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九範文幫

位置:首頁 > 工作報告 > 調研報告

關於第一學年教育發展現況調研報告

近年來,的教育取得了長足的發展,教育教學質量得到了顯著的攀升,加之深厚的文化底藴、豐厚的人文資源,從而奠定了教育在全市、全省乃至全國的領先地位,也為教育今後進一步高位均衡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這與區委、區政府對教育的重視密不可分,與全體教育工作者的努力緊密相連,也與全區百姓的高度關注息息相關。新的成績令人倍感鼓舞,好的局面催人不斷奮進。但是,自豪之餘,我們也應有清醒的認識,教育的發展與老百姓對優質教育資源的迫切願望、與全國一些教育強區相比,尚存在一定的距離,只有讓教育持續行走在均衡、優質的發展軌道上,才能促進社會、經濟等各項事業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才能真正辦“人民滿意的教育”!

關於第一學年教育發展現況調研報告

一、教育均衡、優質的基本認識:

大力推進教育均衡、優質地發展是基礎教育的本質要求,是社會主義教育事業的根本任務,是現代教育發展的必然結果,更是人民羣眾對教育的根本訴求與期盼!

“教育均衡發展”是教育公平的外在表現形式,是實現教育公平的途徑,要求在教育公平的原則基礎上,合理配置教育資源,使之科學化、公平性,在發展中縮小差距,使全體人民共享優質教育資源,共享教育改革的成果。

“優質教育”是以現代教育思想為指導,以素質教育思想為前提,以德育為靈魂,以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通過教育資源的優化整合而獲得優良質量的教育實踐活動。優質教育是時代的呼喚、國家振興的要求、社會和家庭的需要,更是我們教育矢志不渝的追求。

從“教育均衡與優質”的內涵闡述中不難看出:均衡與優質已經成為衡量當下區域教育發達程度的重要標誌。作為教育強區的,讓人民享受均衡發展的優質教育理所當然應該成為區委、區政府以及所有教育工作者的共同為之奮鬥的目標。

二、教育發展現狀的分析

現有46所中、國小,縱觀這些學校的發展現狀,我們可以發現存在着如下一些差異:

首先是規模差異。僅以國小為例,規模在500人心下的學校佔絕大多數,最少者僅有200人左右。但也有部分名校、大校生源接近三千人。如此懸殊的規模,客觀上形成了教育資源配置的不均衡,既造成了教育資源的浪費,又影響了孩子的健康成長,更不利於教育均衡、優質、可持續地發展。

其次是質量差異。總體而言,的教育質量是高的,在全市名列前茅。但我們注意到:有部分學校教育教學質量長期在低位徘徊,如此惡性循環,逐步就形成了一些薄弱學校。這與教育均衡與優質地發展極不相稱的。

第三是師資差異。老師是學校發展的重中之重,是均衡、優質教育的根本。我們校與校之間在師資力量對比上,卻存在着非常明顯的差異。有的學校,帶稱號的骨幹老師少之又有,甚至是個位數;而有的學校,特別是名校、大校骨幹老師扎堆,比例甚高。另外,各所學校的老師之間,在精神狀態、教學態度、工作能力以及工作氛圍等方面也存在着非常明顯的差異。

第四是成效差異。正是因為上述的差異,就造成了學校與學校之間在辦學的成效存在着較大的差異,也就形成了老百姓心目中所謂的名校與薄弱學校,更造成了“擇校熱”愈演愈烈的現狀。

客觀分析教育的現狀,諸如此類的差異還有許多,如區域的差異、資源的差異、傳統的差異等等。這些差異大大制約了教育的均衡與優質發展,滯緩了從教育大區向強區跨越的進程。

三、“促進教育均衡、優質發展”的初步建議:

要縮小上述校與校之間的差異,就必須大力落實科學發展觀,全面更新教育發展的觀念,追求教育均衡與優質發展,真正縮小校際之間的差距,統籌好教育發展的規模、結構、質量、速度、效益,兼顧好學校之間的協調發展、共同發展。以統籌兼顧中處理好教育的公平、效率、差異、競爭之間的關係,在均衡中追求優質,在共同的追求中促進均衡。

(一)、完善激勵機制,放大優質資源。

要從根本上提高教師實施素質教育的能力和水平,培養適應現代教育教學所需要的各級骨幹教師,激活各層次教師發展的源動力和內驅力,逐步形成全區教師動態管理新機制,從師資隊伍建設上促進教育的均衡與體質發展,就必須進一步完善激勵機制。

首先是繼續有效開展“能級制教師”的評選工作,分層推進、培養和管理全區在職教師,促進教師隊伍整體、和諧發展,使的全體教育工作者變被動為主動,讓自身專業能力持續發展、提升成為自覺的訴求和強烈的願望。

其次應統籌兼顧到全區各學校師資的實際狀況,在師資力量的調配、骨幹教師的評選、辦學資金的投入等方面做到全區統籌考慮,並優先為薄弱學校考慮,政策向薄弱學校傾斜,促使這些學校通過不斷地“輸血”變得逐漸優質起來。

再者是充分發揮骨幹教師的輻射、示範作用。讓的教師真正流動起來,教育主管部門堅持全區教育一盤棋,堅持公平、公正、透明的原則,並在評優、評先、評職等方面優先考慮、全面傾斜,實現教師有序流動、分層流動、合理流動、分批流動,真正意義上實現資源共享,就一定能夠在促進教育的均衡與優質發展上走出具有特色之路。

(二)、激勵錯位發展,凸顯辦學特色。

其實,教育的均衡與優質發展並不意味着千校一面,那既不現實,也不客觀,同時還會扼殺學校個性,更不符合教育發展的規律。這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均衡發展,也不是優質的教育。因此,教育追求的應該是號召校校錯位發展,凸顯鮮明辦學特色。只有堅持了校校錯位發展,才能讓更多的學校呈現出不同的學校風采,才能讓更多的學生享受具有個性化特色的學習生活,才能讓的教育呈現出百花齊放、百舸爭流的壯觀場景。

每所學校都應該在認真地研究本校的校史、校情、校貌等方面的實際情況,充分發挖自身潛力與藴藏資源,綜合考慮多方因素,積極吸收建設性的意見與建議,確定本校錯位發展的目標,確立本校具有校本特色的辦學方向。

但同時我們也認識到:激勵校校錯位發展、凸顯鮮明辦學特色必須是符合素質教育本質規律的、體現素質教育真正內涵的。因此,錯位發展、辦學特色與素質教育本質是不矛盾的,但只有在大力推行素質教育的前提下才能進行錯位式發展、特色化構建,這樣的錯位與特色才是有本之木、有源之水。

(三)、組團互進共贏,攜手同創輝煌。

當下的“擇校”現象有愈演愈烈的趨勢。客觀分析,“擇校熱”根源於教育資源不均衡,而“擇校熱”又加劇了薄弱校和優質校的分化,嚴重阻礙教育的均衡發展,徹底損害了教育的公平與公正。怎麼辦?只有從學校的實際出發,組團互進共贏,才能真正促進校際之間共同發展,讓“擇校熱”降温。因為進行“組團互進共贏”的嘗試將讓每個孩子都能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優質教育。

以名校為龍頭,以大校為平台,通過名校輸出品牌、辦學理念、管理方式、優秀教師、現代教育信息技術等方式,在一體化模式和共同體模式兩大基本類型的基礎上,探索“核心連鎖”式、“教育聯盟”式、“名校託管”式、優質資源再生髮展式等多種運作機制,實施“名校+新校”、“名校+弱校”等多種辦學模式,進一步加快基礎教育均衡化、優質化進程,率先實現優質教育平民化、普及化,也讓更多的人接受更好的教育。

在“組團互進共贏、攜手同創輝煌”的歷程中,我們應該始終不渝地堅持三種理念:即大學習觀、大培訓觀、大質量觀。“大學習觀”是指組團學校的老師在更新觀念、重塑理念的過程中,進行共同的學習與探討,乃至於整個區組織老師共同學習,共同提升。“大培訓觀”是指跨校組織行之有效的教師培訓,這有利於相互借鑑、互相切磋,類似於區的“名師講壇”,其實學校需要的就是這種跨學校、跨學科的大培訓。“大質量觀”是指組團學校共同組織調研、進行質量監控、提升教學效益,相互之間取長補短、攜手共進,創造屬於的教育均衡與優質發展的新輝煌。

(四)、加大投入力度,增添道道亮色。

縱觀的中國小,一所所袖珍式的、小巧玲瓏式的學校比比皆是,佔地面積小、發展空間窄、政府投入的不足已經大大制約了學校的發展,成為學校發展的瓶頸之一,成為制約教育均衡、優質發展的重要因素。我們希望區委、區政府能夠把加大教育投入、創辦品牌學校納入議事日程,加大實施力度,持續推進基礎設施建設,不斷改善校容、校貌,不斷擴大校園面積,積極打造“文苑+花園”的精品校園,徹底打破發展瓶頸,。讓老師、學生每天都能夠在身心愉悦的環境中學習、工作、生活,同時讓教育的品牌更加響亮,讓教育的名片越發鋥亮。

同時,我們也希望區教育主管部門,以科學發展觀為依據,以“均衡、優質”為準繩,能夠出台有力舉措,尤其是在評價學校、考核老師等方面要有實實在在的體現。讓那些在充分發揮自身示範引領作用的老師、讓那些在流動過程中表現突出的老師……在考核中脱穎而出,在評先評優中名列前茅,徹底改變一些老師沉舊的、保守的觀念,促使的每所學校都能夠朝着均衡化發展、享受優質的教育。

的教育始終堅持“有其學、優其學、樂其學、終身學”的教育理念,的教育始終懷有“負重攀登、敢為人先”的抱負,在追求教育的高位均衡發展的過程中,在追求優質教育層次不斷提升的過程中,我們堅信:有區委、區政府的正確領導,有教育主管部門的有效引領,有全體教育工作者的不懈努力,有全體人民的深切關注,教育一定會持續行走在均衡、優質的發展軌道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