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九範文幫

位置:首頁 > 導遊詞 > 導遊詞精選

河北導遊詞4篇

本文目錄2019河北導遊詞河北秦皇島老龍頭導遊詞河北邯鄲旅遊導遊詞河北秦皇島山海關導遊詞(天下第一關)

各位朋友:

河北導遊詞4篇

我們來到的這個景點叫做“奇園怪樓”,是一個離奇古怪的地方。奇特少見就被稱之為怪,怪異獨行就被稱之為奇。説奇就奇,不奇也奇;見怪不怪,不怪才怪。奇園是1991年新修的一個公園,而怪樓卻有它一段實實在在的歷史呢。

怪樓的主人叫做辛柏森(W·J·Sinpeson),美國加州人,生於1898年,是從美國著名的耶魯大學畢業的專攻園藝的林學博士。1928年,他受美國基督新教美以美會的派遣,來到北戴河海濱,創辦了東山園藝場。他在北戴河工作、生活了12年,這期間,他引進了蘋果、葡萄、李子、櫻桃等20多種優良果樹,引進了荷蘭奶牛、約克夏豬、來航雞等優良禽畜,並引進和推廣了華北綠化先鋒灌木——紫穗槐。辛柏森每天辛苦勞動,經常大汗淋漓,衣服上濺滿了泥土;他認真進行科研,撰寫了許多科學論文和推廣農業技術的書籍。他成立了“義工研究會”,培養了許多技術人員。直到全國解放以後,京東地區和北戴河的一些園林技術骨幹還是辛柏森當年的學生。爽朗的性格,幽默的語言,淵博的知識,實幹的精神,使他和北戴河一帶的農民及知識分子建立了深厚的友誼。他是中美友誼的使者,是科學技術的導師,是北戴河現代園藝事業的奠基人。對任何一個充滿善意和愛心、作出貢獻的人,北戴河都不會忘記他。辛柏森的名,將和他培育的花草樹木一樣,紮根於北戴河的土地,揮灑他永遠的芳香。

1936年,辛柏森自己動手設計了一座從外部造型到內部結構都十分奇特的別墅,由當地建築師蘇全仁主持建造。辛柏森的別墅,整體上屬於歐洲哥特式建築,三層五頂,七角八面,樓頂的每一個角,都用花崗巖做成尖形牆垛,直插雲霄,非常好看。全樓有44個門,46個窗,卻沒有一個方方正正的房間。別墅裏邊,屋套屋,間套間,大大小小,相通相連。生人進來,三拐兩拐,就很難再找着剛剛進來的那個門。走進中間大廳,四周都是大玻璃鏡子,往當間一站,到處都是人影,轉上一圈,又很難找着出去的門。地下室正中有一口水井,圍繞着井口,修了一個盤旋式樓梯,貫通上下。這水井,就成了別墅裏的温度濕度天然調節器:夏季用來降低氣温,冬季用來增加濕度;這樓梯,用藤條和果樹幹枝做成,走上去,忽忽閃閃,鬆鬆軟軟,顫顫悠悠,真是妙趣橫生。這個離奇古怪的別墅修好不久,很快地就贏得了一個“怪樓”的美稱。1940年,太平洋戰爭爆發前夕,辛柏森博士回到美國,他的“怪樓”卻更加名聲顯赫,“怪”名遠揚,成了北戴河的一道瑰麗而神祕的風景線,吸引了許許多多的遊人前來欣賞考察。可是,三十多年前,一場文化大革命,無辜怪樓也難逃。終於有一天,怪樓被人為地強行拆毀了。

今天,我們眼前的這座怪樓,是根據原來怪樓的建築風格,在1991年重新設計,重新修建的。我國著名漫畫家華君武老先生題寫了“奇園怪樓”四個大,使人更感到一份幽默和輕鬆。奇園佔地90畝,怪樓建築面積999平方米,共有奇妙怪景99處。為什麼選了這麼多的9”,因為“9”是大數,無非是想向您説明:來到這裏,您就可以領略到什麼叫做大奇大怪,什麼叫做特奇特怪。設計者用盡心機,一心要作到奇中有妙,妙中有怪,怪中有樂,樂在奇園裏,樂在怪樓中。奇園怪樓是北戴河人民為辛柏森博士樹立的一座豐碑,也是千千萬萬旅遊者體會奇妙怪異的樂園,請大家在這裏盡情歡樂,笑口長開。奇園怪樓設有《芳名錄》,請諸位朋友在這裏寫下您的感想,留下您的大名。一個小時之後,我們在門外停車場再見!

河北秦皇島老龍頭導遊詞2019河北導遊詞(2) | 返回目錄

[龍武營]我們現在就進入了當時駐守老龍頭的龍武營士兵生活的場所。(包括碾房、粥房、水井、牢房、糧倉、雲牌、關帝廟)

我們現在看到離我們較近的這個模型叫做雲梯。大家都知道長城是不容易借用外力來攻打的--除了雲梯。(講解怎樣用雲梯攻打長城)離我們較遠的是巢車(講解巢車的用途)。我們一會可以去兵器室去參觀一下當時攻打長城的武器及武器的模型縮微版。現在呢,我們可以看一下當時龍武營的士兵住宿的地方,大家看到了士兵睡的是大通鋪,那麼比他們官職大一點的百總的住宿條件是什麼樣子的嗎?好那我們這邊走。我們現在看到的就是管一百個士兵的百總住宿的地方。現在我們看見的這艘水泥戰船是明朝時期海戰戰船的縮微模型。現在我們可以去參觀一下兵器室。看看古代士兵是如何攻城和守城的!(講解兵器室兵器的作用)

[轅門]轅門的轅是什麼?轅就是車轅子。春秋戰國時期,諸侯國君巡幸,狩獵,在外面搭營帳住宿,出入口仰起兩車,使車轅子相對,像門的樣子,叫轅門。所以以後,歷代軍營的門都叫轅門。《三國演義》裏的呂布轅門射戟,楊家將戲劇故事轅門斬子,都是指中軍帳外的營門的。起初確實是用戰車車轅作門,後來就變了。這裏的轅門的樣式是明代的。兵營或者地方高級官署前面用柵欄圍護,柵欄口的門也叫做轅門。好了走出轅門也就走出了龍武營了。

[將台,校軍場]明代隆慶二年至萬曆11年,民族英雄戚繼光擔任薊鎮總兵16年,防守山海關南海到北京昌平境內1200里長城。他常巡視老龍頭,在這裏宿營駐紮,點將操練兵馬。請看,這員武將塑像就是戚繼光。他身後牆上的地圖是明薊鎮長城關隘圖。這座點將台周圍的空地就是當年的效校軍場。戚繼光將軍真正的兵部衙門設在三屯營。可是他經常揮戈躍馬奔馳在長城沿線。他寫詩説:南北驅弛報主情,江花邊草笑平生。一年三百六十日,多是橫戈馬上行。他這種為國操勞的精神,實在令人敬佩。

老龍頭是明萬里長城的起點,位於山海關城南5公里的瀕海高地。明清兩地這裏是屯兵要塞,也是帝王將相,文人墨客掛錶還賦詩的場所。我們走的這條寬廣的坡道,原叫做馬道。守城的兵馬就是從這裏上下的。清朝的5位皇帝共11次來老龍頭巡幸,當時這條坡道叫做御道,道中間鋪上紅氈,皇帝從紅氈上大搖大擺的接受兩邊的羣臣的頂禮膜拜。如今老龍頭景區已經向全世界開放。每年有近兩百萬中外遊客來此參觀遊覽觀光。

[澄海樓]

請看,這座建築就是澄海樓,澄海樓築在老龍頭的長城之上,像蒼龍頭上的一顆明珠。澄海樓的前身叫做觀海亭,是明朝初年建築的。後來,萬曆39年1611年山海關兵部主事王致中擴建成澄海樓,也曾經叫過知聖樓/澄海是大海澄清,海不揚波的意思。

[澄海樓匾、楹聯]

請看,樓頂上掛着的那塊匾“雄襟萬里”,是明朝內閣大學士兼兵部尚書薊遼督師孫承宗所題。孫承宗先後兩次受命督師薊遼駐守山海關,建立了豐功偉績。雄襟萬里表現了他的偉大襟懷和理想抱負。他這個內閣大學士胸懷和帶還一樣寬廣,裝着萬里江山。

請看樓中間的這塊澄海樓的匾是乾隆45年清高宗御筆親題,派官員從北京專程送來的。

匾元氣混芒,傳説,天地未分時的混沌之氣叫做元氣。元氣混茫,意思是茫茫大海就象天地未分時那樣迷迷濛濛。

楹聯:日曜月華從太始,意思是:太陽月亮的光輝來自原始的自然界。天容海色本澄清是宋代文學家蘇軾的詩句,乾隆皇帝順手拈來,可見他讀的書還不少呢。

[澄海樓一樓]

現在,我們進澄海樓。澄海樓不是很高大,可是清朝開國以後,康熙、雍正、乾隆、嘉慶、道光五個皇帝都登過這座城樓。他們常在秋冬之季,到關外祭祖,有時是出關,有時是入關,經過山海關共11次,一次不漏。為什麼一定到這裏來?一來是觀看大海,二來是求個吉利。龍是傳統的皇帝象徵。這裏是老龍頭,無論哪條龍都想到這裏來抬抬龍頭。

請看這幅老龍頭的建築復原圖

老龍頭是涉海岬角,海拔20多米,形勢險要。明洪武14年,大將軍徐達選擇這裏做明長城的起點,是有戰略眼光的。看,老龍頭西面,緊挨石河口有個潮河港,大船往來,保障軍需民食。從犄角築長城,居高臨下。沿着起伏的丘陵,長城蜿蜒北上角山,形勢多麼險要。老龍頭景觀區包括七個部分:入海石城,靖滷台、南海口關、澄海樓濱海長城、寧海城和海神廟。

欲觀龍頭景,更上一層樓。

[澄海樓樓上]

牆壁上掛着的條幅畫,是近幾年中央首長及世界知名認識來澄海樓遊覽時,題寫的詩詞墨跡。

1900年以前,牆上掛的盡是皇帝的題詩。康熙、乾隆多次來這裏,就和大臣觀海、飲酒賦詩。這裏的條案上,經常擺着文房四寶,吟了詩,就寫下來。據説,即使是颳風的天氣,波濤洶湧,四面揚沙,樓窗敞開着,風也吹不到樓裏。乾隆皇帝揮筆題詩連鎮紙都不用。這裏的“海亭風靜”的特點,可以和山東蓬萊的“避風亭”相媲美。

清朝乾隆皇帝以《澄海樓》為題的詩有51首,形式多樣。其中有七篇禁體詩聯句,是乾隆皇帝與侍從及諸大臣約定寫禁體詩聯句,以詠海為主要內容,禁用以水及帶水旁的,違者罰酒三杯。乾隆皇帝四次登澄海樓與大臣飲酒聯句。

樓前樓側

大家站的這個地方,清代有一座“御詩亭”,亭內鑲卧碑,雕刻了清代諸皇帝的詩選。但1900年八國聯軍侵華時,都給毀壞了,連澄海樓也毀於一旦。

天開海嶽碑

明清時,澄海樓附近城台上是有不少碑的,經過八國聯軍的洗劫,只剩下這塊碑了。天開海嶽四個把老龍頭美景作了高度概括。“開”用的最好,可以做“開創”講。這四個的意思是老成頭海山美景天造地設,是大自然的賜予。“開”也可作“開拓”講,這四個的意思是:老龍頭美景在天地間展開。怎麼講怎麼有理,怎麼講怎麼有味。

這塊古碑很古老,專家鑑定是唐碑,當地羣眾口口相傳叫“薛禮碑”,雖然跟“薛禮(仁貴)”不一定有關係,但也反映了大致的年代。即使是唐朝末年建的吧,到現在至少也有一千年了。這塊碑是讚美景色的,足可以證明老龍頭成為遊覽名勝已有一千多年。

關於這塊碑還有一段神奇的傳説哩!相傳英國侵略軍佔了老龍頭後,看見石碑傲然矗立,很不舒服,於是用幾匹馬把它拉倒了。可是從這以後每天晚上,夜空裏伸出一隻大手把英國哨兵一把抓走。如此幾夜,英國官兵害怕了,不得不恭恭敬敬地把這塊碑重新樹立起來。傳説總是傳説,事實是1927年張學良將軍來到這裏,發現倒地的石碑,馬上派人把它樹立起來。“天開海嶽”碑代表了中華民族的尊嚴。

靖滷台

這是明萬里長城的唯一的海上的敵台。

嘉慶44年(1565),山海關兵部分司主事孫慶元始建這個台。萬曆初年,薊鎮總兵戚繼光整修長城,築敵台1017座,這是第一座,命名為“靖滷台”。“滷”指海水,又取諧音為敵虜的虜。所以,這個台有兩層意思:一是使海水平靜,一是平定敵虜。一名雙關,各有意義。

敵台的主要功用是防禦工事,可以駐兵、屯武器,觀察敵情,還有箭窗,可以向外射擊。如果您想了解敵台的構造或眺望遠方。不過樓梯狹窄請注意安全。

[入海石城]

明萬曆七年。薊鎮總兵戚繼光將軍派參將吳惟忠修築了七丈入海石城,這是偉大的創造。戚繼光早年在山東蓬萊修水城,北門修在海邊,大船從城門進入。這裏則是把長城插進海里,使龍頭入海闢風斬浪。這兩處奇觀都是戚繼光將軍的傑作。

請看這裏陳列的巨型條石,是當年築入海石城用的石料。最長2.6米,重達3噸,也就是6000斤。條石邊緣用鐵水澆鑄連在一起,這樣疊上了九層,工程多麼艱鉅!擺在這裏的花崗巖條石在海水裏泡了400多年,形體不變,多麼堅固。人們常用花崗巖腦袋形容頑固不化,是有道理的。

[大炮]

這門大炮,是八國聯軍侵華以後英國營盤炮台的大炮。英國營盤炮台的大炮。英國在老龍頭寧海城駐兵40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才匆忙撤走.

[南海口關]南海口關建於明太祖洪武年間,是真正明長城的第一關,按順序説第二關是南水關,第三關才是天下第一關。南海口關內外不通大道,為利於防守,關口較小。明朝末年,出於防守的戰略需要,用土將城門堵塞。以後經歷300年海風揚沙沿城堆積的沙土有幾米高,人們就找不到南海口關了。有的歷史學家曾按圖索驥誤認為老龍頭東北面的鐵們關是南海口關,直到1987年重修澄海樓,清除濱海長城的積沙時,才使南海口關再見天日。

[土牆遺址]1988年重修寧海城時從土中挖出來的,全為夯築,外不包磚。有人説,這是寧海城西門的內甕城;有人説,這是明朝初年南海口關的一段土牆。

[鐵門關]請看這個城門不是明長城的一個關口,也不是中國人修的。它是近代意大利兵開鑿的。1901年《辛丑條約》以後,山海關城南有六國營盤:蕭莊南面有“四炮台”是日本營盤;小彎村有法國營盤;小彎村南,今鐵路療養院一帶有比利時和意大利營盤’另外還有德國營盤和印度營盤,當地羣眾叫它“英國下邦”(附屬國)寧海城裏是英國營盤。意大利兵到海上游泳,要經過英國營盤,英國士兵不讓過。意大利兵就拆牆,把這裏的長城挖成了一個大窟窿,這樣到海灘就很近了。意大利兵在城牆窟窿安上包上有洋鐵皮的門,所以羣眾叫它鐵門關。

河北邯鄲旅遊導遊詞2019河北導遊詞(3) | 返回目錄

位遊客:

你們好,歡迎你們來到邯鄲旅遊,我是你們的導遊**。

邯鄲市是河北省最古老的城市,也是我國古代著名的城邑。早在多年前的春秋初期,就有邯鄲的建制,當時邯鄲已是一個人口聚居的城市。戰國時作為趙國都城歷經158年,秦統一後分別設邯鄲縣、邯鄲郡。當時的邯鄲經濟昌盛、繁榮發達,與長安、洛陽、開封、成都同稱五大都城。

邯鄲市的自然環境得天獨厚,西倚太行山,東臨滏陽河,地勢西北高、東南低,中部丘陵起伏,盆地交錯;並有牤牛河、沁河、渚河、輸元河流經市區(皆屬滏陽河支流),豐富的水利資源為農業生產提供了優良的條件。

獨特的自然環境和悠久的歷史,使邯鄲市擁有豐富的文化遺產和優美的自然景觀。磁山文化遺址,這是我國新石器早期文化遺址之一,距今已有7500多年的歷史;始建於北齊,並保存了自北齊至元、明各代大小造像4300餘尊的南北響堂山石窟;趙國宮城趙王城遺址;傳為趙王觀看軍事操練之處的武靈叢台,這裏亭榭台閣,風格古樸,現已闢為公園;還有一處重要的革命紀念地——晉冀魯豫烈士陵園,陵園內安葬着為國捐軀的100多位革命烈士;此外還有照眉池、回車巷、京娘湖等遊覽勝地。

“夢城”、“趙苑”、“古趙一條街”仿古建築羣工程,將向遊人展示古建藝術的風采。在漫長的文化發展過程中,邯鄲成為了一個“成語之鄉”,許多歷史典故諸如“邯鄲學步”、“黃樑美夢”、“胡服騎射”、“毛遂自薦”等都發生在這裏。在《史記》中還記載有藺相如、廉頗“完璧歸趙”、“澠池相會”、“將相和”等故事。

邯鄲有成語典故之鄉的美譽,其名就是一些成語的組成部分,如“邯鄲學步”、“魯酒薄而邯鄲圍”。除外還有包含邯鄲意思的一類,如“圍魏救趙”、“完璧歸趙”。有人作過不完全統計,產生於邯鄲的成語多達50多個,加上與之相關的則達到上百。

產生在邯鄲的成語典故有的至今仍有遺蹟可尋,如舊城南街的回車巷,傳説是趙國上相藺相如迴避大將軍廉頗的地方。從史書對兩人的記載中產生的典故還有“怒髮衝冠”、“兩虎相鬥”、“負荊請罪”、“刎頸之交”、“價值連城”等。今邯鄲市區西南的趙王城遺址曾是趙國的王城,從興建到焚燬的158年間,見證趙國的盛衰榮辱,上演過一幕幕內政外交的活劇,從中也留下了不少成語典故。如那篇《觸龍説趙太后》產生的成語是“盛氣凌人”、“捨本求末”。

邯鄲為什麼會有這麼多的成語典故呢?這恐怕得從根本上説起———

歷史文獻記載的書面成語,一是來源於寓言故事;二是來源於神話或其它傳説;三是來源於歷史事件,它們也通稱典故;四是來源於作品名句。邯鄲歷史悠久,是戰國時趙國都城,為趙文化發祥地。古趙國立朝181年,造就了趙武靈王、藺相如、廉頗、趙奢、李牧等明君賢相、英帥良將,成為戰國的軍事經濟強國,因而形成了不少以歷史事件為主要來源的成語典故。

趙武靈王雄才大略,與時俱進,下令“遂胡服,招騎射”,而產生了典故“胡服騎射”。

趙奢初任田部吏,大膽懲罰倚勢抗租的平原君家人,留下了成語“奉公守法”。趙奢後為大將,閼於大戰大敗秦軍,被封為馬服君。然將相無種,其子趙括雖熟讀兵書,卻迂闊不足應變。秦趙長平之戰中,趙括繼任為將,輕舉進攻強敵,導致40萬大軍覆沒,產生的成語是“紙上談兵”。

平原君趙勝乃趙之王族,長期為相,被太史公贊為“翩翩公子,天下奇器”。然而在國之決策的重要關頭卻“利令智昏”———為貪圖上黨十七城,使秦韓之戰演變成秦趙之戰。成語“嫁禍於人”、“不識大體”等,就一股腦地出現在對他的評價上。

長平之戰後邯鄲告急,平原君受命使楚。門客毛遂自告奮勇隨從。至楚,毛遂見平原君談判不得要領,遂按劍登台,向楚王慷慨陳述合縱抗秦的利好,促使楚國出兵解了邯鄲之圍。對此,“毛遂自薦”、“脱穎而出”、“因人成事”、“一言九鼎”、“三寸不爛之舌”等一系列成語便應運而生。

戰國時的趙國被稱為“四戰之國”,邯鄲曾幾遭圍困而岌岌可危。從退兵減灶故事中產生的成語“因勢利導”,使“圍魏救趙”無獨有偶。

邯鄲也是眾多諸子學派及文史雜藝的誕生地,成語“開源節流”就出自《荀子》。唐時的邯鄲已從興盛到衰落,但沈既濟的志怪小説《枕中記》仍然留下了“一枕黃粱”的成語。從來源説,這些成語均可被看為作品名句。

一座名城的悠久歷史與燦爛文化往往相得益彰,看來從歷史深處積澱下來的豐厚文化是產生成語典故的肥土沃野。

好,遊客朋友們,邯鄲就為大家講解到這兒,謝謝各位的支持!

河北秦皇島山海關導遊詞(天下第一關)2019河北導遊詞(4) | 返回目錄

在我們面前的這方城池叫做瑞蓮閣公園,初建於民國14年(1925年),是由邑人、臨榆縣參事會參事孫國鈞蔭橋為首倡議集資興辦。“瑞蓮閣”的匾額,由當時的知縣常炳彝所題。現在的瑞蓮閣公園是1999年3月,經政府集資,根據《臨榆縣誌》的記載而重新修復的。修復後的瑞蓮閣公園,形成了以遼海咽喉橋為界,南湖、北湖4個水域。建成了垂柳軒、醉荷軒、麴院風荷、遊船碼頭等4個亭謝。

天下第一關始建於明洪武十四年,也就是1381年距今已經有620年曆史了明初建關時,這裏是朝鮮等國入貢和商旅往來的重要通道,平時城門大開供車馬人流通行,戰時緊閉固若金湯,大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勢。

現在展現我們面前的,就是天下第一關城樓了,天下第一關城樓也叫鎮東樓,俗稱箭樓。樓高13.7米,分上下兩層,地層西面為對開的紅漆木質大門,上層為木製的隔扇門窗,其餘的北東南三面為共開設68孔箭窗,這些箭窗平時關閉,戰時開啟,是戰時射箭之用。它是坐東面西,其建築形式採用了我國傳統的磚木結構,天下第一關的建築形式採用了九脊歇山式重檐頂,這種建築形式的等級較高,是僅次與皇宮和廟宇的建築格式。現在大家看,在天下第一關城樓上最引人注目的是什麼,我想大家都會説就是這塊天下第一關巨匾了,天下第一關匾長5.8米,寬1.55米,其中的一個一就長1.09米,繁寫的關右邊的一豎就長1.45米。您看着一雖有一筆卻不顯單薄,關右邊的一豎筆畫雖多卻不顯臃腫,五個大安放合理,與這座建築渾然一體。

大家仔細看這塊匾,有一大特點,有的朋友已經看出來了,此匾的最大特點就是不書年月,不留姓名,這塊匾為何人所寫呢?眾説紛紜,有人説是明朝宰相嚴嵩,有人説是餘一元,譚從簡,有人説是晉代大書法家王羲之……而根據當地的林榆縣誌記載:天下第一關匾傳為邑人肖顯所書,這裏的邑人就是指山海關當地人,這就為肖顯的寫匾提供了真實性和可靠性。但我們現在看到的這塊匾並不是肖顯所題寫的原匾,而是民國九年由山海關人楊寶清所篆刻的。原匾呢則為了防止風化掛在城樓內。一會我們就去等城樓,看原匾!好,現在給大家五分鐘照相時間,五分鐘後到我這集合,我們一起登城。……大家看,在各個屋檐的羌機脊上,有許多形態各異的小獸,分別是騎鳳仙人為前導接着是:天馬、海馬、獅子和吼。當地的老百姓還給他們起了一些賦有傳奇色彩的名。第一個是走投無路,接着是跟盯絆倒,第三個是東張西望,第四個是幫虎吃食,第五個是坐地分贓。傳説,走投無路的是古代的皇帝,大好的江山讓他搞的支離破碎,高高的脊頭代表皇帝的寶座,他站在上面,前走無路,後退不能,真是左右為難;跟盯拌倒的是緊隨皇帝的大臣,皇帝雖已無路可走,但臣子不忘舊情,雖倒也伴;東張西望是東瞧瞧西望望,見機行事;幫虎吃食一看到這種情況也緊隨其後,阿諛奉承;坐地分贓在石獸之末,幹什麼都沒有它的分,急的夠嗆,這真是各懷心腹事盡在不言中。倒黴的皇帝都走投無路,何況這些大臣呢。大家抬頭可以看到這羣顯赫一時、高高在上的人物只好站在脊頭,飽受風吹雨淋,酷暑嚴寒,讓遊人注目了。這些異獸都是古代傳説中的瑞獸,他們不但有消災解禍的作用還是吉祥的象徵。但這種小獸也是有等級之分的皇宮和廟宇之上的小獸的數量是9到12個的,而衞所的等級比較低,是不允許超過六個的。

我們腳下走過的這條寬廣的坡道原叫做馬道,是古代守城士兵騎馬上陣和巡視關內外的重要通道。沿着馬道緩緩而行,我們彷彿也走進了時空隧道,回到了六百多年前的明代。大家都知道明王朝是推翻了蒙古貴族所統治的元朝建立的,所以在明王朝的殘餘勢力退居漠北以後一直與明王朝處於對立衝突之中。正是在這個巨大的歷史背景條件下,明朝的開創者朱元璋便下令自軍師達於郡縣皆立衞所。並於洪武十四年正月派大將軍徐達正式修建長城和關口,同年的十二月修建了山海關設立軍事建制山海衞,山海衞是明代329衞之一,隸屬後軍都督府的北平都司管轄。從山海關建觀關設衞那天起,這裏就以科學的選址佈局,特殊的地理位置和獨特的軍事建築而名列萬里長城的重關之首,從而有了萬里長城第一關之美稱。現在我們看到的呢,叫做箭窗,剛才我給大家介紹過了,它是作為戰時射箭之用。是紅底白環黑靶心,鮮豔醒目。現在誰能告訴我為什麼要設計成紅底白環黑靶心的形式呢?……好了現在由我來告訴大家:在當時天下第一關城樓剛建成後,它的屋檐和羌脊上總是會停着許多飛鳥而這些箭窗平時關閉,戰士開啟的。所以開啟時飛鳥就會撲楞楞的亂飛,就會影響軍情。所以當時的科學家就想出了一個好辦法,就是把箭窗設計成紅底白環黑靶心的樣子。您看這像不像一隻隻眼睛,它們就像一隻隻眼睛看着飛鳥,使飛鳥不敢靠前。所以説明朝時的古人還是很聰明的嘛!

現在我們面前的彩畫叫做旋子彩畫,它是屬於中國古典彩畫的範疇之內的,它的等級也比較高,是僅次於皇宮和廟宇所使用的彩畫的。中國的古典彩畫分為三種,第一種,也是等級最高的叫做和璽彩畫,主要是用於皇宮和廟宇的主殿建築格式,第二種就是我們面前的旋子彩畫,還有一種呢?叫做蘇式彩畫,它是採用花鳥魚蟲作為基底的。

好現在隨我一起來看原匾,大家小心腳下門檻,大家要注意啊,遇見門檻要邁過,象徵走過人生的坎坎坷坷。

現在我們看見的就是肖顯所題寫的原匾,據説肖顯寫匾的時候,剛寫完的時候發現下下面少寫了一個點,只寫成了一個T,這時候皇帝派來的欽差已經過了石河了,這時大家都慌了起來。就在這時只見肖顯拿了一塊抹布,飽蘸墨汁用力的擲向那塊匾,結果呢?大家都看到了,就成了我們現在看到的這塊匾。好了看完這塊匾,請大家和我看以一下我們面前的山海關復原圖。它描繪了山海關古代建築的全貌。山海關境內長城南起老龍頭,東到九門口,全長26公里,在這段長城上共分佈十座關隘,從南到北依次是:南海口關、南水關、山海關、北水關、旱門關、角山關、三道關、濫水關、寺兒峪關、九門口關(一片石關),短短26公里長城之上就分着十大關隘,説明山海關的地理位置和軍事戰略意義都是非常重要的,故有:“兩京鎖鑰無雙地,萬里長城第一關”之稱。山海關城基本呈方型,它的最大特點是東西的城牆一身兼二職,既是萬里長城的一部分,又是關城的東面城牆。山海關城有四個城門,東為鎮東門,南為望洋門,西為迎恩門,北為威遠門,四個城門規模相當,現在惟有東門即天下第一關城樓保存最完整,始建於明洪武十四年。

大家請回頭往東看,眼前的這個城圈叫甕城,原來四個城門之外均有甕城,現在只有眼前的甕城保存完好。甕城的規模不大,但是有很重要的作用。1是對關城起保護作用。登臨其上可環視四野,士卒晝夜注視城外的動態,有警立即傳報,敵人入侵靠近,又可三面禦敵與牆外,即使敵人進入甕城,也可將關門設為二道防線。,以四城為堡壘制敵於翁中。2是從建築上看,城外甕城迴護,形成重城回守之勢,堅固、雄偉,充分表現了長城防禦工程的特色。

甕城外圍是羅城,羅是羅列的意思,即城外套城。羅城的前方是威遠城,是山海關的前哨衞城。就在此處三百五十年前曾發生過關係改朝換代。

標籤:導遊詞 河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