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九範文幫

位置:首頁 > 導遊詞 > 山西導遊詞

山西優美導遊詞(精選18篇)

山西優美導遊詞 篇1

各位朋友(領導):

山西優美導遊詞(精選18篇)

旅途辛苦了!

我是某號導遊員,首先向大家問好!歡迎大家來崆山白雲洞遊覽觀光。

崆山白雲洞發育在白雲山南端的崆山上,所以叫崆山白雲洞。

它是我國北方新發現的大型喀斯特溶洞。據專家考證,五億年前,這裏曾是一片温暖的淺海環境,在海底沉積了石灰巖地層,後來地殼運動,使海洋變成了山丘,由於地下水對石灰巖的溶蝕作用,造就了這個北方罕見的溶洞。

大家請看,這通道的石壁上到處是離奇古怪的花紋,到處是莫名其妙的浮雕。這並不是哪一位抽象派藝術家的傑作,而是大自然賦予我們的藝術珍品。

請看那邊並排的小石柱構成的石柵欄,1988年7月當地四位農民採石時偶然發現此洞,第一位進洞的人,就是從這裏爬進去的。

您瞧,路邊的“垂柳”,迎面的“塔鬆”,它們在歡迎您到“各個洞廳”遊覽。好,請大家往上走。

二、第一洞廳

現在初步探明並對遊人開放的有5個洞廳,總面積4000多平方米,遊線總長四華里,主要景觀有150多處,非常罕見的絕景有六處,洞內常年恆温170C。根據洞廳的景觀造型特點,專家們把五個洞廳起名為“人間”、“天堂”、“迷宮”、“地府”和“龍宮”。您一定對這些名稱感興趣吧?就讓我們一起做一次科學的探索,做一次美的享受吧!

各位朋友,現在展現在我們眼前的就是第一個洞廳。因洞內比較寬敞明亮,又有“小西湖”、“萬家燈火”等美景,所以我們又叫它“人間洞廳”。洞廳南北長70米,寬35米,高18米。是誰用無窮的魔力掏空了這麼大的一個洞廳呢?請抬頭向上看,洞頂這條南北向斷裂破碎帶十分明顯,千百萬年前,這裏處在地下潛水面以下,含有二氧化碳的地下水,沿着這個斷裂破碎帶溶蝕,天長日久,就溶蝕成這麼大的“空間”。地殼抬升,地下水面下降,就露出了洞廳。

洞廳形成以後,洞頂含碳酸鈣的滴水,發生鈣華結晶沉澱,形成眾多奇妙的造型景觀,裝飾了洞廳。

請看,這叫石筍,如果超過三米就叫石塔。上面下垂的叫石鐘乳。上面的石鐘乳與下邊的石筍對應着生長,聯成一體,就叫石柱。這是洞中最多最常見的溶洞景觀。山上的水,從洞頂裂隙中滴出,由於水中二氧化碳釋放,產生鈣華沉澱,掛在洞頂的就成了乳頭狀的石鐘乳,滴下來的含鈣的水珠沉澱,天長日久,就形成了石筍。你看那個石筍很象古代打仗用的鞭,我們就引用楚漢戰爭的故事,取名叫“霸王鞭”。這裏石鐘乳和石筍對接住了,成了“石柱”。 請往上看,那長短不齊,色澤各異的叫“銀針倒掛”,這是正在發育的石鐘乳。再請大家向上看,那些象絲瓜瓤一樣的毛針狀的沉澱物,地質學上叫“網狀捲曲石”,在我國其它溶洞中非常罕見,所以稱這是崆山白雲洞的第一絕。它是如何形成的呢?地質學家説法不一,但多數認為,“網狀捲曲石”是在毛細水流作用下,首先形成毛狀、針狀的沉積,由於洞中濕度、氣流變化的影響,微小晶體的沉積固結速度各異,導致晶體間孔隙方位的變化,這些毛針狀的沉積物無定向地捲曲生長,就形成了捲曲石。

朋友們,請看這象不象一隻石化的白色鸚鵡?

請看這一簇簇象菜花一樣的鈣華沉積,我們習慣上叫“石花”,在地貌學上大一點的叫“石疙瘩”,小一點的叫“石珍珠”、“石萄萄”,都是按其形狀命的名。它是由石壁上的凝結水,匯聚成許多線狀水流,遇巖面凹凸不平處,就沉澱成菜花狀或葡萄狀鈣華。這種石花在洞,中很多,隨處可見;它們在洞中開放了成千上萬年,今天我們才有幸一睹它們的芳容。

這裏象是懸空寺。我們現在到了第一洞廳的中央,你看,這是白雲洞中最大的石柱,它頂天立地,高8.5米,周長4.3米,據地質學家考證,這樣的石柱500年也長不了一毫米,大家可算一下它的壽命有多長。有人説,它象天安門前的華表;有人説,它象一棵萬年不老鬆。依我説呢,它更似一位歷盡滄桑的時間老人,它是我們崆山白雲洞悠久歷史的見證人。它默默地屹立在那裏,向人們訴説着遙遠的過去,又在昭示着美好的未來。

請看,石柱北面有幾個小型的石筍,它們有什麼特點呢?噢!原來它的頂部都有一個小坑,因那幾個石筍頂部含泥質較多,石質鬆軟,洞頂水滴下來,在石筍頂部擊撞成小坑,象朝天開口笑,又象古代“油燈”,因此我們叫它“萬家燈火”。等我們游完“龍宮”後,還要回到那裏,朋友們看看是否那樣。

朋友們請看,那個怪石象不象一條大金魚?它欲到湖中游水,背上還馱着一隻金蟾,我們稱之為“金蟾戲金魚”。遠處那塊怪石,象不象濟公和尚那頂帽子。

我們現在站到了西湖“斷橋”之上。這個“西湖”是人間洞廳的一個水池。由於池底粘土已把一些裂隙堵塞,故常年有水。湖中這三個石筍,雖然高度還沒有超過3米(前邊已介紹過),但在形成過程 中,由於各個階段的氣候不同,沉澱了一層一層的鈣華,外形如塔,又立於池中,故取西湖中“三潭印月”之意,叫“三塔映月”。湖邊那些石筍、怪石,哪個象西湖邊的“保俶塔”?哪個象“六合塔”?請朋友們自己命名。在這裏還有三個一模一樣的石塔,請大家充分發揮想象力找一找(水中的塔影)。那邊兩個相依偎的一對石筍,有人説是許仙和白娘子在相會,我們不要驚動人家,請繼續往前走。朋友們,“天堂”太虛幻,“地府”太陰森,“龍宮”太寒冷,以我看還是人間好,您説是不是?你看,“雄雞”已經報曉,東方已經發亮,穿過 “夾背石”,我們就重回人間了。請看那邊“萬家燈光”,通霄達旦;那邊“五穀豐登”,“果實”累累,上邊還有一枝“白色辣椒”呢!屋頂上的“孔雀”已經開屏,正在歡送大家呢。

請大家看,這隻“甩鼻小象”在同這“寶塔”比高,它那天真可愛的樣子,多自信!旁邊,這隻雪白的“波斯貓”,轉動着一雙明亮的眼睛,望着高塔,大概是為它們這一比賽仲裁吧?這一景觀我們叫“靈貓望塔”,這是我們崆山白雲洞的代表作。

朋友們,如果您有興趣,請在“靈貓望塔”前留影紀念。

我們臨城縣旅遊資源十分豐富。游完溶洞後,向西三公里,還有千畝水面的歧山湖,湖光山色,美景如畫。湖上還有遊船、大型水上游戲機——“激流永進”等遊玩項目(指照片)。從溶洞向西北8公里有丹霞地貌、挺拔秀麗的天台山,五百畝柏林遮天蔽日,登上五百階天梯,可領略“無限風光在險峯”的意境。大家既然已來到臨城,看了溶洞,再爬爬山,看看水,才不枉此行。

您瞧,那邊帷幕已經落下,標誌着這次白雲洞遊覽到此結束,我衷心希望這次白雲洞遊覽會給大家留下美好的回憶,歡迎大家下次再來。

朋友們,再見!

山西優美導遊詞 篇2

在彌陀殿佛壇上是銅鑄的阿彌陀佛,前面是釋迦牟尼像,東西兩側是泥塑的觀音菩薩和大勢至菩薩,這兩尊泥塑可以説是廣勝寺的泥墪精華,她們面龐豐滿,衣帶飄灑,比例適度,姿態優美,是元代泥塑中的佳作,除此之外還有一個特點:從前面看是直立的,從後面和側面看都是向前傾的,從藝術上講塑像的比例是適度的,並且給廣大遊客一種親切的感覺,雖然塑像前傾,可它經歷了數百年的滄桑,清康熙年間八級地震也沒能改變他的形象,可見它有可相當深奧的力學原理請看這些經櫃,在佛教經典史上聞名中外的罕世孤本金版藏經(俗稱趙城經藏)就曾存放在這裏,現在這部藏經做為國家一級文物收藏在北京圖書館。這部浩瀚的佛教典籍是東漢至北宋年間的著名高僧積數代辛苦而寫成的。參加編撰、翻譯的中外高僧多達三百多人,其中最著名的有安世高、鳩摩羅什、玄奘、義淨等人。這部經典編寫完後,在金皇統九年(1149年)由以山西平水縣(今臨汾)的尼姑崔法珍斷臂盟誓,化緣募捐長達三下餘年,共請名師高手篆刻了二十五年,才使世界第一個七千卷的大型巨典式大藏經典得以問世,當時共印刷了43部,每部七千卷,但現在只留下一部,也就是曾經存放在這裏的<趙城金藏>彙集了佛經、史料,並且字剛勁,雕刻工整,紙質優良,印刷清楚,是極為珍貴的罕世孤本。現在這裏存放的是以<趙城金藏>為藍本的名為“中華大藏經”,請各位到前殿的後大門,這裏坐的是大肚彌勒佛,他大肚容容天下難容之事,慈顏常笑笑世上可笑之人,扡所以坐在彌陀佛之後,因為他是未來佛,是佛的第二梯隊,他在修行56億七千萬年之後才能成為真正的佛。

接下來,我們去參觀中殿-大雄寶殿,在參觀之前請各位先仔細看一下中殿前面的這二棵柏樹,它們都是唐柏,距今已有1200多年的歷史了,左側的柏樹向右扭,右側的柏樹向左扭,被稱為“廣勝寺一奇”究竟是什麼原因,至今沒有科學的答案。

現在請各位參觀中殿,又叫大雄寶殿,它是佛教寺院的中心所在殿內中間供奉的是釋迦牟尼佛,兩側是文殊和普賢菩薩,這幾尊佛像是木雕的,佛像體態豐滿,形象逼真,再請看這佛龕木雕的花卉等圖案都是非常精美的,這些都是明代的木雕精品,各位抬頭看這塊“光輝萬古”的牌匾,這是清朝的第三個皇帝雍正親筆書寫的,是該寺的鎮山之寶。大雄寶殿兩側是鐵鑄的十八羅漢,他們神態各異,各有千秋,釋迦佛的背後不坐着觀音菩薩,因為背對而坐也稱為倒坐觀音,兩側是其左右脅侍善財童子和龍女稱為童子拜觀音。

在往後殿走的途中我們要路過兩個偏殿:一是地藏王殿,中間端坐的是地藏王菩薩,他是地府世界的最高統治者,兩側各有五位閻君,在下方還有6位判官,兩邊的童男童女手裏拿的是生死薄,在這裏組成了一冥府世界。

後殿稱為毗盧殿,又叫天中天殿,它是元代大至二年(1309年)創建,明弘治十年(1497年)重修殿內的神台上供有主佛三尊,中間是毗盧佛,左邊為西方極樂世界的教主阿彌陀佛,右邊是東方藥師佛,前面是四大菩薩,他們分別是浙江普陀山的觀音菩薩、山西五台山的文殊菩薩、四川峨嵋山的普賢菩薩、安徽九華山的地藏菩薩。

前面的是銅鑄千佛台,釋迦牟尼穩坐蓮花台,高2.02米,周圍的小佛像整整有一千個,所以稱為千佛台,殿的東西牆壁繪有五十三佛像,系明代所繪,下方的木雕神龕裏是三十五佛,鐵鑄與牆壁上所繪的五十三佛像加起來和稱八十八佛,在殿內的四個角有四大聖王在大殿的門內側是哼哈二將(哼:紅臉,名鄭倫;哈:黑臉,名陳其)他們被為守門神.

各位請看,在前明間隔扇上碉樓着六種圓心相交的漆花,匠心獨具,極其精美,請各位從不同的角度看一下,它可以構成好幾種圖案,如圓形,長方形,正方形等等.

在後殿的外面牆上二個石碑,一個是唐王李世民為廣勝寺書寫的,一個是汾陽王郭子儀寫的奏章。

後殿的後面有一洞,人稱神仙洞,關於這個洞還有一個古老的傳説。相傳在唐朝時,廣勝寺紫氣繚繞,山青水秀,香客眾多是出家修行的好地方。有一天傍晚,來了一個鶴髮童顏的道人,要求借宿,但寺內實在找不到可住的地方,道人見住持十分為難,便説:只要有個小洞,能棲身即可。住持無耐,只好交款道領到後院小崖上的石洞裏,抱歉地説:只有這個地方。道人笑着説:正好正好。次日凌晨,住持去請道人用齋,發現道人不見了,眾僧非常非常奇怪,寺門未開,道人怎麼出去的?正在紛紛議論,住持看見壁上有詩一首,墨跡未乾,上寫“洞府別有天,賓至伴雲眠,來朝廬山去,此處好參禪”,有人發現這是一首藏頭詩,其義是“此處好參禪”,主持便命人在洞口挖了一個小洞,內塑呂洞賓像,此後人們便將這裏稱為“神仙洞”。

(引遊客至下寺)我們現在來到的是下寺的山門,這座殿稱為天王殿,是一座元代建築,其最大的特點就是檐下無廊柱,天王殿的後面是下寺的前殿,是明代重修的,在兩側還有清代增建的鐘樓和鼓樓。下寺的主殿是大佛殿,殿堂體形龐大,氣勢威嚴,面寬九丈四尺,單檐歇山頂式的建築,門額上掛有巨大匾額,匾上有趙城知縣李壽芝於清朝光緒十八年(1892年)根據李白的一首詩的內容而所書的<寶筏金繩>四個渾圓的大字,十分引人注目。

山西優美導遊詞 篇3

各位團友,今天我們將遊覽被譽為石作蓮花雲作台”的華山。華山又稱太華山,位於西安城東120公里的華陰市以南。

華山古稱西嶽,是我國五嶽之一,因山峯自然排列若花狀,故得名華山。1992年12月會山被 評為全國風景名勝40佳之一。即使沒來有來過華山的朋友也會從一些有趣的神話和掌故中瞭解到一些華山的情況,如自古華山一條路”、華嶽仙掌”、沉香劈山救母”、華山論劍”,以及近代的智取華山等,這些美麗的神話傳説和故事體現了自古以來人們對華山的嚮往和崇拜。

華南 山北瞰黃河,南依秦嶺,被稱為華山如立”,整個山體線條簡潔,形如刀削、斧劈,奇峯突兀,巍峨壯麗。被譽為天下奇險第一山”。

説到奇,它是由一塊巨大的完整的花崗巖構成。古人云,山無石不奇,無純石不大奇”,華山削成而四方,其廣十里,高五千仞,一石也”是謂之大奇”。華山共有五座主峯,其中東、西、南三峯最高,三峯鼎峙聳立,勢飛向雲外,影倒黃河裏”,有天外三峯”之稱。提到險,其凌空架設的長空棧道”,懸巖鐫刻的全真巖”,三面臨空,上凸下凹的鷂子翻身”以及在峭壁懸巖上開鑿的千尺童、百尺峽、老君犁溝、擦耳崖、蒼龍嶺等處都奇險異常。自古華山一條路”。山中道路僅有南北一線,約10公里,逶迤曲折,艱險崎嶇,不少地方真可謂是一夫當關,萬夫莫開”。

華山除了有壯麗的自然景觀之外,同時又有豐富的歷史文化積澱,人文景觀比比皆是。僅山上山下及峪道沿途,題字、詩文、石刻就會使人流連忘返。

朋友們,我們現在來到的就是玉泉院,據説因這裏的泉水與山頂的玉井相通,水質清洌甘美,故名玉泉院”。它是攀登華山的必經之地。相傳為隱士陳摶所建。院內殿宇亭台、迴廊曲折,泉水淙淙,是遊賞勝地。玉泉院與我們一會將會見到的東道院、鎮嶽宮都是道教的活動場所,現共有殿宇53間。院中建築多是清代乾隆年間重新修建的。

各位朋友,我們現在位於五峯之一北峯腳下,距華山谷口約10公里,這裏是華山山峪水流的源頭。請大家順着我手指的方向看那些樹,也許是許多人都會認識它,對,就是青柯樹。這裏青柯樹在此浮蒼點黛,故名青柯坪”。

過青柯坪至迴心石。登山的道路由此交從平坦的石板路變為在峭壁上開鑿的狹窄的石梯,眼看山路盤旋而上,許多意志薄弱的遊客來到這裏都會回心轉意望山興歎無功而返。

朋友們,現在我們已到達了北峯。經過前面三關,我想大家已經對華山的險有了一定的認識了吧。北峯雙名雲台峯,海拔1550米,這裏山勢崢嶸,三面懸絕,巍然獨秀,有若雲狀,因恰似一座雲台而得名。它的高度是最低的,卻有着非常重要的地理位置,它扼守的四峯的要樞。我們面前的這個小亭叫軍魂亭”,此名來源於景片《智取華山》。

現在我們來到的是中峯。中峯又名玉女峯。傳説春秋時,華山隱士蕭史,善吹洞簫,優美的簫聲博得秦穆公的小女兒弄玉的愛慕,使她放棄了奢華舒適的宮廷生活,隨簫史在此隱居,多年後二人修煉成仙乘鳳而去,山上許多名勝也因此得名。有玉女洗頭盆、捨身樹等。由於這則美麗的愛情故事,華山在它博大、莊嚴、深沉之後又被賦於了一些浪漫與温柔。

經中峯,我陪同大家去東峯參觀。

東峯,又稱朝陽峯,峯頂有朝陽台,在此是觀日出的最佳地方。山不在高,有仙則名。華山據傳是眾多神仙聚居的地方。道家仙境。傳説宋太祖趙匡胤與華山隱士陳摶老祖在一個孤峯,上有棋台,那就是他們下棋的地方。陳摶又叫希夷先生,是一個有道行的仙人,二人經過商議,越匡胤以華山做賭注。結果輸給了陳摶,按事先訂立的條件,華山自此成為道家的道場且永有納糧。在東東峯的東崖上,有一天然圖案。大家看到了吧,像不像一隻巨掌?這隻巨掌20餘丈,五指參差不齊,中指直貫頂峯,每當日光照射,五指躍然如懸圖上。這就是所謂的關中八景”之首的華嶽仙掌”。據説在很久以前,華山和中條山相連,右足登開中條山,給黃河開出一條通道,現在我們看到的就是河神的手指在託華山時留下的指印。

南峯又名落雁峯,是華山最高峯,海拔2160米,來到這裏如臨仙境。正如古詩所云惟有天在上,更無山與齊,抬頭紅日近,俯首白雲低”。這裏四周都是松林,雜以檜柏,迤邐數裏,濃陰密閉。現在我們眼前看到的是險要之處就是第四險關長空棧疲乏”。長空棧道懸空半壁,下臨深淵,是華山最險要處之一。沒有過人的膽量和堅定的意志,是不敢一遊的。峯頂有太上泉”,池水青綠澄澈,常年不竭,俗稱仰天池”。池崖上鐫刻甚多,多為明清和近代詩人所題。武俠小説《射鵰英雄傳》中描寫的華山論劍”大概也是發生在南峯。

我們現在來到是華山的精華部分。西峯,又稱蓮花峯,得名於峯頂翠雲廟前右側的那塊大石,其狀如蓮花,山峯奇撥峻峭,如刀切劍削,壁立千仞。此峯最高處有摘星台”,登台俯瞰,秦川茫茫,藍天如洗,浩瀚無際,渭、洛二水如銀帶,北望黃河細如絲。唐代大詩人李白觀此景後曾寫下西嶽崢嶸何壯哉,黃河如絲天際來”的美麗詩句。

現在我們看到的巨石叫斧劈石”。石身有一條0.66米寬的裂縫,關於這條裂縫也有一個感人的傳説。玉皇大帝的小女兒聖母與被玉帝打下凡世的金單璽相愛之後,結為夫妻。二郎神楊戩大罵其妹三聖母私配凡夫,違反天條,於是將三聖母壓在華山西峯頂的巨石下面,後來三聖母生下一個兒子,取名沉香,沉香長大成人得知真相後,來到華山,戰勝楊戩,了壓在母親身上的巨石救出母親,全家得以全聚。這就是劈山救母”神話發生的地方。

億萬年來鬼斧神工,造就了華山驚險壯麗的自然景觀,千百年來文人墨客的詠頌,使華山積累了豐富的文化。可以説,華山與華夏緊緊相連,是中華民族的象徵;從關於華山的傳説、掌故中我們可以看出,它不但博大、計策、典雅、深沉、嚴肅,而且幽默、詼諧,甚至還有一絲浪漫與温柔,這不正我們中華民族的寫照嗎?

最後,祝願我們中華民族像華山一樣永遠屹立在世界的東方。

山西優美導遊詞 篇4

百年創偉業,同心向未來。請允許我代表學校,向全校師生員工,向祖國各地和旅居海外的廣大校友,向長期以來關心和支持農大發展的各界人士,致以親切的問候和良好的祝願!

山西農業大學是山西省惟一的全國重點大學和農業高等學府,歷經百年曆史文化傳承和一代代農大人的無私奉獻,已發展成一所以農科為優勢,農、理、工、經、管、文、法、教育等多學科發展的教學型農業大學。學校歷史悠久,校園古樸典雅,文化底藴深厚,是讀書治學地的聖地。從建校至今,共培養了5萬餘名各類人才。

過去幾年,我們實現了學生規模、學科建設和基本建設的三大跨越,教學質量穩步提升,應屆本科生考研率保持在25%左右,學生就業率達到80%以上。

目前,學校佔地145萬平方米,校舍建築面積43.8萬平方米。學校現有全日制本科生10307人,各類研究生1000餘人。現有教職工1498人;教師中有博士生導師35人,國家級教學名師1人,教授133人,80%以上的中青年教師具有博士、碩士學位;有特聘院士3人,國家有突出貢獻專家2人,省(部)級青年學科帶頭人11人,山西省中青年骨幹教師51人,省級教學名師6人,有40多名教授享受政府特殊津貼。學校有2個博士後科研流動站,1個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10個二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7個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35個二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2個專業碩士學位授權點;3個省級重點學科,7個省級重點建設學科,4個省級重點扶持學科。

成績的背後凝聚着全校師生員工的智慧與汗水,也離不開了海內外校友和社會各方面的支持與幫助。讓我們繼承發揚“崇學事農,艱苦興校”為的農大精神,保持“甘於奉獻、敬業樂教”的教風和“勤奮學習、注重實踐”的學風,為山西農業大學創建高質量教學研究型農業大學,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做出新的貢獻!

山西優美導遊詞 篇5

山西省,簡稱“晉”,位於華北太行山以西,故名。山西古為幷州地,春秋時為晉國,戰國屬趙,魏等國地。元屬中書省山西道,清為山西省。全省面積15.6萬平方公里,人口3幹多萬,有漢、回、蒙、滿民族,省會太原。

山西地處黃河流域的中於地帶,是中華民族古代文明和燦爛文化的主要發祥地。早在遠古時代,中華民族祖先就在此勞作、生息和繁衍。相傳,華夏民族的開山始祖黃帝、炎帝曾於此活動;中國史前的三位偉人堯、舜、禹也都先後在山西建都立業。山西名勝古蹟甚多,現有國家級和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上千處,石窟、佛寺及藝術雕刻遍佈全省,遼金以前的地上木構建築佔全國的72%以上,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19處,居全國首位。全國僅有的四座唐代木構建築。其中有3座在山西,總之,山西有“中國古代文化藝術寶庫”之稱。經過多年的開發建設,大同雲岡石窟、應縣木塔、五台山風景名勝區、恆山風景名勝區、晉祠風景名勝區、平遙古城、晉商大院文化旅遊區、關帝廟、永樂宮、普救寺等旅遊資源的產品已蜚聲海內外。特別是平遙古城、雲風石窟,已先後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遺產。

山西不僅文物古蹟多,自然風光也十分壯美。山西境內有國家級和省級風景名勝區11個,其中國家級的有五台山、恆山、壺口、北武當山、五老峯等5個;國家級與省級的自然保護區11個;國家級和省級森林公園27個。黃河流經山西965公里,在壺口、龍門、孟門等河段形成了獨特的景觀,成為中外遊客嚮往的去處。近年來陵川王蟒嶺、錫崖溝、壺關太行大峽谷、寧武蘆芽山、黎城黃崖洞、介休綿山、盂縣藏山、陽城蟒河、沁水歷山等得到初步開發;同時,各地興辦旅遊的積極性高漲,旅遊資源的開發全面開展,取得了較好的效果。目前,山西省對外開放的主要旅遊區有大同、五台山、太原、臨汾、運城、晉東南,全省僅年接待5萬人以上的旅遊景區、景點就達100多處。改革開放20年來,山西旅遊業發展的基礎條件已有很大的改善,省內道路暢通,通訊便利,環境衞生髮生了深刻變化,接待服務條件可以滿足需求。

在新的世紀,山西經精心策劃包裝,推出了三大旅遊區,即,以大同雲岡石窟、佛教勝地五台山為主的晉北佛教文化旅遊區;以平遙古城和喬家、渠家、王家、曹家等四大院為主的晉中晉商民俗文化旅遊區;以黃河壺口瀑布、運城解州關帝廟為主的晉南黃河根祖文化旅遊區。

山西優美導遊詞 篇6

現在初步探明並對遊人開放的有5個洞廳,總面積4000多平方米,遊線總長四華里,主要景觀有150多處,非常罕見的絕景有六處,洞內常年恆温170C。根據洞廳的景觀造型特點,專家們把五個洞廳起名為“人間”、“天堂”、“迷宮”、“地府”和“龍宮”。您一定對這些名稱感興趣吧?就讓我們一起做一次科學的探索,做一次美的享受吧!

各位朋友,現在展現在我們眼前的就是第一個洞廳。因洞內比較寬敞明亮,又有“小西湖”、“萬家燈火”等美景,所以我們又叫它“人間洞廳”。洞廳南北長70米,寬35米,高18米。是誰用無窮的魔力掏空了這麼大的一個洞廳呢?請抬頭向上看,洞頂這條南北向斷裂破碎帶十分明顯,千百萬年前,這裏處在地下潛水面以下,含有二氧化碳的地下水,沿着這個斷裂破碎帶溶蝕,天長日久,就溶蝕成這麼大的“空間”。地殼抬升,地下水面下降,就露出了洞廳。

洞廳形成以後,洞頂含碳酸鈣的滴水,發生鈣華結晶沉澱,形成眾多奇妙的造型景觀,裝飾了洞廳。

請看,這叫石筍,如果超過三米就叫石塔。上面下垂的叫石鐘乳。上面的石鐘乳與下邊的石筍對應着生長,聯成一體,就叫石柱。這是洞中最多最常見的溶洞景觀。山上的水,從洞頂裂隙中滴出,由於水中二氧化碳釋放,產生鈣華沉澱,掛在洞頂的就成了乳頭狀的石鐘乳,滴下來的含鈣的水珠沉澱,天長日久,就形成了石筍。你看那個石筍很象古代打仗用的鞭,我們就引用楚漢戰爭的故事,取名叫“霸王鞭”。這裏石鐘乳和石筍對接住了,成了“石柱”。

請往上看,那長短不齊,色澤各異的叫“銀針倒掛”,這是正在發育的石鐘乳。再請大家向上看,那些象絲瓜瓤一樣的毛針狀的沉澱物,地質學上叫“網狀捲曲石”,在我國其它溶洞中非常罕見,所以稱這是崆山白雲洞的第一絕。它是如何形成的呢?地質學家説法不一,但多數認為,“網狀捲曲石”是在毛細水流作用下,首先形成毛狀、針狀的沉積,由於洞中濕度、氣流變化的影響,微小晶體的沉積固結速度各異,導致晶體間孔隙方位的變化,這些毛針狀的沉積物無定向地捲曲生長,就形成了捲曲石。

朋友們,請看這象不象一隻石化的白色鸚鵡?

請看這一簇簇象菜花一樣的鈣華沉積,我們習慣上叫“石花”,在地貌學上大一點的叫“石疙瘩”,小一點的叫“石珍珠”、“石萄萄”,都是按其形狀命的名。它是由石壁上的凝結水,匯聚成許多線狀水流,遇巖面凹凸不平處,就沉澱成菜花狀或葡萄狀鈣華。這種石花在洞,中很多,隨處可見;它們在洞中開放了成千上萬年,今天我們才有幸一睹它們的芳容。

這裏象是懸空寺。我們現在到了第一洞廳的中央,你看,這是白雲洞中最大的石柱,它頂天立地,高8.5米,周長4.3米,據地質學家考證,這樣的石柱52019年也長不了一毫米,大家可算一下它的壽命有多長。有人説,它象天安門前的華表;有人説,它象一棵萬年不老鬆。依我説呢,它更似一位歷盡滄桑的時間老人,它是我們崆山白雲洞悠久歷史的見證人。它默默地屹立在那裏,向人們訴説着遙遠的過去,又在昭示着美好的未來。

請看,石柱北面有幾個小型的石筍,它們有什麼特點呢?噢!原來它的頂部都有一個小坑,因那幾個石筍頂部含泥質較多,石質鬆軟,洞頂水滴下來,在石筍頂部擊撞成小坑,象朝天開口笑,又象古代“油燈”,因此我們叫它“萬家燈火”。等我們游完“龍宮”後,還要回到那裏,朋友們看看是否那樣。

朋友們請看,那個怪石象不象一條大金魚?它欲到湖中游水,背上還馱着一隻金蟾,我們稱之為“金蟾戲金魚”。遠處那塊怪石,象不象濟公和尚那頂帽子。

我們現在站到了西湖“斷橋”之上。這個“西湖”是人間洞廳的一個水池。由於池底粘土已把一些裂隙堵塞,故常年有水。湖中這三個石筍,雖然高度還沒有超過3米(前邊已介紹過),但在形成過程 中,由於各個階段的氣候不同,沉澱了一層一層的鈣華,外形如塔,又立於池中,故取西湖中“三潭印月”之意,叫“三塔映月”。湖邊那些石筍、怪石,哪個象西湖邊的“保俶塔”?哪個象“六合塔”?請朋友們自己命名。在這裏還有三個一模一樣的石塔,請大家充分發揮想象力找一找(水中的塔影)。那邊兩個相依偎的一對石筍,有人説是許仙和白娘子在相會,我們不要驚動人家,請繼續往前走。

山西優美導遊詞 篇7

大家好。

我國曆史文化名城平遙就要到了,右前方那高聳的磚牆就是我國現存較為完整的四座古城池之一平遏城。1997年12月3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通過決議,將我國雲南省麗江古城、山西省平迢古城和江蘇省蘇州古典園林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現在大家可以觀賞一下古城的遠景和比較完整的外觀。

平遙古城,歷史悠久。據載:西周時期周宣工為抵禦北方遊牧民族的侵擾,曾派兵北伐薩猶,並修建了京陵城。京陵城就建在今平遠縣城東北約7公里的京陵襯,京陵二字作為地名一直沿用至今。這可以説是平遙建城的開端,也是現在乎迢城的前身。從那時起,至今已有2820xx年左右歷史了。

現在這座平送城始建於何時,歷史上沒有明確記載。大約在北魏太武帝朽跋燕時,為避名諱,將原來的平陶縣改為乎迢縣.並把縣治從別處遷到這裏。建城時間應該是這以後的事。在濕長的歷史歲月中.這裏曾有過她的繁華,也曾多次道受戰火的破壞。我們現在看到的這座城牆,是明代洪武三年,即1370年把原來的土城牆加高加厚加磚擴建而成的,明清以來雖曾數次維修,但風格未變。

平遙古城內古建築保存很多,像文廟大成殿、清虛觀、市樓、城隆廟、武廟戲台等。就是街道民居.也基本保存明清時代風貌。漫步街頭,還會看到各種古色古香的院門、院埔、秸雕細刻的古建築裝飾,甚至還能看到門前的接馬石樁、下馬石等,一派古城風貌。平遏不僅歷史悠久.而且名人輩出。是敢於不顧“滿門抄斬”的恐嚇、秉筆直書的若名晉代史學家孫盛、以“映雪讀書”流傳千古的孫康等古代名人,當代已故中科院歷史研究所所長侯外廬、已故語言研究所副所長侯秸一、已歇中國文學研究會會長王瑤、着名畫家李苟、着名歌唱家郎蘭英等都出生在這片古老的土地上。平適古城不愧為歷史文化名城。

山西優美導遊詞 篇8

五台山,位於山西省東北部忻州地區五台縣東北隅,是我國著名的佛教四大名山之一,與四川峨眉山、浙江普陀山、安徽九華山齊名,為國內外洲人所向往。五台山座落於“華北屋脊”上,最高海拔達3058米。這裏,峯巒連綿,山嶽交錯,形如虎踞,勢如龍蟠,總面積為2837平方公里。五台山由五座山峯環抱而成。五峯聳峙,高出雲表,頂無林木,平坦寬闊,如壘土之台,故名五台。五台山有東、西、南、北、中五個台頂,即東台望海峯、西台掛月峯、南台錦繡峯、山巒層疊、溝壑縱橫、谷河漫流、林木聳翠,盆地與山巒交錯,形成一處色彩鮮明、氣候涼爽、適宜人們瀏覽和避暑的風光寶地.

五台山,中國佛教第一聖地。 山西省五台縣境內,方圓五百餘里,海拔三千米,由五座山峯環抱而成,五峯高聳,峯頂平坦寬闊,如壘土之台,故稱五台。

漢唐以來,五台山一直是中國的佛教中心,此後歷朝不衰,屢經修建,鼎盛時期寺院達300餘座,規模之大可見一斑。目前,大部分寺院都已無存,僅剩下台內寺廟39座,台外寺廟8座。現在五台山是國家級重點風景名勝旅遊區之一。寺院經過不斷修整,更加富麗堂皇,雄偉莊嚴,文化遺產極為豐富,舉世稱絕,其中最著名的五大禪寺有顯通寺、塔院寺、文殊寺、殊像寺、羅睺寺。

山西優美導遊詞 篇9

中國第一家票號--"日升昌",座落於"大清金融第一街"平遙古城西大街的繁華地段。整座舊址佔地2324平方米,用地緊湊,功能分明。但就是這樣一座小小院落,開中國民族銀行業之先河,並一度操縱十九世紀整個清王朝的經濟命脈。

"日升昌"票號,是清代道光四年(公元1824年)開設的。這個票號的創始經理人名叫雷履泰,其東家為平遙縣的達蒲村李家。"日升昌"票號的前身,是"西玉成"顏料鋪,後來才更名日升昌,並發展為票號。"日升昌"票號,平遙為總號,其分號遍及全國各大城市。"日升昌"票號主要業務是包辦國內公私匯兑銀錢。當時由於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現銀運輸量頗大,公路交通運輸不發達,其它運輸手段費用高而且很不安全。

在這種情況下,專門經營匯兑業務的金融機構應運而生了,"日升昌"的誕生從此結束了我國鏢局押送現銀的落後金融局面,極大地加速了商業運轉和貨幣流通,有力地推動了社會經濟迅猛發展。其經營的黃金時期年匯兑總額高達3800萬兩白銀,可謂"日利千金";其經營網點遍佈除東北、西北以外的整個中國,可謂"一紙風行"。然而,更讓我們歎服的是:票號產生的百餘年間,外患頻頻,內亂不斷,日昇昌在風雨飄搖的一百年,縱橫捭闔,雄視商界,形成了一整套極具現代意義的管理制度。

"日升昌"票號,當時在國內是首屈一指的首創金融機構,曾以"天下第一號"、"匯遍天下"而聞名於世。"日升昌"票號,在咸豐同治年間為極剩時期。到清朝末年,先進的銀行興起,票號逐步被取代。由於辛亥革命爆發和清朝政府被推翻,"日升昌"票號就隨之倒閉了。

如今的"日升昌"舊址,已開闢為中國票號博物館。人們在這裏所見所聞的是一百多年的過去。儘管日升昌小小的院落無法與現代銀行的摩天大樓相比,日升昌僅有的分號也無法與當代覆蓋全國的金融網點相比,但我們可以從日升昌看到當代銀行的影子;從日升昌領略到中華民族的智慧;我們可以從日升昌感受一種鋭意改革的精神,鼓聞一個時代進步的聲音。

山西優美導遊詞 篇10

懸空寺是歷代文人墨客嚮往之處,古代詩人形象的讚歎:飛閣丹崖上,白雲幾度封,蜃樓疑海上,鳥到沒雲中。公元735年,詩仙李白遊覽後,在巖壁上寫下了壯觀二個大字。明崇禎六年,徐霞客遊歷到此,稱之為天下巨觀。李鐵映同志1989年來恆山視察時,揮毫寫下了偉哉神工四個大字,當人們感概之餘,不競要問,建懸空寺的初衷是什麼?為什麼歷經1500多年,能夠保存完好?

懸空寺由於科學的選址,是建在崖壁凹回去的部分,且兩邊突出的山崖緩解了風勢,東邊天峯嶺遮擋了太陽,年平均日照時間為2小時,風侵,雨蝕、日曬都對其損害不大。

公元398年,北魏建都平城(今大同市),北魏天師道長寇謙之(公元365-448)仙逝前留下遺訓:要建一座空中寺院,以達上延霄客,下絕囂浮。換句話來説,就是讓人們上了這處寺院,感到與天上的神仙共語,而將人世間煩惱拋掉。從天師仙逝到始建的43年間,他的弟子們多方籌資,精心選址設計,乃至寺廟宗教內容的構思都超出了常人的智慧,將陶宏景(公元456-540)明確提出三教合流的思想,巧妙地體現在一處空中寺院內,並將三教殿建在寺院的最高處,使三位教主共居一殿,他們神態各異。殿內正中端坐佛主釋迦牟尼,慈和安祥,左邊是儒家始祖孔子,微笑謙恭,右邊是道教主老子李耳,清高割達,在友好的氣氛中進行對話,三教殿內的宗教內容,佛、道、儒的和平共處,體現了儒家思想和為貴、仁者愛仁、智者見智以及道家的無量度人,禮度為先和佛教普渡眾生的思想,是三教思想融恰昇華的展示,為指點世人化解矛盾紛爭作出了榜樣。因此,懸空寺始建至今,地處歷代兵家必爭之地的恆山,不但沒有遭到破壞,而且歷代都加以維修、完善,(懸空寺的現貌是保存了金大定18年修繕後的基本原貌),足以説明天下渴望和平的無窮力量。

山西優美導遊詞 篇11

蘇三監獄位於洪洞縣城內,監獄始建於明代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是國內唯一一處保存完整的明代縣衙監獄。曾毀,1984年按原狀修復。監獄佔地600多平方米。相傳,戲劇名作《玉堂春》中的主角原型蘇三就曾囚禁於此。

《玉堂春》劇中描寫了明朝年間,北京有個名妓叫玉堂春,真名蘇三。她天生麗質,琴棋書畫樣樣精通。一個偶然的機會,使她同貴公子王景隆結識,兩情投意合,立下山盟海誓,一個非王景隆不嫁,一個非玉堂春不娶。這王景隆初與蘇三結識時,有好幾萬兩銀子,經不住老鴇連敲帶榨,沒有一年時間就都折騰光了。老鴇認錢不認人。一看王景隆已榨不出油水來,就把他趕出妓院,不許他再和玉堂春見面。玉堂春心裏只有王公子一個人,景隆一走, 任憑老鴇軟硬兼施,誓不接客。老鴇無法,只好偷偷地將玉堂春賣給山西省洪洞縣的大商人沈洪為小妾。

沈洪的大老婆皮氏,即刁又潑,水性揚花,暗中和一個叫趙昂的監生勾勾搭搭,兩人一心想做長久夫妻。

這一日,皮氏得知沈洪買回個小老婆,就和趙昂商量了一條毒計。在沈洪回家的當天晚上,她在給沈洪做的麪條裏下毒藥,將沈洪毒死。然後惡人先告狀,嫁禍於蘇三。趙昂又花了幾千兩銀子,買通了洪洞縣官。所以,這個贓官不問青紅皂白,就給蘇三定了死罪,關在死囚牢裏,只等擇日開刀問斬。

再説王景隆被趕出妓院後,幾經輾轉回到家中,發憤讀書,後來赴京趕考,一舉金榜題名。王景隆心裏也一直惦着蘇三,他在北京打聽到蘇三已被賣到洪洞與人為妾,所以想到山西當官。巧得很,皇上委派他為八府巡按,讓他前往山西巡視。王景隆按捺不住心頭的喜悦,第一站就到了平陽府(今臨汾市),他化裝來到洪洞,通過四處私訪終於掌握了蘇三冤案的內情。他來洪洞縣衙,詢問蘇三案情,當那個贓官知道來人是新上任的八府巡按時,只好説出實情。王景隆立即另派官員複審此案,將皮氏和趙昂判了死罪,洪洞知縣也被撤職查辦。王景隆歡歡喜喜和蘇三成了親。

現存的蘇三監獄原建於明代,共有兩道門,牆高獄深,分普通牢房和死囚牢房,兩組建築相連為一體。普通牢房12間,禁房2間,獄神龕一座。死囚牢處於後院,門頭額有虎頭牌,內有瓦房與窟洞房,蘇三就曾被關押在窟房內。院內有井一眼,人稱其為“蘇三井”,水井旁有洗衣石槽。院內圍牆高厚堅實。門窗狹小網鐵絲,陰森可怖。

蘇三監獄院外新建了陳列室,蘇三有關冤案的豐富實物資料陳列於此。

山西優美導遊詞 篇12

喬家大院位於祁縣喬家堡村正中。這是一座雄偉壯觀的建築羣體,從高空俯視院落佈局,很似一個象徵大吉大利的雙“喜”字。整個大院佔地8724平方米,建築面積3870平方米。分六個大院,內套20個小院,313間房屋。大院形如城堡,三面臨街,四周全是封閉式磚牆,高三丈有餘,上邊有掩身女兒牆和了望探口,既安全牢固,又顯得威嚴氣派。其設計之精巧,工藝之精細,充分體現了我國清代民居建築的獨特風格,具有相當高的觀賞、科研和歷史價值,確實是一座無與倫比的藝術寶庫,被專家學者恰如其分地讚美為“北方民居建築的一顆明珠。”難怪有人蔘觀後感慨地説:“皇家有故宮,民宅着喬家。”

進入喬家院大門是一條長80米筆直的石鋪甬道,把六個大院分為南北兩排,甬道兩側靠牆有護坡。西盡頭處是喬家祠堂,與大門遙相對應。大院有主樓四座,門樓、更樓、眺閣六座。各院房頂上有走道相通,用於巡更護院。縱觀全院,從外面看,威嚴高大,整齊端莊;進院裏看,富麗堂皇,井然有序,顯示了我國北方封建大家庭的居住格調。整個大院,佈局嚴謹,建築考究,規範而有變化,不但有整體美感,而且在局部建築上各有特色,即使是房頂上的 140餘個煙囱也都各有特異。全院亭台樓閣,雕樑畫棟,堆金立粉,完全顯示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高超的建築藝術水平,確實是不可多得的藝術珍品。

大院始建於清乾隆二十年(公元1756年),以後有兩次擴建,一次增修。第一次擴建約在清同治年間,由喬致庸主持,第二次擴建為光緒中、晚期,由喬景儀、喬最儼經手;最後一次增修是在民國十年後,由喬映霞、喬映奎分別完成。從始建到最後建成現在的格局,中間經過近兩個世紀。雖然時間跨度很大,但後來的擴建和增修都能按原先的構思進行,使整個大院風格一致,渾然一體。

喬家大院依照傳統的叫法,北面三個大院,從東往西依次叫老院、西北院、書房院。南面三個大院依次為東南院、西南院、新院。南北六個大院的稱謂,表現了喬家大院中各個院落的建築順序。

清乾隆年間,現喬家大院坐落的地方,一部分正好是喬家堡村的大街與小巷交叉的十字口。喬全美和他的兩個兄長分家後,買下了十字口東北角的幾處宅地,起建樓房。主樓為硬山頂磚瓦房,磚木結構,有窗櫺而無門户,在室內築樓梯上樓。特點是牆壁厚,窗户小,堅實牢固,為裏五外三院。主樓的東面是原先的宅院,也進行了翻修,作為偏院。還把偏院中的二進門改建為書塾,這是喬家大院最早的院落,也就是老院。傳説偏院外原來有個五道祠,祠前有兩株槐樹,長的奇離古怪,人們稱為“神樹”。喬家取得這塊地皮的使用權後,原打算移廟不移樹。後來喬全美在夜間做了一夢,夢見金甲神告他説:“樹移活,祠移富,若要兩相宜,祠樹一齊移。往東四五步,便是樹活處。如果移祠不移樹,樹死人不富……。”沒有多久,此樹便奄奄一息。喬全美恐怕得罪了神靈,便照夢中指示的地方,把樹移了過去,樹真的復活了,而且枝葉繁茂如初。這好象是“真神顯靈”,真有其神,於是又在側院前修了個五道祠,直至今天依然存在。同時主院與側院間有一大型磚雕土地祠,雕有石山及口銜靈芝的鹿等。土地祠額有四個磚雕獅子和一柄如意,隱喻“四時如意”。祠壁上還有梧桐和松樹,六對鹿雙雙合在一起,喻意“六合通順”。

喬致庸當家後,為光大門庭,繼續大興土木。他在老院西側隔小巷置買了一大片宅基地,又蓋了一座樓房院,也是裏五外三,形成兩樓對峙,主樓為懸山頂露明柱結構。通天櫺門,門樓的卡口是南極星騎鹿和百子圖木雕。上有陽台走廊。上得走廊,前沿有磚雕扶欄,正中為葡萄百子圖,往東是奎龍和喜鵲兒登海;西面為鷺絲戲蓮花和麻雀戲菊花,最上面為木雕,刻有奎龍博古圖。站在陽台上可觀全院。由於兩樓院隔小巷並列,且南北樓翹起,故叫做“雙元寶”式。

明樓竣工後,喬致庸又在與兩樓隔街相望的地方建築了兩個橫五豎五的四合鬥院,使四座院落正好位於街巷交叉的四角,奠定了後來連成一體的格局。

光緒中晚期,地方治安不穩,喬家的景儀、景儼為了保護自身的安危,費了不少周折,花了很多銀兩,買下了當時街巷的佔用權。喬家取得佔用權後,把巷口堵了,小巷建成西北院和西南院的側院;東面堵了街口,修建了大門;西面建了祠堂;北面兩樓院外又擴建成兩個外跨院,新建兩個蕪廊大門。跨院間有柵欄通過,並以拱形大門頂為過橋,把南北院互相連接起來,形成城堡式的建築羣。

民國初年,喬家人口增多,住房顯得不足,因而又購買地皮,向西擴張延伸。民國十年後,喬映霞、喬映奎又在緊靠西南院建起新院,格局和東南院相似。但窗户全部刻上大格玻璃,西洋式裝飾,朱光效果也很好,顯然在式樣上有了改觀。就是院內迎門掩壁雕刻也十分細緻。與此同時,西北院也由喬映霞設計改建,把和老院相通的外院之敞廊堵塞,連同原來的灶房,改建為客廳。還在客廳旁建了浴室,修了“洋茅廁”,增添了異國風情。

靠西北院,原來有一小院,為喬家的家塾,故把此院叫做書房院。分家後,喬健打算建內花園,從太谷縣一個破落大户家買回了全套假山。正待興建時,“七七事變”爆發,日軍侵華,工程停止。日軍侵佔時期,全家外逃,剩下空院一處,只留部分家人看護。延續至今,喬家大院成了北方民居中一顆光彩奪目的明珠。

喬家大院大門座西向東,為拱形門洞,上有高大的頂樓,頂樓正中懸掛着山西巡撫受慈禧太后面喻而贈送的匾額,上書“福種琅環”四個大字。黑漆大門扇上裝有一對椒圖獸街大銅環,並鑲嵌着銅底板對聯一付:“子孫賢,族將大;兄弟睦,家之肥。”字裏行間透露着喬在中堂主人的希望和追求,也許正是遵循這樣的治家之道,喬在中堂經過連續幾代人的努力,達到了後來人丁興旺、家資萬貫的輝煌。喬家大院既是建築藝術的寶庫,也是民俗學的殿堂。步入其間,既會得到美的享受,又會使人增長許多知識。因此,來祁縣民俗博物館一遊,從藝術、科學、文化、趣味每個方面,都會使您感到獲益非淺,不虛此行。

山西優美導遊詞 篇13

西華公園位於文山縣開化鎮西華山,於1931年被闢為公園,後經過擴建,增建了險峯、翠峯、伴月等亭閣,並建有“九龍”大型石雕。

36種名貴樹木,石壁上刻有虎豹等36種動物圖像,石階也全部修成36級一台,共6台216級,與文山縣216個村寨數目相吻合,可以稱得上是獨具匠心,妙趣橫生。

園始建於康熙初年,名西山寺。公園依山而上,山勢巍峨峻秀,宕壁陡垂險要,巖洞寬敞如廳、幽然相通。山林碧綠蒼翠,山花如霞,樓間雕樑畫棟,匾額知鱗。亭台玲瓏別緻。雅靜宜人。乳石晶瑩剔透,色彩斑瀾,石階層層疊疊,尤如天梯,池水清澈明亮,靜影沉壁。石雕栩栩如生,形象逼真,憑欄遠眺。全城盡收眼底。令人心曠神怡。歷代文人墨客譽之為“文山大觀”。景點分別有險峯、翠峯、伴月、玉升、半山諸亭。稍息宮、靜雅軒、聚羣堂、曲橋池,七疊巖縈列上下,大型石雕“九龍匯”兀立其中。木蘭芬芳。柳影婆婆,紫微爭豔,秋桂成林,多姿多色,各成一景。

山,就是一座石灰巖構成的大山之一,它橫列36峯,飛崖削壁,由於長期的雨水侵蝕,峯腰羣石攢簇,宛如出水芙蓉,疊萼蓮葩;峯頂一排排青灰色的石峯,如參差劍鞘,直指藍天,忠實地護衞着文山城。山上古樹橫生,野花傲立,使西華山更加險峻秀麗。就在這秀石連雲的西華山主峯之腹,有3個山洞,高敞寬闊,狀若3只巨眼,因而稱“三眼洞”。幾百年前,就有人在此依洞建寺。“西山如朝矗雲霄,古剎清幽趣頗饒。”乾隆年間,這裏就已是人們經常登臨遊覽的處所了。其後,逐漸增修亭台,懸聯掛匾,立碑刻石,並改名為“三元洞”。光緒年間,西蜀鮑超,曾撰文刻石説:“文西山高而秀蔚,然而觀者其推三元洞乎!四壁天然無斧鑿痕,脱塵俗氣,真仙境也。蜀之劍閣、峨眉,其雄秀彷彿似之。”

從山腳下仰望半山,只見綠樹叢中紅亭碧瓦,樓台層疊;沿着林蔭間的石磴曲折而上,可在步雲樓、五升亭、伴月亭、險峯亭、翠峯亭、聚羣堂等處,隨意小憩。極目四望,文山壩子盡收眼底,那一幢幢嶄新的高樓矗立的城區,那一片片葱綠的田野,那回環曲折的盤龍江,緩緩南去,那公路上川流不息的車輛,都歷歷在目。

三元洞內,摩崖題刻甚多,原有的匾聯亦不少。郡人李昌智的題聯雲:“高閣出林端,久坐漸知諸品靜;晚霞明島外,憑臨但見眾山低。”頗能寫出此間意趣。近年來楚圖南聽到家鄉修復三元洞,欣然為《西華公園》題名,並有聯雲:“文章明道義,山水有清音。”

山西優美導遊詞 篇14

九龍壁在代王府,位於大同城和陽街,系明朱元璋第十三子朱桂的王府的照壁。洪武二十四年(1391)朱桂改封代王。洪武二十五年(1392)就藩大同。王府建築規模宏大,氣勢雄偉,王府座北朝南,呈長方形,中軸線上前有九龍照壁,進裕門依次為端禮門、承運門、承運殿、崇信門、存心殿、長春宮、廣智門;東邊由南向北依次為廣贍倉、長春宮、望宗樓、清暑殿、宗廟、燕居之殿、後殿等;西邊進戟門,左有社稷壇,右有風雲雷雨山川壇、大成之殿,過穿廊為謹德等殿。整個王府建築金碧輝煌,豪華壯麗,廊廡相接,屋宇錯落,前堂後寢,西廂配房,殿宇深邃,迴廊曲折,是一所完整的王城府邸。總佔地面積達175950平方米。

現今的東華門、西華門、皇城口、石宰門正是當時王府四門的遺址。該府於崇禎末年(1644)毀於兵火。王府照壁九龍壁因隔和陽街而立,故獨以保存至今。

九龍壁位於城內大東街(和陽街)路南,座南朝北,建於洪武二十五年(1392)至二十九年(1396)。該壁東西長45.5米,高 8米,厚2.02米,是我國現存三座九龍壁中建築年代最早、最高、最大、最巍峨壯觀、最富藝術魅力的一座。九龍壁結構整體使用孔雀藍、綠、正黃、中黃、淺黃、紫等色,全壁由 426塊特製燒造琉璃構件拼砌而成。壁底部為須彌座,中部為壁身,上部為壁頂。彌須座的束腰部的75塊琉璃磚上鑲有兩層琉璃獸。第一層是象、獅、虎、鹿、飛馬、麒麟、狻猊等形象。第二層是小型行龍。這些琉璃獸姿態各異,栩栩如生。須彌座上平託 9條琉璃壁龍,整個壁身下部是青綠色的洶湧波濤,上部是藍色的雲霧和黃色流雲。巨龍之間以雲霧、流雲、波濤、山崖和水草相隔相聯,五彩斑斕,蔚然壯觀。正中心是一條坐龍,為正黃色,此龍正對着王府的中軸線,昂首向前,目光炯炯。中心龍兩側的一對淺黃色龍,為飛行之龍,龍頭向東,龍尾伸向中心龍,神情瀟灑,怡然自得。第二對龍為中黃色,頭尾均向西,形態飄逸,古樸大方。第三對龍為紫色,是對飛舞之龍,神情兇猛暴怒,大有倒海翻江之勢。第四對龍呈黃綠色,神采飛揚,氣宇軒昂。整個正面 9條巨龍伸爪抱珠,捕風弄雨,盤曲迴繞,體態雄健,色彩絢麗,栩栩如生。

壁頂為仿木構單檐五脊頂,由62組琉璃斗拱承託,正脊脊頂兩側有高浮雕的多層花瓣的蓮花及游龍等圖案,兩端是龍吻、戧首,為龍首造型。飛椽、額枋均雕鏤得細緻、逼真。龍壁東西兩端分別是旭日東昇和明月當空的圖案,並襯有江崖海水,流雲紋飾。壁前倒影池長34.9米,寬4.38米,深0.8米。由石欄圍繞,中有一石橋相連。池水碧綠,龍影倒映,水波微興,九龍似昂首奮爪暢遊水中,氣勢磅薄壯觀。九龍壁為山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山西優美導遊詞 篇15

古大槐樹,又稱洪洞大槐樹,位於洪洞縣城西北二公里的賈村西側的大槐樹公園內,這裏洪洞雖然沒有什麼宏偉的建築,但是不論嚴寒的冬天,還是酷熱的炎夏,遊客絡繹不絕,有的賦詩題詞,抒發“飲水思源”之幽情,有的仰望古槐,盤桓眷戀,久久不肯離去。

元朝末年,元政府連年對外用兵,對內實行民族壓迫,加之黃淮流域水災不斷,饑荒頻仍,終於激起連綿十餘年的紅巾軍起義。元政府予以殘暴的鎮壓,爭域奪地的殊死之戰時有發生,兩淮、山東、河北、河南百姓十亡七八。元末戰亂的創傷未及醫治,明初“靖難之役”又接踵而至。冀、魯、豫、皖諸地深受其害,幾成無人之地。在元末戰亂時,蒙古地主武裝察罕貼木兒父子統治的“表裏山河”——山西,卻是另外一種景象,相對顯得安定,風調雨順,連年豐收,較之於相鄰諸省,山西經濟繁榮,人丁興旺。再者,外省也有大量難民流入山西,致使山西成了人口稠密的地區。明朝滅亡元朝後為了鞏固新政權和發展經濟,從洪武初年至永樂十五年,五十餘年間組織了八次大規模的移民活動。

晉南是山西人口稠密之處,而洪洞又是當時晉南最大,人口最多的縣。據記載,明朝時在洪洞城北二華里的賈村西側有一座廣濟寺,寺院宏大,殿宇巍峨,僧眾很多,香客不絕。寺旁有一棵“樹身數圍,蔭遮數畝’”的漢槐,車馬大道從樹蔭下通過。汾河灘上的老鷂在樹上構窩築巢,星羅棋佈,甚為壯觀。明朝政府在廣濟寺設局駐員集中辦理移民,大槐樹下就成了移民集聚之地。

晚秋時節,槐葉凋落,老鴉窩顯得十分醒目。移民們臨行之時,凝眸高大的古槐,棲息在樹杈間的老鷂不斷地發出聲聲哀鳴,令別離故土的移民潸然淚下,頻頻回首,不忍離去,最後只能看見大槐樹上的老鶴窩。為此,大槐樹和老鶴窩就成為移民惜別家鄉的標誌。“問我祖先何處來,山西洪洞大槐樹。祖先故里叫什麼,大槐樹下老鴰窩。”這首民謠數百年來在我國許多地區廣為流傳。

明初從山西洪洞等地遷出的移民主要分佈在河南、河北、山東、北京、安徽、江蘇、湖北等地,少部分遷往陝西、甘肅、寧夏地區。從山西遷往上述各地的移民,後又轉遷到雲南、四川、貴州、新疆及東北諸省。如此長時間大範圍有組織的大規模遷徙,在我國曆史上是罕見的,而將一方之民散移各地,僅此一例而已。明政府推行移民墾荒振興農業的政策,雖然其目的是鞏固封建王朝的統治,但客觀上緩和了社會矛盾,調動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使農業生產逐步得到恢復,邊防鞏固,社會安定。

民國二年,宦遊山東的賈村人景大啟告老還鄉後,集資修建了碑亭、茶室等。碑亭建在原來的古大槐樹處,亭雖不大,但雕樑畫棟,飛檐斗拱,精巧玲瓏。亭中豎立青石碑一座,刻有“古大槐樹處”五個隸體大字。碑亭背面,刻有碑文,簡述移民事略。亭前靠西一側,建有茶室三間,以備尋根遊人歇憩品茗,茶室楣匾題字為“飲水思源”。碑南二十餘米處建有牌坊一座,橫額雕刻着“譽延嘉樹”,另一面刻有“蔭庇羣生”。八十年代初,洪洞縣政府重修並擴建了大槐樹公園。

在這裏還流傳着一些有關遷徙的故事。辛亥革命後,袁世凱命山西巡撫張錫鑾率盧永祥第三鎮兵進攻山西革命軍,所到之處肆意搶掠。到洪洞後,士兵來到古大槐樹處,紛紛下馬羅拜,互相傳言:“回到大槐樹老家了。”不但沒搶掠,而且將財物供施於大槐樹下。大槐樹“御災抗患”之功為人們所稱道。

傳説當年移民時,官兵用刀在每人小趾甲上切一刀為記。至今凡大槐樹移民後裔的小趾甲都是復形(兩瓣)。“誰是古槐遷來人,脱履小趾驗甲形。”你若有興趣,不妨自我查看。

山西優美導遊詞 篇16

朔縣屬於雁門郡,馬邑縣。馬邑故址是兩漢時期北方的軍事重鎮,漢王朝派駐重兵扼守,抗擊匈奴的進擾。因為漢代盛行原葬,所以兩漢僅400年間,在這平沙莽莽的邊陲,遺留下大批的戍邊官吏、士兵和平民的墓葬。朔陽漢墓羣之大,分佈之廣,保存之完整是全國少見的。

從1983年3月組織朔縣漢墓羣的發掘,對研究漢代社會、經濟、文化具有重要的價值,同時對墓葬、器物的分期斷代提供了重要依據。在平朔露天煤礦生活區就有漢墓800多座,年代是從西漢初到東漢末的400年間。從墓葬的開制看,有堅穴墓、洞室墓、磚室墓、木槨墓等不同形制的墓葬。墓有方形和長方形兩種,均有墓道;木槨墓,槨室由槨蓋、槨壁、鋪地板、墊木組成。從這些墓葬形制的發展中,可窺視到漢代社會的逐漸進步。

在漢墓挖掘過程中,發現了許多極有價值的現象。在一個墓穴中,土壁上完整保留着當年挖墓人的足窩和一道道的鎬痕。在一個墓穴的陶罐裏,竟然發現了一隻漢代老鼠。至今肢體保存完好。從墓葬形制和隨葬器物看,這裏漢墓中的主人不是當年戰死沙場的將士,而是屯居邊塞正常死亡的軍民。從出土印章看,基本屬於王、秦兩大家族。這些墓大多為一棺一槨,仰身直肢。

但也有罕見的現象:一座母子合葬墓,墓中有一大一小兩具骨骸,媽媽摟着孩子,相依為命,其情悲傷,催人淚下。倆人是同死的?先後死的?還有一座夫妻合葬墓,棺內有兩副骨架,側身曲肢,緊緊摟抱,女屍頭枕在男屍的胳膊上,男屍緊摟女屍於懷中,真可謂至死不分離。“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啊!另一個小小墓穴中,有一對骨骸被反縛着手,首體分離,跪卧於土穴之中。他們是戰俘,還是奴隸?是被殺,還是被活埋?還有一座墓穴中,有兩架肢體,一架躺在棺內,另一架在棺外作爬行狀。這些奇特怪異的骨骸和葬法,給考古工作者提出了一道新課題。

這批漢墓的出土文物相當豐富。在已經發掘的隨葬器物中有陶器、漆器、玉器、銅器、鉛器等。其中有一組銅質伎人鎮,造型粗獷、線條簡練,形態各異,還有一件直徑為18釐米的百乳鏡,銅質佳、製作精、乳釘聚於鏡面,似浩字繁星,是漢鏡中的珍品。銅質的四神薰爐和龜鶴博山爐,一個製作精細,一個刻工精細,具有一定的藝術價值,也是珍貴的文物。還有漢武帝、宣帝、文帝、新莽及東漢等時期的各式錢幣。此外還出土大量兵器,這證明雁朔地區確實是個大動干戈、兵家爭奪的古戰場。

山西優美導遊詞 篇17

崇福寺始建於唐高宗麟德二年(公元655年)的金代建築,規模可觀,氣魄宏大,是國務院批准的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其正殿用減柱法建築,乃國內孤例,堪稱一絕,彌陀殿為全國金代最大建築之一。

崇福寺坐落在朔城區東大街 ,門前有石獅一對 ,自山門由南向北有金剛殿、鐘樓、鼓樓、千佛閣、文殊殿、地藏殿、大雄段、彌陀殿和觀音殿,佔地23400平方米,前後5重院落,佈列適當、主次分明,是一座規模完整、宏偉壯麗的古代建築。崇福寺乃鄯陽古剎,藏經閣始建於唐高宗麟德二年(公元 665年,明代重修後更名為千佛閣),契丹時,其地為林太師府署。遼統和間復為增會,這可能是隋、唐“舍宅為寺”的遺風,因名林衙寺,金天德年間(公元1149——1153年)賜額崇福禪寺。現寺內彌陀殿、觀音殿為金建 ,山門為清建,其餘為明建。彌陀殿為寺內主殿,建於金皇統年間( 公元1141——1149年),由開國侯翟昭度負責施工,殿宇正檐下懸掛的“彌陀殿”豎匾,為金大定二十四年(公元1184年)原物。

彌陀殿建於 2米多高的台基上,通高21米,冠於全寺,是全國現存較大的金代建築。建築面寬7間,進深4間入椽。殿前有寬敞的月台,後與觀音殿月台相連。單檐九脊歇山式。殿內樑架結構具有獨到之處,隨着殿內金柱的減少,主體結構與其他建築不同。彌陀殿櫺窗也很精緻,鏤刻透心圖案紋樣達15種之多,有三角紋、古錢紋、桃白球紋等,這些圖案不僅是優秀的藝術佳作,而且對研究金代建築裝飾具有很高的價值。殿內中央磚砌佛壇上置三尊主像,中為彌陀佛,左為觀音菩薩,右為大勢至菩薩,稱“西方三聖”。主像兩側脅侍菩薩表情恭謙。別具神態。兩大天王怒目猙獰,似在護法守職。主像背光為編條泥壁,圖案呈草葉紋,邊沿是焰光。中間背光浮壁13尊伎樂天,姿態各異,栩栩如生。殿內四壁滿繪壁畫,10軀高大佛像結趺而坐,端莊慈祥,分佈於東西山牆和後牆。壁畫上方為飛天,翱翔於五彩祥雲之間。西盡間繪有千手千眼觀音菩薩,立姿,變化身,18面,千手,掌心各繪一眼,手中各擎一件法器,星辰日月,龍樓寶盤,刀戈劍戟,琴棋書畫等應有盡有,千變萬化。下左為婆藪仙,神情自若,老態龍鍾,下右方為吉祥天,神情安詳,持重彬彬。東盡間分上下兩層,繪三佛三菩薩,後壁門榻上繪16寶觀。整個壁畫莊重宏偉,氣勢奪人,畫工精細,設色以硃紅、石綠為主,色彩絢麗,壁畫與佛像交相輝映,大殿更加金碧輝煌。殿外九脊全為瓦條砌壘,殿頂上筒阪布瓦覆蓋,綠色琉璃和脊飾剪邊。兩個高大邸吻矗立正脊之上,正脊中間置有瓦樓一座,將軍居中,神志昂揚。戧獸、垂獸巨口獠牙,氣勢威武。整個彌陀殿集建築 、壁畫 、塑像 、背光 、琉璃、櫺窗、匾額等於一體,雖經歷代風雨寒暑,至今仍光澤燦爛。

觀音殿是僅次於彌陀殿的金代建築,其樑架結構最富有獨創性。為“四椽伏對乳伏用三柱”。殿內前槽金柱全部減去,後槽金柱置在佛壇兩側,使殿內前部更加寬廣。因省去前槽金柱,四椽伏跨度加大到 10 米,所以為減輕其負荷,在樑上和平梁前端施較大的人字叉手,把殿前槽上部載荷傳遞到前檐和後檐柱上。這種神奇的建造能力,充分反映了古代建築匠師的才能技術。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為了保護文物古蹟,1953年對觀音殿進行了整修,1986年又撥款對彌陀殿進行落架大修。崇福寺 ,以其古樸巍峨的雄姿 ,再現於朔州大地。

在朔州崇福寺,珍藏着一座展示我國北朝佛教藝術成就的珍貴文物棗北魏石塔。塔高2.5米,平面呈方形,因在塔剎、塔身和基座上雕有小佛像1349尊,故而也被稱為千佛石塔。石塔的塔身是九層樓閣,樓閣四面皆雕有斗拱和塔檐,周圍空間則佈滿小佛坐像,最下層每面中間都雕有一龕,龕內雕有一尊較大的主佛和左右脅侍佛兩尊,龕的外部是五排坐佛。佛像大小不等,神態各異。整座佛像塔設計巧妙,工藝精湛,把中國古建藝術和印度佛塔藝術融為一體,創造了我國現存最早的樓閣式佛塔,令人驚歎叫絕。

但讓人痛惜的是,這件備受世人矚目的藝術珍品,因世事變遷,飽受風霜,在半個多世紀前身首分離,不能合璧。目前,塔殺只能以一級藏品保存於崇福寺內,塔身則被台北國立博物館收藏。這座千佛石塔塔剎和塔身的分離,還有一段鮮為人知的故事。千佛石塔建造於北魏天安元年(公元446年),是獻文帝拓跋弘宮中的小官曹天度為了祈求國家太平,耗盡全家資產,在平城(今大同市)所造。建塔的人把天下太平的美好祝願寄託在千佛石塔上,但石塔的命運卻與這個願望大相徑庭。1937年,中華大地陰去密佈,血雨腥風,日寇入侵,國土淪喪。保存在朔州崇福寺的千佛石塔也未能逃此劫難。當時,日本出版的《藝術美術全集》中收錄了千佛塔的全部資料。資料證實,當石塔在劫運日本裝箱時,朔縣城內一位愛國者,在敵人的嚴密監視下,冒着生命危險將塔剎暗自藏回家中。全國解放後,這位愛國志士把塔剎獻給國家,交回崇福寺,而塔身歸初被陳列在日本東京博物館。1945年,中國人民歷經8年的浴血奮戰,取得了抗日戰爭勝利,千佛石塔的塔身又回到了祖國的懷抱,當時的國民黨政府將其存放在南京博物館,爾後又運往台灣,在台北國立博物館棲居。

塔剎高57釐米,中間是兩層樓閣,在每層的四化個轉角處都刻有一個負重交腳菩薩。樓閣上部雕有九道相輪及摩尼寶珠。經過無數的風雨滄桑,寶剎雖已殘痕累累,然而其細膩精巧、匠心獨具的藝術風采仍然熠熠生輝。每當人們在崇福寺欣賞千佛石塔塔剎的時候,總有一種遺憾,總要發出這樣的感歎:千佛石塔何日才能身首合一呢。

山西優美導遊詞 篇18

善化寺五龍壁位於大同城內西南隅善化寺天王殿西側,原為興國寺山門前之照壁,建於明朝萬曆年間,1980年拆遷至善化寺內。五龍壁高7米,厚1.48米,共分上、中、下三個部分:下部為須彌座,座面雕有牛、馬、蛇、兔、鹿、狗。獅、象、膜鱗、狡倪等十多種動物,姿態各異,栩栩如生;中部寬大壁面之上雕有五條四爪金龍,騰雲駕霧,大有龍飛虎躍之勢。

正中一條金龍,為五龍壁之核心,龍頭向前,龍尾搖擺,鱗光閃亮,別具風采。兩側各有二龍互相對稱,中龍色澤稍淡,彷彿由天降下,正在興雲播雨。南北兩側游龍、龍身略呈捲曲,昂首挺胸,伺機騰飛上空;頂部為仿木構建築形式,上有琉璃瓦覆蓋,下有琉璃斗拱支撐,兩端置有鴉吻垂脊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