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九範文幫

位置:首頁 > 導遊詞 > 導遊詞精選

天一閣導遊詞3篇

本文目錄天一閣導遊詞寧波天一閣導遊詞天一閣導遊詞

(一)

天一閣導遊詞3篇

天一起明州,滄桑四百年。各位遊客:大家好,現在我們將要參觀的是天一閣博物館。

天一閣博物館位於寧波市月湖之濱,是一座由天一閣藏書樓為核心、藏書文化為特色的專題性博物館。景區由藏書文化區、園林休閒區、陳列展覽區三大功能區組成,佔地面積為3.1萬平方米,因館內保存了大量的珍貴古籍而享譽海內外,素有?南國書城?的美譽。成為首批全國古籍重點保護單位、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也是國家aaaa級人文旅遊勝地,成為寧波歷史文化名城的重要標誌之一。

雄踞大門兩側的是一對清代石獅。木結構大門是清代道光年間的古建築,門廳外側有一匾,書?南國書城?四個,這是由著名國畫大師潘天壽1962年所書。大門兩旁對聯?天一遺形源長垂遠,南雷深意藏久猶難。?是著名書法家顧廷龍先生於1981年到訪天一閣時留下的墨寶。此對聯書體為鐘鼎文,上聯意為天一閣藏書歷史悠久,以後還將長久的留存下去,下聯出自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黃宗羲登上藏書樓之後的感慨。

黃宗羲,梨洲,號南雷。被後人譽為中國十七世紀最偉大的思想家,公元1673年黃宗羲以他的人品、氣節成為登上天一閣藏書樓的第一個?外姓人?。黃宗羲登上天一閣之後便發出了?讀書難,藏書尤難,藏之久而不散,則難之難矣?的感歎。從他的感歎中,我們可以體會到藏書樓建立和保護過程的艱辛以及範氏子孫堅守藏書護書長久不衰的操守、氣節和意志。進入天一閣,首先印入我們眼簾的就是這座銅像,他就是天一閣的創始人------範欽。範欽,堯卿,號東明,浙江鄞縣人。明嘉靖十一(公元1532年)27歲的他考上進士後便開始在全國各地做官,到的地方很多,北至陝西、河南,南至兩廣、雲南,東至福建、江西,都有他的宦跡。據文獻記載,他敢於冒犯權殲,勇於抗擊倭寇,於嘉靖三十九年被提升為兵部右侍郎(相當於現在的國防部副部長的職位)。然而,使他彪炳史冊的,不是他的政績,而是他辭官歸裏後修建的一座藏書樓。範欽每到一地做官,總是非常留意蒐集當地的公私刻本,他所蒐藏的書大都以宋元以來刊本、抄本與稿本為多,而明代刻本尤其突出。範欽藏書與一般只注重版本的藏書家不同,他比較重視明代人的著述和明代新刊古籍的收藏,所藏明代方誌、政書、實錄、詩文集等尤多,而明代登科錄和地方誌的收藏成為閣藏特色。其中明代方誌原藏有435種,超出《明志》著錄,現存明代方誌有271種佔全國明代方誌的80%以上,有65%是海內外孤本,近年已陸續影印出版,現代文獻學家趙萬里先生曾這樣評説天一閣藏書的歷史功勛:?天一閣之所以偉大,就在於它能保存有明一代的直接史料。?

範欽從青年時代起就有志於藏書,經史百家兼收幷蓄,但是較有規模地進行收藏應該是在他致仕回鄉之後,範欽號東明山人,故此歸裏後初建的藏書樓以他的號命名為?東明草堂?,這只是早期的雛形,收藏有限,規模和保管條件均不理想,因此他把建立家族藏書樓作為自己解職歸裏後的第一要務來考慮。天一閣的建造約從嘉靖四十年(1561年)開始,至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完成,歷時五年左右。天一閣藏書最豐時達到7萬餘卷,為了防止藏書的失散,範欽和他的後代是頗費苦心的,藏書樓建成後,範欽因古人有?天一生水,地六成之?之説,便引以為名,取?以水克火?之意,祈求免遭火災。他去世前,又囑咐子孫:?代不分書,書不出閣?。遵從他的遺訓,後代曾制定過嚴格的藏書樓族規。

然而,四百年間,天一閣歷經浩劫。幾經浩劫至1949年已減少了五分之四,只剩下一萬七千卷。1949年以後,天一閣得到了很好的保護。人民政府設立了管理機構,多次撥款維修繕飾,使天一閣百廢待興,生機勃發,以日新月異的面貌呈現在人們面前。如今,天一閣的藏書已增至30萬卷,成為以藏書文化為特色的專題性博物館。

範欽銅像後面是氣勢非凡的《溪山逸馬圖》,當年柬埔寨國家元首西哈努克親王曾在這裏拍照留念。這幅堆塑作品是已故民間老藝人胡善成的力作,館內的堆塑,絕大部分是他的作品。圖上八匹駿馬在溪邊嬉戲嘶鳴,栩栩如生,有很強烈的立體感。雕塑的工序快捷但又複雜,曲線明朗、立體,泥土中摻雜環氧樹脂又起到堅固的作用。可惜,這樣的傳世佳作現在已不多見了。

這座清代建築,是天一閣建成之前範欽的藏書處。之所以取名為東明草堂,是因為範欽號?東明?。 據説當時隨着藏書量的增加,東明草堂已容納不下更多的書籍,另一方面怕住宅區引起火災要涉及只一牆之隔的草堂,於是範欽決定重新建造藏書樓,使書籍得到永久的保護。此後,東明草堂便作為範欽的私人會客室。

正對東明草堂的圍牆上又是一幅堆塑作品:?獬豸?。獬豸,是古代傳説中的神獸,體形大者如牛,小者如羊,類似麒麟,雙目明亮有神,額上通常長一角,俗稱?獨角獸?。據説它擁有很高的智慧,懂人言知人性。追隨在中國首任?大法官?皋陶左右,能辯明善惡忠奸、是非曲折,遇到不平,則用角抵之,是最好的法官助手。它是中國傳統法律的象徵,引用獬豸的形象,取意於對中國傳統司法精神的繼承。

範氏故居原系範宅東廳,是其家族的生活區域,故居處於高牆圍繞的天一閣藏書樓外,讓生活區域和藏書區隔離是範欽為保護藏書而作出的精心安排,走進範氏故居,我們看到的是範欽70壽辰的畫像,根據他所穿官袍補服的圖案斷定為三品武官的着裝。這是範氏世系表。範宗尹為遷甬落户的第一代,範欽是範氏的第十六世子孫,生有兩個兒子:範大沖和範大潛。範欽臨終前立下遺囑:代不分書。於是將遺產分為兩份:白銀萬兩和一樓藏書。大兒子範大沖繼承了所有藏書,並繼續完善藏書制度。致使藏書歷經十三代相傳保存至今起到關鍵性的作用。

範欽曾立下許多嚴格的家規制度,如?煙酒切忌登樓?,?子孫無故開門入閣者罰不與祭三次?,?領親友入閣及擅開書櫥者罰不與祭一年?,?擅將藏書借外放及他姓者罰不與祭三年?。這種互相制約的做法,防止了個人佔有和輕易許諾外人入閣,避免了書籍的分散和流失。也是藏書能歷經四百餘年的重要原因。

為使遊客對藏書樓有直觀的印象,利用範氏故居的狹小空間我們將天一閣藏書樓的佈局恢復至此。書樓的中上方懸掛一匾,?寶書樓?三為明代寧波郡守王原相所書。整個房間以書櫥的形式相隔成六開間。書櫥前後都有門,起到通風祛黴的作用。?寶書樓?匾下方的書櫥與眾不同,不但體積比眾多的書櫥大,且外觀繪有兩條龍紋,原來公元1772年清乾隆皇帝要修編四庫全書,範氏八世孫範懋柱進呈了638種珍貴的典籍,乾隆帝為嘉獎天一閣,御賜《古今圖書集成》一萬卷,又賜銅版畫《平定回部得勝圖》、《平定兩金川戰圖》各一套。不但如此,為庋藏四庫全書,乾隆帝又特命杭州造織寅著來察看天一閣,開明丈尺,繪圖呈覽。仿天一閣的形制建造了七閣。由此,使天一閣名滿天下,盛譽海內。

範欽辭官歸裏後全力投入到藏書的蒐集和整理,隨着藏書的不斷增多,也為了遠離火源,使藏書得以永久保存,範欽曾動了不少腦筋。他總結並借鑑了歷代藏書樓的經驗教訓。尤其是離他家不遠處的豐坊萬卷樓不慎失火,觸目驚心,教訓深刻。因此,他首先注意書樓的防火安全。於是便有了獨立收藏書籍的樓閣—天一閣。天一閣的建造約從嘉靖四十年(公元1561年)開始,至四十五年(公元1566年)完成,歷時五年左右。

有關天一閣藏書樓命名的由來,雖沒有確切的記載,但從眾多文人的傳記及乾隆皇帝的御筆中,得以知曉天一閣命名的由來及藏書樓格局的獨特之處。據説範欽是受到元代文人揭文安公所寫的《龍虎山天一池記跋》影響,取其四:?天一生水?。而?天一生水?之説在我國最早的占卜學説《周易》(又稱《易經》鄭康成注)裏便有註解:?天一生水於北,地二生火於南,天三生木於東,地四生金於西,天五生土於中。陽無耦,陰無配,未得相成。地六成水於北,與天一併,天七成火於南,與地二並,地八成木於東,與天三並,天九成金於西,與地四並,地十成土於中,與天五並也…?這陰陽五行之説頗為玄奧,一般人不易理解。後人便把它概括成:?天一生水,地六成之?。而此種説法最早見於高宗弘曆的《文源閣記》,其記雲:?藏書之家頗多,而必以浙之範氏天一閣為巨擘,因輯《四庫全書》,命取其閣式,以構庋貯之所。既圖以來,乃知其閣建明嘉靖末,至於今二百一十餘年。雖時修葺,而未曾改移。閣之間數及樑柱寬長尺寸,皆有精義,蓋取‘天一生水,地六成之’之意?。從《文源閣記》中不難看出乾隆皇帝為庋藏《四庫全書》對二百餘年前的天一閣進行了深入的研究並大加讚賞。

天一閣的建築初看極為普通,與江南一般民居別無區別。但仔細觀察,便會發現範欽有意將藏書樓的兩層木構建築寓為天與地。不但依據古書上?天一生水?的説法,取?以水制火?的意思,移?天一?兩命閣,而且還取?地六成水?的意思,來進行書樓的佈局設計。他打破一般建築物忌用偶數的格局,把書樓分建六間,東西兩旁築起封火牆;在樓下中廳上方的閣柵裏,繪了許多水波紋作為裝飾;樓前還鑿一池以備蓄水防火,這些都充分反應了他期望書樓免於火患的願望。説來也怪,歷經幾百年的滄桑竟然未曾引起過一次火災,成為中國藏書史上的一大奇蹟,為皇家和民間私藏所仿效。清康熙四年(公元1665年),在藏書樓建成百年之際,範欽的曾孫範光文在閣前設計建造了園林,用海礁石堆積起來的假山有?九獅一象?、?福祿壽?等造型,體現了建造者豐富的想象力。同時也為寧波獨特的園林藝術提供樣板。

下面我們進入天一個博物館的第二個參觀區域:以東園為主的園林休閒區。民國十六年至二十年(1927年-1931年),寧波拆毀城牆時,出土了大量漢晉以來的古磚。有識之士紛紛揀選具有歷史藝術價值者加以珍藏研究,其中以馬廉先生訪求最勤,因所藏多為晉磚,故將其室命名為千晉齋。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馬廉先生將其收藏的晉磚數百枚捐贈給天一閣,1959年天一閣將古磚遷入新徵購的天一閣東牆外平房,亦以千晉齋命其名,數十年以來,凡有古磚出土,或藏家饋贈,亦存入千晉齋中。

1949年以後,由於國家對文物、圖書的重視,加之人民對新中國的信賴,許多收藏家紛紛將私人所藏的文物圖書捐獻給國家。其時的天一閣,已由國家予以管理,加之其深遠廣泛的文化影響,成為寧波藏書家樂於捐書的去處和寧波私家藏書的匯聚中心。1962年4月,馮貞羣家屬將伏跗室藏書十萬餘卷捐出,由天一閣接受入藏。馮貞羣先生曾任鄞縣文獻委員會委員長。伏跗室藏書多為故家舊藏,鄉邦文獻收藏甚富。1979年8月,朱鼎煦家屬將別有齋十餘萬卷藏書和一千七百餘件畫捐贈給天一閣。朱鼎煦曾任浙江省文史研究館館員。別有齋所藏有明代方誌、清初禁書等。另外,收藏名人家譜也成為天一閣藏書的一大特色。家譜,是一種儀表譜形式記載一個血緣關係為主體的家族世襲繁衍及其重要人物事蹟的特殊圖書載體。天一閣現藏家譜500餘件,其來源有三方面:一是閣藏舊譜,如《蘇氏譜》和《廬陵曾氏家譜》;二是鄞縣通志館移交;三是1949年以後從廢紙店、舊書鋪陸續收購,特別是?文革?期間搶救的大批家譜。

天一閣收藏家譜有以下特點:一是地域性強,絕大部分為聚居寧波地區和鄞縣的氏族家譜,佔總數的三分之二以上;二是晚清和民國時期的木刻版家譜;三是本地世家大族和工商世家的家譜。

?世界船王?包玉剛先生曾於1984年10月30日參觀天一閣,當天一閣工作人員出示舊藏的鎮海《橫河堰包氏家譜》時,包先生的激動之情無以言表。家譜中記有包玉剛先生夫婦二人的生日,表明包玉剛諸兄弟是北宋龍圖閣大學士包拯的二十九代嫡孫,包玉剛先生在天一閣找到了自己的根。天一閣收藏家譜在動員全世界?寧波幫?建設家鄉方面發揮了極好的作用。現編有《天一閣家譜目錄》,此目錄按國家檔案局、教育局、文化部關於編制《中國家譜綜合目錄》的要求編寫,收錄閣藏書家譜403件,1982冊。此目錄被編入《中國家譜綜合目錄》和《寧波市志外編》,為外界提供了閣藏家譜的基本信息。所以説,現藏古籍三十餘萬卷的天一閣博物館藏書,實際上是由寧波地區藏書之家的藏品重新構建而成的。千晉齋陳列説明以範氏天一閣為代表的私家藏書百川歸流,説明我國藏書家鍾愛典籍、化私為公的博大胸懷,為保存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的藏書文化做出了無私的奉獻。

東園是80年代新建的園林。四百多年前這裏曾是明代尚書聞淵的住宅花園。東園於1959年政府下令開始翻土綠化,1982年開始續建,由古建築專家陳從周設計。整體佈局圍水構築,鑿有大池塘,為?明池?與?東園?結合起來就是範欽的號?東明?,以此來紀念這位天一閣的創始人。前面的石頭亭子叫?百鵝亭?,明萬曆年間的遺物,為墓前祭亭,原在祖關山上,1959年移建於此,此亭結構精巧,雍容華麗,枋額等處有?魚躍龍門?、?雙獅戲球?、?海馬躍浪?、?麒麟招寶?等圖樣。相傳當時祭天、祭地、祭祖時要殺一百隻鵝,故稱為百鵝亭。

東園中又一座清代建築出現在我們面前:凝暉堂。利用這一空間我們將諸多明清時代名人名家的書法帖石陳列於此,來到這裏猶如步入了書法的藝術殿堂。最引人注目的是明豐坊所書草書《砥柱行》,堪稱鎮堂之寶,而明代上石的?神龍本?《蘭亭序》,更是以其石刻臨摹水平讓遊客所讚賞。

穿過前面的假山,我們就到了麻將起源地陳列館。現代麻將經歷了歷史的許多演變。最早源於古代的博戲,骰子、詩牌、葉子戲是博戲的主要構成,其中葉子戲發展到後來的?馬掉?,又稱?馬吊?,到清代中期?馬吊?發展成麻雀紙牌,即現代麻將的雛形。將麻將紙牌改造成現代麻將的式樣是寧波人陳魚門,他在咸豐年間完成了麻將的改造。

麻將起源地陳列館建立在麻將發明人陳魚門家族祠堂------陳家祠堂上特別有意義。陳家祠堂建於清朝末年,也是目前寧波地區保護得較為完整的四家祠堂之一。裏面陳列的是來自世界各國各地,用不同材質而製成的麻將。

走過用麻將鋪成的這條路,在屏風後面便是?三缺一?的銅像。坐在中間的這位就是麻將的發明人陳魚門。道光29年即公元1849年進士,由此直至擔任內閣中書,加三品銜。他常常與英國領事、總兵等洋人周旋,以玩紙牌為樂。其間他深感紙牌有諸多不便,於是改之為竹骨,繼承碰和牌中的萬、索、筒共一百零八張,改紅花為綠髮,白花為白板,老千為紅中,名?三箭?各四張。由此相成了當今流行的一百三十六張一副的麻將牌。陳魚門整合改造後的麻將是對前代博戲的繼承和發展,其打法也由繁到簡,一經問世,便盛行南北。寧波在五口通商後,各地海船多聚集於此,其繁盛遠超上海,各地商賈雲集,把玩麻將者眾多,流傳全國。

至民國年間,麻將得到了進一步發展普及。當時不論煙館、茶樓、旅店,都設有麻將。天平天國期間,陳魚門主持善後局,負責籌款,與英國駐寧波領事夏福禮等人關係密切,常以打麻將為交際手段,麻將遂由中入西。最早傳入麻將的國家是美國,其麻將牌與中國麻將的區別就是多一些英文符。據有關資料記載:日本有3000萬麻將愛好者,麻將俱樂部或麻將店達5400多家。XX年6月17日寧波麻將起源地陳列館開館之際,日本友人大力支持,有200餘位麻將協會會員專程前來參加開幕式,促進了中日兩國人民的友誼。

麻將是由寧波人陳魚門整合發明的,因此與寧波文化關係密切,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麻將的眾多術語與寧波方言和航海有密切關係。麻將中的主牌------索子牌源於海船上的纜繩和漁網;筒子牌源於海船上盛水和盛飯的桶;而萬牌源於船家對財富的渴望。東南西北風牌,源於船家對氣象和風向的一種測試。還有一些術語,如?碰?----兩船相撞曰?碰?,?停?----船靠岸曰?停?,為什麼將這種娛樂稱

為?麻雀??原來,船伕看見麻將,以為着已經接近陸地,行將到岸。

麻將是一種遊戲工具,用於賭博是極其消極的,賭博的產生與流行,是歷史發展消極的反映,為社會中的陋習,不論於人於家於國都是有害的。我們必須正確對待,多開發健康文明的競技麻將活動,不斷走上健康文明的發展之路。

陳家祠堂的一牆之隔便是聞家祠堂,堂內陳列着天下第一轎——萬工轎。所謂萬工轎,就是要花萬道工序才能製作成一頂轎。這頂高貴華麗的花轎高3米,長1.5米,寬95釐米,重約200公斤,由8人肩抬,另有8人輪換。其上飾有精雕粧金故事人物等,轎頂中央雕飾重重迭迭的金綵樓台亭閣,稱為?五嶽朝天?,形成大花帽,?魁星?躍立正中的荷花上,寓意?獨佔熬頭?;亭角是羣龍舞頂,飛檐翹角則是鳳凰展翅,轎檐四角有一塊朱金人物龍頭花板,高浮雕姜子牙渭水釣遇文王,文王推輦接子牙。龍頭上懸掛飄逸的綵帶。整座花轎的雕刻漆朱貼金。浙東女子出嫁時,新娘頭戴鳳冠,身着霞帔,紅燈開道,鑼鼓期鳴,迎親隊伍,前呼後擁,浩浩蕩蕩,好似鑾架出宮。那麼為何寧波地區會有如此豪華的花轎出現呢?傳説宋朝?小康王?趙構,為逃金兵追殺,一直到明州(寧波),當地的姑娘用妙計使他躲過了金兵,為了答謝這位姑娘,趙構許諾日後若能重登皇位,一定接她進宮,屆時將以她的腰花?布欄?(寧波方言,簡便的小圍身)為憑,掛在屋檐就行了。姑娘把這事該素了母親,多嘴的母親把這事傳開了。當趙構派使者護送皇家花轎、半副鑾架儀仗、鳳冠霞帔來接姑娘時,家家户户門口都掛了同樣的?布欄?,使者無法辨認。趙構也

無意查清真偽,只是下了聖旨,特准寧波姑娘出嫁可比公主登記的禮儀,以示皇恩浩蕩。

秦氏支祠是秦氏族人為祭祀祖宗的地方,建於1923年---1925年,由甬上富商秦君安出資所建。據説秦君安是位顏料商,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民族工業受戰爭影響趨於蕭條,產品積壓,德國商人以低廉的價格把剛從德國運來的優質顏料賣給了秦君安,半年後戰爭結束,民族工業迅速復甦,顏料價格成倍上漲,一時間,秦君安變成了甬上富商,為光宗耀祖,於1923年耗銀20餘萬,在月湖之西,建造了這座祠堂,名?秦氏支祠?。

祠堂以照壁、台門、戲台為中軸線,五間二弄,前後三宸,兩側臵有配殿、看樓。整個祠堂融合了木雕、磚雕、石雕、貼金、拷作等民間工藝。其中最引人注目的便是這戲台,戲台的三面裝着弧形欄杆稱美人靠,屋頂由十六個斗拱承託,為單檐歇山頂。穹形藻井由千百塊經過雕刻的板榫搭接而成,盤旋而上,牢固巧妙,頗具動感,這是寧波小木工藝的絕招。這個頂不僅起到了裝飾的作用,而且它還有實際的功用。它像只大音箱,裝在戲台頂上,使演員的嗓音產生共鳴而放大,傳得更遠,音色更動聽。

這兒的各類雕飾,造象生動逼真,主題圖案貼上了金箔,使整個祠堂聳立在金光簇擁中,這種工藝稱朱金木雕,是寧波工藝一大特色,雕飾的內容大多取自於《三國演義》、《封神榜》等小説故事,部分是民間傳統的吉祥圖案,如喜鵲登梅、福壽雙全、龍鳳牡丹等。

南園於1996年新建,1998年對外開放的。園林以水為主,水岸

聚而不分。有抱經廳和水北閣兩棟清代的主體建築構成。水北閣藏書樓主人名為徐時棟,為清代浙東著名的學者和藏書家。他生活在鴉片戰爭以來的戰亂年代,所著作品大多散失,所藏圖書也一再被毀。然而他毫不氣餒,藏書失而復聚,從煙嶼樓到城西草堂,其經歷與毅力在我國藏書史上是罕見的。

再看池西邊的又一座清代建築:抱經廳。抱經樓主人盧址,丹陛,一青崖。由於南園佔地面積有限,只恢復了盧址的抱經廳,而與之並排的抱經樓未能遷移至此。抱經樓也是清代浙東地區著名的藏書樓,當年藏書之富,可與範氏天一閣、鄭氏二老閣相鼎足。更與浙西盧氏的抱經堂有?東西抱經?之稱。抱經樓原在寧波市區的東南隅,今君子街十八號,書樓建築牢固,歷兩百餘年,仍然保持它古樸的風貌。

水北閣、抱經廳的成功遷入,不但使天一閣又增加了一處文化景點,而且因闢為中國地方誌珍藏館而使天一閣的藏書文化能得到延伸。1999年南園被闢為專門珍藏新地方誌的?中國地方誌珍藏館?。

古色古香的江南書城天一閣,神采煥發地站立在寧波月湖之濱,正以自己古雅的身姿,豐富的藏書、悠久的歷史,向人們展示出中國藏書史上令人感奮的一頁。天一閣已經不僅僅是它本身了,它成了一種象徵,一種標誌。從歸屬於範欽個人的藏書活動開始,隨着時間的推移,它歸屬於藏書文化,而且,歸屬於傳統文化的意義越來越凸顯鮮明。因為它艱難而又不斷裂地延續至今,故格外受到世人的關注和

垂青。參觀到此結束,謝謝大家!

(二)

天一閣是國內現存最古老的藏書樓之一。古籍浩瀚,歷史悠久,距今已有430多年的歷史,素負“南國書城”之盛譽,巍然屹立在寧波城月湖之濱,成為亞洲現存歷史最悠久、最古老的私人藏書樓,也是世界上現存最古老的三個家族圖書館之一。它是寧波人最引以自豪的一個文明星座。文人墨客到了寧波,沒有不到天一閣一飽眼福的。這古樸的建築,幽雅的園林,恬靜的環境,確實令人神往。然而過去的天一閣只是一個普通的私家藏書樓,歷經幾代滄桑;如今的天一閣則是寧波的一顆“明珠”,它集藏書、文物、旅遊於一體。1982年2月23日,天一閣被國務院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雄踞大門兩側是一對清代石獅。這些木結構的大門,是清道光年間造的。“南國書城”這四個由著名國畫大師潘天壽所書,而“古閣藏英”則是由大書法家沙孟海親題。現在所看到的大門兩旁對聯是鐘鼎文,讀作“天一遺形源長垂遠,南雷深意藏久尤難”,對聯説明了天一閣藏書樓歷史悠久和清初著名思想家黃宗羲登上天一閣藏書樓以後的感歎心情。黃宗羲號南雷,他曾賞歎“讀書難,藏書尤難。藏之久而不散,則難之難矣”。

進入天一閣,首先映入我們眼簾的是照壁上氣勢宏大的“溪山逸馬圖”,當年柬埔寨國家元首諾羅敦·西哈努克親王曾在這裏拍照留念。這幅八駿圖是“堆塑”,它的作者是已故民間老藝人胡善成。天一閣的堆塑,絕大部分是他的作品。參觀完這塊照壁後,從右邊的直門“春隨人意”中進去(左面是1980年新建的書庫和閲覽室)。可以看見天一閣的又一塊照壁,大家知道它叫什麼嗎?它統稱為“麒麟”。但細分下來,這是一個龍角、牛嘴的“獬豸”,是正義的象徵。

天一閣藏書已有400多年的歷史了,我們現在看到的這幢藏書樓就是幾經修繕後保存下來的天一閣遺址,它是晚清時期的建築遺物。天一閣的主人名叫範欽,堯卿,號東明。明嘉靖十一年(範欽27歲時)進士,做過湖廣隋州知府、江西袁州知府、廣西參政、福建按察使、雲南右布正使以及陝西、河南等省的地方官。後來又巡撫南贛汀漳諸郡,宦跡遍佈半個中國,直至官升兵部侍郎。範欽生性耿直,不畏權貴,曾頂撞過權傾朝野的武定侯郭勛,因此蒙受冤獄。後在袁州知府任內,因秉公執法又得罪了權臣嚴世藩,為了避禍,辭官還鄉。回到寧波後,就建造了藏書樓。範欽愛書成癖,在做地方官時,每到一處總是留心蒐集當地的公私刻本,對無法買到的書就僱人抄錄。經史百家之書,他兼收兼蓄,不厚古薄今,比較重視當代著作和文獻的收藏。在他的藏書中,明代地方誌、政書實錄、明人詩文集及歷代科試士錄,佔了很大的比重。此外,還彙集了許多有價值的碑貼,其中著名的是北宋拓本。

範欽的藏書樓原名叫“東明草堂”,樓前開鑿一池與月湖溝通,蓄水備用。當時寧波有許多藏書樓,但先後遭受兵火破壞,範欽想,兵災無法避免,火災可以防止。為了防止火災,範欽費盡苦心,查閲了許多書本,最後在《易經》中看到有“天一生水,地六成之”這句話而受到啟發,便取其以水制火之意,將藏書樓改名“天一閣”。藏書樓上為一大通間,樓下六間,象徵:“天一地六”。範欽不但將藏書樓改了名,還規定抽煙喝酒後切忌登樓,不準擅領親朋好友開門入閣及留宿閣內,更不準擅自將藏書借出外房及他姓者,凡違者處以不能參加祭祀祖宗的大典的懲罰。天一閣的主人連取名時都考慮到了防火的重要,可見其用心良苦。

範欽一直活到80歲。臨終時把大兒子大沖和二媳婦(次子大潛已故)叫到榻前,他把遺產分成兩份,一是白銀萬兩,二是全部藏書。大沖體察老父心情,決定“代不分手,書不出閣”。範欽的後代對天一閣藏書的保護制訂了許多嚴格的禁約。據記載嘉慶年間,寧波知府邱鐵卿的內侄女錢繡雲是一個酷愛讀書的聰明才女,為求得登閣讀書的機會,託邱太守為媒與範氏後裔範邦柱秀才結為夫妻,婚後的繡雲滿懷希望,以為這下可以如願以償了,但萬萬沒想到,已成了範家媳婦的她還是不能登樓看書,因為族規不準婦女登閣,竟使之鬱郁含恨而終,遺命夫君將她葬於閣邊,願以芳魂與書作伴,了卻她另一種“青燈黃卷”的夙願……這一悲劇足以説明禁約的嚴格。

原來藏書樓四周都是花園,以防附近一旦發生火災不會遭受其害。到了清初時,範欽的曾孫範文光請來名匠壘起玲瓏假山“九獅一象”、“福祿壽”等。由名匠大師堆砌造就的玲瓏剔透、形象逼真的假山中有許多動物,大家不妨數一數共有幾隻?主人為了保護藏書樓而制定了極為森嚴的規定,同時作為一份私人財富,藏書樓也是外人不可染指的。然而世代規約不可能是一成不變的,第一個破例登上天一閣藏書樓的外姓族人是明末清初的思想家黃宗羲。清代康熙十二年(公元1673)黃宗羲由於他的道德、文章、學識、氣節在當時普遍受到人們的敬佩。在範氏族中曾做過嘉興府學訓導的範友仲幫助下,很快取得了範氏各房的同意,登上了天一閣。原來範欽後代為防止藏書失散,還議定藏書由子孫共同管理,閣門和書櫥鑰匙分房掌管,非各房齊集,任何人不得擅開。黃宗羲不僅閲讀了天一閣的全部藏書,還為天一閣藏書整理編目作出了貢獻。

天一閣是一座古代藏書樓,各類藏書豐富齊全。而藏書樓歷經430多年,飽經了歲月的風風雨雨,其本身就是一部史書。天一閣原有藏書七萬卷,在歷史上飽經了滄桑。首次浩劫是在清朝乾隆年間,當時乾隆皇帝決定編寫《四庫全書》,為此下旨各省加意採訪遺書進呈備用,乾隆還頗知屬下的弊端,再三警告經手者不準扣留私索地方藏書者進呈的書籍,凡是進呈的書抄錄後務必認真發還,然而範欽第八世孫範懋柱進呈的638種珍貴的古籍真正得到歸還的寥寥無幾,侵吞這些書籍的正是過手的翰林學士地方官員。這次進呈對於修《四庫全書》來説是巨大的貢獻,因為這600多種都是稀有的藏本,其中被收錄在《四庫全書》中的有96種,列入存目的有377種,居於全國各家藏書之冠。乾隆皇帝對於範氏進呈的藏書之功倒是念念不忘,乾隆三十七年(公元1774年)六月特頒旨嘉獎天一閣武英殿銅活印本《古今圖書集成》一部,計一萬卷。後又賜給《平定回部得勝圖》、《平定金川圖》各一套。《古今圖書集成》今在天一閣內還保存8300多卷。《平定圖》的16幅畫的作者為意大利籍的畫家郎世寧,每幅畫上都有乾隆題詩,並蓋有御印,此圖至今仍完好地保存在天一閣中。

天一閣在以後的漫漫歷史長河中經歷了許多浩劫。清道光二十一年(公元18XX年)英國侵略軍佔領寧波,闖進天一閣,掠取《一統志》及各地書數種。清咸豐十一年(公元1881年)太平軍進駐寧波的前後,當地的小偷趁混亂之際,拆毀閣後牆垣,潛運藏書,論斤賤賣,一些珍版善本竟成製造土紙的原料。1941年,竊賊薛繼渭受不法書商指使,潛入書樓,白天蜷伏閣中以棗充飢,晚間動手竊書,東垣之外為湖西河,有同夥駕小舟接運,經過這次事件,閣樓藏書精英損失幾近一半。

新中國成立前夕,敬愛的周恩來總理就在一次會議上指示南下大軍要好好保護天一閣。寧波解放後,市軍管會立即採取措施保護天一閣內餘存藏書1300多卷書籍(不含《古今圖書集成》),但仍然是價值連城的,其中明代地方誌271種,大部分為海內孤本;登科錄、會科錄、鄉試錄379種,絕大部分也為世上僅見之本;還有很多極有價值的明代史料和明代抄本。

北邊的閲覽室,原是寧波府學的尊經閣,1933——1935年因造公共體育場,將北閣遷至天一閣北園,又將各地方官贈送給寧波府學的石碑也搬遷到天一閣,嵌置在北牆之中,始稱“明州碑林”,這四個挺秀遒勁的楷系近代浙東書法家錢罕手筆。

東園在1985年整修後重新開放,新挖的水池叫“明池”,與“東園”聯起來即範欽原號“東明”,中間大堂裏存放着30方石刻千文,其中有明朝範欽、文徵明的手跡,最為名貴的一塊石刻系唐朝人臨摹王羲之的《蘭亭集序》。左邊長廊系新的天一閣碑林,現有碑刻100多塊供人觀賞。

天一閣一直受到黨和政府的重視。1958年11月4日劉少奇同志親自到天一閣視察,1962年10月26、27日郭沫若兩天連訪天一閣,並寫了一幅對聯:“好事流芳千古,良書播惠九州。”“文化大革命”前還有薄一波、陶鑄、胡喬木等領導同志前來參觀。天一閣在“文革”期間有賴於文物工作者共同努力保護,藏書才完整無損。前幾年胡耀邦、趙紫陽、彭真、萬里、谷牧、姚依林等同志都先後來閣視察。

天一閣博物館的藏品,包括古籍、畫、碑貼、各種出土和傳世的陶瓷器、銅器、玉器等和地方工藝精品。眾多的文物藏品為陳列展覽和科學研究提供了豐富的實物和文獻資料。除此以外,天一閣博物館的研究人員還從事以藏書文化和天一閣藏書的研究,以及越窯青瓷,海上交通史等多學科的研究工作,他們中有不少是國家級和省級圖書、文博方面學術研究團體的會員,具有圖書或文博方面的高、中級專業職稱。學術氣氛濃厚、學術活動頻繁,成果顯著。已出版的專著有《天一閣藏明代方誌考錄》、《天一閣叢談》、《天一閣史話》、《新編天一閣書目》、《甬上工巧拾萃》等等,還有不少專題研究成果發表在各級報刊上。

今天,天一閣博物館正朝着現代化新型博物館的方向不斷髮展,在港城文明建設和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建設以及中外文化交流中將起到積極作用。

寧波天一閣導遊詞天一閣導遊詞(2) | 返回目錄

遊客朋友們:大家好!

俗話説的好:“到寧波不到天一閣,等於沒有到過寧波。”歡迎大家來到我國現存歷史最早的私家藏書樓――天一閣。非常高興能成為大家本次的導遊(導遊自我介紹)。 寧波藏書文化是浙東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底藴深厚的浙東人文培育和促進了寧波藏書文化的形成和發展。我們的天一閣博物館是以藏書文化為特色,融社會歷史、藝術於一體的綜合性博物館。它位於寧波城西月湖之濱,佔地2.6萬平方米。建於明嘉靖四十年至四十五年(公元1561—1566年)之間,是明代兵部省侍郎範欽的藏書之處。

天一閣是一個飽經風雨的老人,440多年來經受了人間的滄桑,成為亞洲現存歷史最悠久、最古老的私人藏書樓,也是世界上現存最古老的三個家族圖書館之一。古樸的建築,幽雅的園林,恬靜的環境,真是令人神往。然而過去的天一閣只是一個普通的私家藏書樓,歷經幾代的滄桑,如今的天一閣卻是寧波一顆閃亮的“明珠”,它集藏書、文物、旅遊於一體。 天一閣就象一個小型的圖書館,所有的書籍都是主人自己喜歡並精心收藏,每個書櫃就是一段歷史。書籍的排列顯得很有條理,按書籍的目錄,你可以查找你所需要的圖書,頗有現代目錄檢索的味道。歷代的文人墨客到了寧波,沒有不到天一閣一飽眼福的。但是幾百年來,能真正登上天一閣的也只有寥寥十餘人。現在的天一閣向社會開放,讓更多的專家學者一飽眼福,也使樓閣中的珍貴藏書“古為今用”。1982年2月23日,天一閣被國務院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它成為寧波歷史文化名城的重要標誌之一,是寧波人最引以自豪的一個文明星座。

西大門

現在我們到的是天一閣的西大門了。寬大的奔馬牆面石雕是天一閣歡迎各位朋友最好禮物,整個天一閣的風格從進門開始就定下了它的古樸基調。大家先看大門兩側,它是一對清代石獅。這木結構大門也是清代的構築,門廳外側有一匾額,上面寫者“南國書城”這四個大,這是由著名國畫大師潘天壽先生於1962年所書。大門兩側還有一幅對聯,不知各位能不能把這副對聯讀一下?...... 還是讓我告訴大家吧!這是繼甲骨文之後的另一種文――鐘鼎文,讀作“天一遺行源長垂遠,南雷深意藏久尤難”,是著名書法家顧廷龍先生所寫。上聯説的是天一閣藏書樓悠久的歷史,下聯講的是第一個外姓族人、清初思想家黃宗羲登上藏書樓以後的感慨心情。他當時感慨道:“讀書難藏書尤難,藏之久而不散,則難之難矣。” 堆塑

各位團友,現在請跟隨我進入天一閣。首先映入我們眼簾的是一個人物塑像,他就是這家藏書樓的主人――範欽。範欽,堯卿,又安卿,號東明,寧波鄞州人。他出生於一個沒有什麼財富和政治背景的家庭,完全是靠自己的刻苦努力,勤奮學習。在明嘉靖十一年(1532)中進士,之後就在各地為官,三九年(1561)升任兵部右侍郎,相當於現在的國防部副部長,在同年十月,辭官回鄉。他為官二十八年中,足跡他邊了當時的大半個中國。範欽從小就非常喜歡讀書,做官後,到處留意購書,一地留心收集,廣泛購抄,羅致海內奇書,尤其注意收集當時各地出版的地方誌和明代科舉文獻,因此,在他的藏書中明代地方誌、政書、實錄、詩文集也就特別多。範欽不僅竭盡全力收藏書籍,而且勤於研讀校勘,手自題箋,精細詳審。他刻書、論書則是有清鑑而無妄作,最終聚藏高質量的書籍達七萬卷。 在範欽後面有一幅堆塑――溪山逸馬圖。這幅堆塑作品是已故民間老藝人胡善成堆塑的力作。館內還有其它很多的作品。

大家看八匹駿馬在溪邊揚鬃踢蹄,甩尾扭頭,嬉戲嘶鳴,其形其姿,栩栩如生。畫面造型粗看時比例失調,其實是充分運用了中國傳統繪畫技巧,突出了畫面重點。 我們從右邊的洞門“春隨人意”中進去,大家會發現在照壁上有似麒麟的怪獸,有一個龍角,一張牛嘴,它叫“獬豸”。它可是古代傳説中的異獸,據説它能辨是非曲直,見人爭鬥就用角去頂壞人,是正義的象徵。

東明草堂

在天一閣建成之前這裏就是範欽的藏書處了。因為創始人範欽的號是東明,故題其書室為“東明草堂”,又稱“一吾廬”,現東明草堂於1980年重建,作為會客廳,也是重要領導休息的地方。

範氏故居

範欽宅第的東廳,是其後代原來居住生活的地方。現建築為清道光九年重建。範氏故居處於高牆環繞的天一閣藏書樓之外,作到了生活區與藏書區相互隔離,這是範欽為保護藏書精心安排的。請大家注意了:在這道小黑門和門上“禁止煙火”幾個,千萬不要帶火入內。 “歷年二百書無恙,天下儲xx此家”。天一閣能歷經440多年保存完好,這與範欽生前作了周密安排,定下嚴格的規矩是分不開的。範欽一直活到80歲,臨終是把大兒子大沖和二媳婦(次子大潛已故)叫到榻前。他把遺產分成了兩份,一是白銀萬兩,還有一份則是全部藏書。結果,大兒子大沖體察老父心情,繼承了藏書,被後人傳為佳話。此後,天一閣所藏的書籍不再作為財產分配,而歸家族共同所有。

“代不分書,書不出閣”,要看書必須各房子孫雲集,方能開鎖入閣。範欽的後代對天一閣藏書的保護制定了許多嚴格的禁約,至今,天一閣裏仍保存着禁牌:禁牌一煙酒切忌登樓。禁牌二子孫無故開門入閣者罰不與祭三次,私領親友入閣及擅開書櫥者罰不與祭一年,擅藏書借出外房及他姓者罰不與祭三年、因而典押事故者除追懲外永行摒逐不得與祭。這種互相監督互相制約的做法,也不為是防止藏書流失的一個好方法

據傳,清嘉慶年間,寧波知府邱鐵卿的內侄女錢繡雲是一個酷愛讀書的才女。她聽説範氏家族有很多珍貴的藏書,為求登樓看書,就託邱太守為媒,與範氏後裔範邦柱秀才結為夫妻。婚後的繡雲滿懷希望,以為這下可以如願以嚐了,不料族規不準婦女登閣,竟使之鬱郁含恨而終。凡是都有變通,更何況登閣看書呢!第一位破格登樓看書的是清初黃宗羲。黃宗羲的人格,氣節,學問在當時受到各界的欽佩。他於清康熙十二年(1673年),在範氏族人的幫助下出乎意料的得到了各房的同意登閣閲覽。六年之後,著《天一閣藏書記》,還為天一閣藏書整理編目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大家看這就是書櫥,“前後有門,兩面書櫥,取其透風”。房屋、書櫥的通風,是一個創新。而保護古籍最令人矚目之處,當推芸香避蠹、英石吸潮。不只大家有沒有聞到一股香味?這就是芸香草,是古人通常採用的一種書籍防蟲藥物。範欽在藏書中較好地運用了這一技術,但所用之草有獨創性,是產於廣西的一種靈香草。而“櫥下各置英石一塊,以收潮濕”,這更是範欽獨創,還沒見有其他藏書樓運用此方法。 天一閣

範欽取“天一生水”之説,以水制火之義,建築書樓。他認為書最怕火,而水則能克火。樓上一大間,樓下成六間,併名為天一閣,且在閣前鑿池蓄水以防火。不知大家發現沒有這柱子也是黑!在五行五色中,黑就是水,水就是黑。 清康熙四年(1665),範欽曾孫範光文又在閣前疊山理水,建築園林。園林以“福、祿、壽”作總體造型,用山石堆成九獅一象,這九獅一象在哪呢?各位不妨到處找找!看還有美女照鏡子呢,這個美女就是錢繡雲了。風物清麗,格調高雅,別具江南庭院式園林特色。

天一閣在漫漫歷史長途中先後經歷了許多次浩劫。雖説乾隆年間的進呈對於修《四庫全書》來説是貢獻巨大,進呈的638種珍貴的古籍真正得到歸還的寥寥無幾。乾隆雖再三警告經手者不準扣留和索要地方藏書者進呈的書籍,凡進呈的書抄錄後務必認真發還,但侵吞這些書籍的正是過手的翰林學士和地方官員,這對天一閣藏書是一次較大的打擊。

清道光,十年(1840年)英軍侵佔寧波,闖進天一閣,掠取輿地方數十種。清咸豐十一年(1861年)太平軍進駐寧波前後,當地的小偷乘混亂之際拆毀閣後牆垣潛運藏書,論斤賤賣給奉化造紙商人,還僱傭竊賊薛繼渭潛入閣內,早上在樑上睡覺以棗充飢,晚上就偷書,這樣他竊去藏書1000多部,後來商務印書館蒐集了數百種,放在東方圖書館涵芬樓內。上海“一·二八”事變以後,不幸涵芬樓遭到日本轟炸而被毀,這批散出的文獻也就被毀。經過數次浩劫,加上零星的散失,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夕,除清代新增的《古今圖書集成》外,只剩下1.3萬多卷,僅及原藏書的1/5左右,而不少還遭受蟲蛀黴爛,成了斷編殘簡。

民國二十二年到二十四年(1933—1935),天一閣被颱風吹倒東牆,藏書危在旦夕,範氏族人已無力維修這座文化寶庫。寧波地方人士組成重修天一閣委員會,籌款維修天一閣,並將原在府學內的尊經閣連同當地保存下來的歷代碑石移建到天一閣後院,建立了“明州碑林”。以後範氏後裔和地方人士組成“天一閣管理委員會”,開始了天一閣的公共管理。

尊經閣

中國曆代尊崇經學,各省、郡、縣學中均建有尊經閣,用以珍藏經籍。此閣原在寧波府學內,系光緒年間重建的二層三檐歇山頂建築。1935年寧波地方人士籌款維修天一閣時移建於此。

明州碑林

共計有碑石173方,其中近90仿是1935年從寧波府學、縣學等處遷來。碑林中保存了自元世祖至元二十九年(1292)至清光緒二十四年(1898)先後16次重修府學的碑記。還有格言、箴言、學田、學山、進士題名等碑,反映了學校教育的內容、經費來源和人才培養情況。

一九三三年九月,天一閣遭颱風襲擊,東垣傾圮,寧波地方人士發起募捐,成立重修天一閣委員會。維修工程歷時三年告成,其間,移建寧波府學尊經閣於天一閣後園,又蒐集碑碣八十餘方,羅列尊經閣之北,署稱《明州碑林》。 把出土的或被廢置的古代碑碣集中起來建成碑林,這是保護文物行之有效的一種方法。

寧波古稱明州,人文薈萃,碑碣不少。一九二八年拆除城垣,出土宋元碑石多種,有宋《樓公告記》、《耕織圖詩》、《能仁院新佛殿記》、元《慶元紹興等處海運達魯花赤千户所記》、《唐刺史吳侯廟碑》、《張循王廟碑》、《移建海道都漕運萬户府記》等殘碑。自寧波府學改建公共體育場,舊存碑碣傾覆土中,雨淋日炙,剝蝕嚴重。上述碑石後來都移到明州碑林,才得到保護。 千晉齋

1927—1931年間,寧波拆毀城牆,改建馬路。在拆城過程中,出土了大量漢晉以來的古磚。北大教授馬廉等人紛紛揀選具有歷史藝術價值的古磚加以珍藏和研究。馬廉教授藏有晉磚千餘枚,顏其藏室曰“千晉齋”。後捐贈天一閣,特闢一室陳列,仍然用這個名。目前尚存五百餘枚。 東園

位於天一閣東南,佔地約6000平方米。自1959年始,平整土地,種植竹木,移遷石亭、鐵牛、石虎於此,園林初具雛型。1974年將蒐集的69通碑石嵌入圍牆。1982年東園擴建,挖土成池,取名為明池,與園名相合為範欽的號東明。園內那隻千斤重的鐵牛和一對石虎,皆為古時候的遺物。 百鵝亭

明萬曆年間遺物,為墓前祭亭,原在祖關山,1959年移建於此。此亭結構精巧,雍容華麗,枋額等處雕有“魚躍龍門”、“雙獅戲球”、“海馬躍浪”、“麒麟招寶”等圖樣。在古代大族清明祭祀的時候,要殺很多鵝來祭天,祭地,祭祖宗,所以稱它為百鵝亭。

凝暉堂

凝暉堂原來在寧波機械工業學校內,1986年遷建於此地。它是磚木、石柱結構的清代建築,內陳列收藏的明清帖石,有明代上石的“神龍本”《蘭亭序》、文徵明小楷《薛文明甫墓誌銘》、明代四明書法家薛晨、薛選父子的“千文”等等。

麻將起源地陳列館

現代中國社會,麻將這種娛樂方式可謂是家喻户曉,但説起麻將的起源,我想幾乎沒有人知道,現在我們來到的地方就麻將陳列館了。在這裏我們能真正瞭解麻將的起源和歷史,國內唯一介紹介紹麻將歷史的專門陳列館。

現代麻將最早源於中國古代的博戲,骰子、詩牌、葉子戲是博戲的主要構成,其中的葉子戲發展到後來的“馬掉”,又稱“馬吊”,到清代中期“馬吊”發展成麻雀紙牌,即現代麻將的雛形。然而原先的紙牌抓拿不便,特別是在船上風大玩時極為不順,於是麻將發明人陳魚門在清咸豐年間結合紙牌和骨牌的特點,製成了流傳至今的現代麻將。

此種麻將一經問世,便迅速盛行南北。後來相繼傳到英國、美國、澳大利亞、日本等國家。1998年6月18日麻將已被正式批准為一種體育競技項目,1998年6月15日《中國麻將競賽規則》正式編寫完成。麻將運動在我國廣大的城鄉更是普及,流行範圍涉及到社會各個階層、各個領域,已經進入到千家萬户,成為我國最具規模和影響力的智力體育活動 麻將與寧波文化息息相關,還與航海密不可分很多術語皆由寧波話改變而來。“麻將”本是“麻雀”的寧波方言;和牌的“和”念“hu”,也是寧波音; 寧波是個靠海的城市,航海業發達,麻將中的許多術語與航海有關:“索”象徵船的纜繩和魚網;“筒”象徵船上的盛水桶;“萬”象徵船家對財富的渴望;“風”則為出海的風向,吃”漁民開飯就是吃,“朋(碰)”就是兩船相碰。等等。

陳列館裏還引用了多位名人對於麻將的評説,毛澤東説,中國對世界的三大貢獻是中醫、麻將、紅樓夢。梁啟超稱,惟有打麻將才能忘記讀書,惟有讀書才能忘記打麻將。

在平和堂有個麻將局坐在中間那位就是傳説中麻將的發明者寧波人陳政鑰(魚門)。銅像中一左一右各坐着一個英國人(英國駐寧波理事)和一個普通的日本商人,明顯就是“三缺一”。不過不管誰坐上這個空位,都要輸,為什麼呢?因為我們的祖師爺他已經贏了這胡牌了。

花轎廳

寧波花轎又稱萬工轎,以其做工精細而著稱。展出的花轎高3米,長1.5米,寬95釐米,木質透雕,漆朱貼金,給人金碧輝煌之感。

傳説南宋小康王趙構被金兵追殺,幸得一個寧波村姑相救。脱險後,兩人約好來年接村姑入宮,但是村姑的母親是個大嘴巴,把小康王與她女兒之間的暗號給泄露了。於是趙構下旨浙東女子皆封王,出嫁時可穿戴鳳冠霞帔,乘坐龍鳳花轎,官員遇見,文官下轎,武官下馬。於是從南宋開始,寧波姑娘出嫁坐花轎的民風愈來愈盛,花轎製作也愈來愈考究。

秦氏支祠

秦氏支祠建築融合了木雕、磚雕、石雕、貼金、拷作等民間工藝於一體,具有與眾不同的寧波地方風格。為何稱為支祠呢?秦君安是顏料商,常往返於上海與寧波之間。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德國商人以低廉的價格把剛從德國運來的優質顏料賣給秦君安,大戰結束,顏料成倍上漲,秦君安變成了富商。但在一年一度的祭祀大典上,秦君安因為是偏旁所生,還是遭族人的鄙視,他在家族中的身份地位仍無法提高,於是他賭氣召集甬上能工巧匠,耗銀20餘萬兩,建造了這個祠堂,名“秦氏支祠”。 秦氏支祠戲台是整幢建築最華麗的部分。戲台屋頂由十六個斗拱承託,穹行藻井由千百塊經過雕刻板榫搭接構成,其製作工藝之精,被行家推為浙東第一。它還具有大音響的作用呢,演員在戲台唱戲不用麥克風,也能讓大家清晰的聽到,並且音色很好!

它於1981年被寧波市人民政府公佈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1991年劃歸文物部門管理使用,由國家文物局撥款110萬元人民幣進行維修,歷時三年,已按原貌修復,並於1994年5月向社會開放。XX年作為天一閣的擴展部分升為全國重點保護單位。

書畫館

書畫館在秦祠西側,粉牆黛瓦、黑柱褐樑,有宅六棟,曰:“雲在樓,博雅堂,晝錦堂,畫簾堂,狀元廳,南軒。”與金碧輝煌的秦祠相映照。書畫館不定期展出天一閣收藏的歷代書畫精品和當代書畫家的佳作,併為寧波文化藝術的研討與交流提供活動場所。 南園

位於天一閣藏書樓之南,佔地3400平方米,是天一閣擴建一期工程的重要組成部分,在1996年動土,用了兩年的時間,園主要以水為主,水岸聚而不分,池岸迭石玲瓏。池畔為臨水的主體建築“水北閣”;池南面建“抱經廳”。整個園林簡潔、清晰,給人以閒適、雅逸和平靜之感。

水北閣

原先是清咸豐同治年間著名藏書家徐時棟的藏書樓,原址在海曙區西門外花池18號。徐時棟,定宇,好譫齋,別號西湖外史,又號柳泉。他的讀書處原在月湖旁,一開始的名叫戀湖樓,又稱煙嶼樓,積書六萬卷,毀於咸豐十一年(1862年)。同治三年在城西草堂故址重建新宅,繼續收集藏書。因藏書樓在河之北,故命名新書樓為“水北閣”。新中國成立後,於1984年10月26日被公佈為海曙區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但由於居民眾多,存在火險等隱患。1993年,在寧波舊城改造中,為更好地保護水北閣,寧波市政府決定將水北閣遷移至天一閣建設控制範圍內進行保護,在對原屋進行丈量、拍攝等技術處理後,全屋落架,於1996年在天一閣南園按原貌恢復。佔地面積242.2平方米,建築面積523.3平方米,耗資30餘 萬元,並配套建設了水池、假山、綠化植被等。現為中國地方誌珍藏館。

司馬第

即範欽宅第,環境幽雅,位於月湖深處,林木蔭翳,規模豐敞,於1996年恢復司馬第台門、耳房。

各位遊客,俗話説的好:“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我相信今天天一閣之遊肯定不虛此行,謝謝大家來天一閣參觀遊覽!

天一閣導遊詞天一閣導遊詞(3) | 返回目錄

各位遊客們:

大家好,我是導遊xx,歡迎來到天一閣,相信大家一定會喜歡這裏的書香氣息的。

天一閣是國內現存最古老的藏書樓之一。古籍浩瀚,歷史悠久,距今已有430多年的歷史,素負“南國書城”之盛譽,巍然屹立在寧波城月湖之濱,成為亞洲現存歷史最悠久、最古老的私人藏書樓,也是世界上現存最古老的三個家族圖書館之一。它是寧波人最引以自豪的一個文明星座。文人墨客到了寧波,沒有不到天一閣一飽眼福的。這古樸的建築,幽雅的園林,恬靜的環境,確實令人神往。然而過去的天一閣只是一個普通的私家藏書樓,歷經幾代滄桑;如今的天一閣則是寧波的一顆“明珠”,它集藏書、文物、旅遊於一體。1982年2月23日,天一閣被國務院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雄踞大門兩側是一對清代石獅。這些木結構的大門,是清道光年間造的。“南國書城”這四個由著名國畫大師潘天壽所書,而“古閣藏英”則是由大書法家沙孟海親題。現在所看到的大門兩旁對聯是鐘鼎文,讀作“天一遺形源長垂遠,南雷深意藏久尤難”,對聯説明了天一閣藏書樓歷史悠久和清初著名思想家黃宗羲登上天一閣藏書樓以後的感歎心情。黃宗羲號南雷,他曾賞歎“讀書難,藏書尤難。藏之久而不散,則難之難矣”。

進入天一閣,首先映入我們眼簾的是照壁上氣勢宏大的“溪山逸馬圖”,當年柬埔寨國家元首諾羅敦·西哈努克親王曾在這裏拍照留念。這幅八駿圖是“堆塑”,它的作者是已故民間老藝人胡善成。天一閣的堆塑,絕大部分是他的作品。參觀完這塊照壁後,從右邊的直門“春隨人意”中進去(左面是1980年新建的書庫和閲覽室)。可以看見天一閣的又一塊照壁,大家知道它叫什麼嗎?它統稱為“麒麟”。但細分下來,這是一個龍角、牛嘴的“獬豸”,是正義的象徵。

天一閣藏書已有400多年的歷史了,我們現在看到的這幢藏書樓就是幾經修繕後保存下來的天一閣遺址,它是晚清時期的建築遺物。天一閣的主人名叫範欽,堯卿,號東明。明嘉靖十一年(範欽27歲時)進士,做過湖廣隋州知府、江西袁州知府、廣西參政、福建按察使、雲南右布正使以及陝西、河南等省的地方官。後來又巡撫南贛汀漳諸郡,宦跡遍佈半個中國,直至官升兵部侍郎。範欽生性耿直,不畏權貴,曾頂撞過權傾朝野的武定侯郭勛,因此蒙受冤獄。後在袁州知府任內,因秉公執法又得罪了權臣嚴世藩,為了避禍,辭官還鄉。回到寧波後,就建造了藏書樓。範欽愛書成癖,在做地方官時,每到一處總是留心蒐集當地的公私刻本,對無法買到的書就僱人抄錄。經史百家之書,他兼收兼蓄,不厚古薄今,比較重視當代著作和文獻的收藏。在他的藏書中,明代地方誌、政書實錄、明人詩文集及歷代科試士錄,佔了很大的比重。此外,還彙集了許多有價值的碑貼,其中著名的是北宋拓本。

範欽的藏書樓原名叫“東明草堂”,樓前開鑿一池與月湖溝通,蓄水備用。當時寧波有許多藏書樓,但先後遭受兵火破壞,範欽想,兵災無法避免,火災可以防止。為了防止火災,範欽費盡苦心,查閲了許多書本,最後在《易經》中看到有“天一生水,地六成之”這句話而受到啟發,便取其以水制火之意,將藏書樓改名“天一閣”。藏書樓上為一大通間,樓下六間,象徵:“天一地六”。範欽不但將藏書樓改了名,還規定抽煙喝酒後切忌登樓,不準擅領親朋好友開門入閣及留宿閣內,更不準擅自將藏書借出外房及他姓者,凡違者處以不能參加祭祀祖宗的大典的懲罰。天一閣的主人連取名時都考慮到了防火的重要,可見其用心良苦。

範欽一直活到80歲。臨終時把大兒子大沖和二媳婦(次子大潛已故)叫到榻前,他把遺產分成兩份,一是白銀萬兩,二是全部藏書。大沖體察老父心情,決定“代不分手,書不出閣”。範欽的後代對天一閣藏書的保護制訂了許多嚴格的禁約。據記載嘉慶年間,寧波知府邱鐵卿的內侄女錢繡雲是一個酷愛讀書的聰明才女,為求得登閣讀書的機會,託邱太守為媒與範氏後裔範邦柱秀才結為夫妻,婚後的繡雲滿懷希望,以為這下可以如願以償了,但萬萬沒想到,已成了範家媳婦的她還是不能登樓看書,因為族規不準婦女登閣,竟使之鬱郁含恨而終,遺命夫君將她葬於閣邊,願以芳魂與書作伴,了卻她另一種“青燈黃卷”的夙願……這一悲劇足以説明禁約的嚴格。

原來藏書樓四周都是花園,以防附近一旦發生火災不會遭受其害。到了清初時,範欽的曾孫範文光請來名匠壘起玲瓏假山“九獅一象”、“福祿壽”等。由名匠大師堆砌造就的玲瓏剔透、形象逼真的假山中有許多動物,大家不妨數一數共有幾隻?

主人為了保護藏書樓而制定了極為森嚴的規定,同時作為一份私人財富,藏書樓也是外人不可染指的。然而世代規約不可能是一成不變的,第一個破例登上天一閣藏書樓的外姓族人是明末清初的思想家黃宗羲。清代康熙十二年(公元1673)黃宗羲由於他的道德、文章、學識、氣節在當時普遍受到人們的敬佩。在範氏族中曾做過嘉興府學訓導的範友仲幫助下,很快取得了範氏各房的同意,登上了天一閣。原來範欽後代為防止藏書失散,還議定藏書由子孫共同管理,閣門和書櫥鑰匙分房掌管,非各房齊集,任何人不得擅開。黃宗羲不僅閲讀了天一閣的全部藏書,還為天一閣藏書整理編目作出了貢獻。

天一閣是一座古代藏書樓,各類藏書豐富齊全。而藏書樓歷經430多年,飽經了歲月的風風雨雨,其本身就是一部史書。天一閣原有藏書七萬卷,在歷史上飽經了滄桑。首次浩劫是在清朝乾隆年間,當時乾隆皇帝決定編寫《四庫全書》,為此下旨各省加意採訪遺書進呈備用,乾隆還頗知屬下的弊端,再三警告經手者不準扣留私索地方藏書者進呈的書籍,凡是進呈的書抄錄後務必認真發還,然而範欽第八世孫範懋柱進呈的638種珍貴的古籍真正得到歸還的寥寥無幾,侵吞這些書籍的正是過手的翰林學士地方官員。這次進呈對於修《四庫全書》來説是巨大的貢獻,因為這600多種都是稀有的藏本,其中被收錄在《四庫全書》中的有96種,列入存目的有377種,居於全國各家藏書之冠。乾隆皇帝對於範氏進呈的藏書之功倒是念念不忘,乾隆三十七年(公元1774年)六月特頒旨嘉獎天一閣武英殿銅活印本《古今圖書集成》一部,計一萬卷。後又賜給《平定回部得勝圖》、《平定金川圖》各一套。《古今圖書集成》今在天一閣內還保存8300多卷。《平定圖》的16幅畫的作者為意大利籍的畫家郎世寧,每幅畫上都有乾隆題詩,並蓋有御印,此圖至今仍完好地保存在天一閣中。

天一閣在以後的漫漫歷史長河中經歷了許多浩劫。清道光二十一年(公元18XX年)英國侵略軍佔領寧波,闖進天一閣,掠取《一統志》及各地書數種。清咸豐十一年(公元1881年)太平軍進駐寧波的前後,當地的小偷趁混亂之際,拆毀閣後牆垣,潛運藏書,論斤賤賣,一些珍版善本竟成製造土紙的原料。1941年,竊賊薛繼渭受不法書商指使,潛入書樓,白天蜷伏閣中以棗充飢,晚間動手竊書,東垣之外為湖西河,有同夥駕小舟接運,經過這次事件,閣樓藏書精英損失幾近一半。

新中國成立前夕,敬愛的周恩來總理就在一次會議上指示南下大軍要好好保護天一閣。寧波解放後,市軍管會立即採取措施保護天一閣內餘存藏書1300多卷書籍(不含《古今圖書集成》),但仍然是價值連城的,其中明代地方誌271種,大部分為海內孤本;登科錄、會科錄、鄉試錄379種,絕大部分也為世上僅見之本;還有很多極有價值的明代史料和明代抄本。

北邊的閲覽室,原是寧波府學的尊經閣,1933——1935年因造公共體育場,將北閣遷至天一閣北園,又將各地方官贈送給寧波府學的石碑也搬遷到天一閣,嵌置在北牆之中,始稱“明州碑林”,這四個挺秀遒勁的楷系近代浙東書法家錢罕手筆。

東園在1985年整修後重新開放,新挖的水池叫“明池”,與“東園”聯起來即範欽原號“東明”,中間大堂裏存放着30方石刻千文,其中有明朝範欽、文徵明的手跡,最為名貴的一塊石刻系唐朝人臨摹王羲之的《蘭亭集序》。左邊長廊系新的天一閣碑林,現有碑刻100多塊供人觀賞。

天一閣一直受到黨和政府的重視。1958年11月4日劉少奇同志親自到天一閣視察,1962年10月26、27日郭沫若兩天連訪天一閣,並寫了一幅對聯:“好事流芳千古,良書播惠九州。”“文化大革命”前還有薄一波、陶鑄、胡喬木等領導同志前來參觀。天一閣在“文革”期間有賴於文物工作者共同努力保護,藏書才完整無損。前幾年胡耀邦、趙紫陽、彭真、萬里、谷牧、姚依林等同志都先後來閣視察。

寧波素稱文明之邦,歷代藏書家之多和藏書之富,恐怕也是一個標誌。1957年,寧波張秀言先生把自己珍藏的“樵齋”藏書5萬卷贈送天一閣。1961年,浙東藏書家馮孟顬先生病故後,他的家屬遵照其遺囑,將“伏跗室”藏書10萬卷捐贈給天一閣。馮孟顬先生在世時曾對重修天一閣作出過貢獻。1933年天一閣東牆倒塌,其時,範氏後裔已經衰落,無力維修,馮先生當時初任鄞縣文獻委員會委員長,他親自奔走四方,向京滬等地熱愛鄉邦的文化人士募捐14000元進行修葺尊經閣和明州碑林。另外相繼捐贈的還有朱贊卿先生的“別宥齋”藏書,孫翔熊先生的“蝸寄廬”藏書,楊容林先生的“清防閣”藏書等,現在天一閣共有藏書30多萬卷。

馳名中外的天一閣,作為國內最古老的藏書樓之一,是我們中華民族的驕傲。中華文化源遠流長,“讀萬卷書”也是我們民族的優良傳統。

如今天一閣又把秦氏支祠和天一閣博物館連在一起。秦氏支祠建於1923年——1925年,系秦氏族人為祭祖先而建,由甬上富商秦君安出資,時耗銀元二十餘萬。

祠堂以照壁、台門、戲台為中軸線,五間二弄、前後三宸,兩側置有配殿、看樓,佔地二畝六分,建築面積一千四百餘平方米。祠堂建築融合了木雕、磚雕、石雕、貼金、拷作等民間工藝,是寧波民居建築藝術集大成之作。

祠堂的戲台,匯雕刻、金飾、油漆於一體,流光溢彩,熠熠生輝。戲台的屋頂由十六個斗拱承託,為單檐歇山頂。穹形藻井由千百塊經過雕刻的板榫搭接構成,盤旋而上,牢固巧妙,為寧波工藝一大特色。嵌在牆體上的磚雕人物故事,造象生動逼真,刀法細膩圓潤,大面積的清水磨磚牆體,接縫嚴密,通體平滑,足見工藝之精。瓦頂廣施堆塑,有人物、翔仙禽、奔神獸,皆栩栩如生,獨具風采。

秦氏支祠歷盡風霜七十載,幾遭焚琴煮鶴。幸逢盛世,於1981年被寧波市人民政府公佈為市文物保護單位。1991年劃歸文物部門管理使用,由國家文物局撥款一百一十萬元人民幣進行維修,歷時三年,已按原貌修復,於1994年5月向社會開放,使民間藝術奇葩生輝,秦氏支祠風物長存。

天一閣博物館的藏品,包括古籍、畫、碑貼、各種出土和傳世的陶瓷器、銅器、玉器等和地方工藝精品。眾多的文物藏品為陳列展覽和科學研究提供了豐富的實物和文獻資料。 除此以外,天一閣博物館的研究人員還從事以藏書文化和天一閣藏書的研究,以及越窯青瓷,海上交通史等多學科的研究工作,他們中有不少是國家級和省級圖書、文博方面學術研究團體的會員,具有圖書或文博方面的高、中級專業職稱。學術氣氛濃厚、學術活動頻繁,成果顯著。已出版的專著有《天一閣藏明代方誌考錄》、《天一閣叢談》、《天一閣史話》、《新編天一閣書目》、《甬上工巧拾萃》等等,還有不少專題研究成果發表在各級報刊上。

今天,天一閣博物館正朝着現代化新型博物館的方向不斷髮展,在港城文明建設和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建設以及中外文化交流中將起到積極作用。

好了,各位親愛的團友,今天的遊覽在這結束了,感謝大家的配合與支持!希望下次還能一起到這裏來遊玩。

以上是本站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天一閣導遊詞,雖然長了些,但卻很優秀,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標籤:導遊詞 天一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