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九範文幫

位置:首頁 > 導遊詞 > 導遊詞精選

古鎮導遊詞範文(精選11篇)

古鎮導遊詞範文 篇1

西市街鎮上的人又叫它“后街”,多的暱喔油貨棧,西市街的大貨棧都是大四合院,上下兩層,有的是前後兩進,臨街還有店面。我們此刻看到的榮光店和四十眼窯院,後部都層層爬上山坡去了。在大貨棧之間有小山巷,共十三條,此刻巨匠看到的這是百川巷,垂直枚舉的冷巷既為各商號大院供給了交通便利,又有利於泄洪,可以想象當初磧口商人的聰明。因為都是做大生意的,所以那時磧口街上的“害災”(方言,指公益性事業所需的破耗)一般都在後街起(收),好比唱戲或修橋、修廟等等。在西市街,我重點向巨匠介紹榮光店、天聚永、四十眼窯院、十義鏢局、廣生源等。

古鎮導遊詞範文(精選11篇)

榮光店是那時聞名的大型糧油貨棧,榮光店的創始人王佩珩的父親,道光年間人,初到磧口買地的時辰,位於黃河干上的房基是一片亂山石坡,原首要價五百兩銀子,王父嫌貴沒買,幾天之後,他又要買時,要價漲到八百兩,他仍然猶躊躇豫沒有買,適值他在包頭濁氚摻的的長子佩珩回來,看了這塊基地,當即買下來,這時已經出價一千二百兩,後來榮光店因為接近黃河碼頭且經營有道,生意十分興隆,到鹹康年間時,王家資產有白銀30萬兩,水地上千畝。榮光店的望河樓是那時貨棧老闆品茶休閒與監工的處所,伴計們在他的看管下是涓滴不敢偷懶的。

天聚永是那時磧口最大的油店,是平易近國年間平遙人開設的。院子寬敞,儲存油簍的小窯洞並排有20多孔,一層屋頂上的小孔是“氣眼”,是那時貯存糧食所需。巨匠可以細心看看大門上、窗台上、明柱上那些黑乎乎硬邦邦的工具,這就是昔時搬運工人搬運完油簍後,總要隨手在門上、柱上擦一舶?麼不美觀,此刻已成為見證磧口繁榮的“油化石”。油是那時磧口的大宗生意,天天要卸幾萬斤。有平易近謠為證:“磧口街上盡是油,一天不馱滿街流”,又説:“磧口三天不貳油,汾陽店面上就點不着燈”。

古鎮導遊詞範文 篇2

各位貴賓:

懷遠樓建於1905至1920xx年,是旅居緬甸的簡氏16世孫簡新喜兄弟獻資所建,她是福建土樓中建築最精美、保存最完好、文化內涵最豐富的雙圓環土樓,20xx年被公佈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xx年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主要有三大特點:第一就是優美的地理環境、第二是高超的夯土和建築技術;第三就是豐富的儒家和傳統文化內涵!

大家請看大門上聯:“懷以德敦以仁藉此修齊遵祖訓”,下聯是:“遠而山近而水憑茲靈秀毓人文”。橫批懷遠樓。

上聯是儒家思想的中心內容是德與仁,下聯則是道家的山水自然觀,可謂相得益彰!

孔子云:“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人懷惠”意思是君子關心的是德行和規範;小人在乎的是產業和利益!

懷遠的意思是,建樓主人希望子孫後代都要行君子行為;要繼承先輩的高尚品德,才能成就大業,家族也才能世代興旺!所以,懷遠樓可以説是懷德樓,也是道德之門!門頭懸掛八卦圖文,是鎮宅避邪的作用,與門前廣場上鵝卵石鋪成的陰陽八卦圖案互相對稱,祈求世代平安吉祥!

這座土樓佔地1384.7平米,建築面積近3468平米;直徑42米;樓高四層13,5米,每層34間;樓內設有四部樓梯,勻稱分佈。鼎盛時期容納30户居民,人口達150多人。樓頂四周共建有4個瞭望台,用以防禦,眺望遠處“敵情!”(不是拋繡球用的喔!)樓門頂部設有3個防火灌水道。

它是充分利用大型鵝卵石與夯土牆兩種材料的不同特徵,採用成熟的“傾壁造”技術營建的鼓形土樓,可以增加中層的空間與美感!是中原夯土版築技術幾千年的結晶。

樓內雕樑畫棟、楹聯詩詞反映了中國傳統建築與閩南民居的融合,以及濃厚的儒家文化內涵!

100多年來從懷遠樓走出的海外宗親每年都會回鄉尋根謁祖,故土鄉情源遠流長。

好的,各位團友,我們一起走進道德的大門,參觀學習一下吧?

大家已經知道土樓只有一個大門:可謂一夫當關,萬夫莫開!非常堅固,對!上面有灌水槽!您看,還有槍眼呢!

在這,我要考問一下各位團友,請問土樓的大門每天晚上是由誰來最後一個關上呢?請大家思考,回答不出來?等會參觀結束出來時,再向我求救吧?

門廳兩側有兩個對稱的石碓子,對!左邊的是銀元寶造型、右邊的是金元寶造型!這是土樓人家舂米用的,逢年過節還用來做餈粑,可好吃了!又香又哽,絕不會粘牙。

大家注意這邊過道上有幾個牛鼻子,幹啥用的呢?原來,這是原始的排水溝,下面有水缸,樓內污泥經過水缸時沉澱,便於清理;另外,我們聰明的老祖宗在水缸裏還放養了幾隻烏龜,通過它們的爬行,疏通水道。建樓以來,還沒有發生過堵塞呢!真是勞動模範!有一年中秋節,有人看見三隻龜爺爺同時爬出水道,到祖堂的天井裏看木偶戲,和土樓主人共同賞月呢!

請抬頭看這通廊門口上,有“寶田”“玉樹”二字聯,字面意思是希望兒孫們愛護田地和樹,實際上也是出自古文,指十年種樹,百年育人的重要性,四周有四種花草:梅、蘭、竹、菊;也稱“四君子”,代表培育後代,就要培養具備四君子的品格!

我們南靖剛好是蘭花和竹子之鄉,是否也意味着我們人傑地靈,君子之鄉呢?

請大家小心台階,我們迎面的建築就是懷遠樓的中心---詩禮庭了。

“詩書教子詒謀遠,禮讓傳家衍慶長!”這副對聯,其意思不難理解!但這大門上還有一副二字聯“式轂、詒謀”考考大家!《詩經大雅,文王有聲》記載:周武王留下遠大的計謀,用來安定保護他的子孫!也有給予子孫以智慧的意思;這“式轂”兩字出自《詩經小雅》:“式谷以女”,指要用好的言行和方法教育後代,後代就會有美德!

請大家看這塊牌匾“助我義師”,是1920xx年國民革命軍總指揮何應欽親自贈送的,當年樓主是屬於開明的民主鄉紳,因帶領樓內護樓家丁支持北伐軍攻打漳州,立下汗馬功勞所得。據説何應欽一生所留三塊牌匾,這是現存唯一一塊。

接下來請移步“斯是室”, 實際上這是間私塾的佈局,大家是否聯想到樓內的小孩集中在此念三字經和《論語》的景象呢?一定很生動喔,這也就是現在流行的《國學》吧?

廳堂上的書法據説都來自本樓清末秀才簡鍾金所書,遒勁有力!當時考官認為“此生文章一般,字蓋漳廈!”漳州歷來是出文人騷客的地方,比如林語堂、沈柔堅等,連朱熹還來過漳州開書院的經歷呢!

中堂對聯 “斯堂拒為遊觀祗計敦書開耳目,是室何嫌隘陋惟思尚德課兒孫”,取自唐代詩人劉禹錫的《陋室銘》中“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借用於此,給人啟發!

這兩邊的廂房,左邊是給教書先生住的,右邊呢,過去是放護樓兵器用的,剛好文武雙全了。

這門頭上的對聯很值得一讀。左邊“二南”兩字,取自《詩經》之首:《周南》,《召南》“窈窕淑女,君子好求”,寫在這邊難道是叫讀書小童搞學生戀嗎?非也,是指讚美自己的兒孫子賢女慧、俊美有德的意思!此外,這間上廳實際上也是一個戲台,逢年過節、婚慶生子、壽辰、遠方親人謁祖等大事,難免要請戲班子來唱戲。“二南”表演一些男女間的自由戀愛劇目,非常切題!對嗎?如此説來樓主可謂匠心獨具,一語雙關啊!太有才了!

各位請看右邊門頭上還有“三苟”兩字,這是樓主對儒家文化情有獨鍾的深刻表現。三苟”取之於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荀子的《不苟》、《修身》、《榮辱》篇,“君子行不貴苟難、説不貴苟察、名不貴苟傳,唯其當之為貴!”荀子要表述的意思是:君子如果做事要做到最好確實難能可貴;説話入木三分也值得稱讚;追求好的名聲以確保流芳百世,也無可厚非。但我覺得這些都太難了!只要適當就是最好的,按我的理解就是實事求是的意思,用流行的話表達,就是用科學的態度來做事、説話、做人!

荀子:戰國後期著名思想家,也是先秦諸子中最後一位大師。荀子名況,字卿,又稱荀卿。趙國人:公元前313——238年(75歲)。年輕時因齊、楚、燕、韓、趙、魏、秦七國爭霸,遊學於齊、楚;中年被齊襄王拜為“卿”三次被舉為“祭酒”,相當於“文化部長、學術帶頭人”,一生從事教育和著作。荀子因才學和德高,被楚國春申君任命為蘭陵令二十年,晚年終老在蘭陵,即今山東棗莊市境內。

荀子《勸學》篇同樣有名,倡導學無止境;其中“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鍥而不捨、金石可鏤”等至理名言,沿用至今!

《荀子》一書,綜合了諸子百家的不同特點,將儒、法、墨、陰陽、道等諸多學派的學術思想,取長避短。在治國思想上,認識論、教育理念對後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孟子性善;荀子則認為 “人之初,性本惡”。荀子受孔孟的影響,而又有超越!提倡修身,個體的修行,也可成大義;尊重個體與自我價值!與當今以人為本的精神並不矛盾!

懷遠樓裏還有許多這樣的對聯,是不是有內涵啊?

大家再請看這裏的雕樑畫棟、飛禽走獸,惟妙惟肖!這邊還在花叢中雕刻詩詞:“月過花移影、風來竹弄聲”;相對另一邊“琴書千古意,花木四時春”體現了建築師傅的才藝和樓主的浪漫情懷!懂建築的團友也明白這是典型的晚清風格,有點“繁文縟節”“堆砌過度了”。

這邊斗拱上雕刻的是什麼圖形呢?是“雙魚“,代表年年有餘的意思,也表示有魚就有水、就有防火功能的意思。稱得上是不領工資的消防隊員喔,魚也諧音雨,遇火有雨的意思!這些吉利圖形和圖示暗號懷遠樓還有很多呢,大家可以細心發現。

接下來,我告訴您晚上誰最後一個關門的祕密好嗎?請跟我來,過去樓裏晚間點油燈照明,每家每户晚上外出活動,家裏人睡前,如有家人未歸,會把燈點上,最後回來的人發現自己家的燈還亮着,就説明自己是最後回來的一位了,會把大門關上,拴上門閂。不然的話,當時沒有門鈴,被關在樓外,大家都睡着了,還要用力敲門,驚動全樓老小,不好意思啊!過去封建時代,如果是女性樓民這麼晚回來,第二天全樓人肯定會“有話題了”,如此説來,我們祖先是多麼的有智慧啊!現在還有些土樓沿用這種辦法,不過已改用電燈了。

(自由活動)好的,懷遠樓的講解到此為止,請大家自由活動15分鐘,15分鐘後門口集合返回車上。

古鎮導遊詞範文 篇3

大家好!歡迎來到這美麗的芋艿頭之鄉!我叫周,名字是不是很特別,大家可一定要記住哦。今天一天的遊程都是由我為大家服務,有什麼事儘管吩咐!

一路過來,不知大家有沒有發現一條特別整潔的柏油馬路,它的兩端刻着“彌勒大道”,是奉化市內唯一的一段“高速公路”,是專為彌勒大佛修建的噢,也是今天旅遊呈現給各位遊客的視覺大餐。雪竇寺露天彌勒大佛位於奉化溪口國家級風景名勝區雪竇山——雪竇寺後山海拔369米的山坡上。景區規劃面積52公頃,由中、東、西三條軸線和六大功能區組成。中軸線為大佛主景區,東軸線為大佛副景區,西軸線為原雪竇寺建築。六大區功能佈局動靜結合分別是:大佛核心區、禮佛朝拜區、彌勒羣雕區、文物展示區、休閒修身區、旅遊購物區。露天彌勒大佛造像總高度為56.74米,其中銅製佛身33米,蓮花座9米,基座14.74米,整座大佛用500多噸錫青銅製造,內部有1000餘噸鋼架支撐,與整個巖體連成一體,穩固堅實,宏偉壯觀,氣勢非凡,是全球最高的坐姿銅製彌勒大佛造像。大家可以步行走上台階,去親臨這“龐然大物”,站在它的身旁,你會感覺到自己是如此渺小。你們還可以爬上蓮花座,臨時抱抱佛腳,俗話説:“臨時抱佛腳,日後必有福”。

接下來的時間,就讓大家到大佛上去自由活動,我就在台階下等着。別忘了,一小時後,在台階這裏集合,回去,我們去吃千層餅、烤芋艿、瓊漿玉汁水蜜桃,一定讓各位大飽眼福的同時,大飽口福!

古鎮導遊詞範文 篇4

宅分為內宅和外宅,外宅有轎廳、茶廳以及正廳三進。我們現在位於茶廳,剛才進園時走過的是轎廳。轎廳和茶廳是停轎及接待一般客人所用的場所,如果遇上主人家的婚嫁喜事、祭祖典禮或有貴賓造訪,園主必敞開正廳大門,以示隆重。各位都是同里人民尊貴的客人,請走正廳大門入內。從廳內陳設可以看出,正廳的接待規格要明顯高於茶廳,平時正廳大門關閉時,只能從陪弄出入。

現在我們去參觀一下內宅。內宅是園主與家眷起居之處,主人任蘭生,因為長期在安徽生活,所以建造了別具徽州特色的大走馬樓,使各位能在這裏見到江南少有的建築。那麼,為什麼要建兩個樓梯呢?東西兩側的樓廊既遮陽、避風、擋雨雪,又方便主僕上下樓時避讓,一舉多得。

大家看這兩扇與退思園一樣年齡的門。大門內木外磚,看似笨重,其實作用不小。誰能猜出它的作用嗎?磚木結構,青磚能防火,門上閂後可防盜。現在我們來到宅之尾,園之序的中庭。

中庭設計圍繞“待客”兩字展開。與漏窗陪弄相接隱去船尾的旱船似一艘剛靠岸的客船,將遠道而來的客人載到熱情的主人家。再看旱船兩旁,右側是園主任蘭生親手栽種的廣玉蘭,左側這棵白玉蘭是修復退思園時移栽的,玉蘭樹是春天開花較早的植物,所以它象徵春景。那麼為什麼要種玉蘭樹,而不是種桃樹或其他在春天開花的樹種呢?一是園主名字叫蘭生,既為蘭生,就不可無“蘭”。二是玉蘭寄意“金玉”,玉蘭飄香意為金玉滿堂。“扁舟系岸不忍去,秋風斜日鱸魚鄉”,如果遠道而來的親朋好友要作多日盤桓,坐春望月樓既可四季望月,吟詩酬唱,也可樓前踏月,靜賞花木,使客人不覺客居異鄉。歲寒居是主人在歲暮風雪之時,與知己圍爐品茗論詩之所。因為園主被革職回鄉而建園,經營多年的仕途毀於一旦,所幸好友左宗棠和彭玉麟的鼎力相助,才未被慈禧要了腦袋。因此,主人將自己與左、彭兩人譽為歲寒三友。透過花窗,可見清幽的臘梅,堅毅的蒼松和神秀的翠竹。渾然天成的“歲寒三友圖”,使主客共敍的品位得到提升。

菰雨生涼軒貼水而築,菰雨生涼四字取意於彭玉麟題西湖三潭印月聯句:“涼風生菰葉,細雨落平波。”隔屏正中的鏡子是園主之子任傳薪從德國帶回,置身鏡前香妃榻上猶如沐浴湖水之中,頓生涼意。“種竹養魚安樂法;讀書織布吉祥聲”的楹聯,也是當年朝中大臣彭玉麟對園主任蘭生的勸誡。

古鎮導遊詞範文 篇5

惠山古鎮位於無錫錫惠公園北邊,由大片古祠堂組成。祠堂建築羣始建於唐,盛於明清,現在看到的多是清代祠堂。這些祠堂涉及80多個姓氏,不妨在此尋蹤問祖一回。另外,鎮上的無錫泥人是不錯的手信,美食也值得品嚐。

惠山古鎮由南北走向的橫街和東西走向的直街(繡嶂街)圍成,直街的東端有寫着“惠山古鎮”四個大字的古鎮大照壁,非常好認;橫街的北端,即惠錢路與通惠西路的交匯處是售票點,進入古鎮免費,只有參觀一些小景點才需要門票。橫街與直接的交匯處毗鄰錫惠公園的古華山門和秀璋門,往北一點有人傑地靈牌坊,惠山上的泉水匯入牌坊後的承水井,龍頭河從這裏由西南向東北流入大運河。

祠堂主要集中在龍頭河沿岸和直街上,橫街上的祠堂稍少。除去門票上可入內參觀的景點,有很多祠堂並不開放,只能在外面看看,祠堂門口都有介紹牌。祠堂多數為典型的江南建築,白牆黑瓦,木頭門窗,有的自帶小小的園林,楊藕芳祠比較特別,融入西式建築風格,有點像磚石砌成的石庫門。

門票上的景點:

在龍頭河沿岸的,由西南向東北依次為潛廬(留耕草堂)、無錫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館、楊藕芳祠、濂溪周夫子祠(光霽祠,周濂溪即寫《愛蓮説》的周敦頤)、惠山園(李公祠,李公即李鴻章的兄弟李鶴章)。從楊藕芳祠後面的小道可到達顧洞陽先生祠(顧可久祠),祠堂的園林中有塊高大的太湖石。在直街上需要出示門票的景點,由西向東依次為倪雲林先生祠、范文正公祠、陸宣公祠、徐孺子祠。

龍頭河沿岸最東北邊的景點是中國泥人博物館,也要出示門票。館內既能看到南派的無錫大阿福,也能看到北派的泥人張,還能看到師傅製作泥人的過程。如果喜歡,在館內就可以買到無錫泥人,當然,在館外的古鎮上逛逛,也可以淘到泥人。

若追求小資情調,龍頭河兩岸綠樹成蔭,彩傘成排,坐在遮陽傘下的桌子邊,喝喝咖啡,或者點一壺茶,河畔輕風吹過,別提有多愜意了。南京的先鋒書店在古鎮上開了分店(繡嶂街186號),木頭花窗內,瀰漫着文藝調子。

古鎮的美食也不容錯過,惠山豆腐花(橫街13號)經常排隊;距它不遠的憶秦園小籠包據説上過《舌尖上的中國》,蟹粉小籠是招牌;老菜館(繡嶂街3號)主營精緻的無錫菜;一畝三分田(繡嶂街24號)的蘇式面很贊。油酥餅更是這裏的特色,在古鎮上走兩步就能看見一家油酥餅店,可以買來邊逛邊吃。

惠山古鎮和錫惠公園可一併遊覽,公園裏有著名的寄暢園、孕育出二胡名曲《二泉映月》的天下第二泉等景點。

古鎮導遊詞範文 篇6

各位朋友大家好,今天我們要遊覽的地方是被譽為“中國十大魅力名鎮之首”的著名橋鄉——和順。

和順位於騰衝縣西南,古名叫陽温登村,因有小河繞村,所以更名為河順。又引言云湧吉祥,風吹和順。既然,能夠獲得“中國第一魅力名鎮”的稱號,那麼和順固然有它獨特的魅力所在。首先,和順毗鄰緬甸靠近印度,是面向南亞的第一鎮,有着兩千多年曆史的南方絲綢之路,連接了中印兩大文明古國,著名的史迪威公路穿越和順。其次,和順是火山環抱的休閒勝地,生活在這裏的和順人世代從大山裏出國闖蕩,以大馬幫為連接中印緬的主要交通工具,產生了一批,雄商巨賈,型成了亦商、亦橋、亦農、亦儒的獨特生存方式。因此,這裏也成為了漢文化與南亞文化、西方文化交融的窗口。西方建築、南亞建築元素與雲南“三房一照壁、四合五天井”的古民居恰到好處的融為一體。而且,他還是南方絲綢之路上最大的僑鄉,至今和順僑居海外的華人、華僑有一萬餘人,並形成了“海外的和順”。這裏是六千居民和諧生活的古鎮,他展現的是令人嚮往的田園牧歌式的生活,是一個“活動的古鎮”。

走進和順之前,我們第一眼看到的便是“和順順河”牌坊。踏進和順的青石板路,便一腳踏進了百年的歷史的光陰。大家請看在我們前方荷花池中的亭子它叫雨洲亭,是鄉人為紀念首任和順益羣中學校長寸樹聲先生而建的,體現了和順人尊師重教的優良傳統。在風雨亭的旁邊就是繞村而過的小河,在小河之上呢有兩座石拱橋,因形如雙虹,故名雙虹橋。

在雙虹橋的旁邊就是全國最大的鄉村圖書館——和順圖書館。清朝末年,和順出現了傳播新思想、新文化的進步團體“鹹新社”,後來和順旅緬華僑又組織“崇新會”,並在本鄉成立“閲書報社”。1920xx年“閲書報社”擴建為圖書館。和順圖書館的大門居高臨下,二門上的“和順圖書館”匾,由胡適題寫。前面這棟半亭迴廊式二層樓房,就是圖書館的主樓,這是一棟中西合璧式建築,四壁着色素雅,室內通明透亮。主樓後面的這幢潔白莊嚴的仿古建築叫“藏珍樓”,其中有全套《大藏經》、《升庵全集》,數百冊“武英殿叢書”,近千冊《四部叢書》,另外還有不少古籍善本、珍本,尤以清代木刻版本,聽到這兒您是不是會憂心的歎一句,不愧“珍藏”啊!管內現有藏書7萬餘冊,在中國鄉村文化界堪稱第一。除此之外,在抗戰反攻騰衝期間,和順圖書館曾是中國遠征軍第二十集團軍司令部。

説話間我們來到了文昌宮,文昌宮不僅是和順“文治光昌”的象徵,而且還表現了和順人儒商並重的傳統。文昌宮歷來就是教書育人的地方,是和順文化的搖籃,也是由華僑捐資創辦的益羣中學舊址。出了文昌宮,我們來到了滇緬抗戰博物館。滇緬抗戰是中國近代史上第一次將侵略者趕出國門的戰鬥。滇緬抗戰博物館將著名收藏家段生馗用二十多年精心收藏保管的滇緬抗日文物七千餘件,於當年“七七”抗戰紀念日開展。博物館的館址選擇在當年中國遠征軍第二十集團軍司令部的舊址,一進大門就見到醒目的和平鴿雕塑。雕塑的原型是當年美軍士兵在戰場上用炮彈殼做的和平鴿,這件文物是中美共同抗擊法西斯、贏得和平的見證。博物館分為七個部分:山河破碎、悲壯遠征、淪陷歲月、日軍暴行;五、飛虎雄鷹、劍掃烽煙、日月重光。請各位依次參觀。

我們沿着火山石鋪就的鄉間小路,去拜訪一下古老的民居。和順古鎮有1千多户人家,和順較具規模的古民居,都是清代建築風格的,這裏的古民居,有“三房一照壁”、“四合院”、“四合五天井”等,近代還出現了一些中西合璧的建築。現在我們已經來到了和順民居之一的“彎樓子”。它的牆壁是沿巷道的曲線修砌的,所以人們形象的把它稱為“彎樓子”。“彎樓子”不僅是一座民居的雅號,也是清代道光年間創辦跨國商號“永茂和”李氏家族的代稱。沿着村邊的石板路,我們來到了劉氏宗祠。在和順共有寸、劉、李、尹、賈、張、釧、楊八大宗祠,這些祠堂就施八大姓祭祀祖先的地方,建築風格各異,建造時間不一,大都氣勢恢弘,古色古香。看完古民居,大家或許注意到,我們走來途中,每隔一段就有一座,江南水鄉風貌的洗衣亭,那是當年“走夷方”的男人們為留在家中孝敬公婆,撫養子女的女人們修建的,以便她們洗衣洗菜的時候有一個遮蔽風雨的地方。

各位朋友,我們現在前往艾思奇故居參觀。艾思奇是我國著名的馬克思主義哲學家,曾是毛澤東的哲學顧問。艾思奇的父親李曰垓是雲南辛亥起義之志士,曾任雲南護國軍祕書長,著名的《討袁檄文》就出自他的手筆,被國學大師章太炎稱為“天南一支筆”。而他的叔叔,李曰基則畢業於雲南陸軍講武堂,曾是軍事參議院,中將參議,又擅長洞簫古琴,曾被譽為“海內第一音樂家”。還有艾思奇的哥哥,李生莊是一個才華橫溢、思想激進的人,曾是早期中共地下黨員,而後一生貢獻地方文化教育。這四人在和順被譽為“李氏四傑”。20xx年清明節期間,艾思奇的骨灰安葬在他的家鄉和順後山,永遠長眠於此,墓地全部用火山石鑲砌而成,著名的書法家歐陽中石為墓地題字。而故居大門內屏風上“學者、戰士、真誠的人”,是毛澤東主席對艾思奇一生的高度評價。 各位朋友,今天我們的和順之旅就到此結束了,願和順能給你留下一個美好的回憶,歡迎大家再次光臨我們的和順。

古鎮導遊詞範文 篇7

平樂古鎮,古稱“平落”,史前蜀王開明氏時期,平落四面環山的綠色小盆地即因修水利、興農桑而起聚落而得名。據《尚書·禹貢》記載,大禹治水,“蔡·蒙履平,和夷底績。”將穿鎮而過的白沫江 用飛沙堰分為“內江”、“外江”,形成一江分三水的獨特格局。到公元前150年西漢時期就已形成集鎮,迄今已經有20xx多年曆史了。

北宋開寶三年(公元970年),火井縣治設在平落達二百多年之久,元代後屬邛州直隸州,民國20xx年(公元1940年)建置平落鄉,新中國成立後沿用此名。1950年鎮、鄉分置,1983年4月撤鄉建鎮,稱平落鎮,實行鎮管村體制,1993年3月更名為平樂鎮,20xx年9月,邛崍市實施區劃調整,撤消緊鄰平樂的下壩鄉建制,將原下壩鄉行政區域併入平樂鎮,統稱平樂鎮。

平樂地處四川省成都市所轄邛崍市西南部,是邛崍市轄最大的建制鎮,素有 “一平、二固、三夾關”之美譽。平樂全鎮幅員面積70平方公里,其中集鎮區面積1.28平方公里,古鎮區有明清時期建築面積達23.54萬平方米,保存完好程度達85%。

平樂之神奇,彈丸之地演繹了中國豐厚而燦爛的歷史文明。

南方絲綢之路上,似乎還回響着馱運絲綢的馬隊清脆的馬蹄聲、銅鈴聲;古川南蜀道里,似乎還飛揚着諸葛亮率大軍西征和七擒孟獲的獵獵軍旗;神祕幽深的李家大院,似乎還傳誦着“天下第一圃”的進貢佳話;石板市井之間,似乎還傳承着司馬文君的浪漫愛情;竹海掩映中的金華山,似乎還講述着“三教合一”的神話;青山碧水的蘆溝幽谷,似乎還彰顯着蔡倫後裔的聰明智慧……

古鎮導遊詞範文 篇8

在山西呂梁山中的黃河邊上,坐落着一座古鎮,這座古鎮的名字叫磧口。

歷史上的磧口,依傍着黃河的滔滔巨浪把自己的聲名推向下游,遊向四方。在黃河浪濤中,久久漂流着磧口的名字———這一坐落於山西臨縣邊緣的古渡口。

説它是古渡口,因它與古鎮同樣出名。這古鎮與黃河對岸的陝西吳堡縣相對望,千年長相守,成為一雙互補的伴侶,成為一對互相依託的搭檔,成為兩個互相呼應的知音。黃河的浪濤把兩地捆縛在一起,聯繫在一起,而它們互相溝通的橋樑便是渡船。兩岸人來人往,都靠着渡船的擺渡。船,這種古老的運載工具,如今又加上了發動機。所以,船在黃河中行駛,便響起了雄壯的充滿節奏感的馬達聲。隨着馬達聲的由遠而近,便會有一羣一夥的人從陝西過來,來趕磧口的集市。

磧,在當地人的説法裏是指黃河上因地形的起伏而形成的一段一段的激流淺灘。黃河的河水在這淺灘上浪花飛濺發出巨大的聲響,激起雪噴般的浪花,成為一道景觀。難怪當地一些小夥子們、老船工們常常組成隊伍,頭上扎着白毛巾去衝磧。這在當地是一種壯舉,一種冒險的衝刺,一種鍛鍊意志的極大挑戰……

這磧口確是有些古韻的。古老的民居,成為當地第一景觀。這裏的明代、清代民居,構築成一條條街道,這些街道又矗立在黃河邊。民居,依地形斜坡狀組合排列。街巷裏,古老的黃河卵石鋪成了街面。而那些古老的磚瓦構築成了房舍,飄逸着一種古韻。房屋已斑駁失修,雖不致殘破,但卻風骨奇峻。有些當年曾是店鋪的高牆大院,展示着這歷史上商埠的痕跡。一條條青石,一排排大甕,一個個油簍子,一座座飲馬槽,充分讓人們感受着這裏歷史的輝煌與商業氛圍的濃郁。

古鎮導遊詞範文 篇9

青巖鎮,是明清時期的一座古鎮,距貴陽約60華里。它地近苗鄉,以前曾是軍事重鎮,用以鎮壓苗民起義;它又曾是遠到川、湘、滇、桂的通衢,往來的商賈都要由此經過。

其實小鎮有特色且有着深厚歷史背景的建築還有很多。爬上鎮邊一側不算太高的山坡 (當地人稱黃家坡)可以鳥瞰小鎮的全景,由於小鎮並不是建造在一個平面上而是建造在高低不平的山坡面上,所以從高處望去,整個小鎮的格局給人一種在別的古鎮中難以看到的立體美感。寺廟、城門,這些主體建築在裊裊炊煙繚繞中屹立着,向人們訴説着一個又一個的古老故事。讓人詫異的是,小鎮中除了眾多的寺廟,竟然還保留着一座基督堂和一座天主堂。

也就是説,小鎮中既有佛教徒、又同樣盛行 天主教和 基督教,無法得知的是這樣的“三教並存”現象是如何在漫漫的歷史長河中保留下來的,但據鎮上人説,每每到了七年級、十五、寺廟裏的香火是不會斷的,而週日到教堂做禮拜的人也是絡繹不絕。而除了寺廟、教堂,鎮上最有文化代表性的東西可能就是保存完好的古代牌坊,據説古鎮原來是有8座石牌坊的,由於歷史原因,只留下三座了,它們分別是北門 外的“趙彩章百歲坊”、南門內的“趙倫理百歲坊”和靠近定廣門的“周王氏媳婦劉氏節孝坊”,其中以節孝坊的建造最為大氣,坊的上方甚至還鑲嵌着聖旨立匾。更為戲劇化的是,代表西方文化的教堂就建在象徵東方傳統思想的節孝坊對面,高高尖頂屹立了百年之久,這種參差交錯的不對稱美以一種強烈的反差,被渲染到整個文化氣氛中,所以在這裏看似激烈的文化宗教衝突,卻空前地融合起來,讓人不得不感歎此彈丸之地內的文化包容性是多麼神奇。

抗日戰爭期間,青巖城牆完好,四座城門依舊,偏僻安全,接納了很多的“避難者”。八路軍貴陽交通站在青巖建立安宣點,把許多革命幹部家屬疏散到這裏來,周恩來的父親、鄧穎超的母親、李克農和博古(秦邦憲)的家屬都曾經在青巖住過。李克農親屬曾居處:位於青巖鎮北街10號,1939~1941年李克農等中共領導人的親屬曾居於此,現仍為民居;鄧穎超之母曾居處:位於南街75號,鄧穎超之母楊振德女士1939~1941年曾居於此,現仍為民居,經營快餐;周恩來之父曾居處:位於青巖背街2號,1939~1941年,周恩來父親周懋臣老人曾在此居住,現已對外開放。

這裏真是石頭砌就的世界。青石板鋪成的古驛道,寬闊而平坦,潔淨得一塵不染。民居則是石瓦、石牆、石凳、石磨。區別只在於富人家的牆用青條石砌就,窮人家的牆用碎石片疊成,只是年深日久,這些房子愈顯得低矮破舊了。置身在這冰冷堅硬的石的世界中,自然更渴望温馨。於是,家家户户都在自己的小院中廣植花木,透過小小的門框,可以看到裏面一派奼紫嫣紅。誰説這裏的人們不懂得創造美、欣賞美呢?

小鎮的格局也很簡單,古驛道是其中的主幹,兩邊則是一條條小巷,它們也同北京的衚衕一樣,幽深而安謐,走在裏面,頓生遠離塵囂、遺世獨立之想。更何況這小鎮是依山而建,隨高就低,走起來就更有一番樂趣。

當年,南來北往的客商帶來的不僅是各種貨物,還有不同地域的文化。如今,繁華雖已散盡,卻留下了幾處朱門高牆的會館和幾處佛寺、道觀和天主教堂。但它們僅是外地遊客的參觀景點,對當地人來説,他們引為自豪的只是一座狀元府。

所謂“府”,其實只是一座殘破的小院,內有一排低矮的三楹瓦房外加一間廂房而已。屋裏擺放着幾件當年的舊傢俱和有關狀元郎的史料。從史料上看,他的政績實在平庸得無可稱道,但他的科考經歷很富於傳奇色彩:在會試時,他僅名列第297名,但在殿試時,他竟奇蹟般地考了第一名,成了新科狀元。也正是因為這個緣故,每年大學聯考前夕,貴陽市的家長們總要帶着孩子驅車來此叩拜。平日寂靜的小鎮頓時一派車水馬龍的熱鬧景象,有時竟然路為之塞。看來,只要我們不改革現行的應試教育,我們的同胞就仍舊會這樣活見鬼,總希望從這位科場寵兒的身上乞得幾分“文運”。

離狀元府半里許,是一座道觀,它由江西會館改建而成,至今仍保留着原來的建築風格。正殿對面的戲台雕樑畫棟,朱欄飛檐,十分精緻,只可惜當年台上竹肉齊發、台下觥籌交錯的場面已不可復見了。進殿後,不覺啞然失笑,原來那上面赫然端坐的,不是慣常的三清四帝,而是那個以“一人得道,雞犬升天”聞名的劉安。平心而論,想靠着裙帶關係而“昇天”,也確是人之常情。大觀園裏的寶姑娘,不是也説過“好風憑藉力,送我上青雲”一類的話嗎?只是相對於寶姑娘的委婉得體,這裏就表露得太過直白了,所以總不免讓人覺得有幾分粗俗。

由此想到了 雲南的 麗江、 山西的 平遙 。它們都曾因荒僻而存留,又因存留而成為遊覽勝地。一部盛衰史,正好反映了社會的滄桑鉅變。但隨着旅遊業的發展,商業氣息也日漸濃厚,在平遙,看着沿街那些鱗次櫛比的鋪面,覺得這座古城其實只剩下一具軀殼。而看到了這保留着更多原貌的小鎮,才覺得是在翻看一頁早已逝去的歷史,從而油然而生幾分感慨,幾分蒼涼。

古鎮導遊詞範文 篇10

大家好!歡迎大家來同裏遊覽。

大家看到的牌樓是仿明建築,它是同裏古鎮眾多明清建築的代表,“中國歷史文化名鎮”由原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費孝通先生題寫。

走過三元橋,我們就進人了具有一千多年建鎮史的同裏古鎮區。根據清嘉慶年間的《同裏志》記載,同裏“唐初名銅,宋改為同。舊名富士,以其名太侈,乃析田加土為同裏”。而改富土為同裏則另有一個民間傳説。相傳很久以前,浙江富陽一帶災荒不斷,不少人背井離鄉來到這裏墾荒種地。辛勤勞作加上風調雨順,而使物產豐饒,人們安居樂業,就將這裏稱為“富土”。直到隋煬帝即位,因其驕奢淫逸,不理朝政,致使國庫日漸虧空,有一年北旱南澇,許多地方糧食歉收,交不上“皇糧”。於是,皇上下旨,江南富土每人增繳三鬥糧,限十天繳清,違者將處以重罰。富土百姓得訊,焦急萬分。便請教當時鎮上一名姓金的秀才,金秀才便如此這般地作了安排。

轉眼十天限期已到,催糧的欽差乘船來到富土。金秀才率眾鄉親在岸上跪地迎候,欽差一上岸,便催問加繳皇糧之事,金秀才從容答道:“今年受災,收成大減,難以為繳”。欽差不信,大怒“休得胡言!富土乃富有之地,焉能無糧?若不如數上繳,定要遵旨重罰。”金秀才不卑不亢,陪笑解釋説:“大人息怒,請聽在下細説。此地原叫‘同裏’,並非‘富士’,請大人明察。”欽差聽後迷惑不解,順着街面東西南北巡視了一大圈,見到的都是“同裏”,而絕無半點“富上”痕跡,於是只好罷休。哪位遊客能猜出金秀才作了什麼安排?原來金秀才關照眾鄉親用拆字法,將“富”字一拆為二,上去一點,拆田連土,便成為“同裏”二字。而當時的書寫習慣與今日不同,是豎寫的,因此化險為夷,躲過了這一劫難。同裏同裏,同為鄉里,看着叫着都很平白、親切,因而沿用至今。

今天,我給大家講解同裏的一園二堂三橋,請各位隨我一起尋找江南水鄉“小橋、流水、人家”的韻味。

同裏古鎮佈局與眾不同,市河如網,小橋遍佈,街市民居依水而成,並擁有大量的深宅大院和園林古蹟。因此在1982年就有幸成為江蘇省文物保護鎮。

現在,我們來到了被餘秋雨先生稱為中國古典園林中特別讓他稱心滿意的和最吸引人的去處,這就是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蘇州古典園林增補名單的退思園。

退思園建於1885~1887年。園主任蘭生,字畹香,號南雲,生於1838年,26歲時到安徽投靠巡撫喬松年,並在前敵營務處任職。因作戰有功,先後擔任記名鹽運史、候補道布政使,併兼淮北平釐局及鳳陽鈔關等職。光緒五年(1879年)始任鳳穎六泗兵備道,築城垣,治驛路,建橋樑,開船塘及設育嬰堂、戒煙局等,綜合治理,效果顯著。光緒十一年(1885年)因鎮壓捻軍不力,被人蔘奏,革職回鄉。取《左傳》“進思盡忠,退思補過”之意,建造了退思園。

退思園佔地九畝八分,因為地形所限,不能由南向北縱深發展,所以在本鎮一位叫袁龍的傑出藝術家的巧妙設計下,退思園自西向東構築了左宅、中庭、右園的新穎格式。

宅分為內宅和外宅,外宅有轎廳、茶廳以及正廳三進。我們現在位於茶廳,剛才進園時走過的是轎廳。轎廳和茶廳是停轎及接待一般客人所用的場所,如果遇上主人家的婚嫁喜事、祭祖典禮或有貴賓造訪,園主必敞開正廳大門,以示隆重。各位都是同里人民尊貴的客人,請走正廳大門入內。從廳內陳設可以看出,正廳的接待規格要明顯高於茶廳,平時正廳大門關閉時,只能從陪弄出入。

現在我們去參觀一下內宅。內宅是園主與家眷起居之處,主人任蘭生,因為長期在安徽生活,所以建造了別具徽州特色的大走馬樓,使各位能在這裏見到江南少有的建築。那麼,為什麼要建兩個樓梯呢?東西兩側的樓廊既遮陽、避風、擋雨雪,又方便主僕上下樓時避讓,一舉多得。

大家看這兩扇與退思園一樣年齡的門。大門內木外磚,看似笨重,其實作用不小。誰能猜出它的作用嗎?磚木結構,青磚能防火,門上閂後可防盜。現在我們來到宅之尾,園之序的中庭。

中庭設計圍繞“待客”兩字展開。與漏窗陪弄相接隱去船尾的旱船似一艘剛靠岸的客船,將遠道而來的客人載到熱情的主人家。再看旱船兩旁,右側是園主任蘭生親手栽種的廣玉蘭,左側這棵白玉蘭是修復退思園時移栽的,玉蘭樹是春天開花較早的植物,所以它象徵春景。那麼為什麼要種玉蘭樹,而不是種桃樹或其他在春天開花的樹種呢?一是園主名字叫蘭生,既為蘭生,就不可無“蘭”。二是玉蘭寄意“金玉”,玉蘭飄香意為金玉滿堂。“扁舟系岸不忍去,秋風斜日鱸魚鄉”,如果遠道而來的親朋好友要作多日盤桓,坐春望月樓既可四季望月,吟詩酬唱,也可樓前踏月,靜賞花木,使客人不覺客居異鄉。歲寒居是主人在歲暮風雪之時,與知己圍爐品茗論詩之所。因為園主被革職回鄉而建園,經營多年的仕途毀於一旦,所幸好友左宗棠和彭玉麟的鼎力相助,才未被慈禧要了腦袋。因此,主人將自己與左、彭兩人譽為歲寒三友。透過花窗,可見清幽的臘梅,堅毅的蒼松和神秀的翠竹。渾然天成的“歲寒三友圖”,使主客共敍的品位得到提升。

菰雨生涼軒貼水而築,菰雨生涼四字取意於彭玉麟題西湖三潭印月聯句:“涼風生菰葉,細雨落平波。”隔屏正中的鏡子是園主之子任傳薪從德國帶回,置身鏡前香妃榻上猶如沐浴湖水之中,頓生涼意。“種竹養魚安樂法;讀書織布吉祥聲”的楹聯,也是當年朝中大臣彭玉麟對園主任蘭生的勸誡。

天橋北側,矗立一塊獨體太湖巨石,形着駐足老人,故稱老人峯。老人峯巔有靈壁石,酷似昂首壽龜,神形兼備。靈壁石原產地在楚霸王愛妾虞姬故里的安徽靈壁,俗稱美人石。一般常見的靈壁石體積不大,而這塊靈壁石體積碩大,十分罕見,它與太湖石自成一體,天衣無縫。在鬧紅一舸石舫後的九曲迴廊處,有九扇紋飾各異的漏窗,漏窗上嵌有取意李白《襄陽歌》“清風朗月不用一錢買,玉山自倒非人推”詩句的石鼓文“清風明月不用一錢買”,道出了退思園建築師法自然,融於自然,順應自然和表現自然的高超藝術。因而靈壁石、石鼓文漏窗紋飾和退思草堂內的《歸去來辭》碑拓合稱退思園三寶。

退思園“雖由人作,宛自天開”,堪稱江南園林經典,因為它同時具備了琴棋書畫、春夏秋冬八景。其中的琴棋書畫四景指的是琴房、眠雲亭、辛台、覽勝閣。

請大家注意一下在退思草堂西后側的攬勝閣,攬勝閣與坐春望月樓相連懸挑在花園西北角,獨具匠心的設計,既可使賓客中的女眷足不出户就可飽覽滿園景色,又能按封建社會“男女授受不親”的要求順乎自然地將男女分開。輕推花窗,窗外美景如畫展現眼前。它在成為全園制高點的同時又恰到好處地彌補了北牆與西牆之間的呆板死角,使整個建築佈局有了動感。

我們再説春夏秋冬四景。春景是“坐春望月”,夏景是“菰雨生涼”,冬景是“歲寒三友”。現在我們來到的是秋景“天香秋滿”所在。大家請看,這裏遍植叢桂,每當桂花飄香之時,馥郁芬芳,盈室繞階,紅楓與金桂、銀桂相間,襯以藍天白雲,粉牆黛瓦,更覺秋高氣爽。若在清風明月之夜,邀三五知己在此品茗賞花,更是使人心曠神恰。

從進園以來我們一直在感受着退思園帶給我們的美的享受,在結束退思園的遊覽之前,請大家關注自己腳下,我們現在所踩的是一塊福地。請看,中間的“壽”字,隱意長命百歲,周圍五隻蝙蝠隱意富貴、康寧、善德、好運、長壽五福,幸福之福。五福捧壽,有壽有福,圍繞福壽轉一轉,福壽雙全輪迴轉。有興趣的朋友不妨繞“福壽”一圈,再隨我出退思園。

孔子説:“智者樂水,仁者樂山”,退思園以貼水園而著稱於世,同時因為設計者袁龍繼承了明代著名的造園大師、《園冶》作者計成的造園藝術,使得退思國成為中國造園史上的傑出作品而得到世人的關注。1986年,美國紐約市以退思園為藍本在該市斯坦頓島植物園建造了一座江南庭院,取名“退思莊”。可見退思園已不是同里人的退思園,而是全世界的退思園了。

現在我們來到了古鎮的中心。不知大家對“小橋、流水、人家”這句話所概括的江南水鄉特徵有什麼樣的感性認識?大家只要留意小河兩旁的石駁岸,單落水或雙落水的河埠,鑲在駁岸上系船用的纜船石,那造型各異、散於各處的古樸中透着精神的橋樑,還有鋪排整齊的塊石路面,以及面水或依水的民宅,也許就會像餘秋雨先生那樣有一種要在這裏覓房安居的心願。

是崇本堂,整個建築佔地不足一畝,沿中軸線向北縱深發展。從沿街門廳、正廳、前樓、後樓到下房共分五進,從正廳到後樓,建築裏前低後高結構,民間稱之為“連升三級”,是江南宅園縱深擴展的範例,它的實用價值在於通風和採光。

同裏古鎮以三多聞名,一是橋多,全鎮有49座風格迥異的石橋。最古老的橋是建於南宋寶佑年間的思本橋,距今雖有七百多年,但仍巍然屹立。二是名人多,從宋朝到清朝嘉慶年間,共出狀元1人,進士42人,文武舉人90多人,如元代進士、翰林承旨徐純夫,明代著名造園家計成,辛亥革命風雲人物陳去病,近代著名教育家金鬆岑,《文匯報》創始人嚴寶禮等都是同里人。三是深宅大院、私家園林多。現在我們已經來到了柳亞子先生早年生活過的嘉蔭堂,請大家隨我一同進去參觀。

嘉蔭堂舊稱柳宅,主人柳炳南是著名愛國詩人柳亞子先生的親戚。因經營油坊有方,發跡後從北厙遷到同裏,花了兩萬兩白銀於1920xx年建起了嘉蔭堂,堂內各處建築都有十分精細的雕刻,有一定的藝術價值。

我們先看正廳,廳內高大寬敞,頗有幾分侯門氣派。因為樑頭棹木像明代官帽的帽翅,所以正廳也被俗稱為紗帽廳,大家可以數一下,帽翅上一共刻着八幅《三國演義》戲文透雕,有古城會、三英戰呂布、三顧茅廬、草船借箭等,形象逼真,呼之欲出。這組透雕已被《中國戲曲志.蘇州分卷》收錄。

再請看,五架樑正中雕刻着八駿圖,樑的兩端刻有鳳穿牡丹,鳳即鳳凰,又稱吉祥鳥,牡丹又叫富貴花,鳳穿牡丹隱意富貴吉祥。樑底的兩幅圖案請大家辨認一下是什麼?它們分別是稱心如意和必定高中,以圖會意,討個好口彩。

這是一座仿木結構的清水磚雕門樓,大家已經注意到門樓上枋的淺浮雕圖案與剛才庭院地上的圖案一致。有誰知道它們叫什麼?這一組圖案叫做“暗八仙”,八仙即民間傳説中的八位仙人,所謂“暗八仙”就是見物不見人,見物似見人。上面的每一種圖案分別代表一位神仙。如葫蘆指鐵枴李,寶劍指呂純陽,朝板指曹國舅,笛子指韓湘子,魚鼓指張果老,荷花指何仙姑,花藍指藍采和,扇子指漢鍾離。將“暗八仙”放在上枋,是暗喻做生意要八仙過海,各顯神通。字牌上 “厚道傳家”四字則是主人希望後人將誠懇和寬容的待人之道世代相傳。下枋中央部位的“福祿壽”深浮雕,是祈盼未來生活能夠三星高照。整個門樓磚雕簡單樸素,寓意豐富,能夠使人產生美好聯想。

在結束今天的講解之前,請大家一起到明清街去走走。明清街因街道兩旁建築為明清風格而得名。1983年謝鐵驪導演以崇本堂為主場景,以明清街、三橋景區為外景地,拍攝了《包氏父子》。從此同裏古鎮就成為眾多影視導演心目中的天然攝影棚。1999年4月,中國電影家協會將同裏古鎮指定為影視攝製基地。

在這條街上,店家銷售的大多為旅遊紀念品和旅遊食品,最富有同裏特色的旅遊食品有狀元蹄、醃菜莧、閔餅、芡實、小薰魚以及各種精美糕點等。大家可以放心購買,當然,為了有效地維護自己的權益,購買時請向店家索要購物憑證。

古鎮導遊詞範文 篇11

各位遊客:

你們好,歡迎你們來到宜賓旅遊,我是你們的導遊_。

李莊在四川宜賓市浩蕩長江的南岸,因鎮境有一天然大石柱俗名"李莊"而得名。李莊是一個人口僅有1.2萬人的偏僻的小鎮,錯落有致的木0、青石板鋪就的狹窄的小巷、高大的木門檻和沉重的木門、一座座造型精美保存完好的古宅古廟,使它在全國早已聲名遐邇,更使其成為省級歷史文化名鎮,所以,在我國又有“東有周莊,西有李莊”之説。

由於它位於長江的起點處,所以有“萬里長江第一鎮”之稱,而在江邊每日有班輪和汽墊船各二班上下;一級水泥公路里程25公里,每日有近百班大、中客車往返,交通十分方便、快捷。

李莊歷史悠久,春秋戰國時即為古僰人聚居地,屬古僰國、僰侯國地。南朝梁武帝太清二年(548年)置南廣縣,治設今李莊。清咸豐時李莊為南溪縣最大的場鎮。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李莊為南溪縣第三區公所治所,1983年9月,隨李莊區劃歸宜賓市領屬。

李莊鎮文物古蹟眾多,人文景觀薈萃。原號稱有"九宮十八廟"的古建築羣,現較完好地保存的有明代的慧光寺、東嶽廟、旋螺殿,清代的禹王宮、文昌宮、南華宮、天上宮、張家祠等10餘處。古建築羣規模宏大,佈局嚴謹,比較完整地體現了明、清時期川南廟宇、殿堂建築的特點。古建築羣中的木雕石刻做工精細,圖像生動,有較高的藝術欣賞價值。鎮內的羊街、席子巷等,風格古樸,反映了明、清時代川南鄉鎮的民風民俗。

該鎮還是抗日戰爭時期大後方的文化中心之一。1939年,國立同濟大學、中央研究院、中央博物院、中央營造學社、中國大地測量所、金陵大學文科研究所等知名度很高的高等學府、研究機構等陸續從北京、南京、上海等地輾轉內遷李莊鎮,直到抗戰勝利後的1947年才先後遷回原處。這對李莊的社會、經濟、文化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李莊鎮從樑代大同六年(公元540年)設六同郡起,至今已有1460的建置史。又於隋、唐、宋代中作過戎州(今宜賓市)州治、南廣、南溪縣縣治共計400多年,1992年四川省政府公佈為省級歷史文化名鎮。李莊鎮歷史悠久,人文薈萃,有由廟宇、宮觀、殿堂組成的“九宮十八廟”和省文物保護單位旋螺殿、中國營造學社舊址,有保存完好的古街古巷和眾多的古民居四合院等。古建築專家樑思成將旋螺殿、奎星閣、九龍石碑、百鶴窗譽為李莊“四絕”。

鎮內規模較大的清代建築有:

旋螺殿、禹王宮、東獄廟、南華宮、天上宮、祖師殿、文昌宮、慧光寺、張家祠堂、羅家祠堂、四姓大院民居、肖家院民居等。

旋螺殿:古鎮李莊南面2.5公里處,有一碩大石包,形似蝸牛,人稱“石牛山”,橫亙於三條正衝稻田之間。“石牛”腹下,是一深潭,叫“龍潭”。明萬曆二十四年(1596年)八月,在“石牛山”上建造了一座聞名遐邇的宮殿,因供奉的是文昌帝君,稱“文昌宮”。主殿為亭閣式的木結構建築,平面呈八方形,每邊寬與進深均為8米,高12.5米。殿內結構精巧,運用力學神妙,八面均用斗拱重疊由右側轉至頂,呈旋螺狀,故名“旋螺殿”。此廟雖經400年風雨地震,仍屹立如初。

禹王宮:現名慧光寺,建於清道光11年(1831年),坐南朝北,由一主一次兩個四合院構成。主院有山門、戲樓、正殿、後殿、魁星閣及廂房等建築,其山門、戲樓均為重檐歇山式頂,檐下飾如意斗拱,整個建築氣勢恢宏。大山門上面原讚頌大禹治水的匾額和兩邊的石刻對聯,撰、書均出自前清翰林-——李莊人張鬆睛之手。寺內的戲台,是四川保存最完整的古戲台之一,戲台台基上有單鈎欄古代戲劇故事浮雕。1942年5月國立同濟大學35週年校慶就在這裏召開,同濟大學和江安國立劇專在這裏聯合上演曹禺的名作《雷雨》和《日出》。禹王宮是李莊現存最大的清代建築,這裏的九龍石碑遠近聞名。

祖師殿:又名真武宮,清道光十三年(1833)由民間幫會組織天燈會集資興建,佔地4349平米,為前後四合院式建築,後殿獨立於後院中。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因創辦南溪縣李莊鎮中心國民學校而拆去大山門和戲樓,改建成現狀。

介 紹

李莊是國家級歷史文化名鎮,位於宜賓市郊19公里處的長江南岸李莊壩,古為漁村,漢代曾設驛站,由於瀕臨長江,故為明、清水運商貿之地。

李莊古鎮文物古蹟眾多,人文景觀薈萃,古建築羣規模宏大,佈局嚴謹,比較完整地體現了明、清時期川南民居、廟宇、殿堂等建築的特點。鎮上酒肆茶樓,商店林立,繁華熱鬧。現仍保存明、清古鎮的格局和風貌,石板街道,兩旁多位清代建築,風火山牆高聳,雕花門窗,古色古香。院落間有幽深的小巷。臨江碼頭,有石板階梯層層疊疊而上,通往大街,具有濃厚的川南地方民族特色。古建築羣中的木雕石刻做工精細,栩栩如生,有較高的藝術欣賞價值。李莊還是抗日戰爭時期大後方的文化中心之一。1939年,國立同濟大學、金陵大學、中央研究院、中央博物院、中國營造學社等十多家高等學府和科研院所遷駐李莊,全國知名專家、學者如李濟、林徽因、樑思成等雲集李莊達六年之久,樑思成在此完成了《中國建築史》這部扛鼎之作。

交通

宜賓南岸客運站乘坐任何一輛發往李莊的公交車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