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九範文幫

位置:首頁 > 導遊詞 > 山東導遊詞

嶗山概況導遊詞(精選5篇)

嶗山概況導遊詞 篇1

積389.34平方公里,人口19.14萬,青島市嶗山區人民政府、青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管理委員會、青島石老人國家旅遊度假區和嶗山風景區管理委員會,實行“四塊牌子,一套工作機構的管理體制”。轄設中韓、沙子口、王哥莊、北宅4個街道辦事處。

嶗山概況導遊詞(精選5篇)

嶗山區擁有青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青島石老人國家旅遊度假區兩個國家級政策開發區域和國務院確定的首批重點風景名勝區之一的嶗山風景區。這裏貫徹落實國家可持續發展戰略和環境保護,增加環保投入,實施碧水工程、藍天工程、綠色工程等系列環保工程,科技部確定為國家持續高效農業技術研究與示範區,這裏成為了一個環境良好、資源合理利用、生態良性循環、城市優美潔淨、居民健康長壽的理想之地。

嶗山區以境內的嶗山而命名,其山脈縱橫,羣峯峭立,古木參天,海山相映,有九宮八觀七十二庵等名勝古蹟,被譽為“海上名山第一”,嶗山歷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時代就有人類在此居住。嶗山冬暖夏涼、四季如春,引得古今名人逸士、名道高僧紛至沓來,故被稱為“道教全真天下第二叢林”。一九八二年被國務院確定為首批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

嶗山區海岸線綿延曲折,長達103.7平方公里,盛產對蝦、海蔘、鮑魚、扇貝、石花菜等海產品並形成了以裙帶菜、中華鱘、淡水蟹、甲魚等名特優品種為主的高效漁業。現擁有大型國家級羣體性漁港1處,小型漁港12處。嶗山物產資源豐富,其中嶗山礦泉水,嶗山花崗巖和嶗山茶尤為著名。

嶗山概況導遊詞 篇2

嶗山區位於山東半島南部,青島市東南隅,黃海之濱。東、南瀕黃海,西鄰青島市市南區、市北區,西北鄰李滄區,北接青島市城陽區和即墨市。是1994年4月青島市行政區劃調整時成立的新區,轄區陸域面積395.8平方公里,海域面積3700平方公里,海岸線長103.7公里,轄4個街道辦事處,户籍人口26萬人。

嶗山區創建山東省唯一的“國家知識產權示範園區”、“國家海智基地”和青島市首家國家電子商務示範基地、國家智慧城市試點區。

嶗山區以境內的嶗山而命名,嶗山被譽為“海上名山第一”。被稱為“道教全真天下第二叢林”。1982年被國務院確定為首批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

清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由即墨縣劃入膠澳租界的區域,自南窯半島偏東海岸處起立第一號界石,經聚仙宮西、磚塔嶺之脊立第二號界石,然後沿狗皮嶺、茶澗、蔚竹庵北、棒(磅)石北、北窩落(卧龍)村北,順白沙河北岸,抵南港村之西,沿海岸折而北,經李家女姑東北上,越洪江河、抵鐵家莊北端,折下崖南,經程哥莊南等立第三號至六十四號界石,抵大沽河東岸立第六十五號、六十六號界石。其中,現嶗山區中韓、沙子口、北宅3個街道的區域劃入租界內。

民國20xx年(1935年)7月1日,青島市郊擴大,將屬即墨縣的嶗山東部地區劃歸青島市。界線劃分自馬家古鎮東南沙河與白沙河合流之處起,沿沙河北岸經曹村之西、紙房之南、大小後寨之間,經後金溝東北至鐵騎山後分水嶺,更越嶺沿山溝至西葛家夼,仍循沙河而至大河會流處,更沿大道折而東南,越南北嶺,經大橋村、蛤蟆石村之南至峽口廟,由此再循沙河向東,經東西上莊南、張家、王家、江家土寨等南至沙河口入於海,直至沿直線正東之廣大海域。沿新界以南區域設立青島市鄉區,轄李村、嶗東、嶗西、夏莊、陰島5個區,直屬青島市管轄。

嶗山概況導遊詞 篇3

嶗山,位於青島市東部的嶗山區,距市中心40餘公里。它聳立於黃海之濱,氣勢雄偉,山海緊錯,嵐光變幻,雲氣離合,是聞名遐邇的海上名山,國務院確定的第一批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之一。

嶗山地處北緯36°05′~36°19′,東經120°24′~120°42′,東、南兩面瀕臨黃海,西部與青島市區接壤,北部與即墨市相鄰,總面積446平方公里。海岸線長87.3公里,主峯“巨峯”海拔1132.7米。

嶗山形成於億年前的白堊紀,經過漫長歲月的滄桑鉅變,天工造化,在大自然的雕鑿中,形成了雄偉、壯觀、奇特、秀麗的地貌形態。山脈以巨峯為中心,向四方延伸。按自然走向分為巨峯支脈、三標山支脈、石門山支脈和午山支脈。嶗山東部和南部緊逼大海,形成山海相連的獨特景觀。蜿蜒曲折的海岸,形成了許多岬角和海灣,大小島嶼星羅棋佈。海上看山,羣峯攢簇,雲霧繚繞;登山觀海,煙波浩渺,水天一色。每當風疾波湧之時,驚濤裂岸,濁浪排空,迸珠濺玉,咆哮轟鳴。古往今來,皆以“山海奇觀”稱頌嶗山。

嶗山地處暖温帶,氣候温暖濕潤,冬無嚴寒,夏無酷暑。突出表現為“春涼回暖晚,夏温熱雨多,秋爽降温遲,冬暖少雨雪”的氣候特徵。由於山勢陡峻和地形複雜,形成了上下不同、內外迥異的小氣候,山南麓的太清宮一帶名為“小江南”,巨峯北側的北九水則稱“小關東”。嶗山的氣象景觀頗具特色,夏秋之際,如絮似縷、變幻無窮的雲海,春來夏初,溟濛飄渺、瀰漫翻騰的海霧,為嶗山平添了無限風光。

嶗山古為東夷地,春秋時屬齊國。秦統一中國後,置琅琊郡,漢設不其縣,隋開皇十六年(公元596年)置即墨縣,嶗山皆屬之。1898年,德國強迫清政府簽訂《膠澳租借條約》,將白沙河以南、磚塔嶺以西的嶗山山區,由即墨縣仁化鄉劃入膠澳租借地。1920xx年,日本取代德國侵佔膠澳。1920xx年中國政府收回青島後改設膠澳商埠,嶗山屬膠澳商埠李村區。1920xx年南京國民政府接管青島後,李村區隸屬青島特別市。1935年,將白沙河以北、磚塔嶺以東的嶗山另一半山區,再次由即墨縣劃入青島市。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嶗山山區相繼屬於青島市所轄的嶗山辦事處、嶗山郊區、嶗山縣和嶗山區。

嶗山概況導遊詞 篇4

青島地區大小山峯幾十座, 嶗山則為大自然的神來之筆.

嶗山風景區總面積 446 平方公里,其中繞山海崖線長達 87.3 公里,主峯高 1133 米,堪稱崛地而起,拔海而立.嶗山歷史悠久,古蹟薈萃.遠在一億四千萬年前的白堊紀早期,嶗山即已形成,五,六千年前,先民們已在此聚居生息, 創造了燦爛的龍山文化.

總之,清新而濕潤的空氣,悠久而燦爛的歷史文化,獨具特色的人文和自然景觀,構成了嶗山旅遊的豐富內涵.

嶗山旅遊分南線,北線,東線,每條線如同一顆珍珠項鍊,串連着無數個景觀.我將按照"嶗山一日遊"的習慣旅遊線路,介紹南線上幾處主要景觀.

基本旅遊線路(南線):太清宮--明霞洞--上清宮--龍潭瀑

太清宮亦稱下清宮,當地人也稱下宮.位於嶗山南麓老君峯下,前臨黃海, 一碧萬頃,背依七峯,峯巒竟秀,地勢清幽,竹林翁鬱,夏納清風,冬隔朔氣, 素稱"北國小江南".太清宮佔地 3 萬平方米,建築面積為 2500 平方米.廟宇共 分三個院落,各立山門.三官殿供奉"天官","地官","水官"三神像;三 清殿供奉"道德尊""元始天尊","靈寶天尊";三皇殿供奉"伏羲","神 農","軒轅"三帝.太清宮古樹參天,院外"龍頭榆"又名"唐榆",為唐朝 天佑年間李哲玄所植.院內銀杏,古柏相傳樹齡更長.明朝所植兩棵耐冬樹,枝 繁葉茂,每年冬盡春回,花開似錦,花期長達三個多月.三官殿外的院中有一泉水叫神水泉,泉水清冽甘美,大旱不涸,大澇不溢,是嶗山第一名泉.

明霞洞位於昆化山之陽的玄武峯下,系一天然石洞,原為上清宮的一處別 院.明霞洞地勢高曠,景色幽麗,朝暈夕陽,雲霧繚繞,霞光山色變幻無窮,素 有"明霞散綺"的美稱,為嶗山十二景之一.

上清宮位於嶗山南部叢山峻嶺,這裏因入山已深,煙塵遠隔,空氣清新, 再加坡上坡下蒼松翠綠,修竹滴翠,清泉飛鳥,奇石屹立,不但怡靜,而且特別 清幽.上清宮屬全真道華山派道觀,是嶗山中別具一格的"叢林"廟宇.道教把 "上清", "下清", "玉清"三宮稱為"三清仙境". "上清之天在絕霞之外, 有八皇老君,運九天之仙,而處上清宮也",故而得名.又因與太清宮對稱,又 簡稱上宮,與太清宮,明霞洞同為嶗山東南部的主要道觀.

龍潭瀑又名玉龍潭,水源來自海拔 500 米的天茶頂和北天門之間的山谷. 澗水穿山越嶺,沿路彙集了數十條溪水,聚成一股急流,奔騰而下,在一處高約 30 米的崖頂平台上,平直地衝出數尺之外;水在半空中飛旋了幾曲折之後,會 合成一道長約 30 米,寬約 5 米的瀑布,順着九十度的峭壁跌入崖下的碧潭之中. 那氣勢,宛如一條矯健的玉龍,從懸崖之顛,騰雲駕霧,呼嘯而下,擊得潭中水 花四濺.人們擬其形,取其聲,觀其色,叫它"龍潭瀑",瀑下的深潭取名"龍 潭",瀑布頂端"龍吟"兩個隸書大字,直徑一米,為當代著名書法家黃苗子 1981 年遊嶗山時所書.瀑下長形巨石下尖上平,遊人坐在平台下遠可眺望四周 羣峯,近可仰視"龍潭噴雨"的壯麗景色.

青島是一個充滿生機與活力的城市,一個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理想家園. 紅瓦,綠樹,碧海,藍天輝映出青島多彩的身姿,赤礁,細浪,彩帆,金沙構成青島靚麗的海濱風景線,史文,宗教,民俗,鄉情,節日慶典賦予青島旅遊豐富 的內涵.濃縮近代歷史文化的名人故居,具有典型歐式風格的多國建築,形成了 青島中西合璧的都市風情.今日的青島如此多嬌,明天的青島將更加美好.

"青山碧海映紅樓,彷彿人在畫中游,天上人間無覓處,島城美景勝瀛洲".

嶗山概況導遊詞 篇5

太平宮 太平宮傳説 距鹽池河鎮政府所在地8.5公里的太平宮坐落在一個深山峽谷之中,四周重巒疊嶂,一條羊腸小道蜿蜒而至太平宮口。離宮口還有兩里路就能太平宮嘩嘩的流水聲。水聲在山間迴盪,聲勢浩大。走進宮口,聽着水聲,只見白霧繚繞中若隱若現的奇石林立。撥開白紗般的水霧,是一個方圓百餘平方米、深不見底的水潭。水潭正中央聳立着一根十餘米高的圓形石柱,石柱周圍依偎着三個像蛤蟆般的怪石。據説這三個怪石原是一整個的巨石,被一個螃蟹精佔據,每天早晨她變成一個妖嬈多姿的美女伏在巨石上哭泣。當有人循着這悽切的哭聲找到她時,她便原形畢露,吃掉來人,久而久之,給成百上千個家庭帶來了災難。後來玉皇大帝派雷神除掉妖魔,一聲巨雷,妖魔化成灰燼,巨石也被擊成幾塊。從此這裏太平無事,人們因而叫這裏為“太平宮”。再看潭水,原來是從數十米高的絕壁上傾瀉下來的,像釘大樁子一樣,聲勢如雷,在潭上濺起兩米多高水柱,千萬朵浪花,濺起的水珠像紛紛揚揚的楊花落在人的身上。置身其中,好似進入了人間仙境,此情此景令人流連忘返。

太平宮在嶗山之上,嶗山古稱牢山、勞山。坐落在山東半島的東南,西靠青島,東南兩面瀕臨黃海。面積386平方公里,嶗頂巨峯,海拔1,133米。既是中國道教名山,又是著名的避暑遊覽勝地。 嶗山景區包括太清宮、太平宮、北九水、華樓宮、鶴山和嶗頂巨峯等景區與景點。奇峯怪石,滿山遍佈,如獅子峯、綿羊石等。人稱峻山的石峯是“天然的花崗巖羣雕”。由於臨海,山色海波相映,形成了紫霞雲海乃至“海市蜃樓”的奇特景象。再加上聞名天下的嶗山泉水,如“金液”、“靛缸灣”等,構成了嶗山獨具一格的自然景觀,如《齊記》所云:“泰山雖雲高,不如東海嶗。” 嶗山自古被稱為“神宅仙窟”、“海上仙山第一”。秦皇漢武都曾來此求仙。宋元以來,宮觀次第興建,最盛時達“九宮八觀七十二庵”。今尚存太清宮、太平宮、華樓宮等。這些建築多為石壁瓦舍,簡樸無華,具有道家沖和恬淡的色彩。其中太清宮中的漢柏唐榆至今仍蓊鬱葱青。歷代名道如邱處機、張三丰,文人李白、蘇軾、蒲松齡等都曾來山中修煉或漫遊,多有題刻吟詠,為奇麗的山水增添了幾分文秀。

在嶗山現存的寺觀中,太平宮是有史料可考的最古的道觀。據明朝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和清朝順治十年(1653年)重修太平宮的碑文記載,太平宮是宋太祖趙匡胤(960年-976年)為華蓋真人劉若拙建立的道場,因落成於太平興國年間,故初名太平興國院,後改名為太平宮。與此同時,又興建或重建了太清宮和上清宮,作為它的別院。

劉若拙生於五代後唐同光二年(920xx年),他自四川來嶗山建一茅庵,名驅虎庵,潛心修行。趙匡胤“陳橋兵變”稱帝后,即召見了他,封為華蓋真人,為嶗山著名道士之一。宋淳化二年(992年),劉若拙逝於即墨,葬在城郊玄真宮,其墓至今猶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