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九範文幫

位置:首頁 > 導遊詞 > 四川導遊詞

峨眉山無樑磚殿導遊詞

峨眉山無樑磚殿,位於四川峨眉山萬年寺,為萬年寺第二殿,又稱普賢殿。下面是本站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峨眉山無樑磚殿導遊詞,歡迎參考!

峨眉山無樑磚殿導遊詞
篇一:峨眉山無樑磚殿導遊詞

樑磚殿為萬年寺第二殿,又稱普賢殿。該殿全以磚塊砌就,無一木一柱一瓦,雄偉壯觀,頗具古印度建築風格,其設計思想源於古人天圓地方的宇宙觀。

它建於明萬曆二十八年(1620xx年),是萬曆皇帝為母親祝壽所建。全殿高17.12米,面闊15.79米,進深16.06米。上呈半圓形中空穹窿頂,下為方形底座,形似蒙古包,象徵天圓地方。殿壁、殿頂,甚至門楣額枋、斗拱、窗櫺皆為磚砌。該殿重檐雕甍,環匝繡櫺瑣窗,門陰刻有全蜀山川形勢、雲棧劍閣以及水陸途程等等,美麗無比。殿內的四面牆壁上,萬佛圍繞。內壁下部有二十四個佛龕,每個佛龕內放有鐵鑄的佛像;內壁中、上部砌有橫龕道,也放有許多的小佛像。

穹窿殿頂上,繪着四位飛天的仙女,分別抱着琵琶、箜篌、蘆笙、笛子,形象生動,色彩鮮豔。殿頂四角和正中,立有五座白塔,中間的一座較大,四角的較小。

殿頂四角還飾有獅、象、鹿等瑞獸。有人説,若把無樑磚殿視為一個巨大的塔座,那麼,無樑磚殿的整個造型就是一個巨大的金剛寶座式塔。

篇二:峨眉山無樑磚殿導遊詞

到過峨眉山的人,對萬年寺無樑磚殿一定很熟悉。但從它的建築特色來看,説它是殿,倒不如説它是一座塔,或者是塔和殿的巧妙結合,塔最早起源於印度,隨佛教傳入我國後,和傳統的樓台亭閣相結合,便創造出數以千計的,種類各異的,多姿多彩的,令人賞心悦目的古塔。萬年寺磚殿塔正是這古塔林中別具特色的一座,早以它的建築奇特,結構精巧,端莊雄傳,氣勢磅礴聞名遐邇。

萬年寺磚殿上部的圓拱形建築,就是一種原始的覆體式的喇嘛塔,這種喇嘛塔在西藏較多,喇嘛教中首領人物死後,多建這種塔埋藏,故西藏喇嘛朝峨眉山只到萬年寺和金頂膜拜,其原因大概就在這裏。喇嘛教從唐代傳入我國,但喇嘛塔的建造卻是從元代才開始廣泛傳播,明清最為盛行。據峨眉山史料記載:明萬曆二十八年(1620xx年)白水寺台泉和尚從尼泊爾請回“舍利”數珠,受萬曆皇帝朱翊鈞所施重金,當年建造磚殿塔,七月告成。説明磚殿是為埋藏“舍利”而建的一種墳冢式的覆體喇嘛塔,而不是為了供奉普賢菩薩而專門修的普賢殿。

磚殿外頂部正中和四隅的小體建築,有人説是指東南西北中,那只是説明位置。又有人説是象徵風調雨順,似乎又覺得依據不足。實際上,頂部的五個小體建築仍然是五個小塔,同樣有基座,塔身和塔剎,完全是塔的結構,只不過造型簡單罷了,是一座典型的金剛寶座塔,在佛教內容上屬密宗的塔,以五方佛為供奉對象,是供奉金剛界五部主佛“舍利”的塔,在我國明代最盛。如北京真覺寺塔和雲南昆明官渡妙湛寺塔都是在那段時間修造的。萬年寺磚殿塔是覆體喇嘛塔和金剛寶座塔的巧妙結合。它既有覆體喇嘛塔的渾厚大方,又有金剛寶座塔的雄壯觀。四邊望角再塑以四靈之獸,更是錦上添花,恰到好處,充分反映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豐富想象和高超技藝,是古塔建築中不可多見的瑰寶。

篇三:峨眉山無樑磚殿導遊詞

無樑磚殿,位於四川峨眉山萬年寺,為萬年寺第二殿,又稱普賢殿。該殿,建於明代,全以磚塊砌就,無一木一柱一瓦,雄偉壯觀。

明萬曆二十八年(1620xx年),朝廷賜重金與峨眉山白水寺,台泉和尚用這筆錢建造了一座無樑磚殿,萬曆二十九年(1601)七月,磚殿竣工,正逢明神宗母親七十聖誕,為給太后祝壽,神宗即賜白水普賢寺為"聖壽萬年寺"。

無樑磚殿構造奇巧,是仿印度熱那寺建築,系四方形穹窿頂塔式結構,寓"天圓地方"之意。殿高18.22米,長寬各16.02米,建築面積257平方米,完全用磚砌成。殿前後有門對通,磚殿正面門額上有明神宗題"聖壽萬年寺"五字。

殿頂,豎有五塔,分置東南西北中,四角塑有獅鹿象吉祥神獸,門額、斗拱、垂柱、窗襦均為明代法式。據説,這座建築400多年來,經歷了5-7.9級的地震18次,一直安然無恙,被譽為我國古代建築史上的奇蹟。1956年8月16日,經四川省人民委員會批准公佈,無樑磚殿為四川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xx年5月,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無樑磚殿內的這尊峨眉山聖壽萬年寺銅鐵佛像,鑄於宋代。宋太宗太平興國五年(980年),太宗意振興佛教,詔峨眉山白水寺僧茂真和尚入朝,賜金三千兩,命鑄普賢銅像供奉寺中,易名白水普賢寺。並派內侍張仁贊協助鑄造。

銅像鑄成後,通高7.38米,重約62噸。佛像高3.64米,趺坐於大象背之蓮花座上。蓮座高1.39米,直徑2.22米。六牙白象四足各踏一蓮花磴。普賢菩薩遍體貼金,頭戴五佛金冠,身披袈裟,手執如意,雕飾精巧。六牙大白象揹負蓮台,形態慈祥,步履穩健,似欲前行。銅像像體中空,是分塊焊接而成。普賢菩薩體態豐潤,慈祥端莊,衣紋流暢,很富質感;白象舒鼻卷尾,四蹄遒勁有力,視之慾動,整體造型體態勻稱,形象逼真,技藝精湛,實為國內罕見。早在1961年,這座銅鐵佛像就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當年普賢銅像鑄成之時,還沒有磚殿,只有木構的普賢大像閣。1599年,普賢大像閣毀於火。1620xx年,寺僧台泉奉明萬曆帝旨重建,改磚石混構。

無樑磚殿殿內頂部,飾飛天藻井,四周有七層環形龕座,原來供有3000小鐵佛像,現尚存328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