斷卡,推進過程性

課後的“二度設計”,指在上課之後反思中的教學設計,這種教學設計具有彌補和改進等功能,是常被人們忽視而又十分必要的一種策略。課後“二度設計”比較關注教學活動全程,對事件的發生進行細緻分析,並提出解決策略。它能促進教師不斷改進教學手段和方法,不斷提升自己的課堂教學水平,確保每一堂課的順利、高效進行。

一節課上完,總有些許讓人驚喜或遺憾的地方,我們要及時診斷一下自己在教學過程中的不足——處理不當的教學過程,安排不妥的教學內容,欠完美的資源生成過程,組織不夠嚴密的結構材料,甚至由於某種原因對學生積極性的挫傷等。反思應如何去改進,會使我們不斷突破自我、提升教學水平,在此基礎上,教研組利用教學診斷卡再進行近期教學的二度設計。

1.自我診斷

教研組的老師,結合每次教研組活動,以備課組的形式,兩週開展一次自我反思活動,圍繞課堂中某一教學現象進行剖析與自我反省。學期末,每個老師以一個旁觀者的身份去診斷一下自己的課堂教學,這時我們一定會有很大的收穫和感悟。

2.小組診斷

我們的低語和高語兩個教研組,每個月舉行一次沙龍活動,互相邀請小組,通過頭腦風暴的方法,在協作夥伴研討的基礎上診斷。這種診斷方法既可以促進教師間的相互瞭解,發現彼此的長處,有利於教師間彼此的合作,又能夠有效促進教學診斷能力的提高,還能使年級成績整體穩步推進。

3.學生診斷

學生是課堂教學的參與者,我們還可以和六年級學生一起診斷,徵求他們對課堂教學的建議,從他們的眼光來反思一下我們的課堂教學,真正讓課堂成為孩子們自己喜歡的課堂。

這一環節特別注重要在一定理念的指導下,對教學診斷記錄進行整理,將診斷轉化成教學隨筆、案例研究。可以説這是“二度設計”成果的主要體現形式,也是教師專業成長的重要標誌。

以下是一年級下冊《靜夜思》教學片段:

學習“牀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這一句時,有個學生提出了自己疑問。

生:老師,什麼是霜?

師:有誰知道霜嗎?

生:老師,我沒見過,怎麼樣的呀?

好幾個學生都表示自己沒有見過霜,不知道什麼是霜。

師:老師哈氣在眼鏡片上,這是霧水,如果是冰粒,便是霜。霜在秋冬季節形成在地面附近:如房頂、草葉、地面等,堆起來是白色的。你們見過嗎?

生:噢,老師,我知道了,是不是雪啊,雪下好之後在屋頂上留下的那一片白色。師:孩子們,霜不是雪,現在這個時候,霜也沒有出現,不過,我們可以先來看看圖片。

出示霜的圖片,學生觀看。

師:“孩子們,霜和雪不一樣,霜是天氣比較冷的時候留在東西上面那白白的一層。它和其他的天氣不一樣。等天氣冷了,你們會看見的。”

孩子們似懂非懂地點了點頭。

教室外,十一月初的天氣雖已是秋風漸起,可離有霜的日子還有時日。

“疑是地上霜”的詞典式解釋,脱離了生活的教學往往僵硬而慘淡。我們往往會想當然地以為孩子們肯定也知道,但是在現實中,孩子們就是告訴了我們,他們不瞭解。該課診斷讓我們認識到:教學,除了要學會將課堂和生活聯繫起來之外,還應該要關注孩子的本真世界。思考過後,《“霜”的輪迴》關於《靜夜思》一課的教學敍事很快就出爐了。

四、四級平台:

保障“二度設計”的昇華

每節課都要完整的二度設計,也是不現實的。因此,對於二度設計的提升,我們也相應地提供了很多平台,使教師個人的意見,包括一些靈光一閃的東西,通過“二度設計”活動,在自己的課堂上得到實現,真正體現了校本研修過程中強調的同伴互助作用。

1.巡課提升制

“巡課”的組織形式使校本研修改變了“輪流坐莊”的走過場形式,體現對精益求精、不斷完善的追求。讓執教老師對自己的教學缺憾有了一次彌補的機會,是一種合作型、上升型的形式。

圖為巡課的基本流程

每次活動,根據學校主幹課題或日常教學中有爭議的現實問題,採用“比較、分析、歸類”的方法對問題進行整理,然後對照當前教育改革的要求和倡導的教育教學理念,反思我們的課堂教學,找出具有一定的研究必要性和價值的問題,確定學期研討的主題內容。

2.開設研修專欄

這一學年,我們的語文教研組主要藉助“之江匯”的“活動廣場”平台,將此平台作為語文教研組的研修專欄,使教師的“二度設計”活動有了一個方便迅捷的公開展示陣地。我們的教研組長主要擬定每次研修的主題和活動計劃與安排,教師們將每次個人研修、小組活動從主題選定、資料收集、信息交流、課例分析到説課上課、反思診斷、二度設計,都是通過研修專欄進行,大大提高了研究效率,優化了活動效果。

3.確定研修學習日

教研組研修學習日將作為一項制度固定下來。一般每月的第一週下午第一、二節課為教材解析討論時間,安排教師進行説課交流;第二週的第一、二節課為課堂實踐時間,安排教師進行課堂教學展示;第三週的第一、二節課為教後研討、理論學習、反思交流時間;晚上為活動反思撰寫時間。第四周的第一、二節課由教研組長負責,每位教師進行交流反思與收穫。教研組長要整合研修計劃,“研修專欄”和“二度設計”按教研組安排同步進行,活動是以研究教材、討論教學“二度設計”為重點,以此相互交流,提高課堂教學水平。

4.開展校際聯誼

我校屬於三毛片發展共同體,合作開展了有效課堂的“二度設計”活動,對於增進了解,互相借鑑學習,共同提升教師業務素質起到了較大作用。着眼於教師教學能力,利用各種機會,到各種場合進行鍛鍊,便於“二度設計”和“二度課堂展示”的進行,在實踐中檢驗真理。

我們深知,學校語文教研組的建設,既與學科建設密切相連,與教師專業成長不可分割,更與學生的學習效果息息相關。“二度設計”在教學中反覆實踐,及時提煉、反思總結,真正做到理論與實踐相結合,促進了教師創新,提高教學能力、促進教師專業發展的有效途徑。當然,我們做的還不夠,但是我們一直行走在實踐的道路上。

教研組文化建設工作報告 篇3

自8月全市“以園為本教研製度建設”項目啟動以來,我縣作為四處項目基地園所在縣區,各項活動也如火如荼的開展起來。目前,我縣該項目實驗已經順利啟動,並穩步進入研究階段,現將半年來項目研究工作進展情況總結如下:

一、基本情況

利津縣積極響應全市開展“以園為本教研製度建設”項目實驗的要求,全縣共11處幼兒園申報此研究項目,其中利津縣實驗一幼、實驗二幼、利津鎮中心幼兒園、陳莊鎮中心幼兒園4處幼兒園被確定為本項目實驗基地園。

“以園為本教研製度建設”項目是一個行動研究項目,旨在解決各地、各幼兒園教育教學中的實際問題,進一步推進《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的實施,促進教師專業發展,提升幼兒園的教育質量。調動一切可以調動的因素提高教師的素質,形成一種讓幼兒園教師提出的問題有路可求的常態機制,更加深入地貫徹《綱要》,繼續唱響幼教主旋律。

二、主要工作

1、專業引領理清思路

1)縣教育局成立了以分管領導為組長,以托幼辦和基地園負責人為組員的實驗領導小組,督促指導各園開展的各項研究活動。

2)各基地園成立園本教研協助小組,積極開展教研活動,學習相關的園本教研理論知識和成功經驗,用先進的教育理論豐富頭腦。學習、瞭解園本研修促進教師專業成長的前沿理論,在我縣建立起了自下而上的教學研究制度,以適應學習型社會的教育要求。

2、現場研討明確方向。

為了貫徹落實全市“以園為本教研製度建設”項目啟動會議精神,同時也讓參加研究的幼兒園園長、老師對“園本教研”有一個更清醒的認識,縣托幼辦於9月5日專門組織並召開“以園為本教研製度建設”專題研討會。全縣縣直、各鄉鎮中心幼兒園的園長和骨幹教師共計40餘人參加了會議。會上傳達了全市“以園為本教研製度建設”項目啟動會議精神,同時與會人員集思廣益,暢談對該項目的理解和研究中的困惑,還就此項目的具體實施展開深入地討論,進一步理清了思路,明確了研究方向。本次研討會的召開對於“以園為本教研製度建設”項目的開展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

3、開展活動,提高實效

1)加強日常教學研討,提高每位教師觀察孩子活動的能力,善於捕捉教育事件,認真進行分析與反思,靈活調整教育策略,實現教學的有效性。同時應圍繞課改實施過程中的難點、熱點、疑點問題進行討論,力求解決教學中的常規問題,搞好平時的研究工作。

2)立足崗位培訓,着力打造名師。組織教師開展各種教育教學業務技能大賽,促進教研活動的開展和教師業務技能與水平的提高。

3)立足班組教研活動,大力開展園本教研。開展“備課、上課、反思、評課”等系列教研活動,同時,結合幼兒園、幼兒的實際,結合課堂實踐,把實踐中的疑問、困惑進行歸納、篩選,確定一個討論專題,組織交流討論,使教師沿着計劃--行動--觀察--反思這一互聯互動的螺旋式的漸進過程,求得問題的解決。真正“開展自己的教學研究”、“解決自己的教學問題”、“發表自己的研究成果”、“改善自己的教學實踐”不斷積累經驗,提高教育教學研究能力。從而促進教師間的互動式交流和教師與新課程的共同成長,達到相互學習、取長補短、共同提高的目的。

4)充分運用現代信息技術手段,通過網上教研,加強教研員與教師的溝通交流,探索教育教學規律,實現信息資源共享。

5)結合工作中出現的熱點、難點、重點問題,積極開展課改專題研究,提高教研員專業引領素質。通過教學研究、教學成果展示、現場教學指導等方式,鍛鍊教研員的教研指導與服務能力,激發教研的教育創造思維,構建專家型、創造型的教研員隊伍,帶動教研工作整體水平的提高。

6)注重理論與實踐的結合,充分挖掘與利用當地廣博的自然資源和社會資源,善於在實踐中反思,提高教師的反思能力與文字書寫能力,總結與積累教育教學經驗,使有益經驗得以傳承。

7)注重日常教研活動的資料管理。做好幼兒園檔案和個人檔案資料的積累工作,做到有計劃、有總結、有反饋、有整改、有實效,幼兒園要將組織評選新課程活動優秀教案、教學反思、典型案例、心得體會,編輯成冊存檔。

4、園際交流,取長補短

1)12月5日正值項目實驗開展三個月之際,“以園為本教研製度建設”項目首次經驗交流會議在縣教育局召開。會上各項目基地園對在研究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和困惑進行了探討,獲得的寶貴經驗也得到了共享,為其他幼兒園搞好園本教研,課題研究提供了實踐經驗。

2)截至12月中旬利津縣各級各類幼兒園的教育博客,都已建立起來,內容充實、形式新穎,利津縣托幼辦並且在東營教育信息網上建立了利津學前教育博客羣,利津縣學前教育已成為一支蓬勃發展的生力軍。網上博客的開通,不僅提升了利津縣學前教育的形象,同時為各園的園際研究交流,提供了便捷的平台,又一次推進了全縣結網互動、優勢拉動、整體推動三動運行機制的延伸。

3)項目試點園在加強自身研究的同時,充分發揮示範、輻射作用,採用“區域推進、逐步推廣、以園為本、專業引領”的方式縮小了我縣各級各類幼兒園之間教育水平的差距,促進了全縣幼兒教育事業均衡發展、共同提高。

三、總結經驗解決困惑

我們非常欣慰的看到,各項目基地幼兒園“以園為本教研製度建設”項目研究工作已在緊張有序的進行着,並各自有特色但工作中還有許多困惑尚待研究解決:

1、更高的專業引領、理論支撐的問題

2、成果的物化、呈現問題。

3、一線教師由於較少接受科研程序、方法和規範等方面的系統培訓,要形成較強的研究意識,掌握必要的研究技術,需要相當長的時間。

4、園本教研特色的展現,如何創建富有個性的園所文化。

四、今後工作思路

“以園為本的教研製度建設”項目研究剛剛起步,通過這一項目研究將會呈現一批有價值的實踐研究成果,同時也可以帶動更多的幼兒園參與到教育研究的行列中來,並培養出一批高水平、高素質的專業人才,切實實現學前教育的健康、穩定、和諧發展。

教研組文化建設工作報告 篇4

我校開展教研組文化建設已經兩年有餘,兩年多來,我們在摸索中不斷總結,不斷探索,在學習北環中學、東廬中學等名校的基礎上,又積極引進即xx中學等學校的教研文化建設特色,逐漸形成我校的教研組文化,並且已在姚北大地上生根發芽。

一、學校開展教研組文化建設的積極意義

1.教研組是校園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全面推進學校整體建設,豐富學校品牌內涵,提升學校質量效應,學校在大力建設校園文化,發展校園文化。而教研組文化建設是校園文化建設的一個不可或缺的部分,甚至是舉足輕重的部分。現在我們有11個教研組有了自己的文化核心,正在不斷地豐富和壯大中。比如國中英語組的“潤”文化,國中數學組的“圓”文化,國小語文組的“揚”文化等都很好的詮釋了教研組的特色。只有豐厚文化積澱的教研組是扛起文化建設旗幟的,才能為學校文化建設着上濃墨重彩。

2.教研組文化建設突破了傳統的教研組。傳統的教研組和現在的比起來少了三個重要特點。一是民主化。組員之間的民主,平等,相互尊重、理解、信任,才能使整個教研組形成合力,組長努力讓每位成員,體驗成功、發展潛能,這是教研組發展的必要前提。二是積極性。“態度決定一切”,在課改的大浪潮裏,每位組員積極主動、大膽創新、勇於探索,成為名符其實的終身學習者,熟悉學科教材,研究知識體系,理解學科基本精神,開拓學術研究視野,並以自身的勤勉努力影響組內成員,構建積極的教研組文化。三是合作式。合作、交流、對話已經成為我們教師專業發展的重要途徑,在合作的文化氛圍中,開放性的交流和對話,使得每位教師的思想受到啟迪,教學行為得到改善,同伴的思想和良好的建議已成為教師發展的重要資源。以上三條正是我們學校教研組文化建設中所凸顯出來的。

3.教研組文化是樹立良好師德的最好平台。教研組內教師的良好師德、教風、人際關係、心理氣氛和文化生活,是整個學科教研組的一種精神。師德是教師的靈魂和核心,是教師立身之本,也是對教研組文化的影響最重要的因素。我校把樹立良好師德放在教研組文化建設的首位,努力打造一支高素質的教師隊伍。我們各組有各自確立的組訓,通過榜樣力量、良好的教師形象,創建一個充滿學習、民主氣氛,洋溢自主、創新精神和體現務實作風的學習型組織,引導教師從自學走向自覺,使每一位教師都牢固樹立起一種“敬業樂教、誨人不倦、勇於擔當、樂學力行”的自覺精神和價值觀念,逐步培養教師淡泊名利,志存高遠的高尚師德,形成主動發展的教科研文化願景。

二、學校在教研組文化建設中的一些基本做法

1.學校校長室十分注重教研組文化建設。學校多次邀請相關專家來學校做講座和具體指導,甚至進課堂面授;也多次讓我們的教師走出去,去學習知名學校的優秀做法,都讓我們的教師受益匪淺。在不斷地教研活動中滲透入教改的理念。電子集體備課的推廣運用和作業有效整合的積極實施,是教研組文化最基本最常規的做法,學校在檢查督促中發現,我們的老師都能投入到這一教學改革當中。學校對各教研組積極參評市規範教研組、市示範教研組均予以大力支持,並希望各組向金牌教研組靠攏並最終去爭創。

2.教務處教科室也在教改中積極動腦筋。在常規的教學活動和教研活動中都要求有學友互助高效課堂模式的運用,在三到八年級中大力推廣學友互助式的教學模式,最近又設置課堂觀察統計表,來規範我們的教學課堂。每次活動都認真落實每項議程,監督整個環節,使教學研究活動逐步規範有效,最後對活動組織的後續均能出好月刊《教學工作簡報》,迄今已到19期。對教師們在電子集體備課和作業有效整合上,兩科室都有定期檢查和不定期抽查的制度,對老師們在教學過程中發現的問題和困難都能及時指出和整改落實,使我們的教研組文化得以正常有序發展。

3.老師們在整個文化建設中都積極行動。我們的老師在組內都能努力學習,積極探索,勇於創新,不斷實踐。在導學稿的實施,課後作業的整合,電子教案的統一等方面都在努力前進,雖然大多數老師年輕缺乏經驗,但我們能發揮集體的力量,互幫互助,互相補充,又精誠團結,融為一體。正是這種精神,我們的教研組文化建設之花才能越開越旺。極大多數老師能主動請纓,勇挑組內重擔,有活動能積極參與,活動後又及時反思,將新的理念不斷滲透到自己的教學實踐中去。這樣的學習氛圍正是我們教研組文化的外在體現。

三、學校開展教研組文化建設以來取得的成績

1.教科研顯性評比等取得了較好成績。兩年多來,在寧波市、餘姚市的多種學術基本功的評比和報刊論文發表上,我校取得了不斐的成績。僅以20xx學年為例,我校推薦到寧波的科研論文和課題中,就有8篇獲獎,其中一等獎2篇。在餘姚級的論文評比中,我校就有22篇獲獎,其中4篇獲得一等獎;在教學反思評比中,又有18篇獲獎,3篇一等獎。體育組和國中語文組已經成功通過是示範教研組的審核,國中數學組、國中科學組、國小科學組也已經通過規範教研組的審核。還有國中語文、國中數學、國小英語的三個教研亮點榜上有名,音樂組推出的舞蹈和合唱分別獲獎,體育組的足球、圍棋、摔跤等均能載譽而歸,成績斐然;還有三篇教研案例在市首屆教研案例評比中獲得一個一等獎,兩個二等獎,等等。而這些成績的取得與我們的教研組文化是絕不能分開的。

2.承辦大型教研活動的能力在不斷提升。在每次大型教研活動中,我們組長帶領組員能迅速應對,從確立主題開始,到制定活動方案,注意活動多種結果的預定方案,再到接待引領,集體探討,最後資料整理和報道跟蹤,都能安排得井然有序。從北京來的專家教授到省市的學術精英,哪怕是區域間的活動,我們都能認真對待,不放過每一次學習的機會,精心組織好每一次策劃工作。在這方面,領導和教研員對我們的工作都是肯定的。只有經歷過這種活動的全程參與,才會是真正的得到成長,這也是我們的優勢所在。我們將在今年5月份再次承辦一次大型的教學探討活動,有必將為提升學校品位,提高教師業務能力有一個大的促動。

3.教研組內的團隊精神不斷增強。研究和實踐證明教研組確實是“學術科研的樂園”,是一個團隊,為研究教學解決問題提高質量而設,團結合作是保證,和諧共進是基礎。由於教研組擔負着教師發展的重任,在學校教改中要引領學校教改潮流,用科研實績奠定學科在全校乃至全市的地位,所以通過這個教研團體,最終實現老中青和諧共生、互助共贏的建設目標。而我們在團隊合作方面,是做得比較到位的,比如上屆以李銘為備課組長的九年級科學備課組就是很好的詮釋。當然我們這種在教研組引領下的優秀備課組還有很多,這正是我們教研組文化的輻射的效果。

四、展望明天,我們需不斷奮鬥

1.要進一步健全教研組管理制度文化。我們在開展教研活動的過程中,往往過分注重上課和評課的過程,能做到定人、定時間、定活動主題、定活動方式、定活動程序這些常規的程序。其實我們相對於嚴格的活動程序還有很多差距。比如:

①要有規定的備課制度。不但有確定的教研時間,也要有不同的教研形式(如論壇式、討論式、學習式、探討式等);堅持點名制,嚴格按學校的要求行事。

②學習管理制度。如活動前先看相關理論資料,有明確的目的,學習後要有後續的研討活動,做到理論實踐相結合;外出學習回來要進行傳達學習,使組內教師及時得到當前信息。

③備課組長制度。備課組長做好協調作用,督促組員推行備課主編審核制度,帶領本年級教師做好統一教材、統一教學目標、統一重點難點、統一教學進度、統一使用資料等常規性的教研環節。

④青年教師的培養制度。如七年級新教師的師徒結對活動,第一次上九年級的教師的結對活動,教齡未滿三年的教師的結對活動。老教師給他們在師德師風、學習研究、備課上課、作業批改等方面加以指導。以上教研製度各組在針對組內實際情況要予以落實和制定,使教研組和備課組文化的開展真正得到有效保障。

2.要進一步鍛造一支有活力的教師隊伍。我們知道:一個人平庸不可怕,可怕的是整個組織的平庸。“人才強組”應成為各個教研組文化的核心;在激發教師的活力,挖掘內在的創造潛能,提高專業化素養,是我們今後教研組工作的重心。我們要從教學教研入手,抓青年教師的成長,做到各類學習跟上,師徒配對效果檢測,多壓擔子,放手讓青年教師參與編輯資料、出考試題等工作,在實踐中提高他們的教學教研工作能力;再提供各種平台,培育優秀教師,選取工作肯幹、積極進取、教學效果好的教師參加各級各類教科研活動,使他們快速成長起來;發揮青年教師特長,做學校文化建設的排頭兵,發揮老師的特長,推薦責任心強的老師到合適的崗位來鍛鍊,最終為學校的鍛造出一支有活力、有毅力、有能力的教師隊伍。

3.要逐步積澱學科成果。我們的建校時間不長,我們的教研組文化建設時間更短,所以我們在今後的文化建設中一定要逐步積澱我們的厚度,豐富我們的內涵。比如在教研活動的反思和檔案整理方面,我們要不斷堅持,將反思進行到底,只有反思,我們才會前行;每次活動,我們要將活動的每一個程序都留下腳印,從通知到策劃,從攝影到報道,我們都要思慮周全,裝訂成冊。再如電子集體教案的新編和作業整合方面,隨着新教材的全面實施,我們的電子教案也要及時更新,在傳遞和改進中將我們的電子教案完備好;作業整合同樣也需要不斷更新,這要求我們教師要有敏鋭的洞察力和跟上考試説明的步伐。我們還要積極培養自編教輔資料的能力,只有自己會編制相應的教輔資料,運用到班級學生中去,我們的教學效果才會有明顯的提升,我們學生的成績才會有質的變化。同時我們要在課題的研究中多下功夫,有專家説得好,教研組搞得好不好,看你課題的質量高不高。而我們在教學課題方面正是處於薄弱的態勢上,因此今後一段很長時間裏我們要積極探究,在課題鑽研上多動腦筋,多下功夫。這樣我們的學科文化才會越積越厚,我們的底藴才會越來越深!

五、結語

眾所周知,“文化”是非物質的東西,無影無形,但對教研組的影響又無處不在。在教研組文化建設活動中,我們對骨幹教師要突出“嚴”,對成長教師要突出“研”,對青年教師要突出“引”,讓教研組文化建設成為教研活動中的一種常態、一種習慣、一種共同的價值追求,真正做到在活動中進步,在交流中分享,在展示中享受成功。

教研組文化建設工作報告 篇5

一、教研組及教研組長的概念及功能定位

一般而言,教研組是指以本校教師為基礎形成的學科教學研究組織,它是學校的基層組織,具有教學、科研、培訓等基本職能,是有效地實現促進教師專業發展、教師校本培訓、推進課程改革的關鍵。所謂教研組長主要是指學科組或年級學科組的負責人,組織本組教師進行學科和教學研究以提高本學科教學質量。教研組長的主要職責包括:組織本組教師認真學習學校的教學工作計劃;結合本組特點,制定教研計劃,採取提高教學質量的措施,並負責檢查落實情況;組織好本組的教學活動;引導教師學習有關教育教學的法規和文件,鑽研學科新課標、新教材,積極進行教學改革;開展好集體備課、聽課、評課、説課等活動。

在新課程改革全面鋪開的背景下,應該清醒地意識到,教研組必須承擔起教學和科研的雙重任務。因此,優秀的教研組長除了要完成教研組所賦予的傳統職責之外,還要處理好組內常規教學和教育科研之間的關係,成為學校教學科研良性循環的推動者。

二、教研組管理與建設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當前,我國中國小教研組管理與建設整體情況不容樂觀,各種配套制度管理還不健全,缺乏有效的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土壤,尤其在一些具體環節還存在嚴重的缺陷和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教研組工作形式化、單一化。長期以來,中國小教研組工作流於形式的狀況較為嚴重。通常學期初,學校要求教研組長擬訂一份學期教研計劃,上交到教導處,至於計劃是否可行,不得而知。集體教研活動也往往是由學校統一指定,多數教師只是隨便聊聊,或是就某一問題談談看法。到學期末,每人寫一篇教研心得和聽課筆記一起上交,一學期的教研活動就此劃上了句號。

2、教研組工作競爭機制不合理。由於學校引入了較強的競爭機制,制定了名目繁多的考核規則,其中對同學科教師教學成績的考核份額相對較大,又牽涉到獎金的分配和教師的聲譽,因此造成同事間的不良競爭,甚至相互嫉妒、猜疑,不利於教師的真誠對話和交流。在開展教研活動中,教師投入的精力不夠,難以協調配合,或是怕得罪人而口是心非,這些都不利於教研活動的開展,更不利於教師合作文化的形成,使提高教師教學水平的機會白白流失,使本來該生動活潑的教研活動變得死氣沉沉,流於形式。

3、教研組工作反饋機制不夠健全。目前教研組工作普遍存在只檢查不反饋的現象,或者只向上級彙報總結而沒有把工作信息反饋基層教師。教研組給沒有絲毫的獨立決策權,只有人微言輕的建議權,常常導致費力不討好的結果。由此可見,教研組工作權力沒有一定的制度保障,加上在實施工作中存在反饋結果的模糊性和籠統性,教研組工作反饋機制遲遲不能落實到實處。

4、教研組工作缺失校本關照。在這些年的實踐調查中,不難發現中國小教研組工作一直存在着千篇一律、按部就班的缺陷,他們在實際的調查、總結報告中反映的往往是些過時的教學問題和矛盾,並沒有保持新課程改革的高度熱情,從學校的實際出發,激發教師的“示範”作用,挖掘出自身所在學校、學區的校本資源,轉化為實際的校本課題研究,從而促進教育質量的提高和教師發展。此外,有些學校的教研組機構形同虛設,幾年下來都沒有真正開展過教研活動,更不用説組織學校教師進行校本研究。總之,如果缺失新課程的校本理念支持,那麼學校教研組就失去了普遍意義。

三、教研組管理與建設的實施對策

1、學習是教研組建設的首要途徑。新課程改革背景下,中國小教研組要形成一種濃厚的重視學習、熱愛學習的風氣,要努力創設各種各樣的有利條件,便於教師開展學習活動。

同時還要不斷地通過處理問題、解決困境的過程來激發教師學習的主觀能動性,讓教師體會到學習的樂趣,自覺地做學習型教師,通過學習來提升教師的整體素質,來強化教研組功能,努力建設學習型的教研組。

為推動教研組工作,可具體採取這樣一些措施:

(1)提出一些可行性指標,督促教師完成。如要求每位教師在一學年中,研讀一本教育理論書籍或業務書籍,寫出一篇好的教研論文,聽一次或幾次學術講座報告,參加一次教學觀摩交流活動,參與一項科研課題研究,等等。

(2)在教研組內介紹一些好的圖書雜誌書目、好的網站文章,動員教師去購買或借閲學習;通過校園網建立教研組的網上圖書館,方便教師的學習和查閲,使學習資料的使用更具便捷性、時效性。

(3)創設適宜的工作環境,促使教師自覺地進行學習、交流。如組織教師參加科研課題研究,參加校本課程的開發研究,參加學校課改實驗的研究,參加校際公開課等等。

(4)對教師的學習心得體會、學習研究成果提供一些交流展示機會。如每期輪流請一位學有所得或學有所長的老師在組內作學習研究專題講座,一方面可促進講座的老師在準備過程中有意識地加強理論學習、提升理論水平,另一方面也能使其產生一種被認同感,一種成就感,從而更增強學習的積極性,並形成示範效應。

2、科研是教研組建設的基本動力。在新課程體系下,教師所教的每一節課都會遇到一些新的情境,產生一些新的困惑。因此教師必須要樹立一種全新的理念,“在研究的狀態中進行教學”,積極主動地參與教學科研。教師要努力形成一種用研究的眼光、研究的態度、研究的方式來從事教學的工作狀態,從而在教學活動中能不斷有所發現、有所感悟、有所創新,以更好地順應當前課改形勢發展的需要,適應素質教育的需要。因此組織開展教育科研活動是教研組責無旁貸的任務,是教研組建設、發展的基本動力。在教研組中開展科研活動,應堅持以下兩個原則:

一是科學選題原則。選題要注意實用性、可行性和參與的廣泛性。實用性是指教研組選擇科研課題的目的要十分明確,必須是直接與學生髮展、與教學發展有密切關係的,必須是教學活動中迫切需要解決的難點問題或新出現的問題。可行性是指要具有一定的實施條件,具有可操作性。教研組做課題由於自身條件的限制,決不可貪大求全、好高騖遠。參與的廣泛性是指所選的課題必須是大部分老師感興趣的、關注度很高的問題,必須是大部分老師願意參加的,具有參與熱情、參與積極性和參與能力的課題。

二是研究方法可行性原則。中國小教師的教學科研必須要立足於解決教學問題這一研究目的來確定研究的手段方法,找出、找準問題是教學科研的突破口,解決問題是教學科研的基本內容。

校本是教研組建設的關鍵環節。教研組建設的好壞在相當程度上關係到學校教學工作的好壞,關係到一個學校校本教研水平和質量。那麼,教研組應該如何做到實施有效的校本教研。首先,教研組有必要通過舉辦各種課型的講評活動,調動教師的教研積極性,活躍學校的教研氣氛。在此基礎上,教研組還要有更深層次的課題驅動力。對於教學中的諸多問題,有一些教師自己可以解決,或在他人的協助下解決,但有些問題卻要教師長期追蹤,集體研究,這樣的問題就應當把它提取出來,作為課題,組織教師有計劃、分步驟、有策略地去研究、去解決。其次,教研組作為學校教科研的基礎機構,應當承擔起打造師資隊伍的重任。既要發揮骨幹教師的示範作用及注重新教師的培養,又要關注教師隊伍的學習和科研。前蘇聯教育家馬卡連柯説:“教育者的技巧並不是一門什麼需要天才的藝術,但它是一門需要學習才能掌握的專業。”因此,教研組要經常組織教師們學習進的教育思想、教育理論、教育教學方法等。

教研組在校本教研工作要有新思路。加大對校本研修工作的重視力度,制定科學、規範、可操作的校本教研製度,實施課題帶動策略,專業引領學科化、聚焦課堂,掌握與運用校本教研的方法,優化校本教研形式,豐富校本教研內容。特別是教研組應該以課題為動力,深化校本教研。課題研究要“兩條腿走路”,一是“立項課題研究”,鼓勵學校和教師積極參與各級立項課題研究;二是“行動研究”,要求教師“人人都參與,人人有課題”,走“小課題,大研修”之路,引導教師開展以解決自身教育教學實際問題為主的行動研究,以解決教師教育內涵問題。

教研組文化建設工作報告 篇6

一、加強地理教研組建設的重要意義

(1)教師成長有了沃土。青年教師充滿激情,但因經驗的欠缺,往往在教學上會走不少彎路,教學的有效性不高,他們如果沒有教研組的幫助,只好憑自己個人的力量去尋找出路,這對整個教研組來説無疑是低效的,進步很慢,我們更需要的是整個學科的快速整體推進。教研組的強化建設給盼望進步的青年教師帶來了福音,他們的成長有了沃土,必將開出更美麗的花朵,結出更豐碩的果實。

(2)學生成績有了保障。大家好才是真的好,地理教研組建設的直接結果是全體地理教師的快速成長,全體學生是最大的受益者,他們不必擔心會因師從某個老師而讓自己成績受損,因為每個老師都是很優秀的。學生整體的地理成績得以大面積提高,成績有了強有力的保障。選修自己喜愛的地理時也會變得義無反顧,因為他們對成績充滿了自信。

(3)學校成功有了依託。各教研組撐起了學校教育,各個學科都強了,整個學校教育又怎能不強呢?地理教研組非常願同其它教研組一道,撐直學校的腰桿,多出名師,爭創名校,並以此帶動本地區的教育事業的發展,形成強有力的教育輻射中心。

二、加強地理教研組建設的途徑

(1)統一思想認識。這是加強地理教研組建設的前提。地理教研組長是整個教研組的領導者、組織者和核心人物,應統一全組思想認識,讓青年教師和老教師都能真正認識到加強地理教研組建設的緊迫性和重要意義,取得全體教師的大力支持,激發人人都想成為一流名師並願意為此付出不懈努力的信念,帶領全組教師共同前進,排除一切干擾因素,真正把地理組打造成一支強有力的戰鬥羣體。

(2)加強集體備課。加強集體備課是提高地理教研組整體實力的一種非常重要和有效的手段。全組要定期和不定期地開展集體備課活動,全組所有教師要形成嚴格的統一的教學方案,上下形成合力,眾人合為一人。在集體備課的過程中,大家不僅要備教材內容,更要備教學思想、教學技巧,每個細節都不放過。在第一次備課的基礎上經過試上課後,發現不足之處,有必要還要進行二次備課,讓教學更切合實際、更切合學生,追求教學效果最優化,受益學生最多化。

(3)落實聽課評課。雖經集體備課,但也不是讓每個老師都成為同一個模具生產的產品,教師個人還有自己的教學風格和智慧,這就是內涵。這不是集體備課所能解決的,甚至這還會影響不同教師的教學質量。認真落實聽課和評課計劃,可以儘可能地縮小因此而造成的差距。可以安排定期聽公開課和評課,也鼓勵不打招呼聽課,即“推門聽課”,一方面增加聽課機會,另一方面也會給全組老師帶來壓力,防止出現準備不充分現象。聽課後應及時組織評課,聽課老師不僅要評自己從課中學到了什麼,也要評課中值得進一步改進之處,特別要評的是在課中學生學到了多少。聽課評課利人利已,共同成長。第一次評課後,再聽課,再評課,要讓每個教師的每一節課都成為優課。

(4)設置精準練習。全組應統一為每一節課所學內容配置最精準的練習,題型不限,數量不在多少,關鍵在於緊密貼合所學內容,便於學生及時消化鞏固,緊密貼合學生實際,抓基礎,不出偏題怪題。這些練習根據需要,可以在課堂上邊學邊練習,也可以課後作為作業讓學生自由練習,老師要在批改的過程中發現學生存在的問題,及時對教學情況進行反饋以便針對性地調整教學。個別同學反映的問題要單獨解決,多數同學的共同問題要進行講評糾正,絕不放過存在的任何一個問題,也不放棄任何一個同學。

(5)提升教研水平。教研組要儘可能地為全組老師服務。既要創設機會提高教師們的教學業務能力,也要組織教師多參加教學研究,向研究型教師轉變。要多在組內開設教學研討會,組內名師要面向全體學生和全組教師開設地理講座。地理學科有其自然屬性和社會屬性,教師更需要從親身體驗自然和社會中去理解地理。要儘可能地爭取獲得領導支持,撥出專項經費用於地理教師開展地理考察和研究。如果教師只是被束縛在書本中,自身的能力都難提高,又怎能有效提高地理教學呢?

(6)拓寬交流渠道。“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地理教研組內要經常開展形式多樣的交流活動,如組織經驗交流會,讓教學質量高的教師談心得體會,介紹教學策略,將這些寶貴的交流材料彙編整理,發給全組老師,實現資源共享。要多和校內其它教研組交流,比如潮汐現象的成因可以和物理教研組交流,喀斯特地貌成因可以與化學教研組進行探討。每個教研組都有值得學習之處。參加校際交流要儘可能讓每個教師都有機會,不要總是侷限於某幾個人,要多吸收其它兄弟學校的寶貴經驗。參會人員回來後要及時把所獲信息在組內交流學習。我們要走出去,也要能請進來,校外的名師完全可以請進來交流示範。全組教師也要多和自己的學生交流,彼此增進了解,加深師生情感,增強親和力,教師要主動了解學生學習上的需求,不要以舊經驗來對待今天的學生。

(7)開展多彩活動。地理教學如果脱離了活動,則是死水一潭。我們要設置豐富多彩的活動來激發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如舉辦地理知識競賽、開展實地調查、指導同學寫地理小論文、開展研究性學習、組織全體同學看地理電影等,開闊同學們的視野,讓同學們深切感受到地理是離我們那麼近,那麼有趣、有用,從內心裏熱愛地理,用這種情感來學地理,怎能學不好?老師們呢,也經受着鍛鍊,也會站在更高的角度,推動地理教學的更快發展。

(8)結對新老教師。普通教師特別是剛走出校門的青年教師,由於教學經驗的欠缺,往往難以獨立承擔教學任務。他們迫切需要得到組內重量級老教師的手把手指導。對於學生及其家長而言,他們普遍認為,如果分在一個富有教學經驗的教師班上,那無疑是幸運的,而如果分在了一個剛畢業的青年教師班上,那就是不幸的,因為自己成了新教師教學的實驗品,誰都不願意做實驗品。這雖然有點偏頗,但新教師確實必須要快速贏得學生的心。新老教師結對是個很好的辦法,新教師要主動積極地拜師學藝,老教師也要真心幫扶徒弟。除了在備課中給予指導外,還要多讓徒弟聽聽自己的課,學習自己的教學藝術。新教師要抓住這些機會,先聽課後上課,並多請師父聽聽課,評評課,聽後評,評後再聽,不上好課誓不罷休。

(9)應用課題成果。地理組全體教師要積極申報省、市課題,有條件的還要申報國家級課題。教研組長和課題組負責人要積極組織和動員全體地理老師共同參與,人人都是課題組的成員,個個都有任務分工。要讓大家能夠充分認識到開展課題研究的重要性。全體教師進行課題研究的過程也是大家快速成長的過程,課題研究的成果要能夠展示出來,及時向相關期刊雜誌投稿,爭取能夠發表。課題研究的最主要目的是要為教育教學服務,研究成果要及時地應用到我們的教學實踐中。

三、加強地理教研組建設的保障機制

地理教研組建設的好壞直接關係到地理教育的興衰成敗,但也不排除會有一些教師有不同看法,他們因循守舊或出於個人利益,不太情願投身於教學改革大潮中。學校領導應高度重視教研組建設,要採用多種方式激勵全體地理教師積極投身其中,給每個教師創設教學公平的環境,出台相應的績效制度,給予物質上和精神上的獎勵等。要把加強教研組建設作為學校發展的重大事務來抓好、抓實。我相信,加強建設後的地理組,將會成為各教研組中的金牌組,一定會湧現更多的名師,地理教學質量也一定會邁上更高的台階。

教研組文化建設工作報告 篇7

教學質量的高低取決於教師隊伍的優劣,只有教師教育生命煥發出鮮活的生命力,才能實現對學生生命的培養與塑造。本學期,我們繼續以“六有效”管理為抓手,狠抓教師隊伍建設,以提高教師的研究能力和提升教師的專業素質為重點,努力提高教學質量。

一、加強研究,提高教師專業能力。

我們改變了檢查型和評比型管理模式,由檢查備課筆記轉向組織研究教材;由檢查教師在課堂中的知識傳授轉向用課程意識研究課堂教學;由檢查課堂教學任務完成情況轉向指導課堂教學;由指揮教學工作轉向共同參與教學研究。主要採取了以下方式來加強隊伍建設,提升研究能力,提高教學質量。

一是繼續深化備課管理,提高備課質量。以“教學問題—教學設計—教學行動—教學反思”為主體的集體備課模式,每單元中拿出一個課例,科學把握課標,科學制定好教學目標,圍繞“學什麼,怎麼學;教什麼,怎麼教;練什麼,怎麼練,思什麼,怎樣改“這四個問題進行集體研討,確立共性問題,形成共識後整理一套完整的詳案,教案要求呈現出導學的目標,導學的內容和方式,教學的重點與方法,當堂訓練的題目與目標。讓教師最大限度的開發課程資源,提升教師的備課質量。二是實施參與式研究模式,提高課堂質量。構建“發現問題—組織團隊—學習準備—設計實施—總結反思”的專題校本教研模式。教師先獨立備課、上課、説課、評課、反思、調整;(即發現問題)然後專業研究人員評課、反思、合作研討備課、調整提高、上課觀摩(組織團隊;學習準備;設計實施);最後觀察探討、反思積累、研討昇華、總結交流。(總結反思)通過以上三個過程的研究,解決了教師在教學中遇到的實際問題,明顯的改進了教學效果。三是繼續堅持基於問題的行動研究。在參與式研究模式的基礎上,建立“先點後面,全員參與,逐步推進”的校本教科研“行動研究制度”。重視專業引領、合作分享和實踐反思的結合。研究主要經歷“問題——行動——研究——實踐——反思”五個過程。圍繞兩個課題,以解決教師在教學中遇到的實際問題,來改進教學效果。為提高研究的深度,我們主要採取“導師制”引領,“解決問題發佈會”和各項教學活動來提高研究的效度,繼續通過過“五關”來指導教師進行備課、上課。通過以上三方面的實踐,教師對教學過程的認識和對自我的認識大大提高,產生了自主發展的動力,形成了自我發展的能力。培養了合作研究的精神,讓教師建立起較強的進行教學研究的事業心和自信,使教師在這樣的教育實踐中不斷成長,不但提高了教學質量,還提高了教師的研究能力。

二、加強培訓,提升教師專業素質。

教學質量的高低關鍵在於教師素質的高低,基於我校教師已經呈現高原期——發展動力不足,內驅力不夠的現狀,我們主要採取校外延伸,校內培植的校本培訓方式努力提高教師專業素質,來提高教學質量。

1.校外延伸,校內培植,提升教師專業水平。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不斷地吸納與學習可以使學校的教學工作少走彎路,少出錯誤。看到這一點,我校拓寬渠道,本學期不惜重金到山東樂陵實驗國小,唐山叉河口中學學訪,進行外地參與學習培訓,以先進的教學經驗來校指導我校教學工作,夯實了校本培訓的基礎。

再此基礎上,我們把“校本培訓”的重點放在挖掘教師內在的潛力上,讓教師們在團隊互動中充分釋放潛在的能量,使“校本培訓”成為一個不斷動態的、發展的、充滿靈性和智慧的工程,讓每個教師真正享受到教育的幸福。一是強化標準和規範。確定“好教師”的基本標準,繼續採用帶教性培訓、台階性培訓、發展性培訓進行改進和提升;二是積極落實《十項基本功系列活動方案》,有條不紊的開展各項培訓與練兵。繼續開展了讀書系列活動,雙説展示活動,教師基本功競賽活動和業務考核等活動,提高了教師專業知識和能力。三是相互合作,組建了青年教師和骨幹教師的結對活動和一對一教師組合,採取推薦與自願選擇的方式進行結對組合,制定了結對考核標準,依據標準定期展示,定期評價。加強了骨幹教師專業能力和素養,發揮骨幹教師作用,促進了教師隊伍素質整體提高。豐富有意義的“十項基本功系列活動”,讓教師豐富了專業知識,厚實了專業素質,提高了教師駕馭課堂的能力。

2.注重內涵,關注發展,激發內在活力。

人才的培養着眼點要立足於自我發展。高質量需要高水平的教師隊伍,學校發展需要人才,高質量的教學離不開人才,構築適合學校發展的人才培養基地,建立促進人才培養的培訓機制,才會真正促進教學質量的提高。本學期,我們注重各個層面的教師隊伍建設,以此保證教學質量的穩步提升。

一是啟動名師培養工程。建立各級骨幹教師的培養和考核制度和骨幹教師發展基金,本學期對在崗的所有骨幹教師進行考核,對於考核優秀的予以獎勵,考核不合格的將取消骨幹資格,並積極開展“閲讀名師”活動,不斷的豐盈內涵,轉變了教師的教學觀念,為教學質量的提升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二是落實師徒結對工程,確定師傅和徒弟的具體職責任務,並建立捆綁式考核制度和獎勵制度。這一措施極大調動了骨幹教師的內驅力,骨幹教師一起和年輕教師鑽研教材,研究教法的畫面天天可見,班級之間通力合作,達成共識,教研氛圍空前高漲。三是建立健全教學制度,初步成型了《周目標導航實施方案》,《團隊建設實施方案》,《深化學生十能培養具體方案》等措施,努力提高課堂質量。並組建團隊對每個方案進行試點實踐,學校在確保專項投入的基礎上,實施獎勵制度,加大對教研組長、實驗教師的專業化培養。《周目標導航》的積極推行,強化了前置性學習,周清月結和小組合作性學習,課堂效率明顯得到了改善。四是開展“十美教師”表彰會,把此項活動變成學校的典型文化之一,加大優秀教師的宣傳。處處做楷模,用教師的精神信仰,教育影響孩子們健康成長,成為學生幸福成長的使者,從而逐漸形成“厚德精藝,儒雅大氣”的教風。

如同學生的成長是他自己的事情一樣,教師隊伍建設也是在教學管理中有組織的引導下自我完善,自我發展的過程。因此,用科學的方法,發展的眼光建設教師隊伍,必然促進教師的發展,帶來教學質量的整體提升。

教研組文化建設工作報告 篇8

隨着新《綱要》的頒佈,新的知識觀、發展觀所呈現的全新教育理念給廣大教師帶來了巨大的衝擊和挑戰,促進教師專業化的快速成長成為幼兒園課改工作的重中之重。由此應運而生的園本教研,作為一種嶄新的教研工作模式,強調以園為本展開教研科學研究,是促進教師專業化成長的重要途徑,越來越為更多的幼兒園所重視和關注。幾年來,在綱要精神的指引下,我園立足於實際,不斷完善園本教研製度建設,積極探究有效開展園本培訓的方法和策略,以訓帶研,以研促教,訓研結合,努力推進教師的專業化成長,打造優質教師隊伍,促進幼兒園課程改革不斷走向縱深處。

有效而健全的教研管理機制,是園本教研的有力保障。多年來,我園在開展園本教研的工作過程中,不斷完善各類機制,確保園本教研正常高效運轉,使教研工作落到實處。

1、構建園本教研組織機制

組織機構是園本教研組織管理的的主軸,對於園本教研的發起起着重要的導引作用。在長期的園本教研過程中,我園逐漸形成了班級教研組、年段教研組、課題教研組、全園教研組的四位一體的教研組織機構。實行專人負責,職責明確。班級教研組是組織機構中的基本單位,由班主任擔任組長,主要帶領保教人員就班級實際教學中、課題研究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展開研究,並負責將問題向上呈現給年段長或課題組組長;年段教研組由年段長擔任組長,主要組織年段保教人員針對年段的共性問題進行研討,並負責收集彙總形成報告,及時將棘手的難於解決的問題上報幼兒園大教研組,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課題教研組由課題組組長負責,教研組長給予協助,重點組織課題組成員針對課題開展情況展開研討;全園教研組則由園長擔任組長,由業務副園長擔任副組長,重點聆聽收集各方問題,進行分析歸類定級,明確輕重緩急,聚焦全園急需解決的共性問題,組織相關內容的培訓,進行導向和教育策略上的把持,從而形成了園長負總責、副園長具體負責、課題組長主導、年段長班主任引領實施、教師實際操作的園本教研運行格局。

2、確立園本教研目標機制

目標機制的確立是園本教研的靈魂,它對於園本教研方向的把握起着決定性的作用,必將影響着整個幼兒園的教育工作走向。因此,制定科學合理的園本教研目標機制尤為關鍵。根據綱要精神,我園對園本培訓的目標進行了明確定位,即以促進實幼每個幼兒的發展為總目標,以建設現代精品幼兒園、促進實幼每個人員的專業成長為直接目標。其中,促進幼兒的發展既是幼兒園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終極點,也是我園開展園本教研工作的落腳點,是審視園本教研工作效能的.着眼點,要求所有的教研活動都要圍繞着促進幼兒發展這一目標來組織實施。

建設現代精品幼兒園這一目標,直接指向幼兒園的自身發展,作為省優質園、省課改基地園,面對奔湧向前的課改洪流,必須對幼兒園的未來發展有清晰的思路和明確的定位,從而也必須對園本培訓的課程和內容進行整體規劃,統籌安排。促進實幼每個人員的專業成長這一目標則直接指向保教人員的工作需要和自身發展,園本培訓應以教師為本,在培訓過程中要重視教師的個體需求和自我教育,注重教師經驗的總結與提升,不斷提高教師的教育教學實踐水平及參與教育科研的興趣和能力。以上目標之間相輔相成,密不可分,形成良性機制,對幼兒園的整體發展起導向作用。

3、完善園本教研激勵機制

激勵有助於培養教師的自信心,激發教師內在的動力,調動教師的積極性、主動性及創造性,提高園本教研的效能。基於以上認識,我園在園本教研工作過程中不斷完善激勵機制,使其成為幼兒園園本教研組織管理中的核心內容之一。其一,完善園本教研製度。合理的制度建設能為激勵機制的形成提供保證。幾年來,我園逐漸建立健全各種園本教研工作制度,並促其不斷走向規範化,如《幼兒園教研製度》、《班主任工作細則》、《教師配班細則》、《《幼兒園名師工程方案》、《幼兒園績效考核方案》、《幼兒園教學教學成果獎勵制度》等,這些制度的制定和實施,為廣大教師確立了明確的目標和職責,使教師開展園本教研有章可循。其二,適宜的物質激勵。即對於在各級各類雜誌刊物發表教育文章案例的教師及獲全國、省、市、區等各級教育獎項的人員給予適當的獎勵,對予在園本教研中承擔主要工作、取得成果、做出貢獻的教師給予適當的科研津貼。其三,重視精神激勵。在教研過程中,注意營造寬鬆民主的教研氛圍,強調溝通與交流、傾聽與互動,尊重每個教師的想法,鼓勵教師大膽表達自己的觀點,努力激發廣大教師參與園本教研的積極性,使每個教師成為教研的主人。同時還關注教師的需求,為教師提供各種學習的途徑和機會,如外出觀摩、專家進園等,使教師獲得精神上的滿足,激勵教師不斷前進。

4、健全園本教研服務機制

園本教研的順利開展,有賴於幼兒園的高度重視和管理上的大力支持。幾年來,在園本教研工作的開展過程中,我園多方面努力創造條件,不斷完善服務機制,在管理策略上予以強有力的支持。其一,時間上的保障。我園每個月有四次的園本教研時間,分別為全園、年段、班級、課題組的教研時間,具體為每週週四下午。每次教研之前,主持人都會提前將問題拋給教師,給予教師充分思考的時間,對於研討後形成的方案,也留給教師充足的時間去操作、去驗證。其二,經費上的保障。如聘請專家、購買書籍、添置音像設備、印刷學習資料、外出觀摩等,經費的來源都由幼兒園自行承擔。每學期,我園都會將園本教研經費納入到幼兒園的財政預算中,將錢留足留夠,確保園本教研經費的充裕和到位。經費的落實,對園本培訓的順利進行提供了有力保證。其三,信息上的支持。書籍方面,如為教師購買教材、教育書籍,徵訂教育類書刊雜誌;音像方面,如優質公開課錄像、專家講座錄音等;網絡方面,如開放互聯網、建設幼兒園的局域網,便於教師獲取信息,實現資源共享,促進信息交流。信息的收集、積累為園本培訓的開展提供了更為廣闊的天地。其四,智囊團的跟進。為了保證園本教研高質量進行,我園常年聘請專家擔任幼兒園語言文字工作顧問、課改工作顧問等,與學科帶頭人、市區骨幹教師一起組成智囊團,定期指導,為教師分憂解難。

教研組文化建設工作報告 篇9

針對我們學校教研組的問題,我主要想從“整合式教學”的角度來談。整合式教學分為兩個層次,一個層次叫基於課標的整合式教學;另一個層次叫基於考點的整合式複習。從整合式教學的實施出發,針對我們學校教研組的問題,我們列出了這樣的幾個改進措施。

第一,教研學習的改進從研讀課標開始。

整合式教學需要整合教學目標。我們的這點措施的目的主要是解決目前在我們學校我們組內老師還存在着廣泛的教學目標不明確,教材定位不明確,考試研究不到位的問題。通過這次培訓,我深刻的感覺到我們的教學、我們的考試都是基於課標的,王老師説課標是我們一切課堂教學“上位的星空”,所以我們要組織我們組老師研讀課標,以課標為本來規範我們的教研學習,從而改進我們組的教研行動,發展我們的教研組建設。其中,七年級和八年級備課組,我們教研學習的構想是基於課標研讀的體驗式教學的研究和教研;九年級備課組,我們教研學習的構想是基於課標研讀的考試評價的研究和教研。

第二,教學架構的改進從能力整合開始。

整合式教學需要整合教的因素。我們的這點措施是為了防止七年級八年級九年級整個教研組全部圍繞那60個左右的考點來轉,按照許老師的思路,也從整體上架構我們學生的能力,然後分解我們的教學任務。

針對我校學生入學學習習慣不好,我們確定在七年級思品的培養主題:學習氛圍建設。例如學習小組建設,課堂紀律學習,作業規範等等。而且我們預備反反覆覆的來。八年級的培養主題是閲讀能力的培養,教會學生與教材進行對話。九年級的培養主題是解題能力的培養,特別是主觀題解題能力的培養。因為考試也很重要,是我們教研組的生命線,這是當前無法改變的事實。

第三,教學補償的改進從真實問題着手。

整合式教學需要整合學的因素。我們的這點改進措施主要是針對我們學校教研組行動不明確的問題。這裏的教學補償分為針對班級的補償和針對學生的個別輔導。我們預備在整個學校的三個備課組要找到學生的真實問題,然後制定方案,力圖解決之。我們預備利用王老師倡導的“個性化質量分析技術”。教研組要在一起分析班級的真實問題。

第四,教學分工的改進從個人所長開始。

整合式教學需要整合教學資源的因素。我們認為每個老師都有自己的優缺點。我們準備教研組會根據組內老師的所長,研討最佳有利於學校教研組建設和學科建設的教學分工。組內老師的分工,既有利於組內老師的團結,更有利於整個學校的學科建設,促進本組教師的教育教學的專業化發展。

第五,校本特色的改進以學科活動為主。

整合式教學需要整合教學方式的因素。在七年級、八年級九年級三個年級廣泛開展單元主題實踐活動,教研組定期進行評比並進行學生表彰。在七年級年級廣泛開展公民教育實踐教育活動,緊隨市區教研室的步伐。

教研組文化建設工作報告 篇10

新學期伊始,教研先行,教以共進,研以致遠。在落實“雙減”的背景下,此次教研組建設凝聚實驗中學小語組的智慧,踐行“輕負高效”的理念,堅持五育並舉,改革創新,促進實驗中學國小語文教研組高質量發展。市實驗中學國小語文低段組現有11名教師,其中大學本科11人,高級教師4人,一級教師3人。有經驗豐富的資深教師,有敢於創新的青年教師,大家協同共競,開拓進取,工作熱情,取得了優異的成績。本教研組劉瓊老師被評為市國小語文骨幹教師,市“巾幗建功”先進個人,馬麗老師被評為市國小道德與法治骨幹教師,李曉紅老師為市“李嵐名師工作室”成員,市“應俊莉名師工作室”成員。另外,有市優秀班主任1人,市學科帶頭人2人,市優秀班主任5人,市優秀教師3人,市骨幹教師2人。在這些優秀教師的帶領下,我們低段語文教研組鋭意進取,抓住一切可發展的平台機會和可利用資源,努力提升專業素養和專業能力。近年來,本組教師四川省錄像課競賽獲獎1人次;市錄像課競賽獲獎3人次;市“一師一優課”“課堂大比武”以及各種公開課、研究課、微課等競賽獲獎19人次;市教師培訓專題講座6人次。我組新教師王秋亞獲得市課堂大比武二等獎,孫倩倩獲得新教師彙報課一等獎,李慧教學成績優異,我組教師實力與活力並存。下面我將從以下幾個方面談談我們國小語文低段教研組20__年春季學期建設工作:

一、加強集體備課管理,促進教師專業能力提升

充分利用教研活動時間,每學期完成定量的年級備課篇目,羣策羣力設計出精彩教案,打造專業磨課團隊,充分利用集體智慧,共同構建有温度、有情懷的語文課堂。蒐集組內教師三年發展規劃表,引導教師的專業發展和專業成長,積極探索年輕教師專業成長模式,制定適合個人發展的成長計劃,努力培養研究型、創新型、專家型教師。每學期雙週星期一下午定時召開教研會,定好主題和發言人,全員參與,討論分享,深入貫徹我校“以學定教,先學後教”課堂教學改革基本原則,探索創新靈活的教學方式,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和語文能力。以雙減政策為依據,創新閲讀、作文教學課程,探究通過有效的學科融合教學提升學生的多元能力,切實提高課後服務質量,逐步培養低年級學生自主學習、遷移方法、自我管理的能力。

二、提高課堂效率,優化作業設計

督促每位語文教師積極思考雙減背景下提高課堂效率的具體策略,多研究教材和教參,明確教學目標,把學生髮展目標落到實處。做到備好每一堂課,抓準教學重難點,捨棄非重點內容,精講精練。教研組重點檢查教師的“六認真”工作,備課先行,教案編寫要永遠走在教學前面,作業先完成後佈置,充分了解學情,根據學生實際情況分層佈置作業,避免無效作業、重複作業。一二年級不留書面作業,其他年級創新作業佈置方式,優化作業設計,真正做到“減負”,從書面作業轉化為閲讀、演講、手抄報、美食譜、口語交際、創編故事、攝影配文、親近自然、書籤設計、配樂朗誦、寫字達人、詩詞達人等促進學生語文能力提升的綜合性實踐作業。作業全批全改,及時細緻,評講高效,落實二次批改,讓學生從作業練習中學有所獲,練有所樂。

三、組織本組教師學習“雙減”和“五項管理”,增強課程建設管理意識

以學生興趣和校園文化為出發點,鼓勵老師自主研發校本教材,彰顯學科特色,形成我校特色課程體系。讓校本教材走進課堂,拓寬學生視野,挖掘潛能,發散思維,着眼於學生能力發展和素養提升。本教研組所有老師在學校校本課程開發中積極參與,生成精品課程《二十四節氣(上)》和《悦讀記——國小生羣文讀本》,一般課程《美麗的漢字——漢字入門》,受到了學校領導的一致好評,形成了教師樂教、學生樂學的新局面,學生選課時熱情高漲,興趣濃厚。

四、繼續推進課題研究,提升教師教育科研能力

結合“雙減”政策背景,反思當下教育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困惑,積極探究解決方法、策略,培養研究思維,形成有價值意義的課題研究。確保組內每位教師都有在研課題,永遠與時俱進,善於思考,勇於解決,敢於突破。把課題研究中的解決策略運用於教學實踐,不斷摸索新方法,不斷改進,逐步提升。老師們的科研論文與課題研究成績顯著。近幾年發表論文及論文獲獎40餘篇;在研課題6個,分別是李芳老師參與主研的《聚焦國小生自主閲讀意識的實踐研究》,此課題在撰寫結題報告階段;李俊老師參與主研的《中國小生課後延時服務中的硬筆書法指導策略》,此課題在階段評審中獲二等獎;李曉紅、劉瓊老師參與主研的《國小生性教育在生命.生態.安全課程中滲透的實踐研究》在研究第二階段;孫倩倩老師參與主研的《少先隊分批入隊隊前教育實踐活動研究》立項成功;微型課題2個,分別是王秋亞、孫倩倩老師參與主研的《國小語文課堂朗讀教學策略研究》;付佳瓊老師參與主研的《促進國小中段學生英語閲讀能力提升的實踐研究》。

競中共進,和諧發展,我們將共同成長,在“雙減”背景下構建出新活力語文團體,開創出實中國小語文學習新天地,構建起優秀的語文教師羣體,厚積薄髮結碩果,百尺竿頭譜新篇,我們國小語文教研組將繼續乘風破浪,高歌向前!

教研組文化建設工作報告 篇11

以學校為中心進行教學研究,形成與新課程相適應的“以校為本教學研究制度”,這是適應當前學校發展和教師成長需要的緊迫任務,也是深化教學改革的方向和重點。作為河北省“以校為本教研製度建設”的基地校,自課改之初,我校就十分重視校本教研工作,並努力做到從學校實際出發,圍繞學校工作中的重要問題,緊迫問題,有針對性地開展教研工作。充分發揮每位教師的創造能力和研修熱情,以便在全校範圍內形成一種校本教研的研修氛圍,從而把教師的教學實踐與教學研究及在職培訓融為一體,將學校構建成一個學習型的組織,來促進教師專業水平的可持續發展、促進教師綜合素質的不斷提升。為此在以校為本教研製度的建設過程中,我校根據自身實際採取了以下做法:

一、加強領導、健全制度、保駕護航

為了有效地推進校本教研基地校的建設,我校構建了以校長室——教務處——教研組為主體的三級教研網絡體系。

1、加強領導,發揮校長室在校本教研中的領導作用。

學校成立以校長為組長的校本教研領導小組,負責對全校的校本教研工作提供政策和資金支持,並明確校長是第一責任人,規定校長必須親自主持和參與各項校本教研工作,身體力行,率先垂範,做校本教研的領頭雁。領導小組下設工作小組和項目規劃組,負責校本教研的組織、管理,進行統籌規劃。並以此為圓心向各教研組、課題組輻射,形成有效的督導與管理機制。

2、健全制度,發揮教務處在校本教研中的中樞作用

教務處負責全校校本教研工作的組織和實施,制定各項具體管理制度,並對校本教研工作中的各個環節進行檢查督導和研究報告。為保證把校本教研工作真正落到實處,我校先後制定了《校本教研製度》、《校長室、教務處校本教研管理制度》、《校本培訓制度》、《教研組校本教研活動制度》、《備課組集體備課制度》等一系列規章制度,並積極加以落實,做到了過程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的有機結合,有效地調動了教師參與的積極性。

我校的各項校本教研工作制度,均是從實際出發,關注教師的發展。我們認為,制定制度的最終目的,是為了全體教師專業水平和綜合素質的全面提高,只有堅持“求真、務實”的精神,才能把校本教研工作落到實處,才能真正解決教育教學中的實際問題,才能有利於學校的健康發展。

例如,開展校本教研之前,我校的教研活動形式較單一,對教師的個人發展幫助不大。對此,我們在廣泛調查和徵詢建議的基礎上,從學校實際情況出發,制定了《校本教研活動制度》,規定了自修學習、同伴互助、專業引領等多種活動形式,並提出了相應要求。從制度上保障了教研活動的多樣性和可操作性,從而在全校範圍內迅速形成了開展教研活動的研修熱情,促進了教師專業水平的快速提高。

3、凸顯骨幹,推動教研組在校本教研中的帶動作用

我校選用思想覺悟較高,組織能力較強的“市、區級骨幹教師”和“校級名師”擔任教研組長,讓他們成為校本教研活動的先鋒隊,組織各項常規系列活動:如理論學習、鑽研教材、集體備課、評價交流、專題研討等。同時以各級骨幹教師為主體,組成校本教研活動“示範者”隊伍,帶頭學習、發言、上示範課,使教研活動能夠規範有序地進行,使教研組成為學習型的基層團體。

二、三維培訓,夯實理論基礎

教師的教育理論素養決定了課改的深度和廣度,因此及時地對教師進行教育教學研究上的理論指導,引導教師學會理性地思考教學問題,是促進教師專業水平提高的有效保證。對此,幾年來我校從各個方面採取了多種措施來保證對教師教育教學理論素養的培訓。

1、理論培訓,更新觀念

開展校本教研以來,我校集中精力進行了校本理論培訓,以更新觀念。根據學校實際及教師專業化發展的需要,先後組織全體教師進行了師德教育、新教材培訓、教科研培訓、現代教育技術培訓及新課程理念下的課堂教學研究培訓等,使老師在觀念上能夠做到與時俱進。

2、專家引領,提升素養

在校本教研中,教師的困難之一是專業理論匱乏。為此,我們定期邀請專家來校做專題講座,以提高全體教師的專業理論素養。市教科所楊葛莉所長和區進校的範冬鬆、張寶林、陳志同、董向紅、韓英成等專家曾先後應邀做了《課例生成過程》、《校本課程開發》、《素質教育下的教師觀和學生觀》、《關於校本教研的幾點思考》、《談師生關係》、《如何提高教育科研的實效性》等專題講座,各位專家以其高水平的專業知識技能使教師們拓展了思路,開闊了視野,豐富了思想,提高了理論水平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3、參觀學習,拓寬視野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為使校本教研工作少走彎路,我們先後派出多位骨幹教師和學科帶頭人到石家莊、南寧、北戴河等地接受培訓及去青龍縣祖山中學、北戴河實驗國小等兄弟學校參觀學習,相互交流,拓寬視野。

三、做實專題,激發教研熱情

為了保證有效教研,我們在每學期初,都會根據市、區教研室工作會議精神適時地規劃校本教研工作,提出專題,確立重點,統一基本要求。同時,要求教師根據自己的教學實踐,發現問題,生成課例,確定教研專題。再以青年教師自薦課、骨幹教師示範課、專題研討課等形式做實專題,使校本教研活動成為有效教研而不流於形式。學校還定期召開教研工作會議,瞭解情況、反饋信息,教師們暢談研究的點滴心得,形成經驗成果,再把教研專題上升為科研課題。從而形成了多個教研課題組,在教育教學所涉及的各個領域進行科學研究。

例如,我校教師在教學實踐中發現,在課堂教學中運用多媒體計算機,可以突破教育信息單一化的侷限,利用文字、圖像、動畫、聲音、影像等多種形式充分調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激發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為創新能力培養提供了全新的教學手段。那麼,如何更加有效地將信息技術整合到學科課課程中去呢?對此,我校理化生教研組的老師在深入實踐、積極討論的基礎上,確定了研究方向,申報了省級科研課題《綜合理科專題站對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研究》並獲立項。

幾年來,專題研究促進了老師的理論學習,理論研究又進一步深化了學校的教學實踐,學校教師隊伍也正是在研究的過程中得到了初步構建。同時,我校教師在課題研究上也累累碩果,20__年我校共有16項市級科研課題結題並通過驗收,20__年我校毛立澗副校長主持的國家重點科研課題《傳統教學觀與新課程教學觀對策略教學效果比較研究》已進入結題階段,另一項國家重點科研課題《在目標教學中實施創新教育的研究》已獲驗收並獲得國家級一等獎。我校教師張玲主持的省級科研課題《教學模式與學生學習方式轉變的研究》也即將結題。同時,另有9個課題組申報了市級課題,並積極開展課題研究。

為了更好地進行校本教研的交流與研討,我校創立了校本教研專刊《探索與交流》,刊發有關的教科研信息,教師的教學反思、隨筆、校本培訓體會、課例、案例等作品,給教師們提供一個成果展示和經驗交流的平台。

四、多種舉措,實施有效教研

為實施有效教研,我校根據自身的具體情況和教師的發展需要,採取了多種舉措。現舉例如下:

1、有效開展教研組活動,促進教師的教學實踐和反思

為充分發揮教研組在教研活動中的核心作用,我校規定,在每兩週一次的教研組活動中,教研主題要專題化。即在開展教研活動前,首先要針對共性問題,確立研究主題,制定活動計劃,然後根據研究主題、活動計劃開展教研活動,並組織教師進行反思、交流。要求教研活動做到“三個有”,即有主題、有中心發言、有活動記錄。此外,我校還以教研組為單位組織了教學反思、隨筆的評比、優質課大賽、優秀課例大賽、演講比賽等系列校本教研活動,有力地推動教研工作的有效實施。

2、開展師徒結對子活動,促進青年教師成長

每個學年度我校都要求教學經驗豐富的老教師、骨幹教師和青年教師進行師徒結對子活動,並作為一項教學常規管理活動加以落實,定期進行檢查評比,年度進行表彰。活動要求徒弟積極聽師傅的課,實地感受教學過程,學習成功經驗和先進理念;師傅主動聽徒弟的課,瞭解徒弟的不足,有針對性地給予指導,同時也吸收青年人的先進思想和新鮮做法。師徒既各展所長,又互幫互學,形成優勢互補,共同進步的教研風氣。

3、確立與同行“對話”機制,促進共同發展。

教師與同行“對話”,即同伴互助,互相提高,實現備課、評課一體化,達到交流和共享,它是促進教師專業化發展的核心。因此,我校規定以備課組為單位,每週要進行2-3次集體備課。在集體備課中,要求每位教師都要就新課標的三個維度、重點、難點及教法、學法,積極發表見解,參與討論,密切合作。幾年來,通過這樣備課,明顯提高了我校的教學質量,而且每一次備課,也都成為教師吃透教材、深鑽課標,轉變觀念,提高能力的好時機。

與此同時,在集體備課的基礎上,我校還要求每位教師每週至少要聽兩節同組教師的課,並及時進行評價。在評課中,要求教師要客觀地點出問題,提出改進措施,指出努力方向,以此形成教師之間的相互學習,相互借鑑,相互切磋,從而促進教師專業素質的提高。此外,我校還鼓勵教師利用課餘時間圍繞教育對象、教學問題、教學行為、新課程教學評價等內容進行探討交流,以解決理論認識上的偏差及實踐操作上的盲目的問題,使教師的理論素養不斷提高,教育觀點不斷更新,從而促進教師的專業化發展。

4、深入開展課例研究,培養協作精神

“思維永遠是由問題開始的。”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能會遇到各種新困惑或新問題,而解決問題最有效的途徑是開展校本教研,進行課例研究。為此,我校要求各教研組每學期要針對教學實踐中遇到的共性問題,深入開展課例研究,並至少推出一個完整課例參加校級評比。每位教師每學期至少上一次研究課,撰寫兩篇教學後記,撰寫一篇課例研究報告。對於好的課例研究經驗,要通過校刊和校園網在全校範圍內推廣,並積極向上級教育部門推介。

5、建立專業成長記錄袋,關注教師發展

我校為每位青年教師都建立了專業成長記錄袋,內容包括:個人簡介、人生格言、教學反思、教學隨筆、優秀教案、論文、證書、課件等,記錄下他們專業上成長的點滴,以促進其更快發展。

五、校本教研,促進教師專業發展

一系列的校本教研活動,鼓舞了我校教師進行教學研究實踐的熱情,促使一大批教師迅速成長,積累了一定的經驗,並在區域內加以推廣,同時也收穫了累累碩果。例如我校的朱曉宏老師在秦皇島市校本教研製度建設系列活動中,做了題為《讓理性的課堂散發人性的光輝》的經驗介紹,張建榮老師作了《圖形與座標》的示範課。在國家級的優質課比賽中,我校教師有兩人獲一等獎,一人獲二等獎;在省級的比賽中,我校教師有兩人獲一等獎,同時有幾十位教師分獲市、區級獎勵。

隨着校本教研工作的深入,我校創建了校本教研專刊《探索與交流》,在校園網上開闢了校本教研論壇專欄,為廣大教師搭建了校本教研的交流平台,同時訂了幾十種教研資料供教師查閲,從而激發了教師們自覺研修的熱情,紛紛利用校刊和網上論壇交流經驗、發表見解。在此影響下,各項常規教研活動也以各加豐富多彩的形式開展,教師逐漸成為把握教研方向和進程的主人,校長室、教務處只負責協調和輔助,進而在我校形成了一種校本教研的校園文化。我校開始由校本教研的制度建設走向了校本教研的文化建設。

校本教研為教師的專業發展創建了良好的學術研究氛圍,為教師提供了必要的學習資源,老師們通過學習、培訓、交流、研討,聽課、評課、做課等一系列鍛鍊,在教學實踐中學會了反思,在相互尊重中學會了交流,在虛心向學中學會了吸納,在思考領悟中學會了調整,在互助合作中學會了成長。

由此可見,教師真正的成長不僅在於崗前培訓和脱產培訓,而主要是在教學實踐中培養和積累起來的。新的教育思想和新的教育觀念必須也只有在新課程改革和對教育教學研究的探索之中逐步確立,教師專業能力的體現最初發生在課堂上,最終將形成於研究之中。

“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總之,當我們真正走進校本教研,就會發現,路其實就在腳下,只要去實踐,相信第十五中學的明天會在以校為本的基地校建設中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