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九範文幫

位置:首頁 > 導遊詞 > 山西導遊詞

五台山導遊詞講解(通用19篇)

五台山導遊詞講解 篇1

清朝統治者注重鼓勵蒙藏佛教徒朝拜五台山,融洽民族關係,五台山喇嘛教權傾一時。康熙四十四年(1705),敕令五台山菩薩頂等10寺改為喇嘛廟,實行從藏傳佛教堪布中給五台山委任大喇嘛的制度,還讓統轄內蒙、青海佛教事務的大活佛章嘉呼圖克圖住在鎮海寺。乾隆皇帝還命在白水池建寺一所,歸三世章嘉活佛私有,賜名永樂院。在清代,蒙藏佛教徒對五台山非常崇拜,內外蒙進香者,每年四月至十月絡繹不絕,遂使五台山的藏傳佛教達到鼎盛時期。至嘉慶時,五台山有規模宏大的黃廟26所,喇嘛千餘人,其中菩薩頂一寺就有喇嘛561人。

五台山導遊詞講解(通用19篇)

至清末,五台山有青廟78所,僧侶在千人以上。清代漢傳佛教宗派繼承了明末餘緒,以禪宗為主,禪宗中以臨濟宗居首。

清末至中華民國初期,五台山佛教仍保持一定的規模。據1936年統計,五台山有寺院130所,僧尼2200人,其中喇嘛800餘人。民國年間,一些寺院僧人曾募捐擴建了南山寺、普化寺、龍泉寺、慈福寺、尊勝寺等。特別是由於民國政府對七世章嘉活佛大加重用,任命為國民政府委員、國大代表和蒙旗宣化使,五台山藏傳佛教又興盛一時。

五台山悠久的歷史和旖旎的自然風光獨特的地形構造加之古代建築和文物的保存,特別是它的魂----文殊信仰對世人對全山的影響。世界遺產當之無愧!

五台山導遊詞講解 篇2

五台山位於山西省東北部,忻州地區五台縣,距太原240公里,是我國著名的四大佛教名山之首,以天下第一佛教名山享譽中外,有此殊榮,一是,這裏是我國最早建寺的地區之一,而且從古至今,這裏的寺僧在規模上都是第一;二是,佛典有記載,這裏是佛教四大菩薩之首文殊菩薩的道場;三是,歷朝歷代,凡信奉佛教的帝王,都特別關注這裏,這裏是我國唯一的青廟和黃廟共生榮的佛教聖地。

五台山是我國著名的四大名山之一,也是一個融自然風光,歷史文物,古建,藝術,佛教文化為一體的旅遊區。“五百里道長風風雨雨,依然日出東台。月掛西峯,花放南山,雪霽北巔。兩千年香火斷斷續續,又是晨鐘悠揚,晚罄清澈,香煙繚繞,勝幡翩躚。”寫出了五台山的悠久歷史和奇異風光。

今天我們要參觀的是顯通寺,在五台山寺院當中,顯通寺的規模最大,歷史最古和洛陽的白馬寺同為中國最早的寺廟,是五台山佛教界最為尊崇的領袖寺廟。

首先,我們看到的是鐘樓,這是五台山最大的一口銅鐘——長鳴鐘,重達9999.5斤。

顯通寺沒有天王殿,只有兩通石碑,就是我們現在看到的龍虎二碑,此二碑寓意為龍虎把門,不勞駕四大天王。

顯通寺,佔地120畝,殿堂樓舍400多間,正院內中軸線排列七座大殿,依次為:觀音殿,大文殊殿,大雄寶殿,無量殿,千缽文殊殿,銅殿和後高殿。

現在我們來到了觀音殿,殿內供奉着三尊菩薩.中間為觀音菩薩,兩邊分別為文殊菩薩和普賢菩薩,所以又叫”三大士殿”.由於兩側擺滿了經書,故也稱藏經殿.

五台山導遊詞講解 篇3

後弘時期藏傳佛教在阿底峽、八思巴、宗喀巴等人推進下形成了五大支派寧瑪派、噶當派、薩迦派、噶舉派、格魯派《格魯派的活佛大家都耳熟能詳在帶團中講到菩薩頂大家都會介紹到“師徒三尊”會介紹姓氏在這裏更正下一世達lai不是賈操傑而是宗喀巴的小弟子根敦朱巴班禪是克珠傑》,五派自成體系,也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活佛轉世。這樣以一個民族命名的藏傳佛教的產生就形成的佛教的三大支派。

唐宋以後,文殊信仰進一步發展。元朝建國,以五台山文殊道場為內地喇嘛教的總禪林。元朝皇帝將五台山的一些漢傳寺廟改為黃教寺院下令八思巴在五台山弘法,這樣五台山成為了漢藏並存顯密雙修的佛教名山。五台山文殊信仰達到高峯,上至皇帝大臣、文人學士、大德高僧,下至香客居士、善男信女、黎民百姓,文殊信仰成為最基本的信仰之一,牢固地佔領了人們的意識形態領域。五台山佛教聖地已經深入人心,朝山拜佛,求得文殊保佑庇護,成為人們希冀實現的宏願。

五台山導遊詞講解 篇4

經過元末的常年征戰到了明代五台山佛教再興高潮。出身於僧侶的明代開國皇帝朱元璋,剛一即位就實行了保護佛教,興隆佛教,尤尊漢藏佛教聖地五台山的政策。他先後詔見了五台山高僧璧峯、具生吉祥,分別頒賜紫衣、金缽、度牒、御製詩等,命隨方演教。明成祖派人迎請西藏名僧哈里嘛入京,敕封大寶法王,令統領天下釋教,遣使送五台山顯通寺安置,又敕修佛舍利塔及顯通寺,還於寺中塑哈里麻肖像。

黃教祖師宗喀巴弟子釋迦也失到五台山巡禮弘法,入京後受到成祖盛情接待,封大國師,賜金印、寶誥、經像、金銀器等物。釋迦也失又去五台山之後,成祖又幾次致書慰問。英宗敕造《大藏經》送五台山普恩寺、五台頂供養,又敕諭護持顯通寺。憲宗遣人送一丈六尺鍍金文殊像一尊、畫幅百軸、香金五千兩、布帛千匹、念珠萬串於五台山文殊寺,並制書盛讚聖地,敕修文殊寺。

武宗敕建了銅瓦殿,賜額廣宗寺,又敕梵僧於中台頂建寺,鑄鐵為瓦,賜額演教,敕旨護持。

五台山導遊詞講解 篇5

萬曆年間,五台山佛教更加興盛。明神宗重修大白塔,為母祈福;敕造《大藏經》送五台山2藏<現存於顯通寺的水陸法會殿共3120本是現在國內保存下來最完整的大藏經>;遣使於五頂和獅子窩設弘福萬壽報國佑民吉祥大齋;又先後幾次送《大藏經》6藏,於獅子窩與五台頂安置,修建獅子窩萬佛塔及五頂寺院,並在五台山設水陸法會,供養全山僧眾。其母李太后出錢於五台山修建寺院。其時五台山寺院劇增,全山達104多座,僧侶眾多,佛事興盛。宗派以禪宗和藏傳佛教為盛,而華嚴、律宗、淨土諸宗皆有。

清朝建立以後,康雍乾嘉四帝,無論其本人信佛與否,都相續不斷地奉行着尊崇佛教政策。到康、雍、乾朝,尊崇佛教,尤尊藏傳佛教,已經成為一項基本國策。而五台山是中國佛教名山中唯一的清黃廟並存的漢藏佛教聖地,且離京城較近,於是清朝諸帝便特別重視扶持五台山佛教。從順治皇帝起,即重視利用黃教來加強蒙古地區與朝廷的聯繫,藉以融洽民族關係。

順治皇帝曾兩次派數十名喇嘛到五台山,作護國佑民道場;命阿王老藏住持五台山真容院,督理番漢僧眾。康熙皇帝從康熙二十二年(1684)以後,先後五次朝台,遍禮台頂,朝拜各廟,賜題碑文匾額,還親封菩薩頂大喇嘛丹巴扎薩克為清修禪師,賜提督印和斬殺劍,命山西全省按時進貢錢糧。常住鎮海寺的章嘉呼圖克圖則受命統轄蒙古和青海的佛教事務。乾隆皇帝繼位後,效法其祖,曾六次朝台,廣題詩文匾額,屢撥鉅款,重修寺院。嘉慶皇帝繼位後,也到五台山朝拜一次。

五台山導遊詞講解 篇6

北齊是五台山佛教的第一個興盛時期。《古清涼傳》載,北齊文宣帝高洋曾“割八州之税,以供(五台)山眾衣藥之資”,五台山寺院發展到200餘所,現在五台山可考的北齊寺院還有近40所。北齊武成帝於河清三年(564)“詔慧藏法師講六十《華嚴經》。次年,改五峯山為五台山,使六十《華嚴經》成為五台山的開山聖典,使五台山的華嚴學派得到更大發展。其時,在五台山盛傳的還有涅盤學、禪學、律學、淨土學等。之後的“周武滅法”之難,五台山佛教遭到廢毀。

中國的四大佛地大體是在唐代確立,唐代五台山因“文殊信仰”的繁盛,寺院多達360多處,在相對寬泛的社會下佛教出現了百家爭鳴的局面,名家高僧借鑑了過去經驗與教訓和在東晉南北朝時期出現的中國人對佛教義理的獨特理解的六家七宗,大量的經書問世特別是高僧出訪西域尋法。枝末分裂的八宗《華嚴、天台、三論、淨土、密、律、慈恩》的出現標誌着佛教完成了中國本土化使佛教成為中國文化的一部分,在這一時期出現了許都高僧比如華嚴四祖澄觀國師在五台山顯通寺駐錫十載翻譯了《大方廣佛華嚴經疏》八十華嚴的翻譯系統的闡述了佛理也吸收中華的優良精華,特別是他寫的《經疏》明確山西五台即為文殊道場,《在現在五台山的每座寺院中都供奉特別是顯通寺七處九會殿內供有五百羅漢在明十三層多寶佛塔對面靈窗上就供奉華嚴澄觀國師塑像》……在這一時期唐文成公主和尼泊爾的尺尊公主入藏,印度的原始宗教婆羅門再度興起大批佛學大師翻過喜馬拉雅來到西藏地區與藏地崇信的苯教相互競爭融合,特別是蓮花生大師帶領着25弟子入藏改變了當時的佛苯不合使得許多藏民歸信佛教,並確定了修行密宗不休禪的思想,蓮花生大師也就是藏傳佛教的創始人《在今五台菩薩頂文殊殿左側的大殿就供奉着蓮花生大師》藏傳佛可以分為前、後弘期。

五台山導遊詞講解 篇7

Dear tourists

Hello, everyone. I'm the tour guide of direct image company. My name isJia. You can call me Jia Dao. Today I'll show you around Mount Wutai. Thecarsick tourists should take some carsick medicine as soon as possible. I'llintroduce it to you as I walk.

Mt. Wutai is composed of five peaks in the East, West, North and south. Itis said that it represents the five kinds of wisdom of Manjusri Bodhisattva: thewisdom of big round mirror, the wisdom of wonderful observation, the wisdom ofequality, the wisdom of chengzuo, the wisdom of Dharma body; and the fiveBuddhas: the eastern Amitabha, the Western Amitabha, the southern Baosheng, thenorthern Bukong achievement and the central piluzana.

Dongtai is famous for Haifeng, with an altitude of 2795 meters. On the topof Dongtai, "the sun is bathed in steaming clouds, the air is clear in autumn,and the clouds are bright in the East, like a mirror, which means the sea.". Dueto the high altitude and low temperature on the top of the platform, it is stillnecessary to wear cotton padded clothes in midsummer. Zhao Puchu, formerpresident of the China Buddhist Association, wrote a praising poem: "Dongtaitop, in midsummer, is still wearing fur. The sky is wearing Xiayi to welcome thesunrise, and the peaks are rising in the sea of clouds to float in a boat, whichis full of vitality. "

Xitai is known as Guayue peak, 2773 meters above sea level. Xitai peak "hasa broad and flat top, and the moon falls from the top of the peak, just like ahanging mirror, because it's named for it." There is a poem praising: "theXiling mountains are towering and far away from Cang, looking back at the whiteclouds of the country.". Gufengling green even three jin, eight water floweverywhere. On a sunny day, Sichuan brocade is spread in the wild, and thefragrance of Osmanthus falls in the autumn wind. At that time, there were tracesof the lion, and there were five colors of light floating in the valley. "

Nantai is known as Jinxiu peak, which is 2485 meters above sea level. Thepeak "has a top like a covered bowl, a circle of one mile, steep peaks, greensmoke, fine grass and flowers, and a thousand hills, just like brocade, so it isnamed Yan." Yuan Haowen, a famous poet, wrote a poem praising: "Shenlong cavestores clouds and smoke, a hundred grasses and a thousand flowers, rain and Buddha and the earth will compare the human condition. Who will get thegolden lotus

Beitai is known as yedoufeng, with an altitude of 3061 meters. Wutai is thehighest. It is known as "the roof of North China". Its top is flat and wide,with a circumference of four Li. It looks up from below and has a dipper on thetop, so it is named Emperor Kangxi wrote a poem praising: "Jue dengmo group issteep, the high cold forces Dougong.". The bell tolls out of the mountain, andpeople talk in the sky. The snow is still clear and the spring ice is stillwarm. Looking at the land and sea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mptiness, this placeis Fangpeng. "

Chuiyan peak in Zhongtai, at an altitude of 2894 meters, has a "broad andflat top, five li in circumference, broad peaks, and floating green mist, so itis named for it." There is a poem praising: "the peaks are surrounded bywonders, and the rain and smoke accumulate green mountains.". The staff isindefatigable, and the fur is still cold in June. Green cliffs and green peaksare surrounded by trees and sand. As the clouds and fog began to rise, theybegan to suspect that they were already in the clouds. "

OK, tourists, Wutai Mountain is coming soon. Please take your belongingsand get ready to get off.

五台山導遊詞講解 篇8

然而世人的無知錯把“無常”“無我”的東西當成有常有我的東西來追求這樣就會產生痛苦認為事事不如意不是安照自己想要的去發展!其實在適當的情況下要善於發現真善美醜惡本性的東西,這就是佛教的基本教義萬物都有緣起才會有《五藴》要正確認識避免藉助《四諦》擺脱《無常、無我》。就像佛主創法一樣從現實到理想到幻想最後還是回到了現實。

文殊信仰:五台山能成為文殊信仰的中心可謂是天時地利人和,在東漢年間明帝劉莊夜夢金人派人赴西域求法在大月氏遇到四果聖人摩騰和竺法蘭,二人帶來了佛經與佛像,並將處理國家外交事務的鴻臚卿改為寺院取名白馬寺,二人翻譯了漢地第一部經書《四十二章經》,雲遊全國來到五台見到五峯環抱中央有阿育王所置五金七寶佛舍利塔山形與佛主講法之地相識建議明帝修建寺廟,明帝於永平十一年〔AD68}下詔依山圍塔建寺名為大孚靈鷲寺,這是中國真正意義上的第一座寺廟,即現在五台山顯通寺。在佛經《大方廣佛華嚴經》第二十九品菩薩住處記到東北方有國名為震旦,國內有山號為清涼,文殊師利法王子云遊住處,常在此山為五百眷屬講經説法。五台山以歲積堅冰,夏仍飛雪,曾無炎暑故又名清涼。中國的佛教徒以五台山對應佛經中的五頂山——清涼山建起文殊道場。

五台山導遊詞講解 篇9

五座高山巍然屹立在天邊,被薄如蟬翼的霧籠罩着,朦朧,隱約,飄渺,就如虛幻一般。近了,更近了,來到山腳下,抬頭望去,五座高山直插雲霄,給人一種神祕而有親近的感覺。這就是五台山。

五台山沒有黃山陡峭;沒有泰山雄偉;也沒有嵩山領秀。但是,它也有它獨特的景色,不信,你看:北台涼漠無情,炎炎夏日卻寒風刺骨;西台美麗迷人,在西台能讓你一飽“夕陽無限好”的眼福;東台迷霧朦朧,靈氣逼人,凌晨,紅彤彤的太陽從東方升起,是絕好的觀日景點;南台百花爭豔,紅、黃、橙、藍、紫……各色花兒都迎着太陽綻放;中台就更美了!望雪山、看日出、觀日落、賞百花,美輪美奐。

我們踏着清晨的水霧,來到了塔院寺。只見寺中有一大葫蘆形白塔,威嚴地矗立在中央。這就是五台山的標誌性建築物:舍利塔,據説裏面供奉着百年舍利。塔周圍有許多寺廟,青褐色的屋脊,褐紅色的牆體,房脊兩側龍飛鳳舞,很是有特色。

爬上菩薩頂,極目遠眺,山下寺院林立,香煙瀰漫,沿着蜿蜒的山路爬行的遊人們都變成了小螞蟻。抬頭仰望,山上白雲繚繞,彷彿仙境一般。

山上的天氣就像娃娃臉,這會兒又下起瓢潑大雨。豆大的雨珠打彎了枝椏,打落了樹葉,打飛了樹上氣息的鳥兒……

我們趕緊捂着頭往山下跑,突然一個與周圍格格不入的景象映入眼簾:一位老僧穿着百衲衣,神態自若地往山上走,身邊的大雨他都視而不見。當我得知他是從九華山徒步過來的,便對他肅然起敬,佩服之情油然而生:“這要有多大的動力啊!”

下午我們坐上車,沿着陡峭的山路攀爬着東台頂。一路迎着濃重的霧氣,車的兩邊是傾斜的草坡,上面有着成羣結隊、悠閒自在的牛羊。

到了半山腰,我下車玩耍,濕漉漉的水汽迎面撲來,接着就聞見一股泥土的芬芳。草坡上有許多不知名的花兒,紅的、紫的、黃的、白的……各種各樣。由於山上霧氣重,所以每個花瓣上都掛着晶瑩剔透的露珠。再向遠處望去,四周的山連綿起伏,加上霧的點綴,形成一幅大自然的水墨畫。

五台山真是大自然的經典之作,是人類智慧的結晶,我們要好好珍惜。

五台山導遊詞講解 篇10

遊客們,大家好。

五台山位於山西省東北部,忻州地區五台縣,距太原240公里,是我國著名的四大佛教名山之首,以天下第一佛教名山享譽中外,有此殊榮,一是,這裏是我國最早建寺的地區之一,而且從古至今,這裏的寺僧在規模上都是第一;二是,佛典有記載,這裏是佛教四大菩薩之首文殊菩薩的道場;三是,歷朝歷代,凡信奉佛教的帝王,都特別關注這裏,這裏是我國唯一的青廟和黃廟共生榮的佛教聖地。 五台山是我國著名的四大名山之一,也是一個融自然風光,歷史文物,古建,藝術,佛教文化為一體的旅遊區。

“五百里道長風風雨雨,依然日出東台。月掛西峯,花放南山,雪霽北巔。兩千年香火斷斷續續,又是晨鐘悠揚,晚罄清澈,香煙繚繞,勝幡翩躚。”寫出了五台山的悠久歷史和奇異風光。

今天我們要參觀的是顯通寺,在五台山寺院當中,顯通寺的規模最大,歷史最古和洛陽的白馬寺同為中國最早的寺廟,是五台山佛教界最為尊崇的領袖寺廟。 首先,我們看到的是鐘樓,這是五台山最大的一口銅鐘——長鳴鐘,重達9999。5斤。 顯通寺沒有天王殿,只有兩通石碑,就是我們現在看到的龍虎二碑,此二碑寓意為龍虎把門,不勞駕四大天王。

顯通寺,佔地120畝,殿堂樓舍400多間,正院內中軸線排列七座大殿,依次為:觀音殿,大文殊殿,大雄寶殿,無量殿,千缽文殊殿,銅殿和後高殿。

現在我們來到了觀音殿,殿內供奉着三尊菩薩。中間為觀音菩薩,兩邊分別為文殊菩薩和普賢菩薩,所以又叫”三大士殿”。由於兩側擺滿了經書,故也稱藏經殿。 觀音殿外邊一左一右兩座碑亭。裏面各有一碑,一通有字,刻着御製顯通寺碑文,一通無字,無字碑。這通無字碑是康熙皇帝立下的,似乎在讚美顯通寺的雄偉,壯麗和佛教的博大精深,難以用文字表達。 參觀完了觀音殿,我們就來到了,大文殊殿,五台山是文殊菩薩的道場,寺廟中大都建有文殊殿,而這座文殊殿卻加了個”大”字,這個大字有四層含義:顯通寺是五台山最古老的寺院,是五台山寺院中建築面積最大之一,是五台山保存最完整之一,是供奉文殊菩薩最多的文殊殿,由於在這裏可以同時拜到五方文殊,當地人稱其為方便朝台。 好,現在我們去全寺的中心,顯通寺的重要建築,大雄寶殿,它是五台山殿宇之最,重頂飛檐,巍峨寬大,佔地一畝二分,裏面供奉橫三世佛。中間為婆娑世界的釋迦牟尼,左側為東方淨琉璃世界的藥師佛,右側是西方極樂世界的阿彌陀佛;大雄寶殿即釋迦牟尼的尊稱,寓意像大勇士一樣,英勇無畏,無畏一切,殿堂採用108根木柱支撐整個大殿,進到大殿感到十分寬敞,此殿,是五台山最大的大雄寶殿,也是寺裏舉辦盛大佛事活動的場所 這是顯通寺的第一大特色—————————全木結構 現在我們眼前的這座白色全磚建築是無樑〔量〕殿,由於它全部用磚壘砌而成。沒有用樑柱,所以叫無樑殿,又因為它代表的是佛法的無量,所以我們稱之為無量殿,從外觀看,似歐洲建築,並且塗成了白色,白色在西方代表純潔,在這裏象徵佛教的無限光明。

整個大殿從外看是7間,實際為3間,外觀2層,內為1層。殿內中間供奉佛祖的抱身像盧舍納佛,體現修成正果而得到佛境的光明智慧。 無樑殿又叫七處九會殿,取釋迦牟尼曾在7處講經9次之意,所以外觀7間,這座大殿建於明萬曆年間,距今有近400年的歷史了。此殿沒有樑柱支撐,殿頂的重量由四周厚重的牆體支撐 這是顯通寺的第二大特色—————————全磚結構 建築穿過供奉有千缽,千手,千釋迦的千缽文殊殿,我們就來到了銅殿。 此殿是我國僅有的三座銅殿之一,小巧精緻,殿內中這尊銅鑄的文殊坐獅像,造型美麗,四壁上的銅鑄小佛琳琅滿目,有萬尊之多,故也有人稱之為萬佛殿,此殿是明萬曆年間,妙峯祖師化緣十萬斤銅所造,民間所流傳“顯通,顯通,十萬斤銅”,就是由此而來。 此殿也是顯通寺的第三大特色——————————————全銅結構建築 現在是自由活動的時間了,大家可以嚐嚐原平的鍋魁,莜麪窩窩,高粱面魚魚,還有味道鮮美,營養價值高得台蘑,可以看看在民間流傳了300年,具有山西黃土文化特色的剪紙,也看看形制美觀的澄泥硯。

夜色將至,我們也踏上了返程的大巴,今天我們遊覽了五台山青廟之首———顯通寺,看到了全木,全磚,全銅不同時代,不同建築風格的寺院,有人説五台山是“一部佛國寺,百座藝術宮”,我覺得很貼切,不知道大家是否有同樣的感覺?

五台山導遊詞講解 篇11

佛教之美:那麼佛教的基本教義到底是什麼,四聖諦《四真理》:苦、集、滅、道,現實世界中充滿了痛苦《佛主認為人生有八苦,肉體遭受的四種苦:生、老、病、死,精神遭受的苦:怨憎、求不得、愛別離,對自己永恆追求而得不到產生的苦:五陰盛苦》,造成痛苦的原因是渴愛,有了渴愛就會有種.種慾望,可現實是這些慾望不可能全部得到滿足因而就有了痛苦。當你知道痛後痛徹心扉之後大家就認識到要消除渴愛所帶來的痛苦和煩惱,消滅了渴愛所帶來的痛苦後,人就會擺脱輪迴生死達到涅盤的狀態,每個人和每個人思維方式不同自我調節不同但佛主總結了“八正道”:正見、正語、正命、正行、正業、正念、正思、正精進、正定,以方便眾生找到解脱之道。

而產生苦的來源就是五藴《色、受、想、行、識》這是人體及心理現象構成問題的認識,就如“有的人需要的不多但想要的太多而想要的不是真正需要的”,看似簡單的一句話但是很好的詮釋了在南瞻部洲娑婆世界的眾生都在為這為那去最求即使知道自己錯也不願意承認不能正確的認識自己,然而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不會一成不變,都會經歷從生到滅的過程具體到每件事都有其特性但每件事都會有其生成原因,在相當的一段時間或相當的一個空間無大的變化,在這段時間過後就會產生不穩定因素就像量到質的過程,最後事物已經毀滅形體不存在,就會產生“無常”而“無我”就是在告誡眾生一切事物不僅形體不會永遠存在,而且精神也會隨之消滅是不有存在一個常恆的精神主體。

五台山導遊詞講解 篇12

五台山位於山西省忻州市五台縣境內,總面積2837平方公里,風景核心區位於五台縣北部台懷鎮內面積379平方公里,是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國家5A級旅遊景區,國家最值得推薦景點首位,國家地質博物館,國家級森林公園,國家十大避暑勝地之首,中國四大佛教名山之首,世界五大佛教聖地,20__年6月26日在西班牙塞維利亞第三十三屆世界遺產大會列為《世界遺產名錄》成為我國第38處世界遺產。

天賜神地:五台山位於太行山中段與河北省毗鄰,五台山早在太古代時為大海由於亞歐板塊與太平洋板塊相互擠壓等一系列造山運動形成大山,後在7000萬年前的冰川活動中進退移動形成層巒疊嶂山嶽交錯山體以結晶巖構成,其中五座山峯高大且平緩形如土台故稱為五台山,五座山山峯分別名為:北台葉鬥峯海拔3061米是華北地區最高山峯號為華北屋脊,每年都以0.3公分增長。

東台望海峯海拔2795形如大象這裏可以觀看到雲海和日出。西台掛月峯海拔2773米形如孔雀松濤林密,月掛西峯。中台翠巖峯海拔2894米形如雄獅,台頂上保留了大量的地質變化時留下的碎石雜生青苔故名。中台位於五台正中在明以前世人認為此峯為五台最高後徐霞客遊歷五峯留下遺篇《立於中顛難絕北頂》。南台錦繡峯海拔2458米遠離四峯一枝獨秀形如卧馬滿山花海故名。五峯環抱外有滹沱流過山環水抱東北中西毗連南台的獨峯,形成背有靠山後有擋山,五頂上建有五座寺廟,東台望海峯望海寺建於元代供奉聰明文殊,北台葉鬥峯靈應寺建於宋代供奉無垢文殊,中台翠巖峯演教寺相傳這裏是文殊講法之地故名,建於唐代供奉儒童文殊,此廟是五頂中唯一的漢傳密宗寺院,西台掛月峯法雷寺建於唐代供奉獅子吼文殊寺院正中有文殊洗鈸池四季聖水不絕。南台錦繡峯普濟寺建於宋代供奉智慧文殊。五頂建五寺代表着文殊菩薩的五種智慧,大圓鏡——平等性——法界體——妙觀察——成所做,與文殊五字心陀羅尼《阿羅波者那》相對。

五台山導遊詞講解 篇13

龍泉寺:參觀了金閣寺,我們乘車向台懷鎮方向下行約10公里,便進入一道東西走向的溝峪,名叫東溝,著名的龍泉寺便位於溝北的山嶺下,離台懷鎮約5公里。龍泉寺之名源於寺東側這眼泉水。泉亭下這股山泉清澈晶瑩,味道甘爽。傳説很久以前九龍作惡,文殊菩薩施行佛法把它們壓在附近這九道山嶺之下,在這眼泉水底部還可看到九條小龍的影子,所以被命名為龍泉。泉旁古剎便取名龍泉寺。龍泉寺位於中台頂腳下,九道嶺拱抱,從山形地貌看去,像有九龍齊頭並身會飲於龍泉,因此人稱這裏為九龍岡。

龍泉寺創建於宋代,明代重修,清末至民國初年重建。全寺佔地15900平方米,共有各種殿堂僧舍160餘間,坐北面南,並排三處大院。寺中的影壁、牌坊、墓塔是三件藝術瑰寶。影壁和牌坊與東院處在一條中軸線上,由108級石板台階相連。台階底部這道照壁,正中所嵌這組漢白玉石雕,可以看作五台山主要寺廟的微縮示意圖,中心這個葫蘆形寶塔代表台懷中心的大白塔;中下端所雕大殿則是中台頂的演教寺;西北角殿外一人在叩頭,代表佛母洞;東南側這一山洞,洞中有坐像,標誌觀音洞,供有彌勒佛的樓閣代表棲賢寺。這組石雕,刻工精細,構圖巧妙,堪稱一絕。而台階上面這座三門四柱牌坊更為精緻壯觀,全部用漢白玉石雕造而成,前後垂檐和三門拱券,都採用鏤空雕法,玲瓏剔透,整個牌樓雕滿飛龍、花樑、紙扇、寶鏡、書筆、塵撣、玉壺等多種圖案,形象逼真。這座民國年間用10年工夫雕成的牌坊是近代雕刻藝術的稀世之寶。牌坊後面的東大院前後兩進,有天王殿、觀音殿、大佛殿等建築。

中院也叫塔院,龍泉寺三寶之三的墓塔就位於中院的祖師殿前。這是為清末民初五台山高僧普濟所修的墓塔,通體全用漢白玉石做成,造型和雕工均十分精美。塔下方台6.4米見方,高1.5米,上邊和下邊各雕一圈蓮花瓣,四角有四位大力士託塔金剛,台基中間內槽的坐佛小像為110尊。墓塔底座為八角須彌座,每角又各雕一力士像,寶壺形塔肚設四塞,各刻一尊彌勒佛像,這是因為普濟生前自稱彌勒轉世,所以弟子特刻彌勒像。塔腹上面這八角飛檐,配以斗拱,宛若傘蓋,既蔭被四佛,又美觀大方。頂覆圓盤上原安銅頂,現已不復存在。西院也有一座石塔,為南山寺第二代當家和尚的墓塔。此外,龍泉寺西北0.5公里左右那座名塔,叫令公塔。相傳楊業戰死後,其子五郎收其遺骨葬於塔下。

南山寺:從龍泉寺出來向東望去,我們可以看見一處宏大的殿宇羣高掛於對面山坡,這便是著名的南山寺。驅車幾分鐘,東行北折再東過清水河不遠就到達了南山寺腳下。南山寺北距台懷約2公里,依山勢而建,海拔在1700米以上,共有殿堂窯房300餘間,佔地6公頃,規模之大在五台山首屈一指,而且懸於陡峭山坡,更增添了宏偉氣勢。南山寺整個建築羣由七層三大部分組成,下三層名為極樂寺,上三層叫做佑國寺,中間一層稱作善德堂。該寺創建於元代,當時叫“大萬聖佑國寺”。清光緒年間再行修建,稱為極樂寺。清末,寺院主持普濟和尚募得巨資,將原有的三部分合建成一體,稱為南山寺,連續施工23年,終於形成今天的規模。

南山寺引人入勝之處是它的氣魄、石雕和泥塑。我們沿登山古道盤桓而上,未入山門已被古剎的氣勢所折服。五台山寺院多有影壁,而南山寺最下面這一影壁是最大的,寬17.3米,高約8米,石砌底座,細磨青磚築壁身,中嵌漢白玉石雕,多有題詞和對聯,頂部壁據有磚雕。轉過影壁便是氣魄雄偉的108級石階和石牌樓。108級台階在五台山不只一處,但比較而言,菩薩頂的台階是以陡峭著稱,而南山寺的台階則以宏偉寬大聞名。台階分三段,每段36級,直抵盡頭的牌樓。南山寺的這座牌樓同樣以氣勢取勝。這座牌樓寬達12.8米,厚1.6米,高9米,四方石柱中券三眼拱洞,上覆三面樓頭,中間大而高,兩旁稍低矮,比例勻稱,主次分明,清一色的白石雕構更使牌樓氣度不凡。中券洞上方的“信天由命”石刻匾額更令人玩味。牌樓之後的大鐘樓兼作山門,下面是方台石券門洞,上面是兩層木樓,高大而穩健,我們可以順門洞兩側小洞的28級台階登上木樓,樓上四周圍以石欄,圍欄上刻

各種花草樹木,雕工純熟。憑欄遠望,清水河谷的風光,中台、北台、南台的雄姿可盡收眼底。

五台山導遊詞講解 篇14

後弘時期藏傳佛教在阿底峽、八思巴、宗喀巴等人推進下形成了五大支派寧瑪派、噶當派、薩迦派、噶舉派、格魯派《格魯派的活佛大家都耳熟能詳在帶團中講到菩薩頂大家都會介紹到“師徒三尊”會介紹姓氏在這裏更正下一世達lai不是賈操傑而是宗喀巴的小弟子根敦朱巴班禪是克珠傑》,五派自成體系,也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活佛轉世。這樣以一個民族命名的藏傳佛教的產生就形成的佛教的三大支派。

唐宋以後,文殊信仰進一步發展。元朝建國,以五台山文殊道場為內地喇嘛教的總禪林。元朝皇帝將五台山的一些漢傳寺廟改為黃教寺院下令八思巴在五台山弘法,這樣五台山成為了漢藏並存顯密雙修的佛教名山。五台山文殊信仰達到高峯,上至皇帝大臣、文人學士、大德高僧,下至香客居士、善男信女、黎民百姓,文殊信仰成為最基本的信仰之一,牢固地佔領了人們的意識形態領域。五台山佛教聖地已經深入人心,朝山拜佛,求得文殊保佑庇護,成為人們希冀實現的宏願。

經過元末的常年征戰到了明代五台山佛教再興高潮。出身於僧侶的明代開國皇帝朱元璋,剛一即位就實行了保護佛教,興隆佛教,尤尊漢藏佛教聖地五台山的政策。他先後詔見了五台山高僧璧峯、具生吉祥,分別頒賜紫衣、金缽、度牒、御製詩等,命隨方演教。明成祖派人迎請西藏名僧哈里嘛入京,敕封大寶法王,令統領天下釋教,遣使送五台山顯通寺安置,又敕修佛舍利塔及顯通寺,還於寺中塑哈里麻肖像。

黃教祖師宗喀巴弟子釋迦也失到五台山巡禮弘法,入京後受到成祖盛情接待,封大國師,賜金印、寶誥、經像、金銀器等物。釋迦也失又去五台山之後,成祖又幾次致書慰問。英宗敕造《大藏經》送五台山普恩寺、五台頂供養,又敕諭護持顯通寺。憲宗遣人送一丈六尺鍍金文殊像一尊、畫幅百軸、香金五千兩、布帛千匹、念珠萬串於五台山文殊寺,並制書盛讚聖地,敕修文殊寺。

武宗敕建了銅瓦殿,賜額廣宗寺,又敕梵僧於中台頂建寺,鑄鐵為瓦,賜額演教,敕旨護持。

萬曆年間,五台山佛教更加興盛。明神宗重修大白塔,為母祈福;敕造《大藏經》送五台山2藏<現存於顯通寺的水陸法會殿共3120本是現在國內保存下來最完整的大藏經>;遣使於五頂和獅子窩設弘福萬壽報國佑民吉祥大齋;又先後幾次送《大藏經》6藏,於獅子窩與五台頂安置,修建獅子窩萬佛塔及五頂寺院,並在五台山設水陸法會,供養全山僧眾。其母李太后出錢於五台山修建寺院。其時五台山寺院劇增,全山達104多座,僧侶眾多,佛事興盛。宗派以禪宗和藏傳佛教為盛,而華嚴、律宗、淨土諸宗皆有。

五台山導遊詞講解 篇15

各位遊客:

大家好!我是直映公司的導遊員,我姓賈,大家可以叫我賈導。今天我帶領大家遊覽五台山。暈車的遊客趕緊吃點暈車藥,我邊走邊給大家介紹。

五台山由東西南北中五大高峯組成,據説代表着文殊菩薩的五種智慧:大圓鏡智,妙觀察智,平等性智,成所作智,法界體性智;以及五方佛:東方阿閦佛,西方阿彌陀佛,南方寶生佛,北方不空成就佛,中央毗盧遮那佛。 東台名望海峯,海拔2795米,東台頂上“蒸雲浴日,爽氣澄秋,東望明霞,如陂似鏡,即大海也,”故冠此名。由於海拔高,台頂氣温低,盛夏時節,仍須穿棉衣。中國佛協前會長趙樸初填詞贊曰:“東台頂,盛夏尚披裘。天著霞衣迎日出,峯騰雲海作舟浮,朝氣滿神州。” 西台名掛月峯,海拔2773米,西台峯“頂廣平,月墜峯巔,儼若懸鏡,因以為名。”有詩讚曰:“西嶺巍峨接遠蒼,回瞻鄉國白雲傍。孤峯嶺翠連三晉,八水分流潤四方。晴日野華鋪蜀錦,秋風仙桂落天香。當年獅子曾遺蹟,巖谷常浮五色光。” 南台名錦繡峯,海拔2485米,此峯“頂若覆盂,圓周一里,山峯聳峭,煙光凝翠,細草雜花,千巒彌布,猶鋪錦然,故以名焉。”著名詩人元好問賦詩讚曰:“沈沈龍穴貯雲煙,百草千花雨露偏。佛土休將人境比,誰家隨步得金蓮?” 北台名葉鬥峯,海拔3061米,五台最高,有“華北屋脊”之稱,其台“頂平廣,圓周四里,其下仰視,巔摩斗杓,故以為名。”康熙皇帝賦詩讚曰:“絕磴摩羣峭,高寒逼鬥宮。鐘鳴千嶂外,人語九霄中。朔雪晴猶積,春冰暖未融。憑虛看陸海,此地即方蓬。”

中台翠巖峯,海拔2894米,其台“頂廣平,圓周五里,巔巒雄曠,翠靄浮空,因以為名。”有詩讚曰:“羣峯面面擁奇觀,朝雨和煙積翠巒。策杖千山渾不倦,披裘六月尚餘寒。蒼崖碧嶂周遭合,古木黃沙四望寬。雲霧漸看山半起,卻疑身已在雲端。”

好,遊客們,五台山馬上就要到了,請大家攜帶好自己的物品,準備下車。

五台山導遊詞講解 篇16

女士們、先生們:

非常歡迎大家來中國四大佛教名山之首的五台山旅遊觀光,現在我們正行進在忻州至五台山的公路上,利用行車時間我先向大家介紹一下五台山概況。

五台山是第一批國家級風景名勝區,位於山西省忻州地區東北部,風景區絕大部分坐落在以台懷鎮為中心的五台縣境內,有小部分跨繁峙、代縣和河北阜平,周邊達500餘里。五台山的壯美風景在於它的東西南北中五座高峯和奔流不息的清水河,五台山的名勝精華則是它那眾多佛教寺廟。

五台山這一名稱是對五座山峯的共同特點的形象概況。東西南北中五座高峯的山巔都是高大的緩坡平台,所以叫五台山。五台的海拔高度多在2700米以上,最高的北台海拔達到3058米,為華北第一高峯,素有“華北屋脊”之稱。地處黃土高原的山西,絕大部分地區乾旱少雨,而五台山例外。這裏山高林深,氣候涼爽,降雨較多,植被覆蓋率很高,風光秀麗,景色壯觀,有清涼山之稱,是旅遊避暑的勝地。五台山雖然山高谷深,但交通比較方便,有“四關一門”與外部相通。北部有華嚴嶺鴻門巖關,通往繁峙縣境,西部有峨嶺關通往代縣,東部有龍泉關通向河北阜平,東南有牛道嶺關可通盂縣、陽泉,南部有大關連通定襄、忻州和太原。

五台山主要是以佛教聖地而名揚天下的。那麼五台山是如何成為佛教聖地的呢?東漢明帝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印度兩位高僧攝摩騰、竺法蘭在中國傳播佛教,當他們來到五台山,見五座台頂拱圍台懷腹地,其山形地貌與釋迦牟尼佛的修行地靈鷲山幾乎相同,返回洛陽後就奏請漢明帝去五台山修建寺院,明帝准奏頒旨,在五台山修建了大孚靈鷲寺,即今天顯通寺的前身,成為與洛陽白馬寺齊名的我國最早的佛寺之一,五台山也就成為佛教聖地。從此五台山的佛寺越來越多,香火日盛一日。到南北朝時,五台山已有寺廟200多處,唐代更達到360多處,有僧尼3000餘人。但由於唐武宗、周世宗兩次大規模滅法,全山佛寺幾乎全部被毀。宋、元、明、清,五台山的佛寺逐漸得到恢復和發展,明朝時寺廟已近104處。清朝的康熙、乾隆、嘉慶諸帝均對五台山佛寺極為重視,不斷投入巨資予以修建,到清末,五台山共有寺廟122處,其中青廟97處,黃廟15處,僧尼1000多人。

五台山現有寺廟50餘座,儘管與歷史上不能相比,但在四大佛教名山中仍然是寺廟最為集中,香火最為旺盛的。而且五台山的佛寺,唐、宋、遼、金、元、明、清各代以及民國均有遺存,建築宏偉,式樣繁多,精細嚴整,手法典型,連續性強,本身就是一部唐代以來中國建築史,是研究和欣賞中國古建築的難得場所。另外,寺內佛教造像手法多樣,技藝高超,泥塑、木雕、銅鑄、玉雕應有盡有,同樣是欣賞我國佛教造像藝術發展演變的最佳場所。

五台山導遊詞講解 篇17

首先先讚歎大家,為什麼呢,因為我們今天要踏上前往五台山的旅途,五台山是文殊菩薩的道場,文殊菩薩曾發過大願,凡向我文殊一步,必得無上利益福德。所以大家此次五台山之行,也必然能夠得到文殊菩薩的保佑加持,相信此行一定會圓滿吉祥。

大家也許都聽説過,中國有四大佛教名山,而五台山居其首位。這四大佛教名山,分別是:觀世音菩薩的道場——普陀山,位於浙江舟山縣。地藏菩薩道場是安徽的九華山。普賢菩薩的道場是四川峨眉山。觀音大悲,地藏大願,普賢大行。而文殊菩薩呢,是大智,他老人家的道場就是我們將要去參拜的五台山。佛家有一句非常著名的話,叫作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大家也許都聽説過,但不明白是什麼意思,它的意思就是用大智慧到達彼岸。可想而知,想要到達生死苦海的極樂彼岸需要什麼呢,需要的是大智慧,還不是一般的聰明智慧,這種智慧,能斷煩惱的智慧佛家稱它為般若。我們的文殊菩薩,般若智慧堪稱第一,號稱七佛之師,曾是七尊古佛的老師,學生都成佛了,老師還非常謙虛的作菩薩。雖然是菩薩,但他的大智慧大家可想而知也。

下面我給大家介紹一下五台山,今天我們將要去的五台山古時稱作清涼山,為什麼稱清涼山呢,一是因為五台山山勢海拔很高,尤其是它的幾個台頂,既使夏季也有可能見到白皚皚的積雪。所以自古以來,五台都是避暑朝聖的勝地。想當年康熙皇帝就曾經五次前往參拜五台山,當然據史料記載,他五次前來其中有個很重要的原因是要找尋他的父親,那就是相傳在五台剃髮出家的順治皇帝——愛新覺羅·福臨。大家都看過《孝莊祕史》吧,那個片子拍得順治沒有出成家,雖有意願,但沒遂願。當然順治出家根本起因不是想要超越輪迴,度脱苦海乃至自覺覺他廣度眾生,他是因為他的愛妃去世,受到了嚴重的打擊,所謂的心灰意冷。反正順治是否真的出家,這是一個清史之迷。但是,康熙五次前訪五台山多少説明了些什麼,並且史書記載其中一回孝莊太后還一同前往,但因年事以高身體不適中途而返。我們在電視上看到順治題到牆上的一首出家詩,名義上是順治作的,但據考證,是順治的兒子,康熙皇帝代作的,寫得非常好,境界也很高,他説:“天下叢林飯似山,衣缽到處任君餐,黃金白玉非為貴,惟有袈裟披肩難。……朕乃大地山河主,憂國憂民事轉煩,百年三萬六千日,不及僧家半日閒。……兔走鳥飛東復西,為人切莫用心機,百年世事三更夢,萬里乾坤一局棋。……我本西方一衲子,因何流落帝王家……。”最後一句講什麼:“十八年來不自由,南征北戰幾時休,我今撒手歸山去,管甚千秋與萬秋”。康熙為他爸爸附了這麼一首詩,你説順治出沒出家,大家自已猜一猜。

前面講的稱五台山為清涼山是因為這裏海拔高,夏季涼爽所以稱為清涼山。其實稱五台為清涼的另一個真實的意義是什麼呢,大家都知道五台山是佛教名山,所以到五台山參訪自然離不開佛法的光輝。在佛教中,稱我們人間為苦海,為什麼苦呢?大家想一想,我們為了衣食住行,為了更好的發展,更多的掙錢,甚至是為了更好的小蜜,煩惱是沒有止境的。這種煩惱佛家稱它為熱惱。而清涼山呢,也就是我們的五台山,它超出塵世熱惱之外,乃一處清涼聖地。它用大智慧超越出塵世間的煩惱,另外,它不僅自已超出,還能滅度世間眾生的煩熱。古人常常敬稱佛法為甘露法雨,就是這個意思。這個甘露法雨有什麼現實功效呢,它能讓眾生把這個世間的苦惱看得破,認得清。讓我們站得高,望得遠,懸崖勒馬,苦海回頭。

什麼叫看得破,認得清,就像那英的那首歌——霧裏看花,借我一雙慧眼吧。向佛祖去借,向文殊菩薩去借吧。有了一雙慧眼,會教我們能夠認清哪些東西是真的對自己有用處的,哪些東西是有害的。哪些事情當為,哪些事情不當為。何時進,何時退,古人講的進退有度,這個尺度真不是那麼容易掌握的。

什麼叫站得高望得遠。佛家一個基本理論三世因果。對於靈魂的無有以及前世存在與否的研究,西方科學家正在如火如荼的在搞,並且已經取得許多很有成效的成果。大家都聽説過催眠術吧,它是怎麼興起的呢。因為西方心理學家認為,如果一個人成年後許多嚴重的心理問題可能都是他們小的時侯,孩提時期受到打擊而形成的。導致後期的心理扭曲以及心理疾病。他們希望這些心理疾病的病人在接受催眠的時侯將他們小時侯受的委曲、這些病灶通過催眠回憶起來,講述出來,心理醫生再進行同步的心理引導,從而把他們的病灶根除。正所謂心病還需心藥治。所以催眠術在西方很盛行。在這裏要説明一下,催眠與睡眠是不一樣的,雖然兩個都是眠,但是這兩種形制下的腦電波是不一樣的。催眠這個詞的翻譯其實是不太準確的。那我講這些是什麼意思呢,因為許多病人在催眠的形制下,本來想讓他們回憶起小時侯的病灶,但讓科學家們大為吃驚的是,這些人,有許許多多人回憶起的不僅是小時侯,而是前世甚至是前幾世的事情。而這些病因不是在今生,而是在前世甚至前幾世以前,因為受到的巨大的恐懼和苦難形成的。這些病人在催眠講述的同時,醫生都給他們錄了音,同時進行了很有效的心理引導,很多病人,嚴重的心理病人,就是這樣完全康復了。這是西方科學家的科研成果。所謂的科學,就是要具備兩個條件,一個是實證求真,另一個是可重複性。在催眠研究的科學家中,有一位非常著名,他是美國的史蒂勞斯博士。他做出的這些確鑿案例的不下上萬次。幾十年間,上萬次的實驗,一次又一次向他證明:前生的存在,因果的輪迴。當然史蒂勞斯博士本身是一個基督徒,基督教是不講輪迴的,他只講下一世的天堂和地獄。所以這個結果也曾讓他詫異過一陣。但是他還是將他的這些研究成果公佈出來了,因為他覺得有意義把這個實相公佈於世人去研究。並且,當時教授所處的是在20世紀四、五十年代,當時西方世界並未象今天對輪迴研究那麼普遍並且公開。在那種情況下,教授是要冒着犧牲自己學術生涯的情況下出了一本著作,那就是著名的《前世今生》。這本書出版後,教授是準備接受一片責罵與置疑的,但出他意料之外,許多他的同行,也都是心理醫生,非常支持他,並向他提供了大量他們在催眠狀態下病人們相似的案例,他們都能夠多少回憶起多世以前的情況。並且那些其他的醫生對教授説,我們也收集了許多案例,但我們都沒敢發表,您是天下第一人,因為我們也很怕遭到置疑和責罵。因為《前世今生》的發表引起了巨大的震動,美國核心科研雜誌《神經與大腦》雜誌發表了一篇對於此書的評論,他説:“如果史蒂勞斯博士不是在創造一個巨大的錯誤,則他必是二十世紀的伽利略。”大家都知道伽利略因為反對地心説,被終生囚禁,而布魯諾甚至被活活燒死。幸虧我們現在生活在一個言論自由百花齊放的時代,所以不會再像布魯諾那樣的擔憂。我講了美國科學家對輪迴的研究是什麼意思呢,史蒂芬斯博士他自已,一個基督教徒,他在研究出這些成果後,得出一個結論,那就是:“你下一生生命的遭遇,完全是你自已造就的。”並不是上帝主宰的,也不是佛、菩薩、鬼神主宰的,而是自已造做的。正如中國一句古語叫做“自作自受”一樣。佛家一句名言:“欲知前生事,今生受者是。欲知來生是,今生做者是。”説的也是同樣的意思,只不過是更精確全面了一些。所以我們知道了前生後世的存在,這會給我們現實生活什麼啟示呢?那就是我們凡事可以隨之往開了想了,怎麼樣呢,比如説,也許我們現在掙得沒有別人多,住得也許沒有別人好,境遇比不上別人強,但我們並不比別人傻,也許上學時我還比他成績好呢,怎麼會是這樣呢。並且不是我們今世裏沒有努力。那是什麼原因呢,真實的原因是我們自已前世裏沒有種下這麼大的福哇。正所謂一句古語:“欲除煩惱須無我,各有前因莫羨人。”這樣一想,就可以想開些了。另外,我們還可以放眼看一看,為什麼有些孩子,一生下來就生在富人家,叨着金湯勺出生的。而又有些孩子,生在邊遠的農村,衣食無着,忍寒忍餓。為什麼生下就是如此不平等?另外,史蒂芬斯博士還得出一個結論:今世如果你有什麼天賦的話,那是你前世裏積攢下來的,不是今生你短短几年、十幾年間就學得來的。所以白居易有一句名言:“書到今生讀已遲”。所以做父母的對孩子要善加引導而不是強迫。

另外更為重要的啟示是什麼呢?大家都知道燒香供佛,“香”是代表信香,代表佛門的“戒”與“定”。其實佛家也很講究以花供佛,花是什麼意思呢?是代表種善因必有善果,反之種惡因必有惡果。所謂的“如是因得如是果”。所以我們今生既使不如別人,那沒關係,我們還有未來,乃至還有來生。所以我們要把眼光放高、放遠,不要與人爭眼前的利益,不必去爭眼前的得失。也許別人費了大勁得來的果實,因為它的來路有些斑點,雖然香車美女圍繞,但這眼前的一切可能是潘多拉的匣子,他那個未來堪憂。也許我們這一世窮困潦倒,僅供温飽,但心中有我們中心思想,有我們的理念、追求和底線,正如供佛以香美的花兒一樣,自然有香美的果實。種如是因,必得如是果。所以前面才講,佛法是清涼的甘露法雨,可以滅卻人間多少苦惱,解除苦厄。這是佛法的啟示,講求凡事從因上去解決未雨綢繆。另外,冤冤相報何時了等這些名言警句也是從佛門因果輪迴中得出的重要啟示。

假如三世因果可以張明的話,對於現實社會的人心維善乃至治安是十分重要的,這是有識之士細一思維必會得出的結論。比如説人們明瞭因果通三世的道理後,假如得了些委曲他也許會想開些,受些冤枉也能大度些,別人對不起自已也能忍讓些,要做違法亂紀做奸犯科前也要惦量些。

正因為佛法可以讓可以讓眾生看得破,認得清,站得高,望得遠,還可以讓人懸崖勒馬,苦海回頭。從而佛教(佛陀的教育)才能夠讓眾生有一個真正的吉祥安康的未來。這也是清涼山稱為清涼的重要意義之一。

五台山的由來

在大説起五台山,一定有不少人知道這裏是我國著名的佛教聖地,也是名揚中外的旅遊勝地,可是若要問起五台山名的由來,恐怕知道的人就不多了。

大多數到過五台山的人,通常只是到了以山西省五台縣台懷鎮為中心的歷史悠久、規模宏大的寺院羣。而真正意義上的五台山實際上是指五台縣的五座相互連接環繞、挺拔秀麗的山峯。它們分別是:東台望海峯、西台掛月峯、南台錦繡峯、北台葉鬥峯和中台翠巖峯。由於五山峯海拔均在3000米以上,因此除了一些虔誠的佛教徒能夠登臨五峯台頂朝拜文殊菩薩外,很少有人能夠到達五台的。也是由於台懷鎮寺院羣分佈在五座山峯之間,因此,通常人們把到過台懷鎮就視為去過五台山了。

五台山原先並不叫五台山,而是叫紫府山,也稱作五峯山道場。這裏曾是道士們修行的地方。到了東漢永平2019年(公元68年),天竺(今印度)高僧迦葉摩騰、竺法蘭從洛陽白馬寺來到五峯山一帶,認為這裏是文殊菩薩講經説法的道場,於是就想在這裏建築寺院,供奉文殊菩薩。可是這裏的道士並不同意,最後由漢明帝在洛陽白馬寺主持,舉行道士與兩位高僧的賽法,結果兩位高僧獲勝。從此,佛教界在台懷鎮一帶就取得了建築佛教寺院的權利,所建的第一座寺院就是如今的顯通寺。從此,歷經數朝歷代的修建、擴建,以台懷鎮為中心的寺院最多時曾達到360多座,直到今天還保留着100多座。因此,五台山也就以其佛教寺院歷史悠久、規模宏大位於全國佛教四大名山之首。

至於五峯山更名為五台山,這裏面還有一段鮮為人知的故事。據傳説,遠古時代的五峯山一帶氣候異常惡劣,常年酷暑,當地百姓苦不堪言,時逢文殊菩薩在那裏講經説法,見到黎民百姓的疾苦,深表同情,於是發大願拯救百姓脱離苦海。文殊菩薩裝扮成一個化緣的僧人,行程萬里到東海龍王那裏尋求幫助。他在龍宮門口發現了一塊能散發涼風的巨大青石,於是便把它帶了回去。當他把那塊大青石(東海龍王的歇龍寶石)放置在五峯山一道山谷裏,剎那間,那裏一下變成草豐水美、清涼無比的天然牧場了。此後,那條山谷也被起名叫做清涼谷。人們在山谷裏建了一座寺院,將那清涼石圈在院內。為此,五峯山又名清涼山。

後來,隋文帝聽説了此事,便下詔在五座山峯的台頂各建一座寺院供奉文殊菩薩。即東台頂的聰明文殊,西台頂的獅子吼文殊,南台頂的智慧文殊,北台頂的無垢文殊,中台頂的孺童文殊。在東台頂能看日出,西台頂能賞明月,南台頂能觀山花,北台頂能望瑞雪。這就是五台山的由來。

五台特產之砍三刀,又名油布袋,色呈金黃,綿甜利口,是五台山人春節期間的主要食品之一。每年年關,家家制作,户户蒸食,代代相傳,至今已有300多年的歷史。在漫長的封建社會裏,五台勞動人民生活貧困,常年以玉米為主食。為了改變這種單調乏味的飲食,五台人便創制了一種粗糧細作的食品。炸制時,為使麻油滲入其中,要在上面砍三刀,故稱“砍三刀”。又因其吃起來油香四溢,故又稱“油布袋”。現在隨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改善“油布袋”的口感人們在原來料的基礎上加入黍米麪(俗稱黃米麪),這樣再蒸出來口感勁道綿潤。更能激起你的食慾。

五台特產---降龍木

降龍木俗稱六道子。為多年生灌木,葉小無刺,常叢生於山陰,其杆無心有結,每結自成紋路,紋路豎行,均為六道。灰皮去後,木面光滑,呈白色微黃。六道子生長緩慢,木質堅韌,木面光滑細密,且不易折,強力折之,斜茬似刀,鋒利如刃。它是家家喜用之物,用以作叉齒、耙齒,具有鐵製叉耙難有的優點。握之不冷不熱,提之不輕不重,堅韌如鐵,彈力如藤,為眾多人所喜愛。

六道子北方多有生長,但以五台山生長的最有名。因為五台山的六道子受過密宗格魯派祖師宗喀巴大師的加持,六條白線代表文書菩薩的六把智慧劍,可以斬斷眾生的煩惱。所以是念誦文殊菩薩聖號和文書菩薩心咒最理想的念珠,同時在密宗裏它也是修行和文書菩薩有關本尊的理想念珠。每顆珠上都有六道天然形成的紋絡,象徵着六字箴言(即六字大明咒:嗡嘛呢唄咪吽),有極強的加持力,可以鎮宅驅邪。戲曲《降龍木》或《斬子》中穆桂英拿的那條寶貝降龍木就是六道子。五台山六道子佛珠,十分平宜樸實,像徵六道輪迴,帶此珠辟邪、平安、得大吉祥,又表義了大智文殊之加持,所以特別受學佛信眾之歡迎。可自己佩帶,也可作為不俗的特色吉祥禮品贈送親友。

五台山澄泥硯,石刻硯乃五台山旅遊系列工藝紀念品久負盛名。澄泥硯為我國四大名硯之一,宋米市在《硯譜》中曾評為硯中第一。

本品質堅細膩而輕便,發墨不損害。此產品在1985年榮獲山西省第二屆工藝品旅遊產品博覽會優秀作品獎,1986年獲山西省第三工藝品旅遊產品博覽會銅牌獎,1988年獲輕工業部工藝美術百花獎優秀產品一等獎。

台硯是五台山硯的簡稱,亦稱段硯,是我國三種名硯之一,與安徽歙州之歙硯、廣東肇慶之端硯等譽。台硯分兩大類:石硯和澄泥硯

為什麼拜佛?

佛是佛陀的簡稱,意為覺悟的人,大慈大悲的人,大福德、大智慧的人,拜佛就是以佛為導師,學佛的為人處世,積德修福,做一個慈悲與智慧的人,一個身心清淨、健康的人,一個快樂無憂的人,一個有益於社會、國家、眾生的人,一個無我利他的至善之人。因為,佛教就是佛陀的教育,就是做人的教育。成功的人生,就是做人的成功。

那麼該怎樣拜佛呢?關鍵是至誠恭敬。印光大師囑咐我們:“欲得佛法真實利益,須向恭敬中求;有一分恭敬,即消一分罪業,增一分福慧;有十分恭敬,即消十分罪業,增十分福慧。”

為什麼拜菩薩?

一、彌勒菩薩:包容、歡喜

我們一進天王殿,第一個見到的,就是正當中供奉的彌勒菩薩。彌勒菩薩塑造的是布袋和尚的形象;他代表什麼意思呢?布袋和尚肚皮很大,滿面笑容,他所代表的意義就是什麼資格才可以入佛門:第一要有肚量,要能包容;第二要慈悲,要以歡喜心接待一切眾生。所以彌勒菩薩代表的是——生平等心,呈喜悦相。我們以清淨平等的心對待一切眾生,以滿面笑容接待一切大眾,這才是入佛門必備的條件。所以他是教學,而不可以把他當作神明來祭祀,那就錯誤了,你一定要懂得其真正的含意。你明瞭之後,才會對於佛家教育佩服到五體投地,不能不稱讚,這真是具足了大智慧,圓滿的設施。明瞭他對我們的教育意義,這就是拜菩薩了。

二、地藏菩薩:孝順、恭敬

地藏菩薩所表示的是孝親尊師,所以一部《地藏經》就是佛門的《孝經》,我們從這個地方學起。無論哪一個宗派,哪一個法門,都是從孝親尊師做起。然後把孝親尊師擴大,能夠孝順、恭敬一切眾生,這就是拜菩薩了。

三、觀世音菩薩:大慈、大悲

觀音菩薩表示大慈大悲,慈是使他人快樂,悲是幫助他人解脱煩惱和痛苦。慈悲一切、憐憫一切、救護一切眾生,就是大慈大悲。拜菩薩,就是以菩薩為榜樣,長養自己的慈悲心,利益他人,造福社會。因為,害人就是害己,助人就是助己,利人自然有益自己,愛護他人,才是真愛自己。

四、文殊菩薩:智慧、善巧

文殊師利菩薩,代表的是大智慧,圓滿的智慧,絕對不是迷惑顛倒,感情用事。佛門常説:“慈悲為本,方便為門”;但是又説:“慈悲多禍害,方便出下流”,這個話對照起來看好像非常矛盾!其實它有道理的,因為,慈悲、方便要建立在理智的基礎上,要建立在智慧的基礎上,不能感情用事,不能溺愛。感情用事,不思後果,那就是禍害。如果是以智慧為基礎,慈悲、方便才能恰到好處,才能善巧,才能自利利他,那是真實的功德。因此,拜菩薩,就是學習開發自己的智慧,為人處世,善巧方便,得當適宜。

五、普賢菩薩:應用、實踐

普賢菩薩代表實踐,把孝敬、慈悲、智慧,應用、落實在日常生活當中。我們穿衣吃飯、學習工作、待人接物,能夠把孝敬、慈悲、智慧,應用、落實在其中,這叫做普賢菩薩。拜菩薩,就是學習知行合一、解行相應。

這是我們修學佛法的四個大科目——孝敬、慈悲、智慧、實踐。諸位想想,佛教裏哪來的迷信?真正是叫我們破迷開悟啊!然後才能離苦得樂。

苦從哪裏來的?

從迷來的。

樂從哪裏來的?

從悟來的。

覺悟就樂了,就是宇宙人生的真相,我統統清楚,統統明瞭,自然就快樂了。你能夠掌握這個現實,你能夠自在地運用這個現實,支配這個現實,而不是被環境所支配。被環境支配,這個人很痛苦啊!自己有能力支配環境,支配自己生活,樣樣作得了主宰,他怎麼不幸福,怎麼不快樂呢?關鍵就在迷、悟啊!這些菩薩代表修學的綱領,都是叫我們真正地認識佛法,落實在生活中,使我們真正受益。

為什麼拜羅漢?

羅漢是佛陀的學生,聽聞佛陀的教育,用功修行,解脱了煩惱和痛苦。我們拜羅漢、數羅漢,就要學羅漢,聽聞佛法,修正錯誤的思想、言語、行為,從而離苦得樂,身心清淨,生活幸福。

為什麼拜四大天王?

走進佛寺大門,你看的第一個建築物,叫天王殿。天王殿裏面供奉的是四大天王、彌勒菩薩;四大天王是護法,保護這個道場的。你懂得其真正的意思嗎?

一、東方持國天王。“持”是保持;“國”是國家。持國裏面最重要的含意就是“負責盡分”。我們修身、齊家,也就是對自己、對家庭、對社會、對國家負責;自己是什麼身分,就負擔起什麼樣的職責。我們在自己的崗位上,對自己的工作盡心盡力,每一個人在他自己崗位上都能盡忠職守,負責盡職,這才能護持國家,他表示的、教我們的是這個意思。持國天王手上拿的是琵琶(樂器),它也是表示佛法的。代表什麼呢?負責盡職要做得恰到好處,不能超過,也不能不及,這就是中庸之道。儒家講中庸,佛家講中道。就像弦一樣,你要是太緊了,它就會斷掉;太鬆了,就彈不響了,一定要調得恰到好處,這就是説,我們對人、對事、對物都要守分寸,都要做得恰到好處,它是這個意思啊!

二、南方增長天王。“增長”用現代的話來説就是求進步;與時俱進,不進則退。儒家教學説日日新,日新又新,永遠在求進步;佛法講精進,不但要進步,還要精純,進步當中要守住精純,這是佛教給我們的。所以佛法永遠站在時代的前端,那你不求進步怎麼行,整個社會都在進步,你落在後面,會被淘汰掉的。所以德行上要進步,智慧要增長,技能要進步,才藝也要進步,乃至於我們生活品質也要天天往上提升,這才是佛法。佛法講苦行,那是在求學的階段。因為佛所講的是教我們離苦得樂,不要搞錯了,我們離樂去吃苦,這在佛法裏找不到。所以苦行是在修學的階段,好像我們在學校讀書,求學的階段要苦,踏進社會我們造福人羣,這個時候是離苦得樂;不但自己離苦得樂,幫助整個社會,幫助一切大眾離苦得樂,是這麼一個意思,不能搞錯。苦行是一個階段,不是永久的,這個一定要知道。

增長天王手上拿的是寶劍,這個劍也是表示佛法的,代表智慧之劍,能斷煩惱。煩惱像絲、像亂麻一樣,所以快刀斬亂麻,唯有智慧才能夠把所有的煩雜事情,統統都解決掉,它表這個意思。

三、西方廣目天王;四、北方多聞天王。前面兩個是我們修學的目標,我們要負責盡職、要日新又新。那要怎樣才能做到呢?這兩位天王教給我們——要多看、多聽,所謂“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智慧從這兒來的呀!要讀書,要讀誦佛經;要到處去看、去考察,像現在説觀光、考察。“光”是什麼呢?光是那個地方的風俗人情,那個地方的生活習慣。我們去看看都瞭解了,人家的長處,我們學習;人家的缺陷,反省我們有沒有。我們能夠採人之長,舍人之短,來建設我們的國家,建設我們的社會,這樣豈不是這個世界上最美好的國家,最美好的社會了嗎!這個不是憑空在想像的,是要叫你多方去考察、去學習。可見佛教給我們的確是非常踏實,絕不是空談;教我們多看、多聽,增長自己的學問,增長自己的見識。

那麼廣目天王右手拿的是一條龍,或者有的時候造像造的是蛇。龍跟蛇代表什麼呢?代表變化莫測。這是講人心、社會、世界,非常非常複雜,常常在變化,你有智慧才能控制得住,才能掌握局勢,才能遊刃有餘,它表這個意思。

北方多聞天王,他手上拿的是傘蓋。傘代表什麼呢?傘是遮蓋,就是今天我們所講的環保,遮蓋灰塵,既要多看、多聽,又要保護自己身心的清淨,不被誘惑,不受污染。所以你要是真正明瞭,真正懂得,一進天王殿看到這些塑像,就給你上了一課。這一課真正護持你自己身心的健康,護持你個人的幸福、家庭的美滿、社會的和諧、國家的富強、世界的和平,這統統都護持了,一點都不假。諸位一定要曉得它表法——教學的意趣。這是藝術的教育。

為什麼燒香?

“香”代表戒、定真香,燒香就是提醒我們,要修學戒、定,從而開顯智慧。由戒生定,由定生慧。

為什麼敲鐘?

佛門、佛事,鍾用於祈壽、感化、超度眾生。在一口佛鐘上鑄有這樣的銘文:“鐘聲聞,煩惱輕,智慧長,菩提生,離地獄,出火炕,願成佛,度眾生。”

佛寺的鐘多是晨暮各敲一次,每次緊敲18下,慢敲18下,不緊不慢再敲18下,如此反覆兩遍,共108下。為何要定為108下?一説是一年有12月、24節氣、72候(五天為一候),合為108,象徵一年輪迴,天長地久。另一説是,人有108種煩惱,鐘鳴108響,以盡除人間煩惱。

鐘聲深沉、洪亮、綿長,才能震撼人心。形大體重的鐘基頻低,儲能大,使鐘聲深沉綿長。用加入錫的青銅製鍾比黃銅和鐵製鐘聲音青脆。鐘的下部和鍾脣加厚外張,使聲音向外輻射能力強,就會使鐘聲洪亮。所以,大凡具有感染力的佛事鐘的鐘聲,都是由形大體重、鍾脣厚而外張的青銅鐘發出的。

敲鐘時,可別忘了耳聞心誦:“鐘聲聞,煩惱輕,智慧長,菩提生,離地獄,出火炕,願成佛,度眾生。” 如此發心,福慧雙修,功德無量。

五台山導遊詞講解 篇18

Tourists:

hello everyone!

Wutai Mountain is located in the northeast of Shanxi Province, Wutai Countyin Xinzhou area, 240 kilometers away from Taiyuan. It is the first of the fourfamous Buddhist mountains in China. It is famous both at home and abroad for itsNo.1 Buddhist mountain. First, it is one of the earliest places to build templesin China. Since ancient times, the scale of monks here is the first; Second, itis recorded in the Buddhist scriptures that it is the ashram of Manjusri, thehead of the four major Buddhists; third, all the emperors who believe inBuddhism in the past dynasties have paid special attention to it. It is the onlyBuddhist holy land where the Green Temple and the Yellow Temple coexist.

Wutai Mountain is one of the four famous mountains in China. It is also atourist area integrating natural scenery, historical relics, ancientarchitecture, art and Buddhist culture. "Five hundred Li Taoist priest, the sunstill rises in Dongtai. The moon hangs on the West Peak, flowers bloom on thesouth mountain, and snow falls on the north peak. Two thousand years of incenseis intermittent, and the morning bell is melodious, the night is clear, thecigarette is winding, and the flag is flying It describes the long history andwonderful scenery of Wutai Mountain.

Today we are going to visit Xiantong temple. Among the temples in WutaiMountain, Xiantong temple is the largest and the oldest. It is the earliesttemple in China as well as Baima temple in Luoyang. It is the most respectedleader temple in the Buddhist circle of Wutai Mountain.

First of all, we see the bell tower, which is the largest bronze bell inWutai Mountain - Changming bell, weighing 9999.5 Jin.

There is no temple of heavenly kings in Xiantong temple. There are only twostone steles. They are the two steles of dragon and tiger that we can see two steles mean that the dragon and tiger guard the door and do not troublethe four heavenly kings.

Xiantong temple, covering an area of 120 mu, has more than 400 halls andbuildings. Seven main halls are arranged along the central axis of the maincourtyard, which are Guanyin hall, Da Manjusri hall, Da Xiong hall, Wulianghall, Qianbo Manjusri hall, copper hall and Hougao hall.

Now we come to the Guanyin hall. There are three Bodhisattvas in the middle is Guanyin Bodhisattva, and the two sides are Manjusri Bodhisattvaand Puxian Bodhisattva, so it is also called "three great scholars hall"use the two sides are full of sutras, it is also called the Sutra collectionhall

Outside Guanyin hall, there are two stele pavilions on the left and on theright. Inside, there are two steles, one with words, one with no words, theother with no words. The stele was set up by Emperor Kangxi. It seems that it ispraising the magnificence, magnificence of Xiantong temple and the profundity ofBuddhism, which is difficult to express in words

After visiting the Guanyin hall, we came to the great Manjusri hall. MountWutai is the ashram of Manjusri Bodhisattva. Most of the temples have Manjusrihall, but this Manjusri hall is added with the word "big". This big word hasfour meanings: Xiantong temple is the oldest temple in Mount Wutai, one of thelargest temples in Mount Wutai, one of the best preserved in Mount Wutai, and isdedicated to Manjusri Bodhisattva Manjusri hall is the most popular place forworshiping Manjusri

OK, now let's go to the center of the whole temple, the main building ofXiantong temple, Daxiong hall, which is the largest temple in Wutai Mountain. Ithas a heavy roof and flying eaves, and covers an area of 1.2 mu. It is dedicatedto Wang III Buddha. In the middle is Sakyamuni in the whirling world, on theleft is the pharmacist Buddha in the Oriental pure glass world, and on the rightis Amitabha Buddha in the Western Paradise; The Mahatma hall is the honorificname of Sakyamuni, which means to be brave and fearless like a great hall uses 108 wooden pillars to support the whole hall. When you enter thehall, you will feel very spacious. This hall is the largest Mahatma hall inWutai Mountain, and also the place for holding grand Buddhist activities in thetemple

This is the first major feature of Xiantong temple - all wood structure

Now the white brick building in front of us is the Wuliang hall. Because itis all built with bricks, it is called Wuliang hall. Because it represents theinfinity of Buddhism, we call it Wuliang hall. From the outside, it looks like aEuropean building, and is painted white. White represents purity in the West,and here it symbolizes the infinite brightness of Buddhism. The whole hall has 7rooms from the outside, 3 rooms in fact, 2 floors in appearance and 1 floor ininterior. In the middle of the hall, the Buddha holding statue of lushenafo isworshipped, which reflects the bright wisdom of achieving the right result.

Wuliang hall is also called seven Jiuhui halls. It takes the meaning thatSakyamuni once preached nine times in seven places, so it has seven hall was built in the Wanli period of Ming Dynasty, with a history ofnearly 400 years. This hall is not supported by beams and columns, and theweight of the top of the hall is supported by thick walls around it

This is the second major feature of Xiantong Temple: full brickstructure

The building passes through the Manjusri hall with thousand bowls, thousandhands and thousand Sakyamuni, and we come to the bronze hall.

This hall is one of the only three copper halls in China. It is small andexquisite. The bronze statue of Manjusri sitting lion in the hall has abeautiful shape. There are thousands of small copper Buddha statues on the fourwalls. Therefore, some people call it the hall of Ten Thousand Buddhas. Thishall was made by the ancestor of Miaofeng in the Wanli period of Ming folk saying "Xiantong, Xiantong, 100000 Jin of copper" came from it.

This hall is also the third major feature of Xiantong Temple --- all copperstructure building

Now it's time for free activities. You can taste Yuanping Guokui,youmianwowo, Gaoliang mianyuyu, and Taigu mushroom. You can have a look at thepaper-cut which has been popular among the people for 300 years and has thecharacteristics of Shanxi Loess culture. You can also have a look at thebeautiful Chengni inkstone.

As night approached, we also set foot on the return bus. Today, we visitedXiantong temple, the head of Qingmiao temple in Wutai Mountain. We saw templeswith all wood, all brick and all copper in different times and differentarchitectural styles. Some people said that Wutai Mountain is "a Buddhist templeand a hundred art palaces". I think it's very appropriate. Do you have the samefeeling?

五台山導遊詞講解 篇19

清朝建立以後,康雍乾嘉四帝,無論其本人信佛與否,都相續不斷地奉行着尊崇佛教政策。到康、雍、乾朝,尊崇佛教,尤尊藏傳佛教,已經成為一項基本國策。而五台山是中國佛教名山中唯一的清黃廟並存的漢藏佛教聖地,且離京城較近,於是清朝諸帝便特別重視扶持五台山佛教。從順治皇帝起,即重視利用黃教來加強蒙古地區與朝廷的聯繫,藉以融洽民族關係。

順治皇帝曾兩次派數十名喇嘛到五台山,作護國佑民道場;命阿王老藏住持五台山真容院,督理番漢僧眾。康熙皇帝從康熙二十二年(1684)以後,先後五次朝台,遍禮台頂,朝拜各廟,賜題碑文匾額,還親封菩薩頂大喇嘛丹巴扎薩克為清修禪師,賜提督印和斬殺劍,命山西全省按時進貢錢糧。常住鎮海寺的章嘉呼圖克圖則受命統轄蒙古和青海的佛教事務。乾隆皇帝繼位後,效法其祖,曾六次朝台,廣題詩文匾額,屢撥鉅款,重修寺院。嘉慶皇帝繼位後,也到五台山朝拜一次。

清朝統治者注重鼓勵蒙藏佛教徒朝拜五台山,融洽民族關係,五台山喇嘛教權傾一時。康熙四十四年(1705),敕令五台山菩薩頂等10寺改為喇嘛廟,實行從藏傳佛教堪布中給五台山委任大喇嘛的制度,還讓統轄內蒙、青海佛教事務的大活佛章嘉呼圖克圖住在鎮海寺。乾隆皇帝還命在白水池建寺一所,歸三世章嘉活佛私有,賜名永樂院。在清代,蒙藏佛教徒對五台山非常崇拜,內外蒙進香者,每年四月至十月絡繹不絕,遂使五台山的藏傳佛教達到鼎盛時期。至嘉慶時,五台山有規模宏大的黃廟26所,喇嘛千餘人,其中菩薩頂一寺就有喇嘛561人。

至清末,五台山有青廟78所,僧侶在千人以上。清代漢傳佛教宗派繼承了明末餘緒,以禪宗為主,禪宗中以臨濟宗居首。

清末至中華民國初期,五台山佛教仍保持一定的規模。據1936年統計,五台山有寺院130所,僧尼2200人,其中喇嘛800餘人。民國年間,一些寺院僧人曾募捐擴建了南山寺、普化寺、龍泉寺、慈福寺、尊勝寺等。特別是由於民國政府對七世章嘉活佛大加重用,任命為國民政府委員、國大代表和蒙旗宣化使,五台山藏傳佛教又興盛一時。

五台山悠久的歷史和旖旎的自然風光獨特的地形構造加之古代建築和文物的保存,特別是它的魂----文殊信仰對世人對全山的影響。世界遺產當之無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