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九範文幫

位置:首頁 > 工作報告 > 調研報告

對全縣社區建設情況的調查與思考

對全縣社區建設情況的調查與思考 為全面貫徹落實中辦國辦《關於轉發<民政部關於在全國推進城市社區建設的意見>的通知》(中辦發〔XX〕23號)、省委辦公廳省政府辦公廳《關於大力推進城市社區建設的意見》(湘辦發〔XX〕17號)等文件精神,加快推進全縣社區建設,最近,由縣委政研室、縣民政局、縣勞動和社會保障局、縣公安局、桃花江鎮等單位組成聯合調查組,對全縣社區建設情況進行了一次較為系統和全面的調研。 一、居委會基本情況 (一)機構和人員情況 全縣共有54個居委會,其中12個建制鎮有51個居委會,3個單列鄉(牛潭河鄉、乍埠回族鄉、河溪水鄉)有3個居委會。居委會共有工作人員183人,其中男66人,女117人;各建制鎮居委會工作人員平均年齡最大的65歲,平均年齡最小的39歲,居委會工作人員平均年齡50歲的建制鎮就有9個;按學歷結構分,大專以上10人,佔5.4%,中專以下173人,佔94.6%。 (二)辦公設施和服務業情況 全縣只有桃花江、修山、大慄港、馬跡塘、武潭、石牛江、松木塘等7個建制鎮的居委會有辦公場所,馬跡塘鎮、石牛江鎮的居委會有服務業用房;三堂街、源嘉橋、灰山港、牛潭河、乍埠等6個鄉鎮的居委會至今辦公場所都是租賃的,更談不上服務業用房;鸕鶿渡鎮、河溪水鄉的居委會實際上有名無實。全縣54個居委會僅有3台電話機,計算機等現代化設施無從談起,服務設施極為簡陋,居委會的固定資產、服務業產值、年純收入都是空白;經費來源僅有縣、鄉鎮財政配套的3000元/年,人員工資無法保證。 (三)主要工作開展情況 近年來,居委會在辦公條件簡陋、工資得不到保證的情況下,克服各種困難,發揮基層紐帶作用,做 好了一些基礎工作。主要表現在:一是穩定了基層。居委會以綜治為中心,狠抓管理與落實,及時發現和調解矛盾,處理有關問題,減少了治安案件的發生,近三年每年平均下降20%;教育轄地居民反對參與qqq等xx組織活動,作用明顯。二是環衞工作有所改變。尤其是桃花江鎮的14個居委會配合文明縣城創建,整頓小街小巷,環境衞生大為改觀,許多居委會被評為文明衞生先進單位。三是擁軍優屬、低保等工作完成出色。居委會每年節日上門慰問、救濟困難户(包括烈軍屬)108户,並定期開展探訪孤老户、殘疾人、90歲以上的老人等活動;通過居委會發放低保3420人。 二、社區建設進展態勢 去年以來,我縣認真貫徹落實中辦發〔XX〕23號和湘辦發〔XX〕17號文件精神,將社區建設作為加強基層政權,維護社會穩定,促進經濟與社會持續、協調、健康發展的一件大事來抓,廣泛宣傳發動,深入調查研究,科學制訂方案,加大工作力度,加強部門配合,精心組織試點,對全縣社區建設進行了積極的探索,並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社區建設工作已引起縣委、政府的高度重視,並提上重要議事日程。經過民政、勞動和社會保障、公安等部門的共同努力,全縣上下對搞好社區建設的重要性、必要性的認識有了進一步提高,達成了共識,增強了抓好社區建設的緊迫感。縣委、縣政府主要領導多次在全縣性大會上強調社區建設的重要性,縣委常委會議多次提到全面啟動社區建設。縣委、縣政府要求各相關部門各負其責,各司其職,相互配合,共同抓好社區建設,並明確今年以縣城城區為龍頭,帶動全縣各建制鎮的社區建設工作。為此,縣民政局三次組團赴遼寧、長沙等地學習社區建設工作經驗。 (二)開展了社區建設的試點。XX年8月,縣民政局在武潭鎮開展了社區建設的試點,撤銷原龍山路、琅琊路、板溪路三個居委會,合併成立了龍琊橋社區居委。該社區在參觀赫山區社區建設的基礎上,結合自身實際完成了起步工作,核定了社區工作崗位編制,設有黨支部書記一名、社區主任一名、副主任三名(含民警)、委員2人,制訂了詳細的崗位責任制,原各居委的資產已過渡,有固定的辦公場所。目前,新的社區領導班子籌資200多萬元進行“潭山新村”的開發,第一期工程平整土地近80畝接近掃尾,第二期工程將採取“借雞下蛋”的方法,擬建立2280平方米的集貿場、1680平方米的車站和128套商品房,總投入資金3000萬元;此外,擬籌建一個20餘畝集辦公樓、光榮院、敬老院、幼兒園、幼兒遊樂中心等於一體的綜合社區場所。這將成為一個功能完善、服務管理一流、具有發展前景的新型社區。 (三)社區建設的前期基礎性工作開始起步。一是社區服務有所發展。縣勞動和社會保障局根據中發〔XX〕12號《中共中央關於進一步做好下崗失業人員再就業的通知》、湘發〔XX〕18號以及湘勞社發〔XX〕25號文件規定,從XX年起,廣泛開展了以勞動保障平台建設為主要內容的社區服務工作,每年投入建設資金20多萬元。去年12月,該局以桃花江鎮太平街居委會為試點,投入基礎設施資金4.5萬元,建好了社區勞動保障服務中心示範點。社區勞動保障平台的建設,促進了社區就業,去年以來,太平街居委509名下崗失業人員實現了再就業,該居委離退休人員社會管理已全面啟動。二是居委衞生和文化發展來勢趨好。通過落實居委衞生責任制和開展“文明縣城創建”活動,居民居住環境有了較大改觀。居委文化事業正逐步繁榮,不少居委建立了市民學校、文化活動室和一批室內室外健身設施,成立了文藝宣傳隊,開展了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三是治安明顯加強。灰山港鎮由鎮政府牽頭成立聯防隊,實行24小時巡防工程,已破獲治安案件20多起,保證了轄區的平安。四是居委低保、優撫、救助、老齡、殯改、計生等工作有條不紊開展。 三、社區建設面臨的主要問題 儘管前段社區建設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由於多方面的原因,社區建設還存在不少困難和問題。加上社區建設尚處於起步階段,工作中還會遇到一些新情況、新問題。從調查的情況來看,當前影響全縣社區建設的問題主要有四個方面: (一)社區建設整體氛圍尚未形成。一是沒有成立社區建設領導協調機構,工作步調不一致。目前,只有民政、勞動和社會保障部門在社區建設上進行了探索。社區建設是一項艱鉅的、複雜的社會工程,涵蓋了城區基層基礎工作的大部分內容,牽涉到黨委、政府的30餘個部門,要儘快成立社區建設領導小組,使上下左右步伐協調統一,形成整體合力。二是宣傳不夠,沒有形成共駐共建社區的良好氛圍。“社區是我家,建設靠大家”,社區建設不只是政府部

對全縣社區建設情況的調查與思考

門的事,更不僅是居委會的事,它涉及到每個社區成員的利益,需要充分調動社區內機關、團體、部隊、企事業單位組織和居民等一切力量的廣泛參與,最大限度地實現資源的共有共享,營造共駐社區、共建社區的良好氛圍。但由於前段宣傳不夠,目前這種氛圍沒有形成,少數部門單位對社區建設不理解、不支持,甚至有相當數量的居民對社區建設還比較陌生,或者感到漠然,社區意識不濃,主動參與的積極性不高。三是政策法規滯後。我縣尚未出台既有前瞻性、又有可操作性的關於社區建設的政策文件,桃花江鎮黨委、政府雖認識到了這項工作的重要性,但由於缺乏政策指導,工作也難於落實。 (二)管理體制不順暢。一是現有居委會的規模、設施、人員素質和管理方式難以適應形勢發展的需要。一方面,隨着國企改革,“單位人”轉為社會人,全縣將有16000名下崗失業人員和9000多名離退休人員進入社區實行歸口管理;大量外來打工、經商、辦企業的人員進入社區;企業剝離的社會職能和政府轉移出來的職能大部分需要由社區來承接;社區不僅需建立獨立於企事業單位之外的社會保障體系,還擔負着下崗失業人員職業培訓、介紹和指導,勞務輸出,就業崗位開發以及離退休人員管理等;隨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居委會的管理、服務、環境、文化、醫療、治安等方面提出了越來越高的要求等等,迫切需要建立一種新的社區管理模式。另一方面,現有的居委會開展社區建設力不從心,從規模來看,全縣現有的54個居委會中,户數在700户以下的39個,最小的不足100户,由於規模過小,各類生活要素只能在有限的狹小空間配置,造成了資源分割浪費;從設施和工作條件來看,由於歷史的原因,居委會大部分沒有辦公場地,更談不上服務設施,無法滿足工作需要;從人員素質來看,居委會幹部大都年齡偏大、文化偏低,不符合今後社區工作者專業化、職業化的要求;從經濟條件來看,居委會工作要正常運轉,一個居委會一年至少需要工作經費、事業經費、工資補貼和福利3.5萬元,而因為企業改制等原因,居委辦企業等經濟來源已經枯竭,每個居委會僅靠上級撥款,缺口很大;從管理方式來看,居委會客觀上成了政府的派生機構,不適應加強基層民主政治建設的要求,用羣眾的話講:居委會是“鎮政府的腿(自治程度很低),忙自己的嘴(為自己的工資福利忙創收)”。二是責、權、利不統一,現行居委會管理體制不利於推進城鎮化進程。一方面,城鎮管理體制是條條為主,如衞生保潔、園林綠化、環境保護、文化衞生管理等工作,人、財、物、事權集中在縣直部門,居委會有責無權,正如羣眾所講:“看得見的管不了,管得了的看不到。”另一方面,目前現狀是縣直部門給居委會下達各項任務,指揮、考核居委會,而不是由居委會監督部門做好工作,因此,必須下決心改革現行管理體制。 (三)經費投入不足。近年來,居委會由於拆除違章建築、取消街委城管收費等原因,經濟來源減少,大部分居委會自身無財力建設服務設施、發展居委事業。雖然縣、鎮財政克服困難每年投入每個居委會3000元,但其中包括工資和辦公經費等, 數量很少。 (四)居委會幹部有後顧之憂。桃花江鎮14個居委會現有28名居委會幹部,年齡最大的72歲,最小的一名也有50歲,其餘都是在60歲以上,且文化程度偏低,進入新社區領導班子的可能性很小,但他們有的在居委會工作30多年,最少的也有10多年,又未能加入社保,既不是國家幹部,又不是事業編制,現在要她們不幹,沒有解決後顧之憂,這又是一部分不穩定的因素。 四、加快社區建設的對策建議 根據上級文件精神和要求,我縣今年必須啟動社區建設,且上半年要完成桃花江鎮社區合併調整,健全社區組織,改革社區管理體制,拓展社區服務,豐富社區建設內容,完善服務設施,大力發展社區事

標籤:全縣 社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