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九範文幫

位置:首頁 > 導遊詞 > 湖南導遊詞

湖南旅遊解説導遊詞(精選5篇)

湖南旅遊解説導遊詞 篇1

桃花源是東晉大詩人陶淵明筆下的世外桃源,雖是虛構,但實有其地,它就位於湖南省桃源縣。桃花源南臨滔滔沅江,北倚武陵羣峯,境內古樹參天,修竹婷婷,壽滕纏繞,花草芬芳,有石階曲徑、亭台牌坊裝點,宛若仙境。這裏每年的3月28日舉辦桃花節,推出各種具有文化特色的活動,如果你此時去桃花源,將會留下浪漫的回憶。

湖南旅遊解説導遊詞(精選5篇)

桃花源分桃花山、桃源山、桃仙嶺、秦人村4個景區,其中桃花山、秦人村為桃花源的中心,有桃花山牌坊、桃花溪、桃樹林、窮林橋、菊圃、方竹亭、遇仙橋、水源亭、秦人古洞、延至館、集賢祠等70餘處景點。

尋訪桃花源,車至桃花山牌坊下車。坊在公路南側,始建於1943年,後傾塌,1973年按原貌修復,坊上石刻,介紹了桃花山的概況。牌坊兩邊的柱上,有“紅樹青山斜陽古道,桃花流水福地洞天”對聯一副,概括了桃花源的主要景緻。過牌坊,上桃花山,迎面有一條小溪,這是桃花溪。溪的右側是桃林,窮林橋便隱藏在這片桃林的深處。桃花溪一帶的景緻,有如《桃花源記》中的描述:“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三月桃花盛開時,這裏桃花蓋頭,千樹萬樹,如織就的雲錦,令人陶醉。

湖南省常德桃花源旅遊區位於湖南省桃源縣西南15公里的水溪附近,距常德市34公里。前面有滔滔不絕的沅江,後面是綿延起伏的武陵羣峯,境內古樹參天,修竹婷婷,壽藤纏繞,花草芬芳,有石階曲徑、亭台碑坊裝點,宛若仙境。桃花源分桃花山、桃源山、桃仙嶺、秦人村4個景區,其中桃花山、秦人村為桃花源的中心,有桃花山牌坊、桃花溪、桃樹林、窮林橋、菊圃、方竹亭、遇仙橋、水源亭、秦人古洞、延至館、集賢祠等70餘處景點。

桃花源這個名勝古蹟,神州大地家喻户曉,東晉大詩人陶淵明在《桃花源詩並序》中描繪的“世外桃源”,環球之內盡人皆知。久負盛名的桃花源究竟在何處?權威工具書《辭海》在有關“桃源山”條目的解釋中明確指出,桃源山“在湖南省桃源縣西南。下有桃源洞,又名秦人洞,白馬洞“,是東晉陶淵明所記桃花源的遺址。”

由於陶淵明《桃花源詩並序》的深遠影響,凡唐之著名詩人,文學家,士宦,道人等,對桃源山,桃源洞,桃源觀幾乎都向往頃心向往。據史記記載,在桃花源留下詩文的唐代名人多達四。五十名,其中有:孟浩然。張旭。王維。李白。劉長卿,劉禹錫。王昌齡,李羣玉等。及至宋朝,桃花源得到了更大的開發與修復,成為歷史上的鼎盛時期。宋太祖(公元963年),朝廷把有名勝古蹟的桃花源的沅江中下游兩岸地域從武陵縣析出,另置一縣,並以“桃源“為縣名。其後不久,朗州改名為鼎州,桃源縣境內桃花源遂屬鼎城州。(公元1165年),鼎州改為常德府,桃源縣及所轄桃花源隨之屬常德府,從宋初開始,桃花源大興土木,廣建道觀。淳化元年(公元990年),朗州官奉詔修建五百仙人閣,竣工後命令名為望仙閣。政和元年(公元1120xx年),宋徵宗親賜“桃川萬壽宮“匾額。

新中國成立後,0和人民政府非常重視桃花源的保護。修復和開發。1959年,湖南省公佈桃花源為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63年,湖南省文物部門撥款修整窮林橋。玩月亭等建築,並對桃花源其它古蹟進行了修繕和油漆,1973年省文化部門也撥款修復桃花山牌坊,躡風亭。集賢祠等建築。1975年,桃花源文物管理所恢復。1976年重修桃花觀山門。1977年縣政府撥款建桃源佳致碑。1982年月日983年省文化部門撥款修復水源亭,新建碑廊,並將歷代碑刻17方移至碑廊邁內。1983年春,縣委。縣政府組織縣直單位各級幹部在桃花源種桃一星期共種4310株。1984年省水電撥款十萬元,建怡然橋。1986年整修遊路,再度維修躡風亭。窮林橋籌建秦人宅賓館。1988年湖南省政府公佈桃花源為省級風景名勝區,列入省十大風景名勝區之內。省文化部門撥款40萬元,修復高舉閣。1990年竣工。桃花源雖-化大革命期間損毀,到20世紀80年代末,已經展現出自明。清以來沒有過的新規模,新容貌。新活力和新意境。

湖南旅遊解説導遊詞 篇2

武陵源景色奇麗壯觀,位於中國中部湖南省境內,連綿26000多公頃,景區內最獨特的景觀是3000餘座尖細的砂巖柱和砂巖峯,大部分都有200餘米高。在峯巒之間,溝壑、峽谷縱橫,溪流、池塘和瀑布隨處可見,景區內還有40多個石洞和兩座天然形成的巨大石橋。除了迷人的自然景觀,該地區還因庇護着大量瀕臨滅絕的動植物物種而引人注目。

武陵源風景名勝區位於中國中部湖南省西北部,由張家界市的張家界森林公園、慈利縣的索溪峪自然保護區和桑植縣的天子山自然保護區組合而成,總面積約500平方公里。最近又發現了楊家界新景區。億萬年前,武陵源是一片0大海,大自然不停地搬運、雕琢,變幻出今日武陵源砂巖峯林峽谷的地貌。這裏遍地奇花異草,蒼松翠柏、蔽日遮天;奇峯異石,突兀聳立;溪繞雲谷,絕壁生煙。武陵源的自然價值和濃郁的原始野性,將人們征服。武陵源以“五絕”:奇峯、怪石、幽谷、秀水、溶洞聞名於世。

武陵源風景名勝區是20世紀80年代初新發現的山水名勝。這裏的風景沒有經過任何的人工雕鑿,到處是石柱石峯、斷崖絕壁、古樹名木、雲氣煙霧、流泉飛瀑、珍禽異獸。置身其間,猶如到了一個神奇的世界和趣味天成的藝術山水長廊。在三百六十多平方公里的面積中,據航測所知有山峯三千多座,垂直四百米以上的石峯有一千餘個。這裏的峯石與別處不同,直立而密集,那些突兀入眼的巖壁、峯石、如帛、如筍,似屏似柔,一扇扇、一根根,連綿萬頃,給人以層巒疊嶂的磅頡氣勢與恢宏大觀。天子山、張家界有八十多處觀景台,在那裏可以靜觀細賞。峯石名稱很多大如“神堂灣”、“西海長卷”,小如“天女獻花”、“屈子行呤”、“羅漢峯”,同樣使人產生無拘無束的暢想。

湖南旅遊解説導遊詞 篇3

張家界土家風情園坐落於中國著名旅遊勝地張家界,景區總佔地面積80餘畝,總投資7500萬元,主要項目有土司城和畢茲卡聖火堂。土家風情園自開業以來,得到了全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前後共接待20多位黨和國家領導人來土家風情園視察,中央電視台等國內外多家新聞媒體也作了專題報道,均獲得很高的讚譽評價。20xx年被列入國家AAAA級旅遊景點,張家界旅遊精品線。主要項目有土司城、畢茲卡聖火堂和九重天。

土司城原為永定土司城,是一座古老的土家山寨。土司制度初建於五代十國時期,到了明朝己非常成熟了,土司王有無上的權威,在湘西有三大土司王分別是桑植土司向氏、永順土司王彭氏、慈利土司王張氏,其中又以永順溪州土司彭氏實力最強。其它土司王都為自己修建一座土司城,唯有彭氏分別在永定、永順修建了二座土司城。在永定的土司城內,彭氏為顯示其地位,修建了湘西最高的一座高達48米,共12層的吊腳樓,整棟樓竟無一根鐵釘,堪稱土家吊腳樓建築史上的奇蹟,此樓於20xx年9月被評為最高吊腳樓,榮獲世界吉尼斯之最,與此同時土司城內舉辦一千人蔘加表演的毛古斯舞蹈活動獲得圓滿成功,同時獲得世界吉尼斯之最。進入土司城,首先看到土司城迎賓儀式,土家漢子迎賓鼓,吹牛角、放衝,土家姑娘攔門歌,敬攔門酒,進入城內,在祭祀堂前舉行百人土家大祭祖活動,男女老少唱擺手歌、跳擺手舞,登世界最高的吊腳樓九重天,參觀土家族千百年來文化展示。到土家山寨,聽土家歌,賞土家族最有代表風俗哭嫁,三棒鼓,花燈等民俗表演。

畢茲卡聖火堂於20xx年興建,其表演的晚會《土風苗韻》是土家風情園與湖南省民族歌舞團聯手精心打造的旅遊歌舞文化產品,通過“祈福”、“風情”、“婚俗”三個篇章,藝術地反映了中國湖南大湘西土家族、苗族的風土人情,充分展示了大湘西的神祕色彩以及這方水土人們的勤勞、純樸和善良。一台節目,集藝術性、觀賞性、娛樂性於一體,帶給觀眾的不僅是藝術享受,更有意外的驚喜,為土家風情園增添了一道亮麗的風景。

九重天世襲堂是土家風情園的精華和靈魂所在。該建築由土家民間藝人李宏進設計,依80度陡坡而建,高48米,共9重12層,整個樓房全部用木栓連接,沒有一顆鐵釘,堪稱土家族建築史上的奇蹟。20xx年9月22日,九重天吊腳樓被載入世界吉尼斯世界紀錄,認定其為目前中國最大、最高、最完美的木質結構吊腳樓。20xx年4月6日,-視察土家風情園時,對九重天讚不絕口:“一批民間匠人能造出這樣輝煌的吊腳樓,而且還解決了力學的問題,真是不簡單。”清華大學著名建築學家何重義先生説:“張家界土家風情園完全可以和蘇州的園林相媲美。特別是九重天世襲堂,猶如玉宇瓊閣,令人神往!”

湖南旅遊解説導遊詞 篇4

尊敬的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你們好,很高興能為大家介紹我的家鄉郴州。自古郴州地區就流傳着這樣的一句話:船到郴州止,馬到郴州死,人到郴州打擺子。因為打擺子一詞,很多人對它都誤解了。前兩句是説郴州據中原的遠,而最後一句卻是説郴州的繁華。為什麼這麼説呢?待我帶領大家游完郴州之後便知曉了。

郴州市位於湖南省東南部,地處南嶺山脈與羅霄山脈交錯、長江水系與珠江水系分流的地帶。境內地貌複雜多樣,其特點以山丘為主,崗平相當,水面較少。山地丘陵面積約佔總面積的近四分之三。山多集奇、險、秀、美於一體,是個遊山的好去處。又處於亞熱帶地區,降水豐富,河流多且急,温泉眾多,是漂流探險,温泉健身,樂於玩水的好地方。這裏優越的地理條件吸引了先民在這繁衍生息,使得郴州具有濃厚的歷史人文底藴。

現在,我們先體驗郴州的人文歷史,領略郴州人文魅力。

湖南有炎帝陵和舜帝陵,郴州有個義帝陵。義帝陵是秦末義帝之陵墓,距今已有2200餘年歷史。它是郴州歷史的最早見證,經歷了郴州歷史演變的風風雨雨,已成為郴州歷史文化名城的重要標誌。 義帝名心,是戰國楚懷王熊槐之孫。據史書記載,秦末陳勝、吳廣揭竿起義,羣雄紛爭。為尋一“馬首是瞻”,各路起義軍在薛縣會盟,共同擁立在民間牧羊的楚懷王之孫熊心為楚懷王。秦滅,項羽分封諸王,並佯尊熊心為義帝。次年,又假借“古之帝者,地方千里,必居上游”之名“使徙義帝長沙郴縣”,並派九江王英布弒義帝於郴城窮泉旁,郴人憐之,遂葬於城邑西南邊後山,是為義帝陵。漢王劉邦曾派王陵、周勃、樊噲三人來郴發喪,並以項羽“大逆不道,弒君不臣”之名,縞素三軍,會盟諸侯,共伐項羽,引發“楚漢之爭”。自秦以來,郴州不乏名家來此,留下膾炙人口的名篇佳作。唐宋名家韓愈、柳宗元、秦少游、周敦頤等都在此留下足跡。同樣,郴州也是中國革命的發源地之一,中國十大將軍中的黃克誠便出自郴州。

現在,我們去看看湘南第一古村——板樑古村。古村始建於宋末元初,鼎盛於明清,距今有600多年曆史,全村同姓同宗,為漢武帝劉氏後裔,是典型的湘南宗族聚落。古村內至今仍保存了360多棟完好無損的明清歷史建築,這些歷千劫而不倒的古民居,棟棟雕樑畫棟,飛檐翹角,無論是它的水磨青磚,還是門當户對,或者是它的磚雕、石雕、木雕,其工藝都十分精湛,讓人歎為觀止。總而言之,板樑古村藴藏着中國古老的宗法儀式、儒學傳統、風水觀念、哲學意識、建築技巧、生態原理等。被譽為規模最大,保存最全,風水最好,文化底藴最厚重的“湘南第一村”。古村主要景點有:接龍橋、鎮龍塔、金陵古驛道、龍泉古廟和板樑私塾。

品完郴州的人文,接下來就去遊山,在大自然中放飛心情。郴州的山有莽山、飛天山、蘇仙嶺等。現在我們去的是郴州最著名的山——蘇仙嶺。主峯海拔526米,自古享有“天下第十八福地”、“湘南勝地”的美稱。蘇仙嶺因蘇仙神奇、美麗的傳説而馳名海內外,嶺上因有白鹿洞、昇仙石、望母鬆等“仙”跡和自然山水風光而久負盛名。走福路,過了遇仙橋,就能看到郴州旅舍了。郴州旅舍本是個平凡無奇的客棧,因蘇東坡的弟子、“蘇門四學士”之一的秦觀曾在此居住,並以此為題作詞而聲名鵲起。他所作的詞便是《踏莎行 郴州旅舍》:霧失樓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斷無尋處。可堪孤館閉春寒,杜鵑聲裏斜陽暮。 驛寄梅花,魚傳尺素,砌成此恨無重數。郴江幸自繞郴山,為誰流下瀟湘去?

這首詞刻在了白鹿洞東北40米天然石壁上,高五十二釐米,寬四十六釐米,十一行,每行八字,行書。其藝術價值很高。中國有十大著名"三絕碑",而郴州蘇仙嶺三絕碑位居十大著名"三絕碑"之首。此三絕為:秦觀作的《踏莎行·郴州旅舍》一詞,蘇軾寫的跋,著名書法家米芾把詞和跋寫下來。

當年徐霞客登臨蘇仙嶺最後拜謁的一處勝景便是蘇仙觀。蘇仙觀是祭祀蘇耽的道觀,始建於西漢,後遭火焚,唐開元十九年即公元731年唐玄宗下詔修葺,以後宋、元、明、清都曾加以修繕。蘇仙觀座北面南,南北長82.2米,東西寬41.5米,正殿高於廂房,兩廂為二層樓房。正殿為大屋頂、四角飛檐、犀頭粉牆、小青瓦、回紋窗的建築風格。選點定位、建築規模、結構均作過精心考究。

在蘇仙觀的後面便是屈將室,門前有楹聯一副:請戰有功當年臨潼已兵諫,愛國無罪此日南冠作楚囚。橫聯:屈將室。楹聯墨底綠字。抗日戰爭時期著名愛國將領張學良曾被幽禁在這裏。這裏是他12處囚禁之地的第六處。在這裏,張學良將軍壯志難酬,有家難歸, 有國難報,揮筆在牆上寫下了"恨天低,大鵬有翅愁難展"幾個大字。字裏行間無不飽含了少帥滿腔愛國情懷卻難展宏圖的抑鬱之情。曾經住過的這間廂房窗前的桂花樹上,留下了因將軍憂憤難泄而拔槍怒射所形成的累累彈痕。

好了,山遊玩了,就該去玩水了。郴州八景之之一的“北湖水月”便在郴州市內的北湖公園之中。《萬曆郴州志》稱:北湖水源出自湖中龍窟,淵深莫測,湖底有100多個泉眼,泉湧四季不枯,沉積為一浩大的水面,最初稱“百湖”。 北湖入夜,皎潔的明月懸掛天幕,微風吹來,湖中漣波起伏,抖動滿湖星斗,寂靜的山林村野燈光閃爍。星月燈火倒映湖中,光妖媚人。故稱“北湖水月”。唐代著名詩人韓愈曾8次路經郴州,在這裏留下了有名的《叉魚招張功曹》詩。後人為了紀念韓愈,在湖心築島造亭,取名“叉魚亭”,鑄造了韓愈銅像豎立亭前,還將叉魚詩刻在石碑上,以此來紀念他。

去郴州玩水是最不能不去東江湖的,東江湖風景旅遊區是以山水交融的東江湖為一體,以東江急流險灘、兜率靈巖神境、龍景峽谷奇景、島嶼羣落景觀為特色,供旅遊觀光、休閒度假、康體療養的湖島型旅遊區,總面積200平方公里,融山的雋秀、水的神韻於一體,挾南國秀色、稟歷史文明於一身,被譽為“人間天上一湖水,萬千景象在其中”。 東江湖的美,莫過於攝人心魄的晨霧了。這霧,就像乳白色的薄縵,色澤濃郁,如夢如幻,扯不開,斬不斷,渾然天成。這霧,又像一個温情脈脈的女子,輕輕將東江湖這個資興之子攏入懷中,生怕世人的驚擾。湖旁的新村,若隱若現,疑為海市蜃樓。爾後,一隻船兒的輪廓漸漸顯現出來,穿行霧中,就如閒逛在神祕的仙境。這霧,厚厚地集中於湖面,時移時凝,纏纏繞繞,並隨着海拔的升高,漸漸稀薄,直至消失。兩岸峯巒疊翠,影像清晰而具體,層次分明,錯落有致。旭日東昇,霧氣漸薄。陽光,從山脊柔和地射將過來,湖面泛着無數細碎的金片,圈着紅暈。置身其中,浪漫宜人。太陽倒影在湖中,聚集成一塊耀眼的光斑,霧氣散後,剩下清澈的湖水,湛藍湛藍的,徹底而乾脆。

去東江湖又是不能不去體驗一下東江漂流的。東江漂流具有與眾不同的四大特色: 第一,東江漂流生態原始,兩岸青山疊翠,原始次森林相擁對峙,怪石林立、水質清澈,整個漂流給人以歷險、探幽、獵奇、拾趣之樂,因此被旅遊界和新聞界一致譽為“中國生態旅遊第一漂”、“亞太第一漂”。 第二,東江漂流灘多浪急,驚險刺激,共有大小險灘108個,其中落差最大的險灘有5米。 第三,東江漂流季節長,一般每年從四月底開始,到10月初結束,長達半年之久,因為通過電站的調節,漂流時間就延長了。第四個特色就是,東江漂流過程中有一條世界獨一無二的人工漂流滑槽,長度達到336米,平均坡度達5度。如此勝境如此美景,東江漂流自然倍受人們推崇、讚賞。所以是不能錯過的。

東江還有郴州四大特長之一——東江魚。好吃的東西不必多説,這是有口碑的。既然提到吃的了,最後便提一下郴州人的最愛魚粉。“走千里路、萬里路,捨不得棲鳳渡!”這句流傳千百年的古話説的不僅是棲鳳渡的地方好,更是誇她的獨樹一幟傳統小吃——棲鳳渡魚粉。一説起棲鳳渡魚粉,只要是郴州人,應該都會下意識咂一下嘴巴,咽咽口水,於是,一股濃烈的魚香和着辛辣味便回味在你嘴裏了。

好了,郴州之旅就到此完美結束了,謝謝大家!

湖南旅遊解説導遊詞 篇5

大家好!歡迎觀光天心閣。本人是景區講解員,希望通過我的講解,能讓大家對古城長沙和天心古閣厚重的歷史文化有一個初步的瞭解。

天心閣是古城長沙的標誌和象徵,是長沙歷史文化發展的見證,自古素有“瀟湘古閣,秦漢名城”的美譽,為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因其地脈隆起,主吉祥之兆,故一直被視為長沙的風水寶地。景區建於1924年,是為保護具有2200多年曆史的古城牆和400多年曆史的古閣樓而修建的長沙第一個園林景點。

首先大家觀賞到的是“薰風亭”和“倫鑑池”。“薰”是一種香草,“薰風”即“香風”;亭子建於盛夏,四面清香宜人,故此得名。紅巖石壁上的“倫鑑”兩,“倫”為類似之意,“鑑”為鏡子之意,意思就是指池水象鏡面一樣明淨。話説唐太宗李世民在諫官魏徵過世後,悲傷之餘留下了“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知得失”的千古名訓,“倫鑑”一名由此而來。

天心閣是楚漢文化長沙之魂,而長沙是國務院公佈的我國首批二十四座歷史文化名城之一,天心閣是長沙的象徵 ,見證了長沙的歷史發展和變遷。世界上所有的城市史都有因市成鎮,因鎮而城的歷史,所以長沙城歷史由來以久,據史書記載早見於《逸周書·王會篇》的西周王朝,長沙城歷經幾千年,不遷不移,不動不改,至今繁衍生息,在當今的城市極為罕見。長沙的每一個建設項目都有可能挖掘出一批珍貴文物:如西漢馬王堆女屍,商周青銅器,走馬樓三國竹簡等等……舉不勝舉。

現在大家看到的這片錯落有致的石林,是景區的《歷史名人石刻畫廊》,它刻繪了33位對我們湖南有過突出貢獻的歷史名人,他們有的在湖南出生,有的在湖南為官,其中湘籍16人。炎帝神農氏,品百草造福於民,他晚年因誤食一種叫“火焰草”(又稱“斷腸草”)的植物而謝世於湖南,炎帝陵就在我們湖南株州的炎陵縣;朱熹、張軾為長沙嶽麓山下的嶽麓書院主講;李芾,長沙(古稱潭州)知州既湖南安撫使,南宋末期人,在元兵攻打長沙三日守城無望的情況下,領全家十九口人集體自盡,以示忠烈;曾國藩,湖南湘鄉人,清朝道光年間洋務派首領之一,創建了“無湘不成軍”的湘軍,曾瘋狂鎮壓太平軍,後被捻軍所敗,但他的為人處世之道歷來被後人所學習、傳頌,所著多收入《曾文正公全集》中;魏源,湖南隆回人,提出“師夷長技以制夷”,在林則徐支持下著有50卷《海國圖志》,被稱為睜眼看世界的第一人;郭嵩燾,湖南湘陰人,清末外交官,近代中國向西方國家派出的第一位常駐使臣,出使(新加坡)期間,取用公款只薪水與房租兩項,嘗言:“廉才 君子以自責,不宜以責人; 惠者 君子以自盡,不宜以望於人”,時稱名言。

前方大家看到的是入勝亭,有“扶搖向天心,到此方入勝”之説,意思是説天心勝境由此開始。請注意上面的對聯,上聯“天若有情天亦老”,下聯是“心到無私心自寬”。此為嵌聯,又是藏頭詩。大家看出來了沒有,對了,就是我們景區的名“天心”了,此聯一番修身哲理盡在其中。

請看亭的另一面“崇德”,此匾為蔣介石所題,“舊事難忘一聲驚午夢,新風振起萬里看朝霞”相傳為蔣介石所作,為1946年紀念抗日陣亡的將士所建,又名“崇烈亭”。從1939年9月至1941年12月,日軍三次大舉進犯長沙,以第九戰區司令長官薛嶽為主體的中國軍隊採取“後退決戰”的戰略,奮力抵抗。三次會戰,日軍均從長沙敗退。長沙成為二戰歷史上堅持抗戰達五年之久的英雄城市,成為中國抗戰相持階段的主要正面戰場之一。由於天心閣佔據長沙城內製高點,三次會戰中都成為我軍重要部防的主要陣地。英雄的長沙城以不敗的身姿屹立於世人面前,而雄偉、壯觀的古城牆,也就成為了長沙人民的驕傲。

現在大家縱目望去的,就是建於明末崇禎年以前,具有400多年曆史的天心閣。初建時閣樓為一層,清乾隆年間修建為兩層,1774年作為《四庫全書》總閲官的李汪度還作了《重修天心閣記》;到清嘉慶年間,天心閣下的城南書院院長羅畸撥款重建,為現在大家所看到的三層,並增加南、北兩附閣,使之更加雄偉、壯觀;現主閣高14.6米,兩附閣各高10米,整座閣樓仿明清時期南方園林建築風格,“不登天心閣,不知古長沙。”請大家隨我一起登閣參觀。

主閣一層為《百年長沙圖片展》,展示的是二十世紀長沙百年的歷史變遷。首先請大家看《天心閣眺望》一詩,詩中的“潭州”即今天的長沙。此詩取自《善化縣誌》(原長沙分為長沙、善化兩縣,天心閣屬善化縣),作者俞儀為明崇禎年京帶指揮使,由此可推斷天心閣早在400餘年以前就高高聳立在古城之上了。再請看一下古長沙老地形圖,它呈南北長、東西窄的條狀,長沙有幅家喻户曉、膾炙人口的對子:“水陸洲洲系舟舟動洲不動,天心閣閣棲鴿鴿飛閣不飛”,這水陸洲呢就是橘子洲,水陸洲長約5500多米,寬約100多米,是長沙這一特殊地理景觀代表。長沙的地質結構以石英砂巖為基礎,經過常年外力作用,使大量沙、石都聚集於地表,由此得出長沙地名由來於“長形方洲,沙土之地”。

主閣第二層有兩副大型浮雕,其一展示的是1938年11月12日晚的“文夕大火”後,周恩來與時任國民黨湖南省主席的張治中親臨閣樓視察災情的情景:武漢失陷,日軍通往中國南方的門户打開,蔣介石對保衞長沙缺乏信心;在岳陽失守後,密令張治中對長沙實施“焦土抗戰”,以天心閣舉火為號,把個好端端的長沙城化為了一座廢墟,毀城面積達90%,燒死3000餘人,燒傷者近兩萬多人,全城平民無家可歸,史稱“文夕大火”,長沙也由此並列為二戰時期四大毀壞最為嚴重的城市之一。可是不到三個月,英勇不屈的長沙人民又在廢墟上立起了一個個棚屋的新長沙,用滿腔熱血抗擊了日寇一次次進攻,使日軍在一路得手的情形中第一次承認中國人民的不可凌辱。其二展示的是1930年7月,以彭德懷為首的紅三軍團武裝攻克長沙,在中山亭勝利會師的場景。當時湖南醴陵人李立三受共產國際委託,提出“武裝包圍城市”的戰略思想,後因敵我力量過於懸殊,紅軍又主動撤離了長沙。